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20世纪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放眼世界,我国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没有起到主导地位作用。其原因包括许多方面,最典型的是人才的缺乏和市场环境的紊乱。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加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可以提高电子信息工程的整体实力,充分发挥其优势。虽然我国一直在强调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但是对人才的大力培养也是近几年才重视起来。从市场环境上说,正因为电子信息工程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因此受到许多商人的追捧,他们在这块领域发现了巨大商机,钻法律的空子,牟取暴利。在这种不正当环境的竞争下,一些合法的电子工程企业的利益不能得到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其发展。
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展的程度由许多方面决定,因此要找到突破口,全面突击,从各个方面进行提高与改善,要对整个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该信息技术的发展。
3.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改善发展环境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涉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鉴于此,国家应采取有力措施,为电子信息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并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当今世界,人才是强国之本,因此,要想加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和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创造更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1]。企业要建立起公平合理的选拔制度,人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要想办法调动大家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实际的经济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水平。如果制度不合理,就会弱化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和行业的提高与进步。相关技术人员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注意不要闭门造车,要多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并发展成中国特色的产业,在实际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研究过程中要把这些先进的经验应用到研究工作中,以推动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
篇2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116-03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f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Civilian-ru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ZHANG Shuyan, MA Chunlong, HAO Junhong, ZHU Juan, TIAN Jiya
Abstract Present situation of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of civilian-ru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alyzed. According to education objective, a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at is suitable for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of civilian-ru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structed. The system is so-called “four levels, six modules, four kinds of ability”, which could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bility for students.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is also improved.
Key word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practice ability
随着现代科技与工程的发展,要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等素质。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中,民办高校在生源层次、学生特点和办学基础等方面都不同于地方普通高校,应考虑民办高校的特殊性,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监控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评估实践教学的质量[1]。本文结合长春光华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情况,就如何构建适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有关问题作一些较为深入的研究。
1 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教学形式无法替代其在培养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通过调研发现,虽然目前民办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都在谈论或开展实践教学,但从实践教学的效果来看,实践教学总体上水平不高,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2]。
1)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情况。许多民办高校的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约80%,实践教学学时只占总学时的约20%,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
2)实践教学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创新意识不强。实践教学要求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有实践经验和企业工作经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但是大部分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没有工程应用的经验,不能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只能照本宣科。
3)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不科学。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不严格。
4)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跟不上,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不达标。
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问题。由于缺少实践设备和实践场地,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2 “四层次、六模块、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由多个要素组成,具体包含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等。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根据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构建了“四层次、六模块、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3-5],在培养学生工程素养与创新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大学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实践教学。有效实施实践教学计划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保障是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设计紧紧围绕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根据岗位群的要求,构建了以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研究能力和就业能力为框架的“四能力”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具体内容见表1。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决定着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依据四种能力的要求,为了实现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突出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完善并改革了原来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了“四层次、六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四层次。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中,把实践分为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创新研究实践层四个层次,由低级到高级,由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综合,层层递进,是一个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一体、课内与课外为一体、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为一体、专业能力学习和职业化教育为一体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①基础实践层。基础实践是本专业课程的基本内容的实践,通过开设基础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电子线路的基本概念、电子元器件检测方法、电路基本分析方法、电子产品安装焊接能力,具备读图能力,掌握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电子电路技术指标测试能力及调试能力。
②专业实践层。通过专业实践环节,使学生加深理解与掌握专业课程相关的重点内容,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理解掌握专业实验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个层面上包括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③综合实践层。综合实践是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综合运用,具备电子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调试能力,增强工程能力。在这个层面上包括毕业专业实习、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职业化教育等实践教学环节。
④创新研究实践层。科技创新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给学生提供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机会,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在校园内形成科技创新教育氛围,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在这个层面上包括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等环节。
2)六模块。经过几年的研究与探索,把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分为六个模块,包括课程实验模块,课程设计模块,实习、实训模块,毕业设计模块,科技创新模块与职业化教育模块。
①课程实验模块。课程实验是针对于某一门理论课设置的。实验内容和理论教学内容是密切相关的。根据课程实验的性质,可将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
②课程设计模块。课程设计是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又不同于课程实验,学生要经过查阅、分析、总结资料、设计任务方案、论证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等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可以以一门课程为主,也可是多门课程综合的。
③实习、实训模块。实习实训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现场观察、调查研究和实际操作,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工程应用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④毕业设计模块。毕业设计要求学生以适当的项目研究为背景进行研究。通过多个方面(选题、调研、熟悉问题、查阅资料、需求分析、制订研究计划、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具体实现和调试、撰写文档、问题与方案的文字与口头表述、论文撰写)的综合训练,培养研究与实践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⑤科技创新模块。以“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为基础,对四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分阶段、分层次布置不同的实践创新学习任务,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院组织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同时与企业共建“科技创新研究基地”,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 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省市与国家组织的各项电子竞赛活动,并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维护与管理工作,当教师科研助手,参与科研项目。
⑥职业化教育模块。传统实践教学体系没有职业化教育模块,为了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做好就业准备,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增加了职业化教育模块。把职业化教育基础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并增加开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如单片机应用设计师与嵌入式工程师等培训课程,使许多学生考取了相关证书,提高了工程应用能力与就业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六模块”融合在“四层次”中具体实施。
3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我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为了促进实践教学质量提高,建立了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具体采取以下措施[6]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学校根据各学院的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评价采用专家组、实践教学管理科的形式分别进行。
对实践教学进行专门的教学督导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成立了实践教学督导小组,专门负责实践教学的督导,通过随机听实验课、检查实验教学文件、实地考察实验室等多种形式进行。
加强学院自身监控与评估 电气信息学院在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基础上,制定了更为详细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激励制度,使实践教学质量与每个教师的经济利益相关。
本专业成立实践教学监控小组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了由本专业的负责人为组长的实践教学监控小组。该小组成员定期开会讨论实践教学相关内容,互相听课,检查实践教学文件。
广泛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让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把学生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依据。
4 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要使“四层次、六模块、四能力”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作用,必须有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7]。
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抓好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加大投入,同时依托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工程特色专业等质量工程项目,结合“吉林省现代媒体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整合教学资源,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并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顶岗实习工作,能够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毕业后不需要再进行二次培训就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应配备“双师型”教师。我校为了吸引与留住实践教学教师,采用了相应的措施:
1)提高实践教学教师的地位、待遇;
2)加强对实践教学教师的培训,定期外出学习、交流,并鼓励其通过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不断提高工程应用能力;
3)部分实习、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可以由实践经验丰富、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技术人员承担。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编写实践教学文件,包括大纲、计划、教材、总结等,并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监控和评价,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同时编写了相应的实训室操作规程和实训室管理条例。
为学生配置专业导师 学院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尝试让专业课教师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并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学生整个大学期间,专业导师要帮助学生制订符合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和发展目标。
5 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实施效果
长春光华学院电气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建于2001年。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践行“以学生为本,以工程能力为核心,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实践教学理念,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目前已与吉林省奥利夫电梯公司等建立了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对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基础的“四层次、六模块、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实现了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培养出一批电子信息行业需要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6 结语
通过构建“四层次、六模块、四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监控与评估体系,完善并增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学生得到了全方位、个性化、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工程应用能力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使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认可度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但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更加有效地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对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作用,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电子信息领域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增林,关秀峰,沈呈民,等.立足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56-57.
[2]王雪芳,邱仁辉.“四模块、四层次”网状工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1):73-76.
[3]田纪亚,李晓光.民办高校理工科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5):22-23.
篇3
2.1充分的调查论证
(1)召开学生座谈会,征集毕业年级学生及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学生对“方案”的修订意见,了解学生自身需求。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2)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方案”的修订。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邀请用人单位参与修订论证,充分考虑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尤其是行业协会制定的人才质量标准。(3)参照执行教育部的专业规范标准,确保专业完整性。
2.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本着“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思想,通识素质类教育贯穿始终,德育工作与通识类课程考核结合,学术讲座日常化,引进并开设高质量的艺术类通识教育课程。针对全国各地生源基础教育水平差异,对外语、数学、计算机课程进行分级教学。专业教育逐步向产学研合作的模式靠近,专业课程开设以业界需求为主导,鼓励与业界建立长期、稳定、互动的合作关系,鼓励“方案”的部分课程以合作教育的形式开展,包括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等。
2.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方案”反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设置6学分区间,给予参加学科竞赛、参与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参加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技、军事、历史、艺
术类通识课程修读,开展创业,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生的学分奖励,该模块是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
2.4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工科实践教学比例占总学分不低于25%。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毕业实习以集中统一安排为主。重点让学生体验基层行业工人的工作过程,磨练意志,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倡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参与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的形式完成。重视课程设计。
2.5合理安排第四学年教学工作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方案”要考虑考取研究生深造和就业两种需求,1-10周集中安排课程,剩余时间安排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准备研究生考试,确保教学秩序。
2.6教学计划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随时关注行业发展需求,建立专业与行业信息交流机制,将行业发展最新的信息整合为课程资源,通过短课时的课程、讲座等形式开设,同时必须坚持“方案”的执行稳定性。
2.7分方向培养
在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上,从第三学年开始分方向培养:嵌入式集成电路、信号与信息处理两个方向。嵌入式集成电路方向主要课程:嵌入式系统原理与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微控制器应用、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信号与信息处理方向主要课程:信息论基础、数字图像处理、DSP技术与应用、信息与网络安全。同时设置多门其他方向的选修课: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
篇4
中职教育迫切需要与工业文化对接。作为为中职教育培养专业师资的职技师范学校,如何为中职学校输送具有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并兼具优秀工业文化素质的师资,是一个重要课题。北京联合大学在电子信息工程师范专业开展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与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成效。
一、职技师范教育与工业文化对接的思路
首先,开展企业文化教育,使学生认识和掌握与专业相关的企业文化。其次,在主要教育环节中融入工业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社会实践进企业,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连接、彼此融合和无缝对接。
在实践教育环节融入企业文化对接的重点。一是将一些主要实践教育环节直接安排到企业中进行,如毕业设计等;二是将企业中具有深厚工业文化素养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进学校,共同指导学生的实验课程和实训环节,依据企业生产工艺或流程及标准规范设计实训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受到企业文化熏陶。
二、职技师范教育与工业文化对接的实践
(一)营造具有工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部分教室、实验室中建立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历程展览,如行业发展的标志性产品展示、行业名人画像、行业优秀企业介绍等,营造工业文化氛围。
(二)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制定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并作为教师考核指标之一。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园中建立企业工作室,在企业建立教师工作室,使教师熟悉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的工作流程,熟悉行业内优秀企业用人标准、文化制度等。
(三)制定学生工业文化素养行为标准
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制度渗透到学生管理中,制定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要求与制度。如在电子工艺实训、专业综合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建立打卡考勤制度等,使学生“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让学生在校园内能够体会到企业文化的氛围。
(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符合先进工业文化特征的课程,实现企业文化进课堂。通过鼓励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发课程,及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讲授部分课程内容,使典型工作任务的设置更加符合实际。如在《专业综合实训》中突出项目式管理与开发的过程,渗透工作价值观,以项目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每个学生负责整体项目研发的一部分,在各自的设计过程中,注意整体项目的协调与连接,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
(五)在师范类公共课程中融入工业文化教育内容
在师范生到中职学校实习前的《学科教学论》课程中加入企业文化教育内容,如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调研,一方面调研中职学校,让学生了解中职学校的用人标准,找到自身的差距;另一方面调研企业,了解企业的文化。
(六)建立学生顶岗实习制度
与电子信息行业优秀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立学生顶岗专业实习制度。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亲身感受和体验优秀企业文化,回校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丰富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内容。
(七)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工业文化教育
成立专业文化社团,如电子信息协会等,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搭建本专业学生与校外相关企业交流的平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学生爱好、兴趣为纽带,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专业技能大赛等活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宣传学校杰出毕业生和行业杰出人物事迹,提升学生的工业文化素养。
(八)毕业设计与企业文化对接
制定毕业设计管理规定,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中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其毕业设计题目均由企业提供,选题涉及面较广,而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真题真做。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新动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5-10.
[2]王国龙.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文献综述.[EB/OL].[2010-10-18].kt.省略/news/20101018/571.shtml.
[3]余祖光,王文槿,谢幼琅.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
Exploration on the Joint betwee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Culture
——The Cas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Teachers’ Specialty
LI Xiao-ling, GAO Man-ru, HAO Feng-tao
(Teachers’ Colleg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11, China)
Abstract To cultivate teaching staff who have specialty abilities, teaching abilities and practice abilities as well as excellent industrial cultural quality is the important task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educa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college should integrate industrial culture into main educational steps, try to introduce industrial culture into campus and classroom, and introduce social practice into enterprise, with the eventual aim of mutual integration and linkage of campus culture and enterprise culture.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teachers’ education;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industrial cultur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篇5
Exploration on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Take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s an example
XIANG Hong
(College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4100)
Abstract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motivation has been more and more intensioned by workers in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Students are the main style of study, and inspir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good motivation to learn is a strategic style of study in engineering college. Through social, school, family and other aspects of individual and joint efforts to train a stable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enhance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Key words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cause analysis
为了不断提高工科类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深入了解工科类大学生学习动机,对电子信息工程400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为自编《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共20个题项,每个题目包括2~7 个选项,当场发放,回收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400 份,严格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回收率92.25%,其中大一98人(26.6%),大二92人(24.9%),大三90人(24.4%),大四89人(24.1%);男生236人(63.9%),女生133人(36.1%)。并在此基础上拟从学生工作者的视角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作初步管窥。
1 工科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工科类大学生的总体学习动机水平为中等偏上。78.3%的大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61.5%的大学生期望获得校级综合奖学金,其中23%的学生渴望获得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17.8%的大学生以考试及格为目标,仅有 4%的大学生对学习目标持有无所谓的态度。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为个人能力追求、知识获取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等;而为追求虚荣、谋取个人利益而学习的大学生人数较少。调查结果显示,8.4%大学生属于求知型学习动机,16.3%大学生属于兴趣型学习动机,18.2%大学生属于喜好型学习动机,21.6%大学生属于成绩目标型学习动机,35.5%大学生属于就业与生活型学习动机。学习自律可以从侧面反映工科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随堂观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生课堂和早晚自习情况,17.6%的大学生有过迟到、早退情况,8.9%的大学生有旷课经历,12.5 %的大学生在课堂中有过睡觉、看小说、耍手机、抄实验报告等,61%的大学生比较遵守课堂纪律。
2 影响工科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归因分析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冲击,高校学风呈现出的问题日益增多,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学习目的茫然、目标不明确,专业课学习兴趣不高涨等,厌学、逃学现象屡见不鲜。
2.1 社会环境熏染是直接原因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各种各样诱惑侵蚀工科类大学生的世界,让他们难挡引诱,沉溺其中。目前大多数在校的90后工科类大学生,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和父母、亲人过度的溺爱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当他们面对诱惑,心理抵抗力差和自控力较差,尤为突出的是对手机和网络的迷恋。大学生的约束和压力少了很多,闲暇时间增多,直接导致他们刚到大学往往过度放松自己,不断给自己无数借口“休闲娱乐”;加上工科专业的课程任务繁重、时间安排紧、趣味性低难度大,学生在学习情绪低落或学业跟不上或学习受挫时,会主动从其他渠道或方式去寻求其它刺激,而网络正好应学生所需,帮助他们暂时逃避现实。
2.2 高校管理不足是间接原因
校园是工科类大学生学习的载体,是成长、成才、成功的摇篮,高校的管理制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大学的教育模式与高中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师生之间的感情趋于淡漠。每一学期很多学生抱着好奇的心理去接受不同教师的授课,尤其是专业公选课或消极公选课,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之间不是特别熟悉,同时由于班上学生数量比较大,客观地说,每学期教师很难短时间熟悉所有陌生的面孔,并且每学期都更换的学生,教师往往会产生莫名的失落感,很难很快进入角色,对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极为不利,加上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会经常趁机钻空子,自认为老师不认识自己,随意上课玩手机、睡觉等,不认真完成作业,经常迟到、早退或逃课等,他们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不适应,这些都会使他们对所选科目失去学习兴趣,相应地,他们对该科目的学习动机也会大幅度削弱。
2.3 家庭教育偏失是主要原因
家庭教育方式对工科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一定的影响。家庭的教养方式和父母对子女学习的关注程度也都对在校子女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使得学生确立学习动机必然受到影响。从迈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刻,由于距离问题等原因,很多父母只能把学习任务交到学校和老师手里,认为孩子是成年人,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经营自己的学业,家庭唯一需要提供的就是生活费、培训费和考证费等费用,往往忽略了高中时期的各种提醒管理和关心,成绩也只是通过通话或短信简短地询问下,导致工科类大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认为父母不再关心和督促他们的学业,自己可以好好放松,对学习抱有无所谓的态度,自暴自弃,失去学习的动力。
2.4 自控能力缺乏是根本原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控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学校效果的优劣。部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弱,学习动机不足,表现出来的学习纪律懈怠、早晚自习迟到或缺勤、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作弊行为,究其原因是他们专业思想不够稳定,对电子信息工程发展前景不够了解,专业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对就业形势一片迷惘,加上受“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影响,荒废学业现象时有发生。上述现象虽然不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生学习状况的主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定为是影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缺乏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近五成工科类大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得当,尚未转变学习方式,进而出现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学习动力和内驱力不足。
3 强化工科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等,“大学毕业即失业”已在大学校园内广泛流传,如何激发和培养工科类大学生学习动机成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
3.1 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学生学习动机
学院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制定学习生活的规章制度。一方面从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等方面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靠制度建设来推动学风,从而规范学生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通过课堂考勤制度、自习制度、考试制度、评优评先、“三金”评定等规章制度的制定,保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秩序,努力实现学生管理在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同时,规范学生的学习动机必须与诚信机制相结合,诚实守信是良好学习氛围和优良学风的具体体现。定期召开诚信专题讲座、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或通过周前点名引导学生树立诚信的意识,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坚持每学期期末考试后采取邮寄成绩单和电话联系的方式向家长汇报情况,争取学生家长配合,建立长效机制。
3.2 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学习动机
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产生心灵上的满足感。工科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离不开激励机制的建立。首先,通过奖励手段,激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大学生良好的行为动机,提高自主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其次,学院通过设立优良学风班、优良学风寝室、优秀学习小组、学习标兵、学习积极分子、学习进步奖等表彰项目,每学年召开学风建设大会,适时调整学生获奖比例,科学制定评比标准,让学生受益面更广;最后,激励手段多样化,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可以同时进行,但以精神奖励为主导。
3.3 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为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动力,教师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让课堂“活起来”,既生动有趣,又不乏知识性和严肃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的信息传递量更多,更容易让学生受到感染,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资源改造陈旧的授课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教师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知识魅力吸引工科类大学生学生,建立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认真学习。
3.4 发挥家庭作用,熏陶学生学习动机
90后工科类大学生正处在从青少年到成年人的过渡期,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心理断乳期,他们从高中的父母严格监管到大学的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心理上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家长还继续悉心关注子女在大学的学习和成长,加强与学校及子女的联系与沟通。学校针对部分仍然存在思想上的松懈和行为上的盲动性的学生,适时地与家长联系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表现,向他们了解孩子高中的有关情况,积极地征询家长的意见,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影响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动机。
3.5 加强校园文化,深化学生学习动机
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工科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多方面着手:第一,定期举办一些学术报告和讲座,在师生中广泛进行学术交流,开展各种学习竞赛、科技竞赛、学习研讨、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精神;第二,积极发动学生大力开展学风创建活动,要求学生按照学风创建要求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批评,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寻求改进学风的办法,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内在积极性;第三,充分利用报刊、广播、橱窗和校园网等,加强校园文化的宣传,对学生树立良好学习动机进行感染和教育。
参考文献
篇6
一、 实习目的
认识实习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不可缺少的实践环节,是对本专业未来发展的认识的重要环节,并能为后继课教学及毕业环节打下基础。它能够加强我们学生对专业的学习热情,增加我们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我们对专业的认知程度。
作为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了解通信基础知识,掌握通信专业的学习方法,明白电子信息行业最前沿的科技知识,是关系到自己前途,关系到自己人生价值能否实现的人生大事。平时自己通过杂志、报刊、网络的了解,和四天老师的讲座,对自己掌握的通信基础知识进行整理,总结,以便在今后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更好的系统利用这些资源。
二、实习时间、地点
20__年_月_日至20__年_月_日共4天在茂名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的现代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
三、实习单位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培养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实践性通信技术为办学特色,是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
学生主要学习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交换、检测技术,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设计、研制、开发与应用,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学生所学习的主要专业课程包:电路原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数字通信原理、数字系统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程控交换技术、现代通信新技术、微波技术、DSP技术及应用等。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有省级优秀教师任教,95%以上硕士学历,博士学历2人,在读1人。本专业相关实验室投资达800多万,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实践条件在省内位居前列。
学生毕业后,可到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光纤通信、电子工程的设计、研究、开发和管理工作。
四、实习内容
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东西。
首先,第一天老师讲了我们专业的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大致内容、所学的学期与所占学分,和我们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让我们对这个专业充满了信心。
然后第二天老师讲了一些我们所学的那些专业课程的详细内容,比如电路要学什么,模拟电子技术要学什么,数字电子技术要学什么,高频电子线路要学什么都用ppt给我们观看,并且给我们大致的介绍了一些他们的内容。虽然我听不大懂,但是我还是十分努力的听着,因为我觉得很有趣,我很感兴趣。
之后,第三天老师跟我们讲了一下现在的一些高端的通信技术,3g乃至于
4g,还讲了通信技术的历史,也就是1g与2g,和一些2g技术的情况。以及一些中国三大移动网络运营商的一些信息,以及他们所使用的3g制式情况,基于TD-SCDMA技术制式基础上的中国移动,基于CDMA20__技术制式基础上的中国电信,基于WCDMA技术制式基础上的中国联通。还有中国国产的TD-SCDMA的一些情况,像他的研发过程和时间,是谁提出的之类的情况。还给我们观看了一些3g手机的附带功能等等。下面就是一些这些内容:
移动通信 特点:
1复杂的信道特性:a路径损耗 b多路传播
2多而强的干扰:a同道干扰(同频率) b邻道干扰(邻信道) 蜂窝式小区制中相邻信道不可使用同一频率
3多铺勒效应
4组网方式灵活:大区制,小区制
5频率资源有限 6对设备要求高
移动网络结构:基站 ,移动台,移动业务交换中心
GSM网络系统由3个分系统组成:移动台,基站子系统(BTS),网络子系统(包括HRL,VRL,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监管系统)
移动台工作的频段:发射频率(上行)为890MHZ——915MHZ;接受频率(下行)为935MHZ——960MHZ
基站:GSM基站在GSM网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GSM网络的通信质量。GSM基站是一种技术要求较高的产品,最初的基站设备基本都是一些国外的产品。随着我国一些高科技电信企业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不断深入,一些国内的电信企业如大唐、广州金鹏等公司也生产出多种型号的基站。
GSM赋予基站的无线组网特性使基站的实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宏蜂窝、微蜂窝、微微蜂窝及室内、室外型基站,无线频率资源的限制又使人们更充分地发展着基站的不同应用形式来增强覆盖,吸收话务--远端TR_、分布天线系统、光纤分路系统、直放站。
3G知识:目前国际电联接受的3G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WCDMA、CDMA20__与TD-SCDMA。CDMA是Code Divisio Multiple Acce (码分多址)的缩写,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基础。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频分多址(FDMA)的模拟调制方式,这种系统的主要缺点是频谱利用率低,信令干扰话音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采用时分多址(TDMA)的数字调制方式,提高了系统容量,并采用独立信道传送信令,使系统性能大为改善,但TDMA的系统容量仍然有限,越区切换性能仍不完善。CDMA系统以其频率规划简单、系统容量大、频率复用系数高、抗多径能力强、通信质量好、软容量、软切换等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1、WCDMA
全称为Wideband CDMA,这是基于GSM网发展出来的3G技术规范,是欧洲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它与日本提出的宽带CDMA技术基本相同,目前正在进一步融合。该标准提出了GSM(2G)—GPRS—EDGE—WCDMA(3G)的演进策略。GPRS是General acket Radio ervice(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的简称,EDGE是Enhanced Data rate for GSM Evolution(增强数据速率的GSM演进)的简称,这两种技术被称为2.5代移动通信技术。
2、CDMA20__
CDMA20__是由窄带CDMA(CDMA IS95)技术发展而来的宽带CDMA技术,由
美国主推,该标准提出了从CDMA IS95(2G)—CDMA20__1_—CDMA20__3_(3G)的演进策略。CDMA20__1_被称为2.5代移动通信技术。CDMA20__3_与CDMA20__1_的主要区别在于应用了多路载波技术,通过采用三载波使带宽提高。目前中国联通正在采用这一方案向3G过渡,并已建成了CDMA IS95网络。
3、TD-SCDMA
全称为Time Division-Synchronou CDMA(时分同步CDMA),是由我国大唐电信公司提出的3G标准,该标准提出不经过2.5代的中间环节,直接向3G过渡,非常适用于GSM系统向3G升级。
五、实习体会与总结
四天前我刚刚进入实验室,看到那些陌生而且新颖的实验设备,我十分好奇。四天后的现在,我随着老师的介绍慢慢地对它们了解,虽然老师讲得很多东西我其实都听不太懂,但是我还是努力且专心的听着,因为我觉得这很有趣,而且这也能培养我的专业意识和让我对未来本专业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这四天的认识实习里,对我影响十分的大,它不但让我了解了我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以后的就业前景等等,还告诉了我们往届本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之类的重要信息,让我对本专业充满了信心,不像以前一样对本专业一无所知,不知以后就业的情况。所以我十分感谢学院在这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开设了这样的认识实习。
电子信息工程实习体会感想
20__年_月,学校组织的实习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但是我以100%的工作态度来对待,同时由于学习的心态来面对,而经历了这次过程,我们感性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对我将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的确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次实习丰富了理论知识,增强了操作能力,开阔了视野,并使我对以后的工作有了定性的认识,真是让我收获颇多。现将本次实习就实习内容以及未来自己努力的方向两方面作实习鉴定。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习报告范文在实习的1个月时间里,我担任工程部里面的巡检工作,学习最基本的CDMA网络知识、GSM网络知识、室内分布系统知识。NOKIA手机工程模式和三星常用工程模式的认识跟应用。NOKIA测试手机使用的BCCH、CID、R_、RQ跟T_测试G网的网络信号,三星手机使用的PN、EC/IO、R_和T_测试C网的网络信号。巡检组员关于测试的方法和要求,室内分布代维服务内容和要求,用户感受要求,网络指标要求,工艺要求等。室内分布系统总台账中巡检站点信息查找。分析C/G网络信号系统设计方案,绘画系统原理图跟设备安装图,从而弄懂网络的覆盖区域,馈线的走向,设备器件的参数等设计方案的要求。学习常用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应用于室内分布系统整改、优化工程:结合更高的网络质量要求和大网变化、有必要对已建的室内分布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评估、系统指标调测、整改方案实施、系统优化网络优化。用户投诉分析处理、室内日常通信保障获得更大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实际巡检操作要掌握的要领:GSM的通信测试用NOKIA移动电话的工程模式名称为“Net monitor"分组画面为改锥、铁锤和手机,诺基亚的工程模式启动后可以通过命令开启或关闭。工能选择-Net monitor-01进入画面00退出的程序一样,只不过后面的01该成了00。记录BCCH﹑CI﹑R_Lev﹑RQ﹑T_-PWR(等级)最强邻居小区1跟最强邻小区2的数据,以及切换测试。打通10010电话,对数据变化进行记录。主要记录数据为菜单1﹑3和9。CDMA用三星移动电话第三行的PN数值是代表者手机信号接收基站的代码。在建筑物内&室外大家可以尝试着播打。看看PN值的变化。后面的D0__数值就是下行R_接收电平值。也就是手机信号接收功率的强弱数值。数值越小,代表功率越大,信号也就越强。反之也亦然。正常范围应该是50~90之间。后面的-0_数值代表者EC/IO值,通俗的说就是扰频值。数值越大说明手机受到外界干扰越大。超过+10几乎无法正常通话了。第四行的数值T-__代表了手机上行也就是手机发射功率数字。数字越大代表发射信号的功率越强。关键就是第一页的CDMA Monitor,是工程测试人员必看的一页。如果要判断信号问题还是手机故障,依据都来自与此。完成了这些的数据记录后,还要对电表位置/读数以及主机设备的具置进行记录。
实习虽短,但收获丰富,只要付出,就有回报,而经过自己的努力,我有了机会去面对着专业性人员,听着他们对专业性的讲解以及亲自看到了许多的大型通信设备,这些都很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以及与实际相联系,很益于我在以后的工作。实习让我体会通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加深对通信工程在生产生活中的感性认识,了解这些企业生产和运营的规律,学习这些企业组织和管理知识,巩固了所学理论,培养了初步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 此次实习通过各种形式我了解当前通信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美好的前景。感受到了信息科技给今天带来的美好生活,当然以后自己也要立志献身于通信事业,重点研究移动通信新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实习体会感想
一 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加深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掌握一些理论常识。
2、通过毕业实习掌握本专业的一些基本技能,熟悉公司生产的一些基本生产流程。
3、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系统化。
4、通过毕业实习为毕业后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做好准备。
二 实习时间
20__年_月_日——20__年_月_日
三 实习单位和部门
1、实习单位:天津通广集团数字通信有限公司
2、实习部门:组装制造部
四 实习单位简介
天津通广集团数字通信有限公司成立于20__年_月,公司占地面积
16000㎡,拥有现代化的厂房,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制造设备和加工工艺,具有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研制能力。公司主要从事集群、移动通信、数字通信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和精密电子产品配套加工。公司一直坚持贯彻执行集团公司的质量方针(走科技创新之路、取持续改进之法、赢顾客满意之心)和目标(不断完善质量体系、确保产品一流水平、持续满足用户需求)。在经营理念上始终坚持:“第一流的技术、第一流的管理、第一流的产品、第一流的服务。”为目标不动摇。
五 实习内容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主要以观摩和实际操作实习为主。学习如何组装制造简单的电子产品。学习后进行了相关的测试,测试通过后,带领我们进行参观和实际操作。
首先组织我们进行了入职前的基本常识和理论的学习。
来到公司的第一天,由人力资源部给我们开展了培训。给我们讲述了公司的历史、概况、业务、发展规划、产品和技术概况以及公司的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员工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接下来给我们讲述了公司的基本人事制度和安全质量管理。
还对我们进行了几项专题类的培训,主要包括5S现场管理、防ESD知识和物料控制的培训。记忆最深刻的当属5S现场管理的培训。
“5S”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和素养(Shitsuke)这5个词的缩写。因为这5个词在日语中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简称为“5S”。
1、整理
要与不要的人、事、物分开,再将不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处理,这是开始改善生产现场的第一步。其要点是对生产现场的现实摆放和停滞的各种物品进行分类,区分什么是现场需要的,什么是现场不需要的;其次,对于现场不需要的
物品,诸如用剩的材料、多余的半成品、切下的料头、切屑、垃圾、废品、多余的工具、报废的设备、工人的个人生活用品等,要坚决清理出生产现场,这项工作的重点在于坚决把现场不需要的东西清理掉。对于车间里各个工位或设备的前后、通道左右、厂房上下、工具箱内外,以及车间的各个死角,都要彻底搜寻和清理,达到现场无不用之物。坚决做好这一步,是树立好作风的开始。日本有的公司提出口号:效率和安全始于整理!
整理的目的是:(1)改善和增加作业面积;(2)现场无杂物,行道通畅,提高工作效率;(3)减少磕碰的机会,保障安全,提高质量;(4)消除管理上的混放、混料等差错事故;(5)有利于减少库存量,节约资金;(6)改变作风,提高工作情绪。
2、整顿
把需要的人、事、物加以定量、定位。通过前一步整理后,对生产现场需要留下的物品进行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以便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所需之物,在最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最简捷的流程下完成作业。
整顿活动的要点是:(1)物品摆放要有固定的地点和区域,以便于寻找,消除因混放而造成的差错;(2)物品摆放地点要科学合理。例如,根据物品使用的频率,经常使用的东西应放得近些(如放在作业区内),偶而使用或不常使用的东西则应放得远些(如集中放在车间某处);(3)物品摆放目视化,使定量装载的物品做到过目知数,摆放不同物品的区域采用不同的色彩和标记加以区别。
3、清扫
把工作场所打扫干净,设备异常时马上修理,使之恢复正常。生产现场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灰尘、油污、铁屑、垃圾等,从而使现场变脏。脏的现场会使设备精度降低,故障多发,影响产品质量,使安全事故防不胜防;脏的现场更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情绪,使人不愿久留。因此,必须通过清扫活动来清除那些脏物,创建一个明快、舒畅的工作环境。
清扫活动的要点是:(1)自己使用的物品,如设备、工具等,要自己清扫,而不要依赖他人,不增加专门的清扫工;(2)对设备的清扫,着眼于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清扫设备要同设备的点检结合起来,清扫即点检;清扫设备要同时做设备的工作,清扫也是保养;(3)清扫也是为了改善。当清扫地面发现有飞屑和油水泄漏时,要查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4、清洁
整理、整顿、清扫之后要认真维护,使现场保持完美和最佳状态。清洁,是对前三项活动的坚持与深入,从而消除发生安全事故的根源。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职工能愉快地工作。
清洁活动的要点是:(1)车间环境不仅要整齐,而且要做到清洁卫生,保证工人身体健康,提高工人劳动热情;(2)不仅物品要清洁,而且工人本身也要做到清洁,如工作服要清洁,仪表要整洁,及时理发、刮须、修指甲、洗澡等;(3)工人不仅要做到形体上的清洁,而且要做到精神上的“清洁”,待人要讲礼貌、要尊重别人;(4)要使环境不受污染,进一步消除浑浊的空气、粉尘、噪音和污染源,消灭职业病。
篇7
通识教育在欧美国家中是GeneralEducation,又称为“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顾名思义,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广义的通识教育,指一种高等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理念不同,主张给以大学生全面的教育与训练,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见识,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它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培养。它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身,扩大学习者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精神自由。
二、开设通识教育课的现状分析
根据《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2014版),下面从通识教育课的目标、Y构体系、组织形式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工科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赋予学生以人文关怀、人文道德,使其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目标偏重于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以电子工程系的电子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为例,通识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本专业毕业生,他们应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具有基本的人文、科学素养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既具有扎实的电子信息工程理论知识和良好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的专业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结构体系
以 2014年公布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本科培养方案》为例,通识教育包括共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通识教育必修课包括政治思想类、语言工具类、体育类、计算机类等,必修课程总课时为760,学分大致占总学分比例为23.1%。通识教育选修课总学时为48,学分所占比例约为1.6%。通识选修课主要分为:人文科学领域(包括大学语文、广西旅游文化等)、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管理心理学、普通逻辑学、社会工作实务等 )、数学与自然科学领域(包括数学建模、数学素质、高等数学选讲、能源与环境概论、通信技术、电子测量技术等 )、中华文明与外国文化领域(包括中国象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文学欣赏、西方艺术史、书法、书法欣赏、唐诗宋词专题研究等 )、跨学科领域(包括创业学、公共关系学等)五大类。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已经开设107门通识选修课,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修满3个学分。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组织形式
目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的通识教育课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网络视频在线修读方式(详见附件中的网络视频在线学习通知);一种是普通修读方式。在我校2014年度第二期拟开设的网络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共引进15门课程,分别为《魅力科学》《食品安全与日常饮食》《文化地理》《当代中国与世界认识方法》《中西文化比较》《追寻幸福:中国伦理史视角》《社会心理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礼仪与社交》《法学人生》《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世界建筑史》《民俗资源与旅游》《当代中国社会问题透视》《科学通史》等,每门选课人数为250人。学生通过在线平台需要完成观看课程视频、提交作业、参与课程讨论、参与课程答疑和参加课程考试等内容。学生学习的考核方式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自主学习,然后在自行参加考试。学期结束后,由辅导教师负责统计最终考核的成绩,考核合格者获得相应课程学分。
三、通识教育课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专才培养模式根深蒂固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由桂林航天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来,长期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重技能训练轻理论教学,重专业教育轻人文熏陶。
这种专才的培养模式给人才培养带了来不良后果。具体表现为:过少的文化熏陶,使学生缺乏人文底蕴,人文素养普遍偏低;过重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导向,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创新能力发展受到抑制。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本科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课设置来看,我们会发现选修课程设置不合理。下面主要从通识选修课所占比例和分布模块来分析。
1. 通识选修课所占比例过小。
目前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马列、外语、计算机、体育等,这类公共基础课均为必修类课程,占到了通识课程总学分的90%以上,而通识选修课所占的比例仅为7%左右。本科生仅需要修满3个通识选修课的学分,这大约占本科生所修总学分的1.6%,所占比重明显不足。
2. 通识选修课内容不合理。
篇8
第一,调查实施。问卷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一是调查对象个人基本信息;二是对广府文化或潮汕文化的理解;三是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四是如何适应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差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在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期间,共向东职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大三、大二、大一三个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69份,收回问卷379份,回收率80.8%;针对东莞及潮汕学生的有效问卷数分别是209份和23份,分别占55.1%和6.1%,这与该专业东莞本地和潮汕地区学生人数分别占该专业学生总人数比例相当,数据具有较强的真实性。
第二,数据分析。首先,对区域文化内涵的理解。在明确所属文化圈的问题上,78%的学生能够指出自己所属的地区文化圈,22%的学生不清楚或者是搞混了自己所属的文化圈;其次,在辨认所属文化圈文化特质(14项)上,超过94%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属的文化具有2项或以上的特质,主要集中在开拓进取、适应力强、团结、开放包容、有信用等正面特质上;在区域文化差异性方面,63.4%认为两者差异性一般,并且认为两种文化最大的差异性表现在:语言(38.4%)和风俗习惯(25.4%)。再次,区域文化异同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其一,日常交往方面。在学习、饮食、人际交往和价值观念四个方面,39.2%的学生认为不同地区文化对人际交往的影响最大。78.9%的学生交往的同学主要集中在同一文化圈内;37.1%的学生更倾向与来自同一地区的学生交往,53%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偏向性;57.3%的学生认为在与不同文化圈同学交往中并没有存在困难,28.4%的学生不能指出是否存在困难,只有14.2%的学生认为存在困难,分别是:语言上的沟通与交流(33.6%)、生活习惯不同(29.7%)、价值观念不同(21.5%)和待人接物的方式(12.1%)。其二,社团活动方面。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自身文化背景对个人性格和为人处事有一定的影响。80.6%的学生认为在社团活动等方面能够感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超过半数表现在组织内部沟通、工作过程分歧和解决问题思路方面。其三,宿舍生活方面。75%的学生认为相同文化背景的室友较多。在与两种文化背景的另一方室友身上,49.6%的学生认为对方文化特质表现不明显,有的室友有,有的没有;在宿舍生活中因文化差异产生矛盾冲突方面,只有62.5%的学生认为不存在这种矛盾冲突,偶尔有的占23.7%,经常有的占8.2%,导致矛盾和冲突产生的因素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性格差异。其四,学习方面。70.7%的学生愿意向另一方文化背景的同学请教,7.3%的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不愿意,17.7%保持中立的态度。当在课堂上需要组成学习小组时,学生的选择倾向性跟前面表现相当一致:70.7%表示不介意地域差异,7.3%则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表示更愿意选择同乡,17.7%保持中立的态度,以听从老师的安排为主。最后,如何适应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差异对人际交往的影响。47.8%的学生认为相比中学时代,大学时代的人际交往更复杂、频繁。
73.3%的学生认为在大一的时候最能明显感觉到两种文化间的差异,75%的学生认为克服这种差异的影响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只有5.2%的学生认为在整个大学三年里都不能克服这种影响。面对由此产生的分歧,62.5%的学生认为尊重和理解是最好的处理办法;当这种分歧使个人产生困惑时,85.3%的学生会选择向老师、好友、家人、心理咨询机构等倾诉,只有9.1%的学生选择独自解决;在如何帮助克服适应这种影响上,几乎全部同学均选择开设相关讲座课程、利用心理咨询师进行个别辅导、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
三、研究结论
第一,以语言、风俗习惯为载体的外在表现成为学生感知两者地区文化差异的直观形式。两个地区的学生在交往伊始最明显感到的就是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差异,而语言与风俗习惯又是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的重要外在区别之一,这是不难理解的。第二,两种地区文化差异对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是多方面,但在不同方面是有强弱之别。从数据可以看出,在学生日常交往、宿舍生活、社团活动等都能看到文化差异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日常交往中较强,社团活动中其次,宿舍生活中较弱。这也是不难理解的,因为在这几者中,学生所处的圈子逐渐见窄,圈子里属于同文化区的人也是逐渐增多的。第三,两种地区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学生大一的时候最明显,但是克服这种影响也主要在大一时期。大一,学生刚从原来较为集中的小圈子跳到更广阔的大圈子,由于适应性存在惯性,这种不同地区文化差异的冲击也是最显而易见的。但是这种影响也主要在大一时期克服,说明广府文化和潮汕文化间虽存在差异,但仍具有相似性,这是两者能够实现较短时间内互融的内在条件。
篇9
多年来,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无锡机电高职校)始终通过三特理念、四化原则、五项工程、六个融合、7S管理等措施,努力提升学校内涵和教学质量。
一、“三特理念”培育人才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有特色才有生命、教师有特技才有权威、学生有特长才有出路”是无锡机电高职校长期秉承的办学理念。在专业建设中,学校始终把产业需求置于专业规划的首要位置,坚持“专业开发—瞄准产业;专业建设—紧贴产业;专业拓展—跟踪产业;专业服务—适应产业”的指导思想,高起点规划专业建设。学校建立了有行业企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研究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建立了专项调研制度,拨出了每年专门用于各系(部)的专业调研经费。在充分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学校按照“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协调发展”原则,确定了三大专业群:一是以数控技术为龙头的机电专业群;二是以机电一体化为龙头的自动化专业群;三是以电子、软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专业群。
通过精心培育与建设,数控技术专业成为国家级示范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软件技术专业等成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等成为江苏省五年制高职品牌专业。作为中国职教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数控分会理事长单位和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类专业协作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学校为推进全国、全省职教专业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一定的示范辐射作用。
二、“四化原则”开发课程 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学校按照职业能力目标化、工作任务课程化、课程开发多元化的思路,建立了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长效机制。在课程体系构建上,通过对真实岗位(群)的分析,确定相应的技能或能力模块,设置对应的训练课程或项目,按照基础课程“综合化”、实践训练“现场化”、技能鉴定“标准化”、毕业实习“实战化”的原则,形成了以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在课程质量管理上,学校切实加强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积极组织专业骨干教师深入研究专业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和对应的工作过程、工作任务的规范要求,参照相应职业资格标准,开展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论证工作,不断完善专业课程标准。根据各类课程标准的要求,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高职教材,积极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实训教材,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的精品、优质教材资源,在开发纸质教材的同时,积极开发包括课件、教学素材库、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在内的立体化教材。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以优秀(精品)课程创建为载体,把优秀课程建设与课程标准修订、校本教材编写、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建设了一批优质的层次递进的专业核心课程。
三、“五项工程”培养师资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学历教育与能力提升并行、师德教育与业务提高并进、专职与兼职并举的方针,大力实施“五项工程”,全面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全体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借鉴学分制的模式,完善了校内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每位教师按3年的目标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及每年的目标,每年底对教师从德育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技能能力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并建立学分,用规划的办法引导教师自我成长。鼓励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支持教师参与省部级教科研项目。
骨干教师培养与考核工程。加大名教师培养培训的力度,每年安排教师出国培训、研讨和学术交流,主持或参与教改课题,开展专业带头人、名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的评比及年度目标考核,激励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专业教师“双师”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参加国内外技术培训、下企业顶岗实践、承接企业工程项目或交流项目、参与企业的技术工作、参与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等措施,使专业教师及时掌握行业技术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能工巧匠引进工程。学校通过争取政策等措施,逐年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等特殊人才,从企业聘请5年工龄以上具有工程师职称的设计、制造、管理、检测、设备改造维护等企业专家,改善教师队伍“双师”结构。
校企共建教学团队工程。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组建由企业专家、校内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校企联合教学团队,引进、转化企业的生产项目,将企业生产案例、工艺案例引入专业教学,提升专业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工程性。
通过多途径培养、提升,现有283名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占20.85%,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69.4%。学校现有全国职教名师1人,省级突出贡献技师1人、省级技术能手1人、省级专业带头人6人,无锡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技术能手等骨干教师23人。
四、“六个融合”改革模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融合。学校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论证,共同确定专业所需能力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保障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相符合。在学生评价模式上,建立了与企业共同管理的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了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加强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把立体多元的评价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学校以校企联手建立产品研发中心为平台,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以科研项目促生产、以生产促教学,实现专业教师与能工巧匠相融合。先后与深圳百利、无锡航鹄科技等公司研制出模具、智能灌溉系统等产品并投入生产。在与企业合作的同时,还建立了科研项目招标制度,鼓励教师结合专业建设开展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几年来,共改造安装了3台数控机床,研制了4个自由度的电动机械手、教学模拟电梯、教学模拟铣床等实验实习设备,制造出注塑模具100多套,计算机教研组还开发出学校相应的教学应用软件。
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相融合。学校牢固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育人为主旨、实践为主线的课程改革理念,针对专业特色、课程特点、学生特征等差异性变化,从实际、实用和实效出发,大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场景教学、仿真教学等“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将技能大赛内容提炼转化为课程教学项目,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去,以项目为单位编写校本教材,以教学周为单位编排教学计划,以实验室或实训车间作为教学场所,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实施教学,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为让学生就业后快速融入企业生产岗位,学校将企业真实生产案例转化为项目式课例,再对照职业技能标准将理论教学内容整合为课例中的教学任务,以知识点模块的形式呈现,最终串联形成本项目的教学体系。对于确定的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方法来设计,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产加工的工艺过程,模拟真实的企业情境。同时通过企业见习日,让学生走进企业各个部门,了解各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职责,根据实习岗位的不同扮演各自的企业角色,接受项目经理(教师扮演)安排的工作任务(教学项目),共同合作完成。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职业岗位的深刻了解,提高学习主动性,规划职业生涯目标。
能力考核与技能鉴定相融合。各专业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作为学生培养的核心目标,在进行技能教学的同时,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在达到专业中、高级工的同时,具备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基本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篇10
高等学校的专业评估是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补充,也是教育部正在实施的教学质量工程不可缺少的部分[1,2]。一方面,专业评估的等级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签,另一方面,专业评估是加快电子信息类专业评估的重要契机,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3,4]。2018年12月22日,安徽省电子信息自动化及通信类专业合作委员在安徽工业大学召开,确立了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标准,揭开了省内相关专业评估工作的序幕。本专业于2019年3月,积极开展各项迎接专业评估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了多项改革,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专业改革措施
2.1构建层次高、应用型的师资队伍。以人才强校作为第一战略,多渠道、多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学、科研强干队伍,整体提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水平;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优势,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引进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充实专业一线教学的师资力量,大力改善应用型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并落实有关应用型师资队伍构建的多项政策与措施,对“双能型”教师培养进行柔性的经费资助,充分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选派相关专任专业教师赴企业、事单位工作的一线,进行专业实践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培训,以打造出一支专业技能强、实践水平高的“双能型”师资队伍,大力提升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着力提升高等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2.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对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保证专业基本规格条件下,压缩课程的总学分及总学时,对专业课程体系做整体优化。构建电子信息类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实践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和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着力优化,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精心构建,以专业大类为单位将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间的壁垒逐步打通,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密切关注课程之间内在联系,形成聚焦人才培养质量的课程矩阵,坚决杜绝因人设课、内容重复等现象。改革课程教学内容,降低理论课程讲授学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融入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程师认证知识,突显工程能力培养。既要做好课程内容的整合和衔接,也要更新和补充工程认证知识。在专业培养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通过选择课程群内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抓手,进行精心设计,实施优质课程建设,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通过安排专家科研讲座、企业工程师项目授课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最新专业前沿和工程知识的掌握,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增强了学生工程能力培养。2.3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实践教育、专业教育等相互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让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贯穿人才培养的整体过程,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及创新创业能力的重点培养。将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极大地激发,创立创客空间与孵化基地,以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条件,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2.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夯实实践基地建设。设置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的实践课程。要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互结合、有机促进。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加强实践育人功能,整合校内外的实践教学各方面资源,着力建设实验实习实训平台,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遴选建设一批优质实践基地,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与企业、行业部门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环节。推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和专业实践相结合。以安庆市经济开发区和筑梦新区等相关企业为依托,并联系省内外各大型企业和公司,实施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在校内外已有的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设2-3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2.5改革课堂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丰富考核考查方式。大力推进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并与小班教学相结合,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智慧学习环境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并与课程多方位融合,大力采用虚拟现实及混合现实等多种方式方法,整合优化课程资源。推进“研教结合”。减少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的研讨学时,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精心设计课程考查考核内容及方式,加大过程考核,在把握课程特点与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合理化、可操作性强的多样化考核方式进行探索。2.6完善教学质量监控,改革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管制度,以期初、期中、期末为节点,开展教学检查,随时随机抽查教学进度、教学文件及教学质量。定期开展多项教学研究及教学活动,利用互相听课和公开课多种形式,增强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学习和交流,形成优异的教学氛围。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教学质量负责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事故处理制度、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等。
3取得的成果
3.1课程体系优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3年首次开始招生,期间经历了2008版、2010版、2014版、2018版和2018(2.0)版等5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每次修订均是遵循学校的发展定位和教务处出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性原则意见,结合学院的发展规划、发展基础以及市场需求,做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培养过程与毕业要求吻合,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总学时学分不断压缩,实践学分学时不断加强,特别是最新修订的2018(2.0)版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对标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构建社会责任感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新机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新创业,充分体现了强化实践环节、创新创业与社会责任教育教学三位一体的模式改革与创新,实现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深度转变。3.2师资队伍建设加快,教科研水平大力提升。本专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责任心强、学术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师资队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人数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16.7%,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83.3%,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博士)的教师占比55.6%,4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为83.3%。近几年,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各级各种先进荣誉的教师达到27人次。在教学研究方面,发表教研论文14篇,获得省级教研项目达21项。实现了电工电子、嵌入式系统设计、光纤通信、通信系统原理、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Matlab程序设计及应用等多门主干课程的教学与研究的相互促进。3.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已形成独具特色的“3+1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产学研结合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积极推进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和学生与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先后建立了21个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充分满足了实践教学需要。本专业学生在竞赛、科研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在科技创新竞赛中获奖20多,发表学术论文3篇,申请专利5项,创新创业省级以上项目15项,就业率逐年上升。
4结束语
当前,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处于全面改革的关键时期。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专业评估对于本专业的改革、创新及长远发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实现高校专业更好的自我评估及考核,可以加快电子信息类本科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期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工程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鹏,李岩,宋昕.基于专业评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培养与质量保障[J].高教学刊,2017(10):43-44.
[2]张彦通,韩晓燕.积极实施专业评估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J].高教探索,2005(2):50-51.
篇11
一、面对弱势生源,改变教育观念
1.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接受老师教育时,往往会产生“反问”的心理,即你教育我,你自己做得怎样,是否有资格教育我?此时学生的头脑中马上会呈现出教师平时的行为。所以,同样的道理不同的教师说出来,其效果往往是不同的。如果这位教师本身是敬业的,平时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关心、热爱学生。学生从教师身上得到的信息反馈是“我们毕业后要敬业,因为我们的老师都是很敬业,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又很爱学生的”。当然,反过来,如果这位教师自己平时上课会迟到,讲课时接听电话,上课马虎应付,讲课表情麻木、随意,对现实生活不满,对学生又冷漠,其育人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中职学校的教师更应该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面前保持愉悦的心情,树立良好的形象,用我们的一言一行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感化学生。
2.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
我们面对一些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对知识的学习、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了厌恶情绪的学生,面对一些学习成绩差、家庭教育缺失、纪律意识淡薄的学生,需有更多的耐心才能履行好教师的职责,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教师的职责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一点一点地感化学生,手把手地教给学生知识,一点一滴地转化学生身上的每一个不良习惯。
二、重视基础文化课教学,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善于学习的基本能力
笔者学校共有三个系、一个中心,20多个专业近300门课程,学生不能离开现实生存。笔者学校培养学生的定位就是培养具有能适应社会、适应现代企业一线生产管理岗位需要、善于学习的劳动者。
语文、数学、英语是中职学校离不开的文化基础课,笔者学校将这三门课按照独立的课程来设置做得很好。中职课程的定位,虽然不能定位在把学生教成合格的高中生,但文化课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扎实文化功底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不能只重视知识和技能而忽视文化基础。
中职院校文化课在为专业课服务的同时,也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培养中职学生的目的,不是扶着他们走路,而是要教会他们走路。以往我们的文化课教材只考虑为学习专业课服务,而忽视了文化课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那是不全面的,会导致学生社会适应和岗位适应能力低下,随着企业的发展,易被企业淘汰,很难适应岗位变换。
三、专业课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位学者曾经说过:“学生越差,对老师的要求越高”。因此,教师更要在教法上下功夫,正确处理好授课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
1.“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有时不妨把授课的要求降低一些,使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一步一步地得到发展。与其让他们什么都不懂,倒不如先来懂三分。即:要实施有效教学。所以,专业课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他们喜欢上专业课,提高他们对专业学习的认识。
篇12
1、优化校园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潜能
引导学生按兴趣学习,现在有许多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如何不使人才浪费,不使就业困难是我们要想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其次要打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用环境去影响学生。
1.1提升实践教学地位,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验课、实习课、研讨课等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验课是学生在校学生动手实践的重要环节,实验课与理论课分开,独立成立一门学科,让学生有充分的重视。这些实践环节都要严格要求起来,严格要求学生,加大课时量,将成绩纳入学分,如果某种实践课程不达到标准就不能毕业,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课的重要性。另外要加强高校与企业以及社会相关工作部门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等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参加社会调研和实践的信息和机会。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和创作实践,这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我校学科应用性强,各类课题比较多,加上国际交流合作活跃、信息流畅,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较好的现实基础和可能性。例如可以让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参与申报科技专利等,同时,学校应把高层次学术活动纳入学生培养体系,学生不但参加甚至参与组织在校内举行的国际性和全国性学术会议。
1.2 精心设计、挖掘新意,以校园文化活动传播创新价值观念
我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很好的基础,打造了很多品牌工程,以电子系的创新实验室为代表,像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英语角、“国信长天杯”科技创新活动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13452”丰富了校园文化,即,“一个整体建设理念”、“三个切入点”、“四育人”、“五大品牌”、“两个尖子培养”。在全校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学校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了很好作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经验和优势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性,分层次和分阶段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在低年级学生中实施“电子协会义务服务社区”活动,使新生刚入大学就加入到科技创新项目中,以“学哥学姐引导、班级导师指导、专家督导” 的模式,激发新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新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对高年级学生,则要求他们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主干作用,以鼓励和动员参加各类大赛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及创新价值观。目前,“课前五分钟演讲”、“升国旗手资格状”、“华德霓裳”、“华德雪艺”、“华德创造”五大文化品牌覆盖全体学生,辐射整个校园。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创新创造、学以致用的过程中,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和动力。有了“实战”经验,对于学生的整体的提高,对于学生的创业、就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3主动对接、接受辐射,打造社会实践基地新品牌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建设我校的“质量与特色系统建设工程”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如学校教务处牵头、学校挂牌的校级实习基地,各学院、各专业各具特色,百花齐放;对全体学生的明确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人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课堂――基地――社会的有机结合,把教学、社会实践、实习、就业四大块工作衔接起来,把社会实践基地变成学生的创新教育基地。大力宣传、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校门,主动接触社会,开展诸如志愿服务、勤工俭学、顶岗实习等活动。这样使学生既提高了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较好地理解了社会与企业的需求和用人标准,认识到科技创新素养对职业生涯的重大意义,拓宽视野、做好服务,要多请专家进行讲座,引导学生尝试创业。同时,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改革和完善大学生见习、实习制度,建立大学生长久教学实践基地,输送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或做兼职,让学生主动了解社会需求以增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现在我院已经和台达集团联合成立“台达电子班”、“台达机械班”目前已经输送2届学生,学生上手快,企业评价好,提高了就业,服务了社会。
2、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把理想、信念、志向教育和文明礼貌、行为习惯引导以及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成才、就业开展学生活动,要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大学生,就要配备一支素质过硬、勇于创新实践、学术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具备获取和加工创新信息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旧的灌输式教学,采用发现或启发式教学,敢于质疑和创新。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聘请校外具有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教授、专家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也可以让我们的老师走出去学习,下到企业里去学习, 这样不仅可以为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的新技术, 而且会带来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信息。
2.1优化“双覆盖”能效,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实践能力
中央提出,要在2020年之前,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这个目标提得也非常及时。要推动创新,必须从今天中国的现实出发。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中国的社会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社会积极向上、富有活力。我们应用型本科院校切合实际做到辅导员与责任班导师“双覆盖”,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中努力实践,积累经验,营造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整体氛围。坚持将专业学习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坚持制度管理与文化渗透相结合。通过欣赏学生、激励学生、服务学生、凝聚学生,促进了“双尖人才”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创新实践能力。
2.2 狠抓学风建设,提高就业的忧患意识
加强学风建设,必须强调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社会心态浮躁,缺乏诚信,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一大问题。弄虚作假,不讲诚信,是创新的大敌。然而,在考试过程中、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学校发现个别学生有抄袭行为。为此,必须采取严厉措施,坚决杜绝这种现象。教学管理中我们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对于弄虚作假的要严肃处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的知识在就业时得到体现。让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紧密的掌握专业知识,利用多媒体上课时候渗透前沿、就业等的相关信息,让学生更早的有个职业定位。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学院践行“质量与特色系统建设工程”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学院管理科学化、民主化、实现办学目标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忠艳, 汪永涛.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培养对策[J] 职业与教育.2009(12)94-95
[2]侯睿, 张文俊. 以就业为视角,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0(8).42-45
[3]肖媛媛.如何创新社会实践、提高大学创业就业能力的探析[J]科协论坛2010(3)156-157
[]4李宝灵,高中庸,刘旭红.创新设计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J]贺州学院学报2012(2)99-100
篇13
“实践创新能力”是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对于百家争鸣的解释我们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实践创新能力既不是实践能力或创新能力中的“分支”,也不是两者含义上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独立的、具有特定内容的新概念,是能力与素质、创新与创造、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多个概念在新时期高等教育理论上的重构。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教育部、教育厅关于“教学质量工程”精神,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探讨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已经势在必行。然而,如何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落实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我们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通过以下举措我们探讨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校企合作”共同构建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以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创新电子类人才培养体制,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利用“校企合作委员会”的有利资源,使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构建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方案的灵活性,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载体提供接口。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融合,共同提升电子类高技能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
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途径与实施载体如图1所示。
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鉴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多种载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我们常用的载体是企业横向课题,创新训练项目以及专业拓展类课程,如技能竞赛、工学结合、顶岗实训和研究性课程等,这些环节已经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实践一直是我校的一个特色要求。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开设了校本课程——研究性课程。该课程面向二年级以上学生,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技术应用”和“实践研究”为主要教学形式。以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的学习绩效评价为评价原则。国家在“十二·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顶岗实习是让学生对社会和专业加深了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高技能人才培养时在学期的安排上,第1、2学期,以职业基础教育为主,地点主要放在在学校,以老师教学为主,企业讲座为辅。完成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以及普适性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积累。第3学期和第4学期,由老师带队到企业对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教育,学生完成了到企业员工的身份的初步转变。期间以实习性的工作为主,将课堂从学校搬到企业,老师结合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提高了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同时请企业的基层、中层管理者对学生进行相应培训,使学生对团队合作、沟通技巧、职业素养有了初步的认识,意识到培养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第5学期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训使学生毕业工作后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身份转换。第6学期通过毕业实习环节完成专业能力的提升。顶岗实训、工学结合、毕业实习环节受到了企业的好评,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合格人才,节约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实现了校企共赢。
三、过硬的电子类“混编”教学团队,为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师资队伍的水平决定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水平,积极发挥省教学团队和省教学名师的带动作用,并结合本学院所拥有的省级工程中心,聘任企业专家为我们的师资,同时我们的师资有效地融入企业的课题开发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实现了师资有效双向流动。学校注重与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的接轨,2007年起与澳大利亚启思盟学院合作办学,主要的合作课题是应用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至今已经有四届毕业生,毕业学生就业率高,企业反映良好。同时在合作过程中,双方互派教师,交流职教理念,我们的年青教师也学习并消化了国外先进教学模式的理念。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方法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学校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青年教师下企业,每年都有青年教师去企业锻炼,使得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科研鼓励政策也使得教师乐于承接企业的横向研究课题,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不但更新了技术,更有创新,积累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老师的前沿理念与企业的实施能力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企业的产品的技术含金量、竞争力得到提高,通过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与项目管理,我们的教师的结合实际的研发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新了技术,积累了宝贵的教学资源。来自企业教师的授课,往往伴随较浓的职业氛围。这些教师长期在生产一线工作,其工作作风,处事态度,思维方式,以致一言一行,都带有明显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风格。通过与这些教师接触,听他们讲课,指导实习、设计,学生们会逐渐形成一种工程技术型的思维方式与工作习惯,这对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大有裨益。
四、应用与心得
在对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托“校企合作委员会”,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专业标准,并根据地方产业结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将高技能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使得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融于日常教学中。校企深度合作,校内外实训基地相融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按企业员工的要求进行实战训练。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进行校企共建的合作方式把学校的专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培养适应性强的实用型人才,使毕业生尽快融入到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并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将工学结合、顶岗实训、技能竞赛、研究性课程等纳入专业拓展课程,完善实施制度和管理办法,发挥长效机制,递进式完成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师各自与企业有了密切联系,有多位老师加入苏州电子学会,每个专业都有企业的人员加盟做兼职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在各级各类的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参考文献:
[1]车美娟.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