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药制造业监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
公司根据能源体系管理及能源定额分配需要,能源仪表实行“产品分开、重点耗能工序分开、主要耗能设备分开”的原则。从2009年开始逐步完善公司能源计量,至今已斥资135万元。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已经达到或超过了GB/17167-2006标准规定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要求。主要情况介绍:根据GB/T17167-2006《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规定,用能企业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要求如下:输入用能单位(一级表):公司从外部直接购入的能源,作为对外结算依据的表计称为一级表,如中润公司计量水、电、蒸汽的表计。输入用能单位计量器具配备率执行,见表1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要求。能源计量器具的完善增加了在线计量点数,使能源成本分析到工序,主要能耗设备的效率实现在线检测,达到设备高效运行的控制。增加工序能源统计表与分析表,强化班组能源管理,真正做到全员管理能源,工序控制成本。
三、能源计量器具管理
公司输入能源(一次能源)计量与二次能源计量仪表共计870块,为保证这些仪表运行正常,达到完好率,要按以下步骤进行。1.推行能源计量管理规定。能源计量管理规定对各部门职责进行了划分,生产部能源计量管理人员职责是对各用能单位的计量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统计与表计相符合;监督能源计量仪表的投运情况,确保所用能源在计量控制中;每月对能源计量仪表的使用、维护情况进行监督,并将监督结果汇总,根据公司能源成本的核算与能源管理要求,做好能源计量仪表的配备工作;协同有关部门做好各项与计量相关的工作。各用能单位负责各自的能源计量工作,做到正确使用、科学维护,保证用能点全部在计量控制中。计算机中心的职责是负责全公司的能源计量系统维护、计量仪表的选型、安装、检定、维修、管理。各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使能源计量完好率达到98%以上。2.能源器具台账实现动态管理。能源器具台账包括以下内容:序号、使用部门、岗位、安装地点、测量介质、管径、测量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技术参数、生产厂家、出厂编号、类别、检定周期、启用时间、使用状况、有效期。公司能源计量仪表以车间为用能单位划分,生产部能源组、各用能单位、计算机中心三个部门联合统计调查、统一台账,做到器具台账与在线仪表一一对应。仪表的更换、检修、检定及运行状态都及时反映在台账上。
四、案例分析
篇2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62-01
1 我国医药制造业产业安全现状
1.1 企业效益。企业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考核企业的效益主要从三方面入手: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本负债率,并从收入、盈利、运行方面来衡量企业效益。我国的制药企业销售收入还处在很低的水平上,基本上只有美国基准值的10%,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制药企业的销售收入勉强能达到美国基准值的30%。制药企业开始发展时,利润的初始水平只有8%,但是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在2012年时已经上升到10.11%。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本负债率都开始逐渐向正常的运行方向靠近,企业的总体运行处于平稳状态,但是由于企业资本负债率超过了最佳基准值50%,导致了斜率的逆转,增速上也出现的非常大的波动。目前这项的二级指标只能得到73.92分。
1.2 质量监管。每个质量监管考察包括质量水平和监管水平在两个年度三级指标,目前质量水平由行业内的专家进行讨论得出的,在2012年时分值为80分。在2012年10月和2011年3月分别出台了新版中国药典和新版GMP的出台,同时对基本药物采取强制实行电子编码监管、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等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制造医药产品的质量水平以及使监管环境区域完善化。在新版中国药典中明确体提高了药品安全性检测标准,让药品注册申报程序有了进一步的规范,加强了药品评价工作,同时随着新版GMP的正式实施,行业内部进行了优胜劣汰环节,得到了93.4分的高分。此时这项的指标的得分是86.7分。
1.3 对外依存度。
(1)进口依存度。在了解医药产品的依存度的时候,要将了解的重点放在高附加值产品(西药、生化药和中成药)的进口依存度上,把这些产品与全部的医药产品的进口依存度放在一个平行的指标在了解。把依存度指标空间定值为10%-30%,最好的指标是20%,将全部医药产品依存度的初始水平都设置为10%,在2010年时上升到15%,这个增长速度是比较平稳的。在2010年时部分高附加值产品的依存度从最开始的40%上升到52%左右,到2012年时能达到53%。药品的进口依存度分值是442分。
(2)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的评价方式与进口依存度是相似的,而这与数据的变化趋势也是有关联性的。最近几年我国的西药原料药等出口依存度每年都增加不少,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因为企业需要打开国际市场,另一个方面是因为要将过剩的产能进行消化。目前这项指标得分是44.2分。
1.4 环境污染。医药制造业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保护环境,控制好企业的固体废物、废气、废水排放比例,这些废物的排放要占总产值CDP的比例。其中,固体废物的比例由原来的0.21%降到0.17%,废气更是由原来的排放比例0.48%降到0.41%,废水也有了进一步的下降,由原来的1.9%降到1.7%,但是在2012年废水比例反弹到2.2%。从数据上来看,废水的占比是最大的,也有非常的波动。这项二级指标得到了75.4分。
1.5 资源消耗。我国对珍稀和濒危药材管控的都比较严格,同样的要将珍稀和濒危药材进行出口贸易,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出口许可,因此这项的得分是80分。同时,我国还降低了中药材和饮片的出口比例,从2004年的%逐渐降低到2012年的2.8%。这项的二级指标得分是83.2分。
2 提高我国医药制造企业产业安全的策略
2.1 加快提升竞争力水平。要将产业的安全度真正提高,必须要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医药企业应该把自身的优势作为发展基础,大力的发展特色原材药和高附加值西药制剂等产品,同时可以利用跨国的医药企业在华建立的生产线,进行加工外包。加大培训季度以及研发的机会,利用好外资企业的优良计划外溢效果,加强学习能力,再积极投入到新的一轮竞争中去。在竞争的过程不断提高自身的生产和研发能力,将企业成功的转型,加大市场的投入,加快前进的步伐,让我国国内的医药企业在国际上打响品牌。
2.2 推动中外医药企业的合作共赢。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已经经历多年,外资企业在我国医药市场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世界经济逐渐融为一体,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了互相渗透,竞争也之间增大。面对这样的形式,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行为规范准则,包括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定期对话机制,并鼓励企业加入相关的协会组织,不定期的举行行业论坛,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产品研发等合作方式,加强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沟通合作,加强互相信任度,携手同走共赢道路,保证外资医药企业能到我国得到健康和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2.3 共同提高医药产业安全的保障能力。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在产业安全领域有着各种问题和挑战,卫生部、商务部、药监局以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对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要有足够的重视度,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要加强,有效发挥产业联系机制的协助效果,按照规定的原则和条例,最快速度的完善医药产业的顺海预警平台,特别是在对在华大宗医药并购案发生前的预警效果,同时在事件发生时后发生后的评估工作,要特别慎重的对待并购事件。与此同时,必须非常了解外资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并购方案,对此情况能及时的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案。
参考文献
篇3
药品的消费有别于其他消费品,与宏观经济的波动相关都比较低,即使收入增长缓慢,居民对于药品的消费也不会随之下降。
我们分析了1997~2003年六年间城市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对于医疗保健支出的增长,者陋远高出收入增长许多,二者的弹性系数分别达到2.04和4.21,在六年间,对于医疗保健的支出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7.63%和10.83%,与GDP增长相比,医药行业增长以及城镇、农村居民对于医疗保健支出的相关性都很低,分别为0.29、0.39和0.14。
拉动中国药品消费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保体系的进一步健全、疾病谱的变化、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以及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视。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独立于宏观经济的消费类产业,周期性不明显,但对政策的敏感性比较强,尤其是医疗保险体系、药价政策等非常敏感。此外人口的年龄结构和疾病谱的变化也会极大地影响药品的消费。
从2003年统计数据看,到2003年底,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895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495万人,农村合作医疗组织正在积极组建,这将稳步推动对药品的消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10%,预计将占整个药品消费的50%,成为推动药品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由于中国疾病谱明显呈现典型的二元结构,因此,药品的消费也存在多元的特点,一方面抗生素的用量依然非常大,但另一方面,心血管药物、抗肿瘤药物、糖尿病药物等增长迅速。两种特点并存,促进药品的消费增长加快。此外,由于本届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以及持续的扶持政策,将会逐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从而使农村药品消费出现快速增长。从一季度统计数据看,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13.19%,比去年同期提高5.14个百分点,按照医疗保健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计算,可以使农村药品消费增长提高8个百分点。
因此,药品消费的动因要明显强于2003年。从不利因素看,2003年受SARS影响,医院在第二、三季度基本上处于非正常经营状态,因此影响了药品的消费和制药企业销售款的及时回笼,从而使许多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出现下降。2004年这一不利因素将消除,因此有利于企业的正常经营。
宏观调控使医药行业投资价值凸显
为了使国内经济更加平稳、健康地增长,自3月开始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抑制经济过热的政策。与此同时,政府也在培育国内消费市场,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措施,使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因此,消费类行业的投资前景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重视。而无论与前期热点行业还是其他消费品行业相比较,医药制造业无疑更具备比较优势。
与2003年的热点行业以及市场所关注的其他行业相比,医药制造业在资金利润率、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几个指标上都表现不俗。虽然部分指标略落后汽车、钢铁、电力等,但医药制造业的指标稳定性非常好,综合评价,仅有汽车制造业三项指标均高于医药制造业,因此,医药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无疑是非常优良的。在钢铁、汽车增长预期下降的环境中(表中显示汽车制造业三项指标与去年同期相比已开始下降),医药板块的投资价值再次显现出来。
上市公司利润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
截止到4月30日,在已经上市的93家医药上市公司2003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048.10亿元,同比增长25.8%,增幅高出2002年1.3个百分点,实现主营利润315.11亿元,同比增长18.97%,增幅低于2002年1.08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47.45亿元,摆脱了多年在40亿元以内波动的局面,同比增长26.66%。
从数据分析看,医药上市公司已实现了全行业38.1%的销售收入和18.52%的净利润。同时也说明,医药行业的集中度依然不是很高,许多业绩优良的企业并没有进入国内资本市场(主要是外资和合资企业)。
排名前十位的10家公司共实现了458.08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9.49亿元的利润,分别占整个医药上市公司的44.85%和42.96%,这表明医药行业的集中度在提高,但从数据分析看,占上市公司数量20%的前18家公司实现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61.33%,表明医药行业集中度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篇4
在“健康中国”战略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大背景下,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有望突破10万亿元市场规模,可以说,整个大健康产业已经处于产业升级的入口[1]。2016年2月,江西省政府《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发挥中医药作用,着力推进健康江西建设,包括实施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工程,培育健康养老服务业等[2]。因此,本文基于江西省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对如何构建健康江西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一、江西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是经济系统中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的部门的总称,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保健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领域[3]。由于江西省健康产业起步较晚且主要涉及医疗产业,而且其他健康产业规模较小没有相关数据。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的是医疗产业。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需求大。2015年全省各医疗机构的诊疗人数有1亿多人,比2014年增长了4个百分点,尽管增长速度放缓,但基数仍然较大。其中,2014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同比增长0.54%,到2015年同比增长3.42%,增速增长了533%,2014年健康检查人次同比增长3.73%,2015年健康检查人次同比增长18.55%,增速增长397%。可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需求量问题较为突出。
2.医药产业发展日益突出。江西省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在中部六省中一直稳居第二,2014年更是突破1 000亿元大关,到2015年高达1 135亿元,并以11.25%的增长率成为全省千亿产业中增长较快的产业。其中,中药制造业发展最为突出,其次是医疗设备制造业和化学药品制造业。
3.科研人才支撑逐步加强。2015年江西省的卫生技术人员将近30万人,其中职业助理医师和注册护士分别以10%和8%增长速度领先于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而平均每千人存在卫生技术人员数量也从2000年的2.97人增长到目前的4.62人。此外,江西省的创新天然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创新药物与高效节能降耗制药设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已成为科技部2015年公布的第三批批准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4]。
二、存在的问题
1.资源整合不到位,产业链条未延伸。健康产业涉及医药制造、健康旅游、保健营养品、医疗服务、养生养老等多个领域,产业链条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江西现有涉及健康产业的资源比较分散,行业间联系少,未能形成产业化、集团化、规模化的态势。
2.产业布局较分散,产品结构不合理。江西省的健康产业布局与浙江、广州等兄弟省份相比较,较为分散,产业集聚程度不高,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相关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中高端产品。
3.统计数据不健全,行业标准不完善。由于健康产业属于新兴产业,使得江西省许多行业如保健产品、医疗器械、健康保险等数据至今仍然是空白。同时,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尚未建立和完善,使得健康产业的产品与服务十分混乱,亟待政府规范行业标准,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统计体系。
三、政策建议
1.促进医药、健康、食品、旅游融合发展,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依托我省中医药优势,构建集中医医疗、养生康复、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安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康复体系,带动健康产业发展。按照“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科技支撑、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发展保健酒、养生茶,促进特色保健品和绿色食品系列化、专业化和品牌化。促进健康与旅游融合,充分利用温泉、中药、森林等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积极发展避暑休闲养生养老、温泉养生养老、田园观光养生养老和生态养生养老等新业态,把江西省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健康旅游目的地。
2.运用“互联网+”发展移动医疗,实现健康产业链的升级。“互联网+”为江西省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应以“信息技术、网络终端”为手段,以“供给侧转向需求侧”为方式,以“提品转向创造价值”为目的,鼓励在线寻医问诊和远程医疗模式,使患者在线完成挂号、检查、缴费、取药等流程,减轻我省医疗服务压力,尤其是针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需求量较大的问题,可以通过网上问诊来解决这部分的需求压力。同时,通过互联网收集健康信息和数据,分析健康市场需求,开发健康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网商打造健康全产业链。
3.强化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产业集聚效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机构或园区建设临床研究、中试、委托加工、检验检测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和鼓励健康产业园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对此类服务平台和机构在租金和运营方面给予适当补贴支持。同r,充分发挥高校、研究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校企合作机会,寻找新的合作模式,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研发制造能力。鼓励健康产业企业、机构参与国内外合作和交流,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或机构在本省组织开展健康产业论坛、展会等行业交流、贸易等活动,营造江西省健康产业集聚氛围,对于具有行业较大影响力并达到较好效果的,经政府认可,并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4.健全统计数据,规范行业标准,推动健康产业有序发展。江西省统计部门要根据统计实际,制定相应统计制度,加强对健康服务业行业分类标准研究,加快完善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各镇区、各相关部门要明确专人负责,每年对全市健康产业进行统计分析,指导我省健康产业发展。此外,应当建立统一的、能够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完善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医药企业沟通机制,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形成全社会共治的监管格局,以保证健康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最终实现健康产业有序发展[5]。
5.宣传现代健康理念,推动健康小镇的建设。充分利用媒体广泛开展健康栏目,打造宣传阵地,改变大众认为“没病”就是健康这一思维定式,引导居民培养健康的生活理念,使其形成“治未病”这一思维模式。同时,以建设“特色小镇”为契机,因势利导推动健康小镇建设,积极开展年度的健康产业发展论坛等活动,打造健康小镇品牌。严格规范药品、保健食品用品、医疗机构等健康产品方面广告和宣传行为,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为健康小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玉.“大健康”产业将成经济发展新引擎[N].经济参考报,2016-04-19.
[2]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江西日报,2016-02-24.
篇5
关键词 :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披露政策;
中图分类号:F27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069-02
一、研发支出会计政策理论分析
1.概念界定
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就是研发,研发主要指的是企业运用一些新的科学原理及工艺进行研究活动。研发支出指的是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费用。企业要想使自己的产品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就必须不断研发新产品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研发支出主要是通过开发支出、董事会报告以及现金流量表附注三种形式进行体现。
(1)开发支出。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之前,我国各个公司都将研发支出纳入费用会计科目进行处理,研发支出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自2007年新会计准则实施以来,研发支出不再只是归入费用进行处理,而是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将研发支出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划分,再分类进行会计处理。
(2)董事会报告。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以及公司的未来发展大方向主要是通过董事会报告进行披露,董事会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是企业的风向标。企业的研发支出作为企业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投入都会在董事会报告中有所体现。
(3)现金流量表附注。在公司的现金流量表附注中有一项“支付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现金流量”项目2,此项主要反映企业的研发支出,虽然此项在反映研发支出上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可以对公司研发支出大致情况进行反映。
2.隐性选择与市场认同
隐性选择指的是企业在对研发支出披露方式进行选择时会保有隐性特征,企业之所以进行隐性选择主要取决于研发支出供求双方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不仅一般商品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矛盾,研发信息也同样存在。其主要以低信息供给与高质量信息需求的矛盾形式存在。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市场认同主要通过产品市场以及股票市场这两方面体现出来。
(1)产品市场。一个公司的产品销售量与公司对新产品的研发是密切相关的。消费者对公司研发支出的市场认同主要在产品销售量上体现出来,如果公司所投入研发的项目能够获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那么这种产品的销售量就会稳步提升,也可以解释为产品市场中技术创新产品市场份额越大,公司对研发支出的披露越能够得到了市场的认同。
(2)股票市场。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对研发支出的市场认同主要是通过公司股票的市盈率进行体现,回报率越高,投资者就会对企业研发支出披露更加认同。
公司在技术研发方面不但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基础支持企业研发才能够顺利进行。企业的技术研发主要依靠于技术创新理论的支持。
二、以2007-2011年沪深两市医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为例进行探究
为了能够深入探析上市公司研发支出披露政策的隐性选择与市场认同,在这里以2007年沪深两市医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为例进行探究。这里的医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主要包括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业、中药材加工业以及动物用药品制造业等。表中是对2007-2011年这一期间内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总体描述统计,剔除了在研究年限中途退市或上市的公司,最终选择了70家在深沪主板上市的企业。
1.对公司研发支出披露的整体状况进行探究
通过对所提取的这70家样本公司的研发支出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出下表中的数据,从企业数目角度出发,2007年披露研发支出数据的企业数是38家,2008年在2007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家,到2011年则达到了65家,企业数目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发支出的数值。从平均值和中位数角度出发,2007年平均值指标为2188.40万元,中位数指标为1206.01万元,到了2011年则分别达到了5200.51万元和2498.24万元,大约翻了一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些样本公司研发支出是在逐年上升的。纵观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总体描述统计表中可以得出在2007-2011年这一期间所披露出来研发支出信息的企业呈上升趋势。
2.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支出披露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通过对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研发支出的总体描述统计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信息披露项目缺乏连续性。从样本信息数据中可以发现,只有34家企业连续5年对企业自身的研发支出进行披露,其余36家企业在研发支出披露上缺乏连续性。主要原因可以归为企业在该年度并没有进行研发投入以及企业对于研发投入信息没有全面对外披露,而是特意披露一部分信息数据。
(2)信息披露项目缺乏统一性。即使这34家连续 5 年都进行研发支出披露的企业,也难以将每一年度的数据信息纳入统一会计科目中去,信息数据披露较为随意。
(3)信息披露过程中的定性描述过多。从样本信息数据中可以发现,几乎所有样本公司在这5年来的财务报告中所提到了都是有关于完善研究体系建设、加强研发的投入以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相关的定性描述,模式化现象严重。
(4)信息披露基本数据较少。信息使用者在进行决策分析时离不开基本数据,而从表中可以看出几乎所有样本公司在这5年来的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基本数据较少,基本没有对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研发投入数量、投入强度的信息进行详细描述。
三、研发支出披露的政策性建议
1.完善企业研发支出信息披露机制
(1)重视研发支出信息披露的时效性。上市公司应将研发支出信息披露间隔时间缩短,不仅需要在年度报告中进行披露,还应该在期中报告和季度报告中给予一定的体现。
(2)完善研发支出信息的披露内容。上市公司应在披露研发支出的金额的基础上对有关于研发信息其他相关信息进行披露,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公司的资金流向。
2.强化我国资本市场信息环境建设
(1)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针对于股权结构不合理以及董事会职责不明确等实质性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约束。
(2)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所在。我国国家证券监管部门是中国证监会,但中国证监会的职责尚不明确,无法在真正意义上对股票市场进行全面监管。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证券市场三级监管体制。这样一来,有效地推动力股票市场监管工作的进行。我国证监会应该提高自身独立性,司法与行政管制分离能够大大提高监管效率。
3.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分析能力
投资者要想全面掌握市场动态,必须提高自身投资分析能力。不仅要熟知经济学、金融学、投资理财以及财政学等方面的知识,还有时刻深化证券投资方面的知识,以做到与时俱进。同时,投资者还需要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情况,并将其与整个行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公司日常运营情况总结出需要改进的地方,并请专业人士分析公司发展所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和防范公司的一些潜在风险的发生。
四、结论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为了能够使企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胜,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对新产品的研发,研发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日益增大,研发信息对投资者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上市公司应当对研发支出给予科学合理的披露,促进投资者形成对公司未来业绩的合理预期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公司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武阳,陈超.研发披露、管理层动机与市场认同:来自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1(04).
篇6
延续回暖趋势
调查发现,企业家对今年的预计比较乐观。预计今年经营状况“好转”的企业家占41.7%,预计“不变”的占45.7%,预计“恶化”的占12.6%;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9.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上年上升了4.5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1.2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中型企业对今年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1.5个百分点,相对乐观。
从不同行业看,对今年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化纤和有色金属等行业则相对较差。
关于外需,调查发现,企业家预计今年产品出口数量有所回升。预计产品出口“上升10%以上”的占16.8%,“上升10%及以内”的占26.5%;预计“持平”的占39.4%;预计“下降10%以上”的占6.6%,“下降10%及以内”的占10.7%。预计今年出口数量“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上年上升了20.8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今年出口数量增长较多的行业有:造纸、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设备和仪器仪表等,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纺织、服装等行业则相对较差,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10个百分点以内。
关于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调查显示,预计今年出口价格“持平”的企业家占57.5%,比上年略高了0.9个百分点;预计“上涨”的占15.7%;预计“下跌”的占26.8%。总体看,预计今年企业出口价格将基本保持平稳。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今年出口价格下跌较多的行业有:化纤、电子设备等,预计“下跌”的比“上涨”的多30个百分点左右;而食品、造纸和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好。
在当前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企业家预计未来产品价格总体仍保持平稳。调查显示,预计今年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持平”的企业家占55.1%,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预计价格“上升”的占21.6%,比上年略高了1.7个百分点;预计价格“下降”的占23.3%。
从不同行业看,预计今年价格下跌较多的行业有:通用设备、汽车和电子设备等,预计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而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等行业则相对乐观,预计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以上。
用工和投资计划
保持温和增长
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直接影响企业的用工和投资计划。调查发现,企业家预计今年用工人数将有所增加,并且增长幅度要高于去年。
调查显示,预计今年用工人数“增加”的企业家占35.3%,“持平”的占48.6%,“减少”的占16.1%;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9.2个百分点,比上年上升了7.2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民营企业计划用工人数增长更加明显。
从不同行业看,今年计划用工增长相对较多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电子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而采矿业和纺织等行业则相对较差。
调查显示,今年计划招收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的企业占46.4%,“持平”的占38.7%,“减少”的占14.9%,“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1.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与上年大体相当,要明显高于农民工招工计划。
调查发现,目前企业大学生和农民工的用工成本差距较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企业增加大学生的用工计划。调查了解到,企业新招大学生的工资比农民工平均高26.3%,其中比农民工高20%的占48.6%,比农民工高40%的占26.8%,比农民工高40%以上的占16.6%。
关于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情况,调查显示,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的企业占44.1%,“不变”的占36.8%,“减少”的占19.1%,“增长”的比“减少”的多25个百分点,比上年上升了4.1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相对较多。
从不同行业看,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较多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汽车、电子设备、仪器仪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其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30个百分点以上。
而采矿业、纺织、服装、化纤、钢铁和有色金属等行业相对较差,计划投资额“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0个百分点以内。其中采矿业和有色金属更为突出,计划投资额“减少”的要多于“增长”的企业。
企业转型和
创新意愿增强
面对当前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多数企业家表达出积极应对挑战的意愿。
调查显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六项分别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73.9%)、“增加创新投入”(61.5%)、“引进人才”(52.2%)、“开拓国内市场”(46%)、“更新设备”(35.4%)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34.3%)。这个排序与前两年相比基本没有变化。
从企业最希望投资的行业,也能看出企业跨行业转型意愿的增强。调查显示,关于“企业最希望投资的行业”,选择“其他行业”的企业家占38.3%,比上年提高了4.8个百分点,为近五年来的最高值;选择继续投资“本行业”的占61.7%。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化纤、有色金属、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转型意愿更强烈,超过半数企业家希望投资其他行业。
对企业所在行业发展前景的判断,也影响了企业家转型的意愿。调查显示,认为今年倒闭企业数将“增加”的企业家占57.1%,其中“大幅增加”占17.7%,“小幅增加”占39.4%。
从不同行业看,纺织、服装、医药、化纤、钢铁等行业,有七成左右的企业家认为会“大幅增加”或“小幅增加”,明显高于其他行业。部分行业企业家跨行业转型的意愿强烈,应当顺应和充分利用当前企业主动转型的趋势,采取相应的激励和补偿手段,推进企业转型和结构调整。
调查发现,认为本行业发展前景“很好”或“较好”的企业家占41.7%,“一般”的占45.3%,“很差”或“较差”的占13%。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仪器仪表等行业,评价相对较高;而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等行业则相对较差,评价值低于中值。
调查中,当问及“假如企业的停产、半停产情况持续下去,您将如何打算”,打算“产业升级”的企业家占52.2%,与上年持平;打算“进入新行业”的占19.6%,比上年上升了0.9个百分点;打算“去其他地区发展”的占3.6%。而选择“退出不干了”的企业家占24.6%,比上年略高了2.3个百分点。
创新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调查发现,与去年相比,认为创新动力“有所增强”或“明显增强”的企业家占63%,“基本没变”的占28.1%,“有所减弱”或“明显减弱”的占8.9%。
企业研发投入的上升也反映了创新动力的增强。调查中,认为今年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家占42.5%,“持平”的占42.4%,“减少”的占15.1%;“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7.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上年上升了6.6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研发投入增长相对较多。
新产品销售比重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成效。调查显示,认为今年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企业家占36.9%,“持平”的占47%,“减少”的占16.1%。“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8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3年上升了6.3个百分点。
企业家期待深化改革
调查发现,企业家已经认识到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率将会有所放缓。企业家预计2014年GDP增速为7.2%,与2013年持平;其中预计增长“7%及以下”的占23.7%,预计增长“7-7.5%”的占46%,预计增长“7.5-8%”的占21.5%,预计增长“8%以上”的占8.8%。
基于对GDP增长理性、平稳的预期,企业家期待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基本稳定。调查中,当问及“未来2年内,经济增速在什么情况下政府需要加大政策刺激力度”,超过八成(81.4%)的企业家选择了“7%以下”,其中,认为“6%以下”的企业家超过了三分之一(34.4%)。
调查发现,企业家也期待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鼓励和推动企业升级。关于各项改革的迫切程度,调查显示,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六项依次是:“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59.8%)、“优化市场环境”(59.5%)、“简政放权”(58.3%)、“房地产调控”(53.9%)、“健全全民医保体系”(44.2%)和“防范地方债务风险”(44.2%)。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选择“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比重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企业选择“房地产调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比重相对较高;西部地区企业选择“优化市场环境”和“推动民资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的比重相对较高。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优化市场环境”、“简政放权”、“合理提高劳动者报酬”和“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乡基础设施”的比重高于中小企业;中型企业选择“推动民资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电信等领域”的比重相对较高;小型企业选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房地产调控”和“国有企业收益合理分配”的比重相对较高。
篇7
实际上在一个新兴行业中,一家上市公司逐渐取得稳定的市场地位,也具有蓝筹的特点。即便是在传统行业中,如果一个领域始终坚持技术革新,不断迎合新的时代特征,那么它的蓝筹价值也值得挖掘。从保增长到调结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必将涌现出一批引领新趋势的绩优股,成为证券市场上的中流砥柱。
很多专业的投资人士都猜想今年或是价值投资元年,蓝筹股则迎来了罕见的投资机会,播种已经开始,问题是你选好哪块土壤了吗?
金融业:券商股或成领头羊
金融行业永远不缺机会,问题是如何发现机会。在几年前的牛市中,券商股表现抢眼,海通证券,广发证券都曾成为年度明星,然而近两年羸弱的市场环境却让券商股变得死气沉沉。银行股被看做了超级大盘股的象征,很多人都觉得投资银行股的回报太小,时间太长。然而在投资证券市场,选择银行股却可以说是游刃有余。稳健的货币政策和高位的信贷数量保证了银行业的利润,投资银行股不仅拥有超前过的防御力,而且还获得了丰厚的分红回报。
可见,由于金融行业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金融行业可以说是蓝筹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而放眼未来,创业则成为了金融行业的主旋律。
2011年被认为是券商生存最艰难的一年,成交量不断萎缩,业绩齐下滑。不过,今年以来,在政策暖风下,券商股被市场重拾关注,涨幅明显。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再次轮转到了券商股身上。
今年5月7日至5月8日,市场关注已久的证券公司创新大会在京举行。会议对行业发展、业务产品服务创新等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次大会上,监管部门公布了《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未来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11大类措施。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在会上指出,推进证券行业创新发展是个系统工程,监管部门也要顺应形势,及时更新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手段,在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放松行业管制。
在一系列的创新推动和政策支持下,券商的创新将为证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券商行业利好不断,券商股表现出乎人们意料。此外,有关券商资管、集合及定向资管,以及代销金融产品、证券营业部审批、轻型营业部技术标准等实施管理细则,目前也正处于报审流程中,有望近期陆续实施。微型营业部、资管发行放松等对券商都是节省成本的事情,有利于平滑周期的波动,可以长期看好券商股。
预计未来,券商股将成为领头羊,带领金融题材走出牛市行情,在这其中,质地,流通盘以及业务模式创新都走在前列的券商股则值得投资者播种,以收获蓝筹股的投资价值。
制造业:探寻时代潮流
设备制造行业传统却又日新月异,在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中,任何蓝筹股想要脱颖而出,题材与核心竞争力缺一不可。
相比较走在时代前沿的金融业,服务业,制造业更体现了中国特色。无论是中国船舶这样的昔日霸主,还是四川长虹这般的陌路英雄,都见证着中国制造业日新月异的变革。那么未来制造行业中,我们应该如何挖掘蓝筹的价值呢?
首先,题材依然不可或缺。在中国这样的投资消费大国,好的题材不仅可以最快获得投资者的亲来,更能帮助企业快速的转型以创新。新能源,高端设备概念,这些时代潮流中经久不衰的名词,更需要一一落实到林林种种的制造企业中。同时,最有可能把童话变为现实的企业不是那些口号与概念叫的最响,而是最有实力的最有经验积累的龙头。所以未来,我们不妨再次把目光聚焦在各细分制造业的龙头上去,可能他不是行业中最早进行改革与创新的企业,却拥有最可能把所有华丽的题材变为实际的力量。
综上所述,在未来制造业的投资潮中,投资者应围绕产业升级,新能源以及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设备制造领域,探寻质地优良且勇于革新的龙头企业,追随这些中国名片共同成长。
大消费:孕育蓝筹新王者
调结构背景下,大消费成为了热点投资领域,而在大消费领域中,医药板块更是热点中的热点。健康是永恒的主题,居民的健康需求是刚性的,随着其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口老龄化、农村城镇化、医疗保障水平和意识提高,未来医药板块将长期快速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长期规划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生物制药子行业中的细分行业如疫苗、诊断试剂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等将受益。天坛生物、科华生物、华兰生物等国内预防疫苗、诊断试剂和血液制品子行业的龙头公司,从产品结构及产品市场竞争力、盈利能力等角度看,具有长期投资价值。
中药因成长性和稀缺性获得更高溢价。品牌中药由于品牌、生产工艺、原材料等方面的独占性与垄断性,逐渐成为市场中的稀缺品种,加之产品销售的持续增长,使得相关公司在市场中被广泛看好,如马应龙,云南白药、同仁堂、片仔癀等。
而原料药和医疗器械行业也会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医药市场消费需求的增长进一步发展,投资者应多关注市场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海正药业、华海药业和海翔药业等原料药个股以及万东医疗,新华医疗和鱼跃医疗等医疗器械个股。
总体来看,医药板块中的大企业和细分行业龙头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获得更快增长,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
另外,随着零售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扩大,零售商业已开始成为引导生产和消费的先导型行业。由于经济增速仍在较快水平,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政府对于消费的扶持态度明确,相信商业零售行业在未来一定会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收益。
根据金百灵投资的研究分析表明消费在超预期增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两大新特征,一是中西部地区的销售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二是专业销售企业脱颖而出。
因此,除了可关注王府井、广州友谊、新华百货、重庆百货传统的行业龙头之外,投资者还应注意一些成功向中、西部以及二、三线城市渗透的商业股,如南宁百货、友好集团等。同时大厦股份、广百股份等拥有新利润增长点或者在销售布局上向中高端专业领域渗透的个股也会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插排:实际上在一个新兴行业中,一家上市公司逐渐取得稳定的市场地位,也具有蓝筹的特点。即便是在传统行业中,如果一个领域始终坚持技术革新,不断迎合新的时代特征,那么它的蓝筹价值也值得挖掘。
Tips:蓝筹新方向
篇8
一、西安城市及经济发展概述
(一)西安市城市发展概述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线上最大的中心城市。现辖9区4县,总面积9 983平方公里,人口741.7万人。2005年,西安市加快推进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进程,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生产总值1 270.14亿元;财政总收入202.4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3.97亿元。在全国区域经济布局上,西安具有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区位优势,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西安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海内外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科技实力强,高等教育发达,是我国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区位优势明显,是西部地区重要的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信息枢纽。
(二)西安市产业发展概述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西安市的产业结构演进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农业为主转到由工业为主,时间从1952年至1957年。三次产业格局为二、一、三,工业从末位跃居第一位,西安市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第二阶段,工业主导地位不变,服务业攀升,农业下降。在1957年至1965年的八年时间中,工业继续发展,农业所占比例下降。到1965年底,西安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2.76亿元,三次产业变成二、三、一。第三阶段,工业与服务业并重且服务业领先。时间从1965年至1990年,共25年。工业从1980年开始回落,农业逐年下降,服务业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三次产业格局变成三、二、一。第四阶段,服务业稳步发展,工业调整。时间从1990年至2005年,共15年。这一时期,第三产业结构开始稳定,工业部门在调整中稍有增加,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大,农业下降到历史最低点。到2005年底,西安市的产业结构仍保持着三、二、一的格局。
西安市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所占比重过小;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强;国有经济中军工企业比重过高,产业规模偏小,缺少大型企业集团;产业链延伸不足,专业化程度低;缺乏统一规划,工业园区定位混乱;资源优势明显,开发利用不足。
(三)西安市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产业定位不清,缺乏清晰的产业发展思路。西安是老工业基地,在建国初期已经拥有相对独立、封闭的重型工业基础。20世纪80年代,轻工业发展的力度和强度没有达到目标,导致西安市的经济地位在国内持续下降。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新经济”的急剧膨胀,在东部省区经济全面快速发展的“逼迫”下,西安市片面地将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定位成西安市“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忽视了西安市已有的规模庞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传统产业。事实证明,工业化阶段是不能跨越的,片面追求第三产业占GDP的高比例、过早地进入以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是目前西安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的根源所在。回顾过去,西安市经济发展不快、产业竞争力下降,都与主导产业选择不清、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思路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产业集群度不足,政府引导不够。近年来,产业集群在我国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并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相比较而言,西安市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效益还存在认识不清、重视不够、集群层次低、规模小、政府引导作用不明显等问题,产业集群度不高是导致西安市产业布局混乱、专业化分工不明、县域经济落后等问题的原因。西安市目前具有的一些产业集群都是自发形成的,分布在临潼、长安、周至、灞桥等区县,如临潼代王的风机、蓝田小寨乡的建材、灞桥洪庆的锻造等。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了西安市很多乡镇的工业化与城镇化,但是其在规模上还没有形成气候,还只是推动了局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而西安市其他产业虽然具备了发展产业集群的条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二、西安市主导产业的选择
选择主导产业必须考虑该地区具体的资源情况、生产技术水平以及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上一阶段的情况。根据对西安市各行业多项统计数据的认真统计计算,结合西安市具体的经济情况,笔者将金融业、教育业、食品饮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六大产业作为西安市“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金融业
在过去的六年多时间里,西安已经开始进入到了全面大发展的阶段。为把西安建成“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现代大都市,西安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市政基础设施、市容绿化改造,以及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西安金融业对西安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西安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所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视。近几年,汇丰银行、东亚银行等外资银行或民间银行都在西安设立了分支机构,健桥证券、山西证券、南方证券等证券交易机构和保险公司也都在西安开办了各自的交易场所。西安已经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机构体系,建立起了由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和由银行监管、证券监管、保险监管构成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业在西安的大力发展,促进了西安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逐渐确立了西安―西部金融中心的地位。
(二)教育业
西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现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民办及其他高等教育机构36所,国家级重点学科60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85个。把教育作为西安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理由有三点:第一,这里的“产业”是指包括教育、学校后勤以及学校周边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在内的“大产业”。第二,在学校内部,“产业化”主要体现在学校后勤改革,将学校后勤管理的经营权交给市场竞争决定,这既减轻了学校人事管理的压力,又提高了后勤服务水平。在学校外部,“产业化”体现在学校周边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西安市在南郊郭杜建立了大学城,随着各大高校建成和学生入住,学校周围的餐饮、住宿等行业很快发展起来,就业机会逐渐增多。大学城的建立给当地农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带动了房地产业的兴起。第三,西安作为全国第二大高校聚集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结合西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众多学子对知识的渴望,从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市的民办高等学校事业开始蓬勃发展。西安民办高校的发展填补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缺口,以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为代表的西安五所民办高校已经跻身全国十大民办高校的行列。
(三)食品饮料加工业
食品饮料加工业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近几年,西安的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西安银桥乳业集团、华圣果业、秦美食品等为代表的西安本土企业以及青岛啤酒西安分公司、可口可乐、维维乳业、顶益食品集团等为代表的世界或国内知名公司在西安北郊经济开发区建立起了以发展啤酒、饮料、方便食品等产品为主的西部食品饮料集聚地,为提高西安居民生活和促进西安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到2004年底,西安市食品饮料加工业的生产总值达到71.8亿元,占西安市GDP 6.6%,成为西安市经济发展中最具发展活力和后劲的主导产业。
(四)医药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尤其是生物制药业是在现代高新技术革命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产业。以杨森制药、利君集团、金花制药、东盛制药为代表的西安医药制造企业,重点生产采用现代制药技术制取的中药制剂、生物药品、生化药品等新型医药产品,研制并生产出了利君沙、白加黑等全国知名产品。一直以来,医药制造业都是西安市具有比较优势最大的行业,是西安市仅次于装备制造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004年,医药制造业为西安经济发展所作出的产业贡献率达到9.049%,行业产品销售收入62.14亿元,利润总额6.73亿元。
(五)装备制造业
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五大行业。本文将装备制造业作为西安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适应了国内外对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所建立的新环境、新秩序。目前,西安市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优势的企业和核心技术以及国内外知名产品。以陕西鼓风机集团公司、庆安集团公司、西安标准工业公司等企业为骨干的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生产大型工业鼓风机、工业缝纫机、空调压缩机等产品。陕西重型汽车公司、康明斯发动机等企业,主要进行商用汽车、汽车发动机、各种汽车零部件的生产,形成了以商用汽车及汽车发动机为支柱的汽车产业集聚地。比亚迪、法士特、德国联合汽车等企业主要以生产小轿车、大客车、汽车变速箱、汽车底盘等汽车零部件为代表,形成了功能齐全、配套便捷的小轿车及客车生产基地。这些企业为西安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是西安市近几年发展最快的行业。
(六)旅游业
西安作为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第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碑林、钟楼、鼓楼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数以万计海内外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除历史古迹之外,近几年,西安市政府投入巨资新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广场――大雁塔北广场和以集中展示盛唐文化著称的大唐芙蓉园两处西安旅游的新景观。南门外广场、钟鼓楼广场也都成为西安旅游的新亮点。现在西安市已经拥有年接待游客10万人以上的景区20个,国家4A级景区9个。2005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 346万人次,海外游客77.6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12.8%、19.3%。旅游总收入178.5亿元,增长15.9%。到目前为止,西安市的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旅游产品结构日益合理,档次不断提高;旅游环境日臻改善,现代旅游功能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步入正轨,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和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度上升。旅游业对经济做出的贡献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使旅游业成为西安最重要的主导产业。
三、西安市实施主导产业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制定和扶持西安市“十一五”期间主导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对加快西安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西安市未来产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正确分析和把握国内外以及西安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对西安市实施主导产业发展战略达成共识。面对国内外产业结构的发展和调整趋势,西安市政府决策层、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要对西安市主导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予以充分认识、取得共识,要充分认识到主导产业对加速西安市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西安市的经济发展应以主导产业的发展为核心,自觉地将培植主导产业置于今后一个时期整个经济工作的中心和主题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资源配置,使资源能够及时从非主导产业中撤出,向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转移,促进西安市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改进。
第二,制定主导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出台和实施相应的产业扶持政策。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可以进一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提高主导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加速主导产业的技术进步。在培植主导产业过程中,要更新发展思路,围绕主导产业的培植,有关部门应对原来的产业发展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制定专项主导产业及其他产业政策,以帮助主导产业专业化程度提高,加强相关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利于资源在各个产业之间有效流动和配置。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主导产业可以实行减免税收、差别利率的财政政策。
第三,优化主导产业发展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部门要密切关注主导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动向,要及时调整西安市产业整体发展的方向和战略;牢固树立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政府加强引导西安市整体城市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使同一产业的企业能够集中在同一地区发展,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加大政府行政审批管理制度的改革力度,减少项目审批程序,提高企业办事效率。
第四,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要把选拔、培养和引进人才作为主导产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尤其要围绕主导产业的培植来做好所急需的各种人才的引进工作,努力创造出人尽其才、优秀人才能够施展其才华的良好环境和工作氛围,以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在主导产业发展过程中要给予国内外优秀的技术开发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和海外留学回国人员等人才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向企业流动,向主导产业所在企业流动。政府在技术创新成果评定、技术职称晋升、知识产权保护、科技荣誉授予、工资福利待遇等方面也要制定出一系列有效的激励机制,为西安市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 西安市政府网xa.省略.
[2] 蒋昭侠.主导产业的确立及其实践方法[J].经济经纬,2004(5).
[3] 王子龙,谭清美.区域高新技术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及应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9):67-70.
[4] 蒋昭侠.主导产业的确立及其实践方法[J].经济经纬,2004(5).
[5] 翁健明.区域高新技术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5).
[6] 张大松,赵英才.区域主导产业及其评价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2002(4).
[7] 龙茂发,马明宗.产业经济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8]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J].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9] 张魁伟.区域主导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8).
Research on Xian City Predominant Industry Choice
ZHANG Lin
篇9
装备制造业作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而提供各种技术装备的产业,是衡量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安徽省装备制造业目前总体处于中小企业数量不足,为大企业配套生产能力较差,另一方面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大企业数量有限;投资结构不合理,粗放经营明显存在;研发和创新能力较低,且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生产集中度和产业整合能力较差,产业规模效益较低。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技术创新能力分为微观、中观与宏观三个层次,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国家技术创新能力。不同学者在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Dberesson采用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销售人数、出口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企业的创新倾向评价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他学者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创新支撑保障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技术创新环保能力等方面构建了指标。本文以文献的技术创新能力构成为参照,产业内部资源即为创新潜力,运用这些内部资源为产业服务并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时,技术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因此,参考文献结合安徽省装备制造业规模总量大但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偏低,制造能力强但自主研发设计能力弱,单机制造能力较强但成套制造和工程总承包能力薄弱等特点构建其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内容包括:(1)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潜在能力)。(2)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即运用能力。(3)技术创新经济转化能力,即能力效果,它是作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动力。
表1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准测层 因子层 计算方法
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研发经费支出/产品销售收入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 科技活动经费/产品销售收入
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研发人员/从业人员
科技活动的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科技活动的人员/从业人员
技术创新研究开发能力 科学家与工程师与研发人员数量之比 科学家与工程师/研发人员
每千人发明专利数 1000人发明专利数/行业人数
技术创新经济转化能力 新产品销售收入与产品销售收入之比 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新产品劳动生产率 新产品产值/行业人数
二、评价模型
(一)因子分析模型及步骤。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将变量分组,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程度降低,组内的变量相关性程度提高,每组变量为综合因子。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X=AF+ε,其中,X=(X1,X2,⋯,XP)′为原指标,F=(F1,F2,⋯Fm)′为X的公共因子,A为因子载荷矩阵,ε为特殊因子。
因子分析定权法以因子分析为前提,所得到的权重值不是传统因子分析中得到的公因子或主成分的权重,而是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因子分析定权法以因子分析为基础,其权重来自客观数据,因子分析过程中在因子个数的确定与提取时,体现出评价者的主观选择意愿和分析评价问题的具体需要。
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实质是首先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根据因子负荷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设有P个指标X1,X2 ,⋯,Xp ;m个因子f1,f2,⋯,fm,fi在Xj上的负荷为aij,则指标Xk的权重Wk的计算过程如下:
这里,bik是将fi在各变量上负荷的绝对值进行归一化处理,为用这组变量评价各因子时的权重。ck是由评价各因子时Xk的权重平权相加而得,而Wk是对Ck归一化处理而得。可见,上述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实质就是用因子负荷的绝对值作为权重对各因子进行评价,然后将对各因子的评价平权相加作为总评价。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选择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0》、《安徽省统计年鉴2010》、安徽省统计局门户网等收集到安徽省装备制造业37个行业2009年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得到相关指标值。数据统计口径为“安徽省装备制造业37大子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为方便后续的描述,本论文用H1―H37来分别指代37个单元,H1即代表煤炭开采和洗涤业,H37即代表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他类似。
其中X1、X2、X3、X4、X5、X6、X7、X8、分别代表各个因子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研发人员人员比重等8个因子层。数据收集如表2所示。
表2 安徽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基础数据表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H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83 1.71 0.01 2.82 0.01 0.03 3.31 0.34
H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52 1.14 0.03 5.75 0.04 0.50 0.74 0.31
H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11 0.95 0.01 2.66 0.02 0.04 0.12 0.01
H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0.32 0.87 0.01 2.07 0.01 0.03 0.75 0.17
H5非金属矿采选业 0.33 1.58 0.01 1.52 0.01 0.10 1.96 0.16
H6农副食品加工业 0.21 0.49 0.01 1.81 0.01 0.15 2.02 0.85
H7食品制造业 0.45 0.91 0.01 2.55 0.01 0.54 6.83 2.02
H8饮料制造业 0.76 1.63 0.01 3.26 0.02 1.22 11.2 2.93
H9烟草制品业 0.21 0.75 0.02 3.77 0.02 0.46 10.2 15.58
H10纺织业 0.59 1.12 0.01 1.84 0.01 0.07 11.0 2.10
H1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42 0.83 0.00 1.12 0.01 0.04 11.6 1.88
H12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0.22 0.46 0.00 0.63 0.00 0.03 8.43 1.12
H13木材加工及木、竹、棕、草制品业 0.65 1.24 0.00 1.24 0.01 0.46 11.2 2.42
H14家具制造业 0.36 0.58 0.00 0.85 0.00 0.12 10.5 2.06
H15造纸及纸制品业 0.51 1.14 0.01 2.82 0.01 0.10 13.7 4.08
H16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0.42 0.95 0.01 2.15 0.01 0.10 8.46 1.48
H17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44 1.02 0.01 1.02 0.00 0.44 6.13 0.75
H1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0.12 0.46 0.02 4.37 0.03 1.31 2.21 3.20
H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93 2.18 0.02 5.21 0.03 0.59 12.2 5.29
H20医药制造业 1.41 3.19 0.03 7.02 0.05 1.35 19.6 6.28
H21化学纤维制造业 0.62 1.62 0.02 4.73 0.03 0.21 14.2 7.68
H22橡胶制品业 0.97 1.96 0.01 3.43 0.02 0.28 19.5 5.79
H23塑料制品业 0.68 1.42 0.01 2.02 0.01 0.67 11.5 3.12
H24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 0.51 1.27 0.01 2.47 0.01 0.37 7.79 1.44
H2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65 1.61 0.02 5.79 0.03 0.24 13.5 8.22
H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66 1.58 0.02 5.12 0.03 0.68 8.32 3.39
H27金属制品业 0.47 1.32 0.01 2.72 0.02 0.67 8.46 2.45
H28通用设备制造业 1.28 2.51 0.03 7.86 0.04 0.79 25.3 7.84
H29专用设备制造业 1.29 2.72 0.03 7.12 0.04 1.67 23.2 6.26
H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22 2.35 0.04 8.09 0.05 0.56 39.9 20.06
H3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45 2.68 0.03 5.62 0.03 1.18 31.3 11.62
H3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14 1.89 0.04 6.46 0.04 1.19 26.6 19.81
H3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0.95 1.52 0.03 5.44 0.03 0.85 18.0 6.19
H34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0.66 1.34 0.01 2.87 0.01 0.26 5.98 0.83
H3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0.11 0.37 0.01 2.41 0.02 0.13 0.11 0.12
H36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0.15 1.01 0.01 1.87 0.01 0.03 0.37 0.08
H37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32 1.13 0.01 1.82 0.01 0.04 0.12 0.01
注:①表中数据统计口径均为安徽省大中型工业企业
②表中数据系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安徽统计门户网站等提供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出
将基础数据表输入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因子分析后得到的KMO值为0.816;此外,巴特莱特球体检验的结果为上述8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的显著性差异水平为0.000,说明8个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性差异,适合因子分析。因此进行以因子分析为基础的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处理。
表3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取样足够度的Kaiser-Meyer-Olkin度量 .816
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近似卡方 377.795
df 28
Sig. .000
按照因子分析定权法的第三种操作形式,各个指标的共性方差的归一化结果,即为它的权重。首先,根据SPSS的处理结果,求出这8个指标的共性方差(如表4所示)
表4 评价体系中8个指标的共性方差
指标 共性方差
科研经费投入强度 74.316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 9.105
研发人员比重 8.399
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5.083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 1.327
每千人发明专利拥有数 1.027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0.422
新产品劳动生产率 0.321
其次,对上述8个指标的共性方差进行归一化处理。由于按照因子分析定权法的原理,归一化的结果就是各指标的权重,因此各指标的权重可直接用它来表示(如表5所示)。
表5 评价体系中8个指标的权重
指标 权重
科研经费投入强度 0.74316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 0.09105
研发人员比重 0.08399
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0.05083
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重 0.01327
每千人发明专利拥有数 0.01027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 0.00422
新产品劳动生产率 0.00321
根据求得的8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将37个行业的指标值进行加权求和,即得到其技术创新能力得分(如表6所示)。
表6 安徽制造业37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分
行业 得分 行业 得分
H1 0.918 H2 0.78
H3 0.129 H4 0.41
H5 0.145 H6 0.29
H7 0.155 H8 0.90
H9 0.151 H10 0.62
H11 0.148 H12 0.26
H13 0.168 H14 0.36
H15 0.172 H16 0.53
H17 0.147 H18 0.37
H19 1.121 H20 1.81
H21 0.193 H22 1.12
H23 0.174 H24 0.65
H25 0.198 H26 0.90
H27 0.161 H28 1.67
H29 1.165 H30 1.76
H31 1.175 H32 1.51
H33 1.119 H34 0.74
H35 0.123 H36 0.26
H37 0.142
三、结果分析
根据表6所示的技术创新能力得分,对安徽制造业37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排序(如表7所示)。
表7 安徽制造业37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排序
名次 行业 名次 行业
1 医药制造业 21 纺织业
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2 金属制品业
3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3 食品制造业
4 通用设备制造业 24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5 专用设备制造业 25 烟草制品业
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业 2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7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7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28 非金属矿采选业
9 橡胶制品业 29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0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0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1 化学纤维制造业 3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12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2 家具制造业
1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33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4 饮料制造业 34 农副食品加工业
1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35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16 塑料制品业 36 皮革、毛皮、羽毛(绒) 及其制品业
17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37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8 造纸及纸制品业
19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20 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
安徽技术创新能力排在前10的行业表7所示,在上述10个行业中,除第1位医药制造业外,后9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可以概括为机械制造业,其技术创新能力表现较好。
安徽机械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原因如下:第一,安徽技术创新基础较好,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集中发展重工业,长期积累了大量生产资源和科技人才资源。第二,机械制造业的企业规模较大以及资金实力雄厚,企业有能力投入资源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并且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设备制造是安徽省大力扶植和培育的传统优势产业,在省内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
技术创新能力排名第一为医药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以科技为支撑,依靠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医药制造业企业应结合行业本身性质和生存发展环境,重视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大科研人员和资金的投入力度。此外,安徽医药制造业的员工规模较小,但与技术创新有关的专职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重较高,所以安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表现优异。
在本文分析结果中,技术创新能力排在后5位的行业为: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由于能源资源利用紧张、技术创新难度较大、技术创新基础薄弱且对其重视不足,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技术创新能力表现较差。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典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中从事一线生产活动占较大比例。因此,科技创新人员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并且由于这三个行业都属于大规模生产制造行业,技术创新的难度与风险较大,与医药制造业相比,产生技术创新成果,如发明专利的可能性和数量都无明显优势。这都是造成这三个行业技术创新能力不理想的根本原因。最后,农副食品加工业,以及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差也是由于行业本身的性质、重对其视程度以及安徽省技术创新产业基础薄弱造成。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从企业角度应增加科研经费与科技活动经费的投入强度。其分别在本文的因子分析定权法中的权重位列第1、2位。要采取必要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形成多元化的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体系,鼓励装备制造重点企业发挥研究开发投入主体的作用,重点建设面向行业和区域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以及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强企业技术骨干和工程专家队伍的建设,加强省级重大技术装备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强省外以及国内外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支撑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以及国内国际合作与资本运作等方式掌握核心技术。
第二,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面坚持共同努力,鼓励与保证技术创新行为的发生和持续。具体实施中,应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手段和载体来实现。政府应该发挥调控和监管的作用,制定适合具体行业特征的法律、法规,并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企业也应提高自身对保护知识产权的认识,学习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技术创新成果;作为企业生存的大环境,社会应努力创造尊重创新、尊重知识产权、抵制侵犯产权行为的良好环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提供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政府、企业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企业切实解决技术创新后顾之忧,才能产生更大的技术创新动力,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企业与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闻.安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2]吴友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4(11):27-29.
[3]王章豹,孙陈.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装备制造业行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2):63-68.
[4]柳喜花.中国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154-156.
[5]王凯,马庆国.基于因子分析权重法的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02):90-93.
篇10
篇11
上海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战略
最近,上海市确定将依靠发展高端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在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领域中展开一系列创新之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体是根据中央对于“两个中心”的定位来提升制造业产业的定位,以先进技术为驱动力,加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升技术高度、增强产业能级。坚持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提高制造业整体能级。上海将以培育、重组、提升、淘汰等方式,加快实现制造业战略升级。培育,就是积极对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聚焦重点,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推进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和软件以及信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高新技术的应用和产业化,鼓励企业在工业领域核心、关键和基础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重组,就是通过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推进要素资源重新组合和产业升级换代。提升,就是借鉴全球性跨国公司的经验,顺应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把一部分不符合上海产业发展定位的制造和一般加工环节转移出去,提高研发、设计、采购、营销等环节比重,大力发展生产业。淘汰,就是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高危险”的落后产能。坚持以大飞机产业为支撑,带动上海制造业结构调整。大型民用飞机是国家战略性产业,大飞机的研制涵盖电子、机械、冶金、材料、仪器仪表、化工等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工业门类,是一国科技生产综合发展水平的产物。大型飞机技术的突破,将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大型民用飞机产业启动为契机,可带动上海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坚持以低碳产业及新能源产业为支撑,提升上海先进制造业创新能力。上海将注重节能、可再生能源和碳捕存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低碳新产品,在环境产权制度、碳交易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同时,上海将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机遇,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增强辐射;内外联动,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共同推动”的要求,着力营造和优化服务业发展政策和制度环境,创新发展体制机制,通过深化完善财税体制改革,特别是充分发挥上海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示范带动作用,探索推进有利于服务业优先发展的财税体制改革,加大财政对自主创新、服务经济和培育人才支持力度。坚持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提升服务业水平。上海将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优势和举办世博会的重大机遇,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活动试点,形成支撑上海“两个中心”发展目标和体现城市服务功能的功能性行业体系。坚持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服务业能级。上海将以产业融合为重点,促进产业链上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推动总承包总集成、节能环保、融资租赁、服务外包、科技研发服务、专业技术服务、创意产业等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业发展,以现代服务业提升上海制造业竞争力。在依托现有制造业基础上,积极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形成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格局。同时,促进制造业企业内部服务和收入比重日益提高,推动制造业企业内部产业融合,推动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广东加快建设旅游强省
最近,广东召开全省旅游工作会议。会议确定,2010年,广东省旅游系统将围绕“做强大产业、做好大品牌、做优大家乐”的目标,进一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质量,加快建设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和旅游强省。一是抓活动,着力增强广东旅游吸引力。策划精彩主题旅游促销活动,深入开展国民旅游休闲活动,全力办好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和2010华人华侨旅游年活动。二是抓载体,着力增强广东旅游竞争力。狠抓龙头景区景点和旅游产业园建设及龙头企业培育。三是抓创新,着力增强广东旅游影响力。着力发展旅游新业态,认真学习借鉴国际旅游先进经验,全力推进旅游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创新国际和区域旅游合作。四是抓宣传,着力增强广东旅游动员力。进一步明确广东旅游整体形象,把握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的机遇,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作用。五是抓改革,着力增强广东旅游发展动力。着力推进旅游综合改革,着力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探索打造粤北生态旅游休闲示范区,深化旅游扶贫资金分配方式改革,改革创新旅游监管机制,改革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六是抓协作,着力增强广东旅游发展合力。
篇12
引言:在化学制药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总额都是江苏省第一、山东省第二、浙江省排第三(如表7所示)。吉林省化学药产业的各项总量指标并不突出,在全国排名都在二十位左右。产值利润率排在前三位的是青海、海南、北京。成本利润率前三位是海南、青海和北京。吉林省的产值利润率排第九位,人均利润率排第六位。
近年来,化学药产业将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一方面,化学制剂行业的毛利率自2010年3月份以来持续下滑,行业经营压力凸显,药品降价、抗菌药物管理办法等政策对化学制剂行业的影响将继续显现;另一方面,在人民币升值和出口价格低迷的背景下,化学药品原药行业陷入了以降价换取出口量的恶性循环,企业亟需构建市场化定价的自由竞争环境。而吉林省原有的产业基础就比较薄弱,加之严峻的外部市场环境,使得化学药产业的发展更是危机重重。如何充分发挥本省的优势资源,促进产业的健康高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医药产业与化学药的定义与分类
1.1医药产业的定义与分类
医药制造业(Pharmaceut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是指对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加工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的医疗工业品与消费品的行业。
国家统计局分类标准定义的医药制造业,是狭义的范围,可以细分为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中药饮片加工业、中成药生产业、兽用药品制造业、生物药品制造业以及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等七个子行业。
1.2化学药的定义与分类
化学药是缓解、预防和诊断疾病,以及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化合物的统称生产化学药的工业即为化学制药工业,包括化学原料药业和化学制剂业两个门类。化学药品原药制造指供进一步加工化学药品制剂所需的原料药生产活动。化学药品制剂制造指供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诊断的化学药品制剂的制造。
2.国内化学药产业发展现状
2002至2012年的十一年间,我国七大类医药工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从2002年的241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825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2.39%。2011年增长率达27.19%,2012年为16.2%,稍有回落,但也远远超过我国GDP的增长率。我国化学药品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比例最高,为45.89%。在化学制药产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总额都是江苏省第一、山东省第二、浙江省排第三。吉林省化学药产业的各项总量指标并不突出,在全国排名都在二十位左右。
3.吉林化学药产业现状分析
3.1吉林省化学药产业基本情况
2012年吉林省化学制药产业工业总产值143.26亿元,占全国的1.70%,名列第18位;占全省医药行业的比重仅为12.8%,远低于全国46%的平均水平。主营业务收入126.23亿元,同比增长32.91%,占全国的1.52%,名列第18位;利润总额14.92亿元,同比增长43.21%,占全国的1.87%,名列第15位。生产化学药的企业主要集中在通化市、长春市、延边州和吉林市,此四地的企业数占到全省企业数的接近七成。
3.2吉林省化学药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1.化学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全球药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为化学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市场动力。通用药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为化学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发展契机。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化学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资金支持。吉林省的劳动力素质较高,劳动力成本却相对较低。吉林省制药企业在生产环节还有许多潜力可挖掘,化学药科研基础雄厚,仿制能力较强。吉林省医药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全省医药企业几乎全部为民营或股份制企业,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发展内在动力很强。
2.化学药产业发展的劣势分析。药品质量安全以及环境资源要求的提高加大了化学药制造企业约束。化学药企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型跨国公司为应对新药研发效率下降、药物专利到期、仿制药物竞争加剧等挑战,纷纷掀起了国际医药产业并购重组热潮。药品降价以及抗生素限用等政策的影响,化学药产业毛利不断下滑。吉林省化学药企业“小、多、散”,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企业规模偏小使吉林省大多数医药企业难以形成规模优势,生产和管理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生产能力在低层次上过剩。吉林省化学药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足,我省化学药剂型开发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
4.吉林省化学药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4.1化学药产业发展的思路
吉林省化学药产业发展应遵循以下思路:支持重点,调整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仿创并举,以仿带创,推动技术进步;集聚人才,搭建平台,提高服务效率。
4.2化学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招商引资,扩大产业规模。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国内外有核心竞争力的优质化学制药企业来我省投资,不但可以短期内扩大化学药产业的规模,同时还能优化区域经济资源配置,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2.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集中。国家《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扶持大企业大品种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我省应致力于不断完善本省的价格招标医保基药及鼓励兼并等政策,继续扶持大企业大品种快速发展。
3.健全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为了提高吉林省医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为了实现医药产品从仿制向创新的转变,我省应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在政府的指导下,发挥我省众多化学药科研机构的科研优势和大中型企业工业化生产的优势,仿创结合,以仿带创,走“产、学、研、资”相结合的道路,将转化成果转移到企业中去。
4.完善人才机制,吸引高端人才。实施“外引内培”人才发展战略,加快化学制药专业学科建设,加强化学制药科技人才培养,大力引进掌握化学制药前沿技术、拥有化学制药高新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复合人才。
5.加强平台建设,提高服务效率。政府应主导加强交易平台、信息交流平台、安全监测平台、政企交流平台、科技对接和技术交流平台等的建设,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桥梁作用。转变政府职能,积极为企业争取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6.加大监管力度,防范质量风险。通过政策引导和法规约束,推行科学规范管理标准,改造硬件,完善软件,使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13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加强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跨境多式联运交通走廊。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与相关国家共同规划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发展江海、铁海、陆航等多式联运,加强相关国家交通、物流标准体系对接。夯实对外开放的产业基础。沿海地区应推动对外开放转型升级,加快从国际加工装配基地向先进制造基地转变,从制造中心向制造研发中心、服务贸易中心转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在对外开放中的引领作用。
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