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习的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学习的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学习的方法

篇1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记忆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之一。数学知识的记忆应以理解为主,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理解记忆法。数学知识面广,不能死记硬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例如:什么叫梯形。首先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理解“只有一组对边”是什么意思,若把“只”字去掉又会怎样。通过思考与讨论,学生认识到“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四条边中相对的两条边为一组,其中一组平行,另一组不平行。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梯形这个概念就容易了。

2.规律记忆法。数学知识是有规律的,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就可以进行有效记忆。例如:记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率。因为长度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掌握了这个规律记忆就比较容易。

3.形象记忆法。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例如,一年级数的认知教学时,把数与某些实物联系起来进行形象记忆。如把“2”比作小鸭子、“3”比作耳朵等。这样唤醒了学生的记忆细胞,教学效果显著。

篇2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三、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分别将小兔和砖头、小猪和木头、小白兔和萝卜、苹果和梨一一对应后,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的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 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 ÷ 3 = 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七、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认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

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八、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篇3

二、探究新知中学会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在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对自己学习的反思,缺少了学生自我反思,就难以促进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例如:在《长方形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边和角可能有哪些特征?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验证长方形的特征。接着组内交流探究的方法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反思总结:(1)我们是怎么学习长方形特征的?(猜想―验证猜想―交流反思)(2)我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想的?还有更巧妙的方法吗?(3)我从同学那里学到了什么?(4)在下面的学习中我要注意什么?这样,在反思总结探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后,再去探究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是得心应手,效果喜人。

三、在解题过程中学会反思

常听到有些老师和家长评价某些学生:一讲就“懂”,一做就错。的确,有些学生在学习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结果常常出错。教师应把较普遍的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剖析错点和错因,引导学生在采取措施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养成主动反思、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如在教学:63÷7 要使商是三位数,最小填( )

我发现答案有如下几种错误:

①1~9 ②8、9 ③1~6 ④1~7

⑤1 ⑥9 ⑦6 ⑧8

事后我没有直接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找出每个错误答案的错点,分析错因,订正之后再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从此题中得到的启发和教训。

生1:看题目要细致。第①②③④个答案的错因是没有抓住关键词“最小”。

生2:第⑤个答案的错因是只抓住“最小”,却忽略了“商是三位数”的要求。

生3:第⑦题只抓住了“小”,却没有看懂其他要求。其实,拿不准时可以列个竖式除一下呀。

生4:我想提醒第⑧个答案的主人,你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考虑问题要全面呀。

……

篇4

一、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启迪学法

数学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学新内容,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并要求学生根据要点,新授例题下面的提问和提示,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分析算理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它的解题思路。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时,我启发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转化的观点去自学。如在新授教学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示下面两道分数应用题:(1)一桶油重30千克,倒出3/5,倒出几千克?(2)一桶油倒出3/5,正好倒出18千克,这桶油重几千克?我先让学生讨论并解答这两题,然后再出示例3:一桶油重30千克,倒出60%,倒出几千克?例4:一桶油倒出60%,正好倒出18千克,这桶油重几千克?因为例3和例4这两题是在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来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60%)转化成分数(3/5),因此,在指导自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这种联系,让学生将这两题同原来的两题进行比较,从而因势利导,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顺利地解决了新的问题,也使学生学得轻松,既启迪了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渗透学法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师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在成为学习的主从。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则表现在善于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如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我从学生的知识特点出发,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操作实践,探求规律,推出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时,我先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圆8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然后组织学生参与操作,把一个圆16等分,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得出:两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后者更近似于平行四边形。接着引导学生想象,把一个圆32等分、62等分……当把圆无限等分时,就转化成了一个长方形。最后让学生将刚才16等分的两个半圆收拢,并将其中一个半圆及半径分别涂上红色,再展开拼插。这样学生很快发现了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原来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原来圆的半径,从而就很快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为:S=πR2。

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学习热情高,并能创设“想学、乐学、会学”的课堂情景。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掌握学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源头,就是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对教学设计的题材提出问题,展开思维,并力求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展开讨论,在解疑的过程中掌握思维方法。

篇5

Key Words: primary maths, studying methods. guiding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学会到会学知识的过程。以往传统的教学只是片面的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学法指导,是为了促进学生持续性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学生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 指导学生学会主动预习

新知识在为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看书,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去预习的习惯。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是什么内容,告诉了哪些条件,求什么,书上怎么解答的,为什么要这样解答,还有没有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怎样的。抓住这些重要问题,动脑思考,步步深入,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探究新的知识。

二 指导学生学会用心的听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课是学习的重要环节,听课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听课,必须先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从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活他原有的认知结构,专心听讲,并指导学生会听,结合课前预习主要应注意听老师在讲解例题时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注意听教师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注意听教师每节课的小结和对某些较难习题的提示。

其次,引导专心听讲,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要只背结论,数学知识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这不仅是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然后指导学生做好各种标记、批语。有选择地记好笔记。

最后培养学生养成先看书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即在做作业之前引导学生一定要认真地阅读例题,结合老师课堂讲授,把知识梳理一遍,这样既保证了作业质量又做到了充分的巩固、复习。

三 指导学生要能理解读

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主要是指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深入理解课本内容。一是读课题。要求学生细细体会课题,抓住主要内容。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中的“分数除以整数”一课时,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联系分数乘法想到,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二是读例题。在尝试练习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读例题,初步领会解题方法。三是读算式。应要求学生准确地读出算式,弄清算式得意义。

四 引导学生要多说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都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学时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首先要启发学生的思路和思维过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自己的想法的机会,可以让学生根据某一问题独自小声说,同桌之间练习说,四人小组互相说等等。通过说训练思维方法,其次引导学生用简明、准确规范的数学用语,完整地回答问题,在引导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定义、法则或公式,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他教学手段,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篇6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这个内容时,教学中最常见的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提示或要求下,用量角器先量出三角形的每个内角,然后相加,从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的结论。整节课,看上去学生是动手了,可反思整个过程,我们不禁要问:学生除了获得这个结论外,还获得了什么?如果让学生认识其他诸如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学生只能用动手量这一种方法吗?实际上,教师完全可以不作任何要求或提示,只提供材料(大小不等、种类不同的三角形),由学生主动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样,学生不但会用量角的方法,可能也会用剪拼的方法去求得三角形的内角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所要的结论,也掌握了一种数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否则,学生只是机械地执行了教师的一个指令,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活动,糊里糊涂地做了一回的操作工,这样的动手操作缺少了应有的探究味,降低了应有的思维含量,充其量是为了得出某个数学结论而加的摆设,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而在另一节“圆柱的认识”的课上,教师为每小组学生准备了一份材料(材料分为三种:一种是三个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一种是三个圆、两个平行四边形;一种是三个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请学生四人合作,制作一个圆柱,同时出示两个问题:①你们是如何选择材料制作的?②通过制作,你们对圆柱的特征有什么新的发现?接下来的动手操作有声有色,学生汇报时,更是有话可说。这儿教师为学生提供三种不同的材料,放手让学生去做,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在选择合适材料的基础上,合作制圆柱,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二、“自主探究”时给学生“自由”过了火

许多事实证明:教学的最好方法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主动探究。在数学教学中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但思考让我们清醒,在反思中我们看到了“自主”背后透露出来的“放任、自由”。

这是在学完“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教者揭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一下其规律,可能受先前学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许多学生便开始猜测: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接着他们便根据自己的猜测随意报一些数进行验证。很快,学生先前的猜测被自己了,内心产生不平衡,于是有大多学生开始怀疑这样的数是不是没有特征,课堂上乱七八糟,开小差的有,闲聊的有,没有人持之以恒的继续去深入探究,这时,教师也显得有些无法招架,情急之下只得大声呵斥学生停止,然后生硬地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灌输给学生,学生学得十分被动、消极,落得这样的后果怪只怪教师给学生自由过了火。

其实在学生出现矛盾而无心继续深入探究时,教师可让学生随意报数,然后由教师判断能否被3整除,我想大部分学生都能从老师的表现中看出是有规律可循的,从而重新点燃学生的探究之火。但如此盲目地让学生探讨下去已无意义,教师此时可适当引导。笔者曾见一位教师在此时出示一组问题,让学生接着去探索:①用3、4、5三个数字组成一些三位数,看看它们什么变了?什么没变?②这些三位数能否被3整除?③从中你能发现一些规律吗?就这样,在上课教师三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又饶有兴趣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在举例、观察、分析、比较中找到了共同点,得出了规律。

上面的例子给我们许多启发:自由探究不等于自主探究。自主探究中如果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教师只做事后评论员,不及时参与学生自主的全过程,会导致学习活动出现东扯西拉的混乱局面,反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其实,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在教师精心设计下进行的,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给予必要的指引,充分发挥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变得真正生动起来。

三、“合作交流”不都是说

合作交流,就是学会合作,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理念,它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期望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可在许多课堂上,热热闹闹地合作交流中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一些无奈。

这样的场景常在笔者脑海中闪现:那是一节实践活动课----《与众不同》,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出示一列数,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与众不同的数。这时,笔者随机观察了几个小组:他们大都抢着各说各的发现,同学之间交流讨论的很少;也有的是一个优等生在发言,其余学生当听众;还有的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毫不得要领……

篇7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如用圆圈图(韦恩图)向学生直观的渗透集合概念,让他们感知圈内的物体具有某种共同的属性,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利用图形间的关系则可向学生渗透集合之间的关系,如长方形集合包含正方形集合,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集合,四边形集合又包含平行四边行集合等。

三、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分别将小兔和砖头、小猪和木头、小白兔和萝卜、苹果和梨一一对应后,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恩格斯说:“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函数思想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就有渗透。如让学生观察《20以内进位加法表》,发现加数的变化引起的和的变化的规律等,都较好的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其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函数概念。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在循环小数这一部分内容中,1÷3=0.333…是一循环小数,它的小数点后面的数字是写不完的,是无限的;在直线、射线、平行线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体会线的两端是可以无限延长的。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客观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是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如: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在教学平面图形求积公式中,就以化归思想、转化思想等为理论武器,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七、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以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因此,归纳是探索问题、发现数学定理或公式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思维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八、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人教版教材从一年级就开始用“”或“( )”代替变量x,让学生在其中填数。例如:1+2=,6+( )=8,7=++++++;再如:学校有7个球,又买来4个。现在有多少个?要学生填出=(个)。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九、统计的思想方法

篇8

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数学思想的理论和抽象程度要高一些,而数学方法的实践性更强一些。人们实现数学思想往往要靠一定的数学方法;而人们选择数学方法,又要以一定的数学思想为依据。因此,二者是有密切联系的。我们把二者合称为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那么,要想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就要深入到数学的“灵魂深处”。

在小学数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小学数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与形是数学教学研究对象的两个侧面,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数形结合思想。“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复杂的数量关系中凸显最本质的特征。它是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也是小学数学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更是解决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二、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作为讨论的范围,这是人类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继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维对象,如数学上的点、数、式放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这种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为一种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就有所体现。在小学数学中,集合概念是通过画集合图的办法来渗透的。

三、对应的思想方法

对应是人的思维对两个集合间问题联系的把握,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利用虚线、实线、箭头、计数器等图形将元素与元素、实物与实物、数与算式、量与量联系起来,渗透对应思想。

四、函数的思想方法

我们知道,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函数思想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去反映客观事物数量间的相互联系和内在规律的。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就要做到心中有函数思想,注意渗透函数思想。

五、极限的思想方法

极限的思想方法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了解它有重要意义。

现行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处注意了极限思想的渗透。在“自然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自然数是数不完的,奇数、偶数的个数有无限多个,让学生初步体会“无限”思想。

六、化归的思想方法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思想方法。化归,是指将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数学中充满了矛盾,如已知和未知、复杂和简单、熟悉和陌生、困难和容易等,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化陌生为熟悉,化困难为容易,都是化归的思想实质。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个等价转化的过程。化归是基本而典型的数学思想。我们实施教学时,也是经常用到它,如化生为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等。

七、归纳的思想方法

在研究一般性问题之前,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而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就是归纳思想的应用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运用归纳思想,既可由此发现给定问题的解题规律,又能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新的客观规律,提出新的原理或命题。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由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算出其内角和度数,再用猜测、操作、验证等方法推导一般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后归纳得出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这就运用归纳的思想方法。

八、符号化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符号化的世界。符号就是数学存在的具体化身。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数学离不开符号,数学处处要用到符号。怀特海曾说:“只要细细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的极大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符号除了用来表述外,它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那么,数学符号的组合谱成了“体操进行曲”。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十分注意符号化思想的渗透。

符号化思想在小学数学内容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渗透。数学符号是抽象的结晶与基础,如果不了解其含义与功能,它如同“天书”一样令人望而生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可接受性。

篇9

1.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现状

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教师教学理论得不到更新,新课改无法落到实处,学生接受的还是老方法旧知识。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为更好地贴近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教育部对小学教材进行了大量改编,然而仍有部分教师抱着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得高分的观念,手拿新教材,讲的却是老故事。

(2)课堂教学停留在老师讲、学生记的层面。教师过分追求和教学进度,必然忽略了课堂效率的落实和反馈。教师累、学生苦,低效课堂无法满足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消化吸收,课后学生作业负担加重,教师忙于学生作业的批改,日复一日,师生都深陷于“为了作业而作业,为了考试而考试”的恶性循环中。

2.数学教学亟需改革

人类社会无数先进的科学理论都是数学研究的成果,数学是人类探究未知世界最有利的工具,然而在目前的教育活动中,数学不仅未能发挥其工具性为我们所用,反而成了解题考试的“傀儡”,数学学习也成了无数莘莘学子的“噩梦”。

为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小学生心理特征,新课改从构思设计到颁布实施可谓是教育系统的大喜事。然而,改革从决策到执行始终有一段距离,单纯制度体制上的变革无法真正带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变化,教师专业理论和教学观念的陈旧落后严重阻碍了新标准的贯彻落实。新课标呼吁数学教学改革。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小学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起步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形成,数学作为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工具,是理科最基本的内容,小学数学学习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

1.提升素质,转变观念

教师作为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实施者,在教学中占着主导地位,教师素质与教学质量紧密挂钩,教师的教学观念更是对课堂教学效率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

新课标颁布以后,部分教师依旧保持原状态教育教学,还有部分教师处于想改变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教学理论跟不上更新,教材却已经发生了改编,导致某些课堂“四不像”。教师应自觉提高业务素养,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交流学习心得和宝贵经验,同发展共进步。通过自学和培训,真正领会理解新课标,转变陈旧教学观念,丰富教师理论知识储备,从而拓宽教育教学面。教师主体发生了变化,课堂也会随之生动起来。

2.大胆创新,探索前进

通过自学和培训,教师自身素质得到提升,教学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但要将崭新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理念贯彻融入教学课堂并非易事。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能,是新形势下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步发展,更要注重教学活动目标管理和反馈评价,更要具有服务意识。在新型教学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创新,探索前进。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种方法着手:

(1)情景再现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取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针对小学生这一特殊年龄段群体,教师应灵活多变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在发达国家,情景再现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多运用于应用题和故事类数学教学问题中,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来授课,不仅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也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所学内容。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能够印象深刻。

(2)小组讨论法

小学数学是整个数学学习系统最基本的内容,知识体系简单易学。学生是否能完全掌握知识,关键在于单位时间内课堂教学的效率高低。小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开发智力,提升学生动手使用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还能有效帮助学生培养团队意识。

比如,在教《梯形认识与面积计算》时,教师先给出时间让学生预习,然后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用橡皮泥等数学工具制作梯形模型,并在制作过程中思考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任务布置好后,学生迅速进入角色,动手制作,课堂气氛活跃,小组共同讨论出一个计算面积的方案,有的小组认为梯形是由两个三角形组成的,可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梯形面积;有的小组则对认为梯形是奇怪的多边形,不知道如何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引导,学生学得开心,充分动手发挥想象力,获得的知识印象格外深刻。

(3)日记法

日记,即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时兼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每天或经常把发生的事、处理的事务或观察的东西写下来的记录,尤指个人活动、思考或感受的每日记录。数学学习中的日记法,是对当天课堂所学内容的归纳总结,还包括学生自己对所学内容的思考。数学学习日记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记事日记,它更强调对学习内容本身的思考,对新旧知识相互之间联系的概括联想。勤写数学学习日记,有助于增强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和复习提供参考。

如,小学数学中教师布置了背乘法口诀表和完成口算题卡的课后作业,学生先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熟读背诵,效果欠佳,后来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就把自己的发现写进数学日记,很快就掌握了学习内容,做口算题卡也又快又准。

四、未来教学课堂的展望

1.学习方式的转变

过去的课堂教学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记,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听讲―做笔记―练习题―考试”,如此反复,非常被动。未来的教学课堂,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授课之前自觉预习,课堂上积极提问,课后温故知新。

2.课堂主体的转变

与以往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教师从头讲到尾”的教学模式不同,未来的教学课堂主体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是“一语定江山”的知识传播者,而是组织、引导、点拨、激励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教与学关系,在充满生机的新型课堂上,教师是师长,更是朋友。教师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讨论、发现、进步。

3.教学模式的转变

未来的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不再一味停留于固有的黑板板书,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成为必然趋势。通过计算机图形色彩直观变化及音响效果,图像的定格、闪烁,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以刺激的感官感受。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在于可以利用图形颜色和图像闪烁给学生以更生动形象的提醒,还可以通过动画示范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使学生学习动态的、“活”的数学。

参考文献:

[1]赵东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对教师知识需求的调查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9(4).

[2]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总目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3).

篇10

一、三种基本学习观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这是以巴甫洛夫、斯金纳、桑代克等为代表的刺激 - 反应联结的学习观点。行为主义的基本主张之一是客观主义一一分析人类行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

(二)认知论的学习观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这种观点逐渐取代了行为主义的观点。布鲁纳和苏伯尔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 奧织,是通过原认知结构与新的认知对象发生联系而实现的。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知识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相联结,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就获得了新的意义,这就是学习的实质。布鲁纳主张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学习,认为教学就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探究的学习情境,组织安排好一个良好的教学结构。而奥苏伯尔则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主张通过语言形式理解知识的意义,接受系统的知识,认为教学就是安排好教学结构,调动和准备好原有认知结构,并使两种结构能自然合理地发生关系。

皮亚杰把研究的着眼点由如何获得可靠知识转向了认识的发生过程。他认为知识是通过学生主动地建构才能获得的,并指出两种不同的建构方式:同化与顺应。同化即通过改造新知识使之能纳人原有知识结构,而顺应则是通过改造原有知识结构,使其能够适应新知识的学习。认知论的学习观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与行为主义学习观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内部的认知过程。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构建主义学习观是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中的异常革命,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人们对客体的认识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生成”过程,而不是思维对于外部事物或现象的简单的、被动的反应。一方面是通过同化对新知识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又通过顺应对原有经验本身进行改造和重组。建构学习不能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而要靠理解和思考。学生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对学习内容做出解释,使其对自己来说获得新的意义。

二、小学数学学习的过程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主体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美国教育家杰夫·科尔文在《哪来的天才:练习中的平凡与伟大》一书中指出:非凡的成就不取决于天赋,一是坚持不懈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不同于普通练习,普通练习是重复性和无意识的,而刻意练习需要打破习惯,需要更大的专注力,并在老师的指点下,使技能、方法、思想、境界迈向更高的层次。徜徉在广远而浩荡的数学发展历史长河中,追寻大师的足迹,聆听圣贤的声音。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是锻炼思维的强脑体操;数学是人类最杰出的智力创造,是人类最独特的心灵创作;数学是纯美的艺术。数学家的造型与画家或诗人的造型一样,必须美,不美的数学在世界上是找不到永久地位的。置身于灿烂而丰厚的数学文化场景里,触摸数学文化的脉搏,感受数学文化的力量:辩证的知识联系,引人入胜的数学问题,具有普适性的思想,激动人心的故事;知识的理解,方法的感悟,思想的绽放,审美的引领。

三、学习迁移与小学数学教学

所谓学习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动作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在数学学习中,如果先前学习对以后的学习起促进作用,则称之为顺向正迁移;反过来,若是后面学习能巩固促进先前的学习,则称之为逆向正迁移。如果不是促进作用,而是消极作用,则相应地称为顺向负迁移和逆向负迁移。真正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从学校课堂迁移到社会生活中,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迁移。在小学教学中,可以采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触类旁通。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获取新知识技能时,觉得只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向前拓广一步,心理上便容易接受,迁移的效果就显著。

努力创设与实际相似的情境。进行适当的心理诱导,形成有利于迁移的定势,形成数学方法。构建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以学生讨论式、师生谈话式、学生独立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为手段、活动为载体促使学生主体参与,让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同时给予必要的学法指导;其次,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各种表现进行灵活处理,给予鼓励,提出激励;设置的问题应由浅人深,每个层次跨度不要太大,要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感,积累自信心。教师只有积极创设民主、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性地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篇11

课堂引入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新颖奇特的新课导入,能够迅速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愉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所以,在每一节课的集体备课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章前图或者引言,而是应该找出一些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的方法,如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趣味实验、看录像、充满深情的语言感染等。而信息技术在这方面有着独特优势,它集声音、图像、文字等于一体,非常符合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因而能很快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

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用多媒体,伴随着音乐,向学生展示各种精美的物体,如圆筒、篮球、礼品盒等。学生看完这些实物后会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了解其中的问题。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教学图形的认识,学生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这比用教学挂图或实物等引入新课,效果要好得多。

2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多解决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作用及重要性。“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愿意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有探究问题的欲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富有童趣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能有效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开课时,以猴王分饼这一故事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饼了。有一天,猴王做了3块大小一样的饼准备分给3只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块饼平均分成4份,分给猴1三份。(教师问:猴1分得的饼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出示。)猴2看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6份。’猴3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12份。’猴王听了很为难,它想既要满足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怎么办呢?同学们能帮猴王出出主意吗?”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为猴王解决这个大难题。这样的情境,既充满趣味性,又充满问题性,因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急于探索其中奥妙的热情。

3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现象源于生活实际。因此,新课标强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问题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可探索的问题情境,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能力。问题情境越贴进学生的生活,学生越熟悉,就越感到亲切,思维就越活跃,探究问题的信心就越大,解决问题的过程就越好。

如在学习“乘法的意义”一课时,笔者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元旦快要到了,学校买来100个健身球,要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请同学们帮忙设计,几个几个地装礼品盒整好装完。

等看完后,要求:第一步,同桌或小组交流,并试着列出相应的算式。

生1:可以1个1个数,有100个1相加,但算式很长。(算式1+1+1+…+1)

生2:还可以2个2个地数正好数完,有50个2相加。(算式:2+2+2+…+2)

生3:还可以3个3个地数,有33个3,剩1个。(算式:3+3+…+3+1)

生4:还可以4个4个地数正好数完,有25个4。(算式:4+4+4+…+4)

生5:还可以5个5个地数正好数完,有20个5相加。(算式:5+5+5+…+5)

生6:10个10个地数也正好数完,有10个10相加呀。(算式:10+10+10+…+10)

生7:20个20个地数也正好数完,有5个20相加。(算式:20+20+20+20+20)

第二步:引导学生在算式中找规律。随着学生的交流展示,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分法把得到的算式进行分类,然后提炼出能够整好分完的信息出示,让学生再探索再研究:请同学们来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1:每个算式里的加数都相同。

生2:都是在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

生8:有没有办法把这些很长的式子写得简单些?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生8的想法很好,请同学们想办法把这些很长的式子写得简单些好吗?(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引起全班同学极大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呼之欲出,大家继续探讨交流。)

生1:就用1+1+……+1后面注明是100个1相加,这样就会简单些。

生2:5个20相加和20个5相加,都是100,我想可以把“+”变一变形式,写成这样的算式:20×5=100,5×20=100。(这位学生很自豪地说:这是我自己看书知道的。)

师:你真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同学们能模仿他的写法,把其他的算式写成这样的形式吗?

生3:我也可把25个4相加,写成4×25=100;4个25相加,写成25×4=100。

生4:我可以把100个1相加,写成很简单的式子,1 ×100=100。

……

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同意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的写法,并体验到这样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写法最简单。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乐于去探究,去发现。同时,用多媒体显示算式,既形象生动,又简洁明 了,直观真实、情趣盎然,避免了教师的讲解,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4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2

二、用新颖的教法去培养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一方面老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教师要创造机会,为发展学生考思维提供条件。因此,教师必须运用富有启发性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让每节数学课教学一开始就充满趣味,学生兴趣盎然,则可以创造一个欢乐教学环境。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知识时,课前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个任意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度数。当学生说了三角形中两个内角度数后,教师迅速猜中第三个内角的度数,使学生在惊奇中急切探寻知识的奥秘,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强烈的好奇心。

如何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化矛盾冲突,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如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后,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师向学生提出:“单位不同的分数不能直接相加减,怎么办呢?”在学习平年闰年知识时,教者设计这样的问题:“小华今年12岁,只过了三个生日,你相信吗?”通过设置悬念,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进行直观诱导,激发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三、用知识的本身去吸引

数学知识的严密性、逻辑性、系统性和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思维的深刻和敏捷性,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内在吸引力。教者要注意用恰当的方法,努力把数学这门学科的内在魅力显示出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教者帮助学生系统整理某章节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让学生认真思考演算,从而显示出数学特有的内在魅力,对数学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

篇13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进行学生学习评价中,多注重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也就是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发展变化的评价,教学评价中重视的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变化,对于这种学习进步与变化情况及时给予评价与反馈的评价方式。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评价也有了新的要求与标准,要求不仅应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还应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变化发展的评价思考。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的多元化学习评价中,就应注意将形成性的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进行学生学习评价中,不仅要注重学生测试成绩的评价,还要注重对于学生日常学习与发展变化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变化与进步,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比如,在进行学生作业评价时,如果对于作业结果不是很满意,可以给予学生二次评价机会,通过学生对于错误的指导与纠正,进行第二次或者是第三次的修改与评价,并根据修改评价过程给予相应的鼓励性评价。或者是在进行学生学习评价中,如果学生平时各项作业以及测试成绩大部分优秀,就可以将在学生期末评价中评为优秀等,以此实现对于学生学习的科学以及合理、全面评价的实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2.即时评价与期待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即时评价的方法模式是指教学活动过程中,评价者给予评价对象的即时表扬或者是批评等。通常情况下,这种评价方法多应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主要是针对具体的行为所进行的一种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与学习特殊性,在进行教学评价中多是以即时评价的方式为主,它具有较为突出的初步性和简单性特征。比如,在小学课堂中,像“你的想法非常独特”以及“你的解题方法真新颖”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即时评价话语,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营造和谐、活跃课堂范围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而期待性评价多用于学习出现困难或者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情况下的评价,常见评价语言比如“你肯定能行”“再试试”“真不错,再……就更好了”等,都是期待性评价,它往往也具有对于学生积极向上情感激发与自主学习培养的作用效果。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学习评价,以达到相应的教学与学习目的。

3.学生自评以及互评、家长参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评以及互评、家长参评等评价方法与模式,都是比较常见的评价方法和模式。在现代教学开展中,为了更好地实现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与学生自身的学习发展,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是现如今教学评价中所倡导的一种多元化评价方式。它主要是指在进行学生的学习评价中,提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利用同学之间比较直接、真实的情感以及学生与家长之间特殊的情感关系等,实现学生之间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以及家长参与到学生评价中。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法,有助于实现对于学生学习的科学与合理、全面评价的实施,以促进教学发展与进步。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以及全面性、合理性要求也更高,进行教学评价中,应注意结合教学阶段特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进行学生学习评价,以促进教学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