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技术创新发展模式

篇1

一、研究对象概况

本文中的研究对象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软”),是中国领先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提供商,业务包括行业解决方案、产品工程解决方案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和服务。东软主营业务是行业解决方案,解决方案指针对特定用户需求定制的IT业务系统,包括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和服务,是典型的软件服务企业。近年来,东软在基础软件创新方面也取得了突破,代表性产品包括网络安全产品NetEye、平台产品UniEAP等。

东软以行业分类建立事业部,例如电信事业部、电力事业部和社保事业部等,而基础软件事业部是企业基础研发部门,致力于平台产品开发,通过总结和提炼各个行业事业部在实施解决方案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和用户经验,为东软其他事业部提供技术和工具方面的支持。

2009年,在美国《全球外包》杂志和“全球外包服务咨询公司”公布的全球IT服务100强榜单中,东软排名第九位,这是十强中唯一的中国软件企业;在“新兴亚洲市场十大领导者”中,东软排名第一。2010年,东软被世界经济论坛列为全球成长型公司的成功范例。2011年,东软作为唯一一家来自中国的软件企业,跻身普华永道的“全球软件领军者100强”榜单,并在“中国软件提供商100强”排名中荣登榜首。东软20年的发展历程堪称中国软件产业崛起的一个缩影。

二、软件产业分类和东软的核心创新产品

在美国的产业分类代码NAICS中,软件产业的代码是5112,具体包括基础软件出版、应用软件出版以及服务。大型复杂软件的体系结构自下而上分别是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以及应用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和中间件合称为基础软件,技术构成复杂,产品开发难度大;基础软件属于软件产业链的上游环节,核心技术和市场长期被国外垄断,这影响了我国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的地位。因此,将软件产业细分为基础软件企业,应用软件企业和软件服务企业。软件服务企业通常利用基础软件和应用软件企业的产品,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部署整个软件体系架构。本文涉及的东软自主创新产品UniEAP是典型的中间件产品,进一步细分隶属于业务中间件,也称为业务基础平台。

业务基础平台是中国软件企业在基础软件领域重要自主创新成果,市场上主要的业务基础平台产品包括,东软集团开发的解决方案统一架构平台(UniEAP),中国软件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睿剑业务基础平台(Sword),浪潮集团开发的Loushang企业应用平台等。业务基础平台为应用软件开发提供基本框架,预置通用的软件模块,用户可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具体需求进行选择,这提高了软件开发过程中代码复用度和开发效率,也能满足用户复杂、多变的需求。

三、软件产业技术发展模式是开放式创新

软件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商业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KIBS)。Miles等人指出,隶属于KIBS的企业显著依靠专业知识为用户提供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服务,KIBS创新中包含大量用户知识,技术熟练的用户需要产品平台支持其创新;KIBS是创新的来源,在用户企业内部发起并实施创新,他们是创新的促进者,支持用户企业创新过程,同时是创新的载体,在组织和产业内部或之间转移知识,使得知识能应用到新环境中;Miles将KIBS与传统的服务创新过程进行了比较,发现KIBS创新具有典型的特征,从设计到交付的时间更长,创新由供给和需求因素共同驱动,重视新的组织结构和交互模式等工艺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困难,创新需要标准化支持;Freel的研究表明,KIBS的雇员是高技能的,包括科学家、工程师等,用户、供应商、大学等是KIBS重要的外部技术源;Amara等人指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除利用专利保护知识产权外,还利用登记设计模式、商标、技术机密、先行于竞争对手等方法;Hipp (1999)对德国KIBS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KIBS的R&D投入大,创新广泛利用期刊、会议、互联网等显性外部知识。

与用户密切合作是KIBS创新的主要特征。Muller和Zenker指出,隶属于KIBS的企业提供高知识附加价值服务给其他企业或组织,是“顾问型”的企业,强烈的交互性和用户相关性是KIBS的特征之一,KIBS与用户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是双向的,KIBS从用户企业获取知识从而为其提供定制的解决方案,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识基础;Miozzo和Grimshaw研究了英国和德国的IT外包,认为由于信息和技术的不可分割性和无形性,IT外包需要融合用户的技术知识,IT提供商需要与用户企业深入交流,部分用户企业的员工可能转移到供应商企业工作;Bettencourt等人指出,KIBS企业提供的服务是复杂的、非结构化的、高度定制的,在提供知识为基础的解决方案过程中,用户必须有效地扮演合作创造者或生产者的角色,而这些用户通常具备KIBS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由于KIBS创新过程中需要整合用户、供应商等外部技术源,近年来,KIBS创新管理模式逐步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创新转变。美国学者Chesbrough最早提出了开放式创新的概念,强调当企业着眼于开发新技术的时候,可以并应当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的所有有价值的创意,同时使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开放式创新是有目的地利用知识的流入和流出,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并推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时;对于开放式创新的管理,Fetterhoff和Voelkel认为开放式创新的主要任务包括,寻求创新机会,评估技术前景与企业战略匹配程度,寻找技术合作者,出售知识产权获得利润;开放式创新中要利用外部技术源,也需要企业开展内部研发活动。O’Connor的研究表明,开放式创新不同于研发外包,企业必须从事内部研发,这有利于企业有效整合外部技术获取及开展非连续型创新;Chesbrough和Crowther调查了12家采用开放式创新的企业,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目的不是降低研发成本或研发外包,实行开放式创新的企业其内部研发经费是增长的,外部技术源是补充而不是替代内部研发。

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并不矛盾,陈劲和陈钰芬认为,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开放条件下的技术创新是在自主创新的观念主导下,在全球范围寻求技术支持和资源,以原创性的“产品与服务概念”实现技术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李江蛟等认为,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对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显著作用;杨武的研究则表明,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紧密结合的关键是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对企业和国家技术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体制、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和政策的结合上。

四、东软的自主创新过程

(一)原始积累阶段

东软来自于东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前身),1991年,“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成立,主要承接国内项目;同年“沈阳东工阿尔派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东北大学占51%的股份,日本阿尔派株式会社占49%,主要承接日本项目;1993年,两家企业合并成立“沈阳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上市的软件公司;此后,东软在各地先后建立分支机构,2001年,东软实施品牌整合战略,统一“东软/Neusoft”品牌,2008年,东软集团完成整体上市计划。

在企业初创阶段,东软选择了软件产品开发为主导方向,这符合当时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中国软件史上有筚路蓝缕之功的软件英雄辈出,求伯君研发中国首款字处理软件WPS,金山软件的历史就此展开;严援朝推出CCDOS,这是为中国第一台PC长城机做的汉字操作系统;王永民在发明了“五笔字型”,从根本上解决了汉字输入电脑“速度和效率”的世界性难题;王江民推出了KV系列杀毒软件,被誉为“杀毒软件之父”。在此阶段,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盗版软件盛行,许多软件企业无法获得合理的利润,从而被迫倒闭或转型;二是微软、赛门铁克等国际软件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处于萌芽阶段的民族软件企业技术实力远远落后,举步维艰。

中国软件产业经历了短暂的繁荣之后,一度陷入困境,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机会。东软也不例外,企业开发出一款名为“Leader Report”的报表生成工具,但由于盗版软件的冲击而退出市场;此外,还开发出图形自动生成器Auto Win,当时的中国软件企业正处于初创阶段,并不需要此类软件,该产品因不符合用户需求而退出市场。在经历了困境之后,东软创始人刘积仁决心转型:“向针对企业的应用系统方面转移”,企业不仅重视技术的开发,还致力于为用户提供IT服务。东软开发出电信业务管理系统、房地产信息系统等行业应用软件,这为东软成为国内领先的IT服务企业奠定了基础。

东软从创建之初就积极开拓国际业务,主要承接日本企业的软件外包。1991年,沈阳东工阿尔派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立,东软与阿尔派的合作正式开始,东软承担了汽车仿真测试环境软件的开发与设计,继而在车载音响系统、汽车导航系统及信息通信系统的软件开发与设计开展合作。日本企业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东软因而从成立之初就遵循国际标准开发产品,率先实施IS09001、CMM和CMMI;东软在合作过程中培养了一批人才,不仅拥有软件技术,还掌握了软件开发的过程管理方法。此外,在对日软件外包业务中所获得的收入,是东软后期开发IT服务和软件产品的重要资金支持。

(二)行业解决方案领域的“数字圈地”

在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东软以开发软件产品为主。1996年,东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作为第一家在资本市场上市的软件企业,东软被投资者所看好,从而获得了大量资金。关于企业该如何定位引起了争论,业界人士认为将资金投入到软件产品开发中是最好选择。东软创始人刘积仁在对世界软件产业格局和技术发展趋势做出分析后,将企业定位于“一个解决方案和软件服务公司,而不是一个提供软件产品的公司”。从1997年开始,东软改变了以软件产品开发为主的企业定位,开始大规模进入我国IT解决方案市场,被称之为“数字圈地”。

当时,我国各个行业和政府部门正着手信息化建设,IT解决方案市场尚处于启动和快速发展阶段,东软努力在行业发展初期成为业界的领导者,所谓“圈地”就是在各个行业和部门占领“数字领土”。东软积极投入到我国社会基础设施信息化的项目中,选择了有发展空间的行业作为用户,并且选择需要东软持续为其提供IT服务的行业,先后为电信、电力、社保、金融、医疗、交通、制造业等行业提供IT解决方案。以社保行业为例,1999年,东软作为骨干单位参与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的研发工作,承担了总体技术负责及项目管理工作,同时参与了社保信息化建设基础规范和标准的制定;2000年,系统正式推出,东软也相继为全国各地近百家社保用户实施了核心平台。对于电信行业,1995年,邮电部电信总局提出了开发和建设“市内电话业务计算机综合管理系统”,即“九七工程”,东软承担部分试点城市“九七工程”的实施;1998年,东软为辽宁联通建设了“集中计费与客户管理系统”之后两年内,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也成为东软的客户。

东软在提供解决方案的同时,并没有放弃软件产品研发,而是积累了大量平台产品构建的技术和经验,为能力成长和产品创新奠定基础;其中,以开发国土资源部的电子政务平台最具代表性。2003年,国土资源部为开发高度资源共享的电子政务统一平台进行招标,东软在竞标的21家企业中获胜。2004年初,项目正式启动,进入需求分析阶段,东软的需求设计人员与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通过会议、产品演示、小组讨论、文档反馈等形式进行了需求交流。信息中心的技术人员提出要开发一套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国土资源部所有的业务系统都构建在这个平台之上,各地国土资源部门也可逐步在这个统一的大系统上开发自己的系统,从而形成统一的国土资源信息化体系。国土资源部要求系统必须预置部分模块化组件,未来业务流程发生改变并需要重新开发系统时,只需对这些模块进行重新组合;双方就模块化组件的大小,即组件所涵盖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组件太大,功能太多,很难满足未来业务的需求,再次开发系统还需重新设计;而组件太小,功能太少,又失去了复用的意义。双方对每个模块化组件都进行了反复讨论和定义,最终确定了合理的组件库。

(三)开放式创新与能力成长

东软在定位于解决方案和软件服务公司的同时,明确了开放式创新的发展战略。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商,东软的主要业务是利用Oracle、IBM、Sun,SAP等国际企业提供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产品,针对用户的实际经营业务,构造合适的行业解决方案。刘积仁将此比喻为:“解决方案就像一辆汽车,东软就是这辆汽车的提供者。汽车有轮胎、车厢、刹车等设备,东软会选择一些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价值的产品去开发,但不可能做所有的东西,那些就通过合作伙伴来提供吧。”

东软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积极与国外知名IT企业开展合作。有选择地与合作伙伴共建专项技术能力中心,以加强与合作伙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IBM、Oracle、SAP等合作伙伴通过能力中心帮助东软更懂他们的技术和产品。东软与合作伙伴的核心骨干团队经常进行互访、技术交流等活动,还积极参与合作伙伴举办的技术论坛。例如,东软的多数用户选择Oracle数据库,作为Oracle的高级认证合作伙伴,产品正式之前,Oracle会邀请东软合作测试,因而东软可以及时获得Oracle的技术信息、支持工具和资源;此外,Oracle还为东软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帮助东软掌握新产品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新技术实现创新。

东软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重视对用户知识的吸收。为了及时了解用户需求和行业趋势,东软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公司级客户满意度调查,了解评价质量管理体系与客户预期匹配度,针对客户反馈的问题制定改善措施,不断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及客户满意度。东软每年都举办“东软解决方案论坛”,该论坛是政府、厂商、研究机构、行业专家、行业CIO以及媒体间相互沟通、交流思想和经验的平台,已成功举办12届,目前已成为IT业界最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之一。论坛是一场客户大会,每届都设有用户广泛关注的主题,涉及IT行业的多个领域;此外,众多国际知名厂商IBM、SAP,Oracle等也积极参与,“东软解决方案论坛”将用户、合作伙伴以及东软有机联系起来。

东软在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的同时,坚持自主开展研究与开发,重视对外部技术知识的转化和积累;为此,东软对内建立公司级、事业部级的两级研发体系。公司级研发体系包括技术策略与发展部、基础软件事业部和解决方案技术中心,公司级研发体系注重公共技术、公共框架与构件的研发,并推动技术复用,跟踪新技术,开拓新商业模型,负责企业R&D技术交流、投入方向的监控等。事业部级研发组织则在公司级研发体系提供的技术、平台和方法论的指导下,专注于满足本行业内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对于显性知识,东软通过知识管理门户、技术月刊和可复用资产库,确保知识与经验可被充分、及时获得与分享;而对于隐性知识,则通过建立知识地图,将技术人员能用到的知识进行有效分类,每类知识后面都列有专家详细信息,使员工能够更快速、更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东软还通过技术论坛和定期的主题技术研讨会,建立互动式的交流、学习与创新平台,营造良好的技术交流氛围;将各个事业部在实施解决方案过程中积累的核心技术和用户需求知识转化为企业范围内的公有知识,使得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运用的核心技术得以在组织范围内存储和共享,这为自主开发软件平台产品奠定了知识和能力基础。

(四)中间件产品UniEAP的推出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推广,用户对IT系统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东软在为不同行业用户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发现存在大量的重复工作,软件开发效率低,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积累各个解决方案中可复用的技术,并将其抽象和封装以供重复利用。对于用户而言,IT技术发展迅速,面对海量的技术选择,用户在IT方面投资的技术资产很容易过时;此外,随着用户IT技术能力的提高,在选择行业解决方案时,越来越多的用户,尤其是大型企业用户,更希望自己能主导系统开发,并在系统实施成功后,可以根据企业业务流程的变化,自己进行系统升级和改造。

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一款平台产品以解决上述IT服务提供商和行业用户面临的难题。UniEAP应运而生,2007年,东软将UniEAP作为独立产品提供给广大用户企业,它的全称是Unified Enterprise Application Practices,在软件产业通常被称为业务基础平台。UniEAP具备了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系统架构,提供了标准接口,模块化组件通过接口可动态插拔;UniEAP包含模块化组件,可分为技术型组件和业务型组件,技术型组件可以屏蔽大量开发过程中的技术细节,业务型组件是面向各个行业常见业务的,例如,报表分析和表单等,这些组件接口简单、使用灵活,可以根据用户具体需求进行配置。为此,东软在UniEAP开发过程中采用了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架构)技术。IBM公司认为SOA是一种方法,它所设计的软件可将业务应用程序分解为一个个单独的“服务”,人们可以在不考虑它们所归属的应用程序以及所运行的技术平台的情况下使用这些服务。UniEAP是一个面向服务的业务基础平台,它可帮助用户开发、部署面向服务的应用。用户可以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应用架构,并在实现业务需求的同时,生产出更多具有实用价值的可复用构件,从而为保护用户投资、形成用户软件资产带来极大的便利。

此外,UniEAP还为用户提供开发应用软件的方法学,提高应用软件开发效率,降低开发难度;用户可以使用UniEAP自带的管理控制平台监控、维护和管理IT系统,根据业务需求变化对其进行调整。UniEAP是可快速构建应用软件的平台产品,它使得应用软件的开发者可以仅关注企业的业务流程,而不必关注其具体技术实现,降低了开发难度,因此,UniEAP的出现使得用户自行开发应用软件成为可能。UniEAP能够屏蔽技术细节,从而做到技术的变化不影响企业的业务流程,还具备了可扩展性,使得系统能够跟随用户需求的变化而更新。

UniEAP提供了标准的软件架构,预置通用的软件模块;如果把各个行业解决方案比喻为建筑物,那么UniEAP就是这座建筑的“框架”和“地基”。东软的电信、电力和社保等事业部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软件开发,可跳过部分基础性的开发工作,根据行业特点和用户具体需求添加模块,这提高了软件开发过程中代码复用度和开发效率,为东软快速构建解决方案提供了工具。在开发出UniEAP之后,东软形成了IT服务和软件产品业务之间的良性互动。东软继续深耕于各个行业IT解决方案,UniEAP成为实施解决方案的基石,基于UniEAP开发出电信业务运营支撑解决方案、电力营销解决方案、公共卫生解决方案、数字化校园解决方案、政府部门解决方案(社保、税务、财政、质检、电子政务等领域)及制造和商贸流通行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而在提供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东软与用户的密切合作也使其更加了解用户需求,从而不断完善UniEAP架构和组件,已经开发出UniEAP1.X、2.X、3.X版本,4.0版本正处于研发阶段,产品技术性能逐步提高。

五、中国软件企业技术能力成长机制分析

(一)选择从服务创新入手弥补技术基础不足

从研发效率角度分析我国企业为何选择从服务创新入手进入软件产业。研发效率是一个地区或一个企业把多种资源(如资金、人员等)通过研发最终转化为多种产出(如新产品销售额、专利申请等)的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深刻影响。选择数据包络模型(DEA)测算研发效率,选取软件企业研发资本存量作为投入指标,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研发资本存量,此外,选取决策单元的人员数量和资本存量作为投入指标,资本支出指软件企业用于购买或升级固定资产(例如设备和厂房)的投入,资本存量是在资本支出基础上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的;选择软件企业授权专利数量和销售收入作为产出指标。

本文中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资本投入和销售收入等指标的数据主要采集自欧盟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和研究总司(Directorate General Research)年的《Monitoring industrial research:The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Monitoring Industrial Research SCOREBOARD》,该报告披露了全球100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人员数量等数据。研究遴选2006年至2011年连续6年均进入全球研发1000强的软件企业作为决策单元,共包括42家软件企业,经过数据计算清理,最终获得39家软件企业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包括8家系统软件企业,26家应用软件企业,5家服务型软件企业。采用DEAP2.1版DEA分析软件,计算研究样本企业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

对平均技术效率的计算结果表明,服务型软件企业的技术效率最高。技术效率是企业由给定投入集获得最大产出的能力,在软件产业,前沿技术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企业负责开发,服务企业则及时监测技术发展趋势,力争在竞争对手之前识别出技术机会并加以利用;识别和获取相关技术后,企业针对用户特定需求进行修改,并与企业内部开发的技术相整合,最终技术被转换为新产品或服务,并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匹配。从服务企业的R&D过程看,其目标性非常明确,因而技术效率高。对平均规模效率的计算结果表明,系统软件企业的规模效率最高。系统软件产业长期被少数企业垄断,这几家垄断企业技术能力和整体实力强,开发经验丰富,少有新企业进入该行业,现有企业投资所获的技术和能力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从而拥有了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系统软件产品一旦开发成功,其复制成本低廉,盈利主要通过系统软件的大规模应用实现,这使系统软件企业规模效率表现优异。中国软件企业在创新资源和研发投入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的背景下,从研发效率角度分析,软件服务企业从R&D投入中盈利的能力最强,因而从软件服务入手有利于企业快速逾越壁垒进入产业。

(二)利用开放式创新实现技术能力快速成长

中国企业技术能力落后于国外企业,在提供IT服务过程中,需要以开放式创新来整合技术资源,弥补自身技术能力的不足。IT解决方案是一个复杂系统,底层是硬件和物理网络,中间是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顶层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的应用软件;底层和中间层产品越来越趋于标准化,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也没有必要完成所有技术的开发。在市场需求快速变化和技术存量迅速膨胀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态势发生了微妙变化,竞争优势开始倾向于那些擅长选择技术并进行整合的企业。因此,中国软件企业可以利用技术来源多样化的有利条件,有效集成外部技术资源,而开放式创新的开展为这些企业获得先进技术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东软在提供行业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正是采用开放式创新战略,大量集成IBM、Oracle、SAP等国外软件企业的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行业用户需求和业务环境,并将技术和需求有效匹配起来提供适合的IT解决方案。

开放式创新需要企业在利用外部技术源的同时,开展内部研究与开发。集成创新的本质是创新要素的交叉与融合,集群网络和技术知识集成是集群企业技术能力持续成长的源泉。软件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包含大量领域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企业必须进行内部研发,才能将外部技术知识转换为自身能力。东软在与国外一流软件企业的合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技术知识,在为各个行业实施解决方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用户经验,企业通过知识管理门户、技术月刊、可复用资产库、知识地图、技术论坛和定期的主题技术研讨会等方式,对这些知识进行转化和吸收,为最终推出自主创新产品一UniEAP,奠定了坚实的能力基础。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与外部技术源形成了创新网络,包括国外软件企业、用户、大学等;在与这些外部技术源共同工作过程中,通过大量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促进了我国软件企业对知识的吸收和学习。总之,开放式创新促进了中国企业对外部知识的积累和吸收,知识是企业技术能力的构成要素,尤其对于知识密集型的软件企业,知识则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也是企业自主开发软件产品的重要基础。

开放式创新促进了企业系统集成能力的成长,系统集成能力是企业进行软件产品创新的关键能力。Hobday等人指出,系统集成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研发能力,开发新技术并应用到新产品;二是能有效整合外部技术源(供应商、用户,竞争对手等)的元件、技能和知识,从而应对日益复杂的新产品开发。模块化是软件产品系统设计的重要方法,Baldwin和Clark认为模块化是一种特殊设计结构,其中参数和任务结构在模块内是相互依赖的,在模块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模块化设计规则下,产品被分解为高内聚性、低耦合性模块;模块之间的联系通过标准接口完成,接口是模块之间协作完成整个产品功能的一组规则。这需要企业具备系统集成能力,设计出一个良好的产品架构,才能在此架构下对产品进行模块化分解,将外部技术源提供的模块与企业内部开发的模块进行系统整合。在外部技术源多样化和产品模块化设计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发展系统集成能力,这需要具备接触多领域知识和“干中学”的机会。东软在与Oracle、IBM、SAP等企业和行业用户的频繁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对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认识逐步深入,技术视野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扩展,通过“干中学”逐步培养了系统集成能力;在此基础上开发出UniEAP,不仅满足了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也为软件企业提高了开发效率,降低了开发成本。

(三)服务创新、基础软件创新和技术能力成长的良性互动

中国软件企业在IT服务领域开展开放式创新,取得竞争优势后,企业技术能力乃至整体实力都得到不断积累和提升。IT用户需求复杂、易变且多元化,企业面临提高产品质量,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的压力,这推动企业进行产品创新。企业利用用户创新工具箱整合开放式创新中积累的技术和需求信息,von Hippel研究了最早使用工具箱概念的LSI Logic公司,他们发现不理解用户需求的损失过高,因而开发一种设计工具,用户利用工具自己开发产品,企业将特定的设计和创新外包给用户。软件产业的业务基础平台是用户开发应用软件的工具,因而是典型的用户创新工具箱。企业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与国外企业、领先用户密切合作,获取了大量技术知识和需求信息,形成一批标准、通用的模块,能够涵盖多数用户共有的业务功能。企业根据这些模块的定义和功能,采用模块化设计规则开发出具有开放的、可扩展架构的工具箱,实现了技术复用。总之,企业借助用户创新工具箱的开发,有效整合了开放式创新中积累的技术知识和需求信息,实现了基础软件创新。

篇2

随着技术进步不断加快,自主创新的产生途径也不断变化,大致经历了技术推动模式、市场拉动模式、耦合模式、系统集成及网络化模式、整合模式等五个阶段。

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进行自主创新,各国学者均有相关研究。综观世界各国创新途径的选择,韩国和日本是实施引进创新、集成创新战略的成功典范,而美国则是原始创新战略最为成功的国家。美国企业长期以来强调以产品创新为中心的营销战略,不愿在开发新的制造过程上进行大量投资,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企业从事制造;日本企业则通过对先进过程技术的开发来提高市场份额,对产品技术的价值进行补充。在产业自主创新领域,A-U(Abernathy-Utterback)模型作为经典的研究范式,以美国产业创新为案例,反映了产业成长过程中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的关系及分布特点。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的演化路径最初也是基于A―U模型展开的。

Kim(1997) 以韩国的汽车产业、电子产业、半导体产业为例,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不同于发达国家的逆向技术发展的三阶段模式,即引进、吸收和提高的阶段发展过程。

Hobday(1995)以电子工业为研究对象,对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四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学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后发国家技术学习的五个阶段。但这一过程也不是完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发展路径相背,可能跳跃一些阶段。

Amsden (1989)认为发展中国家初始阶段技术引进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后技术追赶过程呈现为一定的阶段性;Lee,Lim(2001)也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追赶的三种途径:路径创造式、路径跳跃式和路径追随式。

篇3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IT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更是成为了一个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提高企业产品中的技术含量,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早已确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巩固,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这对于我国的企业,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技术型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而且缺乏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根据对我国传统企业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的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都是采取简单的仿造进行产品的研发,然而,这种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在针对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研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是企业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发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创新不仅决定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同时对于企业的命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的贯彻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当属日本企业,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模式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在与欧美企业的竞争过程中,日本企业选择将技术创新的思路主要集中于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方面,即通常所说的技术融合的创新思路,其在对欧美技术产品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同时加入了本国的元素,使得其产品具有更好的性能,这些技术创新思路都为日本企业的快速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以目前的智能手机研发为例,智能机的快速崛起和发展给手机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然而,在智能机的研发过程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那就是智能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而且对于外观和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技术创新的模式在智能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对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研究发展,虽然我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巨大,但是其在整体性能和技术创新层面与国外大品牌还有着较大的差距,针对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因此,要想使得我国的智能机在整个国际化竞争中获取优势,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技术创新的模式建设,要加大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并且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产品的技术发展路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2)企业发展发作用于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需要对其他企业的率先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和借鉴,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的技术创新模式有所不同,导致了企业的研发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说,无论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哪一种创新模式,对其技术能力研发能力都有着很大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具有独立开发能力的企业更是如此,同时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在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合理评估,要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选择较为适宜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模式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企业研发能力判断不准确往往会导致企业选择错误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第二,要根据企业的资金能力进行选择。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高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然而这部分资金投入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资金投入能力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模式;第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进程对于技术创新同样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小型企业中容易产生一些技术层面的新思路和构想,然而在一些大型的企业,由于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技术创新能力被无情剥夺,对于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根据对我国目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发展,其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即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以及合作创新。

(1)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即企业进行率先的技术创新,在一种缺乏技术引导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其主要依靠的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的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攻关和研讨,并且最终完成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生产的过程。自主创新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泄密风险,然而资金和技术实力是自主创新面临的重要难题,这主要是由于自主创新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企业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技术实力,还包括后期的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门槛。

(2)模仿创新。模仿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与自主创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采取的是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跟踪和,然后企业通过引进整套的技术设备,并且在此基础上组织本企业内的相关技术人员技术进一步的技术创新,结合实际的需要进行技术的完善和再次创新。通常情况下,模仿创新对于中小型企业较为适合,这主要是由于其较低的技术创新危险和成本决定的,然而,模仿技术创新模式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企业需要被动的接受技术先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我国,目前模仿创新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许多大型的技术创新性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合作创新。合作创新主要是企业通过与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的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主要的经济学原理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采用合作创新的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实力,推动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采取合作创新的模式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和风险,而且还可以有效缩短企业技术创新的周期。

4、结束语

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好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的实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开发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永红.中小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模式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7年10月

篇4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存在资源浪费较为严重、政府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等问题,没有很好的发挥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作用。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环境中,如何推行图书馆的公益性和服务性,以宏观发展的观念并集合当前数字图书馆管理模式的优点,建立一种新的运行管理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1 图书馆的运用现状

1.1 宏观角度分析

图书馆作为文化服务类事业单位,无论是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在现代都是为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与文化生活所存在的[1]。而图书馆也始终将满足读者的需求,提升服务品质作为管理的根本目的。尽管在市场经济化的今天,图书馆也开始采取企业化的管理运营模式,进行一切有效的营销活动,但其根本仍是为了向大众提供各式各样的信息服务及活动,仍大众共享图书馆信息资源。时至今日,图书馆的营运目的还是为了传播文献信息、传承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满足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等。这是图书馆身为非盈利性单位所特有的,是即便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也无法改变的根本性目的。

1.2 微观角度分析

尽管图书馆是以满足大众文化生活与精神需求为目的的非营利性的实验单位,但还是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大影响。我国有近8成的图书馆为了节省成本,采用外包的方式营运,将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引起图书馆的部分加工环节,但并没有觉得很好的效果。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传统图书馆管理方式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现代图书馆的运行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是图书馆的运行成本不足,服务质量始终无法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以宏观角度来构建图书馆的运行管理模式

2.1 将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宏观化

关于图书馆的公益性早已经深入人心,对促进公众文化素养,提升公众思想道德水平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而在一个社会文明越进步的国家,图书馆的公益性就越明显。如美国两所最大的公共图书馆,是当地税收来支撑营运,并对所有人开放,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通过强化图书馆的公益性以强化其现实存在的基础。因此,图书馆应该受到国家和当地政府在法律及政策上给予的支持以扶持,将其自身的公益性质宏观化、普及化,才能在保证图书馆最大限度发挥其公益作用的同时,保证大众共享社会文化资源,共同获得文化教育的机会。

2.2 将市场化的思维融入图书馆运行

在市场经济化的当下,图书馆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发展,将市场化的思维融入到图书馆的运行管理模式中。首先,是将经营思维向市场化转变。图书馆管理者可以服务工作和文献资源建设看作是一种投资行为,国家政府机关为保证图书馆的公益性可以进行一些经济补偿行为。至于具体的补偿方式则属于政府管理问题。以无锡为例,当地政府为市民购买了艾迪迅电子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的公共服务,并将图书馆及下设分管作为具体的服务运行点,免费为大众提供各种文献资源。在提升图书馆公益性的同时,也很好的将图书馆服务引入到文化服务市场,增加了图书馆的市场经济性[2]。

2.3 引进第三方参与到图书馆运行管理中

图书馆在对外进行开放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引进第三方参与到管理中,在为社会创造隐性财富的同时,也为第三方带来价值,使得第三方原因支付部分图书馆的运营管理费用。如深圳市青番茄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于2010年8月与深圳市图书馆联手,建立了全球首家中文网上实体图书馆,以当前发达的互联网为依托,用户可以免费阅读线上的所有文献资源。该公司还将星巴克、宜家等商家作为营销平台,建立专业的图书馆自主管理平台,并由当地图书馆受区年费。这一运营管理方式成功为图书馆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保护其公益性的同时实现了盈利[3]。

2.4 以企业化的运作思维管理图书馆

企业化的运作管理是市场经济化催生出的一种产物,将其思维应用在图书馆管理中时,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图书馆管理部门都应该转变思想,转换自己的职能,以政策和经济化的方式(如购买服务)来引导图书馆的发展,提升图书馆的公益性。国家可以以公民身份证为拉本,设计类似全民阅读卡之类,以此作为用户图书馆的专用账号和收费终端,建立健全图书馆文化市场。

3 结论

无论在任何时候,图书馆的公益性和服务性都是不能被动摇、改变的。但基于市场经济化的大环境中,图书馆管理者与国家和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将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宏观化、将市场化的思维融入图书馆运行、引进第三方参与到图书馆运行管理中、以企业化的运作思维管理图书馆,逐步实现市场经济利益和图书馆社会公益性相结合的运行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5

高清交互数字电视项目发展要依附于目前的一些基本设施,予以递进式的升级合创新,现阶段一些企业已构建了覆盖城市的大型高清交互数字电视传输机制,为手中提供了高质量数字电视服务。文章将以分析大规模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系统建设及创新发展作为切入点,在此基础上予以深入的探究,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1.大规模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系统建设的技术方案.

众所周知大规模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系统建设工作要依附于时移电视、高清视频点播以及网络视频录像等视频点播类业务,同时要融入交互游戏、网页浏览以及电子商务等平台。在此基础上升级系统并转型为大规模应用,其核心目的即为大范围有线电视受众提供高品质的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服务。其前端的应用平台涵盖了下述几项内容即(1)高清数字电视播出与传输;(2)交互服务节目源机制;(3)点播前端机制;(4)视频多媒体交互应用机制;(5)交互应用接入介质;(6)内容边缘传输机制;(7)业务回传接入控制机制。

高清交互业务传输机房机制就是伫列存取方法推送机制、交互业务信号高密度波分多路复用技术模式、信号复用光传输机制以及相关的配套装置。而其中信号复用光传输机制内涵盖了信号切换器、光接收设备、回传路径测检、光发射体系以及光站网元性能调节模块。其中配套装置有接地与等电位系统、供配电设施、空调、防静电机制、配线设备以及网络机柜。机房传输设备的任务是调节应用信号与广播电视信号,在此基础上再传输至受众端。依附于机房所影响的终端数量,交互业务要构建一定的业务汇聚机制,也就是下属机房。伴随业务汇聚的逐层分配,我们需对光缆网络予以完善及拓展,从根本深化线路的调度。为了深化交互业务的服务能力,构建覆盖交互节点的监控体系与回传实时监控模块,常规光站供电机制没有长时间的后备能力,对交互平台节点供电机制下属体系予以改造,能够确保电源具有长时间的后备能力。回传实时监控可以对上层回传途径的物理通道状态予以监视,进而深化cMTs回传信道品质,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有线电视交互业务Qos的正常运行,此模块涵盖了RF射频分配管理系统、回传路径检测装置、系统参数网络以及服务器。

2. 大规模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系统的创新.

在基础设施建设环节,怎样构建可支撑大范围用户的高清交互数字电视体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双向网络,同时还确保系统及网络的品质是大规模高清交互数字电视系统的侧重点,因此我们要对项目予以大量的技术创新。

2.1. 高清视频点播系统的构建.

用户量大的高清视频点播系统若予以基点试的部署机制,那么会对主传输带宽提高非常高的要求。若把受众端予以划分,再部署大量的单独系统,那么会增加存储负担并为运营造成困难。由于受众的点播无法避免热片点播量大的问题,那么我们利用内容点播热度计算的多元化缓存机制,把大量内容放置于中央存储库。

依附于内容分发网络的分布式高清视频点播系统,为了达到整合产品管理及统一用户管理,将高清视频点播后台管理机制划分成中央业务对象层与多个下属业务对象层。进而达到分布式业务对象层需求。核心业务对象层完成整体的管理、产品管理以及客户端管理,同时将内容参数、相关配置内容、客户端授权等传输到下属业务对象层;下属业务对象层执行上级的产品管理、内容管理以及客户端认证计费等。层次分明的业务对象层使得高清视频点播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及灵活性,而且还降低了模块单一所造成的影响。

常规高清视频点播系统,受众终端自发现体系主要是处理前端推流机制对受众终端的寻址问题,让点播流可以有效的传输至受众所属的QAM。分布式高清视频点播机制,自发现在原有的基础上要处理受众分区的问题。经对常规自发现体系的深化,定义了与自发体系相制衡的机顶盒配置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相适应的自发现信息播发机制,可以达到分布式条件下的受众端自发现。在自发现体系的基础上,对门户模块与业务对象层系统予以功能定义。

网络视频录像是时移电视应用的核心技术,在集中式高清视频点播系统中已被广泛应用。在采用内容分发网络的分布式高清视频点播系统中,同步节目的编码注入是在分发网络的核心存储库内完成的,通过各层传输网络、缓存设施以及P―QAM传输至受众端,差异化的传输程序有着不同的传输协议及传输机制。

2.2.传输系统的构建.

传输系统通过依附于01N/DWDM光传输网络达到大流量高清视频点播的视频流传输及广播电视信号传输。通过集中式波分系统的大容量高品质的特点,避免了干线光纤的内质问题,同时也避免了高清视频点播推流节点所靠近用户机房的限制。达到高清视频点播视频流传输网的可控要求。

2.3.传输机房的构建.

新建及改造的有线电视传输机房均择取双路电源供电,相关机柜都配置了两路来自差异化电源的供电,这样可以为机房中全部网络传输设备提供双路电源接人,为有线电视高清交互系统的稳定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根本保证了系统的可靠性。

3.总结.

综上所述,高清交互业务传输机房机制就是伫列存取方法推送机制、交互业务信号高密度波分多路复用技术模式、信号复用光传输机制以及相关的配套装置。而其中信号复用光传输机制内涵盖了信号切换器、光接收设备、回传路径测检、光发射体系以及光站网元性能调节模块。其中配套装置有接地与等电位系统、供配电设施、空调、防静电机制、配线设备以及网络机柜。机房传输设备的任务是调节应用信号与广播电视信号,在此基础上再传输至受众端。依附于机房所影响的终端数量,交互业务要构建一定的业务汇聚机制,也就是下属机房。伴随业务汇聚的逐层分配,我们需对光缆网络予以完善及拓展,从根本深化线路的调度。为了深化交互业务的服务能力,构建覆盖交互节点的监控体系与回传实时监控模块,常规光站供电机制没有长时间的后备能力,对交互平台节点供电机制下属体系予以改造,能够确保电源具有长时间的后备能力。依附于内容分发网络的分布式高清视频点播系统,为了达到整合产品管理及统一用户管理,将高清视频点播后台管理机制划分成中央业务对象层与多个下属业务对象层。进而达到分布式业务对象层需求。核心业务对象层完成整体的管理、产品管理以及客户端管理,同时将内容参数、相关配置内容、客户端授权等传输到下属业务对象层;下属业务对象层执行上级的产品管理、内容管理以及客户端认证计费等。层次分明的业务对象层使得高清视频点播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及灵活性,而且还降低了模块单一所造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青岛电视台大力推动移动数字电视产业化发展[J];电视工程;2013年02期.

[2]方明伟;数字电视时代观众收视行为分析及应对策略[J];视听纵横;2012年04期.

[3]康文军;关于数字电视的增值体验和增值业务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年08期.

[4]江苏推出“云媒体电视”实现从“看电视”到“用视”[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2年08期.

篇6

一、解读微课、微视频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微时代的出现在给我们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同时,也给老师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微课概念解析

“微课”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通过视频来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如重难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这不同于录制老师的教学视频,而是老师对于某些通过视频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的知识点制作视频,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前提下,就容易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特点展示

独特的东西总有独特的特点,微课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是内涵丰富,微课虽然比较短小,但是其中包含的内容一般都是重难点,所以它的内涵和教学意义都很重大,作用也很明显。其次是稳步推进,一次微课主要涉及一两个知识点,单个而言,效果并不显著,但是它能帮助初中学生比较牢固的掌握知识点,使得教学进度稳步推进。再者是微课很受欢迎,微课时间短、内容少,不会是学生们疲劳,所以很受欢迎。

(三)微课的组织结构

微视频以及教学设计、课后练习等辅的教学资料是微课的主要构成部分,它们有着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的特点,既保留了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等内容,又新增了微视频等容易被初中生所接受的形式。

二、微课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的初中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微课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实践中还是有以下问题的存在,详见下文分析。

(一)初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差异大

现在不同的家庭的孩子培养目标不同,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会早早的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对于电脑等信息时代的事物他们也都能很早的接触,无论是游戏也好,学习也好,都会让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慢慢提高。然而,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学生而言,他们一般是到初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时才开始接触电脑,了解电脑的相关基础知识,这当然远远不及从小就开始玩电脑的学生了。如此来说,就给老师们的授课带来了困难。有些微课视频的内容不能够权衡两种学生的需求,部分学生觉得太简单,没有学习的必要,部分学生则认为太难了,跟不上考老师的进度。

(二)学习效果有待提高

微课、微视频很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当然这对于不同自制力的学生而言,还是有不同的效果。有的学生自制力强,学习态度好,对于老师们的微课认真对待,对于微课内容能够主动地去消化,去学习。但是也有部分初中生的玩心比较大,一旦脱离教师的视线,他们便去玩游戏,刷微博等,这样的话就很难充分的学习了解微课的内容,有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

三、促进微课实施的策略

微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若能够找到相应的策略加以改善的话,则更有利于推动微课的发展,帮助初中学生更好的学习。

(一)实行差异化教学

上文提到初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微课内容的接纳度不同,实施差异化教学就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那些有良好信息技术基础的初中生,老师们可以适当的制作一些高难度的微课视频,以此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技术能力较弱的初中生,老师们可以把重要的基础知识制作成微视频供他们奠定基础,当然要保证课程要求的完成。实施差异化教学一来不会使基础好的学生觉得信息技术课程太过于无聊,二来也能够保障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锻炼初中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如果初中生不能够静心的话,很容易使学的知识浮于表面,基础不牢,随着知识的增加,就会混淆知识点。在教学中,老师无法照看到每一位学生,分组学习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法。通过男女搭配等原则将班上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学生们相互监督,相互帮助。

四、结语

在现代化社会中,获取、传递、加工、存储、利用、和再生信息都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代表人们文化水平的标志。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同其他文化基础课有较大区别的新型学科来说,其发展历程难免有所问题,但随着一代代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也有一定的收获。在初中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并因地制宜的应用相应的创新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提高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目前教师们利用为时代的特点,把微课、微视频带入课堂,创造了一种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微”的大作用,希望能够得到推广,让更多的人收益。

参考文献:

篇7

篇8

1 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产业集群又可以称作企业的集群,是指多家企业在特定空间上形成的一种群集现象。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它的产生需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与企业以及机构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于其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通常定义为产业区,它的基本特征包括空间性、专业化、网络化以及根源化,由于所属地区以及历史条件不同,可以分为纵向集群、横向集群以及区位集群。产业集群其实就是产业空间布局和专业化的有机结合,能带给当地经济动力和能量,平衡经济以及产业的发展,我国从国外经济借鉴发展比较好的如江苏纺织业集群。

2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概况

本文所讲的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是指位于法国东南部地区的索菲亚科技园,园区包括1400多个研究机构,计算机、通讯领域占园区的71%,生物学和健康领域占10%,新能源占4%,发展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由于世界知名度高、自然环境优美等社区配套完备,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园区也能以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和留住园区的高科技及人才。探究其发展模式是从依靠外部资源转变为自身创新驱动,对我国的技术创新可以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

科技园技术积累主要集中在科学电信等电子产品、生命健康科学产业以及地球科学方面,科技园中的一个关键性的角色便是设备制造商,一方面与电信运行商关系紧密,另一方面与本地商家也是相互联系。

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60~80年代,这个阶段是高科技资源集聚的阶段,从当地资源角度来看,所在地区没有工业基础,也不存在大学和科研资源,并没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优势,因此科技园在成立初期最大的特点便是经过多种渠道引进外部科技资源,首先凭借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优越的自然人文环境不断吸引扩过企业研发机构,科技园地处风景旅游区,有尼斯国际机场,气候宜人,适合人类居住,有着良好的文化传统,对跨国企业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在1960年开始有公司在附近建立实验室,希望能借此打开欧洲市场。

其次对于一些科技型企业来说,科技园的创始者法国Ecole国家矿业大学的校长Pierre Latte教授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他把科学和智慧落实到了实验项目之中,凭借自身的影响力来吸引最初的高科技产业。政府的参与使得科技园迅速汇聚了大量科技资源,政府逐渐参与创新活动,并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营销活动,使得科技园快速的成为了有目的地筛选产业活动的国际园区,并筛选出创新性强、无污染、附加值高的企业来进驻科技园,建立高质量的电信基础设施。从此开始科技园在科技资源累积方面走向了良性发展。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个阶段是科技园本土化创新性资源的过程,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始,企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就逐渐变成了知识经济和全球化创新的过程,在这一时期,科技园也陷入了大的发展危机之中,很多大型企业大幅度缩减,科技园对外部资源的吸引力变得日益衰退,科技园的发展还出现了劳动力市场不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Nice大学积极参与到科技园的建设中,使得当地劳动力市场得以快速发展,满足了科技园对高科技人员的需求,科技园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资源,在这一阶段科研人员数量明显增加,逐渐有许多小型企业进驻科技园,很大程度避免了外来资源的流失,使得技术被很大程度上的扩散。

3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

3.1 珠三角专业镇概况

广东现有专业镇的数量达到两百多个,如南海西樵的纺织、石湾张槎的针织、东莞厚街的鞋业、澄海澄城的玩具、潮安枫溪的陶瓷、顺德乐从的家具、中山古镇的灯饰等。最早专业镇是自然形成的,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所需要的零配件通过外包给周边地区加工生产,让邻近的珠三角许多小镇获得机会,发展成“一镇一品”专业镇。20多年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土地、人力等资源的日益紧缺,环境承载度已近饱和,这些都严重制约了产业升级与扩张,走科技创新道路已成为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对珠三角技术创新的启示

目前广东全省产业集群试点单位达到50多个,已逐渐建立了技术创新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企业内部的技术研发中心,为专业镇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进作用,但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体制建立的还不够完善,主要是小型企业完全依靠自身力量来进行发展,速度比较缓慢,也无法及时得到信息,因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广东省专业镇技术创新总的方向很明确,实践性也比较强,借鉴法国产业群发展模式特点,结合我省地理位置以及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政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上文所讲在法国索菲亚科技园的初期发展中,正是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科技园才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同样在我国也很适用,我国经济正处于追赶型的经济形态中,政府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政府需要加强扶持力度。

第二是全面推进珠三角地区专业镇技术创新工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借鉴法国成功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来建设和完善技术创新中介机构,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协调能力以及实用性比较强的技术创新服务机构;二是使得各级技术创新机构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给予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市场创新方面更多的支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还要组织中小型企业家把眼光放到国外,加强与国外同行企业之间的交流,以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机会,帮助中小企业做好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加强产学研结合,以推进大学与科技园的交流;三是我国驻外使馆、领事馆及行业协会也要发挥最大的作用来促进国际化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小企业及时的提供国际市场上的信息咨询服务等。

最后要做好产业延伸工作,为专业镇营造新的增长点。珠三角地理环境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可以大力开展旅游专线,利用地理优势来宣传专业产品取得企业以及产品,旅游路线也能促进专业镇区域及企业的品牌宣传,对专业镇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先简单介绍了法国产业集群模式的发展历程,重点讲述法国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特点,以及对三角技术创新带来的启示,随着产业集群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将会期待越来越大的作用,更多的内容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荣.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以安徽、浙江为例[D].安徽大学,2008,06.

篇9

一、当前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每个家庭都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去培养孩子,但是应试教育的培养方式让这些孩子参与社会实践非常少,造成实践能力薄弱,适应环境慢,其独立生活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学能力等相对欠缺。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综合思维发展不足,判断事物发展状态的综合能力欠缺,导致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实践能力的缺失,使得毕业的学生不懂得职业规划、不懂得协调工作与生活,缺乏c人交流和沟通的技巧。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生如果不主动的去参加社会实践,又得不到学校的合理引导,必然造成其工作后不能适应高强度工作节奏、不能迎接激烈竞争和挑战,甚至生活和工作都无法有条理的安排。

(二)高校的实践教学安排流于形式

随着社会上的实践能力需求的呼声不断提高,高校也逐渐的在原有的课时基础上进行了改革,而改革的办法通常是总课时不变,压缩原有的理论课时,将课时让给实践课,导致的恶果就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们不得不在课堂上采取填鸭式的方法拼命赶授课进度,几乎无暇安排更多的模拟操作,有的甚至连教学计划安排的模拟教学课时都难以完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很多高校都建起了模拟实验室,财经类专业通常会设置企业管理模拟实验室、会计审计模拟实验室、证券期货投资模拟实验室、银行会计模拟实验室等,并投入大量资金购置或与相应的软件公司设计了模拟系列软件,这是改善教学资源和条件的一大进步。高校的教学计划中,专业课课时总量是有限的,因此建立系统的模拟实践课程体系只能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部分模拟教学的课时没有保证,造成模拟实验室长时间处于闲置状态。教学计划中的模拟教学也只是象征性地安排一点,一个学期一门课安排3次左右,加在一起不过4-6课时。这种表面化的模拟教学因为课时得不到保障,所以能解决的专业问题非常有限。

(三)高校教师知识结构参差不齐

大多的高校教师取得相应的学位后,就留在高校任教,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仅限于本专业的相关领域。这些教师没有在真正的工作岗位工作经历,缺少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演示能力较弱,只是泛泛的对课程进行介绍。这样的教师如果从事实践课的讲授,首先对实验的软件的后台维护、数据准备、课中的软件操作、课后的考核等基本技巧掌握就不足,更遑论对实践课程的指导了。而有一些教师在社会中参加了实际岗位的锻炼,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能够熟练的使用实践教学软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较好,多媒体课件运用的熟练,上课会给学生大量的信息,增加了学生的课堂负担,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讲授进度。能够把握好课堂节奏的教师,受到课时量和教学计划的限制,无法系统的把实践知识完整的教授给学生。更不要谈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实现融会贯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可以补充培养的,可惜在高校的职称评价体系中,过于注重教师的理论研究,严重忽略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评价,甚至在职称评价、工作量的评价过程中对实践教学的老师有歧视性的评价。这些也是高校教师不愿意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不愿主动的付出精力在实践教学上的主要原因。

二、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与处于先进水平的实践单位取得合作

这里所说的先进水平的实践单位,是指内部管理制度相对完善,在同业中有较好的口碑,愿意与高校合作共赢,从而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处于发展上升期的企业。派送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在这样的企业进行至少一年的实践工作,至少负责一个项目或者多个项目的完整的具体操作。这样,参与实践的教师会对实际的工作有较为完整的认识,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消化,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功效。对于高校引进的各类财经类软件,一定要重视软件的开发、使用、后续升级,应与所购软件的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与联系,做好软件购买前的充分调查,保证购买的软件在同类软件中的先进性,能够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软件购入之后,应号召本专业的教师积极地参加软件的使用培训,并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考核。在软件的使用过程中应指定专门的负责人,对软件的维护、升级、数据整理、课前数据准备、课中控制、课后考核进行专业的打理。

(二)当前高校财经类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目前,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下的教学模式。

一是理论课所占比例相对较少的单一课程的实践教学,这类的实践教学可以由理论课教师独立完成,操作技能难度不高,训练的项目相对较少,课时要求不多,学生可通过相对机械的练习在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环节的实践操作技能,例如点钞、小键盘、珠算等等,这类课程可以整合到一起,利用较少的课时完成教学。

二是理论课比例较大,实践教学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这类教学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单一学科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手工或教学软件对该理论知识进行较为仿真的实践体会,这类课程的实践操作稍有难度,训练项目视课程的需求不同数量不等,课时通常在6-15之间,学生可以通过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虚拟条件下的学习任务,达到掌握实践技能的目的,例如基础会计、成本会计、银行会计、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证券等等此类课程均是采用此种方法完成实践教学。

三是设立专门的实践课程,实践教学是整体课程的主体,这类教学要求学生在系统的掌握了所学专业的主干课程的理论知识之后展开,通过手工或教学软件对学生所掌握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实践训练,这类课程难度相对较高,训练项目往往融合了多个课程的知识,课时通常在36-68之间,学生需要组队完成教师预先设定的虚拟操作环境下的实践任务,达到对本专业的知识理论联系实践、融会贯通的目的。这类课程难度相对较高,需要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教师进行指导,该教师需具备多个专业课程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例如会计综合实训、财务决策软件实操、VRSE等这类课程此种方法完成实践教学。

(三)建立系统的、科学的财经类实践教学模式

上述的实践教学模式是目前大多数财经类院校采用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是有很大帮助的,但是显然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更好的引导,也不容易发现学生的知识缺陷,因此根据当前我国财经类专业发展的特点,应逐步探索开放的实践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从所学专业中选择感兴趣的实践专题,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设相对真实的各类实验情境,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实验室在内容、时间、场所以及设备上没有固定的形式。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实践教学为“主动探索”实践教学,从而督促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参与。开放的实践教学把学生放在实验教学的主体地位上,教师仅起到指导和监测实验过程的作用,使学生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和自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创新意识与创造性思维。这种方法的难点在于如何进行量化考核,因为学生的实践结果随着不同情境的出现而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考核标准,只有通过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的跟踪观察进行评价,因此要求学生必须综合分析实验结果书写详细的实践报告,从而总结实践经验,获得创新实践的综合性文献,为其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现在的高校都建立了局域网,大多数的专业也购买了足够数量的模拟软件,尤其是一些高仿真的软件,例如用友公司的VBSE、网中网公司的财务决策软件、大智慧软件等等都是能够面对财经类大多数的专业的软件,这些软件往往分为多个模块或者多个专业角色,这样就可以让多个专业的学生共同的完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流程作业实验或商务实验。这些平台可以在局域网上完成,也可以在Internet完成,得到件开发者的实时指导。即便是寒暑假期间,学生依然可以在互联网上使用这些软件,尽管学生分散在不同的地域,教师依然可以在管理平台上轻松的完成对整个实验的环境设定、监控和管理。

基于以上的实践教学的经验,有很多的商业机构和高教的团体通过互联网开展了实践技能大赛,例如企业财务决策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物流技能大赛、广告策划大赛、创业大赛、市场营销大赛等全国性、地方性大赛的开展,参赛选手可以直接在互联网上参赛,足不出户就能体验最先进的实验数据环境,把实践教学改革的参与程度和交流深度进一步扩大和提升。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多以企业真实运营为背景,实践技能大赛的选题要与企业共同设置,与职能岗位密切相关,如营销策划、广告策划、财务规划、筹资、投资、厂房投建、人事规划、生产经营、仓储规划、物流规划、财务报税等等,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任务使参赛选手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践工作,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要求参赛选手具备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由于在不同的节点各队选手的选择不同,因此并不一定有统一的答案数据,而是依据选手的操作是否符合行业规范、经营效益高低等等进行成绩的评价。

(四)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篇10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ibrary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Model Based on Lib3.0

ZHU Chun-lin

(Nanjing Library,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

Abstract: Introducing Lib3.0 into the library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i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users’ satisfaction during unoccupied time, users’ self-searching ability and users’ information literacy. Lib3.0 can provide environment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policy environment can guide the direction of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outside competition can form the motivation of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innovative contents of library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based on Lib3.0 from the aspects of service concept, service products, and service technological means, and finally probed into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 words: Lib3.0; library; virtual reference service; innovation

在互联网Web3.0支持下,数字图书馆正由Lib2.0向Lib3.0全面跨越,基于数字图书馆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也在向着3.0方向稳步发展[1]。与Lib2.0相比,Lib3.0的核心特点在于实现了信息的高度整合和应用智能化,其在加强用户体验,提升搜索效率和改善服务针对性方面优势明显。本文分析了当前图书馆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中存在

1 意义

1.1 有利于非工作时段用户满意度的提高

当前图书馆学科馆员普遍实施每周工作5×8 h的工作制度,在正常上班时间内,用户能够迅速通过网络、邮件、图书馆在线交流系统或者面谈方式解决咨询服务问题。但实际上,在工作日8 h以外的时段和周末时段,用户的咨询服务需求依然较大,对此时段的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满意度较差。据统计,超过90%的科研工作者有利用晚上或者周末加班的习惯,其在业余时间的工作也需要依赖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而基于Lib3.0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大力发展移动图书馆,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2]。移动图书馆实质是依赖了Kindle、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实现参考咨询服务的访问移动化。可见基于Lib3.0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能解决移动用户学科服务中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完善非工作时段的服务需求。

1.2 有利于用户自我搜索能力的提高

网络智能化水平日趋上升,基于Lib3.0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推广将进一步提升用户自我搜索能力。Web3.0时代的信息绝对数量急速膨胀,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微信、网页、论坛、微博等均具有较强的普及度,再加上各大平台和某些专业性组织,平民专家对话服务方式等,使得参考咨询服务不再只限定于图书馆机构,极大地减小了读者对图书馆员的依赖。基于Lib3.0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应该意识到用户搜索水平提升后对服务质量的更高要求,必须具备强烈的危机意识,着手将服务职能从提供信息和信息参与,全面转变为提供全面、系统、专业、主动的咨询服务。Lib3.0形成了一种资源共享的开发平台,基于此平台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有利于用户自我搜索能力的提高,降低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客观依赖。

1.3 有利于用户信息素养的改良

信息素养主要是指信息技能与信息意识。其中,信息技能的内容由计算机技术和检索水平组成,通常将信息技能掌控的平均水平当作信息素养的衡量参考标准。有学者对29所高校师生信息素养进行抽样调查[3],结果显示,第一,“缺乏信息检索知识”的人群在教师群体中占40%,在学生中比例占到54%;第二,超过40%的受访师生不了解数据库内容和检索方法,对图书馆提供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不了解;基于Lib3.0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能有效提升用户的参与度,扩大二次用户群,在培养信息意识方面形成良性的宣传效应,同时也对用户信息技能水平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2 必要条件

Lib3.0应用于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必要条件分析可从3个角度阐述,依次为创新发展的环境、方向及动力。

2.1 Web3.0提供了咨询服务创新发展的环境

伴随着计算机学科的迅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的途径、方式和速度都有了质的改变。在Web3.0环境下的咨询服务创新发展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软件硬件使用更加频繁、高效,在解决用户问题过程中所需要的智力支持也更多。事实上,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软硬件系统、服务模式与服务手段、服务资源等更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相联。在信息海量增速的现实需求下,用户在信息搜索中的新障碍也开始显现,如心理层面的焦虑、技术水平的滞后,以及新兴互联网手段的过快商用带来的不适等。而以Web3.0发展为基础的Lib3.0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能够从技术革新中得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智力支撑。

2.2 政策环境引领了咨询服务创新发展的方向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核心就是如何利用现有技术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政府倡导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石,基于Lib3.0的图书馆虚拟咨询服务也不例外。图书馆的公益功能决定了其作为国家信息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很多图书馆也积极投身创新浪潮,如中国科学院的“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自发从内之外的建设系统的创新战略规划,建立健全创新性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体系。

2.3 外界竞争形成咨询服务创新发展的动力

传统图书馆参考服务具有一定的受众局限性,在竞争上具备一定半垄断优势,因而其对外界竞争的影响不敏感。但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众多竞争者的急速现身和快速扩张,使得图书馆的虚拟参考服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外界主要的竞争有2种:其一是以广泛参考获得用户群的免费形式;其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纯商业模式。表现的市场形式为专业咨询公司、搜索类引擎及其附属的非盈利性参考服务,如百度“知道”版块、新浪“爱问”版块等。这些开放性虚拟参考咨询便是对图书馆相关功能的最直接挑战。因此基于Lib3.0的图书馆虚拟咨询服务应该在竞争中保持激情,勇于变革,将外界压力转化为动力。

3 创新内容

3.1 服务观念创新:以用户中心,扩充服务外延

传统图书馆服务是图书馆能提供什么,读者就接受什么,处于被动地位。但在Lib3.0中,更多则要求读者需要什么,图书馆便努力提供什么。以往所提的“以用户为中心,读者第一”多流于口号化,Lib3.0却再次将“以用户为中心”上升到服务理念创新的高度。在评价服务效果时,不再以单位时间的咨询量以及咨询时间的长短来评判,转而采用用户满意度来评估。以用户为中心,努力做到扩充服务外延,提升用户体验的直接感受,积累用户参与服务过程的满意度,提升服务质量和竞争力。基于Lib3.0的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服务模式必须以用户为中心来进行建构,发挥用户主体地位的指引作用,不断实现服务外延的扩充[4]。

3.2 服务产品创新:优化形式,深化内容

在Web3.0环境下,信息服务的新技术和手段呈现多元化,新的技术优越性为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普及提供了基础。如Question Point已经推出的Chat和IM手段结合的界面服务,就实现了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双重创新[5]。新的参考咨询服务形式也可结合原有方式,如电子邮件作为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主流方式,其虽具有很高的个性化程度,但是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推广,官网链接的形式也可得到大众化利用,进而在图书馆咨询服务客户端与图书馆管理人员间实现信息互通。

服务产品的创新集中体现在优化形式,深化内容的角度,由提供参考咨询服务转变为提供研究性咨询服务。图书馆的最主要用户依旧为广大科研人员及师生群体,其对图书馆咨询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地体现在研究性咨询服务上。研究咨询一般在形式上表现为普通型和高级型2类。内容上看,普通研究咨询即是在进行学期论文撰写或者初级学术项目研究时,图书馆所提供给用户的服务。而高级研究咨询则是针对高端科研人群提供的服务,如学科专家、教授等,在某一方面的专业性问题需要解决时形成的个人预约服务。不论是普通研究咨询,还是高级研究咨询,提供服务的图书馆服务人员实现产品创新,均离不开优化形式、深化内容。

3.3 服务技术手段创新:手段多样化,方式系统化

Lib3.0环境下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服务技术手段创新需从2个方面阐述:其一是服务手段的多样化。以常见问题解答方式为例,Lib3.0关注了如何在这一版块下实现无缝连接,使得各类图文、音频视频资源快速集中至用户界面,并且可留言评论,对后续用户起到参考作用。将常见问题解答升级扩充,利用在线培训、用户指南,服务须知等手段呈现。关于用户解答的方式创新,发挥知识共享的群体效应,提供公众平台,利用其他用户经验对某些用户提问解答。提供智能机器人在线回答系统,用户习惯于倾向自助型智能搜索系统,只有在自己不能解决时才会求助于人工服务。在3.0环境下咨询人员的服务方式上也有所变化,表现为更明显的主动性、专业性、协同性;其二,在3.0环境下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实现服务系统化。一般采用对用户需求的级别划分。初级需求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需求和期望,对初级需求系统化是以“常见问题解答”的各种渠道来提供的。中级需求为个性化的、符合规范的提问,对中级需求系统化多采用智能回答系统来实现。高级需求是较为复杂的个别需求或问题,此时系统化主要依赖人的综合思维解答,具体以用户间提问或咨询人员作答来实现。

4 发展方向

在已有的发展创新基础上,基于Lib3.0的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模式未来发展应该重点解决图书馆馆员建设、知识库建设以及用户体验建设3个方面。

4.1 加强参考咨询馆员队伍的建设,努力推动“馆员3.0”发展

“馆员3.0”指的是基于Lib3.0背景下,图书馆学科馆员在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中,以嵌入式服务形式实现深层次的知识导航服务。“馆员3.0”能够有效提高用户对信息需求的获得效率,且对高层次的科研问题的搜索满意度提升有利[6]。“馆员3.0”能够结合其服务具体内容与用户在科研学习过程中的需求,进而对论文撰写及发表、创新性成果论证、课题的选择和策划、成果的评估和应用等方面提供更全面的服务。Lib3.0背景下的嵌入式服务将使得服务人员深入用户待解决课题研究的细致内容中,全面了解其知识需求和欠缺所在,帮助用户实现需求的准确表达,对潜在的未来需求给予专业性建议,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主动性发挥出更大功效。

4.2 大力建设参考信息源,促进知识库的“信息3.0”建设

Lib3.0时代提供智能化的虚拟参考咨询服务使得咨询用户不再受制于地域、时间限制。而智能信息库的解答需要系统全面的知识库建设为基础,没有大量有效的参考信息源,知识库的智能化程度必然较低。因此,实现知识库的“信息3.0”建设,使得用户在使用中能够利用知识库中的已有信息,进行一系列语意分析,信息3.0的建设将会直接改善用户在Web3.0时代中搜索信息的智能化、准确化、个性化程度。

4.3 加强用户信息素养培训,积极推进用户“体验3.0”实施

Lib3.0时代用户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对用户信息素养有着明显的依赖:一方面,要求用户能够在任何一台智能化终端实现对自我问题的归纳总结,以及将问题顺利反馈至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系统中,能够规范描述问题的详细内容;另一方面,用户需要依赖自身信息搜索能力在智能化非人工服务中搜索解决问题,当确定不能解决时,能否对虚拟服务系统实现顺利转接,并配合服务人员做好咨询服务的各项流程。所以,提高用户信息素养是基于Lib3.0的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的重要发展方向。

5 结语

当下互联网已经全面步入Web3.0时代,作为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图书馆核心服务内容――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势必受其影响而需进行创新变革。基于Lib3.0的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只要不断沿着“馆员3.0”“信息3.0”及“体验3.0”前进,紧跟时展脚步,积极转化和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应用技术,一定能持续不断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一淳.Lib2.0时代高校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5(13):24-26.

[2] 田越,曹福勇.图书馆3.0下的高校图书馆就业信息服务[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1,31(1):75-77.

[3] 彭丹,李国娟.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190.

[4] 张建国.现代图书馆虚拟参考服务模式与问题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7):40-41.

[5] 侯冰香.浅析我国公共图书馆在管理方面的创新[J].科技风, 2016(2):222.

篇11

一、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是指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利用最新的管理手段创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从而使得传统产业产品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环保等方面的指标限制在政府管理目标范围内甚至远小于这一目标,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一方面,创新发展可以避免产业随着自身生命周期的演变而衰退甚至退出市场。在我国,传统产业如生活用电器生产、传统食品生产,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但由于经营理念、营销模式等方面的问题,这些传统产业陷入了困境,但通过创新发展,可以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此外,营销手段的创新等可以让传统产业拥有更为广阔的市场。另一方面,创新发展也是传统产业内部企业主动作为。当前,节能降耗等实现转型发展目标的手段已经不只是政府的号召和要求,而是逐渐成为企业的自觉的行动,这也是一种创新发展的表现。

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我国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如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经济工作主线;强调“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提出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等等,所有这些理念的更新和政策的出台都表明,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具有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传统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传统产业创新发展,面临技术创新与运用能力不强,制度创新相对滞后等方面的问题。

1、技术创新与运用能力不强

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技术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技术创新投入相对不足,企业技术人才相对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就使得传统产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来支持创新活动。此外,由于人才素质、企业总体实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传统产业内部企业可能面临无法及时消化技术创新成果等问题,从而不利于挖掘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给再创新带来了挑战。

2、制度创新相对滞后

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制度创新是关键,但有利于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首先,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相对不完善,难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给产业创新带来挑战。特别是,传统产业领域存在大量的家族式企业,这类企业多依靠企业创办人自身的工作能力创立,在制度化建设以及未来领军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制约,难以吸引足够多的有利于创新发展的要素资源。其次,我国企业的管理文化对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难以营造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不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此外,政府的有关立法也存在滞后的问题。

三、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可以采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路径。

1、技术创新

传统产业技术创新主要是进行自主创新或者引进新技术,实现产业的新兴化。企业通过制定发展战略,明确未来对新技术的需求,制定人才、投入等方面的保障措施来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技术运用制度,引入生产用材料等相关的技术标准来提升创新活动的整体效果,最终形成技术创新长效机制。

2、管理创新

传统产业管理创新即主要通过创新管理理念如更加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产业的影响;更加注重通过管理手段如信息化手段来提高整体管理能力;更加注重管理模式即改变粗放型管理模式推行精细化管理来提升管理水平,降低产业发展成本。推行管理创新,传统产业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带来的便利性,引进现代法人治理模式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流程重组等方式来重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营销创新

传统产业营销创新即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下的营销优势,通过整合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等新的营销模式来进行产品销售,从而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产品产销对接。推行营销创新,传统产业要研发出信息化条件下营销的网络平台,根据产品特征制定营销方案特别是营销策略,推动营销工作的开展。

四、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可以从加大投入,培养和引进人才并注重发挥人才作用,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

1、加大投入

传统产业要建立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同时,企业要明确投入方向,加强对投入资金的监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确保创新活动的持续推进。此外,传统产业要加大对非技术类创新的投入力度,来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活动的开展。

2、培养和引进人才并注重发挥人才作用

首先,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制定完善的人才发展规划,通过改进薪酬制度,优化工作环境,提高生活待遇等方式来吸引和引进人才,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等方式来培养人才,从而为产业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其次,要在职务晋升,内部专业技术职称聘用等方面进行创新,让有能力的人才找到合适的岗位,发挥人才作用。

3、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首先,要大力推动制度创新,激发传统产业创新活力。传统产业要在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后勤服务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改善一些不适应时代需求的制度,引入一些时代性的管理体制,以此来为创新集聚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其次,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氛围,领导干部要勇于带头参与创新活动,并建立激励性的鼓励创新的制度,为创新提供外部环境。

篇12

一、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仅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整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崛起。总书记在“7·23重要讲话”中重申,要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任务的贯彻落实,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7%,其中小型微型企业占到企业总数的97.3%,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生力军。中小微企业资产少、规模小,没有大型企业的规模竞争力,但机制灵活、反应迅速、动力强大等特点也是大型企业所不具备的。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为数众多的中小微企业富有创新精神,将成为国家创新发展最宏大的主力军,为全社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中小微企业为创新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一)中小微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

很多中小微企业要么依托大型企业生存,要么在大型企业的夹缝当中寻求突破,还要面对同类型企业的竞争。承受着巨大的生存和经营压力的中小微企业,不得不依靠技术创新来提升自身价值,为企业发展积蓄能量。据统计,多数重大技术创新成果都来源于中小型企业,如飞机、复印机、空调和拉链等等。而中小微型创业企业更是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与繁荣,推出计算机芯片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英特尔和微软公司都曾是小企业,苹果和搜索引擎Google绝对是从微型企业起步的。创新精神成就了这些名声赫赫的企业,也成就了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几年,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大约65%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企业技术创新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来源于中小微企业。2010年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中小微企业比例已经达到82.6%。

(二)中小微企业是商业模式创新的直接推动力

对客户需要的理解和反应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客户的需求,不仅促使企业对产品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创新,而且推动了中小微企业对商业模式的创新。由于中小微企业与客户之间有着更直接、更深入的联结与交流,使得中小微企业更容易站在创新的最前沿。在某些大企业还在想象客户需要的时候,很多草根创业的中小微企业则更多地贴近客户,设身处地去了解客户的需要。现代商业中,需求多样化愈加明显,市场日益细分,客户的动态需求越来越多。而中小微企业信息传递快速、反应灵敏,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与服务。专注于电子商务的阿里巴巴正是基于创新,获得了非传统商业模式的成功。

(三)中小微企业是社会稳定的支柱力量

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吸收就业最主要的渠道。“十一五”期间,中小微企业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就超过4 400万个,截至2010年末,中小微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国每年新增大中专毕业生1 000多万人,吸收大学生初次就业的主要力量还是中小微企业。根据新的划分标准,我国3400万个体工商户也都属于小型微型企业范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中小企业的发展,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9.1%,实现税金1.5万亿元。中小微企业不仅直接参与了企业创新,而且积蓄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成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支柱,为增强国家和社会创新发展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广开渠道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创新也存在着各种各样问题和困难,诸如创新环境不佳、融资渠道不畅、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人才匮乏和创新资源短缺等等。来自政策层面上的支持和先进成功经验的指导,将对中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从而有效地增强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能力,提高其竞争力。

(一)改善中小微企业的创新环境

篇13

1引言

“创新”一词最早是熊彼特于1912年提出的。“创新”是指企业家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从未有过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以获得“超额利润”,获取商业利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很多企业都把创新发展提上了工作日程,同时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与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息息相关。因此,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界、政府和理论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要寻找企业创新发展的道路,首要的就是要认识“创新”,把握其内涵、认识其外延。

2企业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类概念,“企业创新”是“创新”的属概念。传统的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理解是指“企业家对于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对企业创新较为前沿的理解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整合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有效资源为途径,以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实现形式,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的创新活动。从企业创新发展的纵深方面来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以自身为中心,主动、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创新资源,获得主导的创新产权并取得主要创新收益、不断提升持续竞争优势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自主创新意识,这是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开展各种创新活动的推动力,没有创新意识,就失去了源动力;二是整合各种自主创新资源,这是实施企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三是获得技术创新成果,这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竞争优势;四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这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最终归宿。

3企业创新能力的外延

企业及其涵盖的诸多方面的事物,包括企业的技术、生产、产品、管理、营销、培训以及企业文化等,对这些“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新的认识和把握”,是企业创新的具体内容,又称为企业创新的外延。只有把握了企业创新外延,才能更深入、更全面地认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1企业发展理念创新

企业发展理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套现代化的理念。理念创新是企业长期稳定创新的发展保障,也是企业各项创新活动的导向和关键。

理念创新似乎很容易做到。对于企业来说,理念创新无非是创新发展思路,想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情。话虽如此,但企业真正做到理念创新其实并不容易。目前,有的企业为了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打破原有发展理念,比如采取先签单、生产、发货再收款的方式拉拢客户,短时间客源大幅增加,但是却蕴藏了极大的商业风险,最终肯定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可见,一些企业创新发展失败,根源就在于创新发展的理念不对。当然,有创新就有失败,理念创新亦如此。海尔是历经10多年摸索,才找到“人单合一”的生产模式――既能满足客户个性需求又能提高生产效率、有别于常规理念的生产模式。实际上,理念创新是一个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过程,必然经历磨难,其精髓在于结合企业自身实力,根据外部环境变化,摒弃固有思维,找准发展方向,发现并抓住符合企业实际、有利企业发展的机遇,以此对企业要素进行创新性优化组合,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

32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技术进步的核心,包括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创新,生产和商业化活动的创新。技术创新要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产品为龙头、以高技术开发利用为手段,以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

以张家港市江苏银河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明了全新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机,该系列产品采用并机形式扩充功率,输出采用均流技术,确保所有模块都能正常工作,使用时需配套直流室外充电桩进行充电位置延伸,同时企业不断研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是抢占市场的重要保障。银河电子产品开发实现了“多点开花”,除了涉足电动汽车产业外,利用技术创新还开发了军工智能装备和新一代的基于电视互联网的智能家居机顶盒产品等。通过智能机顶盒、手机、电视机等显示设备,用户能在收看电视节目的同时,实现上网、网上购物、银行支付、互动游戏以及家庭安全防范等功能,实现了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可见,企业技术创新是促进企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33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创新企业制度,要对企业内容经营结构、用工制度、工资制度、人事制度、财务制度等进行改革与创新,使之更适应企业的发展。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制度比较粗放,有的企业管理制度往往是泛泛而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制度,没有结合企业发展的自身特点,即使有属于企业自己独有的管理制度,也往往出现管理环节之间衔接性和连贯性的缺失,规章制度的实效性一般。企业在借鉴国外企业现代管理规范、试图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既需要对基础管理知识、经营战略了如指掌,又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经营的特点,结合地区特色,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动态更新,使企业的管理制度贯穿在采购、研发、生产、销售、财务及后勤保障等各环节中。

以上海通用为例,在其发展历程中,柔性化管理早已在行业内传为佳话,被很多学者作为典型案例引用。上海通用最多可以一条线上共线生产四种不同平台的车型,柔性化生产管理既符合了企业管理中的共性特色,又很好地结合了上海通用自身的发展特点。然,这种柔性化管理并不仅仅是生产环节一个方面,而是一个立足客户群,贯穿在采购、研发、销售、售后等商业活动的各个环节。

4结论

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问题,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外延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后,相信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将会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卫东,薛豪娜,钟俊杰,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与构成维度解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