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规则意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如何提高规则意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如何提高规则意识

篇1

首先,学校对学生规则意识培养忌空洞,必须通过具体的内容支撑。关于中学生的规则很多,大家熟知的有《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些都是规则,还有各校制定的学校管理条例。但是,任何规则意识的培养都要用一个个具体的事情去承载。比如每天的卫生,是每一位值周的同学必须去做的,如果按时做好,就是遵守规则,如果不按时参加,就是破坏规则,实际上也是缺乏规则意识的表现,“没有主体间性,就无法形成‘规则意识’”那么,对其教育和督促其按时参加扫地都是培养他们规则意识,如果不扫地就会受到处罚,比如操行扣分,承担工作量差不多的劳动,对其进行批评等,这是对不遵守规则的反面强化。通过扫地这一小小的事情,就培养了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

其次,学校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忌无序。学校工作的有序性和周期性决定了规则意识培养的有序性和周期性,由于学校工作以学期,学年,界为周期,决定了学校规则意识培养的有序性,周期性。规则意识的培养也随着学校各方面的工作推进而呈现出阶段性,具体说来,在开学之初,一般在开学典礼上,就要将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详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要求学生做到的,哪些是明令禁止的,如果做了要受到处罚,以我校为例:每期开学,我校德育处都组织学生学习《甘洛县海棠中学校违纪学生处分条例》,和《甘洛县海棠中学礼仪常规》,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强调学校要求禁止的行为和强调学生应该如何做的问题,同时对上期学生在规则遵守上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学习,既要让学生心中有数,又要对学生起到警醒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在学期中间抓住各种具体的活动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同时对学生中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进行教育,及时处理学生违反规则的行为。在期末要对本期规则意识的培养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心,既要看到工作中成功的地方,更要看到不足之处,在总结中提高学校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的能力。“规则意识不仅仅是一个对规则之内容的了解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懂得‘遵守规则’意味着什么的问题,而是把规则当作自己行动的理由和动机的问题”比如,排队打饭是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我校的伙食团较小,于是,每天值周教师都要到食堂去督促学生排队就餐,开始时总有一些高年级的学生插队,不遵守规则,由于有老师的管理,插队的一律排到最后,通过不断的纠治,学生都能遵守排队的规则,培养了学生的规则意识。排队成了学生行动的理由和动机。

篇2

为了游戏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游戏开始之前,所有游戏的参与者都要遵守其中的规定,这就是游戏的纪律。它们是人们根据游戏情况逐步总结出来的。例如幼儿在玩捉迷藏游戏时,不允许偷看,不允许作弊,必须被蒙上眼睛。这就是游戏规则所起的作用。

在幼儿游戏中,如果没有儿童的规则行为,就没有游戏可言。狭义来说,幼儿游戏的规则是需要由教育者设计,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儿童的规范意识,使其养成规范化的行为习惯而设定的规则。总之,游戏是幼儿的生活基础。对儿童的发展而言,在幼儿游戏和规则中,无论是规则还是游戏,都将为实现教育自身价值而体现出特定的教育内涵。

二、规则游戏与幼儿的发展

1.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期儿童的思维具有特殊的主观性,比较喜欢倾向于从自己的主观认为出发,随心所欲,无视现实规范。但规则游戏则是以游戏的规则为出发点,完全抛弃个人化的主观意识,打破幼儿头脑中固有的自我定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服从和遵守,这样就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的社会化意识,发展了幼儿的社会化个性。研究表明,规则游戏教学能够推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同时也可以让幼儿获得个人化的思维意识。如在角色游戏里,大班幼儿比较关注角色行为的“规则性”,根据自己演绎的角色,形成规则意识,并以此建立抽象的活动规则,进行游戏的规范和自我的规范。如通过教师的角色游戏,幼儿认识到老师不能打“小朋友”;通过士兵的角色游戏,幼儿明白“士兵”要拿手枪打仗。

通过游戏,幼儿认识社会活动与其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逐步理解游戏规则的“隐喻”,并试图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2.幼儿道德发展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

对于规则本身的遵守,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在游戏的规则下,幼儿形成公平、平等等道德规范及行为价值观,同时,一定的游戏规则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幼儿期,它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生活经历直接影响未来的发展趋向。所以,幼儿游戏对幼儿的积极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游戏指导者的教育者,在游戏的规则设定中,要注意发展和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格。

3.幼儿意志的发展

自制力差是幼儿意志发展的特点之一。如何加强幼儿行为的坚持性呢?实验研究证明,教师单纯通过命令或者强制性的手段,逼迫孩子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显然是在让幼儿深陷困境。行为坚持性弱,这是幼儿意志发展的另一个特点。

对幼儿来说,遵守规则看起来似乎完全无法达到,但通过游戏却可以调节其行为,发展其自觉性和自制力,更为重要的是,比较容易和轻松。如在角色游戏中,游戏角色的规则就是要让士兵能够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否则便不是个士兵。在这样的规则之下,幼儿获得了特定情境的激励,他一旦投入其中就会忘记自己的感受,而只是为了遵守规则想要做一个真正的士兵。这是一种自觉性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遵守了游戏规则,行为和意志都获得了发展。

三、游戏指导与儿童的发展

1.科学认识游戏的规则

从观念和意识层次上来说,幼儿游戏的本质就是游戏的规则。只有真正参与游戏的情境和秩序,才能触及心灵。

规则游戏不只是教学手段,对教师来说,更是一种培养幼儿获得规则性社会意识的教育方法。幼儿需要在规则游戏中提高意识。当然,教师要注意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依据其发展水平选择游戏类型。幼儿在各种规则游戏的成人指导下,通过投入游戏实践,渐渐获得规则意识,发展自己的原有水平,并实现超出年龄特征的超前意识发展。

2.制定科学、合理的游戏规则

理解“规则”的意义之后,教师要着重制定游戏规则,开发规则游戏。必须指出的是,在幼儿游戏的规则和规则游戏的选择中,幼儿具有主体性,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信任幼儿对游戏规则的自发制定。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同时也要引导幼儿自行选择规则游戏,并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感受,使规则游戏成为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篇3

一、家园现状分析

(一)家庭培养规则的现状及分析

现在家庭虽然意识到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家长又一味的追求成绩,追求不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教育观念上还有待提升,虽然教育认识有所提高但是却和教育幼儿的态度上不统一,尤其是对幼儿规则的培养和对幼儿规则执行力的要求,家长对幼儿规则的培养投入的过少,对幼儿的规则行为不重视,深深的影响了幼儿初期规则行为的养成。

(二)幼儿园培养规则的现状及分析

因为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还有不足,但是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近年来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改善,对幼儿规则培养开始重视,开始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规则的养成,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遵守规则, 一天的日常活动中,幼儿从进到幼儿园到离开幼儿园,吃饭,午睡,去洗手间,喝水等一系列的活动中都有规则,那么教师就要在这些日常活动中慢慢的准确的引导幼儿遵守规则。

二、家园共同培养

(一)幼儿规则的养成

在幼儿时期,有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意识是需要建立在一系列良好习惯之上,教师与家长之间应该共同研究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讲究方式方法去引导幼儿形成规则意识,让幼儿学会主动遵守,当然幼儿有规则意识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幼儿可以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形成一些属于自己的习惯,家长的行为举止、谈吐素养是幼儿获取规则意识的来源,家庭和幼儿园是共同培养幼儿有规则意识的地方,俩者都不容忽视。

(二)家园共同培养规则的方法

对于幼儿,制定规则并不是想要束缚他们的条件,而是要让幼儿学会主动遵守规则,在幼儿的日常活动和游戏中,要培养幼儿成为制定规则的人,不要让幼儿害怕规则,教师和家长要理解并且尊重幼儿,让幼儿在制定班级、家庭日常行为准则和游戏规则中参与进来,以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积极性,这样幼儿也能更加主动的,有自觉性的遵守规则。

(三)在生活和游戏中培养规则

规则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教师与家长就要在生活学会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例如:在幼儿园玩“医院里”这个游戏,主要是让幼儿了解公共场所,遵守公共规则,让幼儿知道在公共场合有公共秩序,在医院里不能吵闹,大声讲话。让幼儿装扮成医生、护士、和病人,自觉排队按规则流程看医生、取药等,体会规则的重要性。那么家长在平时的生活中就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可以带幼儿在超市、在书店感受规则,让幼儿体会排队付款、在书店不能大声喧哗的规则,当然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给幼儿树立一个好榜样,要在生活、学习和游戏中逐渐引导幼儿学习规则。

三、原则性培养

(一)整体原则

(1)把幼儿的终生发展视为整体;

(2)把日常活动的环节和内容视为整体,令执行与规则的意识能力培养逐渐的渗透在幼儿平常生活与学习中。

(3)将幼儿家庭和幼儿园视为一体,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目标,方向和认识的统一性。

(4)把执行规则水平和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其他类别社会适应性教育统一看待,在保证幼儿得到良好发展为前提,全面探究幼儿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水平教育。

(二)核心性原则

幼儿为发展的核心,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全面树立起儿童观,重视园内幼儿的人权,在根本上激发幼儿主人翁使命感。

(三)个性化原则

结合幼儿的实际水平,对不同儿童制定出差异化的,符合自身的以及具备教育层次的目标和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起幼儿学习兴趣。

(四)一并制原则

在幼儿教育问题上,幼儿园方面和家长应秉承一并制原则。即:方向,目标,认识上的一致。

(五)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

(1)家园合作式:在一并制原则的基础上,让家长们参加到幼儿园教育中来,,这样能保证幼儿执行规则能力和规则意识全面发展,深入性探究发展目的,研讨教育内容,参加班级管理。

(2)环境创设法:为儿童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友爱,和谐的集体环境,保证其拥有愉快的心情接纳新知识。

(3)树立榜样,为幼儿进行模范教育。主要指的是让幼儿可以领会到遵守规则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的益处,形成初级社会角色意识。

结束语

幼儿培养规则意识,遵守规则是一个漫长的经过,我们要耐心的去从一点一滴培养,而且教师和家长必须十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在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幼儿喜欢从游戏和生活中学习规则,我们就将规则从游戏和生活中教给幼儿,在幼儿时期就要培养好遵守规则的意识,以便在以后的社会生活学习中更好的融入和适应社会。

篇4

一 中职生的思想行为状况分析

首先,读中职校是许多中职生走投无路的选择,自卑、厌学等心理严重影响着中职生的学习,加上中职生渴望了解社会,由于他们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思想尚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不强,因而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其次,中职学生精力旺盛,对事物的感受比较敏锐,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遇事急躁而不沉着,思想方法比较简单,看问题比较片面,因此,自律力和识别能力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

1、行为意识差,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表现形式有: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扰乱秩序、打架、抽烟酗酒、以及赌博、比吃穿、拉帮结派等。

2、自由懒散、纪律性差。中职学生特别强调自由、随便,淡化时间观念,无视校纪校规。表现形式为:迟到、早退、旷课,生活习惯不好,不讲究公共卫生,随便乱扔等。

3、礼仪交往方面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不会使用礼貌用语。表现形式为:不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等。二、自律能力培养的具体对策

1.培养学生学会自律,可以提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意识。

自律是人格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当代中职生如何以一定的标准和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是值得他们思考和学习的重要一课。由于中职生的特殊经历决定了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渴望得到大家的尊重,但又比较自卑,他们身上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周围注视他们的目光充满了戒备。而且,有相当部分学习基础较差,纪律放散,缺乏自律。学会自律能够使我们的学生学会做人,避免社会不良风气对他们的影响。因此,帮助学生发展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识、自我反省的能力。

2.培养学生学会自律,可以使他们真正明白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重要意义。

自律并不仅仅意味着遵守纪律,它还包含着更多的含义。行为规范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但中职生很多对行为规范守则视而不见,如进校园须配戴校牌,很多学生屡教不改,甚至有抵触情绪。他们做事往往从自己的利益和感受出发,在某种意义上还带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倾向。要使他们理解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是一种很理性的教育。在这个教育过程中也应充分利用德育课丰富的教育素材和德育的特殊教育功能,应用尽可能的形象、生动活泼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理智和情感上接受这些道理。养成尊规守纪的习惯。

例如,本学期我校开展行为规范整治行动,由学工处、专职班主任、学生专干组成的行为规范整治督查小组,对学生不文明,不规范行为进行整治,并将行为规范的要求打印成手册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对重点章节进行考试,列入操行分,其中就有规定如果有学生连续两个学期操行分不及格者则不予毕业,这使学生认识到遵守规则、规范行为的重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整治,学生自律能力有所加强,学风校风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3.树立榜样,引导中职生学会自律。

要使学生达到自律,树立榜样,加强他们情感上的认同十分重要。作为中职生适当开展学习榜样人物的活动,特别是传诵身边的耳闻目睹的公众人物的事迹故事,让他们从中体会自律的重要意义,体会自律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让他们知道一棵树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一个人可煊赫辉煌;一棵树还可能就是一棵树,一个人还可能就是一个人。羡慕别人的时候不要忽视那双羡慕你的眼睛,自己做得最好。只要自律自强,人人都有立足之地。

例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自尊、自强、自律”的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讨论那些榜样人物的事例,结合自己的实践,得出取得成功的关键是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认识学会自律的重要性。

4.帮助中职生学会自律,避免急于求成。

篇5

可以看出,通过体育游戏活动,不但能提高小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体育游戏活动,对小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仅是生理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

一、培养小学生的竟争意识与勇敢的意志

体育游戏本身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它体现在学生与学生、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激烈对抗。小学生一般具有好胜性强、爱表现自己等心理特点。在游戏中,小学生通过不断努力可以达到更高的竞技水平,通过胜负的差异,体验责任感、成就感与荣誉感,在享受成功与胜利的愉悦的同时,不断增强和发展自信心,从而形成锐意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如“抢椅子”的游戏就起着这样的作用。椅子数总比学生人数少,在口令发出的一霎那,学生抢坐椅子,先坐到椅子者为胜。这项活动既发展了学生的敏捷性,又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在充满竞争色彩和趣味的体育游戏中,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努力和锻炼,增强和发展自信心,从而形成活泼健康、勇于竞争、锐意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让学生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再如“山羊―分腿腾越”的教学,体育教师就可以通过表扬大胆完成动作的同学,来帮助胆怯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面对“山羊“,无所畏惧,引导小学生勇敢地助跑、起跳、跨越,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完成一项对小学生而言十分困难的运动。教师通过引导胆怯学生的反复练习,使他们更勇敢、更果断。

体育游戏就是这样,小学生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要克服困难,他们不仅需要在生理上做出努力,还要有勇敢顽强的精神和良好的自我控制与忍受力,凭借良好的竞争意识、顽强的意志去争取胜利。因此,体育教师可在课内或者课外组织一些困难性、障碍性、冒险性强的游戏,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和勇敢顽强的意志。

二、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社会意识

游戏具有一定的规则,它可以调节人与人社会关系。而社会则是通过规则把形形的人统一起来的。这正是体育游戏与社会的共通之处。正是这共通之处,通过体育游戏,可以很好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社会意识。

通过遵守规则进行游戏,有利于小学生认识理解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对其个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规则行为的发展均有重要作用。小学生为完成某个角色必须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而小学生往往在游戏中忘我,很难控制自己,特别是很难控制自己的动作。如:有时即使在原地保持一个坐姿或站立几分钟都难做到,但在扮演“哨兵”和“我是木头人”的游戏中,却能保持一种姿势长达2至3分钟,这就启示教师在组织游戏时要明确游戏的目的和要求,赋予角色一定的意义,并通过集体评价让学生明白“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这一目的。按规则游戏,让学生学会如何正当竟争与合理忍让,逐步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规则包括社会的方方面面。规则的特点是强调自觉和自律,重在教育和规劝,提高人们的规则自觉性,对于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规则的行为,教师要及时提出要求,给予具体的指导,防止不良倾向的蔓延。如小学生在进行“接力游戏”中,一位学生在前面同学还没交接棒的情况下就冲出了跑道,和返回的同学发生了碰撞,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适时地停下活动,组织小学生讨论:学生为什么会发生碰撞。学生们有的说跑的太快了、有的说返回的学生还没到达,后面同学就出发了,引起了相互的碰撞。通过学生短短2-3分钟的讨论,知道问题的症结在于“后面学生没有遵守和前面同学交接棒后再出发”的游戏规则,而出现了相互碰撞,差点出现学生摔伤。可见,遵守游戏规则显得极为重要,从游戏中我们及时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唤起学生懂得在体育活动课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就像汽车在马路上行驶,不遵守交通规则就要有事故的发生,如行人过马路不走斑马线、闯红灯、不靠右行走,也往往会出现危险,这既是对自己生命的不珍惜,也是不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通过教师这样恰当的引导,小学生在无形中体会到正确的规则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意识。

三、发展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游戏作为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运动形式,是由内部动机驱使的综合性活动,有其自发参与性,更能体现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耐久跑”是个非常枯燥的运动,但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这一运动呢?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游戏,哪个学生游戏设计得好,就采纳哪个方案。通过讨论,有的小学生把平时上课的小椅子排成6排,每排8只,椅子之间相隔一米,在这一方阵中,每组学生又自己设计跑步路线,让其他的学生跟着他一起跑。这样的设计,充满了趣味性,小学生在游戏中完成了我们看起来非常枯燥的运动。

再如,在进行柔韧性教学(如横叉、纵叉)时,为了让学生尽量拉开韧带,我让学生自己就设计“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谁赢谁就向前跨一步,看谁先达到终点。为了取得胜利,小学生们往往两腿尽力分开,跨得越开越好,这样,体育教学目的就达到了,小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被激发出来了,把比较单调的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有趣,学生在主动参与游戏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随机应变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

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集体游戏中,每个参与游戏的成员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每个角色要求都有一定的职责,在游戏过程中,每个角色不但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还要与伙伴互相协作,才能使游戏开展起来。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小学生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并逐步理解这样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的目标。

如组织学生开展“穿针引线”的游戏,

目的就是让学生领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良好的合作。在进行游戏时,每组二人,每人一线一针。老师”开始”指令一发出,每小组在10秒钟内两人通过配合共同将线穿入对方的针孔内。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最后的小组或到时不能完成的小组输。游戏结束后,学生就反思交流:想为什么有的小组同学穿得很快,有的小组却很慢,甚至在规定时间内都不能完成呢?其实要想穿得快,就应该一个人拿针,另一个人用线先穿到对方针孔内,然后变换角色,继续进行游戏,并不是学生开始想的那样两人同时穿,穿得快。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明白,在游戏中要随机应变,及时查找原因,随时调整自己与伙伴之间的关系,把自己的言行与集体的利益和荣誉相联系,不断提高集体主义观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阳光伙伴”活动就是这样一个提高身体素质、磨练坚强性格的体育游戏,更是培养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的合作性游戏。学生在游戏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课外活动的时间,有的放矢地在学校的中高年级中进行普及推广,学生们自由结合成固定的二人进行合作练习,由单一到组合,由二人到四人,到更多人,最终组成一个三十人三十一足的团队,由走到跑,由生到熟,由普及到挑选到精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锻练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集体活动,让学生学习同伴之间互相交往,通过不断的交流、跟进、探讨、统一,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在活动中,只要有一位学生步调不一致,就会导致整个集体的失败,从而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在活动中培养了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实现了体育教学的情感目标。

五、陶冶小学生的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体育与音乐、美术等艺术科目是紧密联系的。一些体育游戏(如“钻山洞”、“兔子舞”、“武术操”等),配上了音乐,就可以成为表演性极强的体育游戏。这些体育游戏通过外部的表现,能够反映小学生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是进行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篇6

一、规则意识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关于规则与规则意识

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既包含国家、社会集团所制定的、在特定范围内要求其成员遵循的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成文的行为准则,如法律法规、规范和纪律;也包括得到大众承认的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等等。

规则意识是对规则的认同、自觉服从与遵守所形成的自主自律意识。包括掌握有关的规则知识、理解规则的作用和意义、自觉地遵守规则,甚至参与规则的制定和完善等等。

(二)关于就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关于就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国内外的众多学者论述的角度不同,说法不一。综合各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就业能力首先表现为个体在求职过程中可以获得一份适合自己工作的能力;其次表现为顺利完成工作以及对于工作的胜任能力,尤其是个体不断满足外部环境发展变化需要的适应能力。主要包括以下要素:

一是专业核心能力。包括较为专业文化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学习发展能力等等。它是就业能力的主干要素。

二是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它是就业能力的关键要素,是承载专业能力的基础。

三是身心素质。即思想品质、敬业精神、诚实意识、规则意识、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等。身心素质是就业能力的灵魂,良好的身心素质是高质量就业的前提。

(三)规则意识是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要素

如上所述,就业能力不仅指包括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身心素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在人才的选择评价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由原来的注重学历、注重职业资格到注重个体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再到现在注重个体的品行与心理等等。其中讲诚信、遵守纪律、按规则办事已成为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素质和条件。对于刚刚迈出校园、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要想在职场站稳脚跟,树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尤为重要。

1.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才能更好地实现角色转换,适应岗位需求,实现顺利就业。大学管理突出“人性”化,相对比较宽松。但是企业管理更突出规则,突出“钢”性,特别是在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的第一线,都必须通过严密的劳动分工、标准化的劳动操作技能、严格的工作纪律来保证工作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大学生初入职场,大都要从基层做起,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自觉地严格遵章守纪,自觉地严格执行规定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才能适应由大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适应岗位需求,实现顺利就业。

2.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满足职场需求,实现稳定就业。在大学里,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关系自不必说,老师与学生之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平等关系,大学里倡导师生之间平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和情感上的沟通。但是在企业里,人与人之间总是构成“管理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讲究责任与服从,更讲究工作规则和管理程序。所以,高校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自觉服从管理,严格执行程序,保持上下左右良好的沟通,才能适应由校园到职场的转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自己营造较好的工作环境,从而实现稳定就业。

3.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才能较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满足可持续发展需要,实现发展式就业。“无规矩难以成方圆”,规则保证了处于复杂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在有序的社会环境中,获得生存与发展的可能。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与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的不断发展,规则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高校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规则意识,才能在顺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增长才干,满足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现发展式就业。

二、高校大学生规则意识淡薄在就业过程中的主要表现

由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规则意识培育的不足与缺失,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影响,目前,大学生群体规则意识相对淡薄,已成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规则意识不强

高校大学生初次就业,一般都会接受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一般包括履职所必需的业务知识、操作技能和工作流程等所谓的“硬技术”,同时也包括企业规章制度在内的企业文化。同学们对“硬技术”的学习比较重视,认为这是“看家”本领,但对企业文化特别是对规章制度的学习明显放松,“不感兴趣”,认为这种教育都是“说教”,与工作关系不大。在岗前培训考核时,不合格的科目多是对企业规章制度的考核。更有甚者,对“岗前培训不合格将被淘汰”这一规则不以为然,而最终被淘汰。

(二)工作纪律观念不强

高校毕业生刚刚步入职场时,对企业的“钢”性管理表现出很大的不适应,因纪律观念不强而痛失就业机会的屡见不鲜。例如,有因住所较远上班迟到被罚,认为单位“不人性”,拒不改正,最终被辞退的;有违反劳动纪律,在工作场所吃零食,受到批评不服气,认为只要自己进行清扫就不是问题,而与主管发生矛盾,最终离职的;有对公司规定的任务量不屑一顾,觉得到时候给主管“表示表示”就万事大吉,结果错失就业机会的,等等。

(三)按程序做事的意识淡薄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在基层,因为周围的很多老同事,甚至是部门主管比自己的学历低、学识少或者是年龄比自己小,但他们却对自己“指手画脚”、“吆五喝六”,内心很不平衡。于是,表现出各种“不服”,把公司、企业的工作程序与规则置之脑后,对同事缺乏尊重,对上司缺乏服从,造成人际关系紧张,最终丢失就业机会。

(四)诚信意识淡薄

一种表现是不履行对工作的承诺,例如保密要求等等;一种表现是消极懈怠,时间观念差,不按规定完成承接的任务,找理由搪塞;一种表现是单方面毁约,突然离职,给公司带来很大的被动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

三、高校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严格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为学生树立遵守规则的榜样

一方面,“言教不如身教”,高校的所有老师,不管身在什么岗位和职位,都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纪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榜样,传递遵守规则的“正能量”。另一方面,“教育无小事”,对学生中的各种违纪现象,教师和学校都应明确指出,给予批评,严重的要按规定给予处理,以树立规则的权威,让学生感悟“现实版”规则的严肃性,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严格遵守规则的习惯。现在一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学生中一些违纪行为视而不见或者“心慈手软”,这样对于违纪和不违纪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反规则”的“教育”,对学生规则意识的形成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我们应力戒此种现象的发生。

(二)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大学生对规则的认知水平

首先,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把规则意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学情和校情,结合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选择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功能定位和案件的处理中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消化各种规则的精髓。其次,在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中,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对校纪校规的学习与教育,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提高对日常行为规则的认识水平。再次,采用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将包括企业规章制度、工作纪律在内的企业文化移植到校园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懂规则、守纪律、讲程序,成为高素质的“准职业人”。

(三)加强氛围营造,增强大学生遵守规则的内在动力

第一,通过宣传橱窗、校园广播和校园网等媒体和渠道,加大对遵守规则的宣传力度,营造遵守规则的良好氛围。第二,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主题班会、征文比赛、漫画比赛、演讲比赛等等,对校园里模范遵守规则的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和表扬,对学生中的各种违纪行为和现象给予批评和谴责,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反省,强化规则意识的教育与引导,增强学生遵守规则的内在动力。第三,举行多种形式的校友活动,请校友现身说法,用他们身边的案例对师弟师妹进行引导,增强规则教育的说服力和有效性。

(四)加强规则实践,强化大学生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

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遵守学校规则的检查与督导,不断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规则的制订与执行中。如,在组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来制订活动规则,以学生为主体来执行规则或者督导规则的执行,通过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企业、走进社区,通过对一些社会规则的宣传或执行调研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规则的现实意义和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篇7

近年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许多语言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2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目前,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能直接与讲英语的外国专家、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等进行交际的大学毕业生。有些毕业生即使会说一些,也往往会在对外交往中使用不得体,犯上了“文化错误”。

北外语系的博导胡文仲(1994)调查指出,中国学生常犯的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有四类:1)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如路遇外国人时,开始谈话却用“Excuseme,Whereareyoufrom?”;拒绝外国朋友的提议时却用“I’llthinkitover.”等等。2)在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如邀请外国朋友参加社交活动时不邀请其配偶,用沉默来回答外国老师的提问,在表达感激之情时要千恩万谢地说上许多许多等等。3)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如与外国朋友久别重逢时说“You’vegotnochangeatall.”未经允许翻看外籍老师的影集等等。4)过于简单化或过于笼统化。如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爱吃麦当劳,所有的英国人都寡言少语等等。通过这项调查,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如何地道而得体地运用语言不但与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同等重要,而且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3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现代毕业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所以比较薄弱,部分原因是对语言运用能力、对目的语文化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从教学角度看,大多数的大专院校没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文化类的课程,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英语文化课,也涉及面不广或没得到足够重视;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资料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这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及语境中的运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很少会涉及到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形式,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涉及到也是随心所欲,缺乏系统性;测试中更是没有涉及到语用能力及文化知识。从学生的角度看,非英语专业学生过于依赖英语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只是学习基本的语言规则,不学习语用知识,更谈不上运用语用知识了,这样便认识不到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密切关系了,因而也不能在正式的外交场合用得体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了。

4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传授的必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掌握语言规则和语言使用规则,即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几部分,即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这里的语言使用规则指的就是所用语言是否得体的文化因素方面的规则。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大纲对语言能力的三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体系,然而对于跨文化教学应该包含哪些要素还没有明确的体系。下面就从教和学的视角及认知来谈谈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1要从价值观取向的视角来认知汉英两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即整体观念比较强,集体重于个体。而西方则更重视个体,讲究个性,讲究独立奋斗。

4.2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和学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建构一种合理的跨文化教学体系,比如说,课堂教学毕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把文化列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出分阶段目标,这样目标明确,教师也便于操作;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利用直观电教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教师可以多方面地寻找资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更可以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做好知识文化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师自修及教材、试题的再研究。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较高的要求和革命,教师必须花较多的时间来搜集合适的资料。而且在教学时还得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时还需将语言文化的考核考虑进去。

5结语

语言和文化是个统一体,语言的社会功能之一是传播文化,且文化因素成为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障碍之一。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因此,我们应当在教学中自觉、系统、更好地完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并正确处理和摆正文化知识和其他训练项目的关系,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和层次上利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潘晓慧.试析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学刊,1996(2).

[3]王勇.在语言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外外语教学,1998(4).

篇8

通过对我们大班43名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幼儿的规则意识差异很大,有些幼儿能够很好的遵守各项规则,而有些孩子却根本没有这个意识。在43位幼儿中课堂上要求如厕的幼儿有11位,占总数的26%,在游戏中不能自觉遵守游戏规则的幼儿占35%;喝水、如厕、洗手不按顺序排队的幼儿占21%,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幼儿占44%。大班的幼儿已有初步的规则意识,但执行能力不强,需要成人的督促;自律开始萌芽但还没有完全内化;在等待游戏时缺乏耐心;学习中以插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言行等。这些结果充分表明我班幼儿十分缺乏规则的意识,执行规则能力较差。这些幼儿大多不会正确的与同伴相处,不遵守活动规则,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自由。由此造成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一切对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自控能力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呢,在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孩子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感受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乐趣,体验违规的后果

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只有幼儿认识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才能让幼儿主动遵守规则。我们会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体会遵守规则的重要。如:我们常常带幼儿去超市购物让幼儿体会购物需付钱,付钱时要有序排队;如:引导幼儿观看有关交通规则的碟片,让幼儿了解遵守规则可以保障人的安全,而违反交通规则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使人受伤或死亡。用这些丰富的教育方法让幼儿了解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除了要让幼儿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还要让幼儿感受遵守规则的好处和乐趣。孩子在遵守规则时不应感到有压迫、不愉快或是难以忍受。因此,我们首先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充足、合理、适当的空间和大量丰富的材料,使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活动内容,避免不必要的争执与冲突。孩子毕竟是孩子,年龄小,能力有限,难免会和同伴发生冲突、违反活动规则。这时,我们就应该努力让孩子了解违规的后果,并让其承担一定的责任。

如:在游戏时,有些孩子自控能力弱,常出现违反游戏规则的情况。针对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如果小朋友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应该怎么办?”通过讨论,孩子们一致决定,如果谁在游戏时违规了,那就停止游戏3次。为了让自己有更多参与游戏的机会,孩子们违反规则的现象越来越少。同时对于那些能自觉遵守规则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巩固幼儿遵守规则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班上树立榜样,号召幼儿向榜样学习,让榜样带动全班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比教师一味批评违规的幼儿,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二、在活动前讲规则

有的教师在活动之前不向幼儿提出任何要求,活动中发现问题时才强调规则,或者当发现出了问题时,怒气冲冲责问幼儿。此时幼儿的注意力已经不集中了,不会认真听老师的话。其实这样对孩子是不公平的,因为事先老师并没有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们只有在活动前提出要求,让孩子了解活动规则,孩子才可能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受规则。

三、幼儿参与制定规则

只有在幼儿参与下建立的规则要求才是适合幼儿需要的规则,才能真正被其接受。在不同的活动之前我会组织幼儿通过讨论修订自己制定适合的规则,这时孩子们会非常自觉的遵守规则。

四、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教学活动是幼儿获得知识、情感、技能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儿歌和文学作品引导幼儿自觉遵守规则。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如:为了让幼儿能在活动中有序的排队,我利用这一幼儿崇拜的人物教育孩子向他们学习。在音乐活动《进行曲》中通过引导幼儿欣赏音乐,观看国庆大阅兵和军方军训练、生活的一些视频情景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向学习,自觉遵守活动规则。为了让幼儿能轻拿轻放小凳子,我向幼儿讲述了“小凳子为什么哭了”的故事,以此来教育幼儿轻拿轻放小凳子。在教育幼儿遵守交通规则时,我们通过请幼儿进行情景表演过马路和学习儿歌“红绿灯”来让幼儿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规则的建立不是靠说教和硬性规定就可以做到,重要的是培养,而游戏是最好的途径和手段。幼儿园的游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规则游戏一类是创造性的游戏。规则游戏对幼儿来说,蕴涵着丰富的学习机会。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上下课铃声的游戏活动,模仿小学生的课间生活。每次活动前敲响小铃。幼儿听到铃声后知道要上课了,就会自觉的回到座位旁就座,等待老师来上课……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幼儿则离开座位自由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幼儿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条件反射,有利于帮助幼儿提早适应小学的活动常规,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再次,教师要帮助幼儿掌握游戏的玩法和规则,教师讲解力求生动简明。游戏规则应灵活,如果幼儿要求并且他们都同意改变游戏规则时,应当允许幼儿改变规则。

篇9

现在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现状如何呢?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调查表,采用问卷和日常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大、中、小三个实验班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包括交往范围、交往技能、交往中的行为准则),进行了测查,测查结果不很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往范围小,(2)交往机会少,(3)交往技能差。

二、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对策)

1.家园同步为幼儿创设交往环境,提供交往机会,扩大交往范围。幼儿最基本的交往范围是家庭和幼儿园,家长和幼儿园的最终目的都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因而,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必须由家庭和幼儿园双方来承担,双方缺一不可,幼儿园的教育要靠家长的一致配合,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强化,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只有家园同步,才能更好的为幼儿提供交往机会,更好的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认识水平,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我们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规程》精神,明确培养目标,大纲要求,了解何为社会交往,培养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养等等。开办家教园地,宣传家教方法,举办家教讲座,传授家教方法,使家长树立大的教育观,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重视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乐于、敢于交往,在幼儿园园内教职工对孩子态度要和蔼可亲,教师要放下架子,以伙伴身份与孩子相处,使孩子放开手脚敢说、敢玩。在家庭中,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游戏伙伴,与孩子一起玩。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幼儿园为幼儿开设各种游戏活动区、小社会游戏室,家庭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小小的空间游戏角或游戏室,使孩子回到家里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提供交往机会,扩大交往范围,幼儿园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注意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的机会,课堂中注意提供自由交流时间。

2.利用文学作品,情景表演,辨析会,家长谈家园同乐,家长参与游戏等形式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幼儿克服任性、自私、自我为中心等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

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首先要重视培养幼儿的礼貌习惯。在交往中,礼貌是影响交往的因素之一,有礼貌别人就愿意和你交往。因此,家庭、幼儿园都要重视礼貌习惯的培养,在与人交往中使幼儿懂得尊老爱幼。如:在公共场所与人的交往中见了长辈让孩子问好,在公园里、商店里、汽车上对人都要有礼貌,请别人帮助会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打扰别人会说对不起、没关系等。

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过程中,必须重视幼儿的合作精神培养。现在的城市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受家庭、社会保护过多,使多数独生子女养成了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人合作等不良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使孩子进入幼儿园这个小集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使孩子在交往中屡屡受挫。因此,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幼儿合作精神的培养。

3.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过程中,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非常重要,人与人的交往有一定准则不按照这些准则去做,就会使交往受挫。因此,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过程中,必须使幼儿学会遵守一些行为准则,增强规则意识,使幼儿知道只有遵守一定的规则,交往才快乐,而这些规则意识,则靠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意识教育而形成的。所以说家长和教师在与人的交往中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孩子的表率,使孩子在交往中逐渐增强规则意识,体验交往成功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幼儿的交往技能主要包括协商技能、插入技能、交换技能,幼儿的交往技能好坏直接影响幼儿的交往质量和范围,影响幼儿的交往能力,那么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时,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呢?

①利用情景表演形式让幼儿学习协商、插入、交换等技能。②利用家教辨析会形式,让家长掌握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技能,根据幼儿在日常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实例,提出来或表演出来,让家长辨析如何解决。③成人参与游戏教给幼儿交往技能,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做孩子的游戏伙伴,幼儿就会乐意接受成人的建议,同时在游戏中成人又可以把自己的交往技能直接传授给孩子。④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过程中,提高和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篇10

1 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近年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许多语言教师对跨文化交际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研究这些跨文化交际中的故障问题, 

对于英语教学确实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这是因为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语法规则和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不意味着学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使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指出:“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这就要求广大英语教师要把跨文化教育列入英语教学一个重要环节。 

 

2 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错误 

 

目前,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能直接与讲英语的外国专家、投资者和管理人员等进行交际的大学毕业生。有些毕业生即使会说一些,也往往会在对外交往中使用不得体,犯上了“文化错误”。 

北外语系的博导胡文仲(1994)调查指出,中国学生常犯的与语言有关的文化错误有四类:1)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是不适当的。如路遇外国人时,开始谈话却用“Excuse me, Where are you from?”;拒绝外国朋友的提议时却用“I’ll think it over.”等等。2)在文化习俗上不可接受。如邀请外国朋友参加社交活动时不邀请其配偶,用沉默来回答外国老师的提问,在表达感激之情时要千恩万谢地说上许多许多等等。3)不同价值体系的冲突。如与外国朋友久别重逢时说“You’ve got no change at all.”未经允许翻看外籍老师的影集等等。4)过于简单化或过于笼统化。如认为所有的美国人都爱吃麦当劳,所有的英国人都寡言少语等等。通过这项调查,胡文仲认为文化错误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因为它容易造成外国人与中国人之间感情上的不愉快。因此,如何地道而得体地运用语言不但与如何正确地使用语言同等重要,而且也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 

 

3 跨文化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弊端 

 

现代毕业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之所以比较薄弱,部分原因是对语言运用能力、对目的语文化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从教学角度看,大多数的大专院校没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语文化类的课程,即使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英语文化课,也涉及面不广或没得到足够重视;教学中使用的大部分教材资料只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了这种语言形式的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及语境中的运用;课堂上,大多数教师只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很少会涉及到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形式,英语文化知识的介绍更是少之又少,即使涉及到也是随心所欲,缺乏系统性;测试中更是没有涉及到语用能力及文化知识。从学生的角度看,非英语专业学生过于依赖英语教师,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只是学习基本的语言规则,不学习语用知识,更谈不上运用语用知识了,这样便认识不到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密切关系了,因而也不能在正式的外交场合用得体地道的英语进行交际了。

4 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外语教学中,语言文化传授的必要性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掌握语言规则和语言使用规则,即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指的是语音、词汇和语法几部分,即英语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这里的语言使用规则指的就是所用语言是否得体的文化因素方面的规则。文化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教学大纲对语言能力的三要素(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已经有了相当完善的体系,然而对于跨文化教学应该包含哪些要素还没有明确的体系。下面就从教和学的视角及认知来谈谈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4.1 要从价值观取向的视角来认知汉英两种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即整体观念比较强,集体重于个体。而西方则更重视个体,讲究个性,讲究独立奋斗。 

4.2 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和学校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建构一种合理的跨文化教学体系,比如说,课堂教学毕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把文化列为教学目标与内容,制定出分阶段目标,这样目标明确,教师也便于操作;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从多个视角了解其文化;利用直观电教手段体验异国文化,教师可以多方面地寻找资料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不仅了解西方文化更可以通过实际的语境(context)学会如何进行这种语言的社会运用;注重文化差异,加强文化对比,提高文化意识,做好知识文化介绍,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教师自修及教材、试题的再研究。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也是对教师的一种较高的要求和革命,教师必须花较多的时间来搜集合适的资料。而且在教学时还得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成绩时还需将语言文化的考核考虑进去。 

 

篇11

1.提高安全意识,学习溺水安全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初步了解溺水安全的有关内容,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3.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溺水安全的基本知识,培养有关防范力。

教学过程:

一、老师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学习溺水安全知识。我们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知道是21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爱学习、爱劳动,是充满生机的新一代。我们在党的温暖的阳光下成长,在老师的悉心哺育下一天天长大。我们是肩负重任、跨世纪的新苗。可是,我们却经常听到一些溺水事故的发生,看到一些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灾难在我们身边发生。那我们该怎么预防呢?

二、活动设计

1.老师先向学生讲几点防溺水的知识要点

(1)教育学生周末、节假日、寒暑假严禁到江河、大海、青山头水门、池塘、无盖的水井边等处戏水、游泳。不能独自或结伴到海边、池塘边钓鱼、游泳、玩水。

(2)教育学生在来校、离校的途中千万勿去玩水,下江游泳。

(3)我们是小学生,很多同学都不会游泳,如果发现有学生不慎掉进江河、水库、池塘、水井里等,未成人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箭来相助或拨打“110”。

2.老师谈谈事例,并由学生扮演小品

本学期××学校在周末,几名学生到讲河边钓鱼玩,有两名学生不慎溺水死亡。这个悲惨的事实告诉我们了什么?这几个同学违反了哪些安全规则?我们应如何遵守安全规则。

(1)议一议:

这几个小朋友违反了哪些安全规则?

我们应如何遵守安全规则?

(2)把小朋友的错误纠正过来。

(3)由这个事实谈谈我们的心得体会。

3.说一说

说说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防范溺水事故的发生。

篇12

三楼办公室

参加

人员

师傅

许燕君

徒弟

张莉

活动内 容

商讨对于幼儿自主性游戏中如何培养规则意识

 

 

 

 

一、徒弟提出自己的困惑,在幼儿自主性游戏活动时孩子们进入区域“兴趣”就来了,材料不会轻拿轻放,特别是建构区的幼儿,往往在搭建的过程中说话、讨论,并不时有玩具掉在地上,有些习惯较好的幼儿,会主动捡起来放好,更多幼儿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中,没有规则意识,影响自主性游戏活动的质量。

二、师傅先给徒弟分析在自主性游戏活动时规则意识到重要性,不能过分的干预幼儿的选择。师傅讲解由于幼儿受年龄特点的影响,他们的自觉性、自制力及坚持性都比较差。他们往往会不加选择地模仿别人的行为,或者是受情绪的影响及外界刺激的干扰。

三、师徒共同探讨出一些在平时的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篇13

一、研究个案的基本情况

班级:2016级一班(高一新生)

人数:84人

时间:2013年9月13-14日

学生基本情况:该班学生中男生28人,女生56人。独生子女34人,占40.5%;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18岁,平均16岁.来自农村的占77.4%,毕业于农村初中学校的学生占82.1%。开学初,对该班进行访谈时发现,大部分学生谈到面对全新的面孔和全新的学校,不知如何与同学们相处,如何与大家进行沟通交流,怎样去融入班集体,如何做一个感恩、自信的人等问题。

二、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高一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衔接阶段。调查显示,大部分高一新生在入学适应方面存在适应缓慢或者难以适应等困难。我们针对高一新生进行入学适应的团体辅导,希望通过团体辅导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以打造一个高凝聚力的班集体,让学生学会交往与沟通,更快融入团队,适应班级为起点,进而进行自我探索与感恩、提升自信等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高中的新生活。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辅导教师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和班级内同学的人际互动,运用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活动,帮助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行为方式,预防并解决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活动[1]。

团体辅导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无论对培养健康的个体、营造美满的家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构建和谐的社会,还是对心理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都发挥着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有人群的地方,团体辅导就可以有用武之地,就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既是一种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方法,也是一种促进人格发展和预防心理困扰的有效的教育活动[2]。

三、研究的步骤与方法内容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学初在高一新生中选择一个班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采取集中训练方式,辅导时间为两天共15小时。

本次研究采取最受同学们喜爱的体验式活动教学辅导模式,对高一新生进行团队人际交往与沟通、自我觉察与感恩、增强自信的训练。

活动第一天旨在提高学员的团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建立规则,和谐团队,进而提高其团队意识和凝聚力;第二天的自我觉察与感恩、增强自信训练,可以让学员正确认识和反思自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态努力追求,这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和团队精神训练的重要环节。

人际交往环节设计的思路主要是:从认识第一个伙伴开始,融洽整个团队的气氛,用自信分数来分组为后续自信训练埋下伏笔,正向互动融入小组相互介绍与了解对方,并与其它小组进行积极互动,对形成的各个团队进行建设,最后在浅度催眠的状态下闭眼静听关于珍惜友谊的一段朗诵――“特别情感给了你”。

人际沟通环节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从小组展示看小组内的沟通情况,对全体的倾听能力作一个测试,用实际的问题再次考验学生倾听能力。通过不看不说、只说不看、积极沟通等训练提高学生沟通能力。最后让学生明白行为比说话更重要、更有价值,明白说再多不如行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自我探索与感恩环节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深入探索亲人眼中的我、朋友眼中的我及自己眼中的我,思索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通过“我的五样”、“生命之舟”、“我的重要他人”“心有千千结”等进行自我探索,找寻心中的爱,反思成长,有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命中的所有人。

自信提升环节的设计思路主要是:首先让学生回忆成长经历中自己的成功小故事,再寻找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让同学互相赞扬与欣赏。其次是找出自己需要锻炼的特质,并坚定不移、信心百倍的大声说出自己的优秀品质。然后通过观看视频明白永远不要放弃,意向百分百,努力的争取并展示自我。最后让每个同学展示自己的风采,相信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四、个案研究跟踪讨论

(一)班主任感受

班主任谈到:培训一天后去寝室查看时,发现寝室同学不再是各玩各的,而是全体愉快的在一起下棋、讨论。通过此次培训使得学生的沟通能力、感恩的心、自信心、班级意识大幅度提升,班级团队凝聚力明显增强,同学之间感情更深厚,交往更和谐。班级学生干部是通过两天的培训观察和学生积极上台演讲之后才推选出的优秀学生。

(二)学生感受

有学生这么写到:今天我上了人生中最奇特的课。认识了很多人,感觉班上同学很有人情味,同学们相处很融洽,相信本班一定会更加团结友爱,超越其它班,成为让别人都羡慕的优秀班集体。

五、个案研究结论与思考

通过为期两天的团体辅导,该班学生从人际交往、情感沟通、自我觉察、规则意识、班级凝聚力与自信心等有很大程度的提高,从而更加热爱班集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交往

人际交往的成败或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一个人的学业、生活、婚姻、事业等的成功与失败,如何创设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或让个体尽快融入一个新的集体,赢得友谊,为人生事业发展提供帮助,是我们很多人感到困惑的问题。

本次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更快融入班集体,他们学会了主动争取,主动交往。有一位学生这么写到:进入安中这个新环境,校园是陌生的,老师是陌生的,同学也是陌生的。我们面临的一切发生了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带来压力和紧张,为了更好的成为优秀的学生,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环境,我们要做的就是熟悉他、认同并接受他,尽快把自己融入学校这个新环境中。

(二)学会沟通

人际沟通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不注意其中的一些细节特别是非言语行为可能使你在交往中事倍功半。

情感沟通是联系人们内心世界的纽带,是促进人际关系的桥梁。团体辅导的魅力所在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那道障碍,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去倾听他人的话语,与他们沟通的关键,如何团结合作,与朋友分享欢乐与痛苦。

(三)立即行动

没有空洞的理论,没有玄幻的狂想,没有高调的口号,没有虚伪的煽情,有的,只有行动,不断地行动,向着目标,坚定地走!学生如是告诉我。目标就是动力,目标就是希望,不要管其他人的目光,想做就做,路在脚下,目光在远方。

(四)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是一个以清晰自己人生价值观,激发感恩与成长动力为目标的训练环节。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在生命旅程中是如何对待亲情、友情、健康、事业、金钱等,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而努力的过程中,学会多赢与感恩。学生谈到在自我觉察中体会到了心痛、真理与爱,懂得了要爱护自己,珍惜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千万不要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五)提升自信

自信提升是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打破一些负性思维和消极暗示,发现自己的优势并敢于追求,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相信自己并努力创造自己美好未来的一种积极心态,这是激发人成长动力挖掘潜能的一个有效手段。

(六)规则意识

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中国的老话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所验证。制定规则来进行约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一个守规则的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学生一时的行为违背了规则,一定要去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不要仅限于简单地用规则约束。真正的关心会比单纯的管束效果好得多。我们老师面临学生出现的很多问题,也应积极应对,而不是逃避和麻木不仁,任其发展。

通过这次团体辅导,看到了老师及学生对活动的喜爱,尤其是学生在团体辅导之后的明显变化,我们由衷的感到开心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