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教育转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所谓的数字出版指的是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存储技术和显示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的综合运用,融合传统教育图书出版的内容,并在传统教育图书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改进,是一种新兴的出版产业。数字化在出版的过程中,将所有的图书信息都以二进制码的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通过光盘和磁盘等介质,把信息存储起来,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图书信息的处理和接收。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样一个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方式。整个过程都是数字化的,其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也是数字化的,使得人们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也实现了数字化。虽然,数字化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图书互联网络和图书期刊等新型阅读模式的潮流。
二、传统教育图书向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根据《2013―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出版总产出由2006年的213亿元扩张至2010年的1058.4亿元。中国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指出,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中国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同时,数字出版产业相关基地的纷纷设立和行业协会联盟的成立加强了社会对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了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的建设进程,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出版业界将更多的目光转向数字出版,这一方面来自于数字出版本身所具备的潜力,另一方面则来自国家对数字出版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此外,读者阅读环境、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的改变都在不断增加着数字出版的市场容量。同时,由于网络与生俱来的特质,网络科技的日益发展使得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孕育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要想实现教育图书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实现教育图书向数字化的发展。
三、如何由传统教育图书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一)做好教育图书数字出版的基本准备
教育出版社要想实现图书从传统型向数字化的转变,首先就要做好图书数字化的基本准备,对现有的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做好各类传统教育图书的数字处理,对出版社现有的纸质图书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积累各类数字出版的资源,建立起专门的数字资源书库。通过这些数字化的处理,既可以实现出版社内部的资源共享,也可以为以后的查询创造条件,为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便利。教育图书在向数字化图书的转变过程中,在资金设备和技术支持上都面临着困难,因此,教育出版社要积极参与到解决这些困难的工作中来,为早日实现图书数字化出版争取时机。
(二)教育图书的数字化转型要找准重点
篇2
1.转型意识不强,转型动力不足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地方教育出版企业对于数字化发展仍然处于观望阶段,数字出版与传统的图书编辑、发行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尽管数字化出版早已成为出版社的发展趋势,但是出版企业往往很难放弃原有的已经成型的系统化模式,陌生的数字出版让企业难以适应,继续维持现状,没有发展壮大的动力以及实施转型的勇气。很显然,地方的中小型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2.综合性人才不足,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
数字出版是一个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地方出版社在转型过程中迫切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数字出版技术人才的缺乏进一步加大了地方教育社数字转型难度。
3.数字出版的法律建设还不完善
数字出版是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型行业,因此数字出版的标准和法律制度并不完善。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国内有关数字出版业务的网站就有几万甚至几十万,但是真正通过法律手段审批通过的数字出版单位不足百家。由此可见,数字出版的标准制度和法律监管的滞后,也加大了转型难度。
二、地方教育出版社转型的具体策略
1.打造优秀纸质教辅品牌
打造有品牌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众所周知,地方教育出版社在资金、技术、人才方面无法和其他企业抗衡,但是作为出版社个体,地方教育出版社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它对地方教育出版市场的判断力、对教育出版选题的策划能力,以及对教学资源的加工技术和作者资源的拥有程度是地方教育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地方教育出版社首先仍然是重视传统的纸质教辅出版业务,打造有品牌的、高质量的教辅资源。对于地方中小型出版社来说,纸质教辅出版仍然是教育社的稳固发展的根本,并且打造良好的纸质教辅品牌,才是提高出版社知名度,加强与其他主体合作的重要发展战略手段。因此,对于中小教育出版社而言,未雨绸缪,打造好纸质教辅品牌,为学习机、点读机、电子阅读器等数字化教辅产品做好基础工作,才是地方教育出版社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首要措施。
2.完善出版社自身网站等数字平台建设
出版社应该建立自身的教育网站、构建教育资源交流平台,这是促进地方教育出版社稳定转型,加快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分类建立数字化题库、课程资源数据库(如教学音视频资料等),通过免费提供本版教辅图书的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上查询服务,快速集聚网站固定注册用户,充分发挥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的优势。并适当开展电子商务,图书销售,教辅售后等业务,建立网络与实际出版相结合的教育出版数字服务平台。或者,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把出版社的网站建成一个具有学习功能、测试功能与教学资源下载功能的教学系统,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将课堂教学、课后练习和家庭辅导结合起来,通过销售点卡等方式为一线师生的日常教学提供“在线备课”“智能出题”和“在线作业”,进而添设“互动教学”“互动培训”等服务;以网站为主的教育服务模式,是建立“教育服务平台”的重要形式之一。
3.加强商业联盟
就现阶段来看,赢利成为阻碍数字出版发展的一大难题,数字出版资源如何收费应该是地方教育出版社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智能移动设备的飞速发展,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互联网的新载体。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出版社应该抓住机遇,增设以手机阅读为主的资源获取方式,教育出版社可以加强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很多中学生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手机,而手机拥有得成熟收费模式,使得学生易于接受通信基本功能之外的消费。传统的出版商没有理由忽略这个巨大的潜在市场。通过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开展手机教辅数字出版,通过流量进行计费,达到共赢。此外地方出版社也应该加强与硬件商的合作。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教辅产品琳琅满目,出版社也应高度重视这一市场,加强与教辅产品硬件商的合作。将自身优秀的教辅资源植入教辅产品中,利用硬件商的销售渠道提高出版社以及教辅品牌在教学领域的知名度。
三、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教育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是适应时代需求的。我国教育出版作为一个特殊的出版群体,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人才和经验,在这个优势和基础上,抓住时代机遇,积极面对目前出版社存在的一些问题,快速稳步实现转型,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迎接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
篇3
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媒体数字化的普及,促成英语教学模式快速转型。传统校园围栏、室内课堂的授课环境壁垒被打破,大规模开发在线课程“慕课(MOOC)”已经在全球教育机构中得到开展普及。“慕课(MOOC)”教学形式是将全球主要学识课程以网络连接,以在线课程模式呈现的有着便利自由的人机互动环节。MOOC教育平台的推出,使全球众多教育科研机构纷纷组合桥接,形成新的教育联盟。每个慕课平台相应的教学资源都由各个加盟教学机构在线提供,每个平台每天都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学生接受在线教育[1]。
在大数据影响下,传统教育形式也由单一校园教学演变成校园网络教学、网络在线和实践应用等多种模式。教师的角色也由主持者变成参与者。教师角色的转换也促使教师在掌握教学内容基础上,思维手段要多样化,要对教育技术新理念及时掌握,并能熟练利用网络公开课视频,将教学内容精准地传递给学生。对于不同地区、不同学识的学生,怎样在知识传递之余,还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都是数字化时代对教师的极大挑战。
二、大数据背景下英语数字化教学的转型
科技进步引领大数据时代到来,它不但改变了人们的求知传统,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在教学领域,大数据影响无处不在,正快速将教育体系的创新、变革现实化,人们的阅读方式也由读书变成读屏。在线开放式教育是大数据教育的发展方向,传统教育中的统一性在大数据面前已经变为个性和多样性,教学模式中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四个关键因素,由原有固定状态转变为动态角色互换形式的存在。其宾主、从属教育关系也因大数据影响,不断变化,形成多项自由选择定位。
1.教师角色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转变
在数字化教学转型中,教师的角色更多体现在辅导与引领学生上。在新技术新领域面前,教师要体现一专多能,特别是网络多媒体课堂教学上要懂得程序设定,将教学内容重点以音、视频模块化形式提供给学生,重要知识点和背景资料要以交互式问题链接形式提出,方便学生查阅。这些经过精心制作的数字教学内容,在积累、淘汰、沉淀下,形成一些经典教学被保留使用,并最终取代教师临场教学。这种授课形式,将会极大地解放教师教学空间。教师只要做到精心制作教学环节数字模块,学生从这种教学模式中主动获取更多学习资料,就能产生良好的学习连锁反应。网络数字视频的普及会使更多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视频放到网上供学生点击浏览学习,教师会根据学生点击率获取相应报酬,体现了教师知识数字化、效益化转变。这种网络学习点击的交互方式,也可实现师生异地授课、辅导、考试,减少了师生的出行,提高了效率[2]。
2.英语教学中师生角色的转型
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自己在求知领域不断更新积累知识,以适应时代飞速发展需求。在这里,教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动因,要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决定自己选修的专业课程,严格按照网络学习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者的角色转型,在英语教学中一样适用。学习者能够根据学习进度、方向、内容乃至环境自由设计实施,达到英语学习应用的目的。在大数据背景下,英语数字化教学更多利用“慕课(MOOC)”、“多模态(MODULE)”、“翻转课堂”数字教学模式,利用网络的便利强化自主学习。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便利条件参与师生教学互动。教学方式、环境、时间不受限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作欲,有利于求学者知识技能的发展[3]。
3.学习资料材质的转型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大数据时代教育材料发生重大变化。在绿色环保节能思想推动下,传统纸质书本教材数量日益减少,智能平板、移动网络媒体终端等电子办公设备进一步推广普及,“慕课(MOOC)”、“多模态(MODULE)”教学模式的推出,使无纸办公、教学成为未来的教学发展方向。现阶段国民调查结果显示:自2013年以来,我国国民阅读传统报刊杂志时间持续减少,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浏览信息时间持续增多。数字化阅读成为主流,面对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绝大多数阅读者不再选购传统印刷制品。数字出版材料在内容上更具丰富质感和体验感,除了文字、图片之外,声音和视频、虚拟场景都有呈现,媒体的丰富变化带来英语教材编写的多样性。以前很多以文字表意的内容被模拟视频替代,靠眼睛观察的文字描述材料也被以手、眼、耳、口并重的材料所代替,大大增加了学生表达技能的训练。很多课程资料都可拷贝,学生可反复观摩。教师也可将这些教学资料按照学生学习速度制作视频知识互动模块。学生在接收这些知识模块后要按照教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才能进入下一个模块学习。每个知识模块都包含视频讲座和各种小测试、作业提交等考核标准。同时在课程中设立学生学习讨论区、作业提交区等,方便学生互动交流学习体会,对学习内容提出各自见解,教师也能及时做出解答。这种回溯检索性学习,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4.学习环境的转型
大数据时代的互联互通理念,让校园界线更加模糊,学生除了固定时间在教室中学习外,可随时利用数字网络自由学习。网络视频使不同国家地区的学生很方便地交流、学习,学生可查阅多个教学网站、图书馆,有海量学习内容供选择。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国际化求学方式,能有效改变传统教学等级制度和地域局限性,能最大限度体现自由、公平、受教育的机会均等。特别是网络课程讨论区,能让所有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对某一课题找专门教师重点辅导,这些网络上的“微学校”、“家庭辅导站”等一对一辅导教学,减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以网络传播为主的学习方式预计十多年以后将真正普及成功,围墙教育将不复存在,一切教学机制都可在网络上进行,教育机制和教学方式将彻底改变[4]。
三、大数据背景下的英语数字化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是我国学校的必修课程。大数据背景下的英语教学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以更开放的课堂教学机制满足学生的求知诉求。在大数据引领下,传统英语教学打破教师、教室、黑板的旧有模式,利用数字化设施将听说等教学环境融入到真实英语环境中,让学生直观面对外教授课,感受纯正的英语教学氛围,真正做到与世界同步学习发展。这种英语教学环境对中国学生学会、学好英语,应对全球人才竞争至关重要。在大数据环境下,网络将世界各国教育平台相连接,以“MOOC”为技术实施平台,让我国广大在校师生能够与世界各地学生在同一授课平台共同学习英语,享用全球优质教学资源,拥有在线英语交流机会。即便有全球化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也多数采用英语表述。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很难利用网络丰富的资源。在“MOOC”平台的文化教育也多以英语教学为主,如果学生在语言掌握上存在障碍,就很难有所作为。从我国教育发展规划来看,未来我国教育更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与实际应用,这就需要学生广泛搜集相关信息资料。这些信息很多来自外文,需要学生能对这些信息有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在线自主学习成为大数据时代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其自由度和海量信息特征,符合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人文性和便捷工具性特点。
1.英语数字化教学模块的设置应用
大数据时代充分利用网络数字特点,将英语教学资源有效整合。通过数字化教学,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纯正的英语教学,改变传统被动听说读写式英语教学。当前我国对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各项现代化教学设施不断充实到各大中小学中。大多数学校都有完善的数字教学设备,能通过网络随时调阅教学资料。当前多层次、多模块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深入校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特别是英语教学“MOOC”平台的大量引入,广大学生能随时聆听正宗外教英语教学,而且不同网络教学平台能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诉求。网络教学中根据类型设定各种教学模块,如“视听说”模块、“学术英语读写”模块、“职场行业术语”模块、“文学欣赏”模块、“文化科学理论”模块等等,使求学者能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加以选择,体现出大数据时代英语数字化教学模块人文思辨特征。
2.英语数字化立体材料的开发
一直以来,我国英语教材还是以课本+教学视听光盘形式为主,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数字平台需求。建立以数字为载体,包容文字、音视频、多媒体网络课件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已成为大势所趋。这种集众多教学资料于一身的教学,能够为学生创建真实的语境和场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英文的实践机会。学生可从不同角度练习、掌握英语,发挥师生、生生、学生与课件之间的关联互动作用。
3.英语的教、学、考、管特征
教育大数据背景下英语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资源网络化的有效集成,凸显出数字信息时代高效、快速的特点。在大数据背景下,无论构建英语教学生态环境,还是人文环境,都需要对教学管理、评价有更高要求。此时的学生考试也摒弃传统考卷、考场形式,真正采用网络无纸化方式进行。对于教学评价采取多元化评价架构,从更多因素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在对学生学习管束中采用综合集成方法,将教师、学生、相关管理者三者之间相互协调,提高服务和管理效能。
四、大数据背景下英语数字化教学转型的目标思考
我国英语教学长久以来一直存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上的教学弊端,在这样的英语教学环境下,我国大多数学生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强,英语掌握不够全面。单一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动力缺乏、英语学习成绩差,导致一部分学生对英语产生厌学情绪。而通过数字教学平台和资源共享,师生之间有了更多互动,学生可将自己学习中的困惑在网络上与老师交流,老师都会给予解答。为了应对学生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老师也要不断从网络数字平台汲取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适应时展,实现师生之间交互成长。数字化英语教学要转变教学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形成自主管理探究学习特性。这种教学转型体现了一种新的学习策略,是新的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探索获取知识要点,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指导组织者。通过在线平台,学生从新途径获取新知,又参与学习中的各种实践,形成相辅共赢效果。
在大数据背景下,我国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要将学生培养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就需要学生能准确掌握英语等涉外语言。英语数字化教学就是要强化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等教育媒体,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加强对英语语言交流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网络上的教学平台和专家开设的空中课堂,都能让学生在纯正的英语氛围中感受英语的魅力。通过人机互动完成智能设定的学习任务,学生也能感受到学有所成的喜悦,对学会英语增强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科技手段完全颠覆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为我国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自由、自主、高效的学习平台。英语教学在教育大数据下背景的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时展、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英语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教育内涵式发展,转型过程中的教学课程设置,更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学生通过科技手段有大量实践机会提高学习效果。在英语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教学课堂充分利用大数据便利条件,将世界优秀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借助网络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在线、慕课教学,让学生学到专业的英语知识,真正发挥英语的传播、工具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媛.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雍潜,杨现民.大数据时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新思路[J].电话教育研究,2014(5).
篇4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一项创举,属于内生型的高等教育形式。自学考试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构建了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开放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鼓励自学成才”的特点,在历史上曾为中国人才培养和补偿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然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下,普通高等学校的规模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网络远程教育兴起,民办高校崛起,电大、成人函授等各种高等教育形式迅速发展,加之境外教育机构的介入和出国留学的不断升温,众多的教育渠道使得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生源重新分流,自学考试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原有优势正在丧失,甚至有人提出应该废除自学考试制度。
伴随着高等教育总体格局的变化,自学考试的转型问题也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重点之一,学者们对自学考试今后的发展趋势和面对的问题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思路,本文拟对近十年CNKI上有关论文进行梳理,归纳自学考试已经呈现的转型特点,以期对自学考试的转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概括。
一、重新定位:从补偿教育走向继续教育
自学考试在我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一度呈现补偿教育的特征,其生源主要包括被耽误的一代人、高考落榜生、在校学生、在职人员和部分农民,其中尤以前两者为主,很大程度地满足了当时人们的教育需求。但20世纪末以来,其补偿教育的特征逐渐削弱,生源结构主体已经由精英教育时代未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群体转向具有发展性教育需求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特征逐渐清晰。基于自学考试的上述变化,学者们对这一问题也展开了讨论,早在2000年,就有学者发文提到,自学考试虽然在创立之初在学历补偿教育方面发挥重要功效,但近几年已经呈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功能。2005年,刘炳贵[1]在其文中用四个“最”归纳了自学考试和终身教育的关系,即自学考试是终身教育体制中的最佳教育考试形式,最大教育考试平台,最有中国特色的组成部分、最具立交桥功能的调控阵地之一。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自学考试的学习方式十分灵活,不受年龄、性别、民族和已有教育程度的限制,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将自学考试纳入继续教育范畴,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也符合自学考试自身历史背景发生改变的内在要求。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将自学考试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重新确立了自学考试制度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从补偿教育向继续教育转型,已然成为自学考试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自学考试面临着调整和转型,如何正确处理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关系也成为了学术界的热点之一。许多文章提到,可以在保障质量标准的基础上通过课程衔接,学分互认、功能互补、专业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和途径,实现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的沟通,打造开放式教育平台或构建教育立交桥,其中以边星灿等的《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沟通的思考》[2]颇具代表性。此外,由于网络及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自学考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术界普遍认为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以及管理系统,强化其在自学考试社会助学和个人自学方面的显著优势,从而构建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平台。
二、发挥优势:坚持自学考试向农村拓展
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虽然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但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考生数量有所增加,并对生源结构产生了关键影响。如何激活农村自学考试的生命力,既是农村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考寻求发展和突破的重点,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自学考试的相关研究来看,农村自学考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怎样建立适应农村情况的自学考试体系,农村自学考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上,而建立适农体系还涉及到农村自学考试的专业设置、组织管理、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这些文章普遍认为,自学考试向农村拓展,是自学考试应该坚持的发展方向,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关乎自考事业和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
有学者指出,自学考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推进器,这种推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源、对职业人才的知识技能提高、促进新农村全面学习型社会的构成三个方面,自学考试应该通过建立新模式、提高农村自学考试机构服务水平、设置适农专业和课程等途径,积极推动向农村的拓展。还有学者认为,自学考试向农村拓展具有明显的优势,自学考试灵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能够吸引农村考生,是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有效途径,对改善农村风气,提升农村整体文化素质有积极作用。也有文章认为,农村自学考试存在着总体受重视程度不够、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有差距、考核方式单一且要求过高、助学服务体系和资助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自学考试适应农村需求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这种创新包括专业设置、教育体制、考试制度、资助制度四个方面。还有文章从农村自学考试的管理模式出发,分析了现存模式的问题,并对如何构建适应农村新发展的自考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提出构想。有的文章从自考命题标准与考核形式的角度进行研究,提出自学考试的学历教育与资格认证、非学历证书的沟通是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的有力措施,有的文章则就农村自学考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认为应该建立符合当地实情的助学机制,形成“自学+多媒体课间模式、自学+高校助学模式、自学+社会实践基地的培养模式”等农村自学考试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模式。[3]
三、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
随着自学考试制度改变了“学历教育补偿”的定位,转而走向继续教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基本平台,那么自学考试制度就应该在生源结构变化的背景下,突破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职能定位,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互认、阶梯式发展的新模式,将自学考试转向职能培训、提高技能等非学历教育,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关于自学考试的非学历教育,学界已经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研究。理论研究方面,有学者[4]就自学考试发展非学历考试的现实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认为非学历证书考试符合国家政策导向,适应社会需求,而自学考试系统作为全国性的考试管理和执行机构,权威性高,经验积累够,足以胜任全国性的非学历证书考试。有学者则分析了非学历考试在自学考试发展中的作用,指出非学历证书考试能够直接推动自学考试的功能完善和规模扩大,还能为自学考试实践环节的改革提供重要载体和借鉴,还有学者虽然肯定了非学历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指出发展非学历证书考试需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一方面要重视非学历考试,另一方面树立品牌意识,使非学历教育在满足社会多样化教育需求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此外,还有文章提到自学考试的助学可以与远程教育在非学历教育领域进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使非学历教育获得更好发展。实证研究方面,以2009年吕林等[5]对四川省非学历证书考试的调查分析颇具代表性,该文对四川省自学考试参与者、高校在读学生、社会在职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53份,调查结果显示:非学历教育在自学考试体系中的重要性愈发明显,得到了大部分考生的认可,而非学历证书考试的社会认可度是影响报考人数的主要因素,目前的非学历证书考试存在推广力度不够、证书项目繁多、颁发证书的机构权威性不够等问题。
四、调整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评价和实践课程
自学考试一直都是一种以国家考试为主的教育形式,但随着社会科技、教育的发展和其定位的转变,自学考试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推进学习机制的改革,因此能够关注到考生的学习过程,而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学考试也必须充分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现由单一考试向多元考核的转变。
自学考试的国家考试,包括理论笔试和实践环节考核,相对而言,实践环节发展相对滞后,也成为了当前制约自学考试发展的重要课题。有学者指出,自学考试的实践环节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考核大纲不规范、缺乏对实习环节的监督与管理等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有学者认为,随着自学考试的变化,提高对实践性环节考核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自学考试改革的必然趋势,针对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考核的问题,还有学者就某省(江西[6]、浙江[7])的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课程为例,从实施基本情况、课程建设的合理性、考核方式或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实施操作的规范性等方面,剖析实践环节考核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对策。此外,还有部分学者[8]针对影响自学考试实践性课程考试质量的因素,提出应该在实践环节进行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并设计出用于实践性考试质量控制的操作程序和实施办法,从而提升该类课程考试质量,进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自学考试的理论笔试虽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为规范系统的管理机制,但有学者指出,自学考试经过许多年的发展,虽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其传统的考试为主的单一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发展的需求,考核方式的改革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自学考试中加大过程性考试权重具有可行性、必要性和需求性。杨小川[9]在其文中明确指出,自学考试面临着重要的转型要求,包括从学历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型、从考试制度向教育制度转型、从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型,而实行过程性考核正是适应自学考试制度转型的需要,也是自学考试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性考核能够引导学习者改善学习状况,提高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目前已经开展的过程性考核改革主要是“网络+面授”的形式,课堂考核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考生该课程的总成绩。该文还指出,实行自学考试过程性考核具有巨大的优势,包括改变以考试成绩为评级标准的单一评价方式,提倡重视学习过程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学考试“校园缺失”的不足,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学习。当然,过程性考核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这也是自学考试推广过程评价亟需解决的问题。同样关注该问题的文章还有《自学考试课程学业综合评价改革调查分析》《自学考试过程性评价探析》《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业评价方式改革初探》等。
五、结语
自学考试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在历史上曾经是非常重要的补偿教育,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社会上也出现了许多质疑的声音,自学考试要谋求持续发展,保持长远生命力,必须面临一次系统的转型。就目前来看,学术界已经对自学考试转型当中的关键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总结了自学考试转型的应然趋势:自学考试作为一种教育制度,首先要确定其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并同其他教育形式区别开,从补偿教育走向继续教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环;其次要明确自身优劣势,发挥既有优势,明确农村自学考试能够保有自学考试制度的长久生命力,坚持继续向农村倾斜,并建立适应农村需求的自学考试体系,而不足之处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考核模式等。自学考试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从学历型人才转向技能型人才,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和职业证书,构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互认、阶梯式发展的新模式,考核方式也应该转变原有单一模式,并加强实践课程的比重。总体而言,自学考试的转型应以符合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为基本前提,以固有优势为突破口,抓住机遇,结合现有条件,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从而实现自学考试的改革与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炳贵.自学考试在终身教育体系及其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J].江苏高教,2005,(04).
[2]边星灿,王南雁.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其他教育形式沟通的思考[J].中国考试,2008,(02).
[3]张立山,韩菁.近几年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考试,2009,(11).
[4]王梦云.自学考试发展非学历证书考试的现实性分析[J].山西教育·招生考试,2008,(11).
[5]吕林,赵锋,张必涛.基于大众化视角的自学考试非学历教育发展——作为个案的四川省非学历证书考试调查分析[J].成人教育,2009,(08).
[6]刘永浪,傅惠群,熊小梅.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考核模式的改革与探讨——以江西省为例[J].中国考试,2011,(07).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62-02
“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是一门以应用为主、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专业课程。由于该课程信息量大,涉及到的传感器种类繁多,又需要多门相关学科知识作为理论基础,所以学生感觉课程抽象,理论分散,缺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数学生仍然是以考试为中心,掌握其理论,忽视对具体案例的研究分析以及对实践教学的学习。笔者经过对研究型教学的理论学习和参加卓越人才培养的研修班,结合学生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以研究型教学和项目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
1.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上好第一堂课
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也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思维懒惰,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消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个问题,在上第一堂课时就告知学生本学期本课程要突破常规,采用新的研究型教学和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同学们明白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和方法以及如何配合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告知学生研究型教学是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学习,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等开放式教学手段,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仅是要获取知识,而且要逐步形成乐于质疑、乐于探究、自主性学习的求知心理。[1]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创新能力、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求学生及时转变角色,加强课前预习,积极参加讨论探究,建立项目合作小组,开展小组的学习研究。考核的方式也不再是以试卷为主,而是学生每个阶段的表现都能在最后的考评中体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
在学期初,对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做了问卷调查,教师结合调查结果合理选择学习内容,把概念性强、学生能自己理解的内容列为自学内容;把学生有兴趣的检测系统的设计、传感器的应用、工程项目设计作为课程重点。并且联系生活实际将奥运会、世博会等采用的最新的检测技术引入课堂,作为传感器的应用融入相应章节,使学生了解到检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主要以教学内容为核心,以学生为本,采用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方法。每次课前充分准备教学所用的演示实物材料,学生课前自学内容资料,设计教学方案,形成教案。例如,在应变式传感器章节,教师采用案例式教学,设计了电子秤专题讨论的教案。该教案以电子秤的设计过程为案例,以教师设计的逐一推进的8个问题作为主线,以探讨应变式的传感器原理和应用为核心,参与式的学生动手测量应变片的特性探索为辅助,完成教学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涉及资料的查询、新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动手实践推断结果,既拓展了学生视野也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角编码器章节,着重采用了讨论法。教师演示角编码器的原理,在了解原理以后学生讨论“身高体重测量仪”的设计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评判方案优劣及需改进的地方。
3.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效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课堂上学生利用简单的实验工具自主探究问题。例如,在电阻式传感器章节,教师把数字万用表和热敏电阻、热电阻、湿敏电阻、光敏电阻带入课堂,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测量各种电阻的特性。测量结束后,每个小组同学对测量过程和得出结论进行讨论,每组由一名同学陈述测量的过程及结果,大家一起讨论,弄清电阻式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可以应用的地方。
(2)利用多媒体工具开展教学。通过广泛收集资料,制作了丰富的PPT课件。全部课件共46学时,包含图片859张,关于传感器工作原理和检测系统工作过程的动画演示20个,把抽象的内容变成感性认识。
(3)小组互助学习,学生讲授部分内容。在“光电式传感器的应用”章节还开展了学生分组试讲。学生准备讲授内容的PPT。通过这个过程,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对能力,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4)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增加师生交流。学校为每门课程都开设了校园网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讲义上传至这个平台,学生登陆后可以下载,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作业、调查问卷、答疑,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方便师生互动,学生的问题能及时解决。此外还向学生了教师的E-mail地址,有利于学生做项目时的沟通。还向学生推荐了和教材配套的精品课程教学网站,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
篇6
作者简介:李冬兰(1962~),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广州 510006)。
收稿日期:20130910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预示着开放式、创新型的素质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它期待的教师角色嬗变,由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为未来生活的设计者。伴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实施走向深入,教育国际化问题在广度和深度两个维度上的发展正日益加速。微观层面而言,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主要涉及双语教学的关注。自从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后,相继出台《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等文件,鼓励高等学校“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教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和能力平”。并在2008年至2010年共批准了403门课程作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国家大力推行双语教学的目的除了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以外,更希望高校学生能掌握学科前沿知识,接触专业前沿技术与科学思想。从深层次的目标来说,让学生能够通过双语教学,增强自身的信心,获得内心的满足感,并能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积极地预期。这样才能应对复杂的国际化竞争环境,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而培养学生正向心理资本的核心人员为在学校第一线工作者的教师,其对于双语教学的认同感以及教学方法的胜任具有关键作用。对于艺术专业来说,艺术人才的国际化非常迫切。艺术教师对国际化的态度、理念,国际化知识、经验、方法,直接影响艺术课程国际化政策和计划的制定及其实施。其胜任力如何直接关系到艺术文化的沉淀以及文化交流的实现与否。艺术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业务熟练,熟悉声乐等各类知识,而且还要具备通晓各国文化、良好的心理资本。专业知识是培养艺术人才之基石,而培养艺术人才对于不同文化的理解、吸收和积累,良好的心理资是艺术人才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国际表达的重要保障。本文试图以培养学生正向心理资本模型为基础,研究艺术专业中艺术专业教师的态度和途径。
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艺术专业的双语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征。首先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特殊性。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艺术学院的学生文化成绩普遍不高,双语基础尤其是英语比较薄弱。这与艺术学生的生源有关,有相当比例的艺术生是因为文化课成绩较差,在家长的劝服下进入艺术学习,或者即使有些学生对艺术专业有较强的兴趣,但本身对文化与专业课程兴趣不高,这样给双语教学带来了难度。二是因为艺术专业学生比较具有强调独立个性,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艺术学生专业上具有活跃、情感丰富等特征,这样也造成了相对其他专业,艺术专业的学生个性特征较为明显;三是因为艺术学生参加比赛的机会较多,个人空间要求较高,学习艺术知识的愿望十分强烈,同时进行艺术创作的心情也十分迫切,针对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僵硬的教条和说教很容易引起艺术专业学生的反感。而对于艺术学院的教师,特别是艺术专业教师来说,本身具有充实自我和表现自我的强烈价值取向,其也具有较强的个性特征,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使得双语教学的师生之间有着对立统一的矛盾。
二、胜任力理论的介绍
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利兰正式提出胜任力概念后,1973年麦克里兰和斯宾塞两人进一步完善了“胜任力”\[1\]这一概念,并将其划分为基础性胜任力、辨别性胜任力以及转化性与发展胜任力。基础性胜任力指的是任职的基本条件,辨别性胜任力主要指任职的关键条件,转化性与发展胜任力指的是任职者独特的特征,即别人难以模仿与超越的特征。这也是独特胜任力的表现。其包含了成就者的动机、特质、价值观、认知等主观内容。一般而言胜任力具有综合性、可识别性以及动态性的特点。
一般来说,担任双语教学队伍的师资层次较高。无论职称或者英语学习经历都较为丰富,这也成为了很多学校在选任艺术专业教师的硬性条件之一。艺术专业教师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双语教学的老师具有留学背景,同时吸收了较多的西方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在高校国际化拓展和扩张的背景下,未来国际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学生除了拥有必备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通过双语学习,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带来自信、自我效能以及内在满足感和心理幸福感的提升。因此,艺术专业教师的胜任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不仅指的是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个体所具备的、能够成功进行双语教学,聚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应包含了双语教学老师效能的评价,这个评价落脚点应为对于学生正向心理资本的提升。具体而言,艺术专业教师的胜任力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艺术专业教师的英语水平以及专业能力应适应双语教学,其次对于双语教学老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上,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恰当使用,让双语课程具有感染力,达到吸引学生认真学习的目的。最后,艺术专业教师能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交流机会,通过双语教学给学生带来自信、自我效能,实现自我以及具有内在的满足感和幸福感等心理层面的满足。下面我们从学生的正向心理资本模型出发,分析双教师胜任力构建问题。
三、学生正向心理资本的模型运作机理
洛桑斯(Luthans,2004)\[2\]提出企业的竞争优势应从传统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转变为心理资本(Psychology capital)。相对于人力资本“你知道什么”(Van Marrewijk&Timmers,2003)\[3\]和社会资本“你认识谁”(Adler&Kwon,2002)\[4\],正向心理资本强调的是“你是谁”以及“你可以成为什么”(Luthans&Youssef,2004)\[5\]。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一种可发展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其具体内涵为,对有挑战性的任务付出必要的努力并且有信心取得成功(自信);对现阶段以及未来的成功作出积极的预期(乐观);坚持目标,并且不断完善达成目标的路径(希望);当目标受阻时,能够迅速恢复继续奋斗(韧性)。概括而言,也就是包含了自信、乐观、希望和韧性这几个因素。自我心理资本作为一种竞争优势资源,其重要性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发现的,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人们越来越相信人来具有的积极品质与积极心态具有更大的、更潜在的建设性力量。而心理资本具有可测量、可管理、可塑性强、可改变以及可开发的类状态特征(Luthans,et al,2007)\[6\]。因此,越来越多的组织开始根据正向心理资本的评价,研究组织绩效问题、成员的培训等问题。这也是本文选取正向心理资本的出发点。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通过心理资本的干预使得这些类状态即希望、乐观、信心以及韧性方面的特性发生改变。
卢桑斯在2007年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干预模型(PCL),强调可以通过一些发展性的方法提升正向心理资本,最后能对于组织产生积极地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图1根据卢桑斯,尤西斯,和阿沃
利奥 (2007)整理
因此,双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透过发展这些特性,持续提高学生的正向心理资本,最终提高我国高校的竞争能力。心理干预模型的研究虽然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资本具有重要意义,却很少学者将其与双语教学教师的胜任力结合起来研究,教师的态度以及教学方式如何提升学生的正向心理资本缺乏探讨,而PCL模型中的发展性层面的设计与艺术专业教师教学态度以及学生的动机、以及教学模式息息相关。下面我们从胜任力理论出发,分析艺术专业教师所应具备的胜任特征。
四、艺术专业教师对教学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正向心理资本之前提艺术专业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该是课程的设计者,因此,如果老师缺乏参与课程设计与发展意愿,即使国家再重视、政策再配合,资源分配的再多也是枉然,因此,想法设法提升艺术专业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与发展是课程领导的当务之急。要想提升双语教学学生的正向心理资本,前提是让学生和老师对于双语课程具有认同感。老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参与课程。一方面,学生能够对双语教学的目标产生认同,对双语教学活动产生强烈的需求或积极的意志导向,提高学习的动机,认真参与双语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老师对双语教学目标产生认同,对双语教学的教学活动产生高度的热情和期盼心理,才能调整好对于双语教学的心态,积极的投入更多的精力,认真准备教学课件、钻研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的认同感更多的来源于艺术专业教师课程的设计,因此在这一环节中,艺术专业教师的认同感为核心。
认同与抵制是教师在面对新课程时自然而然可预测的两者共生反应。认同表示教师在心理上对新课程变革说持有的倾向程度,而后者关注教师的负面行为反应。那么这两者对于课程的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抵制情绪也可能让老师具有权力去规划发展课程或者使用新的教学法。认同感是指老师对新课程表现出来的正面的态度和行为意向。影响艺术专业教师对于双语教学的关注程度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艺术专业教师对双语课程的感受、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以及教师参与双语教学的程度、课程的环境都会影响教师对于双语教学的认同感。
提升艺术专业教师的认同感应让双语教学的教师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地参与专业的发展与教学的改进。因为其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影响整个教学过程,最终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与否。当务之急,应想法设法提高教师参与课程设计与发展的意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增加对艺术专业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目前采取双语教学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培训和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较少,(2009年数据显示受过正式培训比例为7.5%,海外留学、工作或访学经历13.2%)\[7\],对专业能力的不足,导致很多教师无法胜任双语教学工作,同时又因为学校课程的设置迫使专业老师参与双语教学,使得专业老师对于双语教学具有抵制和畏难情绪。对于艺术专业来说,进修的机会更少。对此情况,目前应加入与其他教师以及校外专家学者的互动和对话,相互切磋和相互激励,共同成长产生兼顾利于与实务,让教师能够从双语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增加参与的意愿。其次,国家和高校应增加投入,增强激励机制。高校普遍对于双语教学激励机制不够,学校一般对双语课酬为正常课酬的1.5倍,\[8\]这样的情况下,难以保证艺术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与参与性。由于双语教学在授课内容和方法上比非双语教学产生的工作强度大,资料取得困难等特点,建议各高校考虑加大双语教学投入。在课酬上予以倾斜,增加双语教学老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因为艺术专业教师为双语教学的关键人物,而让教师参与双语教学改革的最佳途径就是让教师承担起领导者的角色任务,将消极被动的角色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五、从一般讲授到探索教育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正向心理资本之途径大部分艺术专业教师在使用教材上采用了原版的英文教材,但上课使用全英口语的大概比例为30%左右,很多使用PPT进行教学。而且在上课的方式上多采用一般的英文的阅读和作业的方式,教学中一般以讲授为主,透过老师单向将知识以口头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以抽象符号学习为主要内容。这样的学习效果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现在很多老师也发出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原因在于,思考中学习的抽象经验远不如学生自由在具体经验中学习收获更大。较少在双语教学中实行探索教育的形式进行教学。
探索教育方式的出现,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Kolb(1984)\[9\]提出,学生如果从经验中学习,透过团体间的互动,在活动结束后,由老师进行引导导论,进行反思,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在生活中产生类比,并应用于真实的世界,将会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正向心理资本的培养也是一种抽象的隐形知识。而隐形知识的获得透过经验学习将会更佳,根据Dale(1969)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Cone of Learning),将具体经验富裕抽象的理论意义的路径进行了分析,两者的具体关系如下:
图2Dale学习金字塔理论
从图中我们看到,戴尔(1969)将个体学习经验分为十层,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高层越抽象。此外,学习经验一般可以由两种方式获得,一种为直接方式,另一种为间接方式。从第5层到第10层属于被动的学习方式,学生所能学习到的内容,由上往下递增。从第1层到第4层属于主动地学习,从做中学习一般可以留下90%的记忆,强调学生自身经验,感受以及参与学习的重要性能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第1层与第2层属于探索教育方式,第9层到第10层主要为一般讲授方式。
一般讲授是老师单向将知识以口头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抽象的概念赋予清楚的定义和概念,由范例和课本联系为主进行知识的传达。这种传统的讲授方式无法提供情境中的资讯(Brown et al.,1989)\[10\]。而探索式教育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并指出经验就是“干中学”。这种教学方法是从教师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根据教师角色、教学目标的互动式教学。对于双语知识的获取最好能与情境相结合,情境的活动、环境和文化都会对双语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随着大学教育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双语教学教师整体教学设计一般应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再经由图像、替代经验,最后进入文字的练习等符号阶段。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具体经验,上升到抽象符号,赋予现实意义的层面。
具体而言,艺术专业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应设立目标,找到达成目标的不同方法(目标和行动计划设计);活动进行中,通过观察同组组员以及其他成员,在自己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体会(体会成功以及经验和楷模的形成);教师在看见学生遇到困境时,需要给予指导或者其他替代性活动,加强学生的信息,再去尝试原来的活动,产生情感的唤醒(说服和唤醒);通过希望和效能的提升方式,加入文化的介绍与融合,让学生理解西方的文化基础上,对知识产生的背景进行较为系统的掌握,在自己的思考下获得抽象知识,获得心理上的自我认同与自我满足,能够提升乐观的正向心理资本。例如针对培养美术专业学生的视觉美感和信息传达功能时,必须根据一定的传达内容、目标、媒体和诉求对象,融入各种文化的背景和元素,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进行创作,达到自己内心的认同和满足;最后,通过看见他人成功,思考自己缺乏什么,从不断尝试中去寻找技巧,或者从他人失败、自己失败的经历中找到避免失败的风险,建立韧性。最后形成近端心理资本,即希望、乐观、信息与韧性,获取正向心理资本。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除以上因素以外,正向心理资本形成的情境因素——学生学习动机和学生的人格对于心理资本的形成具有调节作用。学生有高的学习动机肯定会影响学生正向心理资本获取的能力。老师会指引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环境会刺激学生目标完成倾向,并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学生作为参与课程的主体,其学习动机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寻求挑战,面对挑战和坚持面对困难的程度,同时学生的人格特征也会影响到学生获取心理资本的成效。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展开对情境因素的研究,艺术专业教师的胜任特征对于学生正向心理资本的养成是一个综合管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综合理论,希望未来的研究更多通过实证的研究范式,挖掘更多情境因素,为双语教学搭建一个综合的框架。
作者说明: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项目,“冲击与重构:高校国际化过程中艺术专业教师胜任力的评价与培养”,课题编号:2012JK134。[参考文献]
\[1\]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 McClelland, David C. American Psychologist, Vol 28(1), Jan 1973, 1-14.
\[2\]Luthans,F., Luthans.K.& Luthans.B.(2004).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Going beyond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Business Horizons,47,45-50.
\[3\]Van Marrewijk,M.,&Timmers,J.(2003).Human capital management:New possibilities in people management.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44(2),171-184.
\[4\]Adler,P.S.,&Kwon,S.(2002).Social capital: Prospects for a new concep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7,17-40.
\[5\]Luthans,F.,.& Youssef,C.M.(2004).Human, social, and now 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 management. Investing in peopl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rganiational Dynamics,33,321-349.
\[6\]Luthans,F.,.& Youssef,C.M.&Avolio .B.J.(2007) 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Oxford ,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7\]常俊跃,刘莉.“内容依托”教学模式及对大学双语教学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9,(1):81-83.
篇7
一、 宗旨不牢的问题
1. 融入群众不足。要切实转变观念,自觉融入群众,全心为民服务,致力为民解忧;要始于百姓需求,终于百姓满意。
2. 服务态度还待进一步提高。要时刻谨记以服务群众为落脚点,杜绝“生、冷、硬”的态度。群众进门笑脸迎,群众咨询耐心答,群众申请依法办,群众意见虚心改,群众满意努力创。
二、作风不优的问题
1.风纪不够严整。存在制服穿着不规范,衣服不够规整,应及时替换残旧制服。
2. 办公桌面不够整洁。应及时清理掉与工作不相干的物品并定时进行清理。
三、本领不强的问题
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够精专。以后将积极参加强化执法专项业务培训,认真学习执法热点、难点专题、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等业务知识。积极参与执法知识考试,深入学习必备执法人员必备法律知识,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
四、担当不力的问题
不够重视执法过程的教育宣传问题。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篇8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的变迁又体现为金融制度的变迁。而后者是在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国有产权的变革带有显著的转轨经济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制度渐进式变迁具有明显的国家主导型特征。其导源之一就是财政压力。在财政压力下,国家主导型银行制度的变迁强化了国有银行对财政的替代.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功能型越位”以及风险的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
(一)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激励现状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特征是全民所有。政府作为全民的代表拥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在各级政府间的划分、归属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此产生了不同层级的政府行为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管理经营问题。(1)中央政府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商业银行的国有产权授予国资委管理。在当前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为了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迎接国外银行的挑战,国资委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银行管理层更大的自主经营的权利。这是一个显性契约。即国家通过法律上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赋予了银行管理层以完全的经营权.它的负面作用是在某些方面对银行经营者的约束明显不足,表现为所有者的“缺位”;(2)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出于对各自利益的考虑.利用我国商业银行与政府的体制上的关系.过多地干预银行管理层的经营行为.表现为所有者的“越位”.我们将其看作一种隐性契约。总之,在国家与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中.事实上存在着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两个契约。现实中,后者对银行的管理层发挥了主要作用。
隐性契约导致了管理层无法按照完全的经营权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富最大化目标。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在于盈利,管理者掌握着庞大的资源。但却缺乏追求盈利的动机。因为,管理层的利益目标函数(包括收入的提升、职务的晋升等)与商业银行的业绩好坏并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选拔管理者。更注重管理者贯彻政府目标的程度,而对利润等指标的考察要求较低:另一方面。尽管大多所有者对银行的经营并没有决定权.但却有否定权。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大多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这种情况导致了管理者在经营中更倾向于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策略取向。被动地屈从于所有者的意愿。这种激励机制的后果是难以形成用业绩来衡量的优胜劣汰机制.从而使得管理层没有强烈的动力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提升银行业绩。现阶段银行的借贷现象就是对管理层的激励不足的例证。同时。来自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使得管理层能够为其经营上的不思进取、经营失误、甚至是为谋求自身利益的寻租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推脱责任。这样的现状使得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形同虚设。所有者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现存体制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二)缺乏来自其他方面的激励与约束
第一,银行的绝大部分存款人既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和足够的信息去监督银行和对银行管理层施加额外的制约;第二,我国没有一个外部的经理人市场,缺乏有效的外部竞争机制。无法对现有的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制约与激励。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效率低下的现状。必然引发我们去寻找有效的改革机制。
三、提高人力资本专用性能够有效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约束弱化的问题
(一)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含义、特征及作用
所谓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即雇员在某企业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了一些仅适用于该企业的特定环境的特殊知识,一旦雇员被解雇,其拥有的特定知识就会贬值。其损失由对企业和雇员共同承担。
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第一,投资形成特征——通过投资(正规教育、在职培训等)能形成专用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程度由人力资本投资的程度所引发,投资额越大,投资时间越长,投资锁定越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强;第二,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使用配置特征——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只有使用配置于适合的专业、岗位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价值低得多,或造成人力资本在使用中的闲置浪费现象:第三,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组织特征——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价值体现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企业(组织)的交易或协约关系中,专用性人力资本退出企业,会给企业及这种人力资本拥有者带来损失,为保障双方的共同利益,必须重视交易的长期维持,而且这种组织特征,可通过干中学的经验积累,进一步形成专用性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作用有以下两点:一是从它对委托人和人合同关系的影响看,会导致人力资本拥有者的垄断力、要挟(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人物威廉姆森对资产专用性所引发的“敲竹杠”作了专门的论述);二是人力资本专用性会带来的生产率显著提高以及相应的报酬递增,对发达国家的CEO收人的一些实证研究证明了这一论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智能资源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对价值贡献最大、最为稀缺的核心资源。高度专用性的人力资本被“敲竹杠”的风险是能够通过适当的契约被有效控制。因而,在人力资本专用性问题上,第二种作用是主要的。
转贴于
在运用中,首先,如果委托人和人都是理性预期的,通过估计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创造生产率的可能性并向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当人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本,委托人得到的净收益比非合作时应该更多:而对人而言,按人力资本的特点,相互合作的时间越长,专用性就越强,报酬递增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预期到这一结果时,委托人、人双方形成一个均衡解,即合作。其次,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一旦形成,要么很难转移他用,要么在重新配置使用时会遭到严重的损失。
可见,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涉及到人力资本的投资、使用配置.涉及到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人力资本的使用者及其雇佣关系。人力资本专用性对于一个企业或组织所具有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企业(组织)整体收益要大于个人收益。
(二)强化国有银行管理层人力资本专用性制度设计初探
在我国,作为金融业核心的银行业受到了政府极大的关注。对照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特点和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我们发现银行体系的从业人员已经具有较高的退出成本,所不足的是缺乏有效的激励与严格的退出机制,而人力资本专用性恰恰能够弥补现存机制的缺陷。因此,可以通过强化管理层的人力资本专用性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即从人力资本专用性的角度健全对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事实上,我国也开始重视银行高管人员素质,从2000年3月24日开始施行《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主要从政府管理的角度规定了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本文着重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角度论述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制度设计,具体制度设计如下:
第一,强化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的主要方式。内部劳动力市场特别强调企业组织内的劳动力分配要通过企业内的组织惯例、制度,如人事管理、薪酬与福利管理、教育培训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晋升制度管理等方面的规则来进行。当前,我国没有一个外部经理人市场.无法通过竞争对现存的管理层产生压力,大力发展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是必然的选择。我国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可以通过吸收日本企业的年功制的优点,如较长期的、完善的工作合同,基于资历和能力的晋升制度、优厚的退休保障制度,强调员工利益高于股东利益等,建立起追求长远利益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劳动力市场,强化管理层职员对国有商业银行的依存度。
第二,提升管理层的专业能力。在银行这一行业中,建立恰当的资格认证体系,即从业人员只有通过已设立的标准化考试和面试测评才能取得在银行一定管理岗位的任职资格,通过这一制度可以提升管理层的进人门槛。同时,在各个银行内部应当设立定期的在职培训制度,不断提升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增强银行管理层的人力资本的专用性。
第三,组建银行经理人俱乐部,其实际上是对外部经理人市场的一个有效的替代方案。所谓银行经理人俱乐部,就是在银行业就职并且具有一定职位的管理层人员所组成的团体。可以考虑所有具有一定职位的银行管理人员自动成为俱乐部成员,而俱乐部成员的资格将随着职位的失去被取消。俱乐部成员享有俱乐部所特有的一些权利,如一些特有的培训机会,与国内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一些同业信息资源,甚至包括一些促进经理人适当流动以提升其收人与职位的机会等。通过经理人俱乐部这一机制,有助于建立健全经理人的业绩档案;进一步通过经理人良好的业绩表现提升银行经理人的声誉,较高的声誉既有助于增加经理人的不当行为的成本,又有助于激励经理人为保持声誉甚至获得更高的声誉而更加努力。
第四,改革现存的薪酬分配制度。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制度要走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的道路。国有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管理和薪酬制度上要有国际视野,要导人国际的先进理念。一方面,提升管理层的收人,并将部分收人与经营业绩挂钩,如实行年薪制、股票期权等来强化对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另一方面,加强对管理层失职所造成损失的责任迫究,如建立损失赔偿的连带责任机制等,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责任认定机制、申诉制度等,避免将一些无法预见的损失责任强加到管理层身上。
通过以上制度变革,将有助于加强银行管理层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增强对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
篇9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的变迁又体现为金融制度的变迁。而后者是在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背景下进行的。国有产权的变革带有显著的转轨经济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的商业银行制度渐进式变迁具有明显的国家主导型特征。其导源之一就是财政压力。在财政压力下,国家主导型银行制度的变迁强化了国有银行对财政的替代.形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功能型越位”以及风险的集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国有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改革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
(一)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与激励现状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特征是全民所有。政府作为全民的代表拥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这种所有权在各级政府间的划分、归属问题没有明确的界定,由此产生了不同层级的政府行为的不一致性所导致的管理经营问题。(1)中央政府组建了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将商业银行的国有产权授予国资委管理。在当前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为了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迎接国外银行的挑战,国资委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银行管理层更大的自主经营的权利。这是一个显性契约。即国家通过法律上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赋予了银行管理层以完全的经营权.它的负面作用是在某些方面对银行经营者的约束明显不足,表现为所有者的“缺位”;(2)各级地方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出于对各自利益的考虑.利用我国商业银行与政府的体制上的关系.过多地干预银行管理层的经营行为.表现为所有者的“越位”.我们将其看作一种隐性契约。总之,在国家与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之间的委托关系中.事实上存在着显性契约和隐性契约两个契约。现实中,后者对银行的管理层发挥了主要作用。
隐性契约导致了管理层无法按照完全的经营权来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的财富最大化目标。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在于盈利,管理者掌握着庞大的资源。但却缺乏追求盈利的动机。因为,管理层的利益目标函数(包括收入的提升、职务的晋升等)与商业银行的业绩好坏并没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在现行体制下选拔管理者。更注重管理者贯彻政府目标的程度,而对利润等指标的考察要求较低:另一方面。尽管大多所有者对银行的经营并没有决定权.但却有否定权。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大多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这种情况导致了管理者在经营中更倾向于采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策略取向。被动地屈从于所有者的意愿。这种激励机制的后果是难以形成用业绩来衡量的优胜劣汰机制.从而使得管理层没有强烈的动力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提升银行业绩。现阶段银行的借贷现象就是对管理层的激励不足的例证。同时。来自各级政府和各个政府部门的过度干预.使得管理层能够为其经营上的不思进取、经营失误、甚至是为谋求自身利益的寻租行为找到合理的借口。推脱责任。这样的现状使得所有者对经营者的监督形同虚设。所有者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在现存体制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二)缺乏来自其他方面的激励与约束
第一,银行的绝大部分存款人既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和足够的信息去监督银行和对银行管理层施加额外的制约;第二,我国没有一个外部的经理人市场,缺乏有效的外部竞争机制。无法对现有的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制约与激励。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效率低下的现状。必然引发我们去寻找有效的改革机制。
三、提高人力资本专用性能够有效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激励约束弱化的问题
(一)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含义、特征及作用
所谓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即雇员在某企业工作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了一些仅适用于该企业的特定环境的特殊知识,一旦雇员被解雇,其拥有的特定知识就会贬值。其损失由对企业和雇员共同承担。
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第一,投资形成特征——通过投资(正规教育、在职培训等)能形成专用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程度由人力资本投资的程度所引发,投资额越大,投资时间越长,投资锁定越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强;第二,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使用配置特征——专用性的人力资本只有使用配置于适合的专业、岗位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否则价值低得多,或造成人力资本在使用中的闲置浪费现象:第三,人力资本专用性的组织特征——人力资本专用性的价值体现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与企业(组织)的交易或协约关系中,专用性人力资本退出企业,会给企业及这种人力资本拥有者带来损失,为保障双方的共同利益,必须重视交易的长期维持,而且这种组织特征,可通过干中学的经验积累,进一步形成专用性的人力资本。
篇10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体系。这项举措对于加快提升我国高校整体质量,尽快缩短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学资源库是按照一定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建立起来的,能方便有效地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科学研究服务的共享式的资源平台。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药行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制药行业对药物分析检测人才需求量的快速上涨,这一切都将对药物分析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出了质量和数量上的要求,极大的推动了该专业的发展。
一、药物分析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近年来,各类高职高专院校非常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配套教学资源软件建设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资源数据库不规范
已有的教W资源没有统一的标准,各类资源库数据库互不兼容,导致资源的利用非常不便,大大降低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因此急需构建药物分析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规范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统一各类素材的建设标准。
(二)资源职教特色不鲜明
大部分的资源库主要以传统资源为主,如文本、课件、视频、素材等,而缺乏有利于技能训练的虚拟实验室、仿真软件和实操演示等方面的资源。现有资源库涉及的部分岗位缺少相关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缺少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项目及案例,缺少介绍行业动态、技术动态的信息和相关专业网站的链接。
(三)资源库教学性不强
资源库的资源存在质量问题,部分资源教学性不够强,许多专业教学资源库被建设成了一个课程库[5]。过多的强调用户界面的功能,缺乏对用户需求调研与用户认知心理研究,平台普遍缺失易用性与宜用性。
二、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框架与具体内容
建成后的药物分析技术专业资源库将能够服务于高职高专在校学生自主学习、就业服务和终身教育;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信息资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教学资源库可分为教学系统模块、药政信息模块、招聘就业模块、科普教育模块、工具书检索模块、在线测评模块。研究中采用如下技术路线与实施步骤:
(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职教特色鲜明,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围绕工作任务设计学习项目,由真实的工作情境引出任务,将传统的教学内容与企业项目融合,涵盖学习内容、教案、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典型案例、实训技能流程、评价标准、教学视频和习题库等内容。其中试题库中不仅收集课程知识性试题,而且能收集大量职业技能鉴定模拟考试题,以确保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后顺利通过相关的技能认证考试。
(2)资源整合
资源以教学平台为载体,为学生提供便捷、直观的信息数字化学习环境,主要包括媒体素材库、网络课程库、网络课件库、教学仪器设备库、文献资料库、教学案例库、试题试卷库和常见问题解答库。目前,在教学仪器设备方面,现有设备大多不能满足药物分析专业课程的需要,特别是一些大型的设备并不能及时达到企业的水平。
(3)课程设计
高职药物分析专业教学资源库除为在校学生提供专业学习服务外,还为社会相关从业人员提供自主学习资源,为各种培训机构和人员自学提供学习标准和平台,制药从业人员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利用高职教学资源库分能力模块进行学习。通过资源平台专业课程的个性化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实现多样化、动态建设、动态使用、引导和示范作用,使课程设置更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三、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评价及改进
要建立使用者网上评价和专家审查相结合的资源评价机制,同时,资源库应建立持续更新机制,有效调动项目团队持续开发建设资源的积极性。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教育改革在发展中不断前行,所以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要打破思想僵化和观念束缚,防止“闭门造车”和“安于现状”,积极发现和研究新的问题,“海纳百川”,听取来自各方的批评建议。
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提供了终身教育、公平学习的环境。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保证。目前,教育部提出建设优质资源共享体系要求,为各地各高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参考文献:
篇11
引言
目前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的迅猛发展及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带来了对软件人才的大量需求。通过建设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增加软件人才培养数量,优化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软件人才培养质量。该资源库的建成不仅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丰富的多样化资源和个性化服务,还可以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整体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1]。
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江苏省40所在建示范高职院校之一, 其核心专业——软件技术专业于2012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拥有省级服务外包培训基地及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训基地。通过软件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实践,能够不断优化、整合、开发各种校内的优质教学资源,并引进吸收国内外相关专业、行业、企业的资源。在资源库的建设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开展深入的校企合作、校际合作,不断完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课程标准,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兄弟院校、行业、企业的学习者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服务等,从而全面提升我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内涵及人才培养质量。
1 软件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1.1 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
软件技术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总体目标为,依据“调研需求,科学设计;统筹规划,校企共建;开放运营,动态完善;推广应用,持续更新”的建设思路,坚持可扩展性、共享性、便捷性和高可靠性的原则,满足学生、教师、企业和社会四类学习者的使用需求,形成覆盖长三角高职院校的高水平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使它成为集自主学习、教学、就业、培训、咨询为一体的服务平台,从而全面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课程开发、教学改革。
1.2 教学资源库内容的构建
教学资源库是各类教学资源的汇集,包括对各类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组织管理[2]。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群的特点,在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课程体系,在现有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将自主开发、联合院校、企业、行业、网络的各类资源集成在一个综合性的多媒体网络互动平台上。资源库的功能主要定位为教育教学的平台,自主学习的平台,职业发展的平台,社会服务的平台等。资源的构建以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即学徒-新手-熟手,着力于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训类资源的建设。项目整体设计如图1所示。
⑴ 专业资源
专业资源是指以职业岗位群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而确定的软件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方案、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包括实训条件、教师信息,毕业条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建设成效等信息。其中人才培养方案是该项资源的核心内容,其他资源的建设都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服务。
⑵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以目前该专业建成的C语言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等八门省级、院级精品课程为基础,拓展、完善其功能,为在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学习者构建一个交互式、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环境。每门课程都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材、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考核方案、试题库、学习指南、实训指导书、实训任务单、案例库、代码库等信息。
⑶ 实训资源
实训资源是指为提高学习者实践技能所提供的综合性、仿真性的学习资源,学习者可按照规范的软件产品开发流程,最终完成实训项目的不同功能模块。实训中包含项目的需求调研、设计、开发、测试、部署及管理过程等环节,有助于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具体包括软件行业典型案例库、实训项目库、课程设计库、毕业设计库、各类开源资料等,并配有相应的实训考核方案。
⑷ 培训资源
培训资源主要为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的软件技术专业培训与考证服务,具体包括培训信息、培训方案、考证信息、考试标准、技能测试库、人保部和工信部等国家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资料、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试题库等。我院已经建成江苏省级服务外包培训基地,使用该资源可为省内兄弟院校及企业人员提供最新的软件专业考证辅导及认证服务。
⑸ 职业资源
职业资源联合软件行业的知名企业,收集整理各类行业标准及对从业人员要求、动态的人才需求信息、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职业信息资源,以使学生增加对将要从事职业的了解,并为学生提供职业的规划及就业、择业的信息。
⑹ 行业资源
通过自行采集及企业、行业提供的方式获得行业资源。包括新标准,合作企业的基本信息,软件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模板,典型业务流程,软件技术专业论坛及最新技术发展等。
2 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经过我院一段时间的资源库建设实践与探索,我们发现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⑴ 牢固树立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理念
在资源建设中,应该让教师转变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教学资源不仅仅是素材的积累,更是一种承载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教、学工具[3]。要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设计整合教学资源,搭建资源平台,提供多种活动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支持,使学习者通过学习和实践,真正实现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⑵ 院校联盟、校企合作开发资源库
紧密结合软件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以行业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行业标准引领课程设置标准;以行业技术对接实验实训要求,使资源内容对接职业岗位标准。对于课程内容的开发,也应强调校校合作、校企联合、政学合作,将全国高职院校本专业领域的优秀教师、企业的技术骨干以及教育专家纳入到建设团队中来,保障建设内容能很好地满足教师、学生、合作企业等多方面的需求[4],并建立一整套资源的分享机制,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复开发。
⑶ 建章立制,高效利用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确保高效有序地利用资源库,更大地发挥资源库的作用,学院层面要成立教学资源建设专家组,负责对教学资源项目的申报、验收、评比,并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要建立资源库定期更新保障制度,确保资源库中的资源每年更新度不低于15%。采取激励措施,鼓励院校、企业及培训机构将软件技术领域的新方向、新技术不断应用于资源库建设。探索资源库开放运营机制,通过科学管理赋予资源库“自我造血”功能,实现资源库平台平稳有效、持续健康地长期运营。
3 结束语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领导者、决策者的高度重视,资金的投入及保障,更需要全体专业教师的忘我投入。软件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助于高职院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教学和服务地方为中心,构建数字化教学和知识共享平台,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董瑞丽,邱俊如.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5-9
篇12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星形细胞;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0引言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 是脑内星形胶质细胞中间纤维的结构蛋白组成成分, 是一种能够反映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状态的敏感指标. 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 TGFβ1) 在许多急慢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如脑卒中、Alzheimer病等)中发生改变,在各种类型的脑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选取TGFβ1作为中枢损伤因素, 采用半定量RTPCR和免疫印迹法,试图在转录和翻译水平研究TGFβ1对培养的新生SD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及GFAP表达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清洁级SD大鼠由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Recombinant human TGFβ1购自美国R&D Systems. OneStep RTPCR kit为日本Takara公司产品,购自宝生物(大连)有限责任公司. 兔抗GFAP和HRP标记兔抗羊IgG均购自博士德公司. 所有引物均由Primer Primer5.0软件设计,上海博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 GFAP引物(694 bp)上游5TGC CGG CTT CAA AGA GAC TCG3;下游5CTG CAG TTG GCG GCG ATA GTC3. betaactin:引物(228 bp)上游5′AGC CAT GTA CGT AGC CAT CC3′;下游5′CTC TCA GCT GTG GTG GTG AA3′. 其他的化学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试剂. 取新生1~3 d内的清洁级SD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大脑,置于DHanks液中,在解剖显微镜下剔除脑膜及血管组织,去除海马,将大脑皮质放入DHanks液中,用机械吹打法逐步移取上清液中的单细胞,1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取沉淀,用含200 g/L高温灭活的胎牛血清(FBS), 100 kU/L青霉素、100 mg/L链霉素的DMEM制成悬液后,调节细胞密度为1×105 /cm2,种于涂有多聚赖氨酸的培养瓶中培养. 1 h后换培养瓶以去除成纤维细胞,随后3 d内不要移动培养瓶. 3 d后换液. 培养9~14 d,细胞融合后传代. 传3代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监测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性标志GFAP做细胞鉴定.
1.2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以1×105/cm2 传代于培养瓶中,继续培养至50%~60%融合后,换无血清培养基(serumfree medium, SFM) 同步24 h ,弃SFM,分别加入含0, 1, 2, 4 μg/L TGFβ1的SFM,分为4组培养细胞. 24 h后取出细胞,进行以下检测. 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
1.2.1半定量RTPCR以Trizol 提取细胞总RNA ,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A260∶A280= 1.8~2.0. RT反应50℃ 30 min,Rtase失活94℃ 2 min. PCR反应条件为: 94℃ 30 s52℃ 30 s 72℃ 1 min GFAP 40个循环, βactin 40个循环. GFAP和betaactin 的扩增片段分别为694 bp 和228 bp . 取PCR 扩增产物10 g/L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用ChemilnagerTM 550 型凝胶成像分析仪成像并进行图像分析,获得代表各电泳条带产量的吸光度A值. GFAP 和betaactin 电泳条带A值的比值为GFAP 相对吸光度(relative absorbance, RA)值,用以表示GFAP mRNA 的相对表达量.
1.2.2蛋白印迹分析星形胶质细胞被用单去污剂裂解缓冲液溶解,缓冲液包括100 mg/L PMSF, 1 mg/L aprotinin, 10 g/L Triton X100. 细胞溶解产物被以10 000 g 4℃离心10 min. 蛋白定量用Bradford法测定. 相同量的上清液被用于100 g/L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被电泳分离的蛋白质被转到PVDF膜. 膜用含1 g/L Tween 20 和50 g/L BSA的TTBS[TTBS; 100 mmol/L TrisHCl(pH 7.5)和 137 mmol/L NaCl]室温封闭2 h,抗GFAP抗体4℃孵育过夜(一抗1∶300稀释),再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的二抗(1∶6000)室温孵育膜1 h,最后用增强化学发光法直观观察.
2结果
不同浓度TGFβ1对星形胶质细胞光镜下的形态学变化:TGFβ1孵育后的细胞形态均发生改变,1 μg/L组细胞体积变大,胞突肥大,胞体肿胀;2 μg/L组由星形或多角形趋于扁平形,细胞体积明显变大,胞突消失. 随TGFβ1浓度的升高,4 μg/L组细胞形态变化的趋势更明显,细胞胞突消失,细胞膜不完整,细胞失去正常形态(图1). TGFβ1 对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 mRNA 的影响(图2): 各组GFAP mRNA表达皆呈阳性,而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表达量也增加. TGFβ1 对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 蛋白的影响(图3): 各组GFAP表达皆呈阳性,而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表达量也增加.
A: 0 μg/L; B: 1 μg/L; C: 2 μg/L; D: 4 μg/L.
图1TGFβ1浓度对星形胶质细胞形态的影响(略)
图2TGFβ1对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 mRNA的影响(略)
图3TGFβ1对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FAP蛋白的影响(略)
3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损伤及疾病发生后,反应性胶质化形成. 星形胶质细胞是组成胶质疤痕的主要胶质细胞成分,主要表现为胞体和突起的肥大, GFAP的大量合成与堆积,而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只是少数现象. 胶质化的星形胶质细胞, 形态改变,GFAP过度表达. 脑损伤后,可产生各种生长因子及细胞调节因子,包括TGFβ1. TGFβ1 刺激细胞外基质( ECM) 的产生,抑制蛋白酶和基质酶的活性,从而促进ECM沉积,促进组织损伤后的修复[1]. 即TGFβ1是一种重要的调节ECM合成的前纤维化调质[2]. 因为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及组织炎症、损伤修复等多种生物学作用, TGFβ1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疾病关系密切,Nichols等[3]报道,在濒死的齿状回细胞,TGFβ1 mRNA增加. 故我们采用TGFβ1为刺激因子,建立大鼠皮层星形胶质细胞体外损伤的模型,研究脑损伤后反应性胶质化. 我们用不同浓度的TGFβ1刺激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随着刺激因子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形态胞体和突起肥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用4 μg/L TGFβ1孵育细胞24 h后,细胞形态变化的趋势更明显,细胞胞突消失,细胞膜不完整,细胞趋于崩解. 说明小剂量的TGFβ1促使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反应性胶质化形成. 随着剂量的增加,局部刺激浓度的增加,有可能会造成细胞崩解、死亡. 另外,也证明了TGFβ1对星形胶质细胞形态有影响. 在体外实验中,用TGFβ1处理星形胶质细胞,虽然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很小,但GFAP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4]. 在肝脏星形胶质细胞中,TGFβ1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上调GFAP启动子的表达[5].本研究表明,TGFβ1对星形胶质细胞形态、GFAP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更为显著. Cancilla等[6]研究证实, 鼠脑损伤6 h就有GFAP mRNA 的表达, 5~7 d达到高峰, 7 d后回落, 持续14 d仍很明显. 表明星形胶质细胞激活后转录水平GFAP mRNA 的表达增加,此外GFAP 的降解在此情况下相对缓慢, 这对GFAP 的增多起了协同作用. 对于TGFβ1 4 μg/L处理组细胞,细胞形态趋于崩解,而GFAP的转录和合成的量均为最高,可能的原因与此有关. 反应性星形细胞在脑损伤发生发展恢复的一系列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可作为研究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星形细胞由常态转化为反应态的胶质反应的一项生化指标[7]. 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细胞形态及GFAP表达的影响,可能为治疗CNS损伤后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1] Sometani A, Kataoka H, Nitta A, et al .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 enhances expression of braind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its receptor, TrkB, in neurons cultured from rat cerebral cortex [J]. J Neurosci Res, 2001, 66(3) : 369-376.
[2] Kirwan RP, Leonard MO, Murphy M, et al.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regulated gene transcription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n human GFAPnegative lamina cribrosa cells[J]. Glia, 2005, 52(4):309-324.
[3] Nichols NR, Agolley D, Zieba M, et al. Glucocorticoid regulation of glial responses during hippocampal neurodegeneration and regeneration[J]. Brain Res Brain Res Rev, 2005, 48(2):287-301.
[4] Reilly JF, Maher PA, Kumari VG. Regulation of astrocyte GFAP expression by TGFbeta1 and FGF2 [J]. Glia, 1998, 22(2):202-210.
篇13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从2003年1月到2013年1月这10年间具有完整资料的2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DHS内固定术的患者作为试验组,同时随机选取了相对应的23例股骨颈骨折AO螺钉内固定术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试验组的23例患者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25岁,平均年龄50岁,人工关节类型包括:双极人工股骨头5例,全髋18例,这些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原因主要是:股骨头坏死的13例,DHS头钉穿出股骨头颈骨质外的有9例,发生感染的有1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10例,最大的年龄73岁,最小的年龄25岁,平均年龄49岁,二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人工关节类型、随访时间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故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于试验组的2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后行DHS内固定术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全部使用的是普通股骨假体,与之对应的对照组23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行AO螺钉内固定术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随机访问过程中,对试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在内固定失效后的髋关节置换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对两组患者的骨折到关节置换术的时间、在患病初期出现的主要并发症、出血时间、手术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
2、结果
经过行髋关节置换术,没有患者发生感染,仅仅只有2例患者出现了深静脉血栓,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所有患者都获得了康复,通过对试验组患者的分析,我们发现动力髋螺栓头钉穿出的发生率和患者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在年龄超过65岁的13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了头钉自骨肉的穿出,而在年龄小于65岁的20例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出现了头钉自骨内的穿出,这两者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的差异(P
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术后的并发症观察,我们发现,试验组在术后出现了股骨近端骨折6例,出现髋关节脱臼得有4例,而在对照组中,术后没有出现股骨近端骨折,出现髋关节脱臼的只有2例,对于术后出现股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采用钢丝进行固定,这说明对于试验组患者在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P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内固定失效的概率总体来说是很小的,目前髋关节置换术被广泛的应用在治疗多种髋关节疾病中,通过人工置换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股骨颈骨折术后的一些并发症[2],比如说股骨近端骨折、髋关节脱臼、股骨头坏死、内固定物失效等,对于动力髋螺栓技术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方面的成功率明显的高于股骨颈骨折AO螺钉内固定的成功率,对于部分骨质破坏严重的就需要进行髋关节的置换[3],对于动力髋螺栓技术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失败之后的人工髋关节置换问题在医学报道方面涉及的却很少。
通过上面的试验,我们发现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内固定术失败后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上取得了与股骨颈骨骨折行螺钉内固定术失败后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相同的效果[4]。这说明在临床医学上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内固定术失败后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可以进行实际应用。在结果中,我们发现经过行髋关节置换术,没有患者发生感染,仅仅只有2例患者出现了深静脉血栓,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所有患者都获得了康复,通过对试验组患者的分析,我们发现动力髋螺栓头钉穿出的发生率和患者的年龄有一定的关系[5],在年龄超过65岁的13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了头钉自骨肉的穿出,而在年龄小于65岁的20例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出现了头钉自骨内的穿出,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术后的并发症观察,我们发现,试验组在术后出现了股骨近端骨折6例,出现髋关节脱臼得有4例,而在对照组中,术后没有出现股骨近端骨折,出现髋关节脱臼的只有2例,对于术后出现股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采用钢丝进行固定[6],这说明对于试验组患者在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明显的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在手术过程中,试验组患者的出血量较多,这可能是由于试验组患者的骨折近端结构破坏严重,或者是有些患者的股骨近端骨折尚未愈合就做了髋骨置换术,出现股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需要及时的使用钢丝对相关部位进行固定。对于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进行处理,以免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影响。
总之,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失效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有着相同的治疗效果,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效后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临床上可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唐檬,陈英耀,茅艺伟,刘文彬,庞伟明,施李正,董恒进.我国髋关节置换相关卫生技术评估与政策的关系:研究是否影响政策制定[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3,07(3):20-27.
[2]王国胜,魏宁波,曹明宇,高健,续斌,沈志敏.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系统评价[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02(5):121-129.
[3]唐天华,唐三元,杨辉.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6(12):1481-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