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提高初中数学的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提高初中数学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提高初中数学的方法

篇1

探究式教学是当前新课改下的新生产物,同时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所谓探究式教学,指的是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符合其认知范围,并且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让学生利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探究,从中悟出学习数学的最佳思路及有效方法,这对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

二、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动机产生的原始动力,学生只有从心里对数学产生兴趣,才有对数学进行探究及创新的动机。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与创新中来,使学生的想象力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上的提高。例如:当课程进行到“几何体截取”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以平面截取正方体的方式,看看所得到的截面都有哪些图形,然后再根据学生经过探究与实践,所得出的答案进行问题设置,从而起到知识深化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的采用,不但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因此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三、分组进行讨论,共同进行探究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都是各自在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一旦思考不出结果,就会觉得数学太难,继而出现厌学的情绪,如果让学生进行分组式讨论,那学生之间的思维就能实现互补,让探究知识的过程变得简单、轻松。同时,学生在进行分组讨论的时候,还会出现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结果的情况,这些“不同”都是教师在进行比较教学时的有利资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实施分组讨论教学,以便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解疑,使探究式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给予积极性评价,鼓励学生探究

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它能让学生认清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成败与得失,并以此作为其反思基础,让学生学会从反思中进行总结,再从总结中得到思维能力上的有效提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不但要自己多给予学生评价,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这样能很好地锻炼学生以辩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此外,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可能毫无差错,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多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让学生树立起探究学习的自信心,然后再从旁对其进行指导,当学生经过指导与探究之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时,教师也要及时对其进行肯定性的评价,以此增强学生的探究热情与探究积极性。

五、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学生乐于探究

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数学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中来,这样学生才能自主进行探索,并试探性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获取更多的新知识,还能使其思维能力以及解题技巧均得到一定的提高。而这种学习环境的营造与设计主要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必须在探究式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导者、促进者以及指导者的作用,为探究式教学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与活跃的学习氛围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最终实现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六、拓展探究范围,提高探究能力

虽然展开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场地”是课堂,但是随着这一教学方式的不断拓展,课外实践探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教师在进行常规的课内探究的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教学“场地”拓展到课外。这样学生就能充分利用好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起到了知识迁移以及灵学活用的作用,同时还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到“等边三角形”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外寻找哪些物体是属于等边三角形的,并对等边三角形的特点进行说明,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等边三角形,这样更能有效发现其具有的特点。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以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但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题技巧都得到相应提高,因此,富有成效的探究式教学方法能有效促进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泽菊.有关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探讨[J].大观周刊,2012(18).

篇2

二、新课标的理念

(一) 以学生为本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强调以课本为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标则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本,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学到相应的知识。过去的初中数学教学只是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新课标指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每个学生之间的差异,了解分析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处理问题方式的差异以及思维能力的高低等。教师应根据班级里学生之间的差异和特征,实事求是地为学生安排相应的练习,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 培养学生猜想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初中生和小学生相比,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初中生都比较早熟,想象力和创新力也较过去的初中生更强。而猜想正是解决数学问题所需要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多思考、不要怕猜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索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圆的教学中,提问:平面上共有A、B、C、D四个点,且任何三个点都不在一条直线上面,问最多能画几个圆?如果四点都在一个直线上,又能画多少个圆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实践,并得出最终结果。这样,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标同样也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好现代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最好最丰富的教学内容。多媒体是当今教学领域中必不可缺的产品,若能很好地将它用到初中数学中,就能改变过去枯燥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通过图片和视频,将枯燥、抽象的属性概念变成形象、直观的印象,变枯燥为新鲜。比如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上使用几何画板软件,充分地展示不同图形、线段之间的关系,降低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难度。总之,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大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除了上述所言,新课标还要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到生活。知识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新课标为数学应用提供了总的方向,要求初中生必须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且能够较好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将知识和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的策略和实例分析

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国家、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泉。新课标中也明确了创新的重要性,指出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师应通过数学教学的活动,让学生们初步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学生增长才能、学习知识、提高素养的必备条件之一。所以,创新不仅仅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方法提出要求,同时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 找准衔接点,让学生在情境中释放潜能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着严密性、丰富性、逻辑性、实用性的特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当擅于抓住数学学科的知识特点,增加创新教学的方法,认真分析研究教材的内容,掌握知识的要点和体系,找准生活问题与数学知识的衔接点,抓住初中生好奇的心理状态,创造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地探索问题情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快乐中学到必要的知识。

比如有这样一道题目:某酒店为了扩大经营的规模,要进行装修,需要在大厅内的主楼梯上铺设红色地毯。一条地毯每平方米30元,楼梯宽2米,侧面图如图所示,问购买地毯至少需要多少元呢?

这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道关于解三角形的题目。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都是开门见山,直接把关于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进行讲解,这样并不能吸引学生。若按照上述的教学方式,将生活中的问题和所学的知识相结合,创设出学生们感兴趣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再进行有效地引导,就能凸显出快乐学习的理念,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们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 抓住问题的发散性,凸显关键的知识点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部分,有着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等特点。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富勒曾说过:“所有的小孩生下来都是天才,但我们在生命最初的六年磨掉了他们的天资。”可见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是当前新课标理念下的一大重要课题。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用法、一题多问法、一题多联法、一题多解法、一题多变法等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们在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得到能力提升。

篇3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师们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就是制定教学目标,只有在确立了教学目标之后才能依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初中数学不同于小学数学那样简单,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教授是需要老师们多下一些功夫的。初中数学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将教学大纲的要求、现实生活以及学生们的具体学习情况相结合,这样设定的教学目标才科学合理,既能为学生传输专业的理论知识,又能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针对“一次函数”这样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对其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时需要进行细化,将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第一个课时是为学生们简单地介绍“一次函数”的概念及其他性质,为学生们接受全新的知识做一个基础铺垫。第二个课时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的课时,对它的目标设定应该更加细化,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们在第一课时上的反应,结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如:学生们对一次函数中的变量和常量的具体含义,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特点等问题有没有理解到位。针对学生们对这些关键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再进行第三课时的目标设定。由此可见,只有数学老师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比较详细具体的了解,有针对性的进行目标设定,并依据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能有效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促成教学相长。

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

初中阶段的学生们相较于小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意识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在初中教育中注重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会带来诸多益处。通过引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更可以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促使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逐步地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加以引导成为大部分数学老师的重要教学方法。

例如:在开始“一次函数”的具体课堂教学之前,老师就可以要求学生们在课前进行对这部分内容的预习,并落实到具体的家庭作业上,要给学生们的预习作业进行问题布置,而问题的内容需要以教材为主。对于积极完成预习作业、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去的学生,老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表扬和鼓励。通过这种言语上的鼓励和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潜移默化的干预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生意识,渐渐地让学生们体会到自己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并由此产生浓烈的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便可再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自主学习中得到提高。

三、通过教学情景的设置来吸引学生

对教学情景进行设置,可以使老师们的教学方式更加生动新颖,因此也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们的参与兴趣。在所设置的情景中,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还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氛围,使整堂课变得形象、活泼、趣味十足。生活情景和疑问情景等情景的设置对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的贡献是非同一般的。数学老师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元素引用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设置生活情景拉近数学学科知识与学生间的距离,并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实践能力。老师还可以通过对疑问情景的设置来保持学生们注意力的集中。

例如:通过设置疑问情景来开展“一次函数”的课堂教学活动。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在我们对一次函数进行解答时,一定要强调常数b不等于0呢?”

学生1答:“如果让常数b等于0的话,那么一次函数就是正比例函数,我们对一次函数的解答就变成了对正比例函数的解答了。”

老师提问:“那你们觉得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有什么关联吗?他们是同一类型的函数吗?”

学生2答:“正比例函数也是一次函数,只不过是一次函数中的一个特殊形式。”

篇4

从教育学的专业理论上讲,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学习成绩的根本。所以说,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就必须从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出发,找寻适合大多数学生的教学方法。下面是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成绩的方法介绍。

一、激发学习兴趣,注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数学与兴趣的结合并非自然科学与心理学的交叉,也不是兴趣背景下的初中数学的教学研究,而是基于初中数学的学习特点而进行的考虑。

1.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练习题。课本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数学课本上无论是概念性的理论问题还是例题以及课后的练习题,都是专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经过科学的考虑精心组织安排的,有一定的科学性。课本上的练习题也是课本内容的针对性练习,同样这些练习也是最基础的,其他的试卷上的试题都是根据它而延伸的,课本是一切试题的根源,切忌一些老师一味的追求题海战术,忽略了课本的重要性。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在教学中老师大多数也会注意到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但是,如果在新知识的摄入初期,所授内容太过浅显,就会起到一个低起点的反作用,所以说,数学教学中引入是一个重要的课堂环节。引入是一门艺术,是教学中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主要依托方式,下面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引入案例:案例一:课前准备纸片和剪刀,以及量角器等工具,做一下活动。活动一:利用课前准备多边形纸片,以及已有的知识,依次测量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八边形的内角和。活动二:小组讨论问题答案,收集不同的测量方法,选出最为简单及正确的。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二、提高学生对数学理论的理解能力

1.促进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方式,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同时也要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笔者认为促进合作交流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小组合作。在素质教育中加重了提前预习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教案,供学生预习使用,在预习中可以设置简单的问题,让同学们积极的讨论、思考。案例二:每小组选派一人画一个任意的三角形,然后组织每个小组的学生开始讨论如何才能画出它的全等三角形?老师可以做以下提示:全等三角形是三个边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是否一定是六个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才能画出一个全等三角形?然后小组比赛,看哪一组的条件最少。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课堂上,如果学生的注意力一直是跟着老师走,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也不清楚自己对知识的真正掌握的情况。为了防止学生过于依赖老师,老师有责任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以及自我反思。在授课进行到尾声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自我提问的时间,一般情况下,中国的学生不善于提问,老师可以换一种方法,例如,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几个问题,然后任意抽取,最后老师需要做的是总结性陈述,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自己知识不完善的地方。

3.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根据学习水平的差别,分层次的进行辅导。教学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的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大程度的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做到覆盖全班级的育。

三、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及对策

1.培养学生沉稳的心性,防止急躁。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心智不成熟是他们的特点,遇事容易急躁也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在学习中出现急躁的情绪是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的。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时候更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当心理与智力同时提高才是一个学生成长的体现。在学生学习数学比较烦躁的时候,可以进行一下趣味题目的练习。

案例三:趣味问答。125×4×3=2000 显然这个式子是不成立的,但是亲爱的同学,你能不能在这个式子中巧妙地插入两个数字7,使得等式成立呢?

2.养成反复思考的习惯,增加对知识的理解。数学是一个需要自己反复思考的学科,这样才能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初中刚开始的时候,中学生没有意识到反复思考的重要性,需要老师在教学中逐步的引导。在教学中,老师要合理的分配课堂安排,留出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讲新的知识。

3.根据学科特点,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数学不是一个死记硬背就可以学好的学科,需要的是技巧性的学习,就像一道数学题的解答方法不止一种一样,学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比较喜欢独立思考,有的学生比较倾向于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

数学学习需要一定的科学方法及兴趣,只有这两点具备了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学习成绩。所以老师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且要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分层教育等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多向自己提问,形成发散型思维。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发现学生有急躁不安的情绪时要寻找合理的办法加以调节。同时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兴趣和方法都具备的条件下,才会提高数学成绩。

参考文献:

[1]孙富强:初中数学教学五中指导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4).

篇5

(一)初中数学更加注重教学的直观经验 

初中生处于一个成长的特殊时期,心智、体质逐渐发育健全,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正在由低转高的过程,由直观形象思维转化为具体形象思维。这个过程将直观经验的教学融合在授课内容中,那么会更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印象。例如,传统的几何课程内容就是点线面,而加入了直观形象的课程可以利用生活中的高楼大厦、标志建筑来讲解点线面的理论知识。 

(二)初中数学更加强调的是回归生活 

数学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有所体现,人们漫长的社会文化发展的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图形意识、记忆意识和度量意识。而数学的授课内容恰巧就是将这些意识转化为知识传授给学生们,让他们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意识。 

(三)初中数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手动操作能力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重要改革目标,有效的数学学了对知识理论的理解之外,还要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帮助学生提高观察、推理、实践、反思的能力。 

三、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的状况 

(一)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由于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处于正在形成的阶段,所以初中数学的学习更加需要抽象与具体相互结合的学习方法,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的理解。但是有时候数学老师忽略了这一点,总是不断强调数学的原理,不能把其形象具体地讲解出来,只是不断重复,进行灌输式教育。 

(二)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目前很多教师忽略了新课程改革以后是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这一点,习惯性按自己的观念安排教学内容,一个流程地走下来,讲解课堂标志性习题,以点盖面,这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挑战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老师一手操作教学过程,就会使初中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家长过于注重考试结果 

目前大多数学校注重的是分数、升学率,这样家长会认为只要孩子的分数高了,考试结果优秀了,孩子就是优秀的。可是真正忘却了,学习的真谛是学以致用,学校的功能是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的发展,培养孩子自主创新能力。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将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 

四、 面对初中数学教育现状所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教学理念,端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初中数学进行合理认知 

依据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现今时代的数学教育应主动强调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正确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合理认知,激发他们对自己创造性和理性思维、逻辑思维的认知、重视。数学老师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领域的发展状况,更要关心孩子内心对知识的真实感受,做到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进行启发式的教育,摒弃灌输式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比如,相对于同一道几何证明的题目来说,让两个以上的同学到黑板上进行题目的解析,让他们从不同的思路进行问题的解答,并加以对照,从而提高学生的互动能力,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对公式定律加以理解和运用。 

(二)活跃课堂氛围,提出有趣的题目,设立情景 

传统的课堂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记,课堂氛围死气沉沉,毫无新意,也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能全面集中,有时候会犯困打瞌睡。所以较为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课上提出较为有趣的题目,抓住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确保教学效率。例如,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游戏接龙的方式,由任意一名学生开始,针对方程X+2Y=40,任意给X或者Y一个值,点班级另外一名同学,让他说出相应的Y或者X的值,再由这名同学提出新的X或者Y的值,以此类推,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都能够认真思考,积极参与,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就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计算方法。 

(三)将数学生活化,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也获得一定的进步。例如,在平移和旋转的问题中,可以提问学生在游乐场中,过山车和摩天轮这两项运动哪种属于平移,哪种属于物体的旋转。 

综上所述,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坚持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面对初中数学目前产生的问题,我也列举了简单的解决方案,但是我对这方面的认知也是局限的,对此研究仍需要不断完善,也需要学校老师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春峰.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12). 

篇6

一、初中数学作业的设置

初中数学作业的设置质量对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笔者在注重题量的同时,更关注作业的质量。为改变教师为布置作业而布置、学生为完成作业而作业的尴尬情况,笔者在题型、题类等作业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很多有效的尝试,试图把新课程要求融入进去,将实践性、开放性、趣味性带到学生的作业中,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1.根据学生年龄,设置趣味性作业

初中生总体来说还是少年,童趣未消,对一切事物还是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枯燥的作业变成有意思的游戏。例如,在学习单项式过程中,笔者设计了一道名叫“找朋友”的作业,请学生在卡片上写包含a、b字母的单项式,然后请学生找出自己的同类项作为好朋友。这样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把知识点融合在活动情节中,提高学生兴趣。

2.根据学生生活,设置实践性作业

数学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应用于生活、工作实践,初中生已经有了较多的生活经验,在他们的生活中也需要数学技能。因此,要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在实践中掌握数学。比如,在学习“概率与统计”相关知识后,设计学生统计自己家半年内的用电量、用水量情况,让他们分析哪个月最多、哪个月最少,水电用量之间是不是有关联性等,以使他们知道自己家庭的费用使用情况,并据此写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议书。

3.根据学生水平,设置有层次作业

应该承认,学生之间的能力、水平、兴趣等差异是非常大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这些差异,设计有差异性、层次性的作业,不能“一刀切”,从而为每个学生都提供练习、提高、发展的机会。笔者在教学中,一般将作业列为A、B、C三类题,让学生A类必须做、B类尽量做、C类只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收到的效果还不错。

二、初中数学作业的评价

作业批改是让学生转化、吸收知识的重要环节,能够掌握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发他们进一步学好数学。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批改工作,以学生学好、学精为目标,创新形式、大胆变革。笔者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批改主体多元化

笔者一改教师批改作业的模式,以教师批改为主体,让学生也参与到批改作业的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到评价自己作业的成果和失误,这样能够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除了传统的教师批改法外,以下几种方法笔者是这样操作的:一是学生自我批改法,让学生在教师批改之前先自己批改,这种一般是客观题居多,能够让学生一眼就看出来哪儿对、哪儿错,错是为什么。然后教师再浏览一下,找出需要重点指出的错误之处,表演做得好的地方。二是随堂批改法,在重大有标本意义的题目尤其是大题目上可以采取这个方法,一般是让学生先做,在遇到困难时、出现错误时暂不指出,而是让学生直接互相纠正,这样既能了解学生水平,又能锻炼学生能力,还能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三是师生共批作业法。笔者一般用投影仪集中学生典型的作业错误,然后和学生一起大声指出错误、说明正确答案和原因。

2.批改视角多维度

作业批改不是简单地求对求错,而是要发现亮点、补缺漏点、修改错点,因此,不能简单打对错,而是要借此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并传递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欣赏等情感。在实践中,笔者除了关注作业对错的结果外,一是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比如,在(+77)+(+6)+(-5)+(+7)+(-1)+(-24)这道题上,有的学生不仅按照传统的从左到右顺序计算出来,还使用了(+77)+(+6)+(-5)+(+7)+(-1)+(-24)=[(+77)+(+6)+(+7)]+[(-5)+(-1)+(-24)]这个方法。笔者就在批语上写到“你的想法真多,很了不起!”这样就能更加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另外,在学生写出错的解题方式时,笔者会写诸如“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等评语,以此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满盈.数学作业设计要形式多样[J].教育教学论坛,2011(4).

篇7

二、收集并整理错题和典型例题

每学期开学就可以让班上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专门收集错题和典型例题的本子。学生当天的数学作业或测试卷子中的错题,先让学生认真留心老师的讲解后理清解题思路、明确算理,然后在错题的地方订正一次,再把错误的题摘抄在错题本上,要求注明摘抄的地方(比如书P26页的3题),并在题目后简单说明错误的原因(如:不会做、抄错题、看错条件、用错公式、计算错误、单位不对、方法不对……)。摘录下来的错题,要求学生当天课后作为家庭作业重做一次,第二天认真批改。然后一周或两周后,专门用一节课让学生进行错题反思,把这两周内每一道错题的原因再排查一次,防止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样在每一节或每一单元中,我们有时会遇上比较有代表l生或技巧性很强的例题,这样的题做题思路特别,一般学生不容易掌握或很容易忘记。也让学生把它写在作业本上,必须写清解题步骤,讲了后再让同学之间相互说明解题思路,说说自己最不容易想到或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跟错题反思一起同时进行巩固。通过收集错题和典型例题,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梳理、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来处理问题。让他们学会学习数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篇8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更要满腔热情地指导学生学会提问。布鲁巴克提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 初中数学课堂上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分析

由于传统的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地影响,长久以来,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讲,加之“尊师重道”地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学生的服从意识观念较强,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沉闷,学生课堂上表现较拘谨、不敢提问。课堂上,学生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完全没有时间去自主地思考,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提问。初中数学课程摘要的应变技能,思维方面具有机械性,往往无意或者不善提出新问题。

二 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方法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思维学研究表明:人在高度自由、高度放松的氛围中,其思维便会进入一种更高级别的自组织自调节过程。“创造性学生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和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产生严重抑制作用。”自古以来,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方法,应找准自己的位置,采取民主态度,鼓励学生思考,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和积极探索,为学生成长、思维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特别应重视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数学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幽默、愉悦的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提问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活。

(二)构建提问的教学情境

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适时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教师应构建良好的提问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而且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进而形成教学情境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利用暗示性语言、语气,结合有效问题串创设学生自主提问的情景。初中数学教师还应设置有梯度、可延展性的课堂提问,以便给学生连续.广泛的提问空间。每个问题都要留一定的窗口给学生,让学生在解题时,在教师的暗示性语言下能找到题目的漏洞,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自主提问.例如,在教学“变量与函数”内容时,教师可以针对这样一道题:“一个矩形的周长为60,其中一边长为10,求这个矩形的面积。”启发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在认真思索和热烈讨论后提出:“边长还可以取其他的值吗?”“若其中一边长为15、20、25,矩形的面积是多少呢?”“什么时候面积最大?”“若设面积为S,其中一边长为X,S如何表示?”等等,只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提问时间,给所有想表达的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认真倾听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和速度理解和解答问题。让学生从生活情境或数学问题情境中找到数学信息,并能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部分或全部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三)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有效评价

初中学生出于受原有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的制约,某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价值或根本不成立,作为教师,不应忽视,应及时采用鼓励性语言予以激励,激励学生提出存在和有价值的问题。对于那些提出的问题具有很高价值或创造力问题的学生。在教学中应及时进行正面的肯定性评价,并鼓励他以后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方法,并要求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善于提出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提问。在这积极评价的体验中,学生一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他们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积极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机会有疑问,便会毫不拘束“抢着”提问。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提问的兴趣。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能帮助老师拓展教学思想,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使教师、学生均能得到发展。总之,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只要自己在某个方面付出了就能获得客观公正的评价。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由生疑到质疑,然后解疑的良好心理素质。,让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善于提问,是真正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02

【2】袁成良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情境的设置策略新课程(教师版)2010年2期

【3】沈建红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中学数学研究2007年

篇9

初中数学是整个中学的基础阶段,学生的数学学得好不好,与将来进一步深造及学习理、化等知识有很大的关系。我现在就对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提出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一、要解决好“衔接”与“入门”的问题

数学知识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一些学生往往感到学习上有困难。这就要解决入门难的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时,要重视新旧课,即小学与初一数学的衔接问题。因为新的知识不但有新的概念,而且会出现一些新的公式、法则及新的规则等,学生一时不习惯。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新知识比较多,例如,从正数到负数,从数字到文字,从恒等式到方程,从算式到图形,从计算到逻辑推理等等。学到这些知识,都存在一个入门难的问题。例如,开始教有理数,从正数教到负数,就要通过许多事例,说明负数的存在及在生产劳动、生活中的应用。再进一步说明负数的意义。

二、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初中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主要有:有理数、实数、整式分式、方程和不等式、指数和常用对数及其运算,函数及其图象、平面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的证明、直角坐标系等。这些知识是学习各科知识所必需的,是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搞好双基教学,首先在教学中要正确无误地讲清各种基本概念,还要精讲多练。讲解要突出重点,腾出多一点时间作各种练习。例如,讲解不等式的几个基本性质,重点应放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就改变”。教课还要注意教好关键点。例如,教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如“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学生不难接受。它的关键在于,几条直线和线段相交,在许多不同位置下,要正确看出哪些角是内错角等。

三、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思想教育是必要的,要在教学中说明学好数学,才能更好地为将来的社会所适应;对原来少数学习差的学生,要设法补课,以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才能提高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讲课要根据数学知识的具体内容,用不同的方法引起学生兴趣。如用实例引入新问题、用适当的教具、运用适当的比喻等。

在课堂教学中,发动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笔、动脑,也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要教会学生一些解题技巧

进入初中阶段,随着数学知识的增加,解题方法也多样化,在解题中有需要运用一些技巧。掌握一定解题技巧,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技巧,教师要进行一定程度的指导。例如在求代数式的值,对于复杂一些代数式能化简的可先进行化简变形,若开始就进行数字计算,麻烦很多。在几何的解题画图时也有不少的技巧。即以画图而论,如果需要画一个三角形及其外接圆,先画三角形及其外接圆就比较麻烦。先画圆,后画其内接三角形,容易画准确。求证三条直线交于一点,常常庑证明两条直线交于一点,然后证明过交点的某一直线,即第三条直线。

五、要指导学生掌握解题规律

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只是算术计算,规格比较简单,初中里要学的内容就相对复杂了,有代数式、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对数等。特别是几何,要求比较严格,有些问题也与数学概念有密切的关系。解题不合规格,实际上是对数学上某些概念不清的体现。数学老师在讲课中对的关的问题也要及时讲明解题规格。例如,书写的规范化,写幂的指数写在底的右上角,根式的指数写在左上角字小一些;单项式中数字夹文字的,数字要写在前面,文字写在后面,带根号的数字写在不带根号的后面。在解应用题时,如果运算比较复杂,计算中途可以不写单位,最后的得数写上单位,但要加括号。如果得数是多项式的应该按降幂或升幂次序书。

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单有老师主动地教,没有学生主动地学,知识学不好;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渐增多,学生年龄的逐渐长大,需要不断的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从多方面做起,可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自己领会教材。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教给学生一些自学方法。例如,做课外作业之前,一定要先复习课文,基本概念、公式、法则要弄懂,记牢。把有关例题再看一看,然后再去做复习题。如有困难,也可以反过来查看课文及例题等。尽可能的自己解决问题,不得已再去问人,这样学得知识才比较扎实。

篇10

1、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苏步青教授曾经讲过,学不好语文的学生,将会大大限制他在其它学科的发展。同样地,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欠缺,要想学好数学也是相当困难,如要想证明:圆中最长弦的是直径。这是绝大多数的同学都知道的结论,但是由于就是不知道怎么样去书写,去表达,得不到分。新的教材就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对定义,概念的复述要求严格,大大培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能力,就是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概念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性,开放性与创新意识,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例如:2001年中国足球队实现了中人44年的梦想,打进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他们在世界杯预选赛8场比赛中,胜的场次是平的场次与负的场次之和的3倍,且平的场次与负场次相等。已知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负一场得0分,求中国队的总积分是多少?这些题目与同学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都是用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新教材留给教师广阔的发挥空间,便于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初中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模式,着意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应把握这个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在教学中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惑:不仅是讲了,而且是讲了多遍,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得不到提高!也常听见学生这样的埋怨:巩固题做了千万遍,数学成绩却迟迟得不到提高!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诚然,出现上述情况涉及方方面面,但其中的例题教学值得反思,数学的例题是知识由产生到应用的关键一步,即所谓“抛砖引玉”,然而很多时候只是例题继例题,解后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因而学生的学习也就停留在例题表层,出现上述隋况也就不奇怪了。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罔”即迷惑而没有所得,把其意思引申一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例题教学为什么要进行解后反思了。事实上,解后反思是―个知识小结、方法提炼的过程;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的过程;是一个收获希望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讲,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认为可从以下二个方面作些探究:

一、在解题的方法规律处反思

“例题千万道,解后抛九霄”难以达到提高解题能力、发展思维的目的。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再进一步作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无疑对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篇11

(2)学习思想松懈。许多学生都是在考试临近了才知道去学习,总以为时间还有很长,特别是高一、高二的时候,觉得高考还很遥远,因此,懈怠了积极学习的精神,总等着高三或是考前一段时间奋发图强。可是,数学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积月累的知识积累,需要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3)学习不得法。老师在课堂上一般讲的都是基础理论,难疑点的剖析,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提点,举一反三,引导学生的思维,启发他们去学习。但是,很多学生都是照搬原理,或是觉得解题套路都一样而不认真听见,不思考,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4)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2. 高中数学的几种学习方法

篇12

初中数学的教学是非常繁琐的,教师常感到已经用心了,但是通过作业和练习反馈,学生对课堂上的数学知识并没有掌握多少,表现在解题上,就是错误百出,逻辑关系混乱,更不要说答案的对否,简直是不忍目视。学生的解题能力差到如此地步,我们的很多教师是做了反思的,在教学手段上也做了一些改变。但是,没抓住重要环节进行的反思,说句实话,时间花费了,但效果仍是原地踏步――学生的解题能力仍是差,差!初中学生,其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处在开发状态和唤醒状态,采取一定有效的方法唤醒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广大数学教师责无旁贷。

一、狠抓解题错误原因分析

1、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受到限制。很多初中生因为受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定势思维的影响和制约,就会导致出现解题错误的现象.比如,小学数学问题的答案,一般只有一个确定答案,但是初中数学习题中的答案不一定只有一个。所以,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通过各种典型习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数学基础知识是学生灵活运用能力和深入解题能力的前提,与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正确理解基本知识内容,在掌握牢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对深层次的知识进行提升,展开拓宽联想.例如,教师在讲"绝对值"这一知识内容时,先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绝对值的定义,让学生明白正数、负数、零的绝对值是什么,并知道其原因,在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解题习惯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使学生受益终生。所以,教师要注重学法教学,并采取以下指导方法。

1、加强预习指导。在课堂前,教师可布置预习提纲,先让学生自己学习课本内容,先将课本知识通读一遍,然后细读加深理解,把课本上的定义、概念、定理、重点词和关键句等划出来,养成边算、边划、边读的良好习惯。通过预习指导,不仅能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加强听课指导。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听课指导,要求学生专心听课,认真听取教师所讲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听例题解法,听重难点剖析等.在课堂上,让学生积极发言,勤于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此外,学生还要做好课堂练习,听取教师的讲评后,积极动手、动脑,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3、加强归纳总结复习指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每章节知识点的复习,养成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针对各种类型的专题,教师要教会各类型习题的解题方法和规律,掌握解题技巧和步骤,对解题思路相似的习题,要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

三、有效解题方法探讨

1、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掌握解题基本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单一问题的解题方法,还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掌握各种解题思路和技巧,学会如何解题.教师应强化思想方法教育,理解解题技巧的知识本源,让学生问题内的解题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转难为易的解题方法。在解决数字难点问题时,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转难为易的解题方法,从特殊问题分散到普通问题中,将一个难点问题分为几个小问题,然后通过这些简单的小问题让学生理解和思考,再讲解几个小问题间的相互关系,该问题的解题思路为"先整体化部分,部分再组成整体",这样能有效地解决数学难题。此外,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还应让学生掌握"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解题步骤,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联系和反思,并及时总结,不断提升。

3、巧妙地实现"数"与"形"的转化。比如,一方面通过画图的方法,利用图形解决抽象的数量关系;另一方面,利用直角坐标系能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问题,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加以解决,这种解题方法能更好地避免出现解题错误,让学生轻松地解决难题。

篇13

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是顺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作出的适时地调整。新课标的内容,无疑是更加科学合理、人性化的,它是充分考虑学科性质和学生的心理机制而提出的,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的。所以,在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国教育,也应该是阳光的教育、人道的教育、科学的教育、长久的教育,可真正实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也要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与时俱进,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的教学改革中,要紧紧围绕这一思路进行。

一、精心选择活动素材,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素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是组织有效数学教学活动的基础和重要前提。因为高考的存在,应试教育还没有真正为素质教育所取代,所以,很多学生为提高数学成绩,做试题,钻研试卷规律和答题模式,将数学简单地理解成了试卷,教师和学生都忽略了教材的阅读,认为教材是可有可无的。这种方式忽略了根本的教学观和学习观,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不稳固、不牢靠的。

因此,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材观,正确审视教材的功能,积极做教材建设的参与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将课本资源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起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的相关环节和教学方法等等教学细节。同时,教师应带领学生阅读数学教材,使其树立起数学阅读的意识,同时,在师生共读、教师领读的过程中,学生也可领略阅读数学的方法和要领。

二、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所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本中的资源,如图像、例题、课前导语、课后问答等,以期实现初中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到抽象思维能力的过渡,实现“生活数学化”和“数学生活化”的完美结合,实现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的完美转化。

三、建立合理、有效、健全的教学评价机制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这样一个注重人权,讲究人道、人性化的社会,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更要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共。教学评价,不仅是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判断,既要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还要实现师生之间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参与评价,正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空间,为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的条件。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可以进行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师生互评、自我评价等四种评价方式,旨在通过他人和自己,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以使更好地教育与学习,实现师生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