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幼儿园科研课题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以课题中心大组为核心的有效管理
(一)构建以课题研究为核心的“学习共同体”管理机制,保障课题研究在不断互动中前行
幼儿教师的“学习共同体”是指建立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之上,以幼儿园为基地,以幼儿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学习、研讨为形式,在团队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整体成长的提高性组织。“学习共同体”拥有收集、储存并转化知识的能力,通过组织内个人的转化,能促成团队组织的成功。
一个好的课题研究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组织机构的建立、人员的安排是关键。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没有相关的教育教学经验不行,没有合作意识、奉献意识不行,没有积极进取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不行。因此,在组织机构的建立上,我们组建一个以“课题中心大组”辐射引领若干个“子课题小组”的研究团队;让全体教师都参与课题研究、让课题研究引领园本教研。在人员的安排上,首先我们注意遵循“行动研究能力强、幼教专业素养扎实、老中青合理搭配”的原则,慎重选择并吸纳经验丰富、专业过硬的骨干教师和一些尽力充沛、富有潜力的年轻教师组成“课题中心大组”,由课题负责人(园长)为组长;在这一团队中,有能在课题实验班扎实开展行动研究的具体实施人员,有善于观察记录的人员,有能及时进行反思小结并善于对课题研究进程提出整改意见的人员、还有善于撰写论文和案例的人员;这样的“学习共同体”,能够承担开题、课题研究推进、课题实验班研究、结题等具体任务;具有带动和推进全园顺利开展课题研究的作用。其次,我们吸纳所有一线教师按照自主自愿、强弱搭配的原则,自行组建2―3人的“子课题小组”,每个子课题小组推选出一名小组长;若干个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一起来承担总的课题下的分项研究任务。
整体来看,“课题中心大组”具有引领和带动“子课题小组”开展行动研究的作用,而“子课题小组”行动研究的动态发展又能促进“课题中心大组”的前行。整个研究团队能在建立共同愿景的前提下,中心大组、各个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会合和互动,互相研究收获和研究心得,分享在开展行动研究、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与喜悦,引起共鸣、达成共识。每个教师的叙述和见解、经验与收获,都有助于自身和他人获得相应的课题研究综合素养的成长;大家在这样目标一致、统一认识的前提下,构成一个大的“学习共同体”,共同为完成好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设置阶段性管理表格,在互动中分解课题研究的任务,实现课题研究阶段成果的有效落实
在幼儿园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园“课题中心大组”充分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首先,“课题中心大组”组长(园长)引导各“子课题小组”讨论:开展课题研究对园所发展、保教质量提升的是否有利等等;集体的碰撞使教师更加明确和理解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课题研究可以指导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提高保教质量、增强教师的研究能力和综合素养、推进幼儿园教育教学改革。然后,在整个研究团队充分认识了研究目的、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园“课题中心大组”根据课题研究计划中的不同时期,设置阶段性管理表格,让研究团队在互动中分解课题研究任务,力求使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得到有效落实。
在开题之初,“课题中心大组”设计了课题表格《前期准备阶段:教师个人文献资料学习研讨》,让教师带着任务学习后填写并在规定时间内上交。其中设置的问题,能让教师明确“开展本次课题研究的需要了解的基本概念有哪些,需要如何去思考的将要研究子课题研究方向,存在的困惑和需要专家答疑有什么”等等;这样的表格,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开始阶段,起到“热身”的作用,能引领教师自觉自主地应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学习理解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相关理论,收集摘录相关理论文献,积累素材、拓宽思路,增强教师理论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引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创造性应用理论的灵感。
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中心大组”设计了课题表格《各子课题阶段小结及案例收集分析》,以2―3个月为一个周期发放3―4次,并请教师按照表格中的要求收集整理课题阶段研究资料。表格中有“对案例收集的具体要求”(包括案例教学设计、相片影像资料、观察记录、评价指标等)、有“子课题阶段研究的反思和困惑”,还有“下阶段子课题研究的推进设想”等等;这样的表格,能提醒和督促各子课题研究人员及时、完整地收集整理课题研究阶段成果,及时发现课题研究中餐在的问题并作出适当调整,为客观科学地安排下一阶段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持。
在课题结题时,“课题中心大组”设计了课题表格《子课题成果汇总和论文摘要》,表格中有“子课题经典案例”、“子课题相关互动表”、“子课题论文摘要”等任务;这样的表格,能让各子课题精心归纳和整理小组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可以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成果;汇总到“课题中心大组”以后,能使整个研究课题的结题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二、以参与课题研究教师为主体的自主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指出: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快乐,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您就要引导每个教师走上教育科研这条路。教师成为教研工作的自主管理者,对幼儿园的教育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让教师大胆“选”,成为子课题研究自主管理的主人
首先,在开题之初阶段管理表格的引领下,各子课题教师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入手、切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的原则,并通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搜寻、在于同行中的交流中领悟、与幼儿的交流中捕捉、在阅读文献资料中发现”等途径大胆地自主选题、提出研究方式。接着,子课题小组内各位教师商议、讨论,并和其他子课题小组教师分享、交流,然后报送课题指导专家审阅、批改,专家对其提出建议,最终返回到教师手中来确定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式。
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子课题选题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又能充分调动教师行动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子课题研究内容本身就体现了教师自己的需求,那么子课题研究整个过程的推进就能成为受教师内部动机支配的活动,从而激发教师参与研究的内驱力,使教师真正成为子课题研究自主管理的主人,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研究热情、充分发挥主体性的作用。
(二)让教师展示“能”,提升子课题自主管理的实效性
“能”既课题的成果,是课题实施中的激励因素,也是确保教师实施课题积极性的中介,它包括课题实施者的个人成就感、价值归属感、集体荣誉感等。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为教师创设充分展示“能”的机会与条件,让教师能寻找到强有力的“内援”支撑、始终保持激昂奋进的研究状态,不断推进和调整自己的子课题研究。如我园在开展的十二五课题研究中,各子课题在确定研究内容和制定研究计划环节,园长(课题负责人)就及时地组织大家来分享交流,并和专家共同点评,肯定亮点、提出建议,在展示交流之后大家能补充和完善自己的子课题计划;在子课题研究过程中,让每个子课题小组轮流派代表上实验课时,园长(课题负责人)就组织带领全体教师共同研讨,大家共同为该子课题的推进提出建设性的调整意见,而该子课题小组在大家的帮助下视野更开阔、收获更全面。这样,全体课题研究人员都能在积极的鼓励和认可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从而寻找新的动力和“内援”支撑,激发研究者自身以更加自信、自主的状态管理推进子课题,在实实在在开展行动研究中提升子课题自主管理的实效性。
三、以专家适时指导为引领的跟进管理
很多幼儿园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通常有这样的感触:“如果我们想成为一名研究者,首先要有一定的引领。”确实,如果没有专家的引领,没有专家的点拨,而只是一味地让一线教师独自去摸索、效果往往不大;同时,专家的何时介入知道、怎样跟进指导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幼儿园开展课题研究需要与专家恰当地开展合作研究,需要以专家适时指导为引领的跟进管理。那么,怎样实现专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适时指导为引领,专家怎样在恰当地时机跟进课题管理呢?我们认为,三个具体环节十分重要。
(一)制定研究计划阶段
研究计划是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规划,是指导研究全过程的蓝图,通过制定研究计划,可以使研究目标、研究范围、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骤、人员分配等更加明晰;研究计划的制定过程也是课题组成员统一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在教师的主动参与的前提下,先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初步计划,反馈于专家;然后专家再从不同的角度对课题内容和计划提出可行性的指导建议和意见;最终使课题研究内容和计划更加完善。
(二)研究的实施过程
幼儿园开展的课题行动研究过程中,是教师探索具体的方法、途径、措施及实施效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设计者、探究者的身份,充分发挥在实践经验方面的优势大胆实施研究案例;而专家的适时指导可以表现为参与研讨和诊断的顾问,主要任务是针对实践过程中的实际案例出现的问题与教师共同研讨,对教师进行现场观察,并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例如:在开展我园开展十二五课题《体验式教学与幼儿学习品质培养》之研究过程中,为了让研究团队更加直观地理解“何为体验式教学的具体环节设计”,指导专家先是在观摩了“实验班老师”自主设计的环节后马上组织大家研讨、点评、提出修改建议,接着就让业务园长按照建议进行现场对比执教。这样的适时跟进指导能激发教师的反思、生动而高效;同时,课题研究在教师和专家的互动中,不断经历“思考、实践、反思、在思考、再实践、再反思”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得到有效推进。
(三)研究的结题阶段
研究的结题阶段是对研究行为进行反思、对研究效果进行理性思考、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过程。由于幼儿园教师的分析概括能力、理论水平、写作能力能方面相对擅长理论研究工作的专家而言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在结题环节中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的撰写就特别需要专家的适时跟进指导。例如:在我园十一五课题的结题环节,每个子课题组先整理好研究案例的相关资料,提出初步的研究成果要点,并跟专家面对面地交流;专家在倾听讲述、查看资料的基础上,帮助该子课题从理论的高度提炼成果要点、提出行文建议;从而帮助教师梳理文章脉络,更加自信、圆满地完成各项结题工作。
当然,在课题研究进程中应该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慢慢淡化专家的角色,让参与研究教师逐渐走出专家的“控制”,不断成长为越来越合格的研究者;同时应该避免过分依赖专家而削弱参与研究教师的独立思考、正确判断、大胆实践的做法。
【参考文献】
[1]陈宁.我们需要怎样的教研[J].早期教育,2009,(01).
[2]王晓芬.小课题研究中应该避免的若干问题[J].福建教育,2011,(7,8).
篇2
二、课题的界定
幼儿园留守幼儿: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异地务工或经商,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由父母一方、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监护且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3-6岁儿童。
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幼儿园留守幼儿由于家长教育观念陈旧、教养方式不科学、父母关爱缺乏、祖辈的溺爱等,出现了性格缺陷、不良行为,针对这种情况,加强对他们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三、研究的对象
以本园3-6岁的“留守幼儿”及其家庭为研究对象。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力求通过“幼儿园留守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方法和途径”的研究,指导我园留守幼儿家庭进行有效家园互动科学育儿,使在园的“留守幼儿”养成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促进“留守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调查、分析我园“留守幼儿”教育现状,挖掘、总结和提炼现有的好的教育经验,探索符合我园“留守幼儿”实际的养成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促进“留守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组织教师对本班家长开展调查,收集我园留守幼儿在习惯养成、个性品德等方面的现状及留守幼儿家庭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等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观察法:观察、记录、分析和总结我园留守幼儿一学年的行为习惯发展情况,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访谈法:通过走访留守幼儿家庭收集信息,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六、课题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课题申报阶段(2012.7—2012.12)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课题方案,明确分工,并成功申报。2.对课题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理论培训。3.对留守幼儿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1—2014.12)课题全面开展,对留守幼儿进行跟踪研究,指导留守幼儿家长科学育儿,家园合力促进留守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三阶段:反思总结、整理结题阶段(2015.1—2015.5)1.对研究的成果进一步完善、验证,撰写经验论文。2.整理、汇编课题研究过程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编辑课题研究成果集,为推广工作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3.完成课题的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一)培训学习,提升素质 。1.为了丰富研究人员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熟悉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他们的研究水平,造就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型教师群体,幼儿园聘请教研室主任潘茂生 和盛万增来园进行课题研究的培训。2.课题组成员通过自学、集体讨论,交流学习心得,不断夯实理论基础。3.召开留守幼儿家长会,学习有关的文件精神,介绍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提高留守幼儿家长配合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并请他们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一些活动。
(二)发放问卷,调查研究。1.对全园36名留守幼儿的现监护人一对一地进行包括留守幼儿的生活状况、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家长科学育儿等方面的问卷调查,取得有效的调查数据,分类建档。2.分析、撰写问卷分析报告及幼儿园留守幼儿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三) 具体实施,深化研究 。1.首先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对留守幼儿存在的问题有科学的认识,以平和的心态冷静、客观对待,认识到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在成长,有缺点也有优点,不能夸大留守幼儿身上的某些不足。对培养留守幼儿良好习惯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努力寻找艺术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是倡导和追求无痕的教育,真诚关爱和尊重留守幼儿,保护留守幼儿的自尊心,将留守幼儿放在与其他孩子平等的地位上来对待,在平等的氛围中实施教育与监护。2.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培养留守幼儿良好习惯。一是生活活动 养成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我们在生活细节中规范、指导留守幼儿,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二是区域活动 重视留守幼儿参加活动的情况,鼓励和要求留守幼儿更多地去不同的区域进行活动,培养留守幼儿的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
(四) 整理总结,申请结题。1. 整理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撰写研究报告。2. 积极组织论文投稿。3. 完成结题报告。4. 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教师的成长。1. 教师的观念得到转变 课题的研究首先使教师认识到幼儿教师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专业,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也不单单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者,幼儿教师应是家园共育的合作伙伴,是幼儿家长教育观念转变和科学育儿的引导者,是幼儿良好习惯和个性品德养成的促进者。其次教师提高了对专业化发展的认识,明确了各自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并努力使自己向“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化。2. 教师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的专业素养明显提高,她们在刻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把研究和实践合一,在实践中开展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改善自身的行为,促进其专业化成长。
(二)留守幼儿的发展。1. 健康方面 性格内向、胆小、怯生、情绪不稳定、爱哭的留守幼儿变得活泼开朗、能大方的与人打招呼、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固执倔强、攻击性强、霸道的留守幼儿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能和同伴友好相处、知道谦让、合作、分享了;对各种活动的兴趣不高,平衡能力、动作协调性、动手操作能力等较差的留守幼儿在各方面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提高。2. 语言方面 在课堂上能够较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和较清楚地表达,愿意并能主动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能够做到说话文明有礼貌、正确使用“请”“谢谢”“对不起”等、不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在公共场所不喧哗等,不再有说脏话、粗话的现象。3. 社会性方面 留守幼儿开始有事愿意告诉父母或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有高兴的、有趣的事愿意和大家分享了,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不再争抢、独霸玩具,有冲突时能和同伴协商解决,在游戏时有秩序、守规则,开始有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了,能够不欺负别人也不让别人欺负自己。
(三)留守幼儿家长的转变。留守幼儿父母及祖辈的观念都有了极大转变,能够主动找老师咨询科学育儿的知识,主动参与或完成班级的一些活动任务,开始规范自己的言行、重视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了。他们由关注孩子的认字写字算算术转变为开始更多关注孩子在园的各种活动和游戏情况,开始愿意交流、分享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或高兴的事了,亲子关系、家庭关系变得更加亲昵、融洽。
九、课题研究反思
篇3
一、科学与体育的整合,是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
在幼儿园科学与体育整合创新发展的活动中,圈、球、沙包、盒等都是常见的器材。在活动中,我让幼儿自由自在地活动,他们都选最感兴趣的来进行活动,使常见器材发挥新功能。我经常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当器材,像报纸、奶粉罐、纸盒、布条、各种饮料瓶等。鼓励幼儿一物多玩,以调动幼儿的“发现”兴趣,这样既可从小培养幼儿的朴素意识,又可以器材为媒介引导幼儿大胆创造、主动创新。寓教于乐,让幼儿在动中探索、在玩中学习,能大大激发幼儿对科学与体育整合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如:有一次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幼儿对玩呼啦圈很感兴趣,我就启发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他们有的把呼啦圈当作小汽车方向盘,把“汽车”向前开、往后开、转弯、倒车,还想出了打气、修车;有的幼儿几个人合作把呼啦圈连接起来,把圈套在身上一个拉着一个变成一列火车,练习走、爬,一个跟着一个走,锻炼了平衡能力。幼儿还想出了跳圈、滚圈。还有的孩子把呼啦圈当作小动物的家,做起了“小兔找家”的游戏。看到幼儿的创造我很兴奋,非常支持他们的想法和创意,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体验玩的快乐。通过培养,锻炼出幼儿拿到一种材料就能想出许多种玩法,开发出他们的多种运动能力,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让幼儿更好地去实践和探索。
二、科学与体育的整合,是促进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育内容的整合是幼儿教育整合的主要表现,也是一种最基本的整合。幼儿教育的整合最终体现在内容整合上。通过科学教育活动,将幼儿的体育活动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例如在“纸绳力量大”活动中,首先我让幼儿观察干旱图片,告诉他们某地发生了旱情,需要我们运水,但是只能用餐巾纸来运水。让幼儿尝试餐巾纸拧成纸绳,用纸绳提一桶水运到灾区。有的幼儿能用纸绳提水运到灾区,有的幼儿纸绳断了,水运不到灾区,这样就引出了如何按照不同的纹路拧成纸绳,纸绳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在发现了这一不同之后,幼儿会非常想知道为什么有的餐巾纸拧的纸绳会很结实。我抓住了幼儿的兴趣点,两种不同的结果都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断的纸绳打开后,餐巾纸很容易撕开;而没断的纸绳再打开进行撕纸,餐巾纸很难撕断。幼儿再一次用自己制作的纸绳提水运到灾区后,我引导幼儿思考,怎样做一条更有力量的纸绳?让幼儿理解将他们集合在一起,纸绳的力量会更大。几个人分成一个小组,用自己小组一起做的纸绳合力提一桶更重的水运到灾区。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去发现。在本次活动中,都是幼儿自己在操作实践。提水桶环节也是幼儿最喜欢的环节,这些都是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与方法,并从体育游戏中获取了科学知识,萌发对科学现象的兴趣,从探究体育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篇4
1.课题研究对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第一,开展课题研究是促进幼儿教师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人们的定向思维就是研究工作是专家学者的事情,然而这是一种片面不正确的认识。课题研究对于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非常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师作为幼儿的指路人,就要通过对课题的不断研究来提升自身修养和专业素质。
第二,课题研究能为幼儿教师专业化提供有效资源。教师在专业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利用书籍、音像等资源来充实和学习,而课题研究作为一种面对面的交流,通过专业专家的教授来获取重要资源,是一种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高效手段。
2.当前爱心幼儿园在课题探究存在的问题
(1)课题范围过于宽泛,大课题居多。在教育部门倡导进行教学研究的背景下,很多关于幼儿教育的课题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爱心幼儿园来看,就其进行的幼儿园内部的幼教老师课题研究而言,题目设置过于片面,研究的内容也过于表面、宽泛,专业意义不是很强。同时爱心幼儿园进行的研究课题题目都以大课题居多,缺少针对意义。
(2)缺乏专业的研究引领。很多幼儿园都处于一个尴尬的状态,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施,都缺乏幼儿专业教育的引领。爱心幼儿园建立在居民小区之中,招聘的幼儿教师多为中专生和大专生,专业性受到限制,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并且缺少一定的幼儿教育经验,加之缺少学前教育专家定期进园进行一对一的课题专业指导,导致部分幼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养成了将课题研究建立在教学经验和操作手段的层面的习惯,最后导致课题研究在开题时比较热烈,但是过程冷清且盲目,结题也是没有实际成果。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建议
(1)课题的设定与要调节好大课题与小课题的衔接。通常在课题题目的设定上,大课题集中关注的是教育政策和教学规律方面,一般都是与教育决策或者战略有关的宏观研究;而小课题关注的则是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上的各类问题,是以实际问题为调研基础,进行水平导向的微观研究。因此,要注重实现课题研究的宏观与微观相配合,在层次分明的前提下又相互融合,衔接顺畅,实现有效过渡。
(2)促进幼儿教师的自我评价与学习,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因此,对于幼儿教学的主体幼儿教师来说,一定要重视自身的专业化和专业素质的提高。这样,在申报课题研究时突出自己的研究重点和优势资源,开展更加有效率、有意义、有价值的课题研究。
(3) 建立健全课题专业引领机制。课题研究的开展需要建立一种良性的运行机制来保障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以结合幼儿园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形成幼儿教育课题研究的专业引领机制。同时在幼儿园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之间搭起以课题为载体的沟通桥梁,深入持续地进行研究。大力重视培养未来幼教的人才,为当下存在的幼儿教学的实际问题实行有效解决措施,为建立健全的课题专业引领机制做有效补充。
综上所述,进行幼儿教师专业化为题的课题研究,不但改进了教学方式,还提高了教育质量。提高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质量,促进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专业成长,对幼儿的成长来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1.2计算机操作技能不强
许多教师多媒体计算机的能力不强,有些能用PPT进行简单的多媒体制作用于公开课活动,没有真正掌握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技术。幼儿教师多来自幼儿师范学校,还有的来自职业高中的幼教班,在学校主要以理论知识和技能(弹、唱、跳、画、说)为主,没有重视幼教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训练,缺少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锻炼。
1.3多媒体技术的浅用或滥用
教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有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单地利用PPT把教学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利用多媒体的设备进行辅助教学,有着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但是,有很多老师在实际的运用中不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热情,过分依赖于多媒体的技术,教师也就会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中。这样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的优势也都没能较好发挥出来。
2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2.1开展教学活动时,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教师应该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选择最适合本次教学的多媒体设备,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从而起到优化教学活动的效果,使幼儿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同时,在活动中多媒体的形式上不能太过于多样化,这样孩子们的吸引力会容易被多媒体技术吸引,而不忽视了教学内容。例如在诗歌“春天的秘密”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课件以故事的形式呈现诗歌的内容。但是,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还是不能取代传统的分句教学的形式,否则会影响整个活动的教学效果。
2.2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要突出幼儿的主体性,运用多媒体,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要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多媒体只是起到一个辅助教学的作用,不能直接取代教师与幼儿间的交流作用。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策略合理地运用到多媒体课件中,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7以内的加减”中,教师把7的分合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幼儿,先以小河里有5条鱼,又游来了2条鱼,然后出现符号“?”,当幼儿看完这些动画时,其实心中已经明白是答案是什么了。但是,教师在活动中也要突出主导作用,不能直接让幼儿列单一的列式进行人机互动,而应及时引导幼儿运用完整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内容,再列出相应的算式。这样才能促进幼儿主体地位的发挥。同时,这也是教师了解幼儿思维的一个重要的过程。
2.3开展教学活动时,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运用多媒体技术表现教学内容时,要慎重选择多媒体的应用设备,突出重点与难点。但是,不必要的媒体形式最好不要出现,这样很容易干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占用幼儿的思维时间。例如在中班美术绘画活动“桃树和柳树”中,重点是让幼儿描绘出桃树和柳树的形态,教师只需要利用多媒体边播放音乐边呈现桃树和柳树的图片,而不必要在此过程中过多地利用多媒体讲述桃树和柳树的生长过程,这样做容易干扰教学的重点,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2.4开展教学活动时,课件内容应该以幼儿教育学、心理学为指导
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注重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心理,使课件的内容更贴近于幼儿的生活。同时,还要根据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制作适合于每一个幼儿学习的课件,使得活动从易到难,具有层次性,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各方面的发展。
3应用多媒体技术来提高幼儿园教学课堂效果方法
3.1以幼儿兴趣为主制作课件
孩子都是喜欢模仿成人的,喜欢得到成人的鼓励和肯定。针对孩子的这一特性,在制作课件时我们注意在色彩、声音等方面来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如小班音乐活动《头发、肩膀、膝盖、脚》,教师制作了PPT课件,在出示身体部位图片的同时还相应的配上同步的歌曲,并鼓励孩子们跟着课件一起做动作,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从而使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活动中就能正确的指认自己的身体部位。
3.2建立幼儿园资源库
个人的力量是很微薄的,单靠几名教师制作的课件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幼儿园每学期都举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评比,在制作评比的过程中,教师们不仅可以自己学习并巩固多媒体的多种技能,还能学习到了他人许多经验,为以后自己制作课件打下了经验基础。同时,幼儿园建立了课件的资源库,使得所有的教学课件都实现了共享,而且一些课件还可以使用于多个教学活动中。
篇6
第二步:引路子――加强示范引领,步入研究正轨
课题开展以来,根据各个园所的实际情况和不同需要,我们将公办园新景幼儿园、集体办园欣高林幼儿园、民办园嘉裕幼儿园三所不同性质的幼儿园组织起来,成立了学习共同体,通过出点子、引路子、做示范,共同探讨,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开展课题过程中,老师们发现低结构材料的玩法具有多样性,与之相关的教育目标也呈现多样性。但是,由于老师本身对材料的多种目标没有做任何思考,就出现了区角游戏玩法单一、孩子的游戏水平缺少递进性等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摆弄一会儿就不想玩了,区域活动无法延续开展。又如,中班年段的孩子收集来牛奶盒,孩子们只会将牛奶盒用来垒高,游戏水平没有进步,孩子兴趣不浓,牛奶盒变成一堆垃圾……这时新景幼儿园首先起到公办园的示范引领作用,率先向片区开放区域活动,通过事先分发区域观察记录表,引导参与研讨的老师们学习观察材料如何体现各年龄段各区域的活动目标,如何针对孩子的个别差异创设有层次性的材料、分阶段投放材料等等,然后组织研讨,让民办园教师对区域的研究也越来越全面和深入。在这样手把手出点子、引路子、做示范的带领下,欣高林幼儿园、嘉裕幼儿园从模仿到思考,逐步走上开展课题研究的正轨。
第三步:架梯子――搭建学习平台,做实研究过程
公办园新景幼儿园的区域游戏开放,让民办园老师们感触很大,对区域游戏有了全新的认识。接着新景幼儿园和新高林幼儿园到嘉裕幼儿园分班详细指导,并实地研讨,提出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嘉裕幼儿园的班级空间场地小,建构区、表演区放在班上不合适,建议嘉裕幼儿园开发公共空间,利用走廊、小楼道、大厅、寝室,把空间还给孩子;有些区域,如桌面的操作拥挤,孩子会互相干扰,建议充分利用地面、柜面、墙面操作,把空间扩大,便于区域活动合理有序地开展,使公共空间的使用价值最大化。紧接着嘉裕幼儿园参与到新高林幼儿园的区域观摩研讨中,回来后,嘉裕幼儿园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实践,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如投放的材料目标性太强,为操作而操作,忽略了材料的游戏性,这种材料带给幼儿的是被动的、机械的操作,使得幼儿没有自主活动意识。针对问题,三家园马上开展了低结构材料不同玩法的研讨。思考“如何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调整材料”“大班科学区材料如何投放”“美工区材料的规范调整”等问题。通过研讨找出对策,幼儿园实践出许多好的案例,如“低结构材料的多种玩法”“瓶盖的多种玩法”“扑克牌的多种玩法”“同种材料的递进性玩法”“一次性筷子的递进性玩法”“高结构材料的游戏性玩法”“扔骰子说数字”等等,投入到日常的区域游戏中去。就这样,幼儿园经常“架梯子”,通过手把手帮扶,输送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活动案例,不断做实研究过程、提升研究水平。
第四步:结对子――结对帮扶模式,产生乘数效应
新景幼儿园每周定期到嘉裕幼儿园,针对幼儿园的区域环境、材料投放与主题整合、园公共区的创设上加强指导,并通过跟班蹲点,一对一帮扶,分年段进行研讨、评价、交流等,及时解决研究困惑。主要做了几大调整:一是走廊的充分利用。原来班级走廊是空的,看不到孩子玩耍,班级里又显得拥挤。调整后,三楼大班走廊创设操作性强的剌绣坊、编织坊、绕线坊、木工坊,很受孩子喜欢;二楼小班走廊创设了适合小班操作的墙面,如“来来往往”、小超市、扣扭排序等。二是格局调整。二楼中厅原来是彩绘吧和阅读吧,经指导,把阅读吧调整到班级,中厅全部布置为巧手彩绘吧,整体协调性更强,区域之间互不干扰,保证幼儿在合理的环境下进行区域活动。三楼中厅是梦剧场,原来只提供几把椅子,让孩子坐着看表演,孩子们无事可做,嬉闹不停,游戏无法进展。经过调整,大厅把剧场后台呈现了出来,孩子们可在剧场的不同区域自主设计服装、选择服装、化妆、选择饰品等。当台上孩子开始表演,台下孩子可以利用道具打节奏,很受孩子的欢迎。通过一次次的研讨与调整,区域活釉实稳步地向前推进着,幼儿园保教质量得到稳步发展,进步显著。
第五步:摘果子――分享收获喜悦,释放催化效应
篇7
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指向不合理主要有两方面表现:一方面,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应立足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促进园本课程目标的实现。应以本园的特点、幼儿的发展水平与需要为出发点,以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发展,突出幼儿园办园特色为落脚点。另一方面,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重点应放在园内课程资源开发,创造性地使用园内课程资源。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幼儿园在进行园本课程资源开发时,往往非常注意从幼儿园外部寻找可资利用特别是能给园本课程“增光添彩”的课程资源,而对园内课程资源却重视不够。园本课程资源开发,首先应该调查和挖掘内部资源的优势与劣势,在已有优势或传统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拓展和创新,在不足的方面进行开发与建设,这样才能使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做到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幼儿园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不强
传统的幼儿园课程中,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并不需要教师开发和创造课程,教师只需考虑如何把这些内容教好。因此,教师也就很难养成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更谈不上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创造、生成新课程。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不强,不仅会造成课程资源尤其是条件性课程资源严重不足,不利于幼儿园课程贴近幼儿的生活,使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并且会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水平与课程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幼儿园内外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素材性课程资源被大量埋没,不能及时进入幼儿园实际教学中,许多有教育价值的课程资源被闲置浪费,不利于幼儿园的长远发展。
·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结构单一化
幼儿园应多角度,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但实际中的课程资源开发偏重于文本资料、设施条件和专家课程资源开发,对于生命性课程资源载体形式重视不够,特别是对幼儿及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主体作用重视不够,园外课程资源拓展也有所欠缺,这样必然会导致课程资源结构单一化。课程资源开发结构单一的局面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幼儿园就不能充分整合人力、物力、财力、环境等诸因素的整体资源优势,教师的教学仍缺乏生机活力。不仅不利于丰富幼儿的活动体验,突出幼儿园的办园特色,还会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
加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
·幼儿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幼儿园教师需要明确课程资源的内涵与价值,特别是要认识到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幼儿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可以充分开发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实际生活、学习兴趣和个性差异,并以此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围绕教育教学中幼儿一些不明确、需要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为幼儿创造观察、探索、操作等综合实践活动及小组合作活动的条件,让幼儿亲自寻求解决方法,建构知识体系,并促进其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扩展幼儿的园外活动空间,加强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打破课堂和教材的局限,改变幼儿被动学习的状态,确立幼儿自主建构知识进行学习的地位。
·增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幼儿园和相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多种方式强化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比如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教师职前职后多元培训等。使教师认识到,在幼儿园的课程实施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幼儿生活紧密联系,给幼儿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都应是课程资源。同时,还要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技能,教师需具备一定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开发课程资源方面的操作技术,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材料。
篇8
一、规范制度更新观念,确保课题顺利实施
1.健全制度,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一是健全管理机构。总课题组明确了课题总负责人、子课题负责人,并以子课题组负责人成立了课题研究核心小组,负责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施与管理。建立“总课题个人子课题课题参与者”的三级科研网络,课题核心组成员及时制定子课题计划、组织实施和总结经验,做到有计划、有实施、有记录、有总结。
二是规范研讨制度。课题核心组每月集中研讨一次,以专题讲座、案例研讨、活动分析、教学观摩研讨、经验分享等多种形式进行。同时,坚持“以研究促教学”的课题管理理念,融学习、培训、研讨为一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是建立分组管理制度。建立了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吻合的分组管理制度,各子课题成立相应的课题研究教研组,教研组长由十七个课题组长担任,负责日常教研活动。在总课题的统筹下采用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进行分类研究,每学期开展研讨活动两次以上,负责人及时做好记录与整理,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施、有成果。
2.理论培训,建设先进理念的师资队伍
首先,在驱动阶段通过专题培训、书籍推荐、网络学习等方式,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念的培训。在开题会上,课题负责人福建省特级教师蔡雅玲老师介绍了课题申报的基本情况,解读课题实施方案,并在开题报告中结合图文并茂的典型案例,就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价值、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过程与方法、创新点及预期成果等内容进行全面的介绍。并结合国内外科学教育活动的发展趋势、教育理念等分析与比对,提倡科学活动要从生活中选题,强调科学活动要幼儿亲身经历与参与,以及要注重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等给予全面指导。
其次,总课题组创建“回归人性”课题研究QQ群,定期将国内外的幼儿园科学教育开展情况分析、国内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等前沿资讯传送给课题组成员,引领组员不断丰富有关农村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理论,组建起一支强干的研究队伍。主要引领子课题成员组对泉州地区常见的植物、动物、物体材料、常见物理现象、天气雨季节变化,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人们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科学领域的六个方面的主要内容进行开发与利用研究。如安溪实验幼儿园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科学教育理论,对安溪本地的地方风味小吃、家乡风景、茶艺资源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挖掘,使教师对科学教育活动、乡土科学资源有足够的认识,不断推进研究进程,通过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再次,各自子课题则根据需要,利用园内局域网等渠道,定期向教师推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章与书籍,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用有效的科研方法指导实践。如永春县港永幼儿园组织教师利用“中国幼儿教师网”等网站,学习“本土资源在幼儿园主题中运用”“乡土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利用农作物创设幼儿园环境”;又如,泉州幼师附幼创建课题微信群,分享网络上的优秀文章和有益做法,如“农村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导家长有效开展亲子科学探索活动的实践研究”“论幼儿园家教活动指导形式”等,拓宽教师的理论知识,为实际组织奠定理论基础。
3.调查研究,摸清实施课题的现状与问题
课题研究初期,大多子课题组根据研究需要,采用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调查,了解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为理性、客观地分析问题提供真实、具体的依据,为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如陈埭溪边幼儿园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幼儿对社区材料资源的熟悉情况,利用班级现有的科学区、观察区调查幼儿对材料玩法的探索情况;又如晋江市龙湖镇衙口中心幼儿园则采取组织教师上山下海开展的采风活动,进行乡土资源调查,提高教师对乡土资源的认知。
二、运用行动研究方法,积累典型教学案例
从农村科学教育资源利用、科学教育课程开发等方面组织实施课题方案,采取计划――实施――问题――反思的螺旋循环往复的边行动边研究的方法积累相关经验,并在实践中逐渐调整、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形成前期经验总结和课例汇编。
1.实证研究,积累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案例
课题组把课题研究与实践研究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每个学期,子课题组都精心策划开展形式不同,内容多样的课题研究活动。如泉州幼师附属幼儿园课题组利用农村广阔的资源,每学期均精心策划开展了形式不同,内容多样的,适合不同年龄班幼儿的亲子科学探索活动。如“烤鸡蛋”“制作冬至丸”“元宵馅的秘密”“端午粽飘香”“好玩的沙”等,为课题研究积累了大量富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德化双鱼幼儿园把社区资源有效运用到区域活动中,提高科学区域材料提供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积累了小班科学活动“狗尾草”、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陶土”、大班科学活动“石膏模的秘密”以及“好玩的电线”等典型案例;晋江市金井镇毓英中心幼儿园利用生活化、本土化的材料开展活动,形成了“生蛋和熟蛋”“糖怎么不见了”“认识螃蟹”“花蛤宝宝”等典型活动案例;永春县港永幼儿园在本土农作物资源在科学活动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中,积累了大班“向日葵的一生”“水稻与小麦”“种子”“春笋”;中班“蔬菜一族”“永春佛手茶”;小班“我们来种葱”“地瓜娃娃比大小”“香香的水果”等典型案例。在实证研究引领全园教师利用竹子、地瓜藤、葫芦瓜、玉米须、小麦杆、向日葵叶等共同创设了班级的主墙饰,以不同的材料让幼儿的动手能力获得了挑战性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操作中,进一步拓展课题的研讨与实施。
2.互动研讨,推进研究进程的不断深化
(1)专家引领助提高
为确保各子课题的研究方向准确无误,在总课题组福建省特级教师蔡雅玲老师的指导下,各子课题组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不定期地邀请省市专家前往子课题组所在园所开展专题讲座和实地“把脉”。如晋江市金井镇毓英中心幼儿园邀请福建省特级教师刘志清老师来园开展“《指南》背景下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和指导”专题讲座,并组织课题成员听取了林菁教授的“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活动区游戏的开展”、彭琦凡教授的“探索从幼儿实际出发的教育”、吴荔红教授的“基于生活探究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等专题讲座,利用专家知识系统化的优势,给予课题组成员研究上的理论引领,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课题研究以来,听取专家专题讲座多达18次。
(2)观摩研讨引互动
总课题组以子课题为单位,采用滚动观摩的方式,围绕各子课题组的研究内容,定期组织子课题组的成员开展园际之间专题观摩研讨活动。如“如何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开展探究式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挖掘乡土资源,丰富数学区材料”“本土农作物资源在科学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等。在现场观摩、案例分析等互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各不同组别的课题组成员零距离地交流、深度地探讨,大家或述收获,或述困惑,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发散思维,碰撞智慧,梳理有益经验。如2014年3月,在晋江沙塘中心幼儿园开展各年龄段“数学区域活动观摩”;2014年4月,晋江陈埭溪边幼儿园开展中班科学活动“鞋底花纹”观摩研讨;2014年12月,在德化双鱼幼儿园以及永春县港永幼儿园开展的观摩研讨等。
(3)经验交流互借鉴
学习他人优秀方法、经验,是课题组推崇的提高研究人员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各子课题在实证研究的进程中,不断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为了将这些有益的经验推广,总课题组不定期地开展“传经送宝”活动,各课题负责人将取来的“经”与大家进行分享和共同学习。如总课题组柯淑满成员作“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数学区域活动的策略研究”、施美旋成员作“优化社区资源 促进科学教育”等共计6次课题阶段成果经验汇报。
三、运用经验总结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采用经验总结法汇总相关资料,回顾研究历程,总结有关经验,反思研究得失,形成研究结论和课题结题报告。一是组织各个基地园梳理研究课例,从个人到集体、以备好一个活动验证一个活动整理一个活动为主线,精心选择适宜的农村资源进行活动实施与验证。二是组织各课题基地园拓展评价模式,将观察记录、教学反思、教学叙事、幼儿学习故事纳入农村幼儿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评价体系中。三是通过教师的自主评价确定资源的可行性与适宜性,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四是案例分享与交流,主要有主题活动案例展示、区域案例分享等方式进行。五是组织开展课题成果展板展示活动。共展示了展板共计16个版,涉及“利用农村资源开展亲子科学探索活动的实践研究”“农村幼儿园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本土农作物资源在科学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等十七个子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原则、方法、途径、评价体系等内容,通过“反思――实践――调整――再实践――反思――总结”的行动研究过程不断地提升了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智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总之,借助“农村科学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研究的直接目标,很好地完成了“促进幼儿发展”的间接目标。教师与家长们有了正确的观念,在农村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进一步了解了幼儿阶段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掌握了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幼儿教育理念一致的协同程度,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的各类培训、研讨活动,进步显著。一是更新教育观念,不再将一些死的知识强加给幼儿,而是充分地利用周边的资源进行探究,让幼儿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发现科学现象和科学道理。二是参与大量的实践工作,开发与利用科学资源的实践能力有所提升。三是改变了教学行为,建立良好互动模式。课题组的教师先后向市、区及幼师实习生开放了十余次观摩活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四是提升了教育教学智慧,积累实践经验。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学习和实践中,通过“前反思――实践――再反思调整――再实践――总结”的实际研讨形式,不断地提升了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篇9
一、项目基本概况
(一)为什么开展研究
1988年至今,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经过20多年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幼儿园课程的理念、实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当我们跨入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历史发展时期,面对新形势与发展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前教育科学化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尤其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与课程管理的有效性上存在的瓶颈问题也日益凸显。如。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关系问题,课程实施有效性问题,课程评价与质量监控问题,等等。由此,我们希望通过课程领导力项目研究,激发基层幼儿园的活力,并借助团队的智慧解决课改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二)如何开展研究
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是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向及实现改革的路径、方式。
1.研究目标
本项目研究本着“实践导向、互动生成、模式多样、促进提升、关注特色”的指导思想,采用“研究一开发一试点一推广”的工作模式,达成如下目标:探明课程领导力的核心要素及其具体内容,设计、实施、完善校(园)长课程领导力评估方案,探索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策略、方法、手段及运行机制;切实提升课程领导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课程领导从“应知”“应为”到“愿为”“能为”的转变,从而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校(园)长、教师和教研员的专业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2.研究假设
在设计总体框架时,我们重点研究并厘清提升课程领导力最核心的问题,由此确立研究的假设,并将这种判断衍生到项目的总架构与子项目的行动研究中。
本项目研究对于幼儿园课程领导力有如下三方面假设:第一,园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影响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走向的重要因素。在规划、设计课程以及推进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吃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国家相关文件的精神,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园本化的精髓,园长的思考力、规划力成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二,幼儿园全体人员对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认同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因素。所以,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是要取得全体员工包括家长的认同,并转化为一种专业自觉。第三,营造适合管理团队、教师团队发挥课程领导力的有利环境是促进课程有效实施的主要策略。
3.内容框架
该项目研究以“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理性认识与行动策略”作为整体目标。以幼儿园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四个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幼儿园“必选项目”与“自选项目”为具体内容,架构起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以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必选项目”为“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的研究”,包括五部分内容:课程方案编制的思考、基础性要素、实践性要素、更新与完善、案例与分析等,主要由28所市课改基地幼儿园以及市立项幼儿园承担,每所幼儿园围绕一个核心问题,从中选择一个切入点,确定重点研究主题。“自选项目”有6个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分解为若干研究内容,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推敲、遴选,又根据研究的假设,最终确定10个“自选项目”,包括“基于一日活动中保教结合操作手册编制与施行的研究”“幼儿园游戏与学习融合的实践研究”等,由10所幼儿园承担子项目的研究。
4.实施策略
为了更好地推进本课题研究的实施,达到课题预期的目标,我们具体采取了聚焦问题、点面结合、专家指导、纵向衔接(高中、初中、小学和幼儿园四个学段)、横向贯通(每个子课题之间横向联系)、强化过程的实施策略。
二、研究过程与实践探索
项目研究的关键是,要把握好改革方向及实现改革的路径、方式,要明确研究从哪里切入以及该如何做研究。
(一)聚焦核心问题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确立问题意识,要把全体实施者的问题意识激发出来,找准并分析阻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瓶颈问题。
研究始于幼儿园中的真实问题。比如,从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中提炼的问题是:(1)如何落实课程理念(核心价值)问题,并使之成为联系课程各要素的纽带?(2)如何使课程各要素之间保持内在的逻辑一致性?(3)如何使“政策性”文本变为“应用性”文本?(4)如何进一步彰显园本特色?(5)如何将“系统化”课程文本转化为教师的教育实践?又如,南京东路幼儿园在“社会教育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有效开发与利用研究”中提炼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家长资源流动性与幼儿园课程资源固定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周边资源通用性与幼儿园课程资源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节日活动与学习主题活动的平衡与整合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幼儿园要探索的真问题。
问题从何而来?从现状调查人手,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不断聚焦核心问题,使后续研究更有针对性。从文献资料研究中寻找理论依据和对关键概念的诠释。例如,黄浦区思南路幼儿园在项目研究中经历了三次集中性的文献研究,包括对有关儿童需要的文献进行再研究,获取了能解决“儿童需要高满足”质量观实践化的核心要素是关于儿童适应的界定,随后梳理了对本项目价值最大的文献资料,形成了关于“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价”的文献综述。所有项目幼儿园根据总项目组整体工作要求,均要对国内外本项目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形成调研报告。这些为后续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明晰“研究方向”,不断调整研究内容与方法
项目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清晰、不断拨开迷雾的过程。本研究最大的难点也可谓最大的价值,就是通过某个“点”的研究,形成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策略与机制。而项目幼儿园起初还是用惯性思路搞研究,比较注重项目研究的本身,没有与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建立联系。
要调整研究思路和确立与总课题相一致的研究重点并非易事。因为这意味着对原有思路的颠覆。对原有内容的调整,对已有经验的放弃。当幼儿园项目组陷入沉思、困境时,市项目组及时组织了项目研讨、交流、评价活动,尤其是中期评估,通过现场观察,查阅资料,质疑、对话、交流等环节,对各幼儿园的项目研究方向、重点及与实践的适切度等进行全方位诊断,引导幼儿园着重思考子项目与总目标之间、与幼儿园实际发展的有关目标以及重点目标之间的关系,并对目标与内容作出适度的调整,为后续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2.着眼“技术路径”,不断明确研究定位与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要求各项目幼儿园既要有关于战略目标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的总体规划,又要有行进中承上启下地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技术路径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使幼儿园明确项目研究在本阶段的可操作的目标、可实现的预期目标和研究的主要路径。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聚焦,通过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呈现解决问题过程的技术路径,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厘清幼儿园项目研究与课程领导力的关系。把项目研究的目标置于幼儿园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之中进行长远考虑,厘清项目研究对于幼儿园发展的各个层面的关系。
3.伴随“过程反思”,不断跟进实践行为与策略
幼儿园和中小学不一样,园长课程管理的内容比较杂,如果缺乏思考力就容易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或者停留在问题表面。因此,在项目研究中,我们要不断思考、明晰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内涵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矛盾焦点在哪里,可以从什么角度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哪里,等等,伴随“过程反思”,找到规律性的领导思路与领导方法,把研究内容转变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实施内容以及操作程序,进而有效地提升课程领导力。这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核心所在。
三、研究成果与成效
(一)研究成果
1.主要观点
三年来,基于问题的行动实践、项目研究取得令人欣喜的成果,形成了以下基本结论:
(1)树立课程领导主体是一个包括园长、教师、家长、幼儿、社区相关人士等的共同体的理念。这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前提。
(2)园长在课程实施监控过程中的专业自省,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根本。
(3)促进教师在问题驱动下开展反思性实践,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关键。
(4)幼儿园支持系统的统筹和发展,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保障。
2.实施策略
(1)整体规划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是对幼儿在园学习时间与学习内容从课程层面进行整体规划,是国家课程方案的园本化体现。也是幼儿园文化和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幼儿园在课程实施方案研制过程中,采取了各个击破、重点突破、团队攻坚的策略,以加强研究和实践。研究成果《幼儿园课程图景:课程实施方案编制指南》从课程实施方案基本要素人手。描述了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的基本方略,并以大量的幼儿园“案例报告”阐明了幼儿园课程规划与实施的课程改革的哲学。课程是幼儿潜移默化接受教育的一种途径,好的课程承载着幼儿的童年生活方式。项目幼儿园对课程的探索始终透着勃勃生机。这种生机来源于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对幼儿成长的尊重和对未来发展的突破。
(2)瞄准幼儿园课程实施有效性:找到了游戏与学习结合的三种路径,梳理了自主游戏中的关键经验,形成了有关个别化学习材料的可玩性设计及集体教学游戏化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保教结合的实践成果;园长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和引领;园长直接统领保健室与教研组,形成研究共同体,以便有策略地突破难点。
(3)运用多种手段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突出分享理念,重构幼儿园园本教研模式;以教师发展规划的动态机制来引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构新型的研训模式,形成教师发展共同体;提炼了教师有效发展的三个定律——扎根于教师实践的需求,扎根于教师鲜活的经验,扎根于教师的实践反思。
(4)多途径保障课程实施资源开发与利用:积极争取园外资源支持,为“我”所用;在“互动、共建”中统筹规划、合理高效地利用园内资源。
(5)攻坚克难,夯实评价研究底部:借助保教质量监测平台。做实评价底部;寻找评价研究突破点;创新机制,构建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
(二)实践效果
1.实践中的变化
(1)园长课程领导力得到明显的提升。主要表现在:重视对课程计划的整体性思考与规划;正确处理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更全面地关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更注重细节,逐步建立促进课程建设与实施内涵发展的制度与机制。与此同时,园长的领导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幼儿园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氛围正向着民主、开放、沟通、合作转化。每所项目试点幼儿园都形成了具有园本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案,组建并优化了课程教研团队。在园长的带领下。幼儿园课程文化正逐步形成。
(2)“教师自主发展、群体合作发展、领导服务支持”的教师发展文化初步显现。项目试点幼儿园的教师在参与项目研究过程中对课程的敏感性与课程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利用意识以及课程设计、评价能力都在发生变化。同时,教师逐渐重视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关注群体合作发展。而幼儿园管理者则以服务者的角色提供符合教师发展需要的支持。这种教师发展文化的培育,为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3)幼儿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是项目研究的一个重要价值取向,项目研究以儿童需要为起点的实践研究历程提升了教师及家长对幼儿的关注度。
(4)研究成果对其他幼儿园产生了积极影响。我们采用开放式研究方式,在不同阶段通过展示交流等途径向全市幼儿园宣传、推广课程领导力研究成果中的重要理念与操作方式。如,在2011至2012年,市项目组在思南路幼儿园、南西幼儿园、芷江中路幼儿园、荷花池幼儿园举办了4场课程领导力项目的全市性展示,使大家既学到了项目试点幼儿园的宝贵经验,又看到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探索过程,有效地推动了项目研究成果的及时推广。又如,市以及区县教育局结合项目的中期评估、结题评估,组织了68场展示交流活动,黄浦区教育局还组织了“幼儿园专场”,幼教界有2600余园长参加。这些举措给其他幼儿园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让同行分享了提升课程领导力方面的信息及阶段成果。项目组还围绕项目主题,形成了市级层面的研究专著和项目试点幼儿园的经验总结类书籍等,同时《文汇报》《解放日报》《上海托幼》和上海学前教育信息网等媒体还作了报道,项目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2.项目研究与管理上的突破
(1)整体研究框架明晰。提升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研究包括:必选项目——幼儿园课程实施方案编制与完善;自选项目——幼儿园课程实施有效性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的研究、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幼儿园教师教研团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基本涵盖了课程领导力的所有方面,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除了完成必选项目外,还可以根据原有基础选择一个自选项目,从中寻找一个切入点,进行具体、深入的研究。
(2)充分体现行动研究的特质。文献研究先行——从现状研究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制订行动计划——按照行动计划开展行动——行动中发现问题、进行反思——重新修正计划——再次实施……在不断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中,使研究越来越接近核心问题,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研究技术路线清晰,体现了是在踏踏实实做项目,而不是“写”项目。
(3)注重机制的研究。在自选项目的研究中形成了一些相应的机制。如,体现幼儿园课程特点的、动态平衡的教师课程质量监控与管理的有效机制;幼儿发展评价运行机制;教研团队建设运行机制和相关保障机制;与课程相连接的社会资源和资源活动室的管理运行机制等。由此,保证研究成果的长效性。
(4)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创新性。项目试点幼儿园在自选项目研究过程中,都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都深入分析已有研究中的问题,寻找到突破口,进行扎实、细致的研究。如,思南路幼儿园“幼儿健康监测与干预平台”“幼儿园保教活动质量监测平台”的建立与运行等。
(5)项目管理上的优势。项目整体顶层设计先行,培训到位,对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有指导意义;专家定点指导,使参与研究的项目试点幼儿园有依靠;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园长注重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团队建设、激发员工的内驱力,领导方式发生了变化。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研究人员和基层幼儿园教育实践人员三支力量的有机融合,使各个主体都能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
四、项目反思与展望
三年来,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项目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进一步梳理与提炼已有成果,将成果转化为提升课程领导力的“利器”
研究成果要真正起到引领、辐射作用,还需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梳理、提炼项目研究中可视化的研究路径及普适性、可操作性、具有指导性的经验。不仅要有理论性研究成果,还应有可推广的操作性研究成果,为全市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的提升提供经验,使更多幼儿园从中获益。
(二)进一步深化实践研究。使研究变为“常态”,走向“自觉”
本项目研究虽获得了实质性进展,但由于研究过程还不够从容,获得的经验还略显粗糙,很多经验还需经过实践验证其科学性。同时,对已梳理的经验需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进一步贯彻与落实,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促进课程领导力持续提升的管理制度、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以不断推进项目研究常态化,形成自主的、自觉的课程文化。
篇10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纲要》指出,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艺术可以陶冶情操,《纲要》要求“应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但一直以来,人们将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多地局限在艺术技能和技巧上,把音乐、舞蹈、美术等专门的艺术活动教育作为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从而对艺术教育的评价也往往有一个标准化和技能技巧要求的偏向,很少注重艺术的情感功能,即便是渗透了情感方面的教育,也只是象征性地一笔带过,培养目标缺乏系统性,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纲要》)”。显而易见,这样的艺术教育是不符合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的。
近几年来,我园提出了实现“小幼儿园 大雅堂”的目标愿景,将幼儿园的文化内涵注入园本课程的构建中,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各项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我们主张“爱 乐 雅”,实现创设优雅之境、锻造儒雅之师、培育文雅之生的目标。当我们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之后,课程文化建设是彰显幼儿园文化建设特色的最有效的载体。
在园本化课程研究中,开展富含地域特色的《潮汕民g综合性艺术教育研究》是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的研究,此课题也是广东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也成为广东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研究项目。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潮汕的许多民间民俗逐渐远离城市的孩子,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因此我们更加注重传统的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注重选择贴近幼儿现代生活的内容开展活动,而同时要保留优秀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因此也衍生了生活化艺术课程的内容。
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在目标界定中,突破了传统艺术教育目标定位的单一性,建立生活化特点,突出兴趣与态度的养成,不仅有系统的艺术能力培养目标,同时,活动中更明显地指向人文素养目标;
(2)在内容的选择上,改变传统艺教育的单一性,寻找生活中的艺术为基本内容,以主题活动为线进行串联、整合,并共同创造富含艺术气息的生活环境,让儿童感受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美,增强对生活的热爱;
(3)在师幼关系上,改变传统艺术教育中灌输传授、教师高高在上、至尊无比的角色,师幼关系是互动的、平等的,教师在与幼儿的共同活动中体验审美,并充分尊重相信幼儿的艺术潜能和艺术直觉,当儿童艺术体验与创作的引领者、合作者。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
上世纪60年代以后,一种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潮得到逐渐发展和壮大,至90年代,已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艺术教育的主流。实际上,它是对下面两种观点的综合和超越。第一种观点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从艺术中学生可以学到有关我们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知识、观点、体验和意义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开展艺术教育,不仅是因为艺术本身值得教和值得学,更重要的是它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的好处。一方面,艺术为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性冲动提供了一个出口,使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另一方面,通过艺术进行的普通教育,是更生动活泼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这种观点进一步发展,人们又认识到,艺术教育强化了学生的知觉能力和表现能力,进而使其语言交流能力、表现能力、批评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课题研究预期价值
1.研究如何建立艺术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之间的有效链接,通过艺术教育开启多元智能的发展。
2.形成幼儿园生活化艺术教育的目标及内容体系,探索艺术教育本土化园本化的网络建构。
3.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建立艺术教育新概念。
4.幼儿整体素质有所提高,在全面发展中突显艺术修养特质。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1.提高幼儿的艺术感觉和创造能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艺术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具有关爱、友善、尊重、分享、开放等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提高教师对儿童艺术教育的认识,培养教师的艺术教育技能和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
3.积累案例素材,形成生活化的艺术教育园本课程体系,打造艺术教育特色。
五、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构建生活化艺术教育目标体系。体现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并重,尊重儿童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按人文主题展开,突出情感线索,艺术知识、技能从低到高要求,有机融合。提出园本艺术教育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整合发展的艺术教育总体目标和分阶段具体目标。通过学习宣传、研讨反思、环境建设和各种文化实践活动,浓厚艺术教育氛围,增强意识、内化观念。
2.构建生活化艺术教育内容脉络。寻求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需求,如以四季为线索、以爱为主题、以节日文化为特色等等,建立艺术教育与各领域教育之间的生态关系,将艺术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幼儿对各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各种活动的质量。
3.构建生活化艺术教育园本课程。潮汕地区具有丰富的民间艺术特色,我们在生活化基A上力求突显本土特色与园本特色,充盈园本文化建设。
4.以艺术为特色构建园本课程文化。建设富有艺术特色的人文环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开展丰富的节气文化活动,探索艺术教育园本特色与教学文化。
5.探索家园艺术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开展家长艺术讲座、亲子艺术沙龙等提高家长艺术修养,以征集资源、参与艺术课堂、参与节日文化活动等,形成共育共识。
六、课题的实施措施
1.以兴趣为集结点,形成教研学习共同体,促教师成长。
我们集结了对艺术教育有共同兴趣的教师,经过筛选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以课题主持人为核心,教学管理人员、教研组长、年级组长以及骨干教师为主,带动全园教师一起参与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定期进行研讨活动,定出几个研究阶段,一是收集资料,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撰写实施方案;对幼儿园现有的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进行反思和讨论,融合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念,开展研讨活动;与相关研究专家取得联系,学习经验,讨教方法,统一思想,形成共同理念。二是开展具体研究与实践。教师开发活动案例,组织系列活动,积累经验方法,编写课程方案计划,整理目标体系与内容体系,逐步形成园本课程。实施评价自查,形成评价体系,衡量教师及幼儿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三是整理有关资料,分析资料情况,作出评判,对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撰写研究报告,以及相关论文,编写有关教案集,出版成果册等。
2.以特色为落脚点,建设班级生活化艺术教育课程,促幼儿发展。
“爱乐雅”是我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实现“小幼儿园 大雅堂”是我园的目标愿景。近年来,我园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幼儿园的文化内涵注入园本课程的构建及贯穿于幼儿园的一日各项活动中,实现创设优雅之境、锻造儒雅之师、培育文雅之生的目标。在研究中,为了避免班级教师盲目跟随或者找不到重点,我们重在原有幼儿园文化的积淀上,帮助教师更好寻找班级的研究落脚点,构建属于班级特点的与众不同的生活化艺术课程。
3.以共享为连接点,丰富生活化艺术教育课程资源,促家园共育。
尝试开发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在组织形式的开发上主要有:一是艺术资源库。动员家长收集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歌曲、名画、名作、图书、多媒体视频等。让家长将适合孩子的DV、CD或网络资源等资料收集,成为班级的艺术资料。二是艺术沙龙活动。通过组织家长参与多种艺术沙龙活动,让家长亲身体验艺术的快乐,让家长互相传递艺术教育的经验。邀请艺术专业人士到园组织活动。三是艺术分享会。开展离园歌曲分享会、故事会、艺术造型亲子制作等,可以动员家长自由组合,以家庭的形式、或几个家长组合,选择经典的歌曲或故事,在离园的时候进行分享表演。在分享活动中,教师将有目的的辅导,确保分享活动艺术质量。四是“一日为师”活动。家长自愿自报走进幼儿园课堂,与孩子一起参与艺术分享与创作。
七、课题成果
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倡导的幼儿教育理念,我们一直将“幼儿学习方式游戏化、学习内容生活化”作为园本化课程建构的指导思想。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课程建构进行了新的顶层设计,将幼儿在潮汕文化环境中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机融合,融合我园“一日活动皆课程”的教育理念,着力发掘适宜幼儿年龄特点的生活化与园本化的艺术教育内容。在课程的创建中我们在融合园本文化的同时,也鼓励包容老师的新想法、新创意。但百变不离其宗,在“小幼儿园 大雅堂”的大背景下,雅致、美好、生活化、本土化伴随着我们成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将课题研究中的收获归纳如下:
1.专业联动,催化快乐。
在课题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中,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班级主要成员――教师的艺术素养问题,因此我们配备了在艺术方面富有特长的两位教师,同时邀请对应的行政人员进行对点指导。在提高教师艺术素养方面,我们利用每天的教师晨会活动进行各种学习、培训,给了教师许多提高自身能力水平的机会和平台。我们鼓励教师社团与艺术产生互动链接,有效的利用了教师社团的资源,联手教师社团,让社团活动参与到班级生活化艺术教育活动中来,联动提升了家长、幼儿参与的兴趣,更加凸显了班级的艺术特色。专业联动,催化艺术特色班级的活动,产生了更多的快乐。
2.艺术之美,缔造快乐。
艺术来源于生活,让艺术还于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艺术,使生活中充满艺术,使生活充满了雅与乐。幼儿来园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艺术环境,随手可触的艺术体验;丰富的系列活动,充盈于一日生活中的艺术活动;亲子艺术共体验,家长艺术团演出……通过课程活动的推进,班级突显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每个班级都是一个独立的艺术馆,整个幼儿园就是一个艺术体验博物馆,在这里,每一天的生活因一个小小的细节充满艺术感,每一个活动因艺术充满美好与快乐。
3.增设平台,展现自信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孩子和家长们搭建了各类展示自己的舞台。他们大手牵小手,自信的登上一个个舞台,每一个节日都成为展现、提升自我的时机。我们重视每一次节日活动的组织,让艺术节气活动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如“三八节”插花艺术展(礼物送妈妈)、“五一”厨艺大比拼、“六一”才艺派对、元旦迎新冬运亲子健康舞展示、毕业季童话剧展演等等,注重每个艺术活动的仪式感,让每一次仪式都正式而富有意义,每一次活动,每一位幼儿都能自信展示,幼儿园每位成员间获得最温馨的互动。
4.放大幸福,滋润童年
我们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启每天的黎明。不定期的组织各类沙龙、在无数个相互陪伴的日子里,我们深刻感受到幸福是可以放大的,爸爸妈妈高质量的陪伴,大大增加了孩子在幼儿园活动中的自信心,父母的参与也教给孩子社会生活的基本含义,他让孩子们感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可以为之做出贡献。班级特色文化,成为班级成员间情感交融的方式,滋润着幸福的童年,让整个童年焕发五彩的光芒。
在艺术创作与合作中,师生们共同分享了成长与快乐,在生活化艺术教育过程中,心与心的互动使感恩之情留驻在孩子们童稚的心中,留驻在老师和家长的记忆里,留驻在汕特中心园谱写的幸福诗篇中!
参考文献:
[1]《活教育的教学原则》陈鹤琴著
[2]《陶行知论生活教育》 徐莹晖、王文岭 著 2010年4月1日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篇11
一、基本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园将科学合理地提高体操教学的质量,同时让幼儿在体操活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感受到体操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
基本理念: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体现运动的文化价值;注重体操教学的整合。
二、概念的界定
体操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操教育的影响所形成的,包括体操水平、体操知识、体操意识、体操行为、体操技能、体操个性、体操品德等要素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体操素养课程,就是课程遵循全面、渗透、主题化的原则。课程选择内容以幼儿对体操知识的了解为起点,上升到幼儿对整个体育活动的关注,将体育人物、运动器械、比赛规则、运动安全、运动礼仪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加以汇总、分类、梳理,以幼儿能够接受的主题课程的形式展开,从中更好地提升幼儿的运动素养。
三、研究目标
1.加强自身对体操素养活动的认识,增强自身的目标意识。
2.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以幼儿为本的意识,促使幼儿提高学习体操的主动性、积极性。
3.提高观察评估的能力,掌握全面评价幼儿学习体操素养课程的方法。
四、研究内容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如何科学合理地提高体操教学的质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其感受到体操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这已成为广大体操教师一个普遍研究的重要课题。
1.体操素养课程的学习,要充分激发幼儿学习体操的兴趣
3~6岁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以往在讲解、分析体操动作时,幼儿听起来比较模糊,精神也不集中,但是让他们看动画片,那么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看上个把小时也还是兴致勃勃。此外,我们与孩子共同收集体操明星的资料、图片,引导其观看体操节目,以此来调动幼儿学习体操的兴趣。
2.体操素养课程的学习,要让幼儿感知过程,突破难点
教师的示范不可能停留在空中让幼儿仔细观察。比如说素养课程中的多媒体设计,我将蛙跳动作要领用分步演示的方法表现出来:全蹲蹬腿向前扑出手先着地全蹲,加上有趣的动画设计,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地掌握了动作要领,教学难点迎刃而解。结合教学的需要还可重复播放画面、反复讲解,使幼儿在大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联系起来更有劲,更积极主动,掌握技术动作更快。这也符合幼儿对直观、有趣、新奇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具有强烈认同感这一心理特征。
3.体操素养课程的学习,要让幼儿反馈巩固,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素养课程具有双向交流的“反馈”功能,所谓“反馈”,是指控制系统把输出信息的结果“返回传入”以影响信息再输出所起的调节控制作用。在观看过程中,利用摄像机拍摄幼儿的动作,并与计算机投影大屏幕连接,可把幼儿练习时出现的正确与错误实录下来,反映在大屏幕上,便于幼儿自己检验信息并作出正误对比,发现和纠正不足,从而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调整,积极练习。
4.体操素养课程中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拓宽思维空间
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获得一些感性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幼儿多思、多问,为幼儿发挥创造想象搭建平台。以情激趣,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综上所述,3~6岁是一个心理需求和心理色彩极度丰富和浓郁的年龄段,因此,要求我们幼儿教师应该更加深入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引导幼儿在体操特色活动中,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正走在幼儿体操素养课程研究的道路上,享受着特色教育为幼儿园和全体幼儿带来的勃勃生机,为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邓跃宁,杨光荣.体育素质教育探析:兼论“全民健身计划”的基础性教育工程[J].体育学刊,1995(04).
[2]唐仁洁.“小集团学习”与体育素质培养探讨[J].体育教学,1999(04).
篇12
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是一种必然趋势,而在其中起着领导作用的幼儿园将视为自己的重要工作之一,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要担当起幼儿教育的重要责任,这样才能使幼儿得到全面的教育、更好的发展。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重要环境,这两大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必须同方向、同步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否则是不能很好的促进儿童发展的。可是,幼儿园如何使家长了解学前教育的意义、任务、内容和要求,帮助家长正确组织儿童在家中的生活,使儿童在幼儿园内所受的教育,在家庭中巩固下来;教师就应该鼓励家长向教师及时反映幼儿在家中的行为表现、家庭教育中的困难问题或优良经验,要求家长帮助巩固儿童在幼儿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良好习惯和品质。这样,教育工作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文献综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对于乡镇地区的家长来说,文化水平较低,教育程度参差不齐,职业、思想、状况,对孩子的期望各不相同,千姿百态。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可以说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种家庭教育。经调查表明,目前幼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不少家长对幼儿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上小学后才是教育的开始。2.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存在着重知识技能(只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良好的性格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3. 绝大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骄纵,过度保护,样样事情包办代替,个个都是“小皇帝”、“小公主”等。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要转变教养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只有这样家园在教育上才能达成共识,共同促进孩子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知识,从而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在培养目标上取得共识,首先需要家园双方在教育的总目标上要取得一致的认识,即教师与家长都应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对孩子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四、研究对象:康巴什新区第七幼儿园中班班全体幼儿及家长。
五、目标及研究假设
1. 科学的教育观念是做好家园合作的前提。家园合作的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共育,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这是家园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家园双方都应有一个科学的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家园合作。转变教师的传统观念。教师是家园合作的具体操作者和实践者,教师的观念直接决定在家长工作中的具体行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合作伙伴”,“尊重、平等、合作”,“理解、支持和参与”并进行了讨论,形成新的理念,应正确认识家长的作用,尊重、理解、平等的对待家长。如果,教师把家长当成朋友、伙伴,家园合作会更省力一些。另外,乡镇幼儿园家长的观念比较陈旧,转变家长陈旧的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家长是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只有充分认识到家园一致担负起促进孩子发展重任的重要意义后,才能真正实施家园共育。家园合作常常通过口语法、文字法、活动法等形式进行。其中,口语法又包括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和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等。文字法包括问卷调查、家园联系本、宣传栏等。据我观察,在一些公立幼儿园中,家园联系本是经常用的一种很好的联络手段。文字法中的宣传栏是托幼机构普遍采用的一种形式。宣传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介绍全园或本班的工作计划和教育活动内容,如本月、本周的大型活动、课程、食谱等;(2)展览幼儿的作品,如幼儿的书画、手工作品;
(3)宣传科学育儿的知识和技巧。
活动法是幼儿家长参与托幼机构的教育活动与管理的一种方法。依据家长参与活动的目的,活动法可分为观摩(是通过组织家长参观托幼机构的教育活动,对活动进行实例分析,从而增进其对托幼机构了解的一种方法。)、庆祝、服务和管理四种。通过这些活动形式,使家长获得了优秀的育儿知识,家长的观念自然就更新了。实际上,乡镇幼儿园的家长工作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各个幼儿园要联系本地区不同家长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前进,把家长工作做得更好。
2.信任与沟通是促进家园合作的基础。老师与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家园合作能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家园的良好沟通,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家长与教师进行沟通时,应该站在主动的位置上,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被动接受教师的意见,对一些认为不合理的方面,家长可提出自己的想法,幼儿园也应该适当采取家长的合理建议,只有处于这样一个平等的关系中,家长与幼儿园才可能建立起相互信任感,从而让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发挥最大效应。那么,如何架设与家长沟通的桥梁呢?
(1)关注幼儿。我们认为关注幼儿是沟通的核心,因为家园双方都共同爱着、关心着孩子,围着孩子而交流。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可以说是双方良好关系形成的决定因素,也是家园合作是否顺利的感情基础。因此,教师必须充满爱心、诚心、责任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得到家长的充分信任和支持,家园合作才能得到广大家长的真诚配合。(2)网上沟通。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运用网络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及时把新的信息传递给家长。这种方式虽然很方便,但对于一些乡镇幼儿园来说,即使幼儿园有这样的条件,幼儿园家长也未必有,所以照顾不到多数幼儿家长。
3.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接受的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和经验的系统、连贯。
4.建立“互助式”家园教育指导模式。对家长教育工作的指导,也是实现家园合作的一种形式。许多家长在教育幼儿时常常会觉得束手无策,原因就是缺乏一些理论的指导,幼儿园可以利用亲子活动的机会,把一些育儿知识传递给家长。同时也可以把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育特色、教育方法传递给家长。使家长了解教育真正是从幼儿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是为幼儿各方面能力发展而服务的。
其实,幼儿园教育和幼儿家庭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家园合作对教师和家长都是一个共同受教育的过程。对家长来说,家园合作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对教师而言,家园合作可帮助自己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改进教育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介入幼儿的学习,让家长深入教育过程,并将其与改善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家园合作显示出连续性、整体性,从而提高家园共育的整体效应。
总之,在幼儿教育整个系统工程中,家长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衡量一所幼儿园保教质量的高低,家长工作是一把重要的尺度。在新的历史时期,赢得一个家长就等于赢得一百个家长,放弃一个家长就等于放弃一百个家长。谁把家长工作做得扎实、到位,谁就能抢占幼儿教育的制高点,从而获得社会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认同。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充分挖掘、利用家长这个丰富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努力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密切家园关系,促进家园共育。通过幼儿园家长工作这个抓手,夺取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全面胜利,实现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双丰收。
六、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测查法:测查结果:采用符号描述与概括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记录的测查结果。
篇13
实践教学;活动设计;职业能力
一、背景分析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热爱儿童、基础扎实、理论过硬、教育教学能力强。其教育教学能力强意味着学生应能熟练掌握并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这正是设置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的目标。
而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专门强调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其中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熟练掌握幼儿园活动的设计能力与指导方法,即幼儿园教师通过学习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后能够设计合理的幼儿园“周活动计划表”并具体设计和实施幼儿园各领域(健康、社会、科学、语言、艺术)的教育活动;能够运用多种策略有效指导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教学反思行动力,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从个案中寻找共性。
本文通过对渭南市各大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调查分析,从而研究我院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与指导课程当前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学能力状况
(一)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能力欠缺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组织活动中创设平等、温馨、鼓舞的心理环境能力、创设幼儿积极的同伴交往能力、创设有利于促进幼儿可持续学习环境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能力不够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活动设计与指导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不能较好地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注意寓教育于有趣游戏活动之中的能力不够,不能较好地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并能调动幼儿学习动机;个别化施教、分类指导能力弱;耐心细致、站在幼儿较大考虑思考问题并体验幼儿感受的能力不高。
(三)教育活动反思行动力不够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活动设计与指导中评价教育活动方案设计的能力、评价反思教育教学活动方案的实施能力、评价反思教育活动中的组织指导能力、评价反思教育教学活动方案的效果能力均比较缺乏。
三、幼儿园活动与指导课程当前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践教学环境设施不足
我院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实训室设施不够完善,条件落后,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导致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教学难以实施。
(二)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落后
目前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活动设计类课程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理论教学,所学的设计与指导方法缺乏实践性、针对性,更缺乏有效性,导致“学”与“用”的脱节;很多资深老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不够熟悉,且仅将时间教学看做理论教学的简单延伸,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没有效果。
(三)实践教学师资条件不足
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几大模块:幼儿园健康、语言、数学、科学、社会、美术、音乐、生活、区角游戏,此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要求专业教师在了解各个领域的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精通于这些领域的教师可能对学前教育并不是很精通,而且很多年轻教师并没有在幼儿园的实践经验,导致这类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很难有效展开。
四、构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对策
(一)改善实践教学环境设施
一方面我院要尽可能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室,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因此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尽可能地完善各大领域所需要的设施条件,如琴房、画室、模拟幼儿园活动室等;另一方面应拓展实习基地,不仅要在本地区内与具有较大影响的幼儿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更要拓宽范围,走出本地区,学习省级甚至国家级示范幼儿园的办学体系与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
课程标准的制定要注重实践教学,加大实践课时比例,尽可能将实践课时比例提升到50%以上,组织相关实践教学比赛,以赛促学,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随机加入实践教学,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下园观摩见习等,在这些活动中采用的案例及讨论内容应来自各幼儿园近期实际发生的真实活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尽可能多使用新型教学技术,如多媒体等,从而提升学生对此课程的兴趣,并鼓励其积极参与到实践学习中去。
(三)加强实践师资水平
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对教师综合技能和实践的要求较高,因此要提高教学水平,必须加强师资力量,在授课教师的配备上,应选择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或者请本地品牌幼儿园园长及业务骨干教师进入课堂,并选择一些在某领域专长的多个教师协助教学;另外,院校应要求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至少每学期都下园实践,提升其实践经验,丰富自身技能,并获取紧跟时代的新元素和新案例与学生分享。
(四)完善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
要完善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体系,应制定完整的实践教学计划,并针对实践教学计划编制实践教学大纲,编写课程标准与实训指导方案,规范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并制定模拟教学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以保障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