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要求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课堂教学要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课堂教学要求

篇1

二、课堂教学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指导者,肩负着各项教学任务,不仅要教好而且还要教会。怎样才能达到以上目的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想把课上好,英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树立亲切的教师形象,善于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上,教师的形象往往关系到整个课堂气氛,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但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会关系到整个教学全过程。

一般来说,教师应以亲切庄重的态度走上课堂,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安定课堂秩序。在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和操练、巩固的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使用各种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善于正面引导,多做表扬鼓励,充分给学生参加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开口。对于在学习上取得成绩的学生,要及时给以肯定,让其尝到学习的甜头,树立自信心;对于在学习上出现差错的学生,不要在课堂上随便批评,要从正面讲清问题,而且要抓紧时间给学生做辅导工作。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要使学生保持积极状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师生双方都有这样的信任感,上起课来就容易做到配合默契,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会逐步提高。

2.博学多才,有良好的语言技巧和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由于英语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面很广,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英语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应付课堂教学的需要。而且英语教师是语言教师,当然应该有良好的语言技巧(但是,作为语言教师我们必须牢记英国知名的语言学家M.West的话——“语言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是讲得太多,他们试图以教代学,结果学生什么也学不到”和“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这就告诫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要坚持精讲多练)。所以,对英语教师来说,首先要过好语音语调这一关。 其次,从英语课堂教学来说,教师一开始就应该用英语上课,尽量少用或不用汉语,即使对初学英语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也要用英语上课,配合直观教具,加上手势、动作和表情,让学生一开始就在英语气氛中直接理解英语,只是在解释抽象的词义或复杂的句子时,才用汉语。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3.善于组织双边活动,保持课堂上的交流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这个“教”、“学”活动本来就是一种双边活动。任何时候,教师搞“一言堂”、“满堂灌”都是徒劳无功的。正如在《外语教学研究》一文中所讲的:“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切忌把它变成理论课来上。”这就说明,脱离实践是学不好英语的,只有做到“课堂教学交际化”、“精讲多练”、“以练为主”,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篇2

语言是文化的条件和背景,人类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是在语言提供的平台和基础上展开的,都受到语言的制约。语言还是知识信息的载体,是人际交往的主要工具和思维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书的基本手段又是育人的重要途径。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就得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改的语文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拟从语文课堂语言的示范规范性、形象趣味性、启发激励性方面,对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基本要求加论述。

“师者,传导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语文教学中语言的运用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就像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所以语文的课堂教学与其说是教师身体力行的讲授,不如说是教师在遵循语文教学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来承载丰富的语文知识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活动。通过大量资料的研读和归纳,我认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要具有如下特点:课堂语言的示范规范性、课堂语言的形象趣味性、课堂语言的启发激励性。

一、课堂语言的示范规范性

一些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用学习心理的研究来审视语文课程观,他们认为“在语文课程目标的定位和设置上,主张应该把基本目标确定为: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言语行为(或语言习惯)”①,“在语文课程实施方面强调模仿练习和强化的运用。”②这里提到的“语言习惯”就是我国长期以来推广的普通话,而“模仿练习”主要是以教师为对象。所以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一定要具有示范规范性,这就表现为语文教师要有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语言学界就对普通话进行了定义,规范它“要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③国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不是为了消除方言,而是为了不同方言区的人民交流,学生在校期间要学习普通话,是为他们日后走进社会交往做铺垫。

在辽宁地区,人们在用语言的交往中,对于平翘舌没有加以明确的区分,好像潜意识里也并没有当回事。如“四十”会读成“shì shí”,“三块”会读成“shān kuài”,“儿子”会读作“ér zhǐ”。对于这种语言氛围造成的交流,多数语文教师只有在做语音辨析题中进行强调,并不会在实际运用上加以明析。只有少数的语文教师会强制学生背诵平舌音的字,这对学生日后无论在做习题或是实际运用中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在辽宁的朝阳地区,把“我不知道”说成“我知不道”,对于平翘舌的区分更是没听说过。虽然个别不能代表一般,但是提高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是毫无疑问的。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趣味性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具有示范规范性,还要具有形象趣味性。学校虽然把每堂课设置为四十到四十五分钟,但是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集中那么久,如果这个时候教师的课堂语言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就会使学生昏昏欲睡,所以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具有形象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李燕杰教授曾经说过:“讲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的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画,使听众如身临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文教育不同于音乐或者绘画,能直接听到或看到,它必须通过联想、想象才能体会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以一种极具立体感的语言,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调动学生感官,也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把对象直观化,变得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闻得着,使学生易于、乐于接受。

语文教师的语言如能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化为浅显,枯燥的化为风趣,让学生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学生对这个句子很难想象,我们不妨用具体的事物打个比方。“大树的叶子绿得发亮,它把生命全部展示给了我们。有的在轻松的摇摆,好像在翩翩起舞;有的在左右旋转,好像在摇动着美丽的衣裙;有的发出沙沙的响声,好像在说悄悄话;有的互相簇拥,层层叠叠,好像要把这‘天堂’的每一寸土地都铺上绿荫。这是作者精精心的描写,他赋予了这些树叶新的生命,新的灵魂。”

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要用课堂语言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利用趣味性的课堂语言传授讲解知识,要是学生觉得语文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煎熬。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故事、警句、笑话、典故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适时设疑激趣,帮助学生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能对于外国人,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让他们读、写、记十分困难。如“照”字的教学,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日”本人,拿了一把“刀”,杀了一“口”人,流了“四”滴血。这样就用趣味形象的语言把“照”字拆分开来,提高了学生的吸收能力,强化了学习效果。

三、课堂语言的启发激励性

教师语言还应具有启发激励性,否则,无论教学内容多么丰富,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其中,启发性我认为包括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启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情。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课堂上教师要用简明快捷的语言启发学生,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这样只能使学生的思维滞后于教师。新课改还提出课堂应由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所以教师更要鼓励学生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用心去捕捉知识,点燃他们智慧的火花。

心理因素对任何一个阶段的学生都很重要,学生总是很重视教师对其的评价。课堂上教师一句无意的评价就会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甚至会影响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和态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都应用激发学生更积极思维的特意性评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结果。

总之,语文教学是科学与审美的统一,是育才和树人的统一,是文化和情操的统一。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将这些统一完美展现的手段,就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坚强战士,有的语言像枯草的影子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语言则能像永恒的星星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

我们说通过语文课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是靠练习提高的,而是靠学生大量地阅读文质兼美的读物来提高。作为语文教师不正可以用课堂语言来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吗?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是我们的夙愿。教师优雅的谈吐必然会让学生效仿,教师机敏的言辞必然会让学生钦佩,教师深情的朗诵必然会让学生陶醉。教师的课堂语言,似春风似细雨,拂过学生耳边,浸润学生干渴的心田,催化出缤纷的季节。

注释:

篇3

首先,在师生关系上,教师要向“非权威”转变,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以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上的,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教师处于是课堂的主宰地位,学生只能无条件的服从,没有积极性。而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中,教师要弱化自身的权威形象,以学生为中心,把更多的目光从学科知识投向学生,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一个学生也都是有自身的独特性的,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同时,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不同,所以,在这一模式下,教师要充分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为本,关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获取多少。

另外,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而“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为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一种精神需要,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其次,在教学关系上,教师要向“促进者”转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要求将教师“教”的过程变为学生“学”的过程,在这一模式下,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发现新问题,自主学习新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做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这就要求教师将传统的从教师到学生的单向活动变为一种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互动,提倡学生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之间的自主交流与自主合作,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辩论,发表各自不同的见解,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教师由“牵着学生走”转为“推着学生走”。

篇4

篇5

二、做一名一专多能的教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是靠单个人的力量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这种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之下的教学需要,而历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杂科”,它的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门类,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历史教师既是“专家”同时还是“杂家”。

在传统的教学中,人们注重的是学科本位的单一化思想,把自己禁锢在本学科的层层堡垒之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教理科的对文科知识知之甚少,教文科的对理科知识一窍不通,形成了文理分家、文理对立的局面。而教历史的往往只顾埋头于成堆的历史文献资料与档案之中,对文学名著等不屑一顾,对理科知识则是一窍不通。

“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科学背景知识。”新历史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不断汲取新知,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还要有精湛的教育技能技巧。新的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要求学生知识的获得要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得到,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改变过去那种认为只要掌握好历史学的知识就可以教好学生的观念,时代要求教师“不仅是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有源头的活水”。

三、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作为历史教师还应重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不能把它当作一句空话。中学历史课本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上至治国理政,下至为人处事,涵盖古今中外,容包各大领域,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历史教师的个人努力,发挥同伴互助和集体合作,可以整理出丰富的德育题材,加以提炼总结,形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课程。

四、提高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运用能力

篇6

一、转变观念,探索创新

1.教师要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

因为教学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它在教育工作中起到了指导思想和规范行为的作用。比如,在教学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时,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为:(1)多次反复阅读课文,通过熟读逐渐感知文章韵味和作者写作意图。(2)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通过课外阅读搜集资料,从认识文字美的层次上升到领略作品意境美的境界。(3)通过独立阅读、教师解析等多元的解读方式之后,明白作者思想矛盾的原因,赞扬中国知识分子的美好情怀,让学生慢慢地关注到社会,为自己的人生做打算。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目标,可以使课堂更有序地进行,学生也可以听得更清晰、更透彻。

2.教学模式不论怎样创新都无法脱离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

教师一定要将素质教育的新课改目标贯穿于创新课堂的始终,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3.教学方案还需符合学生年龄、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特征

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变化,实施有层次的因材施教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喜欢上语文学习,建立起学好语文的信心。

二、丰富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有效性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性为目标,强调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改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不仅理论知识丰富,而且实际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所以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效利用问题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学生自主、小组协作或者班级探究等方式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比如,在教学《小狗包弟》一课时,课堂讨论可以根据教材课文后研讨练习题设置讨论中心问题:(1)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变化如何?(2)你觉得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3)作者经历磨难之后仍然摆脱不了“煎熬”,你怎样评价?这些问题较深入,适合讨论,旨在培养学生以事观人的能力,即通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去了解一个人的道德品质,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无疑会得到提升。

2.合作学习法

近年来,大家为什么都在倡导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呢?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心情愉悦之际提高语文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该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为讨论可以使学生之间产生思维上的碰撞,在不同的意见中反思自己的思索结论,激发求知欲,渴望通过更深层次的学习解决问题。比如,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幻灯片,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诗歌所蕴藏的情感,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朗读,体会并分析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再设置问题:“读完这首诗,大家有什么感受呢?你是从诗中哪部分感受出来的?”,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最后商定结果。之后我要求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全文朗读,我来做最后的点评,通过指出学生朗读中的优缺点,提出建议,让他们从中得到提高。

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信息时代给教师最大的赠礼,它为师生互动提供了平台,让学生在狭小的教室里看到了广阔的世界,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教材再好,它都无法将文字演活,插图再真,它都是静止且无声的。比如,在教学《雷雨》这课时,我先准备话剧结尾部分的视频。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话剧的表演构成中熟悉故事情节,感受人物情感变化,体会那雷雨夜中的三个爱恨交织,本来未来美好的年轻人一起走向了生命的不归途,启发学生将情感波动原因转化到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周朴园身上。接着我又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与周朴园有关的图片,请学生说说自己在看完话剧后对周朴园的印象,与学生共同探讨周朴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另外,我还用多媒体向学生阐明了在序幕中所明确的人物关系表:(1)周朴园――煤矿公司董事长,55岁。(2)周繁漪――周朴园妻,35岁。(3)周萍――周朴园前妻鲁侍萍生子,28岁。(4)鲁四凤――鲁贵和鲁侍萍之女,18岁。(5)鲁侍萍――周朴园前妻,某校女佣,47岁。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确人物定位,在此基础上明确文章脉络,理解课文。

总之,新课改表达了社会的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训,重视其思维能力的提升。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摆脱长期以来应试心理的束缚,借助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道具辅助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立高效的语文课堂,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周彤彤.浅谈多媒体在高中语文新课改中的作用[J].学周刊,2013(09).

[2]郭仕凤.对语文新课改教学的一点认识[J].学周刊,2013(01).

篇7

一、教师语言要科学而准确

教师要以高度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深入浅出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绝而不失一词”,教学质量很高。原南宁二级教师田济川老师就堪称这方面的典范。田老师向来主张语文教学给予学生乐趣,以艺术享受,让学生与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发展智能。所以他在教学中努力追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难怪他的学生称赞:“听田老师的语文课是人生最大的享受”,我想,这才是对一名语文教师的最高评价。言之有物,就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准确性,或称之为科学性。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因此,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评讲作文,无论是概括主题,还是归纳技巧,都应该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让学生豁然开朗,恰如拨开迷雾见日月。而要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有精辟的见解,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研究。用你的精辟与深入轻轻捅破学生理解和感悟中的隔膜,让学生进入一片洞明之境,去享受明媚的阳光。

二、教师语言要文质兼美

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还未成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较易被直观形象的事物所感染。而语言毕竟不同于绘画、雕塑等,它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在人的大脑中形成形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能时时以一种极具立体感的语言,从视、听、嗅、触等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可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或形象的比喻把表述对象直观化,变为让学生看得见、听得到、闻得出、摸得着的东西,使学生易于、乐于接受。例如,修改病句有一条原则,即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学生在修改病句时却往往习惯于运用“肢解”的办法——把有毛病的词句硬是剜出或砍去。这样,句子是通顺了,可其表达的意思却比原句缩减了不少,有时甚至会出现内容迥异的情况。

三、教师语言要有逻辑性

性,不繁而杂。(逻辑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规律。)教师教学语言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要根据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突出教学的重难点,语言表达严谨,要有严密而滴水不漏的逻辑性,决不能想到哪就说到哪,信口开河,颠三倒四。如果教师语言做不到这点,课堂教学表面上显得生动活泼,趣味性很浓厚。然而由于教师漫无边际的夸夸其谈,时间花了半天,说者口干舌噪,听者不明究理,人云亦云。这样的课堂教学,不要说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完成教学任务也是很难。著名教育家斯霞老师在执教《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就按照“这个人种的葫芦开始怎么样?后来怎么样?结果怎么样?”这条线索来教学的,流畅、明快,脉络分明,推理严密。正如她自己评价的一样:“可以说,本课的讲读,没有繁琐的提问、无效的讨论,教学要求明确,训练重点突出。我觉得,教学也要讲效率,尽量不要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是的,教师对课堂教学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切不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才能使教学语言流畅、明快,具有逻辑性,脉络分明,推理严密,没有闲话、废话。

篇8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47

2015年9月17-18日,兴安盟高中数学教学基本功大赛在兴安盟所在地乌兰浩特市举行,全盟六个旗县市选出教学骨干共计12人参加了比赛。比赛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展示一节完整的规范课;讲课内容均为《人教版必修一的1.3.2:函数的奇偶性》;比赛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选拔。

教师讲课过程中零散地表现出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主体思想: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但比赛过程中很少看见,教师真正把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落实到位,或者只是简单地讲解了函数的奇偶性,或者过分要求函数的奇偶性,试题难度过大。

下面以听课者的角度解读本堂课的几个要点。

内容: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1.3.2函数的奇偶性

课标要求:1.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函数奇偶性的含义。2.学会运用函数图像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再看教材结构及要求:教材要求,观察图1.3-7,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 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 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呢?

这是教材给出的新课导入部分。

很多教师没有真正解读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引入新课五花八门,下面举例说明。

例1:直接给出函数f(x)=x2与f(x)=x,要求学生画函数图像,得出图像关于y轴对称的函数为偶函数。没有给出函数定义,直接用图像是否关于y轴对称来判断偶函数。显然没有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片面地理解教材,给出了错误信息。

例2:观察函数图形,直接给出偶函数的定义。没有多余的讲解,然后用定义来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师只有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自己,课堂上才能不出现以上情况。那么课堂教学应该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

一、教师引领

引领学生观察图像,发现什么?有什么特征?学生第一个反应就是:图像关于y轴对称。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引领,如何利用解析式描述函数图像的特征呢?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相同。

二、师生互动,教师引导

上面求值结果有何规律,是否f(1)与f(-1),f(2)与f(-2),f(3)与f(-3),…都有类似规律?让学生讨论并能否归纳总结出f(-x),f(x)的值是否相等。提出问题:因为x在定义域内的任意数,那么-x是否也满足在函数的定义域内呢?学生很容易发现:-x必须满足定义域内的条件。这样很容易得出偶函数的首要条件:偶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数学思想)

三、提出问题,巩固新知

1.f(x)=x2,x∈[-1,2]是偶函数吗?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2.给出教科书34页例题。

四、探究奇函数的概念及特征

做出函数f(x)=x和f(x)=的图像,类比偶函数的推导过程,给出奇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其中类比推理数学思想的培养尤为重要)

五、提出问题、巩固新知

(1)f(x)=x2,x∈[-1,2]奇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2)给出教科书35页例题,巩固新知。

六、知识拓展

提出问题:从函数的奇偶性角度出发,可以将函数分成四类,即奇函数、偶函数、非奇非偶函数、即奇又偶函数。其中非奇非偶函数很容易理解,即函数的定义域不对称就是判断出非奇非偶函数,那么什么样的函数既是函数又是偶函数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的好机会)。因为学生首先思考的切入点就是即关于原点对称又关于y轴对称同时满足的函数。

举例:f(x)=0,定义域为R。(即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七、合作探究

例题: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八、课堂小结

1.函数奇偶性的概念。2.判断函数的奇偶性。3.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归纳总结,特殊与一般的思想,类比推理等。

“函数奇偶性”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其研究必须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图形语言到符号语言,整节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学习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利用定义进行判断奇偶性的基本方法,理解定义域的要求,理解图像的对称性,了解奇偶性的四种类型,并初步运用奇偶性。

以上是通过开展一次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课程标准落实不到位所想到的一点思考,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实际的课堂教学,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落实情况,归根结底就是真正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用课标引领我们课堂的教学方向,落实课标要求是我们努力实现的重要任务。

篇9

一、对于教师,要求必须做到低、多、重、勤

“低”就是低起点。考虑到“学与研”式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在理念上的差别,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做到:

一是帮助学生了解学研式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知道现在老师将怎样教,学生将怎样学。

二是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步骤。

三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不仅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且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适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在实施新课程的起步阶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步子先小一点,做到先帮助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既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深入进去学会自主操作,并学会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使学生逐步淡化对老师的依赖性,最后完成由“接受式”学习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转变。

“多”即是多活动,就是突出互动,突出合作与交流。活动方式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范围可以是小组之间,也可以是全班参与。在引领活动过程中,注重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时点拨,引导,可浅处深问,可静中得疑,可变中求新,层层深入,激起波澜。

“重”即重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学研式课堂的目标之一,只有在教育教学上有了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要求。具体做法是:(1)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使教材成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2)抛出探索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变换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达到横向求新,纵向求深,逆向求异,完成学生创新意识的开发和培养。(3)设计课堂“创新10分钟”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首先交流课下或课堂上发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在合作中尝试解决,最后再把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放给学生,让学生课下解决。

“勤”即勤反思,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反思教学方案,反思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反思对教材与教法的把握,这些对上好每堂课都很重要;教学中的反思,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教学后的反思,可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坚持写教后感,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二、面对学生,教师要明确“三条线”

知识线(知识和技能)。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是课堂和主线,在“导学设计”和“学研测”设计上体现出低起点、小梯度、快节奏的原则。这个起点就是“现有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的交叉点为起点。课堂活动在这条主线上推进的过程, 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或者说,就是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

方法线(过程与方法)。体现在“五环节”上,即自主学习-重点研讨-巩固训练-迁移延伸-达标检测。在这五个环节中,特别强调自主学习和重点研讨两个环节,我们提出“自学是研讨的基础,研讨是课堂的灵魂”。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这样的教学就是灌输。“相异构想”尚未得到纠正,其教学结果必然是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把教师给的正确的认识忘掉了,留下的还是学生原来的。例如,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和农民朋友种地一样,你不深耕细作,施肥浇水,就是不打粮食。所以,有人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也就在所难免。还有句话说得好,我们不在乎目的地,而是在乎到达目的地过程中欣赏到的风景。

情感线(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研式课堂中,我们把培养学习情感,贯穿于学习活动始终。瞄准真理解、培兴趣、面全体三个层次。有一个实验,科研人员把一个电极安装在小老鼠的大脑中,电极的连接点可刺激鼠脑产生“愉快”的情绪。电极由一个小老鼠够得着的踏板所启动。偶然之中,小老鼠踩到了踏板,体会到了一次“愉快”情绪。只一次,小老鼠就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小老鼠不停地去踩踏板,一天要踩上几千次。

寻找愉快情感是一种强劲的推动力,老鼠如此,人更是如此。例如,一个同学学习上有了进步,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学生心中非常高兴。有这样的好老师,学生感到自己的学习有信心,会更努力地把学习做得更好,并感到很愉快,下次再有进步他还愿意让你给他肯定和鼓励。

篇10

首先,课前小测的形式宜多样化,分书面形式、可口头提问等,宜结合实际选用。学生作答时间约五分钟,不宜过长。其次,小测的内容应精炼,并分两部分:一是复习已讲授的知识,如基础知识或重要考点,这是小测的重点,而且最好上一节课有所提示。二是检查对新课的预习了解,以基础、简单为宜,这是对小测的补充。再次,对课前小测应及时进行有效地讲评,大约花时三分钟:出示答案、指出易错点,并突出需要注意的内容,以达到高效地巩固知识的目的。最后,课前小测最好采用“目标管理法”,要求措施到位,奖惩分明,多给鼓励,做到持之以恒,使学生形成固有的课堂习惯之一。

实践表明:坚持课前小测不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重视前奏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不可忽视的环节,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在新课进行前,教师可以编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情境,设计符合教学内容的新课导入,力求做到短小精悍,形式多种多样。

1. 承上启下导入法,它是用学生已知的知识做铺垫,符合陶行知先生揭示的“真知识的根是安在经验里的,从经验里发芽抽条开花结果的是真知灼见”。思想品德教材在编排时往往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每一单元、每一章、每一节、每一框之间全都环环紧扣、丝丝相连。教师在讲授每一节新课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前一课学习的内容,以前一课时的内容为引子,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的内容,实现教学的承上启下和平稳过渡。

2. 引言导入法,新编思想品德课本语言生动活泼,读来琅琅上口,尤其是每一课的开头都有一段十分耐读的“引言”,读来更是亲切、感人。

3. 故事导入法,小故事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发人深省,也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往往喜欢听故事,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以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4. 歌曲导入法,歌曲以其特有的魅力,深受中学生的喜爱。不少学生对歌曲非常喜欢,成了新的“追星族”。教师在导入新课时不妨迎合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利用歌曲这一载体,通过播放一段与新授课文有密切联系的音乐来创设情境,激发、感染学生,激活学生思维,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新的教学氛围。

5. 矛盾悬念导入法,为了吸引学生,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疑问,有意识地创设一种矛盾情境,通过留下悬念以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生解决矛盾的欲望和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会抛开一切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教学中来。

篇11

参考。

一、激发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课堂

新课标提出了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教学的效果得到保证。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节内容时,我就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知道的节日。学生就说出了3月12日植树节、5月1日劳动节、9月10日教师节、10月1日国庆节等。然后我出示了一个日历卡,并让学生说一说每个月的天数,学生都看着日历卡积极地说出答案,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十分高涨。然后我再让学生观察2015年和2016年每个月份的天数,并进行总结。在这样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课堂,在参与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收获了知识,还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引导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目前教师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有助于他们数学成绩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技能,更有助于学生运用这样的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其通过思考与讨论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内容时,我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首先,我为学生设计了几个问题,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如:①四边形有什么特点?②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四边形的?③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④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通过提出循序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总结规律,收获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助于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思考探究中,从而有效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注重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其学以致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与抽象性较强,要让小学生真正掌握这些内容,进行课堂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将讲与练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强化这些内容,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节内容时,我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了一些计算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并将计算的原则、步骤等进行熟练的应用。由于大部分学生在做题时为了追求高效率,他们往往会因为粗心马虎而导致计算错误,为了让学生仔细认真地审题、做题,我就以计分的形式让学生练习,每道题都代表相应的分值。通过这样的计算练习,学生都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技巧与方法,使学生都学有所获,有效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创新形式,内化学生的所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是十分必要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新颖的教学模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这一节时,我就组织学生抽签表演节目,不同的节目形式使学生内心既惊奇又忐忑,学生在抽签时结果的不确定性也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可能性的含义,并且这样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在活动中学到数学知识,还能体会到数学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化,并真正形成自己的东西,从而使学生真正地实现了高效学习。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践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完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充分地激发出来,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作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总结创新,探索出恰当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

篇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044-02

长久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学一直得不到应该有的关注和重视,甚至变得可有可无,经常会有老师来“要课、占课”,尤其是中学美术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开始逐步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传播文明,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笔者从事中学美术鉴赏教学多年,现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谈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明确教学主体

传统的美术课堂,由于学校课时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学生对于美术课没有基本的认识,所以许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容易把课堂变成一言堂,教师说的滔滔不绝,学生模棱两可晕晕乎乎,一节课结束了学生不知道学到什么,老师讲的口干舌燥。这样的课堂,学生不可能有多大收获,更不要说来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了。新课标要求我们明确课堂的主体,那就是――学生;也明确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主导。

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就是要让学生更多的去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笔者曾听过《战争与和平》这课,授课教师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战争的艺术、投降的艺术、和平的艺术来讲解,并且更多的是让学生来分析这三种不同内涵的艺术作品。整个教学活动,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去表述,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答案,而这种赞赏表扬不是虚假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找出了学生话语中的思考的痕迹和闪光点。整堂课教师仅仅是教学的引导者和最后课堂的总结者,学生自主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作为一名备课充分、认真研究学情的教师,都可以了解,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完全可以做到对于作品的分析认识,虽然偶有误差,那也是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参与课堂的表现,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去鼓励去表扬的,教学目标的成功完成证实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

二、注重情境营造

教学情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情境的营造决定了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是否可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它的设置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得出需要的结论,而不是照搬书本内容。这是一个让所有学生都自觉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也是我们教师需要深入思考来铺垫安排的备课内容。

教学情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导入部分的情境设置,一个是教学过程中整体的教学情境。导入部分的情境设置非常的重要,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是课堂教学能否抓住学生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序幕,可以说一节课导入得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后面的教学效率。在笔者曾经听过的其他老师的美术教学课程之中,就有深切的体会。导入设置的好,容易诱发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展开听课参与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学情境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不能充分的融入教学活动,感受到教学氛围,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托物寄情》一课中,有一位老师这样导入:播放散文《乡愁》的配乐诗朗诵,让学生通过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内心那份久久散不去的思乡的情感。学生自然就会沉浸到这样一种音乐的情境之中去思考,然后教师再来引出课题――托物寄情,让学生转换角度,来一起了解美术作品和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良好的教学情境导入,为后面的教学顺利的做了铺垫。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用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在平时的教研活动中,笔者听过很多优秀的课例,笔者发现很多老师都喜欢在上课中偶尔穿插一些故事,这样的课很明显听课学生的状态很好,这给了笔者很大的启发。因此在笔者的教学中,笔者适当的采取了这种教学方法,发现的确事半功倍。徐悲鸿创作《奔马》,顾闳中在南唐后主的派遣下当“间谍”,伦勃朗画《夜巡》,风流才子唐伯虎等都成了笔者上课中可以使用的素材。在美术鉴赏教学的过程中偶尔插几个小故事,充分的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正是这种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成为喜爱美术课,充分融入课堂情境,达到教学目标的途径。

三、善用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是为至法”这句话相信我们都听说过。教学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他们都受教育目的、内容的制约,受教学原理的指导,要能体现教学原理,贯彻教学原则。正如同志所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他还就此作了形象的比喻:“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要完成教学任务,就要认真解决教学方法问题,来做到因课施法。

有一位老师在《心灵的慰藉》这课中,她并没有开篇就发表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而是简单地问学生:“班级有没有同学有信仰的?”然后让学生来说,说他所信仰的佛教、基督教等,并带领学生来感受大佛造像和基督教的一些著名建筑,了解这些佛像和建筑是如何来慰藉我们的心灵的。这样教学目标很轻松的就得以实现。在这里教师并没有运用太多的教学方法,就是简单的和学生交流,让学生愿意并可以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只要学生感受到课堂属于自己,这就是成功的课堂。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介入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使教学素材的体现变得更加的全面。多媒体的直观性和丰富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利用本地资源进行展示和让学生讲解,教学的效果会比单纯的书本、板书好很多。例如,在上《变换的自然万象》这课时,笔者着重介绍中国园林史上的明珠――江南园林。扬州历史上区属江南,和苏州一样拥有众多的私家园林,瘦西湖、何园、个园等。在此,教师让学生去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扬州园林的成因、发展和规模,然后用图片欣赏的方式让学生欣赏瘦西湖等;接着让学生观看电视剧新版《红楼梦》片段,当影片中出现了瘦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景色时,学生的赞叹声此起彼伏。这不仅是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身边的风景的情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观。

四、深化课程内容

高中美术鉴赏课并不是看起来的那么单纯的美术课,当你真正去进行教学实践的时候,就会发觉,美术这门学科所融合的真是太丰富了。它知识涵盖面非常广,不仅跨越古今,而且涉及的门类和学科众多,同时美术作品也是客观现实的形象化反映,它折射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可以通过鉴赏作品透视古今中外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民族习俗、审美理想等,这不仅有利于了解各个时代的人文变化,社会发展,更有益于认识现在和自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和资源的充分利用。

湘版美术鉴赏第三单元有一课叫做《托物寄情》,在这课教学中,笔者让学生知道托物寄情其实就是生活中的情感表达和宣泄。情感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同学间互赠小礼物、为别人献上一首歌、和别人的争吵等。艺术家们也是这样,我们看到过很多歌手唱一首歌,自己唱哭了,听众听哭了,这就是因为大家都融入了一个情境之中,被感动。画家的作品也具有相同的作用,如蒋兆和的《流民图》,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这些都是画家用画来表达他对于国家发展危难之际的忧患之情。同样是情感的表达,有的是消极的,有的是积极的,如朱耷和石涛两位艺术大师,他们的艺术表现形式却展现了不同的内心境界。可见,艺术家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画面内容的表达,更深层次的来看也是他们情感表达的途径。

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不仅仅是图像,很多作品注重的是作者情感的宣泄,引发观者的共鸣。如在欣赏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先运用感悟式鉴赏来认识画面,述说体会,再进一步的运用形式鉴赏结合感悟鉴赏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思考大面积的空白所表达的含义,学生的情感自然就会融入其中,不自觉地就会背出古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达到和作者的情感共鸣。而这种共鸣也是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经常会感悟到的。

篇13

现阶段,在小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由于师资结构不合理和教学资源缺乏等原因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首先,在小学课堂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凭借以往经验教学,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未做到及时更新,教学过程单一,按照教材照本宣科,没有经过仔细的理解和加工,因而课程讲解过程十分单调,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其次,部分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往往容易拘泥于教材本身,认为课堂的教学目标就是仅仅将教材所描述的内容传达给学生。教师对教材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因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学思路设计模糊,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压制。目前,小学教材有很多版本,如“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大版”等,不同的教材各自有其优缺点,如果只是单一研究一个版本的教材,教学思路可能就会比较狭窄。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版本的教材来开掘自身的教学思路;同时,教师自身的教学态度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始终保持严谨的教学态度,不能因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产生懈怠情绪。

最后,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之后,并不意味着本次教学活动已结束。教师需要在课后对自身的教学效果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分析。教师在进行主观和客观分析时还存在以下问题:主观方面,部分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后,缺乏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反思,没有对本次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总结。客观方面,没有针对学生进行相关调研。如不了解学生对本次课堂教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将导致教师教学工作机械,学生学习被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教学改革创新和学生独立性及创造性的培养。

三、小学立体课堂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1.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

立体课堂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对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领悟,并能灵活地把这些知识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因此,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对教学技能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普通话、板书、语言表达能力、多媒体课件的运用等。规范的板书使得课堂的讲解更加具有条理性,使得教师更易把握课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课题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数学、物理等课程中,直观精确的图形、完整的动画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节省了绘图时间的同时,更能够多角度展示现象的发生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储备丰富学科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掌握相关基本技能和技术。

2.对教师教学前期准备的要求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应该调查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在参与相关的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对所教年级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所在班级的年级排名、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进行调查了解,向该年级组长或以前的班主任、任课老师了解学生的成绩、家庭情况等,了解班级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分布。通过调查,观察学生的行为,再结合他们以往的成绩,给出一个综合评定。在了解和掌握整体情况后,教师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选用合适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上课之前,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如果所教班级学生基础相对较差,不能采取消极态度来上课,而要以积极进取、乐观的心态来面对。

3.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要求

教师在课堂中应该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活动的状态。教师在协调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的同时,还需控制好教学节奏,不但要在规定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而且要注意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延续性。使得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讲授知识的平台,而且能为后续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四、构建小学立体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新课标明确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创建立体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激发学生兴趣之后,才能使学生自觉地开动脑筋,主动投入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活动中。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采取下列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状态对学习效果会产生直接影响,作为学生学习情绪的主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要有饱满的教学激情,对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充满信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满怀信心走进课堂,传递亲切、鼓励等积极信号后,势必会感染学生,整个教学课堂才会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气氛。如果教师备课不充分,教学过程程序化、机械化,势必会打压学生的学习热情,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逐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厌学情绪,教学效果就会很差,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