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地摊经济市场规模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摊经济市场规模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摊经济市场规模分析

篇1

1.2商品的廉价性、季节性

1.2.1商品的廉价性。高校跳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低廉,很大程度上受大学生经济实力的限制,购买力受限。其次,交易物品受自身价值低廉的限制。最后,跳蚤市场平台的提供,降低了商品成本,保证了一定的商品廉价性。

1.2.2商品的季节性。在高校跳蚤中的商品种类随着季节的变动,更换商品种类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除此之外,跳蚤市场的商品还受到毕业季和开学季的影响。

1.3地摊式经营主导性对于许多自主创业大学生来说,地摊式经营成为他们最佳的选择。一方面,跳蚤市场是在高校内部进行的,为经营者(销售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易平台。另一方面,在高校内部采取“地摊式”交易可以使经营者省去因租用场地而产生的额外费用,进而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收益。最后,地摊式经营的“面对面交流”。这种交易方式满足了消费者消费购物的心理需求,将商品的真实性有效地传递给销售者,一定程度上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1.4网络交易的不稳定性高校网络交易平台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很多方面:网络平台的管理存在缺陷,无专业人员进行打理;网络购物的虚拟性造成商品不真实,可信度低。

1.5商品种类单调性跳蚤市场经营商品多为小饰品等价格低廉的商品,商品单调、商品更新慢。偏重女生购物需求的需要,商品种类多以女生为主,难以满足男大学生的消费需求。

2.高校跳蚤市场目前存在的问题

2.1商品质量的难以保障高校跳蚤市场的商品经营者受自身经济状况、进货渠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购进的商品自身就存在商品质量安全隐患;对旧物品而言其本身就存在质量方面的隐患。除此以外,网络交易方式存在不足,同样也造成了商品质量无法保证的问题。

2.2市场秩序不规范由于跳蚤市场的规模与经营者等条件的限制,跳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完全是由经营者自行决定的,而且在商品价格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变动性,跳蚤市场商品价格随意性和变动性造成市场秩序不规范。此外,监管制度不完善也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

2.3销售方式单一化由于网络销售平台、布告公式商品信息的不健全。因此,在大多数高校内,跳蚤市场的经营方式基本上采取的是“地摊式”。这种销售方式限制了市场交易时间和地点,不利于市场规模的扩展,难以满足学生的消费需求。2.4销售服务难以保障高校跳蚤市场的经营者是大学生,很难像其他市场经营主体一样,拥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此外,对于跳蚤市场上的部分商品,受经营者自身了解和技能方面的影响,很难解决商品存在的问题,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

3.推动高校跳蚤市场的建议

3.1加强经营者自身的行为规范作为市场经营者的大学生应该端正自身态度,在跳蚤市场交易中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实现物美价廉。建立忠实的消费者群推动跳蚤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3.2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场秩序首先,制定合理的价格标准。其次,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管体系。

3.3构建O2O销售模式经营者可以通过网络跳蚤市场和实体跳蚤市场相结合的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O2O的模式,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此外,经营者可以通过移动平台对校园跳蚤市场的经营管理,一方面由于移动终端要比网络电脑终端更为方便快捷,消费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登录我们的微店铺了解商品的动态。另一方面由于微信、易信是一种新的流行的工具,受使用频繁的影响大学生可以通过此平台的朋友圈把自所有的商品拿出来销售。

篇2

小商品市场;批发业;产业体系;蚌埠

中图分类号:

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079-02

蚌埠二马路小商品市场(以下简称二马路市场),是一个从事服饰、鞋类、文体用品、日用百货等小商品经营的批发市场,位于安徽省蚌埠市中心城区,凭借先发效应、交通优势,在20世纪80年代迅猛发展,跻身当时全国十大小商品集散地之列。时过境迁,曾被视为蚌埠小商品批发业地标的二马路市场于2013年12月31日停业。

1 发展历程与市场形态

自发起步阶段(1976年以前):地摊市场。1909年建成的蚌埠火车站、后续建成的8个货运站及淮河蚌埠港使蚌埠成为早期皖北交通枢纽,带来大量人流、物流。与蚌埠火车站相邻的二马路原有传统集市,因交通便利、街市整阔成为小商品交易的首选集散地,商人、农民云集于此以交易自制手工产品、农产品为主,形成一定规模的地摊市场。

初步形成阶段(1976―1984):马路市场。众多下放归来人员、当地农民出于生计参与二马路市场的个体经营,打破国有、集体经营单位垄断的局面。除销售服饰、日用品外,还提供缝补、修理服务,交易活动异常繁荣,市场规模迅速增大,依托街道组成庞大的马路市场。

高速发展阶段(1984―1990):棚架市场。二马路原有设计规划未曾考虑市场交易的需要,蚌埠市工商局遂于1984年组织市场各经营单位筹资修建了一个钢骨结构、全顶棚半封闭型市场。市场被划分为各区域,布置统一柜台,正式冠名二马路市场。市场内小商品种类丰富,经营商户多达3000户,日均客流数万人次,连续五年年交易额超过1.2亿元,缴纳税费超过1000万元,被原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全国文明集贸市场”称号。

停滞阶段(1990―2001):棚架市场。1990年前后各地小商品市场全面发展,在市场规模、管理水平等方面有质的提高,二马路市场没有及时跟进,交易量下滑、规模萎缩。

衰亡阶段(2001―2013):室内市场。鉴于老二马路市场老化陈旧,2001年起进行重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的新二马路市场建立,店铺被整合到5层的市场大楼内部。由于没有本质提升,新市场继续衰弱,难逃消亡的结果。

2 对市场衰亡原因的分析

2.1 经营环境显著变化

二马路市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繁荣到上世纪90年代后的衰弱与当时经营环境变化有重要关联:

(1)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改革开放伊始小商品市场处于卖方市场并迅速壮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加、品牌意识的增强,买方市场形成,小商品市场的竞争加剧、盈利能力普遍下降。

(2)区域内同行业竞争对手崛起。二马路市场凭借先发效应、交通优势率先成为在华东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市场。不久,区域内其他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小商品市场如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山东临沂小商品的市场出现削弱了二马路市场在华东地区的地位。

(3)小商品流通渠道改变。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的发展为厂商设立直销中心、兼具批发零售性质的大型连锁超市介入创造可能,小商品市场不再是小商品流通的必经渠道,随着新型商业业态的兴起开始萎缩。

2.2 蚌埠交通优势渐失

二马路市场属于中转市场,凭借优良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网络形成交通优势,从生产地购入小商品再向下游零售商批发售出从而盈利,其兴衰取决与相对其他市场的交通优势。

蚌埠地处皖北,为两淮重镇、沪宁咽喉,京沪线、淮南线交汇点,华东综合交通枢纽,现代交通建设起步早,改革开放初期就已拥有成熟的铁路、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体系,为二马路市场率先在华东区地率先崛起创造条件,使其辐射范围运至皖北、豫东、鲁西、苏北,相比之下大部分地区交通基础薄弱,运输能力不足,其小商品市场辐射范围局限于周边县市。

“七五”计划后,华东地区以铁路为主的交通基础建设全面展开,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渐建成。随着各地交通运输设施普及和能力提升,小商品流通环节减少,运输成本、时间大大降低,各地小商品市场迅速向外扩张。二马路市场的交通优势逐渐消失,作为中转市场的作用被削弱,竞争力明显下降。

2.3 规划建设欠缺合理

二马路市场位于市中心,紧邻核心商业区,由于缺乏建设现代批发市场的理念,规划设计欠缺合理性,造成以下问题:

(1)市场建设重叠,缺乏统一规划。2001年市场重建不仅没有将蚌埠市其他诸如太平街市场这样的规模小、设施落后、使用年限过长的小商品市场整合其中,却于2004年在蚌埠市蚌山区建成具有小商品批发市场功能的蚌埠光彩大市场。市场内部未曾划分小商品经营种类进而合理分工、统一经营,致使:商户交叉经营,内部竞争激烈;市场布局散乱,顾客选购不便;经营秩序混乱,难于管理。

(2)地处市中心,深陷城市用地矛盾。城市土地资源稀缺,要求集约用地以节约土地资源,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城市中心用地的商业发展趋势为建设集购物休闲、办公经营、居住生活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商业综合体。二马路市场占地面积大、功能单一、交通压力沉重,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其用地让位于城市商业综合体开发为大势所趋。

(3)空间预留不足,扩张遭受限制。相比义乌小商品市场400余万平方米的营业面积,二马路市场存在建筑规模小、内部空间有限的问题,加之地处市中心,无法扩建扩容,更不能建成市场群增强竞争力和发挥规模经济的作用。

(4)基础设施不足,配套服务缺失。二马路市场道路、仓储、卫生、消防等基础设施不到位,导致交通拥堵、货物堆积、卫生堪忧、消防隐患成为常态。没有纳入餐饮、住宿、物流等配套服务,商户与顾客的饮食住宿、货运运送十分不便。

2.4 传统经营模式落后

(1)市场定位局限。二马路市场定位为低端市场,大多数小商品同质化、质量次、技术含量低,低附加值,只能采取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假冒伪劣盛行。当今要素价格上涨,消费者品牌意识增强,低端定位的市场发展空间越来越少。

(2)交易方式传统。二马路市场一直沿袭现金、现货、现场交易结算方式。事前获取商品信息困难,选购繁琐,往来延误;交割时携带大量现金缺乏安全保障;事后反馈困难,售后服务难以跟进,顾客维权不易。

(3)经营理念陈旧。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个体工商户大多缺乏创新意识,没有意识到经营环境深刻变化,停留在凭经验、直觉制定战略、计划的阶段,采取集销售、仓储、居住为一体的组织形式,不重视广告宣传、没有树立品牌意识,忽视电子商务的作用,根本无法适应批发市场的新形势。

2.5 内部运行机制缺陷

(1)经营主体的瓶颈。市场经营主体多为个体工商户,整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弱、经营层次低、无序竞争严重,缺乏大型经营主体的示范效应,无法形成相互促进、抗风险能力强、运行效率高的网络体系,依靠个体工商户的单独积累推动市场整体壮大十分困难。

(2)市场管理的制约。市场建成较早,几经变迁,管理涉及多个行政部门,没有进行企业化的市场运作,致使长期以来市场管理主体缺失、管理责任不明;市场内部缺乏行业协会进行自律约束;粗放式管理,缺乏监管,秩序混乱,交通拥堵、火灾隐患、假冒伪劣问题积难重返。

2.6 产业体系没有形成

二马路市场缺乏支持性产业支撑,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最终独木难支,表现为:

(1)从纵向看,没有将工业、批发业、零售业根据小商品生产、批发、零售的轴线整合成产业链。蚌埠工业基础雄厚但小商品生产企业很少,当地市场的产品大多来自浙江的小商品生产基地,小商品无法实现产地化。蚌埠小商品批发业中市场经营者过渡依赖小商品批发销售,在零售方面投入不足,经营方式单一。零售业中以大型连锁超市为代表的新型商业业态直接与生产企业建立进货渠道,部分取代批发业的市场功能,从而压缩小商品批发业的生存空间,小商品市场只能面向小型零售企业、个体工商户经营。因此,批发业作为小商品生产销售的中间环节孤立运作,与上下游产业逐渐脱节。

(2)从横向看,没有实现批发业与运输业、仓储业、餐饮业、旅游业、会展业、信息业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蚌埠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小商品批发业却自成一体、封闭运行。无法形成产业协同机制:既没有促成小商品市场的休闲购物、旅游消费,也没有大力扶持新型运输企业、大型仓储中心和会展展销,更没有依托信息产业发展电子商务。

3 对传统小商品市场转型的启示

二马路市场是我国传统小商品市场的缩影,传统小商品市场要摆脱日渐式微的处境必须进行转型重建。地方政府推动传统小商品市场向新型小商品市场转型,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3.1 划行规市,建立专业市场

划行规市要求小商品分门别类,分类经营;市场统一规划,划分区域;经营单位同类集中,合理布局。划行规市可以优化经营环境,推动市场规范管理;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倒逼经营者提高商品和服务质量,注重诚信经营、公平交易、创新改进;方便客户,增加市场吸引力。

在此基础上建设专业市场,意味着根据自有条件和优势建立经营某一特定类别小商品的市场。专业市场需以产业基地或消费市场为基础,具有相当规模。多个专业市场构成的市场群将充分发挥集聚效应,带来规模经济的效益。

3.2 公司化运作,引入现代管理机制

为克服传统小商品市场以个体工商户为主要经营主体的缺陷,小商品市场应公司化运作。市场由政府主管部门引导下成立的公司进行管理,承担开发建设、配套服务等责任,鼓励有能力的个体商户创设公司,积极推动大型批发企业进驻,倡导行业协会自律管理,由点到面的推动市场经营主体的全面提升。公司化运作的小商品市场引入现代管理机制,设计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体、实施规范管理,从而维持市场经营秩序、提高运作效率。

3.3 相关产业优先发展,构建产业体系

与小商品市场所处的批发业紧密相连的产业包括制造业、零售业、现代物流业、会展业、信息业等,支持性产业优先发展为小商品批发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构建成熟的产业体系则围绕小商品批发业进行产业联动,实现区域产业整体提升。

建立拥有大型配送中心的物流企业、构建物流网络以取代传统运输业、仓储业、装配业,减少流通环节、成本和时间。依托工业基地或消费市场建立批发市场,使批发市场成为信息聚集、价格形成、供给需求匹配、沟通上下游产业的商贸中枢,合理延伸和整合产业链。充分利用信息产业技术成果推动信息平台建设,以电子商务推动有形市场,定期举行小商品会展营销,推广购物旅游,构筑现代商贸流通业体系。

参考文献

[1]于爱水,刘树花.传统商贸批发市场发展困境研究――以临沂市为例[J].商业研究,2007,(12).

[2]吴晓,吴明伟.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发展与建设[J].城市规划,2009,(02).

篇3

住宅的“挤出效应”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46.9%,对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一般在这个水平,城市化的进程会开始放缓。纯粹靠住宅地产盈利的模式将越过顶峰,呈现一个缓慢下降的趋势,利润空间包括拿地的机会都开始减少。

自去年九月,北京、上海住宅的交易量和商铺的交易量开始发生明显变化,商铺的交易量开始高于住宅的交易量,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住宅市场的挤出效应,这种趋势在未来将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从09年开始,中国的社会零售品总额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5%到20%之间,消费开始真正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力之一。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这个时候对商业的渴求就特别多。现在可以这么说,政府的调控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把大量的资本包括人才从住宅地产被迫地挤到了商业地产领域。”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看来,中国已经摆脱了以住宅为核心的黄金十年,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品行业可能会占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消费升级带来商业物业的升级,会提供很多的机会。

很多房地产公司也开始关注到这个现象。随着批地成本高企,非商业地产背景像万达或者说像金地转向商业地产领域。2011年9月,金地公司成立了商业地产公司,从一个纯粹的住宅地产转为一个综合性的,同时涉及商业地产领域的公司。万科等大型房地产公司,包括大量的零售公司,已经或即将进入商业地产领域,趋势不可逆转。

2011年第三季度,远洋地产以每平方米22136元单价在北京CBD拿地,保利地产和融创中国合作以每平方米9344元单价在天津获得商业地块,龙湖地产在上海虹桥获得商服地块的单价也达到了8080元每平米。商业地产进入战国时代,竞争非常地激烈。

城镇化助推

根据国际物业公司DTZ戴德梁行界定,商业地产专指用于商业服务业经营性物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娱乐、休闲、教育、展示、生活配套服务等多种业态。商业地产发展依赖于商家的经营,而商家经营潜力通常取决于消费市场规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率的年均增长率约在0.8%-1%,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预计在55%-56%,城市人口将达7.5亿-8亿,中国将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社会转变为城镇人口占多数的城市型社会。中国城市人口每提高1%,可拉动GDP增长1.5%。在未来十年,中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0.9%,每年新增城市人口1300-1800万,这将直接拉动中国消费市场。

按照西方商业业态的发展规律与人均GDP的理论关系,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GDP低于1100美元时,商业处于与农业经济相匹配的原始状态,业态主要有集贸市场、庙会、地摊;当人均GDP在1100美元到2000美元之间时,商业形态出现第一次升级,商业街、批发市场等传统商业出现;当人均GDP在2000到4400美元之间时,为适应城市的发展,百货商城、超市、专卖店、精品店等多样化、规模化的现代商业应运而生;当人均GDP高于4400美元时,大型购物中心、城市综合体、文化创意地产、旅游地产、仓储物流等综合商业开始涌现。

为引导以住宅开发商为重点的房地产用地供应向住宅、商服均衡发展方式转变,引导社会投资向商业、服务业转移,北京、广州等地2011年以来都加大了商服用地的供地力度。以北京为例,2011年商服用地的计划供应量猛增至550公顷,比2010年的实际供应量多出130公顷。另一方面,随着人口也会进一步地激增,以及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高速发展,需要更多的城市规划,需要有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

在西方成熟的商业地产市场,一般千人拥有商业网点为12-14个,拥有营业面积不少于800平方米,人均占有的购物商业面积约1.2平方米。相比之下,国内人均商业面积还未超过0.5平方米,仍处于中等水平,商业物业的空缺明显,发展空间潜力较大。

机遇大于挑战

“商业是需要运营来补充、跟进让它兴旺的,如果这些都不能跟上的话,未来可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是由于这次的调控导致很多人投资商业,到时候可能会丢空的情况很严重。”

易居房地产分析,2012年商业地产市场两大趋势:其一,项目并购大量出现。开发商资金问题凸显,甩掉资金占用量大的商业地产包袱成为选择之一,这将带给资金充裕的大型国企、海外投资机构等许多并购机会;其二,专业商业地产开发商将继续走逆市扩张之路。优质商业地产项目将进一步集中到实力型专业商业地产开发商手里,商业地产将呈规模化发展趋势。

专家指出,使商业地产真正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商业地产的定位规划及设计、招商及运营。相比住宅市场,运作商业地产要复杂得多,以一个购物中心为例,仅保证其正常运转便涉及了开发商(或投资商)、运营商、零售商家、消费群体等角色,而这些角色表现是否出彩便决定了这个项目在市场上是否叫好又叫做。

尽管国内对拉动内需虽然已经得到很高的重视,但是实际上配套的相关措施并不完整。所谓的拉动内需就是消费,而消费需要空间,这些空间需要商业物业提供。“国内要拉动消费之前,比如家电下乡包括汽车的补贴,这些政策对商业地产还没有出来。”

“现在中国很多的物资,或者说很多方面它的成本其实比美国已经高了很多了,如果采取标杆评比的方式的话,如果都要达到同样的质量和标准,在上海进行开发项目和在纽约开发,其实是一样昂贵的。其实中国并不是一个廉价的地方来进行房地产开发,当然现在的问题就是说,我们要看到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三到四年之后的远景。”

篇4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资源禀赋、专业市场与创新网络模式的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灵璧奇石文化产业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3日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是指文化产业在特定地域空间上的外化表现,是建立在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基础、高新技术优势和经营创新能力上,并以产业化生产方式为手段,向市场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依据本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被纳入到各地方谋求经济协调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已经迅速发展为灵璧县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初步形成了原料供应、生产加工、经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模式。但由于灵璧奇石产业多循着采石基地―采石户―企业的生产经营路径,导致采石规模小而分散、石材浪费严重,甚至部分采石户“地摊式”经营,对奇石品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本文以灵璧奇石文化产业作为典型案例,从区域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灵璧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进一步论证了资源禀赋、专业市场与创新组织三维一体模式在处理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困境的可行性,并对灵璧奇石文化产业未来发展思路提出建议。

一、灵璧县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面临的困境

灵璧县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中华奇石的主产区,被评为“中国观赏石之乡”,灵璧石被誉为中国四大观赏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英石)之首。近年来,灵璧石文化产业已经迅速发展为该县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但由于灵璧奇石产业发展的无序性,其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

(一)文化资源保护不足,特色品牌建设滞后。每个地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都必须建立在其文化禀赋之上,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种类繁多,但是其主体内核须经长时间积累沉淀而来。灵璧奇石特色文化产业的主体便是由灵璧石与采石人精巧构思而得。近年来,随着灵璧奇石开采数量与规模日益扩增,奇石开采逐渐演变为规模化、机械化,从而导致奇石文化产业逐趋同质化。由于奇石资源的准公共性,灵璧县在奇石开采方面并未出台有针对性的限制和必要的保护措施,石材浪费严重,灵璧奇石逐步陷入一个两难境地:一方面开采规模日益庞大,区域所剩奇石原材料资源越来越少;另一方面由于机械化开采出来的奇石同质性特征明显,导致商家低价同质化竞争,奇石销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多数奇石滞积在店铺里。此外,因灵璧奇石品牌建设滞后,甚至部分采石户“地摊式”经营,对奇石品牌文化带来极大冲击。

(二)产业集群无序,行业同质低价恶性竞争。产业集群表现为特色产业与区域经济的有机结合,其目标是通过企业集聚形成外部经济,显著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产业和区域竞争力。文化产业集群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结构性、专业性与整合性特征。灵璧奇石文化产业虽呈现出一定规模的区域专业集聚特征,其结构性和整合性特征不明显。由于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内部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缺乏必要的整合与分工,其产业呈现出无序混乱状态、产业内部生产和供给分工混乱、各生产要素分配混乱,呈现出产品同质化竞争、经营模式单一以及竞争缺乏层次性等不良现象。此外,该产业集群配套资源匮乏,大部分商家各自为营,从生产到销售、运输自包自揽,导致产业内分工不足、创新成本高昂,加之特色文化产业人才匮乏,产业纵向分工不明、产业横向同质低价恶性竞争现象普遍存在。

(三)文化创意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可持续性。文化资源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动态可再生特点,因此文化资源多少不仅取决于区域历史文化沉淀,还取决于其文化再创新能力。一定程度上,文化创意资源是文化禀赋最具有竞争力的部分。灵璧奇石文化产业随着其规模化的发展,其自身文化表现形式日益单一,当地商家越来越重视石材资源,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采石人的精巧创意,产业人才匮乏、文化创意不足、文化阐释能力薄弱、产品差异化不强、文化资源的可再生性远远不足。

二、资源禀赋、专业市场与创新网络模式可行性论述

(一)资源禀赋筑基础。文化产业是创造性运用创意、技术等对文化资源禀赋进行开发和利用,其实质上是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影响文化产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包括历史文化积淀和现实文化创新,而前者是重要基础。袁海(2011)运用空间计量手段对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产业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一个地区拥有的文化资源越丰富,该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就越明显。区域文化资源禀赋上的差异“先天性”地制约和决定着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可能的获利空间,因此区域文化资源是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而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则取决于创新能力在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方面的高低,取决于重新阐释和创新挖掘区域原有的文化资源的能力,取决于是否善于在借鉴、吸收其他优秀文化元素基础上进行创新,并将其融合进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之中。

(二)专业市场谋发展。专业市场是深化的产业集群,但其更加强调集群的结构性和整合性。专业市场通过需求集聚作用实现对不同产品需求之间的交互刺激,从而不断扩张市场规模,并产生以纵向延伸的产业链为联系纽带的企业网络。市场的集中,减少了买卖双方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另外,专业市场通过供给侧的集聚效应所带来的多品种、低价格的商品优势使其内部分工不断发展,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效率不断提高。在根植阶段和集体学阶段,立足于专业市场交易平台,结合地域文化的作用,集群竞争力才能不断增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外在形式的专业市场,应根植于该区域的文化禀赋,只有建立于区域特色文化禀赋的专业市场才具有内在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专业市场的发展不仅能够带动会展、中介、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能为传统产业集群升级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因此,立足于特色文化禀赋的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发展才能形成一种真正有效的联动模式。

(三)创新网络构平台。文化创新网络是区域文化创新能力和区域文化创新网络的有机结合,通过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完善区域创新网络能够有效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与创新网络的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区域文化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区域能将文化禀赋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文化、新服务的能力。其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文化创造能力,企业应用新的文化表现形式推出新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能力;文化流动能力,即充分利用区域内一切可用文化的能力;文化创新的经济绩效,即文化创新的产出能力。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时决定了该区域文化禀赋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不仅起到了良性的文化资源“蓄水池”作用,更丰富了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多级区域创新网络不仅为企业的空间集聚提供了有效载体,还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流动、表现形式以及营销等诸多方面深化了专业市场的整合性与结构性。(图1)

如图1所示,总的来说,区域文化禀赋是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基础,也是该地区特色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集中表现,企业在资源禀赋基础上,充分发挥产业规模效益,逐渐聚集复合形成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便是产业集群的深化发展,其依据文化产业特征,更强调产业集群的整合性与结构性,不仅可以实现需求集聚,而且可以进一步内化分工,提高交易效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专业市场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制度安排组成的创新网络与结构,可以构成多级的区域创新体系,从而避免横向产业同质化竞争,延伸了纵向产业链,构成企业空间集聚的有效载体;基于文化资源动态性、可再生性特点,创新能力决定了该区域文化禀赋的可持续发展程度,不仅对文化资源起到了“蓄水池”作用,更丰富了文化资源的外在表现形式。至此,文化产业在三位一体模式中得以良性循环,可持续性发展。

三、灵璧奇石特色文化产业困境破解建议

(一)保护区域文化资源,巩固比较优势。政府应扎实开展区域内文物资产普查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出台奇石开采限制政策和必要的保护措施,明晰奇石资源产权,通过培养组织一批经验丰富的奇石开采工作者,有序合理开采奇石资源,从资源本身体现出产品差异性,随后以竞拍等方式流通至商户手中。同时,加快推进垓下古战场、瓦房庄遗址等一批文保工程建设,传承历史文脉,丰富文化底蕴,形成对文化资源的开发性保护。

(二)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树立精品品牌理念。规范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市场,打击恶性低价竞争行为,杜绝采石户“地摊式”经营模式,引导奇石商家差异化竞争。鼓励文艺精品创作,为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创造条件。加快推进灵璧奇石文化博物馆组建,提供灵璧奇石文化宣传性窗口,围绕“五彩奇石・魅力灵璧”形象定位,充分挖掘灵璧奇石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优势,不断丰富奇石文化园的品牌内涵,进一步树立奇石文化精品理念。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各类公益性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机制。

(三)整合规划专业市场,密切产业分工。集聚灵璧奇石文化市场需求,完备市场分工,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将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有机结合强化旅游资源开发,加快景区景点建设,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立足区域文化禀赋,将灵璧奇石文化产业内部要素之间和生产环节之间进行必要的整合与分工,密切奇石文化产业纵向分工,完善产业基础配套,打破商家各自为营状态,将生产、销售、运输等专业化、规模化,以此降低产业创新成本。

(四)创新开发模式,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政府应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参与到文化产业规划与文化精品打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负责产品生产和运营并承担相应市场风险、社会各方资本出资参与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主动加强与省内外重点景区的联系,建立文化旅游产业联盟,拓展旅游市场,加强文化产业招商,拓宽融资渠道,打造旅游硬环境。进一步加快磬云山地质公园规划建设,继续实施钟馗文化园等精品景观提升工程,抓好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和钟馗文化园二期、虞姬文化园二期、垓下古战场文化旅游景区的具体规划建设,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化水平。

(五)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增强文化资源可持续性。重视采石人与文化创作者的精巧创意,加强文化阐释能力,鼓励当地企业积极探索新的奇石文化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推出新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提升区域内奇石文化和当地传统文化(钟馗文化、虞姬文化等)交流结合能力,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业内部文化创新的经济绩效与创新产出能力,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动态性、可再生性特点,促使奇石文化资源内核在不断创新的表现形式上展现出新的活力与竞争力,以此增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性。

(六)构建创新网络平台,丰富产业结构。在灵璧县区域内,以奇石特色文化专业市场为基础,根据当地制度条件,组成创新网络与结构,延伸纵向产业链,搭建企业空间集聚的有效载体,以此构成多级的区域创新体系。政府引导各组织和企业从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流动、表现形式以及营销等诸多方面进行多层次创新,从而深化专业市场的整合性与结构性,打造文化创新硬环境,促进当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齐一放.特色文化产业的县域突围――以河南镇平玉雕产业为例[M].山东大学,2013.22.

[2]丁孟春,李泓欣.以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政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

篇5

区域化货币供应量的标准不易确定,不能单独的以本国经济发展或世界经济发展为标准,而且货币的境外流通给监管和统计带来相当的难度,复杂的国际市场也使货币当局不易准确判断经济走势。当国际市场对该货币需求增加的时候,货币当局要有能力及时判断,并增加相应的货币供应量,否则,该货币就会从国内市场流出,使国内市场货币供给不足,物价上涨,进而影响汇率水平,最终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甚至引发货币区域化的逆转。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情况是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金融监管内容。例如1984年-1989年,日本银行以日元计价的跨境资产和负债总额年均增速60%以上,欧洲日元离岸市场成为境内银行获取短缺资金的新渠道,导致央行控制货币增速的措施在资产泡沫出现时期失效。

(二)货币供给结构的变动情况

中国已和蒙古、越南、缅甸等国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启动了人民币和日元、韩元、卢布等货币的互换业务,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规模和范围大幅度扩展,使得境内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越来越明显,但从结构上看呈结算逆差的失衡状态。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8万亿元,同比增长3.1倍,收付比为1∶1.7,即我国进口企业对外支付大量人民币,同时出口企业仍在收取大量外汇,使得外汇储备增速提高,从而造成外汇占款途径的货币供给大幅增长。因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2010年造成外汇储备被动增加近600亿美元,基础货币中外汇占款被动增加4000亿元。货币当局要对人民币的境外境内资产以及流动性做好统筹监测与管理,密切关注人民币供应量是否合适和人民币供给结构的变动情况,并及时调控。

(三)利率和汇率的波动情况

资本具有趋利的本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得资产的国际性替代增强,大规模短期资金得以迅速流动,进行投机性操作。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国内外金融市场逐步融合,从而使人民币的利率和汇率更易受到他国经济震荡的冲击,境外人民币资产的汇率和利率价格也会对境内形成冲击。利率和汇率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人民币和外币的流动,大规模的资本流动会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影响人民币的区域化。所以,要注意平衡国内利率与国外利率,适当控制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使人民币利率和汇率保持在基本适当的水平。

(四)本、外币的流进和流出情况

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以人民币形态存在的热钱大规模出现。为防止投机性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一定要对本、外币的流进和流出情况加以管理。2011年6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始试点以来,伴随着离岸人民币流入国内成本的降低,不确定的资本流入流出都会给经济带来风险和冲击。要分析流入国内的资本是投资性还是投机性的;是长期还是短期的;结构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增强资本项目的可控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保持资本项目尤其是短期资本项目的基本平衡。当本、外币的流进和流出出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控制,防止资本的大幅度转移对我国经济的破坏。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规模庞大、高速流动的国际投资性资本活动频繁。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还存在着金融体系脆弱、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可能引发国际游资的冲击,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保证金融安全,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并进一步深化人民币的区域化。

(五)金融犯罪情况

借鉴国际经验,一种货币处于流通广度不断扩大的进程中,必然伴随假币、恐怖融资及洗钱等金融犯罪问题的上升。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现金形式的跨境流通人民币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人民币离岸市场所拥有的优惠税收制度、信息披露与保密政策、宽松的监管体制,加之地下钱庄和地摊银行的存在,催生金融犯罪规模扩大,加大了金融监管难度。

二、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的监管对策

(一)适时逐步搭建完整的人民币境内外循环体系

货币的供应、回笼及风险调控是通过一国的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实现的。一个高度发达的货币境内外循环体系,不仅是有力推动货币国际化的载体,也是监管当局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平台。人民币区域化乃至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关领域的放开和相关渠道的搭建以及产品的推出必然有一个过程。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任何货币活动有法可依。保护合法的交易行为,对各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趋利行为和扰乱金融市场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从目前来看,应该通过新建分支机构或行等途径扩大商业银行在境外的人民币业务网络,改变一些国家业已存在的人民币业务由非正规途径操纵的局面。将这些灰色业务纳入正规银行体系当中来,既能为监管当局的监测提供可靠来源,有利于监管当局的调控和应对,也能够降低相应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和效率,扩大人民币持有需求。

(二)建立完善的国内相关部门协同监管体系

跨境资金的流动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的监管若不能有效衔接,就会出现监管空白,不利于有效监管。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国内各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加强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海关、公安、商业银行等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的协作,建立多部门协同参与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预警平台,形成监管合力,明确各部门监测目标和手段,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平台。

(三)加强与国际的监管合作

人民币国际化使我国逐步融入金融全球化之中,使我国与其他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性增强,所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在信息、处理、货币合作、目标政策的国际协调合作十分必要。我国应积极推动与人民币跨境交易规模大的周边国家建立双边贸易结算机制,这有利于监管当局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调控,也有利于推进人民币的进一步区域化。同时,积极参加国际性金融组织和合作机制,与其它国家在地区金融监管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参与并履行金融监管的国际性协议,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各国央行一起,联手调控人民币。

篇6

币值稳定是货币实现区域化的必要前提之一。币值不稳,会导致该货币计价和结算功能的有效成本增加,增大持币风险。根据“三元悖论”,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性、资本完全流动性,选择任意一个,就必须放弃其他两个目标中的一个。基于此,我国要选择汇率稳定来发展经济并推动人民币区域化。

香港作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产品重要市场,人民币投资产品和衍生产品品种日渐丰富,资产加速增长并于2012年9月推出人民币货币期货业务,2011年底在港的人民币存款达6000亿元。而且随着人民币进一步区域化,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等交易平台宣布拟推出相应离岸人民币产品,人民币流动性必然不断增强,与外币的替代程度将更高,那么我国通过采用货币政策有效性所受到的限制必然增大。

(二)国内政策目标与国际目标冲突时的协调

人民币区域化后,一方面要维持国内经济的有效运行,另一方面通过汇率与国际市场连接,影响世界经济运转,从而面临国内与国际目标相悖时的协调问题。例如,当国内经济增长过快时,国内市场有通货膨胀压力,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而如果此时国际收支处于顺差,表明国内利润率较高,国际市场对本币的需求就会增大,需要增加货币供应量,这时即出现了国内与国际目标的冲突。这种情况下,根据国内经济状况作出的政策决定就势必与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要求存在矛盾。这要求区域化货币的发行国家能够有效协调。实践证明,造成日本产业“空洞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日元被迫升值后,日本金融政策调整不能同时满足国内政策目标和国际目标所致。

(三)金融风险放大

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国际资金流动将对我国直接产生影响,给经济金融运行带来不安定因素,主要表现在:第一,支付风险。离岸金融市场业务是非准备金化的,无法准确统计非居民手中的人民币存量,导致人民币流动性的扩充无法节制,增加央行信贷管理难度,使境内银行面临境外巨额人民币资金集中返存、大额提现的压力,甚至引发支付危机。第二,投机风险。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投机者可以在国际市场筹集人民币,选择时机引发人民币贬值预期形成金融冲击,还可能通过金融链和产业链传导到他国,引发世界经济危机。俄国和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就是例证。

目前离岸人民币市场大部分点心债年期为3年或以上,以期一定程度降低短期汇率波动风险。大规模的套利,逃、套汇等投机活动发生的可能性大幅提高。例如,一年期的人民币存款利率香港为0.6%左右,境内为3%;人民币债券的收益率比境内同类债券收益率约低50-200个基点,引发央行面临对资本逃避、货币替代等现象的监管。

(四)金融监管难度加大

虽然人民币在境外的接受程度不断增强,中国政府也不断出台政策加以推动,但人民币境内境外市场循环体系毕竟没有完全搭建,还没有形成存款、贷款、结算支付、资产管理、投资、汇率避险等全方位业务,缺乏足够的投资渠道和品种。这使得区域化的人民币体系存在着不完善不畅通的缺陷,会在一定时期内催生假币、走私、洗钱等金融犯罪。

同时,随着人民币区域化程度的不断增强,国内金融机构也会不断扩大其国际业务,使得监管当局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监管内容也必然发生变化。当货币的离岸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客观上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管体系能随之扩展到境外,而离岸货币流动在境外金融体系当中,监管当局对离岸货币的监测和控制更为复杂。

二、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的金融监管内容

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会逐步放大国际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一国货币当局在决定货币供应量、利率水平以及制定货币政策时,要综合考虑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因素。国际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济运行平稳就会吸引国际资本并获得铸币税收入;经济出现问题会引发资本外逃、货币替代等现象,甚至遭遇游资冲击。

新加坡之所以能够在周边国家金融状况不稳定、危机频繁发生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金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政府始终没有放松对国内金融市场进行相对严格的金融监管。因此,我国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进行金融监管,发挥人民币区域化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情况

区域化货币供应量的标准不易确定,不能单独的以本国经济发展或世界经济发展为标准,而且货币的境外流通给监管和统计带来相当的难度,复杂的国际市场也使货币当局不易准确判断经济走势。当国际市场对该货币需求增加的时候,货币当局要有能力及时判断,并增加相应的货币供应量,否则,该货币就会从国内市场流出,使国内市场货币供给不足,物价上涨,进而影响汇率水平,最终导致国际收支失衡,甚至引发货币区域化的逆转。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情况是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金融监管内容。

例如1984年-1989年,日本银行以日元计价的跨境资产和负债总额年均增速60%以上,欧洲日元离岸市场成为境内银行获取短缺资金的新渠道,导致央行控制货币增速的措施在资产泡沫出现时期失效。

(二)货币供给结构的变动情况

中国已和蒙古、越南、缅甸等国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启动了人民币和日元、韩元、卢布等货币的互换业务,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规模和范围大幅度扩展,使得境内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越来越明显,但从结构上看呈结算逆差的失衡状态。

2011年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8万亿元,同比增长3.1倍,收付比为1∶1.7,即我国进口企业对外支付大量人民币,同时出口企业仍在收取大量外汇,使得外汇储备增速提高,从而造成外汇占款途径的货币供给大幅增长。因推行人民币贸易结算,2010年造成外汇储备被动增加近600亿美元,基础货币中外汇占款被动增加4000亿元。货币当局要对人民币的境外境内资产以及流动性做好统筹监测与管理,密切关注人民币供应量是否合适和人民币供给结构的变动情况,并及时调控。

(三)利率和汇率的波动情况

资本具有趋利的本性。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使得资产的国际性替代增强,大规模短期资金得以迅速流动,进行投机性操作。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国内外金融市场逐步融合,从而使人民币的利率和汇率更易受到他国经济震荡的冲击,境外人民币资产的汇率和利率价格也会对境内形成冲击。利率和汇率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人民币和外币的流动,大规模的资本流动会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影响人民币的区域化。所以,要注意平衡国内利率与国外利率,适当控制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使人民币利率和汇率保持在基本适当的水平。

(四)本、外币的流进和流出情况

离岸人民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使得以人民币形态存在的热钱大规模出现。为防止投机性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一定要对本、外币的流进和流出情况加以管理。2011年6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开始试点以来,伴随着离岸人民币流入国内成本的降低,不确定的资本流入流出都会给经济带来风险和冲击。要分析流入国内的资本是投资性还是投机性的;是长期还是短期的;结构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增强资本项目的可控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保持资本项目尤其是短期资本项目的基本平衡。当本、外币的流进和流出出现异常情况时,要及时控制,防止资本的大幅度转移对我国经济的破坏。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规模庞大、高速流动的国际投资性资本活动频繁。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还存在着金融体系脆弱、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可能引发国际游资的冲击,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保证金融安全,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并进一步深化人民币的区域化。

(五)金融犯罪情况

借鉴国际经验,一种货币处于流通广度不断扩大的进程中,必然伴随假币、恐怖融资及洗钱等金融犯罪问题的上升。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现金形式的跨境流通人民币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人民币离岸市场所拥有的优惠税收制度、信息披露与保密政策、宽松的监管体制,加之地下钱庄和地摊银行的存在,催生金融犯罪规模扩大,加大了金融监管难度。

三、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的监管对策

(一)适时逐步搭建完整的人民币境内外循环体系

货币的供应、回笼及风险调控是通过一国的银行系统和金融市场实现的。一个高度发达的货币境内外循环体系,不仅是有力推动货币国际化的载体,也是监管当局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平台。人民币区域化乃至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相关领域的放开和相关渠道的搭建以及产品的推出必然有一个过程。

在人民币区域化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使任何货币活动有法可依。保护合法的交易行为,对各种违反法律规定的趋利行为和扰乱金融市场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从目前来看,应该通过新建分支机构或行等途径扩大商业银行在境外的人民币业务网络,改变一些国家业已存在的人民币业务由非正规途径操纵的局面。将这些灰色业务纳入正规银行体系当中来,既能为监管当局的监测提供可靠来源,有利于监管当局的调控和应对,也能够降低相应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和效率,扩大人民币持有需求。

(二)建立完善的国内相关部门协同监管体系

跨境资金的流动往往涉及多个部门,各个部门的监管若不能有效衔接,就会出现监管空白,不利于有效监管。对于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国内各相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加强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局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海关、公安、商业银行等涉外经济管理部门的协作,建立多部门协同参与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和预警平台,形成监管合力,明确各部门监测目标和手段,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和沟通平台。

(三)加强与国际的监管合作

人民币国际化使我国逐步融入金融全球化之中,使我国与其他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影响性增强,所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在信息、处理、货币合作、目标政策的国际协调合作十分必要。我国应积极推动与人民币跨境交易规模大的周边国家建立双边贸易结算机制,这有利于监管当局对跨境资金流动的监测和调控,也有利于推进人民币的进一步区域化。同时,积极参加国际性金融组织和合作机制,与其它国家在地区金融监管方面进行交流和合作。参与并履行金融监管的国际性协议,根据国内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各国央行一起,联手调控人民币。

(四)动态调整监管当局的监管体系

人民币实现区域化是个渐进过程,监管当局的监管体系也必然随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金融开放的经济体一般都采用间接化调控手段作为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伸缩性强,央行始终处于主动,可以随时进入市场。因此,逐步实现央行调控手段的间接化,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利率、优惠利率、特种存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进行间接的合理控制,引导和调整人民币利率和汇率水平。

同时,监管当局应要求银行建立规范的信贷管理机制和资产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金融统计的覆盖面、时效性和透明度,并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两个渠道建立金融系统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问题,防范风险。

参考文献:

篇7

河北白沟位于“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地区,自古就是商品交易繁荣的商业重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党”的以后,白沟以其特有的经商传统和开拓进取精神,从本地地域特色和历史传统出发,结合外部宏观、微观环境,以箱包产业为主导,依托产业集聚,通过“先商业化―再工业化―最终实现城市化”的“白沟模式”,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产业”,“小资本、大聚集”,“小投资、大建设”,“小政府、大社会”,“小城镇、大作为”的发展新格局。2008年7月保定市政府做出了建设“白沟・白洋淀温泉城”次中心城市的决定,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促进了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优化了生产力布局,提高了产业集中度,

增强了对区域经济辐射带动能力。白沟模式的活力、潜力、创造力以乘数效应激发出来。

一、白沟模式的本质内涵

(一)白沟模式的起点:商业化

白沟经济实质或最显著的特征是商贸流通,靠商业和市场起步。上市商品多达80个大类,100多万个花色品种,吸引了国内外近6 000个知名品牌入驻白沟。大部分产品生产、物流不在白沟,仅在此达成了交易。现今在已有商品专、全、廉的市场优势基础上,白沟又实施了“划行归市、品牌经营、规模带动、五统一模式、货真价低、童叟无欺”六大策略,使“白沟”实现了从地摊市场向现代化商城的蜕变,大商贸集群优势突显。由此白沟市场规模由小到大、经营思维由仿到创,产品竞争从无牌到名牌,营销方式由坐商到行商,营销环境由沿街成市到现代化商城,营销范围由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发展过程。

(二)白沟模式的支点:工业化

商业化到工业化的过程,是产业由空心化到实心化的过程。从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角度来看,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实行产业实心化是非常必要的环节。“白沟”提出了“大市场带动大工业,大工业促进大市场”,先后实施了“先市后厂、产业集聚到集群,前店后厂、叫响白沟制造和白沟品牌”四大策略。

箱包业作为“白沟”的第一大主导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档次不断提升,规模加工企业从12家发展多300多家,个体加工企业近万家,产业链条从简单的箱包生产发展为制革、小五金、拉链、箱包辅料、电脑制版、印花、包装材料等多个相关配套产业并进,箱包产品的地产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箱包业在全国所占的份额稳居第2位,现有品牌1 200多个,“白沟”成为了全国最大的箱包产销基地,“中国箱包之都”开始在全国叫响。

(三)白沟模式的结点:城市化

产业的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本质上一种互动的关系,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没有城市化的商业与工业必然不能长久。城市化从本质上说就是服务业的发展,只有有了服务业的发展,才能进一步为商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保障。2008年7月《保定市“一主三次”城市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把“白沟 白洋淀温泉城”作为次中心城市进行规模建设,从政策上极大地促进了白沟产业城市化的进程。具体而言“白沟”在城市化运作中先后实施了:立镇项目规模化、工业聚集园区化、战略定位品牌化、贸易加速国际化、生产流通规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城市功能人性化、区域统筹一体化等举措。设想“白沟”用三个“五年计划打造”中国箱包之都、中国北方中等商贸名城,中国北方购物天堂三块金字招牌,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巨变。

(四)白沟模式的增长点:国际化

国际化是产业集群网络化和融合化的标志,是产业集群进一步升级,集群资源最大限度整合的具体路径。“白沟”把国际化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面而超越的远景规划,开始了产品国际化、产业国际化、资源国际化与创新国际化的进程;实施了四大策略:多轮驱动、产业提升、资源整合与创新突破等策略,加快了产业结构的国际化、产业链条的国际化与生产要素的国际化。从观念上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坐商”理念:坐商变行商,外商变地商。开始创办国内、外分市场,发挥总部经济的效应,实现产业经济网络化和虚拟化。

二、白沟模式的基础

(一)白沟模式的萌芽基础

白沟模式是依托产业集群发展起来的,是集群的升华,分析白沟模式不能离开产业集群。集群的发展过程是各种资源聚集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的过程,没有资源的聚集,集群是不可能发展的。

资源是形成白沟模式的初始条件,其中自然条件是模式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白沟”自古就是商品交易繁荣的商业重镇,元朝时期“白沟”成为水、陆交通的要道,“四海闻名”的商业重镇。到了清朝,白沟市场的繁荣达到了鼎盛时期,“白沟”的箱包业也开始了披荆斩棘的奠基之路,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木箱、口袋、褡裢的人,为今天“白沟”的箱包奠定了基础。

人力资源也是形成模式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因素,在某地存在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就有可能产生相关产业集群。1971年,“白沟”当地几个农民用人造革加工出自行车座套和简易手提袋,获利颇丰,于是当地人便群起效仿。自此以后,从最初的自行车座套、提包和钱包开始,白沟箱包开始渐进发展,采取的是沿街摊销的营销方式。1981年,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从土地经营中脱离出来,形成了为数可观的家庭式专业作坊,造就了箱包加工专业户的雏形,商业发展的雏形产生。

(二)白沟模式的强化基础

1. 资源聚集。“白沟”的“划行归市、品牌经营、规模带动”等策略具有明显的资源聚集效果。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形成“柔性生产系统”,扩大核心企业的生产和提高集群内企业对于市场的响应度;另一方面,集群的存在能在市场上形成“品牌效应”,降低营销成本,实现市场的扩大。

2. 产业专业化。白沟产业从简单的聚集形成了有秩序的集群形式,具有设计研发中心、信息中心、时尚展示中心、精品名品商贸中心和特色产业链集成中心,并以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与亲商氛围为平台,通过多种方式与途径实现产业聚集到产业集群的跨越。

3. 知识(技术)的共享。“白沟”的“划行归市、工业聚集园区化、前店后厂”等策略把市场和园区打造成企业人才、技术、信息的聚集与交流平台。集群通过与外部的关系去吸收知识,然后通过内部的社会化机制来分享知识,由于知识在集群内的共享,使得集群内企业普遍提高了生产、技术和销售能力。有利于企业学习成本的降低和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从而促进集群整体的创新。

三、白沟模式运行中存在的风险

任何产业集群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衰退的过程。产业集群的风险自它产生那天就已潜伏,只是产业集群优势发挥,劣势和危机还没有显露。产业集群内隐伏的矛盾和危机,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变幻的形势下,随时可能爆发,给区域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

(一)白沟模式最鲜明的特色之一:政企合作

政府不仅负责了市场的拆迁安置同时也涉及到规划设计以及业态分布等多个环节。政府中的行政官员同时担当了商业城的总经理,他们既是企业家同时也是政府官员。积极方面是:不以自己是官员,就把不懂企业作为托词,作为官员,能将富民置于重要地位,这样就极大地推动了白沟模式的运行速度和运行质量。但消极的方面就是:诸如政府角色的增加而导致的增长,以及地方对于政府补贴的依赖等,竞争优势可能会逐渐演变为风险。

(二)白沟模式特色之二:原生态――草根经济

白沟经济采取的是“自力型”发展模式,先做内源民营化,最初是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形式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实行家庭自筹资金、自行管理、自主生产、自谋销路、自负盈亏。现今生产作坊及个体加工户则高达7 000多个。尽管在产业的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家庭小作坊以其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带动了白沟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社会化生产的需要,家庭自营经济的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成为制约白沟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白沟模式特色之三:低价运作

企业空间数量的聚集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并达到一个最佳点,此后,随企业数量增加,企业空间聚集产生了拥挤成本。在集群发展的初期,集群内企业通过彼此之间的协作和专业化分工可以获得生产效率上的改进,聚集经济优势归根到底还是基于要素资源集中所获得的低成本优势,这种优势很快被削弱和模仿,最终产业集群所在的区域会成为“问题区域”。

低价位竞争是“白沟”的特色更是最强优势,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很多小企业,尤其是家庭式的小作坊在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成本,采用落后的工艺设备,技术投入严重不足,仅仅看重产品的数量而忽视产品的质量,强调片面做大做强的急攻思想,贪快求多、以次充好,而且企业与学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不紧密,不注重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员工缺乏培训,获取和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弱,得不到有力的技术支持,仅仅是维持简单的生产操作,普遍缺乏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经营业务比较单一,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利润不足,进一步制约了其技术提高能力,阻碍了一些高科技的产品、高品质的产品的开发。

四、白沟模式高效运行的建议

(一)政府体制机制创新,构建柔性化的地方政府

产业集群作为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是一种混合的治理结构,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不可能有效地解决交易中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问题,政府作为第三方需要承担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功能。当然不意味着政府经营企业,“扶上马了,没有必要送全程”。在白沟模式发展过程中,政府首先应从开始的事无巨细管理者过渡到宏观管理者,其角色应从具体操作者过渡到引导者,应把管理的重点放在逐步淡化有形政策,强化无形服务,以预防或消除地区经济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负效应为重点,为区域经济发展培植一个好的环境,做到“小政府,大服务”。成立一个有政府、企业、专家等多方组成的协调工作机制,负责加强沟通协调,优化空间布局,减少无序竞争,达到区域性产业集群整体转型升级。

(二)壮大民间服务组织,完善产业集群辅助网络

各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协会和各类服务机构的支撑作用。针对大部分中介协调机构都隶属于地方政府的现状,首先要求承担中介协调功能的行业协会组织要从政府中彻底分离出来,合理定位其功能,使其在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在必要时提供单个企业无力提供或不愿承担的、具有外部性的服务,使得商会组织真正成为桥梁和纽带。其次是成立或完善各种形式的咨询机构或技术服务中心等社会机构,为企业日常运营提供便利。最后就是成立多种形式的协会或俱乐部等公共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安排学术论坛、专题会议、市场分析报告等多种集群学习形式,为集群成员之间提供交流条件,有利于集群成员了解最新技术发展动向。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资产组合,完善产业链结构,加速产业融合化

集群本身就是一个纵横交错的相对庞大的企业网络,是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在一个产业集群内,应该是不同的多个的产业链的交融,集群里面可能有一个主导的产业链,也有其他的辅助的产业链,产业集群应该是不同的产业相互融合的结果。可以在价值链纵向(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产品流向)、横向(相似产品分享生产或渠道等共有资源)或斜向(在研发、流通或服务等方面互补的不同产品分享同一个共有资源)重新媾合与重构。面对国际、国内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可以鼓励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区内区外联合、以参股形式、或统一业务链的某些环节如检测、销售等方式组建大企业、大集团或松散组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四)注重高科技产品开发,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在保持低价位作为白沟产业显著的竞争优势的同时,严把产品质量关,由片面做大做强的急功近利思想转变为做强做大稳步发展思想。努力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并积极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档次、加快产品升级换代,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推进产业的优化升级。现今,极为重要的一点是要重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不只是针对企业的管理者,而且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管理者的战略规划能力,把握全局的能力。加强现有员工的个人技能,改善作业环境质量,增加对劳动力的吸附能力,创造多方面有利条件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努力为员工提供发挥、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加强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应用新的技术开发新的产品,切实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进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五)塑造社会空间,提升区域文化

产业集群从系统看是三个空间(经济空间、地理空间和社会空间)的统一。是在地理空间的基础上借助于社会空间而发挥经济空间的一个动态的过程。经济优势是核心,地理优势是基础,社会文化优势是促进。为此,首先必须在集群中营造鼓励诚信的人文环境,使企业违规经营的社会成本大大增加,从制度建设和道德氛围两方面约束企业的行为,各地应制订形式多样的诚信奖惩制度,烘托诚实守信、公平交易的氛围,增强区域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使集群良性循环,跨越式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其次培育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创新意识,提升企业学习的能力,进而整合各种知识,加快知识经济化的进程。最后要做好对区域品牌的整体筹划,以一个整体形象介绍给外界,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可以由政府、企业和专家等联合组织负责区域品牌的MI(理念识别系统)、BI(行为识别系统)和VI(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维护等具体管理工作,把区域作为品牌来营销和运作,向世人推销品牌集群,扩大区域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只有认识了才能了解,了解了才能沟通,沟通了才能理解,理解了才能产生信任,有了信任才可能有合作,可以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融合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使产业集群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珂.产业集群升级研究[M].河南:黄河水利出版社,2008.

[2]蔡宁,吴结兵.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Analysis and Prospection on the Baigou Pattern

Shang Yunxian, Gong Yufen

篇8

中国社区商业的特点

社区商业无论是功能还是空间布局上都有别于商业中心,它是城市、社会、经济和科技等领域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是一种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消费为目标的属地型商业,主要服务功能和配置具有以下特点。

1 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为根本。社区商业市场的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满足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和满足较高生活需要两个方面。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包括日用百货店、超级市场和便利店等;满足较高生活水平的消费需求,主要经营行业包括餐馆、美容美发、医药、家电、书店等居民服务业和部分其他行业。

2 与市政配套建设关系密切。良好的市政规划常常会成为社区商业服务业发展的依托和核心。如果市政规划合理,配套设施齐备,则有利于社区商业的发展,能够辐射更多的地域,招揽更多的顾客。如地段成熟、交通方便对形成一条好的商业街意义重大,其能够辐射到周边区域及吸引客流量。

3 与社区人口收入水平和人口素质呈正相关。社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直接影响社区商业的发展方向。对社区商业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消费者的购买力水平和购买规模,人均收入水平高,购买力水平相应就高,市场的需求量也就大。人口的教育文化水平和职业构成往往能决定他们的消费层次。中国社区商业的竞争现状

200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增长迅速,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6%,而其中的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7.4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据统计,社区消费大约占整个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0%,如果按照30%计算,中国的社区商业市场将有2.2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这可是国内外零售商业巨头们争先恐后要夺取的一块宝地。

目前国内零售市场、大超市、大百货、大卖场发展势头迅猛,中外零售巨头纷纷瞄准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等大业态展开激烈竞争的时候,同时也瞄向了社区商业市场这一新的商机。2009年3月,沃尔玛提出一项为期5年的发展计划,拓展其在中国新的折扣店业态“惠选”,并以此作为未来抢占市场的重要战略。无独有偶,连锁便利店7-11店与中国银联推出“金融服务便利联盟”计划,持卡人可以通过刷卡终端,完成包括信用卡还款、公共事业缴费、手机充值、互联网购物线下支付在内的诸多金融支付活动,通过附加服务功能吸引客流,增加便利店收入。

此外,社区的生鲜超市、24小时便利店等,正以一股不可抗拒的冲劲开始抢食国内零售业的市场份额。国美、华润等一批知名品牌的连锁企业已入驻社区市场,这一市场即将要掀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争夺战。

社区商业营销的困境与未来

社区商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1 社区营销形式严重同质化。不同的营销活动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营销活动有不同的目标群体。由于我国社区商业市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经验不足,各社区商业业主在社区营销中营销方式互相模仿,比较单调,市场不够活跃。

2 社区营销的互动性不够。社区营销普遍存在缺少与顾客的互动和交流,不像在高档商场和购物中心中的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社区商业企业要根据自己的资源和产品优势,针对细分群体,丰富营销活动的参与形式,才能提高用户参与的积极性。

3 营销规划不系统。一份专业的营销规划应该包括对以往营销工作的总结、对营销问题的反映和分析、总体营销策略思路和目标的确定、对营销规划执行的评估和监控等。由于我国的社区营销推广在现阶段还处于初级水平,营销推广常常都是临时抱佛脚,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社区商业营销未来发展趋势

1 服务性特征日益突出。由于各种实物商品日渐丰富,社区商业所提供的实物商品,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在居民对一般实物商品需求转向服务性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商家开始围绕实物商品开展多种多样的服务性经营,如送货上门、订制商品等,为居民生活提供了多种方便。

2 便利性要求更高。专家把构建社区购物网络,形象地称作“51015”工程,即居民出家门步行5分钟可以到达便利店,10分钟可以到达超市和餐饮店,骑车15分钟可以到达购物中心。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希望社区商业企业能够在营业时间上和服务方式上能够提供更多的便利。

3 社区消费项目在扩大。随着社区商业对居民生活服务的范围、项目不断增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社区商业在满足居民基本消费服务的同时,还要逐渐完善购物、餐饮、美容美发、洗衣、家政服务、装饰装修等更高层次的服务需求,商业服务经营的品味也呈现出逐步提高的趋势。

4 与住宅社区的价值相关联。由于社区商业业主的经营收益与社区的人口规模和消费能力成正相关关系,而社区居民的消费能力与住宅的消费价格成正比。因此,高档的社区,一般情况下会拥有比较高档的消费者群体,而较高档的消费者群体可能是社区商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顾客群体。

社区商业的六大营销策略

1 规范社区市场。规范社区市场经营管理,维护正常的交易秩序,保护业主和顾客的合法权益,要做好社区商业市场内部的环境、卫生、治安、消防、食品安全等管理工作,防止不良的市场行为发生,严格监督管理社区商业在推广产品时,为了提高销售额,依仗资源优势打恶意价格战、赠品战,自贬社区商业的品牌形象和产品身价,也给顾客一种地摊货的印象,影响整个社区商业市场的发展。

2 多种业态的组合。由于人们的生活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各种业态的内容和数量配比要合理规划,要通过业态的组合来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如大卖场要有免费停车场,品种丰富和门类齐全的商品,特别要和一些精品百货、饮食一条街相结合,成为社区购物休闲的好去处,同时要有便利超市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不间断的服务,满足居民随时性的日常需求。像这样的商业设施和业态组合,才能满

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需求。社区商业业态布局往往需要经过严格的设计和规划,经过多次的认真思考和模拟后,才能最后确定。

3 多样服务组合。服务组合分为三大类:一般服务、延伸服务、精品服务。一般服务就是最基本服务,让顾客能够清晰地辨认商品名称、品牌、价格、规格、产地等,同时也指售货员对顾客的礼貌、周到、耐心、热情等的服务态度;延伸包括社区商业的购物通道的设计、电动扶梯的安装、空调电扇的配置、顾客用洗手间及休息座椅的配备、店门的宽敞、停车位以及代客运输等;精品服务包括咨询服务、质量检测服务、交易纠纷仲裁服务和休闲服务等。三种服务组合表明服务深度的不同,服务越有深度,越能吸引顾客,成交率越高。

4 多项促销手段组合。(1)举办特色活动。社区商业开发商可以通过举办一系列的特色活动,如家庭亲子日、社区电影月、儿童绘画与才艺年度大赛等活动,成为周围泛社区人们心目中的最佳休闲娱乐去处。(2)引入知名企业。在社区商业商铺的引进中,有意识地引进3~5家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这样有利于提升社区商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3)公关促销。社区商业通过标示宣传、慈善捐赠、义卖、信息报道等公关活动,在社会和公众中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利于扩大社区商业的知名度,促进商品销售。(4)广告促销。社区商业可以利用广告媒体向附近居民传播社区商业的经营信息,以促进商品销售、树立社区商业形象。

篇9

1 农产品物流问题研究意义

“三农”问题是目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现阶段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正在成为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由于农产品容易腐烂,不易保鲜,较难运输等特点,决定了其在物流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与其它农产品或工业品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全年性之间的对立,造成了农产品供给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靠的就是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产品由于在流通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安排,对物流的效率大打折扣。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不仅能使农产品实现其价值与使用价值,而且可以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还能降低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成本,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

目前,宁夏农产品物流发展相对落后,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自治区“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实施,枸杞、葡萄、肉牛、肉羊等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在规范化生产技术、信息化管理技术、产业发展规模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同时在农产品流通与销售领域存在一些不足。近年来,随着自治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进一步深化实施,先后建立了固原市农产品物流园区、贺兰农产品物流园区等大型农产品物流中心,为宁夏农产品物流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本项目的目标就是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信息管理系统,为宁夏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为自治区培养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人才提供平台。

综上所述,系统分析宁夏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探索宁夏农产品物流发展模式,建立农产品物流配送管理信息系统,对提高宁夏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程度、信息技术水平具有重大作用和意义。进而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技术水平,推动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美国在先进和完善的物流理论指导下,拥有一个庞大、通畅、高效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它的突出优势在于物流链各个环节的社会化程度高,只要有服务需要就能提供相应的服务;荷兰、美国等国家物流的信息化建设比较发达,通过互联网进行物流链各环节的操作。如荷兰的花卉园艺中心的电子信息交换和订货系统,面向全球提供服务,目前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花卉拍卖市场。在美国有85%的农民上网,16%的农民从事网上购买业务,农业电子商务占总电子商务的8%,在各行业中列第5位。

荷兰的冷藏和冷冻行业非常发达,人均制冷和冷冻容积量居世界首位,拥有现代化的制冷和冷冻技术设备,充分保证高质量的农产品的运输、储存服务。建立了大型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市场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比如荷兰58%以上的农产品和食品是通过鹿特丹港、阿姆斯特丹港和斯希波尔飞机场运往欧洲各地。

日本、美国的农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农协作为批发市场的主要供货团体,拥有保鲜、加工、包装、运输、信息网络等现代化物流的优势,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集中起来,进行统一销售。据统计,日本80%~90%的农产品,是经由批发市场这一环节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美国有三分之一农场主是通过合作社出售谷物。除此而外,在农产品物流这样一个关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各国政府都发挥积极的调控作用。虽然政府对农民生产不加直接干涉,但对公共领域却有严格而有力的规范性措施,比如提供权威性的信息服务。据称美国农业部有数万人分布于全国各地,农业统计系统对各农场每一块耕地上所种植的作物品种、面积、长势、产量非常了解,所获取的信息经过汇总处理,由政府定期,指导农户生产经营;对转基因产品进行申报登记和相应的管理;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测土壤、河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严格控制养殖场废料的排放;政府还通过价格支持措施、关税政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食品援助等方式为国内过剩农产品寻找出路,每年用于出口补贴的预算在600亿美元以上。

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均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宏观层次的研究,大多围绕概念、流通状况、必要性、可行性和政策体制等进行描述性介绍,属于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农产品物流虽然理论研究起步晚,但在实践方面已有了一些进展:

(1)在物流渠道上,目前我国的农产品流通主要经过农户-中间-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供应链进行实体流动。

(2)在物流主体上,各个供应链环节都有各自不同的主体。农户主体在我国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为主,但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有一些规模经营的农户联合体;中间环节的主体比较多样化,既有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包括政府主导和自发组织的各种专业协会),也有各种不同规模的私营收购公司;产地批发商和销地批发商的主体主要是各种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购销商群体;目前我国农产品零售商的情况最复杂,包括各种农贸市场、规模大小的超市及综合性的零售店和地摊销售等。

(3)在物流数量上,国内农产品物流的数量同农业的市场化程度直接相关。据测算,我国的市场化程度根据2002年的最新测算结果大约是50%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大约8亿吨的农产品中有4亿吨要通过市场化流通,因此我国农产品物流的数量是巨大的。

3 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起步较晚,发展水平依然比较落后,面临着诸多问题:

(1)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落后导致物流过程损耗严重。农产品的生物性能(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等)对运输效率和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在发达国家,蔬菜物流始终处于采后需要的低温条件,形成一条“冷链”,即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荷兰农产品和食品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都采用现代化的制冷和冷冻技术设备。由于处理及时、得当,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1%~2%。另据统计,我国每年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可以供养两亿人的生活之需。我国目前由于物流基础投入不足,致使农产品物流损耗严重,效益难以提高。

(2)管理水平低下以及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5 000多家,但具备一定规模的市场数量有限,批发市场的管理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检疫监测手段不完善,带来了食品安全的隐患。加入WTO后,我国的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蔬菜、茶叶、园艺产品等,要面对越来越严格的技术壁垒的约束,进一步提升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很重要。

(3)缺乏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才。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据权威机构调查,仅近两三年,我国物流专业人才的缺口将达60余万。因此,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对现代物流及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虽然已经有几十所高校开设物流专业,但大多侧重于工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农产品物流人才匮乏。物流并不是简单的运输,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搞农业产品物流更是如此,例如花卉物流、速冻鱼、肉和其它初加工、深加工食品物流等。例如,荷兰的物流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考核,持有相关行业的就业资格证书,从而保证荷兰高质量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标准贯彻始终。

(4)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明显不适应。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下,体现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首先从生产过程开始,我国的农户目前由于分散经营的特点,使得对于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方式,特别是那些落后的地区。其次在农产品价格信息的获得方面,一项对全国十几个省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对于市场信息获得的渠道,自己的信息渠道所占的比例最高,依靠同行的传播占第二位,第三位是依靠对方上门供货,其他渠道如当地市场、政府部门、传播媒体及网络所占的比例都很少。另外,对批发市场供给信息的调查结果表明,不提供供求信息和价格信息的占58.6%,可见目前的批发市场在信息提供方面比较欠缺。

综合认为建立行之有效的农产品物流管理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关键;同时,结合现代物流和计算机技术开发农产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能有效地辅助处理农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大量决策问题,提高物流系统的管理水平,缩短制定决策的时间,促进物流决策的科学化。

4 发展趋势

(1)强化系统节点的物流功能,实施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化改造。物流系统模式的构筑,关键是系统节点的建设,物流节点的功能与地位对物流系统的效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尽管专业批发市场已成为我国农产品商流和物流的主要载体,正发挥着物流系统的核心节点功能,但由于是基于“商物合一”的物流系统模式,加之人们对物流系统建设的不重视,物流设施落后、装备现代化程度低、物流作业处理功能弱等,致使专业批发市场难以真正完成物流节点的功能与使命,因此,建立专业化的融商检、包装、冷藏、初加工、运输、配送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是推动农产品物流系统变革的关键所在。

(2)建设高水平的农产品物流骨干节点,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网络结构。尽管通过专业批发市场的改造,可以形成一批农产品物流集散网点,但由于原有的地域交通限制和储藏运输等流转设施的制约,不能有效地发挥远程物流和大额农产品集散功能。因此,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区域特征和农产品的流通去向及我国交通分布状况,可以结合考虑在交通比较便利的枢纽城市、口岸,重点建设高水平的农产品物流骨干节点。可以说,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农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流通现代化。

(3)积极推动农产品物流第三方化、产业化,培育和发展壮大农产品物流系统运作主体。物流系统的建设,除了构筑一个合理的硬件设施系统以外,建立一个专业化、规模化的系统运作主体是必不可少的,否则,物流系统的效率化也是难以实现的。介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与经营均采用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模式,农产品物流系统运作主体相对来说自营还是占主导地位、占大多数,为了优化农产品物流系统结构壮大农产品物流运作主体的实力及营运能力,积极推动农产品物流第三方化、产业化,应该培育壮大农产品物流市场主体。政府应加以引导和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规范市场准入标准的基础上,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农产品物流服务市场。

(4)加快农产品流通信息化和组织化建设,提升农产品物流系统应变与协同能力。信息流是带动整个物流系统有效运作的驱动力,它不仅有效地衔接了农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而且在推进物流系统化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为了推进分散的农产品物流系统化,提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和服务水平,切实把握农产品生产、库存、需求、运输、到货等信息。形成一个良好通畅的农产品物流服务协调与沟通机制,加强农产品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各级政府和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必须抓住全球信息化带来的历史机遇。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不断提高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水平和组织化水平。

(5)提高乡村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强化系统的起点物流集散能力。乡村作为农产品物流系统的始点,其物流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流通过程的物流效率与效益,同时,乡村也是农产品物流系统改善的最终受益者,是农产品物流系统优化的目的所在。然而,对这一块的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的现代化建设研究却很少。落后的交通状况、原始物流作业工具、简陋的仓储设施设备、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物流作业方式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应对变化莫测的市场的反应能力。因此,在强调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现代化的同时,现有乡村薄弱的物流集散能力也不容忽视。在提升流通过程中的农产品物流管理系统处理能力和其基础设施与装备现代化的同时,还应重视乡村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与装备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敏. 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J]. 上海物流,2003(5):3-5.

[2] 曹军,陈兴霞,姜君. 浅析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农业经济,2006(4):63.

[3] 梁要春. 宁夏特色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D]. 银川: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 吴勇民,杜文龙,樊雪梅. 国内外鲜活农产品物流系统比较及启示[J]. 商业时代,2008(2):11-13.

篇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45-02

1 引言

目前,我国直销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行业规范、公众认识、市场竞争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历史性的原因,但更多是由直销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造成的。

直销进入我国之后,由于缺乏立法约束和相应的监管措施,其变异产物――非法传销大肆猖獗,直销业曾一度失控,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2005年,涉及《直销法》的两部核心条例《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正式出台并于同年生效,这标志着我国直销业进入了规范化发展时期。但在目前,受历史原因的影响,许多消费者对直销采取排斥态度,不相信直销企业和直销的产品,把直销和传销相等同。

直销企业的内部管理包括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员工管理、直销员管理等。直销行业与传统行业的经营方式不同,直销企业容易在直销员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直销员代表直销企业面对消费者,是企业销售业绩的直接来源,其整体水平决定着直销企业的竞争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管理水平。直销企业在直销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作为行业的主体,直销企业的健康发展是直销业取得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分析直销企业在直销员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对于加快直销企业发展、推动直销行业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2 直销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常来讲,直销的从业门槛较低,直销企业对直销员的从业资格要求较低。直销员自身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学历等方面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从业地点、从业时间相对自由,这加大了直销企业对直销员管理的难度。

2.1 价值观管理

在直销企业中,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各种管理措施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

在实际中,仅仅凭借一套人事管理制度,直销企业很难实现对直销员价值观的有效管理。一方面,直销企业与直销员的价值观、愿景难以达到一致,一些直销员背离企业经营理念运作直销;另一方面,没有统一的价值观,直销企业的各种管理措施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2.2 培训

直销企业针对直销员的培训是企业提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面对数目迅速增长的直销员,企业有限的资源无法为每一个直销员提供培训。在距离直销店铺较远的地区,直销员可能会因为不能接受到企业的培训而放弃从事直销的机会,这阻碍了直销市场的拓展。

另外,一些直销企业的培训机制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比如,一些直销企业对不同级别的直销员所透露的公司信息以及所培训的内容是不同的,而且企业规定,培训的内容和信息绝不能让其它级别的直销员知道,这阻碍了直销员与企业之间的沟通。

2.3 行为规范

直销员的从业地点、从业时间相对自由,直销企业难以把握直销员行为。缺乏有效管理的直销员在运作市场时往往会出现问题。

一些直销员仍采用传统的销售模式运作直销,其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一些直销员急功近利,把直销当作实现一夜暴富的途径,以摆地摊、降价销售、虚假宣传等方式运作直销,或同时参与多个品牌的直销;一些直销员缺乏行业素养,在销售产品时打击、诋毁其它企业,进行不正当竞争……这些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使直销企业的形象大打折扣。

2.4 公众认识

在公众层面,部分直销企业管理不当,其直销员的行为损害了企业的形象,造成了公众对直销的误解。一方面,人们容易将直销和推销、传销混为一谈,不相信直销员及直销企业的产品;另一方面,在人们寻找创业机会时,由于不了解直销和非法传销的区别,容易被人诱骗进入非法传销团伙。

3 策略建议

文化管理,又称为“基于价值观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中心,以塑造共同价值观为手段的管理模式。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有效地实施文化管理可以解决目前我国直销企业在直销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直销企业的文化管理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3.1 打造魅力文化

直销是文化的营销,具有魅力的企业文化是文化管理的基础,更是企业发展的必需。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精华,更是与时俱进的、具有科学管理特性的文化。世界直销巨头安利公司的创始人吉•温安洛和理查•狄维士的创业理念――为所有消费者提供最优质的产品,为没有资金、没有背景、勤奋努力的创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事业机会――帮助安利公司建立起一套“亲情合作,粉碎自私,爱的教育,铁的纪律,家庭,希望,自由,奖励”的文化体系。该文化体系符合人性,融合了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安利公司在直销界翘楚的重要保障。

直销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更应该是一个文化组织,企业所营销的不仅是产品,还应包括文化。直销企业应着力打造具有独特个性的、具有吸引力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是企业的一种产品,是企业的标志。

3.2 系统的文化

在直销企业的文化管理中,文化是意识范畴的,它包括了企业全体员工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观标准、基本信念以及行为规范,是一种系统的文化。这种文化应涵盖产品文化、市场文化、管理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多个层面,涉及到直销企业和直销员活动的方方面面。产品文化体现了直销企业围绕产品打造的文化理念以及传播这些理念的载体。市场文化和管理文化分别是直销企业在开发市场、管理企业的过程中所奉行的理念、所形成的价值观体系。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在开展直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核心理念和价值观。

直销企业应当建立起一套系统的文化体系,并利用该文化体系来规范企业的直销活动,指导和约束直销员的行为。

3.3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文化管理最大的特点,直销企业应利用企业文化来凝聚和引导直销员,使企业形成文化力,进而带动员工的行动力,形成企业的竞争力。

直销企业应以企业价值观、企业经营理念为基础塑造直销员的共同价值观,并建立共同愿景。其中,直销企业要引导广大直销员树立正确的行业价值观,让直销员理性地认识到直销是一条给勤奋努力、不甘心的人准备的创业之路,而不是实现一夜暴富捷径。同时,直销企业要从制度上严格规范直销员的行为,强化行业规范意识,对参与非法经营、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等违规操作的直销员予以严厉处分,以建立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行业规范。

此外,直销企业要认识到“人力资本”的价值。直销员代表着直销企业的形象,其整体业务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销售业绩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营销和管理的水平。直销企业在关注销售业绩的同时要注重提升直销员的能力。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不断地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是直销企业取得长远发展的保障。

3.4 团队管理

首先,直销企业应重视团队文化的打造。团队文化是直销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文化的传承。良好的团队文化环境是激励和凝聚团队、塑造直销员共同价值观的基础。

其次,直销企业应将团队中的教育作为培训直销员的重点,而不能单纯依靠直销企业直接开展的培训。直销员在团队中的学习是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直销企业应重视直销团队中的教育,利用企业培训、团队教育两条途径培养人才。

最后,直销企业应规范直销团队的运作模式。企业要指导直销员运作团队,并用企业文化来管理团队,用企业文化来吸引更多直销员的加盟合作,用文化打造企业的品牌。

3.5 复制文化

传统文化产生于特定的背景,是可以传承、可以交流,但不能复制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为解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创造的文化,是可以传承和复制的文化。直销企业的文化应具有复制特性,应是一种简单、容易模仿、容易复制的文化。

企业员工熟悉企业文化是文化发挥管理功能的前提。在直销业中,扩大文化的覆盖范围依赖于直销员在培训中的学习,同时取决于文化自身的属性。一套简单、容易模仿的文化体系有助于直销员精确地复制企业的理念系统、价值观系统,对直销员充分领悟企业文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相反,一种相对复杂的文化难以传承和复制,不利于文化发挥其管理的效用。

3.6 消除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主体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主体掌握得多一些。直销知识的不对称是造成公众对直销业误解的重要原因,部分直销企业中消息、培训的不对称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直销企业在产品销售的同时,应注重文化的营销,要把文化传播作为实施文化管理的具体措施。在开发市场的环节,直销员在关注业绩的同时有责任向公众传播正确的直销知识,传播直销企业的文化,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直销,逐步消除公众对直销的误解。

直销员因级别不同,所获得的消息内容及所接受的培训内容不同是直销企业中信息、培训不对称的主要表现方式。直销员接受培训的层次性可以理解,但接受企业信息的不对称性是不合理的,这种人为的差异妨碍了直销员与企业之间的沟通,降低了企业的威信。直销企业应建立起透明的信息传播渠道,消除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4 总结

直销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趋势,各直销企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应意识到其直销员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文化管理是我国直销企业有效管理直销员、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及树立行业规范的有效途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直销企业应将文化与管理相结合,发挥文化的激励、导向、凝聚和塑造等功能,利用文化解决直销员管理方面的问题,最终实现直销企业与直销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章.直销学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吴声怡,谢向英.企业文化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张德.企业文化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陈晓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1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国家大力实施鼓励非农产业的政策,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根据2007年国家统计年鉴,截至2006年底,我国农村人口7.3742亿人,而乡村从业人员只有3.2561亿人,除去非劳动适龄人口,我国农村至少有剩余劳动力2亿人。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必将出现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大批农村剩余劳力,探寻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路,成为摆在当前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全球范围来看,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毫无例外地经历了“工业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农村城镇化加快-农业发展-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提高)”这样一个过程,实现农村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贫困走向富裕的物质前提。因此,我国要妥善解决农业劳动力的出路,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探索一条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且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镇化道路。

一、农村劳动力剩余转移的现状与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农业劳动力过剩的状态,农业自身的发展不足以吸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政治、经济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的转移已成为大势所趋。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由于农业与非农业部门间生产率的差异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必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平面无限分散向有限空间大规模转移和集聚。尽管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总产量仍将持续增长,但农业占三大产业的比重已经明显下降,这就造成城市出现劳动力缺口,而农村则出现劳动力剩余,加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生活环境迥异,从而必然导致农村人口自发地“涌入”城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我国出现了更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末,农村转移劳动力达到1.8319亿人,已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37.4%。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分布看,2005年东、中、西部地区农村转移劳动力分别占50.25%、31.45%和18.30%,东部地区劳动力转移数量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劳动力转移的方向看,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都向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转移,在中西部地区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有4077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东部地区,约占中西部转移劳动力的45%。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具有明显的粗放型和兼业性的特征。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可以得知,我国农村大部分剩余劳动力流向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和餐饮等行业,从事着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随着“新三农”政策内涵的不断扩展和深入实施,农村经济改革将真正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延续了半个世纪的城乡关系格局有望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但当前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境。

首先,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质量不高。由于我国经济社会长期处于严格的城乡“二元”分割状态,导致了农村大部分地区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水平与质量不高,很多农民对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程度非常有限,其中绝大部分农村转移人口的文化程度仅为初中及以下,这就必然造成当前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城镇二、三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这些农村劳动力专业素质与劳动技能的欠缺,不仅制约了他们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同时也给城镇的经济建设与和谐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存在的比较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就是由于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尤其是专业技能素质的要求提高,但现实中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却无法与其相适应而产生的。这就出现了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另一方面许多城市却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技工荒”问题。

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稳定性不强。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农民工的统计监测与调查,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亿人,其中本乡镇以外就业的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4041亿人,占农民工总量的62.3%;本乡镇以内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8501万人,占农民工总量的37.7%。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因素,但是,这些年的进城农民工只有不到20%能实现真正的转移,在城镇“定居”下来,其他的80%以上都是“两栖化”的流动人。究其原因,除了一些如现有户籍政策等制度使得他们在城镇的生存能力被人为弱化之外,最根本的还在于他们缺乏在城镇长期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技能与素质。

第三,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往往带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由于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由政府举办的劳动力市场中介机构此较少,就业渠道不畅,转移往往以自发为主。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亲朋好友、老乡自发相互引带,结帮外出;二是经过“阳光工程”、“技能就业计划”等就业培训,在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合理有序转移就业。但政府主导下的中介机构毕竟很少,由于劳动力需求的用工单位与需要谋求职业的农民信息沟通不畅,使之经常处于盲目流动、盲目应聘中。同时,在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着一种值得注意和发人深思的现象,即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16~40岁年龄组的农村外出打工人员比例高达84.5%,导致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农村经济和社会生活呈现凋敝景象。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出现比较明显的负面效应,在劳动力转移比较多的村社出现了日趋明显的农业人口“空心化”,除了妇女、儿童和老人外,农业生产面临后继无人。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动因分析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速度与规模是一系列经济与非经济的动力作用的结果。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来看,其城镇化的动因比发达国家要复杂得多,除工业化之外,主要还有强大“推力”的作用和“赶超、发展”经济愿望的驱动。首先,按照布莱克的分析,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是“推力”(push)和“拉力”(pull)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产生“拉力”是由于城市有较高的预期收入和较好的生活状态,“农村”的推力是因为农业人均占有资源量减少和大量剩余人口产生。其次,发展中国家为获得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赶上发达国家,都十分注重于工业尤其是城市工业,结果导致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动因比较复杂,但其基本动因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强大的城镇化推力,表明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城镇化进程具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特点。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普遍实行承包制,打破了公社体制的束缚;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由逐步确立到纵深推进,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显现化。同时,由于我国人口增长较快,许多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不断减少,加上传统农业受资源的自然约束,其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十分有限。因此,在旧有生产方式改造没有完成以前,农业难于扩大生产,这就给劳动力转移以强大的推力。

第二,乡村工业的迅猛发展是我国城镇化的独特动因。我国农村人口的城镇化进程,主要是从乡镇企业的崛起而起步的,乡镇企业的发展强烈地吸引着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而成为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经济动力来源。由于我国乡村工业的区位集聚主要是在小城镇,因此,乡村工业的迅速发展必然直接推动我国小城镇的恢复和发展。在不同规模的城市人口变动中,小城镇的人口数量、在城市人口中的比例及其人口增长速度都居城市系列之首。这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主要是乡村工业一小城镇的发展道路,这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城镇化起步道路,是由乡村工业迅猛发展这一独特动因决定的。

第三,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加快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农业基础,因为农业能影响工业生产的发展,进而影响城镇化程度,所以,必须充分注意农业稳定协调的发展,在产业政策上,应着力改变“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产业结构格局,同时强化农业投入,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家庭承包制等。快速发展农业必然致使农副产品供给激增,在市场需求方面刺激工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使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和农业剩余资金增加,为形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开拓新产业创造了前提条件,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和步伐。

从我国城市的整个基本格局考察,城镇化的发展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强制工业化积累及城乡隔绝的政策,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城镇化水平低下;大中小城市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城市人口分布不均,影响着我国城镇化速度与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赶不上城市人口膨胀的需求,产生一系列“城市病”,加上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低,与城镇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城镇化进程与城市功能的发挥。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实现途径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能在农村落后和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完成。既然农村城镇化可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人口质量,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那么,调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迅速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采取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要经济支柱、以中小城镇为主要方向、以实行人口迁移自由为根本保证的发展道路。

首先,调整乡镇企业布局,让乡镇企业向城市聚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乡镇企业日益暴露出规模小、装备差、资源浪费大、技术水平低、过于分散等弱点,难于适应农村工业现代化的要求。同时,农村工业经济实力较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一旦经济萎缩,就可能造成乡镇企业劳动力的“回流”。因此,仅仅依靠乡镇企业难以实现城镇化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对“满天星”、“遍地开花”式的乡镇企业现有模式和运行机制作根本性的改革,力求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在乡镇企业的发展问题上,应加强与城市工业的联系,用多种形式与城市搞联营,或邀请城市企业到乡镇设立分厂,这一方面可以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另一方面又可引进较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方法。在大城市郊区,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城市的交通、电信、科技、人才以及资金、市场等有利条件,建立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结构,除一部分基础较好的乡镇企业可以向技术密集型发展外,大部分地区目前仍应稳定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通过劳动对资金的替代增加就业机会,创造农村城镇化的条件。当前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已出现了乡镇企业向城市工业逐步靠拢和过渡的趋势,这种发展意味着乡镇企业必须实现结构转换、规模升级和技术进步。与此相适应,小城镇的服务范围拓宽,一部分农民跻身于小城镇而造成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和聚居规模扩大,不少小城镇发展成为新兴城市,小城市也会部分地向大中城市过渡。由此可见,我国乡村工业-小城镇的起步模式将逐渐被城市工业-中小城市的城镇化道路所取代。

其次,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城市群落化,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区位布局。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小城镇的“蓄水池”和“分流截洪”的功能。一般而言,城市对农村的辐射,总是先传递给城镇,再通过城镇自身的功能传给乡村。长期以来小城镇发展极其缓慢,其“中介”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和削弱,要调整这种不合理的城市体系,不外两种途径:一是在既定城镇规模和数量总体水平不变状态下的存量结构调整,即削多补少,重新排列组合;二是在总体水平提高下的增量结构调整,即通过不同类型的城市非均衡发展,主要是提高薄弱层次的比重来改变总体结构。结合我国国情,采用增量结构调整,并把非均衡发展的重点放在小城镇这一层次上,可将城市结构合理化和提高城镇化水平有机结合。当然,单纯地发展某一规模级的城镇不能解决我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现实的选择是走城市群落化的道路,大中城市协调发展,多层次、多区域地完成农村城镇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逐渐形成规模不一、类型不同、功能各异的区域性城市网络,促使地区效益得到最大发挥。如果把城市定义为节点、农村定义为域面,合理的节点与域面就形成了地域经济网络,这种网络有着强烈的整体化功能。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只是在东部和北部以及沿海地区出现了城市群落的雏形,而在其他地区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群,特别是西部地区城市发展极为缓慢。这些地区应重视高层节点——大中城市的建设,用高层节点的巨大吸引效应来吸引乡镇企业的输入,转化当地的过剩人口,使全国范围内的乡镇企业分布、人口分布与城市分布趋于均匀。由于城市和劳动力的聚集程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不同技术层次的工业对城市规模、劳动力素质、资金集聚以及市场远近有不同的要求,因此需要不同的区位布局。一般来说,工业区位是以大城市为中心,向外界一圈一圈地扩展,而技术层次也呈现出由高到低的分布状态,农村城镇化的区位分布也将是这样一种趋势,这就形成了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县城、乡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体系。

第三,加快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人口流动和迁移自由。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释放出大批剩余劳动力,一部分被乡镇企业吸收了,但大量的还积压浪费在农村,变成隐性失业。即使在乡镇企业或开放区及特区务工经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若干年后仍可能回农村生活。这种“离土不离乡”的政策限制了乡镇企业作为效益追求者向优势区域集中,以致使我国农业人口每年只有极少数转移为城市人口,城镇化不能依靠农村人口的规模转移而发展,而是靠城市人口的自生增长,使城市一直成为依靠农村供养的消费性城市,城市不能带动农村的发展,反而成为农村的沉重负担,这就是户籍制度产生的负效应。目前,僵化的户籍制度和封闭的人口政策正在出现缺口,一些地区正在探索如何实现城乡统筹的新路,市场经济要求人口流动,而人口流动必然促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当然,我国人口迁移的重点应该放在发展中小城市,因而要全方位、多角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要有选择地把一些国家建设项目放在中小城市,形成合理的城市“辐射链”,力争用30~50年的时间按我国总人口80%的比例实现城镇化。城市经济学有条原理,即城市的最佳规模为30万人,由此可知,我国现有600多个城市和超过2万个建制镇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国家、企业、农业多元投资主体一起上,讲究投资效益,力求滚动发展,农村城镇化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到时候,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将变成“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此外,还应积极鼓励和支持以劳务出口为主的国际性转移,人口的国际迁移不仅有助于减轻我国的就业压力、增加国家的外汇储备,还能够锻炼和提高一大批劳动大军的素质,对于建立一个新型的国际信息网络、发展我国城镇外向型经济无疑具有巨大的作用。当然,在实行劳务出口和人口国际迁移中,难免会让一些高级人才出国外流,但只要政策引导合理,引才、留才机制健全,一些海外高级人才就会被吸引回国服务。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担心人才外流而关闭劳务出口及国际迁移的大门。

第四,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使农民进入城市边际经济空间。在各国城镇化过程中都产生了“劳动力跟着投资跑”的现象,我国的“民工潮”作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将会存在于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全过程。对于各级政府部门来说,其主要任务不是“堵”,而应当是因势利导地消除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不利影响。由于我国劳务市场规模小、功能不齐、受计划用工的限制较大,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而必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城乡一元化的流动户籍制度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发动城镇化,可以把劳动力主要进入城市边际经济空间(城市非正式经济领域及有需求而尚未开拓的领域)的流而不滞的城镇化方式作为现实的选择。在实践中,农民群众已自觉地随农业生产的生命活动周期而将劳动力“候鸟式”地使用,主要从事拾遗补缺性质的工作,如当保姆、摆地摊、干粗重体力活等。但从长远看,要真正实现城镇化,必须结束行政干预,加大力度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把城镇各类经济成分的企业职工、临时工、个体劳动者齐聚到社会保险一体化的“旗帜”之下。同时,改革农副产品的流通体制,大力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建设,从而保证城乡居民享有相同的基本福利待遇。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才能最终变农村人口为城镇人口,不断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市场条件。

现代社会的城镇化作为一股潮流不可逆转。加快我国农村城镇化的步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与国外的城镇化进程相比较而言,即使是进程较快的英国也花费了七八十年的时间才基本实现城镇化,而到成熟阶段即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更是花费了近两百年的时间。因此,我国要在50年内达到80%的城镇化水平的任务实属艰巨,自然会潜伏着诸多矛盾。因此,从总体上看,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上,应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差别的事实。最落后的地区,重点是有选择地恢复和发展小城镇;落后地区,可以选择大中城市作为经济成长中心,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较发达的中部地区。主要选择乡村工业一小城镇的发展模式,但必须加强区域布局和统一规划,并有重点地发展一批小城市;发达的东部地区,可选择城市工业-中大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只有这样,通过城市带动城镇与乡村的建设与繁荣,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才能真正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杜睿云.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0,(9):54-56.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90-95.

[3]李华.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支持[J]人口学刊,2003,(5):53-57.

篇12

从政府职能来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商务、粮食两个部门的职能起初有所弱化,但面对政府宏观调控的加强,以及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商务局、粮食局的职能越来越重要,已经纳入了政府组成部门。当前,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原来的以出口为主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以内需为主,内需主要靠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的增长关键在于商贸流通业的繁荣和发展壮大。所以,抓好商务工作,对于调结构、保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粮食工作来看,随着群众收入增加,老百姓的膳食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根据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但民以食为天,老百姓不能一天没粮。所以,保证粮食供给、保证粮价平稳,确保粮食安全是各级政府及粮食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201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商务、粮食系统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面对政府职能转变带来的挑战和存在的困难,抢抓机遇,强化措施,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商务部门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在促进消费、内外贸易、市场建设、市场调控、行业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9亿元,同比增长19%,占生产总值的25%;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377万美元,同比增长210%。一是城乡消费稳步增长。积极实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等项目,有效拉动了城乡消费。据初步统计,去年全市销售家电下乡产品81746台(部),销售额1.8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兑现财政补贴资金2400多万元,广大农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二是市场建设有序推进。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农贸市场,已投入运营的商业广场、时代广场、华联综超,徽县五洲购物广场等市场投资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在提升商业业态、转变交易方式、方便群众消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进展。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农家店370个,建成直营店55个,配送中心7个,落实补贴资金1072万元,实现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全市九县区195个乡镇全覆盖,城乡购物、交易和消费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改善。三是市场秩序不断规范。积极开展成品油市场整治,组织实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规范酒类商品流通市场,加强畜禽屠宰、拍卖典当、家政服务业等特殊行业监管,为老百姓放心消费、安全消费提供了比较规范的市场环境。

粮食部门不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加强粮油储备和供应,各项工作都有了新进展、新变化,在促进农民增收、服务粮食宏观调控、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地方粮食储备取得新进展。全年新入库储备粮1万吨,累计入库4.25万吨(其中,市级1万吨,已全面完成),占应入库总数的70%。去年,全市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市、县(区)两级的粮食储备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说明我们市县(区)两级粮食局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各县(区)政府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二是粮食流通市场购销两旺。各县区政府、全市粮食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积极组织粮食企业入市收购,保证市场供应,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全年全市国有粮食企业预计收购粮食3.7万吨,预计销售粮食3.6万吨,充分发挥了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三是粮食企业扭亏增盈实现新突破。全市粮食系统认真落实扭亏增盈责任制,深化改革,创新体制,粮食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实现利润126万元,同比增长6.8%,盈利面100%。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企业由于不适应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大多数都倒下去了,改制后的国有粮食企业能够达到百分之百的盈利,实属不易,实践证明粮食部门工作扎实,富有成效。

总体来看,2011年全市商务、粮食工作成效明显,亮点不少,成绩来之不易,倾注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全市商务、粮食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市委、市政府是满意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奋战在商务、粮食战线的干部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努力推进商务粮食工作跨越式发展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年,做好今年的商务粮食工作意义重大。各县区政府和商务、粮食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明确任务,强化措施,认真谋划和抓好新形势下的商务粮食工作。

(一)关于商务工作

第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去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97.7亿元,其中第三产业达到87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9亿元,为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说,转变发展方式,就要加快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把商贸流通作为重中之重,作为主要抓手。尽管的商贸流通业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数字上看,比重还很低,我们的潜力还很大,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从消费看,全市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40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存款近210亿元,全市人口280万人,说明我们的储蓄额还是很高。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就是投资,说明我们整个商业零售的比重低,销售额度不大,消费的层次并不高。从投资来讲,全市贷款余额达到203亿元,也就是说还有两百个亿放在银行,我们的储蓄额太高,投资上不去。所以,这两项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去年全市进出口仅1377万美元,虽然增幅很大,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微乎其微,仅仅是九牛一毛。对我们来讲,把消费这架马车扛好,如何扩大消费需求,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是商贸流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县(区)都要深入思考和分析,你们的潜力在什么地方,如何把储蓄变成投资,如何扩大消费,除家电下乡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刺激老百姓提高消费需求,需要大家认真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第二,抢抓机遇,打造南部大物流、大商贸中心。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但从全省来讲,我们的资源并不差。为什么我们贫穷落后,我觉得主要还是交通瓶颈制约,我们的好东西拉不出去,外面的好东西运不进来,长期封闭,信息不灵。当前,随着兰渝铁路、武灌高速、成武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支线机场今年也将动工建设,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即将打破,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必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比如区,是陕甘川三省的一个集散中心,方圆一百公里左右没有中型、大型、特大型的城市,如果把融入成渝经济圈,培育成一个现代物流中心,我们的辐射半径将达到百十公里,这在我们都很少有。当然,徽县、成县、西和、礼县要与西安、天水对接,尽快融入关天经济圈。我们有这么好的福地,有这么好的区位,打造南部商贸物流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我们要把商贸物流业作为一个最大的产业来培育和打造,以建设现代仓储业、专业市场为核心,抢抓大交通、大物流、大人流、大信息流带来的各种机遇,改造建设一批高档次的综合性市场、专业市场,加快餐饮、住宿、服装、娱乐消费等服务业发展,提高消费品零售额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业,把打造成南部最大的物流、商贸中心。

第三,紧紧围绕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最近,市委王书记、政府孙市长带领相关部门到北京汇报九寨沟至的高速公路项目,成效很大。九武高速公路上马,我们将成为九寨沟旅游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加之支线机场也将开工建设,从到九寨沟不到一个小时,到徽成盆地、康县阳坝、宕昌官鹅沟也不到一个小时。我们是的小江南,既有山川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有积淀深厚的人文历史,也是经过的神圣地方。把与九寨沟连接起来,既为加快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给发展现代服务业创造了无限商机。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到观光消费,给我们带来的是理念,带来的是信息,带来的是资金,这一片热土也就活起来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是最大的优势,只要人气旺,人流聚集度高,一切都会发展起来。各县(区)要紧紧围绕旅游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成县、宕昌现代物流园区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各县城区物流中心、乡镇配送中心,提升服务业市场竞争实力。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餐饮、住宿、娱乐消费调整升级,重点发展一批中高档次酒店,满足不同层次的住宿和接待需求,繁荣地方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第四,加强督促考核,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市场建设是扩大消费、发展贸易的重要保障和基础,也是我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人家在搞网上交易,我们还是“三六九”的地摊,哪怎么行?建设现代市场,必须要有信息系统,全国的供需状况必须随时掌握,没有信息中心的功劳,就形不成价格。就拿的花椒来说,去年在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在钟楼滩建了一个市场,加强供货调控,对成都市场有序批量供货,防止成都客商压价,尽管调控很吃力,但也很有成效。今年,孙市长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市财政筹措2000万元,区、成县、宕昌县配套资金,建成花椒、核桃、中药材、茶叶4个大型现代化专业市场”。市商务局和发改委要认真调查研究,赶快拿出方案,抓紧给孙市长汇报。要把四大专业市场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作为今年考核市商务局的硬性指标,必须抓紧抓实,早日建成投入使用。要认真研究市场建设方面存在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等问题,高起点规划设计,加快改造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市场规模和档次。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努力推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向农村延伸,发展乡镇直营店、示范店,推进农超对接,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

第五,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环节。市、县区商务部门要牢固树立保权益就是保增长、有秩序才能有增长的意识,切实履行职责,维护公平、有序、规范的市场秩序。要继续抓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不断加强商务综合行政执法,加大对典当、拍卖、租赁、旧货流通等特殊行业监管力度,扩大流通领域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覆盖面。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一手打击制假售假,一手扩大市场供应,适应农村消费需求,推动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进乡村,不断改善农村购物环境。认真组织开展肉食品、酒类、成品油市场专项整治,推进肉类蔬菜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生猪定点屠宰工作,加大对私屠滥宰、活体猪注水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商品流通领域生产经营安全、食品安全,促进安全消费、放心消费。

(二)关于粮食工作

第一,坚持不懈地抓好粮食生产。是个多灾地区,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头等大事。尽管全市粮食连续五年丰收,去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但人均占有量仅730斤,低于全省、全国人均水平,而且品种结构不平衡的问题非常突出,据测算,全市城乡口粮中,小麦缺口近20%,大米缺口在95%以上。原来,有两大粮仓,一个是陇东粮仓,一个是徽成盆地。现在,河西商品粮基地建起来后,这两个粮仓的功能都萎缩了。目前,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全市基本上是一个以特色林果业占主导地位的地方,我们的粮食安全、粮食平衡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突出了。我在徽县调研时,感到当地的种植结构也是很合理的,第一年小麦种下来还能种一茬黄豆,第二年黄豆茬种包谷,加上秸秆来喂牛,包谷养猪,再搞一个沼气,变废为宝,形成良性的现代生态农业,使我们徽成盆地的沃土越来越肥沃。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规模,再在规模的基础上做品质,这样才能控制市场,才能形成价格,才有话语权。因此,必须遵循三大规律,坚持不懈地抓好粮食生产。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到底种什么好,要顺应天时;二是遵循经济规律,市场什么效益好,就种什么;三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老百姓到底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想方设法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调整种植结构,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第二,全面完成地方粮食储备任务。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储备粮是政府调控市场、应对突发事件的物质保障,也就是通过财政补贴办法,政府储备一定数量的粮油,花小钱买平安。按照省上下达我们的地方粮食储备规模,目前还有2000万斤储备任务没有完成。今年,全省新增市、县粮食储备14.5亿斤,要求大中城市、重点地区和库存薄弱地区要完成能保证当地10天以上消费量的成品粮油应急储备任务。各县区政府要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工作,认真研究和落实财政补贴资金,确保全面完成地方粮食储备任务。要按照粮食储备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县区粮食储备体系,按时入库,规范管理,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市粮食局要认真研究制定计划,加强督促检查,限期完成任务。积极实施农户科学储粮项目,按照国家“藏粮于民”的要求,每户补助300元(国家财政150元,省、市、县各50元),农户自筹200元,向储粮农户配发小型粮仓进行科学储粮。市粮食局要积极向省上汇报争取,在徽县、成县、礼县、西和等产粮地区先行试点,全力以赴抓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进一步促进粮食储备安全。

第三,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保供安全。我们尽管粮食连年丰收,但增加的主要是玉米和小杂粮,主食小麦、大米的产量呈现下降趋势,而且人增地减、种粮人员减少状况越来越突出,粮食消费增长的趋势难以逆转,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不断推进,传统粮食消费城乡二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目前全市城镇人口已达134.45万人,占总人口的48%;二是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部分生产粮食的农民,现在也成为商品粮的消费者;三是大量农村务工人员进城,增加了城市粮食消费的总量。各县区政府、粮食部门要始终把粮食保供安全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及时掌握粮食市场动态和价格变化,扩大粮食购销数量,确保全市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要进一步提高粮食企业经济效益,深化企业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扩购促销,大力发展粮油产业化经营,盘活存量资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粮食行业快速发展。

第三,全面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粮食流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两头都举足轻重,粮食流通安全,事关全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关键,也是各级政府和粮食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目前,市、县区都成立了粮食市场稽查机构,市上还成立了粮油质量监测中心,粮食系统市场监管体系正在逐步健全。要加强执法人员培训,落实工作经费,确保粮食执法工作规范、有序、有力进行。工商、卫生、物价、质监、粮食等部门要各负其责,加强协调配合,认真开展粮食收购资格核查、粮油食品卫生和储备粮管理专项检查,严厉打击粮食收购中压等压价、坑农害农,以及销售假冒伪劣粮油产品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粮食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强化粮食库存、质量监管,加强粮食购销市场监管,推进依法管粮、科学管粮,确保粮食流通安全。

第五,切实提高粮食安全保管水平。质量是粮食安全的生命线,质量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目前,全市各级粮库共保管储备粮1.31亿斤,其中省级储备粮0.58亿斤,市、县储备粮0.73亿斤。管好储备粮,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按期轮换,是各级党委、政府对粮食部门的重托,也是确保国泰民安、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一项政治任务。各县区政府、粮食主管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强化措施,加强管理,坚持不懈地抓好粮油商品的质量安全,从源头上把好粮油质量安全关,让老百姓吃到放心的米、面、油。要坚持抓好清仓查库工作,扎实组织开展春秋两季的粮油普查,加强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推进粮食质检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科学管粮、安全管粮。全面落实粮食安全管理分级负责制,健全仓储管理制度,完善监管机制,加强日常管理,实现粮食仓储管理的规范化和精细化,确保库存粮食安全、品质可靠。

四、加强领导,靠实责任,努力开创商务、粮食工作新局面

做好新形势下的商务、粮食工作,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维护市场秩序、确保粮食安全,既是实现扩大内需战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也是落实惠民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各县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加快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商务、粮食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靠实责任,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商务、粮食工作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各县区政府要重视和支持商务、粮食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解决商务、粮食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充实工作人员,落实工作经费,加强工作协调,为商务、粮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要认真落实“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发展粮食生产、搞好总量平衡、落实地方储备、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市场秩序的重大责任,及时了解掌握情况,主动关心、支持商务粮食部门的工作。分管领导要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听取工作汇报,切实解决商务、粮食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全市粮食安全。各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主动支持商务、粮食部门的工作。市、县区商务和粮食部门要向党委、政府和分管领导多汇报,主动与发改、财政、民政、工商、质监等部门联系,及时沟通,围绕商务、粮食工作中的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共同研究、共同突破,形成相关单位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工作合力,努力构建“大商贸”工作格局。

二要明确责任,加强考核。今年的商务、粮食工作任务非常繁重,按照市政府与省上签订的目标管理责任书,市政府对今年的商贸工作做了分解,今天市商务局侯局长、粮食局杨局长分别代表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分管领导签订了责任书。各县区要认真研究,把今年的商务、粮食工作纳入整体工作一并谋划,把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细化、量化,层层落实到具体部门、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明确完成时限,加强督促检查,抓好工作落实。市商务局、粮食局要按照考核指标科学化、体现可操作性的原则,健全完善考核办法,严格目标管理,严格考核,严格兑现奖罚,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篇13

仅仅5年时间,叶国富的哎呀呀已经拥有2000多家店铺和12亿元的年零售总额,成为时尚小饰品业内当之无愧的霸主,无人能出其右。

5年前是寻常,5年后是惊奇,短短5年之间,竟已有云泥之别。

探究叶国富与哎呀呀这5年从寻常到惊奇的商业逻辑――这就是本刊记者此次采访哎呀呀董事长叶国富的目的。

叶国富的哎呀呀惊奇,如同一则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创业启示录,以胜利的骄傲姿态提醒着我们:即使在那些寻常的、不起眼的商业地带,也蕴藏不可限量的财富宝藏。

最佳业务员

1998年6月10日,黄昏时分,南下的列车缓缓驶入十堰火车站,站台上人群渐渐躁动起来。

人群中,21岁的叶国富有些落寞。他随身的编织袋里,仅有几件换洗衣服。望着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如同这列呼啸前进的火车,已经错过了不少充满希望的路口。如果不是家境贫寒,成绩名列前茅的他,应该上高中、读大学,成为乡亲们的骄傲。而此时的他,却因拖欠学费而拿不到中专毕业证。为了避免毕业即失业,让年迈的父母担心,他决心瞒着父母南下广东闯荡。

时至今日,叶国富仍然难以忘怀,在多年前的那个黄昏,他只身一人踏上了南下的列车,独自承受着背井离乡的惆怅与未知前程的迷茫。

在广东佛山,叶国富不停地应聘,三个月后,他终于得到了一份工作――钢管厂的业务员。这时他才兴高采烈地给父母写了一封家书。然而,高兴的情绪很快烟消云散,他发现周围的同事都比他学历高且更有经验,如果做不出业绩被末位淘汰,卷铺盖走人是迟早的事。

不甘落后的叶国富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在业绩上追赶上去,甚至出类拔萃?6年后的2004年,当他在广州擎起第一面哎呀呀的旗帜时,他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厂里的业务员大多不熟悉生产流程,客户报出要货数量后,他们往往不能立即确定交货时间,需要回到工厂询问后才能给出答复。而与同事们不一样的是,叶国富每天出去跑业务之前,都会到车间去转转,既熟悉了生产流程又掌握了生产进度,客户只要报出要货数量,他立即就能敲定交货时间,这赢得了客户们的信任。

一年之后,周围的老业务员们怎么也没想到,学历不高、初来乍到的叶国富业绩竟然高居第一!这似乎也证明了叶国富的商业天赋。

拿着一年12万元的销售提成,叶国富总想着做点大事情。2000年初,在一个做陶瓷销售的朋友的怂恿下,叶国富来到福建尝试当老板,做陶瓷生意。但因为经验不足,合伙人的合作条件苛刻,一年之后,他不得不痛下决心推掉全部生意,只身回到佛山重新开始做销售。

第一次创业尝试就此草草收场,但创业的愿望却埋进了叶国富的心中,并疯狂滋长。

佛山小店

2001年末,在一个销售培训会上,叶国富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当时做化妆品销售的杨云云,随着两个年轻人渐渐走到一起,一个想法逐步成形――叶国富懂销售,杨云云熟悉化妆品行业,两人何不合力开一家化妆品店?

机会如期而至。佛山人气最旺的百花商场里一个铺位年度招标,叶国富闻讯赶来。在人流如织的商场里他四处察看、左右打听:这个铺位正好位于商场2层的过道拐角处,只有15平方米,受制于铺位太小,服装陈列难以吸引过路人的眼球,前几个租期的服装生意都很冷清。迷信财运的当地人几乎对这个铺位都不感兴趣,招标底价也低至每月1500元,即使有竞标的都是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希望以底价拿标,一分都不愿多投入。

然而,叶国富却认为:过道拐角处的小铺位。拥有可观的人流量,正是难得的旺铺。虽然不适合做服装,但非常适合做化妆品。化妆品都是小物件,不需要像服装那么大的陈列面积,15个平方米足以摆得琳琅满目。

叶国富连着一周天天到这里来看人流量,再分析了一下盈亏平衡,心里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拿下这个铺位。

这是一次暗标竞逐。经过打听,叶国富得知另外一家也参与了竞标,但只是抱着可有可无的心态,想用最低的代价中标。一个志在必得的计划浮上他心头。

一份标书需要诚意金5000元。叶国富暗自花了1万元,拿了两份标书。叶国富在一份标书上填下1500元,他的竞争对手的标书上也是同样的价码,大家似乎都觉得,这个不走财运的铺位,用底价足以中标。

结果所有人大跌眼镜――中标的那份标书上居然写着:1501.9元――这正是叶国富的另一份标书!

这一招不可谓不高明:如果有人以底价竞标,他就能以高于底价的1501.9元中标。即使有人故意地在底价上加1元,这个价格也能确保他中标。

对方走过来拍了拍叶国富的肩膀,有些无奈地笑道:“小叶啊,想不到你还有这一招。”

2002年初,小店开张,杨云云负责去十几个熟悉的化妆品厂进货,叶国富负责店铺销售,采用“既卖化妆品又给顾客化妆”的方式,这在当时的佛山还是首创。投入了10万元的化妆品店,很快火了起来,甚至出现了顾客排队等化妆的情形,叶国富和杨云云几乎每天都忙到晚上12点,第一月平均每天营收2000元。

商场的转角位置从“鸡肋”变成了“金矿”,叶国富没有理由停手。不到一年的时间,他相继在百花商场三层和四层相同的转角位置新开了3家化妆品店,还从广州买来了当时开始流行并很快火爆起来的大头贴拍照机。2002年一年,他的4家店铺净赚40多万元!

一扇更广阔的门

“你们店一天能卖几个钱?”

一个离职去饰品店上班的前员工回来拍大头贴,叶国富很不屑地问她。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小小的饰品不过是摆在小地摊上、不入流的小生意,即使改头换面摆在店铺里,也赚不了多少钱。叶国富更是心想:你去这种小饰品店工作,还不如在我这儿卖化妆品有前途。

“一天收入四五千吧!”

“什么?!”她的回答让叶国富大为吃惊,“四五千!怎么可能?”

“我是收银员,还能不清楚吗?”她的神情非常肯定。

每天四五千元的收入可是自己化妆品店的两倍啊,叶国富顿时眼前一亮,没想到平时不起眼的小饰品竟然别有一番天地。2004年,命运似乎为叶国富打开了一道更广阔的财富之门,他决定迈进去,瞧一瞧,闯一闯。

在繁华的广州上下九步行街,叶国富吃惊地看到,不足1000米的街道两旁,竟然隔三岔五地开着十几家10元饰品店,而且几乎每家店都人气火爆。

叶国富不再犹豫,立马返回佛山,模仿上下九10元店的形式,一来试探性地把百花商场4家化

妆品店的其中之一,改为10元店;二来再花了10万元在佛山最繁华的祖庙路开了一家50多平方米的10元店。

从广州进货再拿回佛山,叶国富每周三次地拎着大包小包的饰品,奔波于佛山到广州的高速公路。每次出神地望着车窗外飞速后退的景物,他都觉得自己仿佛乘上了一列财富飞车,此时流下的每一滴汗水、付出的每一份辛劳,都会被成倍地放大为丰收的喜悦。

佛山追求时尚的女孩儿们很快发现,同样的东西在精品店要卖18元,在叶国富的10元店只卖6元。叶国富对这背后的价格算盘了如指掌:精品店通常是按进货价的5~9倍销售,而10元店则是按2~3倍,2元的东西在精品店为18元,而在10元店则仅为6元。

叶国富的10元饰品店在佛山迅速火了起来,不少女孩走进店铺的第一句话就是:“哎呀呀,这么便宜!”消费者由衷的感叹启发了叶国富,2004年11月,他成立了哎呀呀饰品公司,把10元店也更名为“哎呀呀”。

小角色谋天下

叶国富好读书,尤其是经管、营销类的书籍。野蛮生长、敢打敢拼的他几乎对每一个新颖的经管、营销观点都充满了好奇与热情。

2004年末,经朋友介绍,叶国富认识了尚道营销策划公司的执行董事张桓。初次见面,张桓送给叶国富一本自著的《非传统营销》。第二天一早,张桓被叶国富的电话吵醒:“老张啊,我昨晚通宵看完了你的书,没想到你对营销这么专业啊!”还没等张桓回应,叶国富立马又用不容拒绝的语气约张桓见面长谈。

就像饰品行业的“隆中对”,这整整一天的深谈,使叶国富的脑海里浮出一个行业的大格局观,也几乎奠定了哎呀呀后来的发展攻略。

2004年的饰品行业可谓诸侯割据。在业内通行的招商加盟模式下,国内200家店以上规模的品牌不下10家,华北、华中、西南和两广地区,都有各自强势的区域品牌,之间的竞争更是刺刀见红,寸土必争。

然而,此时的哎呀呀仅仅只有在佛山的3家店,在全国饰品行业根本就排不上号,叶国富每天想的就是哪个款好卖得补货了,哪个店如何促销,怎样才能提高单店的销售额……与天下群雄掰手腕,他连想都不敢想。

但张桓并不这么认为,“扫视天下诸侯,无一可称真英豪也。”他们的通病有四:一是缺乏真正的事业心,舍不得在推广、装修和研发上大手笔地投入;二是不懂连锁加盟的真谛,即规模经济,一家店一家店地死磕;三是股权结构分散,意见常常不统一,决策过程太慢;四是多元化泛滥,认为饰品这种小生意顶多小富即安,做到一定规模并赚到一些钱后,转而主攻餐饮、服装等行业。

正如4年前叶国富面对着比自己学历更高、经验更足的同事,此时小角色哎呀呀的超越之道是什么?

张桓的策略是:以速度冲乱诸侯们的阵脚,快速赢得市场规模。如果哎呀呀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把店铺做到200家以上,就能够迅速跻身第一集团,从而饮马全国市场。

一种图谋天下的豪情涌上叶国富心头,追求速度的意识也从此扎根于他的经营思维中。几天后,他签下专攻女性营销的尚道作为营销顾问,哎呀呀从此如虎添翼。

只有站上广州、深圳这样的经济发展制高点,哎呀呀才能辐射到更为广阔的全国市场。叶国富的第一战,就是闯出佛山。

2004年12月25日,本是叶国富与杨云云约定登记结婚的日子。可头一天,叶国富突然收到消息,深圳正好有位置绝佳的店铺寻租。机不可失!叶国富把良辰吉日抛在了脑后,毫不犹豫地钻进了直奔深圳的轿车。待到轿车已飞驰在高速公路上时,他才打电话通知杨云云。

叶国富如今回忆:“为此我们登记结婚的日子不得不推迟了两天,深圳的铺位最终也没谈得拢,老婆至今都还有点怨我。我当时只想,开店大过天,比什么都重要!”

这个时期的雷厉风行,对叶国富来说,还仅仅停留在一种商人对市场的直觉层面上,缺乏明显的整体规划,更多的是见招拆招,其商业逻辑也相当简单:一定要第一时间多开店!

在往后的几年里,这种雷厉风行,渐渐地从叶国富的个人行为,转化为哎呀呀团队的执行速度,又最终进化为哎呀呀整个企业的自觉行为。纵观哎呀呀的发展历史,叶国富这种朴素的市场直觉,甚至可以说是哎呀呀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初出茅庐的超越者

2005年5月1日凌晨一点,上下九步行街显得格外安静。一到早上即是五一黄金周的营销大战,各路商家似乎都在养精蓄锐,等待必须奋力一战的白天。有些凉意的黑夜中,整条街只有哎呀呀店铺的灯亮了一整夜。

早上7点半,各路商家陆续拉起卷闸门,当他们揉开惺忪的睡眼,准备开始一天的忙碌时,他们吃惊地发现,昨晚还只是雏形、甚至连招牌都没挂上的哎呀呀门店,仅仅过了一个晚上就以装修时尚、货品齐全的形象闪亮登场。

欢迎光临哎呀呀!配合店里播放的流行音乐,着装统一的店员们热情地吆喝。步行街来来往往的女孩们先是被这样的声音吸引了过去,当看到装修时尚的店铺和丰富多样的饰品,她们大多都会情不自禁地走进这家比其他饰品店更有吸引力的哎呀呀。

初来乍到的哎呀呀打了步行街的老商家们一个措手不及,他们领教到了叶国富的出手之快。但他们也许并不知道,那个晚上,为了抢时间装修、铺货,叶国富只是在停在店门口的轿车里睡了一个小时。

叶国富深知:这抢滩广州的第一家店,必须要抢在天亮前将一切准备妥当,以崭新的姿态迎接顾客。否则一旦错过五一黄金周,哎呀呀新店开张的冲击力将大打折扣。

按照叶国富的预算,这家店的盈亏平衡点在每天营业额2000元,第一个月下来平均每天营业额达到4000多元。

在广州站稳了脚跟,叶国富随即开始筹备招商加盟。他联系了广州周边50多个饰品、化妆品厂家,负责为哎呀呀供货。太太杨云云出任买手,负责搜集饰品、化妆品的最新款式。

而在对外拓展上,叶国富实施了终端拦截,在百度和3721上买断了饰品广告。通过网络找饰品项目的投资者,只要输入“饰品”或“哎呀呀”,哎呀呀是排在最前面的搜索结果。叶国富出手之快,其他饰品加盟品牌还没有回过神来,就被他这一招来了个釜底抽薪。

此时的哎呀呀就像是一辆马力十足的赛车,它的超越总是让对手们猝不及防。而这辆赛车的核心,正是一台出众的“叶国富”牌发动机。正是这台发动机,推动着哎呀呀高速前进,完成一次次惊人的超越。

速度的错觉

2005年7月,正式招商短短两个月时间,哎呀呀已经发展到了30多家店铺。实力的不断增强,让叶国富开始寻找哎呀呀下一步的突破口。

这时,叶国富听说了一个关于美邦服饰的故事:在美邦服饰创立之初,周成建曾狠下心掏出700万元请香港天王郭富城代言,同行中第一个请明星代言的美邦最终稳坐头把交椅。

而当时的饰品连锁行业,大家似乎都觉得这只是小生意,几乎没有品牌愿意大手笔请明星代言。叶国富却认为,同样是穿戴打扮的物品,同样是时尚潮流的载体,服装和饰品有很多共通之处。既然美邦

能通过请明星跃居同行之首,哎呀呀又为什么不能?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叶国富显然是个善于学习的好士兵。

8月,哎呀呀签约香港影星应采儿,成了业内第一个请一线明星代言的品牌。彼时的应采儿正处于人气上升期,她扮相时尚可人,正契合发展初期的哎呀呀。

然而,风光的背后,却是叶国富的惊险一赌。当时他手里的流动资金只有100多万元,却掏出了其中的60%来支付应采儿的代言费。幸运的是,叶国富赌对了。明星代言彰显了哎呀呀的实力,其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了明显提升。2005年末,哎呀呀的店铺数量达到100多家。

哎呀呀的速度确实快得令人惊奇,但也快得让人容易产生错觉:两年前自己还看不起饰品这种寻常的小生意,两年后自己竟在饰品业内有了一席之地。现在还会有多少个两年前的自己正在这个行业跑马圈地呢?

这种前途未卜的担忧,推动着叶国富不得不加快开店速度。他认为,只有疯狂地开店、开店、再开店,店铺数量多了,哎呀呀才有未来。

好店面难找,怎么办?

按照叶国富的理解,任何大型超市的人流量绝对没有问题,凡是选址在超市的,都是好店铺。2005年末,哎呀呀开始向大型超市大举扩张,这样的店铺巅峰时期数量竟突破了200家。

然而,这一次,叶国富却失算了。

来超市的消费者,大包小包地提着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哪儿还有闲工夫到哎呀呀的店铺里来挑选饰品。开在二三线品牌超市里的哎呀呀,只能守着门可罗雀的店铺,眼巴巴地望着匆匆而过的人群,最终接受倒闭的厄运。

在被错觉引向死胡同的过程中,唯一的挽救办法是,及时地纠正错误的方向,并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捷径重返正途。

叶国富陷入了痛苦的反思:也许自己是被那种不真实的错觉所迷惑,疯狂开店再成批倒闭反而让一切更加不真实。只有让加盟商挣到钱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在饰品行业内,开店成功率平均在50%左右。业内的惯例是,公司对加盟商的选址并没有严格的要求,基本取决于加盟商自己的选择。但自从进军超市失败后,叶国富立下了一个业内前所未有的规矩――

在加盟开店之前,加盟者谈好店铺后,必须向总部缴纳一笔4000元的选址押金,总部派专业人员奔赴选址现场考察。如果选址合格,加盟者即可加盟开店,但若此时加盟者放弃加盟,则将被扣掉押金。如果选址不合格,则加盟者需要继续选址。若此时加盟者选择放弃,总部就退还押金。

对于选址这重要一环的严格把关,同时只允许在知名大型超市开店,使得哎呀呀新增店铺的盈利比例逐渐达到80%,开店成功率远远超过其他饰品品牌。

这是一个典型的“纠错”过程,这种自我修复能力也贯穿于哎呀呀此后的发展,一次次地确保哎呀呀飞驰在一条正确的轨道上。

2006年,哎呀呀店铺数量达到400家,每天出货50多万元,叶国富有了与群雄们掰腕子的实力。

领跑群雄

随着哎呀呀的异军突起,其承受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以前不曾正眼瞧过哎呀呀的同行们,也开始仔细打量起这个风头正劲的小兄弟。

已经在饰品连锁行业站稳脚跟的叶国富,慢慢理出了一条差异化竞争策略:人无我有,敢为人先。他希望能用正规军的规范运作,击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而开加盟商大会则是叶国富抛出的第一招。此后,叶国富频频祭出差异化新招,得以迅速摆脱了与同行们的苦战加乱战。

在当时的饰品行业,还没有哪个品牌敢于召开加盟商大会,很多公司的老板都不敢面对加盟商的意见和批评。但叶国富却着眼于发展,不论是建议,批评、抱怨甚至咒骂,他希望听到来自加盟商和市场一线的声音,为哎呀呀的发展前路扫清障碍。

2006年4月的一个上午,在哎呀呀总部办公室,叶国富和员工们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哎呀呀的第一次加盟商大会。

突然砰一声,大门被撞开了,一个提着大包的男子怒气冲冲地闯了进来。还没有等众人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哗的一声,他重重地将包里的东西往桌子上一扔,同时愤怒地大喊:“这些东西叫我怎么卖!”

叶国富定睛一看,满桌子都是哎呀呀破损的小饰品,来人正是广州附近的一位加盟商。因为收到总部的发货后,发现部分商品残破而不能销售,他不由得怒火中烧,趁着这次加盟商大会,把忿恨一股脑地发泄了出来。

叶国富和员工连忙好言相劝,好不容易才平息了这位加盟商的怒火。但这一尴尬的场面深深地触动了他:总部不可能把破损的商品发给加盟商,加盟商收到破损的商品,一定是在物流过程中碰坏的,而对于小饰品、小化妆品这样的商品而言,物流损耗在所难免。

物流是连锁经营的核心之一,绝对不能在此出乱子。业内传统的做法是,加盟商将物流耗损的商品返给总部,总部换成新货再发给加盟商。这个解决方案看似合理,但其实弊端很多:一是加盟商和总部常常就哪些破损是由于物流造成的而争执不清;二是换成新货再发给加盟商同样还是有物流损耗;三是往返运输耽误了时间,浪费了精力。

在随后的加盟商大会上,不少加盟商也提出了这个问题。而叶国富的想法直接而有效:物流损耗一般不超过一批商品的1%,与其来来回回地争执既伤了和气又耽误时间,还不如总部直接用现金把这1%的物流损耗补贴给加盟商。取消退货程序,1万元的货,总部直接补贴加盟商100元现金。

众加盟商一算计:一般物流损耗很少超过1%,叶总的方案不但省时省力,还为自己多添了一点点小利,皆大欢喜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正是因为通过跟加盟商的沟通,发现并解决了这些有碍发展的问题,哎呀呀才在前进的轨道上跑得更快――

成立不到一年时间,哎呀呀的装修风格就已经换了三代,更时尚醒目的新装修风格更吸引顾客进店选购。两三万元花费的装修升级,换来的是平均50%的业绩增长率。

与此同时,哎呀呀的经营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除了饰品和化妆品的种类不停更新和增加,还增添了洋娃娃、手提包、照片框等新品类,几乎所有跟女孩们的装饰打扮有关的物件,都出现在了哎呀呀的货架上。此外,哎呀呀还与迪士尼合作,获得了部分迪士尼产品的经销权。

在明星代言方面,与应采儿的两年合约还未到期,叶国富感到她已经跟不上哎呀呀的发展速度。2006年8月,哎呀呀的代言人换成了更有影响力的李湘。2008年3月,与李湘两年合约未到期,更为年轻女孩们喜欢的阿SA的海报,又贴遍了全国各地的哎呀呀店铺。

2007年哎呀呀店铺数量接近千家,零售总额达5,6亿元,业绩增长了200%!还在泥泞中艰难迈步的诸侯们,眼睁睁地看着叶国富快马轻车地杀出重围,远远地跑在了前面。

霸主气象

领跑行业的哎呀呀并没有放缓前进的速度,而是追求更快,试图超越自己。叶国富的个人速度,此时已经进化为企业整体的高速运转。此刻的哎呀呀,仿佛每一个细胞都开始散发出速度的魅力。

在追逐潮流时尚的饰品行业,商品的推陈出新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胜负手。商品的推陈出新越快,不仅越能吸引顾客经常光顾,还能加快资金周转率。

饰品行业平均的资金周转率是45天。而自从以“物流损耗补贴1%”取代退货程序后,叶国富渐渐发现,哎呀呀的资金周转率缩短到了30天左右。他意识到,更快的新品推出速度,可能会是哎呀呀能否成为行业霸主的关键。

“三个月90天,别人赚两次,哎呀呀就能赚三次,如果再从30天缩短到20天,甚至10天,那会怎么样?”

要使哎呀呀这个庞大的系统再次提速运转,使总部和加盟商同心协力,是为第一步。

2007年5月,哎呀呀原本的培训部升级为“哎呀呀商学院”,新的加盟合同上,明文规定凡是新加盟的老板、店长和员工,都必须分别参加各自的培训课程,若拒绝参加,则罚款5000元。

同时,哎呀呀聘请10位优秀加盟商,与内部高管一起组成品牌发展委员会,每两月开会一次,及时反映并解决各种问题。

新品层出不穷,是提速运转的原动力,加强买手团队,是为第二步。

叶国富将哎呀呀的买手团队扩大至20多人,这些买手都是追求时尚、喜欢打扮的80后女孩,也正属于哎呀呀的核心目标消费群体。一个月至少有20多天,她们都在北京、上海、东京和巴黎等时尚都市搜集最流行的饰品款式,并即时传回给公司的商品部。商品部立即联系厂家,要求其马上按照款式打版上样,进行小批次生产。

让加盟商迅速接受新品,是最为艰难的第三步。

一次,一款新发卡在哎呀呀的直营店卖得很好,叶国富立即推荐给加盟商,可大部分加盟商并不买账,纷纷担心新品能不能被顾客们接受。叶国富很着急:“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好不好卖?”

业内惯常推新品的方式是:总部向加盟商发出新品列表,由加盟商选择哪种新品进多少量,或者不进新品。加盟商将信息反馈给总部,总部再发货给加盟商。这一来二去,又耽误很多时间。

在品牌委员会上,叶国富提出了一个开行业之先河的强硬方案:“目前,加盟商平均每月进货量为3万元,接下来总部每周配送1000元的新货给加盟商试销,每款产品不超过5个。经过实践证明后,加盟商可以再进畅销款式,即使有款式滞销,四五个产品也卖得完。”

会上的众人面面相觑,这不是有点向加盟商压货的意思吗?i0个加盟商代表默不作声,脸上写满了不情愿。

叶国富目光坚定地进一步解释:“专业买手肯定比大家都更有眼光,新品成为畅销款的概率也更高。这个方案成不成,取决于大家是想三个月赚一次钱,还是一个月赚三次钱?”

加盟商代表们心想:叶总的话没错,反正每周1000元的量也不算多,试一试也可以。如果有滞销款,下次就不进;如果出现大面积滞销,下次会议上大家就一齐抵制。

接下来的两个月,哎呀呀的新品从被买手发现到被顾客购买仅需7天,其资金周转率降到了20天。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吸引顾客的始终是产品本身。从理论上看,新品每月推出一次,同一顾客每月只进店一次就足矣-但若新品每周推出一次,同一顾客每月就可能光顾四次。这就大幅提高了客流量,也极大地拉动其他商品的销售。

两个月后,品牌委员会再次开会,大家对于强推新货的质疑已经一扫而空,10个加盟商代表都向叶国富提出:新品能不能再快点,目前品种不够啊!

于是每推新货的数量从1000元提高到了2000元,2008年又再从2000元,提高到A类大店3800元,B类小店2400元。此时,哎呀呀的资金周转率已经缩短到了10天。

“三个月90天,别人只赚两次,哎呀呀至少都能赚9次!”哎呀呀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快鱼。2008年哎呀呀店铺数量达到1500多家,业绩增长79%,零售总额达到8亿元。在行业内一骑绝尘的哎呀呀,已经显露出一种威震六合的王者气象。

罚出来的快时尚

2010年暑假,如果你收看热播电视剧《丑女无敌》的第三季,将看到这样的剧情――

费迪南的概念广告公司濒临倒闭,不得不向哎呀呀公司董事长叶国富求援,裴娜由此认识了叶国富和哎呀呀。一直想傍个有钱男人的裴娜,也终于想通了――与其靠男人,不如开个哎呀呀店,自己赚钱养活自己!她私下找到叶国富,寻求一些优惠条件,打算自己开一家赚钱的哎呀呀店铺。

这是哎呀呀一次绝佳的嵌入式广告。叶国富又做了一件业内前所未有的事情,在热播电视剧中自己饰演了自己,为哎呀呀开辟了一条充满创意的传播渠道。

但是,裴娜如果知道下面这个故事,她可能不会选择开哎呀呀的店:2009年五一促销,叶国富发现一个终端店的活动氛围不合格,从店员、店长、经理一直罚到哎呀呀公司副总,总计罚了2万多元。以裴娜自由散漫的性格来看,她显然无法承受如此苛刻的军事化管理和罚款文化。

很长一段时间里,叶国富都非常苦恼:身处这样一个产品升级换代速度极快的时尚行业,是否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几乎决定着一个企业的生死。那么,怎么样才能从自己一个人的快速应变转化为哎呀呀整个企业的快速反应呢?

叶国富在各个论坛、讲座、培训班上穿梭,试图寻找到适合哎呀呀的一种管理方式。在名目繁多的各种管理工具中,叶国富斟酌再三,最终选定了军事化管理和罚款文化。

“在企业经营里面,只有经济处罚能让人心生畏惧!”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叶国富非常理解普通员工的心理:如果不涉及到经济损失,反复宣讲的纪律,他们也很难放在心上。在他看来,罚款可以提醒一些人养成一种对人对己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习惯。罚款不是目的,只是一种管理手段和措施。

哎呀呀的罚款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

一是罚大奖小。员工犯错,除了本人要被罚款以外,他的直接上司包括上司的上司都会收到相应的罚款通知,而如果做出了成绩,则是直接经手的员工会得到直接奖励。叶国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普通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各级管理者真正对整个团队的业绩负责。

二是第一时间缴纳罚款。叶国富规定,凡是接到罚款通知的人,即使是在正常工作状态,也必须马上停下来,第一时间缴纳罚款。有一次,一位哎呀呀员工在湖南与客户谈判,接到罚款通知后,第一时间停止了谈判,找到银行缴纳了罚款后再继续谈判。

三是对加盟商和供应商的失误也照罚不误。作为一个典型的轻资产公司,哎呀呀的速度往往受限于供应商的反应速度和加盟商的标准化执行。为了保证哎呀呀能够高速运转,叶国富对不能跟上自己速度的供应商轻则处以罚款,重则直接取消其供应商资格。有一次,一位供应商交货延迟了一天,结果被叶国富直接罚款1万元。这样严格的要求,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哎呀呀的运转速度,成就了哎呀呀的快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