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物理知识分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问题性教学支架
教学过程中,问题能有效给予学生刺激,激起学生的思考,这里的问题也就成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的教学支架.教师在工作中,有意识地设计问题性教学支架,以问题当做载体,指导学生进行物理学习,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物理探究活动中,进而推进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最终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引导学生认识滑动变阻器时,教师可以以台灯亮度调节[HJ2mm]为情境,设计这样的一组问题支架:(1)要改变灯泡的亮度,你可以怎样操作?(2)怎样才能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呢?(3)怎样改变电路中的电阻,你能想到的最简单的办法是什么?(4)实际操作中,太长的电阻丝接入电路会占据过多的空间,怎么处理?(5)电阻丝包皮太厚,绕成圈时,间隙很大,还是很占空间,用的电阻丝绕制又无法达到效果,怎么办?(6)绝缘漆怎么涂才合适?(7)怎样固定该装置?(8)怎样实现电阻的调节?这8个问题层层相扣,引导着学生自主设计出一个原生态的滑动变阻器,接着学生就能轻松地通过阅读教材来认识滑动变阻器的有关结构和调节.这一系列问题式教学支架比生硬讲授会更加易于学生的接受.
3建议性教学支架
学生在自主探究或是进行合作学习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及时地给予建议,能成功地引导学生摆脱困境,这些建议就是建议性教学支架.与问题性支架相比,此类支架因学生困难的发生而随机生成,因此缺乏系统性,但是更加直白,能单刀直入地点明问题所在,因此实际教学中效率很高.例如,学生在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因为对器材的熟悉程度不同以及动手能力的差异,他们各自在操作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巡查整个教室,适时地给不同的小组提供一些解决疑难的参考性建议:(1)有关仪器要固定在光具座上;(2)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安置顺序请调整到位;(3)该实验中,成像的实体是烛焰;(4)为了成功捕捉到烛焰的像,必须让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尽量在同一高度;(5)物距和像距的测量可以通过光具座下排的标尺读出.在此物理探究实验中,仪器摆放等内容较为琐碎,也不是本节的探究目标,因此这一些内容,教师及时通过建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环节,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
4工具性教学支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对物理认知的同化过程和顺应过程,教师要基于展示、对话、交流和共享的平台给学生多角度的刺激.这些平台可以是网络平台、实物投影设备、论文数据库、计算机软件,等等,它们属于一般意义的工具性教学支架.有效使用这一类别的支架,可以为学生信息搜集、讨论互动、资料查询、实验数据处理等提供诸多帮助.例如,对学生介绍超声波时,超声波在生产生活等各方面应用的有关资讯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网络上检索和阅读;[HJ2.08mm]光学中有很多奇妙的光现象,比如彩虹、极光、海市蜃楼等,这些素材以投影的方式呈现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知,激起他们对光学的探究兴趣;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中,学生们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借助计算机软件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还能以数据或图像等多种形式来体现,让学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规律的本质.
5图表性教学支架
“图式”是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表征的是特定概念或规律的认知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认知过程.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图表的形式对所学进行整理和归纳,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顺知识脉络,加深学生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这里的图表就是图表性教学支架,它包括表格和图式.例如,在力学模块学习结束时,让学生结合图1所示的结构图来理顺有关知识会一目了然.
篇2
一、技能训练型实验
物理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同时也需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操作技巧,技能训练型实验就是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让他们能娴熟地使用各种物理器材,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养成科学的实验意识和必要的动手能力。初中阶段对学生实验技能培训是全面的。
二、条件推理型实验
初中阶段有些知识是在理想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在实际生活中很难创造这样的条件,推理型实验就是通过对生活中某个条件进行渐变,找出这个条件变化时对结论的影响规律,从而推理得出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规律。例如在学习声音传播时,教师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钟罩内,用抽气机抽出钟罩内的气体,随着气体的减少,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说明声音的响度与钟罩内的空气多少有关,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如果钟罩内被抽成真空,那么就应该听不到声音,因此得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个结论。在本实验中,真空这个条件在普通实验室很难达到,为达到这个条件,只有将生活中空气量进行减少渐变,根据响度也逐渐变小,推理得出在真空这个理想条件下声音不能传播这个规律。
三、经验验证型实验
学生在学习物理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对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形成了某些先入为主的概念,他们对事物及物理现象产生非本质认识,有些是客观真实的,有些是肤浅错误的,无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在脑海中已有定式思维,这种定式思维有些成为学习的障碍,妨碍物理概念的建立,而对定式思维这个障碍的突破,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实验演示,将物理规律客观真实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来修正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定式,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建立正确的概念。
四、展示再现型实验
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有些现象学生平时不能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因此在建立物理概念时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建立起物理概念,教师通过实验把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平时忽视的现象有意识地再现,让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这有助于学生物理概念的建立。
五、科学探究型实验
根据教育部2003年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苏教版的物理教材上有很多的知识要求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得出规律,通过科学探究型可以培养学生的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开放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究性思维是初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必要思维形式,对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科学探究型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六、设计型实验
设计型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的一种重要类型,它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过程,选定实验器材,设计表格,规范地记录数据,得出结论,这类实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时,要求学生选定器材,装配好装置,设计好表格,规范地记录数据,科学地处理,得出结论。通过这类实验的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有较大的提高。
实验是将物理现象有目的、有意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加强对物理现象的认识;或者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式,灵活地运用各种类型的实验,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4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郁知.演示实验与思维定式障碍.物理通报,1999(6).
篇3
物理课程标准表明,初中物理课程是让学生学到初步的物理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获取观察、实验的初步技能,逐步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而中职阶段的物理课程层次相对较高,要求学生能系统地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并受到基本技能的训练、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训练,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然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中职物理课程的要求比初中明显提高,而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分化在初中阶段已经显露,这就直接影响了中职阶段的物理学习。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中职物理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初中物理教学与中职物理教学的特征分析
1.从知识结构来看。初中物理学习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内容,重在定性研究,所学现象比较直观、单一,并以识记为主,形象思维居多。中职物理教学内容丰富而复杂,既有抽象的概念和规律,又要运用实验的方法和数学工具,还需要联系相关专业内容、生产生活实际,等等。但是,中职学校生源素质不高,知识储备、思维方式、学习习惯存在不足之处,对学好物理缺乏自信心。另外,初中物理所用数学知识少而简单,而中职物理与数学联系紧密,这给数学基础薄弱的中职学生又增添了相当大的难度。
2.从教师的教学来看。目前,职教和普教是平行的教育,各自的教师不会在一起沟通和研讨教学问题。中职教师始终在职教圈子里转,对初中物理的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知之甚少。当学生一跨入中职大门,教师就按照中职物理教学模式开展工作,对初中物理的内容和教学方式缺少研究。
3.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看。首先,中职一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多、抽象思维较少,而中职物理的抽象内容多,因为学生认为物理比较难学;其次,中职学生正处在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期,心理具有强烈的闭锁性,再加上本身的自卑感。因此,有问题却羞于向教师或同学请教,致使学习上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容易出现厌学或弃学现象。
二、中职物理与初中物理衔接的策略
1.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针对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在教学中教师应保持足够的耐心,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应求快,而应求稳。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要求不高,可抽出部分时间帮学生补习。在巩固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同时,更好地学习中职物理知识。如果刚开始就照本宣科,按常规进行教学,极容易使学生难以适应,造成学习困难,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最终影响教学效果。
2.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分类,因材施教不失为一个好的举措。一般情况下,中职学生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①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此类学生比例较少;②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一般,智力发展较好,反应快。但受家庭、学校、社会和个性特点等原因,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好奇贪玩,对学习不求甚解,因而成绩不理想。只要加强引导就能成为好学生,若教育方法不当也较容易向差生方向转化;③学习能力一般,成绩尚可。这类学生在中职校中为数不少。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学习尚算认真,但基础知识一般,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衔接教学中一定不能忽视他们;④学习能力不高,成绩不好。这类学生在中职校占的比例很大,初中时没有掌握基本知识,由于长期成绩不好,对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习以为常,导致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但是,他们渴望取得好成绩,希望得到教师、同学的尊重和表扬。因此,欲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教师需要花大力气在这部分学生身上,还可多与班主任、家长取得联系,互相配合,构建沟通的桥梁。
3.加强直观性教学,激发学习兴趣。纵观现行物理教材,有许多知识的衔接不够好。如参照物、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功和功率、平均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势能、内能、分子热运动等概念在初中已学习过,只要求有初步的了解即可,课本对概念的定义也没有中职物理严谨和讲究科学性。但是,物理毕竟是一门基础科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具有客观而严格的规律性。因此,中职物理教学除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之外,还应侧重从规律性方面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让学生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重在理解的同时认清概念和规律所依据的物理事实,分清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因此,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挂图、模型、投影片、多媒体等方法增强对比,讲清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通过类比,使学生温故知新;加强演示和实验,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而明确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基础技能的掌握。
中职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单化,经常只考虑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现象的模型,使物理概念抽象化。针对这种情况,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实验,多举实例,帮助学生想象、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例如,讲重心概念时,做单指顶铅笔实验;讲静摩擦力时,做筷子提砂桶实验;讲惯性时,做皮球碰铅球实验,等等。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了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以更好、更快地适应中职物理教学。
4.改变考核评价机制,降低教学要求和测试难度。中职物理教学要控制难度,不能过早涉及偏难、复杂的题型,应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不断提高要求,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各类考试和测验应注重检测学生对“双基”的掌握情况,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时,往往会从出勤率、学习态度、实验实践参与度等诸多方面综合打分。即使是命题考试,也对教师有明确的要求:降低难度,多出基础题,确保全班学生的平均分在70分以上,否则直接认定该试卷为不合格。通过变革评价机制,还学生一个自信的平台。
总之,中职物理教学应与初中物理教学有良好的衔接和过渡,还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贯彻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直观性等原则,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各类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以激发不断进取的欲望和信心。
篇4
前言:在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前提下,职高院校得到较大程度上的发展,导致各大职高院校实施扩招政策。在此背景下,职高院校降低招生标准,致使学生间的差距逐渐增加,使得学生物理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基础好的学生能主动学习物理,且取得较好成绩,而基础差的学生难以深入理解物理理论,从而降低物理学习兴趣。在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整体推进学生物理成绩成为高职物理老师研究的重点。
一、职高物理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不管是普通高中,还是职业高中,物理均属于学生学习较困难的学科。而对于物理学科难学的原因主要在于三方面的内容:
1.物理学科特征
职高物理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迫使学生掌握全面的物理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至日常生活中去。物理学科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与多门学科均存在密切联系,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保障。职高物理比初中物理理论知识更加繁杂,内容更加抽象,既是初中物理知识的深化,也是初中物理知识的延伸。在职高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做好初中物理与职高物理的衔接工作,增加学生物理学习积极性,保证物理教学质量。
2.学生心理状态
初中物理理论知识较为简单,学生容易掌握。职高物理,相对复杂,需要学生思想方式发生质的转变。学生心理状态是物理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老师应及时分析、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学生的差异为依据,开展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物理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转变物理学习思维方式。
3.教师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诸多职高院校的物理教学方式仍采用落后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中的“教”视为重点,忽视学生的“学”。在此基础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体现,学生仅仅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下,极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高职物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职高物理教学整体推进的有效路径
1.直观教学方式
在初中物理知识学习前提下,为职高物理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更深层次的职高物理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物理原理与规律。另一方面,促使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得到培养。
在职高物理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适当增加职高物理教学的直观性,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以多媒体与实物模型等为媒介,开展具有指导性的物理教学,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工作,迫使学生通过初中物理知识达到理解职高物理理论的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利用演示性物理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明确物理现象原理,达到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解电场相关知识点时,以直观性教学方式为指导,在复习初中物理中的电路、电压、电流以及欧姆定律等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更直观、形象的学习电场知识。
2.坚持渐进性教学原则
相较而言,职高物理学科难度有所增加,而职高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体偏低,导致职高物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老师应以学生为依据,掌握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坚持渐进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老师要秉承着负责、耐心的态度,层层递进的解决相关难题。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科学制定教学进度,合理安排课后作业,避免出现作业与学生知识掌握不相符合的状况,达到维持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目的。在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整体推进的目的,坚持渐进性教学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在职高物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以学生为主,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老师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致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得到体现,日渐抹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整体效果,致使职高物理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在此背景下,老师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分类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开展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的物理教学活动。针对职高学生而言,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物理学习能力强、成绩好的学生;第二,物理学习能力强,但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第三,物理学习能力一般,且成绩一般的学生;第四,物理学习能力较差,且成绩差的学生。在学生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分层教学,进而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整体推进的效果。
三、小结
总而言之,物理属于职高各学科中的重点与难点,是影响学生全面分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近几年,由于职高院校实施扩招政策,致使职高院校学生不断增加,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显著。在此背景下,为达到职高物理教学整体推进目的,物理老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物理教材内容为依据,结合直观教学方式与渐进性教学原则,做好初中物理知识与职高物理知识的衔接工作,保证职高物理教学的稳定性,提高职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促进职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华.职高物理教学整体推进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3,04:72.
篇5
物理教学是自然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n程主要是针对一些物质结构、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等规律进行研究的学科,初中的物理主要是物质运动、电力、和水的浮力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一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这方面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将抽象的物理公式进行具体化的处理,进一步提升学生物理学习的效率。
一、类比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类比是一种创新性的推理方法,将这种方法使用到物理学科中可以将学科内的各种公式进行分类梳理,提升初中物理知识的逻辑性,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全面的建立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的知识进行巩固,并且发现相互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对新知识的感知能力进一步提升。但是在实际课堂中类比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毕竟通过类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科学,这与物理学科的严谨性存在一定的冲突,如果在课堂上该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可能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反作用。
例如,如果在电阻、压强和密度的学习中使用类比的方法,在很多的时候对类比使用目的考虑不充分,使得学生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公式的比较上,对于公式产生原因这方面关注度下降,造成整体物理教学侧重点缺失。
二、提升类比教学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效率的措施
(一)建立新旧知识的类比框架
类比教学方法本身是将新知识和旧知识进行一定的衔接,这是进行类比的基础,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新旧知识进行合理的构架。
首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结合现阶段的知识结构,针对性的进行新知识的引进,对整体的知识体系进行重建,提升物理学习中新旧知识的掌握能力。
其次,在进行知识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现阶段物理教学的实际,依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对物理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例如在水的浮力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到河流或者水流中亲自进行试验,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让学生主动的对物理公式的推到过程和使用结果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同时,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加入相关的类比,将压强和浮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全面的比较,让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入,提升物理知识的认知范围。
最后,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重视对前期学习知识的巩固,在课堂中善于使用类比教学,例如在进行内能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前期学生的机械能加入到类比中,将其中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类比学习的思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进一步提升物理课堂的效率。
(二)善于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类比教学
物理本身就是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科学的规律,因此物理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知识,在进行类比教学中可以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引入到课堂中,联合实际生活对物理知识进行传输,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带入到教学中,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惯性的学习中,可以将现实生活中骑自行车的经历进行分享,在刹车后自行车任然会往前行进就是因为惯性的关系,通过这样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不断的将现实生活中相似的现象进行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总结分析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三)积极与其他科学知识进行类比
教育改革的推进使得学科综合的理念不断的深入,因此在进行物理教学中需要将学科之间知识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使用学科之间的契合点进行类比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学科整体融会贯通的意识,进一步将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起来。
例如在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时,就需要将物理知识、化学知识和数学知识进行结合,使用物理知识将有害物质进行分离、化学知识对污染进行净化、使用数学知识对整体成本进行计算,这样将各个学科融合的方式,可以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进行提升,从而掌握更加科学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类比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知识探究能力、学科协作能力整体提升起来,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符合新课改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是一种使用前景教学的方法。但是在使用中需要结合实际需要,关注学生实际学习的特点,科学的展开教学工作,提升类比教学的质量,增加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初中物理知识的体系性较强,在进行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老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高效获取初中物理知识。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进行思考,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初中物理知识学习中利用思维导图,主要是利用其让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体系进行构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2]。
比如在讲解与现象相关的知识的时候,有许多零碎的知识都可以被归类于光现象的学习内容当中。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对光现象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建立起以光学知识为主体的小的物理知识体系。老师可以为学生明确思维导图的核心,让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分支进行完善。对于初中物理教学内容来讲,像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都是光现象学习的重要内容。老师引导学生完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可以使学生的物理思维得到完善,促使学生完整地掌握物理知识模块。因此,在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建立。
二、在物理概念了解中,巧用思维导图
要提高学生的初中物理学习质量与效率,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物理思维中有着许多不同的思维方式,老师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就要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正确的理解。思维导图在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维导图应用的意义就是明确不同的物理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导图对初中物理问题进行轻松的解决。当学生的物理学习思维出现断点时,可以利用发散性的想法使不同的概念得以结合。
比如在学习电流与电路的相关知识时,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让学生了解串联与并联的概念。老师可以利用电路图形的展示,让学生将自己头脑中的物理概念与相对应的电路图进行结合,使思维导图的内容更加丰富。这样,在学生的学习中,一旦出现概念混淆的问题,就可以利用曾经建立好的思维导图对自己的物理学习进行指导。因此,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物理概念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物理基础水平。
三、在物理习题解答中,巧用思维导图
物理习题的解答过程是学生利用初中物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物理习题所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初中学生很容易在物理习题的解答过程中遇到困难。许多学生面对新型的题目不知从何下手,也无法理清解题的思路。因此,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得到解答。
篇7
前言:
物理学是理工科学习中重量级的学科,其不仅仅与生活知识、自然科学相挂钩,更与数学、化学以及其他学科相互关联,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力度越来越深入,初高中物理衔接不连贯的问题也逐渐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物理的学习上不再感觉吃力,成为教师在新课标大纲要求下教学任务的重点。
一、如何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大纲要求
根据新课标的大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降低教学难度,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课本而忽略与社会生活实践的教学方法,深入了解初中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及知识,处理好高中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努力做好新课程理念下的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问题。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应该主动删除《教学大纲》不做要求的知识点,对教学大纲中降低要求的知识点应该进行适当讲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分清重点,有条理、有目的性的进行学习。
根据下表,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根据这些理念,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便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自主调节了,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化教育目标的要求。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问题的症结所在
(一)教材差异
由于高中课本与初中课本对学生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在课本的设置上便存在了很大的不同,初中物理多从实验进行学生的课堂引导工作,授课环境比较活跃,而高中的物理课堂多以知识叙述性为主,知识量与信息量的增大减少了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的时间。其中较强的理论性是初中学生学习时很少遇到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初中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接受高中的课程的过渡性时间,使学生产生不习惯的抵触心理,从而造成初高中教学知识的不衔接问题。
(二)教学方式的不同
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重视高中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而忽视了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不同,导致学生在听讲时并不能够跟上教师的教学步伐,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产生严重脱节。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重点难点标识出来,一味的按照课本模式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分不清重点、难点。
由于高中物理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师在进行讲课时采用叙述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提醒与授课双管齐下的方式,导致学生对题目以及教学内容感到枯燥以及乏味。高中物理与数学等科目关联紧密,在进行物理题型的计算时会设计到数学的计算问题,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忽视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只关注公式的使用状况,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时,不能够熟练掌握。
(三)思维定势以及相近概念的混淆问题造成的学习干扰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养成自身的学习习惯,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养成的习惯很自然的便运用到高中的学习中,由于高中物理较之初中物理学习而言,难度较大。因此学生掌握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做题的技巧并不能够满足高中物理知识的接收,而初中物理学习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产生排斥感,造成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问题。
相同的物理概念,是学生在做题时经常搞混的,例如动力势能以及重力势能等问题,常常使学生迷惑,由于初中的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时还不能够对高中知识进行有效的对比以及归纳总结,造成学习思路跟不上,初高中的物理知识脱节。
三、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初高中的物理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由很多原因造成,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改变学生知识连接不系统的现状,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更多、更有效的知识传递。
(一)找出教材的共通点
教师在进行高中物理的授课之前,应该进行初中的物理课程旁听,体验一下初中物理的课堂气氛以及初中物理课堂教授的重点。在课下对初中物理课本进行研究以及对其试题进行总结,这样在高中物理的课堂授课中,教师便可以极快的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出初高中教材的共通点,利用初中的物理知识层层引入,让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更加容易。
(二)改变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一成不变的高中枯燥的叙述式讲学方式,加以辅课件的讲解。虽然高中物理知识比较难理解且任务繁重,而且不似初中课堂拥有众多的试验以及活动对学生进行引导,但是高中物理课堂也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对知识进行变更式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提高课堂氛围,使高中物理课堂不至于与初中物理课堂有太大的脱节。
(三)改变思维定势
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一定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对不利于学生高中物理学习的学习方法进行纠正与引导,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高中物理的课堂。
相近的概念通过科学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示范,并且列表进行分类比较,让学生理解其中的不同,避免概念的混淆。
结语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教师更加应该顺应大纲要求,重视初高中物理的衔接问题,做好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的衔接,对学生进行自主思维能力的鼓励,使初高中物理的教学与学习能够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篇8
一、从基础知识出发,从“了解”开始学习
任何事物的学习都要经过一个从简到繁、从浅到深的过程,初中物理的学习也同样如此。学生首次接触物理学科,对于有关的概念根本就弄不清楚,更不用说去理解和运用了。所以教师这个引导者的角色就要发挥出本身的价值,指引学生一步一步地进行了解、理解,最终能够让学生形成对“能量”的认识。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有关“能源与能量”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首先针对这个专题进行知识点归类: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源与社会、可开发新能源等几个部分,并且把其中每一个小专题拿出来进行细化讲解,比如关于“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这个小专题,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有关化学能、核能等能量的分类情况,让学生清楚能量的具体分类和各个分类的具体说明。只有在这样的细化了解下,教师再来进行教材知识的深入讲解,学生才能够进一步理解。
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去积累有关能量的知识,从课外积累中来增强自己的了解。例如大部分学生的家中都会有太阳能热水器,这就是一种运用太阳能的生活现象。还比如潮汐能、地热能的运用,也是极大改变人类生活的能量,学生也可以通过生活阅历来进行初步的了解,形成对物理能量的初步认识,从而激发一定的学习兴趣。
二、不要疏忽每一个学习细节
在初中物理能量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困难,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没能够对相关的知识掌握透彻,从而存有一定的疑问。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就要反复问学生是否彻底弄懂所学的知识,在所有学生肯定后再来进行下一步的讲解,避免每一个环节的缺漏。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初中物理“机械能”时,教师在讲解完后可以向学生提问:“机械能包括哪些能量?”学生答:“动能和势能。”教师再问:“那么势能还包括哪些能量呢?”学生答:“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教师问:“能否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哪种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学生答:“比如鸟在空中飞行时就有动能和势能。”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就是一个对知识点巩固的过程,教师在提问时还要注意对每一个知识细节的顾及,不能疏忽每一个细小的点,这样才能避免学生觉得能量的学习和困难的现象。除了在教学课堂上要注意细节外,学生的练习作业也是一个存在着疑点和难点的地方,教师同样要自习查阅,找出学生的共同疑难点,并且做出一定的解释和说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把每一个环节的每一个细小问题都要解决彻底,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作业练习错一堆的情况。
三、设计能量概念复习专题,完善知识网络
在课堂上教师传递能量概念相关的知识后,课后的练习时,学生会出现做题时相关概念模糊,不理解等情况。所以,概念的建立不仅仅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后还需要很长时间去深化和熟悉这些能量及相关概念。通常情况下,学习了物理概念之后,有两个事情需要去解决:(1)物理规律的运用;(2)物理知识网络框架的构建。因此,能力及其相关概念规律的运营和知识框架构建不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就形成了,后面还需要对这些概念和知识进行重新整理组合并搭建相关的知识框架。在学完能量及相关概念后,通过设计能量相关的复习专题能够帮助学生区分不同的能量概念,将能量概念的表面意思和具体规律与内容相结合,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与规律在脑海形成一个整体。另外在进行能力及相关概念的相关专题复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去分析和辨别不同类别的能量概念。类似于“题海战术”这些练习通常会让学生陷入物理学习的误区,学生容易思维固化,逐步丧失物理学习的兴趣,最终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厌恶或者其他的负面情绪。例如,在学习了机械能后,可以推出机械能概念的整理和复习归纳,帮助学生去了解和认识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的不同点,并绘制相关表格,将这些能量的特点分别记录,最终构建相关的知识框架。
四、总结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能量及相关概念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而能量及相关概念的教学也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之一。所以,教师应当从多个方面去研究能量及相关概念的教学方式,从上课充分备课到课后作业批改的每个步骤都不能忽视。帮助学生去区分不同的能量概念,完善相关的知识网络框架,最终帮助学生走出能量及其相关概念的学习误区,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篇9
一、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和问题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国家和政府的关心下逐步推进,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和问题仍然存在。一方面,虽然各个学校积极响应新课程改革精神,倡导各学科教学推行新的教学策略,逐步改进传统教学方法,但是一些物理老师,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学岗位工作多年的老师,已然形成以传统教育模式为依托的教学方法,不能真正达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要求。在新课改环境下,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实践存在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不理解,过于担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实际教学中增加了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包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仍然很重,与物理老师的互动少,并不能真正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率仍旧不高。
二、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变革集中体现在对单一的认知性教学、重视知识结果的接受性学习的超越。教学方式转向的基本特征是由重知识的接受性教学向重综合能力的探究性教学转变,由单一的认知性教学向多维的体验性教学转变,由机械的决定性教学向互动的交往性教学转变。新的教学模式突出探究教学、体验教学、交往教学及综合教学的发展价值。新的教学活动方式主要包括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各种类型。此外,教学目标的确定、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都与学生的发展具有内在联系。标准化、统一化、同步化的教学局限了学生和教师的交往和互动。这种片面的决定性教学极大地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2.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学习物理知识,一定离不开做实验,做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那些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的实验,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好精心准备,力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楚实验的过程、现象,或保证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对那些需要在课外完成的物理实验,做好指导、安排和要求,并适时地组织学生将实验过程或观察到的现象、遇到的问题等在班内进行交流,以期达到实验的真正目的。只有重视物理实验和实践,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才能切实保证物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3.制作重难点知识微课,巩固课堂学习成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在家庭中越来越普及,我们的生活进入“微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方面的“微课”随之出现。微课的概念现在已经逐渐被教学一线教师接受及应用,微课最大的优势在于教学内容可反复演示,物理学科是讲究逻辑与衔接的课程,一旦课堂中有某个知识点没有听到或没有听懂,就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整堂课知识的理解。有了微课学生就可以通过微课视频再次对重难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有助于学生回顾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对未能理解的知识进行重新学习,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4.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现今的社会生活条件比较好,更多的高科技成果的应用,使基础物理学知识及相关现象离学生越来越远,加之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少,学业负担较大,对身边的事物淡漠等原因的影响。学生的生活经验极少,观察能力降低,动手实践机会更少。这就要求教师更有效、有目的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提问。布置实践性作业能更好地达到目的。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是学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的很好时机。在这个时机下,根据教情、学情的不同情况有目的地布置实践性作业,效果好。如走进厨房,观察炊具,看妈妈做饭的全过程;走进工厂,观察机械;走进汽修厂,认识内燃机;到建筑工地,你发现什么?等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询问、查阅资料,找出其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学生可以采取录像、照相、录音、写卡片等方式,把采集到的信息在上学后与同学分享,并进行整理分类。按主要涉及知识分类,注明清楚原理的,再学习可以解决的。要大力表扬有创意的发现和提问,特别要表扬时有发现的学生。这样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学生积累经验,开阔视野,为突破难点打下一定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5.合理定时进行教学反思,取长补短。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认真反思过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高效课堂所需的支撑。其实,课后的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是重要的环节、是高效课堂建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教师的反思可从自己的成功之处入手,实现有益的借鉴,在此基础上不断自我完善,推陈出新,逐渐夯实基础。当然,也可以从失处进行,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今天的失误也可能是明天高效课堂少走弯路的警示牌。教学反思可以从教学机智和学生灵感、师生交流中的“火花”说起,或方法改进,或内容发现,或即时顿悟,或沉甸甸的收获静心沉思,不断扬长避短,虽然说“没有最好”,但是可以“做得更好”。教学是有规律的,发现并用好他们,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是有方法的,找到并创新地运用,是课堂效率不断提高的加速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定期反思自己的问题,不断探究更优质的教学方式,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对于教师来说并不陌生,其能够通过形象的展示,将各个知识点的结构结合在一起,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思维导图与传统的记忆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其能够更好地利用教学资源,能够提升学生的记忆效果。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可以让枯燥的理论知识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尤其在物理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应用更加可以显现出其他教学效果所不具有的重要优势和特点。因此,教师要积极探索思维导图的应用方式,其当地运用思维导图加速学生的知识内化,让学生的物理学习更加具有效率和质量。
1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各中学对物理实践性教学大多注重的是对课文的理解,并要求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式的学习。物理学科讲述的都是源自于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每一条定律、每一个推论都是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反复推敲,因此,教师在对物理进行教学时,不应将课本知识“堆”到学生脑子里,而是应该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的物理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理解的能力。目前初中物理实践课程中的现状大多呈现出实践课程少、实验设备不完善、对实践课不重视的现象,一味的注重课本知识的灌输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物理教学效率较低。这样的物理教学使学生们脱离了实践和思考,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教师应该要意识到这种教学模式下的缺点,分析物理教学中的重点,重视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锻炼与培养,让学生形成物理学习意识与思维。
2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2.1课前应用,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恰当的应用思维导图的思维方式将所学知识点进行立体化,突出学习重点,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思维导图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展示课本中知识结构间的相互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科学的运用思维导图方式对课本进行课前预习,这样学生就可以领先学习,对不是太理解的问题在课上重点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比如,笔者在进行《运动的描述》教学时候,便让学生在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课前预习。这让学生们的“脑洞大开”,有的同学将“运动”绘制成为层层高楼,在第一分支上写出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等相关概念,在第二层就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机械运动、变速运动的分类,从而达到对运动的准确判断。第三层则针对运动的应用特性进行分析,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分析,让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方式,学生们掌握了重要的知识点,对于学生主动性的提升大有裨益。
2.2立足生活,降低学生记忆难度:
初中物理知识意在培养学生们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应用能力,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因此立足生活的讲解更有利于降低学生的记忆难度,促进对知识点的理解。初中物理中包含较多基础的公式、定律、推论等,一味的死记硬背式学习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践课中,通过简单的实际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分析物理现象从而认知物理规律,并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知识点与物理现象建立桥梁而相互关联,加强对概念的理解,达到学生对知识点先理解再记住,这样知识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就很容易记牢。比如,笔者在进行声现象教学的时候,便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入到社会或者生活中,感受不同声音的魅力。学生们既可以使用耳朵进行听力辨别,也可以使用专业的仪器进行探测分析,而后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对多种声音进行不同的辨别和分类,从而对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予以深刻认识。
2.3实验载体,理清知识脉络架构:
人们对各种物理现象的发现和研究就是通过一次次的实验和反复观察而建立起来的,物理学是注重实验的学科,加强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更是离不开实验的手段。在实验过程中利用思维导图方式利用全局化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理清知识点和核心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以实验为载体,理清知识脉络架构,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均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加强学习的目的。比如,笔者在进行质量和密度教学的时候,便让学生们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之后,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进行实验操作,最后对相关知识点予以验证,最后再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不仅能够了解重要知识点,而且可以在讨论和思维导图绘制中构建知识结构,理清知识脉络。
结语:
目前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方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学校应对实验教学加强重视程度,培养教师引导学生思维导图的学习思维方式,结合实际情况对物理现象和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讲解,将思维导图模式灵活应用到初中物理实践性教学中,在增强学习对知识点巩固学习的前提下,使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11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3-0140-02
1 引言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主要采用单纯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听课、教师讲课为主,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新课改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物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初中物理教学的进一步改革。
2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开展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实验过程,便于更好地掌握物理教学知识。除此之外,实验教学活动的开展还有利于对初中生观察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其物理思维能力。然而从我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初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又因受到实验器材不足、实验场地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物理实验无法进行。
而且对无法进行实验操作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只能以实验叙述的方式进行授课,即口述实验过程,把实验过程以理论方式表达出来,学生并不能够完全理解,尤其对于物理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更无法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提升。部分物理实验即便能够进行,也因受到实验条件限制,未能取得理想的实验效果,降低了物理实验的成功率,也会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展。
3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
传统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现象一闪而过,一旦学生注意力稍不集中,就会无法观看到其过程。而且在部分物理实验中,座位靠后的学生无法观看到实验过程,从而影响了教学效率。然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不足,可利用投影仪放大物理实验过程,而且还能重复其过程,便于学生观看实验过程。让学生能够被物理实验所吸引,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物理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结合了视频、图片、声音于一体,具备多样性、形象化的特征。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情境与声音的同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使初中物理的教学范围扩大,提升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灵活性增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于课后仍然可以观看实验过程,弥补了传统实验教学中的缺陷。另外,在具备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将实物演示与模拟演示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凸显多媒体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4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物理实验可以规避风险 初中物理实验包括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课外实验、探究式实验等,物理实验具有一定危险性,实验操作要求高。然而初中物理课程教学需要做实验,否则学生难以理解相关的实验内容。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动静结合的特征,可结合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用于实验教学之中,不仅能够向学生立体展示教学内容,而且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获取比较理想的实验效果。
如在讲述电路与电压知识时,如果教师直接演示因短路而造成的保险丝熔断现象,则具有较大危险性,可能会导致师生受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家庭电路的常见故障与问题。多媒体技术的模拟实验同样具有逼真的物理实验效果,便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物理实验过程 由于部分初中缺乏良好的物理实验室、实验材料等条件,很多物理实验活动无法开展。尤其是对复杂物理实验,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讲解,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对知识点进行消化与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突破空间、时间的限制,用更加形象、直观的方式模拟物理实验过程。
如在讲解电压、电流知识时,学生并不了解电流以及电压的存在形式,因此,教师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电流、电压的形成过程,并向学生进行展示,可展现不同强度电流存在的状态。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应用类比法,如将电流类比为水流,将电压类比成水压,采用类比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易于理解物理知识,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利用多媒w技术可以控制实验演示时间 有些物理实验需要观察的时间较长,学生并不能够立刻观察到实验现象,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上不可能花费很长时间操作一项物理实验,如硫酸铜溶液与水混合后的反应就是如此。另外,有些溶液具有毒性,一旦操作不当或长时间接触,还可能导致师生中毒,实验安全性也不高。而教师也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实验过程,使学生能够观察到实验现象,甚至可以将实验现象放大,便于学生观看。还有一些实验现象较快、稍纵即逝的实验,如在晶体融化实验中,稍不留神就会导致实验现象无法被观察到,然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则可以放慢其速度,物理实验教学便于学生仔细观察。
在讲述光传播的知识时,教师可通过法拉盛课件,对太阳、月亮、地球进行模拟,使学生明确三者的关系,对月食、日食等自然现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解这些自然现象的成因,促使教学活动更具体化、形象化。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降低物理实验教学的难度 初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尤其是与物理实验相关的知识点非常抽象,不易理解。如在学习宇宙探秘的章节中,学生并不了解宇宙的形态,因此,对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并不能够彻底理解,加大了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物理实验教学难度降低,如制作课件模仿宇宙星体,使物理实验过程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如在讲述浮力知识时,也可利用动画形式展示,利用不同厚度的木块表现浮力效果。利用这种形式向学生展现物理实验过程,能够使学生更迅速地了解所学知识,降低物理知识难度。
再如在讲述电动机磁场知识时,教师同样可以利用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一电动机内部的磁场表现形式,边展示图片边用语言同步描述,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其中涉及的知识点。
5 结语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易于理解物理知识,而且实现了物理实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是一种应用价值非常高的教学辅助工具。
参考文献
篇12
一、教育目标的情感层次分析
《教育目标分类学》(克拉斯沃尔、布卢姆和马西亚编著)把教育目标情感领域内化层次分为接受、反应、估价、组织、性格化五个层次,其中性格化是组织的系统化形成科学系统人生观,它是个较长期的目标。作为中学教育来说,情感目标只需也只能达到前面五个层次。结合中学物理学科教学分析,中学物理情感目标可分为兴趣、爱好、追求、思想四个层次。这里只择兴趣和思想两个层次作简要探索。
1.兴趣。初中生学习物理,首先要培养的一种情感就是学生愿意接受物理知识,即我们常说的对物理知识有兴趣。兴趣是最初的情感,须有外界的刺激后才会产生,这就要求通过物理实验、物理知识讲授等进行刺激。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行为中判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程度。一是当教师演示实验时是否会集中精力去观察。二是如果桌面上有几本自然科学的课外书籍,是否首先会挑选有关物理知识的书籍。
2.思想。初中生追求物理知识活动中,会产生一些零散的价值观念,如讲究实际、开拓创新、唯物辩证等。这些零散的价值观念,逐渐集合成一种稳定的概念化了的观念,学生将会根据这些价值观念,去判断其他(包括与物理无关)的活动、事件的价值,进而去执行。
二、情感目标教学的对应分析
《教育目标分类学》指出:“每个情感行为都有着某性质的认识行为与其对应,反过来也是如此。一个领域的某一目标可以在对应领域内找到其对应者……每个领域有时都可以作为达到另一领域的手段。”这个结论可以称之为“目标对应原理”。根据对应原理,中学物理教学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可以相互对应。
1.情感目标教学的第一层次是兴趣。分析识别教学的特点,要达到比较好的记忆效果,教学方法上是让学生对识记内容感兴趣,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对知识内容表现出关心、注意和愿意接受。所以,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在认知方面达到识记目标,同时在情感方面,学生应该是愉快的,对物理知识表现出兴趣,而不是单调乏味的。
篇13
初中物理学科的课堂教学,对于初次接触物理学科系统知识的初中生来说,是新奇和高深的。为了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学生们需要在物理教师的课前、课堂以及课后的指导下,逐步建立完整的物理学习理念、形成良好的物理学习思维和习惯。作为物理课堂知识的传授者,在当下的教学要求中,物理教师应该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互动的重要意义。因此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物理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们在学习中探索和体会物理学习的乐趣。
一般情况下,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对物理教师和初中生来说,都是一种刺激和促进的形成因素,双方可以在教学互动中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同时,也密切师生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人文性。笔者认为,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互动意义的探讨,可以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层面进行深入分析,以下就是笔者对教学互动意义探究的几点看法。
一、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的教学时,应该要意识到学生开始接触物理知识主动性学习的重要意义。学生们只有在学习新学科的初始阶段,明确学科的特征和学习的目标,才能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极力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物理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很有必要借助教学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物理教师在进行新课程的教授时,往往需要依赖于课堂的教学互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启发学生们在互动中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而教师在互动中也能够直接获得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实际掌握情况,从而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对学生们进行实时地、有针对性的内容的教学指导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解读物理习题的能力。例如物理教师在教授声音章节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现场声音的互动与实验,让学生们真实感受物理课堂教学乐趣的同时,及时深化学生对声音学知识的了解,进而加深学生对相关课本理论知识应用实践性的认识。
其次,物理教师在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中,也能够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教学互动反馈中,了解自身教学的优点和缺点,进而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快速的解答和改善。初中物理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互动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并将教学互动的理念深入到实践中去,才有可能引导初中生们强化对物理系统知识的学习理念,进而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另外,物理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和课下的时间里,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物理学习任务,在鼓励学生独立完成物理练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与练习中提高物理成绩,进而达到教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目的。
二、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与思考
在物理教师通过教学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外,初中生们在教学互动中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思考与探索,从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素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科学社会。
首先,初中生们由于新接触物理学科的学习,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思考有可能会停留在基础原理和理论的应用上,在面对一些复杂的物理习题时,往往会陷入到问题的犄角里,从而造成理解的偏差和对物理原理应用的受限。因此,初中生在应对此类问题时,通常也需要认识到在经过自身的思考之后,不需要通过与教师的教学互动,才能扩展对物理问题的思考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一般情况下,针对此类现象的教学互动,物理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教学指导点到即止,尽量避免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面解答,从而造成学生对问题思考的不彻底、不全面。
其次,初中生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到在教师的引导下与班级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是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中的另一种互动模式。初中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让相同物理水平的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与讨论实现对物理知识的梳理和物理理解与思考过程的借鉴和学习,这往往比教师单纯的方法教授的效果会显得更加直观和深刻。
另外,高水平的学生在与其他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也可以产生影响和榜样的作用,在自身能力范围以内,实现对物理知识和难题解答理解的共同进步。
三、密切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
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对物理原理知识深化延伸的最直接的表现。其中教师与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不仅实现了自身对物理知识的教与学的完善与进步,同时对师生双方而言可以密切彼此之间的教学关系,从而促进初中阶段物理知识的教学质量。
首先,对于初中物理教师而言,课堂的教学互动是教师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理解物理原理,并将物理原理应用到实践中的主要表现。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承担着学科传授者的角色,同时也是与学生情感交流的直接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