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数学优秀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学优秀教学设计

篇1

一、初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要注意的问题

1.遵循设计原则。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到方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程度,要加强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学习方式,不但迎合了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还极大程度的提高了课堂效率。2.遵循情境创建原则。问题情境的创建对于优化教学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遵循情境创建的原则,合理的设置问题并创建情境,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能够开拓视野和思路,提高其逻辑思维,这也是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初中数学不同与其他的科目,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规律性,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达到高效准确的效果。除此之外,这些能力也需要学生日常的积累和锻炼,非一日所至,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合理的安排案例和情境创建,这样对于培养学生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要遵循情境创建的原则。3.遵循交换原则。交换式的教学模式是指教师要与学生进行角色的互换,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站在学生的群体中去考虑问题,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交换式教学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对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学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思考

1.引入课程,设定情境。俗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想要提升教学效率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合理的引入课程,在讲解知识的时候要合理的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和情境,为同学创建良好的思考环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适当的引入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同学创景更加逼真的情景,将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有趣和易懂。例如教师在讲解抽对称图形的时候,可利用计算机展示生活中的实物,如风筝、飞机、汽车等,在展示过后引导学生主动寻找生活种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提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合理的情境创设可以增强学生的联想思维,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从而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2.增进交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要充分的锻炼学生动手实践和交流能力。教师要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有效的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灵活的处理教材。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若干组,将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分发给每个组,让同学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其拼成正方形后在计算每个边长为多少,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不但学习了勾股定理重要的公式还锻炼了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用。传统一人讲众人听的授课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当今的教育形式,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扮演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移交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拓展的能力,最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正和指点。例如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出方程式,让同学进行应用题的复原,学生在复原题型后可以与其他的同学进行交流,讨论自己的思路和方式,如此一来教师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名同学都加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牢固。

综上,初中数学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数学思维逻辑,帮助学生完成自主的探究。因此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要从多角度出发,遵循教学设计的原则,立足与学生,合理的引入教学案例,不断的总结和完善自身的教学设计方案,打造高效率、高质量的数学课堂。

作者:杜满良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篇2

1.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会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体会幂的意义时,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2.在对法则的推导和应用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从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学情分析

从认知情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乘方的意义和幂的概念,对相同因数的积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学习难点】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应用。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回顾幂的相关知识

an表示n个a相乘,a叫做底数,n是指数.我们把这种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根据实际需要,我们有必要研究和学习与幂有关的一种运算──同底数幂的乘法.

设计意图:拟人化的导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活动2【活动】二、自主学习

(一)想一想,找一找

1.

22×23

=

23×25=

8100×810=

(二)请同学们根据乘方的意义理解,完成下空.

1.学生动手:计算下列各式:

(1)25×22    (2)a3·a

(3)5m·5n(m、n都是正整数)

【注意观察计算前后底数和指数的关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得到结论:(1)特点:这三个式子都是底数相同的幂相乘.相乘结果的底数与原来底数相同,指数是原来两个幂的指数的和.

【猜想】

am·an=_______(m、n都是正整数)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亲自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3【活动】三、合作学习

证明猜想:  am·an=a

m+n  (m、n都是正整数)

am·an=(a·a···a)(a·a··· a) = a m+n

得出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am·an=a m+n(m、n都是正整数)

用文字叙述: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注意:1.底数不相同时,不能用此法则。

2.必须是同底数幂相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归纳的能力。

思考: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同底数幂的乘法公式是否也适用呢?怎样用公式表示?

am·an·ap = a m+n+p(m、n、p都是正整数)

活动4【讲授】四、例题精讲

(1)

x2

·

x5

(2)

a

·

a6

(3)

(-2)×(-2)4×(-2)3

(4)

xm·x

3m+1

设计意图:通过板演、讲解,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活动5【练习】五、随堂练习,拓展提高。

1.多媒体出示喜羊羊,美羊羊等小动物的图片,帮助小动物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爱看的动画片中的小动物设计一组简单的练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2.(1)

23×(-2)5

(2)(a+b)2·(a+b)5

3.能力挑战:

1.计算:①(x+y)3.(x+y)2

.(x+y)

(-2)3

×

(-2)8

×(-2)9

2.已知

am=2,

an=3,

求a

m+n的值。

设计意图:练习的由浅入深,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整体思想。

活动6【活动】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思维是数学的生命,此活动旨在为学生创造思维空间与交流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回顾、总结所学知识,将所学的知识与已有知识紧密联系,改善其学习方式.

活动7【作业】七、布置作业

作业:P96

练习题,教辅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1)把6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的几个?(3个)

(2)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的几个?(每人分得这个苹果的 2/ 1)

2、以2/1 为例,说说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揭示课题: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测量 、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得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产生及意义”(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预习新知 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5—46页的相关内容,学完后完成“自主学习”相关习题,并记录疑问。习题如下:

(1)7/1、9/2、5/3 各表示什么意思

(2)填空

①小陈的妈妈买了5个苹果,每个苹果是苹果总数的( )

②小青的妈妈买了一盒饼干,里面有12块,每块是这盒饼干的( )

③127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2、自我检测 组织学生互相检查,并交流问题?

3、引导学生寻疑质疑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并适当进行点拨,收集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然后解答?

三、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并展示探究结果。

1、教师出示知识点对应的练习,强调独立完成。习题如下:

(1)填空 ①把15个草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些草莓的(),其中3份是这些草莓的()。

②72里面有()个71、154里面有()个151。

(2)小佳计划7天看完《米老鼠学数学》这本书,平均每天要看全书的几分之几?5天能看全书的几分之几?

2、组内交流自己的结论。

3、教师抽查2—3个小组发言并评价。

4、教师归纳总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四、课堂基础过关训练。

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练习十一的第3、4、5、6、7题。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产生及意义

一个物体

一个计量单位

篇4

团队建设的根本在教师,要建立以团队负责人为引领的教学团队,形成老中青三位一体的团队构架,促进团队的健康持续发展。明确团队教师发展目标,完善教师引进和进修培养制度,统筹安排、有序推进教师进修培训,抓住专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将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下企业实践序列化、制度化、科学化、实效化。确立团队教师专业发展系列激励机制,并纳入30%的绩效考核序列,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团队成员发展目标,科学制定针对教师个体发展的教学评价手册,让团队成员学有所长,业有所攻,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二、以大赛为契机锻造团队教师专业实力

(一)技能大赛实现新突破、拓展新的得分点

1. 技能大赛实现新突破

以职业学校省市技能大赛为平台,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技能教学与培训,创立新的大赛培训模式,将短期培训转变为常态化的教学工作,做好大赛集训选手的选拔,形成梯队,在三年内,在保持原有大赛成绩的基础上,力争使大赛成绩在上新台阶,实现美术基础+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参赛项目的新突破。

2.强力打造新型专业,拓展省市技能大赛新的得分点

强力推进数字动漫绘画教学、培训及专业建设,围绕省市技能大赛参赛项目,创建新的大赛得分点,提升专业形象,打造专业品牌。

(二)保持、扩大传统大赛项目优势、大赛成绩在全市同类学校处于领先地位

在教学团队的合力下,保持和扩大在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绘画大赛、南京市职业学校学生计算器应用能力竞赛、南京市中小学生电脑绘画比赛等大赛中的传统优势,为学校赢得更多荣誉。

三、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促教学团队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谋发展

(一)建立美术信息资源库

学生视野的开阔,思维的活跃,创造能力的提高。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在美术信息的海洋里收集信息之精华,建立属于自己的美术信息资源库,并进行充分的利用。对于美术课堂教学来说,这样的美术信息是最实用、最方便、最有效的美术信息资源。

(二)合理整合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资源

专业部在高职课程资源内容整合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对现有课程补充相应的课程资源,如写生实践课、补充文字材料、课件、录音录像材料、多媒体素材、教师论文、反思、案例及社会资源等,符合教学需要;

②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建立有特色的校本资源课程,这类课程资源涉及的领域范围更广。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坚持教学与社会行业的紧密结合,根据我校校本资源,即现有教师的状况、实验实训条件,结合行业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探索新课程的设计,对原有课程的进行改造,使专业课程结构能进一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兼顾专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求,整合专业技能训练的课程资源。

四、以优秀教学团队为龙头,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助推专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思想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师资建设为支撑、课程改革为先导、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建设思路推动专业的建设,确立了“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规模发展与特色建设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新途径。

根据专业实际,确定本专业建设目标为:“适应南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雨花软件产业,依托本土资源和现有专业平台,以平面设计为线,突出包装设计、数字动漫设计、手机软件绘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团队,发挥优秀教学团队的龙头作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雨花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已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区域经济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的专业方向。

五、以教科研为引领,促进团队成员的再学习再发展

以学校省级“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五年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为引领,申报市级子课题研究,并能顺利结题,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且能加以运用推广。

以学校市级“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为引领,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课程2类,立足专业转型升级,强势推进本专业的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40%的老师能围绕学校课题申报立项市级及以上个人课题的研究工作。申报立项教学改革专题至少2项以上。

三年期间,团队成员每人至少有2篇文章在市级及以上评比中或正式刊物中获奖或发表;参加省市两课评比至少有1人荣获示范课奖;参加创新大赛或信息化教学大赛至少有1人获奖;参加市专业教师教学基本功综合比赛获得一等奖至少1次以上。

注重自我反思的强化与提升,立足课堂教学,抓实教学改革,力争课堂教学市级检查听课均达B课以上,其中1/3课达A课(青年教师A课率不少于1/3)。

六、以优秀教学团队为引领,推动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

根据雨花台区教育局“打造培训品牌,对接软件企业,服务雨花经济”的指示要求,学校把专业转型、提档升级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不断加强与雨花软件企业的合作,努力建立与雨花经济结构相适应,对接软件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结构,切实提升服务雨花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团队分别参观走访了吉山软件园区、江苏省软件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雨花软件园区江苏润和、富士通、麦瑞克等软件企业,学习这些软件园区在技能培训、多层次基础性劳动用工和开展校企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了解这些软件园区软件产业现状,特别是雨花软件企业对软件从业人员知识、技能结构(学历水平)实际需求状况,驻区软件企业对高、中、底端人才的配置比情况,驻区软件培训市场现状,研讨与驻区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合作,为雨花中小软件企业订单式培养软件人才的现实可能性。

结合我校“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雨花经济社会,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电脑艺术专业重视技能培养,采取全真项目实训,贴近企业用人需求的办学实际,策应中国(南京)软件谷及南部新城的建设、服务业倍增计划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软件人才和软件培训市场需求迫切的机遇,学校确立了“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三步走”即前期合作培训、中期建设基地、后期专业升级的发展路径。

目前的具体思路是:对现有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转型升级,在进一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十年中国(南京)软件谷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与南京起点数字动漫绘画培训公司、南京魔立方科技有限公司,麦瑞克等软件教育培训机构以及驻区软件企业进行三方战略合作,在专业名称保有的基础上,在学生学历教育进入第四年的时段,分别嵌入数字动漫绘画、手机软件绘画方向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为企业订单培养软件专业人才。通过为期一年的专业技术课程教授,学生再直接进入驻区签单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后,与企业正式签订劳动就业协议,直接服务雨花软件企业,为雨花软件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

七、创新特色,科学谋划,不断提升教学团队品牌形象

根据专业团队教师队伍情况,科学制定合理的专业建设长远发展规划,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资源开发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实现专业建设的突破发展。

(1)做强、做大现有专业,打造专业品牌形象

以现有电脑艺术设计应用专业为依托,积极推进专业品牌建设,精心打造专业精品课程,以高层次教师培训项目为依托,加速优秀教师团队建设,巩固原有专业的品牌地位,实现专业发展的新突破。

(2)对接雨花软件产业,创建符合市场需求和品质高端的新专业

在未来1-3年内,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新兴专业建设,拓展以雨花软件产业园为依托的新专业,加强与南京起点数字动漫绘画培训公司、南京魔立方科技有限公司,麦瑞克等软件教育培训机构以及驻区软件企业进行的三方战略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打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数字动漫设计、手机绘画软件设计为主导的新专业,辐射相关软件专业,形成新的专业群,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雨花软件产业。通过教学资源、课程设置等的优化和整合,逐步完善专业结构,形成新的专业体系。

(3)推进以学历+证书+技能+就业的四位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

篇5

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原则

新课程的改革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标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对当前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进行新的思考和设计,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灵活运用、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等。为了能够顺应新课程的改革,使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时应遵循三个原则。

首先要遵循建构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主要是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在数学学习中积极自主探索,并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倡导建构性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能够使课堂学习更加高效,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其次要遵循问题情景创设的教学设计原则,问题情境的设置能够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重要的途径之一。数学知识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逻辑性,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要想达到高效和准确的效果,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能力是需要学生长期的积累和观察才能慢慢培养的;而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情境创设或者进行一些实例的列举,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来说是非常有效的,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遵循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要遵循交互式的教学设计原则,交互式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以往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交流者与合作者,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思考问题,最终积极解决问题。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是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加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对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为了使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对大量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针对当前教学方法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断地总结和改进,进而探索出能够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初中数学优秀课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实例,为学生创建灵活多变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数学模型,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首先是原型创设,即老师将问题创设在现实的生活中,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样就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探索问题和求知的欲望。例如,在讲到有理数的乘方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将一张厚度为0。1毫米的纸对折一次,它的厚度会变为多少呢?如果将它对折两次之后它的厚度会是多少?对折三次呢?对折二十次呢?在教师提出这些问题之后学生就会发现他们所用的纸对折不了二十次,在发现这个问题后教师接着提出另一个问题:如果这张纸足够大,能对折超过二十次,那么对折完之后它和一座高山相比谁更高呢?问题提出后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也就引入了有理数乘方的教学。

其次是多媒体创设,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教育领域,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图片、视频、动画、各种计算机软件等,将数学知识直观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枯燥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简单化,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授到轴对称图形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在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如蜻蜓、蝴蝶、枫叶、天平、飞机、风车等。通过展示观察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是什么?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由于这些事物都是来自于实际生活中,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通过这些事物的展示,不仅可以增加整个课堂的趣味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审美情趣。

(二)进行实践操作,加强交流感悟

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也是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设置实践活动,将活动的内容与理论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灵活性和人性化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一个好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轻而易举地掌握原本枯燥难懂的数学理论,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勾股定理的时候,可以设置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真正领会勾股定理的概念。具体内容为:将班里所有学生按照前后四人为一组的规则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动手将准备好的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模型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分别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a和b,斜边为c。(1)每个小组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式将大正方形的面积表述出来。(2)由此可以推导出什么样的结论呢?每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自主探究,最终将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为一个大的正方形,如图1。

经过讨论交流之后提出自己的猜想为:a2+b2=c2,图1中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述为:(a2+b2)或者c2+ab×4。经过实践操作,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锻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三)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篇6

(二)举行教学设计、论文专题讲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镇数学教师撰写教学设计、论文的水平,4月12日,在中心小学举行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教学论文专题讲座”活动,我镇各所学校的数学科组长和各校青年教师共5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讲座,重点对我镇近两年获得市、县一、二等奖的优秀教学设计、论文进行案例剖析,从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论文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入手,使我镇数学老师对教学设计和论文的基本思路有了清晰的认识,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撰写教学设计和论文的格式以及基本要求。

(三)加强教师对数学课标的理解,提高教学理论水平。针对当前教师队伍对《数学课程标准》并没有真正深入理解的状况,小学数学科在上年度要求每一位数学教师要精读《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强化对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深入领会《标准》的精神,提高数学教师对教材的整体把握能力和数学教学的专业理论水平。为检查这次阅读活动的效果,在本年度初我们开展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测试活动,从测试成绩的反馈情况分析,绝大部分教师对《课标》的掌握情况良好,并能熟练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四)组织数学科组长及教师开展专题研究活动。3月1日组织全镇小学数学教师观看了山东省第小学数学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年会的录像课,大大提升了全镇小学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数学素养。9月27日,为提高各校数学科组长的评课水平,在中心小学举行了一次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活动先由中心小学的杜界飞和骆驼山小学的李艳玲两位老师分别展示了“乘除法(一)”和“运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两节研讨课,接着在会议室进行了数学科组长评课的活动,活动中先后有7位数学科组长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点评和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会后,我们对“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范畴进行了专题总结,对促进全镇的小学数学技能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成绩与反思

(一)本年度取得的成绩

1.李艳玲老师荣获县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能手。

2、邹新丽老师参加县青年教师教学课堂大赛荣获三等奖。

3.李义堂、李艳玲老师荣获县小学数学技能比赛优秀辅导教师。

4.李明军等四位老师的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分获县一、二等奖。

(二)不足与反思

篇7

    3.教学设计前的分析不够,致使教学目标定位失准。学生学习的需求分析、教学内容分析、系统学习的体系分析是教学设计前需要教师考量的几个方面。教学设计前的分析到位、针对性强才能与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才能使教学设计满足教学目标的发展需要。但是,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认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汲取知识的能力把握不足,忽略了对学生的差异性分析,影响了教学设计的成效。

    二、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小学数学教师师资力量欠缺。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师资力量明显欠缺,在很多乡镇小学,一位数学老师往往负责几个班的数学教学,有的还需要跨年级教学,有的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兼任班级的班主任,这样的情况使得小学数学教师没有足够的精力与时间去精心设计教学课程。另外,在一些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地区,一位老师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学任务,如数学老师兼顾地理教学,此类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老师的教学精力与教学注意力,加之有些高年级的知识对专业化的要求更高,由于师资力量的欠缺,老师在教学中会有意无意地有所偏差。

篇8

数学教学设计应当立足于整个课堂教学,突出整体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整体视角对数学教学进行设计,以优化整个教学过程。然而,这方面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多数教师更为关注制定数学教学方案的具体操作技术,而很少对数学教学方案从设计、现场执行、效果评估到课后反思的全过程进行综合研究,难以将数学教学计划放在教学系统这一完整背景下进行考虑,因而往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与“学”的分离、静态方案与动态实效的偏差。具体表现在不少数学教师将教学设计的完整过程窄化为“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认为写教案就是教学设计的全部,缺乏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推敲、反思、总结、升华过程。不少数学教师还认为“教案写得好,才能上得好;教案写得细,项目全,说明备课充分、认真。更有甚者,有的教师还通过研究教案来分析备课”。

其二,目前的研究多以线性教学设计的研究为主,而对于多个教学计划间是如何互相作用和影响的机制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因此,为了突破线性思维模式的僵化弊端,采用循环周期的视角十分必要。作为对线性教学计划模式的超越,英格(Yinger)在1979年就提出了“循环教学计划模式”,认为“这一模式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前结构模式,二是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模式”具体而言,“前者包括学年计划、学期计划、单元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每一层计划具体包括计划标准、计划信息来源、计划形式、判断计划有效性标准等方面”;而“活动开展过程的问题解决模式是一个理论模型,由三个阶段构成,即问题的发现计划(发现循环)、问题的设计与解决计划(设计循环)、问题实施中的评价与惯例化(实施循环)。从问题、设计到评价,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而问题发现本身也是一个自我循环,问题的解决带来的是新问题的发现,由此进人下一个循环。以此类推,设计循环与实施循环也是如此”。笔者认为,循环模式对线性教学设计的超越之处在于,它将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作为一个不可分的完整体,并将教学计划的设计放在教学系统大背景中进行考虑。

其三,从教学惯例的积累与运用上看,不少教师缺乏课后总结与反思,缺少“第二次备课”。这种状况使他们往往难以形成丰富而有效的教学设计惯例。实际上,教师课后进行自觉、有效的反思能够帮助其积累大量经验,并最终以教学智慧与教学惯例的形式促进教师教学设计意识与能力的不断提升,并有利于以后教学计划的进一步精致化。英格认为,“教师的教学计划方案应包括教学活动的计

划与教学惯例的应用两部分。其中,教学惯例包括活动惯例、方法与程序惯例、管理惯例与执行计划惯例”。笔者认为,教学惯例的形成与灵活运用是一种教学技巧,不仅能帮助教师正确认清教学规律与活动特征,而且能作为一种“反应一产生式系统”来简化、促进教师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在增加教学方案设计弹性与有效性的基础上,为教师实施动态、弹性设计提供具体认识论与实践论的支持。

(二)从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上看,多以一次计划为主,缺少比较意识和反复筛选

目前,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是一次性的,很少能在综合分析各因素的前提下制定多项计划,而对多项计划进行判断、比较、评价甚至综合的教师就更少了。数学教学设计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

应为数学教师进行多次设计、比较、判断、筛选直至最终确定的过程;初期,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较大,却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修改中不断提升教案的质量与适切性,也能促进数学教师在反复追问自己“设计什么”“如何设计”“为何这么设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其实践智慧。此外,从数学教学设计的活动特征上看,它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活动,更是一种具有特殊的体现内在数学本质和数学思维发展的认知活动,是行为外见性与内隐性的辩证统一体;是数学教师对教学系统各要素进行的过滤、筛选、分解、排序、加工与重组过程,反映了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观点与诉求,实质上是教师在自身数学教育教学观指导下的综合表现。

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数学教学设计缺少数学学科的本质体现。一些“备课稿”“教案稿”“学案稿”也流于形式和一般化,忽视了数学的特点和思维教学的规律,忽视其内在设计的静态性与外在执行的动态性、制定的一次性与循环性相统一的特征。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只钻研教材与教参书,满足于静态与一次性设计,缺乏对数学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反复计划、筛选、比较的意识与行动。笔者认为,教师在全面分析教学四要素的前提下,在充分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和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出教案稿与学案稿是必要的,然而关键的是要将两种教学方案相互结合、合理搭配、灵活运用,要通过教学实践再对教学方案进行综合判断、比较与分析,在反复酝酿和修订过程中,优选出最佳方案。

(三)从数学教学设计的取向上看,多以追求控制、结果取向为主,缺乏民主、过程取向

其一,数学教师课前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数学学习内容与目标”,而不是“学生”。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生、教师及教学目标四因素,“其中学生因素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决定教学过程的进程”。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水平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及潜在差距,并根据学生个性及自身教学特点设计出适宜的教学计划,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数学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并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要求。因此,对学生的分析应是数学课前教学设计的核心。但多数教师在操作中仍以对数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分析为主,不仅对所教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还会对每一个教学子目标、它与总目标间的关系进行思考。此外,以目标实现作为衡量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甚至唯一标准的功利心理也在不断强化着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的目标取向。美国也有类似实验证明“教师在做教学计划时将学习活动优先考虑的教师在被试教师中所占比例很少,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学习活动在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计划中占据首位”。以循环模式为代表的非线性教学计划模式的支持者认为,“教学计划制定者应该先采取教学行动,通过在过程中产生目标以解释与总结教学行为。循环模式反对的并不是目标本身,而是质疑在复杂与变化无常的教学环境当中,教师能否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反对将实现预设目标当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单一标准及其导致的知识工具化、教学线性化的控制取向”。

其二,制定好数学教学计划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敏感度和关注度低。早在1970年,美国的约翰?扎霍里克就对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将12位教师随机分成“提前作计划”和“不作计划”两组,并在实验中发现,“提前作计划小组的教师在教学当中对学生的临场想法缺乏关注与利用,对学生的思考不敏感。相反未提前作计划小组的教师会更多地鼓励和激发学生思考”m。实验表明,虽然教学计划的制定对保障教学的质量与流畅性具有重要作用,而一旦教师缺乏民主、过程意识,错误地认为“教学就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很难发挥出预设教案对教学实践强有力的指导作用,甚至预设教案还会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桎梏与橄锁。这也是为何目前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着创造与生成不足、学生想象及创新能力畸形、学习兴趣减退直至消失的关键原因,也是教师对教学方案进行机械执行,缺乏灵活变通意识的原因。

其三,教师课前的数学教学设计事无巨细,缺乏对教案进行动态、弹性设计的能力与勇气。虽然约翰?扎霍里克的实验说明了相比于作计划的教师而言,那些不作计划的教师对学生的想法与反应更加敏感与关注,但取消计划的后果也相当糟糕,“会使课堂过于随意,效率低下。因此为了使课程有效,不管以目标和流程形式作出的教学计划是有多么的模糊、笼统,那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少教师以此为信条,认为只有将数学教学计划制定得具体详细,按部就班地执行,才能“消除教学过程中的模糊性、不稳定性,使教学过程中的每一细节、每一步骤都循章而为”。这表面上看似“稳定”“有序”,但实质上是教师精心策划、导演下的假象,目的是达到对学生从外在行为到内在思维认知的双重控制,不仅漠视了学生真正的问题与需求,也在无形当中抹杀了极为珍贵的教学生成性资源、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与火花,使素质教育反复强调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能力成为空谈。确有不少数学教师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观念”“发挥生成性教学资源的作用”等理念表示赞同,但同时碍于自身能力及教学经验的限制而放弃课堂生成,这样的教师以年轻教师居多。还有不少教师也曾尝试过生成,但终因效果不佳而放弃。

(四)从数学教学设计的实践上看,多以机械执行为主,缺少生成的意识与能力

“数学教学生成”开始受到数学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如,李炜就曾对数学教学生成的内涵、理论基础、特征、运行机制及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人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到了“生成”:“实施教学方案,是把‘预设’转化为实际的教学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的互动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适时调整预案,使教学活动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无疑是一个信号:未来的数学教育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都要对“生成”给予重视,并且要对一线教师的教学生成观念、能力进行持久的指导与培训,为其提供生成实践的具体操作与技术支持,更要对实践中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与改进,促进其生成意识与处理能力的提升。但目前的教学实际中却存在着部分教师对课前设计方案执行较为机械、刚性,缺乏动态生成、调试意识与能力的现象。笔者认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

其一,数学教师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不足造成其对生成的处理不当。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些数学教师可能会遇到因课前计划准备不充分、教学经验不足、学生提问超出教师知识能力范围等造成的教学现场尴尬与冷场,教师一旦采取凭借主观推测敷衍与搪塞学生、粗暴打断学生提问甚至批评难为学生的方式,都将泯灭数学教学生成、学生质疑的重要价值,无形中也会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与威信。

其二,部分数学教师缺乏课后反思的自觉性与努力,缺少对他人教学经验的借鉴与吸收,主要表现为在辨别、利用、分解及重组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方面不能得心应手。他们通常会更关注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而对自己处理生成问题方面存在的不足缺乏梳理与反思,更缺乏对相同或类似背景中教师应对模式的总结与提炼。经验告诉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时刻处于变化当中,不存在任何完全相同的情境,已有的经验具有局限性;但类似教学情

境的存在、教师“情境一产生式行为模式”的存在同时也告诉我们,建立在已有实践智慧上的新经验会以创新、超越原有经验的方式推进教师自身经验体系的持久更新与完善。

其三,存在于数学教师中的一些保守、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制约着课堂生成。“教师尊严不容学生挑战”“课堂是教师一言堂”“教学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等保守、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是造成数学教师刚性执行教学方案、压抑学生生成、制约课堂生成效果最重要的原因。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教师积极更新教学观念,要在教学本质、教师权威、师生关系等方面树立较为科学、先进的意识。面对教学尴尬,有经验的数学教师通常会采取以下几种做法:“停一停,对学生的观点稍作思考;坦率地向全班学生承认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欢迎学生课下和自己讨论;如果因为处理方式不当导致的后果可以弥补,就应该果断地调整甚至替换原有方式,并将此方式作为以后的参考”|151。

笔者认为,学者目前对于教学生成只是构建了较为简单的理论体系;理论研究者缺乏教学经验,一线教师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加之两群体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合作,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目前教学生成具体操作步骤、处理技术及评价标准的匮乏。多数学者与一线教师对生成的认识仍停留在“教学艺术”水平,很难通过短期培训、观摩形式真正把握其内涵,这也是为什么教学生成的口号响亮,却难以有效达成的原因。因此,未来既要构建起丰富深刻的教学生成理论体系,又要充分重视教学经验在推动理论研究、提升教学实效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符合教学实际、能被一线教师充分理解及运用的教学生成操作技术与评价标准,并努力实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生成质量、促进数学教师生成意与能力发展目标的达成。

(五)从数学教学设计能力的专业发展上看,多以教师共同体、专家的监督与指导为主,缺乏自身反思与超越意识

通过对数学教学设计主体进行历史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主体由20世纪60年代专家控制的‘权威性设计’、70年代有专家介人与指导的‘参与性设计’,变成80年代有教师作为主体的‘使用者设计’,教学设计力图从支配型到民主型设计转换”笔者认为,设计主体的转变不仅指教师集教学设计制定者、执行者于一身,还指教师应具有改进、反思教学设计的意识与能力,在对教学方案进行反复修改确定、对设计与执行教学计划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实践智慧的积累与更新,而并非是在教育专家、教学共同体等外在因素干预下的被动成长。实际上,目前数学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自觉进行反思的意识与努力并不强,不少数学教师还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集体备课、专家指导、广义数学教科书的过分依赖。

其一是对集体备课的过分依赖。不可否认,集体备课是有效提升教师个体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智慧的重要途径,可以作为个体教学设计的必要补充;它在形成教师共同体,尤其是新老教师之间互帮互助的融洽氛围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无形之中也出现不少教师抄写甚至直接拿他人教案上课的现象,造成不少教师对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的教案的依赖,这未免有“滥竽充数”“邯郸学步”之嫌。

其二是对专家的过分依赖。这里的专家大致包括数学教育专家、专家型教师两种。对前者的过分依赖实为对数学教学理论的过分依赖。新课程改革对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呼吁数学教学理论的更新与完善,因此,进人21世纪以来陆续出现了不少新型教学理论,也出现了不少由数学课程论与教学论专家牵头进行的教学实验与改革。笔者认为,尽管新课程改革有种种不足,但其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与观念的转变效果显著,课题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也逐渐走进数学课堂。但受到外界培训不到位与教师自身缺乏实践论基础、对某些理论不赞同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数学教师对新理论缺乏认识与理解,继而由于实践操作上的处理不当而造成预期与实效的偏差,突出表现为新型教学方式的形式化与表面化。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教学理论是外在于教师的,并没有与教师的实践智慧建立起真正的关联。这就对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紧迫性与现实性提出了要求,更对教师将自身经验提升、凝聚为教学理论的模式充满了期待。而对专家型教师的依赖体现为对优秀数学教师授课过程的简单模仿。在现场听课、观看教学视频过程中,不少教师被优秀教师在数学授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机智与艺术所折服,并对其教学方式、教学安排尤其是提问技巧印象深刻;待他们讲授此部分内容时,就不假思索甚至是无意识地模仿优秀教师,但教学情境的具体性、可变性往往会使机械的模仿遭遇失败。

其三是对广义数学教科书的过分依赖。广义的数学教科书包括数学教材、数学教学参考书、电子学习资源、教案及相关材料,目前教师对教科书的依赖行为具体表现在对教材、“教参”、电子学习资源、教案的依赖四方面。

对数学教材的过分依赖。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质,纠正应试教育对学生兴趣与活力的长期压抑。为此,数学教师应在自身教学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做到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及创造性使用,以期实现教材功能的最优化。数学特级教师任勇曾将对数学教材的科学态度归纳为:“教师应该把握、吃透、激活、改组与拓展教材”而现实中,不少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强,他们不仅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与例题,缺乏对教材内容重组、改造、拓展的能力与意识,而且还将教材作为唯一的教学资源。

对数学教学参考书的过分依赖。不少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具有明显的“两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一本(备课本)”特征,往往先通过教科书来梳理知识点,并在“教参”帮助下整理教学重点和难点、该节常见错误与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教案的书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少思考,将教学设计过程几乎变成了抄写“教参”的过程,“不少教师在备课时有一个通病,即在未读懂、读通文本的前提下,就急忙翻阅教学参考书,查阅现成的教案(或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把别人的教案(或教学设计)依葫芦画瓢搬上课堂”?。

对电子学习资源尤其是教学课件的过分依赖。网络技术、电子学习资源的广泛运用对数学教学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以教学课件为例,一方面,它能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函数图形、立体图像更具可视性与操作性,极大地促进学生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学课件设计与使用的不当也具有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不少教师可能会因为备课时间匆忙或想充分借鉴他人优秀成果等原因而放弃自主思考,借鉴他人教学课件,很少甚至不做任何修改就采用的现象也十分常见。

对教案范本的过分依赖。国内的数学教育界普遍重视教师的课前备课情况与教案书写。有研究说明,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约有20%的时间用在了分析教学内容与目标上,超过80%的时间却用在了编写教案上。1191此外,推选优秀与标准教案也是中国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大特色,并对数学教案的结构与格式、评价标准实行统一的规定与要求,各地也常进行优秀教案的评比与交流。这无形之中也造成不少教师盲目参照模本、严格按照模式书写教案的状况。

二、建议与进一步的思考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解决数学教学设计实践中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一线数学教师在数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数学教学设计的制定与执行方面有大量工作要做。

一方面,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线数学教师需要更新数学教学设计理念,超越已有“教学设计”等同于“备课”的狭隘意识,站在整体优化的角度将教学设计视为一个完整体现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正确看待其静态与动态、一次与多次、预设与生成、借鉴与超越的辩证统一。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设计的主体意识,注重对多种预设方案的精心设计,在选择、组合、优化和实践应用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数学教学方案的质量,提升设计能力,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特征的分析。这样就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教学质量的精进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篇9

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构思行之有效的、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就会水到渠成。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教学内容适当剪裁和处理,不能拘泥于教材或教参已有的教学设计亦步亦趋,要有自己的思考,要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合理设计。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有些许困难,不知该如何取舍,但只要这样坚持下来,随着经验的积累,自身教学设计的能力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2.理论联系实际,及时总结经验

课堂是教师的阵地。提高教师的数学素养,最终目标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用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又要改变旧的观点适应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要有一定的计划,合理地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每学期伊始我都会认真的写好教学计划,对本学期课时进度、授课内容做出安排。并且对教材进行分析,掌握学生情况,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并及时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不足和优秀经验,为自身数学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3.学习名师课堂,提升自我素养

篇10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下,三维空间上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阐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作为一个特殊职业――数学教师,应具备的三维内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常规布局为:专业理念与师德是X轴,专业知识是Y轴,专业能力是Z轴。直观上X和Y轴是整个坐标系的基础,Z轴是高度。一名优秀的准数学教师――师范毕业生应该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

针对我系数学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我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方法。

一、平时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犹如一架照相机,静态的记录某一课程日常学习阶段学习的状态和结果。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的数学教育实践课程作业评价仍以书面解题、简答题作业为主要形式。数学教育实践课程的书面作业形式可是以多元化的,比如:阅读、调研、合作解决问题、小论文、听后感、综述、教学设计等。比如:课程《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数学教学设计》,讲授基础理论知识阶段时作业类型可以抄写理论知识以巩固所学内容,可以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点并书写小论文;讲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时作业类型有查阅优秀的数学教学设计,调查某一教学课题的不同教学设计对学生产生的不同结果分析,数学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知识点的不同理解或不同解决方法做小论文,一组讨论、设计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等。丰富的作业评价形式避免了习题作业评价导致的抄袭现象,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师范生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科学编写数学教案,有效组织教学课堂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学业考试评价

学业考试评价犹如一幅画,静态的展示了作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某一方面的达成效果。学业考试评价是数学教学综合评价最为传统的评价方法,以书面考试为主要形式,其中尤为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开卷考试、书写论文、作品展示等方式。实践课程作为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统一体,其中含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各项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但更多的偏重于实际教学活动。以书面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评价可以考察师范生对“知”的掌握,同时促进师范生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的提升。但实践课程不能完全按照书面考试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可以辅助实践活动。比如:《规范汉字书写》、《教师口语》、《演讲与口才》、《数学课件与制作》等课程的学业考试评价可以由三部分构成:闭卷考试比例占20%,内容为这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作品展示比例50%,内容为一幅书法稿或一段朗读音频或一段演讲视频或一个课件;鉴赏与评价比例30%。课程《数学说课训练》考查学生综合掌握数学教育实践课程情况,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取闭卷考试比例20%(理论知识),观摩名师教学并评价比例20%,教学设计比例20%,课堂说课比例40%。多种形式的学业考试评价有助于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的提升。

三、同行、专家评价

同行、专家评价犹如一名医生,毫不留情的指出被评价者身上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肯定了身上的优点。同行、专家评价包括大学同学评价、带队实习指导老师、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评价和实习单位学生评价四个方面。大学同学评价类似于同行评价,此评价可能局限的反映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外显基本功(粉笔字、普通话、语速、语调、表情、声音、手势、课堂气氛);带队实习指导老师、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评价类似于专家评价,能够深入的评价师范生的内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解决数学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学语言的艺术);实习单位学生评价作为受教育者较直接的反映师范生课堂的组织、课堂效率、课堂的流畅和传授知识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水平。比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师范生的两门纯粹的实践课程,该课程的学习能力评价不是让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给出单一的优秀、良、合格、不合格成绩,而是要综合四个方面教学能力评价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四、综合档案评价

综合档案评价犹如一架摄像机,动态的记录了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档案评价有别于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它立足于动态发展的学生主体和“建构主义”立场,坚持测定与评价的分离,测定仅仅为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不仅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对日常学习过程的记录和积累。档案袋中所收集的内容,不仅包含已经完成的作品,而且还包括正在计划完成的内容。它依据档案袋中所收集的表示学生每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评价。综合档案评价以个人档案袋的形式存储,档案袋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由学生自己保管,档案盒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完善,具体内容包括学生自己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训练课题,制定研究或训练计划,记录研究或训练的过程,总结和反思研究或训练的结果,参加各种教学技能的获奖证书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由教师保管,档案袋的内容由任课教师完善,具体内容包括该实践课程的平时成绩、学业成绩、同学老师的评价成绩、论文、作品、读后感、教学基本功或基本技能各项比赛的成绩和证书和对学生档案袋材料的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培养是高等院校数学教育专业长期、艰巨而意义重大的任务,而合理、有效的综合教学评价机制乃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篇11

一、非差异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经济差异比较大,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投入力度和关注度不同。此外,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使得学生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校、教师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升学率,在教学期间会对学习成绩优秀者格外关注,而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态度比较差,学校、教师的态度极大地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同时也给学生传递了负面认识,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此外,学校教师教学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使得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严重下降。

二、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育的具体措施

为了全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中要运用差异教育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和布置作业期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尊重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实施阶梯化数学教学初中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他们的生长环境不同,因而在学习力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期间要全面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学习接受程度将其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对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实施阶梯化的教学,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提出的要求,只要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就要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例如,在学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时,教师将学生根据分数高低分为A、B、C三个层次。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为A层次的学生提供15分钟时间,让他们分享预习的收获,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最后,教师预留10分钟时间,鼓励B、C层次的学生分享学习后的收获。在布置作业期间,对A层次的学生布置思考型的作业,B层次的学生以练习型作业为主,C层次的学生以巩固新知识练习为主,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增强他们的成就感。2.教师要在差异教育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成长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比较强,同时初中是学生进入高中的过渡阶段,因而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教师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同时,还要全面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在教学期间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即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帮助、合作学习,学习优秀者可以为学习困难的学生辅导,帮助他们深入学习理解课堂中没有吸收的知识。一方面锻炼了学习优秀学生的讲解能力,加深了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帮助和关心,进而增加学习的信心。同时,教师为学生做指导,增加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3.教师在教学期间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目前,科学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并被运用在各个领域。教师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争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探讨时间。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兼顾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在教学设计方案和课堂练习题型设置中,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同时,教师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期间要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学生,让学生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总之,为了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水平,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期间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差异教育为基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并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12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问题设计能力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方方面面都在改进,教育也不例外。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工作,能够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素质教育占据了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数学课堂教学不在只是简单地教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小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数学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找出问题的答案。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

1.忽视小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使得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没有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去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教师没有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小学生的反应以及学习感受,这就使得大多数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教师滔滔不绝讲解,学生闭嘴记笔记的现象。这样被动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2.教学方法枯燥无趣

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与逻辑性两大特点,虽然小学数学知识较为简单,但对于小学生来讲,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一直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点作为教学重点,没有向小学生渗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以及解题技巧。小学生的数学能力会受到学习方法的影响。只顾着讲解知识点,不仅让课堂变得枯燥,也影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数学教学设计没有层次感

数学课堂应当是由诸多教学环节与活动组成的,各个教学环节与活动得到合理安排,才能保证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许多教师只是将多个数学知识点堆砌在一起,并没有考虑之间的衔接。教学设计缺乏层次感,会加大学习难度,不利于小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三、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优化的方法

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时,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个人传统的教育理念,放手让学生去学,将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能够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在学生表现自己时,及时给予肯定与表扬,促进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发,甘心做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

比如,在针对《万以内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设计师生互相提问的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发言。教师提出“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数是万以内的数呢?”这样的问题,鼓励小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也鼓励小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像“万有多大?”等。在师生互动中,教师将主动发言权交还给学生,有利于主体地位的突出与教学效率的提高。

2.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师一定要考虑课堂活动的多变性。只有新鲜的事物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小学生精力的长期投入。同时,灵活应用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活动趣味性的必要手段。

比如,在设计《年、月、日》教学方案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小学生通过学习年、月、日知识,制作一个个性化的小日历。将评选出优秀日历作为班级日历,供大家使用。这一活动将动手实践与竞争机制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习氛围的紧张化,也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教学设计层次感

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根据小学生的接受能力对这些知识点、教学活动以及练习环节进行合理排序,使小学生能够自然地接受数学课堂。

例如,在设计《多边形的面积》教学方案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之前所学的图形面积计算方法,再引导小学生对比多边形与普通图形,发现其中的关系。设置讨论环节,促进小学生思维的开放化。之后,给小学生呈现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练习。在课堂结束阶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总结本节课所学。将各种学习活动与内容进行有效结合、科学安排,才能促进教学设计质量提升。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有效进行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篇13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数学实验已经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课堂教学形式。美国的中学内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英国的中学数学教材中也有许多的实验材料,他们经常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去做“数学实验”,进而“发现”数学结论。

在我国,《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开展数学实验的要求,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中也出现了诸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数学实验的内容。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的张晓林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操作研究”,浙江省温州市教研室的胡敬民老师进行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研究”。但是,这些实验研究主要是探索了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设实验课的一般性操作。对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之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在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创新意识等问题,涉及得很少。因此,本课题在全面推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中,具有很丰富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

荷兰著名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他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必把各种概念、法则、公理、定理全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创造适合的条件,提供很多作为知识载体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再创造”出各种数学知识。我们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再创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置身于一个“数学实验室”之中,学生可以观察并尝试错误、可以发现并进行猜想,有助于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中养成“用数学”的习惯,克服他们学习数学而不应用数学的弊病。

2.《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们把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正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作为发展学生的理解和兴趣的重要手段,让学生由“听数学”转为“做数学”,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建构,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勇于创新。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预期目标

1.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理论体系的研究。包括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效果的分析研究,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评价方式的研究。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包括初中数学实验课的组织策略,借助信息技术营造初中数学实验情景的策略,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话与师生交互实验的组织方式的研究。

(3)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中适宜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的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的设计原则与方法研究,初中数学实验课的学习积件的制作与共享方式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是: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数学“再创造”的学习理论,通过教学实践与实验研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相整合的理论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初中数学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设计一批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尝试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根据上述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1)在研究初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此项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资料。

(2)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逐步完成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完善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初中数学实验课的一般操作技术与评价体系。

(3)通过课题小组成员间的交流与研讨,及时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成效进行总结,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一般途径与方法,开发设计相应的教学资源,形成一批优秀的教学案例。

2.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步骤。

(1)准备阶段:2006年5月—2006年6月,搞好课题设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工作措施。

(2)研究初期:2006年7月—2006年8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向及成果,培训课题小组成员。

(3)研究中期:2006年9月—2007年7月,开展课题的各项研究,撰写相关论文。

①2006年9月—2006年10月,确定适合借助于信息技术开设数学实验的初中数学学习内容。

②2006年11月—2006年12月,按照确定的学习内容,编写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

③2007年1月—2007年5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利用教学设计、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进行课堂实践。

④2007年6月—2007年7月,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撰写教学论文和教学心得。

(4)研究末期:2007年8月—2007年10月,组织课题小组成员进行实验反思,整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总结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途径与方法,收集部分优秀的教学案例,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领导决策保障。我校领导具有极强的科研意识,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本课题研究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校长与教导主任亲自参与课题实验,学校必将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2.师资力量保障。承担本课题研究的数学教研组连续两次被评为区优秀教研组,教研组内有着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极强的科研能力;课题负责人胡荣进老师是区数学青年骨干教师,长期担任校数学教研组长,撰写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区级评比中获奖;课题组成员叶甘新老师是区数学学科带头人,多年担任校教导主任和区数学教研大组组长,主持的区重点课题获区二等奖;课题组其他成员均来自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改意识,有深厚的课题研究的能力基础。

3.硬件条件保障。学校有专门的学生计算机房,即将建成多媒体教室,建立了校园局域网,开通了“校校通”,这些硬件设施为顺利完成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七、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编撰《初中数学实验课课堂教学设计集》,建立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

3.拍录部分优秀教学课堂实录,整理一批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

4.编写《“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实验教学整合的研究”实验论文汇编》。

八、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组长:胡荣进,全面策划,主持研究,主写课题报告,负责八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成员:余芳浩,收集研究资料、整理教学案例,负责协调人、财、物的保障。

叶甘新,组织理论学习,负责七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卫华,做好活动记录,负责九年级数学实验课的具体实施与资料整理。

徐国红,负责初中数学实验课教学课件与学习积件资源库的建设与调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