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

篇1

作业环节可谓是课堂教学的又一起点,通过作业环节,学生可以巩固自身所学知识,教授能够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和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科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并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从而消除日后学习中的障碍。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作业环节,一般是让学生做课后练习题,这种作业内容几乎都是课上教学内容,不但形式单一,也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很多学生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作业,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也更失去了作业环节所应起到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所学的数学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有挑战性的,教师做作业环节设计,应该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注重面向学生全体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的个性,从而实现学生作业环节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使学生由厌恶写作业转为喜欢写作业。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选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这一环节,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小学数学作业环节设计所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师也必须将其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和信心。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对作业环节的个性化设计,也能够使学生充满对数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而不是畏难和敷衍情绪。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难题,学生的学习情感将会变得更为浓厚。如在学习完《分类》课程后,笔者将课后作业设计为:近年来,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很多国家要求人们将垃圾进行分类,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怎么样实现对垃圾的分类?这样的课后作业设计,使学生对所学的“分类”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还使学生更为关注环境保护问题,并形成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态度向积极方向转化。

(二)注重学生的实际水平

新课程标准所展现的是全新的教学理念,更为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果按照以往做法采取“一刀切”的作业设计方式,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而言,教师所留的作业可能过于简单,使他们不能扎下心去学习,将写作业当成了一种任务,也不能促进其学习成绩的提升;对于那些学习稍差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会感到作业题目偏难,从而产生抵触和敷衍的情绪,时间长久,他们大多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环节时,应注重学生的实际水平,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学生个性化发展观念,避免作业过于单调和枯燥。

(三)注重学生作业的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小学数学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也应该树立起大数学观念,加强学生作业和现实生活间的联系,让学生可以从熟悉的生活和现象入手来完成数学作业,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让他们体会到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促使他们树立起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如在学习《>与

(四)注重学生作业的多样化

小学数学学科所体现的应用性很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应注重数学学科作业设计的多样性。如在作业题型上,可以是填空题、口算题、列式计算题、判断题和应用题等多种形式,通过作业环节,让学生练习做多样化题型的题目,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为明确,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为扎实,审题能力和计算能力也有大幅提升。也可以引导学生改变题目的已知条件或问题,使一个题目变为多个题目,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解题思路,这种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的作业形式,能够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和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总而言之,多样化的数学作业能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二、小学数学个性化作业环节设计技巧

(一)将作业做层次性设计

素质教育更为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在爱好、兴趣、认知水平和基础知识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在作业设计环节也应注重层次性,以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学习的快乐。笔者在作业设计时依据学生实际将其分为ABC三个层次,学生可以选择可以回答的问题,如以下应用题中:小利有10本书,小明比他多5本书,(1)小明有几本书?(2)小利和小明共有多少本书?(3)当小明拥有18本书时,小利需要再买几本书?上述作业题的设计难易适中,对于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挑战和激励作用。这种循序渐进的作业模式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符合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教育宗旨。

(二)实现作业设计的探究性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模仿,而是需要学生间的自主、交流与合作,教师在设计作业环节时应体现出探究性原则。如在开展实践课程《节约用水》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学校和自身家庭的用水情况展开调查,并根据所获取的调查资料写一份具有实用性的用水建议书。这种探究性的作业设计能将课内和课外融为一体,实现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

三、结语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环节极为重要,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中所学知识,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做题技巧和审题能力,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师实施作业个性化设计的艺术是多样化的,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挖掘科学的设计方法,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成果的突破。

参考文献:

篇2

一、为了巩固新知识,设计针对性、典型性的习题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当讲完新概念、公式、定理或法则之后,针对教材重点而学生又容易忽视,出错的地方,设计一些典型习题。如讲完集合的表示方法后,为了让学生正确表示集合,设计如下习题:

1.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①正偶数集;

②不等式2x+5

③第一、三象限点的集合;

④方程(x+3)(x-3)=0的解构成的集合。

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各集合

①15的正约数组成的集合;

②x2-9的一次因式组成的集合;

③二次函数y=x2-2图象上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④二次函数y=x2-2的函数值组成的集合。

在学习完集合间基本关系时,为了强化集合概念及其表示,我又设计了如下作业:

下列哪些是相等的集合:

A=x|y=x2-1,x∈R,B=y|y=x2-1,x∈R,C=(x,y)|y=x2-1,x∈R,D=y=x2-1,x∈R,E=s|s=s2-t,t∈R。

二、为了深刻理解概念,设计教材例题习题的变式作业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往往是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把握概念的本质,需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例题、习题的潜在价值。在学习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时,根据课本上例题: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设计如下变式作业:

变式1:写出各象限角平分线上的角的集合。

变式2:集合A=α|α=60°+k·360°,k∈Z,B=■α|α=60°+k·90°,k∈Z■,C=α|α=60°+k·180°,k∈Z,那么集合A、B、C的关系如何?

通过以上变式,使学生明确了终边相同角的特点,抓住基础角、旋转角。

在学习了集合基本运算后,在课本例题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下作业:

①设集合A=x∈Z|2

②设集合M=x|y=x2,N=y|y=x2,求A∩B。

通过以上变式,使学生对“集合”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领悟“同类集合都可进行交、并、补运算,和表示元素的字母无关,也和数字的具体属性无关”。

三、为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题组作业

不同的教学内容,它的知识点、思维的难易程度等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学习要求就不能完全一样,作业设计要注意层次性和思维梯度。

如,在学习了导数在函数中的应用后,教师可以设计有梯度的作业,让学生尽力而为。

1.已知函数f(x)=x3-4x2+4x,求①求f(x)的单调区间;②求f(x)的极值。

2.已知函数f(x)=x3-4x2+ax在(1,2)上为减函数,在(2,+∞)上为增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3.已知函数f(x)=x(x-c)2在x=2处有极小值,求c的值。

如,在讲解“数列求和”专题后的作业设置中,第一层次习题为简单的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求和练习,以及利用公式求解数列基本量;第二层次习题是常见的求和方法运用,如,分析通项、裂项相消、错位相减以及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解决等;第三层次习题则是渗透字母讨论、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和开放性问题等。

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探究性、应用性等作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能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科书中寻找一些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学生自己发现的跟所学数学知识有关的问题,或是对教科书上的知识做更进一步的探究。

如学习余弦定理后,设计如下作业:

1.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余弦定理的证明;

2.小组合作收集一些余弦定理在实际中的应用。

由于数学探究性作业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开放性、实践性、合作性等特点,就要求我们要改变单一的评价。在评价中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多种结论存在,可以用展览、墙报、小论文等形式来展示成果.

总之,作业过程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从习题的选择、布置的形式、作业的批改、反馈的策略等,每一个环节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推敲,只有尽可能地优化每一个环节,才能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3

一、研究背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除了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以外还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吸引性、激励性的数学作业。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以至于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学习、研究数学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成为一个数学探究的的参与者和主体者。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趣味性的作业更是让他们亲近数学、热爱数学,从而使数学学习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轻松的活动过程。

1、小学数学作业现状分析。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式下,小学数学教育的改革越来越值得关注。我们广泛研究了现有小学生数学作业的书籍和资料,通过阅读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成果,发现传统作业中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习题形式单调、陈旧。主要以计算题和应用题为主,不能从多方面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情绪。

(2)习题中缺乏应用性,缺乏与实际问题或其他学科的联系。习题基本上是纯粹的数学题,而所谓的应用题也只不过是通过机械地辨别,模仿即可套用公式或相关的数学模型加以解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题。

(3)学生的作业都是统一的,无论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所做的作业都是一样的。这样就难免会出现成绩优秀的学生认为作业太简单,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又因为作业太难而不会做。

(4)大部分老师只是将书上的练习题和练习册作为作业留给学生,而这些习题很多都只是例题的翻版,机械的模仿和套用例题的方法即可解答,并不能真正地将所学的知识理解与应用。如此一来,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就会下降,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偏狭及应试的导向影响,一些教师仍抱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考试为宗旨”的旧观念,不敢越雷池一步,总是不厌其烦地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练习再练习”的重复的作业堆里徘徊,大量耗费了本属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了厌烦情绪,认为作业是无可奈何的负担。

2、国内外数学作业研究动态。“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在我国不仅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此曾多次下发关于“减负”的文件,但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在我国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西方学者对作业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研究,其结论和观点是值得关注和借鉴的,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与实践方面对学生作业问题进行认识与审视?如美国有一种贴近生活的家庭作业(Real-life homework),这种作业所依据的原理就是:当鼓励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他们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特别深;当孩子们意识到所学的知识会马上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时,那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就越发有意义?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探索出了“愉快教育”、“兴趣教学”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有效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学好数学。在作业方面研究方面也提出了开放性作业、实践型作业、创作型作业、探究型作业、游戏型作业研究等。有些老师为了体现新颖也做了一些尝试,但收效甚微,只是让繁华的外表掩盖了数学的本质。目前较为流行的“新型作业”有二:

(1)改变传统标题,对作业进行华丽的粉饰和包装,作业的本质并没有得到改变。

(2)通过设置情境图,以使作业图文并茂,鲜艳华丽等。其实大量色彩鲜艳、纷繁复杂的情境也给学生的作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喧宾夺主,偏离了设计的意图。

3、我个人对作业布置的看法

我校是团场学校,生源构成十分复杂,家长对子女的要求也参次不齐,家庭教育环境千差万别,由于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高标准需求,及自身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合理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学生请家教现象十分普遍,导致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家庭、社会及校内教育的三重压力下厌学现象十分严重,学生把作业当作一种负担,没有乐趣可言,缺乏学习主动性。教师迫于家长、社会的需求,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也一味地追求考试分数。

二、研究意义

1、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目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从上到下已成为一种共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为学生健康着想,我们尝试寻找一种新的作业方法,使学生少些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和快乐。

2、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学生的时间、精力有限,且青少年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这一学科的作业多了,势必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学习和发展,使能力的发展出现缺陷,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篇4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作业设计就要以学生的实际出发。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的教学中,第一课时课后作业为“做一做”(算式分别为18×4=,24×3=,25×2=,14×6=,130×5=,2×380=,150×6=,7×13=),从练习上看,这些算式很好地起到了巩固课堂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连一位数乘一位数都还存在困难,或简单的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也还存在困难,那么像“2×380=,150×6=”这些算式又将起到什么作用?教师是否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来进行作业设计?

二、关注学生的兴趣,突出兴趣性原则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无论是第一学段还是第二学段的学生,兴趣是他们学习的最大动力,这也提示教师在进行数学作业设计中,要能提高练习的质量,就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虽然新课改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只注重对新知识的教学,而作业设计依旧延续上完课,布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批改讲解的方式进行。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安排”下“乖乖地”完成,这样的结果是“抄作业”的现象,而一旦学生出现“抄作业”,教师更多采用的是“教育——批评”的方式进行,然而结果依然是“屡禁不止”,原因何在?仔细研究发现,其实学生本身也不想去“抄”,更多的原因是“做不成”、“没有兴趣”。而没有兴趣的更深层原因是什么?是教师给学生的选择面不够宽。

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粉刷围墙)的教学练习为例,课后练习“做一做”主要以附页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得不说,以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有一定的效果,但就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抽象思维虽然得到一定发展,仍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教师如果只能在情境中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始终只能在抽象的知识间打转,一旦遇到困难,积极性急速下降。相反,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体,如果教师的作业能重生活实践中进行,相信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更好地激发,效果也会更好。

三、立足学生实际,突出生活化原则

正如上例所述,要提高学生在作业中的能力,还得从生活这一大情境出发。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的确,知识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特别是小学数学,更多的是建立在学生生活基础上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要能保证数学作业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还得从生活化的作业设计做起。

同样是在(粉刷围墙)的长方体教学的练习中,教师摆脱教材的束缚,让学生以直尺、卷尺等为工具,以教室内的粉笔盒、黑板擦、文具盒,家里的冰箱、书柜等为调查对象,以小组为合作形式进行长方体的调查活动。学生在实地调查中,不仅能获得对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整体感知,亲自接触到长方体,通过探究后去计算,然后再和课本结合起来,对粉刷的墙壁进行计算,学生的计算能力随之提高。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差异性原则

篇5

一、趣味性作业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作业布置得有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对作业的积极进行,进而积极地投入到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来,这对于巩固知识内容和提高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反,如果数学作业布置得无趣,很容易让学生对作业失去兴趣,进而懒得完成,怠于完成。在小学数学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一些比较有趣味的作业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作业中包含着新颖、生动、灵活的新鲜事物,进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了加减法之后,如果运用一连串数字,难免让学生感觉到乏味,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图案的方式来让学生对加减知识得到训练,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得到了提高。

二、层次性作业设计,体现个性差异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因为受到主观因素或者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理解水平都不同。如果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不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就会造成有些学生不够消化、有些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在作业设计的环节中同样适用。

三、设计探究性作业,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能力的提高,学生只有在科学中探究,才能发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更准确且深入地理解知识,才能在遇到类似问题的过程中推理和学习知识。因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探究性作业,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教师要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题目,让学生发挥自主探究、互动探究的方式来完成作业;另一方面,教师要设计具有联系性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分析、类比和探究,进而发现和探究更多的问题,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学到更多的知识。

篇6

一、抓住小学数学的计算性、基础性特点,设置口算、快速计算等常规作业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初级阶段,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稳固数学根基、提高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的学科特点,也是教师在作业设计中必须抓住的本质特点。正是基于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小学数学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落实中都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计算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实践,小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也影响了学生成绩的高低和课堂教学的流畅与否。因此,抓住小学数学的计算性和基础性特点,体现在作业设计中,首先要定时定量的设计计算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设计相应的计算题目,如口算、列式计算、竖式计算、应用题计算等。其次,在作业设计中要注意计算与当天学习内容的均衡,过度强调计算容易造成当天学习内容的敷衍,或者让学生的负荷过重。另外,小学生的数学作业量不能过大,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趣味性快速作业,如数字接龙、计算连环套等,快速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促进数学学习成绩的全面提高。以《分数乘以整数》一课为例,教师共设计了两项作业,第一项作业以课后题为主,旨在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第二项作业为计算能力训练作业,包括口述题如=()×()、简单计算如、大数据计算三个类型。通过这两项作业,学生不仅掌握了课堂知识,也提高了计算能力,获得了更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根据知识巩固规律,将复习、巩固和预习三者有效融合在一起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思维能力发育还不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都需要通过多次重复来完成。因此作业设置中必定会以复习为主。根据知识遗忘规律,知识的巩固必须要进行阶段性复习和强化,这也是作业设计的一个隐形要求。同时,作业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更是为了将要学到的知识奠定思维基础、做好课前准备,所以作业还要涉及到预习内容。只有将知识复习、系统巩固和预习三者有效统合在一起,才能体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精髓,也符合作业设计的本真追求。当然要做到三者合一并不容易,首先需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研究小学数学知识的体系,完善的知识体系能够为作业设计提供内容框架和层次,提高作业设计的准确性和规律性。其次教师要研究学生,能够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理解规律设计作业,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正确率,激发学习积极性。第三,教师要钻研教材,准确掌握上节课知识与下节课知识之间的联系,在设置作业的过程中方能潜移默化的将知识复习与预习融为一体。例如《一个数乘以分数》这节课的作业设计中,教师把作业设计为三部分:上节课知识即分数乘以整数的复习、本节课知识的巩固和混合训练,第一项作业完成了知识复习,为巩固当天学习内容进一步夯实了基础,第二项作业是直接复习当天内容,强化理解和记忆,第三项内容则是涵盖了前两项内容,也正是下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学生提前进行学习,为下节课教学打下坚实基础。这个作业设计不仅达到了作业设计的应有目的,也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高效措施。

篇7

研究表明:“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各种器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有效的诱发学习动机、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小学生正处于懵懂且好奇心强的年龄段,而且对外面的世界认识尚浅,他们对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以灵活多变的事物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对数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保持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融入趣味性强的事物,让完成作业的过程不再乏味,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圆》的作业设计时,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本内容,从生活中找出“圆”的实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数学概念中的圆,并让学生将两者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再教学生用圆规画圆,了解圆的相关要素,而后在完成有关“圆”的作业时,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等方式,认识圆的圆心和半径等特征。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会因为层层谜题的解开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为深入学习与探究打好基础。

二、根据学生个体设计作业,提高层次性

目前很多教师为了批改作业和教学的方便,给全班同学统一地布置相同的作业。而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同样难度的作业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对于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而言,可能根本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作业,也许还会因为作业没有挑战性而失去学习兴趣;而对成绩稍差或理解较慢的学生而言,作业难度可能太大,学生寸步难行,在不断折磨中丧失信心,所以这样的作业形式和内容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我们可以将作业根据难度和教学要求分层次,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教师可以分层次设计作业,将作业根据难度分成A、B、C三个层次,A即为简单的基础作业,B为巩固基础的强化训练,而C则是侧重于理解运用,需要学生思考探究的题目。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对其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如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只要求他完成A作业,B作业作为拓展练习,而对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则有不同要求,教师可以要求他们舍A而重B和C。通过长期实践,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再对其做出调整,不断激励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让作业融入生活,提高实用性

小学数学的作业不应仅仅局限于文字和课本,更应该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提高作业的实用性。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实践性作业内容要与学生自身知识层面相适应,如在学生学习了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的内容后,可以设计类似测量实物的作业,譬如测量爸爸妈妈的身高或家中的家具等,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具体的认识,而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和《比》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列举商场打折的例子,然后让学生自我实践探究,了解打几折代表的含义及打折前后的价钱。这样开放性的作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还提高了知识的实用性,对学生而言则更有学习动力。

篇8

前言: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达,交互工具已经在教学领域当中得以应用,这是划时代的创新同时是对教育的一项重点革命,通过构建网络平台让学生能够自主的针对问题进行解决分析,完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堂下的互动,重点是它能够通过趣味性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寻找解决方法的思路,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同时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爱好,加强学生学数学的热爱程度。

一、“交互工具”的概念

交互工具兴起于1994年,在美国首先被推广使用,它是以计算机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意象化时代教学产品,它通过教师在网上任务并且在线点评,以及针对任务制作的引导性软件等功能,广泛的激发了学生对其的喜爱,一经问世便因其高效率的解决了课堂下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难题,并且引入了新的探究性学习概念,让学生在自我发现问题的同时探究真正的答案。它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互联网络现下课下辅助,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工具任务,并且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第二增强探究性学习理念,交互工具不仅仅是互联网联系平台,更是一种学习辅助工具,他针对不同时期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的软件设计,类似于今天的收集APP。针对小学数学也有固定的元件设计,软件当中每一个元素都能与书本知识相对应,并且能够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快乐学习”。我国对于交互工具的引入较晚,基本上在2005年之后,直到2009年互联网彻底成为我国的主流媒体后,并且伴随着智能手机的问世,交互工具才彻底成为我国教学的重点,他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尤其针对小学数学,交互工具设计出了一整套针对性的游戏,成为彻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交互工具”与探究性学习之间的时间意义

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在于增强学生的自助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问题发现的能力,同时通过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但是传统的探究性学习并不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原因有三,第一是学生个体差异影响,教师无法准确把握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无法做到有教无类,无法将一种套适合大众教学的设计教案推广到个别学生的身上,这就使一小部分学生被忽略,而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生活在一个圈子之内的,一小部分的学生被影响注定就会影响到更多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探究性学习常常被看做是课下业余作业,很少有学生问津;第二小学数学的特殊性,小学数学虽然是工具学科,但是是最为基础的工具学科,普通人一生所能应用到数学知识大部分是小学数学,因此小学数学也是必须掌握的学科,但是由于过于基础,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不大,作为小学生本身集中能力就不强,很难做到课下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差;第三传统束缚与新观念冲击,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观念一直束缚探究研究,总是以教师为核心让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分析,殊不知学生是有个人喜爱偏好的,如碰到感兴趣的问题会深入研究,如不感兴趣则会缺乏研究动力,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的都是互联网理论,对传统的学习方式丧失了兴趣。而交互工具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这都些问题交互工具是一款依托互联网依托区位游戏而诞生的新探究方式,力主调动孩子的最大积极性,让孩子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并且教师能够通过交互工具实时新的问题,也可以在线上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后辅导,并且平台软件能够得到无间断更新,保障了新鲜感,让学生能够再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不间断的兴趣冲击,从而最大程度的调动孩子的学习乐趣。

三、运用“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运用交互工具,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它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在上述运用数学“交互工具”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中,单从“认识过程”来分析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程序,应该看出A,B,C,D四个数学环节的顺序是可以“变换”的。其中,A,B,C是主要过程,D是B,C的深化。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创造性地组合教学流程,通过运用数学“交互工具”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提供的几种教学流程有:(1)问题、探索、答辩、评价;(2)提问、操作、答疑、评价;(3)问题、假设、推演、反馈;(4)渗透、模仿、内化、创新;(5)诱导、探究、讨论、评价;(6)问题、发散、综合、创造;如:y条短裤和4件T恤衫有多少种搭配方法?”这是乘法中典型的“一对多”问题,在国外常被称为“笛卡儿乘积问题”。小学生解这种问题,往往比其他“一对多”问题难得多。国外学者曾专门研究小学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结果发现:拥有模拟情境所需的所有材料,对他们解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交互工具“小熊穿衣”是个很不错的学习工具。因为孩子们一玩便知,只要拖动门中的衣服、裤子在小熊身上,马上会显示已穿好衣、裤的小熊,只有把所有的搭配都找到后,门才会关上。这样,不用校对答案,每个孩子都能知道自己的进程,为了让门快点关上,孩子们会在玩中寻找最快、最便捷的策略。“正确”和“错误”,功能为学生尝试一矫正一再尝试一验证提供了支架,孩子循环往复地试误的过程,就是主动建构“有序组合”的过程。这一工具,促使学生能饶有兴致地进行复杂的思考与设计,投入到数学高级思维的训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蒋鸣和将“互动”进行到底―数学和科学教学中的互动课程[J]信息技术教育,2004, ( 9 ) :4-6

篇9

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很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小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都是不同的,数学知识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非常喜欢数学,因此利用课余时间掌握很多数学知识,而有的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勉强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因此,在进行课后作业设计的时候,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

题,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获得成就感。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在布置作业的时候,C层次的学生

必须完成基本习题,其他习题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来选做;B层次的

学生应完成基本习题和附加题,其他习题根据个人情况选做;A

层次的学生需完成基本习题、附加题和五星习题。通过这种分层次的作业设计方式,能够使学生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也可以使学生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并努力挑战下一个层次的目标,获得学习的乐趣。

二、设计探究性的课后作业

探究性的课后作业就是指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通过自我调查、动手操作、合作沟通、数据分析等方法完成数学作业,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并具备数学自学能力。一直以来,教师往往将作业当成巩固学生知识的工具,而没有将作业当成能够带领学生探究的手段。因此,在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应适当增加探究性的话题,让学生能够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并且让学生学会发掘数学公式、理论背后的含义,并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四则运算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这样的课后习题:“请与妈妈共同去菜市场买菜,并将购买的种

类、数量进行记录,帮妈妈计算出买菜的全部花费。”在学生做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就会利用乘法将每种菜的数量和单价相乘,并用加法相加,再对商家的折扣使用减法扣除。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作用,并思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锻炼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

篇10

(2)降低学习难度。没有任何资料、数据说明小学生的数学越难,学生的智力发展越高。数学越难,学生就越有兴趣;数学越难,学生的思维发展越有逻辑。中国的数学难度大概是世界第一的,中国的小学数学六年级难度相当于美国的初三,中国的初三数学相当于美国的高三。

例如ACT是美国大学入学测试的简称,相当于美国的高考。有次在中国招生,其中一道数学题为:19+3x=5x+11,那么x=?,下面还有四个选项,而且ACT考试还允许考生在数学考试中使用计算器。

(3)要有实用性。教育的目的就是关心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和他的快乐成长,学会生活。我们从教材的改革已经看出,教材中数学内容的设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的需求,更加从能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而设定一定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我们在作业设计上也要力求体现这样的思想,让每一道数学作业都能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会大增,何乐而不为呢?

二、小学作业布置的类型

(1)设计趣味性作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上也要力求体现趣味性。比如数学教材中,我们可以尽量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成童话、游戏、故事、谜语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游戏化作业。儿童是用“动”来感知这个世界的,玩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我们把作业内容和游戏有效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就能真正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游戏类作业适合低中年级的学生。比如学习《认识物体》一课后,让学生做一个认识物体的游戏:把一个同学的眼睛蒙起来,让他们用手摸桌上的东西,说出是什么东西,并说出是根据什么性质辨认出来的。这样的游戏化的作业设计,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玩中学习并巩固了知识。

(3)设计实践性作业。数学作业只有和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彰显它的魅力,才能成为真正的数学,才能让数学作业成为学生的最爱。否则,学生面对枯燥的一组数字,只是在不停地计算,就会没有了兴趣。当一个数学问题和生活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增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会加强,学习数学就会成为他的一种追求。

如学习了《年、月、日》后,可以请学生们根据课上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你需要的年历;在学习了比例尺知识后,可以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分小组测量、计算,用合适的比例尺画出学校的平面图。再如学习完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后,就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师,让他们计算一下把家中的房屋进行装修,地面和墙面一共有多少平方米?这样,能让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4)设计探究性作业。课标提出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合作的、反思的、探究性的。探究性作业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学完“比例尺“教学内容后,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份探究性的作业供学生讨论完成。比如请学生自我绘制一份家里的平面图,并认真思考:你认为这客厅的设计和摆设合理吗?你有什么改进的措施?为什么?再如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可给学生设计这样的一份作业:请你按照消毒液的说明书,自制一瓶消毒药水给家里的厨房和厕所进行消毒。

(5)设计分层性作业。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并在作业设计上也要体现这样的观点。设计中可以将作业按照难易程度分为基础、中、难三个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来做,但学困生必须要完成基础的题目,这样能做到保底。此种设计会增加教师的负担,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广泛收集教材外的题型设计。

篇11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新课程把自主探究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突破口,这种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探究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的参与中获取知识,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创造,积极参与,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其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以教材为载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竞争意识。其次,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教学时,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引出问题,使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和教学有关的事例,这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兴趣盎然,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形象,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同时,教师还要重视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课堂教学方式作出调整,准确把握重难点,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有针对性地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只有做到因人而教,才能促进每个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精心设计学生作业

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必须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有针对地创设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能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使他们的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和敏捷性能够真正得到锻炼。一是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弹性作业。比如,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让学生免做作业,从而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探究知识,提高能力。或者针对那些学习上确实困难的学生,可以给他们单独开小灶,适当为他们留一些难度较低的作业,让这些学生能够在做作业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二是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可以给学生多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探究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重视探究性作业的实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更扎实的知识,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造高效课堂。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能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他们理解和接受所学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向45分钟课堂时间要效率,在教学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智力水平、认知水平等合理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相长,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五、注重课堂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能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才能兴趣盎然、乐此不疲,他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加投入,学习起来是轻松的,而不是痛苦的,会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教师应该注意导入的时间不能过长,要做到少而精,导入要和教学内容相联系,引导学生顺其自然地探究新知。具体到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合理过渡,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遇到的困难最小化,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日常课堂教学时,我们要把数学家的成功故事介绍给学生,还可以把数学领域等待解决的问题告知给学生,引起他们探究欲望。

六、实施多元评价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实施多元评价,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在学习中所表现的态度、习惯、情感等,通过合理评价,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信心。评价并不等同与表扬,如果给予学生过多的表扬,就会使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趋于弱化。

七、结语

课堂教学的一门很深的学问,打造数学高效课堂,应把课前、课堂、课后有机结合起来,将每一步的工作做细、做实,课堂上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重视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表现,努力拓宽他们的思维空间。教师应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树立服务学生理念,以教学理念作指导,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勇于实践,不断总结,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徐建朝 单位:河北省任县骆庄乡中心学校

篇12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先学后教”指的是课前教师精心设计好探究性的作业,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前置性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尝试、体验、感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好的学习经验。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探究生成的知识也要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课堂上能更顺利地组织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引领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归纳梳理、总结提升,帮助他们及时巩固内化、应用拓展。本文主要围绕前置性作业教学展开分析。

一、小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策略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方式、评价方式以及课堂管理形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的改变与调整。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开始遵循“开放性”的原则,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这种开放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开放,更是思维上的开放。设计作业时,要把学生的“学”放在首要位置。另外,前置性作业设计的终极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教师在课堂上“好教”,还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好学”。学生在完成前置性作业之后,在对知识进行交流之前,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前置性学习系统进行检查。为了让生生之间的交流更有深度,让交流变得更有效,学生的前置性作业完成的质量还需要教师的帮助与督促,针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错误知识点,教师要进行系统讲解、订正。此外,对完成质量较高的前置性作业的学生,教师也要在课堂上进行分享、表扬,让这些学生在全班学生当中起到示范的作用。针对高年级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以采用抽查或者是小组长检查、小组交换检查等方式来进行对症下药,让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感情。

二、“前置作业”要有导向性

“前置作业”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新课做预热,为新课做铺垫、做指引。因此,教师在课前所精心设计的探究性作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前置性作业,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究、尝试、体验、感悟,而且还能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前置作业有利于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的看法和认识牵引出来,还能为接下来新授的知识指明重点,还能帮助学生了解下一节课教师上课的大概思路,从而有助于引导他们主动走入下一节课。﹙例如,开学的赛教课,教师就可以布置“如何确定物体的方向?”这个前置作业题,以鼓励学生课前通过讨论、探索再加上课上的教师指点,很快掌握确定物体方向的基本方法。对于距离的测量,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也不是难点。因此,在探究“根据物体的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这节知识点时,也就很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了。

三、前置作业要侧重知识的延伸

课堂教学知识的延伸与有效拓展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而且还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数学教师设计的前置作业就应该注重知识的延伸与拓展,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这样,也会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研究问题过程中,产生出强烈的表现欲望,会产生“别的学生还没有想出来,我就想出来了”的成就感,进而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前置性作业也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的作业,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究,使得学生的智力得到有效发展。例如,在分析《因数和倍数》这节内容时,我只设计了针对因数的前置作业:“请同学们找出18的所有因数,你们又是如何找的呢?再写几个数,分别找出它的所有因数,看看会有什么样的发现?”在问题的激发下,学生开始借助教材自主探究起查找因数的方法,在探究中还能有效发现“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则是它本身,一个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很快还学会了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有效方法”等知识。设计这样的前置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为学生探究新知识指明方向。

四、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有效、中肯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的“助推器”。对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教师既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相互学习、评价,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让家长去监视、督促学生。当学生完成前置性家庭作业后,家长还要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例如,当学生完成一次作业后,家长可以这样来鼓励孩子“今天×××(孩子的姓名)同学的作业,完成的又快又干净,而且非常整齐,更值得表扬的是:自己在检查作业的过程中还能主动发现错题,及时得到有效改正,是值得表扬的……”这种积极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将前置性作业和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对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从根本上加以转变,使得“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此得到充分体现。前置性作业的有效适时,能将教师彻底从传统的备课方式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把备课的关注点放在对前置性学习的研究上。只有弄清楚、掌握了这一点,教师才会更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预案,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苏莉.深化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实施方案[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3).

[2]杭义寿.由“生本模式”到“生本理念”的转向——对生本教改实验的反思[J].教育导刊,2012(2).

[3]张小梅.前置性作业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中,2011(6).

[4]曹爱华.引人入胜的“前置性学习”[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3(10).

[5]杨帮武.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策略初探[J].吉林教育,2014(9).

篇13

1.设计趣味作业

1.1 设计游戏类作业。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游戏题。比如:可以将一些较为枯燥乏味的计算题改为"数学口算直通车"、"算一算如何摘取星星"、"闯关夺宝"等等。这种以游戏性、趣味性、竞赛性为特色的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培养学生做练习的兴趣,因而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练习效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完成练习,在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正确理解与认识数学知识。

1.2 设计角色类作业。小学生往往都爱表现,常常喜欢扮演一个个生动而活泼的动画形象。教师可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让孩子们尝试扮演不同的动画角色。设计趣味性家庭作业,不仅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和价值,还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使数学知识充满情趣。

2.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

2.1 小学数学题的一题多解模式。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答同一问题,对那些数学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给他们提出的要求可以高些,要求他们掌握题目的多种解法,相反对那些数学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数学教师可适当降低要求, 只要求学生能用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解题的解法就可以了,这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证明其适合复习课教学的作业布置:例:小红花小学三年级共有学生 150 人,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2/3,求女生有多少人?案例解法一:把它看成分数应用题来分析求解,把全年级人数看成单位 1, 女生人数就是全年级人数的 2/5, 可以列式为150×2 / 5=60(人)。案例解法二:看成数学和倍的应用题,把女生人数看成是一倍量,男生人数就是女生人数的 3/2 倍,可以列式为:150÷(1+3/2)一 30(人)。案例解法三:看成平均数应用题,全年级共有 150 人,把它看成是总数, 份数是 2+3=5 份, 求出平均每份人数 150÷5=30(人),再用 30x2=60(人)。案例解法四:看成是正比例应用题,根据每份的人数是一定的,人数与份数成正比例,解:设女生人数有 X 人,得到比例 X/2=150 (3+2),解得 X=60。

2.2 小学数学题的程序练习模式。教师通常在一道有难度的舒小旭作业题中, 设计出多个小问题,这些小数学题又是互相关联的,往往是前面小问题是后面小问题的铺垫和基础, 后面小问题是前面小问题的难度提高和发展,数学作业题的解题过程就有难度了,由此进行分解,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难度, 这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要求小学生针对自身的实际既可按部就班地按照程序做, 也可间隔性地做到最后一小题,提倡有能力的学生直接做最后的小题。该数学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 对学生对以后数学学习的数学思维的培养, 学习数学能力的提高都有重大帮助的意义。

3.作业设计要有探究性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对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 "新课标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作业设计要有探究性,学以致用永远是学习的最终的目的。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如我在教学了比例尺这部分知识后,让几个同学合作到操场测量旗杆、教学楼等的高度。至于需要什么工具几个同学自己讨论决定,并把具体的操作过程详细的做好记录。

又如我在教了九册第一单元《数的奇偶性》时让学生去探究①小明和小亮两个小朋友玩接球游戏,一开始球在小明手中,扔80次后球在谁的手中?199次后呢? ②"1+2+3+4+5+6+7+8+……+2010"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1+2+3+4+5+6……+2011"的结果呢?你能得出其中隐藏的规律吗?这样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把数的奇偶性巧妙地与实际问题相联系,探究奇数和偶数的和差运算规律,体会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4.创新性和实践性作业

应避免机械化与程式化,要力求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还要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在自觉自主的探究学习中,在自发自愿的合作交流中,感知"新课程下的现实数学",享受"快乐数学"。

事实证明,个性化作业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被动、机械、模仿式地完成作业为自主探索式地解决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个性化作业的度和量,使学生学而不厌,做而不烦,做到难易适中,体现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和思考性等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祖辉. 新课程理念下作业布置之我见 [J]. 教学管理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