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氯酸的化学性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Study on the antioxidation of L-ascorbyl palmitate
LEI Lin
(Changsha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llege, Changsha 41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tioxidation of L-ascorbyl palmitate (L-AP). Methods: L-AP was used in pork fat, bean oil and rap oil, and its antioxidant effects were evaluated compared with BHA, TBHQ, vitamin E and AP/vitamin E. Results: The addition of L-AP obviously improved the properties of all oils. Conclusion: L-AP has obvious antioxidant effects as a safe, high efficiency antioxidant and synergistic agent.
[Key words] L-ascorbyl palmitate; Antioxidation; Synergistic agent
L-抗坏血酸脂肪酸酯一般是指中长链脂肪酸(月桂酸、棕榈酸、硬脂酸等)的抗坏血酸酯,具有优于原抗坏血酸的抗氧化效果。L-抗坏血酸硬脂酸酯(维生素C硬脂酸酯)在我国、美国、日本等均有生产,其生产工艺有直接酯化法和酯交换法。直接酯化法由于长链脂肪酸大量过量,易发生乳化,必须用特定的溶剂(如乙醚)提取,本文主要将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L-AP)应用到猪油、大豆油与菜籽油当中,与柠檬酸单甘酯(CMG)、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维生素E及AP/维生素E效果比较,评价其抗氧化效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
无水乙醇(湖南师范大学化学试剂厂);BHA,上海化学试剂站分装;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湖南师范大学化学试剂厂);CMG,湖南师范大学化学试剂厂;维生素E(湖南师范大学化学试剂厂);菜籽色拉油(市售二级精炼油);大豆色拉油(市售二级精炼油);猪油(新鲜市售板油干法熬制)。
1.2 仪器
瑞士617型Rancimat仪,仪器条件:空气流速25 ml/min,实验温度120℃,其他均为实验室常规仪器。
1.3实验方法
精确称取20 mg各抗氧化剂样品,用无水乙醇配成1.0 mg/ml乙醇溶液,根据需要用移液管准确移取一定量的抗氧剂溶液加入到2.50 g油样中,配成相应ppm级的油溶液,然后在Rancimat仪上测定各油样的氧化诱导期。
1.4 AP的抗氧化原理
见图1。
2 结果
本研究比较了L-AP、CMG、BHA、TBHQ等在油脂中的抗氧化情况,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L-AP在菜籽色拉油和大豆色拉油中的抗氧性与TBHQ、BHA相似,高于CMG,在猪油中其抗氧性低于BHA,高于TBHQ。
表1 L-AP与其他抗氧化剂抗氧化性诱导时间比较(min)
在猪油中,L-AP与维生素E和BHA具有很强的协同性。在菜籽油中,L-AP与所试验的抗氧剂均具有协同性,以与TBHQ和BHA的协同性较强。在大豆油中,除TBHQ和CMG外,L-AP与其他抗氧剂也具有协同性,且与维生素E的协同性与和BHA的协同性相当(表2)。由此可见,在不同品种的油中可利用L-AP与不同抗氧剂的协同作用进行选择使用,这不仅可大大提高抗氧能力,而且也更为经济。
表2 L-AP与其他抗氧剂的协同情况(min)
3 讨论
实验证明,L-AP为一种高效、安全、无毒的脂溶性营养型抗氧剂,难溶于水和植物油。外观为白色或黄白色粉末,有轻
微柑橘香味。mp:107~117℃,[α] ■ =+21.1°(φ=1%乙醇溶液),急性毒性:LD50>10 000 mg/kg(口服,大鼠),LD50>20 000 mg/kg(口服,小鼠),口服摄取量9 g/d不会造成任何严重的毒性反应,然而,即使更少也有可能导致腹泻,每天允许摄入量为60 mg/kg,一般认为对人体是安全的。获国际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批准使用,每天摄入量为1.25 g/kg体重。在美国,L-AP被认定是安全抗氧化剂,其添加量没有限制,并被美国药典收藏。在欧共体食品添加剂立法机构已批准作为食品抗氧化剂。在中国,L-AP是唯一允许添加到婴儿食品中的抗氧化剂。
由于该产品是棕榈酸连接在抗坏血酸的6-羟基上,既增加了其稳定性,又未破坏其二烯醇结构,本身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且耐高温,其在均一体系中对于亚油酸的抗氧化作用与维生素C具有相同的效果,但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溴化十六烷三甲基铵(CTAB)胶束中的抗氧化活性更高。
其抗氧化原理是:在于给予一个氢原子复合自由基,本身形成自由基,后者能够发生歧化反应,从而消除了机体的自由基。同时,在金属离子Ca2+、Fe3+等存在下,其与O2反应首先生成H2O2和脱氢抗坏血酸,然后H2O2和抗坏血酸进一步反应,生成脱氢抗坏血酸,从而消除了O2或H2O2对机体的氧化损害作用。此外,其与生育酚及其他抗氧化剂配合使用时都可表现出增效作用。例如,当与生育酚配合使用时,生育酚首先与自由基反应生成生育酚自由基,在AP的存在下生育酚能够再生出来,同时生成AP自由基,直到AP完全耗尽[1]。
因此,L-AP是一种脂溶性的优良抗氧剂,同时也是营养强化剂,多用于婴儿食品、奶粉、牛奶、罐头、含油食品、食用油、动植物油、焙烤食品、药物软膏、胶囊、保健品、化妆品,可用作维生素E的抗氧增白剂,其价格是维生素C的4倍,由于稳定性高、刺激性小、脂溶性好,抗氧化效果与维生素E相当,广泛用于护肤品、化妆品、医药等领域,也用于热敏纸中[2]。
在世界各地,大部分可食用油脂都是用来深炸食品。在深炸过程中, 油脂长时间受到光、热、空气的作用,其物理、化学性质将发生改变。物理变化主要有:色泽加深,黏度和密度增加,容易形成泡沫等;化学变化主要有:发生自动氧化、氧化、聚合、异构化、水解等。这些变化将严重影响油脂的传热以及色香味等,同时对深炸食品的感观和营养价值等品质都有降低作用。在深炸油脂中加入0.02%的L-AP,在不同的时间内对油脂进行各种质量评价。通过比较发现,L-AP的加入对油脂的各种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3]。结果显示,L-AP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性,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抗氧化剂和增效剂。
近年来,L-AP的应用已从食品粮油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如可作为药物软膏和胶囊制剂中的稳定剂,添加于热敏纸中以增加纸张的稳定性,添加于化妆品中增强其功效[4],同时对枯草杆菌等具有抗菌活性[3]。
[参考文献]
[1]孙涛,赵红丽,王大力,等.L-抗坏血酸-6-棕榈酸酯的抗氧化性及其合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7(2):18-22.
[2]刘长波,高瑞昶.L-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合成研究进展[J].中国油脂,2003,28(10):46-49.
篇2
2.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上过一年的信息技术课和化学实验课,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同时在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方面已经具备进行网络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该教学过程设计中,学生自行阅读指定的网页内容,也可以自行查找相关网络信息,通过“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然后对知识进行梳理,从而获取知识。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利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还是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的。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氯气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氯气与非金属(氢气)、金属(钠、铁、铜)、水、碱的反应]
(3)氯离子的检验
2.过程方法
利用网络多媒体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采用实验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结论,学生体会科学探究艰辛和喜悦的过程中,树立不畏艰难的科学探究精神,并同时加强环保意识,强化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氯气、氯水的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难点:氯水的性质及漂白原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方法
网络多媒体资源、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情景导入:观看视频印度孟买发生氯气泄漏事故
过度: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种特殊的气体
(一)学习目标展示
1.氯气的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金属(钠、铜、铁)、氯气与非金属(氢气)、水的反应]
(二)阅读教材
学生按以下问题阅读课本:
1.氯气的发现过程?
2.氯原子的结构示意简图?
3.根据氯原子的结构说明氯在自然界为什么不能以游离态形式存在?
提问、板书:一、氯的原子结构
归纳:(略)
观看多媒体:打开晋中教育网资源库观看视频《氯气的物理性质》
提问、板书:二、氯气的物理性质
归纳: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过度:根据氯的原子结构,大家分析一下氯气的化学性质怎么样?下面我们来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观看多媒体:
提出问题:1.氯气与钠的反应和氯气与铜及的反应的实验现象有哪些?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打开晋中教育网资源库观看视频《氯气与金属钠的反应》《氯气与铜的反应》
演示实验:铁丝在氯气中的燃烧
提问、板书:三、氯气的化学性质
归纳:1.氯气与金属的反应(大多数金属都能在氯气中燃烧)
Cu+Cl2=CuCl2
2Na+Cl2=2NaCl
2Fe+3Cl2=2FeCl3
过度:氯气除了能与金属反应外还能与一些非金属反应。
观看多媒体:打开晋中教育网资源库观看视频《氯气与氢气的反应》
提出问题:1.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什么?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通过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和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板书:2.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归纳:Cl2+H2=2HCl
过度:打开自来水龙头,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你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84页,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为什么能够杀菌消毒?
2.写出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次氯酸有哪些性质?
提问、板书:四、氯气与水的反应
Cl2+H2O=HCl+HClO
实验探究、提出问题:
氯气和水反应后所得产物都是酸,若向石蕊试液中滴加少量氯水和较大量氯水比较,会有什么区别?
实验:向石蕊试液中滴加不同量的
氯水。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不同,越滴加氯水,颜色越浅,说明氯水中存在具有漂白性的物质。
提出问题:
氯水中存在哪些物质?什么物质具有漂白性?如何验证?
分析归纳:
氯水中存在Cl2、H2O、HCl、HClO四种物质,其中H2O、HCl没有漂白性,Cl2和HClO最少有一种物质具有漂白性,干燥的氯气中不含有HClO,可以通过干燥的氯气与湿润的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进行比较。
探究实验:
将干燥的氯气依次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
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归纳:
干燥的有色布条没有退色而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了,说明氯气没有漂白性,具有漂白性的是氯气与水反应的产物次氯酸。
思考、分析进行科学推测:
可能的原因:
日晒的过程中氯气挥发,浓度降低,毒性降低
日晒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化学反应,导致次氯酸发生反应,浓度降低
板书:2HClO=2HCl+O2
(三)练习
1.新制备的氯水显 黄绿 色,说明氯水中有 Cl2 分子存在。向氯水中滴加几滴AgNO3溶液,立即有 白色沉淀 生成,说明氯水中有 Cl- 存在,氯水光照后,黄绿色逐渐消失,并放出无色的 O2 气体,
生成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2HClO=2HCl+O2 。
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氯水 B.氯化氢 C.液氯 D.漂粉精 E.盐酸
3.下列物质中,不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的是()
A.次氯酸钠溶液
B.次氯酸钙溶液
C.氯水
D.氯化钙溶液
4.判断下列说法正误(用√或×表示)
①红热的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棕色固体FeCl2(×)
②有氯气参加的化学反应,必须在溶液中进行(×)
③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NaCl(√)
④氯水的pH小于7(√)
⑤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
⑥氯水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所以氯气具有漂白性(×)
⑦氯水、氯气和盐酸中都含有氯元素,所以它们都呈黄绿色(×)
(四)小结
1.氯气是黄绿色有毒气体,可溶于水,比空气重。
2.氯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金属、非金属、水等反应。
3.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有漂白性和消毒杀菌作用,见光易分解。
布置作业:课后习题1~4
六、教学反思
1.本课例遵循新课标的要求,紧密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有关事件和生活中的相关情景,通过引发问题―阅读观察―实验探究―总结规律等教学过程,引起学生的好奇、困惑和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形成探究问题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相互讨论、查阅资料、构思实验。
2.以氯气性质为主线,紧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形象生动地介绍了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概括出本课时的相关知识,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3.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扩充了常规
篇3
3.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烧瓶、分液漏斗、导管、橡皮塞、铁架台、烧杯、集气瓶、水槽、试管、试管架、坩埚钳、红色布条、砂布、塑料片、培养皿。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研讨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知道碱金属元素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这一章我们将要学习几种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包括F、Cl、Br、I、At等五种元素。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
[投影](第四章章图)
卤素中最主要的单质是氯气。这一节我们学习氯气,让我们先来学习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第一节氯气
一、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一)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观察]集气瓶中氯气的颜色、状态、嗅气味。
[板书]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易液化
(二)化学性质
[讲解]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呢?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物质的微观结构决定的,大家回忆一下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提问]1.根据氯的原子结构,推断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它具有强还原性还是强氧化性?为什么?
2.写出金属钠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个是氧化剂?哪个是还原剂?
[板书]1.与金属反应
2Na+Cl22NaCl
[讲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具有强氧化性,能与活泼金属反应,氯气能否跟不活泼金属反应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实验]铜在氯气里燃烧(让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Cu+Cl2CuCl2
[讲解]CuCl2溶于水,同学们可观察到不同的颜色,这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有关。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大时,溶液呈绿色,当CuCl2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较小时,溶液呈蓝色。
[练习]
实验事实证明,在一定条件下,氯气可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写出氯气跟下列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
1.跟铝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2.跟镁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
氯气能跟多种金属直接化合,那么氯气能否跟非金属反应呢?下面让我们来做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
[板书]2.与某些非金属反应
[学生实验]H2在Cl2中燃烧(讲解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后,由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描述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H2+Cl22HCl
H2+Cl22HCl
[讲解]纯净的H2在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HCl气体,HCl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氢氯酸,亦称盐酸。同学们观察到的白雾就是HCl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酸雾)。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讨论]
1.比较Cu在Cl2中燃烧与H2在Cl2中燃烧现象的共同点。
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O2参加?比较铁、硫、碳在O2中燃烧与Cu、H2等在Cl2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共同特点,并由此推论什么叫燃烧?
3.工业上用H2、Cl2合成HCl时,应选择什么条件?理由是什么?(选择安全的点燃条件和连续地合成HCl)
[练习]
实验证明,在一定条件下,Cl2还可跟P、S、C等非金属直接化合。试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P在Cl2(不足量)里燃烧生成PCl3
2.P在Cl2(过量)里燃烧生成PCl5
3.C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化合生成四氯化碳
[讨论]
金属、非金属跟Cl2化合时,氯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表现了氯气的什么性质?
[小结]
Cl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Cl2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具有强氧化性,能跟多种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Cl2可用于合成盐酸,自来水常用它来消毒、杀菌。
Cl2还有哪些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在实验室又如何制取?Cl-如何检验?将在下一节课中学习。
[课外活动]
通过查阅资料,列出Fe、Na、Cu、C、S、H2、CO、C2H5OH的颜色、状态、密度、沸点等物理性质,并通过实验,记录它们燃烧是否有火焰。想一想,火焰的产生跟上述哪种物质性质有关?
已知物质燃烧时,中心温度一般在1000℃左右,燃烧时产生火焰的物质在此温度下是什么状态?由此推论,物质燃烧呈什么状态时便可产生火焰。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灼热的铜丝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有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里,有何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S、C在O2中燃烧,以及H2、Cu在Cl2中燃烧,有何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它能跟多种金属单质、金属单质化合,它能否跟某些化合物反应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水反应的有关内容,并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Cl2与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次氯酸有何重要化学性质和用途?
[板书]3.氯气与某些化合物反应
Cl2+H2O==HCl+HClO
[演示]次氯酸的漂白作用([实验4-4])。
[讨论]Cl2可以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这个事实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
在演示实验4-4时,多余的Cl2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那么Cl2跟NaOH溶液反应时生成了什么物质?市售的漂白粉和漂粉精的有效成分是什么?漂粉精的生产原理、漂白原理又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氯气与碱反应的有关内容。阅读后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
1.Cl2跟NaOH溶液反应。
2.工业上用Cl2与石灰乳作用制取漂粉精。
3.漂粉精为什么具有漂白、消毒作用?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讨论]存放漂粉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讲解]Cl2的性质如此重要,用途又这么广泛,那么在实验室怎样制取Cl2呢?
[板书]二、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MnO2+4HCl(浓)MnCl2+2H2O+Cl2
[演示][实验4-5](边演示、边讲解制取Cl2的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程序,收集方法和尾气吸收)。
[提问]Cl2在跟金属、非金属单质以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有氯化物生成,其中可溶性氯化物溶于水时,一般能电离出Cl-。那么,怎样检验这些可溶性的氯化物呢?它跟我们在初中化学里所学的检验盐酸中Cl-的方法类似,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盐酸中Cl-的检验方法。
[板书]三、Cl-的检验
[实验]检验盐酸、NaCl溶液、MgCl2溶液、AlCl3溶液中的Cl-,并用Na2CO3溶液做对比实验。
[练习]写出上述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Ag++Cl-==AgCl
2Ag++CO32-==Ag2CO3
Ag2CO3+2H+==2Ag++CO2+H2O
篇4
在比较中可以看出:
(一)在氯气物理性质认识上,基本一致,苏教版教材缺少闻氯气的正确操作,在专题1中,也缺少树立安全意识的知识介绍。
(二)在氯气化学性质认识上,通性上都讲了氯气与金属、非金属、碱溶液的反应。人教版教材介绍了6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工业上制漂白粉的反应方程式没介绍,但练习中出现次氯酸钙与空气中CO2和H2O的反应方程式。鲁科版教材也介绍了6个化学方程式,提及制漂白粉的反应原理,但反应方程式没介绍。苏教版教材介绍了5个化学方程式,包括制取漂白粉的反应方程式。特性上都探究了与水的反应,人教版教材全面介绍了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消毒) 、漂白性、不稳定性和弱酸性(四性);苏教版教材缺弱酸性,鲁科版教材缺不稳定性和弱酸性的介绍。另外,只有人教版介绍了对燃烧本质的认识;苏教版教材介绍了可逆反应概念(应在化学2中出现)。
(三)在生产中的应用上,苏教版只介绍了漂白粉,人教版、鲁科版除漂白粉外,还介绍了次氯酸钠的漂白、消毒作用。同时三个板本教材都提及二氧化氯。
(四)实验:氯气的漂白性人教版、江苏版都做了实验,鲁科版是氯气的漂白性实验图示+思考。
从以上比较分析,可以让教师明白《课程标准》中对“了解氯气及其化合物的主要性质”的教学上度的把握,了解“其在社会上的应用”的范围。
二、教材编写比较
(一)人教版教材,是安排在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2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海洋是氯的巨大的资源宝库,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从原子结构简图,了解氯原子为典型的非金属性。通过“化学史话”了解氯气的发现。然后介绍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钠、铁、铜等金属都能在氯气中燃烧,生成高价化合物。通过实验4-3,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其水溶液是盐酸(工业制法),同时认识燃烧的本质。从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自来水厂用氯气来杀菌消毒,引出为什么,了解氯气与水反应的实质,反应生成了新物质次氯酸酸,介绍了次氯酸的强氧化性、漂白性、弱酸性和不稳定性。通过实验4-4,验证氯水的漂白作用,结论与解释。实验4-5,验证干燥的氯气能否漂白物质,结论与解释。根据氯气与水反应,情境迁移学习:1.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了解次氯酸钠的漂白性和稳定性;2.了解用氯气与消石灰反应可制取漂白粉,次氯酸钙是其有效成分。最后,介绍了氯气的各种用途,因氯气有毒,使用时要十分注意安全。
(二)鲁科版教材,在化学1的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的第2节《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与程序》中,以研究《氯气的性质》为案例,目的是让学生构建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与程序的知识结构。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与科学探究的过程实质上是一致的,它是科学探究过程的具体化。
教材通过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让学生有一个初步感知: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存在状态、颜色、气味)预测物质的性质(运用分类的方法对物质的性质作出预测,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出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性及特性)实验与观察(分析、综合、推论、概括)解释及结论。教材以氯气为案例展开研究。首先介绍氯气的用途,对人的强烈刺激性。因此,在探究氯气的物理性质时,实验1.了解氯气的颜色、气味的同时,规范了闻气体的操作要求;实验2.观察氯气的溶解性。第二步是预测氯气的化学性质,从非金属单质,比较氧气、氢气性质预测氯气的性质,从已知推测未知。第三步是实验探究;实验3.铁丝在氯气中燃烧;实验4.氢气在氯气中燃烧,要求记录现象、写出生成物。了解氯气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还能与钠、铜、磷、硫等物质反应,在自然界无游离态存在。第四步对氯气特性的研究,实验探究:氯气与水反应吗?通过实验设计,做四个实验,了解氯气不仅能溶于水还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观察氯气的漂白性实验,结合思考题了解氯气本身不具有漂白性,而是氯气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次氯酸具有漂白性。情境迁移学习氯气与碱反应,提示漂白粉制取的原理。然后介绍了身边的化学:次氯酸钠的漂白与消毒原理,二氧化氯的漂白与消毒。
篇5
基础层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2、理解分解反应,区别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3、知道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提高层目标: 1、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知道催化剂是否参加化学反应
高水平层目标:1、思考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方法,总结选取发生装置的规律
2、初步建立“理论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的科学思路
重点、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
2、 催化剂、分解反应的概念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检验两瓶无色气体:氧气、空气?
3、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4、如何鉴别四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
【课内探究】
(导入)上一节学习氧气性质时,我们已经知道氧气可以用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接触制取,具体的反应原理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板书)一、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
(师)请同学们按照学案中的表格,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做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填好实验现象,并认真思考表格最后一栏中的问题。
(设问)二氧化锰在这个反应中到底起什么作用?
(实验2-5)与补充加热实验:
说明:1、补充加热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过氧化氢在没有二氧化锰的情况下自己能分解放出氧气,从而更清晰的认识到二氧化锰在该实验中的作用。
(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回指导)纠正同学们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参加个别小组的讨论,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
(师)好,大部分小组已经做完实验了,现在找几个小组起来说说他们组的实验现象和结论(最少三个小组),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说明。
(生)叙述实验现象和结论,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补充。
(同学们一般都会得出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并且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度)
(师)二氧化锰不是反应物,那它是干啥的?请同学们用2分钟阅读课本38页,回答下列问题。
(生)自主学习: 1.化学反应里,能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 和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又叫触媒。
2.催化作用:。
3.二氧化锰能做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过氧化氢溶液分解还可加入;由此可知一个反应的催化剂不止一种。
4.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师)好,现在找个同学说说他的答案
(生)说自主学习题答案
(师)纠正不正确的答案
(板书)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师精讲)在常温下,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放出氧气的速度很慢,加热时才较快速放出氧气,而在常温下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就能迅速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起了一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化学上就把二氧化锰这样的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自己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催化剂。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以下4个问题
(生)小组讨论
讨论交流: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只能是“加快”化学反应速度吗?
2.催化剂的特点:
3.为什么催化剂定义中只强调催化剂的“化学性质” 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为什么不包括物理性质?
4.在写文字表达式时,催化剂写在反应条件上,你认为催化剂参加化学反应吗?(做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课后去查资料,也可以去问老师)
(找几个同学起来说说讨论的结果,第四题留待课后)
(师精讲)催化剂概念中的
“一变”: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包括加快和减慢,像钢铁生锈、橡胶老化、食物的变质我们都愿意它们发生得越慢越好,如在使用油脂里加入一些催化剂防止酸败,这就是催化剂减慢化学反应速度的例子)
“两不变”:质量和化学性质(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可能发生变化,因为有很多化学反应是放出热量的,可能使催化剂在反应后改变状态,因此只是质量和化学性质一定不变)
(过渡)除了过氧化氢,实验室还可以用氯酸钾、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怎么制呢?
(板书)二、加热氯酸钾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展示样品)观察氯酸钾、二氧化锰、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并填在下面:
氯酸钾 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师演示)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放入小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
(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下列题目。
二氧化锰在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板书)氯酸钾 二氧化锰
氯化钾+氧气
(师)高锰酸钾放入小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小木条检验。
(讲述)高锰酸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医院里常用作消毒剂,俗称“PP”粉,实验证明高锰酸钾受热可产生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板书)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讲述)化学上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板书)三、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的反应,表示为:
AB A+B,特点是“一变多”
(师总结)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都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课堂小结)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
(生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的方法。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了解催化剂的概念和特点。通过对比化合反应又认识了分解反应。
巩固检测: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B.使生成物质量增加
C.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D.减慢化学反应速率
2.实验室可用于制取氧气的药品( )
A.空气 B.过氧化氢或二氧化锰 C.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 D.二氧化锰
3.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催化剂可以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B.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没有改变
C.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 D.催化剂就是二氧化锰
4.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5. 根据实验现象,补充结论
试管内药品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情况 结论(是否有氧气放出)
5mL5%的过氧化氢 木条不复燃
5mL5%的过氧化氢+少量
水泥块 木条复燃
(1)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2)根据本实验能否确定水泥块是本实验的催化剂?说出你的理由。根据你对催化剂的理解,应该增加哪些实验?
【课后提升】
基 础 篇
1、 写出用过氧化氢溶液或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二氧化硫 点燃 硫+氧气 B、石蜡+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C、氧化汞加热 氧气+汞 D、铁+氧气 点燃 四氧化三铁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反应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
B、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在常温下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细铁丝在氧气里燃烧时,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D、用排水法可以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不需要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
A、烧杯、玻璃棒 B、大使管、集气瓶
C、酒精灯、铁架台 D、导管、单孔塞
5、下列有关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减小 B、在化学反应后其化学性质发生了变化
C、在化学反应后其质量增加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提 高 篇
1.某同学取用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与一定量的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下列有关氧气的体积(V)、二氧化锰的质量(m)与时间(t)关系的图示中正确的是( )
2.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 溶液或加热 的方法制取氧气,两个反应均属于 反应。在两个反应中,都接触到一种物质,它的名称叫做 。在前一个反应中,它是该反应的 ,在后一个反应中,它是该反应的 。
能 力 篇
1.将一种无味的液体A装入试管,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无现象,而向其中加入少量黑色粉末B后,迅速产生气泡,生成了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C,使金属E红热并伸入盛有气体C、瓶底有少量液体D的集气瓶中,金属E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
①写出它们的名称
②黑色粉末B在A的分解反应中起 作用,是这个反应的 剂。
篇6
1、沙子最一般的成分为二氧化硅(sio2),通常为石英的形式,因其化学性质稳定和质地坚硬,足以抗拒风化。但其成分还是会因当地岩石种类及状况而不同。
2、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跟水反应。是酸性氧化物,不跟一般酸反应。气态氟化氢跟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气态四氟化硅。跟热的浓强碱溶液或熔化的碱反应生成硅酸盐和水。跟多种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生成硅酸盐。二氧化硅的性质不活泼,它不与除氟、氟化氢以外的卤素、卤化氢以及硫酸、硝酸、高氯酸作用(热浓磷酸除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五氧化二磷是纯净物的原因是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组成固定,有固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物质,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能用一个化学式表示。概念宏观为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微观概念为由同种分子构成在现实的宇宙中,纯净物只是一种理论状态。
纯净物特点:
1、组成固定,有固定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物质。
2、有专门的化学符号,氧气、氮气、氯酸钾等都是纯净物。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一、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
观察不同于一般的感知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定向地获取信息的活动,观察的目的既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而定,又要符合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认识自己确定的实验目的和要求,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分清主次,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的准确性和定向性,以获得全面的、正确的实验事实。初中学生在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时,常常不知道应该观察什么,不能长时间地把视线集中于应该观察的方面,因此,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要求边观察、边记录、边描述,通过综合处理最后得出结论。例如九年义务《化学》教材中,有两个与磷有关的演示实验,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做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要强调让学生观察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和生成物的状态等;而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时,要向学生交代的是观察反应前后托盘天平上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有变化,而不是去观察磷燃烧的现象。这样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性观察,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主要的、有价值的,这种围绕素质教育而展开的有的放矢的“定向观察” ,可培养学生在极短的时间里形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二、要教给学生必要的观察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反对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而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化学实验最容易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但要避免动手的盲目性,防止发生意外事故,教师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顺序法。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整个过程是有序的,只有按照顺序进行观察,学生对事物的反映才能具有一定的条理性、连惯性和整体性,才不至于遗漏某些局部细节,才能为有层次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提供合理的依据。
一般说来,观察应按照“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步骤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则应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顺序进行。例如在进行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让学生进行观察的顺序是:反应前,硫粉用燃烧匙放在氧气中,不点燃,反应不发生;反应中,点燃的硫粉放在氧气瓶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反应后,闻到了一股刺激性气味。这样让学生按照顺序进行观察,就能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化学现象。
2.对比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可找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区别事物的一般特征和个别特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从而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例如:要让学生形成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这一反应的催化剂这一概念,应该有计划地按顺序分别进行,形成对比:(1)单独给少量氯酸钾加热;(2)单独给少量二氧化锰加热;(3)给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当单独加热氯酸钾到较高温度时,有少量氧气放出;单独给二氧化锰加热,没有氧气放出;往氯酸钾晶体里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3:1)不需要加热到高温就有氧气迅速放出。学生通过以上三组实验进行对比,找出分解氯酸钾制取氧气的速度与分解温度的关系,进而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推断出受热不放出氧气的二氧化锰有使氯酸钾在较低温度下迅速放出氧气的作用,而二氧化锰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从而得出二氧化锰是氯酸钾分解这一反应的催化剂的重要结论。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比较得出的结论、形成的概念,他们的记忆极为深刻。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也极为有利。
3.特征列举法。让学生在观察时尽可能地列举出同一事物的不同特征,这是培养学生全面观察素质的重要方法。刚刚接触化学实验的学生最容易列举物质的颜色、状态两方面的特征,而忽视本质方面的特征,为了克服观察的这种局限性,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可适当通过发问,鼓励学生列举事物的各方面的特征,例如,在做向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时,提醒学生全面观察,学生争相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从倾倒中看到了二氧化碳能象倒水一样倒入烧杯中,从而理解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又从倾倒过程中看到烧杯中两只蜡烛的火焰先后熄灭,从而掌握了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最后向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又掌握了二氧化碳的特性和鉴别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学实践证明,物质的性质,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通过实验,根据物质在反应时的特征逐条列举,才能记忆得牢、理解得透、掌握得好。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篇9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过金属及其化合物和非金属硅元素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学习过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内容,运用氧化还原知识和物质分类思想来学习氯气的性质也顺利成章。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镜引入新课
播放海洋视频:美丽的大海
播放文字资料: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国土面积300多万平方公里。海洋含有丰富的生物、物理、化学资源,、黄岩岛争端问题不断升级,除外,关键还因海洋中的丰富资源。海洋中含盐3%,主要为NaCl,此外因还有MgCl2、MgSO4等盐类,致使海水既咸又苦,不能直接饮用。所以说,海洋是包括NaCl在内的巨大的资源宝库。如果将海洋中的盐全提取出来,铺在地球的陆地上,可使陆地平均升高150m。引入课题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氯元素。
板书: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氯元素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让同学们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含氯的物质。
环节二:生活中的含氯物质
投影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含氯化合物,图片资料和分子式,如生理盐水、84消毒液、漂白粉、聚氯乙烯、合成杀虫剂等。
氯元素与我们的生活有这么重要的联系,同学们一定想知道氯单质――氯气的有关性质。
环节三:感知氯气的物理性质
展示刚制备好的一瓶氯气,请同学们观察其颜色和状态。让学生说出其颜色:黄绿色,状态:气体;气味:刺激性气味;密度(让学生根据相对分子质量判断):比空气大,溶解度:能溶于水(1:2),毒性:有毒,易液化为液氯。
特别强调闻有毒气体气味时应该注意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让学生代表上讲台上闻氯气气味。
补充说明:现在实验室制取的氯气就是236年前舍勒发现时生成的方法,简单介绍所取化学反应原理。
环节四: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
引导同学们画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易得一个电子,具有强氧化性,表现为典型的非金属性,运用分类思想对比学过的氧气、硅的性质推测氯气可能有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金属反应
学生写出氯气与Na、Fe、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反应前后Cl化合价的变化。(3学生去黑板上写)
(1)与Na反应:2Na+Cl2■2NaCl
(2)与Fe反应:Fe+3Cl2■2FeCl3
(3)与Cu反应:Cu+Cl2■CuCl2
【结论】氯气化学性质很活泼,可与大多数金属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直接化合。
2.氯气与非金属反应
(1)H2在Cl2中燃烧
教师演示:H2在Cl2中燃烧的现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现象:纯净的氢气在氯气中能够安静的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
反应化学方程式:H2+Cl2■2HCl
【讲解】纯净的H2在Cl2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HCl气体,HCl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HCl的水溶液叫做氢氯酸,亦称盐酸。同学们观察到的白雾就是HCl气体跟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所形成的盐酸小液滴(酸雾)。盐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思考】如果将氢气与氯气先混合后,经强光照射,结果还一样吗?
(2)H2与Cl2混合光照
教师演示:H2与Cl2混合光照
现象:混合气体经强光照射发生爆炸。
【结论】条件不同,反应剧烈程度不同。
【思考交流】金属、非金属跟氯气化合时,氯元素的化合价如何变化?运用氧化还原理论分析表现氯气的什么性质?
学生分析后教师总结:这些反应中,氯元素价态都从0价降低到-1价。氯气在反应中都作氧化剂。
教师强调:一般地,氯气将金属氧化为最高价态如铁、铜。体现了氯气的强氧化性,它还可以与其它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如KI)反应。
氯与水反应区别于其它非金属性质,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用探究方法学习比较好。
3.氯气与水反应
实验探究一:氯气的溶解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步骤:
(1)装有氯气的针筒。
(2)用针筒抽取水,记录此时氯气与水体积。
(3)充分震荡,对比氯气与水的体积。
教师展示:氯水,请同学们观察氯水颜色并思考。
(1)氯水为什么呈黄绿色?
(2)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氯气在水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氯水中含有哪些溶质?
实验探究二:氯水的成分
学生实验:新制氯水分别滴硝酸银溶液、pH试纸、紫色石蕊溶液中,观察现象。
学生经过实验探究,思考交流,提问学生对氯水的成分进行分析:
氯水呈黄绿色,说明含有________,氯水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说明有______。
后褪色,说明,氯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有________。
归纳总结得出如下结果: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氯水因溶有氯气而呈黄绿色。根据实验现象学生可推出新制的氯水的成分Cl2、H+、Cl-。次氯酸学生推不出来,只能教师讲解,溶解在水中的部分氯气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氯气与水反应的方程式:H2O+Cl2■HClO+HCl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反应的氧化剂、还原剂。
教师讲解:次氯酸的三性
①弱酸性(比碳酸还弱,离子方程式中要写分子式)
②不稳定性(光照易分解):2HClO■2HCl+O2
③强氧化性(漂白、杀菌)
【思考交流】
(1)新制的氯水中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Cl2,还是Cl2与H2O反应的产物?
(2)新制的氯水为什么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3)新制的氯水久置后性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验探究三:氯水的漂白性本质
实验:将干燥的有色布条和湿润的有色布条分别放入干燥的氯气中,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
现象:氯气不能使干燥有色布条褪色,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分析: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氯水的漂白性实质是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HClO具有强氧化性,所以HClO具有漂白性,并具有杀菌消毒作用。次氯酸是很弱的酸,不稳定,只存在于水溶液中,在光照下分解放出氧气。
由于HClO的分解,使Cl2和水逐渐反应,直至氯水失效,因此氯水要现用现制,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久置氯水成分为稀盐酸。
4.与碱反应
根据氯气与水的反应原理,推测氯气与NaOH、石灰水能否发生反应?若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请一学生上讲台书写。
教师引导:氯气的含氯化合物对人类社会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如禽流感消毒,可用5%漂白粉溶液喷洒于动物圈舍、笼架、饲槽及车辆等进行消毒。2003年春,我国出现重大“非典”(SARS)疫情,严重危及人民生命安全。而含氯的“84消毒液”对SARS病的冠状病毒具有较好的消毒作用。
但是如果不能正确使用会危害人类,产生不良后果。
【学以致用】一旦发生大量氯气泄露,我们应该怎样自救?
请大家阅读文字材料,小组讨论后给出结论。
【材料1】2005年,京沪高速淮安段,一辆槽罐车与一辆迎面驶来的大货车相撞后翻倒在地,槽罐车上满载的约32吨液态氯气快速泄漏。事故发生后,组织周围居民(顺逆)风撤离,并尽量将居民安置在附近的某些(低高)处;消防战士则迅速向解放车头喷和喷洒已稀释的溶液(水和NaOH溶液)。
篇10
传统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是纯知识的教学,以元素周期表为支撑,依次学习物质的结构、性质、制法和用途。新课程《化学1》的元素化合物内容、组织体系发生了变化,没有元素周期表的支撑,要求在半个多学期的时间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情境化,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自主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来提高学习效率。
一、唤起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策略
在学习与环境相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点时,可以通过CAI课件或者其他一些相关的手段播放与环境污染相关的内容以及由于环境污染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到震撼,唤起要保护好环境的责任感。然后告诉同学们,要想了解这些物质为什么会给我们所住的环境带来这么大的污染,首先要了解这些物质具有怎样的性质,是怎样污染环境的,之后才知道如何避免让这些物质污染环境,进而引导学生如果要彻底避免环境污染,就必须要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熟悉它们所有的性质,研究出新产品,代替那些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物质。这样,从责任感方面来一步步地引导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比如,在讲解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时,可以通过设计这样的过程来教学:
(一)教学目的
了解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CAI课件先播放相关的内容,正常的自然风景和农田里庄稼、森林、钢铁等被腐蚀后情景,1948年女神雕塑和1998年女神雕塑图片的巨大区别,让学生从心灵上产生一种震撼。然后提出问题情境,什么原因导致这些现象?激发兴趣,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到酸雨是根本原因,酸雨的主要成分是H2SO4,主要由二氧化硫的排放引起。
2. 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学生分组实验。
(1)观察二氧化硫。
(2)用pH试纸测定二氧化硫水溶液的pH。
(3)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二氧化硫水溶液,滴加品红溶液,振荡,观察现象。加热溶液,观察加热前后溶液颜色的变化。
(4)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二氧化硫水溶液,滴加氯化钡溶液,再滴加0.5mL 3%的过氧化氢溶液,振荡,放置片刻后滴加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5)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二氧化硫水溶液,滴加高锰酸钾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学生做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实验现象的原因,总结出二氧化硫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显酸性的亚硫酸;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还原性等。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次氯酸的区别及其根本原理。
3. 总结与反思。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进行总结,并以一定的形式表示出来,以便于课后的记忆和理解。另外,对二氧化硫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反思,思考如何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从而降低酸雨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思考,除了二氧化硫,是否还有其他物质造成酸雨?
案例中,对于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平铺直叙地讲解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而是从开始就导入环境污染及其带来的后果,唤起学生要保护好环境的责任感,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完成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任务。
二、利用知识间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结构网络的教学策略
元素化合物知识多而杂,不易记忆,在讲完元素化合物知识后,应有意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使之形成网络。例如,在讲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结构、性质、制法、存在和用途时,应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制法存在和用途为主线来讲。教学时,应充分体现结构与性质的密切关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这是因为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结构,决定着物质的制法、存在和用途。以结构性质制法存在和用途为主线,这不仅符合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本质决定现象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比如,在讲解氯气的用途时,可以通过设计这样的过程来教学:
(一)教学目的
了解氯气的用途。
(二)教学过程
1. 导入。我们都知道,物质的用途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所以氯气的用途是由它的性质所决定的,那么根据它的性质,氯气到底有哪些用途呢?
2. 过程。通过2005年3月29日京沪高速公路淮安段氯泄漏液的重大事故所造成的严重的后果,及其周边的植物的不正常现象的一组图片,提出让学生作为事故的处理者来处理,并究其原因,得到:
(1)氯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如何去防护。
(2)氯气的最重要的一个性质就是氧化性,所以氯气的一个用途是被用来作漂白剂。
篇11
教有常法但教无定法。往往很多知识点的处理,我们已习惯用自己认为比较得心应手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老”教师经常是复制粘贴,很难从自我感觉良好中解脱出来,很难去思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然而,随着学生多元认知要求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的要求,我们应该批判性地接受经典,创造性地发展经验,挑战性地提升自我。
一、问题的提出:二氧化锰为何不是反应物?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在学习了氧气性质的几个反应后,能够书写红磷、木炭、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知道化学反应可以用“文字表达式”来表示反应物在什么条件下生成什么产物。但是当学习到氧气实验室制法时出现了催化剂概念,学生很纠结,为什么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生成氧气,但是二氧化锰却不写在箭头左边表示反应物呢?教师就习惯说它是催化剂,是反应条件,应写在箭头上方,不能写在箭头左边。学生只能听话地记住了,但心中始终忐忑,也没来得及多问,勉强纠结着。
二、问题的解决:二氧化锰在这里是催化剂
在今年的公开课上,我重新进行了设计,结果学生听得茅塞顿开,教师听得豁然开朗。
篇12
1.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录像、实验探究、室外探索等直观或现实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感受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问题意识。
(1)运用音像素材,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化学教学内容中,往往会涉及到许多具体的物质、现象和化工生产过程,这里面有实验室中见不到的物质,有课堂上无法演示的实验,有生活中很难接触到的化工生产。对于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不适合课堂演示,就拍成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放映教学录像,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更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例如在学习“空气的污染与防治”的内容时,播放我国部分大中城市的空气污染实况,及在国际上造成影响的几大空气污染事件的新闻录像。学生看完录像后,提出问题: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是什么?空气污染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此举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篇13
一、从实验入手,形成概念
化学概念是化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较、概括形成的概念容易理解且记忆深刻。例如,在绪言中讲“化学变化”时,先做了四个演示实验,其中通过碱式碳酸铜的分解实验,让学生观察绿色粉末变成黑色,管壁上有水珠出现,同时有气泡产生,一直加热到无气泡产生时,学生就会注意到原来的物质变了,说明反应后生成了新的物质,从而得出了“化学变化”的概念。
又如,在讲“催化剂”的概念时,我将书中三个实验改在同一实验中进行,我采用了丫型试管,在一端放氯酸钾,在另一端加入二氧化锰,先加热二氧化锰发现无氧气放出,再加热氯酸钾,待氯酸钾熔化后,将试管转动,使二氧化锰滑入氯酸钾中,就发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这样学生就形象直观地形成了催化剂的概念;然后,进行混合物的分离,将得到的二氧化锰和反应前二氧化锰通过称量,比较,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在概念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关键词
教师在教学概念时,要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剖析概念,准确把握、理解概念。如在学习“分子”这个概念时,我抓住“(1)物理化学性质;(2)一种微粒”这两个词提问,1.能保持其物质性质吗,为什么?2.能不能说唯一或最小呢?以此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学习“固体溶解度”概念时,应把握(1)一定温度;(2)100克溶剂;(3)饱和状态;(4)质量这四个基本要素。
三、对新旧概念归类比较,加强记忆
在概念教学中,如果只注重某一概念本身,忽视不同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对概念学习混淆不清,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我常用比较的方法,区分关键性,使学生弄清概念的异同,建立系统的概念。
例如,在讲授“酸碱指示剂”时,教师结合教材恰到好处地介绍波义耳发现石蕊指示剂的过程,从而说明“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执著、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坚韧的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之潜移默化地成为鼓励学生奋发学习的强大动力。这样,化学史的教育过程也就是学生情感体验积极内化的过程。再如,在讲授碳酸钙的有关知识时告诉学生,我国许多地方有像《西游记》里描述的“洞天福地”那样神奇美妙的溶洞。洞中不仅有钟乳石、石笋、石柱,还有大厅、小室、石床、石凳以及小桥流水,洞顶洞壁有蛇、龙、虎、豹、人物、云彩等形象,既美观又奇特。“制造”这种美丽溶洞的“主角”是碳酸钙、二氧化碳和水。学生知道了这一奥秘,便会不失时机地寻找机会欣赏大自然所赐予的这一和谐美。再如,水的三态变化。水在温度这一“魔杖”驱使下,遇热化成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珠或凝结成冰晶。使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记忆。
四、把握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该概念所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指具有该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把握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概念教学中非常重要。如果加深扩大,就会加重学生负担;如果简单缩小,就达不到教学目的,完不成教学任务,例如“化学变化”这个概念,它的内涵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它的外延就是各种类型的一切化学变化。在教学过程中,在质上不能加码,量上不能扩大,要根据大纲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任 务。
五、精选实例,讲练结合,掌握并应用概念
概念教学的成功在于会应用概念指导思维来解决具体的问题,而决不能停留在只记忆条文不会应用的困境中,因此概念讲解完后,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定义去分析不同的实例,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扩大概念的应用。例如讲“溶液”概念时,我提问“凡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吗?”接着列举出“水、纯酒精”等实例,让学生自己判断,通过讨论进一步确认溶液的组成是混合物。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元素。在学习这个概念之前,学生已经知道同类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性区别正在于核内所含质子数不同。世界上的物质形形,构成物质的原子多种多样。有的原子核电荷数是6,有的原子核电荷数为8等等。这样,我们可以根据核电荷数相同对原子进行归类。这时,给出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然后和前面所学的物质氧气、二氧化锰、氯酸钾相联系,对概念的形成起加深、强化作用。
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复习阶段应选用合适的复习方法。常用的复习方法有:(1)归纳法,如:可将性质相同的物质归纳在一起,从而简化记忆。CaC03、Ag2C03、BaCO3、BaS04、AgCl等都具有相同的颜色――白色,相同的溶解性――难溶;H2、C、CO等都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可燃性和还原性等。对于易混淆的知识可进行对比归纳:干冰和冰、纯碱和烧碱、熟石灰和生石灰、硫酸与氢硫酸等,名称虽相似,组成却不同;酸性氧化物与碱性氧化物概念虽相似,化学性质却迥然各异等。对于知识点的复习可进行相关归纳,即将与某一知识相关的知识链连接起来,便形成了若干知识网,在这一过程中也使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培养了他们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做好概念的巩固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