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形式

篇1

二、通过劳动技术课程,激发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

通过劳动技术课可以使学生转变劳动态度、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让他们掌握了一些劳动、生活的本领,同时也开发了他们的智力,劳动教育还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如在学习“手工劳动制作”这节课时,有几个学生为完成一盏台灯的手工制作,不仅调查了周围几家商店以求式样精美,而且还咨询了物理老师怎样才可以节能。这个台灯的制作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和创新精神。其他的如:中英文打字、电子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维修技术课等,这些活动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之美。通过系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学到了不少生产知识,受到了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养成了热爱劳动、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三、合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教育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因素、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所以,在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可行性和有效性,要根据当地优势合理开展活动。同时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在进行小组分工时要合理搭配。社会实践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如:

1.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个活动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我们当地的优势主要有:走访老、重走时走过的老山界路线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每个学生亲身感受到敌人的残忍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点燃他们的爱国热情。

2.以考察国情社情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种形式较容易组织,既可以学校集体组织,对特殊地区、特殊行业进行重点考察,也可以利用假期时间,要求学生有专题地进行广泛的国情社情考察,并写出考察报告。如:组织学生到山风景区调查、调查自己家乡的变迁、调查少数民族的生活现状等。学生调查的过程中既要与游客、当地老百姓交流,又要走访相关管理部门。这样,既培养了社交能力,又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以参加志愿者活动和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种活动有学校和政府共同组织的,也有学生自发或学生社团与附近社区共同开展的,内容多种多样。如:组织学生参加街道卫生维护组、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等,这些活动让他们遇事有主人翁的态度,又树立起爱心和同情心,很好地将学生的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4.带有勤工俭学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

篇2

Consideration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U Siyan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98)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ractic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student sublimation knowledge, know the society, the most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yourself. The new social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mbine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long-term mechanism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long-term mechanism

1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

(1)社会实践具有认识社会功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都是在校园内进行,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导致他们认知社会、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不足。社会实践则是大学生快速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的有效途径,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2)社会实践具有素质拓展功能。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通过社会实践这一载体和平台,可以使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决策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

(3)社会实践具有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功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大量社会工作在要求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求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综合认识、社会协调能力和社会实践水平。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理论教学不同,它具备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补充,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完成从专业理论到实践经验的知识内化,使大学生将来毕业快速融入社会工作。

2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实践内容单一,形式缺乏创新

我国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已经近20年,多年来积累了一定的实践方式,其中“三下乡”、“四进社区”、“公益劳动”等形式已经发展成熟,但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却没有跟上社会发展,在实践内容、实践多样性、实践创新性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脱节”。部分高校只有暑期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往往很匆忙,没能给大学生足够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机会,部分学生为了应付差事,到某风景区转一转就叫文化研究,摆两张桌子发几份传单就叫合理用药研究,唱几首歌就叫文化下乡,听听戏、吃吃小吃就叫做非文化物质遗产研究,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脱离实际。

2.2 大学生的“五性”发挥不够充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只有参与实践的主动性、探索实践的创造性、服务社会的自觉性、联系群众的密切性、认识实践的深刻性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大学生才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受益。目前,大多数学生没有对社会实践活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一些学生甚至把社会实践当作政治任务,开展实践之前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对社会实践的内涵和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刻。这样,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也就无从谈起,社会实践的预期目的就很难达到。

2.3 社会实践缺乏稳定和高质量的实践基地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缺乏稳定性和教育性,基地管理混乱,结构单一。首先,基地与学校双方没有从观念上达成一致,学校没有明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实践的不同需求,基地没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的实践机会与实践岗位,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难以深入开展;其次,基地不固定,实践内容经常变化,没有积累与沉淀,难以对学生的思想起到深刻影响;最后,很多学生自己找实践单位,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临时性,致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难以正常有效进行。

3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1)更新理念、提升思想,建立课程化的社会实践管理体系。高校应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中,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在建立学时学分、考核要求等基础政策的同时,针对学校各学院的不同情况鼓励老师、学生创新社会实践内容、组建社会实践项目,并经过专家评审纳入特色社会实践课程。高校应该严格要求大学生必须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参加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活动,并认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社会实践算入学分,每次实践时间不得低于2周,凡社会实践成绩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各类先进评比,不能正常毕业,学生班级社会实践参与率低于98%不得评为先进集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循序渐进、归类指导,建立系统化的社会实践教育内容。高校应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的整个大学教育中,按照“接触”、“理解”、“实践”的层次引导大学生逐步深入参与社会实践。同时,高校应建立类型化的社会实践方案,根据大学生年级、专业、背景等特点和需求,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让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创新创业、勤工助学、社会调研相结合,发挥专业特色优势,确定活动内容,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分类指导。比如,鼓励来自城市的学生以了解农村发展现状为基础,到偏远地区开展医疗卫生、科技支农等实践活动;鼓励来自山区的孩子以了解城市发展现状为基础,在城市开展社区服务、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鼓励跨学科跨学院学生结队进行社会调研、创新项目研究开展实践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各选所需,各有所获。

(3)结合专业、按需设项,建立专业化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以项目为载体的团队实践是发挥综合优势、提高素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实践育人最有效的形式。首先,按照“按需设岗、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推进以团队开展的社会实践组织模式应该找准地方需求点、高校与企业结合点、学生兴趣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找准这三点并将其创新融合,才能取得社会认同、企业欢迎、学生提升的多赢效果。其次,结合教师课题科研项目,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教师参与积极性,并让学生参与到项目设计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团支部―院部分团委―校团委三级项目申报系统,使实践项目结合时代特色、结合地方实际、结合专业特点,进一步丰富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

(4)全面监管、互动考核,建立过程化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社会实践不是“雷声大,雨点小”的造势活动,不应该只重视前期宣传及后期表彰,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评价机制。实践前期对各个实践项目的实效性、可行性、特色性等进行评比,评选出重点团队与一般团队给予不同额度的经费支持。每个实践团队配备一名专业的指导教师,教师可以随队实践也可远程指导,依托社会实践微博微信平台了解团队实践情况并及时将有效信息简报反馈团委。实践结束后进行主题交流会、座谈会、分享会等总结活动,最后进行评比表彰,对于在实践中表现优秀的先进集体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情况作为每年评优的依据,纳入综合评分系统,将教师参与指导项目作为其评选职称、表彰先进的重要依据。

(5)多方合作、共同发展,建立长效化的社会实践运作模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是高校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也是高校与社会、企业进行联系的重要纽带。高校应采取“多方合作、共同发展”模式,以帮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为契机,积极与街道、社区、企业、医院等机构合作,拓展就业实践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等空间,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改变传统模式,由短期服务变为长期实践,形成社会、高校和学生三方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双.论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11).

[2] 刘张飞.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增强活动实效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3] 陈曦.大学生社会实践教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

[4] 俞松坤,王晓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

[5] 王自然.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探析[J].文学教育,2009(11).

[6] 范珊珊.浅谈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3.

[7] 杜家廷.重庆市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构建模式研究[J].职业时空,2014(11).

篇3

2009年3~4月,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在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川北医学院、西华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8所院校进行了“关于四川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共发放问卷2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20份。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建设、制约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初探、构建多元化渠道以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感培养、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与之适应的激励模式,以及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和满意度等。本文从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入手,对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分析。

一、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动机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动机是“了解社会,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面临日渐增大的竞争压力,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当今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即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而具备上述能力的基础是要在广度和深度上对社会有进一步的了解,因而“扩大知识面”是必需的。学生看重的不再是经济回报,而是“经验”回报,是内在需求。大部分大学生更渴望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增加竞争的筹码。据调查,80、90后大学生并非外界某些报道所言的“失去信仰的一代”,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依然很强烈。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为了“减轻家庭的负担”而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比例只占2.03%,这说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大学生成长需要的物质条件已基本能够得到满足,尽管如此,高校教育工作者仍然要重视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工作。

中国教育需要完成从“近代”向“现代”的转型,即实现教育理论形态上的彻底转换,这就需要创新教育理论,吸取时代的先进文化,满足时代的新要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指出:“系统即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或部分结合在一起并具有特定功能,达到同一目的的有机整体。”社会实践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和谐、高效地运行,才能获得系统效益,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最大化。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我们只需要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快乐求知,在实践中为生活做准备。与其他载体相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这个载体有显著优势,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尽可能满足大学生的实践动机。然而,目前政府、社会、高校到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认识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例如我们经常出于思想道德教育、就业、实习等目的来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心理动机的考虑。如果社会实践的设计不能较好地为学生的实践动机服务,就不能调动起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社会实践往往不易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育从来都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帮助个体实现社会化的最有效的工具。大学生需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现实生活,重组生活经验。因此,我们应根据这些需求为其提供必要的帮助,例如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提醒学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增加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扩展知识面、巩固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水平。高校应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目标,并依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有效途径实现这一目标。虽然还有极少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自己成长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只是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被动的行为,但毕竟绝大多数学生参加实践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积极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对社会实践保有持续的动力和热情。总之,教育工作者不必过多地强调动机的形成,而更应该根据学生参与实践的不同需求来调整指导的侧重点。

二、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可行性

一般来说,大学生社会实践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1)满足高校教育教学的要求的,例如辅助教学、培养科研能力、国防教育(军训);(2)追求一定物质回报的,例如勤工助学、家教或者能够增长其他社会经验的;(3)满足自我社会价值体现的,例如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首选的是公益性或事业单位,其次是企业,再次是机关单位。大量大学生愿意到公益性的或事业单位参与社会实践,其主要动机来源于实现自我价值,学生更注重的是在实践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积极意义和价值体验,这也为我们服务于学生社会实践创造了可行性。然而,虽然可行性很高,但有效性偏低,即没有充分实现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学生都首选公益性的或事业单位,这也增加了组织工作的难度,毕竟公益性的或事业单位的容纳力是有限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一个富有逻辑的结构系统,它与大学生全面发展及其接受能力的发展程度相适应。高校要依据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思想实际、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确定教育内容的广度、深度、进度和强度,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个主体性综合体系中,反映了对教育对象的层次要求。在此基础上,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整合教育内容,构建“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拓展性内容”的和谐体系。社会实践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采用何种方式主要的是要看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但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非一定呈正相关,可行性高的有效性不一定高,有效性高的可行性不一定高。 转贴于

调查显示,最想去农村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只占4.64%。虽然我国高校一直有安排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去参加社会实践的优秀传统,但现在这一传统正在逐渐消失。其中有45.4%的调查对象来自城市,他们对农村应该有好奇感、新鲜感;有超过50%的调查对象来自农村和乡镇,他们对农村也应该有深厚的感情。归根结底,愿意去农村参与社会实践的人数少的原因在于大学生缺乏吃苦精神,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差。由此可见,我们还需要在引导、号召大学生到农村参加社会实践上多下工夫。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指导川北医学院影像系2009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时,选择了位于小凉山地区彝汉杂居区的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当地的条件十分艰苦。我们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改变了传统的“三下乡”做法,主要安排了大学生深入基层调研彝族的家庭结构、计划生育状况两个内容。由于事先动员到位,具体操作适当,并且还安排了让担任该县县医院院长的学长“现身说法”,也安排了先期到该县工作的几位学友陪同参加调研的大学生走进彝族的村寨,还特别安排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例如带领学生泡温泉、去黑竹沟探险等。最终,这次社会实践的效果非常好,学生不仅没有出现最初预想的对艰苦的民族地区的排斥情绪,而且问卷调查完成得也很出色。不少学生都觉得当地的卫生资源匮乏,特别需要自己,这里才是他们建功立业的地方,还有几名学生与当地医院达成意向性就业协议;还有不少学生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而惋惜。因此,我们应当采取更多的手段消除学生对社会实践地点的片面认识,使学生获得积极的自我评价。

三、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性

篇4

在实际研究和开发中,现有的社会网络应用模型暴露出较多问题;本文基于社会网络推荐模型,给出了相应的分析及解决方案。首先,在大规模社会网络中,进行实体节点之间的链接挖掘(相当于子网划分)需要一个新型的切入点。传统的挖掘,通常从实体节点自身属性入手,根据相似度进行好友推荐,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进行节点的平方级遍历(每个节点均与其他节点进行一次匹配),将会消耗大量的系统资源【8】。其次,从目前社会网络推荐实施的依据来看,主要是对实体节点的属性(性别、年龄、学历等)进行链接挖掘,这种挖掘依据静态的、主观化的、初期的节点数据,难以应对社会网络节点动态的、客观的荐友需求【9】。针对上述问题,AER模型提出了以用户活动为依据,对社会网络进行动态划分,将子网的划分切入点从实体节点转移到用户活动的关键点上来,并将节点匹配的范围缩小至活动所划分的子网内,从而降低节点遍历所需的系统开销,提高链接挖掘的动态性和适应性。

3模型结构与工作流程

3.1模型结构

AER模型的结构与功能模块、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节点(实例)管理模块:该模块负责收集节点的相关属性信息与其相关的用户活动信息。为扩展节点信息的收集范围,本模型采用了微格式信息收集机制;其中,“微格式”是一种对象描述规范,用以表述特定的网络信息类型;以本模型中的节点为例,其微格式包括:姓名、所在地、所属组织、电子邮件地址、操作行为序列等明细属性。活动事件管理模块:该模块负责AER模型中的用户个体或集体活动事件的跟踪、识别、记录等工作,相关信息在采集后,注入活动事件数据库备用,并定时扫描,以进行事件跟踪。本模型中的活动信息采用事件六元组表示法,即:E(Event)=<O,A,T,E,P,L>。其中,O,A,T,E,P,L分别为其构成要素,即:实体节点(O:Object)、动作(A:Action)、时间(T:Time)、环境(E:Environment)、预言(P:Predict)、表现词(L:language即:关键词)。节点和活动(事件)数据库模块:用于存储和管理本模型中的节点属性序列以及事件六元组,并提供事件查询服务,包括:事件与事件、事件与节点等匹配操作。推荐生成模块:由节点管理模块和活动管理模块激发,在事件关键点或事件完成后,根据相关信息生成节点的好友推荐列表,并向社会网络节点实施推荐。

3.2工作流程

由于客户活动总是在不断的变化,为从时间序列角度描述活动,AER模型中定义活动要素变迁描述系统S=(Es,Ts,As)。其中Es为活动(事件)要素集合;Ts为时间段集合;As为动作集合。依据上述模型,在本模型工作流程中,对于活动进行两方面的处理,如图1所示。(1)本模型对节点进行“微格式”跟踪,并以时间为序,构建节点的状态信息序列,从中判断节点与活动的关系;最终注入数据至节点数据库。(2)本模型跟踪系统中活动(事件)的发展过程:本模型将定时对各个事件进行采样(2.1),即对活动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取值,并保存在数据库中,以从数值上描述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此外,活动管理模块将对活动的要素状态进行监测(2.2),通过阈值判断等方式,进行活动的关键点识别,并保存在活动数据库中,或激活推荐模块。(3)本模型根据活动中实体节点的微格式数据(3.1),采集活动(事件)要素集合中实体节点的详细信息,并定时更新;随着活动(事件)从发生到发展,及至消亡,活动中实体节点的动态离散变化过程均被记录在数据库中;节点管理模块或活动管理模块将在各活动/节点的关键点处激发匹配操作(3.2),由推荐生成模块,生成TopN的相关活动或好友(目前该模型仅用于好友推荐系统)推荐列表。(4)推荐生成列表将相关信息回馈给节点管理模块,或通过社会网络系统中的其他模块提交节点好友推荐列表。

4关键算法

4.1基于子网的匹配推荐算法

由于社会网络中活动涉及的节点(用户)数量较多,如采用传统的节点枚举匹配算法,系统将不堪重负,因此本模型中采用了改进的、基于子网的匹配推荐算法。详细步骤描述如下:(1)将根据用户在历次活动事件中筛选预处理后的活动数据,抽取其中的用户的关系形成关系矩阵X;因为用户的关系数据量较大,本模型中采用了二维表处理稀疏矩阵的方法进行存储;计算中,将矩阵扩展为X=[XA],其中的A是一个零矩阵,其规模为H×(w-mod(W,w)),其中H和W为关系数据规模的纵向高度和横宽,而w为设定的矩阵宽度;经过该步骤,可以将关系矩阵X均分为宽度为w的多个关系子矩阵(社会网络中的节点/关系子网)。(2)将分解开的二维窗口中的极值计算进行水平和垂直分解,进行两次一维窗口的极值运算,具体算法为:此时,需要对序列进行2(w-1)次数据对比,计算量较大。

4.2推荐列表过滤算法

通过上述算法得到的推荐好友列表往往较长,因此需要进行过滤,以提高推荐精度。本算法以负熵最大作为最终好友列表的搜寻方向;本算法首先需要建立负熵的判决准则。由概率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可知:在目前已知的所有等方差的随机性变量中,高斯变量的熵是大的;因此,本算法利用熵来度量非高斯性的常用熵的修正状态,即负熵。以中心极限理论为基础,如果一随机变量X(用户的好友需求)由若干彼此独立的随机变量Si(i=1,2,3……N)组成,只要Si均值和方差都有限,则不论它呈现哪种分布,随机变量X都将比Si更类似于高斯分布。据此现象,在推荐列表过滤过程中,可通过过滤结果的非高斯性的度量来描述过滤结果之间的彼此独立性,当它们的非高斯性的度量达到最大值时,则表明已完成了过滤。据此,负熵可定义为:实际运算中,该算法中用的期望必须用它们的估计值代替;而最好的估计是对应的样本平均。但引入所有的有效数据参与计算,将会消耗过多的系统资源。因此本算法采用了随机抽样求平均的方法进行估值。因为,样本数目对最终的估值精度影响较大。因此,如果假如收敛不理想的话(最终好友数量太少),将调节样本的数量。

5性能仿真与分析

本模型的测试采用了VLSNS(VirtualLocalSNS:开源的虚拟社会网络数据库,具有兆级的关系数据,适用于海量关系模拟与仿真)测试数据集进行性能测试,并与基于用户属性与话题的社会网络推荐模型SRR(SmartRelationRecommender:该模型主要采用静态用户属性与动态话题跟踪的方法进行推荐)进行了仿真结果对比。其中VLSNS数据库中,选用了275名用户(节点)作为测试基本数据,其相关活动条目共计21935条(含好友列表操作活动),用户实际存在好友关系共2381对(双向关系记为一对)。仿真性能测试分别对两种模型的好友覆盖度、推荐精确度和召回率进行了验证。其中,普通的好友覆盖度定义为:推荐模型向用户推荐的好友集对用户最终好友集合的覆盖程度;实际的应用中,好友关系是流动性关系,存在数量上的增减(例如:用户和好友的添加、删除、关系变更等)和时序上的变化,为更精确的测试模型性能,本次测试对运行中两种模型中的好友覆盖率进行了活动顺序的跟踪,其定义修正为:Coverage(t)=∑(RS(t)∩RR(t))/RS(t)t≥0;其中,RS(t)为用户在时刻t的实际好友数量,RR(t)为用户在时刻t获得的推荐好友数量。如图2可知,本模型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较高的好友覆盖率,具有较好的推荐性能。

篇5

众多研究表明,幼儿园的心理、社会环境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环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通过塑造环境更好地塑造人。

1.班级物质环境:为幼儿创设自我宣泄和相互交流的物质空间

班级活动室是师生和幼儿之间交往,发生相互作用最多、最频繁的地方。因此我们在创设班级环境时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区域空间合理分配:我们根据每班幼儿人数,合理设置活动区数量,以每个区域4~5人为标准,人数过少则不利于培养幼儿丰富的交往行为。

私密空间每班都有:每个班级在设置区域游戏时,都充分考虑个体幼儿的特殊需要开设心情角,使幼儿能够有个相对秘密的空间向朋友倾诉或自我宣泄。

室外空间相互共享:我们打破早操各班分开的模式,以小圆圈舞的方式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一起跳舞,增加幼儿间融洽、和谐的氛围,扩大幼儿的交往圈。在每周二、周三上午10:00-10:50开展全园混龄游戏,丰富幼儿的交往层面,发挥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混龄教育功能,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2.班级精神环境:为幼儿创设关爱、支持、理解、接纳的精神空间

班级精神环境对每个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将直接影响幼儿良好社会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因此我们要求每个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做到以下几点:

教师的理解与接纳胜过直接干预:教师要善于理解幼儿的各种情感需要,特别是那些调皮、好动的孩子,更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对于幼儿偶尔犯错,要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留给幼儿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整的空间。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不以权威的命令去要求幼儿。总之,教师要努力创设自由而不放纵、指导而不支配的教育环境,使幼儿能够积极、主动、大胆、自信地表现自己,逐渐学会自我接纳和自我控制。

教师的身体语言胜过一句口头表扬:对幼儿的积极行为要及时地运用各种身体语言动作,如点头、微笑、抚摸脑袋、轻拍肩膀等进行反馈和强化。

教师的引导与鼓励是最好的精神食粮:由于大部分幼儿的情感迁移能力比较差,对他人的思想感情、个体需要还不能察觉。因此,教师应经常组织幼儿相互说说对某件事情的感受,鼓励幼儿大胆地向同伴或老师提出请求或提供帮助,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并通过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吸引幼儿,使他们得到成功交往的体验;增强其自信心和积极、愉快的情感体验。

二、集体教学:为幼儿提供积极有效的社会学习途径

“集体教学可以集中、明确和定量地实现教育目标,使幼儿获得社会认知、技能和社会性品质,是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形式。”因此我们把集体教学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1.集体教学的内容要来自于幼儿的现实生活

过去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往往忽视了对幼儿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许多内容脱离了幼儿的现实生活,造成幼儿学习兴趣不高,教师说教多。现在,我们教师认识到社会性教育与认知教育相比更具有贴近生活的特征,认识到幼儿的社会性,就是生活中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因此教师经常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价值,通过细致的观察,把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情作为集体教学内容。

2.集体教学的目标要整合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且具体可操作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讨论,我们改变了过去重视社会认知、轻情感体验的模式。如“我是中国娃”的主题目标经过讨论和修改,把幼儿喜欢的英雄纳入到学习目标中,与对国旗的认识和升国旗时的行为要求加以联系,对祖国的认识也是通过孩子自己讲述旅游中的故事、收集照片、特产等来感受。

3.集体教学的方式要注重幼儿的亲身实践和情感体验

我们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典型事例,通过情景剧表演、录像回放、越剧表演、设置疑问等方式帮助幼儿回忆、再现生活中的场景,组织幼儿讨论是非,激发幼儿的同情心、相互关爱之情,并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游戏中进行实践练习。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还组织参观访问活动,通过幼儿的亲身参与获得直接体验,促进其良好情感和品质的形成。

三、社会实践:为幼儿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

社会性品质的形成不是“告知”就能形成的,也不是简单地靠环境的“熏染”就能形成,它是主体选择、接纳和实践的结果。因此我们尽可能地创设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在丰富的、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积极主动地体验、动手、思考、观察、交往、表现,主动地发展社会性。并积极利用家庭资源,指导家长创设机会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给幼儿自我表现和展示的机会,多渠道地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节日活动:我的节日我做主

“六一”节,我们改变了过去一贯做法,把送孩子礼物变成了“我的礼物我做主”活动。中大班孩子到超市亲自为自己、为父母购物。小班的孩子在幼儿园教师特意创设的超市中购物。因为活动的真实性,所有孩子对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主动商量、大胆求教,学着大人的样子自觉排队,回到班级还一起交流购物的经验,观赏所买的物品,分享快乐情绪。

2.户外拓展:挑战自我,互帮互助

为了让更多的家长了解和重视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孩子团队合作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年6月,我园大班孩子都要开展露营和野外拓展训练。(如登鹿胎山、看珍稀动物)拓展活动让家长看到了孩子的潜力,看到了孩子独立、大胆、积极、主动的良好品质。

3.上街宣传:关心社会,从小做起

篇6

信任是社会资本的核心,它意味着对他人的行为具有稳定的预期,这是社会成员之间互惠合作的前提。虽然社会资本往往是“超出政府控制范围之外的副产品”[2],过多的外在干预通常只会对其生成与发展起到抑制和阻碍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培育社会资本方面无能为力,实际上,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推进社会信用建设促进社会资本的培育,助力“美德善行”活动。

首先,必须努力打造诚信政府,为社会信用建设树立标杆。政府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者、监管者,政府诚信是社会信用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信用建设方面,政府自身必须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为此,政府固然要重视对机关内部公务人员的诚信教育工作,但更为重要的是,政府自身必须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步伐。因为在现代社会,唯有法治才是政府信用最为稳定的基石,“要使政府诚信于民,重要的是将政府的权力运行纳入法制轨道,将道德诚信变为制度诚信”[3],为政府信用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制度规范权力。要通?^“权力清单”等严密的规章制度,使行政权力的运用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确保权力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最大限度地防止懒政、怠政、不作为、乱作为等权力滥用的现象,维护政府的公信力。2.以公开增进互信。在“美德善行”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遵照“以公开为常态”的原则,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美德善行”活动的动态信息,使人民群众充分了解活动的目的意义、整体规划、计划步骤、阶段成果等相关情况,增进政府与群众的互信。3.以沟通强化认同。在信息公开的基础上,政府与人民群众应就“美德善行”活动建立健全制度化的沟通渠道。通过咨询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群众对于“美德善行”活动的意见和建议,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批评,增强群众对“美德善行”活动的认同感,提高对政府的信任度。

其次,必须建立健全失信惩戒机制,为社会信用建设夯实制度基础。失信行为的出现是因为它的收益大于成本,而惩戒机制是社会交往规则的组成部分,本身具有社会资本的属性。因此,推进社会信用建设,就必须针对失信行为建立相应的准确有力的惩戒机制,以大大增加失信行为的成本。在信用体系建设中,要根据每个公民的诚信状况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并依靠信息化的技术把他们的信用记录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及时灵敏的反馈和惩戒,让失信者付出法律和道德的沉重代价,在社会生活中举步维艰,从而使诚实守信成为每个公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形成以诚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社会风气。

二、通过推进志愿组织建设培育社会资本

志愿组织是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取向的自治性社会组织,它独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通过志愿机制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具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的特征。“普遍认为,志愿性组织是社会资本生长的温床。现代社会中社会资本的产生和更新与志愿组织和部门有着密切联系。”[4]志愿组织不仅为社会成员的持续互动交流提供了有效的组织框架,更重要的是,志愿组织的公益性质,使得它能够引导和帮助社会成员突破个人和小集团利益的桎梏,以更加广阔的心胸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关注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志愿组织所生成的社会资本中蕴藏着丰富的公共精神,更加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故而能够推动“美德善行”活动的深入开展。因此,必须大力推进志愿组织的发展,培育出更多的现代社会资本,以“美德善行”推动活动的深入发展。

首先,要为志愿组织参与“美德善行”活动建立稳定的渠道。志愿组织也是公共物品的生产者,在实际操作中,政府可以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区分“掌舵”和“划桨”两种职能。对于那些需要奉献爱心和公益精神的活动,政府可以通过项目补贴、项目奖励等方式委托给志愿组织承办,充分发挥志愿组织贴近群众、灵活多变的优势。而政府部门主要进行全盘掌控,通过政策导向和资金支持引导志愿组织服务于“美德善行”活动。正是在具体的志愿活动中,志愿组织的公益性质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升,而社会资本也得以生成。

其次,要努力提高志愿者的整体素质。志愿者的素质是志愿组织的生命力所在,与志愿组织的发展前景息息相关。面对目前志愿者专业化程度不高、业务水平有限的现实情况,政府部门有必要根据“美德善行”活动的规划和要求,对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化的培训,以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对志愿者的培训必须特别强调志愿精神、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努力提高志愿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他们服务社会的积极性,从而为志愿组织的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三、推进基层社区建设以培育社会资本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下,社区作为城乡基层管理的微观细胞和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场所,既是“美德善行”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抓手,又是培育社会资本的重要载体。在实践中,必?努力构建居民平等参与社区治理的社会网络,培育现代社会资本。。

首先,要切实保障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大力推进基层社区民主建设。要遵照党的十的精神,认真落实居民在社区管理中的各项权利,依托居委会选举、居民公决、社区论坛等多种多样的制度和组织,引导和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特别是就社区内如何开展“美德善行”动的问题,要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引导他们合理表达利益诉求,监督活动的执行情况。通过居民面对面的互动协商,求取政策的“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整合社区利益,以此强化居民对于“美德善行”活动的认同感。

其次,要动员和组织居民直接参与社区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在社区治理中,居民作为主人,不仅要“坐下谈”,而且要“动手做”。具体到“美德善行”活动,就是要对活动进行科学地分解成具体的任务,落实到社区内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家庭,让每一个居民都对“美德善行”活动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正是因为亲身参与“美德善行”活动,居民才会在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中增进互信,生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社会资本,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美德善行”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通过构建邻里互助网络培育社会资本

篇7

1 确立节日主题活动的目标和要求

我国的传统节日具体有哪些,在每个节日里人们希望让孩子了解一些什么内容呢?教师挖掘节日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并以此为依据确立活动目标和要求是设计活动的关键。我们结合幼儿各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各年龄幼儿的教育有不同的目标要求。如小班的幼儿,可以侧重于节日氛围的营造,重在引导参与;中班幼儿侧重于节日活动的体验,理解一定的内涵;大班幼儿要侧重于拓展活动的丰富性,并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华。

以国庆节为例:大班孩子围绕”我是中国人”这一主题开展,通过收集资料,让孩子们参与活动的设计,讨论如何庆祝?如何布置环境?学习制作五星红旗,设立国庆倒记时牌等,以期盼的心情迎接国庆,到用积木和老师共同搭建天安门,孩子们在攀登用纸盒,椅子等搭建的长城时,还真有点“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气势,从中萌发他们爱祖国的情感,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及初步的团队协作精神。

2 有效利用节日活动中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节日中一些传统的节令风俗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如春节时幼儿都会收到压岁钱,压岁钱就渗透着理财教育,利用幼儿收到的“压岁钱”,让幼儿说说自己的“压岁钱”有多少,准备怎么用等,运用数字,统计等对孩子渗透理财教育。三八妇女节时,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幼儿在“我为妈妈捶捶背”,“我给妈妈送祝福”等活动中接受教育,从单向接受爱,到学着体会爱,进而初步表达爱,萌发从关心亲人到关心他人的意识。劳动节到了,组织孩子慰问身边的营养员阿姨,到社区面包房去感受叔叔阿姨劳动的辛苦、慰问小区保安辛勤的工作;让孩子们收集各行各业的图片,爸爸妈妈的工作照片,让父母来介绍他们的工作;在家庭中,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热爱和尊重劳动者、爱惜劳动成果。此外,还可以引导幼儿在“送贺卡”时渗透环保教育和礼仪教育。

3 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开展节日活动

“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人们在对幼儿进行民俗节日教育的同时,必须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中秋国庆节前夕,老师、孩子及家长志愿者用废旧材料月饼盒和牛奶盒搭成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小长城,叔叔们踏着威武雄壮的步伐走向旗杆,在嘹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孩子们随着叔叔的口令举起小手向国旗敬礼,他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光荣与自豪;当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围桌品尝毛豆芋艿和月饼时,尽享着家庭的温馨;月饼入口,浓情也化在心里。

对身处激烈社会竞争中的年轻家长而言,很多人对于节日的概念已经淡化,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有机会和孩子共同体验传统节日,重温童年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重新检视自己的幸福感,弥足珍贵。

敬老节,孩子们走进社区敬老院,将精心准备好的礼物献给敬老院的老人们,边唱边为爷爷、奶奶敲背、捶腿,说说悄悄话。

重阳节,邀请幼儿的祖辈家长们来园观看幼儿表演节目,与幼儿一起游戏,激发了幼儿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情感。

篇8

    近几年来,我省一些企业在改制和兼并破产过程中,按照有关规定,对部分职工采取“买断工龄”或一次性安置的办法,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后,解除了劳动关系。为使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职工能够接续社会保险关系,保障其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职工原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后,要继续参加养老保险。原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的职工被其他单位招用后,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现行规定缴费。原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职工未再就业的,由职工本人按照城镇个体工商户的缴费办法缴纳养老保险费,即以当期上年度所在市、地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按照18%的比例缴费。以后,任何单位都不能以“买断工龄”为由终止职工养老保险关系。

    二、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前企业欠缴养老保险费的,由企业补缴;个人欠费的,由个人补缴。若企业已经解体,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职工个人自愿的,由被“买断工龄”职工以本人当期缴费工资为基数,在补缴个人欠费(含利息)的同时,补缴单位的欠费(含利息)。

    三、原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之前连续缴费的,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按照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之和计发基本养老金。职工被“买断工龄”或被一次性安置后未再缴费的,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后,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之和满15年的,按照《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统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陕政发〔1998〕28号)规定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不执行原办法),其中职工平均工资以最早中断缴费的上年度本市、地职工平均工资为准。

篇9

2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提升的策略

2.1提高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思想认识能否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取决于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只有全面提高组织者与参与者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才能真正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1)提高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摒弃落后思想意识,彻底打破重规模、重宣传、轻过程、轻实效观念,要将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首要目标。统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思想意识,明确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要求,真正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放在重要地位,视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以达到高校育人目标,从课程安排、学分设置、经费比例上给予大力支持,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符合学生专业要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切实满足社会发展对全面人才的需要。

(2)从大学生本人层面提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大学社会实践不能仅仅是大学生与社会的单边交流,学校也要相应的为学生提供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作用,以及当前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其自身也要存在一些危机感,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动手实践的能力,用阳光、向上的心态,主动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在社会中使自己的品质得到磨练,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为适应日后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2.2不断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日渐提高,企业皆需要全面复合型的高科技人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紧随时代步伐,对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断充实,形式不断创新,构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机制,以确保社会实践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1)开拓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在过去,社会实践的开展形式多为社会调查、文艺演出等,形式较为单一,高校应立足于大学生的专业,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向科技、文化、环保的方向发展,形成新的社会实践形式。与此同时,要不断摸索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方法,做到前期调研、中期开展、后期跟踪的全程服务,在服务时,应全力服务好某个环节,不能全部都抓,却又不能全部顾及。

(2)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社会活动应与地方企业所需相适应,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于开展医疗知识普及相关的活动,实施义诊等活动。此外,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就业实践等活动,为日后进入社会提前热身。

2.3要强化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高校应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中,从制度层面对社会实践从目标、内容到考评等进行约束、管理,并加强执行的力度。社会实践过程中,各部门应互通有无,设立专人进行组织管理,并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监督学生社会实践实施的效果。与此同时,高校应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与地方经济相关联,在提升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

篇10

地方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4-0183-01

1 地方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1.1 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不够深入

对于大学生来说,大学期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有必要,然而事实上,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上,社会、学校、学生认识不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把社会实践活动当作一项任务,总是敷衍了事。对于学校来说,很多校领导认为社会实践活动不如教学实践重要。基于多种因素,需要社会、学校、学生提高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和重视。

1.2 内容比较单调

目前,很多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实际就是流于形式。一部分学校花费大量经费打着社会实践的旗子到处游山玩水;还有一些高校是为了完成相关部门的指示,被动地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有些高校在确定社会实践主题时,时代感很强,然而实际上内容却风马不相及。

1.3 社会实践缺乏科学的指导

在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缺少科学专业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由于学生接触社会机会少,就需要学校和老师的帮助与指导。在学生确定实践内容或实践活动主题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并与学生一起深入实践、解决问题。

2 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提升的策略

2.1 提高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的思想认识

能否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首先取决于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只有全面提高组织者与参与者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才能真正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1)提高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认识。摒弃落后思想意识,彻底打破重规模、重宣传、轻过程、轻实效观念,要将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首要目标。统一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思想意识,明确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要求,真正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放在重要地位,视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以达到高校育人目标,从课程安排、学分设置、经费比例上给予大力支持,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符合学生专业要求,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切实满足社会发展对全面人才的需要。

(2)从大学生本人层面提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大学社会实践不能仅仅是大学生与社会的单边交流,学校也要相应的为学生提供引导,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作用,以及当前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其自身也要存在一些危机感,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加强动手实践的能力,用阳光、向上的心态,主动投入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在社会中使自己的品质得到磨练,综合能力得以提升,为适应日后的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不断深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日渐提高,企业皆需要全面复合型的高科技人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紧随时代步伐,对社会实践的内容不断充实,形式不断创新,构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机制,以确保社会实践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综合型人才。

(1)开拓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在过去,社会实践的开展形式多为社会调查、文艺演出等,形式较为单一,高校应立足于大学生的专业,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将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向科技、文化、环保的方向发展,形成新的社会实践形式。与此同时,要不断摸索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方法,做到前期调研、中期开展、后期跟踪的全程服务,在服务时,应全力服务好某个环节,不能全部都抓,却又不能全部顾及。

(2)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应立足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社会活动应与地方企业所需相适应,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于开展医疗知识普及相关的活动,实施义诊等活动。此外,对于临近毕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就业实践等活动,为日后进入社会提前热身。

2.3 要强化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

高校应将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体系中,从制度层面对社会实践从目标、内容到考评等进行约束、管理,并加强执行的力度。社会实践过程中,各部门应互通有无,设立专人进行组织管理,并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监督学生社会实践实施的效果。与此同时,高校应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开拓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将社会实践与地方经济相关联,在提升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同时,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

3 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和企业对高校人才输出的要求日益提高,面对我国建设的长期目标、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同时也迎来了很多机遇。地方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应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树立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自己,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快速适应,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

篇11

一些高校社会实践活动重形式、轻内容,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深入认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涉及专业技能训练、思想品质锤炼、问题解决锻炼、义工服务磨炼、创新创业操练等多个方面。但是,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尚缺乏深入认识,仅仅注重表象,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拉条幅、挥旗帜、拍照片”“盖章有效”的庸俗化和形式化活动。同时,一些高校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陷入“定调子”“审方案”“听汇报”的固化模式,社会实践活动往往重形式、轻内容。

学校欠缺指导与反馈,致使现实与理想脱节。理想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当以科学合理的引领为支撑,使学生学以致用、获得充实体验。事实上,不少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却体现在口头和文本上,并未对指导教师进行科学系统的培训,一些高校将“导师”异化为“领队”,甚至出现了“这次你去,下次我来”的轮流应付现象。不只如此,一些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重安全、轻指导”“多监管、少反馈”,导致部分学生对主题盲目、流程陌生、问题困惑、报告茫然,社会实践活动易陷入“过程凭感觉、报告找百度、通过看公章”的形式主义泥淖,与其初衷背道而驰。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需要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更需要制度规约和条件保障。当下,一些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处于制度不到位、规定不明确、要求不具体、条件不充分的状态之中,学生只能提交一份冠冕堂皇的书面实践报告,一些学生的报告甚至是拼凑或抄袭而成的。高校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有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分工负责的组织机构、密切配合的协作关系,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推进机制、多元督导评价机制、经费和基地开拓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从临时性、阶段性的“走形式”向持久化、常态化的“长见识”回归。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学生认识社会的“大课堂”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验证德行的基本依据,社会实践能够再现大学生道德教育状况。健康高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锤炼大学生道德品质,而弄虚作假、敷衍了事的形式主义行为不但有损大学生形象,还会颓化其品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广阔空间,并以其特有的渗透性、灵活性、广泛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素质,在身体力行中得到发展。

就初衷来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其加深对国情民意的认识,能够提升其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社会实践活动兼具多重功能,可以说,“长见识”“增才干”“作贡献”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追求和本质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如果一个人通过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进行学习,并于必要时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承担个人责任,就会充分地实现他在各方面的潜力”。服务和奉献是现代社会公民所追求的基本素质,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期间,我国大学生志愿者之所以能恪尽职守、大放异彩,正是因为他们亲身感悟和践行了社会责任,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列宁曾说过,“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可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还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就此而言,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可以借助其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优势,使学生洞察社会、体察生活,顺利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角色的转化。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带给大学生自信、包容、开放的心理成长感受和联动、共享、双赢的社会发展体验,还为大学生开阔视野、磨砺才干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强化指导力量、创设常态机制、激发实践热情,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效能

彰显学生特色,激发实践热情。一是要减轻学生的实践负担,在有效引导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支配实践活动时间。科学调整教学计划和课内外实践安排,为学生创造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引领学生将理论学习成果应用于实践。二是要借助榜样力量发挥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和干劲。发挥优秀队伍或先进个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社会实践活动。

篇12

(一)组织层面牵头组织部门较多,管理交叉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分别由学生处、团委、系部、班级等牵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除此之外,有些班级也会在辅导员的组织带领下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一般有暑期带薪实习、三下乡、义诊、志愿者服务、关爱老人儿童等传统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二)实践时间成纵贯线分布,横贯全年

在高职医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方面,一般寒暑假有带薪实习,暑期三下乡与义诊,护士节、国医节等相关节点的专门义诊活动,以及平时院系学生会和班级组织的日常性社会实践活动。以上实践项目基本上涵盖了两学期的大多数时间,相对来说实践的时间安排较为充分。一般涉及到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办事处、卫生局、制药厂、敬老院、社区等企事业单位。

(三)实践内容停留在传统层面,鲜少创新

目前医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有送医送药、医学科普常识宣传展览、与留守儿童交流、关爱敬老院孤寡老人、测量血压等。像中医类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还可涉及到按摩、针灸、推拿等内容。因此当前的医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由于诸多限制因素,故而实践项目还停留在传统层面,实践内容还缺乏突破与创新。

(四)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健全,考核较难

在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监督中,目前还缺乏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实践方式、实践时间、实践收效等具体内容进行量化考评。一般如寒暑假带薪实习会由学生实习单位出具相关说明,描述和评论学生的实习情况;但是诸如三下乡、义诊、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孤寡老人等实践内容则暂无完善的考评体系,仅是由学习发放社会实践表格填写,表明某某同学在何时何地参加了什么社会实践活动,此外,撰写社会实践报告也多是陈述性文章,对实践成效、实践收获等考评尚无明确体现。

二、当前高职院校医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部门虽多,但缺乏协调统筹与模式创新

学生处、团委、院系三家分别牵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虽各有侧重,时间上也纵贯全年,但是基本上除了学生处与团委各自负责的专项社会实践活动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基本依托院系、班级自行开展。在这其中三家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的协调与部署,没有形成形式内容较为丰富,并能体现医学生专业特色与时代特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各自唱着“独角戏”。在内容形式上也多放在传统项目上,创新之处较少。

(二)时间布控战线较长,但有效社会实践时间较短

由学生处负责组织的寒暑假带薪实习相对时间较为集中,但寒假带薪实习由于刚好在过年前,各企事业单位也在年终总结计划的工作中,因而虽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但基本除了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其他单位能提供的有效实践时间较为短暂,而且由于时间较短,业务不熟的原因也基本上不能有效参与实践单位的工作,因而收效甚微。由团委负责组织的暑期三下乡一般为期一周,除去来回路上的两天时间外,活动时间一般仅有五天,按照“三下乡”惯例,基本每天都有活动安排,但是其中涉及专业的时间也仅限于义诊活动中。除此之外的日常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单次活动时间都在三到五小时之内,即便是每周一次,每年总量以天为单位折合也仅在五天左右,社会实践活动时间较少。由系部或班级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多只能利用周末和课余实践进行,一般周末的实践时间在2-3个小时左右,课余时间的实践活动一般在1个小时左右。一般频率为两周一次或一周一次,即使按照一周一次计算,一次一个小时,一学年也仅为32小时,实践时间相对较短。在各系部及班级开展的义诊活动中一般有测量血压、送医送药等内容,与其他专业相比中医类学生由于专业技术性强的原因还可进行操作性较强的针灸、推拿、按摩等服务项目。相比而言西医临床类专业的实践内容就较为局限,一方面因为在校学生不具备行医资格,不能看病开方;另一方面西医类疾病诊断大多依靠精密仪器检查,但是目前一般高职医学院校还不具备携带精密大型检查设备进行外出实践活动的条件,因而实践成果也不明显。

(三)实践内容较为简单,与专业相关度较低

当前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还局限于传统的服务项目,加之在校医学生还没能考取执业医师相关资格证书,不具备行医看病资格,更加局限了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以中医、临床、药学、护理、医学技术五类专业为例基本每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大体一致,测量血压、送医送药等传统项目必不可少。由于中医针推、康复等专业实践操作性较强,可以增加针灸、推拿、按摩等实践内容外,其他专业的学生实践活动内容基本比较简单,而且与专业联系较少,不能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对专业的提升与推动作用。比如像临床医学专业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参与实践学生大多为大一、大二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知识还不够全面,大型医疗器械无法携带外出,加之群众对在校学生的专业不能完全信任等原因,无法开展专业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其他专业基于此原因也给实践活动带来诸多限制。

(四)参与人数少,覆盖面较窄

现行由团委和系部学生会组织牵头的“三下乡”和“带薪实习”基本上要经过学生报名、辅导员推荐、系部审核、团委学生会综合考评等步骤才能确定最终参加人选。一方面实习单位提供的名额有限,另一方面学校对报名人员进行综合遴选后,一个系部最终也只有三十人左右能参加。以中医系为例,参加比例仅为3%左右。而“三下乡”以系部为单位分派到各处的支队,一般也要经过报名筛选才能确定。由于经费、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以中医系为例,最终能参加“三下乡”队伍的也不超过四十五人。参加比例仅为6.4%,略高于带薪实习。而由班级自行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中医针推康复班为例,每周开展一次由五名左右的同学进行的义务按摩,一年以九个月的教学时间来算,共计180人次每年,相当于班上每名同学一年能参加3次左右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个数量相当少,而且并不是每位同学都能参与进来。

(五)资金保障不足,许多项目无法开展

在现行的几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由学生部门或者系部自行做预算,每年有固定的活动经费。以五十人左右的实践队伍为例,一般不超过一万元。几十人的队伍交通费、食宿费就占去很大一部分,剩下的钱想覆盖众多项目,就只有采取压缩时间、合并进行等方式了。寒暑假“带薪实习”由于单位不同,提供的条件也存在差异。有些单位可能提供食宿,提供一天伍拾元左右的报酬,有些单位不提供食宿,只有一天五十元的工资,这样的话就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学校对带薪实习也没有额外的资金预算。此外由系部或班级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一般列入学生活动经费中,并没有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预算,因此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同学们就会寻找那些不需要太多物质投入的项目,或者尽量避免自行购买,通常采取向某些部门或者系部班级借用的方式。因此在开展和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时,由于经费不足的原因,很多项目和活动无法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方式的创新也受到极大限制。

(六)考评机制不健全,考核结果运用受限

现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一般都通过填写《大学生社会实践考核表》,一般包括学生的基本信息、实践内容、实践单位鉴定意见、指导教师意见、学生所在系部或团委考核意见。其中指导教师意见、学生所在系部或团委考核意见大多采取及格与不及格来考核,这种考核虽然简单易评,但是不能科学全面的对每个同学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进行评价。对于三下乡,一般会采取撰写社会实践报告或者课题调研报告的形式来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成果,但是这种反映并不能等同于考核,即便是有考核,也仅限于对社会实践报告或者调研报告撰写好坏的评价,并不能反映大学生社会实践效果的优劣。大学生开展的日常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填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表》外,一般通过撰写简报、拍摄图片的方式来反映实践成果,考核基本融合到团委对系部、系部对班级、班级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考核中,一般以开展次数、参与人数来考评,仅仅是量化考核,不能充分展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质量成果。此外,以上这些考评一般用于年终或期末学校对团委工作、团委对系部学生会工作、系部对班级、班级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量化评分,最终表现形式基本通过评优评先的方式来呈现。但是对其进一步的运用,比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考评结果对专业课程培养的启示、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启示、对专业课程设计的启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启示等等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改善当前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常态化机制

一方面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配套实施制度,将组织管理部门、经费支出、实践时间、实践内容、考核机制、监督机制、成果认定等通过制度固化,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避免多头组织、交叉管理、监管缺乏、考核不规范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借鉴如香港、西方国家的义工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逐渐发展为常态化的全民日常志愿服务活动,而不是偶尔为之的考评性利益活动。

(二)深化认识,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费支持保障体系

一方面加强相关管理和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部门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项目的资金支持,并确立参与支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的各主体的比重,比如社会、学校、各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付比重。另一方面加大对社会相关教育组织机构的宣传和影响,利用社会组织的优势,筹集更多的专门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或实践创业的资金。第三加强各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支持,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吸引赞助等方式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资金。比如像药材、制药等实践活动与企业联合较为紧密的专业即可通过此方式吸引更多的实践资金。

(三)加强对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形式的创新,最大范围扩大学生参与面

一方面积极探索与医学专业结合更为紧密,更能有助于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内容,切实发挥实践反作用于认识并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的作用,从而最终实现促进医学生提升基本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日常志愿者服务紧密结合,并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优势,创新实践活动形式。例如将简单的送医送药拓展为医学生与社区居民定点联系、建立医学生定点联系家庭的方式,既能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关系,又能拓宽实践服务内容。第三尽可能吸引和允许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现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机制由于诸多条件限制致使许多同学不能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通过扩充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拓展带薪实习单位、创新实践形式等方式,同时放宽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准入条件,将精英式社会实践活动转变为大众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实践考核认定机制,强化对考核结果的运用

一是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制度,确定对实践活动内容、形式、时间、次数等的具体要求,设立考核等级,确定相应等级对应相应的分数等内容。确保实事求是、公平、公开、公正的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考核评价。二是对考核结果有效运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结果与升学、就业等事项联系起来,可以借鉴例如美国对申请大学生对社会服务的相关加分政策,扩大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升学、就业中的分值比重,推动大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从而不断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珈含,丰光,冷德生,等.医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探索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33-134.

[2]吴李呜,阮啸.对医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及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27-28.

篇13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为指导思想,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选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一)社会实践活动总时间,一般每学年不少于10天。社会实践活动所需时间,利用课内、课外和节假日时间解决,课内时间由综合实践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时间解决。

(二)社会实践活动可采取学校组织和班级、学生自行联系等多种形式进行,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生活体验、国防教育、安全演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环保活动、交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活动。

(三)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以校内外有计划的活动为主,以学校和家庭为主要实践场所,重在体验;中学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国防教育、公益劳动、环保活动、交通实践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等,以社区和校外教育场所为主要实践阵地,外出活动一般应在市行政区内。

(四)鼓励教师创新社会实践活动方式。

三、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则

(一)坚持教育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社会实践活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心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生产劳动,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坚持主体性和指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应教给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启发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鉴别、思考、研究和发展。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坚持时代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要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校创“合格+特长”学生活动,把握时代脉搏,突出人文、科技、国防、文明、环保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特长的培养。

(四)坚持安全性和严密性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班主任和辅导教师是学生实践活动主要责任人。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分工严谨,有条件可以邀请家长参与管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和家长(监护人)要教给学生自救和自我保护方法,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到社会实践场所(含校外教育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基地、生产实践教育基地、社区等)班主任要和社会实践场所在保证设施安全的基础上,向学生讲清与实践内容相关的操作程序、安全制度,培养学生安全生产和操作的意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按教育部颁发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和《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的相关精神解决处理。

三、社会实践活动的评定和考核

(一)学校要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必修内容,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中,切实予以保证;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并作为评定“合格+特长”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学生”的一项依据。

(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证的单位包括:社会实践场所、社区居委会、市、区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学校大队部。一般由接待单位、社区居委会等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手册》中相应的位置加盖印章,特殊情况可由所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或学校大队部盖章。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相对集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时,要积极协调接待单位,统一为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认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的考评工作,由学校大队部或班主任负责。

(三)社会实践活动评定分A(优)、B(良)、C(中)、D(差)四个等级,班主任可根据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进行考评。

四、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一)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对全校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统筹协调、督促指导、考核评估,宏观管理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工作。

(二)教务处要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管理的长效机制,定期研究、处理班级反馈的信息,做好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课程设置和指导考核等工作。学校要组织教师、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成果的展示和交流活动,帮助师生把各种成果和建设性意见推荐给区教育局,让学生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鼓励和保护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三)班级要建立社社会实践活动工作网络,吸纳有意愿的家长参加,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主动与学校所在地的纪念馆、商场、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取得联系,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建立一个相对固定、便于中小学生开展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必备的条件。要主动向家长宣讲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争取家长对此项工作的支持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