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理论与实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学理论与实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学理论与实践

篇1

医学理论实践(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 issn:1001-7585 cn:13-1122/r 邮发代号:18-104 周期:半月 出版地:河北省石家庄市 主管单位: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河北省预防医学会;河北省药学会 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简介     本刊是囊括医、药、护、管、卫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期刊,内容丰富,包括专家论坛、综述与讲座,临床研究、临床实践、护理、卫生管理、临床药学等, 适合各类医院医护人员、医科院校广大师生、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

《医学理论与实践》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医学科技类期刊,创刊于1988年,由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河北省预防医学会、河北省药学会主办,“反映医药卫生战线科技成果,促进医、药、护、卫、管人员水平提高”是本刊的办刊宗旨,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收录。本刊为半月刊,每月10日、25日出版发行,国际16开本,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1-7585,cn13-1122/r,国内邮发代号18-104,国际发行代号m5998。

    本刊物内设“专家论坛”、“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综述与讲座”、“临床实践”、“妇幼临床”、“临床药学”、“病例报告”、“临床诊断与检验”、“护理、康复与健康教育”、“预防保健与卫生调查”、“医学教育”、“管理与改革”、“经验交流”等十几个栏,是反映交流医、药、护、卫、管人员的科技成果和临床经验以及医药卫生教学战线人员教学经验的理想园地。欢迎医药卫生领域人员积极投稿,本刊将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管理、全新的编排,为您提供更加完美、优惠的服务。稿件请以word版、附件形式发至本刊电子邮箱,同时注明联系电话、e-mail。

篇2

(一)对现代医学模式理解的不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系统思维方式的产物[1]。对它的理解往往采取的是全面性这一静态视角,而忽略了系统的演化性这一动态视角,前者集中关注系统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后者则以系统在各要素与环境作用下的动态演化为关注重心。这就意味着,系统思维方式中实际应包含两个维度:全面性维度与历史性维度。但遗憾的是,当人们用系统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在思考医学模式问题时也是如此。

(二)关于历史的视角

历史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家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马克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历史理论。虽然“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历史'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模糊不清的”[2],但通过深入分析,会发现在马克思那里,历史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历史进程,泛指事物的一般发展演进过程,其主体可以是自然、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因此就有自然史、人类社会历史、人及其思维的发展史;二是历史活动,特指人类社会活动,也就是实践。现实的人类活动总是具体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而是历史的。在此基础上,唯物史观的最大特色就是用历史活动来解释历史进程。一切历史进程,不管是有关自然界还是有关人类社会或人自身的,归根结底都根源于人类的历史活动(社会实践),只有从历史活动出发才能解释历史进程。这一论断不仅适用于人类历史,也适用于自然史。马克思用“人化自然”的概念将自然史、社会史和人的历史统一于人的历史活动之中。

二、从唯物史观出发解读现代医学模式的演进

从唯物史观出发解读现代医学模式,可得出三层逐渐递进的“历史”含义:第一,医学研究对象有演进历史;第二,医学规律有演进历史;第三,医学规律的演进发展根源于人类历史活动。

(一)现代医学模式体现了医学研究对象的演进历史

唯物史观是以辩证法为内核的。按照辩证法的本意,不能把事物单纯地看作一个当下的东西,而要看成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展开过程。现存的任何事物实际上都通过扬弃,将以往的发展阶段包含于自身。同理,以辩证的、历史的眼光审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也要看到它包含着以往所有历史形态,是一个历史过程。虽然在抽象意义上,医学一直以人的疾病和健康作为其基本研究对象,但在不同医学模式下,医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内涵是不同的,并处于发展链条之中。在神灵主义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下,人们将人体的异常看作是神灵的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因此,对人自身的研究是不重要的,关键是取悦神灵或把握住自然的本质;在机械论医学模式下,人们关心的是作为机器模型的人体在其运行中的机械故障问题;在生物医学模式下,人们考察的是病原体如何导致生物人体的病变;而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人们则把人看作是自然生物体与社会生物体的统一,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作用怎样导致人的生理和心理疾患。因此,用辩证法眼光看现代医学模式,就要将其理解为所有以往医学模式的历史性统一。这点在生物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模式的关系上表现得尤其明显,现代医学模式将生物因素作为导致人体疾患的主导因素,这就扬弃了生物医学模式,而将其积极因素吸纳于自身。

(二)现代医学模式体现了医学规律的演进历史

经典科学哲学认为:科学定律是从来就存在着且等待人们发现的纯粹客观规律,人是自然的绝对中立的观察者,而不是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以往对医学模式的静态理解,实际上就把医学规律看做是静止不变而非演化着的。但这种静态的观念在进化论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双重冲击下必然被解构。一方面,从现代进化论中可以引申出规律在逐渐演化的结论。从康德提出星云假说开始,到达尔文建立物种进化理论,生物演化的观念逐步被确立并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与牛顿时代的科学家最大的不同就是把自然看作是逐渐演化的。但这些“新”科学家仍持有一个不自觉的悖论:自然是有历史的且处于演变中,而规律则是静态不变的。出现该悖论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真正把历史的观念贯彻始终。试想,既然自然在演化,那么随着演化出原先不存在的“新事物”,而涉及它的规律必然也是“新规律”,是逐渐演化而成的。所以,不仅事物在演变,规律同样也处于演变之中,这是历史观点的必然结论。其实,有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比如狄拉克的大数假设就得出万有引力常数G可能也处于变化之中的推论[3]。之所以人们很少察觉到自然规律的演变,其根本原因在于该过程极为漫长,超出了人类现有的历史视野[4]。既然一直被人们视为必然规律的自然科学定律在本质上处于演变中,那么直接与人相关的医学规律也是如此。另一方面,现代医学模式本身内含着医学规律逐渐进化的结论。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规律是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要素复杂作用下形成的复合规律。其中最需要引起重视的是社会因素,也正是它体现了最鲜明的历史性特征。社会生活的变迁最迅速、最显著,当人们承认社会因素是影响人体疾病和健康的重要因素时,也就承认了医学规律的历史性,承认它处于不断演化的历史进程中。

(三)医学规律的历史性演进根源于人类历史活动

从医学规律中的生物学因素看,人类在掌握了现代生物学知识后,对直接影响人体疾病和健康的自然因素进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物规律的演变,使其打上了人类历史活动的烙印。比如,由于人类医学活动的影响,病毒发生相应变异,最典型的就是抗生素大量使用使病原体产生耐药性或者发生变异,产生“超级病菌”。有关研究表明来自不同地区的细菌耐药性具有显著的差异[5],这更加表明人的活动对生物规律的影响。再比如,基因技术使人获得了改造物种甚至创造新物种的能力,这种改造必然对生物规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医学规律中的心理因素看,心理规律比生物规律更明显地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一方面,从心理规律的产生看,它是以人的存在及其心理活动为逻辑前提的。因为,唯物史观认为,心理意识根源于社会物质存在,且随着人类历史活动的不断发展而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心理规律及其对人类疾病和健康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历史活动发生变化。在社会生活相对简单的时代,心理因素对人体状况有一定的影响,但作用不大;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社会变迁速度越来越快,心理问题以及由此导致的生理疾病也就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20世纪4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就深刻说明了这点。从医学规律中的社会因素看,社会生活变迁本身就是人类历史活动的最直接后果。更准确地说,在唯物史观的广义理解中,人类社会与人类历史、人类社会与人类活动、人类历史与人类活动本来就是可以互换的概念。因此,社会生活不可能与人的历史性活动区分开来,没有人类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和社会生活变迁。#p#分页标题#e#

三、从历史性视角理解现代医学模式的意义

有人会提出疑问,在目前对现代医学模式采取全面性(或曰静态)视角的解读还主要停留于理论层面的情形下,是否有必要提出一个更为复杂的历史性(或曰动态)解读视角?对这个疑问可以从哲学的使命来回答。“哲学总是站在科学的后面,而哲学的眼光总是落在科学的前面。”[6]否则,哲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医学观是医学哲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哲学反思要为医学发展服务。因此,对现代医学模式进行历史性解读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篇3

医学基础化学是医学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主要向医学生传授化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及预防医学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化学基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了重大改革,医学基础化学的课时被大大压缩,而教学内容并未减少,要求没有降低,这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教学要求,将建构主义等理论应用于改革医学基础化学的教学模式,对于医学高等院校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目标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 建构主义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理论是瑞士学者皮亚杰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和学习的观点在国内外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情境性,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是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其生活背景下借助于教师或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自己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对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完全不同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被充分地调动和激发出来的被动学习的教学主义理论(Instructionism)[2~4]。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者,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和同学协作,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新的知识。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5]。笔者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改革教学模式,构建了适用于医学高等院校的医学基础化学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索、发现和意义建构(即基础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教师起主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中心是学生学习的过程。

学生在课前组建协作学习小组,教师在课前提供给学生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应用或医学相关的问题、资料或案例。课堂上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图片、模型和影音资料等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小组协作与会话对所学知识进行问题探讨、导出结论、发生迁移、反思评价,最后,各小组对学习情境提供的现象或问题给出开放性解释或答案,进而完成意义建构的目的。

2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医学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学生课前建立协作学习小组

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是以团队方式展开的,逐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互助互动、合理利用资源并分享经验。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性别分配合理,学生学习能力分配合理、学生性格分配合理等原则,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以班级为单位每8~10名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形成协助学习的团队。在开展协作学习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培训,令学生明确协作学习的学习目的、学习意义和学习方式。

2.2 教师针对教学目标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要熟知教学大纲,针对医学基础化学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所学知识的主题,创设密切联系主题并尽可能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情境”是指与某一事件相关的整个情景、背景或环境。学习者要学习的知识将实际应用于什么情境中,学习者就应该置身于什么样的情境中来学习这些知识。实践证明,能使学生充满浓厚兴趣的学习情境的设计,不仅能为课堂教学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而且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情境学习是一种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来呈现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情境融为一体。创设合理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对于医学基础化学这门课程,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极为灵活多样。可以将实验演示、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图片和影音资料等灵活选择、合理运用。

例如,第七章:原电池。可以通过讲述趣味故事“格林夫人的烦恼”来创设学习情境。

美丽的格林夫人开朗、乐观。当她开怀大笑时,会露出两颗精致的牙齿。一颗是象征着富有的金牙;另一颗是一次意外事故留下的不锈钢牙。令人不解的是自从那次事故以后,格林夫人就经常头疼、心情烦躁。她拜访了当时的很多名医,但都束手无策。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一位化学家,这位化学家很快解除了她的烦恼。格林夫人究竟患了什么“怪病”,而化学家又是用什么方法解除了格林夫人的烦恼的呢?

CuSO4溶液分别和NaOH溶液、BaCl2溶液反应,验证游离态的铜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性质。CuSO4溶液与过量的氨水反应生成深蓝色透明溶液,将深蓝色透明溶液分别和NaOH溶液、BaCl2溶液反应,验证铜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性质,发现硫酸根离子的存在形式与CuSO4溶液中相同,呈游离态,而铜不再以游离态形式存在,究竟以什么形式存在?

2.3 提供开放的信息环境与技术平台

教师在确定某学习主题后,应提供给学生可以有效地获取信息资源的信息环境与技术平台。如图书馆、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互联网、多媒体软件、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国际或国内的网络课程平台)等。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对于培养医学生获取和筛选信息、分析和整合信息、掌握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笔者及其教研团队在医学基础化学的教学研究过程中,进行了网络课程建设。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网上练习和网上论坛交叉融会。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教学信息可以补充、扩展课堂教学,网上练习可以巩固、提高课堂教学,网上论坛中师生的探讨、交流可以促进、深化课堂教学。无疑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得到有效地提高。

加强教学设施和信息环境的建设,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教和学提供一个动态而又开放的信息环境和技术平台。这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里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2.4 课前预习、组内协作学习和组际交流学习相结合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课前预习,并非学生在课前浏览一遍教材。学生应在课前围绕教师提供的问题、资料或案例,利用图书馆、实验室或现代教育技术平台等进行独立的信息收集和筛选。协作学习小组成员一起探讨学习的主题,各自介绍收集的信息,初步设计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统计和记录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收集情况、小组成员的意见和思路、解决问题的拟定方案等。

组内协作学习则是在课堂上由教师指导并组织学生开展起来的。包括小组协商、会话和归结等模式,由此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是组内协作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主要起指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要认真观察并及时做出评价。同时,组内学生也要对自己及其他成员进行准确评价,包括信息的收集情况、组内承担的工作情况、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等。通过组内协作学习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2.5 建立多元化的建构主义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医学基础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往的医学基础化学传统教学模式多采用终结性评价。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则重视对学生知识建构过程的评价,构建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多层次的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重点放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上,即学生的参与、理解、实践、创新意识以及意义建构的能力等。

首先,评价方法多样化。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网络教学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相结合的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其次,评价指标多元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意义建构程度,组内协作学习和组际交流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贡献、实践、创新能力等都可以作为评价指标。

最后,评价手段灵活化。适宜的考试时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适当的非考评价(如撰写报告和论文)等多种评价形式和手段灵活运用。

形成性评价结果还能向教师反馈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从而可以及时对该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医学基础化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笔者及其教研团队连续多年在医学高等院校的基础化学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调研,结果约90%的学生较为支持这种教学模式。笔者还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前者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及意义建构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都优于后者。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二)[J].学科教育,1998,11(4):17-20.

篇4

当前,培养社会需要的动手能力强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动物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很多农业院校自建校起就已开设,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动物医学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已刻不容缓,佳木斯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如何发展、已成为学校、院系领导、专任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发展关系到学校生存、教师职业,为此,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调整理论教学,应用多媒体,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应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传统动物医学理论教学方法有所改变,由过去的板书变为生动形象的课件,由填鸭式教学变为启发诱导式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大量生产实际,注重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时,更新主干课教材,调整教学计划和一部分授课内容,如在动物传染病课程中增加了人畜共患病和宠物(犬、猫等)传染病的篇幅。并增加一些畜禽传染病图谱,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授课内容必须突出重难点,尤其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独立创造力,增强科学研究意识

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和完善实践、实习教学基地,利用校企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利用大学现有的实验设施并加以完善,使教学资源做到最佳整合应用。实践、实习教学基地的建立和完善可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机会,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的科研意识进一步增强,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改革。

三、多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培养现代兽医专门人才

对不同层次学生教学应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整体上应采取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素质教育。对于本科生采取打实基础,重点突出;对于研究生采取讲授重点,介绍进展,拓宽思路;对于专科生采取实用速效的教学方法,使这部分学生能够快速进入社会。佳木斯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教学应以与生产实际结合为主,并为本科院校培养一些优秀学生。

四、加强教师的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临床水平,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只有教师真正深入生产实践,把经验用鲜活的临例加以展示,学生会对所学知识产生很浓厚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教师必须亲自指导学生实习和实践,在实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得到指导,教师的临床技能和业务素质会得到更大的提高,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会更加完善。

五、加强动物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实践――医教结合

医教结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为此,兽医院建立迫在眉睫,并且养殖厂等实习基地会为动物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大量的动手机会,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临床常见手术。培养他们的临床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同时,医教结合是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兽医院和养殖场所给教师创造提高动手能力和诊疗水平的条件和环境。另外在竞争机制下,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基础,并加以验证,从实践中获得大量临床经验,做到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解决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临床不过关的状况。医教结合是办好临床教学医院的基础,兽医院和养殖场所的建立会对学院乃至大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总之,佳木斯大学动物医学专业为专科专业,而专科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动物医学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应立足于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通过调整理论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利用大学现有的资源,新建和联系新的实习和实践场所,使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技能得到大的提高。同时,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会进一步带动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金华.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探讨[J].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2]董常生.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8).

[3]佟昀,宋波.高职院校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篇5

1.建构主义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加工学说,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20世纪80年代后期风靡欧美,并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特别是教育领域。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笔者试探讨作为学习哲学的建构主义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实践应用。

2.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英语课程实践

2.1 课程内容设置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2007),各高等学校应按照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等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2〕。基于此,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设置上,综合英语和医学英语学习相结合,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是在大量的情境应用中建立起来的,因此良好的认知结构具有“搜素与预测功能、建构与理解功能、推论与补充功能、整合与迁移功能、指导与策划功能”,〔3〕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是选择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在对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建构主义的相关观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综合英语主要选择具有适应面广的概括性强的知识,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可以以语言基础知识输入为主,强化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的提高;而对于英语基础好、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可以在综合英语课程基础上选修多样化的医学英语选修课,提高英语知识运用能力,加强专业素质。根据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医学专业相关实用技能型的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如医患英语对话、英文病例的书写、医学英语论文写作、影视听说等。多样的医学英语选修课给学生足够的自主选择空间,学生可根据自身个体特点和需求来选择英语课程,选修课的范围得到了扩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建构机会。

明确培养学生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目标。Claire Kramsch 指出,语言本身的内容和形式是由其所在的文化所界定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语言所形成所处的文化背景,就不能正确灵活的运用语言。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人们在医学观念和道德伦理观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在传授语法知识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综合技能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了解其文化反映的思想、习俗和社会行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将有利于认知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从而奠定相互沟通的基础,这在当今国际化的背景下是医学生必不可缺的能力〔4〕。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组织学生针对医学领域常见问题,如克隆、滥用抗菌素、治疗医学和关爱医学等内容进行小组探讨、辩论,用英文阐述各自观点〔5〕。

2.2 教材建设

医学院校英语教材的选用或编写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医学专业本身的发展状况,使语言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又能依据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求,构建与分层次教学相匹配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根据学生的水平和需求选择相应的EGP和ESP教材,今后课程应逐步转向ESP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上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是现代教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和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需求三者结合的产物〔6〕。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学生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资源更好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是立体化教材建设的中心。教材内容并不局限于纸质教材。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库、音像制品等都是有益的补充。

2.3 教学手段

医学院校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既有医学专业知识、素养又能掌握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方式上,应注意新颖性和多样化。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探索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医学英语课应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多种课型,如医学英语听说、医学文献阅读、英语医学论文及摘要写作、原版英文资料翻译等。形式也不应局限为课本+分笔+黑板的传统授课而应淡化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7〕。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构建而获得的。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总要的环节。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创造出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设计出灵活多样的交际性课堂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医学英语学习兴趣,将传统的语言知识传授逐步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上来。教师设定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医患情景,学生做角色模拟练习。举例来说,学生可分别扮演医生、护士、患者角色,模拟整个诊断治疗过程,所有的学生必须全程使用英语。练习设计和课内外教学活动都应体现专业英语的社会文化情景。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的职责主要是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意义〔8〕。教师也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如多媒体网络平台,创新教学手段,模拟语言运用的环境,优化教学资源。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集一体的现代化电脑多媒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它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于生动、直接的形象之中,可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基于网络的教与学,具有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特点。教师不仅关注获得英语知识的手段,而且应从人文角度去关注学生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构建和网络化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在网络教与学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2.4 教学评价

建构主义课程评估通过评价来探求课程问题所在,以便及时修订课程目标和教学计划,目的在于激发课程内在的建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观。在教学评价中,不能完全按照统一评价标准去评价一切对象,要重视个体差异、个性发展的价值。评价的内容也是多元化的,评价学生应考核学生的语言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既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考核学生的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的能力〔9〕。除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外,也要考虑学生对作业、课外阅读、网络自主学习等学业内容的评价和对学习兴趣、态度、自主学习能力等非学业内容的评价,使评价方式由静态最终转为动态的评价方式。

2.5教学效果

牡丹江医学院2012级本科口腔专业学生,共60人参与了教学实验。采用随机方法,学生分作实验组(30人)和对照组(30人)。使用同一英语教材,由同一教师授课,学时数50。学生的年龄、入学时英语成绩等方面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为课堂主体;实验组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鼓励英语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综合英语课程基础上选修多样化的医学英语选修课,学生可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动态评价方式。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两组学生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考试,成绩采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

篇6

医学本科教育的传统做法是将临床实习安排在学生在校学习阶段的最后一年,这一阶段是医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预防和诊疗疾病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医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实习的质量如何,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将来的临床诊疗水平将有很大影响。但由于医学生就业方式的改革,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毕业前夕,学生们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研考,既是社会形势所迫,也是个人追求更高发展的表现; 公考、就业,是医学生在毕业前必须面临的、也可能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1]。面对临床实习和决定以后发展走向成了学生们在特定条件下面对的特殊矛盾,也成为当前医学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因此笔者就这些问题作出如下的见解。

一、系统内外矛盾冲突对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

1.就业期待与国家相关政策调整之间的矛盾冲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推进,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的制度和政策进行了调整,医学生和其它专业毕业生一样面临着自主择业的问题;由于客观存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我国的公共卫生资源在地理分布上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与中等以上的城市,卫生资源相对过剩,而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和农村卫生资源则严重短缺。因此,经济社会发展对医学院校的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人才层次的不断提高上(具体而言即对学历、职称层次的要求),但在进人计划上却在不断萎缩,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和乡镇基层医疗单位对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却在不断增加,而经过枯燥乏味和繁重不堪的艰苦学习之后,医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都相对较高,一些学生宁愿改行,通过公考、研考或其它途径来解决就业问题,也不愿下基层或到老少边穷地区去施展个人才华。医学毕业生较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促使了公考、研考热潮的形成将注意力向供需方面、倾斜四处寻找用人单位;此外,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中,A级标准要求高校主讲教师中硕士学位的比例应达到50%,加上编制较紧等方面的原因,迫使各高校在进人时不断抬高门槛,一些有志于从事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学生,在自主择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转而加入研考大军。由于临床实习阶段也是公考、研考和应聘求职的关键时期,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只好牺牲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来保证今后的发展[2]。

2.教学安排与用人单位招聘工作之间的矛盾冲突。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仍采用4+1(或3+1+1)的教学安排模式,临床实习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本科教育的最后一年,从毕业前的这一年五、六月份开始到第二年六、七份月结束,返校参加毕业考试。而一些用人单位为了延揽人才,从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当年的下半年就陆续开展招聘应试工作,多数用人单位的供需见面会通常放在这一年的十一月份正式启动;同时,各省(市)人才交流会举办的时间也不太一致、有些用人单位还要求学生面试,并且组织面试的时间也前后不一,甚至有的还要求对应聘学生进行一段时期的试用考察等。招聘应试的时间安排与考核要求不一,不仅导致应聘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求职应聘(实习期间学生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需要花在各种形式的招聘应试上),而且造成医学生无法安心在临床实习上班的现象,这无疑不利于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医学临床实习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每所临床教学医院不可能容纳太多的学生,并且本科生的临床实习医院也有医院等级的要求,所以导致实习点比较分散;由于各地人事部门的规定不一样,所以学校也难以把这么多用人单位一下集中来校组织招聘面试。即使学校组织了部分用人单位来校举办人才招聘供需见面会,但是很多分散在外地实习的学生也很难及时赶回参加,这些矛盾都让学校和实习生伤透脑筋[3]。

二、传统临床实习安排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影响

1.时间上的冲突,导致医学生对临床实习采取应付态度。进入临床实习后,由于受公考、研考功利化的影响和就业务实思想的盲动驱动,医学生对临床实习重视程度大打折扣,部分实习生经常以各种借口请假,去参加社会上举办的各种公考、研考辅导班。在春节前后,学生们又开始忙于四处投简历、应聘求职、面试、试用、复习和参加公考、研考,无法将精力集中在临床实习上,一些实习生甚至和带教老师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不能自觉主动地利用各种实践机会去锻炼和培养自己的临床工作能力。医院安排的实习轮科表形同虚设,请假、缺岗现象普遍存在,学生的实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学校的实习计划得不到落实。这种现象不仅干扰了医院正常的实习教学秩序,而且使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导致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得不到保证。

2.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临床实习过程中常出现偏科现象。临床实习是帮助医学生将课堂理论运用于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一个系统工程,通过这一环节,进一步巩固医学基础理论,逐步培养和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所以,医学院校的实习时间比其它任何类型的高等院校安排得长。但在日趋严峻的就业竞争形势影响之下,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时间安排上的矛盾和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或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或从自己今后的岗位取向出发,以自己今后不会从事某些科室工作为由,在诸如辅助科室、眼科、耳鼻喉科等自认为不重要的科室实习时放松要求,采取无所谓、应付的态度,甚至利用在这些科室实习时频频请假,外出应聘或参加考试辅导。在实习后一阶段,那些考研成功的实习生往往只注重自己将来所选专业(专科)的学习,忽视其他科室的学习;而那些考研失败的实习生则因为花了大量时间在考研上,对已经实习过的科室几乎是“浮光掠影”,甚至“一无所知”。加之一部分实习生的进取心和责任心不强,对待临床实习马马虎虎、得过且过,结果导致这部分学生对一些专科的临床基本知识不熟悉,基本技能操作不熟练,考核成绩不过关;此外,在实习后期,部分实习生因与用人单位签定了协议,明确了就业意向,因而自作主张留在就业预期科室,刻意延长实习时间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打乱了学校和医院的实习安排,影响到正常的教学实习秩序[4]。

3.客观上的原因,导致临床带教老师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临床教学医院是高等医学院校为保证医学教育质量,经过认真遴选和长期合作而建立的教学基地,它需要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高水平、高素质的临床师资作保障,这是临床教学医院区别于其他院校实习基地的一个重要特点。临床教学医院在多年承担临床带教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教学相长”的共识、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承担临床带教任务或被医学院校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临床医生,本身会有一种荣誉感和责任感。但由于如今有相当一部分的医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公考、研考与就业上,思想上不重视临床实习,从客观上严重挫伤了临床教学医院医生的教学积极性。临床教师面对学生的“懒惰”、“应付”、“逃避”和“不主动”,在无奈的同时,也会表现出相应的心态和行为,对临床教学失去信心,荣誉感和责任感下降,带教积极性受到影响,放松对学生的要求,影响到医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传统实习安排以保证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

鉴于学校教学安排与社会上用人单位招聘应试、公考、研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了医学生实习质量的下降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用人单位感叹医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等问题,我校积极应对,经过与临床教学医院等多方磋商采取了将临床实习提前半年进行,即将传统的“4+1”的模式改为“3.5+1+0.5”的模式,通过四年的运行实践,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

1.新的教学安排与操作方法。医学院在排课时,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前四年基础课,进行了一些压缩和重新编排组合,主要基础课程压缩在三年半内完成,临床实习从原来的第九、第十学期,提前到第八、第期进行,从而将第十学期教学时间空出。在第十学期主要安排医学人文、就业技能、大学生创业、医患沟通、临床技能、执业医师考试等近十个相关模块课程,采用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方式。有些重要课程定为必选,有些课程则可根据学生自己的就业意向灵活选修,只要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同时,调整临床实习计划,突出实习实践重点,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在实习计划和内容调整上,减少考查科目的实习内容和时间,重点保证内、外、妇、儿科的实习时间,使学生在临床主要科室的实习得到保证,确保达到实纲要求。对于那些专科性较强的学科(如耳鼻咽喉科、眼科、皮肤科等)以及一些辅助科室,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就业意向,进行有条件的选科实习,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对选择专业方向的兴趣。为了保证学生掌握一些必须的医学基本技能,教师可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集中读片、示范操作、专题讲座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既可节省实习时间,又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和观摩,提高学习效果,保证实习质量。

2.采用新教学安排模式后取得的成果。一是通过改变教育模式,使学生的就业率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在将教学的模式改为“3.5+1+0.5”的方式后,基本上缓解了参加公考、研考、招聘应试等因素对临床实习的冲突,尤其是就业方面,近年来我院就业指导部门在第十学期主动出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化整为零”等多种措施,使毕业生的就业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开展的择业技能培训和面试技巧等相关讲座,内容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提高了学生在就业面试中的成功率,受到了毕业生的广泛好评。二是加强培训力度,增强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一般医院现在都要通过面试、笔试来挑选毕业生,增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有助于学生把握机遇。提高学生就业竞争的能力,也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和就业率。同时,在第十学期内,通过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特别是针对职业医师考试所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开展专项培训,大幅提高了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三是强化引导功能,后进生的转化明显。对于一些后进生,由于基础差,在临床实习阶段也常被带教老师批评,因而自信心不足,因此在择业的过程中屡屡受挫,在看到最后的培训有针对性效果后,也改变了学习态度,对学校组织的培训也兴趣大增,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变,精神面貌随之也有了很大的改观。

四、新教学模式运行过程中有待完善的一些问题

1.教学改革不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由于将传统教育模式中前四年的学习量压缩至三年半,而一些国家规定的公共课程的课时又不能减少,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显得非常“紧凑”,有时还会使用晚上时间。加之,现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比较看重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因此,学生的考证压力也较大,调查发现,改革后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压力大,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2.第十学期的课程安排还需进一步改进。由于在第十学期的课程安排上,有些课程是“炒冷饭”,导致一些学习基础和成绩较好的学生积极性不高,特别是一些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同学,普遍感觉第十学期比较“空”。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当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3.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完善。由于第十学期外出找工作的毕业生较多,因此请假外出的学生也多,情况也比较复杂,辅导员和班主任很难准确把握学生的行踪,部分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也乘机钻空子,把第十学期当成了旅游的“佳期”和谈情说爱的“蜜月期”,甚至部分学生还沉迷网吧,这些问题不仅对毕业生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也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总之,当前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医疗形势的变化和医学教育迅速发展、信息爆炸和获得知识的快捷、医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临床医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对挑战需要学校和教师不断改革和摸索,以最大程度地、认真负责地的态度,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殷朝阳.考研、供需见面和医学生毕业实习的矛盾及其对策探讨[J].湖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2):48-50.

[2]郑小华,杨治康,何廷尉,等.我国卫生资源人口分布的关系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1):50.

篇7

〔3〕林剑萍.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探索〔J〕.幼儿教育,1999,(01).

〔4〕陈戈红.对幼儿的早期阅读有效途径与方法的研究〔EB/OL〕. /2012-10-9 .

〔5〕凌 云.建构主义源于有关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EB/OL〕. http:///article/browse /4116.jspx/2010-11-18 .

〔6〕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05):10-16.

〔7〕Weiqi Li.Constructivist Learning Systems: A New Paradigm〔A〕.Proceedings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Learning Techniques (Madison, USA, 6-8 August 2001 )〔C〕.Published: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2001.

〔8〕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

〔9〕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4).

篇8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理论.来源于儿童的认知发展理论,其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切密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要素等。下面我们从学习的含义与学习的方法两方面来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1.1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并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问的协作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它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这就要求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它对搜集和分析学习资料、提出和验证学习假设、评价学习结果乃至最终的意义建构都有重要作用。会话是协作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问通过会话进行交流,它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最终目标.就是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对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即图式。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1.2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既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又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教师并非是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也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是信息加T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如探索法、发现法等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搜集和分析资料,善于提出问题假设并加以验证.在协作交流的基础上,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进行认真思考。联系和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

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符合学习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加以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2混合式学习的提出及其内涵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Internet的普及,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1999年,美国专家JayCross最先提出E—learning这个名词,掀起了人们对E—learning的热情。它采用大量的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传统课堂相比,它更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它会使“没有围墙的大学”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然而,随着对E—learning研究和实践的深入,人们发现单纯的E—learning~并非至善至美,其弊端日益明显,它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有效,并非所有的教学对象、学习内容都适合采用E—learning的学习方式.而且缺少了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效果也并不是特别理想。于是,人们开始理性对待E—learning,并对它进行反思,认为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各具利弊.E—learning不能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会取代学校教育但是会极大地改变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功能。国际教育界和培训界也逐渐达成共识:只有将传统课堂教学和E—learning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在此背景下,混合式学习的概念应运而生。

混合式学习在E—learning遭受质疑的时候,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受欢迎的教学形式,并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它融合了传统学习和E—learningfl~优势,使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又强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于混合式学习的内涵,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多将混合式学习界定为在线学习和传统面对面学习的有机整合。还可以从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风格、学习评价等方面进行理解。为了适应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的要求需要多种学习理论指导混合式学习;学习资源来源丰富多样,如印刷材料、光盘、录像带、收音机、电视机、互联网等,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者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知识的有效获取和内化,离不开学习环境的支持。在各种环境中,教室是典型抽象化的学习环境,社会环境是真实的情境化学习环境,信息丰富的信息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充当拟真化的虚拟学习环境.它们构成了全空问的学习环境:为了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或者同一个学习目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并且可以将多种学习方式混合使用;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最终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具有多种形式,如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档案袋评价、集体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等。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混合式学习

3.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一

混合式学习并不是以某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它不是一元的,而是多种学习理论的混合,是多元的。从总体上看,混合式学习的理论基础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活动理论、虚实交融理论、情境认知理论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也就是说,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而主动获得的,并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传授得到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环境下的学习,是利用资源、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提倡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昆合式学习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在教师帮助下,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的能力。这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质量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是致的。

3.2混合式学习帮助教育界重新认识建构主义

篇9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经过四年的探索与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自2005年引入中国以来,在短短几年内,就对中国工程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的运行、维护和废弃的全生命周期为载体,建立一体化的相互支撑和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CDIO能力大纲和12条标准是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两个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与很多工程教育改革相比,CDIO是一个国际性、广泛、较全面和系统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

生物制药工艺学是生物制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是一门涉及生物学、医学、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等学科基本原理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该课程重点讨论各类生物药物的来源、性质、结构、用途、制造原理、工艺过程与生产方法等,旨在着重培养学生具备从事生物药物研究、生产与开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同时也为应用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生物药物奠定了必备的基础。

对于制药工艺学、生物制药工艺学以及中药制药工艺学等相近课程,其教学改革已多有论述,但其重点仍在于实践、实习课程,强化CDIO实训体系。不可否认实训在CDIO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但CDIO模式培养的是,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能够分析解决问题,具有较强工程意识的工程师,因此如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融入工程理念,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同时亦能分析、解决问题的制药专业工程师,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目前生物制药工艺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生物制药专业于2010年开设,2011年正式招生,已有近5年的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另外,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的内容包括了制药工艺基础、单元操作及微生物药物、生化药物及生物制品三大类药物的制备,其中某些工艺操作在前修课程中已有过介绍,另外一些工艺操作与其他专业课程有部分重叠。因此,内容重复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用一份试卷定成绩的传统模式,学生虽然能在考试过程中给出正确答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调整

目前,由于大多数学校为体现学生四年本科学习的弹性,采用了学分制,对于以前的很多课程进行了课时压缩。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作为生物制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课时也被压缩至40~50学时。如何在较短的学时内使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程的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学时少的问题,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一)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在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后,生物制药工艺学的教学目标实质上被分解为两部分:一是技术目标,即学生需要掌握的单元操作技术、分离纯化原理、药品生产流程工艺等;二是CDIO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能力、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相应增减

我校作为农林院校,其生物制药专业设置具有自身特点,因此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需相应增加提取、分离纯化等单元操作的教学课时。在通常院校的教学大纲中,往往将前两种萃取法作为重点介绍内容,但对于天然药物的提取来说,超临界萃取法是目前应用较为成功、广泛的方法,国内多家科研院所配备了小试或中试装置,亦有多家制药公司建立了相关生产线,可作为CDIO的典型项目案例进行讲解,增加其教学比重。由此可见,根据CDIO的教育理念,结合农林院校的自身特点,可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在改革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减相应的教学内容,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该门课程的理论知识。

三、教学方式改革

如前所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当前条件下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的学习。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我们尝试采用项目式教学方法,以导论的形式,花费一定课时将整个课程的整体形象呈现给学生,而后将生物制品的制备工艺分解为数个具有代表性的工艺项目,采用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分组讨论,研究工艺流程,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的方式进行。采用此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贴近了生产实际,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四、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根据本课程特点结合CDIO的教学模式,仅凭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来判断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考虑考核内容细分,采用多种方式考核,考核成绩按权重转化,最后得到学生的总成绩。首先,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均需通过课程答辩,答辩内容针对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某一选定产品进行制定,教师可以对学生掌握的内容及深度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其次,期末理论考试,出题内容针对本课程重要的知识点;再次,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分组讨论的情况,教师在听取学生讨论意见的同时进行总结,判断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创新意识、参与积极性以及团队协作意识,并给出相应的成绩。上述三个方面是根据CDIO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培养的各方面能力进行总结得到的。其中,答辩成绩占30%,笔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20%,避免了传统的理论考试不能深入考察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状况的缺点。

五、教师职业能力培养

在生物制药工艺学的理论教学体系中,教师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基于CDIO的工程教育模式,对教师的工程意识以及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生物制药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均为各重点高校药学相关专业毕业,专业能力毋庸置疑。但均存在工程意识缺失,难以在教学中给学生贯彻相应能力的培养,因此,可以从教师职业能力入手,培养其工程理念,这也是CDIO模式下生物制药工艺学理论教学的重要方面。同时,我校与中国药科大学、江南大学以及南京工业大学等在国内率先开设生物制药专业的兄弟院校建立了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吸取其在专业体系建设、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组织教研室教师学习CDIO教学大纲以及标准,贯彻工程教育理念。我们还与山东鲁抗医药集团、常州三高生物、安徽亳州济人、广印堂制药等生物制药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厂参观实习锻炼,通过实地考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生产第一线的交流,获得第一手信息,为课堂理论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给工程师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些要求迫使工程教育做出了相应的改革。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现代工程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提出了系统和全面的大纲要求,并对理念的实施提出了全面的指引。我们应用CDIO国际工程教育的理念,结合农林院校的实际,对生物制药专业学生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的理论教学探索了一套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课程教学和考核体系。我们将密切观察体系的实践过程,及时发现、研究、解决过程中的每一个问题,总结经验,切实保证改革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顾佩华,包能胜,等.CDIO在中国(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24-40.

[2]吴梧桐.生物制药工艺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

篇10

1 概述

多媒体技术是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并有极广泛的实用性。多媒体技术把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和可视化的真实感结合起来,使其应用渗透到各个领域。为了适应多媒体技术应用迅猛发展的趋势,作为高校多媒体技术课程的老师,必须进一步研究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原理与技能,争取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多媒体技术方面的合格人才。

2 多媒体技术理论与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主要功能,掌握常用的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如何进行多媒体软件开发和多媒体制造,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长期以来,多媒体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主要讲述声音、图像、视频等常见数字媒体在计算机中的实现思路、压缩编码方法和存储与传输等内容,而实践教学设置了几个实验,内容是学习CoolEdit、Photoshop、 premiere、authorware、flash等几个多媒体处理工具的操作使用。很明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存在严重的脱节,二者给人毫不相关的感觉,学生在实验时体会不到理论知识对实验所起的指导作用,实验也无法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更深一步的理解。因为二者教学内容的脱节,也造成实施时时空完全分离,二者成为了两个完全独立的环节。

出现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是,传统的教学并没用实现教学的第三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多媒体软件开发。对于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学习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是以后能够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供普通的用户去使用,那么类似地,当他们学习多媒体技术课程时,目标也应该是掌握多媒体软件的开发方法。计算机专业学生将来应该是软件工具的“生产者”,而不仅仅停留在工具的使用者这样的浅层次上。因此,我们认为,多媒体技术课程任务的第一与第三项尤其重要,学生一旦能掌握多媒体原理与多媒体软件的开发方法,那么多媒体工具软件的使用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极其简单的事情。

3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实施

3.1精选理论教学内容

我校一直采用清华出版社出版的《多媒体技术基础》作为理论教学的教材,该书内容系统而庞大,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有二十二章共五百多页内容,而教学课时有限,理论教学必须采取“有所教有所不教”的策略,那么,教材上的内容,哪些一定讲,哪些可以不讲呢?弄清这个问题是构建教学体系的基础。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考虑。其一,哪些是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文本、声音、图像、视频的数字化过程、压缩方法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其二,还需要掌握什么内容,才能编程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还必须了解各种媒体在计算机里的存储格式,才能读取媒体文件,对媒体进行处理,最后存储处理结果。其三,在众多技术里面,哪些是最新的?例如,在压缩技术里面,有很多变换方法,其中小波变换是流行并有效的。因此我们按照“掌握基础,把握趋势,服务应用”的原则,来精选理论教学内容,在多种媒体中,又以声音、图像为重点,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多媒体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方法及存储原理。

3.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

3.2.1 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内容密切结合

理论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我们编写了四个与之密切相关的实验内容,分别是:1)多媒体数据的压缩与编码(霍夫曼编码、行程长度编码);2)图像文件的读取与存储;3)图像的简单几何变换;4)二维哈尔小波变换。要求学生使用已学过C++语言,在VC环境下编程实现。理论与实验在进度上穿行,即每个实验在相关的理论内容学习之后及时完成,有效地巩固理论教学效果。

3.2.2 实际应用问题,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纽带

理论教学主要是针对该课程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讲授和讨论,如果照本宣科进行纯粹的理论的讲授,难免给学生枯燥乏味、空洞的感觉,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即使认真一点的学生坚持听完课,仍然对某些问题感到模糊不清,对某些理论仍觉得深奥莫测、难以理解。

兴趣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无形力量。因此,笔者在具体教学时把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讲解每种媒体的概念和原理之前,先通过直观的图片介绍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例如数字图像的应用有军事方面的情报侦察机器人、医学上的CT成像、金融行业中的验钞机、公安系统中的指纹识别、交通指挥中的电子警察、遥感卫星资源勘探等等。让学生感受到理论的重要作用,激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然后才讲解图像媒体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存储格式以及常用处理方法。在讲解基本方法时,为了克服理论知识抽象、不直观的缺点,通过动画或程序的运行展示方法的运用效果。例如,笔者在讲授小波变换的方法时,先自己编程实现图像的二维小波变换,上课时演示程序的运行效果,把理论的作用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出来,学生对理论知识就比较容易接受与理解。

为了保证整个教学过程的连贯性、整体性,所举的实际应用例子不宜分散而凌乱,尽量让某个实际应用项目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环节。例如,学习图像文件格式时,以位图文件为例,了解如何打开与保存位图文件,并具体演示一幅汽车图像的打开过程;学习颜色空间变换时,介绍如何把彩色图像变为黑白图像,并演示彩色汽车图像变为黑白图像的效果;学习小波变换时介绍如何通过它提取物体边缘,并演示提取汽车边缘的效果。在图像媒体的基本理论学完之后,粗略地补充介绍一下图像的膨胀、腐蚀等形态学变换,并演示通过以上列举的几个步骤,实现车牌定位、分割出车牌图像的完整过程。车牌定位是车牌自动识别的前提与基础,而车牌识别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这样的实际应用项目可以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

以实际应用问题作为联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纽带,课堂教学既有理论教学,又有实践教学,二者没有截然分开,而是融会贯通、紧密配合,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面向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和效果。

3.2.3 开辟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科研意识

美国教育家杜威创造了“从做中学”的理论,所谓“从做中学”,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从做中学”充分体现了学与做的结合,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要比从听中学更好。

为了具备“从做中学”的条件,更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成立兴趣活动小组,指导学生参加项目的研究,将大的项目分解成多个子项目,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和活动,由不同组学生分别完成这些任务,以最终完成整个大的实际项目。这样使学生将课本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中,教、学、做紧密结合,加深他们对课程的理解,培养他们进行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 结束语

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时间上融合了上课与上机实验两个过程,在空间上打破了教室与机房的界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实施一体化教学以来,我们的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这是因为一体化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因为听、看、做的交替方式能使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加快信息的吸收;另一方面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它的特点是边实践边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容易产生新的思想,再通过实践去实现自己的思想。

一体化教学对任课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不仅要改变教学理念,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程结构,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对接、实践环节与应用项目对接、素质培养与社会人才要求对接,更重要的是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素质,跟上知识更新换代的步伐。

篇11

2001年4月,英国翻译理论家杰里米・芒迪编著的《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一书。本文将重点阐述《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一书的主要内容,并简述本书的结构特色,理论特色以及思想特色。

二、《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内容概要

本书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西方翻译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但杰里米・芒迪本书的重点在于20世纪后期的理论学派。

第一章开篇明意,指出“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向读者介绍翻译研究的主要概念和模式”。芒迪首先从翻译的概念这一基本的问题入手,根据罗曼・雅各布森对翻译类型的划分,明确了传统意义上的翻译指的是语际翻译;最后,本书探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学的发展。

第二章芒迪在引言中明确指出:本章旨在探讨始于公元前一世纪的“字对字”与“意对意”之间的争论。芒迪从西塞罗和圣・哲罗姆的对直译和意译问题的观点的开始,到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再到约翰・德莱顿、多雷与泰特勒早期为创建系统的理论而做的努力;本章最后讨论了施莱尔马赫的顺化和异化思想及其对后世学者的影响。

第三章主要从静态语言对比的角度探讨了翻译研究中的意义、对等和“等效”的概念与理论。主要阐释了尤金・奈达著名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以及科勒对纽马克理论的发展和延伸;最后,作者介绍了对等在70年代以后的发展。

第四章主要讨论了翻译研究中等值概念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即翻译转换。本章作者主要介绍了维奈和达贝尔内的七种翻译转换程式:借词、仿造词语、直译、词性转换、调节、等值、改编,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范・勒文-兹瓦特翻译转换的比较模式和描述模式,并对各种转换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第五章介绍了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学派的翻译理论。本章主要讨论了卡塔琳娜・赖斯从交际层面对文本类型的分类;霍尔兹-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维米尔的目的论。

第六章概述了70到90年代利用话语分析和语域分析理论进行翻译研究的理论模式。本章讨论了豪斯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以及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的概念,贝克对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语用进行的研究,最后到90年代哈蒂姆和梅森的语境和语篇的意符层次,即社会和权利关系在翻译交际中的体现。

从第七章“系统论”开始,翻译研究逐渐转向了文化学派。本章开始介绍了伊塔玛・伊万-左哈尔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多元系统论;并探讨了翻译文学系统在译语文化的整个文学中的地位变化情况及成因;切斯特曼在图里翻译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另一套规范。本章最后作者介绍了操纵学派的兰伯特和范・戈普的描述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

第八章“文化研究的多样性”中翻译研究转向了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对翻译进行分析即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本章从勒菲弗尔作为“重写”的翻译谈起,指出文学系统中,翻译的功用由三个主要因素决定,最后作者另辟一节讨论“翻译理论家们的意识形态”,客观公正的评论了翻译理论家们的意识形态对其理论的局限。

第九章“翻译异质性:翻译的隐(显)形”集中讨论了有关文化差异及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界面的研究,把意识形态及主导话语与翻译策略联系起来。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首先提出了译者的“隐形”的概念用来描述译者在当代英美文化中的状态和活动;其次,韦努蒂提出了两类翻译策。本章的最后还提到了文学译者和出版商的对翻译的影响。

第十章本章主要讨论乔治・斯坦纳的阐释步骤:起始阶段的信任、攻占、吸纳、补偿;庞的能量化语言观;瓦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纯语言”观;以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运动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第十一章“跨学科的翻译学”重新回到本书第一章所讨论的翻译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斯奈尔-霍恩比翻译研究的“综合法”为翻译学的跨学科道路奠定了基础;哈维利用语言实践中的“接触理论”和“礼貌理论”为跨学科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最后作者还展望了翻译学的未来,并探讨了包括网络在内的现代科技对翻译学发展的影响。

三、《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一书的特点

(一)结构特色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每章按照编排模式分为四个部分:(1)“主要概念和主要文献”总结了本章中提及的主要术语和概念以;(2)“正文”分章节按流派讨论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3)“个案研究”主要是用于检验和评估本章阐释的理论;(4)“小结”概括全章的重点内容。

(二)理论特色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一书十分注重各翻译流派和翻译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在梳理各翻译理论和流派时,注重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散点式的罗列堆砌理论,这样便于初学者更好的抓住个流派和理论发展的脉络

(三)思想特色

本书作为翻译学的入门指导读物,编写过程中加入了“个案研究”、“补充读物”和“研讨要点”等部分,目的是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同时也能帮助读者进一步思考各翻译理论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并对进一步发展该理论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四、结语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一书虽未能逐一介绍译学的所有流派,但已经大致勾勒出西方翻译理论的概貌。作者将语言学流派、文学流派、文化流派的纷繁复杂的翻译理论分别做清晰的梳理,并客观公正地讨论了各种理论模式存在的优缺点。本书作为翻译学的入门教材,内容充实,思路清晰,编排详略得当,十分具有参考价值和启发性。

参考文献:

篇12

与最初的认知主义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加注重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内部的动态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作与会话,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的知识是通过其自主学习获得的,而不是教师传授的。在这个学习环境中,情境的创设必须尽量真实,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建构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二是对原有经验系统和认知策略的改造或重组。

此外,学习必须处在有利于新信息建构的情景中,这种情景不是简单抽象的,而是真实世界的情景;学习的目的不是使学习者懂得一些知识,而是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性学习还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学习,学习者要通过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测等活动,以判断自己在学习中的目标、进展、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采用哪些有利于学习的策略等,也就是说,学习者要具备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原认知水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同时,认为教师是帮助学生建构意义的主导者,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情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线索,以此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有效地组织、引导协作学习,使学生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与第二语言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再是知识意义的被动接受者和单纯地、机械地去模仿教师;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景,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再是简单的、消极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师充分利用媒体的手段、方法创设情境,让学习者有效地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媒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人们之间的很多协作是通过语言沟通完成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的四大要素与第二语言教学学习环境非常吻合,在一定的情景中,教师有效地组织学习者通过协作、会话,利用所学的词汇、句型、语法知识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四要素彼此相互作用成为一个高效、有机的整体,使第二语言教学活动进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至今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Instruction)、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和随机进入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三种主要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本文分别就这几种教学模式如何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相结合进行初步探讨。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句子是语言中能够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最小单位。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人们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将一个个词组合起来造出句子进行交际。词汇反映着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志着使用这种语言的社团的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一种语言的词汇越丰富越发达,语言本身也就越丰富越发达,表现力也越强。现代汉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首先是因为它的词汇非常丰富。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掌握的词汇量越大,他的表达能力,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也就越强,他的语言水平也越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必然体现在汉语言的词汇中,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困难。长期以来词汇学习,特别是中高级阶段的词汇学习,一直是制约外国人汉语水平从低向高飞跃发展的瓶颈,下面笔者将从理论、实践两方面探讨如何将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学方法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相结合。

建构主义的学习主要建立在原有经验系统和认知策略上,而对外汉语属于第二语言教学,学习者除了要学习目的语外,还需了解与目的语相关的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通常情况下,汉语学习者起初对汉语一无所知,不具备汉语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因此可以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完全适合对外汉语的初级阶段教学,更适合中高级阶段的教学。

篇13

金属工艺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它强调了学生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教学的实践性及操作的熟练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但其课程内容庞杂,知识面广、概念多,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学会分析、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理念及工程实践的意识,这是中职金工教学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一、抓好理论教学环节

课程内容的改革,是金工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提。课程的教学改革,首先要考虑专业面的拓展,其次,要放在专业改革的系统中来加以统筹、规划。因为中职教育一般时间较短,总学时是一定的,学时的分配,各学科课程内容的分工、配合和衔接,必须全面进行考虑,最大限度的在短暂的教学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金属工艺学这门课,也存在课堂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分工和配合。中职课堂教学时间紧迫,因此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内容的选讲等方面,都必须认真对待。在教材的编写上,应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减少重复的内容,重视应用性,增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内容。同时,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教学要求,能进行内容的选择和装配,以适应社会多变化、多学科的要求。另外,改革课堂教学手段。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大量的幻灯片、录像片和部分自制的投影片,这不仅大大减少了书写和画图的时间,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此外,计算机辅助教学方面的CAI教学手段也得到了进步。

二、抓好实践教学环节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实用性人才,因而实践环节相当重要。金属工艺学实践性环节,主要包括金工实验和金工实习。这是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的重点是让学生全面了解仪器设备的性能,并能正确使用。

(一)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是巩固课堂知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传统的实验目的在于对理论的验证,将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标准化、理论化,这种实验方法扼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精神,不利于学生在实验中主动思考和创新。为此应改革实验环节,使学生由被动执行变为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要求的基础上,自行确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实验中,教师只起指导作用,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计划进行实验,并且允许实验失败,允许重新实验,大大地解放了思想,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强的独立操作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实习环节

金工实习包含铸、锻、焊、钳、机加工等五大工种的内容,为在较短的实习期内完成诸多实习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方法上要下一番功夫。在实习前通过录像的方式对实习内容加以系统的讲解,让学生对各工种的实习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设备的操作及安全注意事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也调动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在实习时采取学生分组、工程轮换的方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

三、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更好融合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要求在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真正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讲课时,必须采取相关有效措施,努力将二者很好的融合起来,将感性的东西通过慎密的分析与思考上升到理性,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能逐步掌握实践学习和做学问的方法。

(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即在金工课与金工实习相互穿插中,教师仅起提示和引导作用,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交给学生。并通过让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必要的知识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各种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工艺图,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完成实习操作,掌握内容后,教师再进行下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这种模式下学生是主体,如果学生不认真听讲,不动脑筋安排操作步骤,不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掌握完整的工艺知识,是很难达到规定要求的。这样促使学生必须重视每一个教学环节,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操作技能,此外,让学生制定加工工艺,自己完成实习操作,顺应了青年人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要求,符合激励原则,从而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知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个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循环上升过程,通过对该课程再认识可以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改革实践教学管理体制,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条件

合理的金工实习教学管理体制,是保证金工实习以实践教学为主、提高金工实习教学的质量的关键。可以将教学和生产分开,成立专门从事实习任务的车间一金工实习基地。并成立了由教务处、实习工厂、金工教研室联台组成的金工实习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金工实习教学工作会,组织、实施金工实习教学计划和任务检查教学质量,研究和落实金工实习教学改革和指导人员的培训、实习基地建设等工作。这种管理体制,除了有助于金工实习基地实习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术平的提高外,最重要的是还能够使学生在这种条件下获得更多的能力培养的机会。

(三)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拓宽视野

传统的金工实习教学模式无论在内容和教学手段上都存在着不足,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在设备补充方面,实习基地在保证传统设备充足的前提下,还要添置数控车床、数控线切割机等现代化机床。这样学生在掌握传统的加工方法、工艺(如钳、车、钻、铣等)之后还能了解到当今较为先进的机械加工技术,这些都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对各工种、工件的了解。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实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能力培养自然随之加强。学生能力的提高可以从金工实作考核看出,许多以前实习过的同学看到现在的考核件,都说比以前难多了,而现在考核的成绩比以前普遍有了较大的进步。

(四)课程设计与实习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