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数学引入案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数学引入案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数学引入案例

篇1

一、“生活化案例”的内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有人说学习要联系实际,工作要联系实际等之类的话语,这里的“实际”其实就是我们今天要详细说的“生活实践”,这些生活实际引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就是生活案例。任何知识的学习最后基本都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生活实践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大部分知识在生活中都有体现,而且更是因为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最终依然要服务于生活实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材内容更多的是数学的专业性知识,与生活联系的案例并不是很多。数学对于广大初中生来说,本来就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如果学生没有产生对初中数学的兴趣,那么他们的学习将会面临重大的阻碍。但是,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引入生活案例,用有趣的生活中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去探求有关生活实践的数学知识,那么教学效果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二、“生活案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1.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联系紧密

初中数学涉及的所有内容几乎都与现实生活有关联,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都能够用初中数学的知识解释或解决,因此,两者的关联度相当高。换句话说,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为了生活而准备的,而相应的,对生活实践问题的处理也能够促进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因此,初中数学教学是离不开对生活案例的运用的。

2.生活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要注重的问题,尤其对初中数学这样一门专业性较强的科目来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来就不简单,因此,教师必须巧用生活案例,让学生愿意根据生活案例去接触、学习数学知识,逐渐对初中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学习。

3.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知识中,有很多都是相对抽象的知识,这对于身心发展不够完善的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可是,如果将这些知识与生活案例结合起来,学生就可以很轻易地理解。比如,学习正负数的时候,初中生在学习之前只有对正数的记忆,根本不知道负数是什么概念,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举例:比如,现实生活中的楼房,楼房有地上的部分,也有地下室,楼高30m,地下室有10m,那么,地上的部分就可以记成+30,而底下的部分就可以记成-10,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了。

因此,生活案例在数学中的应用非常有效,对提升教学效果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巧用生活案例的实践措施分析

1.不断利用生活案例,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意识

教师想要用生活案例提升数学的教学效果,那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并认可生活案例的引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能够产生一种随时联想生活案例的意识,简称为“生活化意识”。为了达到这样一个目标,教师首先要为学生讲解有关于生活案例的内容,并让学生了解生活案例对数学学习的帮助,学生在明白了何为生活案例之后再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生活案例进行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生活化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日常授课中能够与教师相互配合、相互呼应,共同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2.生活案例探究化,让学生自主思考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对如何使用生活案例有深入的了解,在引入生活案例的时候教师要研究生活案例与某节课所学知识的关联性,尽量为所要学习的知识配上几个具有探究意义的案例,而不是一目了然的案例,为学生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让他们自主地进行思考,培B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且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答案的过程才是对学生帮助最大的过程。因此,生活案例的探究化对于巧用生活案例这种教学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教学问题与生活案例相联系,设置有效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除了生活案例的引入,还有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那就是教师设置教学问题的环节,教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思考的方向,学生的思考能否与所学知识挂钩是教学问题决定的。所以,教师一定要将教学问题与生活案例相联系,而且将教学问题与所学知识相联系,形成三位一体的有机融合,让学生能够全方位的了解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这样才能够从教学基本出发,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的教学与生活案例是分不开的,而且生活案例在数学教学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将不断推动数学课堂的发展,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篇2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系统性、逻辑性、复杂性等特点,让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都感觉很吃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强化数学意识,提升数学能力,教师可以引入案例教学的策略,以案例的具体性、步骤性、思维性等特点,将抽象的知识、规律、方法、思想,应用到具体的数学案例中,以此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应用。

一、引入分析案例,激发创新思维

分析是思维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概念、理论、方法与规律,教师可以合理、有效地引入分析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分析中理清思路,建构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并分析得出更为完善的知识与规律。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整式》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强化数学思维与能力,笔者引入“杨辉三角”这一分析案例,鼓励学生拓展整式的相关知识。结合“杨辉三角”这一案例,学生将杨辉三角的一部分画出来,展开研究与分析,了解到杨辉三角第n行是(a+b)n展开式的系数,n行中的第i个数是斜行i-1中前n-1个数之和,第n行n个数之和为2n-1,还有其他很多规律,并且杨辉三角与斐波拉契数列有很紧密的关系。通过结合多媒体辅助课件,引导学生交流分析,探索数学的奥秘,激发其创新思维。

二、引入研究案例,强化合作交流

研究性和探索性学习方案是数学学习中较常用的两种方式,针对某一课题或知识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研究与探索,发现它涉及哪些知识与方法,并查阅资料、理清思路、研究分析和总结归纳,在研究过程中,强化合作交流,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研究性案例的引入,一般需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性课题,与初中数学知识紧密相连,鼓励学生研究理论知识,发现数学规律和方法。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相关知识以后,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应用,了解三角形中边与角的相关知识,引入了研究性课题“三角形中边与角的关系”,鼓励学生结合等腰三角形知识,展开研究分析。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动手画图、交流合作,运用辩证性思维方法,结合计算机软件工具,得出三角形中大边对大角、等边对等角相关规律,边与角的对等和不等关系可以互换。

三、引入探索案例,挖掘学生潜力

探索与发现是获得知识、学习方法的关键途径,没有自主探索过程,学生就不可能真正地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来源与发展,也就不可能真正领悟数学思想与方法,更不可能具备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入探索案例,鼓励学生运用现有知识与技术,进一步探索分析,运用数学方法与思想来解决数学问题,掌握数学规律,发现数学奥秘。

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多边形及其内角和》相关知识时,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三角形与多边形相关知识,教师以“多变形内角和探究”为主题,展开问题探索过程。师问:结合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四边形可以分割成2个三角形,梯形可以分割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那么多边形是否也可以分割呢?由此,学生组成几个小组展开探索分析,动手画图、建模,结合已有知识,了解到多边形可以划分为(n-2)个三角形,由此,学生得出其内角和为180(n-2)度。这样,教师结合探索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分析,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完善了学生的能力。

四、引入实践案例,提升应用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与能力,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应用,将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完善各方面的能力。引入实践案例,将数学与生活应用实例相结合,进一步鼓励学生发现知识的奥秘和规律。

篇3

一、案例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传统观念陈旧。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注重传统教学观念,手动制作教案,教案的内容、素材更新频率极低,一份教案使用时间可长达十几年。旧教案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化教育需求。某些数学教师即使运用案例教学方法,也只是书本照搬。部分学校由于硬件设施较为落后,导致数学教学的传统教学观念较为陈旧,不能及时更新现代化教学理念。

2.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未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大部分数学教师进行案例设计时,大多按照主观意识设计,以流水线方式对书本知识进行排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按照课件内容,单一的灌输式讲述,使得学生主体地位不能体现,教师始终处于一种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未结合学生意念,未考虑学生真正所需。

3.案例教学不合理,案例设计内容大多无关教学。许多教师设计案例时,一味强调案例疑难性,为设置数学问题,过度插入和教学无关的素材,使得案例纷乱,教学表现也比较繁琐。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案例只为吸引学生吸引力,而不重视案例内容,分散了学生注意力,使得案例教学的“辅助”功能与书本知识的“主体”内容发生本末倒置。

二、利用案例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笔者在讲述教学归纳法时,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多米诺骨牌”视频,学生非常感兴趣。这时,笔者抛出问题:“同学们,大家知道‘多米诺骨牌’依次倒下的条件是什么?”接着,学生们积极讨论,回答结果均在意料中。接着,将课本问题转入到数学归纳法,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对比,了解数学归纳法应用原理,由深奥转化为浅显,在数学归纳法运用中,使学生多方面理解。同时,笔者将数学归纳法、正整数等式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学生们积极参与,共同解答典型问题。笔者就是抓住了问题特性、知识特点,创建有效案例,进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学习欲望,深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在现代化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广泛性、新奇性较为显著,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可引入学生感兴趣的新鲜事物,使学生逐渐感受到初中数学课堂的新鲜性,进而提升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三、利用案例概括教学,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根据教学实践表明,无论是哪一节初中数学课堂,包含知识点内容较多,和其他知识点联系较为密切。同时,教学案例是教师教学的有效载体,可按照教学内容和知识要点,提出诱导性和启发性问题,确保问题抓住关键点、要害点,使数学知识点、内涵关系在案例问题中能够渗透,学生初步感知数学知识。在探究、思考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正确方法,进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在类比推理中,类比相似性越多,则相似性质、推测性质呈正相关,类比得出命题愈加可靠。类比结论并非全部正确,是从特殊到一般认知,有利于发现新事实、新规律。通过本节课研究,学生能够感受推理价值、推理意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困惑,是学习最为有趣的地方,知道如何去证明规律、发现事实,通过这种案例教学,改变传统呆板、牢固的数学公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不断提升学生认知能力。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模拟实际情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按照案例素材认知、信息,结合所掌握理论知识,积极分析和认真研究,查找存在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所以,处于该种学习模式下,学生没有任何依靠,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做出决策、判断,让学生由要我学,逐渐转向我要学,有利于提升教师、学生互动,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案例教学的多媒体功能,提升学生参与度

运用案例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技术。因此,必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运用多媒体辅助技术,基本上是运用PPT、WORD等软件。在现代教师体系中,教师呈中老年年龄特点,对于现代教学技术的掌握能力较低,大部分教师只会一些简单的操作,图片、声音等插入无从入手。所以,学校必须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多媒体教学基本操作,能够更好地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案例。同时,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必须树立先进教学理念,在案例教学中,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紧扣关键要素,积极分析问题,探索知识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设置疑难问题,不断提升教学效率,促进数学教学活动开展。

作者:薛希玲 石家信 单位:山东省青州市五里初级中学

篇4

一、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教学工作而言,国内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生自身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教学内容

随着教育部新课改教学目标的下达,使人们逐渐重视开放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教师由于受到教材的局限,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即将刻板化教学理论灌输于学生,导致学生无法对教材内容予以深刻化分析,从而造成课堂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教学方法

灌输式、填鸭式、题海式教学,作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常见教学模式,其由于多元化优势的缺失,致使教师无法对学生潜力给予深层次剖析,加之该种教学方式模式的运用,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相背离,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扩散。另外,传统教学课堂,将“应试教育”认定为教学宗旨,从而忽视“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运用,促使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呈现“重知识、轻品德”的状况,对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起到制约作用。

(三)学生自身

从整体上来看,初中数学相较于小学数学而言难度系数跨越较大,加之涉及范围相对较宽,如函数和平面几何等,导致学生难以在教学时间为对其进行系统化记忆,长此以往,部分学生因教学难度的增加,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思想。另外,在某些学生思想内,认定数学学科重要性相对较小,仅需在应试考试中取得及格标准即可,进而使其无法集中精力从事于数学学习工作。

二、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营造策略

(一)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是当前新兴教学观点,通过教学情境的衍射,贯穿于整体教学活动,其主要采用生活情境导入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从理论知识、生活实践中产生熟悉感,利用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美化的优势,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从本质上来讲,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生活问题解决的有效手段,即数学、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实现数学知识和实践生活的融合,方可实现初中数学高效教学课堂营造的目的。

例如:在《数轴》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体温计引入的方式,要求学生阐述体温计正确属于流程以及体温度数。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主要以学生生活实`为教学内容,通过情境创设与形象化阐述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完成数学知识理解和利用的过程,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效教学课堂创建的目的。

(二)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

现代化教学课堂,不再局限于传统板书式教学,其原因在于:教师单一说教方式,会使学生对教学知识产生望而生畏的思想,甚至针对难度系数较多的内容,学生更是无法解读。对此,若要推进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营造,教师应改变原有教学思想,通过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辅助运用,活跃教学课堂,将抽象教学内容利用直观化的角度向学生展现,以此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勾股定理》内容学习中,教师为使学生对勾股定理及其应用全面掌握,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情趣,从而引入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如下: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展现8个全等三角形,通过学生思考与想象,观察其是否可组合边长为C的正方形,同时要求学生对正方形面积予以表述,即: 、 。另外,教师利用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将上述正方行面积计算公式利用“=”相连,即 ,结合公式简化的方式,将其简化为 。除此之外,教师为加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记忆,通过案例讲述的方式,对其进行进行系统化分析,即某时刻,风筝位于小明正前方400m处,经过20s飞行,该风筝与小明距离为500m,判断风筝飞行速度。对此,教师可利用三角形绘制的方式,已知AC为400m、AB为500m,角C为直角,若要判断风筝时速则需对BC长度进行计算,即 =25-16=9m,进而计算风筝时速: =1620m/h。

该种教学模式的运用,主要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抽象教学知识利用直观化、形象化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展现,再经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以此达到生动教学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视觉、听觉的双重感受,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小组合作学习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阶段,小学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是促进学生竞争意识、集体意识、主体意识的首要途径。其教师主要依据学生特点、采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方式,对全班学习予以划分,结合组内职责的明确,针对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适当奖励。该种方式的运用,调动小组间竞争,通过小组成员探究与讨论的方式,推进学生在分享期间,享受成功、荣誉之感。

例如:《配方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教学案例的设定,要求各小组对其解答,并以解题时间最短、方式最佳、结果准确的小组给予奖励。其中教学案例: ①、 ②,最终判断方程①中x=-3、方程②中x为± 。总之,小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促进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的提高,并利用学生间相互沟通,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结束语:

总结上文,初中教育属于高中教育、大学教育的基础环节,同时数学学科和理科内容具有较强的连接性,为了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提高,应在初中教学阶段,高度重视学生数学整体成绩的提升。对此,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思想、优化教学课堂,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使其能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促进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营造。

参考文献:

[1]孙杰.以练导思 培养创新――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构建探索[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6(12):10-11.

篇5

一、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丰富学生的感情

采用生动形象的数学语言引入课堂所要讲解的知识,不仅能向学生展示数学语言及知识的魅力,还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吸引到数学课堂上,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2]。

不仅如此,通过形象生动的课堂情境创设,使得初中数学的知识能够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方式展开课堂的后续讲解,将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以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形成课堂教与学习的有效结合。

例如:在向学生讲解分数大小比较方式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分西瓜的案例引入分数的概念及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概念,例如如何将西瓜分解成为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其中每一部分的大小,等等,学生在联想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象的生活案例。

二、给数学知识寻找合适的形象比喻

对于一个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学习是一个十分抽象且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在学生的心理上对知识形成有效的构架,使之成为知识网络的一部分,能够成功地理解数学复杂的概念,在形成数学知识网络构架的过程中,将枯燥的数学语言转化成为生动形象的比喻,简化学生的理解,减轻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心理压力,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学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首先,是对数学概念性知识的理解。例如对于方程的理解,在理解方程这一概念的时候,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对一个方程进行等式计算,引导学生对未知数求解的过程进行认知。在此可以举一个形象的比喻,将数学的方程比作一个月光宝盒,宝盒内的东西就是未知数,打开宝盒的过程就是一个求解方程的过程。在这一课堂引入的前提下,学生对于方程的系列概念有了比较完整的、大概的认知,在学习及记忆概念内容的时候有比较切合的联想。

其次,对于数学概念的操作程度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数学概念的基础上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数学定理,帮助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记忆其中的概念。例如: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的形象化语言有:“中心点对角顶点,零刻度线对一边,度数要看另一边,内圈外圈要分辨。”这样的语言既形象又好记,对于学生的记忆及使用有非常大的帮助。

最后,学习数学概念的最后一步便是对概念的系统性进行过程化的理解,这一步是最复杂的。在理解这一步的时候,学生需要对以往学习的知识与新的概念相互联系,注重相互之间的推导过程,亲手实践一遍,使得学生对于新旧知识的认识更深刻,动手的积极性更高,所产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也会不断提高。例如:在学习数学乘法中的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教师为了使得学生能够深刻地记忆乘法分配率的特点,可以采用图文并茂的讲解方法,例如引用长方形的面积概念:

从上图可以看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a+b)×c=a×c+b×c,这就展现了乘法的分配率的特点及结合的形式,学生在观看图形的时候对其的理解更深刻,对于乘法分配率的知识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三、在初中数学学习中通过举办数学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且数学题目的形式比较灵活。为了使得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有灵活运用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举办一些数学活动,例如:数学竞赛、专题活动、兴趣实验等,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将形形的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连接在一起,对于数学问题中出现的科学性问题进行探本求源,数量化、图示化,使得数学问题的分析角度更加新颖,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角度也更加新颖。在每一次的数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着手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能够综合发展,更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的培养目标,也同样使得初中数学学习变得更具有趣味性、创造性及灵活性,使得每个初中生的数学思维在很早的阶段就得到开发,并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继续对数学领域知识的探索,思维更灵活。

四、结语

由于数学是一门思维的学科,在进行数学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当一味地照本宣科,而是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思维空间,使得学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理解数学知识,并在更广阔的思维领域内理解抽象的知识。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更多的方式创造课堂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知的阶段,强化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各个角度灵活地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篇6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成效如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因此,很多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均积极致力于新课导入有效策略的研究.在对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应积极吸收和借鉴名师新课导入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对自身的新课导入方式进行反思与改进,唯有如此,方能不断提升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质量.

一、名师与普通教师的新课导入方式对比

名师的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艺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以《全等三角形》一课为例,湖北省孝感市特级教师伍良法是这样进行新课导入的:“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双手,发现两只手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放在一起发现它们会怎样?”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并回答问题:“两只手的形状和大小一致,可以重合.”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伍老师顺利引入主题:全等三角形.这样的新课导入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

学习

新课的积极性,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新课导入方式.另外一位初中数学教师的新课导入是:“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内容是全等三角形,请大家打开课本,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学习.”这样的新课导入方式开门见山,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是需要讲究方式和方法的.

二、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思考

为提升初中数学新课导入的成效,笔者对部分名师的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并积极进行了自我反思.笔者认为,要想真正实现有效的初中数学新课导入,必须充分把握好以下几点.

1.新课导入应提前预设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而言也同样如此.名师的新课导入之所以精彩,主要因为他们在新课教学之前已然对新课导入方式进行反复琢磨,最终从众多新课入方式中选取了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新课导入方式.

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新课导入之前同样应对新课导入进行精心预设.可以从网络上搜索与新课相关的教学案例,从优秀教学案例中寻找新课导入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在吸取别人优秀新课导入经验的同时,也应对其进行加工设计,让新课导入别具一格,从而达到更好的导入效果.确定新课导入方式之后,初中数学教师还需对新课导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进行预设,进而根据动态生成预设,有的放矢地调整新课导入方式.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并未对新课导入方式进行提前预设,这样的做法显然是欠妥的.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借鉴名师的做法,在新课导入之前有的放矢地进行新课导入预设.

2.新课导入应充满趣味性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方式不应过于死板,应充满趣味性.充满趣味性的新课导入方式可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将学生从纷乱的思绪中拉到新课学习中来,使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例如,执教《勾股定理》时,数学教师这样进行新课导入:“勾股定理是一个著名的数学定理.古巴比伦人很早之前便已掌握和运用勾股定理.古埃及人在建造金字塔时也运用了勾股定理.我国商朝的商高也早已提出‘勾三股四弦五’的说法.”听到数学教师这样说,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数学教师进行新课教学时,学生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由此可见,进行充满趣味性的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是极为重要的.充满趣味性的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方式可让新课导入课堂气氛更活跃,可让学生很快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3.应对新课导入积极反思

篇7

一、提升教师自身对概念的认识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在数学概念教学上取得较好的效果,教师自身的能力和对概念的理解要更上一层楼。教师要先从教材本身下手,专研教材内的概念,理解概念的深层含义,并且根据学生的情况预估学生可能对概念产生的疑惑,做好解疑的准备。这不仅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是为了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使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例如,初中数学苏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用来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有两个相似的概念――“极差”与“方差”,教材上对两者的分析比较不够充分,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用比较简单的极差就能反应数据的离散程度,那么方差的存在意义又什么呢?这不是重复了吗?而且方差更加复杂难懂,为什么还要学呢?”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备课时要提前预估到的,并且就此针对性的进行研究,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在课堂中讲解这两个概念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突破。

二、承前继后,做好概念之间的连接

初中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是很紧密的,不同概念之间会有内在的联系,或者是外在的相似。在学习这些概念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概念来延伸到新的概念中,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的知识,还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的概念,易于学生接受。学生在前后的对比中,就能发现不同概念的特点,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网络,形成一个知识面。

例如,苏科版初中数学七年级第二章《有理数》中,“乘方”与“幂”的学习,学生往往搞不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容易混淆这两个概念。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进行类比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在课堂中引入“若干个数相加的结果是和,若干个数相乘的结果是积,而若干个相同的数相乘就是乘方,而乘方结果就是幂。”这样一来,学生根据对熟悉的概念认识,通过类比就容易理解新的概念,对概念的记忆也更加牢固。

三、概念的情景引入

课堂情景的应用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样,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也可以引入相应的情景,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为后续的概念讲解做好铺垫。概念的情景引入要紧紧围绕概念本身来展开,切记不可以将情景设置的过大过虚。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中,有关“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纸片制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然后动手折纸和用工具去测量边的长度,角的度数。从这个过程中来理解其中的概念和性质。

四、及时演练,巩固概念

概念的学习远远不是停留在简单的记忆和背诵,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在实际应用中,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情景灵活地借助概念的含义来解题,找出其中包含的知识点,理清复杂的条件。所以,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给学生基本的概念含义,还应该经常地通过题目来巩固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在演练的过程中,还能及时的发现学生潜在的误区并提前解决学生疑问。

例如,在教授初中数学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时,要使学生能捉住一元一次方程的关键,就要通过题目来训练,故意在题目中设置陷阱,来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并加以指正。

2×2+x-3>0,2×2+x-3=0,2×2+x-3,x-3=x5,x+1×2-1=1

下列哪些式子属于一元一次方程:

通过这几个看似简单的式子,就已经能考察出学生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因为在这里包含了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多项式,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核心才能将这题答对。

总的来说,初中数学概念的教学需要教师从思想上去重视,从自身能力去提升,才能有效提高数学概念的教学效率。只有将数学概念这个基础打好了,学生才能从复杂的题海里找到一丝线索和思路,理清不同题目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出良好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崔国庆.关于初中数学概念教学的一点体会.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3(05):25

篇8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问题并提出、思考、寻找答案之过程。该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由简单逐渐过渡到深层次之过程。学生在参与式学习中,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教师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得到提升。同时,教师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技能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试题,让学生进行多方位思考,激发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分享、思考、练习以及协商实现合作学习,使用该方法时,教师要向学生解释策略学习内涵和面临的问题,学生自行自我思考,选取解决方案。学生被分为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成员间要交流和分享解决方案。最后,每个小组的方案综合、修改之后实施起来。教师要综合小组成员意见,制定练习方案。在课程进行到最后,学生练习最终的体育动作。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游戏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数学教学弊端。

二、参与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众所周知,数学知识概念、原理以及思维方式,一般都是具备双向性的。同一个概念都会有不同的对称性,这对称性便是双向性表现。数学命题也具备逆向性原理,只是需要学生去谈是否成立而已。就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而言,教学方法类型多样,教师明确分析、综合、抽象化以及具体化等方法。这些思维都是可逆的。运用知识进行双向意识培养,逐渐提高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这是初中数学教学之重。例如:在某次乒乓球比赛中,有101名运动员参与,比赛使用的淘汰赛方式。那么你觉得冠军应该安排多少场呢?对于该问题的提出,习惯使用顺向思维的同学,会这样考虑:100名参赛人员,可以安排50场,最后一个人是落空,只要51人进入下一个比赛环节就可以。依次分解下去。这样看来,顺向思维较为烦琐。如果改用逆向思维去思考,从失败者角度去分析,每一场比赛只要淘汰一名人员,最后的冠军会从100名淘汰者中产生,因此需要安排100场,在该思维过程中,学生使用了不同的思考方式,最终得出的结果也有差异。

三、创设情境教学

当经历了真实的体验学习之后,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数学,对数学认知更深。创设数学生活情境教学,根据的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地理位置来确定,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在很多的大中型城市里,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引入了农业生产情境,学生学习兴趣会被激发,但是学生对农业情境不太了解,这严重影响了初中课堂质量,降低教学效率。很多教师都明白,创设的情境教学须同学生的生活相关,但是有一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数学教学的实际意义。为了认同教学理念,需要善于将生活化的案例引入课堂中。同时,教师需明确的是,不是所有的生活案例都可以引入课堂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需要建立在学生认知,学生接受的基础上,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要求,开展情境创设,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数学学习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一、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涵义及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结合生活化教学方式,无论是对学生理解知识,还是教师教学知识,都起到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良好效用。

(一)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涵义

何谓“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生活化教学就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生活实际,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各项教学活动和教学环节。教师在开展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充分引入生活化概念,将生活中的现象与经验与教学主题、内容相联系,用生活化的方式,通俗易懂地解析各类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数学现象与知识。学生在学习中可以透过数学知识,深刻认识生活并了解生活,反过来也可以通过对生活中现象的分析与探索,促进数学知识的不断丰富。

(二)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价值

数学学科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工具性学科,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了学习效率和科学素养,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以初中数学中的《课题学习――选择方案》一课举例,在对该课的相关理论进行学习时,笔者并没有空谈如何选择方案,而是通过将其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给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教学中笔者先后设计了如“选择何种灯泡最省电”、“采取何种租车方式最省钱”、“何种购票方式最便捷”、“何种调水方式最有效”等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生活化情境创设。这样的生活化案例,使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旦学生产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接下来的知识学习自然就轻而易举。

二、初中数学实现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

如何有效地将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付诸实践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课堂导入及实验教学。以下逐一进行讨论。

(一)创新教学设计

对于初中生而言,数学学科由于接触的时间较短,因此不断认识和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对他们来说还具有相当的吸引力。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保护好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所设计的教学方案应当与学生实际能力及发展情况相吻合,所设置的探究性内容应当难度适中。同时,教师还要及时转变传统教学思维,积极拓展新思维不断创新,以避免僵化的传统教学思想统治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致使学生丧失积极性与创造性。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为学生留存足够的自主发现与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才能真正将概念、过程及结论了然于心,并发现数学的基本原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生活化情景导入

课堂导入是每节课的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开展数学生活化教学时,要用生活化的情景进行导入。尤其是在上新课时,良好的导入可以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再结合生活化情景,就很容易将学生的这种积极性转化成为对新课学习的兴趣。总而言之,初中数学生活化情景导入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必要。笔者在教学中,通常会选取电视节目《非常6+1》、《数学解密》中的一些与数学密切相关的奇特的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并进行有效的梳理,并将学生已经学过的和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与节目相结合,最终深入浅出地讲授给学生听。这样既引起了学生对课堂的极大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说一举多得。

三、结语

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全面地、立体地、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同时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喜爱数学,使他们在数学课堂上“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真正有所收获。

篇10

一、试卷讲析应渗透激励原则,注重初中生能动情感培养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认为,试卷讲析活动,是一个枯燥、呆板、机械的单一过程,缺乏情感激励特性,缺少能动促进功效. 而教育实践指出,学生学习活动进程和效能取得实效,其前提条件在于能动学习情感的树立. 笔者发现,部分教师在试卷讲析的过程,经常采用否定的观点,训斥的口吻,对学生数学试卷完成情况进行讲析,导致初中生不能带着主动情感参与教师试卷讲析活动.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讲析试卷应渗透情感激励原则,将试卷讲析作为初中生学习情感激发的一个“平台”,要用肯定的观点,激励的口吻,多对学生试卷完成中出现的“优点”进行赞许,而对出现的解析“不足”,转换讲析口气,委婉的通过启示性、期待性的话语,向学生明晰和呈现,从而让初中生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或适宜性的教学氛围中,深入参与教师试卷讲析活动. 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试卷讲析过程中,教师通过试卷批改,发现初中生在解析相似三角形的案例中不同程度存在“不能准确掌握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内涵,错用判定定理”的不足现象. 教师在评析试卷时,没有直接对出现的“缺陷”进行严厉的“训斥”,而是在充分肯定学生解析活动效果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通过试卷练习以及教师的批改,你能帮自己找出错误解题中存在的原因吗?”启示性话语,引导初中生深入思考,找寻,初中生参与试卷讲析活动的程度能够得到显著增强,保证了试卷讲析的效果.

二、试卷讲析应落实能力要求,注重初中生学习技能锤炼

众所周知,试卷讲析,不仅是对学生完成试卷情况评析的过程,还是对学生学习技能培养锻炼的过程. 试卷讲析作为课堂讲解活动的一种形式,自然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能力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 这就对初中数学教师试卷讲析提出了新的任务要求,要改变传统的“就试卷讲试卷”的教师单一活动,而应该将学习能力培养渗透融入其中,指引初中生融入到数学试卷讲析活动之中,根据教师的讲析活动,遥相呼应,开展探析、解答试卷案例的实践活动,实现试卷讲析与学生实践二者活动的有效融合,提高试卷讲析能力培养功效. 如在“相似形”测试卷“已知在ABC中,CD = BC,点F是AB的中点,连接FD,试求出的值”讲析中,教师采用学生讲析的活动形式,组织初中生认真探知解答案例内容,初中生探析问题条件及要求,指出:“分析问题条件内容,要求的值,就需要分别找到AE,CE与FM之间的关系,此时,需要过点F作FM平行于AC,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出比值”,并展示其解题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所探析的解析所得,对照完成试卷案例上的过程,进行对照检查、反思分析活动. 此时,初中生根据再次认知活动所得,对试卷完成情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初中生深刻认识到,在完成试卷的过程中存在着“未能正确找到AE,CE与FM之间的关系”不足. 在此过程中,初中生在教师的引导指导下,通过探究分析、反思辨析等实践活动,数学学习技能得到有效锻炼,数学学习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三、试卷讲析应丰富内涵外延,注重初中生综合素养提升

教育发展主义学说认为,任何教学活动,实施主体都要通过外在表象,进行深入研究探析,追求探知内在本质,从而实现由“量”的提升到“质”的飞跃. 初中数学教师在试卷讲析中,同样要承担延伸教学活动内涵、扩充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要从现有的呈现的数学试卷案例本身“入手”,认真思考和研析案例所内涵的数学知识内容,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深度挖掘,注重对现有试卷案例的加工和创新,设置出数学内容更为丰富、解析方式更为多样的典型数学试题,实时的展现和呈现给学生群体,组织和引导初中生根据数学试题,进行探究解析案例的实践活动,让初中生在延伸性、典型性、丰富性的试题案例探究分析中,培养和提升其综合运用数学学习能力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和良好数学素养.

总之,试卷讲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刻互动提供了有效载体,同时,也为教与学活动提升搭建了有效平台. 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试卷的讲析活动中,要遵循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目标、讲析任务等要求,优化讲析试卷方式,提高试卷讲析效能.

【参考文献】

篇11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一样如此,想要实现课堂教学 的有效性,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教师“先声夺人”,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就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讲注意力放到课堂学习中来。笔者认为,导入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首先是案例导入法,即通过一些现实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比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证明的时候,我就准备了一大一小两张纸,大的纸上画着一个小的三角形,小的纸上画着一个相对大一点的三角形,让学生进行分辨。由于视觉偏差,很多学生认为小纸上的三角形要大一些,于是我就将两张纸上的三角形进行重合,结果可以看出是一样大的,于是我就给学生说: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只根据自己的眼睛来分辨,而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数学原理来进行分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全等三角形的证明……通过这样的引导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得到很好的激发,也就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故事引入法,就是通过故事的方法来进行课堂的导入,比如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我就导入了一个故事,一次警察跟踪一个盗窃人员,在他们窝点外面听到里面在讨论:我们这些钱每人分3000元,就多出来2000元,每人分4000元,就还差3000元……警察根据他们说的话便算出来他们有几个同伙,并及时报告上级,很快将这一团伙全部抓获。警察是什么知道他们的人数呢?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我们就可以很简单的算出来了!这节课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再次是问题引入法,就是通过相关数学问题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可先让学生想这样的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二、其次需要教师重视课堂的趣味教学

有了良好的课堂导入,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被激发起来了,而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有效规划、让学生保持这种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注重课堂的趣味教学的实施。比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他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景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显然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之后再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老师的帮手,一起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便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既实现了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很好的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好的实现了教学的目的。三、再次需要教师加强学生的习惯培养

首先要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的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的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其次要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教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

篇12

新课程改革注重素质教育,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教学的重要方式”,初中教学是小学依赖性学习和高中独立自主式学习的过渡,教学模式的探究性对于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今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对学生探究性培养越来越具有独特作用,而几何画板是目前国内应用于数学探究式教学的优秀软件,已有不少研究者围绕几何画板的数学课堂辅助作用做了研究,但通过本人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几何画板”“探究学习”“案例分析”等关键词,查阅了20多篇相关文章期刊发现,前人的研究角度多针对于几何画板探究式学习的理论基础,或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通过在万方资源库中检索查阅发现,有研究者站在高中的角度结合案例分析了几何画板对数学课堂探究式学习的作用,却尚未发现有以初中课堂案例为主,前人所选案例类型都不太全面,本文将初中数学课程中与几何画板有关的内容举例,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如何将几何画板的优势充分利用到初中数学教学的探究性中,通过经典案例更具体地研究几何画板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何贯穿老师精心设计、巧妙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认真观察、乐于探究、相互协作、总结结论的探究式过程,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下的素质教育,相当具有可研究性值。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定性研究,凭借自身的参与观察,探究等手段收集整理资料,对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的探究式学习进行整体探索;

另外,结合自身实际,通过本校的课题研究,本人还采用数学行动研究,借用资料分析、类比、归纳、访谈、调查等基本手段完成问题探究――课题探究――案例分析的研究路线,增加研究的真实性、有效性和连续性。

2、几何画板简介

2.1几何画板的介绍

几何画板是一个通用的数学、物理教学环境,提供了丰富便利的创造功能使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编写教学课件。只要了解软件的简单的使用技巧就可以自己设计和制作,案例所体现的并不是制作者的计算机软件技术应用水平,而是教学水平与教学思想。

几何画板提供了画点、画圆、画线与旋转、平移、缩放、反射图形变换的功能,可度量长度、面积、角度、坐标、比例、半径和斜率,也可以运用于代数与常用的十余种函数的计算,可以说初中几何的尺规作图都能完成。几何画板能根据课程要求建立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为构造函数,绘制函数图像提供了便利,也可制作表格,动态演示更方便学生观察数据变化,另外几何画板自身还带有为图形添色,编辑文字字体、大小和编辑数学公式符号的功能,使得课件更加形象,制作完成后也能直接插入Word文档,Excel表格、PowerPoint幻灯片中,可以说几何画板是最出色的教学软件之一。

2.2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中的适用范围

1、在图形变换教学中的应用: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平移与旋转、图形的相似、正方体的展开图、各种立体图形的不同视角时,都可以利用结合画板数形结合的特点把课堂生动化;

2、在初中平面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用几何画板验证一些定理和公理,如验证三角形的相关定理、勾股定理、圆中的相关定理;

3、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有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结合几何画板谈论函数与图像的关系;

4、在数学实验探究活动中的应用:如今的数学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运算和推理能力,也需要培养学生参加实验、自主发现、假设验证的能力,而运用几何画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参加数学实验。

3、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

3.1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概念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要求从根本上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方式。

3.2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特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其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强调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具有问题性、过程性、独立性与合作性的特点,强调既要由问题引入学习,将问题贯穿学习的始终,也要将学习当作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谓过程性就是只有让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分析、推理、概括等活动,才能理解掌握和巩固结论;独立性是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学会思考;同时,探究性学习需要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共同探索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学生既要独立思考,也要学会合作交流,发散思维,进而掌握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

4.基于几何画板的初中数学(华东师大版)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

几何画板在初中函数教学中的应用

5.结语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几何画板,将静态的图形进行动态演示,利用直观形象的图形变换辅助讲解抽象的内容,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观察实验与概括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可以利用几何画板做数学实验,揭示知识之间的连续,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发现、探索、总结数学规律,体现了分类讨论、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和类比、归纳演绎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师合理利用几何画板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充分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问题性;课堂上,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可利用几何画板自行演示,动态操作,独立思考,发现并总结规律,充分体现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性与独立性;当然,在运用几何画板的同时,也可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分享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体现出了探究式学习的合作性。

在课堂中增添了几何画板的运用,既解决了教师作图不规范,误导学生学习的问题,也通过生动的图形变换和巧妙的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弥补了空间思维能力的薄弱,还能广泛应用与各种数学试验探究,一改传统的形式化数学教学,将课堂模式形象化,民主化,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说,几何画板是辅助初中数学教师教学的得力软件,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好帮手。

针对几何画板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几何画板的优势最大化,本人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1、几何画板虽然操作简单,教师也应避免班门弄斧,弄巧成拙,仍需要教师多花心思,仔细摸索,才能熟练使用,并制作成出色的课件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程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却不是由学生主宰课堂,将几何画板与数学课堂整合,主体还是数学教学,应以数学的教学目标为主线,并且几何画板动态演示效果强,教师若使用不当,容易在课堂中喧宾夺主,使教学跟不上进度或偏离重心,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中巧妙穿插几何画板的使用;

3、在探究式学习中,利用几何画板辅助数学课堂,起到桥梁的作用,教师应当合理正确地使用,找准几何画板与数学教学切入点,只有弄清楚将几何画板辅助在课堂的什么地方,如何辅助,使它真正为数学教学服务才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主创新、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陶维林.几何画板实用范例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傅金泉.利用几何画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J].网络科技时代,2007.(6).P38-39

[3]刘胜利.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几何画板课件制作教程[M].科学出版社,2010.(第三版)

[4]王元元.基于几何画板的高中数学探究式学校课程案例分析[P].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伍春兰.基于“几何画板”的中学数学课堂“探究学习”的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4).P69-75

篇13

借助数学的历史背景资源,展

现数学思想方法

新课改形势下的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更加注重思想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举一反三”. 作为初中数学一线教师,倘若只是机械式地将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强加给学生,会让学生难以接受. 这里可以借助包涵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数学历史资源,不断地总结与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这些优秀思想方法的熏陶,便于形成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为了赶所谓的教学进度而忽视数学历史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运用,经常在课堂中一带而过,有的甚至丢弃课本教材中为数不多的数学历史资源介绍,数学教育的价值难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得以体现. 例如,在“勾股定理”的学习中,许多学生对这一抽象的东西难以快速理解和有效运用,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历史中数学家赵爽创设的“勾股圆方图”以让证明过程便于理解,从而快速、有效地运用. 伟大数学家华罗庚一直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在我们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数学历史于课堂教学之中,挖掘其中的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以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服务于自己的数学解题过程,进一步强化数学历史资源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促进作用与效果.

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融入数

学知识的生成过程之中

1. 在探究数学定理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涉及的知识点都在教师的教案中有所体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和谐平等的氛围中容易被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是在合作交流与讨论中被重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会产生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 笔者以“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一课堂案例为题材,剖析通过何种方式与手段在探索与发现数学定理和法则的过程中体现数学思想与方法. 本节教学案例的设计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1)由于学生已经对三角形性质的研究过程与方法比较熟悉,这里可以采取类比的方法从角和边的角度进行探究,这也是本节课中数学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重点. (2)对于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论证,可以将四边形转化为比较熟悉的三角形进行解决,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其实,这节数学课堂设计体现了类比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掌握了解决平行四边形的性质问题和探究四边形问题的方法,能促进学生从“学会数学”向“会学数学”有效转变.

2. 合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凸显解决初中数学试题的实效性

伟大的数学家波利亚一直倡导:“解题训练是中学数学的首要任务,数学思想方法是处理中学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可见,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和有效解题的利器,在初中数学习题教学的课堂中,应重视和合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1 如图1所示,在ABC中,AD,BE分别是BC,AC边上的中线,且相交于点O,已知S=1,试求AD和BE将ABC分为四部分的面积各为多少.

[A][图1][E][C][B][D][O]

分析 本题若将所求各部分的面积孤立地求解,十分困难,所以只有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将各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探究与分析. 根据题意可挖掘其中的隐含信息:其中有四个小三角形是大三角形ABC的一半,即S=S=S=S=. 本题建立所求四部分面积之间的联系是处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解析 根据题意,连结OC,则S=S,S=S. 由于S=S=S=S=S=(体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所以S-S=S-S,即S=S. 所以S=S=S=S(体现局部与局部的关系). 因为S+S+S=S=,所以S=S=S=S=. 所以S=S=,S=2×=,S=-=.

本题采取数学整体思想方法,在处理的过程中借助对图形的观察与分析,挖掘图形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联系,拓展到整个图形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求解. 可见,只有站在对整体图形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弄清局部之间的关联性,才能快速、准确地求解,这充分体现了数学整体思想方法的实效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以人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实

践活动中提升学生处理数学问

题的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的是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应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升学生的智慧和实践应用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正蕴藏于智慧和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之中,作为一线初中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数学思想方法有效处理数学问题,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灵性,发展学生的智慧,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初中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2 试求+++…+的值.

分析 本题实质上是高中数学才涉及的等比数列问题,但对于一般的初中生而言,应该是无法处理的,倘若我们这里借助图形的面积进行恰当地转化处理,就会变得十分简单、易懂. 可构造如图2所示的边长为1的正方形,此正方形的面积是1,正方形面积的一半为,正方形面积的一半的一半为……以此类推,就可以得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