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市场形势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55,635亿元,同比增加35.34%。其中,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国债6533.3亿元,同比增加29.58%;人民银行发行央行票据36,522.7亿元,同比增加32.99%;政策性银行发行金融债券8980亿元,同比增加48.39%。2006年年末,债券市场托管债券总额达9.25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市场托管额为8.84万亿元,同比增加29.62%。(见表6)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品种和信用层次更加丰富。在稳步推动商业银行普通金融债券与次级债券发行的同时,又允许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混合资本债券,补充附属资本。2006年,商业银行发行普通金融债券310亿元,发行次级债券132亿元,发行混合资本债券83亿元。资产证券化试点稳步推进,除国家开发银行续发信贷资产支持证券57.3亿元外,信达和东方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又分别发起发行重整资产支持证券48亿元和10.5亿元。2006年,国际金融公司发行境内人民币债券8.7亿元,使国际开发机构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人民币债券达到30亿元。此外,短期融资券市场稳步发展,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42只,累计发行面额2919.5亿元。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发行人范围已包括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国际开发机构和企业等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债券种类日趋多样化,信用层次更加丰富。(见表7)
1.国债。2006年10~12月,财政部发行国债总量为1706.5亿元,比上年同期2250.9亿元的发行量减少544.4亿元,同比下降24.19%。其中,凭证式国债发行一期,发行总量为150亿元,比上年同期500亿元的总量减少350亿元,同比下降70%;记账式国债发行五期,发行总量为1556.5亿元,比上年同期1750.9亿元的发行量减少了174.5亿元,降幅为11.11%。(见表8)
2.政策性金融债。2006年10~12月,国开行共发行人民币金融债九期,发债量1707.9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050亿元增加657.9亿元,上升62.66%。发行美元债券一期,发行6亿美元。(见表9)
2006年10~12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共发行五期金融债,发行量55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508亿元增加42亿元。(见表10)
2006年10~12月,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发行人民币金融债二期,发行量170亿元,比上年同期的180亿元减少10亿元,发行美元债券一期,发行量7亿美元。(见表11)
3.商业性金融债。2006年10~12月,华夏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2006年第一期金融次级债,发行量20亿元;浙江商业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2006年第一期金融次级债,发行量8亿元。(见表12)
(二)长期债券发行比重下降
2006年,债券1发行期限结构中,长期债券发行比重下降。2001年以来,期限5年以内(不含5年)的债券发行比例逐年增大,长期债券发行比例逐渐减少。2006年,期限5年以内的债券发行量占比55.2%,比2005年上升7.1个百分点;期限5到10年的债券发行量占比26.0%,比2005年上升0.5个百分点;期限10年以上的债券发行量占比18.8%,比2005年下降7.6个百分点。(见表13)
(三)商业银行为债券承销主力机构
2006年,商业银行为债券承销主力机构,其承销量占承销总量的84.28%,其次是证券公司(11.92%)和保险机构(2.00%)。然而,从分销情况看,除证券公司外,其他类型机构均为净买入。其中,保险机构和商业银行净买入额最高,分别为1217亿元和1103亿元。证券公司净卖出量占其承销量的44.37%,为2953.5亿元。
二、公开市场操作情况
2006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全年累计净回笼货币6912.58亿元,紧缩性措施效果明显,货币市场稳健,经济朝着“软着陆”方向发展。公开市场操作是我国中央银行进行货币冲销操作的主要手段,公开市场操作方式依然以发行央行票据为主,以正回购操作为辅。2006年全年共发行央行票据36,712.5亿元,正回购操作20,430亿元。在央行票据的期限结构方面,3个月期和1年期央行票据的发行量分别为11,190亿元和25,422.5亿元,全年仅发行了一期总额100亿元的6个月期央行票据。1年期的央行票据成了中国公开市场操作最主要的工具,占2006年全部央行票据发行额的69.24%。
随着央行票据发行量的增加,央行票据利率也出现大幅度的上升。2005年3月,央行在将超额准备金利率下调到0.99%之后,我国货币市场利率曾出现了大幅度地下调,质押式回购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利率都曾非常接近超额准备金利率这一市场利率的底线。过低的货币市场利率将给我国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风险。随后,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力度逐渐加大,基础货币的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受此影响,央行票据利率逐渐上升,并相应地带动了我国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上升。这一状况,在2006年3月份之后,受银行信贷出人意料地增长、广义货币M2在高位运行,狭义货币M1增幅明显回升的影响而得到了强化。例如,3个月期央行票据利率从2005年9月初的1.0859%上升到2006年9月底的2.4617%;1年期央行票据利率在同期则从1.3274%上升到了2.7855%。可以说,央行票据利率的上升体现了央行引导货币市场利率逐渐上升的意图,以减轻过低的货币市场利率对资金借贷可能带来的扭曲。
2006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另一突出特点就是,在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对冲外汇占款和到期央行票据的同时,对那些信贷增长较快的银行还不断地采用了定向发行的方式。央行在2006年先后四次定向发行票据,规模达到3700亿元,发行的对象都是2006年新增贷款较多的银行。由于央行定向票据发行之后,商业银行所持的定向票据不能回购、不能转让,相当于购买票据的资金被上存到央行。因此,央行发行定向票据的效果在紧缩流动性的效果方面与上调准备金率是一样的,只不过发行定向票据对商业银行来说收益高一些,定向票据的收益可达2.1138%,但远远低于通过利率招标发行央行票据的利率。央行采用定向票据发行来收缩流动性和控制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市场化改革的取向相冲突。(见表14)
三、拆借交易情况
(一)同业拆借获较大幅度增长,交易期限仍以7天为主
2006年,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成交2.15万亿元,同比增长67.97%。其中7天以内拆借品种共成交1.66万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77.21%。其中四季度信用拆借成交7789.13亿元,7天以内拆借品种成交4481.58亿元,占拆借成交总量的57.54%。
截至2006年末,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与者达到703家,包括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农联社、城市信用社等,比2005年末增加8家。银行间债券市场共有市场参与者6439家,包括银行、证券公司、基金、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信用社和企业等,比2005年末增加931家。(见表15)
(二)货币市场利率低位运行但整体有所上升
2005年12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2.25%,比上月低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53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2.01%,比上月低1.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47个百分点。全年银行间市场利率运行总体高于2005年。(见表16)
四、债券流通市场分析
(一)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增长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结算量38.36万亿,结算笔数16.08万笔,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62.82%。其中,结算量增长最多的是质押式回购,比上年增加10.77万亿元。增长最快的是远期交割,比上年增加326笔、627.82亿元,笔数和结算量分别增长了5倍和6倍。本年度共248个交易日,日均结算量达到1546.61亿元,日均结算648笔,单笔结算量为2.39亿元。
从债券类别看,本年度交易结算量的主体是央票、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 均超过11万亿元,各占30%左右。其次是短融和商业银行债券,分别占5%和3%。美元债券的交易结算量与上年持平,共结算9笔,0.79亿美元。(见表17)
(二)银行间质押式交易稳步增长,买断式以7天回购为主
1.质押式回购。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质押式回购共交易结算70706笔、27.06万亿元,笔数和结算量比上年分别增长41%和66%,分别占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总量的43.97%和70.55%。日均结算285笔、1091.08亿元,月均结算5892笔、31963.19亿元,日均和月均结算量均为各交易类别之首。从期限品种看,隔夜回购仍是交易最多的品种,共结算19,982笔,9万亿元,占33.26%。(见表18)
从回购的方向看,正回购方主要是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基金、信用社和证券公司。逆回购规模超过正回购规模的有商业银行、特殊结算成员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见表19)
2.买断式回购。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买断式回购共交易结算1744笔、2924.84亿元,笔数和结算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1%和33%,分别占银行间市场交易结算总量的1.08%和0.76%。日均结算7笔、11.79亿元,月均结算145笔、243.74亿元。单笔结算量为1.68亿元。从期限品种看,7天回购是交易最多的品种,共结算875笔、1515.17亿元,占买断式回购结算总量的51.8%。其次为14天回购,共结算296笔459.31亿元,占15.7%。(见表20)
从回购方向看,正回购方主要是商业银行、信用社和证券公司。逆回购方主要为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见表21)
(三)远期交易大幅增长
2006年,银行间市场远期交易结算量大幅提高,远期结算390 笔,结算面额达到719.01亿元,笔数和结算面额分别比上年增长509%和688%,分别占银行间市场结算总量的0.24%和0.19%。单笔结算量达到1.84亿元,日均结算2笔、2.9亿元,月均结算33笔、59.92亿元。
从成交情况看,本年度共成交远期交易385笔,成交面额达658.46亿元。其中成交量最大的品种仍为7天品种。其次是14天和21天品种。从成交后的资金流向看,主要的净买入机构为商业银行,共净买入144.22亿元。主要的净卖出机构为证券公司,共净卖出130.52亿元。
(四)银行间现券交易活跃
本年度,现券交易量和笔数分别比上年增长72.5%和60.73%,达到10.9万亿元、8.8万笔。从各债券类别的现券交易比重看,央票比重最高,占41.79%,现券结算量达4.6万亿元。其次是记账式国债和短期融资券,分别占11.5%和11.16%,结算量分别为1.3万亿元和1.2万亿元。现券交易日均结算355笔,日均结算量440.83亿元。月均结算7330笔,月均结算量9110.55亿元。现券交易日均和月均结算笔数为各业务类别之首,日均和月均结算量仅次于质押式回购。
从交易债券的剩余期限看,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对中短期债券较为偏好,短期品种为主要交易对象。从交易债券的比重看,1年以下期限债券交易量占一半以上,其次是1~5年(不含5年)期限的债券,占26%。与上年相比,1~10年债券增长率最高,达122%,其次为10~15年(93%)、1年以下(77.48%)。剩余期限为1~5年和5~7年的债券现券交易平均增长57%。15~30年期限的债券交易比上年略有增长,为7.61%。
从债券流动性看,债券平均换手率为152%。其中,短期融资券以高达457.28% 的换手率居流动性排名榜首,其次分别为商业银行债券、国际机构债券、企业债、央票、政策性银行债、记账式国债、非银行金融机构债券和证券公司债。流动性最低的仍为资产支持证券,换手率仅为2.98%。
从机构买卖方向看,净买入最高的机构类型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净买入2448.52亿元,其次分别为信用社、特殊结算成员、基金、非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净卖出最高的机构类型为证券公司,净卖出2613.54亿元,其次为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见表22、23)
(五)柜台市场以卖出为主
2006年末,柜台市场投资者数量达到1,931,172个,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109.54%),年度交易11.41万笔,结算量达到84.53亿元,比上年增长46.83%。单笔结算量为7.41万元。比上年下跌12.8%。柜台市场日均交易460笔,日均结算量达到3408.34万元。月均结算9505笔,月均结算量7.04亿元。
2006年,柜台市场延续了2005年的净卖出特征,具体买入18189笔、11亿元,卖出95869笔、73.5亿元,净卖出额为62.5亿元。从各月表现看,1~3月中旬交易平缓增长,3月中旬至9月小幅下滑,10~12月结算量激增。结算量的变化一方面显示了柜台市场资金向股市的转移,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个人投资者对央行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反应迅速。(见表24)
从个券种类看,柜台市场国债交易前三名的债券分别为04国债04(交易9594笔、16.96亿元,占当月柜台国债交易量20%)、2005国债13(交易16888笔、13.52亿元,占16%)和2006国债01(交易26096笔、11.31亿元,占13%)。
(六)交易所市场行情上涨,交易量萎缩
2006年交易所市场经历了一路飙升的行情,但债券交易量大幅萎缩。中债交易所国债指数年末开盘112.06,年末12月29日收于114.5843,年末比年初涨2.5243点,涨幅2.25%。
本年度,债券市场交易量延续并扩大了2005年的萎缩趋势,与上证综指和深证综指年内分别上涨130%和131%相比,债市涨幅只有2.25%,股市与债市的跷跷板效应较为明显。上交所全年国债回购15487.34亿元,比2005年下降52.5%,现券交易1537.39亿元,比2005年下降40.4%。深交所全年交易国债现货3.31亿元,比上年下降57.7%,可转债105.47亿元,下降45%,企业债40.25亿,下降35%。(见表25)
五、债券市场价格走势分析
(一)债券价格总体上行,中债指数高位上扬
2006年,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和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均呈上行走势。银行间市场债券指数由年初的113.42点上升至年末的116.74点,上升3.32点,升幅2.93%;交易所市场国债指数由年初的109.19点上升至年末的111.39点,上升2.2点,升幅2.01%。中债总指数年初开盘指数为112.8879,年末收于115.8752,年末较年初上涨2.9873点,全年投资回报率为2.6%。(见表26)
(二)收益率曲线扁平化趋势明显
2006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总体扁平化趋势。曲线以7年期品种为转折点,平坦化转折移动。7年期以下品种收益率大幅上移,平均上移20个基点,其中1年期以下品种上移显著,上移33个基点;10年期以上品种收益率则略有下行,平均下移10个基点。具体来看,收益率曲线变化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一季度的扁平化阶段,这一阶段短期债券价格逐步回落,短期债券收益率有所上升,而长期债券价格不断走高,长期债券收益率逐步下降,收益率曲线呈现扁平化趋势;第二阶段是二季度到三季度中期,由于债券市场整体价格走低,各期限债券到期收益率均有所上升,收益率曲线整体平稳上移;第三阶段是自三季度后期开始至年末小幅下移并进一步平坦化阶段,债券市场价格整体回升,收益率曲线小幅下移,其中长期债券价格上升趋势相对明显,并逐步超过年初长期债券价格水平,收益率曲线进一步平坦化。(见表27)
六、债券余额分析
截至2006年12月末,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债券共有774只,比上年增加260只。人民币债券存量达9.2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近两万亿元,增幅达27%。美元债券存量42.3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银行间市场可流通量月末达到8.6万亿元,占债券存量的93.12%,其中跨市场托管量为1.5万亿元,占债券存量的16.72%;交易所可流通量0.35万亿元,占3.83%;商业银行柜台市场可流通量0.05万亿元,占0.51%;不可在上述市场流通量0.4万亿元,占4.81%。
从托管的主要品种看,本年末,债券托管量的主体为国债、央票和政策性银行债,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国债托管量2.9 万亿元,占市场托管总量的31.42%;央票托管量3.23万亿元,占34.94%;政策性银行债托管量2.28万亿元,占24.7%,其他券种占8.94%。
2006年,各类债券均显示了较高的增长率。其中,增长率最高的是地方企业债,本年增长571.67%,带动企业债本年增长57.17%。短期融资券增长迅速,位居第二,为93.2%,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由上年的1.9%提高到本年的2.88%。央票年增42.74%,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比上年增加3.7个百分点至34.94%。去年以来,在稳健的财政政策影响下,国债发行控制增量,本年比上年增长7.29%,同时占整个市场托管量比重比上年下降近6个百分点至31.42%。总体来看,如扣除储蓄国债(凭证式)兑付完毕和地方企业债的因素,单类债券平均增长率为35.7%。
从托管期限看,一年以下(不含1年)品种、1~3年、3~5年债券占市场的主要份额,其合计托管量达6.7万亿,占市场托管总量的72.5%。5~7年和7~10年期品种债券托管量合计为1.38万亿元,占比14.96%。10 年期以上债券托管量为1.16万亿元,占比12.54%。(见表28)
从投资人持有结构来看,商业银行仍占主体,占市场总托管量的71.33%,但9月呈减持状态,减少持有量381.8亿元。除商业银行和个人投资者外,其他持有人均呈增持状态,其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增持量最多,9月增持749.6亿元。除商业银行外,其他各类投资人的持有比例依次为:保险机构7.21%,非银行金融机构5.97%,特殊结算成员4.28%,交易所4.04%,基金3.62%,信用社2.82%,个人投资者0.26%,非金融机构0.24%,证券公司0.15%,其他投资人0.08%。
七、股票交易情况
(一)股市总体成持续上扬走势,股指创历史新高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新股恢复发行,股票市场信心逐步增强,股票市场总体呈持续上扬走势,股票指数创历史新高。年初,上证指数震荡上行,3月份最高升至1313点,是2005年4月份股权分置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恢复市场融资功能成为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5月25日,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布招股书,成为第一家全流通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2006年,A股市场IPO公司数为71家,筹资额接近1600亿元。新股持续发行,特别是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大盘银行股在国内A股市场上市等因素,使股票市场信心逐步增强,交易日趋活跃,股指不断走高,年末上证指数收于2675.47点,全年上涨1494.51点,涨幅为126.55%(2005年上证指数全年下跌81.71点,跌幅为6.57%)。(见表29、30、31)
(二)股票市场规模
2006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含A、B 股)1434家,同比增加53家。12月底,总股本为14,897.57亿股,同比上升95.26%;市价总值为89,403.9亿元,同比上升175.68%。其中,流通市值为25,003.64亿元,同比上升135.21%。12月底,投资者开户数7854万户,本年度累计印花税收入为296.44亿元。(见表32)
(三)股票发行情况
2006年度,内地企业在股市上累计筹资5594.30亿元,同比增加197.17%。2006年,没有B股的发行和再融资;A股累计首发筹资1572.24亿元人民币,累计再筹资增发847.10亿元人民币,累计配股增发4.32亿元人民币,累计可转债转股筹资40.04亿元人民币;累计H股首发筹资375.96亿美元,累计H 股再筹资18.94亿美元。(见表33、34)
(四)股市交易情况
2006年,沪深两市累计股票总成交金额为90,468.89亿元,同比增加185.72%。日均成交金额375.39亿元,同比增加186.91%;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16145.22亿股,同比增加143.76%;日均成交66.99亿股,同比增加144.76%。2006年上海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57,816.60亿元,同比增加200.52%。日均成交金额239.9亿元,同比增加201.76%;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10,283.91亿股,同比上升157.98%;日均成交42.67亿股,同比增加159.08%。
2006年深圳证交所股票交易累计成交金额为32652.31亿元,同比增加162.8%。日均成交金额135.49亿元,同比增加163.91%;2006年累计股票成交数量为5861.31亿股,同比上升122.26%;日均成交24.32亿股,同比增加123.12%。(见表35)
八、外汇市场
2006年四季度,美元中间价整体单边下滑,持续走低,人民币加速升值的势头明显。本季度初美元中间价小幅回升后迅速转为下行态势,本季度中下跌速度加快,季度末在震荡中仍呈下滑态势。本季度美元中间价连创历史新低,连续突破7.89至7.81数个关口,季度末逼近7.8。本季度最高中间价7.9174,最低中间价7.8087,波幅1087点。四季度,港币整体呈下行态势。10月底至12月初下行态势尤为明显。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1.0166,最低价为1.00467,波幅1193点。四季度,日元走势整体震荡。本季度初震荡中呈上行态势,季度中震荡加剧,11月末开始攀升至12月初攀至高点后再一路下挫,迅速跌至季度最低点。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6.81,季最低中间价为6.563,波幅2470点。四季度,欧元整体上行。本季度初震荡上行,11月中开始上行速度加快,一路攀升,季度末震荡中有所回落。本季度最高中间价为10.4414,最低中间价为9.8898,波幅5516点。(见表36)
九、期货市场
2006年我国期货市场异常活跃,成交量与成交金额较2005年有较大的增长,全年成交量为449,474,102手,成交额210,046.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22%和56.23%,为自1990年我国期货市场建立以来,成交金额最大的一年。其中,铝、黄豆二号、玉米和天然橡胶等品种实现成倍增长,成为市场活跃的主要力量。2006年,期货市场新添3个品种,郑商所新上市期货品种有白糖、PTA;大连商品交易所新上市期货品种有豆油。
(一)分交易所情况
上海期货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11,484.55万手,同比增长71.96%,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量的25.86%,全年累计成交额125,748.30亿元,同比增长92.81%,占全国期货市场成交金额的60.03%。大连商品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23,952.28万手,同比增长21.35%,占全国期货成交量的53.55%,全年累计成交额51,975.87亿元,同比增长9.99%,占全国期货成交额的24.83%。郑州商品交易所2006年全年成交量9259.65万手,同比增长62.62%,占全国期货成交量的20.59%,全年累计成交额31,809.61亿元,同比增长46.99%,占全国期货成交额的15.14%。(见表37)
(二)分品种情况
2006年1~12月,铜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10,786,838手,同比下降56.34%;累计成交金额为33,367.29亿元,同比下降17.54%。铝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7,862,952手,同比增长555.59%;累计成交金额为28,467.25亿元,同比增长666.39%。天然橡胶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52,094,122手,同比增长174.09%;累计成交金额为55873.07亿元,同比增长257.18%。燃料油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25,468,090手,同比增长29.81%;累计成交金额为8040.68亿元,同比增长51.87%。(见表38)
2006年1~12月,黄大豆一号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17,794,122手,同比下降77.78%;累计成交金额为4873.48亿元,同比下降78.93%。黄大豆二号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3,850,452手,同比增长255.80%;累计成交金额为992.25亿元,同比增长240.33%。玉米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135,290,072手,同比增长209.45%;累计成交金额为20,192.03亿元,同比增长269.87%。豆粕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63,099,338手,同比下降14.12%;累计成交金额为14,179.41亿元,同比下降20.38%。豆油期货合约累计成交量为20,666,012手,累计成交金额为11,198.7亿元。(见表39)
篇2
随着商品市场投资者多样化的发展,商品市场越来越体现出金融化的特征。商品不仅有其本质的商品属性,而且还有金融属性,商品交易过程中金融因素的参与使得商品的金融属性得以体现。商品的商品属性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金融属性是商品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收益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等。由于商品的金融化的发展,许多商品当前的价格及其波动便无法由传统的供需理论来解释,其无法解释的部分便是由商品的金融属性所决定的金融价值。随着商品金融化的发展,不仅仅是商品价格受到影响,而且商品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交易特点。
一般认为,21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无论从商品价格变化特点还是价格变化原因而言,均不同于之前几轮的商品价格上涨。此轮商品价格经历了上涨――下跌――上涨的过程,从商品价格变化特点来看,此轮的价格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一,商品价格波动性变大,上涨幅度为近几十年之最(Tang and Xiong,2010);第二,商品价格周期性消失;第三,商品衍生品交易量急剧增长。
在探究新一轮商品市场价格涨跌的原因时,国内外研究都指向了商品金融化。在2004年至2008年间,至少有1000亿美元流入商品期货市场,Dietrich和Heath(2007)称是商品期货市场的金融化。关于商品金融化的内涵尚缺乏足够清晰的认识。联合国一份关于金融化商品市场价格形成的发展报告(2011)中提到,商品金融化意味着在商品市场运行中,金融动机、金融市场和金融参与者的作用不断提高的过程。Palley(2007)指出,金融化是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参与者不断增加其在经济政策决策中的影响力的过程。殷剑锋认为,商品市场已经被金融化了,商品市场的金融交易量已远超实物交易量。周丽娜指出,商品不仅有其本质的商品属性,而且还有金融属性,商品交易过程中金融因素的参与使得商品的金融属性得以体现。商品的商品属性指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金融属性是商品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收益性,流动性以及安全性等。由于商品的金融化的发展,许多商品当前的价格及其波动便无法由传统的供需理论来解释,其无法解释的部分便是由商品的金融属性所决定的金融价值。
商品金融化是指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商品指数投资等方式参与商品市场投资和交易,从而影响原来的商品交易方式、机制等,进而影响商品价格的过程。价格不断膨胀和信息产业是相关的,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对商品金融化现象有着一定的助推作用。金融机构往往掌握大量的信息,信息的快速传播会使得价格迅速做出反应,但机构投资者有时通过行业报告等信息来判断价格走势,价格变动趋势有时也会受到信息的误导。
在商品金融化背景下,商品市场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从衍生品市场和现货市场来观察。
二、商品金融化在衍生品市场的表现形式
大宗商品进入衍生品市场后,相关商品便成了金融市场的一部分。商品在衍生品市场上交易,可以通过期货合约、期权合约和互换合约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商品期货合约交易来完成。我们可以通过商品交易主体的金融化和商品交易机制的金融化来分析。
(一)商品交易主体的金融化
由于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复杂的金融工具参与金融市场活动,而这些金融工具比较复杂,应用的比较广泛,难以受到全面的严格监管。金融机构从而可以更多的参与商品市场投资。商品交易主体的金融化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参与商品交易,商品交易主体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实物商品交割的买卖双方,金融机构参与商品期货买卖后使得商品价格不再仅仅由供需等基本因素决定,还受到各种金融因素的影响。
以商品期货市场的参与者为例,以往的期货市场参与者主要有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而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投资者――指数投资者。指数投资者只持有多头头寸,采取买入并“滚动”持有的策略。如果商品指数上升,则指数投机者获利。由于商品期货合约没有实际产出,唯一获利的来源是期货合约价格的上涨。出于此原因,购买商品期货指数被认为是一种投机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分析套期保值者,传统投机者和指数投资者的特点。
一般而言,指数投资者仅持有多头期货合约,当作投资组合分散化的工具,他们消耗流动性因为他们只持有多头头寸,因此只有期货合约价格波动,他们才能从中获益。而对于价格波动多少,相对于套期保值者和传统投机者而言并不敏感。商品衍生品市场有效的把实物市场参与者和衍生品市场的投机者结合在了一起。
(二)商品市场投资者结构变化
投资者一般是通过指数投资来进入商品期货市场,大量投资基金的进入使得商品指数投资者的头寸和商品价格开始出现了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商品指数投资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此轮商品价格上涨(Masters 和White,2008)。无论是指数外的商品还是指数内的商品,其现货价格指数都会受到即将到期的期货合约价格的影响。通常是是现货市场上供给短缺或者投机需求过剩导致期货价格上升,而最近的价格上涨却有相反的趋势,期货价格会高于现货价格许多,说明有投机力量主导着市场。
我们可以从CFTC划分的商业头寸和非商业头寸的变换来观察。图1分别为1995年、2000年、2005年以及2010年末纽约期货交易所铜的商业头寸与非商业头寸的情况。2000年以前,商业头寸与非商业头寸之间的比例基本上保持稳定,在20%-30%之间,然而进入2000年以后,非商业头寸迅速增加,投机者大量进入大宗商品的衍生品市场,遇到金融危机后非商业头寸的比例又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还是处于历史上的高位,可以说,投机者作为市场参与者,他们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大。
图1说明投机者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指数投机者把商品期货合约当作对冲通货膨胀优化投资组合的工具,当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到指数投资者当中时,商品价格表现与投资组合其它资产的关系就越密切,指数投机者的存在与发展推动了商品金融化的发展。
投机者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投机者也分为两类,这两类投机者对市场的影响大小也有所不同。在指数投机者与传统投机者之间,可以说是指数投机者在衍生品市场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根据CFTC公布的数据,指数投机者在2007年全年指数投资净头寸达到1471亿美元,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后指数投资净头寸大幅下降,只有822亿美元,而2009年开始又急速回升,全年指数投资净头寸达1599亿美元,2010年净头寸为2111亿美元,到2011年8月底为止,这一数字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达到2268亿美元。通过这些数字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指数投机者的队伍正越来越庞大。而指数投机者把商品指数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在他们眼中商品指数代表的一揽子商品只是他们对冲通胀和经济周期风险的金融工具,因此商品价格与其他金融工具的联系就这么产生了。由于有越来越多的交易者加入到指数投机者中去,所以就有越来越强的市场力量把商品和金融工具联系起来,因此商品价格的特性就变得趋同起来,共同地靠向金融工具的特性。可以说指数投机者的壮大与商品金融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商品交易机制的金融化
在衍生品市场上,新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为推动商品金融化起了重要的作用,交易机制出现了多样化、多层次化(黄解宇,马卫锋,2007)。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描述中探寻商品交易机制的金融化表现。
第一,交易指令化。比如商品期货交易可以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也可以在场外市场进行。客户在按规定足额缴纳开户保证金后,即可开始交易,进行委托下单,通过指令完成交易。常用的交易指令有市价指令,限价指令,止损指令,取消指令等。在正式交易时,客户可以通过书面、电话或者互联网下单。交易指令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交易的成本,缩短了交易的时间。
第二,价格形成自动化。商品期货合约价格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公开喊价方式和计算机撮合成交两种。公开喊价属于传统的竞价方式,靠的是人力,速度较慢。计算机撮合成交是一种计算机自动化交易方式,是指期货交易所的计算机交易系统对交易双方的交易指令进行配对的构成,其特点是生成的价格准确、连续。
第三,程序化交易。程序化交易主要是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某种约定的条件形成证券组合,并且构建组合交易指令,实现自动下单的交易过程。利用程序化交易,主要是为了进行风险管理和成本管理,在风险管理方面,程序化交易可以设置盈利率和止损率,系统可以自动完成,在成本控制方面,可以在交易后时时监控损益和保证金要求,动态管理保证金。
另外,在期权交易市场上,也出现了以商品期货合约为标的的期权交易类型,在互换市场上也不断有新的商品互换类型出现,使商品价格固定在约定水平上。这些都是商品金融化带来的交易机制的变化。
三、商品金融化在现货市场上的表现形式
相比于传统意义上的现货交易,当前的现货交易机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和特点。商品交易的标准化和合约化是商品金融化的基础,因此,各种大宗商品会在交易形式上趋于一致。
(一)现货交易的类期货化
第一,现货仓单标准化。同期货合约一样,现货市场的仓单也是标准化的,其内容是预先规定好的。以现货标准仓单为交易标的,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同货异地同步交易,把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结合起来。现货仓单的标准化,使得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避免了假冒产品。
第二,现货物流标准化。现货仓单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现货物流的标准化。现货物流单据票据的标准化,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采集,将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是进行现货仓单网上交易的基础标准,也可以实现对现货交易进行有效宏观监控。现货物流标准化对现货物流成本和效益有着重大的影响,参与现货交易的成本降低,其效益相应的获得提高。
第三,网上交易集中化。现货电子市场交易有着严格的市场交易制度,所有的交易最终在网上集中完成。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也称网上现货交易或现货仓位交易,是采用计算机网络组织同货异地、同步集中竞价、统一撮合、统一结算、价格行情实时显示的交易方式。
(二)现货交易门槛降低
现货市场不仅有现货交易商,还出现了投机者。买主和卖主很难在同一时刻提出数量相同交易方向相反的交易,这就需要投机商从中买卖,赚取差价,承担投机风险,促使现货仓单成交,使得交易变容易了。投机者的参与提高了市场的流动性,增加了现货交易量,保持了价格体系的稳定。同时,现货交易目前也实行对冲制度,双向交易,T+0制度和履约金制度等,这些新的制度的出现给现货交易带来了便利,交易灵活,所需金额比较低,使得交易门槛降低。
(三)现货市场金融创新
商品金融化也促进了现货市场上金融创新的发展。比如在铜价不断攀升时,ETF证券公司推出了现货铜ETF(铜交易型开放式基金);黄金非货币化以后一直延续进行的纸黄金交易;以及为规避油料市场风险的油的纸货交易。这些交易方式取代了实物交割,降低了商品的储藏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了商品金融化的发展。
四、商品市场金融化的主要特点
在商品市场金融化影响下,无论是市场参与者还是交易机制,商品衍生品市场和商品现货市场都有了新的变化。商品金融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金融机构开始参与商品市场交易。这是商品金融化的根本特点,金融机构拥有大量的市场信息和资金,给商品市场价格变化带来了更多的因素。在传统的商品市场上,金融机构以前较少参与商品投资,商品价格主要受供求因素影响,金融机构把商品投资作为投资组合的一部分,使商品价格不再仅仅受到基本面供求因素的影响。
第二,商品交易速度变快。传统的商品交易是现货商品交易,买卖双方都意愿交易商品时,不能立刻交割,须得找到合适的对手方。商品金融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交易特点,推动了商品交易的速度。比如现货市场上的电子交易市场和标准仓单的出现,为交易者提供了迅速交易的平台。在衍生品市场上,传统的期货合约成交方式是公开喊价,现在越来越多的采用计算机撮合成交,极大的提高了期货合约的成交速度。
第三,商品交易品种多样化。以商品期货的发展为例,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所是产生于19世纪美国芝加哥,当时为了规避农产品的价格波动风险,缓解粮食供求的季节性矛盾,最初交易的商品主要是农产品。而在之后的发展变化中,越来越多的商品参与到了期货交易中,不仅是农产品的交易品种有了扩大,金属和能源类的商品也有了期货合约交易方式。而在期权市场上,也不断有新式期权的出现来提供更多的商品交易方式。
第四,商品市场金融化影响商品价格波动。金融投资者参与商品市场,促进了商品金融化的发展,对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纵向来看,大宗商品价格在21世纪以来价格不断攀升,并且涨跌幅度变大;从横向来看,多数商品价格变化呈现出相同的趋势,商品金融化不是简单的对某一市场或者某一商品品种产生影响,而是对诸多市场上的各种大宗商品都有影响。
第五,商品金融化有国际化的趋势。经济金融化并不是发达国家的特有现象,一些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呈现出经济金融化的现象。发达国家的衍生品市场发展比较完善,金融创新比较多,商品金融化也在不断发展,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向前发展,许多国家也开始建立完善衍生品市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形成了全球性的国际金融市场,有利于国际资本的移动,加强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商品金融化是商品市场发展的趋势,商品金融化的发展也正逐渐走向国际化。
五、结语
概括来说,商品市场金融化的发展催生了更加成熟的交易主体与高效快速的交易方式,这些都对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更高的要求。首先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才能稳步发展商品市场,控制好相应风险。再次发展商品市场,人才是重要因素,专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商品金融化的发展不仅仅是一种新的投资方式,也是不可避免的一种国际化趋势。在面临其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抓住其发展机遇,增强我国商品市场价格的定价能力。
Abstract:We analyzed the performance of commodity financialization from both the commodity derivatives market and the commodity spot market. For the derivatives market, index investors’ participation onto commodity markets which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commodity financialization brought new trading mechanism and investors’constitution. For the spot market, it’s becoming more like futures’transition style, and more new trading styles existed. We suggested that to cope with commodity financialization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markets.
Key Words:commodity markets; financialization; performance
参考文献:
[1]Tang & Xiong. The Financialisation of Commodities [R]. vox- Research-based policy analysis and commentary from leading economists, 2010,(11).
[2]Dietrich, D. & Heath, A.. Financial Investors and Commodity Markets: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R].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 and Geneva, 2011.
[3]UNCTAD.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Commodity Markets [R].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Geneva, 2009.
[4]Palley, T.I.. Financialization: What It Is and Why It Matters [R]. 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Working Papers, 2007, (11).
[5]殷剑锋.商品市场的金融化与油价泡沫[J].中国货币市场,2008 ,(11).
篇3
一、 我国股票市场的表现情况概述
(一)宏观上看
我参考了2004年到2012年我国沪深股市理念的股价综合指数的变动,从指数上面来说,股价指数很难用是牛市合适熊市来形容,总是发生大起大落的涨幅情况,暴涨和暴跌的情况经常发生。在2013年12月20日这周,上证指数大跌了111个点,是2013年6月底跌到1894点那惊心动魄一周的跌幅也没有这周跌幅这么大。最近一段时间,上证指数日线(加上两个假阳线)已经连续跌了12天,连续两周二个周是阴棒,这已经打破在2008年大熊市中的连续跌10天的超长记录。证监会也例行召开了新闻会,发言人邓舸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也做了相应的回答。包括新三板扩围问题、非上市公众公司并购重组相关规则的最新进展、证监会调查上海基金“老鼠仓”的相关情况,努力推动资本市场良性互动。按照常理来分析,IPO在2014年1月份重启,在这之前应该是股市的真空期,如果能够配合好IPO重启,那么多半应该是利好的消息,会带动一波较好的走势,但是事与愿违,跌的大家都失望了。
这些信息都反应出投资者对于市场上的信息了解不足,这种投资决策也不能够用传统的金融学理论来理解。虽然说影响股票市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正如上文中所说的股票是由社会人组成的,我们可以充分研究不同投资者在不同时间段的心理状态来理解股票市场的总体波动。
(二) 微观上看
我选取了地产股“多伦股份”(600696)的异常波动情况作为例子:在2010年5月到11月之间,其日K线在9月中达到的最高点,然后及急剧下跌。然后其召开了股东大会关于股票异常波动做出了公告,但公司主营业状况政策,基本层面没有什么变化。
依据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异常现象”是指无法用现行的理性资产定价模型予以充分说明的稳定的金融市场上的统计现象,或称“程式化现实”。股票市场上的“异常现象”可以从两个个方面来归类:一类是股票市场可预测性谜团;二类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股票的异常现象。
二、 股票市场异常情况的行为解释
股票市场异常情况主要是股票价格波动性谜团的情形,对其的行为解释主要可以有三个方面的解释:
首先第一个解释是“小数定理偏差”。主要的代表学者是卡恩曼和特维斯基。这个行为解释主要内容实际上表达出来的是样本无关性,指人们将样本中某件事的发生概率分布于总体分布。他们认为投资者如果根据公司的公告,根据公司所公布的公司红利对公司的发展状态和前景做出判断,有可能会夸大红利对于投资者的导向作用,有可能会使得投资者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样会加剧股价的波动。行为金融学的这种分析实际是说人们对红利的变化反应过度,其理论根据就是“小数定理”。
第二个解释是“过度自信”的解释。这个是从心理学的心理测量的角度来解释这种股票异常现象的。主要是指一些专业人士,对于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知识过度的依赖,甚至夸大自己的能力。把对一件事不确定发生的概率估计设计在特别小的一个置信区间之内,错误的夸大自己的预测能力,对这种情况产生不准确性,带有一种自我欺骗的行为。这种现象也有可能对价格有变化。
第三种解释是“学习模式”的解释。主要的代表学者有格威斯和敖迪妮。这种解释是在上面第二种解释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指投资者在实践生活当中会对自己的“过度自信”产生强化能力,这个解释的心理学基础是偏执偏差。不仅不依据新的信息,对自己原始信念进行更正,反而对自己原来的想法充满信心。中国股票市场上个体投资者之间的差异,使得投资者产生消极的效应,给股市带来异常波动。
三、 股票市场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股票市场发展历程还比较短,个体股票投资者的经验还不足,投资理念和心态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一些“投机”和“政策”特征还非常明显,这容易使得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出现偏差,财富损失的时候也降低了投资者的自信心。从而引起股市的动荡和脆弱。在我国的投资者当中,散户所占的比例占主要部分,这个结构是不合理的。加上一些造势做局和内部交易,使得我国股市炒作性特别的强。我从影响投资者心理的原因除非,对我国股市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 促进理性投资
首先就需要让广大投资者树立好正确的投资理念,培养一种良好的投资心态,并摒弃之前的“心浮气躁”的心理。同时在投资过程中,改变投资方式,引导广大投资者做中长线,在技术、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放弃做短线的想法,改变投机行为,尽可能的避免掉因为投机而造成的股市震荡,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还有就是要敦促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基金,社保等,通过建立一个完善的投资市场让这些拥有资金的机构成为我国股市的主要投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我们投资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二)规范制度引导理性投资
国家要加强对于股票市场的立法和监管力度,明确规则和股票市场秩序,为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投资环境。引导股票市场向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去发展,对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防止借壳上市,保证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禁止刊登误导投资者的股评和信息,减轻那些不正当的股票市场信息。
(三) 政策引导但不干预市场
国家在宏观上面应该积极引导,制定政策保持市场的相对稳定性,保持在一段时间内政策的相对稳定性才能真正对股市起到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不能过度干预,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股票市场有法可依,让市场这支无形的的手发挥主要作用。(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维.基于异质投资者模型的股票价格非线性动力学研究(博士论文,天津大学).万方数据(度门大学图书馆).2002一05.01.
[2]齐海燕我国股市“羊群行为”分析.市场周刊田.2004.05
篇4
对金融市场波动性的研究主要是源于对资产选择和资产定价的需要。国外对此研究已有很长一段历史,早在20 世纪60 年代,Fama就观察到投机性价格的变化和收益率的变化具有稳定时期和易变时期, 即价格波动呈现集群性, 方差随时间变化。此后, 国外对投机性价格波动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且进行了成功地模拟。随时间变化的方差模型由Engle首先提出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性模型(即ARCH 模型)。ARCH 模型将方差和条件方差区分开来,并让条件方差作为过去误差的函数而变化,从而为解决异方差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开辟了对波动率非线性建模的先河。
二、数学模型
(一)线性模型
一般地,考虑一时间序列xt,假定观察的时间间隔是等距的。记{xt|t=1,…,T}为观测值,T是样本容量。一个纯随机的时间序列xt 称为线性的,如果它能表示成其中μ是常数, 是实数,{at}是独立同分布随机变量序列。由定义可知市场的收益率可以表述为rt=μt+εt,εt是在时间t的序列偏差,市场波动描述体现εt。此类线性模型描述相对平稳时使用较多,如AR 模型、MA 模型等,但由于其描述市场的收益过于简单,不能为其他计量金融工具提供准确的波动率刻画及预测,显然满足不了风险投资者对金融市场风险准确估算、测量的要求。
在时间序列分析中, 是最常用的参数模型族之一。这归结于它们在逼近许多平稳过程时的适应性。
(二)非线性模型
对应线性模型,设Ft-1是由t-1时刻已有信息产生的σ域,典型的Ft-1 由中的元素线性组合而成的。
1、E-GARCH 模型。E-GARCH 模型的一般表述为:
(6)
此时,由于条件方差由指数形式确定,不论参数取何值, 都是正的,克服了对参数的非负限制。 的不同取值反映了正负干扰对股价的波动有不同影响。 模型能够很好的刻画金融市场中的非对称性。
经过这样刻画,可以看出资产收益波动率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存在波动率聚类,波动率可能在一些时间段上高,而在另一些时间段上低;第二,波动率以连续方式随时间变化,波动率跳跃是很少见的;第三,波动率不发散到无穷,波动率是在固定的范围内变化;第四,波动率对价格大幅上升和价格的大幅下降的反应不同。
2、GARCH-M 模型
模型由Angle和Robins于1985年首先提出,1987年正式发表。考虑到条件方差可作为随时间改变的风险度量,从而将风险与收益密切联系在一起。该模型是 模型与实际相结合的例子。
模型是在普通回归方程等式右边增加一项 ,表达式为
(7)
该模型旨在解释一项金融资产的回报率,那么增加 的原因是每个投资者都期望资产回报率是与风险度紧密联系的,而条件方差 代表了期望风险的大小。
把 和 模型中的均值方程也设为式(7),方差方程的形式不变,则可以得到新的模型 和 。当 大于零时,说明收益和风险同方向变动。
此式蕴涵了收益率序列存在前后相关,这种前后相关性是由波动过程的前后相关性导致的。风险溢价的存在是历史市场收益率具有前后相关性的另一不可忽视的原因,由此便将市场回报和风险(波动)联系在一起,可以以此研究两个市场的波动与收益的关系。
假设模型旨在解释一项金融资产的回报率,那么增加ht的原因是每个投资者都期望资产回报率是与风险度密切联系的,而条件方差ht 代表了期望风险的大小。所以GARCH-M 模型适合于描述那些期望回报与期望风险密切相关的金融资产,这一理论的发展,对金融资产的在险价值和套期保值比率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结论
在金融研究领域,波动率的估计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得出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GARCH)模型实现了刻画时间序列受自身方差影响的特征, EGARCH 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金融产品价格波动的客观实际情况如波动率聚类、波动率随时间变化连续、波动率变化范围有界性等,而GARCH-M 模型,完成了对刻画金融市场中的风险与收益关系的需要。基于以上模型的不同特征,建议投资者在实践操中有区别的使用以上三种预测方法抵御金融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Engle,R. An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eedastie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ee of UK infiation[J].Econometries,1982(50):987-1008.
[2]吴冲锋,钱宏伟,吴文锋.期货套期保值理论与实证研究[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1998(4)
篇5
1.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就是资金的供求者。交易主体包括各级政府、政府机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企业、基金及个人。这些融资的参与者从某一时点进行静态考察,可分为资金供应者、需求者、交易中介及管理者四个层次。
2.金融市场交易的客体,即交易对象就是货币资金这种特殊商品。金融市场的融资活动,既包括货币资金的借贷,又包含有价证券的交易,最终实现资金在交易者之间的挹注调剂,并给交易者带来收益。因此,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就是货币资金。
3.金融市场交易活动的载体,即交易媒介就是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众多,交易量大且为有偿性融资,因此,为促使交易快速完成并确保交易双方权益,融资活动必须借助金融工具进行。
4.金融市场的交易价格就是利率。金融市场运用市场机制,能够组织并实现资金这一生产要素在余缺部门之间调剂与优化组合,并由供求关系形成特殊的交易价格即利率,从而提高资金在全社会的使用效率。
5.金融市场交易的规定,主要包括管理形式、组织形式及交易形式。金融市场的管理形式一般有三种,即国家法律的规范管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间接管理及专门管理机构的日常性管理。
二、金融市场运行机理
1.直接融资方式下的金融市场传导机理。直接融资是政府、企业、单位及个人在金融市场上,利用直接信用工具(金融工具)相互进行资金挹注调剂的经济行为。其传导机理为:那些有盈余资金的社会经济部门或个人,通过直接拆借或借助直接金融工具(主要有债券与股票),将货币资金的使用权按约定期限调剂给那些短缺资金的社会经济部门或个人使用,待一定时期后,资金使用方再把借用资金的本金连同利息一并归还资金所有者。直接融资运行传导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直接融资过程
2.间接融资方式下的金融市场传导机理。间接融资就是金融机构通过间接金融工具给予各级政府、企业及个人的信贷支持,或通过认购其发行的债券与股票而予以融资的行为。间接融资的传导机理为:各级政府、企业或个人在资金吃紧的情况下,向金融机构提出信贷申请或用票据申请贴现,或将其发行的有价证券卖给金融机构,或用有价证券抵押申请贷款,待金融机构审核符合要求条件下,金融机构按约定期限给予信贷资金支持,在一定时期后,这些社会经济部门或个人按期还本付息。间接融资的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间接融资过程
三、金融市场效应分析
1.金融市场内在效应。金融市场内在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市场形成的金融商品价格是否对市场信息反映灵敏。一个高效率运作的市场,其价格无疑可以快捷、迅速、无条件地反映出所有应得到的信息。当然,这种信息必须是完整、对称的信息。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所形成的这一价格对市场信息的灵敏度,来判断该市场是否更有效率。(2)金融市场是否具有内在稳定的均衡机制。金融市场如果具有内在稳定的均衡机制,即使价格出现较大波动,也会由此机制作用使价格趋于稳定。一个高效运作的金融市场,必须具有稳定的内在均衡机制,其价格波动也必然呈现出平缓态势。而一个低效运作的市场,价格往往呈现出大幅波动,主要是由于非理性因素影响,关键还是缺乏稳定的内在均衡机制。(3)金融市场收益是否稳定。金融市场与商品市场及劳务市场,统称为现代市场机制运行中的三大要素市场。较商品与劳务市场而言,金融市场收益最高。然而,金融市场又极具风险,且又影响到这一收益的稳定性。一个高效运作的市场,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均衡机制,排除市场系统与非系统风险能力就强,因而收益相对稳定。但一个低效运作的市场,则充满风险性,这就影响到收益的稳定性。(4)金融市场交易费用是否低下。一个开放、成熟并高效运作的市场,其交易费用是低下的,而一个低效运作的市场,其交易费用必然是昂贵的。
2.金融市场外在效应。金融市场外在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金融市场是否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果一国的金融市场是健全、发达而有效率的,那么金融市场就可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个经济部门及个人对资金的需求,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最有效率。否则,就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2)金融市场是否能够在最短时限完成交易。金融市场发达有效的一个标志,就是看市场是否能为交易者提供极为便捷的服务,在最短时限解决错期与错量问题,从而快速完成交易。因市场投资者在融资时往往会遇到两个难题,一是买卖双方的期限不一致,即错期问题;二是买卖双方的数量不一致,即错量问题。一个高效、成熟的市场,可以迅速进行配期与配量,从而使交易双方在最短时限完成交易,譬如打个电话就可完成交易。否则,尽管能完成交易,但需很长时限。(3)金融市场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发展。一个高效运作的金融市场,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充分就业,无疑会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要求一个金融市场必须完全、公开、透明度强并高效率运作。
篇6
本文系统介绍了最近10年来金融市场上羊群行为的理论研究成果,(从整体来看,关于羊群行为的成因的理论主要有5个:信息流羊群行为理论、研究性羊群行为理论、偏好羊群行为理论、声誉羊群行为理论和薪酬羊群行为理论),深入剖析了羊群行为的产生原因。同时展望了羊群行为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1羊群行为成因的理论研究
1.1基于不完全信息的信息流羊群行为(Informs- tional Herding)理论
基本理论可见Banejee (1992 ) , Bikhchandni ,Hishleifer和Welsh } 1992)及Welsh (1992)等人的文献。它假定投资机会对所有投资者均具有同样的价格,即供给是完全弹性的,在先行者作出投资与否的决策后,后继投资者根据私有信息和先行投资者传递的信息作出决定,以后的投资者再根据前面投资者的决策作出自己的投资决策,从而形成了决策信息流。此模型假定先行投资者的收益不受后继投资者的影响,而这显然与金融市场的投资现状相背离,也因此存在不足和改进的空间。
1.2研究性羊群行为(Investigative Herding)理论
基于研究性羊群行为的研究主要有:F root ,Scharfstein和Stein (1992)关注短视对市场的影响;1)elong, Shleifer, Summers and Waldmann(1990)说明短期生命和风险规避妨碍了套利;Hirshleifer,Sttbrahmanyam和Titman (1994)指出知情下注者有短视倾向。
Front , Scharfstein和Stein (1992)首先提出了研究性羊群行为理论,该理论假定若金融市场上的套利者具有短期的眼界水平,则它们可能在同一信息上产生羊群行为。
上述理论的前提条件是所有基金同时得到信息。1994年Hirshleifer, Subrahmanyam和Titman1994)改变了上述前提条件,分析了当一些基金在其他基金之后得到普通私人信息时其交易行为及获得的均衡信息,认为:基金可能试图学习其他交易者近期将用于交易的信息,即存在研究行为。
1.3偏好羊群行为(Characteristic Herding)理论
Falkenstein (1996)提出了偏好羊群行为理论,他认为:基金可能都厌恶具备某种特征的股票,例如流动性差的股票,但他们可能又都比较喜欢具备某种特征的股票,进而购买它们,这也许与掌握私有信息或短期投机没有多大关系。Falkenstein的研究发现基金持股与公司规模正相关;研究同时发现,特别是在年末时,投资经理往往会不约而同买人业绩好的资产抛掉业绩差的资产,以使得投资组合的业绩看上去好一些。 Gompers和Metrick ( 2001)分析了机构投资者对股票特征的偏好和这种偏好对股票市场价格和收益的暗示作用。结果发现,机构投资者对单股的持有水平可预见其收益,而这种预测能力恰是由于股票的流动性、历史收益及谨慎性等特征引起的。且发现这些特征可增加机构对大公司股票的需求,同时减少对小公司股票的需求。
1.4声誉羊群行为(Reputational Herding)理论
Scharfstein和Stein (1990)提出了声誉羊群行为理论,Graham (1999 )继承并发展了该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如果一个投资经理对于自己的投资决策没有把握,那么在考虑投资失败产生的声誉成本的同时,明智的做法是与其他投资专家保持一致。当其他专家也这么考虑时,羊群行为就产生了。
1.5薪酬羊群行为(Compensation-based Herd-ing )理论
Maug和Naik (1996)提出了基于薪酬条款的羊群行为理论。它假定投资人的薪酬取决于与他相对的其他投资人的业绩表现,而这破坏了投资经理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无效的投资决策,最终产生羊群行为。
篇7
各国银行债权债务的币种结构并不一致,如法国的银行境外净头寸基本是欧元,可直接从其国内市场融资解决,但诸如英国、瑞士、德国和荷兰等国的银行境外净头寸则主要是美元,它们在本地市场得不到足够的美元,且持有美元的对手方也不需要欧元,双方往往达不成交易,因此需要通过跨境筹资来弥补资金缺口。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前,仅欧洲的银行跨境资金需求就达约3500亿美元,但与当时8万亿美元债务相比,仍是“小巫见大巫”。当然,跨境筹资的关键不是跨币种的资金需求,而是决定银行风险状况的到期日结构。大量美元净头寸表明欧洲银行为获取较高回报率,将资金投向了那些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的美元资产,但这些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期限较短的美元拆借和外币掉期,从而使银行承受了很大的展期风险。
危机前,其他国家的银行与欧洲银行情况不同。日本的银行当时虽也持有大量美元净头寸,但其美元债权流动性很高(如持有美国政府债券),且日本银行很少利用短期拆借资金进行美元投资。韩国则不同,韩国银行尤其是在韩外资银行因与企业进行外汇衍生交易,在危机前几年中背负了大量境外美元短期负债,因其不受当地外汇流动性规定的限制,且可从母国低成本筹资,因此,通过开展大规模境外融资来满足投资需求。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银行与韩国银行业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它们虽也利用跨境资金,但主要通过掉期交易,其境外债权头寸不高,也不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
新兴市场国家尽管也参与国际市场,但对跨境资金需求不大。如在墨西哥,外国银行只持有少量的比索资产,主要通过本地资金市场进行筹资。在巴西,不论是外国银行还是本国银行都主要依赖本地资金市场,同时须遵守有关外币风险敞口的规定。亚洲金融中心地区的银行,如香港和新加坡,其为市场提供美元,但需求相对较小,基本上是美元的净提供者。因此,这些地区银行在危机早期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纵观危机史实,为正确评价危机导致市场动荡的重大影响,应认识到美元在掉期交易中作为周转货币的作用,比在即期交易中更重要。欧洲国家的货币互换标的除了美元外,还可能选择欧元,但大部分其他币种的互换标的则只能选择美元。实际上,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共同参与到外汇掉期市场亦是导致流动性紧张的原因之一。
跨境市场资金转移及溢出效应
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跨境资金市场出现紧张态势。随着银行通过表内外投资工具涉及巨额次债投资等信息被披露,市场担心加剧。交易对手资信状况的不确定性使银行缩减了信贷额度,市场上资金供应骤然减少。由于这一过程是系统性的,市场参与各方担心资金不足,开始预先储备流动性,由此导致市场上资金供给下降,银行也开始降低杠杆率。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资金期限错配严重,并依靠跨境筹资的金融机构风险完全暴露。此时,由于持有长期美元投资的机构在客观上因市场缺乏流动性而无法出售资产,并在主观上因不愿立即出售贬值的资产而承担损失,因此,尽管信贷环境不断恶化,但银行对跨境资金特别是美元的需求仍维持高位。
无担保资金市场压力跨越时区传递到有担保资金市场
由于担心交易对手风险,无担保资金市场上易出现资金紧张压力,且这种资金紧张很快在美元离岸市场上显现。由于外资银行在美国市场上融资成本提高,使得其越来越依靠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筹资。于是,时区之间的差异加大了离岸美元市场的压力。不过,在亚洲和欧洲市场上,很多资金的拆出方,尤其是官方机构不愿意进行无担保拆借,导致美元流动性供给下降。因此,美元资金的压力持续到整个亚洲交易时段和欧洲交易时段的初期,一直到美资银行在其交易日提供美元流动性,这种压力才得以缓解。
无担保资金市场的融资难问题使得金融机构转向有担保资金市场,即使在这里交易对手风险被弱化,但有担保融资市场上也是压力重重。由于担心信贷质量和抵押品变现问题,利用私营机构证券回购进行融资越来越难,这进一步增加了抵押品估值的波动性,导致贷款人倾向于回收资金。最终,大量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美国庞大的三方市场进行融资的证券也被贷款人拒收。
美元的供求日益不平衡也造成外汇互换市场资金紧张。当一些机构想通过互换市场进行融资时,贷款人却从市场上退出。其主要原因并不仅仅是交易对手的风险,而是贷款人前瞻性持有美元头寸的谨慎性。
对各国市场流动性的冲击
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跨境资金市场的资金紧张状况也影响了国内资金的流动性。有证据表明某些国家国内资金成本在上升,反映出机构想把手中资金在外汇互换市场上换成美元。这种行为使得美元市场的压力传导至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地市场。在这些离岸金融市场上,参与者们都想借本币而换美元。在巴西,离岸市场危机使得以前能获得离岸资金的国内公司不得不转向国内资金市场,产生了对小企业的挤出效应,同时也推高了融资成本。
篇8
关键词 金融市场 不对称信息 问题
一、对称信息下的均衡
(一)假设
一个创业者有机会实施一个项目,该项目需要一单位资源。创业者财富为W,(W0).但是实际产出可能不等于期望产出,实际产出服从[0,2γ]的均匀分布。
如果创业者为实施项目,则其能够以无风险利率r进行投资。创业者是风险中立的。因此,若γ和外部投资者的期望支付之差大于(1+r)W,创业者就会实施该项目。与创业者一样,外部投资者也是风险中立的,也能够以无风险利率r进行投资。此外,外部投资者是竞争性的,他们对自己提供创业者的任何融资的期望收益率在均衡是都必定为r。
本模型的关键假设是,创业者比外部投资者更了解项目的实际产出。具体来说,创业者可以无成本的观察其产出。而外部投资者为了观察到产出,必须支付一个数量为c的成本。为方便起见,我们还假定c小于期望产出γ。
(二)对称信息下的均衡
当外部投资者观察项目产出不需要支付成本时,均衡是简单明了的。项目期望收益大于1+r时,创业者获得融资并实施项目;项目期望收益小于1+r时,创业者得不到融资。对于实施的项目而言,创业者与外部投资者的合同给投资者提供的期望收益为(1-W)(1+r)。
二、不对称信息下的均衡
(一)不对称信息下的合同形式
重新考虑外部投资者观察项目产出是有代价的。每个外部投资者财富大于1-W,因此,着重考虑每个项目在均衡时只有一个外部投资者。由于外部投资者是风险中立的和竞争性的,因而创业者的期望收益必定等于(1+r)(1-W)加上投资者验证产出的期望支付。因此,最优化合同应该是最小化投资者用于验证产出的时间,同时给外部投资者提供所需的收益率。
达到上述要求的合同具有一个简单的形式。若项目收益超过某一临界水平D,这创业者对投资者支付D,切投资者不验证产出。但是,若项目收益小于D,则投资者支付验证成本并得到全部产出。因此这个合同是一种债务合同。
(二)不对称信息下D的均衡
投资者是风险中立和竞争性的,对投资者的期望支付减去其期望的验证支出,等于(1+r)(1-W)。首先,假设D小于项目的最大可能产出2γ。在这种情形下实际产出可能大于D也可能小于D。产出大于D时,由于产出服从[0,2γ]上的均匀分布,因而发生这种情况的概率为(2γ-D)/(2γ)。产出小于D的概率则为D/(2γ)。另一方面,若D大于2γ,则产出总小于D。投资者总是支付验证成本并得到全部的产出,期望支付为γ.因此,投资者的期望收入减去体验成本之差为:
上式表明,当D小于2γ时,R'(D)=1-[c/(2γ)]-[D/(2γ)]。故R随D递增直至D=2γ-c,然后递减。将D提高到2γ-c以上会降低投资者的预期净收益,其原因是当投资者验证产出时,其得到的净收益量总是小于2γ-c,因此当产出大于2γ-c时无须验证产出。令D=2γ-c,R(2γ-c)=[(2γ-c)/(2γ)]2γ=RMAX,期望收益达到最大值。当c=0时,最大预期净收益等于预期产出,当c>0时,小于该产出。D=2γ时,R下降至γ-c。此后,进一步增加D,并不影响R(D)。
由于D的均衡值为R(D)=(1+r)(1-W),结合上式,可以得到两个解,由于其中较大的D值不是一个竞争性均衡:如果一个投资者向一个创业者贷款,所需支付较大,那么其他投资者能够以更优惠的条款贷出并获利。故均衡值为较小的值:
(三)均衡投资
分析的最后一步是确定创业者何时实施这个项目。很明显,一个必要条件是创业者能够以某个利率获得融资。但这个不是充分条件:尽管一些创业者可以获得融资,但如果他们投资与安全的资产,其利润可能会更好。
投资与安全资产的创业者其收入为(1+r)W。若该创业者转而实施一个项目,其期望收入就是产出γ减去对外部投资者的期望支付。如果创业者可以获得融资,则对投资者的期望支付为:投资者的机会成本(1+r)(1-W)加上投资者的期望验证支出。为了确定项目何时实施,我们需要确定这些期望验证成本。
由上式,当γ
A==, Ac>0,Ar>0,AW
创业者对投资者的期望支付为(1+r)(1-W)+A,若(1+r)(1-W)≤RMAX,并且有: γ-(1+r)(1-W)-A>(1+r)W,则项目得以实施。
由上可以看出,成本A随着创业者自己提供的融资量W而递减,谁投资者在给定融资量下所必需的支付r而递增,随项目的期望收益γ而递减,随不对称信息(在存在有代价的状态验证时为c,在存在道德风险时为创业者采取高风险行为的能力)的大小而递增。
尽管我们是从一个特别简单的不对称信息模型中推导出这些结论,但其基本思想具有普遍意义。例如,假设有关投资者所冒风险的信息存在不对称性,如果投资者承担了投资效果不佳的一些成本,则创业者会受到激励去提高行为风险,背离项目期望最大化原则,产生道德风险。结果是正如不对称信息再有代价的状态验证模型中的影响一样,降低了总的期望收益。
三、模型的意义
第一,来源于不对称信息的成本提高了外部融资成本,从而阻碍了投资。在对称信息下,我们的模型表明若γ>1+r,则发生投资。但是当存在不对称信息时,只有当γ>1+r+A时,才会发生投资。因此,成本降低了给定安全利率下的投资。
第二,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性产生了影响投资的成本,所以它们会改变产出变动和利率变动对投资的影响。若金融市场是完善的,则产出变动通过影响未来的盈利能力来影响投资。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性产生了第二种影响途径:由于产出变动会影响厂商的当其盈利能力,所以这种变动会影响厂商提供内部融资的能力。在本模型的背景下,我们可将当期产出的降低看作是创业者财富W的减少,由于财富的减少会增加成本, 即使投资项目的盈利性不变,产出的下降也会降低投资。
类似地,利率变动不仅通过传统的途径,而且通过其对成本的影响来作用于投资:利率的增加会提高成本从而阻碍投资。从直观上看,r的增加会提高创业者对投资的总支付。这意味着创业者不能完成所需支付的概率更高,因而成本也更高。
此外,本模型意味着,产出变化和利率变化对投资产生的影响不完全是通过影响创业者的决策,及是否按现行利率借款而出现的,相反,有一些对投资的影响是来源于有能力借款的创业者团体的改变。
第三,当资本市场不完善时,许多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中不影响投资的变量变得重要起来。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创业者的财富。假设创业者的γ和W各不相同,在完善的金融市场中,是否对一个项目融资进取决于γ。因而实施的项目具有最高的生产率。与此相反,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由于W会影响成本,因而是否对一个项目融资取决于γ和W。因此,如果生产率较低的项目的创业者更为富裕,那么即使该项目的期望收益低于另一项目,该项目也有可能获得融资。
由于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性会导致创业者财富影响投资,这意味着这种不完善性可能会加大体系外部冲击所产生的影响。例如,来源于其他因素的产出下降会减少创业者的财富,财富的降低会减少投资,从而加大了产出的下降。
只在不完善金融市场中,影响投资的另外两个变量是平均税率和特殊风险。如果在本模型中加入税收,那么平均税率会通过影响厂商利用内部融资的能力来影响投资。例如,如果一个项目的收益是确定的,由于不存在创业者不能偿还投资者的可能性,那么对该项目融资就不涉及成本。但我们的模型表明,对风险项目的外部融资会产生成本。
第四,也可能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分析意味着金融体系自身对投资可能是很重要的。本模型表明,验证成本c的增加会减少投资。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成本的存在表明,金融市场的处理信息和监督借款人的效率可能是投资的一个潜在且重要的决定因素。
这一结论对对短期波动和长期投资都具有意义。就短期波动而言,该结论意味着对金融体系的破坏可能会影响投资,从而影响产出。[1]例如伯纳克(Bernanke,1983b)认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银行体系的崩溃降低了金融体系对投资项目进行估价和融资的效率,从而加大了大萧条的严重性。类似地,[2]许多观察者认为,造成美国1990~1991年衰退的重要因素是银行“资本紧张”,这降低了银行的放贷能力。他们的理由在于,由于在这个时期银行的自有资本很少,所以他们异常依赖外部融资,这就提高了银行所得资金的机会成本,从而使银行不愿意贷款(Bernanke and Lown,1991)。
就长期增长而言,[3]麦金农(McKinnon,1973)以及其他作者认为,金融体系对总投资和实施投资项目的质量,从而对焦长期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由于金融体系的发展可能是增长的一个副产品而非原因,所以这种观点难以检验,但至少提出了一些证据表明金融发展对增长意义重大[4] [5]。
参考文献:
[1] Bernanke, Ben S. 1983. "Nonmonetary Effect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3 (3): 257276. JSTOR 1808111
[2]Bernanke, Ben S. & Cara S. Lown. 1991. "The Credit Crunch".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no. 2: 204-39.
篇9
(一)内涵
离岸金融市场是指主要为非居民提供境外货币借贷或投资、贸易结算,外汇黄金买卖、保险服务及证券交易等金融业务和服务的一种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使信贷交易实现了国际化,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扩散创造了重要条件。有关离岸金融市场的理论研究是伴随着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而产生的。
(二)特点
1.业务活动很少受法规的管制,手续简便,低税或免税,效率较高。2.离岸金融市场由经营境外货币业务的全球性国际银行网络构成,被称为“境外银行”。3.离岸金融市场借贷货币是境外货币,借款人可以自由挑选货币种类。该市场上的借贷关系是外国放款人与外国借款人的关系,这种借贷关系几乎涉及世界上所有国家。4.离岸金融市场利率以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为标准。一般来说,其存款利率略高于国内金融市场,而放款利率又略低于国内金融市场,利差很小,更富有吸引力和竞争性。
二、起源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和东欧的一些国家为防止美国冻结其资产而将其巨额美元资产由美国转移至欧洲国家的银行账户,遂形成最初的欧洲美元。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元危机的频频爆发驱动各国利用离岸金融市场来稳定其储备价值的稳定,这时的离岸金融市场出现了市场币种多样化的特点。经过80年代美国国际银行设施和日本东京离岸金融市场的重大突破,到90年代离岸金融市场开始步入成熟期。
三、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形式
根据离岸金融市场的市场运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特点各有不同:
1.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
代表着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方向,和国内金融市场享有同等国民待遇,证券、外汇等金融市场几乎完全开放,资金出入境不受限制,所以这类离岸金融市场须具备较高金融发展基础和管理水平。
2.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
主要由政府推动,与国内金融市场基本分离,国际金融机构进入内外分离型离岸市场必须开设离岸业务专门账户,所有离岸交易都凭借该账户开展,金融机构在税收、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等方面没有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伦敦促使了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
3.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
完全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向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过渡的中间形式,国内部分学者也因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是过渡形式,将其归类于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之中。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同样设立离岸账户,将本国居民和非居民业务分开,但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引资需求,允许金融机构账户资金在一定限度内渗透。
四、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一)必要性
首先,是我国金融国际化的客观需要,顺应全球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在现有资本项目控制和人民币外汇管制条件下,建设离岸金融市场有助于维持金融体制现状,有助于弥补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足,有助于加快我国金融发展和国际接轨。
其次,可以推动国内金融业的发展。我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做准备。
再者,可以为我国当前巨额的外汇储备减压,增强我国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目前缺少消化外汇储备资产的有效渠道,这不仅给人民币造成很大的升值压力,建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让中资银行开展离岸业务可以释放离岸业务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方面的潜力,为外汇储备消肿,进而增加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最后,提高吸引外资的效率,减少外资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冲击。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在吸引外资方面不仅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环境需求,实现国内资本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完全对接,为国内企业提供高质量的资金来源保障。
(二)可能性
对比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我国具有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内外有利条件。从外部条件看,优越的国际环境为我国建立离岸金融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经济重心逐渐向亚洲转移为我国构建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新机遇。具体地,我国构建离岸金融市场是swot分析如下。
五、模式选择
结合国情,选择合适的离岸金融监管模式。实践中,国家应根据本国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和金融监管水平来选择具体的运行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中笔者认为,我国目前应该采取的是内外分离型的市场运行模式。因为,内外分离型模式要求离岸金融市场与国内金融业务相分离,进入离岸市场的金融机构必须开设离岸业务专门账户,而所有的离岸金融交易必须在此账户内进行,而且必须是境外与境外的交易。可以看出,这种运行模式与与其相配套的监管模式既方便管理当局对国内业务、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控,又可以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市场投机活动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从而也对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离岸金融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篇10
一、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就中国股市最具代表性的沪市来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上证综指就从最高峰的接近6100点应声回落,跌到1700点的低位,金融危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不言而喻。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值得我们探究。
对股市波动性特征进行理论分析和应用研究是数量经济和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波动性是反映证券市场的价格行为、衡量市场质量和效率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它是市场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是评判市场成熟与否的一个关键标准。
在对金融市场波动性的研究方面,Robert Engle(1982)[1]提出了著名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ARCH模型)。随后Bollerslev(1986) [2]在Engle研究的基础上,在ARCH(p)模型中增加了q个自回归项,将其推广成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GARCH(p,q)模型)。为了描述资产预期收益与预期风险的关系,Engle、Lilien和Robins(1987)将干扰项的条件方差特征作为影响资产收益率的解释变量之一,引入到均值方程中,提出了GARCH-M模型。Nelson(1991)[3]和Koutmos与Booth(1995)[4]在实证研究中都发现了收益波动的非对称性。为了捕捉这种非对称性,Nelson和 Zakoian[5]分别提出了EGARCH模型和TGARCH模型。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证券市场波动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本次金融危机给国内股票市场带来的冲击以及给我国证券市场波动性带来的影响的研究仍相对匮乏。本文将采用GARCH族模型中的对称性模型,选取上证综指、深证成指和部分行业指数的部分数据为样本,考察本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概述
1、GARCH模型
GARCH模型是对ARCH模型的推广,它在ARCH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异方差性对时间序列波动率的影响。GARCH(p,q)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
rt =μt+at at =?滓t+?着t
?滓■=?琢0+■■■?琢i a■+■■■?茁j?滓■
其中{?着t}是一个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均值为0,方差为1, ?琢0>0,?琢i≥0,?茁j≥0,■■■ (?琢i+?茁i)
2、GARCH-M模型
金融理论表明具有较高可观测到风险的资产可以获得更高的平均收益率,这源于人们通常拥有的金融资产的收益应当与其对应的风险成正比的观念。基于此种理论,Engle、Lilien和Robin于1987年提出了ARCH-M模型,该模型的思想在于利用条件方差表示预期风险[7]。经过扩展可以得到GARCH(p,q)-M模型,它在收益率序列中体现了风险溢价,其他则与GARCH模型完全相同,收益率序列的表达形式如下:
rt=μt+c?滓■+at
其中c被称为风险溢价参数。GARCH-M模型蕴涵了收益率序列rt存在前后相关性,这种前后相关性是由波动率过程{?滓■}的前后相关性导致的。因此,风险溢价的存在是历史股票收益率具有前后相关性的原因之一[8]。
三、样本选取及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包括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在内的沪深股市8种股票指数从2005年4月1日开始到2009年10月31日为止共1115个交易日的日收盘价为样本。并将这一时期的数据分为两个区间:金融危机发生前,即2005年4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金融危机发生后,即2007年8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文中使用的数据全部来自Wind数据库。本文将重点介绍上证综指的分析过程,其他股指的参数估计结论将以表格形式给出。
在估计和回归过程中,采用股票指数的对数日收益率,即令Rt=(lnPt-lnPt-1)×100,其中Pt表示指数第t日的收盘价,Rt表示指数t时刻的对数收益率。首先分别对金融危机发生前后指数对数收益率的分布特征进行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中数据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发生后,上证综指的对数日收益率均值明显小于危机前的均值,而标准差则明显变大,这说明金融危机发生后市场信心遭到了打击,收益率严重下滑,市场波动性存在增加的趋势。考察收益率的偏度和峰度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前后沪指对数收益率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左偏特征,且峰度系数明显大于3,说明两阶段序列均呈现“尖峰厚尾”特征。同时,J-B检验统计量远大于5%显著水平下的观测值?字■,说明收益率序列不服从正态分布。综合收益率序列图可以初步确定金融危机前后收益率序列均存在波动聚集现象。运用ADF方法对两阶段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可以发现其均为平稳序列。对序列进行自相关性检验,发现金融危机前,沪指日收益率序列对其6阶滞后项存在显著自相关,金融危机后收益率序列不存在自相关现象。
对序列进行ARCH-LM检验,检验结果拒绝残差项?着t不存在ARCH效应的假设,说明残差项存在明显的波动聚集现象,适宜采用GARCH族模型进行估计。
本文在实证中,运用GARCH、GARCH-M模型分别进行拟合后,发现对于金融危机前后的收益率序列,GARCH(1,1)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比较好,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下:
再次对残差项进行ARCH-LM检验发现,残差项接受不存在ARCH效应的原假设,最终拟合模型为:
金融危机前:Rt=0.207754-0.125717Rt-6+?着t
(4.1460)(-2.7127)
?滓■=0.024432+0.071791a■+0.924571?滓■
(1.6746)(5.0369)(64.6346)
金融危机后:Rt=0.108866+?着t
(1.1177)
?滓■=0.131060+0.072786a■+0.907384?滓■
(1.9569)(4.4193)(47.9765)
利用GARCH模型和GARCH-M模型对其他股票指数日收益率序列进行参数估计,得出最优拟合模型,具体数据见下表:
四、结论
通过实证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金融危机发生前还是发生后,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率序列均不服从正态分布,存在显著的“尖峰厚尾”特征,参数?琢1和?茁1在5%的置信水平下均显著,说明收益率序列都存在显著的波动聚集现象。总结实证分析数据得到以下结论:
1.从数值上分析,通过对上证综指的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参数?琢1分别为0.071791和0.072786,?茁1从0.924571减小到0.907384。说明金融危机发生后,收益率的波动性受到前一期波动信息的影响略微增大,但上期预测条件方差对它的影响却明显降低。由于上期预测条件方差是先前多期波动信息的加权值,其参数变小意味着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收益率序列的长期记忆性有减弱的倾向。
2.危机发生前后,上证综指衰减系数?琢1+?茁1分别为0.996362和0.980170,均小于1,对上证综指外的其他7类指数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除中小板综合指数外的其他6项指数也有近似结论,说明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改变市场收益率序列平稳性的特征。序列的条件方差表现出均值回复的特性,过去的波动对未来的影响是逐渐衰减的。通过衰减系数的计算可以发现,金融危机前,对于时刻T产生的冲击,经过120个交易日后,仍残留64.57%(0.996362120);金融危机后,残留比例变为9.04%(0.980170120)。这说明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波动性受外界冲击影响的持续性减弱,市场消化信息的能力得到了加强,信息在市场上充分发挥效力所需的时间缩短了。
3.中小板综合指数的实证研究结论则显示,危机发生后,该指数的波动性收益率受前期波动信息的影响变小,但受上期预测条件方差的影响显著提高。衰减系数增大,说明金融危机背景下,外部冲击对于中小板股票波动性影响的持续性增强了,同时显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小板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进一步加深,市场消化和反应信息的时间延长,市场风险和不透明程度加剧。这就需要政府在积极发展中小板市场的同时也应注意防控中小板市场的风险,对于这个特殊的板块建立合理的交易制度和监管制度,做好风险管控,在发展好市场的同时确保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
参考文献:
[1] Engle, R. E.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with estimates of the variance of United Kingdom inflation [J]. Econometrica, 1982, 50, 9871008.
[2] Bollerslev, T.,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on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J]. Journal of Econometrics, 1986, 31, 307-327.
[3] Nelson, D. B., Conditional Heteroskedasticity in Asset Returns: A New Approach [J]. Economitrica, 1991, 59, 347-370.
[4] Koutmos, G., Booth, G. G., Asymmetric volatility transmission in international stock market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1995, 14, 747-762.
[5] Zakoian, J. M., Threshold Heteroskedastic Models [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1994, 18, 931-944.
篇11
1 羊群效应的概念及特征
羊群行为是指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的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也被称为“从众效应”。金融市场上的羊群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有限理,它是指投资者在不完全信息的环境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的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自己得到的信息的行为。由于羊群行为具有传染性,因此把存在于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羊群行为现象称为羊群效应,主要研究信息传递和行为主体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及这种影响对信息传递速度和充分性的作用。
羊群行为的特征包括:(1)先做出决定的投资者的行为对后面大多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常常会导致投资者形成错误的投资决策;(3)当投资者发现决策错误之后,会根据更新的信息或已有的经验做出相反的决策,从而开始新一轮方向相反的从众。从羊群行为的特征可以看出,羊群行为的出现有两个条件:首先,别人的决策行为是可以观察到的,否则无法模仿;其次,所有决策并不是同时做出的,而是有先后次序发生的。
行为金融学是通过对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心理偏差的系统分析来描述羊群行为的。当证券市场面临众多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其心理因素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人类固有的行为模式会不知不觉地主宰着投资者的行为。每一个投资者开始总是试图进行理性投资,并希望规避风险。初始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强化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扩散和放大。
2 羊群效应的形成原因
机构投资者的特点是既有个体的行为特征又有群体的行为特征。在股票市场中,一方面投资基金的投资决策主要由基金经理做出,因而基金的投资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基金经理个人的投资行为特征;另一方面,投资基金由于是群体性的研究,其信息来源比一般个体投资者要广得多,故而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又带有群体行为的特征。因此,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产生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机制因素
(1)机构投资者的委托机制不完善
从投资股票者来看,作为人其目标是让委托人的满意度最高,尽管在投资初期,基金公司对投资策略、投资风格、投资理念也做了详细地制定,但是毕竟是要取悦委托人。因此,基金公司原先的投机策略不得不让位于对名誉的维护,不得不从众和跟风。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如果采取同其他基金同业相同的投资策略,则至少可以取得平均收益水平,相同的策略操作产生了羊群效应。
(2)缺乏信用经济基础
股票市场的建立需要发达的信用经济基础,但对于信用体系不健全的中国来说,必然会带来不健全的股票市场。同时市场基础不完善的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性较大,当投资者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时,特别是当投资者依靠自身能力不能做出正确判定时,投资者将会明显地追随其他人的观点。市场波动性越大,市场风险越大,投资者的预期就越不确定,这时候投资者会更多地观察他人的交易行为并加以模仿羊群行为程度增大。
(3)可供股票投资者选择的优质品种不多
由于市场上绝大多数的股票估值偏高,具备投资价值的优质蓝筹股和绩优成长股的数量过少,稀缺的优质公司股票就当仁不让地成为基金追逐的对象。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机构投资者在挑选自己投资组合时都纷纷追逐市场热点,同时买卖相同的股票,选择那些业绩突出,盈利能力强,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龙头企业,这样就形成了众多机构投资者同时投资于少数蓝筹股绩优股的现象,产生基金投资的“羊群”效应,交叉持股自然不能避免。
(二)投资者自身因素
(1)投资理念模糊、投资知识缺乏
我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大多数缺乏专业的股票投资知识,这表现在投资者无法分析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或对国家出台的政策不能从深层次的把握,同时对经济的动向不能很好的把握,这就造成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判断股票的价值,很容易形成混乱的投资局面。同时市场上那些专业的投资者一般都系统学习过投资知识并且经验丰富,对信息的把握能力也比普通的投资者要强,也能够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大环境、整个证券市场的运行趋势以及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这些投资者往往成为羊群效应的领头羊,而那些缺乏专业知识的投资者成为羊群。
(2)从众投资者的非理性跟风
从众投资者是非完全理性的,投资者做出的决策并不完全出自其理性的分析,而更容易受情绪、心态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样当投资者处在投资群体当中很容易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采取与其他人一致的行动。这样做可以使个体获得一种安全感。当投资者做出的决策与其他人不一致的时候,投资者很容易怀疑自己的判断进而改变自己的判断,选择与其他人一致的行为。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大部分缺乏专业的知识,对于那些最近几年才加入到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来说更加缺乏相关的经验,绝大多数投资者没有接受投资方面专业知识的训练,对证券市场研究能力不强,不能够对相关的股票进行系统的合理分析,他们投资时候往往是听取各种专家的建议,这些投资者就扮演着跟随头羊的“羊群”。
(3)缺乏良好的心态
我国股票市场建立时间短,多数为新股民,这些投资者往往缺乏良好的心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投资者抱有非理性的收益预期;第二,获得虚假的心理安全感;第三,大众化思维。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容易出现去个体化倾向,即个体的自我意识变弱,更倾向于采取与集体一致的行动。行为金融学也赞同这个观点,并认为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的,其投资行为受其情绪、态度等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
3 弱化羊群效应的措施
理性的羊群效应对我国的股票市场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个人投资者缺乏专业的知识和对市场有效信息的充分掌握,因此理性的羊群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投资者确定自己的投资策略,获取收益,规避风险。其次,理性的羊群效应有利于加快股票市场价格发现的速度,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维护市场的稳定,因为此时羊群效应的发生使得大量资金能够快速的向具有投资价值的企业流入,从而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职能。除此之外,理性的羊群效应能够促进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使得股票的价格更向其内在价值靠拢,这能有效的提高市场效率。
(一)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扩大信息披露的范围
市场信息不对称是形成羊群效应的主要原因,只有规范信息披露制度,增强市场的透明度,才能使投资者及时掌握真实有效并且全面的信息,市场才能够逐渐变得公平。为了增强信息市场的透明度,使投资者获得完全公平的竞争条件,弱化市场羊群效应,就要充分和及时地披露真实信息。所有可能对股票市场中的股票走势产生影响的信息都应该及时的予以公开,包括企业对某个项目的操作情况,如兼并和收购的各项工程的进展情况,不能等到股价急剧变化之后再披露有关资料。而由于上市公司在披露自身信息方面缺乏主观能动性,也因此需要监管制度的约束,对于瞒报信息或者报虚假信息的上市公司应当予以严厉的处罚。
(二)培养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倡导正确的投资方式
羊群效应的另一重要产生原因,是由于投资者抱着投机心态的错误投资理念,普遍持股期限短是其一大特点,在市场出现震荡时,羊群效应会使得市场震荡进一步恶化。因此,一是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向公众传输选择有价值的股票长期投资长期持有,以公司价值为投资目标的理念。二是加强管理上市公司的股利分红政策,杜绝上市公司不给股东配发红利的现象。三是对股票投资者的专业技能进行培训,倡导以长期投资价值为核心的投资理念。在进行投资时应以长期平均收益为中心选择有价股票,即选择一个有潜力的有价股票长期持有,而不是跟风炒作。当市场中的投资者更成熟更理性时,市场中的羊群效会减少。
(三)改善股票投资市场的外部环境,拓宽投资渠道
一方面,规范上市渠道,尽可能地扩大市场的容量,并将重点放在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快发展股票类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选择投资组合时有更多的风险对冲工具,为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外部环境。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刀剑,不仅对股票市场起着稳定作用,同时也可能加剧股票市场的动荡。但是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推出的股指期货与融资融券等业务,门槛过高,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无法涉足,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不明显,甚至可能成为那些机构投资者操控市场的工具,从而加剧市场短线的风险性。纵观国外成熟的股票市场推出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对市场所起的稳定作用,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金融衍生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股票市场中的羊群行为,能够为市场长期的稳定发展带来好处。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衍生工具带来的稳定功能,对衍生工具带来的危害采取弱化遏制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曾云龙.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研究[D].广州大学,2013.
[2]崔显林.论当前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的危害及对策[J].全国商情,2009,4:49-50.
[3]罗冠男.我国股票市场中“羊群效应”行为分析[J].经济视角,2013,12:7-8.
[4]李厚泽.中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比较及其演化研究[J].时代金融,2012,3:145-146.
[5]尹晓光.我国股票市场羊群效应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篇12
二、CAPM在国内外的检验
国外在1970以后就开始了对CAPM的检验和β系数的稳定性研究,早期的检验结果表明,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中股票定价基本符合CAPM。但1980年以后,出现了大量负面的验证结果。从1990年开始,国内一些学者对CAPM也陆续做了大量研究。陈浪南、屈文洲(2000)对上海A股市场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根据股市中的三种市场格局(上升、下跌和横盘)划分了若干的时间段得出不同β值的进行分析,得出的β值与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较不稳定,说明上海股票市场存在较大的投机性。阮涛、林少宫(2000)说明了上海股票市场不符合CAPM,基于CAPM模型对中国现阶段的股票市场的分析和应用缺乏有效性依据。许涤龙,张钰(2005)实证结果表明在沪市股票的收益与其β系数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线性关系,但无风险收益率却是负的,这说明上海股票市场具有明显的投机特征,是一个不够成熟的股市。
三、数据说明和处理
本文选择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上证180指数成分股,选择2009年1月9日到2010年12月22日期间的周数据,共有101个周数据,剔除在上述期间数据缺失的股票,样本共包含152只股票,本文选用上证综合指数来替代市场组合收益,所用数据都已进行除权、除息复权处理,本文数据来源于Wind资讯。个股用周收盘价来计算它们的周收益率,计算公式如下:其中Rit是第i只股票在t时刻的收益率;pit是第i只股票在t时刻的收盘价。上证综合指数的收益率计算同上,用Rmt来表示周收益率。对于无风险收益率的确定,本文使用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来表示无风险收益率,折算成周收益率为:Rf=0.0455%。
四、CAPM实证和结果
本文在检验中用到的基本时间序列方程如下:(2)对于横截面的CAPM检验,采用下面的模型:(3)(4)其中是第i只股票平均收益率(样本均值来代替),βi是第i只股票的β值,在(4)的回归中βi由模型(3)中的得到的回归系数bi来替代。将回归结果与CAPM模型(1)进行比较,检验CAPM在上海资本市场是否成立:(1)资产的风险和收益之间是否存在线性关系。如果模型(4)中参数其估计值不显著异于零,则可认为资产的风险和收益之间仅存在线性关系。(2)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是否正相关。如果参数γ1其估计值显著异大于零,则可以认为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是正相关的。此外,其估计值理论上应该等于E(RM)-Rf,即市场的超额收益率。(3)参数γ0其估计值不显著异于Rf。
152只股票的周收益率分别对上综指的周收益率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得到152只股票的bi值。然后以152只股票的周收益率为因变量,各个股票回归出来的值为自变量对模型(3)进行回归,其结果为表1结果可以发现βi值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而常数项γ0仅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即收益率与系统风险(β值)存在的线性显著性较强。下面来检验回归出来的γ0和无风险收益率是否有显著差异。γ0=0.002945,Rf=0.0455%,其检验的t值为此结果表明γ0和Rf在显著性水平5.97%下有显著区别,这与CAPM不吻合。下面来检验斜率系数是否显著不同于E(RM)-Rf。由表1知γ1=0.005036,其检验的t值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γ1和E(RM)-Rf没有显著区别,这和CAPM相符。
篇13
股票市场行情走势的专家分析论文范文二:
今日股市早评】:
昨日沪深两市早盘低开,随后反弹至20日均线受阻回落,午后沪指及中小创指均持续下挫,尽管盘中也有个别雄安概念股欲挽救市场人气,但终究功亏一篑,次新股板块成为市场杀跌的重灾区,盘面上雄安、可燃冰、苹果等近期活跃的题材板块分化较大,人气涣散,次新股板块短期亏钱效应的加大蔓延到其他热点题材板块,影响了资金做多热情,短期市场也进入震荡企稳的阶段,两市昨日振幅加大,沪指连续三个交易日没有站上年线,指数整体处于底部区域,短期继续维持底部震荡整理概率较大,预计沪指今日弱势震荡,沪指支撑3050 压力3100。
股票市场行情走势的专家分析论文范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