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网络文化的特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信息资源的开放创新。就网络文化的信息和资源的使用来说,网络空间是一个海纳百川任意存取的环境,网络空间中不同主题的网站、博客、BBS网络论坛和聊天室等,对网络主体都是开放的。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民族文化都能在此栖身,任何人随时随地都可以自由表达其思想观点,突破了时空和地域局限。世界在信息资源丰富的网络空间中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全球各地的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聚散信息和交流文化,信息资源的高度开放与有序成为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3.内容体系的开放创新。在内容体系上,网络文化是一个内容庞杂、多元和谐有序,且外延较宽泛的文化体系,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网络文化根本载体的网络,其全球化发展过程和内容体系影响和规约着网络用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在网络空间中,持多元思想观念的网络创建者在建立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之时,也将代表其精神信仰和文化素养的思想信息融入其中,这使网络创建者的社会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在网络中通过他人的点击浏览和链接访问而无限制地被传播和扩散。网页点击率多少主要取决于网站资源和信息内容的质量,这又使网络内容体系可以在自由和公平竞争环境中形成一个高度开放、平等和有序的文化世界。
二、平等互融
1.文化主置的平等互融。网络身份的匿名性使网络主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的社会地位和身份属性具有平等性,这种平等性使得网络主体间的交往互动具有互融性。以往文化的话语权形态都为社会精英群体所掌控,而互联网技术的发生发展、普及应用,以及网络文化的催生、成形使传统的由社会精英群体掌控的话语权发生改变和动摇,也促使这种由少数人掌控、垄断的中心化和精英化的话语权形态逐渐走向终结。网络文化的低门槛、弱限制的文化参与、交流等特质优势可以实现全民参与和互动。网络文化的主要生产者、参与者和消费者是广大民众,这使整个网络文化的生成环境呈现出一种相对自由宽松和任意自发的发展状态。因为网络交流的匿名性、身份的虚拟性等特征使网络主体之间在网络空间中形成一个没有上下等级和身份障碍关系的平台和自由空间。在此环境下,传统的文化观中的中心性、权威性和主流性等固有的文化强势被弱化甚至消解,显示出信息时代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平衡张力。
2.主体参与的平等互融。网络文化是网民皆可平等参与和互相融合的开放型文化,具有极强的平等性与互融性。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使人们可以几乎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实现平等的文化交流与沟通。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信息存储的超容性和传递的快捷性,有力地降低了广大民众参与网络文化和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由于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中的实践活动具有隐匿性特征,使得网络主体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的平等成为可能,构成了民众广泛参与的前提性条件。在网络社会里,民众不再缺乏网络信息资源,而是要着力提升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正确辨识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3.主体交流的平等互融。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和平等性使网络交往主体之间的交流具有平等性与互融性。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将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编织入平行扩张的网络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能够满足网络主体不同层次和不同种类的交往需求,在有力地拓展了网络主体视野的同时,也调动了他们参与和使用网络的积极性,他们既相互交流沟通,又相互共存感染和互融。这种平等和互融的网络交流方式拉近了网络主体人际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可以在网络空间中更自由开放地呈现和表达其内心世界和真实思想,网络主体在此平等的交流过程中实现了相互理解信任和彼此交融。
三、自由发展
1.文化交流的自由发展。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等特征为网络用户提供了一个畅通无阻的对话平台和活动领域,突破和变革了以往各种文化形态之间交流沟通所受到的种种限制,在扁平的网络世界中,任何思想观点、任何民族文化都能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得以传播和扩散。网络在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与互动的同时,也弥补了受自然条件、物理条件和网络行为主体自身条件等局限而不能与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主体进行接触交流和互动的短板,使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中保证其引领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同时,也使其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地融合外来文化和亚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以维护自身的多层次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网络文化的主体是人,文化交流的主体也是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网民可以突破时空间限制进行任意主题的、多媒体形态的而且是低成本的文化交流互动,此种不拘地域时空、高度自由开放和宽容度、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交流互动是以往任何存在文化不曾有过的,这种全球性文化交流为散落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进行全球大合唱提供了契机和舞台。
2.网络行为的自由发展。开放的扁平化的网络空间中赋予网络主体以更大的自由度,网络主体可以自由地参与活动、表达观点和发表言论,自由地决定价值取向和选择网络行为方式。虽然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很多即兴而发的不尽客观全面的言论,但却展示了一个言论较宽松、行为较自由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中的单向思维和单一论调相异,网络社会展示的是一个观点纷呈、复杂多面和的包容度极大的中国社会。
3.网络交往的自由发展。网络拓展和延伸了网络主体的交往方式,主要的网络交往方式有:公共网络交流平台、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和文件传输等。如同生产工具的革新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标志一样,不同的轮子决定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决定了人们所能拥有的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疆域,赋予了人们不同的接受和支配信息的能力。因此,相较于传统文化下的各种交往方式,网络文化拓宽了人们的交往空间和延伸了人们交往时间的自由度。
篇2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及特征
1.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语言是游走于网络之间的广大群众为了一种表达需要,在网络交流中逐渐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网络时代出现的所有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语言,如登录、在线、硬件、软件、局域网、浏览器、防火墙等;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在网上交流时所用的语言,也就是所谓“网民”们所说的话,如在聊天时或BBS上的常用语言和符号,如水军、微博、蚁族等。本文讨论的网络语言指狭义的网络语言。
2.网络语言的特征
(1)象形
在网络中,网民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造了许多生动形象且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来形象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模拟现实交际。网民们在电脑上输出文字时,习惯上会使用带有相关符号的语言。网络语言除了用数字象形,还可以用汉字象形。如网络使用最多的一个新词“”。
网络象形词还可以是由字母来表示,“orz”是一个象形的网络新词,起源自网上流行的一个表情符号,这是一个人跪倒在地上,低着头,一副“天啊,你为何这样对我”的样子,是一个虽然简单却很传神的符号。此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释义,可能表示佩服到五体投地的意思,也可能用来表示失意。
象形字以其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能够满足年轻人追求简单、快捷、求新、求异的心理而在网络上大行其道。除以上几例之外,还有:-)(微笑的象形);:-D(大笑的象形);:-C(撇嘴的象形);等等。这些网络符号在电脑屏幕上形象传神,表达了一定意义内容,给虚拟的网络生活增添了许多趣味性。
(2)缩略
在网络时代,巨大的信息量要求网络人际交流迅速快捷,此时,传统语言的表达已不足以将信息转变成最简洁的形式输入输出,于是,网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借用数字、字母来表达以达到言简意赅的目的。例如:ASSP(as soon as possible),NB(牛逼,即奉承您在网上很酷),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计算机),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
(3)谐音
谐音,包括网民输入文字时敲的同音字或别字、英文谐音、数字谐音以及方言谐音。例如:坏(坏人)、可耐(可爱之意)、果酱(过奖)、口年(可怜)、伦家(人家)、木有(同样用法的还有“米有”)、885(帮帮我)、拷贝(copy复制)、黑客(hacker不速之客,暗地而来,来者不善)、猫(modem调制解调器)、555(呜呜呜)、88(拜拜)、“3Q”(Thank you谢谢)等。
(4)对影视广告作品的仿造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我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再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将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 一万年!”这段最脍炙人口的爱情宣言正是来自《大话西游》。随着《大话西游》的深入人心,这些“无厘头”的对白成为新一代青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后“大话”语境,演化成一股独特的文化,广泛运用于网络语言。
(5)“ABB式”词语的流行
在众多的网络语言中,“ABB式”三音节词语尤为流行。如:郭美美、躲猫猫、范跑跑、床塌塌、墙脆脆等等。这些词语之所以广为流行是因为在这些新词背后的重大社会事件。
二、网络语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语言可以折射出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是语言的背景,同时制约着语言。任何语言的发展都有其社会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在语言中也会有很明显的体现,所以,通过对网络语言的解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其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
1.网络语言所反映的虚拟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作为物质载体的虚拟空间,各种信息以数字符号、文字、图像和声音的形式出现。网络文化不像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而是在一种虚拟空间里展开,基于网络的人和人的交流是一种虚拟、自由而平等的交流。网络的传播方式是以计算机为中介来传递信息,这种方式的特点是,它会在某种程度上打破空间上的限制,造成空间上的割裂,塑造各种国界内与跨国界的网络或虚拟社群。人们需要借助网络语言来构筑虚拟的语境,而这种虚拟社群的相互活动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特征,譬如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性等。
2.网络语言所反映的流行文化
“我爸是李刚”“被××”“杯具”“微博文化”“人肉搜索”等都是网络上非常流行的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主要指的是由网民创造,一定时期内在网络中广泛流行的语言符号。在交流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出现频率较高的字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本人以“被××”为例,分析其中的网络流行文化。“被××”本身是在语言和社会共同作用下的产物。作为流行格式,它的使用深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在语言变异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深刻的社会变异。我们发现“被××”涉及的范围之广,有的涉及司法领域(“被自杀”事件),有的涉及教育领域(重庆铜梁县小学生“被自愿”缴纳慰问金事件),有的涉及民生问题(大学・133・生“被就业”事件)。
三、对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进行的思考
1.网络语言的规范
“网络语言的规范”应该有两层含义:第一,网络语言作为独特的语言类型所形成的比较稳固的、相对统一的标准,即其很确定的中心或规范。第二,指将网络语言作为一个个体纳入更大更广泛的语言体系中,用更通用的标准进行约束和规范的行动的现实。本文仅从第一个层面对网络语言的规范进行探讨。
目前对于网络语言的规范存在争议。有的人认为网上词语的规范有待时日,有的人认为新的网络环境肯定会产生新的语言,还有的人认为语言是发展性很强的东西,不宜太强调规范。强调规范,更要允许创新。笔者认为,网络语言规范具有现实必要性。
固然要承认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包容性;不但要对新观点、新主张适当宽容,也要考虑对人的包容。网络的使用也应该像现实生活一样体现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每个网民都应该享受平等的网络服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网络新词层出不穷,而且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浓厚的个人色彩,往往使网络新手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尤其是当网络新手进入聊天室,会发觉自己像个与世隔绝的老古董。随着上网年龄结构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成为新的网民。当前的网络语言对于新上网的中老年网民来说更是具有排斥性、不公平性。随着网民的不断增长,网民成分日趋多样化,这就对网络语言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语言需要规范化。
2.网络语言规范的态度和策略
(1)多种方法,引导为主
有些人认为,“网络语言破坏语言的纯洁”。由于网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随意性很大。使用网络语言,不仅可以让网民习惯、接受,而且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自如、提高相互交流的速度和质量。的确,在网络这个特定的环境里,它能够简捷、方便、快速、准确地向对方能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是一般僵化的传统语言所达不到的。
现在我们网络语言最大的问题是有些网民在聊天室等场合使用语言不够文明。为此,国家提出了“网络文明工程”的概念,倡议“网络工作者文明建网,引导广大网民文明上网”。不仅如此,国家还积极出台各项法律、法规。对网民的上网环境进行检测,对于网民粗俗、低劣的语言,网络警察立马和谐或删除。
(2)承认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多样性,尊重网民的创造冲动和个性自由
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络新生代。与现实生活中的年轻人相比,网络新生代更多地表现出开放性、自主性、包容性、多样性和创新性。如果我们承认网络不同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以及活动在这个虚拟空间的人群具有的特点,我们就应该接受网络语言所固有的特性和使用方式。语言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永远处于不断更新和发展过程中,正因为这样,语言才有鲜活的生命力和现实适用性。在网络走入千家万户的今天,网络语言在网络新生代中流行就像街上流行的各种服装和发型一样带着浓厚的时尚色彩。对于网络语言,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制定网络语言规范的基本原则,国家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管理措施,规范、引导网络语言的发展,对于一些粗俗、低劣的网络语言现象一定要制止。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长期使用中,会形成一定的使用规则,违背这种规则就会造成交际障碍乃至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强调语言的规范性是必要的。网络语言萌生和壮大于互联网,互联网在社会生活中全面应用是大趋势,因此网络语言是堵不住的。事物都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一般规律。而那些不能在生活中扎根的网络语言,自然会消失。我们不能忽视网络语言存在的现实,而应该分析其生存机制和发展趋势,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规范网络语言。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促进语言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全有.裴景瑞.“光棍”族新词与社会文化心理通观[J].文化学刊,2007(2).
[2]张公瑾.文化语言学发凡[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
[3]孙曼均.城市流行词语及其社会文化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6(2).
[4]宿爱云.论网络语言中套用形容词ABB格式产生的名词性词语[J].通化师范学报,2010(6).
[5]戴明忠.网络英语构词方式浅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2).
[6]杨钦翔.英汉网络语言构词法对比[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4).
[7]金文静.由“躲猫猫”“墙脆脆”谈起[J].文学教育,2010(1).
[8]高钰婕,张光源.浅析大学生群体网络“恶搞”文化现象[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3).
[9]于兰祖.网络语言所折射的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J].滁州学院学报,2009(6).
[10]贾娟娟.文化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词汇研究:以网络话语交际中的词汇为例[D].南昌大学,2009.
[11]刘晴.网络语言的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篇3
网络文学表现出诸多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情结,具体表现为,网络文学的欲望化写作;网络文学无深度的游戏原则;网络文学对于艺术审美体验的抽空和网络文学的大众化。
一、网络文学的欲望化写作
网络文学的欲望化写作首先体现在表达的欲望。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精英阶层对于文化的垄断的打破,普通的大众可以自由利用网络发表言论。文学走下了神坛,成了可以被普通人自由支配的资源,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自由发表观点,随意评判别人或者被别人评论。摆脱了现实世界的各种束缚,在这里人们充分展现了表达的欲望,人们的写作完全是率性而为,毫无保留地表达个人的生活体验、欲望、感情纠缠和人性冲突,表达幸福和痛苦、孤独和喧闹、梦幻和理想。在这里,文学的创作真正大众化、平民化。文学几乎向所有人敞开大门。网络文学就这样在文学逻辑上践履后现代主义的“去分化”理念。网络文学中的许多文学作品,表现的是:“人们感觉到的不是过去那种可怕的孤独和焦虑,而是一种没有根、浮于表面的感觉,没有真实感。”[1]再者,网络文学的欲望化还体现在写作中充斥无爱之性,文字之间表现出一种直接的欲望,脱离传统文学中的情感基础,在虚拟的世界中展现出一片泛爱的天地。在网络文学中表现出的随心所欲的态度、毫不在意的表达、情绪化的宣泄成了网络文学欲望化写作的直观表现。
二、网络文学的无深度游戏原则
后现代主义不把文学当做一种神圣的事物加以膜拜,而是把文学当做一种游戏,在这种观念下,文学只是文本的意义,文本之后是不存在任何意义的。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文学的创作就没有丝毫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改变,也没有冲动。在后现代文化的环境中,原来传统观念中的深度模式和终极思想意义变得毫无意义。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文学的意义是建立在游戏的基础上的。网络文学在审美上削平了文化深度,颠覆了崇高,同样也不追求高雅和经典,在网络上我们看到了网络文学作品绝大部分都缺乏深度的社会意义,缺少穿透性的思想力量,网络文学表现出强烈的自娱性。网络文学从发生之初就带有较为浓厚的游戏味道,有不少网络作家,坦言他们的创作就是为了自娱或者娱乐他人。互联网的产生为这种无深度的游戏原则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土壤。首先,互联网的产生是出于商业运用的目的,这样就决定了它的大众化消费的运营模式,自然造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文学必然走向迎合大众消费的快餐文化。互联网的控制性很弱,监管难度大,这样就营造了文学创作的宽松环境,人们在互联网中可以自由发表言论,表达自己,网络中传统的权威失去了地位,网上出现了一个没有中心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可以自由发挥,任意抒发,自娱以娱人。在这个虚拟世界中,“我”的手写“我”的心,大部分人都是一种没有功利感的欲望化表述,没有终极价值理性、崇高的道义承担,不追求典型化及构思和修辞等技巧,只是即时展现自我,最大限度地吸引别人,被人欣赏。游戏和狂欢成了他们创作的不竭原动力。网络文学能在短时期内繁荣,正是由大众无深度游戏性地催发的。网络文学的这种无深度的游戏原则正契合了后现代文化的主张。
三、网络文学对艺术审美体验的抽空
在影视和网络媒体出现以前,人类的传播媒介主要依靠印刷业,文化的传播的载体主要是纸张。现在随着广播、电视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人们的传播媒介出现了较大的变换,人们的接受途径越来越视觉化、多媒体化。以前我们通过阅读书籍了解世界,掌握知识,现在通过图像、图例、影视了解知识,通过电话和电子图像实现社会交往。伴随宽带网络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得以推广,进一步加剧了文字传播的弱势,强化了图像的霸权地位。这样的趋势从审美体验角度来看,图像和文字的审美体验有本质区别,图像相对于文字来讲淡化了欣赏时审美体验,图像不能深入体味艺术的韵味,在审美体验上要逊于文字。从审美效果上看,网络作品(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多媒体的)与印刷品文学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为淡化了欣赏时的审美体验,阻拒了艺术欣赏中最宝贵的“品味”通道,抽空了感美、品美、悟美的艺术心智基础[2]。
在网络文学为流行之前的以文字传播为主要媒介的时代,由于文字的符号性,人们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能在阅读欣赏中更进一步体会文学创作者所创设的审美意境,读者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艺术之美。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的阅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读文字变为读屏。这种读屏的审美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审美体验的抽空,体现出一种大众文化和快餐文化的特点,这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所表现出的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界限消失的“去分化”特征相符合。
四、网络文学是真正的大众化文学
相对于传统的文学创作,网络文学在创作和欣赏中表现出明显的大众化审美情趣。在传统的文学创作中,文学作品的内容需要广泛而深刻,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有最终的价值体现,追求人文精神、历史担当和人伦关爱,表现出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担当一定的历史使命,形式上要追求完美的艺术表现。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深厚的底蕴。那时候的文学艺术是一种“精英文化”。文化的传播和控制掌握在社会少数人手中,社会大众对于文化没有发言权。这一阶段的文化呈现出现代主义文化的分化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传播途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得自由,空间广阔,在信息的传播中,建立了信息公开、公平原则。原来在信息传播领域中存在的垄断统治力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变得越来越弱,人们在网络的世界中可以自由和接受信息。文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从“精英文化”的圣殿中深入到普通百姓家中,成为一种真正的大众文学。网络文学真正实现了大众化的全面参与。第一,网络文学在内容上打破了上层精英阶层对文化的垄断,破除了文化的“载道”功能,强化了大众的自我表现欲望。网络文学的很多作品都是从平民的视角出发,创作作品,表现普通人的网络生活,展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的生活的。一开始网络文学的作品大多数是表现普通人的网络生活的,从网络文学的经典作品《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几乎所有网络爱情故事都是在重复这样一个老套故事情节,故事主角从网上聊天,相互倾诉心情,到网下见面产生感情,随后又发生诸多离奇繁复的故事。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不过多地承担社会责任,这种情感的自我宣泄代替了传统文学中那种历史责任感,削弱了原来文学的中心话语地位。第二,在传播方式上网络文学打破了传统文学中传播途径的垄断情况。在网络文学的环境下,人们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在网上没有人会审核你的发言,平民在网络世界中获得了与传统精英阶层同等的话语权。基于以上两点,网络文学在新时代下真正成了大众化的文学,并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感消失的审美特征极度吻合,表现出了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去分化特征。
篇4
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给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知识经济的网络数字化正改变着传统文学,代表了大众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和主流发展趋势。网络文学悄然出现并迅速发展,网络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注意。计算机网络具有的自由、开放的特征决定了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学具有自由和大众化的艺术特性。认识并了解网络文学对确定网络文学在文化艺术空间中的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网络文学的概念
网络文学是在网络上的,供读者在线阅读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不单纯以文字,还以声音和其他视觉效果为表达方式。网络文学是一种网络资源,是大众文学,它不应该被独享或垄断。网络文学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网络文学作品只有原始版本,没有最终版本,它与其后的回应和更改构成一个整体。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仅是载体不同,还有创作方式、作者身份上的差别。因此,网络文学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新的媒介和载体,来创作、传播、存储和欣赏,以文字为主要媒介的新文学形式。它不仅包括运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同时也包括传统文学作品的网络化形态。
二、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和操作的大众化特征
网络以新兴的媒体为网民们提供了自我表达、自由的发表自己作品的机会。在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文学的意义总是在“审美性”与“功利性”之间。传统文学把艺术性、审美性放在第一位,要求作者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有新的视角,新的观点,善于捕获和利用情感,重视话语蕴藉,能够很好地实现内容与形式上的统一,这是传统文学作品的特点。网络文学却相反,绝大部分网人的直接目的就是宣泄和自娱,任何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文学的审美和功利排在其后。因此,我们说网络文学具有大众化的特征。
网络文学题材的平民化更能彰显人人都可以当艺术家,作者在文章中体现的表现的欲望、琐碎的抒情、偏激的言论、浅薄的思考、粗制滥造的修辞、没有深意的调侃得以平行共生。率真、感性、碎片式的声音消解着审美领域中既有的话语权威,作者的创造性想象力、表现欲、真实观点、自我意识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和抒写。
网络文学它之所以被争论不休,除了网络文学自身的繁茂缤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总喜欢以传统文学的概念去套网络文学。其实,网络文学并不就是网络加文学,也并不因为在这个词中文学处于主词部分,就认定它是文学之一种。网络文学其实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它固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性,但它更主要的是诉诸。它消弭了文学的一些基本特性,诸如超越性、恒久性、个体性、表演性,却具有着大众文化的高科技性、复制性、平面化、瞬间性、游戏性,而它在文本生成过程中的互动性使它的生成也成为一种集体创造。传统手工写作的文本复制方式与网络文本的复制有着不同的特征,表现为:网络文学它是数字化复制。如果说传统手工复制还带有生产性质,需要成本和组织,那么,网络复制可以说是一种简单而且非常便捷的操作,因为它并不需要任何成本和组织,随时都可以方便的进行,可以进行工业化的批量生产和加工。大量的复制带来的网络文学原创性雷同与匮乏、平面化现象充斥了网络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当代大众文化创作模式的翻版。与一般大众文化相比,网络文学固然拒绝了商业性,但它基本上是大众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琳琅满目、各执一词的说法,体现了网络文学无权威,任何人的思想只要能够争得大多数人同意,都可以在这里留下一笔的特点。
三、网络文学具有自由化境界的特征
自由不仅是计算机网络的特点,而且也是网络文学的特点。追求自由被誉为“网络文学之魂”。自由是网络文学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因。网络文学与其他文学媒介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未经编辑的,你只要有一台电脑并开通计算机网络,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文字了。每个人都能做到,不管你写出的任何作品是好还是坏,都能够自由地在网上发表。有多少人看,有没有人看,那是网民的事,至少发表的空间打开了。这样一来,写作上获得了自由。由于网络上创作主体的匿名性,理论上人都具有了发表言说的权力。便利、低成本的阅读和观赏在网络时代使读者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有机会随心所欲。网络文学与正式文学不同,它是自由的,无须任何指导,即使是指引也没有必要,这是由其参与者所决定的,他们本身是无拘无束的一代,网络文学不需要“网络文学评论家”。自由写作,自由发表,没有权威,没有裁判者,这就是网络文学。
由于网络上创作主体的匿名性,理论上人都具有了发表言说的权力。网络的低成本性、传播性和复制性,使得受众可以广泛地进入,因而网络文学的创显得随机性、随意性很强。没有稿酬与公众名望的诱惑时没有体制上及意识形态的压力。另外,网络上没有传统纸质刊物的层层稿机制,评论也打破了由专业人士、学院派垄断的格局,创作者的文学素养的要求也就随之降低以至清除。
传统文学讲究用含蓄、陌生、优美、多义的词语来绘人传情、叙事物。然而网络文学是不用讲规则的,它可以将各种语言随意杂烩、甚至可以将语无伦次的童言稚语的直白语言,生活中的语言不经过任何提炼的语句变成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有人曾把网络语言理解为快速运动的语言,随着鼠标移动,键盘的敲打,文字、画面、声音便不断的显现。网络语言的直白化、快速性使网络文学与生活的距离被拉近,消除了文学与生活的隔阂,文学不再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而变成了网络社区中的现实内容。
四、结语
诚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引进另一种文化。”网络的出现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是必然而自然的。在以网络媒介技术为基础、特征的后现代社会,网络文学让文学表面性地完成了“文学的回归”,文学终于回到了民间,网络文学让文学在非典型性中实现了自身的使命,每一步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让文学体面地成为每一个人心灵中的绿洲。
参考文献:
[1]周宪.世纪之交的文化景观[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廖健春.网络文学:在大众文化中“狂欢”[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6).
篇5
(二)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特征
由于互联网是摸不着的虚拟事物,所以人们只能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和平台上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虚拟性特征与文化的实体性特征形成强烈的反差。尽管网络文化是虚拟的,但是依然能够对实体文化产生强大的作用,人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时,网络虚拟文化对实体文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网络文化的多元化特征
由于互联网之上的文化不分国别、地区,不同国家、民族、信仰的人们可以聚集在一起,发表各自的文化观点,并且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在此背景下,网络文化表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征。网络文化的多元化特征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为文化的自由发展和创新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1.能够充分增强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大学生作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方向、创新水平的主体力量,其创造能力弥足珍贵。由于网络文化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特征,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方面、多层次认知和了解文化,并且能够创造文化、创新文化。与此同时,网络文化能够充分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和实践辩证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能够大幅提升大学生的平等理念。
由于网络文化具备一定的虚拟性和自由性特征,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发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对社会的真实看法,避免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局限性因素。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世界中,人们没有身份差异和知识层次之分,均可以参与到某个文化命题的研究和探讨中去,以自由、公平、平等的方式参与交流和讨论,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有利于大学生平等理念的大幅提升。
3.能够从本质上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互联网之上的文化资源均是面向所有用户开放、共享的,人们只要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便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和利用网络文化。当然,人们在利用网络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可以将自己的文化资源共享出去,上传到相关网站平台,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参透。如此一来,大学生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自然会树立起来,在获得别人资源帮助的同时,也不忘将自己的文化资源分享给他人,这种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有利于大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的强化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体系的形成。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1.大学生主流价值意识被弱化。
由于网络文化具备多元化特征,所以大学生在接受主流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倘若受到非主流网络文化的影响,那么势必不利于其主流文化的学习和主流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同时,网络文化集聚了世界各国、各地区流行、非主流因素,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价值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多元化、多样性的文化格局下,大学生主流价值意识难免会被弱化,从而形成多元化价值观和人生观,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激励和引导,使得主流文化的影响力逐渐降低。
2.大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受到侵蚀。
网络文化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生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的形成,由于当前互联网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网络文化的监督和管理水平较低,导致网络文化质量良莠不齐,一些不良的网络文化必然会扭曲事实,歪曲文化的真实性,亵渎文化的传统意义,大学生倘若不假思索与辨别,势必会接受不良网络文化,受到网络文化的侵蚀,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势必会受到冲击和影响,最终导致大学生对文化理解的偏差,非理性的行为长期存在,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恶劣影响。
3.网络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政治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处于大学时期的学生,正是其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阶段,其价值辨别水平较低,文化分辨意识较弱。因此,在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影响下,部分大学生极易受到部分非理性网络文化的影响和侵蚀,使其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巨大的冲击。近年来,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极端主义者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蛊惑,肆意在国内传播分裂思想,制造不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恐怖极端活动,其性质极其恶劣。在此背景下,倘若大学生的意志不坚定,极易受到网络不良文化的侵蚀,将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从某种层面来讲,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正确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体系塑造策略
网络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的形成,需要政府、高校、家庭与大学生四者共同提出应对策略,笔者通过本章节内容,从以上四个层面出发,详细阐述各主体的应对策略。
1.政府层面。
政府作为互联网环境平台集中整治和统一监管策略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直接关系到互联网环境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部门要结合网络文化发展趋向以及大学生的网络文化学习意识,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系的构建创设良好的网络环境,针对网络平台上的违法软件、违法行为,政府要多方筹措,提出严厉打击方案。同时,需要进行网络文化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的创建,专门维护网络文化良性环境。此外,政府要加大对网络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利用公共教育经费,设计、开发正规、专业的网络文化交流、互动平台,为高等院校师生和文化爱好者提供安全、舒适、可靠的文化环境。
2.高校层面。
高等院校作为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体系培养的主体,其教育教学水平和文化氛围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体系的形成。针对良莠不齐的网络文化,高等院校必须打造专业化、精英型师资队伍和文化教育团队,针对网络文化环境下各类大学生,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方案,充分提升大学生的网络文化辩证意识,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文化认知水平,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文化。同时,高等院校要加大校园网络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设计、开发出符合高校本身实际和大学生网络文化学习现状的网站平台,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网络文化学习环境。此外,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大对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力度,培养大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以此来应对网络文化的巨大冲击和不良影响,端正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生活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家庭层面。
家庭作为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要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到大学生自身的行为意识。因此,家长在处理好家庭融洽关系的同时,要从小引导孩子正确上网的习惯,正确辨别互联网之上的各类文化,坚决抵制不良文化对孩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侵蚀。同时,家长必须与学校和老师保持密切联系,将学生的网络行为及时反馈给辅导员,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网络行为,防止网络文化对学生正确行为观和价值观的扭曲。
篇6
从目前学者们已有的分类可以看出,网络文化产业的特征主要可以从技术、经济、社会几个角度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从技术的角度看,网络文化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网络化、虚拟性与现实性、开放性、高速性特点;从经济的角度看,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低投入、高产值、财富积累快、发展速度快、潜力大、提供新就业、从业人年轻、产业结构多化、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从社会的角度看,网络文化产业具有个性化、交互性、平民化、传播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的特点。
1.2网络文化产业主要形态
王晓兵将网络文化产业的主要业态归纳为网络游戏、网络广告、无线增值服务、网络教育和资料有偿下载服务这几类。笔者在对现有的研究文献及资料的搜索和整理的基础上发现,除了上述几类业态外,还包括网络文学产业、网络音乐产业、网络影视产业、网络视频产业、网络电视产业、网络广告产业、网络媒体产业、移动网络内容、及时通信、网络社区、网吧行业等业态。目前网络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网络传媒这几类业态,研究重点集中在产业的界定、盈利模式、营销模式、产业链、战略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产业管理这几个方面。大部分学者们都认为,网络文化产业各业态还需要不断探讨新的盈利模式和运营模式来发展产业经济,各业态之间需要探讨整合模式,建立联盟关系来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1.3网络文化产业的分类
目前学者们大体上从产业结构的角度、消费功能的角度、经营模式的角度对网络文化产业进行了分类。
2网络文化产业的动力因素
网络文化产业的产生有其内在和外在的驱动因素,对此很多学者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从现有的研究可以总结得到,文化、技术、消费者需求、创意、人力、政府制度是网络文化产业的主要动力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组合应用能够制定较好的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
3网络文化产业的经济学理论
网络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有其独特的特征,许多学者也用了一些传统的、新的经济学理论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及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但从已有的研究结论看来,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需要对网络文化产业的内在经济规律进行分析,探索新的、适合网络文化产业的经济模型来为网络文化产业的获利提供理论参考。
4网络文化产业的盈利模式
目前学者对网络文化产业盈利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视听产业、网络动漫产业、移动网络内容、网络游戏产业、网络影视产业、网络传媒产业这几个业态。但现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而在其他如网络教育、网络文学等的盈利模式研究的还比较缺乏,针对对网络文化产业的整体的通用型的盈利模式更是寥寥无几。
5网络文化产业的价值链与产业链
目前网络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的研究还不够丰富,主要集中在网络游戏和网络文学这两个产业形态;针对网络视频产业链以及整个网络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产业链及价值链的研究也有所涉及,但是研究成果不够深入。
6网络文化产业的管理
解学芳提出目前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研究存在两极争锋,主要表现在管理主体、管理对象、法律等层面存在不同的观点。臧志彭,解学芳从网络技术的角度对国际网络文化产业管理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并为中国的网络文化产业管理提供借鉴。
7结论与展望
从国内学者对网络文化产业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大家在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因素、网络文化产业的经济理论应用、盈利模式、价值链与产业链以及政府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为后来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笔者认为现有的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1)需要在明确研究目的、加强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力度。
2)网络文化产业的消费者行为、营销模式、竞争力、产业互动等方面也期待着更丰富的研究成果来对现有的理论进行补充。
篇7
一、何谓网络文化
简单的说,就是电脑上进行的各种文化交流,就是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表达形态,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发达而迅捷的信息传输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渲泄情绪意识,垒筑起一种崭新的思想与文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一道崭新的文化风景。
最初的网络文化还有较多的地球上其他人类社会文化的特征以及计算机文化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化做为文化信息的载体传播网络外的其他文化,没有创造任何文化。你可以发现网络上传播的小说用的文字,语言,修辞语法都不是网络创造的,网络音乐影视不过是网络外的音乐和电影的数字化方式的再现和传播。换言之,没有网络这些音乐影视也会出现或者已存在,网络解决的是网络外文化传播的技术问题。
建造网络其实是建立了一个物质的星球,网络社会的出现是通过资源的使用传播建立的各种网上关系。这种关系在很多方面不同于网外关系,网络社会是一个不同于网外社会的社会。这个社会受到网外社会的影响,同时有很多网外社会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网络社会出现前后网外社会的特征。网民发现他们自己要在网上发明一系列方式去表达网民的情感及网络社会的网民生存中悟出的哲理,这些方式是在网络出现之后出现的,完全不同于已往国内外的文化表达方式。此时网络文化才以一种单一的文化存在。当网民利用网络外的资源以及产生的网络资源素材创造的新资源创造出新的网络文化思维方式、网络美学观念时候,新的网络文化就产生了。
网络文化是人们在网络上工作、学习、沟通、休闲、娱乐等活动逐渐中形成的,不仅综汇了古今中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主流,而且网络文化又是知识经济高科技时代背景的产物。网络文化可以雅俗共赏、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新知识技能多、影响面广、传递方便、速度快捷、意识观念开放、气氛轻松自由,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人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中国有一支令世界吃惊的网络文化参与大军。到2006年年底,在13亿人口中。中国有1.37亿网民,另有4.6亿手机用户,二者相加近6亿人口。也就是说,中国有46%的人口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在2007年春节的7天长假中,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到152亿条,平均每个手机用户的短信发送量超过33条。同类的数字,在2006年为126亿条,在2005年为110亿条。还要指出的是,中国网络文化的参与者是以每年20%以上速度增长的。
二、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又一全新文化形态,也是人类文明的最优秀成果之一。网络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与IT科技产业紧密结合的产物。与以往的任何文化形态相比,网络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个突破了地域性时空维度的文化,它提供的平台、渠道和途径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无法或不能独享、独占和垄断的。网络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的智慧、勤奋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新阶段,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1,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是生活化,时尚感,青年趣味,先锋性。由于网络文化不受外来的束缚,构思巧妙,常常语出惊人、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每个人在语言上的创造力。诙谐性是网络语言更为吸引人主动使用并进行传播的又一特点。网络常为有闲、有情人士所光顾,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更使网络语言充满活力,他们营造出轻松幽默的氛围。
2,启由与平等性
网上交流具有极大的自由,没有中心,几乎没有约束,同时网上没有天然的权威,没有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特权人物,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自由与平等,是许多人喜欢网络文化的重要原因。
3,网络文化具有“双刃性”
用全球眼光来看待网络文化,不仅要欣赏和利用它的积极因素,而且要关注和防止它的负面影响。网络文化由于几乎不设门槛,没有政党、财团、社会集团和社会团体的力量规制,既无“把关人”之碍,又无专业身份之限,只要上手,就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信息和想法。假如没有道德的约束,完全可以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也就是说,网络完全可以把一个人的个性,善的也罢,恶的也罢,充分发挥到极致。
4,网络文化的意义深远
网络文化大气磅礴,强劲扩张,浩浩荡荡,网及天下,顺之则进,逆之则退,已形成世界文化的新潮流。虽然到目前为止,网络文化尚未成为一个成熟的文化形态,但是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降临,已是不争的事实。网络文化产生的背景决定了它的视野极其广阔。网络文化市场是以全球文化资源作为其配置对象的。美国好莱坞的动漫大片,以别国文化故事进行改编,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中国国产大片导演花巨资购买西方制造商生产的动感技术,也习以为常。
三、网络文化对音乐影视的影响
1,大胆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元素
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热播的《武林外传》剧本,就是网络宁财神创作的,是一部典型的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影视作品。本片片头用WIN-DOWS画面和音乐,主创也变成桌面上的图标,另人一看就知道是出自网络的产品,汇集了大量的网络元素。在剧中,随处可见网络中的流行歌曲、现代舞、广告词、综艺节目主持词、电影片断以及时下人们关注的社会话题和文化现象,如剧中人莫小贝捏了三个泥人,分别是张飞、岳飞和歌星王菲,佟湘玉抠门受到伙计们嘲笑:“你羞不羞?”佟湘玉答:“羞并快乐着。”
一般的音乐影视通常不会出现脱离剧情设置环境的情节,但《武林外传》却不管这一套,常常使用网络上的恶搞效果。剧中人不但能玩Hip-pop,唱流行歌曲;还常常对着观众说话,甚至至导演尚敬也 会穿着便装冲到镜头前“上镜”:“这段掐了别播……”虽不是第一个,但却是第一个如此大量的使用这种搞笑技巧的。如果有台词超过60秒没有抖下包袱,那么也许会有50%的人毫不犹豫地换台,也就是说,网络语言搞笑的效果成功终结了可能存在的关于无聊批评的风险,故事不需要再有那些传统结构,语言才是主角。
2,使受众感受到网络中的自由和搞笑
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的世界太累,网络文化虚拟的空间给了我们一种放松的方式。就像很多人看《武林外传》,不是关心这一家黑店有什么曲折情节的,也不在乎这故事情节有戏没戏,就为了其中似曾相识的台词乐上一乐。其实,《武林外传》式的生活视角,早就成了现在年轻人自我排解生活压力的居家良方。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去看待生活中的大问题,这种叙事风格也许使人难以将他归入某一种正式的艺术流派,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他的喜好和追捧。谁说非要在音乐影视里大摇大摆地找出块精神归属地来,或许片刻欢快的休戚就足够了。
3,网络文化环境下,音乐影视需要“扬善去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优秀音乐影视作品的传播有了更丰富更宽泛更平易的途径,数字化、网络化呈现出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情理之中,也是无法忽略的社会进步。但是,由于网络产业发展的规范和管理滞后于科技的发展和传播的速度,以恶俗化为特征的网络文化创作和传播愈演愈烈,是近年来部分恶俗网络音乐的影视内容特征。词作家阎肃说:“我今年77岁了,可是像《那一夜》这样低俗、没文化的网络歌曲,还是第一次听到。”网络文化已成为音乐影视创作中的一大景象,它内容丰富,良莠不齐,我们应该用选择的方式,在音乐影视创造的过程中进行“扬善去恶”,要让网络音乐影视在良性的网络环境下自我调整,走上正常、健康的轨道。网络是一个巨大的空间和便捷的平台,本身无良莠,关键是创作者的价值导向。作曲家要努力创作出优秀的网络音乐作品,创作出更多适合网络传播的优秀作品,占领网络空间,让低俗文化没有生存空间,运用多种形式提高青少年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就像《武林外传》的导演尚敬强调的《武林外传》绝非“恶搞”,而是在独特的形式下,包藏着向善求真的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的内核,这恰是“E时代”里特别需要的。
篇8
1.3网络文化技术的交互性、主体的个性化与和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选择网络文化的交互特性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大众媒体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传播媒体的传播交流方式基本上是单向的,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在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不但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们的信息获得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激发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3]同时网络文化又体现出了主体的个性化的特征。在网络空间里人们的个性与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由于网络是虚拟、匿名的,就给人们提供了充分表现个性的平台。在网络空间里,只要不危及社会,不有意伤害他人,人们可以充分地展现自我。[3]网络文化交互性也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使得人们在虚拟空间的教与学成为可能,也决定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要采用个性化与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重要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各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的手段上采取多样化的形式等等。
1.4网络文化的精神特征同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一致性网络文化的精神属性体现了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标识着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本质特征。网络精神特征体现为平等、自由、民主、多元化、分权、兼容、共享等方面,居其核心的则是平等和民主,其他精神可以由此衍生而来。这些精神作为漫长历史的目的性价值追求,作为人类艰苦奋斗的价值目标,互联网使这些价值理想变得更为具体可行。国际互联网络体现了最自由、多元、平等、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我们知道,具有自由、多元、平等、开放性的网络文化内在地要求与其相适应的教育应使全社会成员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状况、文化背景等,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实现受教育者的平等性[2]。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即这样一种教育形式,它强调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即是由平等与民主的网络文化精神所决定的。
篇9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
1.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基本内涵从目前对网络文化的基本定义来看,基本上局限于计算机网络以及互联网。有些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的媒介文化,使用者以计算机网络为传播媒介,进行相关的传播活动。对于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来说,目前学界尚未对校园网络文化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校园网络文化具有网络文化的一般特质,但相对于网络文化来说,它不仅有社会技术培养的内涵,还有教育的性质。因此,所谓高校校园文化,指的是在高校特定的学校环境氛围内,以互联网为载体而形成的校园文化。
2.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校园网络文化的载体是互联网,它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还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校园网络文化具有互联网的全球性、虚拟性、交互性、多样性等多种特征。但相对于一般的互联网来说,它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具有校园文化的特质。结合校园文化的特征,我们可以得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主体水平较高。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不仅有相对丰富的文化知识,思维也十分敏捷。因此与之相应的校园网络文化水平较高,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丰富,有一定的思想性及多样性。其次,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在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带领之下,不同的高校在不同的学科方面都有其领先性,这就促使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园文化具有学术性。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大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论坛、博客、校园网等进行学术知识的交流,提高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
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构成
网络是一个复杂的环境,其中会有很多不良信息在广泛传播。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可能受到冲击,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及情感世界。在网络环境中,信息的传播可以不分地域不分国界,有时面临一些问题时,大学生难以用一个确定的标准来分清是非曲直,他们可以自由在网络上对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因此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行为就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对于高校来说,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对校园文化的构建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新青年。
2.有利于实现高校教育目标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对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对于传统的校园文化来说,校园网络文化覆盖面更广,自由度更高,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交流以及生活领域。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有极大的优越性,学生可以丰富业余生活。同时,校园网络文化也把大学生的视野从学校内拓展到学校外,甚至拓展到国外,让大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认识世界。
3.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
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在此背景之下,对人才又有了更多要求。在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很多专业型人才,但对于日益变化的社会来说,新时期我国发展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校园网络文化的发展,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便捷的获得各种学习机会,甚至可以听到来自世界名校教师的讲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因此,从长远目标来看,构建新时期的校园网络文化,有利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网络是一个具有多面性的平台,在开阔视野等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了一个更好的传播平台,但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造成了很大冲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多方面内容,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
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特征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网络环境的法律法规,但由于网络的涉及面过于庞大,从总体上看网络社会仍旧处于“无序”状态,相对于现实社会来说,缺乏法律和道德的规范。上网者可以随心所以地发言,而不用承担任何的责任与义务。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对一些不道德的行为难以约束。现在,国家已经陆续开始监管网络言行,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有效的解决途径。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进行深刻变革,但从目前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难以跟上网络技术的发展脚步。很多教育管理者的观念相对落后,无法对网络的巨大潜在价值进行正确评估。有些教育者对于网络的认识仍旧停留在娱乐功能上,认为会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一些教育者又认为网络拓展了学生视野,具有很大优越性,不加节制的支持学生上网。这就说明还有很多教育工作者没有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三、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虽然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但是高校教师仍旧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校园文化中会对学生的言行产生直接影响。对于新时期构建新型的校园网络文化工作来说,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是很有必要的。首先需要转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念,明确网络的利弊,针对网络的优势和弊端,制订相应的对策来构建科学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了解,要认识到网络文化的一般发展规律,不断丰富自身的网络文化知识,科学掌握网络,采用符合学生习惯的方式来管理校园网络文化。
2.提高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网络文化虽然依托信息技术传播发展,但操控网络的始终是人,只要将合理的道德文化引入到网络文化中,就可以让道德引领技术,让技术真正的服务于人类。提高大学生网络文化素质,高校首先需要制订科学的网络道德规范,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网络道德的内容,有条件的高校也可以开展专门的课程,以此来帮助大学生提高网络文化素质。虽然大学生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但网络应用能力却是参差不齐的。面对庞大的信息库,大学生必须要掌握较深的网络文化知识,以此来进行筛选。
网络上有大量的垃圾信息阻挡在大学生面前,高校应当开设相应的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应用素质,提高他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以及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让大学生可以自觉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语校园网络文化随着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而不断丰富,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作用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工作者在新时期面临着来自于多方面的挑战,教育工作者需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网络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罗强:《校园文化建设和高校精神培育》,《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1期。
[2]姬世祥:《网络环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路径探析》,《科教导刊》2016年第1期。
[3]钟真群:《积极心理学理论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现代交际》2016年第1期。
篇10
1、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
网络文化是建立在计算机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物质文化是指以计算机、网络等构成的网络环境。精神文化是指网络文化内容对大学生的影响。制度文化是指以网络有关的规章制度与组织方式等。三种是相互影响、相互转换以及相互制约的,反应了网络文化的特殊性。
1.1网络文化是一种数字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具有虚拟性。网络文化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1)网络文化并是以书籍、报纸等有形形式存在的,而是以计算机网络无形存在的,必须要通过解码之后才能了解。(2)网络文化不是在人们生活中进行的,而是通过计算机网络的虚拟空间进行的。(3)网络文化不是反应人们现实生活的,而是对人类生活进行再现或仿真的。
1.2网络文化是一种互动文化
网络文化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社会,与过往的传播形式不同,网络文化信息具有双向传输的特点。在互联网的上,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参与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制造者。作为一种互动文化,能有效激起大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兴趣。
1.3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人们只通过网络就可以享受文化多带来的乐趣。网络是信息传递的一种载体,其内容制约着网络用户的价值取向。
1.4网络文化是一种真实文化
网络文化虽然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所体现出来的,但网络行为也具有隐匿性。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将自己最真实的人性展现出来,体现出人性的真善美。
2、网络文化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渠道
2.1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
由于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使社会与个人的价值出现了一种新的交互关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个人的自由显得更为活跃与突出。个体自由与群体责任统一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具体要求,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在当今社会中,人的精神贫穷更为突出,因此,人们迫切呼唤新文化的出现。面对这样的情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以被个人价值观所限制,不能只满足自我的需求,而不引导别人需求,更不能只有片面的社会价值观。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说服力,完成时代所赋予的新任务,因此,就要求对新的价值观进行更新与落实。同时,还要适应网络的发展要求,对个人价值也加以关注,注重保护个人隐私。最后,还要避免网络缺陷对个人价值造成影响,强调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在网络文化中的意义,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力度,使网络文化更加健康化。
2.2社会规范与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机结合
在当今社会中,网络文化在人们生活中传播的氛围越来越广,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上各种复杂现象,学会正确分析社会中的人和物,对网络中流通的信息要抱有一种批判的态度面对。根据网络文化的特征,要对当今大学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培养:(1)学习能力,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懂得自主学习,让大学生以学习作为一种手段。并通过学习,了解周围的世界,并发辉自己的专业技能,从而立于不败之地。(2)自护能力,也就是学会大学生懂得对自身的身心健康进行有效保护,使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的规划,上网要适度,生活要有规律,提高精神状态。(3)自辨能力,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懂得对网络信息的辨析,在浏览网络信息的过程中,要懂得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去学习。(4)自制能力,也就是要教会大学生要懂得克制自己,懂得抗拒外来的诱惑。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道德与法律问题随之出现,而随着网络管理制定的出台,规范网络道德。但由于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再加上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难以监控。因此,要加大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力度。
3、增加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内容3.1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水平
以网络道德认识为根本,明确大学生的网络文化道德。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将网络道德教育与计算机和网络基础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在浏览网络文化时规范思想道德。
3.2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
在网络中,要求大学生严格自律,履行自己在网络中的责任,并对自己在网络中所发表的言论负责。同时,大学生严格规范自己的网络道德意识,发挥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4、通过采取合理措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
要想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就必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才能实现。(1)对校园网络进行完善,建立道德规范的网站。(2)加强网络研究,科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对网络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加强网络的管理力度。(4)加强领导的统一指挥力度。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根据网络文化的特点,加大网络的管理力度,使网络文化更加规范化。同时要求学生要懂分析网络信息,学会自律,并规范自己的网络文化道德。通过对网络文化的规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篇11
0 引言
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着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并由此衍生出了网络文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远程教育由第一代远程教育——函授教育、第二代远程教育——多种媒体教学向建立在应用双向交互电子信息技术基础上第三代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也为远程教育带来了的新变化、新特点、新动向。把握网络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了解网络文化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如何顺应网络文化的发展,做出何种变革,对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网络文化概念及其内涵
一般认为“网络文化”一词最早从英语“Cyberculture”而来[1],而关于网络文化的概念虽已有了很多种界定,至今尚无定论。在这里,对于网络文化的概念我们采用如下定义:网络文化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以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综合体。网络文化的主题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结晶,它涵盖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行为主体、医疗卫生、娱乐文化、科学技术、教育、外交关系等。
网络文化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把握。首先是外化可见的物质层面网络文化。计算机网络设备、网络资源系统和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是物质层面网络文化的主要内容与发展基础,是能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的物质环境。其次是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个体和群体的网络意识、情感和素养的集中表现和在长期网络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共识。再就是制度层面的网络文化。这是维系网络关系的规范与准则的集合体,形成并调控着整个网络社会的正常运行。[2]
2 网络文化的特性及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影响
2.1 网络文化的动态性与现代远程教育的新发展 网络文化一直处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新的网络与信息的技术的进步、依托网络发展起来的各种文化产品、新的网络社会、新的网络文化思维方式,新的网络美学观念的涌现都证明网络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网络文化的动态性直接带动着现代远程教育的不断探索与创新,特别是网络与信息科技的发展直接为现代远程教育新的变革创造着物质基础与技术条件。近些年兴起的泛在学习是由美国的马克·威士(Mark.Weiser)提出的。他基本设想是把计算机微缩成各种大小嵌入到每件事物,通过无线通信悄无声息地为人们服务。它是泛在计算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普适计算机环境下未来的学习方式,是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学习。
2.2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虚拟社区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网络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虚拟性。人们可以以任一名字、任一性别登陆某一虚拟社区。这里有虚拟的医院、公园、邮局、图书馆等,人们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足不出户而周游世界,网上购物、网上交友、网上休闲等,过一种完全虚拟的生活。[2]
国外网络虚拟社区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应该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2003年美国林登实验室了名为Second Life(第二人生)的网络社区,其实就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三维虚拟世界。2005年,当时一些教育工作者开始在Second Life中举办教学活动。其后,登陆Second Life的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数飞速增长,教育应用发展迅猛。到2007年,Second Life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教学,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同时网络社区中的教学形式也呈现多元化:有虚拟课堂与虚拟实验室等。
2.3 网络文化技术的交互性、主体的个性化与和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选择 网络文化的交互特性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大众媒体最为显著的区别。在互联网出现以前,传播媒体的传播交流方式基本上是单向的,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在网络中,每一个网民都不但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们的信息获得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灌输”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激发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3]同时网络文化又体现出了主体的个性化的特征。在网络空间里人们的个性与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由于网络是虚拟、匿名的,就给人们提供了充分表现个性的平台。在网络空间里,只要不危及社会,不有意伤害他人,人们可以充分地展现自我。[3]
网络文化交互性也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使得人们在虚拟空间的教与学成为可能,也决定了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模式要采用个性化与自主性的学习方式。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重要特征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学校和教学为中心;采用各种教和学的方法手段;取消和突破各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学生对课程选择和媒体使用有一定的自,在学习方式、学习进度、时间和地点等方面也可由学生根据需要决定;在教学的手段上采取多样化的形式等等。
2.4 网络文化的精神特征同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一致性 网络文化的精神属性体现了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标识着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本质特征。网络精神特征体现为平等、自由、民主、多元化、分权、兼容、共享等方面,居其核心的则是平等和民主,其他精神可以由此衍生而来。这些精神作为漫长历史的目的性价值追求,作为人类艰苦奋斗的价值目标,互联网使这些价值理想变得更为具体可行。国际互联网络体现了最自由、多元、平等、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
我们知道,具有自由、多元、平等、开放性的网络文化内在地要求与其相适应的教育应使全社会成员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状况、文化背景等,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在相当的程度上实现受教育者的平等性[2]。现代远程教育的本质即这样一种教育形式,它强调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即是由平等与民主的网络文化精神所决定的。
3 小结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文化已经并正在从多方面深刻影响和决定着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方向及进程。顺应并把握网络文化发展的脉动,这是现代远程教育要获得更大、更快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冯永泰.网络文化释义.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5,(15).
篇12
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无数文化成果,为人类文明传承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元素的文化正在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网络文化。无论是小到三四岁的小孩,还是花甲的老人都深深体会到了网络文化的影响。不得不承认现代网络已经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网络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发展和壮大。网络文化作为本时代,最鲜明的文化现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 网络文化的内涵
1.网络文化
(1)网络文化基本内涵。网络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是指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文化产品,它是人类的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这个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所呈现出的带有现代网络气息的演化物,它是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延伸,而且也是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具体展现。
(2)网络文化的基本特点。
在信息化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文化拥有了和其他文化类型不一样的鲜明特点,即非真实性、开放性、即时性。
①非真实性。网络文化同传统的文化媒介载体不同,它是在互联网的非真实空间里进行自由发展,可以突破原本客观存在的地域限制,实现现实与虚拟的交流。
②开放性。互联网的发展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载体,各种信息之间的交流几乎不再有传统的地域因素限制,信息之间的开放性更强。
③即时性。网络文化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灵活性,使得网络文化时时处处都可以被不同的人所接受,使得网络文化有了很强的即时性。
2.我国网络文化目前发展的基本状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1年7月19日的第28次全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85亿,2011年年底将超过5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6.2%。
从总体上而言,我国网络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是良好的,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网络文化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发展必然表现出很多带有不成熟性的特点:
(1)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冲突。由于网络文化来得太迅速的缘故,我国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应对、衔接和包容,产生了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导致了当今网络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状况。
(2)网络文化的工具性和操作主义特征明显。网络文化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特征过多地侵入了我国传统文化,使得当今我国文化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发生了某种失范和滑坡。
(3)网络文化产品的庸俗化特征显现。大量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违背的网络文化产品充斥在网络中,使得我国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
二 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认为,先进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网络文化同样如此,先进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网络文化,不仅能够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而且也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1.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1)网络文化活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提高了各个经济主体之间交流的便捷性 。
网络文化凭借其先进的硬件设置和高速的互联网媒介,打破了原有地域因素的限制,能够实现各经济主体之间实时性的交流与互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而言,网络文化无异像一对翅膀一样,市场经济必将借助这对翅膀而实现新的历史性飞跃。
(2)网络文化开辟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新形式,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了更好的传达渠道。
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有助于政府在制定相关路线、方针、政策时,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更好的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另一方面,更加健全的意见反映渠道,进一步保障了我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地位。
(3)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添了强大的动力。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构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网络文化以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覆盖面广、传播层次多样化等优点,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以极快的速度传递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从而加速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的进程。
(4)网络文化成为引导社会发展新的航向标 。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网络文化的独特优势,大力开创网络文化发展的新局面,使网络文化成为正确引导社会发展新的航向标。
2.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1)网络文化引发的虚拟经济犯罪问题。
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的特殊性即虚拟性,使得进行经济活动的主体相互之间可以超越地域因素的限制,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但与此同时,正是这种虚拟性使得经济主体之间交流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从而导致在网络条件下的虚拟经济犯罪率也居高不下。
(2)网络文化引发的价值观问题。
目前掌握网络核心技术的往往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凭借着比较先进的网络科技,对那些处在不发达状态的国家实施文化侵略,把他们的带有霸权主义色彩的价值观强加给这些国家。
(3)网络文化引发的消极世界观问题。
网络文化把前沿的时代信息带给人们的同时,也附带夹杂进很多与我国所倡导的主流世界观背道而驰的消极世界观信息。
(4)网络文化引发的道德丧失问题。
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主体的存在具有虚拟性,使得网络主体的各种行为往往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责任,直接导致了网络道德的丧失,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三 大力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网络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认真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1.以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
2.努力加强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软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实现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产业化经营。
3.积极加强与网络文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为网络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证。
四 加强公民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网民文明上网
加强我国公民的网络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在内的多层次的道德环境;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对一些不文明的网络道德行为进行处罚,达到进一步规范上网道德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13
一、网络文化的蕴含与牧业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文化在现今社会是一个很“热”的概念,对它没有确切的定义,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在牧业区依然如此。网络文化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文化现象,主要包括网络物质文化,例如网络硬件产品,网络系统等;网络制度文化,例如上网规则,网络流程等;网络精神文化,例如网络对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等。毋庸置疑网络精神文化的影响较为广泛。作为新兴技术的普遍消费者,他们的思想政治颇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网络文化为新型牧业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袤的空间,新颖的材料,先进的思想。所以对于我们牧业区中小学校来说,不断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当务之急。而思想教育只有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时刻掌握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才能永葆自己的生命力。
二、网络文化特征对牧业区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自网络文化形成以来,中外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探讨。首先,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和自由性。网络上的时空和环境都具有虚拟性,人们甚至可以脱离现实的环境条件去体验某种经验,例如网络上各种社区的出现。而且,对于网民来说,在网络的运用方面上具有相当大的自由权,他们能随时随地上网,在网络交往上可以采用匿名等,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网民的自由权。其次,网络文化具有象征性和交互性。从历史上可以发现,一定时代的有代表性的社会生产力,往往成为该时代文化的标志或象征,比如石器时代以石斧等石头制成的工具为标志。因此,信息时代的标志可以说是网络。作为时代的产物,它传播的重要形式就是网络信息的沟通和互动,网民可以自由的选择图、文、音等形式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最后,网络文化还具有平等性和透明性。在网络世界里,没有穷富的界限,没有学历的审查,没有等级的悬殊等等,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网络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把信息向全球传播。
网络作为一个大平台,它所提供的信息良莠复杂,真伪难辨,中小学生正是各种有害思想渗透的主要对象,这就意味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旧要坚持的指导地位,在思想交流频繁突出的背景下,在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
三、网络文化对牧业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领域,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引导作用
网络文化自产生以来,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甚至是道德品质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通过网络来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形态,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不同时代的联系和发展,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从这些信息里吸取精华,找出规律,进而形成自己的新观念,新思想。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大量的未经过滤的信息充斥着网络,其中夹杂的一些个人言论或者是不好的信息同样也会带给学生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积极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确立开放式的教育观念,充分的把握住网络所带来的机遇,引导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形成。
(二)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加强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