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与技术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创新思维与技术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创新思维与技术

篇1

随着社会对新型复合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目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的代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1]所谓创新思维,从心理学的角度一般认为是一种高级的问题解决活动。这种问题解决的活动在学习者认知能力方面则更多地体现在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上。因此,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发展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各种思维技能,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普通高校师范类教育技术学专业作为新时期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主力军,对于未来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升级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何克抗认为,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应当定义为“借助技术的教育”。[2]显然,这一专业定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就更加明确:学生必须掌握优化的问题解决策略,具备创新思维。目前,在现有的教育技术本科生培养体系中,程序设计类课程在引导学生思维、启发学生灵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因为程序设计本身就是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编程语言,根据设计者构思搭建的逻辑来实现既定目标的思维过程,是一种问题求解过程。即人们通过使用问题领域知识来理解和定义问题,并凭借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去选择和使用适当的问题求解策略、技术和工具,将一个问题描述转换成问题解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算法的综合体现。如图1 所示。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克努特(D.E.Knuth)指出,“一个受过良好的计算机科学知识训练的人知道如何处理算法。算法知识是一种具有一般意义的智能工具,必定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理解,不论化学、语言学或者音乐。”[3]显然,对于教育技术学这一多学科交叉专业,引导学生学习算法并以此培养他们问题解决的创新思维是必要的。必须指出的是,在教育技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是一门以ActionScript3.0 为主体内容,培养学生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的专业主干课。对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方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作用。[4]笔者从事多年该课程的教学,也不断探索其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经验和实践模式。本文将基于此,对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做探讨。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理论基础及要素分析

1.陈龙安的ATDE理论模型关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界有很多不同的理论视角。对于学科课堂教学角度的创新思维培养,陈龙安先生提出的ATDE理论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做出了更多详尽的阐述,对于教学中的实践也给出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台北实践大学教授陈龙安先生认为,所谓创造性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及经验的基础上,在宽松的环境下,通过创造性思维而产生“不同而更好的想法”的一种能力,可以透过教学加以提升与培养。[5]他认为创造性教学是教师在支持性的环境下,运用启发创造思考的“问(asking)、想(thinking)、做(doing)和评(evaluation)”四组教学策略增进学生创造性一种教学模式。简称ATDE,谐音“爱的”,所以又称为“爱的”教学模式。其基本内涵如下:问―――问题,教师设计或安排问题的情境,提出创造性问题,以供学生思考。当然,问也是双向的。即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或猜想;想―――思考,有效的思考决定于思而有所得。也就是学生自由联想,并给予学生思考的实践,以寻求创意;做―――活动,教师利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做中学,从实际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评―――评价,师生共同拟定评价标准,选取最适当的答案,使创造思考由萌芽进入实用的阶段。陈龙安先生从学校教育的实践出发,综合了多种创造性教育理论,所提出的ATDE模式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实用性。尤其是他倡导要构建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通过问、想、做、评四个环节,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程序设计类课程中ATDE模型的教学要素分析结合对陈龙安先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型各要素内涵,我们对在教学实际中应用该模型的各部分要素作出进一步阐述。首先,“问”在ATDE模型中被安排在首位,究其本质,问题是给定信息与要实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它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导向,也是学习在认知层面的终极目标。问题是在对学生开展创新思维培养过程中的引擎。一方面,由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需要向学生阐明必要的给定信息,问题结果的状态描述,而且还要明确在解决过程中种种需要解决的因素。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特别是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就是在激发学生开启创新的灵感;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问题则可以是个人的疑惑,也可以是对问题的进一步猜想;同时,学生也被鼓励向教师提出个人的疑问,这不仅期待教师给予解答,而且在全班也会引起思维共鸣。在师生问答互动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得到启迪。其次,在这个模型中,“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训练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助推器。在实际教学中初始阶段,教师通过安排合适的案例,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思维空间,已经是对创新思维的引导。同时,在课程进行到后一阶段,教师又根据既有解决方案向学生再度提出尝试其他解决办法的教学要求,无疑对学生的发散思维是一次强化。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既要充分体现教学主导性,又要把握好操作性的度的控制。对于教学中的结构不良的问题往往需要教师积极运用启发手段,及时给出必要的指导。而对于结构良好的问题,则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维空间。再次,虽然“问”和“想”是整个模型的前导,但“做”则是具体的落实和检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安排各种活动,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内容及时加以应用,寓教于乐。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分组,安排课内的“项目招标”,让提供最优解决方案的学生小组“中标”。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小组合作意识,而且在整个活动中更能激发他们启动“头脑风暴”,竞相提出优秀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学生也应积极参与,让他们对问题的整体构思与解决方案进行大胆尝试。树立不怕失败的信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通过不断地实践训练逐步形成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堂实践环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努力让每位学生获得做中学的综合体验。最后,“评”作为该模型的最后一个要素,也是一般教学设计的末期工作,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不可忽视。在ATDE模型中,评价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操作,而是由学生积极参与的共同工作。师生双方对于学生完成的项目作品共同评价,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训练和培养。例如,让学生找出个人作品在整个设计中的思维过程和整个作品的设计缺陷。同时,组织其他同学提出更加优化的解决方案。当然,在这个环节,教师也可以积极发表意见,供学生参考。把“评”变成激发学生生成创新思维的转折点,促使他们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灵活转换。总之,ATDE中的四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四要素中,“问”是创新思维产生的催化剂,对随之展开的“想”起到了激励和引导的作用;而对于学生业已产生的好办法、新主意予以实施的,则体现在“做”的环节。这不仅为学生实施个人创新思维提供了实践平台,也同时获得了检验创新思维可行性、正确性和高效性的机会。一旦他们的创新思维获得实践肯定,将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从而进一步得到强化。同时,这种强化也为后续的创新思维成长酝酿着新的力量。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实践

根据我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2019 版人才培养方案,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为代表。这两门课程对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激发创新思维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探讨ATDE创新思维培养模型,我们以开设近十年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为例。通过教学案例的方式予以论证。这门课程计划开设在第五学期,是个性教育模块中教学资源开发方向的重点课程。根据既定的教学大纲,本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教学系统设计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熟练运用AS3.0 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应具备独立设计、开发交互型教学软件的能力,而且还应初步具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学科素养。本文列举两个整合ATDE创新教育思想的课程实例,用以简要说明ATDE的具体教学应用过程。案例一:图片浏览器[6]1 )问题简介:图片浏览器是常用的图片浏览工具,但是如何通过程序将其实现,对学生既有兴趣又有挑战。2 )问题分析:在教学中,我们已经给学生讲解过显示对象类(DisplayObject)对显示对象各种控制方法。但是,图片浏览器从程序实现的机理上则是对于不同层次显示对象的显示优先级别的控制。需要注意的是,显示对象类采用了一种层次化的结构,该结构更易于创建显示对象子类、方便深度管理。3 )ATDE创新训练:鉴于显示对象类的工作特点,本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本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如何控制不同深度下子类对象的显示。这是ATDE模型中“问”的重要体现之一。除此之外,还要向学生提出如何处理显示对象和舞台(Stage)的关系。这两个问题是学生必须面对的,同时也是ATDE模型中执行“想”的重要环节,即通过何种方法可以解决各图层显示对象的优先级自由调用。当然,学生的思考并非是孤立的学习环节,而是与教师已经设定的教学活动共同展开的。学生按照分配好的学习小组,积极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为配合这种创新教学训练,教师在教学管理方面也给予学生较大力度的奖励性加分。这样可以较好地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来。本例中,只有关联好“问”和“想”,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落实“做”。毕竟,将形成的思维落实到程序代码中才是关键。经过学生小组间展开的“头脑风暴”明确了通过语句实现各层次图片元件显示优先级的控制与调用;在随后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机房环境中,每人一机,独立构思,在前期一系列的创新思维训练后完成最终的程序设计。这让他们的效能感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进一步增强了他们运用创新思维的意识。必须指出的,教师与各小组代表对给出的解决方案共同予以评价,并由教师做统一总结。这些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帮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例如,在教育游戏开发中,智力拼图、华容道等任务的实现都离不开对图形显示对象的运用。4 )案例小结:本案例在实施ATDE创新模型时,充分衔接了ATDE的四个要素,加强了各自之间的关联。学生的创新思维由“问”而起,由“想”而生,由“做”而验,由“评”而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这里要注意三方面内容:第一,推陈出新,即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实施各个教学环节的活动安排;第二,必要的宽容与鼓励,即教师要能在最大程度上接受学生为解决问题提出的各种思路。即便有些思路“不切实际”,也要给学生大胆思考的空间和自由。同时,要提供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第三,灵活掌握,即在问、想、做、评四个环节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具体的,可以“问-想-做-评”,亦可以“问-想-做-问-想-做”等。案例二:形状绘制的创新应用[7]在课程教学内容中,绘制形状是一个重要且颇有实践价值的知识模块。虽然在AS3.0 的语言体系中具备预定义功能模块函数,但是能够灵活运用这部分知识也是教学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模块。1 )知识描述:在AS3.0 中,使用drawRect()方法可以绘制矩形,其语法结构表示为:drawRect(x:Number,y:Number,width:Number,height:Numer)2 )问题分析:实际上,drawRect()方法的功能就是绘制矩形,该模块在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和相关绘图软件中最为普遍。但是,现实世界中呈现矩形的事物却有很多。如何应用该方法实现程序效果,这对学生而言就是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更适合为学生打开想象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展开联想,扩充他们的思维空间储备。3 )ATDE创新训练:与案例一的实践方法类似,这里如何应用drawRect()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我们在教学中设定了一个让他们感兴趣的案例―――绘制国际象棋棋盘。本例的国际象棋棋盘是由8 ×8 黑白相间的正方形格子组成,还要处理好黑色填充和每行(列)小正方形格子的绘制。这里,仍然需要学生遵循“问”和“想”的联动,即如何处理填充小方格的黑色填充以及小方格的绘制。学生通过回忆已经学过的beginFill()方法会比较轻松地完成黑色填充,但是对于小方格循环绘制,又该怎样处理?教师在课堂中再次发问,如何完成重复且有特定规律的任务的处理?学生经过讨论和思考,明确了使用循环控制语句是最佳选择。这样,在教师带有启发的引导教学中,学生很快确定了解决该问题的思维框架。而后,经过“做”与“评”的整合,学生互学互鉴,总结在实现最终效果后的心得与感受。不仅训练了个人的创新思维,而且还增进了同学间的合作意识。然而,在完成上述一系列教学安排之后,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如何绘制中国象棋的棋盘?(中国象棋的棋盘包含楚河汉界,而非连续的棋盘线条)这对于已经掌握使用drawRect()方法的学生再次提出挑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再次提出更高的要求。4 )案例小结:本案例的创新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爱好。通过引入易于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问题,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处于较高水平。而后,推波助澜,进一步引导他们开启创新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学生紧密配合,大胆想象。最后,师生互动,再做设问。就此,把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情志和创造水平推向更高的阶段。本例的教学节奏环环相扣,思维连绵不断。学生个人不但解决了教学问题,还获得了创新思维的再次训练。这也让他们通过本课学习再次体验开发创新思维过程中的快乐。

四、创新思维培养指导策略

参照给出的教学案例和分析,本文对基于程序设计类课程运用ATDE模型开展教育技术本科生创新思维培养提出相关的指导策略。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实施ATDE需要开展必要的热身、主题及结束三类活动。热身活动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氛围更加轻松友好。主题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包括问、想、说、评四个部分。“问”就是要提出问题。教师充分运用提问的技巧,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问题可以分为“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两种,前者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后者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和发散思维。对于“想”,教师要保持沉默,留给学生酝酿的时间,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自由想象。最后,“说”和“评”就是让学生运用个体或团队头脑风暴予以充分表达,并对他人的发言加以归纳整理,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方案进行实际的操作。另一方面,ATDE创新模型要求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置疑设问,并给学生留出更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以此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见解。教师应当“放”,即放开学生思考的桎梏,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同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建议。教师及时发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不仅可以使课堂更加生动,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信心,让师生间有更多的互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获取并应用知识的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五、结束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是教育变革中面临的重要问题。[8]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对受教育人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系统工程,这就注定需要教育者更多的投入,更多的思考和更深的探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加涅指出的,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就是教学生解决问题―――数学和物理问题、健康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个人适应性问题。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不论开设多少课程,其最终的指向还是聚焦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多种手段解决问题。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作为专业内的一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灵活解决问题的内容平台。本文总结基于这门课程对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培养的若干经验,以期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李禾.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6):127-129.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慧南.算法设计与分析[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

[4]张鹏.课程资源视角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建设初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9,29(02):63-66.

篇2

那么,教师要如何做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首先必须从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出发。如何提高呢?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考虑。

一、增强教学设计能力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每次授课就是一个设计。如何把内容巧妙地融入课程设计中,如何创意性地设计好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把教学内容高效地传递给学生,这些都是教学设计所要考虑的内容,好的教学设计能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何提高自身的课程设计能力呢,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勤于交流,深入了解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赢得了学生的兴趣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金钥匙。新颖巧妙、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作为新生的一代,想法很新奇,他们的兴趣并不一定和我们想像中的一样;如果不和学生深入交流是无法得到的,但这也恰恰是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需要关注的。甚至学生对某些名星的喜爱也可以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和学生的兴趣点。例如,把制作一张既逼真又漂亮的自己与喜爱的明星合影作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图像处理,自然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勤于动笔,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随身带着个笔记本,当看到非常棒的设计时(不管是生活中的设计如巧妙的杯子、花瓶,还是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就顺手把它记下来。养成随时随地记录的习惯,当记录身边的设计成为自然,自身的课堂设计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了。

3.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通过创设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在情境中创造的兴趣。我们说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策略就是还原。先分析取出非本质的东西,找出系统的核心或关键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构造新系统或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创设情境就是重构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寻求多种多样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例如,在教Word时,教师可以先制作一份电子小报,然后告诉学生,这份小报里还存在一些不足,让学生充当一下老师,把小报改得更加完整和完美。这其实就是一个创设情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要根据情境对老师讲过的内容进行重构,在重构的过程中,通过类比,还原和联想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二、增强知识传播能力

创造源于渊博的知识。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必须以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为前提的。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有很大部分是事实性的知识,需要学生了解、记忆,如计算机发展历史等。同时信息技术课程不在升学考试科目之列,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和学生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这些知识更加难以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增强教师的知识传播能力。可从两方面入手:

1.广泛阅读,培养讲故事的能力

故事感并不是天生的,可以通过阅读、练习来培养和提高。即使是读迷你故事也有帮助。多阅读并试着自己编故事,再将其延伸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如介绍图灵在计算机发明上的贡献时,不以“计算机科学之父”一句话了之,而编成一个关于图灵的科学故事,一个“神童”、“怪才”的故事。这样学生肯定不会把计算机科学之父与其他人混淆在一起。

2.善用比喻,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比喻往往能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使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也要灵活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和形象比喻。例如,学生在学习使用flash制作引导层动画时,总会犯下面两种错误:一是将引导线画在了被引导层,二是终止帧没有吸附在引导线上。这时我们可以举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我去圆明园玩,特别急切地想到大水法前留张影,可遗憾的是找了一大圈也没找到,我想要是有个导游就好了。现在我就是舞台上那只小精灵,引导层是什么?是导游。引导线是什么?是行走路线。引导线是导游走的路线,所以应该放在引导层,并且只有我们跟着导游走才能找到大水法,所以起始帧和终止帧都必须吸附在引导线上。

三、增强综合能力

创造源于良好的知识组织与链接。所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身尤其教师的综合能力。因为拥有较强的综合能力的教师更能在课程内容与各个学科之间找到更好的契合点,更能融会贯通,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创造性条件。且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课程本身各内容之间,本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都相互联系。所以,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尤其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归纳总结,融会贯通

用“知识爆炸”、“信息风暴”已经不能形容现代社会知识的增长速度,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领域,新的知识和软件层出不穷,不断翻新。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仅仅只“就事论事”,而要对知识进行相互的比较分析,实时归纳总结,举一反三。例如Word的许多操作与PPT、Frontpage的许多操作是类似的,而各种计算机程序语言也有许多的共性,这些知识往往能够迁移、类推的。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给学生树立独立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的典范。

2.整合其他学科知识,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

整合其他学科知识,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渗透融合。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的意义远不在于信息技术能力的提高,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综合素质培养也可发挥重要作用。应该追求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的共享。信息技术课的内容、素材可以而且应该在其他学科中寻找,同时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方法也同样可以和其他学科共享。

四、增强共情能力(Empathy)融洽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感基础。因此,教师必须从自身出发,融洽师生关系。尤其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而言,与学生见面交流的机会相对更少,融洽师生关系更为重要。

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能够理解身边的人们行为的动机,善于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照顾别人的感受,因而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功。信息技术教师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作一个感性的老师,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用“心”去体会学生

要做一为感性的、具有良好共情能力的教师仅仅只是坚持“民主平等”还不够,得用“心”去体会学生。把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记在心间,而且付诸于行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体贴和关爱。多换位思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尽量地为学生减轻负担。

2.要用 “情”去关心学生

赞可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内心活动最细致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也很难成为良师益友。”感受学生的喜乐做一名情绪富足的教师,这种富足的情绪不是敷衍、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情。

五、寓教于乐

大量的证据显示,大笑、心情愉快和幽默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信息技术课本身的特殊性,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相对于其它课程有更大的弹性,教师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信息技术课堂可以而且应该成为一个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的课堂。从而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体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1.开展趣味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各种趣味性学习活动,是寓教于乐的最有效的方式。例如,在节日的时候,自己制作精美的贺卡;利用VB等简单语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写简单容易实现的小游戏;在学习了网络信息搜索后,让学生登陆因特网进行某一主题的信息查询,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找到的信息最多最好等等。这些都能给学习带来无穷乐趣,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2.成立兴趣学习小组

成立兴趣学习小组,开展小组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课题任务。学生可以和要好的朋友组成一个小组,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如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等),一起学习,建立小组的作品“百宝箱”。教师只是实时的提供知识、技术指导。

3.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创新思维训练的平台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课程的一个方面就是学生差不多人手一台计算机或者两三个人一台,这样就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运用计算机创造自己的东西。因此,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来为学生营造创新思维的平台与环境,是每个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

六、小结

创新性思维的培养不管是对学生自身发展还是对社会未来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老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自身出发,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与能力,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各个方面的条件,更好的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梅,李龙.关于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9,(267):91-94.

2 靳瑞霞,徐久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力发展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6):36-37.

篇3

一、引言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家对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中国当前科技行业的重要指引。创新科技与创新教育成为了国内高校关注的重要方向。光电技术作为先进的近代科技发展行业技术,也相应受到了国内高校的特别关注,光电教育随之蓬勃发展起来,在光电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也不断深入发展。光纤作为承载了当代信息传输交换的主要媒介,在光电教育领域则格外受到青睐。国内光电教育方向几乎都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光纤教育。光纤本身的诞生、发展、成熟、提高的历史进程中,也充满了令人钦佩的诸多创新节点。比如光纤之父高琨对光纤的预言、多种多样特性的光纤的研制、光纤内的波分复用、光纤放大器等等无不蕴含着简单而又引人深思的创新实践。本文将以《光纤通信》《光纤传感技术》等光纤技术类本科课程教学为平台,努力探索分析光纤中的创新活动,实时的与课堂学生共同分享光纤发展史中的创新点;共同探讨前人创新的特点与产生源泉;尤其关注引导学生的换位思考方式,努力探索当代光纤发展中的创新实践;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课堂教学与探讨共存,学习与创新思考并进的教学模式,为专业课程教学发展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认知创新能力培养

在光纤技术类知识体系中,创新发展是光纤技术快速稳定发展壮大的重要源泉。光纤通信以及光纤传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光纤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源泉开创、艰难发展、柳暗花明、创新加速的灿烂历程。早在十七世纪,人们就发现了水柱导光的现象。日常现象衍生出了导光的弯曲玻璃棒。光学射线理论指引下,导光的玻璃纤维----光纤随之问世。由此说明,创新源于生活、并青睐于有理论知识准备的人。

相应的,光纤发展过程中几乎难以克服的困难摆在了世人面前。当时获取的导光玻璃纤维的损耗非常之巨大,仅仅能近距离的导光传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高琨先生发表创新性的论文,指出了光纤损耗的根源以及可行的解决思路,只要能够提纯光纤材料,理论表明一定能够获得长距离通信可用的光纤。此外,高琨还始终致力于游说世界各国的科技公司开展低损耗光纤的研发工作。直至1970年,康宁公司按照高琨的思想,成功研制出损耗低于20 dB/km的光纤产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快,世界各国多个公司开展了一系列的光纤研发,到1975年,损耗0.16dB/km的常规光纤正式问世。光纤技术的发展也正式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因此,创新留给有扎实理论分析能力的人,创新实践留给有恒心有毅力的长期推广应用研究并坚信科学理论的人。高琨先生因此获得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纤的发展历史中,光纤雏形的诞生以及当代光纤的问世就是典型的创新结果。我们在光纤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历史发展为主要脉络,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当时的研究背景与历程,认识创新产生的细致过程,并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前人的创新成果,为学习创新奠定基础。

三、分析创新能力培养

光纤课程的课堂讲授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特别关注一些学习的知识点在当年诞生时的创新。也就是说,在课堂讲授中从众多知识点中仔细梳理出的前人的创新工作,并对这些创新工作的产生缘由进行引导性研讨,通过深入的发掘分析,探究前人的创新思想产生的思维方式与知识环境基础等,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养成创新思维做好充分的铺垫。

光纤课程中,讲授到了光纤通信系统中,早期常用的光探测器是PN半导体光电二极管。但是,对于PN型光电二极管,从结构分析上,介绍了它的耗尽层尺寸有限,导致接收光信号被结区以外的P或N区吸收。这时,产生的电子-空穴对因结区外的电场力很小而运动缓慢,这些电荷产生的微小电流将导致PN型光电二极管对入射光信号的响应度降低,同时还额外产生了一定的时延,导致PN型光电二极管的上升时间有点长,只能用于微秒量级一下的响应系统。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了一些讨论问题:“前人是如何解决的呢?”,“如果是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有没有什么解决方案?”。然后,再陈述前人的解决方案,介绍PIN型光电二极管,通过增加一层本征半导体材料,扩大了耗尽区,使得入射光充分照射在耗尽区内,而且绝缘特性使得绝大部分二极管电压落在这一层,因而其内部场强非常强。最终,PIN管的检测效率与响应速度都得到的明显的改进。这个创新的改进在于接收光结构增大改进以及绝缘材料上的压降特性应用的成果。一方面是问题出现,牵引人们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人们充分认识了解决问题的手段并掌握了相关技术基础理论且进行了灵活运用。

通过课堂上的创新过程介绍分析阐述,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的考虑换位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仔细分析前人的创新思维流的前因后果,进而养成勤学多想的思维习惯,为自身的创新思维养成做好基本的准备。

三、发展探索创新能力培养

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分析问题的课堂,也是与青年大学生共同探索新知识、创新技术的平台。传授知识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探索新世界、发展新世界,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与基本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发展探索创新能力,问题本身就始终是人类不断探索发展的课题。我们对此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性探索,着力引导学生向创新型人才的方向不断的努力。

光纤技术类课程在近年来受到了全国众多高校的重视,相应的课程也纷纷建设起来并逐渐走向成熟。光纤通信领域的巨大成就一方面给光纤类课程教学提供了充分的题材,另一方面也仍然存在着很多未知的、诱人的难题等待人们的破解。这为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发展探索创新能力提供了充分的土壤。

高速光纤通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扩容再扩容。现有光纤的色散问题、非线性问题成为限制光纤通信高速大容量的重要瓶颈之一。就此,我们在课堂上大胆进行了无限制的讨论。结合非线性四波混频问题,同学们指出了色散可以影响四波混频的成立条件。对于高功率脉冲传输,同学们建议是否可以尝试不同波长复用的脉冲在时间上交叉复用。诸如此类的问题讨论,使得课堂气氛热烈。这里讨论的问题是否能够有效或充分达到应用需求无需探究,但是,讨论的学习效果明显大大超过了简单的单向型知识传授的效果。可见,研讨教学本身尤其结合着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深度目标,将大大有助于大学本科专业知识教育与学术领域引进的教育目标的高效快速达成。

四、创新能力培养教育不能是无本之木

教学与研讨组成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平台是大学教育的追求与近年来各个高校的建设目标。本文提出了创新能力培养的认知创新、分析创新、探索创新的三步走教学实践路线图,对创新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创新能力培养不能是口号,更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创新能力培养本身是创新思维逻辑的养成,但创新能力培养更为重要的基石就是充分的基础知识。只有学好、掌握好并能够运用好人类浩瀚知识中的一粟,才能在创新思维火花闪亮的时刻,点燃积累的知识,照亮通向创新成就的大道。

光纤技术教学中,创新能力三步走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强调学生做好创新必需的准备,那就是学好光纤技术基础知识。创新成就、辉煌时刻永远是留给99%的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人以及1%的上帝的宠儿。我们是上帝的宠儿吗?所以我们还是努力做好充分的准备吧。

五、结束语

本文综合介绍了光纤技术课程的作用与当前大环境下的重要地位,发掘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的作用,提出了认知创新、分析创新并探索发展创新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三步走的基本思路,并特别强调了创新必然源于强大的知识背景与灵活的创新思维逻辑。希望本文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讨为中国大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谢美华, 张增辉. 探究式教学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02).

[2]孟洲,胡永明等. 《光纤传感技术》研究生课程改革探讨[J]. 中北大学学报,2007(02).

[3] 孙真荣. 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13(01).

[4] 白春艳, 谢彦红, 李金卿. 从大学数学教学改革谈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 2013(06).

篇4

一、艺术设计创新所运用的创新思维形式

现阶段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所追求的形式与美感日新月异,越来越重视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所以,设计者不断通过对物体的模仿与探索,运用创新思维达到艺术设计产品的功能与艺术之间的完美结合。在此过程中一般运用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性思维以及收敛性思维。

1.发散性思维指的是对于特定的艺术设计对象,将思路向各个学科领域进行发散,最终能够创新出多种解决该对象所产生问题的方案的思考形式。吉尔富特认为所谓的发散性思维指的是从所给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在同一来源当中产生各式各样的输出种类,并且有可能会发生转移作用。发散性思维吸收一切与艺术设计创新有关的方法与思路,力求突破传统常识的禁锢,寻找一些创新性方案。所以,发散性思维要求多种渠道、多种方向、高跨度的艺术设计思维模式,最终也比较容易达到艺术设计产品新异化与功能化并存的目标。由此可见,在进行艺术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思维发散是创新成果的重要指标,发散性思维在艺术设计创新中的应用也标志着创造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能够为艺术设计带来前所未有的创造思路。

2.收敛性思维指的是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维方式,筛选比较符合市场需求以及设计者想表达的意境的设计方案,通过对比思路进行最终方案的完善的思维形式。所以,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有着天壤之别,它是在艺术设计创新的整体思路已经明确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地、合理地思考,最终寻求一个完整的、最佳的艺术设计创新方案。由此可见,收敛性思维具有集中性、条理性等特点。

在进行艺术设计创新过程中要经历发散性思维以及收敛性思维这两个阶段,并且两个阶段可以不断地循环反复,直到艺术设计创新方案最终确定为止。所以,可以发现创新思维的两个分支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这是由于艺术设计本身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优秀的艺术设计创新往往是多个学科交融,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相结合的成果。

二、创造性思维在艺术设计创新实践应用研究

在具体的艺术设计创新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性思维不但要求设计人员具有开拓创新的视角,更需要致力于实现艺术设计创新的科技与审美的统一。此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提出创新的视角,发现旧的艺术设计产品的缺点。对于同一个艺术设计课题,要提出不同的创新视角,利用创造性的思维找出设计课题的关键点与创新点。与此同时,还要发现旧的艺术设计产品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的实现创新设计产品定位。

篇5

一、引 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使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与发展,就需要人不断地创新;在现代,创新成为了社会的典型的必须性的活动。一种创新活动要取得成功,就离不开人的思维的突破。技术创新作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脱离不了人的思维。从本质上看,技术创新是思维创新活动过程,它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产生过程与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的内在统一,是创新观念具体物化的过程。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思维特征,没有思维的创新突破就不会有创新演进,可以讲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人类思维的整合和创造过程。[1]所以,只有把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才能产生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创新成果。事实上,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去研究技术创新,无论对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还是进行技术创新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创造性思维理论的论述开始入手,引出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用具体的案例说明创造性思维方法如何在技术创新中得以运用。

二、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概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作为生产力的内涵性因素已经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了。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有的现象,与人的思维发展密切相关,它以知识、经验技巧等形式存在发展着,其中人类的思维对它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思维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创新观念的具体物化的过程,更离不开思维对其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思维的角度去探究。我们人类大脑产生出来的思维可以认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作为人脑的机能,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新颖的思维形式,它重新组织已有的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2]同时,它在认识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时,自己独立地创造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概念,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典型特征,[3]创新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创新主体运用自身的创造性的思维必须独自开辟出一条道路,创造出新概念、新方法;创造性思维必须去开拓人类尚未认识和开发的领域才算是真正的进行创造。创造性思维方法以想象、直觉和灵感为主要形式,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方法,也是特殊的思维方法,以特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思考。想像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创造出新意象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幻想成分,常常成为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先驱。[4]而直觉不受固定习惯和规则所限制,直接领悟到事物的本质,人的一种奇妙的心理活动。灵感作为更特殊的思维方式,是人的大脑对问题长期思考的集中突破,达到豁然开朗的状态。它们作为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技术创新成功与否跟人的思维密切相关。人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否产生成果。技术创新活动,实质上就是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应用。有人认为技术创新过程不仅包含了物化的成果创新,它更是人类智力和创造性思维成果的体现过程,是不同阶段主要创新主体对客观世界思考的结果。[1]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思路正确和方法得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和令人满意的效果,否则可能得出较坏的结果,可见思维在技术创新实践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往往根据不同的创新对象,运用针对性很强的思维方法去探索和研究。同时,创新主体还根据创新客体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使创新的成功概率大大提高。

技术创新作为人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在体现,必然也会推动人的思维的变革与进步。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工具或手段,改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大大开阔了人的视野,使创新主体的思维形式发生了变化。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受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促进了主体的创造力的开发,最终产生人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由于技术创新创造了不同的工具和手段,扩大了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区域。在思维变革与对象区域扩大的共同作用下,创新主体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推动了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技术创新推动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发挥,从而促进了技术创新自身不断取得成功,使技术不断的进步,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技术创新从经济管理学角度来看,是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5]在这里,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起点在于技术的新构想,没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技术创新也难以实现。而新思维与新观念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思考模式,追求独创性、新颖性。技术创新来源于人的新构想,而由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独创性与新颖性的思想观念,正是技术创新新构想的来源,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创造性思维超越了普通的思维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新思想、新方法,而正是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

新思想和新方法,才有了进行技术创新的需要。同时,创造性思维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实现途径。[6]首先,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需要创新主体对事物的敏锐意识和长期的眼光,而创造性思维从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突破惯例,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其次,创造性思维为技术创新开创了广阔的空间。[6]创造性思维是非逻辑思维,思路不固定在某一点、某一区域范围内,没有一条逻辑主线,多因素的考虑问题,使技术创新的涉及面扩大,从而实现途径保证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

五、结束语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相应的应用性研究。用创造性思维方法研究技术创新不仅是研究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研究技术创新的实践问题。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人们对它的关注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从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进行了研究。但人类技术发展到现在表明,技术从它产生开始,就和人的思维相互联系,所以需要我们从思维的层面去研究技术创新,发掘未开发的领域,拓展技术的创新空间。本文最后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思维创新,创新主体的思维没有取得突破,技术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认为是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链”整体上来看,在技术创新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思维存在互动的关系,思维内含于技术创新之中。认识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希望通过此文浅显的研究能够给予企业、大学、政府等社会组织机构一定的指导与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柏永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探究[D].东北大学,2005

2 麦培立.浅谈自动控制系统中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运用[J].科技传播(理论研究),2010(23):117~118

3 韩文延、韩迎光.浅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理论研究),2004(3):61~62

篇6

一、建筑设计创新的概念和特征

(一)建筑设计创新概念

建筑设计创新概念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建筑设计,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建筑的平面、结构、材料、空间形态等等进行创新性的修改,使该建筑与其它建筑不同就属于建筑设计创新。与其它的建筑设计相比,创新建筑设计具有更大的设计价值,所以与其它建筑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二)建筑设计创新特征

建筑设计创新与传统思维的建筑设计有着根本上的不同,创新建筑设计具有超越性、实践性、反思性和相对性,建筑设计的创新特征标志着建筑设计正在向着新的方向发展。超越性是指建筑设计利用了原有设计思维中的有点,对建筑设计进行改动,确保新的建筑设计可以超越原有建筑设计的发展;实践性是指不管什么样的创新思维全部都是应用在实际的设计中,各种创新思维也是随着实践应用而获得提高的,如果创新设计没有得到实践那建筑设计人员也就缺乏了创新的动力;反思性是指对现行的建筑设计进行反思,寻找新的设计方向,例如鸟巢、水立方等建筑都是反思性建筑设计的成果,反思设计是反思现行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并对不足进行改进,避免出现重复创新的现象。

二、可拓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应用的优势

(一)建筑设计系统性强

建筑设计在经过可拓思维创新后具有整体性,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系统性较强,建筑设计的创新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所以系统设计非常复杂,需要将建筑分成若干个目标,例如将建筑设计分成条件系统、目标系统、建设基本系统等等,每个系统中都要对应相关的可拓创新思维,明确建筑设计中的各项要素,并对建筑设计外在的各种信息进行联系,明确创新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建筑设计在应用可拓创新思维后,可以使设计过程可以理性化的进行,使建筑过程变得更加有规律。

(二)应用可拓思维建筑设计的效率高

在建筑设计中应用可拓思维是建筑设计的创新效率更高,避免了建筑设计创新的偶然性。可拓思维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清晰的反馈建筑领域中各种事物关系,使建筑设计主体能够有更加清晰的设计模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用语言将设计目标、设计条件等等全部用语言表达出来,避免了思维逻辑无法表述的弊端。汲取了逻辑理论阐述优势,借助可拓思维对建筑设计进行变换,最终实现建筑设计的创新。应用可拓思维进行建筑设计可以让建筑设计的创新实现层次化和条理化,明确具体的设计思路,有效提升建筑设计创新效率。

(三)应用可拓思维的建筑设计创新稳定性好

建筑设计的创新需要向外界历史、环境、自然等汲取创新思想,实现创新建筑设计与现实接轨,保证创新过程的连续性和开放性,使建筑设计创新形成自身的系统层次,保证结构稳定性,创新建筑设计虽然是对建筑设计进行改变,但是也不能脱离原有的设计基础,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推陈出新,避免出现凭空想象的建筑设计。可拓思维的应用避免了建筑设计创新应用直觉和顿悟等非逻辑思维,有效的增加了建筑设计创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各类创新方法能够实现互通,并且相互补充。

三、可拓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的应用

(一)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是指按照传统思维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从传统模式的轨迹上寻找新的建筑设计方法,这种方法虽然打破了原有建筑设计的习惯,但是却能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利用反向思维对建筑进行创新设计可以提高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认识,并且利用反向思维对建筑设计进行创新可以弄清建筑设计的方式,加强人们对创新建筑设计的理解。将反向思维应用到室内错层楼梯的设计中获得的效果非常好,将原本固定的楼梯、扶手、栏杆等设计成活动的,使室内空间变得更加宽阔,室内装饰效果也能够更加灵活。

(二)传导思维

传导思维是对一个事物进行思考,进而产生另一个事物的改变,传导思维的应用会引起一系列的传导效应,该类思维模式并不是直接对建筑设计进行改变,而是将传导思维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使建筑设计产生传导性的改变。例如北宋皇城的建造,当时对皇城进行建造时利用的就是多级传导的思维模式,当时的情况是皇城被大火烧毁,但是建设时间又比较短,当时设计师就将原本城墙外的道路上进行挖掘,将挖掘出的土烧砖制造城墙,而将道路挖掘的沟渠当成了护城河,这种多级传导的方式既节省了建筑设计的时间,又对废物进行了有效的利用。

(三)菱形思维

菱形思维是从发散到收敛两个阶段,很多建筑设计的创新都可以用菱形思维来描述,该类开拓思维的应用可以让人们对建筑设计创新的认识加深,但是在应用菱形思维时必须要遵循几点,第一点是应用菱形思维要遵循建筑设计的目的性,明确此次建筑设计创新的目的,充分的体现此次建筑设计的创新点;第二点是应用菱形思维要具备可操作性原则,保证创新设计思维可以实现,每一个步骤都是能够操作的,避免创新设计只是处于凭空想象的阶段。

(四)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类可拓思维模式中最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在应用逻辑思维进行创新时,可以综合的分析出建筑设计创新各项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并根据具体的影响因素设定解决方案,摆脱原有逻辑的规范,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深度的创新建筑。在应用逻辑思维时,要切实的考虑建筑区域周边环境以及自身技术条件,保证设计出的建筑满足人们正常的需求。 在应用可拓思维进行建筑设计创新时,可以预先利用模型对此次建筑创新设计进行分析,分析设计过程中会遇到的各项影响因素,确保在设计之前要形成完整的创新设计体系,保证创新设计能有有序的实施。在进行创新建筑设计时,要处理好建筑设计整体与细节的关系,实现建筑设计的最优化处理,保证建筑设计创新可以满足人们需求方向去发展。

结论:

可拓思维在建筑设计创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设计想要创新,设计师就必须要掌握可拓思维模式,在进行创新建筑设计时,要以可拓思维模式作为基础,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有效的运用可拓思维模式,保证建筑设计的创新可以有效的实现,并符合现实的发展,保证创新建筑设计的质量,并使创新建筑设计具有变通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张国斌.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 经营管理者,2015,12:344.

[2]陶莺.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 科技与企业,2015,11:172.

[3]胡威.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J]. 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60.

篇7

一、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精神是衡量学生个体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个体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衡量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竞争力。2006年1月9日,同志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在几年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拘泥于教科书和课堂传授的知识,并未做到活学活用。而对于统一布置作业的方式暴露了实际教育中不重视个体差异的事实。鉴于本校的生源多样化,有来自农村山区的,也有来自县城乡镇的。不同的经济发展和与外界世界的连通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接触。一般来说,来自县城乡镇的学生普遍比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网络并且有更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这种情况,对所有学生都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或者布置相同的作业,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能有效的学习新的知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导致旧知识的重复学习继而可能引发对整门课程的不够认真和兴趣下降,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因为知识点难以掌握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若在正式授课之前,授课老师应该对本班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一个测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让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都能够进步,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同时要充分发挥授课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作用,针对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基础,吸收相关知识,精心设计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寓教于乐。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因此授课老师要注意吸收新的知识,将之巧妙结合在现有教材中,以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一个精巧有趣味的教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授课过程当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授课老师其工作本质是帮助学生去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注意使用问题驱动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同学间的交流,鼓励其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7。而老师作为一个技术支持员,只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而伴随更大的学习乐趣8。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是信息技术教育当中的另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因为从小就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网络,而家长疏于监督,很容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如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而在我执教的几个班级中,都有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上机课,甚至是刚开机之后,就试图登录社交软件或在线游戏网页。虽然实验室有完善的计算机管理方法,但我认为正确耐心的上机指导更加具有效力。对于发现有不专心上机的学生,我通常会单独提醒并进行有侧重的监督上机,对于一些能力强能够很快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进行一些上机时间的奖励,这样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良好上机习惯的培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结论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信息技术仍然是一门“年青”的学科,因为每一天都有新的软件和产品出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注重信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老师的“引路人”作用,注意结合新知识,言传身教,设计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材料,布置趣味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任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授课老师在传授课程知识要点的同时要进行德育品质教育的渗透,适当布置一些由小团队协作完成的任务,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人协作及组织能力的发展,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何荣杰(2010).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第2O卷,第10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陈庆贵(20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回眸.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第21期.

[5]宋群(2010).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信息教研周刊,2010第14期.

[6]徐秀玲(2010).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科技信息,2010第29期.

篇8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环境艺术设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利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以培养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强化岗位技术教育为抓手,努力打造以环境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提高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一、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中开设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是近十年来新成立的,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显得起步晚。同时基础课与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能够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校很少,其原因是是对专业教学管理不够重视,其次是师资力量缺乏,种种原因造成了没有对“专业理论”指导的设计。教学实力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经验缺乏、学术水平亟待提高。

2.有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彻底改变,培养出的是知识型人才,缺乏创造性。而环境艺术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们的教学还是让学生听讲、记忆、练习等。这种教学方式和手段趋于程式化特点,它轻过程;重技巧,轻思维;重表现,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计划中,没有改变以课堂授课方式,仍然是教师模拟课题,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手段等各个环节都缺乏新意,缺少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科学、人文、经济等领域的融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没有充分的被调动。

二、切实改革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

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加大对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特别是有关环境美学课程。环境美学主要针对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这对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还要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因为它横涉及到建筑学、社会学、民俗学、法学、艺术学、美学、材料学、和消防环保等;纵涉及到包括居住、办公、商业、文化娱乐、公共事业设施环境等人类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艺术设计。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教学内容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优化知识结构,精简教学内容,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加的科学化。

2.不断的优化教学环节

在专业课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单位的合作,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在实践中提高设计水平,达到优化教学环节的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或与学生共同完成,在设计的过程中,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去,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可以把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体现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体现教师教的过程中,同时留出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自己讨论来对完成的课程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提高归纳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

3.不断加大对教育教学的投入

改革必须有充足的经费投入作为物质基础的保障,专业教学中必须使用多媒体现代化科技,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成果,以不断获得新的信息来开阔眼界和。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大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所以使用电教化教学手段是保证教学方法改进的必要条件。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把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4.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的教学目的应该由知识型转变为培养创新思维型,授课时注重设计方法和创新思维方向。

在训练中强调多种思维方法,对学生同等规模的设计评价,鼓励其尽可能的多提构思方案,以优化认知机制策略,达到解决问题时能运用不同策略;还要加强对学生解题过程的认知训练,以提高学生解题过程的调控能力。

其次,除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理念外,还要积极引导和提高其实践的能力。不亲自参与到环境艺术设计实践中去,就无法深刻理解创新意义的内涵。

所以,我们的授课内容应多结合专业实际,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创造性都很强的专业,和其他专业学科相比较而言,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设计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通过推出教学改革新举措,来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传授书本知识,同时也能结合自己设计的实践,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来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

篇9

大量实验研究表明,数学可以充分锻炼人们的创新思维的扩展,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新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过程的独到性以及对学生心智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所以,对于学生的个人见解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也必然会随着数学知识的丰富和数学素养的提高而提高。初中阶段是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学生不仅在生理上急剧变化,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空前强烈。“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是每个家长所期待的,但是孩子“聪明”的最终表现在创新思维的种种体现,这是因为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善于从不同的方位思考问题、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以及善于随机应变、善于使问题得到转化。初中数学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培养和完善学生的智力素质和创新思维,必然会让孩子变得更加“聪明”。

三、培养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途径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以应试为核心的应试教育,课堂上往往更多地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像是被动的鸭子,被外力塞进食物,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制约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现代以能力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课堂上要更多体现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求知欲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创造性思维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性能力也会得到一定提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要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入手,学会留白,学会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自由发展的空间,并学会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性格和人格,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勇敢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从而形成一种宽容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下,学生才能保持舒畅的心情,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和想象力。

2.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少走弯路,使学生迅速地掌握所学知识,从而避免枯燥。学习数学不应依靠在题海中的遨游,而是要掌握规律,理解知识,形成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运用的规律,从而对知识产生更深的理解,通过课上的认真听讲,课下的复习巩固,查漏补缺,自习课的不懂就问,讨论研究,逐步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学习的基本方法,就等于给了学生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学生会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迈向成功之门。这样,学生的兴趣才会持久保持,思维才能创新。此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归纳的好习惯,每节课、第一部分让学生小结,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集中思维使学生更快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他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篇10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语文教学之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了声光同步,视听结合的良好效果,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教师们的青睐。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拓展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开发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不能简单地注重数量上的累积,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

2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与创新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传授,从而忽视了语文教学所应有的启发性与学生主体的参与性。由于教师过多的进行课堂分析,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支离破碎。虽然,从表面上看,学生对文章内容似乎了解的很透彻,但是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不会去主动学习,创新思维陷于停顿。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环境的融合,能够模拟、创设特定的语文教学情境,超越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非常生动具体,而且真实形象的多维化、立体式教学情,境,通过人机对话和交流与交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手、眼、耳、口等多种感官并用,为学生营造一个理想化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学习,挖掘他们的智慧与潜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对策

从现有的研究理论来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主要有揭疑、质疑、假设、推断、想象、联想与发散、聚合等多种。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3.1 启发学生的揭疑与质疑能力

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目前,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充满了好奇,对一些事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们的头脑中还没有被世俗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因此,敢于说出自己对事物不同的见解。因此,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将课文中所描绘的内容制作成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进行欣赏,可以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提出新见解的能力。在这一方面,首先就需要培养他们的揭疑与质疑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去质疑问难,再带着问题去深入探究,这样才能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更深入地去掌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启发学生去质疑问难,去主动探索求知,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3.2 培养学生的假设与推断能力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假设与推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思维过程。纵观古今,科学进程中的许多重大发现、发明创造,全部是由质疑到假设、推断,再经过探索验证而走向成功的。这就要去教师在进行资源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假设和推断,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质疑、推理和判断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多媒体教学提供的图片、动画等与课文的对照阅读探究中,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假设与推断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3.3 锻炼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能力

篇11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切实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个性完善,综合素质强,能适应激烈竞争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运用兴趣教学,激发创新思维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能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之中,变“苦学”为“乐学”。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去了解学生的喜好,英语课堂中的游戏、竞赛、绘画、表演、唱歌chant等是学生喜爱的,采用信息技术资源、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学生喜欢的英文歌曲、chant,在教学中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以满足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动物”时,我先复习pig、dog、cat 、 duck, 再跟着音乐学唱“monkey and tiger”这首歌,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学会monkey 和tiger,再用这首歌教学elephant和 panda ,接着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不断出现所学的小动物,来巩固所学的英语单词,再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看图猜动物的游戏。有趣的游戏 ,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了观察力和表演能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知识,开发了智力。如:教到 seasons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春天画下来,比一比看谁的春天最美丽。我的话音刚一落,同学们就积极行动起来,他们拿起彩色笔,认真画了起来,一会儿,孩子们手中的一张张百纸就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春天,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多彩的“春天”博得学生的阵阵掌声,在掌声中,学生的兴趣更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二、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发展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教师英语课堂中的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空间。例如:学生寻找物品的游戏活动,若只有在教室内进行,学生能藏物品的地方有限,所能练习的英语表达也是有限的,若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空间,就能练习到更多的方位介词和名词,有些同学甚至会到别人难以找到的地方。又如:学了sports: football、basketball table tennis cycling swimming 等后,我自制了一个调查表: w hat sport do you like ?分发给每一个学生, 让孩子们自己进行调查哪一种运动最受人们的喜爱,这种调查可以在教室里进行,也可以走向社会进行。要求把调查的结果告诉同学们。通过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激发他们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创设情景,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创新交流能力

语言是同学门进行思维交流的工具。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迅速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难度高,跨度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英语课中的活动是以口语为中心,能够营造民主的、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比较容易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创新交流的能力。如:教师先呈现I have a rabbit/ cat/ dog…,再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A:I have a rabbit . B: Really ? May I have a look? C: How nice ! 然后出示图片或者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练习,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最后,再进行综合性的交流,又如:当学了food以后,就要有一个go shopping的综合表演,我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创办自己的专柜,当一切就绪的时候,呵,还真是个热闹的百货商场,有玩具专柜、学习用品专柜、食品专柜,甚至还有水果专柜。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购买物品,营业员的服务态度也是很细致到家。还不时听到组员提醒着“营业员”和“顾客”要使用专业用语,我也被感动了,加入其中。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孩子们语感的生成。他们不仅能够掌握本课的语言知识和学习技能,还能把以往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对话中,对话内容丰富多彩。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意识,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成功为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正如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

篇12

此外,定期组织开设基础性、创造性的理论知识培训课程,从劳模、高级技师、技师等创新活动骨干开始,逐步扩大到生产一线班组长,提高职工的创新意识、创新技巧和能力;并使全体职工能及时掌握公司技术创新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启发和调动职工开展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二、深入开展技术创新合理化建议活动

我为企业献一策,万人万策出效益。以“科学跨越发展”为主题,紧扣“调结构,转方式,强管理,提质量,控风险,增效益”的主线,工会开展“我为公司献一策”的合理化建议长期征集活动,引导和鼓励全体职工立足本职,围绕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和推动节能减排等内容,在各层次、各岗位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促进全员岗位创新。

2014年度,工会共收到合理化建议97条,在广大职工群众中影响深远,参与人数占全体职工的80%。各单位对收集的职工合理化建议进行第一轮删选,选出67份优秀建议,然后上交办公室,进行分类、汇总,将所有合理化建议分为四大类:经营管理类、提高质量类、降低成本类、安全生产类。评审采用技术科负责人、总工程师、党委书记牵头的三级评选,最终选出一、二、三等奖,优秀奖若干名。其中27项合理化建议用于生产经营中,取得良好成效,节约资金八万多元。在合理化建议的推广应用上,采用以职工名字命名的操作方法,从而鼓励职工积极开展岗位创新,让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操作方法为更多的职工所掌握,使职工的创新想法得到尊重、创新成果得到共享。

三、持续开展劳动竞赛

每年度工会都针对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关键点、重点及难点,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不同场地有针对性地组织劳动竞赛活动。在竞赛活动中,始终坚持做到“三个坚持”和“四个做好”:即坚持把握竞赛活动主题,坚持突出竞赛活动重点,坚持注重竞赛活动实效;做好计划,做好宣传,做好指导服务,做好考核检查。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竞赛活动组织得力、有序开展、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例如,2014年度工会精心组织了劳动竞赛,围绕各季度的生产任务与实际情况,开展了特色主题活动。一季度主题:“战严寒,保供应”;二季度主题:“抓质量,确保安全生产”;三季度主题:“技术创新,岗位创效”;四季度主题:“实现年度生产经营目标冲刺。”在竞赛活动中产生了10余名“优秀员工”、“十行百佳”劳动能手,并给予通报表扬和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

四、建立职工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创新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

以劳模、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为主体,以创新为手段,鼓励和扶持基层单位建立覆盖公司主要工种的劳模及优秀技能人才的创新工作室,体现自主性、群众性和协作性。在创新工作室内,通过导师带徒、技术培训、技术交流、技能作品展示、创新项目攻关等方式,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和优秀技能人才的先进带头作用,将自己在工作中的创新思维、工作方法传授给他人,共同解决生产和技术难题,鼓舞和激励更多人参与技术创新活动。

职工创新工作室每年度定期开展一次,由工会组织申报、评审和验收工作,制订创新工作室验收标准,经审核、认定后,以技术带头人的名字进行命名和挂牌,工会负责提供工作室场所,完善所需的机器设备,并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支持,营造“追求卓越,创新无限”的工作环境,激励更多职工参与技术创新活动。

篇13

“富民”政策一直作为我国政府以及党的重要的工作方向,而作为一个“迟发展”国家,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发展水平,工业化水平也未赶上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而就农业方面来讲,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农业的增产及投入使用已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工业化水平快速发展的“后备需要”。加强农机技术的培训即为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通过一定的方式向农民输送相关农业机械的技术使用方式及应用理念。农机技术的推广可以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素质,增加机械化的使用,加快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科学、稳定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促进民生的发展[1]。然而纵观现在农机技术的培训,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板块之间衔接疏松、培训师资薄弱等多方面的不足阻碍了农机技术的推广,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后,阻碍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所以农机技术培训思维的创新与发展非常重要,下面笔者从具体的方面对此问题作出简要的论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1农机技术培训内容的创新与发展

农机技术的培训是向农业工作人员及农民传授一些现代农业机械的使用及新型农具的使用知识,从而间接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提高农业的发展水平。但是,当前农机技术的培训内容还是大部分停留在落后的、过去的农机技术的使用方法上,农民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多年的见闻已经对这些旧的农机技术的使用方法烂熟于心,而相关的工作部门仍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仍然死板教条的向农民传授过时的内容,长此下去会导致农民失去积极性,失去对学习先进农机技术的进取心。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更是农机技术使用的主体。在加强对农民培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农机技术使用方法的更新,对农机技术使用的方法进行创新,发挥“1加1大于2”的效应。但是相关的工作人员也应注意到一个现象,如果只想用培训理念、方法、内容的创新来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还应注重农业生产工具与时俱进,力争做到农业生产工具的更新使用与农机技术培训内容更新的一体化发展,真正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从理念与使用工具上促进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机技术培训机构的创新与发展

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言,农机技术培训机构主要包括小型班级及县一级的农机培训学校。这些培训学校大多是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承包开展的,由于资金及体制等多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条件的欠缺,在农机技术承载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均存在不足。长此以往,造成了人员、资金的浪费,这一现象同上文所提到的现象一样导致农机技术使用的落后,将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针对这一现象,农机技术的培训不能再单纯的依靠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组织开展,而应该积极创新,利用现行市场经济发展大势这一有利条件,让农机企业与有关部门进行合作,开展公私合营的农机技术培训活动。而且,这些工作在开展时,不能盲目的进行,应根据各个农村具体的农业状况等具体情况举行相关的培训活动,根据农民的意愿建立相关的农业现代化机械使用的组织及培训载体。此外,在创新农机技术培训载体的同时,还应注重农机技术培训手段的创新与发展。力争做到创新载体与输送手段的一体化发展,从整体上促进农机技术培训思维的创新与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提高。

3农机技术培训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农机技术要想真正落实到农民的农业生产中,必须通过农机技术培训手段的传输,而在农机技术培训手段的传输中,成功的传输必须拥有成熟的传输方式,所以农机技术培训方式的创新对农机技术的应用有重要的影响。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法有利于激发培训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果,然而现行的农机技术培训的方法大都是为了产出短时间的效果的紧急强化法,未能做到长远的学习应用,在这一阶段的农业生产过后,就会抛弃此前学过的内容不再强化学习,从而能造成资金、人员的浪费,并不利于长远发展[2]。针对上一现象,笔者认为加强农机技术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相关部门在组织技术培训的同时还应该做好后期的技术发展的跟踪强化,大力培训专业人士进行“手把手”的田间实时教学,促进农机技术使用率的提高。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机技术培训需要在培训内容、培训机构与培训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与发展,从整体上保证培训的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做量化分析,量化投入产出效应。整体协调创新发展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使用,提高农业现代机械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大力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