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机构设置及服务区域状况
我行于2010年5月投入运营,2012年3月在凤城市南部城乡结合部设立了“凤凰城支行”,2014年3月又在凤城北部的青城子镇所在地园艺村设立了“凤城丰益村镇银行青城子支行”,2015年1月在凤城市凤凰城区北山村设立了“凤城丰益村镇银行亿丰支行”。 分支机构设立后,在总行授权范围内,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以支农、惠农、富农为己任,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面向拟设机构核心区域和机构辐射半径、范围提供金服务。
到2018年末,我行在3个乡镇(区)设置分支机构3个,乡镇的机构覆盖率为14.29%。机构空白乡镇(区)18个, 占全币乡镇(区)总数的14.29%。以机构覆盖的行政村数3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1.49%。以流动服务、辐射等方式覆盖的行政村数74个, 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6.82%。以机构覆盖和流动服务、辐射等方式覆盖的行政村数合计为77个, 行政村服务覆盖率为38.31%。服务空白行政村124个, 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61.69%。
二、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年度规划情况
根据监管要求和本行实际,我行按照“合理布局,科学发展,量力而行,延伸服务”的原则和在商业可持续性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制定2019—2020年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年度规划。
(一)以机构覆盖规划。基于本行正处在创业期,并综合考量提升机构覆盖率、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等因素,计划在提升现有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2020年在凤城市草河区再设立1个支行, 原由凤凰城支行提供流动金融服务的草河区所辖黄岭、管家、保卫、平安、山东沟村,由拟新设立的草河支行以机构覆盖,原金融服务空白行政村爱河村直接由草河支行以机构覆盖。同时,面向拟设机构核心区域和机构辐射半径、范围提供金融服务,业务幅射大堡乡、东汤镇、石城镇等乡镇。
(二)以电子机具覆盖规划。在监管部门的推动和发起行的帮助下,2018年4月19日我行银行卡业务正式上线,6月4日正式面向社会发卡,基础金融服务覆盖能力提升取得了重要突破。但是,作为电子机具根基的银行卡业务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功能尚不完善。现仅在4个网点设置了ATM机,尚不具备设置POS机、EPOS机、转账电话等可实现现金存储功能的电子机具。计划2020年,依靠发起行支持,拓展电子机具覆盖范围,在红旗、蓝旗、沙里寨、刘家河、弟兄山5个乡镇设置POS机,拓展电子机具覆盖范围。覆盖的行政村包括:红旗镇四家子、永兴、黄旗堡、团结、烧锅、德奎、新力、三义庙、包营子村; 蓝旗镇新发、镶白旗、蓝旗、互助、广胜、甲云、太虎岭、立新、正白旗村; 沙里寨镇朝阳、亮子河、蔡家、洋河、盖家、李家、诗雅甸、广甸村; 刘家河镇八道河、楸木庄、杨家、蛟羊峪、火茸沟、徐家台、卫国、尖山子、松树、文化、黑门村; 弟兄山草河岭、西车、马坊、教家、东兴、陈家、向前、和平村。电子机具覆盖行政村合计45个,占金融覆盖空白行政村总数的36.29%。
(三)以流动服务、辐射等方式覆盖规划。根据我行规模小、网点少的情况,采取组织流动金融服务队、设置流动金融服务员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到本行未设立机构的乡镇和行政村开展金融服务。计划到2020年末, 以流动服务、辐射等方式覆盖的乡镇达到10个。其中, 2019 以流动服务、辐射等方式覆盖的乡镇达到5个,包括宝山镇、白旗镇、边门镇、鸡冠山镇、四门子镇。2020年增加5个,包括大堡乡、东汤镇、石城镇、大兴镇、通远堡镇。
篇2
(三)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和政府扶持措施
银行卡业务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银行业外,还涉及商务、税务、电信等相关部门或行业及社会整体信用环境,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的支持。不少农村地区各种支付网络的缺乏、征信体系的缺失、社会治安的复杂性都是制约银行卡业务进一步发展的外部因素。
(四)农民对现金支付的观念较深
提升农村金融支付水平离不开农民对信用卡业务的支持,存折等传统现金存取媒介直观,便于查询,农民比较偏好。据统计,安徽省2008 年上半年县域银行网点现金存取交易笔数是票据、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交易笔数总和的 3.32 倍。即使作为非现金业务载体的银行卡,也主要用来存、取现,消费和转账业务量很低。安徽省县域银行网点 2008 年上半年银行卡存取现业务笔数、金额占银行卡业务量的 80%以上,而持卡消费的笔数、金额仅占4% 和 2%,pos 的刷卡交易甚至四五天才有 1 笔。银行卡取现以柜面为主,atm 取现笔数仅占取现笔数的 33%。
(五)农村地区银行卡品种单一
农村地区银行卡品种单一、产品创新不足也是制约银行卡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农民发行的银行卡主要是借记卡,具有消费透支、循环信用功能的信用卡服务不足。农民临时性小额资金需求恰恰需要银行卡具有一定的融资功能,将银行卡透支功能和小额信贷融资功能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民小额融资之急。其他针对各类客户群体量身定做的银行卡品种更是少见。其次,银行卡交易终端缺乏。atm、pos 等传统交易终端在农村区域很少见,网上支付、电话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渠道更是缺乏。
(六)农村清算渠道不畅
目前,非现金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比较慢,乡村地区使用结算支付系统不广泛,县域金融机构的跨行支付清算仍存在渠道不畅通、速度慢的问题。虽然各家银行机构行业内支付结算已比较完善快捷,但是跨金融机构结算,特别是基层农村的跨金融机构结算相对迟滞。
二、有利条件
(一)农村基础设施改善
虽然农村支付服务还存在很多不足,支付服务水平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总体上看,我国面临改善农村支付服务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地区发展的措施,农村支付服务市场前景良好。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信用卡业务系统的建成运行和联行结算的不断完善,中国银联网络在农村地区的不断延伸,为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未来“三网”融合在农村地区的实现和扩展,农村居民向主要乡镇集中,也方便了信用卡拓展农村客户。
(二)农民工推动了农村银行卡业务扩展
外出务工农民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部分,并且数量有增加趋势。2005年推出的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农民工通过全国各地金融机构与家乡农村信用社等基层金融机构的资金汇划,推动农村资金运转,并进一步培养农民非现金结算习惯。
(三)金融业发展延伸的必然
各家银行在城市信用卡业务扩展上过渡竞争,必然降低信用卡运行的效率与效益。而滁州市广大的农村地区人口达258万,占全市人口的58%,仍蕴含巨大的消费潜力。商业银行如果根据经济结构特点和金融市场需求,向农村市场拓展信用卡业务,将有利于农民资金运转和扩大农村市场消费。
三、路径探讨
(一)加强对农村的资源配置
将先进生产要素通过市场、经济、行政等手段,向农村进行有效配置。利用多种现代化金融工具,将先进的金融基础设施、新型的资金清算模式等部署到广大农村地区,架构与农村经济社会持久发展相称的资金流、信息流、商品流。这些将为农村支付服务市场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促使农村支付服务市场步入提高、整合和创新的发展阶段,充分发挥农村支付服务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增长的功能。
(二)拓展银行卡应用范围
篇3
当地政府和人民银行主要通过建立主服务银行制度和运行、报告、交流及奖惩等基本制度来保证金融服务站的运行。其中主服务银行制度即是将最早选定并在该社区开展业务的银行作为该社区的主服务行,由其负责建立该社区的金融服务站,并在该社区全面开展金融服务工作,在金融服务覆盖全部社区之前,其他银行不得将该社区作为其主服务行,但可在此开展业务。由政府金融办和人民银行共同组成“社区金融服务协调小组”,各相关银行定期对服务站的金融服务基本情况、贷款发放情况、自助设备业务情况、金融咨询服务情况等向其汇报(见图1)。此外,政府对银行通过服务站新增的贷款,每年按增加额的0.5%予以风险补偿,人民银行对相关银行提供再贷款、再贴现等方面的支持。
贷款是基础金融服务中最复杂的一项,图2所示是社区农户资金需求反馈流程。农户将资金需求情况反映至金融服务站或者社区服务中心,协理员或客户经理会到农户进行审核,然后将情况反馈到相关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会根据上报情况做出是否放贷的决策,并将决策结果信息反馈至农户和社区征信系统。其他咨询、业务大都也遵循这样的流程,区别在于社区的客户经理或协理员大都能解决农户的这些需求,不需要再到银行网点办理这些相对简单的非现金业务,在社区范围内就能解决。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诸城市农村合作银行针对金融服务站作为非正式的金融机构不能办理现金业务的限制,开发了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来办理小额存取业务。农民可以利用农合行安装在支农协理员家里或者社区金融服务中心的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实现包括基于信通卡、一本通存折或活期存折的小额现金存款、转账、定活期互转、查询、补登存折、口头挂失、自助缴费、信息等常见业务,也可以办理新农保缴费、中间业务缴费、惠农补贴的支取,公共信息的查询等业务。截至目前,诸城市农村合作银行在社区共计有243台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极大程度上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
金融服务站公共物品属性分析
本文在诸城市选取了枳沟和百尺河两个镇为调查地点,随机调查了40户农户,针对其基础金融服务的使用情况、需求程度、供给评价等方面展开进行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并对当地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潍坊银行等相关机构负责人和所到乡镇党委办公室和社区服务站负责人员以及客户经理和支农协理员进行了深度访谈。
本文以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为出发点,认为基础金融服务具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特性,故借鉴基本公共服务具有的基础性、迫切性、广泛性和可行性四个标准为框架,结合SMART原则以及PM&E方法制定出的金融服务站公共物品属性分析指标(见表1)。其中,基础性指对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生活所必须;迫切性指服务项目关乎目标群体最直接、最现实和最紧急迫切的利益;广泛性是指项目会影响到相应社会范围内的每个家庭及个体;可行性指服务的供给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即财政能够承担。
基础性
篇4
一、引言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优质、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根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农村仍有1696个镇(乡)未设任何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营业网点。2012年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特别要加快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在以上现状和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区域差异及形成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对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构建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量化评价与分析。如孙翯和李凌云(2011)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整体和地区情况进行了分析,结论是我国不同的省份和地区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状况存在着差异并且农村金融服务与地区经济因素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李明贤和李学文(2008)从存款、贷款、汇总和保险等方面,综合考虑供给和需求,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覆盖面进行衡量。杜伟等(2011)在农村金融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横向和纵向比较提供测算的依据。二是对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相关的政策与建议。如唐青生等(2010)对云南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机构空白网点建设问题,提出了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与建议。赵延平(2011)提出构建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均等化的重要性,并从政策性与商业性矛盾、贷款门槛、政策性短板和金融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完善。章俏慧和金献幸(2011)对温州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探寻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中存在的障碍,为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供借鉴。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对农村金融服务评价与分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帮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应用主观赋值法确定农村金融服务的指标权重,导致评价与分析的结果带有人为主观的影响;二是缺少对农村金融服务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分析不足,针对各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区域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与建议较少。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研究,一是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农村金融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权重,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行评价,以避免人为主观确定指标权重,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二是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检验对不同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形成的因素进行判断与分析,为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与建议提供基础。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区域差异分析
(一)指标设计与数据来源
1、指标选择
本文选择三类8项具体指标来对2010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指标是为农村经济主体(农户和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网点和人员数。金融服务包括基础性金融服务(存款、贷款和保险服务)的覆盖状况,用人均数反映各省的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状况。农村金融服务覆盖范围理论上应包括存款、贷款和保险服务的覆盖范围,但因数据的可得性和贷款业务对农村经济主体(农户和中小企业)的生产具有最重要影响的作用,所以本文选择农村地区获得贷款的农户占比和获得贷款中小企业占比两项指标代表农村金融服务覆盖范围。
2、数据来源。本文以2010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和数据不全的上海市)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为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类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指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银监会网站和中国农业信息网。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主成分分析法是研究多变量族的少数线性组合(新的变量族)来解释全部变量的协方差结构,挑选最佳变量子集,简化数据,提取变量间关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法,新变量之间不相关,新变量方差尽可能大,但新旧变量方差和保持不变。主成分析分法的分析步骤比较规范,各原始指标的权重确定不带人为主观意识,比较客观科学,便于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其步骤如下:
1、指标标准化采用如下公式:
标准化公式:X= (1)
2、计算标准化后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求特征方程λI-R=0 的非负特征根和特征向量。
3、通过λi计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为第i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该值越大,则说明该主成分概括各指标数据的能力越强,m为全部主成分的个数。表示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k的选择一般是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大于85%或特征根大于1,就认为前k个主成分已基本反映了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
4、将得到的特征向量与标准化后的数据相乘,得主成分Fi(i=1, 2, 3… …k)表达式和分值。
5、计算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
其中λi表示第i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
(三)测算结果与分析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主成分的选取和用excel计算主成分分值。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行评价,得到主成分矩阵、特征根、方差贡献率,见表3。
本文主成分的选择以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1.3%和特征根大于0.8作为标准,通过分析,本文认为选择4个主成分能够反映原始数据的主要信息。综合计算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得分并进行了分类,见表4和表5。
从表4和表5可以看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具体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地区(分值在0.4-1.0之间),包括浙江、内蒙古、北京、天津、江苏和陕西。第一类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设施、人员配备、服务开展和服务的覆盖面等方面都优于其他地区;这类地区一是经济发展地区,如浙江、北京、天津和江苏。二是在某类农村金融服务业务表现突出的地区,如和陕西省,陕西省因获得贷款的企业占比指标突出,而因获得贷款的企业占比和人均农业保险费收入两项金融服务业绩突出,所以综合得分排在第一类区域。
第二类地区(分值在0.15-0.4之间),包括新疆、辽宁、吉林、山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黑龙江、四川、山东、青海、河北、宁夏和江西省,第二类区域的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介于第一类和第三类之间。
第三类地区(分值在0-0.15之间)。包括重庆、湖北、甘肃、云南、河南、安徽、贵州和广西。第三类区域在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人员配备和业务覆盖面等方面农村金融服务相对较差的区域。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基本影响因素的选择
1、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Lgdp)。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是指农村地区各项贷款与农村地区GDP的比值再乘以100。这个指标能够反映金融机构贷款服务投入在某地区能够带动其经济增长的程度,表明该地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代表经济金融化的程度;经济金融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是金融资源聚集地区,金融机构属企业性质,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将增加该地区的金融服务。
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Inc)。根据Kempson and Whyley(1999)研究认为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会相应增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能够反应农村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直接增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3、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Ac)。即农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农业产值占比从侧面反映了地区第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即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第二、三产业发展能够促进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
4、农村居民消费水平(Cons)。农村居民消费水映农村地区居民的消费倾向,如果农村居民消费倾向意愿强烈,对金融服务,如储蓄、贷款、汇总和保险等服务的需求较旺,故引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影响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影响因素。
5、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Edu)。一般认为受教育水平会对金融服务需求有影响,受教育水平越高,越容易接受和使用各类金融服务,会促进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
(二)测算结果与分析
本文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及双边检验(Two-tailed)来判断影响各地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因素。应用SPSS16.0软件得到以下结果。
1、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Lgdp)对农村金融服务状况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Lgdp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38,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之间密切相关。如浙江省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118.9,说明浙江省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广度和服务深度较强(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得分为0.8276),经济的金融化程度高;反之河南省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仅为21.79,河南省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分为0.0987,金融贷款服务资源效率低,金融机构缺乏对该地区金融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该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较低。
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Inc)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Inc与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68,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对农村金融服务有明显的促进影响,也进一步证明金融服务需求是居民收入的正函数。金融服务的提供是以经济需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基础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决定了其在满足自身生存需要的基础上寻求更高层次的金融产品能力。
3、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Ac)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Ac对农村金融服务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522,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农村金融服务呈负相关关系,即农业产值比重较高的地区的经济结构中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农村金融需求有限,抑制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低,金融产品单一。
4、农村居民消费水平(Cons)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Cons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分的相关系数为0.684,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对农村金融服务呈正相关关系。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很旺,有利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提供。
5、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Edu)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Edu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分的相关系数没有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分的影响并不显著,原因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全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为8.32年,各省、市、自治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数据的标准差为1.14,差异较小。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影响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村地区百元GDP贷款贡献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业产值在总产值的比重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一)根据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变化实际特点,积极探索、提供适合当地实际、操作性强的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重在实际效果。要坚持优化服务和风险可控原则,积极运用现代商业网络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改进和提升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审慎稳健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合理分散金融风险。
(二)不断引入竞争机构和竞争对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从农村金融服务的状况的影响因素上看,百元GDP贷款贡献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金融机构要服务于农村、农民和农业,但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服务“三农”的基础,所以需要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通过放低金融进入门槛,让更多的新型金融机构不断参与农村金融各项服务。竞争机制的形成,能够促进金融资源通过竞争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扩大农村保险服务的业务范围,不断提高保障
农村保险不仅包括农业保险,农民对小额人身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方面的需求都有较强的愿意,保险业务的拓展,一方面可以扩大金融机构的业务,提高利润;另一方面对农民的生产、经营和生活都有很大的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杜伟,熊学平,石礼娟.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中国农村金融,2011,(1):48-50。
[2]李锋.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需求与意愿的实证研究[J].西部金融,2012,(8):26-31。
[3]李明贤,李学文.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的现实考量与分析[J].调研世界,2008,(8):17-22。
[4]孙翯,李凌云.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状况分析-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经验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1,(4):131-137。
[5]唐青生,陈爱华,袁天昂.云南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与网点覆盖建设的财政金融扶持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0,(8):
篇5
二、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伴随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建立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体系”政策的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力度不断加深,农村金融服务规模、质量和水平有所提升,为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受城乡二元分离结构、农村资本流动性差、农业的弱质产业特点、农村金融获利空间小等因素的制约,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在服务机构、品种、资金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服务机构缺乏
从表面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包含了各类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银行。但事实上,大部分商业银行伴随商业化进程的加快,逐步撤出农村金融市场,减少了信贷投入,越来越边缘化;农业发展银行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业务逐渐处于萎缩状态,支农功能严重弱化,支农业务单一;邮政储蓄银行主要以吸收存款为准,大量资金外流城市,加剧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需矛盾。
(二)金融服务产品单一
目前,与城市中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相比,农村金融机构仅提供存、贷、转、汇、兑等基础服务,主要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金融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品种较少,很少开展保险、担保、证券、委托理财、信托贷款等金融业务品种,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投资需求。同时,伴随乡镇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机构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对票据融资、项目理财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有的金融服务难以满足需求。
(三)金融放贷严重供不应求
农业属于弱质产业,资金回笼慢,回报效益低,投资风险大。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和风险管理的实施下,许多农村金融机构减少了农村放贷量,上收信贷审批权,提高了贷款的门槛,有的甚至将贷款投向经济发达的城镇和非农项目集中,加大了农村贷款的难度。同时,由于土地使用权不能作为抵押,大部分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不得不放弃贷款。
(四)发展环境不健全
首先,目前农民的信用意识淡薄,信用商品化程度不高,在现实中债务人恶意逃债的现象经常发生,恶化了信用关系,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支农贷款的积极性。同时,农村信用信息开放度不高,征信建设刚刚起步,金融机构和、企业农户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难以掌握真实情况。其次,国家带有政策性色彩的金融支农贷款,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风险由金融机构承担,在风险可控、利益最大的金融经营理念下,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被严重降低。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策略
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农惠农力度,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也要加强政策对“三农”的倾斜和支持,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机构、农村企业和农户的作用,形成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合力,打造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一)调整准入政策,推动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进一步落实国家“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今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有关决定,降低准入门槛,放宽准入条件,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培育成立农村保险和信贷担保组织。同时,积极制定优惠政策,为农村金融机构在工商注册、税收优惠和费用减免等方面提供优惠,激发其支农惠农的积极性。
(二)发挥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优势,形成服务的合力
充分发挥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的作用,各有业务侧重,拓展延伸功能,全面提升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攻击能力,形成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合力。发挥农业银行的骨干作用,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利用在县域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主力军作用,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拓展服务范围,创新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提升服务功能。发挥邮政储蓄银行的功能,利用营业网点多、与“三农”联系紧密的特点,丰富业务范围,创新服务品种。
(三)拓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务,推进服务内容的多元化
针对农村经济的弱质性特点,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金融机构要细分农户和企业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服务战略,创新金融服务品种,加大保险、担保、、租赁、保管、个人理财、信息咨询、银行卡等新型金融产品的推广力度,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内容。同时,伴随土地银行业务的发展,可以探索“土地信托”业务,发行土地债券,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筹措资金。
(四)创新农村信贷方式,推进农村借贷的便利化
金融机构要认真落实金融支农惠农的政策,在防范借贷风险、保证资产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不需抵押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满足农户和企业的资金需求;要改变相对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适当下放权限,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农户和企业贷款效率;要创新农村担保物范围,探索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宅基地使用权、作为担保物,创新应收账款、股权、仓单、存单等权利质押贷款,采取多种方式解决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五)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推动金融服务发展的规范化
篇6
篇7
目前,安徽农信社“农家乐”等七大系列产品信贷总量超800亿元,是安徽全省规模最大、最受农民欢迎的信贷产品;24976台“金农便民宝”遍布乡村,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获得小额取款、转账、消费等基本金融服务;发行“金农易贷·福农卡”5.1万张,授信55.7亿元,为农村客户自助办理贷款提供了方便;“96669贷款直通车”受理贷款申请超过30.1万笔,投放贷款突破100亿元,真正实现了“一个电话,贷款到家”;电子银行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共发行金农银行卡1763.8万张,布放自动取款机2543台,布放量居全省各家银行之首,发展POS特约商户24312家,让农村居民真正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便利的基础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5月底,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2074.17亿元,较年初净增170.59亿元,全系统以17%左右的存款市场份额,发放了全省70%的农户贷款、40%的县域贷款、37%的涉农贷款和30%的小微企业贷款,三分之二以上的县域行社业务规模居当地银行业首位,成为服务“三农”、县域和小微企业的主力银行。
只有赢得“三农”,才能赢得未来。安徽省金寨县启动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后,省联社积极督促指导金寨农商行落实试点方案要求,在金融产品、渠道、服务和管理等方面着力创新,通过建设村级服务社、优化贷款申请受理渠道、加速布放助农取款设施等措施,实现了“申请贷款不出户、取款不出村、汇兑不出乡(镇)”的国家便民利民金融服务目标,构建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新模式。
按照“抓金寨,促全省”的思路,结合农村金融服务“三大工程”的深入实施,安徽省联社于去年底在全省农信系统启动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程”,通过优化简化贷款业务流程、开发推广“三农”信贷系列产品、建设拓展支付结算渠道、构建新型密切的客户关系等举措,进一步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从战略、组织、机制、产品、服务和渠道等方面提升服务水平,让每个有贷款需求的农户都能够方便及时地获得贷款,让每个有支付结算需求的农村居民都能够足不出村就能办理业务,让每个农户都有机会了解和掌握金融的基本业务知识,在更好地为“三农”服务的同时,提高了农信社的核心竞争力,牢牢占领了农村这个空间广阔、充满希望的市场阵地。
“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程”仍需系统支撑
安徽省实施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工程”,充分调动了各种资本和金融资源,应用了先进科技及各种产品形式,较好实现了服务“三农”的目标。但这一模式的推广和完善更需要系统支撑。从外部看,应着力解决效率与公平相脱节、城乡资源要素配置不协调、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有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一是农村与城市业务政策差异化不足。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县域地区所受到的调控政策特别是信贷政策却与城市区域一样,大量县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部分县域民生类项目难以推进。二是创新的产品缺乏法律及其他配套政策的支持。如目前国家法律法规明确农村土地、农村居民房屋不能作为贷款抵押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等。三是国家针对性的政策倾斜不到位。主要是各地方政府对农合机构提供农村金融服务所给予的财政资金存款、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倾斜仍不足。从内部看,面对新型城镇化、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剧、银行异地展业等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只有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方式,才能更好发挥产品和渠道的作用,推进农村金融服务的提升。从安徽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服务改进和提升仍有很大空间:一是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仍然匮乏,迫切需要增加金融服务产品。目前,农村金融产品仍然主要集中在“老三样”,且没有针对具体农村客户群体的需要进行量身定做,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现代化的要求。二是金融服务辐射能力有限,迫切需要拓展金融服务渠道。现有农村金融服务渠道存在三大矛盾,即农村金融需求增长与渠道总量较少的矛盾、农户分布较广与渠道相对固定的矛盾、农民素质相对较低与电子渠道要求较高的矛盾。三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改善,迫切需要优化金融服务方式。相对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深刻变化,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速度与效率明显滞后,仍然存在网点功能发挥不完美、金融基础建设滞后、资金供给倒挂、服务水平低下、风险防控不到位等问题。
改革在不断调整中前进
对于以上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调整:一是加强财政政策与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服务“三农”主力军作用,对涉农金融业务的财政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应当进一步完善,全面消除业务歧视性政策,并形成长期制度性安排,强化农村金融服务激励机制。
二是积极探索并尽快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三权”抵押融资的相关司法制度,出善权益评估、风险补偿、资产流转等配套政策。
篇8
农村信用社的日常经济活动始终离不开农业、农民、农村,也就是说农村信用社其实是建立在“三农”的基础上才能够发挥其效用。正是由于这种特性使得农村信用社与农业活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作用,如果一方出现了问题,那么另一方一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活动无论是对农业经济还是农业生产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村信用社面向的都是农民,这也就给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已经朝着多元化发展,并且存在着较大的复杂性与多变性,而农村信用社所存在的局限性必然会让自身在某些环节上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市场出现一定的脱节,这就让农村信用社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作茧自缚”的情况。无论如何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所涉及的范畴一定离不开农民、农业以及农村,在我国农业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迈向更高的层次。
二、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市场定位
如果要让农村信用社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首先还是要让农村信用社与农业活动、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的基本效益形成紧密的结合,以强化经营、管理为手段将农村信用社的优势发挥出来。我国的农村较以往已经出现了很大程度的变化,部分农村已经走向了高度工业化的道路同时也拥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这也可以看出很多农民已经发生了“质变”,他们也逐渐转变为经营者、投资者等。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面对的主体依然还是农民,但又不完全是农民,如何让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趋于“平衡化、合理化”是摆在当前农村经济工作者面前的核心问题,这也就凸显出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市场定位分析的重要性。
1.城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城区农村信用社相对于县城农村信用社以郊区农村信用社还是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从当前形势来看城区信用社首先应该保持自身稳定发展的状态,将一些基础工作做好如存款、储蓄等。在基础金融服务工作的质量得以保证的前提下再进行新型业务的拓展。从竞争实力来看城区信用社必然与商业银行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金融服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该“稳抓稳打”,不要陷入盲目竞争的弊端。在基础业务良性运转的情况下加强边缘业务以及中间业务的发展,与中小型企业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以此来进一步稳固自身的地位。从本质上来看城区信用社依然属于农村信用社的范畴,其主要目标以及主要服务对象还是广大农民乃至基层群众,因此城区信用社可以继续强化信贷业务,以居民及个体民营经济组织为方向,将金融服务深入到基层当中。城区信用社还可以将社区金融服务融入到相关的经济活动中,通过小额信贷等业务来进行更加深入的市场拓展,让金融服务所涉及的层面愈加分丰富,从而形成多元化经营体系。
2.县城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县城农村信用社是连通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的最基本桥梁,因此县城农村信用社还是应该将其市场核心定位放在“三农”上。通过强化支农服务来促进相关农业活动的正常进行。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农村为“战略根据地”,积极推广、普及基础性金融服务,让农民的经济利益得到保证。与地区政府进行合作,积极扶持优秀的农业产品项目,对个体种植户、养殖户给予支持,加强与大型农业企业的合作,让农业产品效益得到保证。另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对贷款周期进行动态调整并适当增加贷款种类和贷款投放数额,让广大基层农民也能够享受到多元化服务。总之,县城农村信用社应该牢牢地抓住“三农”,将金融服务与农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带动整个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的规模化运转,以此来提高整体性的农村经济水平。
3.郊区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
郊区农村信用社市场金融服务的服务对象主要还是以农民为主,通过将金融服务与农业活动关联起来让农业生产得以促进。在种植业以及养殖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情况下,让郊区市场乃至城市市场的农场品供应链得到稳妥的保证。大力扶持特色农业,与产业户、农业专业户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让信用社业务得以扩展。将社区业务以及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进行更加深入的强化,通过点、面结合让业务深度达到更高的层次,从而为农业专业户带来更加可观的收益。在当前形势下很多农民已经转换了自己的角色,在农民群体中出现了很多的商人、经营者、企业家等,这就让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也朝着多元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农村信用社既要保证业务的扩展性,但同时也应该把握业务的定向性,在竞争中可以借鉴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但不可完全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来开展金融服务。在保证业务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来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三、完善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准确把握市场定位
1.加强业务创新
将农村信用社业务与创新元素结合起来,将现代化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电子信息技术融合到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当中,让服务项目得以深化的同时让整个金融服务更加全面化。将网上银行业务进行进一步地深化,并将电子转账、网上支付等内容充斥到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当中。
2.培养相关的专业性人才
从当前来看农村信用社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化技能还有待提高。因此信用社可以向外拓展、延伸并引进专业性人才,与此同时加强内部培训工作并实施定期考核制度来给予督促,对于业务水平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以此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制定出完善的公平竞争机制,让员工在不断的竞争中提高自我、升华自我,通过构建出一支专业性的信用社金融服务队伍,让农村信息社能够扎根于“三农”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扩充,让信用社体系不断延展、完善。
3.对当前农村信用社体制进行改革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完善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以及合理筛选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在国家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加强金融活动的监管力度,让金融服务的正常秩序得以保障。与此同时根据地域性特点对合作制以及股份制进行调整,让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能够与地方民情得以衔接。加强内部控制,落实相关责任制度,对于违章行为给予严惩。将金融活动与相关法律串联起来,让金融活动合法化。
篇9
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不高。在前些年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四大行”普遍从县域撤并网点,加剧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据银监会统计,全国银行业机构网点平均每万人拥有1.34个,而农村银行网点平均每万人只有0.36个。2009年,中部地区有287个乡镇没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广大农村则更是空白。即使在相当数量有银行网点的乡镇,受金融产品和服务能力制约,金融服务的充分性和满足度也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农民享受的金融服务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
农村居民金融需求满足率较低。一是贷款需求满足率低。到2010年末,全国农村人均农户贷款为0.38万元,仅为城市居民贷款的31%。60%以上的农户无法获得发展农业生产所需的贷款。二是存取款不畅。根据对黄冈乡镇的抽样调查,68%的被调查人认为居住地5公里以内没有银行网点,也没有其他存取款渠道,办理存取款业务不方便。三是基础性金融产品缺乏。农村居民在使用信用卡、网上银行、代收代付等方面的比率都远远低于城市,代客理财、证券基金、贵金属买卖等城市早已普及的金融产品,在农村地区更是罕见。因此,与贷款需求相比,由于农村基础金融设施建设落后,解决结算、理财等基础性金融服务的问题也非常迫切。
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有待加大。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的影响,金融机构投放农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如根据2010年央行《农村金融服务报告》统计,县域基础设施贷款和其他贷款分别为1.56万亿元和5.44万亿元,两者占到涉农贷款总额的59.5%。农村存贷比为69%,比全国水平低10个百分点,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当前,湖北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无论是促进产业发展,还是加强城乡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除财政和民间资金外,金融资本参与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县域金融竞争活力不足。目前,湖北农村金融主要是农信社、农发行、农行三足鼎立,其他金融机构参与较少。如2010年末,中小股份制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在农村总贷款中占比仅为16.2%,不到全省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在全省总贷款占比水平的一半,这说明农村金融供给高度集中,农村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吸引力不强。同时,农信社和农发行并非完全意义的商业银行,受政策影响大,结算网络也以农村为主。农业银行作为跨越城乡的大型商业银行,历史上与“三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股改上市后,被赋予“面向三农”的市场定位,更需要发挥好网点、网络和产品优势,强化农村商业金融主渠道地位。
加大城镇化建设中主导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湖北推进城镇化建设,关键是产业发展,带动县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离不开有力的信贷支持。为此,湖北农行计划在未来5年内,提供1000亿元信贷额度,其中2013年提供200亿元,加大对县域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强产业对城镇化建设的支撑能力。到2013年底,率先在“强化一个导向,推进三个金融全覆盖”上取得突破。即以支持农业现代化为导向,促进农业生产增产提效,巩固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强化对县域优势经济的金融服务,率先形成对国家级及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县域重点旅游景区、县域20强企业的金融服务全覆盖,实现金融服务“有存款账户,有金融服务方案,有明确的工作目标,有跟进的行动和效果”。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巩固粮食生产基础。根据农业生产现代化、集约化、商品化趋势,大力支持农民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新型村级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转移就业的加工大户、流通大户和个体工商户等三类客户群体,培育以农业科技能人、种粮带头人、农民企业家为代表的职业农民。农行围绕湖北省农业战略格局建设,大力支持“三个农业”(即设施农业、机械农业、信息农业)建设,“四种农业发展模式”(即土地入股模式、订单农业模式、“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和龙头企业带动镇域“四化同步”发展模式),以及“四类农户群体”(即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的农户,专业合作社带动的农户,农村市场、流通企业带动的农户,网点周边特色产业村、信用村的农户)。
支持优势农产品加工,助推农业强省建设。对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行名单管理。到2013年末,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信贷服务面达到70%以上。围绕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以及省域十条重点农业科技产业链建设,积极支持核心企业规模化和集团化,为企业上市、兼并、重组、收购等市场化资本运作提供投行服务,帮助企业组建跨区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完善“龙头+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组织体系,支持农户以资金、土地、劳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参股入股,发展订单农业。支持省级及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培育区域化的农产品产业集群。
支持县域特色经济发展,促进县域小城镇建设。以支持优势镇域经济发展为重点,积极培育一批具有样板作用的工业重镇、商贸重镇和产业园区。根据湖北的磷矿资源和水利优势,着力支持宜昌、襄阳、荆门地区的优势磷化工企业,以及十堰、恩施境内的优势小水电项目。在省政府确定的60家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中,大力支持一批讲信用、有潜力的优质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升县域产业集聚能力。以县域105个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支持园区骨干企业,纳税大户和优质个人客户,积极为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等新兴产业提供信贷服务。
支持农村民生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围绕农民工进城和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支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商业金融需求。有重点地介入主体清晰、投资明确、商业运作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选择性支持通过农民集中连片居住、以指定地块出让收入作为还款来源的集体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探索与农村医疗改革相适应的信贷介入方式,支持县域文教卫体产业的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全国性大型房地产公司在县域设立的子公司,以及优质房地产的续开发项目。
大力提升城镇化建设的基础金融服务能力
实施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也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以农行湖北省分行为例,当前,湖北农行对县域经济初步形成了三个全覆盖,即营业网点对县城全覆盖,新农保业务对试点县全覆盖,转账电话对行政村全覆盖。但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基础金融供给依然不足,给城镇化建设带来了系列难点。解决这些问题,除政府引导、加大投入外,农业银行也要承担起大行的责任,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能力,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发挥好金穗“惠农通”工程对城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金穗“惠农通”工程,是农行面向广大农村地区,以现代结算网络和电子金融产品为依托,建立的以转账电话为重点,POS机、农商通、自助终端为补充,网上银行、短信通等产品为延伸的农村电子金融服务网络平台。下一步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要着力发挥好其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三个积极作用。一是为农村“资金流”和“业务流”提供渠道。通过向农村地区提供电子金融产品和网络,弥补农村银行物理网点不足,促进农村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创造条件。二是带动“政策流”和“信息流”。以转账电话、惠农卡、网上银行等现代电子金融产品为载体,加快信贷资金、新农保资金的归集和发放,在传导惠农政策的同时,支持农民增收,巩固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三是促进农民思想观念转化。在同步推进过程中,加强宣传引导,在让农民感受到党和政府温暖的同时,积极支持农民接触网络,了解外部信息和现代金融知识,促进思想观念由“乡”向“城”转变。
明确提高农村基础金融服务能力的重点领域。在加大对农村网点投入,扩大辐射范围的同时,推进金穗“惠农通”工程建设,提高对四个地区的电子金融服务能力。一是以供销社“新网工程”覆盖的农资店,商务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的超市、村级综合服务社及个体商户为重点,解决农民生产和生活资料购置、小额现金存取流转等金融需求。二是以位于县、乡、村电信、移动、联通服务站为重点,解决农民通讯缴费、小额现金存取流转及账户查询等金融需求。三是以乡镇财政所为重点,解决农民“新农保”、“新农合”个人费用缴存、财政各项惠农资金领取等金融需求。四是以村组干部、致富“能人”为重点,解决农民小额现金支付、转账结算、账户查询等金融需求。
改进推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的工作方法。紧紧围绕“强农惠农富农”这个核心任务,持续推进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一是结合全省“四化同步”发展趋势,将信贷资金强农、结算渠道惠农、高端产品富农相统一,促进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二是结合金穗“惠农通”工程下乡进村,加强与县乡级政府的业务合作,通过联合培训、布放宣传册、建立短信提示平台等方式,大力宣传金融法律法规和现代金融产品,促进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信息农民和科技农民转变。三是结合农村基础金融全覆盖工作推进,深化与政府部门和其他涉农机构的业务合作,将农行金融服务网络与供销合作社、通信运营商、中国烟草、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小额贷款机构等农村经济组织的服务网络相融合,延伸金融服务,形成支农合力。
加快推进与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提升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契合度的不竭动力。当前,湖北县域经济进入以城镇化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机遇期,经济主体、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必须持续推进金融创新,适应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要求。
篇10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普及金融知识是提升监管服务水平、落实“为民监管”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农村和农民对金融服务期望越来越高。作为存款人和金融消费者,农民更多地是从自己的合理金融需求能否被有效满足,金融知识的获得能否更加便利,金融权益能否被维护好、实现好,去体会和评价银行监管的好坏,进而感受党执政为民的宗旨。因此,发挥好监管导向作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普及金融知识,不仅是着眼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和监管水平,更是体现和落实好“为民监管”的必然要求,是银监会使命所系、职责所在。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普及金融知识是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点工作
近年来,银监会以促进城乡基础金融服务均等化为核心,推动全国偏远地区金融机构空白乡镇金融全覆盖,累计解决1249个乡镇的金融机构空白和708个乡镇的金融服务空白问题稳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组建村镇银行876家。截至2012年末,县域银行物理网点数量达到11.3万个,在40万个行政村设臵了助农取款服务点,小额取现转账电话覆盖30.4万个行政村,农民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下降,便利度明显提升。但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仅在于增加物理网点数量,更应致力于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增强农民金融意识和普及金融知识上。这是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银监会致力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进金融知识普及教育
近年来,银监会统筹各类涉农银行业机构的比较优势,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组织开展“三大工程”,支持各地开展“三权”抵(质)押试点等,探索了一批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服务模式,农村金融需求满足度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2009年以来,“三农”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已连续四年实现“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贷款平均增速”的“两个不低于”目标。
把面向广大农村和农民的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作为工作重点。银监会2007年正式在全国启动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迅速形成强大声势。2010年,团中央、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合力推进“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的指导意见》,将金融机构的专业优势与共青团的组织优势有机结合。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地举办集中宣传咨询活动5万多场次,接受农民群众咨询近5000万人次,发放金融知识书籍、宣传材料、知识光盘6300余万件,全国创建“送金融知识下乡宣传服务站”2957家。
深化做好“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使之成为金融服务农村的一个长期工作品牌
篇11
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金融服务
1引言及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推进农村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构建有效的土地制度。构建有效土地制度的良好办法就在于通过农村土地流转逐渐实现农村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当前,我国推进农村土地有效流转工作已经有几年,通过农村土地有效流转有效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益,提高了种地取得的单产收益,也有利于农村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尽管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土地流转仍然面临着一些实际困难。特别是现阶段这一工作推进由农民自主推进为主,基本的流转也按照农户的意愿参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来,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工作毕竟规模太小,发展难度也很大,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的流转这一工作任务重,工作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复杂,远非想象。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相关的配套服务也没跟上,特别是配套的金融服务、配套的信息服务等等,使得一些有意愿参与流转的群体止步于面对的现状上。
具体来说,以当前的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来说,农村土地流转急需这些服务,但是现实服务水平却难以跟上,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面临形势复杂,农村面对的情况也不是只有一面的,对金融和信息服务来说,要求更加精准,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农村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不能够及时跟上农村现实发展水平,以至于有些服务确实是无法满足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所需要的服务总体上大于现实能够提供的金融和信息服务水平。土地流转工作的铺开,原有的一家一户的土地流转工作已经逐步转换为一个村或者一个乡的土地流转,流转中的年限也由原来仅仅是一年或者二年转变为现在的五年或者十年,如此大规模、高强度的土地流转工作正在农村开展,但是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的数量却极其有限,无法在总量上满足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由此,更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需要广大农户的参与,也更需要金融和信息这种专业化服务的参与,只有通过这些服务的不断提升,水平不断改进才有可能更好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才能够有利于农村面貌的改善。
2农村土地流转中信息和金融服务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需要有相应的金融和信息服务,改进农村土地的金融和信息服务对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顺利进行意义重大,具体而言:一是,信息和金融服务是土地流转中的必备要素。一项工作的开展需要有相关的基础和准备,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也需要有金融和信息工作作为辅助指导。一项大的土地流转项目的推进需要信息服务提供精准信息,需要金融服务提供金融借贷和金融担保作为后盾,这些都是这个项目能否取得成功的必备之物。只有这些齐备,才有可能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中工作能够顺利,还能够取得相对应的效果。二是,信息和金融服务是土地流转的基本保障。良好的信息服务作为支撑,提供一些关于农村土地的精确性的信息服务,能够有效推进土地流转信息化工作;良好的金融服务作为担保,能够有效的提供金融服务,让流转双方知晓对方的信用程度,从而能够保障交易的顺利开展。当然,从反方面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服务作为前提,农村土地流转工作难以遵循章法,工作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自然效果不好,也不利于农村大局。三是,信息和金融服务是土地流转项目后期顺利实施的支撑。利用信息化的服务,建立土地流转档案和图像,在出现土地流转中信息化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利用储存资料提供信息和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土地流转实际上为了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提升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村土地流转之后开发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需要更多的金融服务,这些都要求有良好的金融服务作为担保。因此,从这些角度来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推进需要有良好的基础,更需要有齐备的信息和金融服务,这些既是一种必要的,也是一种正常的选择。所以,从一定程度来说,金融服务的推进,信息服务的开展,这些都是离不开的。农村土地流转是一项常项工程,这些相应的服务也是一种必备的选择,既不能够错过,也不能够少,必须严格按照要求保障好。
3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中改进信息和金融服务的相关思考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注也是重点投入的一项工程,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是一种适时的政策,这种政策既是针对当前面对形势的,也是我们推进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必要决策。尽管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一些基本的服务和要素基础没有齐备,但是这些服务既是必要,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金融服务和信息服务的改善,需要有政策的倾斜,合理整合当前农村中存在的相关政策,以金融和信息服务为重点,配套到农村土地流转的工作当中。同时,配套专门的金融和信息服务提供机构和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化解这些问题。当然,良好的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也不是一触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努力过程中自身去尝试,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和难题都会有相应的化解策略,只是需要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参考文献
篇12
一、我国金融在支持城乡一体化中的现状
长久以来,我国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和服务都是具有较大差别的,金融方面的也是如此,由于城乡二元的服务机制一直存在,因此金融机构的服务和支持也存在城乡二元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其实城乡之间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扶持力度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虽然农村金融在现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金融供求失衡的情况依然严重,农户基础金融服务供给十分匮乏。
在当前的中国,一方面我国农村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另一方面农民在获得贷款的过程中难度明显比城市要困难,且农业保险的经营组织体系也不健全,财政支农资金也缺乏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在此情况下,仅靠市场的力量难以顺利实现农业现代化。同时,发放农户经营性贷款的重任几乎全部由农村信用社承担。但仅靠整体实力不强的农村信用社一家机构,乡镇建设中所需的资金很难完全被满足。
同时,在农村高速发展的时候更需要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体系进行保障,农村居民在感受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更需要金融机构从服务层次和范围方面进一步扩大,随着我国四大银行逐渐退出农村,农村信用社的支撑力量更显不足。
二、金融在支撑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遭遇的困境
(一)金融问题
农村金融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金融服务体系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信贷资金投入有限,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参与了农村金融服务,其他信贷机构基本上不参与,这是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城市金融服务的主要原因;其次,金融服务较为单一,在参与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中,其进行的业务范围主要是存款,贷款业务则叫少,贷款的群体主要在城市;最后,农村金融的体制存在缺陷,我国农村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得到充足的发展,因此其体制与城市的差距较大。
(二)农村金融城乡一体化发展困境的原因
我国城乡之间的金融体制、服务水平和范围等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出现这些差距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较少,在高水平的金融服务地区,必定是具有充足的金融服务网点,这样才能让有需求的人群及时进行选择,为人们提供服务,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从事金融服务的人员也较少,造成农村金融机构的网点设置较少,这种“营养不良”的状况,对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其次,金融机构的趋利本质。金融机构的经营目的应当时利益最大化,这也是金融机构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在趋利性本质的影响下,金融机构必定要在寻找金融服务和范围,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上更多的确定为城市及周边地区,而农村则是一个风险高、利益小的地区,金融机构就会很少向农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最后,国家政策执行方面和农村金融体制的问题。尽管我国在二十一世纪加快了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土地问题,加大对农村的支持扶持力度,但是在现实中,用于农村金融基础薄弱,农村金融机构权责不明,造成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金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受挫。
三、农村金融城乡一体化的解决策略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城乡一体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解决:
(一)进一步强化国家政策的支持力度
农业的发展需要由国家自上而下的推动,作为第一产业,其发展和改革都处于国家整体发展的弱势地位,因此国家要切实看到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其中尤其是要注重政策扶持和发展的持久性和统一性,只有在建立在长效机制基础上的惠农金融政策,才能真正缩小农村金融服务和城市服务之间的差距,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改革农村金融机构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匮乏和不规范的情况,我国政府部门和金融服务部门必须引起重视,针对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加大扶持和改革力度,尤其是在支持农村农民发展的过程中要形成有效的力量,深化改革、加大惠农力度,注重服务质量的改善,针对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金融服务,做到服务到位、覆盖面广的目标。
(三)规范民间金融
农村金融的发展已经推行了很长时间,而且其在推动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方面的作用也更加明显,但是现实中的民间金融的运行和管理还存在许多不规范的问题,造成农村金融的发展一直很难真正适合当前农村的变化和对金融服务的需要,这些问题都是现实且在阻碍农村金融正常的发展,因此我国要想建立起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农村金融城乡一体化体系必须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四、结语
篇13
巩固“村村通”,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全覆盖。要求主要涉农银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覆盖率上下工夫,通过完善乡镇及以下网点机构布局、做好农村电子银行建设、提供差异化的社区服务及广泛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等方式,更好地推进金融服务进村入社区,深入编织服务网络。一方面,继续稳妥推进村镇银行法人机构的组建和分支机构的设立,科学规划网点布局,已设村镇银行力争3至5年实现辖内重要乡镇网点覆盖。另一方面,夯实农村“零网点”乡镇基础金融服务,完善便民基础金融服务设施,积极推进电子机具布设,巩固提升“村村通”便民金融服务成效。重庆市在先后实现全市空白网点乡镇“金融服务全覆盖”和“机构全覆盖”的基础上,去年底基本实现了“行政村”便民基础金融服务设施全覆盖。全市“惠农通”布设量达到10322台,设立便民服务点618个,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打好“创新牌”,拓宽渠道破解资金难题。引导涉农银行按照“一地一品,一品一贷”的创新思路,积极开发“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通过不断丰富信贷支持模式,扩大抵押担保范围,解决“贷款难和难贷款”问题。一方面,推动产品创新。去年全市先后推出了农村青年创业贷款、新农村农房建设贷款等近70个因地制宜、特色创新的金融产品,有效地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今年将继续鼓励开发一批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支农产品,加快实现“三农”金融服务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提升转变。另一方面,推动抵押品创新。稳步推广“三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房)抵押贷款业务,鼓励水库经营权质押等新型农村权益类抵押品种发展,盘活农民沉睡资产,解决抵押难“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