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水产业发展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水产业发展现状

篇1

前言

镇平境内有三座大中型水库,16座小型水库,塘堰坝461座,水资源丰富;312国道、207国道、沪陕高速、焦枝铁路、宁西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发达。目前全县渔业养殖面积达28000余亩,且每年新增鱼池以200亩的速度递增。2012年水产品产量达到10000吨,年产值达到2个亿左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突出,为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是国家重要的商品鱼、观赏鱼生产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平水产业有了长足进展,水产经营机制不断完善,资源配置日趋合理。

一 为水产业的发展做出的工作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渔业生产的重视和支持及水产业务部门和广大渔农的一致努力,把水产业作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及振兴我县农村经济的突破口来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了水产业发展的步伐。二是认真制订、落实各项渔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养鱼户的积极性,采取县、乡、村投资,村民集资,引进外资等渠道筹集资金,开发高效养殖业及砖窑滩地,大搞宜渔资源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观赏鱼养殖,使养殖面积有了新突破。三是狠抓了中、低产鱼池开发改造及渔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在发展规模渔业、无公害水产品养殖上狠下功夫,在科学精养上做文章。四是加大渔业结构调整,抓好“一圈一带”(一圈指的是围绕安子营、侯集、郭庄乡、张林乡、杨营镇发展的观赏鱼养殖圈;一带指的是312国道以北围绕赵湾水库、陡坡水库、方山水库、高西河水库、高丘水库发展的无公害食用鱼养殖带)工作,优化品种结构和养殖结构,积极引进名优新品种,大力发展“上粮下渔”、“上菜下渔”、“上林果下渔”等生态渔业和名特新品种养殖。五是加强渔政管理,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要求,秉公执法,严厉打击扰乱渔业生产秩序破坏渔业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有力地保护水产资源,维护了渔业生产秩序。

二 目前存在的差距

镇平县水产工作经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养殖面积、水产品产值、产量有了一个较快的发展,但与上级的要求和宜渔资源的开发利用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金鱼之乡”的称号有一定距离,主要是: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对发展水产业没有足够的认识。二是机构设置不合理,水产行政职能在政府所占比重较小,力量薄弱。三是科技水平与渔业的迅速发展不适应,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老化,科技攻关,引进新品种等直接受到制约。四是水产品市场开拓不足,没有形成规模性、开放性市场。五是渔业资源保护不力,特别是河道电力捕捞猖狂,渔政管理人员少,手段落后;六是水域污染严重,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全县渔业的发展。

三 水产发展与解决对策

1、在区域分布上,走“一圈一带”之路。要充分发挥南部乡镇的观赏鱼养殖区位优势和水丰资优的资源优势,巩固建设安子营、侯集、郭庄、张林观赏鱼养殖圈;在杨营镇围绕赵河重点建设高档观赏鱼孵化、养殖基地,在苗种改良上下功夫,成立观赏鱼养殖协会,真正实现以“长江渔人公司”为龙头的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并沿南水北调工程两侧建设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休闲渔业基地,巩固建设石佛寺玉雕湾休闲渔业经济圈;在东起陡坡水库西至方山水库大力发展名优水产品和无公害水产品规模养殖。到2015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3万亩,其中:高档观赏鱼养殖面积0.5万亩,无公害渔业面积1.5万亩,规模养殖小区0.5万亩,休闲渔业基地0.5万亩。

2、在结构调整上,走名优新特色之路。按照“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档次调高、品种调好”的要求,大幅度压缩效益底、质量差的金鱼的养殖面积,在原有龙睛、狮子头、水泡眼、长尾金鲫等名优新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引进推广日本锦鲤、熊猫金鱼、淡水蓝鲨等名优新品种观赏鱼,形成规模效益。

3、在养殖方式上,走标准模式化之路。通过逐步改低密度养殖为高密度养殖、改单一品种养殖为搭配品种养殖、改粗投饵为精投饵、改放养小规格为放养大规格、改重治轻防为防治结合,推广标准模式化生产,大力发展稻田养鱼和大水面河蟹养殖及网箱养鱼,努力培植各具特色的主导水产品,形成规模,占领市场。

4、在质量安全上,走无公害推进之路。为尽快把放心鱼工程落到实处,要按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管理办法》,严格标准,严格程序,继续认定和认证一批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扩大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确保质量安全,让消费者吃上放心鱼。

5、在渔业增效上,走品牌创新之路。质量是产品的生命,要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全方位提升水产品品味、规格,组合品牌,打造精品,发挥品牌效应,培育品牌注册和龙头带动,以“长江渔人”为龙头,积极注册具有镇平特色的观赏鱼品牌,积极申报“赵湾鱼”无公害养殖基地,从而在全县形成大而精的拳头水产品,促进渔业增效、农民增收。

6、在可持续发展上,走综合开发、生态环保之路。为使全区水产业发展长盛不衰,在充分利用好原有水域的基础上,抓住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机遇,要对全区未来水域做好远景目标的规划,制定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要从治理排污、营造良好养殖水域环境、净化渔药、饲料市场入手,加大检查管理力度,规范市场,创造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和渔业生产良好环境,促进全区渔业可持续发展。

7、在生产组织上,走机制创新、市场化运作之路。要推行规模生产、规模经营、形成规模效益,合理规划渔业区域,要建设相对稳定、高产、高效的渔业基地,建立渔业经济合作经济组织,推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渔业生产经营新格局。

8、在产业提升上,走科技兴渔之路。要加强渔业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充实科技人员,提高综合素质,改变“机关缺、村居空”的局面,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渔业科技服务网络。要加大有效培训力度,重点在新品种、新技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模式化养殖上下功夫,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要积极开展科学试验和科技项目推广工作,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现代科技渔业品位。

9、在渔政管理上,走依法治渔之路。要按照《渔业法》及有关渔业法规的规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农民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依法办案、依程序办案。要加大严厉打击渔业“三害”和渔业污染事件的处理力度,增加管理投入,为全区渔业生产保驾护航。

10、在干部队伍建设上,走廉洁勤政、求真务实、团结奋进之路。要加强领导,完善责任机制,实行岗位目标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度建设,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规范人、以制度激励人。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让广大干部职工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去工作去奉献,真正形成廉洁勤政、求真务实、团结奋进、奉献镇平渔业的良好工作局面。

11、在观赏鱼销售上,建立健全观赏鱼销售网络,积极与北京上海等国内较大的出口商联系,走“订单渔业”之路。

12、在水产流通管理上,切实做好全县水产品检疫工作,杜绝各类疫病进入我县,让全县百姓吃上放心水产品;让健康观赏鱼进入全国各大市场,以“长江渔人”为龙头,让观赏鱼养殖协会真正发挥作用,做到统一包装,统一经营,彻底改变目前的竞争无序状态。。

13、在政策保障上,积极向国家争取渔业专项资金,在良种繁育、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基础设施、鱼病防治、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龙头渔业企业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和水产养殖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渔民兴办专业互助组织,提高渔民自保能力。

篇2

丰都县位于重庆市东南部,三峡库区腹心,长江横贯县境47 km。丰都县属丘陵地,呈“四山”夹“三槽”地形,海拨118.5~2 000.0 m,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18.3 ℃,年降水1 091 mm。境内水资源较丰富,长江、龙河、渠溪河、碧溪河等河流流经丰都,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近年来,丰都县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政策优势,坚持实施以开放促旅游、以开放促移民、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的战略,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但是该县的水产养殖业发展状况不良,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1 丰都县水产养殖业的现状

1.1 规模化程度较低,还没有形成专业化、产业化

据调查,丰都县还没有大规模的水产养殖场,只是在各乡镇存在小型的水产养殖,而且现代水产养殖业投入严重不足。水产养殖业基础较薄弱,乡镇技术推广及动物防疫站等办公条件极差,产业投入的各种资金缺乏,产业化程度低,财政缺乏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养殖业发展不适应。

1.2 水产养殖业的品种单一

纵观全市水产养殖结构状况,仍以传统的养殖品种占主导地位。全县水产品的养殖以鱼类为主,产品结构单一,而且鱼类又以草鱼、鲤鱼、白鲢为主,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导致全县成鱼价格高。

1.3 未充分利用该县水资源

通过调查了解,丰都县广大水产品养殖户主要以堰塘、池塘养殖为主,在长江上养鱼的专业户较少。在该县的几条大河形成规模化养殖的更少,在该县的主要河流龙河的石板水电站的龙河大坝里有少量的河网鱼,其他几条大河则很少有较大规模的养殖,水资源的养殖利用率较低。

1.4 渔业病害制约渔业经济的发展

每年该县渔业养殖户有近1/3,在生产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渔业病害侵袭,经济损失不容乐观。

1.5 养殖专业户的短视效应严重

受利益驱使和不当的宣传导向,有些养殖户为了追逐短期利益将大量的农家肥料倒入鱼塘,进行水产养殖,造成养殖环境急剧恶化,鱼类受污染严重。投放到市场,将严重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1]。

2 发展对策

2.1 形成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养殖

全县水产养殖业要在县农业局的统一领导下,合理规划,统一部署,规模化养殖,形成产业链。同时还要开发水产品养殖的生加工。充分利用旅游大县的优势,特别是利用名山风景区、丰都雪玉洞等资源优势,向中外游客进行深入的推广,形成产销一条龙。全县要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充分利用丰都县的水资源,发展特色养殖业,形成规模化、产业化。

2.2 多渠道筹资资源,增加渔业投入

现代渔业的建设,需要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新建精养鱼池、对老鱼池改造、新建排渠道、新建公路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目前需要积极探索和建立政府主导、渔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的投入机制[2]。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着手:一是争取国家和重庆市投资。二是通过村级集资,通过农民的参与来提高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三是招商引资。如2010年4月初,丰都县农委与北京汉业科技有公司签订了暨龙冷水鱼养殖开发协议书,该公司将在暨龙投资2 500万元打造重庆最具规模的冷水鱼养殖基地。丰都暨龙有较丰富的冷水资源,对开发养殖冷水性鱼类提供了先决条件。为了做大、做强暨龙冷水鱼产业,2008年以来农委领导从多渠道开展了招商引资工作,于2010年3月与北京汉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丰都县暨龙冷水鱼流水养殖开发协议书》。在暨龙镇九龙泉村上坝开发建设5.33 hm2冷水鱼养殖基地,主养品种为鲟鱼、虹鳟、裂腹鱼,采取无公害的养殖方式,确保冷水鱼年产量达到1 000 t,年产值实现4 000万元。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全市最大的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将大大推进全市冷水鱼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2.3 加大技术培训,改变水产品养殖结构

丰都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要加大对广大养殖户进行水产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邀请水产专家现场进行指导,推广水产养殖新技术,使水产养殖单产大幅度提高[3]。还要推行岸边养猪、水面养鸭、水中养鱼立体综合开发模式,促进村民增收。增加水产品的养殖种类,改变单一的结构,除了养鱼,还可以养殖养虾、蟹、牛蛙等品种,发展特种养殖。2008年县农业局水产科技推广站全面贯彻落实重庆市渔业工作会议精神,明确了丰都县推行池塘“一改五化”成套技术、大水面生态养殖技术、名优鱼养殖技术、无公害水产养殖技术、稻田养殖泥鳅的试验示范技术等重点任务,决定当前重点抓好4项工作,力保丰都县渔业健康发展:一是结合县农业局农民科技培训中心的新型渔民培训活动深入社坛镇

永兴村重点开展渔业科技培训;二是做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三是抓好暨龙河冷水鱼项目的开发工作;四是进一步搞好丰都县渔业病害监测和防治工作,切实做到渔业防灾减灾。

2.4 发展生态水产养殖业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喜欢在假期或星期日到乡村休闲娱乐,由此,丰都县也应该大力发展关联产业、精深加工产业,将家庭式的农家乐培育成企业进行运作,形成以水产养殖带动休闲服务,实现产业衍生,如在养殖环节可以培育市场需求较大供给缺乏的鱼类,多余的鱼可以加工成鱼类休闲食品、扩大现有的休闲垂钓项目至餐饮、娱乐、休闲(垂钓、烧烤)、交通服务一条龙的农家乐服务体系[4]。

3 参考文献

[1] 黄杰,鲍辉.生态渔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资讯,2008(30):234.

篇3

1 概况

1.1 基本情况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辖四镇四乡,102个村民委会,5个社区,总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为18万人。2013年农村人均有粮409公斤,农民人均所得3789元,远远低于全省及全国的平均水平,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山区贫困县。全县总面积4386.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52.93万亩,其中水田面积为3.35万亩。全县水域总面积3.8万亩,人均占有水面0.19亩,其中自然水面3.7万亩,养殖水面0.03万亩,占水域总面积的0.66%。

1.2 渔业资源情况

兰坪县全境均属澜沧江水系,县内有通甸河、a江河、碧玉河等大小支流93条都流入澜沧江,总长度为458.9公里。有丰坪水库、黄梅水库、白羊水库、东坞水库和正在建设的黄木水库五个水库。兰坪县境内有鱼类25种,以鲤形目鱼类为主,其中土著鱼19种,占土著鱼种数的63.1%。鲇形目6种,占31.58%,合鳃目1种,占5.26%。兰坪县境内养殖的鱼类主要有鲤鱼、草鱼、鲫鱼、罗非鱼、虹鳟鱼、鲢鳙鱼等,养殖方式为池塘养殖。全县共有82户养殖户,已办理养殖证的有43户。到2014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到321亩,水产品产量170吨。

1.3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兰坪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由于是山区,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兰坪县水产养殖处于养殖面积小、规模小的状况,到2014年全县水产养殖总面积只达到321亩,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44亩。水产养殖方式以池塘养殖为主,水源为冷水(山泉水)水源。由于兰坪县渔业生产起步较晚,池塘养殖基础设施不完善(注排水不方便),养殖管理手段落后,养殖科技含量低,形成粗放粗养,产量低(亩产600千克/亩)、经济收入低。兰坪县境内没有水产苗种繁殖、培育基地,水产养殖所需的鱼苗要从外地购买,因长途运输,鱼种投放后成活率不高,造成养殖成本高。

从近年来对兰坪县水产品市场销售情况分析来看,全县鲜鱼销售量平均为400吨/年,而自产的水产品总量每年只有170吨/年,远远不能满足兰坪县水产品销售市场需求,水产品销售市场缺口仍然很大。市场上销售的水产品大多都是从外地调入,价格昂贵,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兰坪县水产养殖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很大。

2 造成水产养殖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2.1 养殖基础设施脆弱、养殖条件差。全县池塘规范化程度低,池塘老化,池埂垮塌时有发生。进排水设施不完善,不能保证定时注水和排水;池塘塘深普遍偏低,有的平均水深不足1m,池底淤泥过厚,有机物沉积过多,造成富营养化,形成氧气供应不足,鱼类时常出现浮头现象和发生鱼病。给水产养殖生产者造成损失。

2.2 规模化化程度低。兰坪县水产养殖总面积为294亩,分散在全县的八个乡镇。多为一家一户式经营,是典型的家庭养殖模式;养殖品种单一,只有鲤鱼、草鱼;连片程度极低,面积最大的养殖户只有18亩,很难形成规模。养殖方为粗放粗养,没有定时定量投放饲料,鱼苗生长缓慢,产量低。养殖过程中使用机械化程度低,据调查了解,县内已在使用的自动饲料投喂机仅有一台,增氧机不足10台。

2.3 苗种质量得不到保障。由于兰坪县没有水产苗种繁殖培育基地,水产养殖所需的鱼苗,养殖户自己到外地购买。各养殖户由于缺少资金或节省资金,购进苗种的渠道不同,苗种质量参差不齐,很难保证苗种质量。从外地购进的鱼苗,经长途运输后造成苗种损伤,投放后成活率低,增加养殖户经济成本。大多数养殖户因苗种质量差,品种不纯,形成生长缓慢,养殖周期长,单位面积产量难以得到提高。

2.4 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兰坪县的水产养殖者没有把水产养殖作为专业化来进行养殖,现在的养殖模式基本都属于附属养殖,养殖者大多数时间都从事其它生产经营活动。由于文化程度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能力弱,对水产养殖技术缺乏系统了解和认识,养殖管理跟不上。现在养殖的品种多为常规养殖品种,苗种质量差,规格参差不齐,产量低,没有主导品种和优势品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更没有能力参与市场竞争。

2.5 渔业科技推广力度不足。兰坪县水产养殖业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人工池塘养殖和水产品品种单一的养殖模式。养殖业的发展除了受环境条件的限制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县渔业科技推广力度弱有很大的关系。兰坪县是一个民族自治县,水产技术技推广机构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水产技术推广过程中缺乏资金,不能有效的组织、开展水产新技术科技培训,养殖户没有机会获得专业的水产养殖技术。导致兰坪县水产养殖技术一直没有得到提升,影响兰坪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

2.6 市场信息不畅。兰坪县水产养殖户对水产品市场信息缺乏了解,没有充分掌握水产品养殖、销售渠道的信息。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未能按照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仍以常规品种和传统养殖方式进行水产品养殖和生产。水产品产出单产较低,且品质差,缺乏价格竞争力,水产品市场占有率极低,经济效益不明显。

2.7 开拓市场的能力差。名优水产品市场价格比较高,经济效益高,很受消费者的青睐,但是兰坪县水产品新品种难以打开市场销售局面。因为名优水产品养殖因养殖成本较常规品种高,养殖技术要求高,市场销售价格高。而水产品消费者对名优水产品价值了解甚少,高价格的销售很难经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名优水产品没有被投入到更大的消费市场,生产者自产自销或者销售到高消费的餐厅,市场空间小,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者对新品种的引进、开发的积极性。

2.8 病害防治手段简单。由于池塘老化,多年未清塘,池底淤泥大量沉积,池塘水质质量下降产生富营养化,水中氧气含量减少,有害物质富集,病菌滋生,造成养殖水域环境恶化,鱼病频发。由于养殖户缺乏鱼病防治知识,不能正确的判断鱼病和及时预防、治疗,一旦发生鱼病,就没有办法控制病害,直接产生鱼苗或成鱼直接死亡的现象,给水产养殖户造具大的危害和损失。

3 促进水产养殖业发展措施的几点思考

3.1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要根据兰坪县水产养殖发展的现状,科学谋划渔业发展战略措施,制定水产养殖规划,报行政主管部门,将发展水产养殖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增长点,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积极争取政府出台渔业发展的政策和意见,将水产养殖业纳入兰坪县“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积极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加大对兰坪县对渔业资金投入的力度,稳步推进兰坪渔业可持续发展。

3.2 以渔业项目为依托,改造养殖池塘,提高养殖技术和鱼苗鱼种质量。近几年来,国家开始对地方渔业发展予以重视,对有利于当地渔业经济发展的项目都给予立项。为促进兰坪县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兰坪县水产站要以渔业项目为依托,,组织技术力量,以养殖大户为重点,积极申报渔业项目。利用成功申报的资金对养殖户的池塘进行规范化改造,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引进优质鱼苗种,形成规范化养殖,达到以养殖大户带动周围养殖户共同致富的目的。以渔业项目为依托是促进兰坪县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的有效途径。

3.3 加大渔业科技推广力度。要改变传统的养殖方法,转变渔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养殖户经济收入,兰坪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就要加大渔业科技推广力度和加大水产养殖新技术培训力度。在渔业新技术推广和培训过程中,利用项目资金,以条件好的养殖大户为培训基地开展培训,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利用有限的资金达到推广和培训的目的。通过现场培训养殖户,让他们掌握养殖实用技术,并在水产养殖实践中加以利用,转变传统养殖观念,提高渔业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带动兰坪县渔业生产健康发展。

篇4

1.1气候适宜,饲草饲料丰富,畜种资源优良

盈江县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光热充足,非常适宜水牛产业的发展。盈江县每年有逾50万t的甘蔗梢等农作物秸秆饲料;德宏水牛是我国优良的水牛品种,具有耐粗饲、抗病力强、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好等特点,2011年末水牛存栏量3.36万头(占全州存栏数的1/3以上),其中能繁母牛存栏1.56万头。

1.2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完善

随着盈江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完成,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服务网络健全。畜牧兽医局设立了畜牧站、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全县15个乡镇均设有畜牧兽医站;建立了村动物防疫员制度,每个行政村配备1名防疫员。全县畜牧兽医系统有初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81人。畜牧兽医科技服务体系的逐步完善为水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防疫保障。

1.3发展机遇良好

一是国家高度重视水牛产业发展,将云南省列为全国奶水牛发展的一类地区,而盈江县又是水牛产业发展重点县;二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牛产业的发展;三是全社会关心水牛产业、了解水牛产业、支持水牛产业的发展氛围越来越浓厚[1]。

1.4重要的水牛奶源基地县

1999年盈江县率先在云南省挤出第一滴水牛奶,铺开了水牛奶业发展的路子。现以祥祥乳业有限公司为生鲜水牛奶收购企业,日产生鲜水牛奶2 t以上。目前,盈江县水牛产业化发展已形成以资源条件为基础、效益为中心、加工企业为依托、广大农户为基础、科技服务为手段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1.5品种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局面形成

在对盈江县水牛分布及乡镇地理条件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平原、弄璋、太平、旧城、新城、芒章、盏西、支那8个乡镇为水牛品种开发利用区域,进行水牛品种改良,以生产水牛奶为主,其余7个乡镇以昔马为中心建立德宏水牛保种区,使德宏水牛这一优良品种得以科学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2存在的问题

一是扶持盈江水牛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不完善,财政资金的投入与发展产业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二是奶水牛培育受繁殖力低和繁育周期长等的影响,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缓慢,单产水平比较低,离每年1.5~1.8 t/头的生产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处于相互制约发展的尴尬阶段,奶水牛向县外流失的问题不容忽视。三是盈江县没有乳制品加工企业,主要生产销售原料奶和在市场上销售部分生鲜乳,优质优价没有得到体现,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养殖户对水牛产业发展信心不足。四是由于盈江县特殊的地理位置,重大动物疫病的威胁长期存在。

3对策

3.1加强领导和政策扶持

一是成立盈江水牛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德宏水牛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年)》的组织实施,协调解决产业开发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二是尽快出台县委、县政府关于扶持发展水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推进水牛产业化发展步伐。

3.2加快培育奶源基地

一是抓紧实施“百村万头奶水牛”出户(奶水牛迁出农户居所)、进区(奶水牛进入养殖小区)、入社(奶水牛纳入合作社管理)工程。二是大规模地推广人工授精与本交改良相结合的水牛改良工作,加快村级奶水牛人工授精服务站点建设。为了加快奶水牛培育步伐,建议财政每年安排预算奖金,实行奖励政策按照每头补助500元以上的标准补助优质后备奶水牛,每头50元的奶水牛人工授精产犊成活“以奖代补”奖金[2-3]。

3.3确保乳品质量安全

依照《畜牧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的要求,以国家整顿和振兴奶业发展为契机,以全面加强乳品生产全过程质量监管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以规范奶站和养殖为重点,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建议财政每年适当安排畜牧兽医执法监管经费;制订出台“畜牧兽医罚没收入全额返还畜牧部门用于执法监管”的政策。

3.4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协会或养殖户)建立紧密型实质性的利益共同体,避免生产与加工“两张皮”的现象(特别是在奶水牛业方面),促进共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德宏水牛产业化经营[4]。

3.5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支持水牛屠宰加工企业和肉制品加工企业在项目申报、新产品研发、技术改造和引进设备、培育品牌、开发市场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5-7]。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水牛奶加工企业。

4参考文献

[1] 毛雪燕.奶水牛在云南省元阳县的发展前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1):110.

[2] 潘玉红,韦升菊,李舒露,等.去势青年杂交公水牛的阶段性育肥试验[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11):144.

[3] 杨华,余兆新,李玉萍.湖北奶水牛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建议[J].湖北畜牧兽医,2011(10):11-12.

[4] 梅国栋.德宏州水牛产业发展与探讨[J].中国牛业科学,2010,36(5):68-70.

篇5

1 蔬菜生产现状

1.1 生产逐步规范化

2010年清水县蔬菜种植面积2 920 hm2,总产量超过8万t,总产值5 8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5%以上,蔬菜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两棚蔬菜建设已由中部河谷川垣区向沟台、浅山区推进。以大白菜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蔬菜面积进一步扩大,不但蔬菜的花色品种增多,而且品质有了很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已形成了以牛头河流域为中心,县城东关高科技示范园区为辐射带动,东西部浅山区为的生产格局,初步完成了由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向精细、无公害生产模式的转变。

在蔬菜生产的区域布局上,坚持普通性、实用性、效益性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辐射带动、规模发展。一是建立了以县良种繁育场为中心的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占地30多hm2,建有日光温室36座,由具有专业技术特长,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员承包经营,以栽培反季节蔬菜番茄、菜豆、丝瓜、甜瓜、西瓜、黄瓜、西葫芦等为主,并且引进食用仙人掌、百合等一些精细蔬菜进行种植推广,成为全县精细蔬菜生产的中心和农户培训实践基地。二是建成了以金集镇潘山村、松对乡松树村、左李村和黄门上、下成村为主的浅山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总计面积1 200 hm2,有高效日光温室21座,普通塑料大棚400多座,主栽品种有黄瓜、南瓜、番茄、蒜苗等。三是建成了以牛头河流域为中心的红堡、小泉、永清、白沙等乡镇川区无公害栽培蔬菜400 hm2,主体生产番茄、辣椒、黄瓜、西瓜等。而且该区位于张北和桐温公路两侧,运销十分便利。

全县已涌现出34个蔬菜专业村,4 000多个专业户,蔬菜基地建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蔬菜产业已逐步成为清水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1.2 生产方式科学化

蔬菜生产已由原来的单作、粗放生产发展为一村一品,多种栽培模式共同发展的格局。日光温室以秋冬一大茬生产精细蔬菜为主,主要栽培黄瓜、番茄、辣椒、西葫芦等,占地400 m2的日光温室,年收入可达到8 000元以上。普通塑料大棚采用早春茬栽培,主要种植瓜类、番茄、茄子、西葫芦、莴笋、辣椒等,比露地栽培可提早上市20~30 d,一个占地333 m2的棚可收入1 700~2 000元。露地栽培有2种种植模式,一种是麦后复种,主要分布在牛头河流域的白沙、永清、红堡等2镇1乡,每年栽培面积800 hm2,以麦后地膜栽培大白菜为主,667 m2可收入500元左右。另一种是粮菜套种,主要为地膜玉米套蒜苗、地膜玉米套甘蓝、地膜玉米套大蒜、地膜玉米套菜花,主要分布在陇东、草川、土门、远门、白驼、王河等乡镇,年栽培面积约400 hm2,667 m2蔬菜收入400元左右。

1.3 市场建设网络化

全县形成以县城西关、中山路、东关蔬菜综合批发市场为中心,乡镇农贸集市为依托,村头路口微型市场为基础的促销流通体系。这3处市场集中了全县60%以上蔬菜交易量,日蔬菜上市量300 t以上,年成交额0.5亿元,据统计,清水县已建成县乡镇蔬菜批发市场9个,具备蔬菜交易、客商住宿、配套运输、中介服务的良好条件。在流通领域,活跃着2 000名以上的经纪人和贩运大户,承担着蔬菜总产量80%的外销任务。

1.4 蔬菜加工企业化

全县蔬菜有加工、贮藏、保鲜和个体作坊加工企业50多个,年消化原料2万t,有恒温库、冷库3座,贮藏能力900 t,新建塑料厂、纸箱厂、包装厂、配肥厂、棚架加工厂等相关企业,提高了蔬菜生产、加工、包装、贮运能力。

1.5 服务体系社会化

现已形成以县农技中心为主力,县科委、科协参与,水利、扶贫部门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的社会化服务格局。全县共有各级职称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技术人员48名,协会18个,有会员296人。并且有甘肃省农科院、天水市农科所和县农牧局技术人员常年进行技术指导,保证了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

2 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结构不合理

蔬菜生产以露地菜、大棚菜为主,反季节精细菜面积较小,夏季大量上市,春冬供应不足,常导致露地和大棚生产的部分蔬菜夏季滞销,价格偏低,而冬春精细蔬菜供不应求,价格偏高。

2.2 病虫害逐年加重

由于连作和大面积保护地周年生产,病虫害周年滋生,为害逐年加重,据调查,用药成本露地菜在450元/hm2以上,大棚菜在3 000元/hm2左右,日光温室蔬菜在4 500元/hm2左右,而且因为防治时期掌握不准及防治技术落后,用药单一等因素,致使茄科蔬菜晚疫病、瓜类霜霉病及茄子、番茄、黄瓜、辣椒、莴笋上的灰霉病严重发生,白粉虱、斑潜蝇、蚜虫等为害加重,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和品质下降,从而大大降低了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3 服务体系不健全

尽管在蔬菜生产上已经形成了以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和社会组织扶持的社会化服务格局,但是按大市场大农业及产业化要求看,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一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具备初级职称的人员多,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少;二是能带项目、资金、技术进入高科技示范园区参与开发的人员少;三是信息渠道不畅,蔬菜种植供销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上网交流;四是生产经营缺乏宏观调控,农户自由种植,生产盲目性大,这些都给蔬菜生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4 生产规模零散,市场管理不善

全县传统蔬菜如大白菜、甘蓝、萝卜等面积较大,分布区域零散,栽培技术粗放,蔬菜的商品率低下,全县3 000 hm2蔬菜,除中部牛头河流域和一般山区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栽培相对集中,形成连片规模外,其余均为分户零散种植。在市场管理方面,因受交通、通讯、信息和菜农文化水平、传统观念、经济条件的制约,市场发育相对迟缓,并且在市场管理工作中重收费,轻管理,市场交易混乱,交易纠纷不能及时处理,市场环境不宽松,服务质量一般,对客商缺乏吸引力。

2.5 缺少无公害绿色认证产品和检测体系

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无公害绿色蔬菜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刚刚起步,对无公害绿色安全蔬菜的生产、检测、销售、宣传示范力度不够,认证争取不力,从而导致大量蔬菜产品没有经过国家和省级绿色产品认证,缺乏市场竞争力。

3 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栽培水平

根据清水县蔬菜生产现状,合理安排茬口,设施蔬菜栽培茬口选择以早春一大茬为主,但往往因天气寒冷,菜农用于棚上的防寒设施较差,在棚内定植前育苗不能一次完成,定植后菜苗生产不均匀,影响了产量,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而且大多采用早春一大茬,蔬菜上市相对集中,价格低,效益不高。因此按照当地蔬菜市场需求均匀上市,在茬口的安排上采取早春一大茬和秋冬茬相搭配。

增加防寒设施。和邻县相比,清水县除年均气温略高于张家川自治县外,均低于邻近其他县区1~2 ℃。冬季气温更低,采用早春一大茬栽培,育苗在棚内定植需近3个月时间,这段时间,正好是清水县气温最低时段(一般10月开始育苗,12月棚内移栽,3月开始上市),但农户采用的防寒设施,仅为单层草帘,棚内没有其他增温设施,早晚温度一般在3~5 ℃,低于蔬菜正常生产的温度,根据近几年菜农经验,钢砖结构的大棚,墙体内填充干燥的岩棉废料,覆盖双层草帘,可有效地提高棚内温度,一般可提高3~5 ℃,早晚达到8~10 ℃。

采用滴灌技术。采用滴灌技术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而且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程度。目前,清水县菜农用的仍是漫灌方式,不但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棚内湿度很高,病害发生严重。根据部分菜农经验,在棚内修建长3 m,宽2 m,深1.0~1.5 m的蓄水池,灌前一天蓄水,采用微滴灌溉,不但节水效果好,而且棚内湿度降低,与漫灌相比,病害发生较轻。

合理用药,及时防治病虫害,注意通风。从目前菜农用药情况来看,一般对同一种病虫害,采用一种农药防治,只不过是每次防治农药用量增加,效果并不理想,而采用不同的药物,交叉防治效果较好。病虫防治要做到及时适量,尤其在病害初发期,灌水后棚内湿度骤增,病害蔓延相当快,要在防治的同时,及时打开风口,进行排湿。但要注意的是打开风口在春冬季不能一次打到位,应当逐渐打开到位,否则棚内外冷暖空气形成强对流,棚内温度猛降,菜苗因受冻而出现萎蔫,严重时会冻死。

3.2 统一规划,规模建棚

计划5年内在适宜发展日光温室的永清、红堡、白沙、金集等乡镇通过申请项目、招商引资、政府补贴、个人投资等多种筹资渠道,建成二代温室基地600 hm2,以形成规模,扩大市场,增强竞争力,不断招引客商,促进蔬菜产业外向发展。

3.3 引进性能先进的现代化设施

包括建立工厂化育苗生产线,蔬菜种子繁育中心,推广最新棚室结构等保护地设施等,实现蔬菜瓜果周年生产,四季上市,取得更佳经济效益。继续以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以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牌认证为重点,使清水县蔬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3.4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积极引进适销全国的名、优、特蔬菜品种。对传统种植的蔬菜实施更新换代,引进栽培技术,增强竞争力,实现主栽蔬菜品种良种化,坚决淘汰过时落后的品种,随时掌握品种信息,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优品种,提高综合竞争力。

3.5 引进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通过调控和优化温、湿、光和CO2等环境因子,引进适宜当地生产的抗病虫品种,采用工厂化育苗,改进棚室结构,设置防虫网,采用生物防治,并增施有机肥,保护环境,充分发挥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的优点,为生产绿色食品,申请绿色食品基地打好基础。

3.6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针对蔬菜加工、保鲜、贮运的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促进产后服务的同步发展,化解市场风险,以龙头企业带动清水县蔬菜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增强名牌意识,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出口优势。

3.7 建设蔬菜产业标准化体系,努力实现“三化”目标

篇6

湖南是水生蔬菜种植大省,目前种植规模近10万hm2,年产量100万t左右,产品包括莲藕、莲籽、茭白、芋头、水芹、荸荠等9类50多个品种。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省水生蔬菜快速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提高,主产区包括常德、岳阳、湘潭等地区,产量规模以常德洞庭湖库区最大,约占省内产量的50%。莲籽、莲藕是湖南产量大且市场知名度高的产品,早在1 000多年前,湖南的莲藕就是江南三大名菜之一,湘莲则曾一度为宫廷用品。湘莲常年种植面积为1万hm2,平均产干莲籽500~600 kg/hm2,但不同年份变化较大。主要分布于湘江中下游地区和洞庭湖边缘地区的益阳、沅江、南县、安乡、乌石、花石、湘潭县河口等地,2009年,湘莲种植面积首次突破1.3万hm2,总产量6.4万t,年产值2 100万元,加工产品产值近1亿元。目前,湖南湘潭县的湘莲已经被列入我国水生蔬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1.2市场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前,湖南省水生蔬菜产品销售主要是农民自产自销,95%的产品靠产地市场消化吸收,未形成规模经营。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半期,以内销为主,加以少量出口和外销。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受市场价格机制影响,水生蔬菜产量和面积逐年增加,初步形成一定的销售和生产规模,如湘莲加工的集中地,从业人员多达10万人,从事湘莲加工的企业达160余家。易俗河镇、中路铺镇、花石镇还是湘莲的专业市场,仅花石镇市场就有湘莲经营户逾千家,是最大的湘莲集散市场。主要加工地包括易俗河镇、中路铺镇、湘潭县花石镇,湘潭是国内唯一的大规模的湘莲集散中心,也是湘莲的主产地。这三大市场年销售额达10亿元,主导着全国的湘莲市场,年销售湘莲及湘莲深加工产品8万~10万t,占全国湘莲销量的80%左右。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湘莲的销售区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990年湘莲外贸出口量占收购总量的76%,国内贸易量占24%,出口量占当时全国莲籽出口量的60%以上。进入21世纪,由于外贸出口量有限,湘莲的销售区域转向国内,国内贸易量占总销售量的90%,外贸出口量(主要出口东南亚)仅占10%[4-5]。

2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优势

2.1品种资源丰富

洞庭湖湿地有丰富的水生蔬菜资源,可作蔬菜食用的野生植物种类多达34种;湖南省的莲藕1 000多年前就被列为江南三大名菜之一,湘莲曾作为贡品供皇室享用,湘莲的地方品种资源有8个。

2.2水系和气候资源优越

湖南省适宜大多数水生蔬菜生长发育,因其具有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等优势,发展水生蔬菜的自然条件具有较大优势。洞庭湖水域及其周围的地区水系丰富而复杂,有大面积的沟渠河网、滞水低地、季节性淹水带等。1998年洪灾过后退田还湖的浅水区域,宜发展面积在20万hm2左右,浅水池溏、沟港、湖泊近7万hm2,湖南现有海拔28 m以下的低洼田地6.7万hm2以上。水生蔬菜发展潜力很大。

2.3区位优势明显

我国水生蔬菜销售有四大市场,即以珠三角经济圈为中心的南方市场,以京津塘渤海经济圈为中心的北方市场,以长三角经济圈为中心的东部市场和以大西南经济圈为中心的西部市场。湖南省区位优势明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基本位于四大市场的中心区域。

3存在的问题

3.1加工销售滞后

市场流通不畅。贮运、保鲜及加工等配套技术严重滞后;缺少专业的、有规模的营销企业,直接从事水生蔬菜生产营销的人员少。目前,当地市场销售洞庭湖区水生蔬菜占据主要地位,打入外地市场的很少,大部分产品仍是通过菜贩销售或菜农自产自销,加工出口严重跟不上开放的市场形势。

3.2抵御洪灾风险能力弱

对水生蔬菜植保、施肥技术和栽培模式的研究少,洪涝灾害风险大,由于长江流域降雨集中在5—8月,淹水频率加大,洞庭湖区常处于外洪内涝状态,以上因素严重制约了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的发展。

3.3品种和技术落后

从事水生蔬菜研究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人员较少,新品种示范、试验、引进等资金短缺,高产、高效的优良新品种种源少。种植农户对新品种应用积极性不高,新品种更新速度缓慢,生产上仍沿袭传统的栽培技术。管理粗放,水生蔬菜的新产品加工开发、繁殖培育和品种提纯等方面还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水生蔬菜多数采用营养体繁殖,未能提纯复壮,品质下降、产量不高,种苗用量大,本地品种因连年种植,导致种性严重退化、种群混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6-7]。

3.4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

湖南省的水生蔬菜主要零星分布在洞庭湖畔的南县、沅江、岳阳、汉寿、湘阴、华容以及湘潭、望城等县市,虽然水生蔬菜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但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成为制约湖南省水生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湖区有一些食品罐头厂利用野菜制做芡实、水芹菜、菱米、水蕨菜罐头,湖区水生蔬菜开始销往深圳、广州、武汉、长沙等地,但未形成规模生产和销售。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管理比较粗放,给新技术、新品种的更新和产业化经营带来一定的难度。

4湖南省水生蔬菜发展对策

4.1开展水生蔬菜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

一是加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要大力推进湖南省水生蔬菜生产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湖南省水生蔬菜要通过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和栽培技术的不断创新来提高水生蔬菜品质和效益,具体表现为研究还比较薄弱,水生蔬菜栽培技术还较粗放,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尚需不断研究与完善[8-9]。二是切实加强品种改良。专用、优质品种的选育已迫在眉睫,因为水生蔬菜的消费已经普及。培育、改良出新的优质专用品种,采用杂交育种、系谱选育等多种途径,科研单位应加强对优良水生蔬菜地方品种进行收集和提纯复壮,以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求。三是重视水生蔬菜资源的保存、利用和收集。应在湖南建立地区性水生蔬菜品种资源圃,以避免品种产生变异,影响品种的特性。虽然湖南省水生蔬菜资源丰富,但由于水生蔬菜多属无性繁殖种类,因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差异,多年种植后部分品种产生变异。四是组建湖南省水生蔬菜研究团队。增加科技力量,添置仪器设备,组建湖南省水生蔬菜研究创新团队,以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为基础,把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建成全省的水生蔬菜科技研发基地、人才培养基地、产业技术支撑与服务中心[10-11]。

4.2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

一是准确把握市场开发方向。湖南省水生蔬菜销售近期内宜采取“远交近攻”的市场战略,继续稳固以长株潭城市圈为核心的湖南本土市场,快速提升珠江三角洲、港澳市场,重点突破京津塘环渤海经济圈及东北市场,快速占领西南市场。同时要不断开拓出口市场,湖南蔬菜出口应以特色有机水生蔬菜为突破,将传统的湘莲、藕等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并带动其他蔬菜品种的出口。二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湖南水生蔬菜应充分发挥湖南鱼米之乡的优势,增强品牌意识,逐步实行统一质量标准、包装规格,规范化生产,以品牌促销售,充分利用湖南省特有的“芙蓉国”称号,注册相关衍生商标,提升品牌知名度把湖南水生蔬菜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4.3政策扶持,确保稳定发展

水生蔬菜产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一是出台发展水生蔬菜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水生蔬菜,扶持企业开展产品流通和加工。二是科学选定项目,认真制订湖南水生蔬菜产业发展规划,以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三是各部门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做大做强湖南水生蔬菜产业。

4.4增强加工转化能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制约水生蔬菜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是水生蔬菜产品加工转化。目前,必须大力开展水生蔬菜产品加工,加大湖南省水生蔬菜加工力度,进行特色加工[12],开发马蹄罐头、马蹄汁、茭白干、莲心茶、莲蓉、莲汁、藕粉、藕片等产品,要瞄准国内外市场,帮助、引导、鼓励组建龙头加工企业,还可逐步开发以水生蔬菜为原料的保健品。政府应鼓励、指导省内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发。

5参考文献

[1] 孔庆东.中国水生蔬菜品种资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柯卫东.水生蔬菜研究[M].武汉:湖北科技出版社,2009.

[3] 陈勇兵,王晓艳.现代水生蔬菜产业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

[4] 叶静渊.我国水生蔬菜的栽培起源与分布[J].长江蔬菜,2001(S1):4-12.

[5] 郑寨生,孔向军,张尚法.水生蔬菜生产现状及前景分析[J].当代蔬菜,2005(10):4-5.

[6] 邓正春,李逢喜,贺学红.湖南省水生经济作物现状与发展对策[J].湖南农业科学,2001(5):6-8.

[7] 周火强,梁成亮,梁志怀,等.湖南的湘莲生产及加工概况[J].长江蔬菜,2011(16):8-10.

[8] 曹晨书,寇艳玲.洞庭湖区水生蔬菜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上海蔬菜,2010(6):6-7.

[9] 邓正春,李逢喜,胡金荣.湖南省水生蔬菜现状与发展对策[J].长江蔬菜,2001(8):42-43.

篇7

引言: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品。水务产业,是指由原水、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及水资源回收利用等形成的产业链。水务产业是生产和提供水务产品及服务主体的集合。我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水平严重低下。长期以来,我国水务市场基本由政府行政垄断,市场化程度低,效率低下,供水价格偏低、污水处理率不高,水务企业基本上是保本经营甚至亏本经营。目前,全国范围内水价改革的实施将改变这一现状,也使这一行业显示出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水务产业的特点

、水务产业具有网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水务产业具有网络产业的基本特征,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依托一定的物理网络,如取水、供水、污水处理系统等,这些都只能在经管网覆盖范围之内才能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使用时必须依赖一定的网络框架,因此产品和服务具有鲜明的区域性,不可能在全国或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

、水务产业还具有垄断性和干预性的特点。由于水资源受到一定的限制,及供水行业对供水管网的依赖性,因此它具有典型的自然垄断性质,水务行业存在成本弱增性(也称劣加性),即在特定的业务范围内,提供相同数量的产品,企业少的能比企业多的具有更大的生产效率。换言之,某一区域由一个企业供给整个市场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的成本之和,单一企业供给整个市场最具规模经济。水务需要巨大的一次性投资才能形成供给能力,这些投资一旦发生,就将成为“沉淀成本”,新的竞争对手面临着很高的进入门槛。投资的不经济,使得政府也不太可能批准设立两家或两家以上水务企业,具有自然和行政双重垄断性。由于水产品和服务涉及到公共利益,备受社会舆论关注,政府常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如其价格的形成和调整不可能一下子确定,不可能完全按照价格规律行事,企业的自主经营权也会受到制约。

二、水务产业的现状分析

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通过大力推行城市水务产业的市场化。水务企业或公有为主、或公私互补,这样的产业链不断延伸,在供排水技术、节水技术、污水处理、中水回用以及管理运营服务等方面形成了明显的竞争优势,水务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可以说,以提高效率为目标的市场化已成为国际水务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在我国,水务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和变革时期,目前在我国水务市场上,主要存在几大竞争:

(一)、传统大型国有水务集团及主营水务的上市公司这部分企业往往具有地域垄断性,资产较为雄厚,有深厚的政府资源以及本地市场资源(如客户资源、金融机构协作等)。然而同时也普遍存在着管理落后、效率低下、融资渠道狭窄、技术开发能力不足的现象,制约了其进一步扩张的可能性。这部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水务产业中的领军企业,将取决于它们能否加紧引进符合市场规律的经营机制,迅速培育并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性水务企业这一类既有区域性公共部门负责运营的企业,也有市场化之后由投资商、民营资本运营的企业。其共同特征是本地资源优势明显,尤其是其中一些由民营等其他资本组建的水务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市场机制的应用较好。但往往企业的规模较小,资本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也都是相对较弱,缺乏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以及整合多种资源的能力,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持续竞争优势。其我国未来目标是大资本和大集团无暇顾及的量多面广的地区性中小水务项目,这些企业也将成为我国水务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水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我国水务产业现状的分析,得出我国水务产业面临着很多的问题:

(一)、城市水务管理体制不合理

(二)、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恶化及水资源配置不合理

(三)、定价机制不合理、价格偏低

(四)、国企垄断经营、产业总体分散、效率不高

(五)、城市水务产业存在市场失灵

(六)、缺乏推进水务改革和监管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四、我国水务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以市场化为基础的完善的现代城市水务运行体制是我国城市水务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推进我国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的一些对策:

(一)、改进特许经营相关环节

水务特许经营对于大多数城市政府而言是一个新事物,并且水务项目特许经营权的转让是一个十分关键而且复杂的过程,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人力和财力对其进行研究,必要的时候需要由操作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来为政府出谋划策,合理推算,协助政府成功实现盘活水务项目存量资产,减少政府财政压力,提高项目运营效率。对于特许经营,以下两个产生问题比较多的环节需要加以完善及改进:第一,招投标环节。引入竞争是城市水务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而招投标作为引入竞争的主要措施,应该严格对待。城市水务项目应和一般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区分开来,在立项、可研、拆迁等环节进行充分论证。同时招投标要与经营建设的其他环节进行协同,在前期工作中使不同职能部门充分沟通,把所有关联的边界条件设定清楚,只留一个或几个可控条件让投标人报价,避免招标文件的模糊和事项的不清晰,造成项目执行中的困难。第二,对合同的监管。加强对合同签订、谈判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管。在合同设计阶段,要对宏观经济形势、法律政策变化、市场需求、环境影响以及社会公众反应等信息有充分的掌握,评估各种风险,使得合同设计严密准确;在订立合同条款时,将定价或定价原则和公式写入合同,实现定价监管;将城市水务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和普遍服务等监管要求写入合同,在合同实施过程中对这些方面进行监管。

(二)、确保公众真正参与市场化进程

在城市水务市场化过程中,作为服务及产品的最终用户,广大公众的利益往往不能得到充分反映,从而引发公众的不满情绪,使其对水务市场化产生误解,最终损害了城市水务市场化的群众基础,使市场化面临严重的舆论压力问题。在下一阶段的水务市场化改革中,要逐渐改善管理,确保公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让公众真正参与到市场化进程中来,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减轻水务市场化的舆论压力。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立市长热线等公众反映城市水务产品及服务质量的渠道,真正地听取市民意见,及时反馈处理情况,并在本市有影响力的报纸杂志及网站上公布处理结果;第二,完善信息公灾贫群鸵饧反馈机制。以法律强制力保证广大公众的知情权,使其能够获得应当知晓的信息,包括有关城市水务行业重大改革决策的制定程序与依据、水务项目的特许经营合同细节、水务企业的财务信息、水质监测报告等;第三,结合水价听证制度的建设,确保形成社会公众的有效表达渠道,保证公众的参与权,同时可以试点成立非官方的公众监督机构,使公众在水价的制定、服务监督等方面能真正行使自身权利,体现自身的城市主人翁地位。

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水务产业仍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不高,但伴随着产业升级及水务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建立我国有效的水管理体制、解决好我国的水资源问题虽然任重道远, 但前景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孙茂颖.我国水务产业市场准入问题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3,05:80-84.

[2]吕福胜,钟登华.中国水务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13,10:12-16.

篇8

宁德市位于闽东北沿海,海岸线长1046km,海域面积44500km2,潮间带面积447km2,均占全省的1/3左右。大小港湾29个,多为口小腹大、港道深、海面宽,包括全国著名的三都澳港,其中的官井洋和东吾洋是全国少有的大黄鱼、对虾产卵繁殖和幼体育肥的理想场所,也是多种经济鱼类索饵越冬的场所。优越的水域环境繁衍了大量海洋生物,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甲壳类、贝类和藻类达数百种。因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宁德市成为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和全国最大的海水鱼养殖基地,蓬勃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为水产品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造就了应运而生的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宁德市大力培植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力打造精优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区,提升水产加工业整体水平,推进水产加工业的稳步发展。本文在调查宁德市水产加工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1-3],提出今后发展的对策和思路,以期对宁德市的海洋渔业在新形势下实现水产品加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有所裨益。

1宁德市水产加工业现状

2015年宁德市渔业总产量为88.6×104t,总产值188.0亿元,大约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40.0%;水产品加工总量29.2×104t,加工总产值111.2亿元,分别比上一年增长13.6%和17.0%;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欣欣向荣,呈现出特色化、区域化的发展特征。

1.1加工企业初具规模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期,一批初具现代企业特征的水产品加工厂快速成长。目前宁德市水产加工企业总数达到300多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3家,年产值超亿元的7家,初步形成了集养殖、加工、出口、贸易为一体的产业链,水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不断提升,规模日趋扩大,水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促进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1.2产业集聚初现雏形

近年来,宁德市为进一步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按照“统一管理、统一冷链、统一排污、统一研发、统一展示”的原则进行建设,集中配套强化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科研平台、公共码头等设施,加快建设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科技含量较高、设施装备先进、运行机制灵活、综合效益显著的水产加工产业园区,积极打造宁德市水产加工业“百亿”产业集群。目前主要建设有三个加工产业园区:一是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加工园区,位于三沙镇陇头村,规划面积700hm2,一期建设187hm2,已投资近5亿元,签约落户该园区加工企业18家,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其中霞浦新日鑫工贸有限公司、霞浦黄渔国水产有限公司等10家加工企业已建成投入生产,加工产品有大黄鱼、海参、紫菜等;二是霞浦县经济开发区水产品加工园区,位于松港街道小沙村,水产加工园区规划面积100hm2,已投资2亿元,签约落户该园区加工企业20家,现霞浦海津食品有限公司、霞浦连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加工企业已建成投入生产,加工生产紫菜、海参、海带等水产品;三是蕉城区三都澳大黄鱼产业园区,规划加工园区面积68hm2,总投资达27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已基本完成填海造地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目前已有33家加工企业登记入园,并规划建设。这些加工园区的高标准建设为发展壮大水产加工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贸易日显多元格局

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多元化市场,扩大出口份额,已成为全市主要的出口支柱产业。水产品出口继2014年突破10亿美元后,2015年水产品出口增长仍保持旺盛势头,全年水产品出口22.0×104t,出口创汇12.9亿美元。目前宁德市水产品加工市场已覆盖国内20多个省市,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稳固日、韩、东南亚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原有出口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欧美、非洲、中东等其他市场。

1.4品牌意识日益增强

为做大做强水产品加工业,宁德市注重引导水产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按照“企业主动、政府推动、产业拉动”战略,打造海洋特色品牌,对扶持发展渔业特色品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促进企业争创品牌。至2015年全市共有省级水产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41家。全市省级海洋产业“十佳”龙头企业3家。全市水产行业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7件,在全省设区市中位居首位;国家注册地理标志商标5件,省级名牌产品19件,省著名商标41件,其中“宁德大黄鱼”跻身全省十佳地理标志商标。在我省打造的“福建省二十大渔业品牌”中,宁德市的“宁德大黄鱼”、“霞浦海参”、“宁德弹涂鱼”、“宁德二都蚶”和“宁德香鱼”均榜上有名,占全省二十大渔业品牌的25%,逐渐形成了具有闽东特色的水产区域品牌,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渔业品牌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1.5精深加工取得突破

近年来,宁德市认真学习借鉴各地的先进加工经验,并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校合作,引进了鳗鲡、海参、鲍鱼等加工生产线,在不断提升水产品加工率的同时,逐步向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转化,精深加工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开发了独具闽东特色的蒲烧大黄鱼、蒲烧鳗鱼、各种特色鱼片、鱼类罐头、鱼松、海带寿司、盐干海参、缢蛏等加工产品,各种风味的即食食品如即食大黄鱼、即食海苔、即食海参、即食鲍鱼、即食对虾等也不断研发创新,一批精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特别是福建岳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宁德市夏威食品有限公司等还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在鱼卵、鱼鳞等废弃物中提取卵磷脂、胶原肽及蛋白粉等海洋生物医药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业向多元化发展。

2存在问题

虽然近年来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加工生产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加工规模和产品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由于长期投入不足、产业基础薄弱,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水产品加工产业同样亟需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化程度较低

从总体上看,宁德市大小加工企业已达到300多家,但呈金字塔形分布,规模以上企业偏少。部分企业虽然通过技术改造,引进先进的加工生产设备,提高了工艺和技术水平,但就全行业而言,“低、小、散、弱”的落后状况依然存在。大部分企业仍为粗放型加工企业,采用传统冻、干、腌等粗加工手工操作方法,自动化程度较低;水产品精深加工处于低水平状态,产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品牌和终端产品少,加工附属产品(下脚料)的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

2.2产业园入驻率低,集聚效应尚未形成

目前宁德市水产品加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还处在雏形阶段,虽然在霞浦、蕉城等地建设有水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但产业园入驻率不高,规模小的水产加工企业由于受到资金、技术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入驻产业园建设生产,依然散落各地,各自为战,导致资源、信息、风险不能共享共担,企业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大,集群效应和区域优势无法得到发挥,产业难以壮大发展。

2.3发展遭遇瓶颈,产业要素优势减弱

水产品加工业是集合资源、资金、人力、科技、土地等生产要素的现代化产业性质的工业。目前宁德市大部分水产品加工企业地处沿海,凭原有土地、厂房、技术、设备等资产无法申请到银行抵押贷款和政府扶持,限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尤其是近2年经济下行压力下多方融资困难,造成企业周转资金严重不足。土地资源贫乏,难以为企业扩大再生产提供土地支撑,许多水产品加工企业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都受到土地问题的严重困扰。作为劳动密集型的水产品加工业,近年来行业用工遭遇困境,熟练工人短缺、季节性用工紧张、用工成本逐步攀升,这些因素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4缺乏政策扶持,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宁德市尚未出台对水产品加工业在税收、用地、资金等方面扶持的优惠政策。加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形成,创新能力普遍不足,总体上企业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对新产品研发、新市场拓展以及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热情和投入不足,延缓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后劲。

3对策与措施

3.1强化政策支持,拓展资金扶持渠道

发展现代加工业,离不开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一是宁德市应根据省政府出台的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在用活用好省里政策的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水产品加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配套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形成良好的政策支撑体系和发展软环境。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议宁德市把发展水产品加工产业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作用,加大对企业研发高科技新产品的资金扶持力度,增加企业的发展后劲。三是引导多方资金投入,积极培植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引资,同时利用银行贷款、战略投资者、企业自筹等社会资金参与加工业发展,形成投入多元化、利益共享的投资机制,促进水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

3.2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信息和电子商务平台

一是要由政府牵头,引导成立水产品加工流通协会,吸纳水产加工企业、水产养殖大户、水产营销企业入会,构建水产品加工业信息平台,做好水产品加工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实现资源共享。二是要顺应发展趋势,全面推行“互联网+”水产品电子商务技术,建立宁德市水产品专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加工企业构建自己的水产品专业电子交易平台,发展水产品网上交易,进一步拓展水产品销售渠道,使经营者、消费者实现共赢,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集中采购配送服务。

3.3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品综合利用水平

一是要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根据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趋势,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联系,通过调研推出一批对宁德市水产加工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攻关项目,以课题招标、合作开发等形式,重点解决水产品加工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特别是低值鱼、贝类、藻类加工的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推动技术转型升级,引导全行业由简单仿制向引进创新和自主创新转变,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二是要积极探索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帮助大型龙头企业创建自己的研发中心,引进国外先进的加工技术和手段,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提升技术水平,提高研发能力,加快研发一批市场需求大、增值潜力大、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系列化水产加工品,其中重点研究开发速冻、即食性水产食品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新产品,提升水产品加工附加值,扩大鱼类、藻类、贝类加工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促进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3.4提升品牌效应,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加工企业创建企业品牌,不断提升水产品品牌建设。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强化品牌宣传,通过举办“互联网+大黄鱼节”、“鲈鱼节”等节庆和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突出精品展示、推介与交流;进一步提升“福建省二十大渔业品牌”中“宁德大黄鱼”、“霞浦海参”、“宁德弹涂鱼”、“宁德二都蚶”和“宁德香鱼”等品牌效应。二是组织和引导加工企业积极参加全国各种“海峡渔业博览会”、“休闲渔业博览会”等水产品专业展会和招商活动,扩大和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宁德市独具特色的名、特、优水产品深入人心,增强宁德市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参考文献:

[1]路世勇.我国水产品加工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现代渔业信息,2005,20(10):14-16.

篇9

1 我国水果产业的出口现状

(1)水果外贸比重低,产量虽大,但出口很少。我国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但不是世界水果贸易强国。虽然近年来我国的水果出口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出口量仍只占生产量的很小一部分。

(2)中国水果国际竞争力不强,中国水果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低。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我国水果在世界市场上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较低,多数水果产品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也较低。

(3)总体来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了我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题。水果产品进出口关税的降低,有利于改善我国水果出口贸易环境,扩大我国水果的出口量,抢占更多的国际市场。

2 我国水果产业出口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中国的水果出口贸易支持不够,补贴政策缺乏力度。在中国,虽然政府部门很重视农产品生产,如粮食生产,但水果产品往往却很少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补贴,并时常发生水果产品丰收后滞销的现象。

(2)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低,贮藏、运输与保鲜体系不完善。我国的果品贮运、保鲜以及商品化深加工处理水平与世界果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无疑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水果出口贸易的发展。

(3)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市场风险较大。我国主要的水果出口国为美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其中美国、日本和俄罗斯三国是我国最大的水果出口目标国。我国水果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可见我国水果产业出口的洲际结构也是相对单一的。

(4)果品出口结构不合理,使得我国水果出口品种缺乏多样性,不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和规避出口风险。目前我国的水果出口品种过于集中,苹果、柑橘和梨等传统三大品种占据了我国水果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二。

(5)出口期间较为集中,不利于水果价格的稳定和出口贸易。苹果、柑橘和梨是我国水果出口最主要的三大品种,其出口量占据了我国水果出口总量的大约三分之二,而这三大品种都属于秋季成熟的品种,因而我国水果产品的出口期间主要集中在第四季度。

(6)当前我国水果行业的品牌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并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品牌。我国许多优质水果产品在品质上本来完全能够与“洋水果”一较高下,但由于品牌意识的缺乏,国产果业并没能在国际市场上培育出颇具影响力的中国果业品牌,导致中国水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号召力,严重影响了我国水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制约了我国水果产业的发展壮大。

3 促进我国水果产业出口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对水果产业出口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采取多种灵活的保护措施。要全面利用农业协议条款中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有力措施,加强对我国水果产业出口贸易的调节和扶持力度,鼓励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在必要的时候协助其应对来自国外的不公平贸易待遇,如反倾销诉讼等。

(2)实施出口果品品牌化战略,培育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水果品牌。一是要加大广告宣传等营销力度,运用现代化的营销技术与理念将我国水果品牌推向世界市场;二是要鼓励各类果业生产龙头企业和大型果品出口贸易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品种和品牌创新,并且强化果品质量,在培育品牌的同时也做好维护品牌的工作。

(3)建立健全水果质量标准监管体系,重视和规范果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我国水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要按照严格的技术和管理标准来进行,制定各种水果产品的农艺技术规范和品种质量标准,争取早日与国际通行的水果产品标准体系接轨,同时建立全面而完善的果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在应对各种绿色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同时,吸纳和借鉴国际水果产业的经验和技术。

(4)加快水果加工工业的发展,完善水果的贮运系统,提高保鲜技术的创新能力。应采用现代化的标准装备大力发展水果加工工业,提高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水平,以实现更多的深加工附加值。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大力推广新型保鲜技术,从而摆脱传统、落后的果品贮运系统,提高果品保鲜技术水平。

篇10

霍山漫水河百合是安徽省名优特产。漫水河百合是卷丹百合的变种,为百合科百合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其鳞茎圆整,鳞片肥厚,色泽洁白微泛淡黄,香甜可口,肉质脆嫩,纤维素含量少,是百合当中佳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霍山县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腹地,属北亚热带温室季风区,平均海拔500m。县内气候总体湿润,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平均气温15℃左右,年降水量为1 391mm。漫水河百合主要种植在700m以下中山、低山和盆地地带,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宜百合生长[1]。

漫水河百合在霍山县栽培历史悠久,清《六安周志》即有记载,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六安地区志》和《霍山县志》都在中草药条下记载了霍山的栽培品种百合,并将百合列入“地道药材名录”[2]。百合传入霍山后,漫水河镇农民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优势,将百合作为重要经济作物加以种植,现在百合种植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1 发展现状

1.1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30a的快速发展,漫水河百合由最初的400hm2发展到现在0.33万hm2。在漫水河百合主产区漫水河镇建立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333hm2,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区0.106hm2,从事百合种植人数达3 000多人,漫水河百合种植已成为霍山县8大支柱产业之一。

1.2 加工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百合种植面积的扩大带动了百合加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以漫水河镇为中心,辐射全县多个乡镇十几家加工企业的兴起。全县现有冷库5座,库容量达到120万kg,每年分两季存储,储存量达250万kg,完全能够满足百合常年加工贮藏的需要。全县年加工能力在30t以上的企业4家,这些企业全部使用了“漫水河百合”地理商标。90%以上的百合都经过加工销售到沿海发达城市。同时,漫水河百合深加工产品开发取得了进展,科技含量高的无硫百合干、百合粉、百合营养麦片、百合调味品、百合口服液都已研制出产品。

1.3 市场份额逐步扩大 2005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百合销售信息推介会和漫水河百合上海江桥市场直销中心挂牌仪式,同期邀请多家媒体对漫水河百合作了专题报道,扩大影响。2010年,上海江桥市场将漫水河百合基地命名为供沪“优质蔬菜基地”并挂牌,并作为上海世博会指定的绿色蔬菜供应产品。此外,每年都请上海、苏州主要批发客商来基地考察,沟通市场信息。漫水河百合目前已占据上海、南京、无锡、苏州等华东市场,受到广大市民青睐,为“漫水河百合”品牌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漫水河百合在销往大城市的同时,还出口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地区,2012年出口创汇达50万美元。漫水河百合的消费(下转111页)(上接51页)群体也在发生了变化,逐步走进普通市民家中。

1.4 基地建设卓有成效,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强化标准化百合基地建设是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规模效益的前提和保障。经过多方努力,霍山县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已取得实效。例如,133.3hm2绿色百合生产基地已经建成,目前正按照市县的规划,进行绿色百合生产。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薄弱、产出水平低 由于科研和管理没有及时跟进,农民对百合种植技术的掌握还相对比较粗糙,如开垦翻土过浅,施用基肥不足,种植密度不够,病虫害防治不合理等等,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土层浅薄板结,通气和保水性不良。这些因素导致了漫水河百合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同时由于漫水河百合自然繁殖多依靠鳞茎无性繁殖,加剧了种球退化,导致单产逐年下降,产品的独头率从原来的80%下降到不足50%[3],严重制约了百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产品单一、缺乏深度开发,产业延伸不够 一是漫水河百合目前还是小产业,没有涌现出具有较强带头作用的龙头企业。由于现有百合加工企业成品包装多年一贯制,品牌意识薄弱,市场开发能力不足,加之资金筹措困难,缺乏融资管道和手段,流动资金不足,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不强;二是加工企业和农户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几十家企业和几千家农户参与漫水河百合产业,彼此之间没有规范自律和约束,没有合作协商机制,企业和农户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增大了生产和经营的风险,引发了恶性竞争,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百合深加工产品研发滞后,附加值低。目前百合主要以真空包装的鲜百合、百合干等初级产品面市,科技含量低。虽然研发出百合营养麦片、百合口服液等深加工产品,但由于缺乏资金,始终无法打开市场。

2.3 标准化技术规程不完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消费者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质量营养及口感风味。只有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质量,才能扩大影响面,占有市场份额。漫水河百合作为安徽省名优土特产,在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的同时,要保证其质量和品牌效应,这就需要建立标准体系,包括栽培技术规程、生产管理规程和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等。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生产,才能保证其质量,维护产品品牌效应。目前,漫水河百合标准体系建设尚且处于起步阶段,百合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还尚待完善。

3 发展对策

漫水河百合产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百合产业目前已成为霍山县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其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其他农作物。为使百合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3.1 建立百合种苗繁育基地 建议省市县三级政府在百合种苗繁育扶持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扶持建立优质百合种苗基地53.3hm2。为了解决漫水河百合因种球退化引起的质量、产量下降问题,在漫水河百合原产地漫水河镇实施百合鳞片及百合种子繁育示范工程。

3.2 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 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向有实力的企业推介,努力吸引他们参加百合种植、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二是规范加工企业市场,走集团化经营之路,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统一包装,统一质量,统一管理,统一价格,开拓市场来增加百合的经济效益[4]。建议政府部门列出专项资金对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用3~5a的时间培育和壮大百合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百合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3.3 加强生产科研攻关 加强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同应对百合生产过程遇到的难题。从繁育优质种球和绿色标准化种植入手,对百合种球进行提纯复壮,彻底解决百合种球退化问题,繁育出高产优质百合种球[5]。同时在百合附加值产品的研发上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研发出多种副产品,为漫水河百合开拓广阔的市场创造条件。

3.4 加大宣传力度,拓展销售管道 漫水河百合主要产自霍山县境内,应将宣传工作的重点放在漫水河百合原产地优质的自然环境、百合饮食文化及丰富的营养价值上,提高漫水河百合的知名度[6]。同时加快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拓展产销市场经营平台,打破目前百合销售受制于代销商,销售环节被动的局面。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拓展销售市场,健全营销网。

参考文献

[1]刘志超.霍山石斛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J].园艺与种苗,2012(10):13-16.

[2]肖培根.新编中药名志[M].北京化工出版社,2002: 320-321.

[3]梁旭东.兰州百合的快速繁殖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2011(8): 839-842.

[4]彭志云,梁玉文,冯炜弘.兰州百合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甘肃科技,2009,25(21): 8-9.

篇11

阳山水蜜桃是无锡市传统的名特产品,历史悠久,驰名中外,以其果型大、色泽美、香气浓、皮薄肉细、汁多味甜的特点而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多年来,阳山水蜜桃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品牌化运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快速提升,阳山水蜜桃已成为惠山乃至无锡农业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随着阳山水蜜桃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品种良莠不齐、品质下降、与周边地区水蜜桃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为了有效提高阳山水蜜桃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水蜜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

1 生产现状

阳山镇是中国著名水蜜桃之乡,全镇现有水蜜桃种植面积1 400 hm2,桃农总户数近9 000户,以水蜜桃为代表的高效农业占全镇农业的比重达到98%。2014年,阳山水蜜桃投产面积为1 067 hm2,总产量达2.33万t,总产值达3.55亿元,均产值24.75万元/hm2;平均纯收入20.25万元/hm2。阳山水蜜桃多次在全省、全国优质水果评比中荣获金奖,多次荣获江苏名牌产品和重点名牌产品称号,已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称号,2002年获得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证,2003年获得工商总局地方证明商标,2006年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和农业部地理标志农产品称号。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阳山水蜜桃产业之所以有较快的发展,得益于省市区各级政府致力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活做强“小桃子大产业”,也得益于全镇桃农的共同努力、勤劳细作[1]。但纵观阳山水蜜桃产业的发展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

2.1 种质资源退化

近些年来,阳山桃农盲目地引进大果型桃品种,出现了果肉偏硬、成熟不均匀、品质下降等现象,本地优质当家品种,如本白凤、小湖景、白花等优质地方桃品种正在逐渐退出市场。

2.2 重茬危害逐年加重

重茬造成土壤毒素增加、酸化、缺钙。桃树表现为生长势弱,易流胶、寿命短、品质差、产量下降。

2.3 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

由于常年种植水蜜桃,引起桃树病虫害种类多,基数大,危害周期长,加上气候条件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桃树病虫害防治工作难度加大。

2.4 栽培模式亟需更新

随着阳山桃农老龄化现象逐步显现,阳山水蜜桃的规模化种植成为大势所趋,配套规模化种植的技术、农机具和人才与原先栽培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加强规模化种植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培养。

2.5 专业技术服务力量薄弱

从事水蜜桃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知识断层,镇、村从事果树技术研究、推广力量偏弱,人员稀少但身兼多职,没有过多精力从事水蜜桃栽培、植保、土肥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

3 发展对策

围绕促进阳山水蜜桃在质量、品牌、优势上传承发展的主要目标,巩固阳山水蜜桃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效农业的领军地位。

3.1 多方努力,继续加大对水蜜桃产业的投入

阳山水蜜桃的品牌,不仅是阳山人的品牌,更是惠山区、无锡市的品牌。在周边水蜜桃产业发展态势良好的形势下,阳山人不仅要上下齐心、奋发图强,自觉维护好数十年来创下的产业基业,更要吸引全区乃至全市的关注,依托全区乃至全市的各类资源,以“二次创业”的决心和勇气,坚决完成阳山水蜜桃传承和发展的任务。

3.1.1 挖潜力,继续加大全镇自身对产业的投入。近3年来,阳山镇在财力薄弱的情况下,持续保持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促使产业的快速增长,累计投入近6 000万元。有效的农业投入,逐步改变了原有的粗放型增长,水蜜桃产业的现代化、高效化、生态化初见形态。下阶段,在财力可行的基础上,要继续保持对高标准农田设施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农业科研投入、土壤改良、产业试验基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高强度投入,确保水蜜桃经济的高效运转、可持续快速发展。

3.1.2 借外力,引入民间资本加大对产业的投入。十后,中央对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了新的定义,民间资本向农业的相关领域加大投资的春潮不断涌动。在2012年,阳山镇已组建的27家合作社,在其规模化经营的100 hm2桃园中,就完成了当年1 843万元的投入,进行了土地更新、田间沟渠等的建设。2013年,东方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对其经营的东方田园项目进行庞大的农业投入,农业形象已初见规模。因此,撬动民间资本加速向农业投入,能有效解决农业投入单纯依靠政府投入导致不足的问题。未来水蜜桃产业的发展,依靠外力,引进和培育优质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借助民间投入,建立科学的市场机制,将能迅速助推推水蜜桃产业的规模化、高效化、现代化、生态化。

3.1.3 蓄合力,争取各级惠农政策对产业的投入。当前,中央支农惠农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要积极对上争取,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区的各类支农项目落到水蜜桃产业上,让更多政策倾斜桃产业、更多农业项目资金惠及桃产业,形成政策面和投入资金的合力,使阳山水蜜桃积蓄“二次创业”的强劲后劲,释放新的活力[1-2]。

3.2 多措并举,继续保持阳山水蜜桃的核心竞争力

阳山水蜜桃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其独特的风味品质和优异的地方品种。要在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水蜜桃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始终保持阳山水蜜桃的领先地位,实施核心品种、核心种植技术保护和改善机制刻不容缓,通过建立地方品种资源库、种植栽培技术提升计划、土壤改良工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种措施,为水蜜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2.1 建好品种资源库,提升种植栽培技术。依托投入机制,开展阳山水蜜桃设施栽培的研究、不同树形在阳山地区陆地和设施大棚内生长的研究、适合阳山地区土壤改良方法的研究、物联网技术应用、水蜜桃保鲜技术研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水蜜桃新品种的选育、水旱轮作等新型技术的试验,建立阳山水蜜桃种质资源圃和阳山水蜜桃品种的基因图谱[2]。切实做好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工作,让新的优良种植技术、新选育的优异品种真正惠及桃产业的发展。

3.2.2 大力实施土壤改良工程。深入推进土壤改良计划,研究和实施好各年度桃园土壤改良方案,明确实施地点、实施步骤,采取测土配方、土壤改良剂、生草覆盖、清洁果园等多项措施,实现桃园土壤改良面积逐年推进。落实桃农土壤改良培训工作,增强桃农危机意识,主动配合改良措施的实施,使阳山水蜜桃的土壤酸化趋势得到明显遏止,部分园地酸性状况有所好转。力争通过5年时间,使桃园土壤达到优质水蜜桃产地要求和标准,并形成一套集成综合改良技术,以保障水蜜桃产量、品质、风味的明显改善。

3.2.3 加强水蜜桃病虫害防治。一是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植保站等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协作,对梨小食心虫、桃枝枯病[3]等重大顽固性病虫害开展技术研究,切实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二是进一步完善水蜜桃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加强病虫害日常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进行会诊,及时制订病虫情报和解决方案,及时把方案信息分发到桃农手中,及时指导桃农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引导桃农实施病虫害的群防群治工作。三是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太阳能杀虫、性诱捕、迷向等生物防治技术。同时,积极推广生物农药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面积要覆盖全镇水蜜桃种植范围[3-4]。

3.2.4 加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成立阳山水蜜桃研究所,配备专职技术人员,依托基地从事桃树品种的选育、引种、驯化,与大专院校紧密合作,从事水蜜桃的科学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研究阳山水蜜桃亟需解决的问题和为阳山水蜜桃的可持续发展做好规划和技术储备。二是开展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针对目前阳山水蜜桃生产中出现的技术瓶颈问题,重点开展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或技术攻关联系机制,借助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人才和力量,帮助阳山水蜜桃解决技术难题。同时,针对全区水蜜桃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问题,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及培养,实现阳山水蜜桃技术的世代传承。三是加强新型农民培育。加大桃农培训力度,组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对通过技能考核的桃农颁发职业农民资格证书。引导更多的中青年加入到水蜜桃的种植行业队伍中来,通过传、帮、带等手段,提高其种植水平,解决“桃农断层”问题。

3.3 多方努力,继续做好阳山水蜜桃的品牌营销

阳山水蜜桃产业的兴起,最重要的助推器就在于其品牌的营销。通过近20年来的努力,阳山水蜜桃和阳山桃花节已经成为无锡城市的一张名片,在全国、全省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因此,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做好营销工作,是桃产业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也是富民惠民政策的落脚之处。

3.3.1 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夯实品牌之基。一是加强检测和监管工作,筑牢产品质量关。发挥水蜜桃质量安全监管网络作用,对农户肥料、农药等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等情况进行监管,通过抽检、自检、送检等方式,有效把控水蜜桃品质,确保消费者放心食用、舒心享用。二是加强阳山水蜜桃交易市场管理,实行会员准入制度,坚决杜绝外地桃冒充阳山桃进场交易的现象。加大打假力度,严厉打击以次充好、外地桃与本地桃混装的不法行为。三是建立和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将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全过程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3.3.2 继续运用好多样品牌推广手段,扩大品牌之誉。一是继续举办好阳山桃花节,以花为媒、唱响品牌、促进产业、致富桃农,通过桃花节,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阳山水蜜桃、认可阳山水蜜桃,进一步扩大知名度。二是继续举办好2年1届的“桃王”评比、媒体品桃会等系列活动,对外推介阳山水蜜桃;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通过举办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阳山水蜜桃品牌保护大讨论等活动,既可发挥专家、桃农之长,会诊、讨论水蜜桃产业发展中碰到的问题,又可通过会议和讨论宣传好、保护好水蜜桃的品牌。三是运用新型宣传方式,进一步通过微信、微博等新的形式,宣传推介阳山水蜜桃。

3.3.3 不断拓宽水蜜桃销售渠道和范围,提高品牌之效。品牌的建立,是为了产品销售的更好服务。一是当前水蜜桃的销售,要多接“地气”,改变团购下降因素的影响,多打“大众消费”牌,多利用“自驾游”“采摘游”等形式,吸引游客赴阳山购买正宗的水蜜桃。二是提升“农超对接”深度,加强与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的合作,带动了水蜜桃的销量。发挥好无锡阳山水蜜桃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领头优势,利用好经纪人庞大队伍的集团优势,扩大销售的半径,把水蜜桃的销售市场拓展至更多省市范围。三是开拓电商合作、网络营销等新渠道,利用新的营销手段,结合物流业的高速发展,让阳山水蜜桃在品牌杠杆的支点上,驶入更宽广的销售通道[4]。

4 参考文献

[1] 冯凯.从阳山水蜜桃看现代农业的发展策略[J].江南论坛,2007(10):27-29.

篇12

淮北市属黄淮平原地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自然条件优越,特别适宜林果种植,是著名的水果之乡。近年来,淮北市不断加快科技兴农和调整产业结构步伐,农业科技支撑力进一步增强,水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认识和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着品质不优、质量不高、销售渠道不畅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农业工作者的认真思考和重视。

1 淮北水果产业发展的现状

淮北市水果栽培历史悠久,不仅是远近闻名的的水果生产基地,也是安徽最大的优质干果林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淮北市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扩大水果种植面积,增加水果品种,生产水平日益提高,使水果生产成为淮北市农业的5大主导产业之一。

淮北市水果栽培的主要品种有葡萄、苹果、梨、石榴、桃、李等,其中以石榴和葡萄面积最大、最为有名。淮北地区也是是安徽省最重要的苹果、梨产区之一。近十多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果园面积迅速扩大,水果产量逐年快速递增。

在水果的种植区划上,经过多年的调整,现己初步形成3大基地,一是塔山的0.33万hm2石榴基地,二是段园的“万亩葡萄基地”,三是杜集区杨洼湖“万亩苹果基地”以及烈山区和村的“万亩苹果基地”。

近年来,淮北市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努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旅游业,壮大水果产业,共发展各类水果面积0.62万hm2,其中石榴种植面积达0.47万hm2(被评为全国6大石榴基地之一),葡萄904hm2,苹果0.29万hm2,桃0.02万hm2,梨0.06万hm2,各类小杂果0.02万hm2。

目前,淮北水果生产正向着无公害、优质化方向发展,以上水果品种大都已通过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所生产的产品也基本为无公害产品或绿色产品。

2 存在问题

2.1 思想守旧,理念落后 坐井观天,固步自封,可以说是当前我区水果产业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水果产业难以取得快速发展的瓶颈。新技术、新成果在水果生产中很难得到推广,以致出现技术和管理层面还停留在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理念上片面追求产量,不讲质量。技术上还是过去的老一套技术和管理方法,不仅费工费时,而且病虫害现象严重,果实品质差,商品率不高,质次价低,果贱伤农。例如,淮北的名牌产品――大庄葡萄,由于果品质量不高,现已很难打入高端市场虽然产量远比南方的葡萄产量高,但市场价格却与南方相差很多,严重影响了大庄果农生产的积极性。大庄葡萄(即人们常说的萧县葡萄),曾经久负盛名,可如今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守旧,技术跟不上,产品质量在逐年下降,往日的辉煌现已成为昨日黄花,名牌不保已成为可怕的现实。连续2a的全省水果比赛,大庄葡萄都名落孙山。

2.2 果园基础设施落后,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由于淮北市年降雨量四季不均匀,易遇春、秋季干旱,经常影响果实膨大期的水分供应。另外,在6月份常有35℃以上高温天气出现,易造成石榴、葡萄等异常落果。

2.3 果农栽培管理方式粗放,优质精品果比例不高 由于果农掌握水果优质化栽培管理技术程度不一,导致果品质量不高。有些果农只重视种植,忽视管理,栽后往往任其自然生长,致使树冠结构不合理,病虫害严重,投产率及单产低,品质及外观色泽差。尤其是在一些老果园,由于病原菌长期积累,积重难返,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也给水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致使商品性和经济效益低;高达60%的水果以散装统货推向市场,价格低,搬运、销售损耗大;还有近10%劣质果没有商品价值,卖不出去而出现“只计产不计价”现象。只有少部分水果价格较高、销路畅、效益好;但比例不高。

2.4 水果商品化处理程度不高,市场销售不上档次 据调查,目前淮北市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水果主要为未经产后商品化处理的初级产品,水果总产值中缺少水果附加值。而通过商品化处理技术如分级、清洗、打蜡、冷藏、包装的精品水果尚不到30%,高达60%以上的水果都是以散装统货推向市场。另外,还有近10%劣质果没有商品价值。

2.5 水果销售渠道不畅、方式单一,“卖果难”现象时有发生 目前淮北市水果还主要以鲜销为主,虽有部分农业农头企业加盟参与,但总加工量不超过全市水果总产量的10%,90%以上水果仍以鲜果销售市场,一旦遇到哪年高产时,就会出现市场供过于求的现象,致使果农卖果难。再者,大量的鲜销对新鲜水果的贮藏和和对外销售也非常不利。

3 发展对策建议

淮北市现虽然已实现了由农业顺利向工业的转变,但是农业生产在全市依然占有一定的比重,农业不能丢,尤其是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的水果产业更是不能忽视。经营好水果产业,保护好水果品牌,依然是搞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针对淮北市水果生产存在的问题,各级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人员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果品的提质增效和果农增收目标。

3.1 冲破传统观念束缚,重塑淮北水果产业品牌 针对淮北水果产业思想守旧,管理理念落后的实际,必须尽快冲出保守的传统观念牢笼,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必要时可以建立水果品牌保护基金,切实保护好大庄葡萄和黄里石榴这2个品牌。同时,要要树立新的理念,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重塑大庄葡萄和黄里石榴的形象,让大庄葡萄和黄里石榴再现昔日的辉煌。

3.2 加强科技知识培训,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果树栽培管理技术 各级农业科技部门和阳光工程培训承担单位以及从事第一线工作的农业科技人员,要充分利用乡镇成人学校、农职校和阳光工程培训学校等阵地进行定期培训,培育一批农民科技骨干、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让他们带动广大果农学科技、用科技,真正做到依靠科技发家致富。

3.3 加强水果良种引进、繁育和推广,提高良种覆盖率 要充分发挥全市农技推广部门的作用,利用现有的推广网络,在优势产区大力引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建设完善水果新品种科研、开发、良种繁育、质量检测和种子加工处理等基础设施,提高良种开发、繁育、推广能力,建设和完善果树“引种、育种、繁育、推广”体系,加大对果树新品种的保护力度,规范种苗生产经营和市场管理。

3.4 树立牢固的品牌意识,努力争创地方品牌 针对淮北市水果品牌多名牌少的弊端,要进一步进行品牌整合,全力打造淮北生态水果名牌。选择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通过统一包装、统一监管、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形成“多乡一品”品牌格局。以技术部门为领头,发动各品牌建设单位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果品展示、展销、评比活动。通过参加展示、展销、评比活动以达到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淮北水果品牌的知名度的目的。

篇13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位于我国南疆,临北部湾,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23℃,各地无霜期在284~360天,桂南及右江河谷等地的35个市、县区全年无霜期长达360天,基本无冬季,蔬菜周年生产自然条件优越。2012年,全自治区蔬菜播种面积为108.8万hm2,总产量2 530万t,年蔬菜播种面积、产量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9位。

广西秋冬季蔬菜生产约占全年总量的70%,每年11月至翌年4月外调秋冬菜在850万t以上,外销型蔬菜农业产值超250亿元,成为全国主要的“南菜北运”基地之一。蔬菜生产为全区农民年人均增收55.6元,占种植业农民人均增收贡献率的15%以上。

1 广西水生蔬菜产销现状及特点

1.1 水生蔬菜产销现状

2012年,全区水生蔬菜种植面积4.4万hm2,总产量161万t,农业产值约13.85亿元,每年水生蔬菜外销逾120万t,占产量的80%以上;其中,莲藕(含双季藕)面积1.7万hm2,产量56.75万t;荸荠1.1万hm2,产量36.63万t;慈姑0.29万hm2,产量11.82万t;茭白0.27万hm2,产量4.45万t;豆瓣菜(西洋菜)0.15万hm2,产量6.52万t;芋头(主要为荔浦芋、贺州香芋)及其他0.8万hm2,产量48.38万t。水生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占当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产量的11.48%和9.36%。

1.2 水生蔬菜三大主产区

全区水生蔬菜主产区分布在柳州、桂林、贺州、贵港、南宁等五市,布局上形成了桂北、桂东和桂南三大产区。其中柳江县、覃塘区、黎塘区、田东县为莲藕生产大县(区);荔浦县、八步区、平乐县、平桂区为荸荠生产大县(区),上述主产县区水生蔬菜年种植面积、产量均占据全区70%以上。

柳江县系广西双季莲藕产销第一大县,2012年种植面积0.4万hm2,产量9.5万t,2010年登记注册了百朋玉藕商标,产品享誉海内外,远销东南亚、西欧国家。

荔浦县是广西最大的无公害荸荠(马蹄)生产基地,2012年种植面积为0.7万hm2,平均667 m2产量2 256.3 kg,总产量23.2万t。荔浦马蹄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绿枝园牌清水马蹄获得绿色AA级产品称号。目前,全县有20多个加工企业、农村蔬菜专业合作社,从业人数超过4.26万人,占种植区域农民人口总数的63%,产品销往欧美、东南亚及全国各地。

1.3 水生蔬菜出口前景看好

近十年来,广西出口蔬菜前景看好,总量逐年增加。广西蔬菜主要是面向东南亚市场或通过粤港澳地区转口和出口,主要有鲜菜、速冻菜、干菜、蔬菜罐头等产品和加工产品。

广西与东盟接壤,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给广西蔬菜产品出口带来了新的机遇。桂北、桂南、桂西有较好的夏季栽培条件,可大批量生产具有亚热带特色的名特优蔬菜种类、品种,如大蒜、生姜、莲藕、马蹄、芋头(荔浦芋)、番茄、辣椒、黄瓜、芹菜、圆椒、洋葱、马铃薯,满足东盟各国蔬菜进口需要。2006年,从广西出口东盟的蔬菜达52 533 t,货值2 315万美元,2011年出口增加到113 772 t,货值4 763万美元,分别增长了216%和206%。

但广西蔬菜出口总量在全国来说比较靠后,近几年蔬菜出口额在4 000万美元左右徘徊,仅占出口总额的7.02%,2011年出口量达到11万多t,但比例还是较小,仅占广西蔬菜外销量的1.2%。

1.4 水生蔬菜总体水平有待提高

与先进省份相比,广西蔬菜总体生产水平还比较低,产品质量不高,平均667 m2产量仅约1.55 t,居全国中下水平。尤其水生蔬菜产业发展程度不高,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名、特、优、新产品少,名牌精品不多,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发育程度较低,市场体系尚不完善,缺少能带领农民进入市场的经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多;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投入不足,种苗选育力度不够,采后加工薄弱。

2 坚持技术模式创新

2.1 创新水生蔬菜间套种模式,提高农业叠加效益

近几年来,广西以创新科技体制、推动科技兴菜为抓手,积极创新水生蔬菜间套种新模式近30种,其中,莲藕套种水稻为全国首创模式之一。莲藕于4月定植,8月套种定植晚稻秧苗,11月中下旬收割晚稻,667 m2产量400~500 kg;11月下旬至翌年收获莲藕,667 m2产量可达2 500~3 000 kg,主产区农民种植莲藕+水稻,其农业效益得到了叠加,667 m2产值最高可达5 500元,新模式效益十分显著。为此,2010年11月13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广西召开全国农作物间套种创新技术研讨会,并有8位院士到场观摩指导。在稻藕套种采收田间现场,袁隆平院士感叹道:“科学间套种,钱粮双增收!”

2.2 组培苗研发、推广异军突起,成效显著

自1998年起,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针对我区淀粉加工型马蹄(荸荠)品种少,现有品种淀粉含量低、产量低等问题,开展淀粉专用型马蹄新品种选育项目试验研发,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先后育成3个荸荠新品种桂蹄1号、桂蹄2号和桂粉蹄1号,并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并以荸荠组培苗迅速推广种植,探索并总结了荸荠组培苗两段育苗技术。项目组在桂林、贺州市建立示范基地,与当地农业技术人员进行示范推广,3年荸荠组培苗在主产区覆盖率达到了80%,累计示范推广面积3 200 hm2,平均产量2 013.3 kg/667 m2,比对照增产22.2%;淀粉平均含量14.9%,比对照高24.4%;累计总产量9.6万 t,总产值19 200万元,新增总产值3 486.57万元。其中,淀粉专用型马蹄(荸荠)新品种选育、桂蹄2号荸荠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技术应用、优质马蹄品种脱毒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和荔浦芋脱毒及组培快繁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项目分别获得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等。目前,在广西主产区,马蹄(荸荠)新品种脱毒、组培苗快繁技术与生产应用普及率已达90%,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出了大贡献,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3 广西水生蔬菜产业发展趋势和前景

根据广西农业厅编制的《广西蔬菜产业优先发展规划大纲》(2010-2015)的总体要求,广西水生蔬菜产业相应的发展目标如下。

3.1 产量产值目标

到2015年,全区水生蔬菜种植面积5.3 万hm2,产量200万t,年外销量160万t,占产量的80%以上;农业产值达25亿元、加工产值达20亿元。到2020年,面积、产量、产值将增加1倍以上。

3.2 产业布局目标

①桂北、桂东荸荠优势产区 以荔浦县、八步区、平乐县、平桂区为重点,辐射10个县、区,建设桂北、桂东荸荠生产优势区域,主要种植荸荠、慈姑、茭白等水生蔬菜,种植面积2.3万hm2,总产量65万t,产值10亿元。

②桂中、桂南、桂西双季莲藕优势产区 以柳江县、覃塘区、黎塘区、田东县和沿海各县(区)为重点,辐射12个县、区,建设桂中、桂南、桂西以莲藕为主的优势产区,种植双季莲藕、慈姑、茭白、西洋菜等水生蔬菜面积3万hm2,总产量90万t,产值15亿元。

③桂东、桂北水生蔬菜出口加工创汇产区 在贺州、桂林、柳州、贵港、南宁等市周边莲藕、荸荠生产大县(区),建立一批水生蔬菜出口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和企业,可重点建设通过有机、绿色食品认证的特色无公害商品基地。水生蔬菜出口加工总量占据全区域产量的80%以上,年出口加工产值30亿元。

3.3 关键环节

①良种繁育 扩大开展育种的水生蔬菜种类,确保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重视选育优质、专用、高效品种,加工专用品种和出口创汇的优质耐贮运新品种。

②标准化技术研发推广 开发实用型的无土栽培技术,建立以穴盘育苗为代表的蔬菜现代化育苗体系,建立有广西特色的高效设施蔬菜栽培技术体系和生产基地。

③保鲜加工技术研发应用 建立高效、节能的蔬菜贮运保鲜加工技术体系和设施硬件体系。

④产销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全国性蔬菜绿色通道建设,完善蔬菜产业信息采集、分析、、应用机制,进一步推进蔬菜网上展销和网上交易。

⑤加大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 举办农家课堂,利用网络、电视、板报、印发资料、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先进实用技术培训。

4 政策及措施

4.1 重大政策

①建议尽快组织编制实施《2010-2020年广西水生蔬菜产业发展规划》。

②实施蔬菜先进生产设施补贴政策。

③推行加快出口外向型蔬菜发展政策。

④支持重点产区加强防灾能力建设。

4.2 关键措施

①优化品种结构,稳定发展鲜销水生蔬菜的同时,加快发展适宜加工的水生蔬菜种类。

②推广先进技术,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健全蔬菜生产、加工、流通标准体系,形成质量检测体系。加快环境评价和基地认证工作,实现全程质量控制。

③大力发展蔬菜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