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作物资源调查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以山、丘、河、湖、江为格局的山丘湖区的县域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简称“作物普查”),既与平原、高原县(市)不十分雷同,又与山区、湖区、丘陵县(市)有所区别。山丘湖区的鄂东南阳新县生物多样性有其多彩的特色,作物普查有其独具的地域与特点、实施与作法、成效与建议。本文所论仅供商榷,以促进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及其可持续发展。
1 地域状况与特点
1.1 状况
1.1.1 地形复杂――山丘河湖江相互交错区。阳新县位于幕阜山北麓,湖北省东南部。父子山横陈县北,七峰山等10余座大山绵亘县西、南边界。长江流过县东北边缘,富水河自西向东横穿县境,网湖等100余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县中部及沿江滨湖地域多平原、岗地。“多山之乡,百湖之县,富河连长江”,推进了境内峰峦叠翠、湖泊纵横、丘陵岗地、冲积平原、滨湖洼地相互交错区的形成。
1.1.2 气候独特――亚热带北缘地区季风区。阳新县年均温16.2~21.0 ℃,年总降雨量1 281~1 821 mm,无霜期240~300 d。绝对最低气温-11.0~1.1 ℃,7月平均气温27.7~29.2 ℃。仅从1981―2014年相隔33年相比,年总降雨量、年均气温每年分别以5.718 18 mm和0.048 49 ℃的速度递增。不容忽视的小变化加剧了独特气候的形成[1-2]。
阳新县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分布不匀,冬寒夏热,四季分明。这种独特的地貌、气候造就了境内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果树各类资源丰富多种,属于亚热带常绿果树带北缘地区。境内既适合柑橘、枇杷等常绿果树种植,又适合某些落叶果树中南方品种群的种植,如桃、李、枣、柿、板栗、石榴等。
依据我国果树带的划分,阳新县处于亚热带常绿果树带北缘地区。因此,阳新县既具有亚热带季风区的共性,又具有热带北缘季风区的特殊性,对农作物种植、引种等更具有境内气候的严格敏感性。中稻是20世纪阳新境内最大宗粮食作物,为了顺应气候的特殊性,群众自觉改为“早二季”。
1.1.3 生态脆弱――灾害频发的地域贫困区。阳新县的山崩、地陷时有发生,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普遍而严重。雨量充沛,但分配极不均匀,常常有洪涝和干旱发生。气候温和,但往往有周期性冻害威胁常绿果树和农作物[3-4]。脆弱的生态环境所引起的灾害频发、强度大、持续时间长是导致阳新县多年来未脱贫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特点
1.2.1 农业大县,多乡之县。全县海拔为8.7~860.0 m,地理坐标为东经114°43′~115°30′、北纬29°30′~30°9′。全县22个镇区场418个村。全县人口105.9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75万人。土地面积2 782.80 km2,其中耕地6.53万hm2。2014年农业总产值288.20亿元,占生产总值460.58亿元的62.57%,“农业大县”特点十分突出。
在地域状况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农业大县”及其“油菜大县”“水产大县”基础上,还是全国、全省有名的“多乡之县”,如杂粮之乡、“红薯半年粮”之乡、花果之乡、枇杷之乡、柑橘故乡、苎麻之乡、国家地理标志――阳新山茶油之乡、金竹云雾茶之乡、阳新豚(番鸭)之乡、阳新猪(狮子头)之乡。这是粮、油、果、麻、茶、饲等品种资源多样性的生存基础[5]。
1.2.2 生态退化,资源流失。在20世纪90年代多次调查,并撰写“浅谈‘自然生态角’的保护问题”一文。文中指出:湖北省阳新县农作物资源逐年下降,其中33%的资源是自然生态角上养育的资源。
农作物及其野生资源流失源于20世纪60年代“森林乱砍乱伐,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态破坏、70年代“以稻为纲,全面遭殃”的人为破坏和“管理体制多次变更,网湖水域大量缩减”的生态功能逐步退化、湿地生物总量减少[6]。湖北网湖湿地原有维管束植物131科397属595种,现存在不多,其中假稻、歪头菜、野芝麻、野豌豆等名贵珍稀资源近乎灭绝。
1.2.3 污染严重,结构变化。随着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快速发展,加之意识淡薄、重视不够,规划缺位、管理落后,投入不足、扶持乏力,各种污染交叉、叠加,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现状的严重性[5]、土壤酸化的广泛性、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加剧性[7]。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农业发展,如农业新品种更新、经济作物快速发展、农业集约化不断提高、土地流转速度加快、规模化养殖迅猛发展[5]等。所有这些因素,动摇了农、饲作物当地品种抗逆性全面、适应性广、质量好的优势,放大了“追求产量的人”说其产量低的缺陷,导致了其数量由多变少、面积由大面积连片种植为小面积零星分散种植等品种资源结构变化。受这种“结构变化”的影响,该县在1981年第二次农作物资源普查中有大量种植的阳新御谷、木港大麦、洋港白玉米、糯高粱、中棉、鱼籽黄油菜、细叶绿苎麻等名牌品种消失殆尽。
总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及气候环境变化,导致野生近缘植物资源因栖息地环境变化而急剧减少,一些地方品种和特异资源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8]。
2 具体实施与做法
2.1 实施
2.1.1 宣传发动,统一认识。在宣传发动中,首先学习国家三部委颁发的“农种发[2015]2号文件”、农业部办公厅印发的“农发办[2015]26号文件”及其有关《技术规范》。通过学习,统一了认识,进一步认识到作物普查的必要性、重要性。农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保障食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加大对濒临灭绝的野生种质资源进行抢救性调查和收集,深化基础研究,确保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实现可持续共享利用[8]。丰富我国农作物种资源基因库,能够为未来国家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提升国际竞争力。全县种质资源丰富,应为我国的基因库进一步完善做出贡献,选出优质高产的地方品种作为本县的“精准扶贫”提出新的思路。
2.1.2 培训学习,熟悉业务。在认真学习的基础上,办好各种培训班,并动用县域内广播、电视、各种行政会议、系统内业务骨干会议和科技网站、种子网站精心广泛宣传,为本次普查打下舆论基础。
2.1.3 做好采购,备足物质。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的规定,采购和备足电子设备类、工具类、文具类、交通工具共4类、42种及其他系统调查所需物质,以保障作物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2.1.4 加强领导,成立专班。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农业局成立了“阳新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领导小组”专班。同时,种子管理局还聘请了2名长期在农村蹲点驻队的农学、果蔬方面品德好、身体好的退休老专家为顾问,以提高普查效果。
2.1.5 查阅资料,明晰种源。聘请人员查阅了在20世纪在区、公社农技站工作时不定期组织开展的种质资源调查原始资料、著作、论文汇集;保存的《阳新县志》(2本)、《阳新县农业志》(1本)。熟悉思路,明晰种源,制定《阳新县农业品种资源普查与收集初稿》,以提高普查效能。
2.1.6 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制定“作物普查”方案(预案),主要内容是普点的18个镇场区关于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绿肥、饲料等14类作物地方品种及其野生近缘品种312个;制定普查路线,走访干群;预约座谈人员;采收(购)标本、种子对象等。明确、锁定基本目标后,不走或少走弯路,以提高普查效率。
2.2 做法
2.2.1 搞好部门调查,认真填表分析。按照《作物普查表》的要求,组织专班在全县12个部门及有关单位,着重对1956年、1981年、2014年的县名、历史沿革、行政区划、地理系统、人口及民族状况、土地状况、经济状况、特有资源与农业生产状况等8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反复而认真的15 d调查、填表和分析,为以后的普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2.2 因县制宜展开,重点村组普查。县域“作物普查”方法:一是因县制宜,普查8个区有关村组,即开发区、托管区、旅游区、高山区、丘陵区、湿地区、经纬度边缘区、海拔最高与最低区的2~3个重点村组。二是因地制宜,重点普查县域内水稻、红薯、豆类、蔬菜4种主要作物。三是因特制宜,注重果树、r麻、桑茶、湿地植物4个方面的特异资源寻找。本阶段对8个镇区场16个村进行了普查。
2.2.3 资源收集整理。及时鉴定上交。普查农作物当地老品种、特异资源时,就地商定、确认、编号、区位登记、植株包扎、种子(果实)晾晒和枝条封蜡收集,严防漏登、损耗。收集后,及时送交省农科院鉴定、保管(贮存)、入库、入圃。
2.2.4 翌年四季复查,全面系统总结。由于农作物有春、夏、秋、冬四季播种、收获等区别,故此次历时逾2个月的第一阶段普查不能代表全面普查,有许多遗漏的农作物资源品种,必须进行翌年四季复查,并进行系统全面总结。
3 普查成效与建议
3.1 成效
3.1.1 完善与纠错。在完成作物普查1956年、1981年、2014年《基本情况普查表》和第三次《作物普查》的种质资源征集表及其全部数据录入电脑数据库基础上,完善了1956年第一次普查应补登的种质资源203份,纠错了1981年第二次普查登记“新品种选育”人为造成的错处3份、漏处6份。填补了全县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历史空白和遗误。
3.1.2 普查与征集。本次第1阶段普查全县共征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22份,其中已登记、定位、编号79份,目前回收送省入库的种子(果实)、块茎、枝条等40份,超额完成了上级标定的任务20~30份。
3.1.3 名优与珍稀品种。在本阶段“作物普查”中,征集到阳新名优与珍稀品种资源30份,如黄颡菖湖晚糯105、洋港车虐卓桥础⒀蟾墼律酱罅E础⒀蟾鄢怕懿肥怼⒀蟾鄢哦烫俸炱ず煨氖怼⒒乞菖湖绿豆、洋港车帕月爆黄豆、龙港大力冬豆(小蚕豆)、洋港月山青皮黄豆(七月绿)、洋港月山黑皮黄豆、枫林月朗鸡眼豆(背虱豆)、洋港大力秤砣结(齐头黄)白芝麻、黄颡菖湖红禾芋头、洋港车抛虾逃笸贰⒒乞花果丝瓜、红扁豆等。
3.1.4 古老与特有品种。在第1次、第2次“作物普查”中未捕捉到的古老与特有的本地果树品种资源,本次本阶段已征集到14份,其中100年以上的果树品种有黄颡花果朱红橘(常橘)、川橘、臭柑、甜橙(橘红)、朱砂李和沙港撑皮柑;200年以上的有黄颡花果土枇杷、沙港园枇杷、沙港洋枇杷(大金钟)、沙港石滚枣、牛奶枣、花果棉絮坨枣、凤凰酸枣、鸡心枣。
3.1.5 野生与近缘品种。本次查获到的野生资源共有56份,其中已定位、入数据库的有33份。如:黄颡菖湖野莲藕和野生桑叶树(百年古神树)及其附着生长3个野生大灵芝、龙港月山老蟹眼野绿豆(黑豆)、洋港车乓笆磷印⒘港岩泉野生八月撑(炸)猕猴桃和野生茶叶树、枫林五合野生板栗和野生山茶(油)树、源尧治多角型野菱角、多粉型野莲藕和野菱白、网湖五爪咀(光叶)野豇豆和金莲苞(芡实)、网湖金湖野参和野葱(胡葱)、群生野r麻、野椿刁树、综合新塘网湖野湖蒿(蒌蒿)和野黄豆、野绿豆、野牡蒿、野芥菜(油菜)等。阳新独特的古老野生近缘品种有2个:黄颡花果花红和(野)柿子。
3.1.6 选育与其他品种。近些年来,阳新县干群通过嫁接、单株选择等方法或与省有关单位、院校合作而长期选育成的新品种有5个:阳新军垦柑桔“新兴杂柑”(爱缓28号)、阳新吴茱萸、阳新油茶、阳新金竹尖云雾茶、阳新浮屠山下华阳1号竹笋。其共同特点是产高质优,深受群众欢迎。其他方面还有阳新有本地的地方品种和野生的绿肥、饲料、药材类品种资源100余个。
3.2 建议
3.2.1 调查表格应科学设计。调查表格要切合县情、科学设计。3年调查表中土地状况、经济状况、受教育状况不是设计者想象的有资料来源而好填。原来只有农民人均纯收入统计,缺少人均收入的统计。“年均降雨量”提法不妥,气象部门只有“年总雨量”的数据资料。
3.2.2 上级加大支持力度。在普查旺季的专班、专车、专时、专款和录音笔、摄像机、记录、收集、登记等“四专”“五配套”保障问题及其“县域两套普查专班”等难度较大,应在再宣传发动、争取上级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和普查人员的刻苦工作下功夫。
3.2.3 植物检索表发送基层。植物(作物)分类检索表应作为作物普查必备工具下发基层或电脑信息传递给县种子管理局“种子资料库”网站。否则,无法填表。因资源复杂,原大学教科书无法查全,电脑无法进入高校图书馆查找。
3.2.4 制定精准扶贫品种规划。利用县域农作物当地农家品种资源优势,制定精准扶贫品种规划与实施方案。
3.2.5 完善种子法规建设。制定县域《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以完善种子法律法规建设。在全国《种子法》《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基础上,省区级、地市级,特别是县(市)级的法规建设与完善问题,应加快步伐,为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3.2.6 设立作物普查奖惩机制。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设立“作物普查”奖惩机制,如作物重大资源“发现奖”“青年贡献奖”“老年奉献奖”或“特殊贡献奖”;对工作失误者进行批评教育、责任追责制;对纂改成果者进行行政记过、职称警告处分等。
4 参考文献
[1] 方达福.山丘湖区种植业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鄂东南贫困山区阳新县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4(14):312-313.
[2] 黄石市统计局.黄石市统计年鉴(2006―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5.
[3] 湖北省阳新县县志编纂委员会.阳新县志[M].武汉:崇文书局(长江出版传媒),1986-2005.
[4] 赵知维,方永阳,方向亮,等.桃树流胶病与立地环境的关系[J].现代农业科技,2012(4):219.
[5] 方达福,方向亮,方永阳,等.鄂东南贫困山区阳新县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3):629-632.
篇2
生态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现在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区都有以当地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的例子。深刻认识生态旅游在中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发展,对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进行全面估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通过考察麦秸沟流域资源条件,分析其发展旅游的优势,并采用生物游憩资源分析和风景资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从而预测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以期对各地农村生态旅游区建设规划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希望能给其他尝试开展农村生态旅游的地区提供借鉴,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麦秸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北部的龙泉乡刘德村(108。51~108。54E,34。4115~34。4145N),流域面积860km,属于泾河水系二级支流,为土石沟壑区,海拔高程593~452m,相对高差1401TI左右。流域呈扇状,主沟道长2000m,沟壑密度0.58km/km2。土壤以红土■作者简介收稿日期郝咪娜(1981一),女,新疆石河子人,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研究,E-mail:haomina2004@163.com。
20116-2O
为主,有效土层厚度在0~30cm。天然树种主要为野生酸枣,草主要为菊科蒿草。年均降水量543mm,年均气温l3℃,l0℃以上积温在4100~4500℃;年均日照时数2192h,无霜期213d。
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是在麦秸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基础上建立的。该地历史上因处旱腰带,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壤养分含量低,年年广种薄收,经济条件比较落后。
当地一名中学教师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拿出自己所有积蓄承包了刘德村北的荒沟荒坡,并且以得天独厚的天然酸枣资源嫁接各类名优枣类品种,使嫁接成活率达90%,很快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外,旅游区还针对当地野草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的特点,积极发展养殖业,喂养奶牛,利用粪便产生沼气,利用土肥供养草(树木)达到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旅游区主要景点如下。
1.1.1各类枣坡。充分利用天然酸枣资源丰富的优势,嫁接各类名优枣种153.3hm2。当年嫁接,当年收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枣类品种有梨枣、冬枣、雪枣、冰枣、晋枣、油枣、干花冬枣,丰富的枣类资源构成景区一大特色。
1.1.2其他经济林和林木。在原退耕坡台地上,营建葡萄园25.0hm,栽植石榴12.0万株,日本甜柿13.0万株,花椒2.0万株,香椿2.5万株,雪松、杨柳等3.0万株。覆盖了12座荒坡地,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1.3现代化奶牛场。旅游区针对当地野草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的特点,积极发展养殖业,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现己建成现代化奶牛场1座,有奶牛100多头。
奶牛场利润较高,同时也是旅游参观的绝佳去处。
1.1.4温泉游泳池。旅游区地下水丰富,温泉资源是其一大特色。旅游区充分利用这一特色,建成2600m2游泳池兼蓄水池1个。游客在盛夏避暑旅游观光后,还可在游泳池尽情嬉戏游玩,享受温泉浸泡。
1.1.5其他。旅游区还有窑洞宾馆1座,内有窑洞50多眼,新修旅游道路20多条,并在道路两侧安装路灯,打深井639卷27期郝咪娜等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研究1693120.8℃,降雨多集中于7~9月,干燥度小于1.52,秋季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冬季干旱,日照多,气温偏高。秋季是造林黄金季节,麦秸沟流域各项气候因素具体如表5和表6。表5中的适宜度由适宜月个数/12个月获得,适宜温度为20~25℃、湿润度为0.4、日照时数为210h以上、风速小于3m/s。
表5麦秸沟流域各项气候因素及其适宜度Table5EachclimaticfactorandtheirsuitabilityinMaijiegoubasin注:资料来源于泾阳县水土保持站20042008年统计资料的整理平均值。
Note:ThedataisfromtheaveragevalueofstatisticsinwaterandsoilpreservationstationinJingyangCountyfrom2004to2008.表6日平均气温稳定的初终日期及积温Table6Startandenddatesofsatbledailyaveragetemperaturesnadaccunmlatedtemperature由表5及表6可以看出,麦秸沟流域5~9月的温度、湿润度、日照时数、风速均符合适宜指标,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1、2、1l、12月这4个月气候干燥,温度较低,日照较短,从气候上来说不是旅游最适宜的时期,但是在这4个月中,麦秸沟流域被白雪覆盖,加上地势起伏、可以滑雪欣赏冰凌树挂,别有情趣,因此也有游人前来游玩。3、4、10月这3个月温度、湿度也比较合适,且正值树木发芽或收获果实的季节,也不乏旅游者前来观赏游玩。另外,旅游区大于10℃积温为4351.4℃,也比较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因此可看出,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有着丰富的吸引力,一年四季都可以供游人欣赏游玩。
2.1.2地貌特征分析。泾阳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麦秸沟流域位于泾阳县北部的基岩山区,系北仲山灰岩、页岩块断山脉。旅游区周围全为平地,而旅游区内地形多为山地、高地、沟壑,由此形成一定反差,使旅游区突兀于人们面前。流域内沟壑密度0.58km/km,海拔高程在452593m,坡向多为东南。流域地下水也很丰富,pH在7.0~8.4,水质较好,适于农业灌溉和基本生活饮用。
2.2生物资源分析评价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种枣类及其他经济林种占绝大多数,旅游区利用生态治理取得的良好环境效果,发展生态旅游,取得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植物资源主要有梨枣、雪枣、冰枣、晋枣、油枣、干花冬枣、葡萄、石榴、日本甜柿、花椒、香椿、雪松、杨柳、樱桃、杏、桃、核桃、苜蓿草、黑麦草、苏丹草、露麦科什等2O余种。各类植物资源类型色彩各不相同,具有观赏价值。动物资源有老鼠、狐狸、黄鼠狼、蛇、野兔、麻雀、燕子等。
旅游区以植物资源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特色,植物覆盖面积659.6hm。根据式(1)计算得:绿色植物覆盖率为76.7%。
丰富的植物资源令麦秸沟流域四季景观变化明显,气候宜人。春天花团锦簇,花香沁人;夏天柳溪荫浓,凉风习习;秋季硕果累累;冬日银装素裹,还可以领略滑雪的乐趣。
2.3风景资源综合分析与评价
2.3.1区位条件。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距西安市约7Okm,交通便利,可吸引西安市广阔的旅游资源。此外,景区内有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战国秦修郑国渠遗址。泾阳县内也有较多的历史遗迹,著名的有泾阳张家山风景区,另外还有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贞陵、崇文宝塔、太壶寺、文庙、云阳革命旧址等共计1O处景点。在旅游资源方面,麦秸沟流域又与其他泾阳县内景点特色不同,它主要突出观光农业,是开辟生态旅游较好的地点,也可成为西安市和泾阳县内其他旅游资源的补充。
2.3.2观赏设施。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分休息区、游憩游泳区、观光游览区、科学试验区、柿品加工区、奶牛场区、宾馆区。①休息区主要由休息亭、石桌、石椅组成。②游憩游泳区是利用地下温泉上涌这一天然资源修建,兼做蓄水池。
③观光游览区是主体,果树成熟季节还可以吃到新鲜水果,登高远眺,微风习习,让人心旷神怡。④科学试验区由现代化奶牛胚胎繁殖基地和喷灌节水示范田组成,用以探索园区发展的新路子。⑤柿品加工厂与日本人合资兴建,柿种主要为日本甜柿。⑥奶牛场有奶牛100多头,游客可在这里尝试挤奶,并且有工作人员为其煮好,供游人品尝。⑦宾馆区是由具有陕西特色的50眼窑洞组成,对城市来的游客吸引力较大。到了麦秸沟旅游区,游人不仅可以领略自然风光,还可以住窑洞。旅游区的各个景点不仅具有观赏功能,还可以向游人宣传科普知识,起到科普宣传作用。
2.3.3游人数目。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每年平均约有2.07Y人次前来参观避暑,节假日游人稍多,约占全年游客总数的59.4%,旺季5个月游客总数是全年总数的2/3。2009年开始,园区每年可接待游客2.5万人次。
2.3.4风景资源评价。
2.3.4.1建设年代得分。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建于1999年,属于20世纪,根据式(2)可得:A=1分。
2.3.4.2地理位置得分。麦秸沟流域距离西安市约70km,属100km以内的范围,故A,=10分。
2.3.4.3优美程度得分。经泾阳农业局、林业局、旅游局、水土保持站等单位专家给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优美程度打分,旅游区优美程度属于四级,故A=4分。
2.3.4.4稀缺程度得分。麦秸沟流域属于区县级风景资眼,充分改善区内水、电、路条件。现代化奶牛繁殖基地正在筹建,占地4.0hm的喷灌节水示范田也即将建成,日本甜柿加工厂已经动工,旅游区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先后被县委组织部授予党员科技示范基地称号、被团省委授予保护母亲和青少年示范基地称号。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及内容。对旅游区内的景观、景点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是对旅游区进行全面评价的前提条件J。对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的调查采用了对当地群众走访、到有关部门查找资料和现场调查等方法。调查主要内容如下。
1.2.1.1观光景观布局调查。包括流域面积大小、范围、酸枣分布;大枣类型、分布、产量状况;枣农间作景观布局;葡萄、梨、苹果产量;观赏设施布局等。
1.2.1.2环境质量调查。包括区位和交通、大气、水和地质环境等。
1.2.1.3景观资源调查。包括地表景观、水体景观、气候景观、历史遗址遗迹、民族风情和旅游特产等。
1.2.1.4生物资源调查。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研究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资源种类、数量和植被覆盖度等。
篇3
一、遥感信息技术基础
遥感技术是从远距离感知目标反射或自身辐射的电磁波、可见光、红外线结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的技术。例如航空摄影就是一种遥感技术。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大大推动了遥感技术的发展。现代遥感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这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探测技术,是根据电磁波的理论,应用各种传感仪器对远距离目标所辐射和反射的电磁波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并最后成像,从而对地面各种景物进行探测和识别的一种综合技术。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提出“遥感”这个词,到1972年美国陆地卫星计划发射了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军事、国防、农业、林业、国土、海洋、测绘、气象、生态环境、水利、航天、地质、矿产、考古、旅游等领域,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为人类提供了从多维和宏观角度去认识世界的新方法与新手段,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二、我国遥感技术的应用现状
总体上说,遥感技术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应用深度也不断加强。目前,在地学科学、农业、林业、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环境监测、考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评价、牧场管理等各个领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遥感技术也已成为实现数字地球战略思想的关键技术之一。
1.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十六颗返回式卫星,为资源、环境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空间图像数据,在我国国防建设中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自行研制和发射了包括太阳和地球同步轨道在内的六颗气象卫星。气象卫星数据已在气象研究、天气形势分析和天气预报中广为使用,实现了业务化运行。一九九九年十月我国第一颗以陆地资源和环境为主要观测目标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发射成功,结束了我国没有较高空间分辨率传输型资源卫星的历史,已在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方面实际应用,逐步发挥效益。我国还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为我国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研究提供了及时可靠的数据。
2.我国先后建立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和中国遥感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国家级遥感应用机构。同时,国务院各部委及省市地方纷纷建立了一百六十多个省市级遥感应用机构。这些遥感应用机构广泛的开展气象预报、国土普查、作物估产、森林调查、地质找矿、海洋预报、环境保护、灾害监测、城市规划和地图测绘等遥感业务,并且与全球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定位导航卫星相配合,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多方面的信息服务。这也为迎接21世纪空间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两大系统建立完成。一是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第一个资源环境领域的大型空间信息系统,也是全球最大规模的一个空间信息系统的成功建立;二是国家级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及全球定位系统的建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具有国家级遥感信息服务体系的国家之一。我国遥感监测的主要内容为如下三方面,分别是对全国土地资源进行概查和详查、对全国农作物的长势及其产量监测和估产、对全国森林覆盖率的统计调查。
三、遥感技术发展的作用及局限
遥感技术具有快速获取信息以便正确、有效、高速地进行相关决策。比如,灾害遥感技术能基于灾害遥感数据,更加客观地、全面地评估受灾前和受灾期间的地面情况,为灾害重建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遥感技术在快速掌握准确、全面、客观、直观的信息的基础上具备以下作用:
1.在灾害方面,遥感技术具有较强的预警、预测功能:对潜在灾害,包括发生时间、范围、规模等进行预测,为有效防灾做准备;同时,遥感监测技术具有实时监测各种灾害,特别是洪水、干旱、地震等重大灾害发生情况;另外,灾害遥感技术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科学依据,灾害遥感技术准确的灾情评估是灾后重建最主要的依据之一。
2.遥感技术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中国目前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国家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对国土资源进行动态监测是我国政府一贯重视的问题。
3.遥感技术可很好地辅助地质矿产资源的调查。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遥感技术在区域地质填图方面的应用已比较成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利用遥感技术可以进行农作物估产和林业资源调查。我国是农业大国,粮食问题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目前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农作物估产的应用已得到了普及和深化,并形成了一种业务化的手段,估产对象也从冬小麦扩展到玉米、水稻等其他作物。
由于当前卫星遥感技术本身的特点,因此遥感技术、不同的遥感卫星在各方面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卫星遥感现主要应用还集中在灾后评估和应急反应,灾害预测应用较少,而且因高分辨率数据获取困难,提供的空间信息因比例尺不够大,故仅能为宏观救灾和灾情评估提供参考。
2.由于数据提供部门和业务使用部门联系不够紧密,限制了空间技术发挥应有作用的能力。
3.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地表的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预报和灾害评估,对于由地表以下灾害及地底驱动引发的灾害无法有效地监测、预警和预报。
四、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光谱信息成像化,雷达成像多极化,光学探测多向化,地学分析智能化,环境研究动态化以及资源研究定量化,大大提高了遥感技术的实时性和运行性,使其向多尺度、多频率、全天候、高精度和高效快速的目标发展。
1.遥感影像获取技术越来越先进。
(1)随着高性能新型传感器研制开发水平以及环境资源遥感对高精度遥感数据要求的提高,高空间和高光谱分辨率已是卫星遥感影像获取技术的总发展趋势。遥感传感器的改进和突破主要集中在成像雷达和光谱仪,高分辨率的遥感资料对地质勘测和海洋陆地生物资源调查十分有效。
(2)雷达遥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获取影像以及穿透地物的能力,在对地观测领域有很大优势。干涉雷达技术、被动微波合成孔径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以及植物穿透性宽波段雷达技术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实现全天候对地观测的主要技术,大大提高环境资源的动态监测能力。
(3)开发和完善陆地表面温度和发射率的分离技术,定量估算和监测陆地表面的能量交换和平衡过程,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由航天、航空和地面观测台站网络等组成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综合对地观测数据获取系统,具有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以及全天候、全时域和全空间的数据能力,为地学研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以及区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
2.遥感信息处理方法和模型越来越科学。
神经网络、小波、分形、认知模型、地学专家知识以及影像处理系统的集成等信息模型和技术,会大大提高多源遥感技术的融合、分类识别以及提取的精度和可靠性。统计分类、模糊技术、专家知识和神经网络分类有机结合构成一个复合的分类器,大大提高分类的精度和类数。多平台、多层面、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光谱、多角度以及多空间分辨率的融合与复合应用,是目前遥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不确定性遥感信息模型和人工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应用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3.推动3S一体化发展。
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信息共享的需要以及地球空间与生态环境数据的空间分布式和动态时序等特点,将推动3S一体化。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感对地观测信息提供实时或准实时的定位信息和地面高程模型;遥感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自然环境信息,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析提供定位、定性和定量的空间动态数据;地理信息系统为遥感影像处理提供辅助,用于图像处理时的几何配准和辐射订正、选择训练区以及辅助关心区域等。在环境模拟分析中,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实现环境分析结果的可视化。3S一体化将最终建成新型的地面三维信息和地理编码影像的实时或准实时获取与处理系统。
4.遥感技术应用逐渐商业普及化。
任何一项高新技术,它能否形成产业,或者它能否作为一种强大产业的必要组成部分,这是它能否长久生存发展下去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说来,只有形成产业之后,有了雄厚的物质条件,这项技术才得以持续发展。通常,在高新技术发展的初期,总是通过商业化活动来加速其产业的形成过程。
遥感技术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包括凡是涉及地球科学的各门类的学科和技术种类,遥感技术都能为它们提供信息。这种广泛性必然会使对遥感数据的需求用户范围变广,因此除了社会公益型用户外,还存在部分商业应用型用户。虽然这些商业应用型用户由于遥感卫星正处于产业化初期,市场尚未形成规模的原因,目前数量较少,但随着将来技术的进步,商业化的发展,这部分的用户肯定会逐渐增多,最终成为用户群体中的主要成员。
五、小结
遥感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应用,尤其是近几年的突飞猛进,已经为其未来朝着商业化方向迈进奠定了坚强稳固基础――包括可靠的技术基础以及广阔的应用基础。只要国家在政策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商业化发展在经营理念的指引下保证正确的方向,加上科技工作人员的勤奋努力使技术不断创新,我们坚信今后遥感技术的发展步伐会加快,遥感技术的作用必将能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篇4
按照市农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要点,积极开展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基地为载体,示范推广“三新”农业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已建“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8个,分别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超高产示范基地、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选育试验示范基地、优新抗病花生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虾连作”生态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共计安排试验示范项目9个。所有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做到有实施方案、有技术措施、有专人负责,并从品种选用、测土配方施肥、高产保优栽培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培训到户、指导到田,提供全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真正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技推广中心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通过投标承担实施“琅琊区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举办“全市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等大型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的到位率与普及率。利用《*日报》、《农技推广》、《农作物病虫情报》、《土肥简报》和专业杂志刊登、发表专项技术材料近百期,同时通过“*三农网”、地方广播电视台和农技110等媒体传播实用农业信息,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接受农民的技术咨询,解疑释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3、高度重视,打好抗旱保苗攻关仗
针对今年春节前后麦油罕见旱情,市农技推广中心高度重视抗旱保苗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县(市、区)生产一线,实地调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体技术方案,并通过发放技术资料、赠送田管技术光盘等形式现场指导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东“百亿粮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行动,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务于粮食生产安全开展工作。在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实现了重大病虫预警监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重大病虫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虫处置率达85%以上,即虫害处置率达到95%以上、病害处置率达到70%以上,化学除草比例达到90%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降低到3%以内,超额完成了预案目标任务。
5、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经各地农委和农技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为切实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积极调研、总结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示范站建设经验,指导基层完善其农技服务组织建设;召开了“基层农技体系管理座谈会”,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考核评价体系、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推广方式方法创新带来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经验,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总结,并出台了《“*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机制运行创新活动”实施办法》。
6、稳步推进农业环保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积极配合“国家无公害害食品行动计划”、“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农产品质量振兴计划”的实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报任务;还积极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主动联系各生产企业,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材料汇总上报工作,布置无公害农产品专项整治自查。此外,还组织实施了新农村清洁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径流小区建设,做好小区田间管理、观察记载、采送水样等工作,并认真开展*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编写《秸秆禁烧政协提案》、《2009年*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实施方案》。
7、推进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市农委效能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结合中心实际,布置中心效能建设工作,根据《市农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对照自身职能,分解制定单位、个人工作计划。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认真理论学习的同时,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会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市总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等各项活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强化了为民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
8、千方百计寻机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加大了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力度,紧缩其它开支,制定《市农技推广中心招商引资具体实施办法》并下发文件,千方百计抓招商引资,力争农业项目在20*年的基础上又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已编报各类农业科技项目9个。同时,加强了项目资金的管理,做到了专款专用,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项农业科技项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继续抓好“三情”监测,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确保秋季农业丰收。
2、继续加强“三新”农业示范基地(片)建设,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篇5
按照市农委2009年的工作部署和本单位的工作要点,积极开展农业示范基地建设,以示范基地为载体,示范推广“三新”农业技术。在全市范围内,已建“三新”农业生产试验示范基地8个,分别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超高产示范基地、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示范基地、特色白皮花生选育试验示范基地、优新抗病花生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棉花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基地、西瓜无公害栽培示范基地、“稻虾连作”生态模式示范基地、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共计安排试验示范项目9个。所有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做到有实施方案、有技术措施、有专人负责,并从品种选用、测土配方施肥、高产保优栽培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培训到户、指导到田,提供全程、面对面的技术服务,真正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强化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市农技推广中心发挥自身技术优势,通过投标承担实施“*区2009年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举办“全市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等大型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宣传工作,全面提升农业技术“进村入户”的到位率与普及率。利用《*日报》、《农技推广》、《农作物病虫情报》、《土肥简报》和专业杂志刊登、发表专项技术材料近百期,同时通过“*三农网”、地方广播电视台和农技110等媒体传播实用农业信息,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接受农民的技术咨询,解疑释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和入户率。
3、高度重视,打好抗旱保苗攻关仗
针对今年春节前后麦油罕见旱情,市农技推广中心高度重视抗旱保苗工作,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县(市、区)生产一线,实地调查各地抗旱保苗工作情况,及时提出有针对性地制定春季田管具体技术方案,并通过发放技术资料、赠送田管技术光盘等形式现场指导抗旱保苗及田管工作,为抗旱保苗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4、午季植保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皖东“百亿粮仓”,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行动,突出午季植保工作服务于粮食生产安全开展工作。在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警监测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实现了重大病虫预警监测准确率达到90%以上;在重大病虫防控工作上有突破,午季重大病虫处置率达85%以上,即虫害处置率达到95%以上、病害处置率达到70%以上,化学除草比例达到90%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损失率降低到3%以内,超额完成了预案目标任务。
5、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经各地农委和农技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率先在全省完成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为切实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积极调研、总结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创新示范站建设经验,指导基层完善其农技服务组织建设;召开了“基层农技体系管理座谈会”,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后,考核评价体系、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推广方式方法创新带来的成效等方面的典型事例和经验,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总结,并出台了《“*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机制运行创新活动”实施办法》。
6、稳步推进农业环保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
积极配合“国家无公害害食品行动计划”、“安徽省食品放心工程”和“*市农产品质量振兴计划”的实施,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进一步加快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申报认证的步伐,目前已完成省全年申报任务;还积极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主动联系各生产企业,做好无公害农产品复查换证材料汇总上报工作,布置无公害农产品专项整治自查。此外,还组织实施了新农村清洁工程和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径流小区建设,做好小区田间管理、观察记载、采送水样等工作,并认真开展*市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以及编写《秸秆禁烧政协提案》、《2009年*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实施方案》。
7、推进效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
全面贯彻落实市农委效能建设具体实施办法,结合中心实际,布置中心效能建设工作,根据《市农委2009年主要工作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表》,对照自身职能,分解制定单位、个人工作计划。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认真理论学习的同时,市农技推广中心工会积极组织干部职工参与市总工会“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等各项活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强化了为民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
8、千方百计寻机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
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加大了申报农业项目和招商引资的力度,紧缩其它开支,制定《市农技推广中心招商引资具体实施办法》并下发文件,千方百计抓招商引资,力争农业项目在20*年的基础上又再上一个新台阶,目前已编报各类农业科技项目9个。同时,加强了项目资金的管理,做到了专款专用,以“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完成每一项农业科技项目。
二、下半年工作初步打算
1、继续抓好“三情”监测,组织实施好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确保秋季农业丰收。
2、继续加强“三新”农业示范基地(片)建设,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继续抓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
篇6
[通信作者] 龙光强,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研究,E-mail:
[作者简介] 孟珍贵,讲师,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研究,E-mail:
通关藤Marsdenia tenacissima(Roxb.)Wight et Arn.又名通光散?乌骨藤?奶浆滕?扁藤等,属萝摩科牛奶菜属大型木质藤本,以干燥藤茎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去痛?止咳平喘等功效[1]?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通关藤含有的化学成分具有明显抗肿瘤活性[2],以此为主要原料制备的中药消癌平制剂,临床用于治疗肝癌?胃癌等各种恶性肿瘤,疗效良好[3]?
通关藤始载于《滇南本草》[4],收录于2010年版《中国药典》[5],在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省和周边国家如越南?缅甸?印度等地均有分布[6]?云南红河州通关藤资源丰富,所产药材质量高,一直倍受药企青睐,已成为最主要的原料药材产区,被认为是通关藤的道地产地?因此,作者于2011年12月―2012年3月在通关藤药材优质主产区云南省红河州开展了药材资源调查,摸清了通关藤的资源分布?生长环境?生长状况和资源蕴藏量等信息,以期为资源保育储备和药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基础与决策支持?
1 调查方法与内容
1.1 文献及标本研究法
通过查询与通关藤分布有关的各类文献,如《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等,初步确定调查的区县?同时,对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中国数字植物志标本馆"等收藏的通关藤标本进行研究,根据标本采集地的记录,细化调查研究的地点?
1.2 关键人物访谈及市场调查法
每到一个调查点,首先访问当地农业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中主管与药材生产和经营相关的负责人,了解当地通关藤的分布及购销现状;然后对当地从事药材收购的药商和经常上山采药的药农进行访谈,了解和掌握当地野生资源的具体分布区域?生境条件?年采收量(或收购量)?近几年资源量的变化等情况?
1.3 样方调查法
在红河州范围内,以可能有通关藤分布的各个县市为样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资源分布区域为样地,进行定距式的详细的样方调查?主要调查内容为通关藤的现有分布地域?生境条件?生长状况?茎的年生长量?伴生植物?土壤类型?资源蕴藏量?资源年采集量等?
2 调查区域?样方设置及蕴藏量计算
2.1 调查区域
本次调查的区域范围是通关藤主产区云南省红河州全州,包括蒙自市?个旧市?开远市?屏边县?河口县?金平县?绿春县?元阳县?红河县?石屏县?建水县?弥勒县?泸西县共13个县/市?以本文作者为主的调查人员在2011年底至2012年初分成3支调查组分别对这13个调查点进行了调查?
2.2 样方设置
以各县/市为调查点,在文献研究及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据资源量及分布区的多寡每调查点选择1~3个样地,每个样地据地形和资源的分布做5个样方,每个样方大小为10 m×10 m(100 m2),调查样地的设置见表1?因在开远市?绿春县?元阳县等6县市地未发现通关藤资源,未做样方,故未列入表中?
2.3 资源蕴藏量计算
资源蕴藏量是资源调查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次调查中计算各县/市资源蕴藏量以样方内通关藤的实际产量为基础数据,结合县/市林地总面积?有通关藤分布的林地占总林地面积的百分比等进行计算?
R=S×α×β×G×1 000×r
式中,R为各县/市通关藤资源蕴藏量(t);S为各县/市林地总面积(万hm2)(由测绘部门提供);α为适于通关藤生长的林地所占的百分比(%);β为通关藤在适宜林地的分布系数(以踏查及访谈结果估计);G为各县/市每一样方(100 m2)内通关藤药材鲜重的平均值(kg/样方)(以现场抽样称重计算而来);r为折干率,经验值为0.3,即10 kg鲜品晒干后能得3 kg干药材?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河州通关藤地理分布
从实地调查的结果来看,在红河州全州13个县/市中,位于北部的泸西县?弥勒县?开远市和位于西部的绿春县?元阳县?红河县未发现通关藤野生资源;位于中部的石屏县?建水县有分布,但资源量不大;而位于南部的蒙自市?个旧市?屏边县?河口县?金平县则是通关藤资源集中大量分布的地区,与通关藤药材的主要供应县区一致?
结合地形图发现,通关藤在红河州主要沿着3条江的东北岸分布,即老勐河(金平县)?元江(石屏县?建水县?个旧市?蒙自市)?南溪河(屏边县?河口县)?
3.2 通关藤分布区植被类型
调查发现,通关藤主要生长于石灰岩山地,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中小乔木为主)?灌丛?稀灌丛草坡为主,见表2?
本次调查得到通关藤的伴生植物共计54科110属130余种?其中菊科植物12种,豆科?禾本科植物8种,壳斗科植物7种,荨麻科?毛茛科?椴树科植物各5种,有一半以上的科仅1~2种植物,表明通关藤对于伴生植物种类的要求无特异性?伴生植物常见的小乔木或灌木有壳斗科黄毛青冈Cyclobalanopsis delavayi?滇南青冈C. austro-glauca?锥连栎Quercus franchetii,忍冬科荚属光果荚Viburnum leiocarpum?锥序荚V. pyramidatum?五加科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漆树科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山茶科油茶Camellia oleifera?无患子科茶条木Delavaya yunnanensis?鼠李科毛叶鼠李Rhamnus henryi?长柄鼠李R. longipes?豆科石山羊蹄甲Bauhinia comosa?苏木Caesalpinia sappan等;伴生的高大草本有禾本科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蔗茅Erianthus rufipilus?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菊科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千里光Senecio scandens?爵床科假杜鹃Barleria cristata等?
3.3 通关藤生境特点
3.3.1 气候条件 从调查数据来看,年均温18.3~21.4 ℃,降水量1 200~1 600 mm的气候条件下通关藤资源集中广泛分布,见表1?说明通关藤具喜热?忌低温的特性?
3.3.2 地形 通关藤主要生长在海拔385~1 484 m,集中分布于800~1 200 m,见表1?从分布地形来看,在干热河谷的北侧山腰,大山山谷两侧和开阔地旁的山麓较为常见,见表2?
3.3.3 坡度坡向 通关藤大多生长在陡峭山坡,坡度一般>35°,多数>60°,在平缓地则分布较少,说明通关藤不耐水淹?而坡向以向阳的南坡为主,东坡和西坡亦有,但北向阴坡较少分布,说明它是喜光的阳生植物,见表2?
3.3.4 土壤 从生长地土壤来看,通关藤均分布在石灰岩石块间土质疏松?腐殖质含量丰富?土层浅薄的初育土上?土类包括紫色土?粗骨土和石质土等,土壤质地以壤土为主,兼有沙壤土,见表2?
3.4 通关藤种群特征
3.4.1 分布模式 调查发现,通关藤很少连片出现,多在分布区内呈数十平方米以内的斑块状集群分布,少有单株单独分布的?
3.4.2 攀附物 通关藤为多年生木质藤本阳生植物,以茎缠绕的方式攀附于其他物体向上生长?据14个调查样点50余个调查样方数百株通关藤植株攀附物的调查结果,通关藤攀附物主要为灌木?岩石?中小乔木,分别占42%,40%,11%,偶有攀附于高大草本或匍匐于地面,各占4%,3%?说明通关藤在密闭的高大乔木林中很难生长起来,在低矮草地也生长不良,最适宜的环境是有岩石的灌木丛?
3.4.3 个体生长特性 调查数据表明,通关藤株高在0.5~25 m,平均12 m?植株单株干重0.15 ~10 kg,大多大于2 kg,平均2.8 kg?不同地区间,金平?蒙自和屏边植株株高和单株干重均较其他地区大,见表3?表中调查数据受植株不同生长年限和人类砍伐的影响,差距较大,不能反映通关藤的正常生长特性,但能真实反映其实际生长特性,使资源蕴藏量的测算更接近实际情况?
3.4.4 繁殖特性 在调查中,很少发现通关藤的实生幼苗,原因可能是石灰岩地区不保水,云南的冬季又非常干燥,造成冬春季节结实落籽的通关藤种子自然萌发率很低(据人工培养,其种子萌发率达75%以上)?但它的茎节产生不定根和不定芽的能力很强,有较强的无性繁殖能力?另外,主茎被砍后,基部会产生很多分枝,最高有效分枝数在石屏发现,达30个,各地平均在3~12个分枝,见表3?这为人工干扰扩大产量提供了依据?
3.5 通关藤资源蕴藏量估算
以样方调查的数据为基础,结合各县/市林地面积等数据,按蕴藏量公式计算,初步得出云南省红河州通关藤药材资源总蕴藏量约1 300 t(干药材)?其中金平县蕴藏量最多,达639 t?而个旧市和河口县最少,不足60 t,见表4?该数据与访谈药商得到的数据基本吻合?
3.6 通关藤利用现状
访问调查得知,通关藤药材中的90%由各级药材商收购并卖入各大制药企业用作原料药,仅10%左右在民间自用,用于治疗咽喉炎?咳嗽?去火解毒等?民间用药大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而制药企业的大量收购则兴起于近10余年,因此目前尚有一定的野生资源蕴藏量?但近几年由于收购量大增,资源蕴藏量急剧下降,样方调查中也发现,很多地方的通关藤遭到了严重砍伐,有些甚至是连根挖走,这极不利于通关藤的自然更新?
4 讨论与建议
4.1 通关藤生态分布特性
从通关藤药材优质高产区的综合调查结果来看,通关藤野生资源分布主要受气温?光照?地形?土壤质地?水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气温?光照起决定性作用,是典型的喜温?喜光的植物?首先,分布区年均温>18 ℃,热量富足,相同地区缓坡处常种植香蕉?甘蔗等喜热作物?其次,植株常攀援至树梢或崖壁,将枝叶尽量外展,以利于接受阳光照射,所以其对件生植物种类要求不严,但通常为茎杆结实,个体中等的乔灌木?再次,通关藤大多生长在山腰以及山谷两侧,坡度>30°,有大量基岩或岩石群的环境中,说明其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其根系生长的土壤以发育较浅的粗育土为主,土层薄,但质地疏松且富含有机质?另外,通关藤主要分布在海拔1 200 m以下,与喜温的分析结论一致;而常常高于800 m,是因为在此以下的土地基本已被开垦为农田,用于种植甘蔗?香蕉等作物,它只能在大块的岩石堆中少量生存?
与已有文献记载相比较[1],调查地通关藤植株在株高?叶长?叶宽等性状上均明显大于之前的文献记载数据,这可能与主产区植株生长普遍优于其他地区有关?同时,调查发现通关藤植株生长越健壮,则叶长宽比越接近1,暗示叶长宽比有望成为今后通关藤药材品种选育的性状指标?
4.2 通关藤资源蕴藏量
野生资源的蕴藏量一直是资源调查的难点[7-8]?本研究以样方产量为基础,用公式进行估算,再结合访谈关键人物(药农?药商?药厂)的结果,得出了较为准确的资源蕴藏量数据:即以药用部位藤茎的生物量来计算,云南省红河州通关藤资源总蕴藏量约为鲜重4 330 t,折合干重约1 300 t(折干率约为0.3)?
4.3 通关藤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在访谈和实地调查过程中,都发现通关藤野生资源蕴藏量近年来呈急剧萎缩趋势,这一方面源于当前药材需求量大增,药农无序砍伐;另一方面是山区居民对土地需求不断增加,许多通关藤的原生长地已被开垦用于种植香蕉?甘蔗?玉米?大豆等农作物,致使其分布区越来越小?因此,有必要进行保护性的利用?
4.4 建议
在通关藤资源蕴藏量急剧萎缩情况下,结合通关藤的分布?生长?繁殖规律和当地环境特点,给出以下建议:①采用分区域轮采的采收方法使资源能自然更新?通关藤需要生长3~4年才有入药价值,而它的茎基部产生不定芽的能力很强,故在砍茎藤时留15 cm左右的老茎,它在第2年就能顺利长出2~4个侧枝,几年后就能更新?分片区轮采,就能永续利用?②减少山地开荒?保护通关藤的生存空间?通关藤现在的生长地坡度大,土层薄,植被盖度低且岩石,生态环境脆弱,一旦植被破坏,将带来严重水土流失且难以恢复治理?即使开垦出来种农作物,也会因为产量低?可种年限少而得不偿失?因此,应加强保护山地,同时给野生的通关藤足够生存空间,减缓其资源量的缩减趋势?③开展人工育种?野生抚育的研究并推广应用?通关藤种子自然繁殖能力较低,但人工育苗的萌发力却很高,因此可收集大量的种子进行人工育苗;而由于其生长期长,且耐旱和耐瘠薄,所以可将第2年的苗移栽山林,进行野生抚育,达到省时省工降低栽培成本?保护灌丛林地?防止水土流失?并收获药材的多种目的[9]?一举多得,值得开展相关研究并推广应用?
[致谢] 圣和集团云南圣和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全额资助;史永锋?王平理?杨云协助;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郑开颜?李超,云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罗文?何澍然?本科生曹普英?李利文?王桥等参与部分野外调查工作;云南农业大学张广辉老师?张丽梅老师,红河学院张薇老师,金平县药材商马丽香的帮助等?
[参考文献]
[1] 才凤, 初正云, 张慧. 中药通关藤研究进展概况[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9(1): 37.
[2] 于绍帅, 陈明苍, 李志雄, 等. 通关藤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21): 279.
[3] 邢旺兴, 陈斌, 宓鹤鸣, 等. 通光藤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4, 29(12): 1148.
[4] 兰茂,于乃义,于兰馥, 等. 滇南本草[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748.
[5] 中国药典.一部[S]. 2010: 275.
[6] 中国药科大学. 中药辞海.第2卷[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6: 2360.
[7] 赵纪峰, 刘翔, 王昌华, 等.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桃儿七的资源调查[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10):1255.
[8] 郭巧生. 药用植物资源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70.
[9] 陈士林, 魏建和, 黄林芳, 等. 中药材野生抚育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 2004, 29(12): 1123.
Wild resources survey of Marsdenia tenacissima in Honghe, Yunnan
MENG Zhen-gui, YANG Sheng-chao, CHEN Jun-wen, WANG Jian-jun, GUO Qiao-sheng, LONG Guang-qiang
(1. Yunnan Research Center on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for Dominant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201, China;
2.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China)
篇7
1 野生水蕨种质资源概况
水蕨是一种在水沟、水田及沼泽地生长的蕨类植物。其生长环境特殊,水生或半水生草本植物,叶形多变,可作为观赏植物或净化水体的环境植物,根状茎短而直立,以须根固着于淤泥中。叶簇生,二型,光泽无毛,叶柄绿色,肉质,中空,长度因水深而不同。叶片多变,翠绿色,常不规则片状分裂或卷成粗条状,形似鹿角。孢子囊群沿主脉生长在叶片背后,棕色。不育叶直立或幼叶漂浮,狭矩圆形,长10~30cm,2~3回羽状深裂,末回裂片披针形或矩圆状披针形,宽约6mm;能育叶较大,矩圆形或卵状三角形,2~3回羽状深裂,末回裂片条形,角果状。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不但因种而异,而且同一物种在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的生境条件下也有明显差异。水蕨种群分布格局类型为聚集分布型,但各种群聚集分布强度不同,种群的空间状况是衡量种群昌盛与否的重要指标,它还关系到种群的生存和进化,水蕨孢子及无性繁殖体近距离传播是造成其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
通过对景德镇野生水蕨的种质资源调查,所调查生境中水蕨植株长势良好,平均株高20cm,全株绿色,柔嫩光滑,茎发生叶5~8枚,簇生于短的根状茎上,根系浅,叶二型。营养叶2回羽裂浅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孢子叶2回羽状深裂,裂片线形,裂片两侧边缘反卷,内着生孢子囊,初时绿色,成熟时变为棕色,且裂片展开,孢子散落。供试水蕨生长地处于景德镇浮梁县地带,土壤肥沃。
表1中显示调查的6个水蕨种群所处的生长环境、种群面积、植株数等,并统计了调查数据和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出了水蕨的盖度、多度和频度,调查时还采集了伴生种,其主要伴生种有:水竹叶、鸭舌草、异型莎草、水蓼、中华水芹等,伴生种中多度最大的是异型莎草、水竹叶、鸭舌草。水蕨在各群落中的多度差别较大,其中在人工水池和河边,水蕨的多度高,处于优势种群。
2 景德镇野生水蕨濒危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研究表明,景德镇野生水蕨濒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因水蕨嫩叶可食用,因此当地人们把水蕨作为蔬菜,而野生水蕨被食用的时期正是水蕨繁殖速率最快的时期,水蕨得不到大量的繁殖,因此数量大大减少。
其二,景德镇人群在水生生境周围的各种活动导致水蕨濒危,例如,稻田中人们使用农药导致土壤的pH发生变化,日常生活中人们会排放废水到浅水沟中污染水资源,人们为了使农作物的更好生长会使用除草剂和一些化学药物,这些都是水蕨在景德镇地区数量减少的重要影响因素。
其三,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许多人把原来的稻田、湿地、水沟等水蕨生存的生境开垦出来做房屋,这样就破坏了水蕨原本的生活环境,适应水蕨生存的地方就越来越少,从而导致野生水蕨濒临灭绝状态。
3 近年来野生水蕨的开发利用现状
3.1 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增大水蕨的数量
对于濒危物种水蕨,人们已经开始采取措施进行扩大水蕨的数量,其中,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就是繁殖水蕨的方法之一,如蔡汉权等人以孢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水蕨离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建立了水蕨孢子叶离体萌发获得再生植株的培养体系,通过试管苗的移栽获得了健壮生长的盆栽苗;罗桃等人研究了水蕨菜根段离体繁殖技术;田华林等人进行了传统的蔬菜种植模式的研究等。综合这些研究成果不难看出,利用组织培养不仅可以有效地对野生水蕨种质资源进行保护,而且还能利用该技术实现高效的快速繁殖和工厂化生产,这为今后深入开发利用该植物资源打下了牢固的基础。针对组织培养技术,本人也开展了相关实验。
首先,利用不同浓度的激素和不同种类的激素的各种搭配进行实验,然后筛选出最好的能培养水蕨愈伤组织的一组激素。
其次,根据文献记载的实验方案,在其实验方案上做一些激素种类的更改或浓度的调整,探索是否能有更好的一组激素能在水蕨愈伤组织的水平上培养水蕨的生根。
最后,探究水蕨生根后的生长环境。
3.2 进一步探究繁殖水蕨栽培技术
因为组织培养技术繁殖水蕨时间较长,过程复杂,所以我们需要寻找更简便的方法繁殖水蕨,其中营养繁殖是水蕨最简易便捷的繁殖方式。水蕨植株在老叶上常长出不定芽,即芽孢,芽孢可发育成新的植株。这些小植株具有完整的根、茎、叶,是一个完整的植株。长到3~4 片叶时,可将其剪下用普通、不渗水的容器如水杯进行培养。在水杯底部垫置一层淤泥,将根部埋入泥中,然后向水杯中注入一层浅水即可。为使植株生长迅速,可施用少量化肥促其生长。日常管理水蕨属于水生型植物,人工栽培管理比较容易。植株定植后处于一种放养状态,可与一般的浅水生型植物如卤蕨、睡莲、菖蒲、水芋等一起种植,但应保证充足的供水。由于植株有休眠特性,冬季其地上部位枯萎,可将枯萎部分直接埋入植株根部淤泥中,可供给来年的养分。
4 结论
目前,景德镇的水蕨生长良好, 但受环境恶化影响已越来越严重, 可能处在濒危状态,因此要保护好景德镇的水蕨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①动员当地农民保持一定面积芋田或蔬菜田, 因水蕨是根生浅水生或湿生植物, 在较为干燥的旱地上或较深的水体均不能生长。水稻田虽然也有水, 但可能水蕨幼苗期并不适应长期淹水, 而且人们可能因农作物需要,会喷洒一些农药和除草剂,因此不能很好适应水蕨的生长。所以只有适当面积的芋田或湿生蔬菜田为水蕨提供适宜的生境, 水蕨才可以长期生存下去, 从而达到就地保护的目的。
②选择合适的环境进行迁地保护。在景德镇学院或景德镇植物园等单位建立水生植物区进行迁地保护。
③开展繁殖技术研究。掌握有效的育苗技术, 扩大种群规模, 为水蕨保护提供技术保障。
④在解决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开展开发利用研究, 尤其是作为水生蔬菜。
参 考 文 献
[1] 郭忠海,陈贤兴,季来晓,厉朦朦,丁炳扬.水蕨――温州新发现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444.
篇8
植物的花、叶、果实、枝干等部位的异色斑点、条纹统称为彩斑[1]。彩斑是园林植物的主要观赏性状,能够大大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彩斑植物也具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彩斑主要分为叶部彩斑和花瓣彩斑[1],二者均能形成独特的观赏效果,在园林绿化和室内装饰中能制造特殊优美的园林景观和美化效果;病毒引起的彩斑植物也是抗病育种的重要资源,利用病毒株系间的交叉保护作用,通过人工接种,可以培育抗病植物新品种[1]。国外非常重视彩斑植物资源的收集以及对各类彩斑成因的分析与利用。本文通过对杨凌及周边地区的详细调查,摸清了杨凌地区彩斑植物资源情况及利用现状,为该地区开展彩斑植物引种育种提供基础数据。
2调查地概况
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北纬34°19′19″和东经108°5′30″之间,海拔403.2~530.1m,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637.6mm,蒸发量1110mm。平均气温12.9℃,年温差27.3℃,历年最高温度平均38.5℃,极端高温42℃,最低气温平均-13.4℃,极端低温-19.3℃,无霜期221d,≥0℃积温平均为3185℃,≥10℃积温平均为4185℃。全年日照1900~2500h。灾害性气候有干旱、连阴雨、大风、霜冻、干热风等。其中以干旱灾害最为严重,连阴雨次之,干旱占67%,连阴雨占21%,大风占5%,霜冻占3%,暴雨、冰雹、干热风各占1%。
3调查方法
以实地调查的形式,调查杨凌及周边地区所有苗木花卉基地、公司、科研院所及各种绿地。对调查的彩斑植物实地拍照并确定其分类学地位、纪录彩斑特征、调查园林用途及生长适应性。
4调查结果
4.1资源数量
杨凌地区共有彩斑植物29种,其中叶部彩斑26种,花瓣彩斑3种;木本花卉11种,草本花卉18种,分属22科27属,结果见表1。
4.2资源分布
彩斑植物在杨凌地区分布主要集中于较大型的苗木花卉基地,占总资源的86.2%。其次是科研院所,占总资源的65.5%。分布于各类绿地的只有4种,占总资源的13.8%。多数资源长期温室栽培,占总资源的55.2%,能够露天栽培的占44.8%,且大都是草本植物,占露天栽培植物的61.5%。由于彩斑植物昂贵的价格以及对环境的苛刻要求,杨凌地区的彩斑植物全部集中于科研院所及大型苗圃与花卉基地中,未大面积栽培。其应用多见于布置花坛花景。
4.3资源特性及在园林、室内美化中的用途
(1)文殊兰(Crinum.asiaticum L.var.sinicum Baker)别名白花石蒜、文珠兰、十八学士。多年生常绿草本。叶阔线形,深绿色,叶缘有白色条纹。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盐碱土壤,不耐寒[3]。
园林用途:用作盆栽观赏,温暖地区常在屋前、路边丛植或作花境。
(2)冷水花(Pilea cadierei)别名白雪草、透明草、花叶荨麻。多年生常绿草本。叶卵圆状椭圆形,绿色叶面上分布有许多银白色斑块。适应性强,喜温暖、湿润气候,有较强的耐阴性,忌强光直射,冬季温度不低于5℃,盆栽土壤以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最好[3]。
园林用途:适宜盆栽和吊盆栽培,点缀几架、桌案,也可作室内带状或片状地栽布置。
5.1存在的问题
(1)资源种类数量少,色彩单一,花瓣彩斑、木本彩斑资源十分稀少。具不完全统计,现有观赏植物群体中,共计324属的植物具有花部彩斑,184属的植物具有叶部彩斑,而且彩斑种类多样,色彩丰富[1]。相比之下,杨凌地区的彩斑植物资源非常稀少,彩斑类型单一,花瓣彩斑多为花斑和花眼(花心),少见其它类型,比如花肋、花环、花边等。叶部彩斑多为条带斑。
(2)资源分布零散,未大面积种植,应用单一。由于彩斑植物昂贵的价格以及对环境的苛刻要求,杨凌地区的彩斑植物全部集中于科研院所及大型苗圃与花卉基地中,未大面积栽培。其应用多见于节日布置花坛、花景。
(3)资源未彻底驯化,不能完全露天栽植,大大限制了其发展。彩斑植物多数原产于热带地区,在杨凌地区栽培属于引种驯化。由于引种历史短,彩斑植物未彻底驯化,加之该地区干燥的空气和寒冷的冬天致使引种的彩斑植物不能完全露天栽植,生长期的多数时间都在造价昂贵的温室中度过,大大限制了其发展与利用。
5.2采取的对策
(1)积极引种,短期内迅速扩大该地区彩斑植物资源。引种是短期内迅速丰富某地区植物资源的一种有效育种途径,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对于观赏植物缺乏的地区特别适用。引种时应该详细研究引种植物的生态学习性,做到适地适花,切勿盲目引种。
(2)开展人工栽培措施对彩斑植物适应性及观赏性状影响的研究,加速驯化进程。植物的适应性也是性状,性状是可塑的,合理的人工栽培措施可以诱发植物的适应性发生变异,使其适应性增强,适应范围变广。
(3)广泛收集各类彩斑植物资源,建立彩斑植物种质资源圃。种质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为了更好地利用彩斑植物资源,应该广泛收集各类彩斑植物资源,包括野生资源,并对其性状进行系统的研究。
(4)开展系统的彩斑植物育种工作。杨凌是国家级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农作物育种方面一直走在国家乃至世界前列,但在植物育种方面处于劣势,尤其园林植物育种工作还是空白。为了协调发展,充分利用科研优势,使杨凌在中国花卉市场能有一席之地,应该大力开展彩斑植物育种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
参考文献:
[1] 程金水.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陈俊愉.中国花卉品种分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篇9
1.地理位置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属长江流域的汉江水系和丹江上游地区,位于东经109°32′至110°29′、北纬33°09′至33°42′,海拔294.4~2074.4m,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辖23个乡镇、324个村(居)、44.97万人。
2.气候特点
县域内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由于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引起热状况地域性差异,气候温和,但垂直差异大。光热资源丰富,高低山、阴阳坡差异明显。降水总量较为丰富,区域、年际、年内时空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727.6mm,主要分布在4~10月,集中在6~9月,冬季干早、初春少雨。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
3.土壤资源
全县总土地面积 530.1万亩(3534km2)。其中耕地面积82.09万亩,占15.5%;林业用地面积373.89万亩,占70.5%(其中有林地252.3万亩,占64.1%,有林地中经济林95万亩,占10%),森林覆盖率为56.7%;牧草地面积46.39万亩,占8.8%,其它用地27.64万亩,占5.2%。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成土母质主要有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冲积物等,土壤种类复杂,面积小且分布零散。主要有黄棕壤、棕壤、潮土、水稻土、淤土、紫色土、山地草甸土7大类型、15个亚类、22个土属、89个土种,土壤类型资源丰富。
二、山阳的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
1.野生中药材普查现状
据普查,全县已被发掘利用的野生药材共有五大类,500多个品种。其中木本类常用50多种,藤本类常用的20多种,草本类常用的有170多种,动物类常用药有20多种,菌类有天麻、灵芝、猪苓、茯苓、马勃等。其中比较独特的是灵芝和猪苓。
2.山阳县濒危中药资源现状
陕西列入濒危中药的植物药有22种, 2级的药用植物有荷包牡丹、漏斗泡囊草、林麝等;矮牡丹、羽叶丁香被列为濒危3级药用植物。渐危和稀有种的中药资源有:厚朴、凹叶厚朴、模英黄芪、紫斑牡丹、秦岭冷杉、红豆树、天麻、马蹄香等。而银杏、杜仲、中华大蟾蜍、连香树、鹅掌揪、木通马兜铃、白龙菖蒲、桃儿七、秦岭党参等中药资源则被列为稀有中药种类。稀有名贵的中药材有丹皮、枳壳、人寿参、牛黄、麝香、蝉花、金钗石斛、豹骨、五灵芝、何首乌、天麻、重楼、猪苓、银杏、杜仲、肉苁蓉等16种。这些稀有濒危中药资源在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和较高的药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
三、野生中药材资源濒危原因分析
1.不合理采挖(采猎)和利用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过渡采挖和滥捕乱猎的短期行为使许多野生中药用动植物处于濒危灭绝的境地,“地道药材”的蕴藏量逐年减少,使得中药资源的供求市场失衡。
2.中药材资源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生存保健意识的进一步增强,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药用动植物资源的数量与日俱增。掠夺式的采挖和获猎,导致森林面积急剧减小,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极度恶化,使得许多动植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3.濒危中药资源的自身弱势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界纷繁复杂的各类生物得以生存并世代繁衍的基础。一些野生的药用动、植物,不能在演变的生态系统中正常的生殖、生长,或者因受到其它物种和生存环境的影响不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受到威胁,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
四、对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1.加强对中药资源保护的执法工作力度
要加强对《药品管理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药品种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农药管理条例》、《植物检疫条例》等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落实工作。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对珍贵的中药材加强保护,对可利用的中药材进行适度开发,做到合理开发,合理利用。
2.建立濒危中药资源的自然保护区
针对不同动、植物资源的生物学习性,在不同的生物地理范围内,选择适宜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按照生物圈保护区的基本要求进行有效管理,对一些严重受人类干扰的濒危植物利用迁地保护,迁往人工条件下进行保存。在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就地保护的同时,应重点进行濒危决灭物种的生物学特征研究,充分利用当地的动、植物园划出专门地块,进行濒危物种的人工引种驯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有效保护和保存珍贵的种质资源。
3.开展野生中药资源调查
要采取全面调查与重点区域详查的方法,掌握全县药用植物的野生资源状况和栽培生产现状。对中药材种植业发展提供参考,为保护珍贵中药材种质资源、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优化栽培品种的种子种苗、开发新的药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4.建设种质保护与优质种子种苗生产繁育基地
中药材种子、种苗是药材生产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在建立的重点野生中药材保护区,繁殖复壮种子种苗,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和现代农业育种技术,采用组织培养等快繁方法,建设一个大型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为规模化种植基地提供品种纯正、种质均一、质量优良稳定的种子和苗木。
5.建立GAP规范化药源基地
生产企业应按《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AP) (试行)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推广优良品种,实行统一供种、集中育苗,进行规模种植,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保持中药材生产持续发展,实现中药材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真正解决目前中药材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10
生态旅游在我国起步较晚,现在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区’都有以当地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生态旅游的例子。深刻认识生态旅游在中国,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发展,对其生态价值、社会价值进行全面估量是十分必要的。笔者通过考察麦秸沟流域资源条件,分析其发展旅游的优势,并采用生物游憩资源分析和风景资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从而预测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以期对各地农村生态旅游区建设规划具有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同时也希望能给其他尝试开展农村生态旅游的地区提供借鉴,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1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麦秸沟流域位于陕西省泾阳县北部的龙泉乡刘德村(108。51~108。54E,34。4115”~34。4145”N),流域面积860km,属于泾河水系二级支流,为土石沟壑区,海拔高程593~452m,相对高差1401TI左右。流域呈扇状,主沟道长2000m,沟壑密度0.58km/km2。土壤以红土■作者简介收稿日期郝咪娜(1981一),女,新疆石河子人,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生态环境研究,E-mail:haomina2004@163.com。
20116-2O
为主,有效土层厚度在0~30cm。天然树种主要为野生酸枣,草主要为菊科蒿草。年均降水量543mm,年均气温l3℃,l0℃以上积温在4100~4500℃;年均日照时数2192h,无霜期213d。
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是在麦秸沟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基础上建立的。该地历史上因处旱腰带,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壤养分含量低,年年广种薄收,经济条件比较落后。
当地一名中学教师为了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拿出自己所有积蓄承包了刘德村北的荒沟荒坡,并且以得天独厚的天然酸枣资源嫁接各类名优枣类品种,使嫁接成活率达90%,很快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另外,旅游区还针对当地野草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的特点,积极发展养殖业,喂养奶牛,利用粪便产生沼气,利用土肥供养草(树木)达到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旅游区主要景点如下。
1.1.1各类枣坡。充分利用天然酸枣资源丰富的优势,嫁接各类名优枣种153.3hm2。当年嫁接,当年收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枣类品种有梨枣、冬枣、雪枣、冰枣、晋枣、油枣、干花冬枣,丰富的枣类资源构成景区一大特色。
1.1.2其他经济林和林木。在原退耕坡台地上,营建葡萄园25.0hm,栽植石榴12.0万株,日本甜柿13.0万株,花椒2.0万株,香椿2.5万株,雪松、杨柳等3.0万株。覆盖了12座荒坡地,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1.1.3现代化奶牛场。旅游区针对当地野草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低的特点,积极发展养殖业,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现己建成现代化奶牛场1座,有奶牛100多头。
奶牛场利润较高,同时也是旅游参观的绝佳去处。
1.1.4温泉游泳池。旅游区地下水丰富,温泉资源是其一大特色。旅游区充分利用这一特色,建成2600m2游泳池兼蓄水池1个。游客在盛夏避暑旅游观光后,还可在游泳池尽情嬉戏游玩,享受温泉浸泡。
1.1.5其他。旅游区还有窑洞宾馆1座,内有窑洞50多眼,新修旅游道路20多条,并在道路两侧安装路灯,打深井639卷27期郝咪娜等农村生态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研究1693120.8℃,降雨多集中于7~9月,干燥度小于1.52,秋季雨量充沛,日照偏少;冬季干旱,日照多,气温偏高。秋季是造林黄金季节,麦秸沟流域各项气候因素具体如表5和表6。表5中的适宜度由适宜月个数/12个月获得,适宜温度为20~25℃、湿润度为0.4、日照时数为210h以上、风速小于3m/s。
表5麦秸沟流域各项气候因素及其适宜度Table5EachclimaticfactorandtheirsuitabilityinMaijiegoubasin注:资料来源于泾阳县水土保持站2004—2008年统计资料的整理平均值。
Note:ThedataisfromtheaveragevalueofstatisticsinwaterandsoilpreservationstationinJingyangCountyfrom2004to2008.表6日平均气温稳定的初终日期及积温Table6Startandenddatesofsatbledailyaveragetemperaturesnadaccunmlatedtemperature由表5及表6可以看出,麦秸沟流域5~9月的温度、湿润度、日照时数、风速均符合适宜指标,是旅游的黄金季节。
1、2、1l、12月这4个月气候干燥,温度较低,日照较短,从气候上来说不是旅游最适宜的时期,但是在这4个月中,麦秸沟流域被白雪覆盖,加上地势起伏、可以滑雪欣赏冰凌树挂,别有情趣,因此也有游人前来游玩。3、4、10月这3个月温度、湿度也比较合适,且正值树木发芽或收获果实的季节,也不乏旅游者前来观赏游玩。另外,旅游区大于10℃积温为4351.4℃,也比较适宜各种植物的生长。因此可看出,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有着丰富的吸引力,一年四季都可以供游人欣赏游玩。
2.1.2地貌特征分析。泾阳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麦秸沟流域位于泾阳县北部的基岩山区,系北仲山灰岩、页岩块断山脉。旅游区周围全为平地,而旅游区内地形多为山地、高地、沟壑,由此形成一定反差,使旅游区突兀于人们面前。流域内沟壑密度0.58km/km,海拔高程在452—593m,坡向多为东南。流域地下水也很丰富,pH在7.0~8.4,水质较好,适于农业灌溉和基本生活饮用。
2.2生物资源分析评价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各种枣类及其他经济林种占绝大多数,旅游区利用生态治理取得的良好环境效果,发展生态旅游,取得经济和生态效益双丰收。植物资源主要有梨枣、雪枣、冰枣、晋枣、油枣、干花冬枣、葡萄、石榴、日本甜柿、花椒、香椿、雪松、杨柳、樱桃、杏、桃、核桃、苜蓿草、黑麦草、苏丹草、露麦科什等2O余种。各类植物资源类型色彩各不相同,具有观赏价值。动物资源有老鼠、狐狸、黄鼠狼、蛇、野兔、麻雀、燕子等。
旅游区以植物资源作为吸引游客的主要特色,植物覆盖面积659.6hm。根据式(1)计算得:绿色植物覆盖率为76.7%。
丰富的植物资源令麦秸沟流域四季景观变化明显,气候宜人。春天花团锦簇,花香沁人;夏天柳溪荫浓,凉风习习;秋季硕果累累;冬日银装素裹,还可以领略滑雪的乐趣。
2.3风景资源综合分析与评价
2.3.1区位条件。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距西安市约7Okm,交通便利,可吸引西安市广阔的旅游资源。此外,景区内有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首的战国秦修郑国渠遗址。泾阳县内也有较多的历史遗迹,著名的有泾阳张家山风景区,另外还有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贞陵、崇文宝塔、太壶寺、文庙、云阳革命旧址等共计1O处景点。在旅游资源方面,麦秸沟流域又与其他泾阳县内景点特色不同,它主要突出观光农业,是开辟生态旅游较好的地点,也可成为西安市和泾阳县内其他旅游资源的补充。
2.3.2观赏设施。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分休息区、游憩游泳区、观光游览区、科学试验区、柿品加工区、奶牛场区、宾馆区。①休息区主要由休息亭、石桌、石椅组成。②游憩游泳区是利用地下温泉上涌这一天然资源修建,兼做蓄水池。
③观光游览区是主体,果树成熟季节还可以吃到新鲜水果,登高远眺,微风习习,让人心旷神怡。④科学试验区由现代化奶牛胚胎繁殖基地和喷灌节水示范田组成,用以探索园区发展的新路子。⑤柿品加工厂与日本人合资兴建,柿种主要为日本甜柿。⑥奶牛场有奶牛100多头,游客可在这里尝试挤奶,并且有工作人员为其煮好,供游人品尝。⑦宾馆区是由具有陕西特色的50眼窑洞组成,对城市来的游客吸引力较大。到了麦秸沟旅游区,游人不仅可以领略自然风光,还可以住窑洞。旅游区的各个景点不仅具有观赏功能,还可以向游人宣传科普知识,起到科普宣传作用。
2.3.3游人数目。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每年平均约有2.07Y人次前来参观避暑,节假日游人稍多,约占全年游客总数的59.4%,旺季5个月游客总数是全年总数的2/3。2009年开始,园区每年可接待游客2.5万人次。
2.3.4风景资源评价。
2.3.4.1建设年代得分。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建于1999年,属于20世纪,根据式(2)可得:A=1分。
2.3.4.2地理位置得分。麦秸沟流域距离西安市约70km,属100km以内的范围,故A,=10分。
2.3.4.3优美程度得分。经泾阳农业局、林业局、旅游局、水土保持站等单位专家给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优美程度打分,旅游区优美程度属于四级,故A=4分。
2.3.4.4稀缺程度得分。麦秸沟流域属于区县级风景资眼,充分改善区内水、电、路条件。现代化奶牛繁殖基地正在筹建,占地4.0hm的喷灌节水示范田也即将建成,日本甜柿加工厂已经动工,旅游区正朝着多元化发展,先后被县委组织部授予“党员科技示范基地”称号、被团省委授予“保护母亲和青少年示范基地”称号。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及内容。对旅游区内的景观、景点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是对旅游区进行全面评价的前提条件J。对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的调查采用了对当地群众走访、到有关部门查找资料和现场调查等方法。调查主要内容如下。
1.2.1.1观光景观布局调查。包括流域面积大小、范围、酸枣分布;大枣类型、分布、产量状况;枣农间作景观布局;葡萄、梨、苹果产量;观赏设施布局等。
1.2.1.2环境质量调查。包括区位和交通、大气、水和地质环境等。
1.2.1.3景观资源调查。包括地表景观、水体景观、气候景观、历史遗址遗迹、民族风情和旅游特产等。
1.2.1.4生物资源调查。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生物资源种类、数量和植被覆盖度等。
另外还有人文资源调查和自然灾害调查。
1.2.2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农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研究采用生物游憩资源分析和风景资源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1.2.2.1生物资源分析。
(1)资源种类、数量。生物游憩资源是由各种生物组成的,不同地区由于环境条件的差异,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极为不同。生物资源在定量评价时,应注明其主要种类及数量,如绿色乔灌木种类及数量,以及旅游价值较高,或可开展游乐活动、或具有观花观叶价值,或珍贵稀有等的草本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2)资源密度、覆盖度。主要为绿色植物覆盖度。
绿色植物覆盖度=域内绿地面积/区域土地面积(1)1.2.2.2风景资源评价。表征风景资源质量的指标有建设年代、地理位置、优美程度、稀缺程度和游人数目5项。
(1)建设年代。表征风景资源的时间指标,对于各个时期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的历史价值,根据开发年代给出相应的评分值A。
A=21一t(2)
式中,t为风景建设的年代(世纪)。
(2)地理位置。表征风景资源的空间指标,一般以距离省会城市的远近给予相应的评分值A。距离省会中心城市100km的范围内给予10分,以后每增加100km评分值降低1分,不足100km按100km计。规定最低评分值为O。
(3)优美程度。评价风景资源艺术价值的标准。根据风景资源的情况(表1),咨询专家并赋予评分值A,。
(4)稀缺程度。评价风景资源在国内外的地位。采用专家咨询给定评分值A(表2)。
(5)游人数目。综合反映风景资源的环境效果。各资源因建设年代、地理位置、优美程度和稀缺程度不同,对游人的吸引有差异,游人数目的多少反映了风景区的环境质量效果。根据游人数目给出相应的评分值A(表3)。
表1资源的优美程度赋值
Table1Gradingvalueofthebeaatifulnesofresources优美级别Exquisitedegree景源标准质量要求Stand~dqualityrequirementsofresources评分值Evlauating一级Firstlevel有极高艺术价值,表现丰富的造型美、质地美、10色彩美、环境美二级Secondlevel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景源风格别具匠心,有非常8高的欣赏性三级Thirdlevel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有较高的欣赏性6四级Fourthle~\'el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给人以视觉享受4五级Fiflhlevel艺术价值一般,其良好的环境成为主要吸引力2表2资源的稀缺级别及其得分Table2Scarcelevelandscoreofresources表3风景区游人数目的评分值Table3Graidngvalueofthetouristnumberinscenicareas对上述5项指标进行单项评价后,便可在其基础上利用加权平均指数进行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其模型为:5A=∑(·A)(3)式中,A为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值,为每个单项指标的权重,采用专家咨询法确定。
最后,对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值进行质量分级,并给出相应的评语(表4)。
表4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等级
Table4Syntheticevaluationlevelofthesceneryresources评分值AEvlauating一级Firstlevel二级Secondlevel三级irdlevel四级Fou~hlevel五级Fifthlevel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20般的吸引力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l5—20用,在国内外著名或具有国际吸引力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具地方代表性1O~15作用,在省内外闻名或具有省际吸引力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5—10和具有对相关地区的吸引力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对本风景区和对当地
2.3.4.5游人数目得分。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可接纳游人数目2.5万人0Z/a,故A=2分。
2.3.4.6综合评价得分。对上述5项指标进行单项评价后,便可在其基础上采用加权平均指数法进行风景资源的综合评价,评价模型见式(3)。根据上述5项指标重要性得出5项指标的权重为W1=0.10,=0.30,=0.50,=0.15,=0.05,因此由式(3)得:A=35。
综合评价后,根据表4可知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属于四级(市县级)风景资源,具有农村独特的自然(如四季变化的景色)和人文景观(如窑洞)、农村独特的风味食品(如新鲜牛奶)、农村宁静的生活环境以及展示世人面前的现代农业,这些不仅具有观赏和娱乐价值,同时也向世人展示了独特的乡村文化,这也是农村发展生态旅游的魅力所在。
2.4发展前景预测及建议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具有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便利的区位优势,以及合理的分区布局,并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观光。
除充分利用和发挥旅游区现有的生态资源外,麦秸沟流域生态旅游区还需扩大宣传力度,通过广告牌、网络、举办特色旅游节等多种途径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前来,还可以在园区内设置游戏项目,提高游客参与度,或增加游艺项目,使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另外,园区内还需注重配套设施建设,如餐饮、发展农家风味饮食,使旅游区成为集观赏、游艺、镤饮为一体的优质旅游度假区。
3结论
经过上述分析,麦秸沟流域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环境优势,只要按照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态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和配套建设,结合本地地情,立足长远,利用本地潜在优势,坚持保持水土的原则,全面实施防风固土、涵养水源的生态建设规划,几年后必将成为现代化农业观光旅游的典型,促进当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
4结语
校园景观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和传播媒介,乡土文化为校园景观建设的独特性和地域性提供了依据,其在校园景观中的重要性已经通过实际案例得以证明。随着我国对乡土景观重视程度的加深,以展现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土景观将扩展到整个现代景观设计体系中,并得到新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中国城市建设也将由“小城镇建设的大城市化,大城市建设的欧美化”现状走向“大城市建设的小城镇化,小城镇建设的乡村化,乡村建设的乡土化”。乡土文化将在整个景观系统的演化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篇11
我国从1951-19993年先后组织全国和省级规模的草地勘察和植物资源调查30余次。初步查清,在野生草资源中有保护、引种、育种价值的种质29科184属567种,另外从31个国家收集到21科123属306种。截止目前,已搜集到的草种资源不足8000份,绝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的牧草及草坪草品种和地方品种,国产的野生优良种质资源相对较少。
为了保存草种质资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建成了我国第一座作物品种资源长期库,同时承担饲草及草坪草种质资源长期保存任务(40-50年)。1990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建成总面积为634m2的中期库,保存20-25年,现已保存牧草以草坪草种质资源3500余份。
2、引种
我国草坪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是伴随着草坪草引种开始的,自50年代的野牛草引耐高温低温能力以及抗旱能力、耐践踏耐修剪能力等,在此基础上,还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草坪草引种进行评价,这些研究为以后草坪草的大范围推广与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引种和驯化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成效最为显著。20世纪50-60年代间,以胡叔良先生为代表的科研人员,将北美野牛草Buchloe dactyloides 成功引入北京并栽植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近代草坪草育种工作的开始,之后,细叶结缕草Zoysia tenuifolia Wild.、沟叶结缕草Z.matrella及杂交狗牙根C.dactylon×C.tronsvaalensis品种“Tifagreen” “Tifway”等相继引入国内。 此外,有100多个草坪草品种先后从国外直接引进推广使用,包括冷季型和暖季型草坪草两大类。
3、育种
20世纪80年代以来,草坪草育种工作全面、迅速发展。1981年召开全国牧草育种、良种繁育学术会议,1986年成立全国牧草育种委员会和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进行牧草与草坪草的审定和注册工作。1986-2002年,通过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回审定登记的牧草品种有8科66属93种,共250个,但作草坪用的品种不足10%,且在登记的草坪草品种中,绝大多数是引进品种或野生栽培品种。从20世纪50年代起,育种工作者采用野生草驯化、国外优良品种引进、选择育种及诱变育种等途径和方法,筛选培育出一批草坪草品种(系)。
3.1野生坪用植物栽培驯化
在野生坪用植物栽培驯化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内蒙古畜牧科学院所自1985年以来,对从荷兰、美国、瑞典等国家引进的草地早熟禾11个品种和国内采集的野生种进行了引种驯化,筛选出了瓦巴斯、凯布达克茂2个品种适应内蒙古当地的气候特点,是适宜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中国热农科院热带牧草研究中心将当地野生地毯草Axonopus compressus经栽培驯化育成华南地毯草等。
的科研人员以分布于大青山地区的野生草地早熟禾为育种材料,采用单株选择方法,经过长期栽培驯化、选育而成大青山草地早熟禾,它春季返青早,秋季枯黄晚,绿色期长达250-255 d。该品种在抗旱、耐寒、耐贫瘩等方而高于国外同类品种,品种特性综合评价己达到国外同类优良草坪品种的品质水平,适宜于我国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推广种植、利用,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冷季型草坪草新品种。
3.2系统育种在草坪植物系统育种方面
系统育种是指对自然便宜材料进行单株选择的系统育种,是异花授粉植物和无性繁殖植物常用的育种方法。
在对华东地区狗牙根种质资源系统调查研究和评价基础上,推出矮细型狗牙根系列选系,育成的南京狗牙根已先后在高尔夫球场、开放绿地、足球场及护坡草坪上获得成功应用。科研人员从国内外引种和收集新疆当地野生草坪草150余份,经过系统选育从中筛选出适于新疆种植的、坪用性和抗逆性好的新农1号狗牙根。中国科学院江苏植物研究所选育普通狗牙根新品系‘爬地青’,也属于这种情况。
3.3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导植物便宜,并从中进行新品种选育称之诱变育种。
诱变育种方面,国内也有所报道,利用Co60r射线分别对高羊茅和狗牙根不同种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9000Rads处理狗牙根匍匐茎,对其数量性状如植株高度、草坪知底及色泽方面能产生较为稳定的理想变异。
3.4杂交育种
杂交育种是指通过种间或种内不同品种间杂交创造新变异而选育品种的方法,是草坪植物选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杂交育种方面,我国用黑麦草‘Derby’和高羊茅‘Houndog’的属间杂交,未经胚培养就获得杂种,并从染色体配对表明,‘Derby’和‘Houndog’染色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亲缘关系,这进一步证明对高羊茅和黑麦草的属间杂交改良是完全可行的。同时,新发展的组培技术和体细胞融合技术也为草坪草育种提供了另一可能成功的途径。
3.5高新技术育种
高新技术育种工作近年也有较大发展。我国也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草坪实验室在狗牙根愈伤组织中培养出无性系,再利用物理方法诱导体细胞发生变异,已筛选出三倍体杂交狗牙根的矮化突变体。
此外,利用禾草矮生多变异的特点,导入矮化基因,培育矮生草坪草品种的研究正在进行,若能成功地引起形态变异,将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我国在利用生物技术选育草坪草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处在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探讨阶段,已引起草坪草育种界重视。
4、种子生产
篇12
1. 研究区概况
1.1 基本情况
达拉特旗位于西南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黄河中游南岸,处于沿黄产业带和包鄂产业带的交汇点东西长133公里,南北宽66公里。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09°00′~110°45′,北纬40°00′~40°30′,北靠黄河与包头市隔河相望,南与东胜区相接,东邻准格尔旗,西连杭锦旗。达拉特旗土地总面积8241.07平方公里,辖7个镇,1个苏木,130个嘎查村。树林召镇为政府所在地,居住着汉、蒙古、满、回等民族。2012年全旗总人口357563人,其中乡村总户数50624户,乡村总人口143000人,占全旗总人口的39.99%。
1.2 评价对象特点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为2012年达拉特旗行政辖区内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面积为129766.9公顷,其中其他草地11266.79公顷、内陆滩涂13332.33公顷、盐碱地3248.12公顷、沙地99996.25公顷、裸地1923.37公顷。
2.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2.1 评价方法确定
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对评价单元进行评价。评价单元参评指标中,有任何指标项不符合宜耕条件的,划分为不宜耕,其余为耕地后备资源。
2.2 评价指标设定
根据达拉特旗所处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区评价区耕作特点,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气候条件、区位指标等4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具体见表1。
3. 评价指标分析
达拉特旗耕地后备资源11个评价指标中,存在限制的有5个指标,分别为生态条件、降雨量与灌溉条件、土层厚度、盐渍化和土壤质地,其中生态条件、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是限制本地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二者分别占到非后备资源面积的72.36%和19.36%,说明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是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条件,也进一步说明西部地区的耕地发展的限制条件。
3.1 生态条件
生态条件限制主要原因是落入湿地保护区内和河流等水面洪水位以下的滩涂等地。达拉特旗相关部门非常重视保护湿地资源,在境内设有11个湿地保护区,包括季节性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四大类。湿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是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类型较丰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特殊,使其具备了除湿地生态系统共有的生态功能外,通过河流、湖泊、沿河滩涂等以较大的蒸发量调控周边地区半干旱的生态环境,形成高原特殊的生态屏障,所以湿地保护尤为重要。基于生态保护区重要功能,将落入生态保护区内所有评价对象确定为非耕地后备资源。
达拉特旗耕地后备资源中由于生态条件因素限制的不宜耕土地面积为21235.18公顷,占不宜耕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19.36%,不宜耕土地中现状地类为内陆滩涂的土地占很大比例,这些内陆滩涂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属于生态敏感区,此外沙地在各个地类中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如果对其进行开发,可能会引起土地沙化和退化。达拉特旗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导致其生态比较脆弱,生态条件为达拉特旗耕地后备资源第二大限制因素。
3.2 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
达拉特旗年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且年际变化量大。昭君镇、恩格贝镇和中和西镇的西北部降水量较少,在180毫米以下,而白泥井镇以东地区降水量达到350毫米以上,其余地区在180mm~340mm之间。所以从年降雨量上来看,白泥井镇以西地区降雨量小于350毫米,无法通过自然降雨来满足农业需水的基本要求,白泥井镇以东地区基本能满足农业需水的基本要求。
达拉特旗的水资源由三部分组成:地下水、境内地表水和过境黄河水。地下水年可采量3.15亿立方米(出自1982年《达拉特旗水利区划报告》),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南部山区和沙漠区较为贫乏,平原区较丰富,沙漠区与平原区过渡地带有潜水露头。地下水开采深度30m~80m,个别地区深度达120m~200m,单井出水量30~50m3/h,工业生产及居民生活均主要取用地下水。境内地表水均来自于黄河一级支流,即“十大孔兑”,均发源于东胜地区分水岭,发源地距入河口高差均在500米左右,河长70km~80km。洪水具有峰高量大历时短利用难的特点。河流固定段落有清水径流,流量为0.15~0.8m3/s。地表水资源量为1.44亿立方米,可利用量0.6亿立方米,现年利用0.058亿立方米,主要为清水,用于农业灌溉,其余水量皆为洪水,须通过建设水利水保工程的途径进行利用。黄河水年过境流量310亿立方米,批准达旗农业灌溉水量1.6亿立方米。
因此农业灌溉不宜采用地下水,主要通过地表水和黄河水灌溉,但基于地表水时短利用难的特点和黄河水限制灌溉水量的特点,灌溉条件成为达拉特旗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主要限制因素,该指标限制的不宜耕土地面积79378.90公顷,占不宜耕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72.37%。其中其他草地2431.57公顷,沙地76682.68公顷,盐碱地264.66公顷。
3.3 土层厚度与母质条件
根据达拉特旗土壤普查资料显示,达拉特旗土壤共分为五个土类,十三个亚类,二十九个土属,八十六个土种。其中土层厚度大于60cm的土壤有轻度侵蚀黄沙土、中度侵蚀黄沙土、轻度侵蚀栗钙土、轻度侵蚀红黄土、中度侵蚀红黄土、轻度侵蚀栗淤土、中度侵蚀栗沙土、轻度侵蚀栗红土、轻度侵蚀淡黄沙土、中度侵蚀淡黄沙土、轻度侵蚀淡栗黄土、中度侵蚀淡栗黄土、沙盖垆、沙质洪淤土、粘质洪淤土、两黄土、硬两黄土和红泥。达拉特旗因土层厚度限制的不宜耕土地面积9993.58公顷,占不宜耕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9.11%,其中裸地944.52公顷,其他草地9049.04公顷。
3.4 盐渍化程度
达拉特旗土壤盐渍化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分布在沿河沿滩地区。首先气候干旱促进土壤盐渍化的发展,根据达拉特旗气象资料,春季降雨极少,蒸发旺盛,这样地下水垂直运动强烈,有利于盐分随水上升积结地表,春季蒸发旺盛,更有利于冬季积结干冻层的水、盐转向土表形成盐结皮。其次,地下水位埋深浅且矿化度高,促使土壤向盐渍化发展。第三是早期排灌不配套,达拉特旗自引黄灌溉以来,由于长期大水漫灌,尤其早期只有灌溉系统无排水系统,只灌不排,引起了土壤盐渍化,虽然90年代开始挖排干,完善排水系统,盐渍化程度有所降低,然而由于农民没有科学用水,仍是大水漫灌,浇老秋水,引起盐渍化的发展。第四耕作粗放,主要是田间管理粗放,引起盐渍化。达拉特旗因盐渍化限制的不易耕土地面积为971.53公顷,占不宜耕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0.89%。所以盐渍化对达拉特旗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限制性很小。
3.5 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直径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肥沃的土壤不仅要求耕层的质地良好,还要求有良好的质地剖面。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
本旗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普查资料获得。土壤普查资料显示,达拉特旗只有粗骨性栗钙土为限制性土壤质地,只分布在梁外区,且面积较小,为5803.31公顷,占不宜耕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为5.29%,所以土壤质地对于达拉特旗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限制性较小。
4. 评价结果确定
4.1 达拉特旗耕地后备资源类型及数量分析
通过对达拉特旗11个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得到全旗宜耕土地面积为20078.51公顷,占评价对象面积的15.47%。其中可开垦其他草地1338.74公顷,占宜耕土地总面积的6.67%;可开垦内陆滩涂44.75公顷,占宜耕土地总面积的0.22%;可开垦盐碱地1463.64公顷,占宜耕土地总面积的7.29%;可开垦沙地17156.63公顷,占宜耕土地总面积的85.45%;可开垦裸地74.75公顷,占宜耕土地总面积的0.37%。
4.2 达拉特旗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
从表3可以看出,达拉特旗的宜耕后备资源主要分布在吉格斯太镇和恩格贝镇,面积分别为9033.70公顷和4326.81公顷,占全旗宜耕后备资源总面积的66.54%。全旗宜耕后备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连片,西部主要分布在中和西镇的牧业村,中部主要分布在恩格贝镇的黄母哈日村,东部主要分布在吉格斯太镇的沟心召村。
5. 结论
(1)达拉特旗北部为黄河南岸冲积平原区,中部为库布齐沙漠区,境内沙地占全旗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对象的比例达到77%以上,所以在评价结果中宜耕后备资源类型以可开垦沙地和可开垦盐碱地为主。
(2)达拉特旗位于内蒙古的西南部,生态脆弱和水资源短缺是该地区自然条件主要特点,在评价过程中,生态条件和灌溉条件是限制全旗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首先要保护生态环境,其次要保证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灌溉水源。
参考文献:
篇13
关键词 :SWOT分析;UPOV公约1991文本;热带作物;育种;新品种保护;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382
SWOT Analysis of Tropical Crop New Variet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Context of Implementing UPOV Convention 1991
Pu Wenhui1, Dong Dingchao1, Li Qiong2, Zhang Huijian1
(1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ATAS, Danzhou 571737, Hainan, China;2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ATAS, Danzhou 571737, Hainan,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POV Conventions was firstly review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newvariety protection status of tropical crops in China also briefly introduced. SWOT analysis adopted to analyzethe strength,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 in Chinese tropical crops breeding implementing the UPOV“Convention 1991”. The strength was abundant resources, important role of tropical crops, present breedingachievement, a broad market prospect, meanwhile, the weakness was lack of germplasm resources reverse, lessof new variety property, unreasonable breeder structure, less input, weak consciousness. The opportunity wasgiving full play resources advantage, fosteing enthusiasm on new variety breeding, optimizing breeder structure,improving breeding level, strengthening the new variety protectio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The challenge weface was strictly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iations, weak fields’impact, and restriction of farmer privilege. Foursuggestions of breeding in Chinese tropical crops were put forward implementing the UPOV“Convention1991”.
Key words: SWOT Analysis; UPOV Convention 1991; Tropical Crop; Breeding; New Variety Protection;Development Strategy
0 引言
UPOV《公约》是保护育种者权益的重要国际协定,自1961 年在巴黎签署,1968 年生效以来,分别于1972 年、1978 年和1991 年经历了3 次修订。截至2012年12 月5 日,UPOV 公约的缔约国已达71 个。目前,绝大多数成员执行的是UPOV1978 文本和UPOV1991文本,据UPOV网站最新统计,加入UPOV1978 文本的国家有19 个,加入UPOV1991 文本的国家有51 个,仅有比利时仍在执行UPOV公约1961 年文本(经1972 年补充修改)。中国于1999 年加入UPOV1978 文本,成为UPOV第39 个成员,自此中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走上了与国际接轨的道路,步入发展快车道。目前,加入UPOV公约的热带国家有22 个,其中执行1978 文本的国家有13 个(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智利、中国、哥伦比亚、厄瓜多尔、肯尼亚、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拉圭、南非、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执行1991 文本的国家有9 个(澳大利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国、阿曼、巴拿马、秘鲁、新加坡、美国、越南)[1]。
UPOV1991 文本与1978 文本相比,在保护范围(保护名录)、保护力度(进出口)、农民特权、保护期限等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进。但最核心的变化是前者对育种者权利的保护更加严格,所进行的修订几乎都服务于育种者权利这个主体。
目前,执行UPOV1991 文本已成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据UPOV《公约》规定,新申请加入UPOV《公约》的国家只能选择执行UPOV1991 文本,已执行其他文本的成员国今后也要逐渐过渡为执行UPOV1991 文本。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大国,实施UPOV1978 文本后品种权的申请量快速增长,获得保护的植物品种数量逐渐增多,随着农业国际贸易和农业科研国际交流的发展,升级执行UPOV1991 文本势在必行。加入UPOV1991 文本,对国内育种材料来源丰富、育种技术实力强、育种成果多的热带作物而言,育种研发将面临很好的机遇,而对于育种材料不足、育种技术不高、取得育种成果少的热带作物而言,育种研发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1 中国热带农业新品种保护现状
中国热带作物品种资源丰富,但新品种保护工作较非热带作物相对落后,纳入新品种保护名录的种和属较少,新品种权拥有量少,在总量中所占比例极低。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办公室相关公告,截至2013 年4月11 日,农业部已公布9 批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受保护的种和属已达93 个,其中,典型的热带作物有香蕉、荔枝、龙眼、芒果、柱花草属、橡胶树、木薯等7 个种和属,受保护种和属占总数的6.45%(表1)。
2 加入UPOV1991 文本背景下中国热作育种研发的SWOT 分析
2.1 中国热带作物育种研发的内部优势因素(S)
2.1.1 资源丰富中国热带地域广阔,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多变,气候多样性明显。雨热的时空差异造就了热带植物种类的多样性,热带、南亚热带作物资源种类约占全国植物种类的1/3[2]。随着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工作的继续深入开展,更多的热带植物野生种、野生近缘种、农家品种、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将被纳入种质库。UPOV1991 文本要求曾执行过1978 文本的成员国和仅执行1991 文本的成员国应分别在执行1991文本满5年、10年时,把保护范围扩大到所有植物属或种,这意味着加入UPOV1991 文本后中国将有众多的热带作物种和属被纳入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中国可利用丰富的热带植物资源为原始材料进行独具中国特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研发,有利于抢占热带作物新品种研发的先机。
2.1.2 战略意义重大热带作物是中国橡胶产业、生物燃料产业、食品工业、生物医药产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对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经济资源。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热带农业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对优质、高产品种的需求日益增强,加强热带作物育种研发迫在眉睫。自20 世纪70 年代末期,国家对热区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科技部、农业部的一些重大专项都将特色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研究列为支持对象,如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948”项目、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南亚专项等[3]。
2.1.3 育种基础扎实中国热带作物育种已具备一定科研基础,选育出了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在热带经济作物新品种选育方面,先后培育了以‘7-33-97’、‘PR107’等为代表的优良天然橡胶新品种,以华南系列木薯品种为代表的木薯新品种,以‘热研2 号’柱花草、‘热研4号’王草等为代表的热带牧草新品种,以杂交种椰子、矮种椰子等为代表的椰子新品种;在热带水果新品种选育方面,选育出以抗“巴拿马病”的‘8818-1’香蕉植株和‘旦蕉’香蕉苗、大甜香芒果、无核荔、鸡嘴荔等为代表的热带水果新品种。2007 年,中国主要热带作物良种覆盖率达70%以上,海南省香蕉良种覆盖率达100%[4]。
2.1.4 市场前景广阔据中国农业信息网2009 年资料,中国的热区范围包括海南全省,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湖南等省(区)南部及四川、贵州省南端的河谷地带和台湾全境,土地总面积48万km(2 不含台湾省),总人口1.6 亿人(不含台湾省),其中农业人口1.16 亿人。2010 年全国特色热带作物种植而积43.56 万hm2,总产量270.83 万t,总产值132.01 亿元[3]。热区面积、人口规模和热作生产规模都较其他热带国家大,热带作物品种市场需求规模大,随着中国热带作物产业的发展,对品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2.2 中国热带作物育种研发的内部劣势因素(W)
2.2.1 种质资源储备不足虽然中国热带地区保有丰富的原始植物资源,但热作科研单位对国内外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和研究、利用技术有待加强,经过收集、鉴定、筛选、再创新的优秀种质资源仍显不足。目前,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简称热科院)为主的热区科教单位通过协作,共收集保存国内外野生种、野生近缘种、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和品系、遗传材料等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约4.7 万份(部分重复),其有资源约3.6 万份[5]。UPOV1991 年文本规定如育种者以授权品种或以授权品种的派生品种为材料育成的新品种与原始品种的特性有一定差别,但所表达的基本特性仍由原始品种基因型或基因型组合控制,则该品种就是“依赖性派生品种”,依赖性派生品种可经自然或诱导突变、体细胞无性变异或筛选原始品种变异个体、回交或基因工程引起的变异等方式获得。目前,中国主要农作物育种70%是“依赖性派生品种”的创新[6]。在此背景下,通过国外引进品种进行再创新将面临侵权风险,一旦侵权成立,不但会遭到巨额索赔,还会使国际声誉受损。
2.2.2 新品种研发及保护力度薄弱中国热带作物新品种研发主要集中在橡胶、木薯、热带牧草、大宗热带水果(香蕉、荔、枝、龙眼、芒果等)等作物,但育成品种申请并获得保护权的极少。其他具有特殊价值的优、稀作物育种投入较少,新品种研发和新品种权保护几乎是空白。品种研发在与热带农业发达国家如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截至2012 年,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均有菠萝、香蕉新品种获得授权。芒果、荔枝、澳洲坚果、番木瓜、咖啡、可可、剑麻、柱花草等作物均有新品种获得授权,中国仅获得了荔枝的1 件授权,其余热带作物中国均未有新品种授权。加入UPOV1991 年文本,国外种子企业进军中国市场势不可挡,他们将凭借自身的优势抢占中国热作品种保护的空白领域,挤占未来中国热作种业的空间。2.2.3 研发主体市场化程度低,结构不合理目前,国家科研机构是中国热带作物新品种育种的主要力量,而企业由于技术、资金所限,开展育种的热情不高,种业市场化程度低。首先,中国热带作物中经济回报高,市场化条件好的作物不多,仅有橡胶、木薯、油料作物(油棕、椰子)、香料饮料以及一些大宗热带水果等,且部分作物的市场规模不大;其次,热带作物育种周期一般较长,企业短时间内要负担沉重的育种成本,且回收期长、回收风险大。但科研单位主导的育种存在着研究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分工合作、研发成果产业转化率低等问题。育种回报在某种程度上是育种者研发新品种的动力源泉,市场化正好能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因此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育种研发可以有力地促进研发主体的激情和投入,促进新品种育种研发技术的提高和新品种权的申请。中国热作种业市场化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品种研发与品种权的申请,这将会给国外种子巨头留下一定的空间,抢先在中国之前申请相关作物的新品种权,在中国加入UPOV公约1991 年文本之后利用公约条款对中国进行各种限制,使中国的热作育种陷入被动局面。
2.2.4 研发投入少在中国,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水稻、小麦、大豆、玉米、棉花等大宗作物,热带作物产业规模在整个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国家对热带作物育种科研的投入远远低于大宗作物。同时,国内对热带作物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导致公共资源对热带作物育种的投入很低。据2007 年数据,中国热区8 省区平均科技投资强度为0.72%,低于同期全国平均1.42%的水平,更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2.6%、日本2.87%、德国2.58%)的水平,用在热带农业上的比例就更加少[4]。在执行UPOV1991 年文本的部分热带国家(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共和国),木薯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越南木薯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绝大多数的热带国家,热带作物是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是国家外汇的主要来源;而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热带作物同样占有很高的战略地位,形成了政府、非政府组织、科研机构、大型种子企业、个人等完善的热带作物品种育种投入链。由于投入不足,中国热带作物育种技术和品种权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目前,中国的热带作物新品种大多是通过实生选育、突变单株培育、选育而成,在UPOV1991 年文本规定中,容易碰到“依赖性派生品种”这根红线。
2.2.5 保护意识薄弱中国热带作物育种者普遍存在品种权保护意识薄弱的情况,意识不到新品种权保护的重要性,新品种权申请量很少,远低于美国、巴西和澳大利亚等国。截至2012 年,中国典型热带作物仅有8件新品种权申请,仅有1 件授权。而同期,美国热带作物新品种权申请量为23 件,授权17 件;巴西新品种权申请量为20 件,授权14 件;澳大利亚新品种权申请34件,授权13 件[7]。美国的育种者很重视品种权的保护,除申请法律上的保护外,还采用了一些技术手段保护自己的品种权,如孟山都公司对本公司的材料进行了分子标记,如怀疑有人未经许可盗用了自己的材料,可以通过检测材料中的片段基因加以确定[8]。而中国热作育种者通过技术手段对自己所研发的新品种进行保护更为鲜见。
2.3 中国热带作物育种研发的外部机会因素(O)
2.3.1 发挥中国热带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UPOV1991文本将育种者权利扩展到了“依赖性派生品种”,对中国通过国外引种后采用基因修饰等快速育种手段研发新品种构成了很大限制。但是中国有丰富的热带植物资源储备,可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创新的产出效率,并且可利用中国热带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增加中国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的种类,形成育种优势,维护中国热带农业生产安全。
2.3.2 激发新品种研发的热情和品种保护意识中国以UPOV1978 年文本为蓝本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各类育种研发主体的创新积极性高涨,UPOV1978 文本在中国热作育种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制度效应。UPOV1991 年文本加大了育种人权利的保护力度,使得作物品种权的保护给育种者带来的利润更大,极大地激发育种人对品种创新的投入,同时使育种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增强,从而提高中国热带作物植物新品种数量和质量,促进热带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2.3.3 促进育种投入主体结构优化新品种保护制度给育种者的市场经济效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激发了企业、个人等对育种研发投入的积极性。UPOV1991 年文本对育种者权利的保护力度加大,保证了育种主体投入的快速、合理回报,不仅有利于更广泛地吸引社会主体对热带作物育种研发进行投入,促进热作育种技术升级与设备更新,也有利于使人、财、物和技术,投入那些具有中国特色,并且具有重大挖掘潜力的稀、疏热带作物,填补目前热作育种领域的空白,阻止国外种业进入中国后对中国热作育种薄弱领域的蚕食。
2.3.4 提高育种研发技术水平加入1991 文本意味着国外育种者研发的所有植物新品种将在中国受到严格保护,同时更多的国外优质品种可以进入中国热作生产领域。中国可以基于引进的国外优质品种,进行更高起点的品种创新。同时,在1991 文本对“依赖性派生品种”的保护下,中国的热作育种技术将大大提高,热作育种产业进入良性循环。
2.3.5 促进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合作加入UPOV1991 文本将对加强热带作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合作,如信息交流、数据交流、品种交流、品种测试合作、品种描述规范等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加顺利地引进更多更优的国外新品种,推动中国热带作物育种事业的发展。
2.4 中国热带作物育种研发的外部威胁因素(T)
2.4.1 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制约
(1)“依赖性派生品种”问题。首先,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热带作物特别是橡胶、木薯、椰子等作物的育种材料大部分通过国外引进,大部分育成品种都与国外种质有很大遗传关联。在执行UPOV1991 年文本的背景下,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优良种质资源多数已获得植物品种权保护。由于使用国外种质资源为原始材料育种,根据UPOV91 文本对“依赖性派生品种”的解释,以国外已获授权的种质资源为原始材料育成的新品种很有可能被定性为“依赖性派生品种”,而遭到权利限制。其次,目前中国热作新品种研发主要采用诱变、体细胞无性变异、原始品种变异、回交以及基因工程转化等育种手段,而这些育种途径选育出的新品种也有很大可能被定性为“依赖性派生品种”。
(2)采取多种保护方式将制约中国热作育种。
UPOV1991 年文本打破了对同一个植物属或种只采取品种保护权或专利权任意一种保护方式的限制,这意味着对这2 种保护方式在本国法律上都认可的缔约国可同时采取2 种方式对植物新品种进行保护。这样一来,中国在加入UPOV1991 文本之后,育种所采用的材料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概率将大大增加。
(3)品种权保护期限延长将制约中国热作育种。UPOV1991 文本比UPOV 1978 文本延长了品种权的保护期限,这意味着中国利用保护失效的品种或资源进行创新受到限制的年限更长。加入UPOV1991 文本,中国对国外有价值的品种或资源进行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或付出更高额许可费,或推迟利用时间。同时,拥有品种权多的国家将利用受保护的品种长期控制中国品种市场,造成中国与国外之间在品种创新和竞争上的科技劣势、经济劣势和市场份额的巨大落差[9]。2.4.2 薄弱领域的新品种研发面临冲击从UPOV公布的新品种权申请量、授权量来看,目前中国对荔枝、龙眼等作物具有育种资源和育种成果优势;对橡胶、木薯、椰子、香蕉、热带牧草等作物在育种资源方面处于相对劣势,育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国际比较优势不明显;对菠萝、芒果、澳洲坚果、番木瓜、咖啡、可可、剑麻等作物在育种资源和育种成果等方面落后于美国、澳大利亚、巴西、厄瓜多尔、南非、智利等国。加入UPOV1991 文本,中国热带作物薄弱领域的新品种研发面临冲击。首先,受制于“依赖性派生品种”的规定,中国目前新品种保护权拥有量处于落后的作物,或者育种资源处于劣势的作物育种将受到沉重打击。其次,新品种保护期限的延长意味着国外优势科研品种将长期占据中国热带作物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份额,中国一些育种力量薄弱的作物如菠萝、芒果、澳洲坚果、番木瓜、咖啡、可可、剑麻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如果国外这些获得品种权的新品种进入中国,可能会使这些作物的育种科研不断萎缩,最终造成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局面。
2.4.3 新品种研发中“农民特权”限制实施面临困难中国热带农业生产主要是商业化生产,绝大部分产品是以市场销售为目的,生产主体是农户和中、小型农场。UPOV1991 文本把品种权人的权利扩大到授权品种繁殖材料的收获物及其加工产品,根据这一规定,农民利用授权品种生产商品及其加工品要经过品种权人的许可,或者品种权人可以收取自留种酬金,否则将构成侵犯品种权。农民往往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加之农民可以很容易地通过无性繁殖技术对所种品种材料进行繁殖,然后扩大种植,势必会引起更多侵权纠纷,而农民对知识产权知识的欠缺则会加大纠纷处理难度。同时,农民侵权的随意性将加大权利者的维权成本。如果严格按照UPOV1991 文本的规定,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负担,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冲击,短期内还会对农民持续增收带来影响。
目前,中国在木薯、热带牧草等热作育种中采用的“农民参与式”研究,由育种研究者提供品种材料,直接在农民的农田进行试验,通过农民的参与,运用在地知识,选拔适合农田环境的品系,有时农民还会将自己的农家品种与育种研究者提供的材料相结合。这样的育种研发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面临农民的侵权问题和育种者的维权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领域育种者的重视。
3 在加入UPOV1991 文本背景下中国热带作物育种研发的应对策略
3.1 S-O(优势-机会)对策
实施走出去的新品种保护策略。基于中国在热作育种研发的优势及加入UPOV1991 文本后的外部机会,首先要继续加大热作育种的研发投入力度,巩固、强化现有的育种优势,其次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大胆实施走出去的新品种权保护策略,积极到国外申请热带作物新品种权。
3.2 W-O(劣势-机会)对策
3.2.1 增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作种质资源储备继续推进中国热作原始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鉴定和利用工作,同时继续引进国外优质种植资源,但在引种时注意规避知识产权问题。
3.2.2 扩大热带作物新品种权拥有量(1)积极利用拥有的种质资源储备,研发新品种并申请品种保护权。
(2)已育成但为申请品种保护权的热带作物新品种要积极申报保护权。(3)在加强优势作物新品种研发的同时,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稀、疏热带作物新品种研发及保护。
3.2.3 完善相关法配套律法规通过建立、完善热作领域内与UPOV1991 文本对接的相关配套法规,切实保障育种者权利,建立、健全新品种研发市场激励机制,实现育种研发快速、合理回报,激发育种者对育种研发投入的热情,推进热作育种产业市场化。
3.3 S-T(优势-威胁)对策
3.3.1 利用自有知识产权的育种材料进行新品种育种研发可利用中国保有的热带植物资源和中国已育成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进行品种在创新,有效规避UPOV1991文本中涉及的侵权问题。
3.3.2 加强热作育种研发的投入对有价值的热作种质资源由国家出资保护,对先进育种技术的研发给予课题设置和经费资助。
3.3.3 加强法制宣传通过法制宣传增强热区育种者、农民、科研机构、企业等主体的知识产权意识。
3.4 W-T(劣势-威胁)对策
加强对UPOV1991 文本规则的研究。创新制度设计,协调好育种者权利和农民特权保护之间的矛盾。
4 结语
SWOT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战略规划工具,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地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目前国内外已有采用SWOT分析法对水稻、蔬菜、荞麦、棉花等作物种业发展进行分析探讨的文献报道。针对其他大宗作物加入UPOV1991 文本后育种面临的机遇、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的研究也已见文献报道,但还未见专门针对中国热带作物种业在加入UPOV1991 文本背景下进行SWOT 分析的文献报道。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出在UPOV1991 文本框架下适合中国热带作物种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为提高中国热作种业竞争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UPOV. List of UPOV Members. [EB/OL]. (2012-12-05) [2013-11-26].upov.int/members/en/.
[2] 尹俊梅,陈业渊.中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学,2005,25(6):55-60.
[3] 王庆煌,陈业渊,李琼,等.特色热带作物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创新利用[J].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188-194.
[4] 孙好勤,张惠坚,方佳,等.中国热带农业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339-344.
[5] 李琼,陈业渊,刘建玲,等.中国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现状与思考[J].热带作物学报,2011,32(11):2174-2179.
[6] 林祥明,孙俊立.中国加入UPOV公约1991 年文本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种业,2005(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