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培养方向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培养方向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培养方向

篇1

而现代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实际上,以往教育更注重的是前者,而忽略了人文素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导航——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与融合。记得李政涛先生在《教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一书中,曾引用叶澜先生的一段文字。我以为这段精彩的文字颇能说明情感、意志与人文教育的密切关系。这段精彩论述是这样的:“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你能否使他们振奋?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你能否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无头绪时,你能否给予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你能否唤起他的力量?你能否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你能否听出学生回答中的创造?你能否觉察出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变化?你能否让学生自己明白错误?你能否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你能否让学生觉得你的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你能否让学生的争论擦出思维的火花?你能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我认为,这就是教育对人性之觉悟,这就是教育的人文精神!有的教育学者也认为:“人的生成不仅包含理性方面。而且包含着非理性方面,不仅如此,人的生成在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面都存在着言说的和缄默的两个层面。因此,教育过程决不能只是限定在理智的教学范畴中,简单地加上情感、意志直觉、信仰或‘非智力因素’之类,它还必须包括那些不可言说的、只能以现实的生命活动表达出来的生长发展。”可见,不可言说的情感交流和“身教”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说人文素养的内涵,为高等教育之语文教育确立基本的价值取向。所谓人文素养是指知识、能力、观念、情感和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是一个人掌握和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水准的具体表现。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迅速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规格,向社会输出“满意”的毕业生。必须强调的是,要在加强人文素养培养的主旋律下,构建立体化的职教课程体系,让学科辐射课程(理论的和实践的)、活动交往课程、校园文化课程、社区实践课程、社会生产课程、家庭教育课程等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形成强有力的课程整体优势,促进学生人文素养、专业技术、职业品质、创业能力等和谐、充分的发展,向全社会树立起优良的职教质量品牌。只有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才能及早地被广大民众所认同。

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高校教育来说是一个常做常新的课题。很多高校都将大学语文一课作为必上课程安排于学期之中,但是鲜少有将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学之中的,更不用说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本校、本地实际情况将人文素养的培养引入教学之中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以江西省某高校为例,除外语类专业有一个学年的汉语教学计划(第一学期授课内容为现代汉语,第二学期授课内容为古代汉语)外,其他专业都没有开展相应的语文教学。而诸如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因其专业所学内容的传承性,其实更应该全面的接受语言文化教育,使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这将更有利于他们对于艺术创作的把握与人文素养的综合提高。还有例如工科特这特别明显的专业,这样的大学生因其长时间接触工科教学内容,很容易忽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形成,而缺乏人文素养的高学历人才就犹如缺乏了灵性的高智商机器一般,他们或许可以成为某一个行业的精英,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的分子,却大大的缺乏了面对生活的审美情趣与人文认知感。也是当下比较流行的“智商满分情商零分”的怪才,这其实是对高校教育的一个极大讽刺与挑战。作为高校教育,应该重视起大学语文的普及性教育同时因地制宜、因校执教的开展由大学语文教学所脱胎而成的人文素质培养。

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着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改变各专门人才的“单向度”倾向,使得21世纪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证。高等教育的人文素养教育已成为当代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及身心素质教育等同等重要,因此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人文素养可为高等教育之语文教学开辟新道路,指明新方向,推动高等教育人文素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方有林.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论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05).

[2] 吉海霞.新时期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原因浅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篇2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扩大招生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学毕业生不断涌向社会,就业难的问题亟待解决。随着毕业生数量的逐年上升,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由此折射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培养目标陈旧、教育过程僵化等问题。因此,从更新教育理念,准确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育教学话动,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等方面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并在大学生创业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同时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方式,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

二、从大学生自身出发,主动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在当代就业压力空前巨大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应该从一入学就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打消大学生作为“天之骄子”的虚荣心。大学生在以前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是为了下一个阶段能够在最好的学校读书。而上大学以后,大学生普遍会觉得,自己已经考入了大学,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同时也失去了奋斗目标,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只要考试得六十分就万事大吉。高校和教师应该及时地纠正大学生诸如此类的错误思想,让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不能让大学生象“温水煮青蛙”一样,在高校相对封闭的“象牙塔”里躺在过去的成绩上睡大觉,要让其充分认清就业情况的严峻形势,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有目的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不断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这样学生才会打有准备之仗,平时的学习才不会盲目,才更加有针对性。大学生要具备学术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创业能力;应该具有冒险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当前,有学位不一定就能找到工作。大学生不仅是求职者,更应该是创业者。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应该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责任感、团队意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胜一筹。

三、从教师改善教学方式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教师应该拥有创业的经验,要对创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及社会对创业教育的要求有很好的洞察力。教师要主动提高创业教育意识,不断增加创业经验,到企业挂职锻炼,多参与社会的创业实践。学校要吸收社会上那些既有创业经验又有学术背景的人士从事兼职教学工作。这些兼职教师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现身说法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新鲜的内容。创业教育教师不但应该加强理论研究,而且要多参加培训项目,改善教师的创业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到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理念,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而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创业课互相协调、功能互补的多元化教育体系。

四、从高校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应该以就业市场为教学导向。高校越早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学生就越有可能成为创业者。创业教育应该作为大学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内容,以必修课、选修课、创业项目的形式进行,形成比较科学、系统、完善的教学体系。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非常宽泛,包括不同领域创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高校应该开设一系列针对性强的创业课程,这样才能使创业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教学方法上,创业教育采取直接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补充的方法,通过单独开设创业课程,使大学生直接接受创业知识。高校通过各种鼓励创业的措施,营造推崇创业、鼓励冒险、接纳失败的创业环境。师生在浓厚的创业文化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崇尚创新、崇尚创业的理念。在这种创业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大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创业一线。创业在高校成为一种热潮。

对一所大学来讲,育人是根本,就业是目标。就业率是社会检验高校是否实现办学目标的标尺。因此把握市场的需要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明确的市场定位,培养出就业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关键,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条件。高校应该随时进行相关的市场调查,横向比较,纵向挖掘,确定本校的层次定位,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师资、设备、场地等教学资源情况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依托特色,扬长避短,全力打造品牌专业,为社会培养出合格、适用的人才。高校要及时跟进就业指导工作。我国大学往往临近毕业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而且学生多是在课堂上接受纸上谈兵似的讲解。高校应该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三年级帮助学生了解企业资料,参与招聘会,感受就业氛围;四年级集中向学生传授求职技能技巧。这种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增强就业能力。

五、从政府改变服务方向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引起了政府的积极关注。政府需要在政策、政府项目、金融支持、教育与培训、商务环境、研究开发转移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宏观环境。同时,要加强创业教育网络建设,及时相关政策、项目、实训、成功案例等信息,畅通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教育科学评价机制和创业信息的跟踪机制,收集反馈创业信息,建立创业数据库,把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业教育的重要依据。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形成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和保护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和法规,促进以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为目标的系列法案出台,促进高校专利的发展以及大学生衍生公司的创办。要形成完善的创业基金体系。政府要设立国家创业教育基金,赞助创业教育竞赛、奖励优秀创业教育学生以及开发创业教育课程。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学生创业。

六、结语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也存在着不足。因此,要结合我国的教育水平、师资能力、学生情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发展途径。我们提倡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为切实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找准突破方向。

参考文献:

[1]罗岩.从大学生就业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3-44.

篇3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本文主要阐述了通过以传授物理知识为载体,从应用微积分知识分析较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熟练应用已学知识理解新的物理知识两个方面,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二、熟练应用已学知识理解新的物理知识

一方面,大学物理知识是以中小学的知识为基础,以生活见识为依托。例如功的概念是从初中知识出发,经过高中的提高,引导学生将功的计算公式提高到用力矢量与位移矢量的标量积来表示,应用微积分知识使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突破,从而具备在变力作用下质点作曲线运动时计算功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应用新学的知识分析处理物理问题。例如,在气体动理论的理想气体压强公式的简单推导中,需要应用中小学的面积、速度和压强等知识,应用力学中学习的动量定理和冲量概念,即熟练应用物体在1秒内受到的冲量的量值与受到的平均作用力的量值相同等知识,应用新学的统计学中的平均值等知识,引入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概念,导出理想气体的压强公式,这个公式把可以直接测量的宏观量与无法观察的微观量联系起来,证明了热现象的宏观效应是大量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和分子间存在频繁的碰撞的集体表现这一观念是合理的,最终理解到压强是一个统计量,对个别分子而言压强是没有意义的,进而理解实际中“真空”这一术语的涵义。

三、总结

大学物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实践探索了以传授学生物理基础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为宗旨的基本思想方法。着意训练学生熟练应用微积分思想分析处理较复杂的物理现象和迅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物理问题,是培养学生科学思想方法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Research on the factors and strategies influence college’s stu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capabilities

Wu Rongjuan, Wang Na , Shi Jinghua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Abstract:Help students' establish self-directed learning ability, form the habit of lifelong 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topic of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self-directed learning, find that student’s individual subjective factors such as study motivation、interest、self-efficacy、self-confidence etc.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e stu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but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stud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lso have an impact on self-directed learning. For these factors put forward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students' self-efficacy and self-confiden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their self-directed learning ability, at the same tim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including learning and social environment, etc.) to help students cultivate their self-directed learning capabilities.

Key Words: self-directed learning, influence factors, individual subjective factors, extern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1 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

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又称为自我指导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学习者自主(1earner autonomy),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行为1。

从现有文献来看,对于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如任春华等将其归结为主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包括: 自我效能感, 学习策略, 心理和情感因素, 客观因素包括: 独立个性与教育民主的缺乏, 学业时间管理, 社会环境2。张俐等认为主要由3个因素,主动性、思维力和内驱力,共22 个成分影响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中核心因素是“主动性”,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3。王静琼等研究了自我概念、学习归因、学习环境适应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发现自我概念对自主学习有直接影响4。李永强等通过自编调查问卷发现专业感兴趣、学习有计划、生活有规律、自信心等对自主学习有显著影响,学习环境及其社会性对大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很小5。

虽然,国内的研究各不相同,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文献都认为大学生自主学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个人主观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自信心等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影响最大,外在环境因素如学习环境、社会环境对自主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应该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等) 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2 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案

2.1 个人主观因素

(1)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们采取行动的心理动因。有关学习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对学习效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 研究发现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如: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个体因素,学校因素(校园环境、教学设备、课程设置等),社会价值观等都会对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因此,可以看出,专业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应该首先进行专业引导, 尽快让学生理解这个专业并对专业感兴趣。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课程引导,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知道为什么学这门课程,以及培养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

(2)加强学生学习效能感和自信心的培养。自我效能

(self-efficacy)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和感受6。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充满自信心,这直接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4。因此, 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和自信心。近年来,对于自我效能感培养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行为目标。②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成功的机会。③为学生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 ④归因训练。⑤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直接的反馈。⑥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⑦努力建立宽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7。

2.2 客观影响因素,

(1)进行学风建设,改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自主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学习环境包括软硬件两方面,如适宜的学习场所, 图书馆、网络工具等硬件环境,也包括良好的学习氛围等都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影响。目前各大高校在硬件方面都已做的非常完善,因此,目前高校应更注重学风的建设,改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社会环境。社会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也会产生影响,社会的不良风气往往会使学生觉得读书无用,读书吃亏,从而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 因此,学校注重应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郑敏, 自主性学习的缘起和发展[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年,第8卷,第3期

[2]. 任春华, 桑青松,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06年,第19卷,第11期

[3].张俐,刘波, 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分析,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32卷,第7期

[4]. 王静琼,张卫,朱祖德.大学生自主学习影响因素的中介效应

模型[J].心理学报,2010年,第42卷,第2期, 262-270

篇5

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将必须具有的岗位专业技能作为员工的基本要求之外,为了实现员工在工作团队中的价值最大化,团队协作能力也成为员工成长和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在团队新招聘员工时,新员工应能很好地弥补整体的不足,使团队协调发展。通过团队成员之间彼此互补,发挥团队最大优势,降低个人失误引起的损失,保证团队工作顺利开展且能按计划完成。

通过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学校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奠定了基础。在大学方程式汽车项目开展过程中,学校在不断为社会培养优秀毕业生的同时,也提高了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自从2012年开

始,我校借助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由指导教师团队向学校机械类、管理类、材料类、艺术类等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课程,让在校大学生了解赛车团队项目管理和运营模式。

二、企业管理与人才培养

在现代工程项目运营过程中,在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让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实现不同的功能,且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需要分工协作。在项目开展的前期阶段,需要熟悉技术、管理、财务和营销的专业人士共同开展项目计划、预算拟制、可行性分析、市场前景调研等相关工作;在项目计划实施阶段,人员调度、资金管理与物料采购、产品设计与工艺分析等工作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士共同协作完成;通过不同信息渠道将产品完成的相关信息提供给客户,直至项目完成。即使一个人能够完成上述某一阶段或全部工作,但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且效果不一定好,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任何团队都不应如此冒险处理。

现代工程项目其实就是一个多种资源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需要整合各方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人才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内因,完整、合理的人才储备制度是团队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团队中有人离开时,通过社会、校园和社会与校园组合招聘完善队伍,确保团队的完整性;若外部环境变化时,开展各种培训提高团队竞争力或者增加新知识使成员完成蜕变,增加团队市场竞争力。

通过现代工程项目,将高校、学生和社会有机联系在一起。在高校、学生和社会三者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监督的关系。在现代工程项目中,团队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必然选择,在团体中的个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每一个个体之间是相互依靠、共同发展的关系。社会是人才需求的提出方和最终的决定者,并长期处于市场主导地位。为了缩短毕业生的磨合期,高校通过修正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增加新知识点、提供实践平台等方式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为了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相应工作岗位,可以在在校期间,通过丰富理论知识、增加实践过程完善自己;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获得不同类型的人才,社会为高校和学生都提供了相应的平台和机会。

三、创新课程定位

面向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汽车工程学院通过开设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课程,可为组建赛车团队储备力量,也可为大学生熟悉赛车团队运作和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基础,为毕业生走上社会提供简单的岗位培训。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课程作为一门面向竞赛的创新型课程,较于教授系统专业知识为主的传统课程,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所需知识并予以应用的动力。围绕赛车竞赛这一主题,培养管理、技术、财务管理和营销等相关专业领域学生的团队意识,通过各专业领域学生相互协作可以完成并做好该项目。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与已具备的专业知识,扩充相应知识储备应对团队

任务。

赛车团队工作需要技术、管理、财务和营销等各专业的人员共同参与,团队管理、资源分配显得特别重要。团队负责人需要处理人员安排、进度调整、场地设备和调解其他小组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负责财务和技术的人员需要解决完成车队成本核算、成本最优与性能匹配问题;采购人员需要联系供应商,并确保车辆零件能按时送到车库;营销人员需求企业赞助、推广产品和宣传团队等工作。所有上述相关个体,不是孤立的存在,是相互协作的有机集合体。

为了实现个体的有机结合,需要提高个体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面对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技术及管理的日益复杂,个人能力再突出也不可能独自完成任务。在现代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工程的复杂化和团队成员的个性化,具有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这些品质的团队成员是维持团队稳定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上,项目实施通过经济利益将很多成员团结在一起,但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有冲突时,这样的团队容易出现人心涣散,除非经济利益不断随着个人欲望而增加。为了创建更加优秀的团队,尤其是在学生群体之间,要培养学生注重能力提升、集体荣誉和团队意识等方面。虽然大学生具有充足的原动力,但是学生管理这样一支团队依然是一种强有力的挑战。

四、结语

基于现代项目工程运行的方式,在探讨企业管理和高校人才培养关系的基础上,根据汽车专业特色,结合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提出开设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制作与调试,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现代工程项目其实就是一个多种资源有机结合的系统工程,在现代工程项目运营过程中,在开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协作。以大学生方程式汽车项目为例,分析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在团体中的个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每一个个体之间是相互依靠、共同发展的关系。同时指出,大学生参与的项目,虽然本身有充足的原动力,但是管理这样一支团队依然是一种强有力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新田,李传昌,骆佼,等.探讨方程式汽车项目对高校大学生培养的影响[J].现代职业教育,2015(4):48-49.

篇6

浙江万里学院是典型的地方性本科高校,隶属于浙江省教育厅。动漫专业创办于2006年,作为典型的应用性专业,一直致力以就业力为导向,培养社会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我院动漫专业经过一系列的社会产业调研后,结合专业发展和长三角地区的动漫产业生态现实情况,认为传统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轴线的教学是不能满足现有的人才能力培养需求,为提升专业就业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院动漫专业于201 1年构作室制教学。“工作室制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最早源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工作坊”,形成集“科学研究、教学服务、产业实践”三位一体理念。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师、教材为轴线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构建面向产业的社会实践窗口,协同校企关系,整合场地、设备、人才、项目等资源,形成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平台。这种多边结构将实践教学环境和社会就业环境紧密衔接,弥补了传统课堂式教学系统的功能不足。

经过二年改革完善,于2013年开始,动漫专业在继承经典工作室制教学理念基础上,以“社会关注、交往学习、反思学习” 三层次构建多维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实施“课程实训实践、行业项目实践、就业能力实践”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力图将课堂教学、实训实验、社会实践、就业指导,融合贯穿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的始终,最终形成面向产业生态,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工作室制三层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解决动漫人才能力培养与社会产业、就业需求的衔接问题。

二、内涵构建

实践是人类独具的对象性物质活动,是人类生存状态和存在的方式。人类的思维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浅层思维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全面的延伸,根据自身的理想价值观改造现状,进而形成能力并迭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的实践能力生成于实践思维动态的实践过程,在社会性的场域内,主客体间和主体间性中遵循着否定性自我超越的轨迹,具有主体性、多维关系性、动态性特征。因此,个体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相应的实践环境中展开有效率的实践思维活动,并侧重把握实践思维活动过程中的派生关系。

就业能力是个体实践能力的社会化过程并形成社会性素质。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首先提出。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从社会学的角度,社会包含“群体性、人际交互、利他性”三方面含义。个体通过实践能力的社会化过程获得生存、生活经验,进而建立个体的社会性素质,实现个体本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能力。反映在动漫人才能力培养中,动漫产业规模化后,动漫职业化行为从个体艺术活动转变为群体性生产的社会性、商业性行为,人际交互和利他性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因此,就业能力就不止限于专业性知识和技术的实践能力培养,而是个体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多维度与社会化融合程度。

因此,依托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将实践的主体“学生”培养置于动态性、多维关系性的环境中,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社会化过程从盲从性自然的过渡到自觉性。

三、策略的实施

(一)社会关注——实践教学的社会化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创造环境条件,引导学生以社会性个体的视角主动关注产业经济、动漫职业化与个体实践能力社会化的关系,体验动漫设计服务的人文价值,反思个体学习实践的过程,培养正确的实践能力观念。工作室在大学一、二年级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创建校企协同实训教学授课方式,打破传统的封闭式课程实训模式,聘请动漫产业精英和教师组成工作室教学团队,将课程教学实践的能力培养点建立在设计服务社会化的语境中。通过社会关注,即通过认知体验的“外向性学习”[1]激发师生个体的反思学习体验,即学习者历经充分的实践思维和行动后,感性的体验“实践事件”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及过程,即“内向性学习”[2],以自身为对象寻求内化的反思性学习,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力,并形成实践经验、能力的积累。

(二)交往学习——社会性素质培养

交往学习区别于一般性的以间接经验为直观对象的知识学习,而是以“互动、对话”的方式在实践思维及行动层面构成相互理解、合作共存、共同创造的“能力培养方式”。“互动、对话”建构了群体性、利他性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中达成理解和意义生成,是社会性实践能力和素质形成的重要手段。工作室制教学在高校专业学习环境和社会产业环境间构建了能力培养的“中间地带”,以“交往学习”为手段,在大学三年级开展“行业项目实践“教学,既保护学生主体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免受功利性的社会负面因素冲击,又能让学生感性的体验到群体性和利他性环境中“工作”并生成意义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素质。实践项目选择与设置需要谨慎,首先教学立项要具有群体性协作的特征,师生团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相互激发、诱导,可以创发性的产生新的视角、问题、思路及解决方案,促进发散性思维创新。其次,项目式教学建立激励与竞争机制,群体性的实践活动需要存在激励和竞争才能产生效能,触发师生群体在交往学习过程中形成协调与合作,进而生成利他性意义。交往学习培养学生个体社会性素质,区别于工具性能力,如沟通能力、自律性能力、群体性适应力、观察理解力,民主平等等能力意识。因此,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不具备唯一性,而是关注二个层面,一是项目实践的团队性成果评价,二是个体实践思维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三)反思学习——经验、反思与能力生成

反思学习是指学习主体以自身的实践经历、经验,能力结构为对象,以反身性的方式自我审视、分析、评估、改进,寻求内化并自我重构的过程,是个体在实践能力社会化过程中自我平衡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能动的处理自身及自身面临的对象和环境的能力。反思性学习必须建立在实践主体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行动力”的基础上,通过经验与思维活动的互动生成能力。工作室制教学在大学四年级制定以“就业能力实践”为策略,将毕业设计、实习指导统筹以就业能力实践为内容,依据学生个体的能力特点,为学生提供就业能力实践单位,并组建由教师和行业专家构成的就业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在就业能力实践中“反思学习”,促进学生个体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自我完善能力建构,自觉融入社会环境。依托工作室聚合社会就业性资源,为学生就业能力实践提供条件保障。工作室根据地方区域性产业经济特色,主动寻找设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机会,扩展动漫设计服务的领域,构建与地方政府、企业间合作关系,聚合社会性资源,积累相关就业信息,为学生就业开启了方便之门。

四、实践与成果

动漫专业依托工作室制实施三层次实践能力培养策略至今三年有余,取得丰硕的成果。例如,2015年,动漫专业联合视觉传达专业组建设计团队,通过工作室制平台,主动联系浙江省宁波市松岙镇政府,围绕松岙镇政府“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规划,展开视觉设计服务。工作室聘请宁波市鄞州区锐典动画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郑明杰先生的设计团队担任项目指导,组成以学生为主体,校企协同指导的项目设计团队。依据“乡村休闲旅游”主题规划,构建了四十组视觉设计子项目,经过六个月的实践活动,顺利完成设计项目,其中十八组子项目设计成果被松岙镇政府收购,成功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得到政府和企业人员的好评。学生通过实践项目充分体验了从“社会关注、交往学习、反思学习”三层次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专业设计服务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实际工作检验,同时验证了工作室制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的有效性。

篇7

新入校的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在校经过4a的学习培养,最终毕业走向社会,这是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必经之路.借用其它领域的术语,我们把大学生新入校称为“输入”,毕业称为“输出”.于是“整合连贯型”模式下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人才培养质量体系的框架构想将由“五大环节”、“三大系统”组成,详见图1.

2.1质量体系中的“五大环节”

2.1.1数学教育准人才输入环节1)从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的招生开始,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的大学生主流培养目标是明确的,就是为中小学数学基础教育输送高质量的数学教师人才.而教师的选拔与其他行业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和示范性.譬如,身高不能太矮,外表形象要大方,行为举止要得体,思维活动要清晰,口齿表达要清楚等.因此,对新入校的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的大学生进行面试和审核是必要的.原来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系就有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面试的传统,这样从源头上为人才质量的保证作好铺垫.2)重视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入校后的入学教育,不要流于形式.应该在对学生进行本校历史、文化、规章制度等内容教育的基础上,再增加或加强:专业愿景教育、教师愿景教育、教育行业特点教育、大学生人生规划教育(目前欠缺可行性指导的教育)、大学生社会性教育(包括认识社会的教育,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等,引导学生瞻望未来,激发梦想,勤奋求学.

2.1.2数学教育准人才学习培养环节1)基本理念.以国家、政府的需要为准则,以尊重个性的发展为基点,培养国家教育事业所需要的有信念、有责任感、能胜任教学、有生命活力、活生生的人.2)基本原则:“四个满足需求”.满足国家教育人才的需求,满足地方政府教育人才的需求,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满足学校特色培养方案目标的需求.3)培养训练的学习内容.在拟定和实施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人才培养的方案时,应尽力覆盖以下“8个领域”: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领域、数学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领域、生命信仰与职业道德教育领域、文学体美学习与训练领域、就业技能与创业技能训练领域、考研学习辅导领域、公务员备考辅导领域、教师入职考试辅导等8个领域.其中前4个领域是重点,后4个领域可以因个人需求的不同学习侧重不同.在宏观上,可以通过课程设置、课时设置、必修选修、考试考查、教学与实践等方式,调节学科主次.在微观上,通过教师教学、学生选课、实践训练等,调节课程重点.总之,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提高,不同的需求获得不同的满足,人人找到和学到自己有兴趣的、有价值的学科知识,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成长.我在长期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曾尝试过梦想教育,让学生写梦想,遗憾的是很多同学没有梦想.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由此,本人为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担忧.也曾尝试过训练学生就业应聘的实践,模拟应聘、辅导应聘,但遗憾的是,很少有学生主动反馈应聘信息并接受再辅导.很多时候,不是学生没有需求,而是没有形成课程体系,引起学生的重视和学习的兴趣.4)数学教育准人才学习培养的环节是实现教育目标、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最重要的环节,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出美丽图画的环节.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历时4a8个学期的学习,不仅要完成本专业的学习和技能训练,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拥有厚德载物的胸怀,仁爱信实的良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心,这才是人才质量最根本的保证.这个环节还要要求老师关爱学生,教书育人,敬业示范,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保证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2.1.3数学教育准人才培养质量检测、评价环节该环节包括:学生每学期必须进行的期中、期末考试考查,以各种方式检查和检测学生对专业和技能掌握的情况,检查和检测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状况,制定合宜的评价标准,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质量,评估教师的教学质量.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按照预定的轨迹进行.

2.1.4数学教育人才输出环节此环节是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包括:学生获取毕业证、学位证等工作,关心学生考研深造的工作,帮助、指导和推荐学生创业、就业等工作,直到把学生全部送出校门走向社会,同时该环节还兼有对毕业学生流向进行统计的工作,以及根据学生毕业的流向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的工作等.

2.1.5数学教育人才个人发展、社会需求满意反馈环节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目的,一方面是满足国家、地方政府人才培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帮助受教育者解决温饱问题,发展其个性,实现理想追求,获得道德升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此环节的工作包括学校负责就业的各级部门对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自我发展的情况、用人单位对其工作表现情况的跟踪反馈等.2012年,我们对昆明学院数学系2004级到20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基础数学师范方向)本科毕业学生和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向其用人单位发放问卷反馈调查表.对已毕业学生调查的目的是对其在校学习期间的课程设置、教学质量、教师教学等情况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对即将毕业学生调查的目的,是了解设置的课程、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等能否满足他们当时就业的需求.这为我们反思、研究、修正、调整未来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积累了宝贵的材料.

2.2质量体系中的“三大系统”

2.2.1反思、研究、修补、调整系统这个系统由学校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各学院(系)相关部门的领导与成员构成.这个环节主要对第5环节“数学教育人才个人发展、社会需求满意反馈环节”进行跟踪,建立健全“消费者满意”制度,针对反映出来的问题,反馈到各级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反思、研究、修补、调整、落实,以保证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如属于招生带来的问题,譬如,由于外在形象或特殊的性格等不适合做老师的,系统反馈到图1所示的①处,从第1个环节“数学教育准人才输入环节”反思、研究、修补、调整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的录取条件,以保证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如属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方法等问题,系统反馈到图1所示的②处,在第2个环节“数学教育准人才学习培养环节”进行反思、研究、修补、调整,研讨学生学习状况和学习方法,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以保证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如属于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评价体系的问题,系统反馈到图1所示的③处,在第3个环节“数学教育准人才质量检测、评价环节”进行教学反思、研究、修补、调整,以保证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2.2.2质量保障体系、质量监控系统这两个系统主要由学校教务处、学生管理部门、各学院(系)相关成员构成,建立健全教学培训细则、教学质量标准、学生成才标准、工作记录台账等基本状态数据库的监测与监督机制,落实数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保障和跟踪监控,落实教师教学质量的督促和检查,落实学生学习情况的督促和检查.譬如,学校例行的学期中期教学检查,学期期末教学检查,以及3,5a的教学评估检查等,跟踪、管理、监督人才质量的进行情况,以保证和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篇8

鉴于我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态势,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进入变革与创新阶段,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以外语教育应与时俱进为目标,在2010年新增“英语专业(英日复语)方向” “英语专业(英韩复语)方向”两个复语方向,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先锋。本文以本校“英语专业(英日复语)方向”为例,谈谈培养“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前景与发展。

1 什么是“复语型”外语人才

“复语”亦可称为“双语”,“复语型”外语人才可以理解为通常所讲的“双外语复合型人才”,是现今社会炙手可热的“复合型人才”中的一支新队伍。“复语方向”有别于过往的“英语+第二外语”的传统培养模式,以一种较为新兴的模式在中国的各大高校逐步地发展起来。

这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模式体现在外语专业上,以英语为例,就是英语学科与某种学科结合起来,这些学科包括另一门外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外交、经贸、法律或新闻,也包括文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英语+另一门外语”的教学模式就是“双语”教学模式,它要求该专业方向的学生在4年本科学习期间,同时学习英语和除英语以外的另一门外语,掌握两种语言的专业知识,洞悉相关国家的文学、语言学和社会、地理、经济、文化等知识使学生能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从事相应的工作。

与以往到了大二后期或是大三时期再进行“第二外语”的学习不同,在大学四年时间以内,“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复语”道路是从入学开始,一直到学生大学毕业为止。是一条真正的“双语复合型”道路。

2 “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成长

目前,我国开展“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教学的学校已有很多,比如大连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等等,这些较为成功的学校已经经历了近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在2007年就计划并开设复语同声传译硕士研究生课程,培养能用一门母语(汉语)和两门外语(英语+德/法/俄)从事口笔译的国际化的人才。

而作为“英日复语方向”的先驱——大连外国语学院在设置此专业时提出:“英语专业+外语模式为英日复语”。此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相对高水平的第二外语能力,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和第二外语在外交、外事、经贸、文化、涉外企业等部门从事双外语翻译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借鉴了上述外语人才培养较成功的经验,更新了教学理念,改革了教学方法,从2010年起,新开设了“英语专业(英日复语)”“英语专业(英韩复语)”两个专业,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先锋。这两个新方向的开设,为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英语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气象,也开启了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对“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3 我校“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特色

“英日复语方向”人才在“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领域中属于较为领先的地位。我校(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在开设“英日复语方向”之前,也对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以寻求适合本校人才培养的“复语型”外语人才培养之道。“复语方向”人才的培养区别于过往的“英语+第二外语”这一模式,而是采取“英语+日语”双语言培养模式。即两种语言学习齐头并进,无论在课时和课程安排上都是不相伯仲,充分体现了“复语方向”与“第二外语”培养模式的区别。我校借鉴和传承了成功高校的经验,不断改革创新,设置了有文理特色的“英日复语方向”。

我校“英日复语方向”学制四年,其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具有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化基础与娴熟交际技能,又拥有较高水平的第二外语日语语言沟通能力,能同时熟练运用英语及日语从事与双外语相关的各项工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外经、外贸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其就业方向可在外交、外事、外经、外贸、文化等部门从事翻译与文化传播工作,亦能从事英语以及第二外语教学;也可在中小型日资企业从事文秘、翻译以及人力资源培训等工作。在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上,也对英语和日语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标准,并且从听、说、读、写四大能力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合格要求,充分体现了“复语型”外语人才的“复合标准”。此外,我校“英日复语方向”在课程设置和知识能力要求上,既体现了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的“师范性”特色,又符合了现在“复语型”外语人才的要求。我校作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为数不多的开设“复语方向”的高校之一,成为了西南地区这一领域的先锋,这不仅仅是一个新的尝试,也是对我们学校宗旨“文以养德、理以求真、兼容并包、与时俱进”的最好诠释。

4 社会对“复语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据了解,近年来英语的普及化教育使得非英语专业学生和社会大众的英语水平日益提高,因此英语专业人才的竞争优势受到明显的挑战。而近年来小语种人才却表现出良好的就业形势。从调研数据了解到,2005年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为83.79%,而非通用语种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日语的就业率则分别为95.73%,86.38%,92.31%,92.73%,均高于英语专业就业率。因此,掌握英语和一两门非通用语种的“1+1”型外语人才受到市场的追捧,为此,许多高校也设置了不同的“复语”专业或方向。据了解,高校的复语专业的就业率均能达到80%以上,大连外国语学院的“英日复语方向”的就业率更是有着传闻中的“接近全部”一说。当然,这与我国东北地区的“日语学习热”是密不可分的。

我校新增“英日复语方向”“英韩复语方向”的学生,将作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新兴的“复语型”外语人才,去迎接四年之后的挑战,为未来的社会注入真正的“复合型”血液,让我们拭目以待,迎接一个新的“复合型人才”时代。

参考文献

[1] 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10.

篇9

一、福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特点

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和泉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设置时间、发展规模、课程结构、办学经验虽有所差异,但它们之间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一)以小学语文、小学数学方向为抓手

自从集美大学2001年首次设置小学教育本科招生专业(闽南师范大学与泉州师范学院分别于2002年、2003年陆续设置并招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省内其他高校随后次第跟进)以来,福建诸多高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小学语文、小学数学方向培养为主,即突出小学教育主干课程语文与数学两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强调学有专长,侧重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注重专业特色的成长。一般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理兼招,通常1学年通识教育后,各招生高校根据学生意愿及其职业期望分成小学语文与小学数学两个专业方向,前者偏重小学语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及培养,后者突出小学数学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及培养,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推进有力,效果良好。经过近20年的发展,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与泉州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确立了在省内的三甲地位。它们各自所属的高校孜孜以求,勤勉向上,为全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分科型培养模式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此外,这些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上明确要求学生至少具有两门以上小学学科的教学能力,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小学教育师资,也体现了学生在综合培养的基础上,在某一学科方向上能够得到深入发展[1]。即在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的基础上各“附带”一门小学学科教学能力的“伸展”。武夷学院、莆田学院、龙岩学院、宁德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均以此培养模式为主。这些都显示出该省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即重在小学主科语文与数学师资的培养,并充分照顾到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不足的实情,发展一门小学第二学科的教学技能作为“侧翼”,以备应急之需。当然,也有两个例外,一是福建师范大学自2011年招生以来,以综合型培养模式为导向,即学生“学习不分学科方向,侧重语文和数学兼顾其他学科”[2]。二是三明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单科型培养模式为主打方向,培养能够胜任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社会教育教学的师资(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学科专业信息)。

(二)注重专业方向核心课程的建设

在总学分安排上,漳州师范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7学分,而集美大学和泉州师范学院分别为155学分、172学分,但漳州师范大学在选修课上的比例达30%,明显高于其他两所高校的19.2%(泉州师范学院)和17.8%(集美大学)[1],体现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在核心课程设置上,三所高校体现出相容而又略有差异的课程设计方案,比如集美大学的小学语文方向核心课程为: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儿童文学、基础写作、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方向核心课程为: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专业介绍)。闽南师范大学的小学语文方向核心课程为:汉语基础、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语文教材研究、朗读与朗读指导、小学语文课例分析与鉴赏;小学数学方向核心课程为:小学数学基础理论、小学数学教学法、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学习心理研究、小学数学课例评析、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而泉州师范学院小学语文方向的核心课程为:汉语通论、写作、中外文学作品选、文学概论、中外文明发展史、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方向的核心课程为:高等数学(Ⅱ)、科学技术发展简史、自然科学概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而且,高等数学(Ⅰ)为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不分专业方向。可以看出,三所高校小学语文与小学数学方向的核心课程虽有相似、重名、内容交叉之处,但又根据校、院、系情与地方基础教育所需,各展所长,各有偏重,机动灵活,富有创造性,颇具学校特色,并非全盘照搬照抄,复制粘贴,悉数拿来。

(三)专业发展成效显著

集美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全国名次靠前,是该校的特色专业,是福建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即“卓越小学教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之一,是省“十二五”首批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它也是福建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基地[3]。近些年,集美大学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更是快马加鞭,小学教育专业获批省一流本科专业,获得“福建省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培养基地”“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省级骨干培训基地”等省级平台称号,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集美大学与泉州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地处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闽南,学校专业投入与师资引进力度相对处于弱势,但其专业发展总体并不落后,也能形成自身的特色。比如,它突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环节,实习、见习长达24周,学分比值高达16,远远走在一般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时长的前列。这非常契合相关研究结论,即高校的理论教学应与小学的具体实践尽可能多地结合起来[4]。而且,它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依托省高原学科(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教育硕士小学教育专业学位点,拥有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教育学实践基地”等科研和实践平台,以“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强化实践、注重创新”为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形成富有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曾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业绩(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师范)本科专业简介)。泉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极力秉持高校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了“U-G-S-N”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先后与地方政府联合共建3所附属小学,形成了师资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双赢共同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与教师统一招聘考试通过率和就业率名列全校前茅。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与重用,五年后大部分都能够成为所在学校的骨干。在2015年本科专业评估中,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成为学校3个优秀等级的专业之一。2018年,作为省首批师范专业认证“试水”和“打样”的试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接受教育部评估,获得专家组好评,并率先获得教育部师范专业第二级认证,2019年获批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二、福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特点的启示

以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为代表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领福建风气之先,为福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主导方向,其发展特点给予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一)专业培养方向明确是关键

近20年,福建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迅猛,逐渐形成自身的特点,并不是偶然的。沿海城市化进程领先内地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础教育包括小学急需大量的优质师资,而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恰逢其时。更重要的是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方向明确地定位自己的发展目标:为小学语文、数学两门主科培养优质的师资,而非拖泥带水、夹带诸多附加条件。一旦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各高校在实施培养的过程中就能集中力量打“攻坚战”,而非分散力量,肢解乃至分化、弱化整体优势。

(二)专业师资建设力度大是保障

表面上,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有高级职称教师8人,博士7人,师资力量优势并不明显。实质上,集美大学师范学院还单独设有教育学教研室与心理学教研室作为基础师资支撑,前者高级职称5人,博士3人;后者高级职称5人,博士3人。该校师范学院还单独设立教育技术教研室作为小学教育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技术支持。三项叠加,连同小学教育原有师资,实力相当雄厚,学科与专业师资布局独树一帜。同时,集美大学地处福建经济相对发达、科技力量相对雄厚的厦门,政府财力支持到位。而且,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所在的师范学院本科只设两个专业,能够集中力量做事,具有比较优势。这在福建省同类层次的高校中是少有的,即一般这样的大学,师范院或教科院至少3—5个专业,多条腿走路,力量容易分散,难以形成合力。而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却独辟蹊径,别具一格。此外,集美大学师范学院办学历史悠久,远溯至1918年创办的集美学校师范部。这是集美大学真正在践行高校办学特色的理念所在,即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特色是核心竞争力[5]。相比集美大学与泉州师范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地处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南部,学校及专业投入与师资引进力度相对处于弱势,但其专业的总体发展并不落后。闽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2015年开始承担省公费师范生培养任务,2019年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已经培养14届共1250多名毕业生,是小学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本专业现有专兼职教职工37人,其中闽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教授7人,副教授13人,博士11人,博士研究生4人,师资力量整体上相当雄厚。泉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拥有一支结构较合理、业务较精湛、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19人,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4人,还聘任了20多名小学一线教学名师作为兼职教师。专业教师中,获得学校教学竞赛一等奖3人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泉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这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实属罕见。总之,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与“生长点”。

(三)专心致志,二十年磨一剑

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及泉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之所以形成一定的特色就在于它们在福建领风气之先,并且专业发展方向非常明确,即定位于福建小学教育师资中语文、数学专业本科的大量需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同时,在区域发展中,它们与社会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引起当地政府的有效反馈与大力支持,且使得专业学生得到实践的有效锤炼。经过近20年的不懈探索,终于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发展之路。与此相对,福建师范大学虽占有省会福州的区域比较优势,在学科层次与梯队整合的综合发展能力上更胜一筹,但由于它迟至2011年才招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比集美大学整整迟滞了10年时间,加之前者把精力与心血主要放在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及科学研究上,师资与物力、财力分配难免有所侧重,更不可能平均使用力量。具体而言,福建师大教育学部(其前身为教育学院)具有4个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点,9个研究方向的学术硕士学位点,4个方向的专业硕士学位点;设有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1个和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设立本科专业(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4个。更重要的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也不是福建师大教育学部发展的重点专业。其他高校(武夷学院、龙岩学院、莆田学院、宁德师范学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虽明确分为小学语文与数学两个方向,但它们在时间上起步较晚(最早2009年、最晚2017年开始招生),而且又受制于学校整体实力及地方财政等方面的支持,更无法挑战领风气之先的三所高校。

参考文献:

[1]刘媛媛,李建辉.闽农村小学教师教育一体化现状、问题及改进[J].集美大学学报,2013(1):6—12.

[2]林思涵.高等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培养方案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5):128—132.

[3]谭德君.高等学校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01—304.

篇10

我国煤炭和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瓦斯灾害严重,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较少。[1]煤层瓦斯是地质成因的,受地质条件的控制,为了解决煤矿瓦斯灾害和煤层气资源开发技术瓶颈,河南理工大学在上世纪6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展瓦斯地质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创了瓦斯地质学科,首创了瓦斯地质理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瓦斯地质理论体系,为我国煤炭工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瓦斯地质学科逐步完善的历程中,通过开设各种培训班,研究生班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等各种形式培养了大批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如1985年经煤炭部教育司批准我校招收瓦斯地质研究生班,培养了一批瓦斯地质专家;1982年原煤炭工业部组织开展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和2009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开展新一轮全国煤矿瓦斯地质编图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培训班,对工程技术人员普及了瓦斯地质专业知识;研究生学位教育方面,招收少量的瓦斯地质理论与应用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了较高层次的瓦斯地质人才;但在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方面,基本属于空白。河南理工大学为了满足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需要,使安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瓦斯地质基本知识,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了瓦斯地质学课程。尽管如此,很长一段时间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培养仍主要停留在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层次上。这样的培养层次,一是瓦斯地质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二是由于缺失本科阶段瓦斯地质知识结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使得博士、硕士研究生层次瓦斯地质方向人才培养困难和生源不足。因此,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的培养意义重大。为了满足我国煤矿急需培养大量的瓦斯地质人才的实际和我校瓦斯地质学科的未来发展,河南理工大学从2011级开始在安全工程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本科班,进行本科层次瓦斯地质人才培养,目前已毕业两届。

2瓦斯地质方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意义

课程体系是一所院校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进行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课程安排。安排合理的课程内容既能反映出学科的主要知识,又要符合知识发展的规律、时代的要求与前沿;合理安排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调整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促使各门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以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因此,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其所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素质。[2]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5]瓦斯地质学科是河南理工大学的旗帜和标杆,进行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加强瓦斯地质专业的建设对保持瓦斯地质学科领先地位和发展后劲意义重大。为了瓦斯地质学科人才培养和未来发展,2011年,河南理工大学在本科层次上依托安全工程专业专门新开设了瓦斯地质方向,为瓦斯地质人才培养开辟了新的途径。该方向开设初期,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主要基于国内煤炭行业安全生产和煤层气勘探开发需求以及参考安全、地质、采矿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设置。瓦斯地质方向经过6年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以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的反馈信息和相关高校的调研发现,本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专业课程特色不鲜明、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衔接不合理、部分课程课时分配不合理、部分课程出现内容重复等突出问题,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因此,优化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建设合理的安全工程专业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对培养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继续保持河南理工大学在瓦斯地质方面的优势和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3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思路、目标

以“素质是前提、能力是关键、知识是载体”的新型人才观为指导,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和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瓦斯地质学科特色,采用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用人单位对瓦斯地质方向人才要求,探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和能力,从教育学、人才学和瓦斯地质发展的角度系统分析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的基本特征,建立瓦斯地质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相对应的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以该专业方向知识体系框架为基础,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与瓦斯地质相关专业(主要包括采矿、地质、安全)有关专家、学者和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会议交流、讨论,确定专业特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以及相对应的工程实践内容、教学实验内容等,并与现场积极联系,建立瓦斯地质工程实习基地;以理论课程和实习内容、实验内容为主题,根据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与瓦斯地质的相关度,讨论分析各门课程的衔接关系和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确定各课程的开设时间、开设学时等。最终构建瓦斯地质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瓦斯地质方向培养方案,实现如下培养目标:(1)掌握安全科学、安全工程及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矿井开采、岩石力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煤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矿井瓦斯抽采、煤层气勘探开发、地质勘探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2)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创新性、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适应国内外能源矿山、煤层气、页岩气发展需求,具备到能源矿山、煤层气和页岩气等相关单位进行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地面勘探开发,煤矿瓦斯地质、瓦斯抽采、瓦斯灾害防治等各类设计、施工及安全管理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具备从事其他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设计与施工、管理、监察以及教育培训等工作。(3)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的良好匹配,保证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整体优化的要求,提升新形势下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优化设置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优势,设立了瓦斯地质等4个专业方向。按照课程体系建设优化思路和目标,以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整体要求和瓦斯地质方向的优势、特色,构建了以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公共课程模块、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为框架的瓦斯地质方向合理的课程体系(图1),优化了课程之间内在逻辑性,减少了课程间的重复与脱漏。该方向课程体系总学分194,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总学分98.5,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26.5,方向专业课程模块总学分38(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总学分31(不含课内实验)。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是传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通用性和长效性作用的课程。[5]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下设的4个方向设置相同的通识课程,总学分98.5,包括思想政治类、军训体育类、外语类、计算机类、数学类、理化类等[6],以必修课为主。公共专业课程模块:是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所设立4个专业方向都要求开设的专业课程模块,是使学生掌握安全科学、安全技术及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备的课程,同时体现安全工程专业特色。共设置11门课程,课时256,学分26.5,全为必修课程。方向专业课程模块:包括方向专业基础课程和方向专业课程。方向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掌握该方向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科学技术、发展个人能力的坚实基础,是提高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的一类课程,该类课程对于后续方向专业课程的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课程的设置的好坏,对学生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影响较大,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15学分,其中必修课4门,学时144,学分9,选修课6门,学时192,学分12,限选6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是与专业基础课有直接联系的,是学生适应未来从事的职业、工作环境所必须学习的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类组成,总学分23,其中必修课程3门,学时128,学分8,选修课11门,学时336,学分21,限选15学分。方向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设置来看,方向专业基础课以必修课程为主,目的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方向专业课程增加了较多的选修课程,目的是为了能适应未来需求和多元的工作环境(见表1)。实践环节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是高校课程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6]通过实践教学,可促进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系统分析、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7]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军训、工程基础实训与实践、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外,结合本专业方向特点,特别增设了地质基础实习、煤矿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生产实习,并建立了登封地质实习、鹤壁生产实习等实践实习基地;并针对本方向专业特色,开设了瓦斯地质、矿井瓦斯防治技术和矿井通风与除尘等特色课程的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对专业方向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另外,结合现场实际和科研项目,对课程实验内容进行了设计优化,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了结合现场实际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科研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在毕业设计内容的选择上,要求结合煤矿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选题,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学分为31个,学时为33周,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每个学期。

5结束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瓦斯地质方向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应以现代大学理念和新型人才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时坚持专业特色,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补充、完善,培养高素质瓦斯地质专门人才,为煤矿减灾抗灾、煤层气规模性开发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子敏.瓦斯地质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

[2]陈立乾,高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关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2(2上):270-272.

[3]颜海波.以目标为导向的本科课程体系优化的理论依据探析[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高教研究),2011(2):51-53.

[4]牛永红,武文斐,金光,等.建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0(5):47-48.

[5]刘宏,吕保和.21世纪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5):42-45.

篇11

一、高师类院校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复合型人才指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的通才。“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国内众多高校日语专业的培养方向与其地域优势与大学优势直接相关。上海日企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著名外语类高校上海外国语大学现已经开设日本经济文化学院,将其培养方向直接定位于精通日语兼修经贸的日语复合型人才。与此相对,一些理工类高校则更加倾向于发挥理工类院校的优势,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在科技·IT等与日语的结合上,如哈尔滨理工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那么西北高师院校的优劣势在什么地方,对于日语专业而言,什么方向的复合型人才是可行的。本文认为,西北地区高师院校日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复合:

(一)区位优势复合

相较于东部众多日资企业等而言,西部地区与日语相关工作更多地集中在旅游业的发展上的,尤其以莫高窟为中心的西北旅游中不乏日本游客,再加上附近西安日本游客较多。因此以日语导游为切入点,为局部地区培养旅游日语方向的人才是可选方向之一。

(二)学科优势复合

从学科优势上来看,西北师范大学文化氛围浓厚,教育、中文等文科类学科实力名列全国师范类院校前茅。现在日语专业虽然为非师范方向入手,但是若能利用本校的这方面优势将教育学等方向的课程作为专业选修,可以培养部分从事专业日语教育复合型人才。兰州境内虽然日企不多,但据笔者调查,开设有日语专业、二外日语的高校与开办有日语学习班的教育公司却有数十家之多,越来越多的人出于留学、升学或者兴趣方面的需求而选择学习日语。因此,利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培养日语教育方向的复合型人才无疑可以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

(三)社会需求复合

从学生生源上来看,西北师范大学日语专业的招生生源中省内省外的比例逐渐改善,07级,08级,09级等80%以上的省内生源比例也在下降,浙江、广西、山东、东北以及四川等省外学生的比例在逐渐扩大。要实现全国就业,必须培养一些具备真正竞争力的日语人才,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因此同国内其他高校一样,应培养经贸日语(商务日语)、科技日语、双语翻译等方向的复合型日语人才。

此外,在兰州也有部分公司表现出这些方向的需求。如兰州直方软件类的公司在IT日语方面的人才有所需求。还有,甘肃稀土公司有针对日本出口的业务,对于科技日语人才的需求将来值得期待。IT日语人才、经贸日语人才、科技日语人才、多语翻译人才等方面的复合方式都是西北师范大学日语专业的可选方向。

二、 西北地区高师类院校日语专业现状分析

以西北师范大学日语专业为例,日语自开办以来每届招收一个班,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相比于国内其他高校而言规模偏小,虽然便于小班授课,但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言却有若干不便实施之处。

(一)选修必修同修,缺乏自主性

由于师大日语专业单届单班人数较少,如果让学生各自选择方向,可能会导致因选课人少而无法正常开课的情况。目前采取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课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选修,观察近三届,专业限选课与任选课均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选修,比如像实用经贸日语翻译、科技日语等选修课程。只是学生若将这些方向悉数选择,一方面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一方面也会降低部分学生学习兴趣,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专业教学的开展。

(二)种类少周期短,缺乏目的性

西北师大日语专业在之前结合学校教改的三期、四期工程中曾加大了选修课课程的改革力度,增设了经贸、旅游、科技日语方向的选修课程,尽可能地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但是当前比较热门的IT等行业的选修受师资课时等各方面原因,依然空缺。同时,各个方向课程开设周期短,导致学生无法得到深入学习,最终培养的人才尽管有着一定的复合,但泛而不精,各个方向只是略通皮毛,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

(三)师资水平人员有限,复合型教师欠缺

西北师大日语专业教师现在职人员10人左右,日语教师在负责四个年级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负责全校的二外日语等,用于大量开设专业选修课的师资并不充裕。同时,日语教师均是日语专业毕业,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语言学、文学、翻译等方向,只有极少教师兼通经贸日语、科技日语等方向内容,可以说在复合型人才培养,并不具备复合型教师来作保障。

三、培养方向改革分析

按照西北师范大学“夯实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鼓励创新”的人才培养改革要求,在符合教育部相关专业规范、标准及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进行考虑,笔者认为,日语专业一方面要厚基础,一方面要灵活多样,大力度开展像旅游日语、科技·IT日语、教育日语、经贸日语等方向课程。

(一)增加基础课时,着眼“厚基础”

加强日语基本功培养方面课程设置,基础日语课程中有关听说读写译的课程从日语精读(包括基础与高级)、会话、听力、写作到翻译课程的开设时间可适当增加。尤其是日语精读课程开设要贯穿整个四年的学习过程中。

(二)整合区位与资源优势,扎实“宽口径”

“宽口径”的具体实现阶段应当集中在第五学期到第八学期,主要应该体现在“专业选修课”与其他选修课的设置上。根据西北师范大学第五期教改工程中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学校平台课程53分,减少8学分;专业实习学分由学院自主确定等措施可能会为日语专业的课程带来较大自由度。

目前的日语专业培养方案中,没有设置专业限选课程,设置的专业任选修课要求修满16学分,主要有实用日语写作、日本小说选读、日语报刊选读、实用经贸翻译、旅游日语、新闻影视等共10项,每项为2学分,要修满16学分必须选修其中8项,选择余地并不大。

根据人才培养修订方案,专业限选课程模块中下设专业方向分流模块。对于日语专业而言,笔者认为,结合师大日语专业的区位优势与资源条件,可以在专业限选课程模块中设定旅游日语、经贸日语、科技日语、日语教育方向等四个分流模块。各个模块下设基础类选修课程供学生限选,共8学分,开设于第五、六学期。

专业任选课程可根据情况增设日本古典作品选读、中日文化交流史、日语敬语概论、日英双语翻译等选修课程供学生任选。此外,还可以提供与限选模块直接相关的系列选修课程如商务日语、IT日语、日语教学法、旅游翻译等,开设于第五、六、七、八学期,可以要求学生修够8学分乃至12学分。日语专业的宽口径的实现除了培养复合型教师来推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之外,还可以通过与教育学院、旅游学院、网络学院、经管学院、物电学院以及英语专业、翻译专业等联手进行。

(三)贯彻自由选课制度,发挥学生自主性

严格执行学生自主选修的方针,增加开设周期。截止目前,日语专业各种选修课均是以班级为单位开设,呈现包办姿态,从长远看来不利于学生发展。即便开设人数少,今后应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自主选择一门或者多门专业选修课;同时,由于目前为止各种专业选修课均开设一学期,课时少,学生无法得到较为系统的学习,因此有必要增加开设学期。

(四)及时开展选修调查,适当予以调控

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对象主要是从高年级日语专业学生开始着手,由于每届学生的兴趣、就业需要各有不同,考虑到选修人数较少、专业限选修课、任选课可能无法正常开设等情况,我们应该对每一届学生都进行调查,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就业形势等对选修状况进行调整。

(五)提高中青年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复合型”青年教师

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复合型”的日语专业教师,青年教师应当根据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复合”领域,并进行深入钻研。在IT迅猛发展的21世纪,IT行业、科技领域等方面对日语人才的需求非常明显,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IT方向的日语专业,比如天津外国语学院等,日语专业必须抓住机遇在相关方面做出必要的尝试。其中对于教师的要求也是不言而喻的,能否用日语来讲授IT,能否用日语来讲授科技、旅游、经济等方向的知识都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一环。

总之,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重在行动,不仅要对目前的教学设置进行改革,更要求具有复合型知识修养的教师参与。因此,作为教师而言,必须结合自身优势选取方向,重点突破,为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打好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莉娜,蔡国春.我国高师院校非师范专业发展的历史回顾[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4).

篇12

1引言

我国大学课程密度很大,但强度很小。我国大学本科四年的课程一般规定50~60门之多,而哈佛大学只有32门,芝加哥大学有42门。我国大学生每学期甚至可以选学10门以上的课程,而哈佛大学的学生平均每学期选学4门课程。我国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是高、大、全,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可以通过课程群和方向课程模块化的思想进行设置。课程群方法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个培养能力范畴的同一类课程作为―个课程群组进行建设。

2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

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中,应该突出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曾经一度受到社会青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数的增多,办学的实验环境跟不上,实践内容陈旧,造成了部分计算机专业学生到社会上求职难的局面。那么到底应该培养学生具备那些网络能力,这需要面向社会去寻找答案。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了解获悉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的就业面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小型企业或单位,它们需要能够建设网站、编写网页、组建简单的局域网,能够配置一般的服务,对网络能够进行维护的人员。二是中型企业或单位,这类单位拥有多个路由器和交换机,它们需要能够配置各种网络服务,包括对交换机、路由器进行配置和管理,能够维护网络安全,优化网络性能,具有网络规划能力的人员。三是大型企业,它们要求除了上述在中小型企业需要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网络编程,网络入侵检测,网络存储,无线网络,网络冗余设计等人员。

根据社会需求以及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我们把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的实践能力抽象归纳为三点:建网、组网、管网,如图1。其中建网和组网是基本能力,管网是在建网和组网之上的提升。

建网、组网、管网对应的能力如图2所示。

3构建网络方向模块化课程体系

有了能力的准确定位,下面就可以依据能力构建计算机专业网络方向课程教学体系。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方向的选择是在三年级进行的,在选择方向前需要让学生对专业了解,以及培养专业兴趣,这样学生到了三年级才知道自己的兴趣以及如何进行方向的选择。学院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规划了能力培养路线图如图3所示。

一年级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导论、C语言等课程了解专业;二年级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参加兴趣小组、素质拓展平台以及各种大赛来培养对专业的兴趣,挖掘自身的潜能;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选择方向,当然这些方向并非完全独立,某一方向的学生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个方向的课程去学习;四年级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注重知识点的掌握和知识面的拓宽,不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注重实用性,不过分强调深层次的基础性知识;要注重实践知识与能力,不过分强调理论上的精深。总之,要强调“学以致用”。课程配置及课程内容的取舍应遵循“够用性”原则,即前修课的设置和其内容的取舍,要以后续课的需要为原则。网络方向模块化体系如下图4:

网络方向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和其它方向是共享一个基础教学平台的。我们在制定网络方向课程体系时,重点是要突出上面所定位的三大能力,课程体系制定如表1所示。

建网课程主线的龙头课程为“WEB技术”;组网课程主线的龙头课程为“网络工程”;管网课程主线的龙头课程为“网络信息安全”,如图5所示。

4构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实验课程体系是实验教学体系的核心要素。重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是要素的关键。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有利于接受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并初步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验课程内容的改革与更新,尤其是要紧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对不符合现代科学发展的实验项目进行删除或更新,做到少而精,整体优化。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精心安排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注重融入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科技知识,渗透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能,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相当的比例。要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课,实验教学内容各自独立、零散、重复的现状,建立系统优化的、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与实验室的关系如图6所示。

根据“建网、组网、管网”能力培养路线,我们整合相关课程,删减重复内容,更新实验内容,优化了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如图7所示。

5结束语

课程是教学中的核心,它可以看作是一个载体,所有改革的问题都要在课程这个舞台上进行检验。课程群的科学合理设置是整个专业发展的基础与动力。根据市场需求,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可以按职业倾向设置专业方向并设置课程进行培养,最后按职业倾向毕业。这种由的“专业取向”向“职业取向”的转变,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职业化”程度,培养出具有社会适应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万森. 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J]. 计算机教育,2006(2):3-7.

篇13

高校创新教育;大学生;实践思维;引导作用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热点,党的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我国竞争力的要求,为进一步开展创新教育指明了方向。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根本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创新精神[1]。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源在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参与,构建起实践创新思维,进而不断创新大学生社会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满足当代社会对大学生发展所提出的全新要求。实践思维的引导关键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本质与内涵,依照客观条件与目标创新,诠释创新教育的深层内涵,引导大学生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模式。

一、客观条件的创新是推动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的根本

大学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最终归宿,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为主要实施手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高校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探究性学习,处理好创新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2]。社会发展给高校教育提出全新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立足于社会宏观发展方向,在人才能力培养角度上遵循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特征,在人才素质的培育方面结合社会用人新标准。这都是当今社会发展为高校教育提供的客观社会条件。伴随着高校教育职业化改革与发展新思想的落实,创新教育的本质是立足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充分构建学生创新思维,进而带动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一种独有的社会实践思维。创新教育是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创新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举措,强调学科边缘化发展,引导学生知识创新、实践创新思维的全面融合。在能力培养角度,体现社会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引导,为激发学生实践思维提供潜在的促进作用。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以社会职业要求为参考,建立职业素质培养标准,成为创新精神构建的基本动力,为高校学生职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将这些方面进行深入融合,引导大学生实践思维的作用极为强烈,宏观表现出高校创新教育内在价值。

二、目标创新的深入,作为大学生自主实践的引导条件

1.从长远发展目标出发,形成实践自主性思维的引导

创新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和分析是优化各因素的关系,促进创新教育发展的基础[3]。高校创新教育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教育目标的构建中体现出的长远发展的基本特征。突出高校大学生社会心理、思想、思维的正确引导,为职业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心理、思想层面上,以社会协调心理的构建为根本,积极作用于学生自我社会职业生涯长远规划。社会思想的引导主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路径,通过切身实践来影响学生社会应用、社会实用思想的全面形成,最终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思维的构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高校创新教育长远发展目标引导学生实践思维的作用,实践思维构建的自主性能够得到增强。

2.树立阶段目标的创新,循序渐进培养主动性实践思维

高校创新教育关注的核心方向在于教育保持整体性的创新,在高校教育目标中体现出微观阶段性创新的观点,在高校学生社会思维培养中保持高度的科学性。在阶段性目标中立足职业意识的渗透、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思维的引导与形成的基本规律,建立起近期、中长期、持久性的阶段性教育目标,科学优化高校学生社会职业思维,为高校学生实践思维的主动形成提供良好的引导作用。近期目标强调学生职业意识的渗透过程,主要以适应社会发展环境为切入点,促使学生社会职业化发展心态的建立。中长期目标是以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培育为主要任务,强调以学生社会创新能力、社会应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为学生职业化发展铺设道路。持久性目标主要以引导学生职业发展思维为主,积极引导学生社会发展思维方式,转变学生按部就班的社会发展思维。

3.建立项目发展目标,带动大学生项目实践思维的产生

大学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责无旁贷,可是当前我国大学的创新教育实施之路却并不顺畅[4]。高校教育的本质性创新关键在于教育目标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不再遵循应试教育思维构建的规律,打破以“学分”鉴定能力的教育发展思维。项目发展就是将某一项目研究作为宏观教育目标,并将项目研究过程应取得的成果进行前瞻性规划,为大学生能力、思维的全面发展提供相对应的目标影响力。传统高校教育思想认为“项目”应存在于高校科研工作或者是企业运营环境中,与高校常规教育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企业项目运营、企业项目规划等一系列活动成为企业社会发展的主体,因而高校教育理应迈向项目发展的新领域,诠释出高校职业化改革与发展新思想。项目发展目标作为高校教育目标创新的重要组成因素,转变传统教学流程中的目标思想,教学流程成为高校教学项目的探讨过程,让学生参与到高校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形式的参与积极性。以教学项目为激励,形成高校学生项目实践思维的带动作用,成为大学生创新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体现,因而实践思维得到教学目标层面的引导。

4.构建相关性深化目标,引导学生相关性实践创新思维

高校教育目标的创新,根源是实质性挖掘学生培养的最终目的。从高校职业化发展角度来看,学生能力的培养目标在于职业能力的全面发展,以此作为结合方向开发高校教育目标的相关构成要素。高校学生实践目标的基本构成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社会应用能力的培育、引导;二是学生社会实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两方面都指向于学生社会职业能力的提升,与高校职业化发展改革与发展要求之间相辅相成[5]。在社会应用能力的培育与引导中,科学构建与优化学生社会创新思维,促使学生专业社会应用能够体现出观念的创新。大学创新教育以培养高素质创造人才为最终归宿,以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为主要实施手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在学生社会实用能力的引导中,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进而带动高校学生实践思维。这既是高校教育目标形成相关性深化、进行学生实践创新思维相关性引导的根本表征,也是进行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科学培育的微观体现,与高校职业化发展宏观方向保持相互适应。

三、大学生创新教育本质,对衍生实践思维的引导

1.参照社会需求具体方向,引导相关性实践思维的生成

高校创新教育体现出创新,并不体现在教材、教法方面,而是进行教育模式、教育引导方向的实时创新,让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保持相互吻合。在社会需求方向上针对社会人才的职业化需求,多元化构建实践教育形式,以实践过程进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结合社会实践参与过程形成学生社会实践思维的引导。让大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中实践思维围绕职业化发展方向进行构建的认知,转变传统应试思维的构建方向。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在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注重的基本目标。创新教育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能力,在此基础上将具有新型理念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予以推行。这是高校创新教育结合内在本质,正确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根本,进而为落实大学生实践思维引导过程提供前提基础,创新教育理念内涵能够得到广泛认知。

2.结合专业的社会创新,指导专业实践思维能力的发展

专业发展的社会创新,体现出高校创新教育的内在实质性发展方向,专业的发展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我国的“十一五规划”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是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未来十年人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从社会发展角度剖析,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立足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最大化应用,并以学科专业未来发展的新形势作为结合方向,进行专业应用领域创新性的前瞻性开发,提升学生社会应用价值。高校开展创新教育应采取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组建专业指导教师队伍、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及营造软硬件环境等策略[6]。学科专业的社会创新不免要进行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应用视角的拓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形式、开展方向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从提升学生专业社会实践能力中形成学生实践思维的正确指导。这是高校创新教育发展针对学生专业发展趋势进行潜在探究的主要体现,学科专业立足于社会发展新动态,形成学生社会能力的潜移默化拓展,带动社会实践思维的形成过程,进而引导大学生实践思维的衍生方向从专业角度向社会发展角度转型。

3.加大能力创新教育研究,引导社会实践思维的多元化

大学生能力培养方向的创新,作为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根本动力,实现创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挖掘。大学生能力创新的研究突显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路径,拓展传统大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知识研究能力,为大学生实现自我社会价值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面对时代教育发展新背景,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肩负着重大责任。高校在进行创新教育的实践时,应当注意克服制约因素,重视与相应学院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不断创新管理制度,为学生营造适宜创新的软件及硬件条件。大学生创新教育中的能力创新要素的挖掘主要针对职业化改革新方向,充分探索大学生的社会实用、社会应用、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进而多元化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思维实用性方面的能力。主要结合专业发展的社会实用方向开展,主要在于理论及操作能力的切实强化,切实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用能力。社会应用方面的能力研究要通过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方向,进行学生理论实践能力的相互结合能力的具体培养,促使实践应用思维的充分引导。适应性方面的能力研究应探究社会创新能力培养路径,通过真实的社会职业发展环境,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而体现出社会创新实践思维的引导过程。在这样的创新教育研究形势下,大学生实践思维的引导方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衍生出的实践思维具有全方位新特征。

4.立足人才培养方向的创新,突出对实践应用能力的导向

人才培养方向的创新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研究的根本,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思路,不断扩展大学生知识、技能应用领域,形成实践思维的强力引导作用。传统大学生培养方向主要立足研究型人才培养的单一方向,促使大学生具备的理论化特征较为明显,在社会岗位中理论思维的应用难以相互适应[7]。面对高校职业化发展新思想的落实,大学生创新教育立足“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方向的探究,强调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新标准,在突出专业能力的复合式发展的同时,边缘化延伸学科知识体系,促使学生走向职业岗位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既是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现出的创新价值的表现,也是形成大学生实践应用思维创新引导的主要因素,在推动大学生能够满足社会职业化人才需求标准的同时,学生职业创新发展思维得到更为全面的培养,学生实践思维的衍生方向能够面向复合发展新角度。高校创新教育宗旨是为了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体现自我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满足当今社会职业化人才的客观需求方向。目标创新围绕着学生阶段性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以及实践思维的引导而展开,并将项目教育目标作为创新点,强化学生实践思维。同时深层探究创新教育的本质,促使学生社会应用能力得到充分体现,为实践思维的引导奠定坚实的基础,成为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动力。

作者:龙雪梅 陈国华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汪伟.高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耦合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8):86.

[2]杨洋.高校创新教育价值诉求及实施策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51.

[3]张燕楠,于兆吉.创新教育的影响因素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4(7):35.

[4]陈翠荣.大学创新教育实施困境的博弈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