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课程培训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经济课程培训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数字经济课程培训

篇1

1.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模式创新体系缺乏系统性

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总体思想要求突出培养相应专业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新文科建设要求通过跨专业、跨学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垒,运用“新”(新经济、新技术)、“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学科、跨领域)、“特”(有特色、很特别)的新文科思维,创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产学合作协同优化、创新设计新时代文科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体系、教育教学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学评价机制等,推动跨学科深入交叉互渗、跨领域深度融合贯通。这与物流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谋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设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观看了创新教育需要将改革策略及具体举措集成在一个系统的、立体的、全面的适应性体系建设上,只是通过增加课程的实践环节无法形成一体化的课程计划;单纯运用一些类似翻转课堂、课堂APP等授课技巧也只是旧有教学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与社会发展趋势没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场结构优化和技术变革等改变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快速增长,“互联网+”促进了传统物流产业的变革升级,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区块链的结合,正在让物流行业发生一场效率革命,这些都带来了复合型专业人才的紧缺,从而制约了物流产业链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学的目标更多是旧有知识的输出,在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关注课程的设置与质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竞争力、领导力、新技术开发能力及社会责任等素养。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对课程研究较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较少

从中国知网CNKI数据分析结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课程”的中心性最高,围绕该关键词,出现了“物流课程”,“国际物流”,“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等高频词,也有结合行业发展背景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例如徐龙闪,肖红波(2021),吕雪(2020),潘鹏(2021)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但教改领域中针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研究较少。

1.4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应用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持续深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层出不穷,日益创新,发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区高校教学技能培训机构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学模型,因强调激发授课对象的主动性,被全球超过100所大学和产业培训机构所推崇。因为物流同时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实践的,既体现了工程与管理门类学术研究主题的综合,也体现了物流实践中工程技术与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学创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为我国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励学生以主动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之间相互交融和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CDIO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渐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改革行动之一,迄今为止,CDIO在中国的发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数仍局限于机械、电气、化工、土木、农业类专业,因此结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现状,我们认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够有助于复合型、多元化创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1.5提高管理管理课程群教学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物流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学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个教学环节与实践中存在着重传授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化的学生能力培养,理论实践相互脱节、学生兴趣不浓的现象,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学生数学素养参差不齐等问题。

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创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就业的影响

数字经济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纪末提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0年)》中对数字经济的概念进行定义:“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构经济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发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业态,例如尤其在消费市场创造了大量物流新就业机会,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物流业中重复性、机械性劳动更容易被机器和软件替代,此类岗位大幅减少,一线工人的工作日也将因自动化而重新配置。

2.2数字经济时代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

我国非常重视物流产业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就达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台,物流资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创新经济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过小。从物流行业细分领域人才需求表(见表1)不难看出,数字经济时代对创新型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能力强、具备数字化思维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务行业的业务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过数字的牵引,具备整合管理、业务和技术的能力。

3.数字经济时代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3.1基于数字经济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创新人才分层教学模式

3.1.1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通过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研究数字经济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对物流管理就业状况的数据收集分析整理,同时整理物流领域需要的数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数字技能分类,例如物流数字化开发类,物流数字化运营类等,根据技能分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指导,制定和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在教学目标上,融合数字经济设定层次化培养目标,促进知识、能力、素养的有机结合,按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建立分层次教学体系,确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体系,对学生进行基础层、应用层、创新层分层次分阶段教学的培养。通过层次化培养目标解决学生基础差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将课程理论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形成较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与思路。教学计划上,拟定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学计划,使课程的教学计划能够与宏观经济、产业发展、企业实际需求实现良好的对接。

3.1.2提升教师数字经济和专业知识水平当今的物流业很难避免数字化竞争,现代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区块链,流程自动化RPA等数字技术的加速创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经济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通过让教师参加数字经济及相关技术的培训、学习、讲座和研讨等方式,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让教师进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数字经济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双导师制度,引进企业教师,充分发挥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企业教师不限于物流行业,互联网、新零售、电子支付等高科技行业,这些导师一方面能弥补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够生动还原企业营运环境。在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职业指导三重师资队伍结构,进行通识教育,物流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教学,着力培养既具备物流知识技能又具备计算机、大数据知识技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

3.1.3丰富物流数字经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上,坚持理论与需求、经济、技术、产业链等环境变化以及物流与金融,IT,工程学,建筑等其他学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数字化运营管理的知识体系与发展动态知识学习内容,保持知识结构的前沿性和时代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在设置经济、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针对不断更新迭代的细分领域,例如物流与金融学科的融合产生出的仓管质押、代收支付、货车信贷等细分领域;物流与IT的融合产生出的车货匹配、智慧物联网等领域;物流与工程学的融合产生出的AGV、无人机、自动化仓储分拣等领域,合理设置区块链、大数据技术与应用、智慧物流营销与管理、互联网金融与管理等课程方向,将物流与供应链的知识进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发展特色。

3.2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多渠道学习和教学

一是加强数据资源建设,搭建“数字技术+物流”教育平台,平台教程和案例数字资源库由教师和企业共同参与、设计和完成;运用“BOPPPS有效教学模组”作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设计的“基本架构”,充分利用数字技术,通过在线课程,智慧课堂、学习通等方式丰富教学过程,并合理利用这些平台对学生学情等数据进行分析,营造参与式教学氛围,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实践上,持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达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实验等实践项目、企业实地研究和实习机会,激发学生对实用技能的兴趣,培养学生考虑数字经济背景下解决复杂物流管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与高级思维;二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丰富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学科交融讨论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强化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充分应用实训场地、设备、软件指导学生在实验课堂上动手完成各项模拟业务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全国各项物流大赛,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用“课程+兴趣+社会”的教学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观察家乡或者身边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物流成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增加校企实习实践考核力度。企业实习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学校和企业双向沟通渠道,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同学物流实习,鼓励企业问题进课堂,课堂理论企业应用,利用APP,QQ,微信,腾讯课堂等数字手段,进行现场讨论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方案。

3.3多维度考核评价机制,解决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实行过程性考核与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实践性。构建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参与度和过程考核,课程考核包括试卷考核,线上答题,线下调研,成果汇报等多种形式。评分采用试卷评分,课堂和线上讨论评分,同学互评等方式。优化评价方式。加大线上考核比例。线上考核内容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进行权重设计,比如线上考勤,学情考核,课堂APP讨论等,提高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现象,自发拟定讨论话题。线下学习布置进阶式任务,提高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物流方案设计能力。优化实践环节评分体系。除了考核学生现场实习表现,同时要求学生针对企业问题提出独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评选环节,由学校教师,企业导师和同学组成的评分组根据实际情况得出综合得分。该分数是小组间横向评比、集体评议的结果,能更加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篇2

团队建设的根本在教师,要建立以团队负责人为引领的教学团队,形成老中青三位一体的团队构架,促进团队的健康持续发展。明确团队教师发展目标,完善教师引进和进修培养制度,统筹安排、有序推进教师进修培训,抓住专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将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的下企业实践序列化、制度化、科学化、实效化。确立团队教师专业发展系列激励机制,并纳入30%的绩效考核序列,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团队成员发展目标,科学制定针对教师个体发展的教学评价手册,让团队成员学有所长,业有所攻,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二、以大赛为契机锻造团队教师专业实力

(一)技能大赛实现新突破、拓展新的得分点

1. 技能大赛实现新突破

以职业学校省市技能大赛为平台,发挥教学团队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技能教学与培训,创立新的大赛培训模式,将短期培训转变为常态化的教学工作,做好大赛集训选手的选拔,形成梯队,在三年内,在保持原有大赛成绩的基础上,力争使大赛成绩在上新台阶,实现美术基础+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参赛项目的新突破。

2.强力打造新型专业,拓展省市技能大赛新的得分点

强力推进数字动漫绘画教学、培训及专业建设,围绕省市技能大赛参赛项目,创建新的大赛得分点,提升专业形象,打造专业品牌。

(二)保持、扩大传统大赛项目优势、大赛成绩在全市同类学校处于领先地位

在教学团队的合力下,保持和扩大在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绘画大赛、南京市职业学校学生计算器应用能力竞赛、南京市中小学生电脑绘画比赛等大赛中的传统优势,为学校赢得更多荣誉。

三、以教学资源库建设,促教学团队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谋发展

(一)建立美术信息资源库

学生视野的开阔,思维的活跃,创造能力的提高。美术教师应结合自己所授课程的内容在美术信息的海洋里收集信息之精华,建立属于自己的美术信息资源库,并进行充分的利用。对于美术课堂教学来说,这样的美术信息是最实用、最方便、最有效的美术信息资源。

(二)合理整合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资源

专业部在高职课程资源内容整合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对现有课程补充相应的课程资源,如写生实践课、补充文字材料、课件、录音录像材料、多媒体素材、教师论文、反思、案例及社会资源等,符合教学需要;

②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建立有特色的校本资源课程,这类课程资源涉及的领域范围更广。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坚持教学与社会行业的紧密结合,根据我校校本资源,即现有教师的状况、实验实训条件,结合行业就业市场的需求,不断探索新课程的设计,对原有课程的进行改造,使专业课程结构能进一步满足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和就业市场的需要。兼顾专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求,整合专业技能训练的课程资源。

四、以优秀教学团队为龙头,依托区域经济优势,助推专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思想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师资建设为支撑、课程改革为先导、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建设思路推动专业的建设,确立了“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相结合,校内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规模发展与特色建设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新途径。

根据专业实际,确定本专业建设目标为:“适应南京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接雨花软件产业,依托本土资源和现有专业平台,以平面设计为线,突出包装设计、数字动漫设计、手机软件绘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优秀教师团队,发挥优秀教学团队的龙头作用,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雨花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进一步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在不断加强和完善已有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依托区域经济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的专业方向。

五、以教科研为引领,促进团队成员的再学习再发展

以学校省级“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五年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为引领,申报市级子课题研究,并能顺利结题,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且能加以运用推广。

以学校市级“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为引领,加强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校本课程2类,立足专业转型升级,强势推进本专业的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40%的老师能围绕学校课题申报立项市级及以上个人课题的研究工作。申报立项教学改革专题至少2项以上。

三年期间,团队成员每人至少有2篇文章在市级及以上评比中或正式刊物中获奖或发表;参加省市两课评比至少有1人荣获示范课奖;参加创新大赛或信息化教学大赛至少有1人获奖;参加市专业教师教学基本功综合比赛获得一等奖至少1次以上。

注重自我反思的强化与提升,立足课堂教学,抓实教学改革,力争课堂教学市级检查听课均达B课以上,其中1/3课达A课(青年教师A课率不少于1/3)。

六、以优秀教学团队为引领,推动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

根据雨花台区教育局“打造培训品牌,对接软件企业,服务雨花经济”的指示要求,学校把专业转型、提档升级作为“十二五”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不断加强与雨花软件企业的合作,努力建立与雨花经济结构相适应,对接软件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结构,切实提升服务雨花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团队分别参观走访了吉山软件园区、江苏省软件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和雨花软件园区江苏润和、富士通、麦瑞克等软件企业,学习这些软件园区在技能培训、多层次基础性劳动用工和开展校企合作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了解这些软件园区软件产业现状,特别是雨花软件企业对软件从业人员知识、技能结构(学历水平)实际需求状况,驻区软件企业对高、中、底端人才的配置比情况,驻区软件培训市场现状,研讨与驻区软件人才培训机构合作,为雨花中小软件企业订单式培养软件人才的现实可能性。

结合我校“服务学生就业创业,服务雨花经济社会,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电脑艺术专业重视技能培养,采取全真项目实训,贴近企业用人需求的办学实际,策应中国(南京)软件谷及南部新城的建设、服务业倍增计划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软件人才和软件培训市场需求迫切的机遇,学校确立了“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三步走”即前期合作培训、中期建设基地、后期专业升级的发展路径。

目前的具体思路是:对现有的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进行转型升级,在进一步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十年中国(南京)软件谷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与南京起点数字动漫绘画培训公司、南京魔立方科技有限公司,麦瑞克等软件教育培训机构以及驻区软件企业进行三方战略合作,在专业名称保有的基础上,在学生学历教育进入第四年的时段,分别嵌入数字动漫绘画、手机软件绘画方向的专业课程的设置,为企业订单培养软件专业人才。通过为期一年的专业技术课程教授,学生再直接进入驻区签单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后,与企业正式签订劳动就业协议,直接服务雨花软件企业,为雨花软件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持。

七、创新特色,科学谋划,不断提升教学团队品牌形象

根据专业团队教师队伍情况,科学制定合理的专业建设长远发展规划,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资源开发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实现专业建设的突破发展。

(1)做强、做大现有专业,打造专业品牌形象

以现有电脑艺术设计应用专业为依托,积极推进专业品牌建设,精心打造专业精品课程,以高层次教师培训项目为依托,加速优秀教师团队建设,巩固原有专业的品牌地位,实现专业发展的新突破。

(2)对接雨花软件产业,创建符合市场需求和品质高端的新专业

在未来1-3年内,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新兴专业建设,拓展以雨花软件产业园为依托的新专业,加强与南京起点数字动漫绘画培训公司、南京魔立方科技有限公司,麦瑞克等软件教育培训机构以及驻区软件企业进行的三方战略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打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数字动漫设计、手机绘画软件设计为主导的新专业,辐射相关软件专业,形成新的专业群,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服务雨花软件产业。通过教学资源、课程设置等的优化和整合,逐步完善专业结构,形成新的专业体系。

(3)推进以学历+证书+技能+就业的四位一体的新型办学模式

篇3

一、校企合作共建共享资源背景

陈至立同志曾在1998年撰文指出:“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要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关键因素。占据了这个制高点,就可以打开通向教育改革发展的现代化之门。”教育信息化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及资源的开放、共享。因此,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迫切追求。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的转变。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融入企业、贴近市场办学的根本举措。

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并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及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和纵深推进,必然要求将合作的触角延伸到课程领域。校企合作不是单纯是学校的知识、信息、人才与企业的技术、设备、资金的依存合作,还应楔入到更为核心的课程领域,从人才培养源头把握人才培养的核心关键。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6]14号)中指出:“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本文结合航材贸易与管理专业研究如何以因特网为平台,以校企合作方式进行有效、高效地的教研,实施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二、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界定及机制

1.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主要是研究校企合作双方以网络为平台、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的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教学材料。一般包括:一是教学资源库,包括题库、教材库、课件库、案例库等。二是网络课程,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协作性和自主性。三是教学网站,主要指为教师或教学小组开设的网络空间。

2.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运作机制。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不能仅从学校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合作,合作发展不是学校单方面的发展,应该是利益对等的共同发展,校企合作不仅仅是要完成学校育人的任务,同时也必须使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所以一定要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1]。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合作方式是必须深入企业内部的调研,以校方教学需求和企业方的培训需求出发,共同摸索出利益共享的课程和资源领域。

3.民航飞机维修,航材贸易等民航保障体系的大力大发展产生大量专业人才的需求。据中国民航125规划,以航空运输需求为基础,支持增加宽体机、支线机和货机,到2015年,机队规模达到约2750 架;同时扩大通用航空机队规模,规划新增通用航空飞机1000 架以上。预计到2020年国内飞机总数将达到3000多架。

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2]中指出广州将重点发展航空运输保障产业。包括飞机维修、航材供给等。在白云国际机场东北部区域筹划广州航空维修产业集群区,重点发展飞机维修、飞机零部件和机载设备制造业,并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三大航空维修产业园区之一。

目前我国民航业每年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约5万人,而民航各类院校每年仅能培养近2万名毕业生,民航人才缺口较大。据悉,“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新建70余座、迁建16座、改(扩)建100余座机场。全行业将新增运输飞机1500架左右,新增通用飞机1000架左右。按照国内平均水平,每引进1架飞机需要150名各类专业人才。这意味着,未来20年我国至少需要民航类人才50-70万人。其中航材贸易与管理人才服务机维修的航材管理与供应随着飞机维修市场容量扩大而出现了较大人才供应的缺口。

因而飞机维修企业、航空公司机务工程部、通用航空公司、航材贸易企业等航材供应链链条上的企业为保障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都有迫切的需求。因而高职院校能从民航飞机维修企业、航空公司、通航及航材贸易企业对人才技能要求出发点找到校企合作利益对等数字化资源合作方式,长效合作的机制自然能水到渠成。

三、探索校企共建共享的方式及内容

1.构建校企三层递进金字塔资源库

从校企双方关注的利益点出发,学校利用企业拥有真实工作环境,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目的,企业利用学校科研条件,理论、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共同开发共建共享的资源库。以学校课程资源和企业的技能资源为基本单元,实现学校“专业(方向)、岗位群、课程体系”,企业“职能部门、岗位群、技能体系”逐层提升的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通过校企联合开发,开放资源管理,扩大共享资源覆盖面。对于资源库的维护管理保持三个宗旨不改变“校企合作不改变、资源开放不改变、持续更新不改变”。建设过程遵循科学建设秩序。先设计,后完善;先规范,后加工;先整理,后整合;完成模块建设集合整库[3]。

2.四大数字化资源库资源结构

数字化资源库平台分成四大部分:基础资源,扩展资源,社会服务资源和管理资源。如图2所示。

(1)共建共享的资源库基础平台资源

基础资源平台以课程建设或者专题建设为核心点,对学生群体开放进行网络教学,对企业员工开放进行专题企业网络培训。也可作为社会人员自主学习的平台将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打造成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网络教学平台。基于校企合作方式,数字化教学资源源自企业实际,因而适合企业员工提升理论技能需要,进行专题的企业的网络培训,达到共建共享的目的。不同对象与资源共享库之间的互动如图3所示。

如《航材供应链管理》《航材管理》等课程对航材管理的理论性要求较高,要求学生或者员工必须掌握理论体系,理解航材管理操作的原理和思路。《危险品运输》《合格航材》强调危险品和航材适航管理规则掌握,规则的更新与变化必须随时把握。基于企业对员工理论强化和考证的要求,和学校对学生掌握实操技能,深化理论学习的要求,可以搭建校企共建共享的网络教学培训平台。

(2)扩展资源部分包括培训课程和技能提高板块。

培训专题课程。如《民航服务心理学》《民航服务礼仪》这类实务类课程虽然理论要求不高,但是知识零碎,不容易成系统,需要整合。校企合作共建课程平台可以提供更为实际的需求背景案例,作为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脉络,同时也可以通过平台给员工进行心理、礼仪专题专项的培训项目。

技能提高板块包括对企业模拟仿真教学,企业信息系统操作模块[4],数据分析模拟,国际采购询价模拟,网络营销实训,企业专家网络课程专题,专家讲座等板块。实现企业学校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

基于网络教学培训平台的教学培训需求,合编网络资源教程或公开出版教材。突出教材开放性,使其与网络数字化资源互动,是课堂讲授,网络教学有益的补充,同时也是企业员工加强理论提升的内部培训用书。

校企共建共享教材建设,是指基于校企共建数字化教学资源,以校企合编的方式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配套教材的编写,教材在技术性、实效性方面体现与岗位职业技能一体化、与职业行业标准一体化、与数字化资源的一体化的研究。同时也是企业员工加强理论提升的内部培训用书。

3.社会服务平台是指充分使用网络资源,打造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整合优化各类教学资源库,服务社会

在编写教材等基础工作外,应同步配套开发较为完整的相关教学资源[5]。以课程教学为中心,借助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媒体传播技术将各种教学资源以多种媒介、多种形态、多个层次进行整合形成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电子课件、授课教案、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以及模拟操作软件、视频录像、习题与案例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的相互共享等,这些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社会开放。

(1)专业教学标准库。建立专业职业能力要素构成、专业培养方案、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课程体系等资源。具体可包括课程教学目标、知识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能力培养目标、课程大纲、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规范与标准。

(2)专业信息库。与大型航空企业、飞机维修企业、航材贸易企业、军工企业、行业协会及科研院所合作,收录和整理相关信息资源和行业规范。

(3)互动资源库。包括小组协作学习,讨论版,常见问题在线和非在线解答。特设企业专家论坛和专家在线答疑。

(4)多媒体课件库。收录该专业所有课程的优秀多媒体课件。

(5)专业图片库。收录该专业的各类图片资源。包括实验、实习、比赛、培训、服务、新设备技术以及实验实训室介绍、专业介绍等相关资源,形成共享图片库。

(6)专业视频动画库。收录该专业以实训类为主的视频教材。

(7)试题库。建设专业综合试题库和专业课程试题库,并且能做到在线测试。

(8)航材贸易与管理案例库。提供以一些典型仓储企业管理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学习。

(9)学习评价库。通过对学生学习成果客观公正的评价,正确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4.管理平台包括:校内资源管理、企业资源管理、账号管理平台、认证管理平台、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接口管理等模块

5.打造更具职业性的数字化资源平台

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职业性是它突出的特点[6]。利用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开设实习就业指导网络资源平台,实时公布实习和就业信息,指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开设以下栏目:形势与就业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岗位的影响、职业道德教育与就业的关系、实习实训指导等等,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

总之,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共享方式打造的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是基于校企双方利益驱动机制进行长效校企合作的一种方式。在数字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过程中,对航材贸易与管理专业尝试建立基于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长效合作的模式,达到通过合作共建,利益共享,双方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

[2]广州空港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

[3]王晓文.关于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3).

篇4

数字经济作为世界创新和包容性增长的动力,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政府的共识,而数字经济战略的制定往往会使得这些国家在数字信息革命浪潮下占据国际制高点[1](衡量数字经济主要是基础技术设施、IT和通信部门投资、电子商务和宽带普及率等)。2016年举办的杭州G20峰会,中国首次将数字经济列为峰会的一项重要议题,主持并起草了《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如今,全球约有25亿人连接互联网,预计2020年互联网用户将增加到40亿人,2016年G20集F成员互联网经济规模达到4.2万亿美元,平均E-GDP增长率为4.2%,超出其GDP平均增长率5%以上。2010―2016年全球E-GDP平均增长率为11%,发达国家为8%、新兴经济体为18%。在数字经济不断驱动下,全球有28个国家制定了数字经济战略,分别是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捷克、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卢森堡、墨西哥、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土耳其、英国、埃及、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虽然一些国家并未制定整体数字经济战略,但数字经济内容被包含在国家宽带战略、电子政务战略和网络安全战略和国家创新战略之中。数字经济将是未来增长最快,也最具潜力的领域。

一、全球ICT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背离

纵观全球主要国家信息、通信和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产品贸易,其整体贸易中比重普遍出现下降趋势,这与经济全球化下生产网络的片段化和分散化趋势比较吻合[2]。与此相反,ICT服务贸易占各国服务贸易比重却普遍呈现上升趋势,表明ICT服务贸易对各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在不断增强。

货物贸易方面,从出口看,2013年ICT产品出口占整体出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中国、韩国、斯洛伐克、匈牙利、捷克、以色列、爱沙尼亚、荷兰、美国和日本(如下页表1所示)。与2000年相比,有6个国家ICT产品出口占整体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分别是智利、捷克、波兰、斯洛伐克、中国和俄罗斯。从进口看,2013年ICT产品进口占整体进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美国、荷兰、日本、爱沙尼亚、韩国和瑞典。与2000年相比,2013年有六个国家的ICT产品进口占整体进口比重有所上升,分别是捷克、斯洛伐克、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服务贸易方面,从出口看,2013年 ICT服务贸易出口占整体服务贸易出口比重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印度、法国、爱尔兰、中国、荷兰、比利时和西班牙。较2000年相比,2013年有4个国家的ICT服务贸易出口占整体服务贸易出口比重有所下降,分别是印度、意大利、印度尼西亚和冰岛;而增长较快的国家则分别是爱尔兰、比利时、巴西、西班牙、中国、芬兰和卢森堡(见下页表1)。

二、全球ICT服务业增加值的贡献

选取上述38个国家的最终ICT服务业需求作为研究对象,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国家、非OECD国家、中国、印度、美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ICT服务业对该38个国家的最终需求的满足程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ICT服务业自我增值贡献占比偏高且自给自足模式明显

在全球生产片段化趋势下,ICT服务业增值的自我贡献部分占整体需求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以OECD国家平均值来看,由1995年的75.73%下降至2011年的71.91%(如下页表2所示)。虽然呈现出小幅度下降,但是阶段性平均值一直在70%以上;相对于OECD国家,BRICS国家(包括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ICT服务业增值的自我贡献占整体需求比重则同样较高,由1995年的79.75%上升至2011年的82.89%,中国增幅相对较大,由1995年的84.29%上升到2011年的91.86%。ICT服务业的自我贡献率较高往往代表着该类服务业封闭度相对较高,其国内呈现典型的自给自足[3]。

(二)ICT服务业增值贡献表现出显著的区域集中性

以澳大利亚为例,1995年其ICT服务业自我增值为114.22亿美元,2000年、2005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110.44亿美元、100.13亿美元、159.34亿美元、219.25亿美元、215.84亿美元和292.14亿美元,2000―2011年平均增速为20.73%,相对于全球对澳大利亚贡献的平均增速20.67%基本持平。但是,中国在其中所体现的参与度却较高,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51.45%,2011年中国ICT服务业对澳大利亚最终需求的贡献值达到4.05亿美元。OECD国家ICT服务业对澳大利亚整体需求的贡献年均为7.99%,非OECD国家对其年均贡献为4.93%,亚太经合组织(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缩写为APEC)国家则为7.82%,东盟国家是1.93%,北美自贸区国家是2.13%。

(三)发展中国家ICT服务对中国需求贡献的地域集中度和发展相似度较高

在对中国贡献较大的国家或集团中,APEC国家、东南亚国家和东亚国家位居前列(如本文表3所示)。相对于1995年的ICT贡献值,2011年ICT贡献值排名靠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是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巴西、德国、马来西亚、英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和印度。但从增长速度来看,排名靠前的均为发展中经济体,分别是巴西、印度、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ICT服务业对中国贡献的增长速度较慢,如西班牙、荷兰、法国、日本、美国、德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可见,发展中国家的ICT服务对中国的贡献增速远超发达国家经济体。

三、全球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径

从供给侧角度看,上述实施数字经济战略的28个国家努力改善、提供通信技术设施质量,促进信息通信技术领域变革[4],其目标共性主要体现在:支持信息通信技术部门研究和开发,促进信息通信技术标准建立,吸引风险资本投资对信息通信技术投资,加强信息通信技术对外直接投资,促进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5]。各国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实施路接幸韵录父龇矫妫

一是普遍加强国内ICT基础设施建设。各国普遍将国内宽带容量和速度,提高宽带覆盖面积进而更好连接较为偏远的地区。这些国家对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都设定了目标,比如,加拿大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入3.5亿加元使至少28万个加拿大家庭的宽带接入速度达到5兆比特每秒;美国国会考虑60亿美元的联邦拨款计划,以支持国内建设无线、互操作的宽带公共安全网络。提高宽带基础设施的弹性和适应性可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6],这些国家通过建设包括海底电缆在内的国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或者区域分布数据中心以鼓励和支持建设互联网的分布交换和备份系统[7]。

二是加速ICT新技术、商品和服务创新。这方面内容包括加速ICT研究和开发项目的培育,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是技术投资的优先领域,如开发超级计算机、发展云计算、深化大数据和信息网络分析;促进区域性或全球性ICT标准统一[8],例如,欧盟为了实现成员国任何新的IT设备和应用程序、数据存储和服务的无缝交互链接进入,启动了互操作性标准建设;鼓励吸引外国资本对ICT领域进行投资,有些国家通过引入全球性竞争较强的风险投资改善ICT产业投资效应,或者鼓励初创型企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或者有针对性支持ICT创始公司在本国设立企业等[9];扩大ICT产品和服务出口,例如墨西哥数字经济战略的目标就是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IT设备出口国,并且IT产值要在全球居第四位。

三是建设数据开放和电子政府。数据开放的重点主要是政府以及公共部门的数据向民众开放,为民众和企业提供跨境数据服务[10]。通过建设一站式的电子商务网站,能够确保政府公共部门可以在一定权限下进行数据访问,实现普通商业数据为国家层面和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支撑[11]。一些国家也通过建设数字信任来完善国家管理,例如建立居民数字身份识别和电子审批系统等。

四是开展数字身份和电子认证。公民电子身份体系建设,包括移动数字身份体系、推进公民电子身份识别认证跨境下的可操作性。政府通过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高度安全和有效的电子公民身份信息系统,以便为公民和私营部门提供移动设备参与下的高效和可使用性[12]。同时,加强个人和机构数字号码的分配和设计,以便系统快速准确地对身份识别和验证。根据目前对于数据需求特征,合理合法设置行业数据知情标准,以确保政府可以对需要了解的关键行业数据进行获取、分析或者公开[13]。另外,开展电子文档验证服务,例如数字签名验证。

五是维护数字隐私和安全。数字信任是数字经济战略的目标和核心所在,而隐私保护是建设数字信任的基础。上述各国数字经济战略几乎都涉及隐私保护问题,并将隐私保护视同于知识产权保护行为。其做法主要有:提倡公司在使用和公布传播信息资料的自律性,公布和践行数字公民行为准则[14];出台最先进最有效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公民和企业的核心敏感资料,比如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专门成立机构来检测ICT技术的进步和技术形式的变革,及时修订落后法律和规章制度以符合技术进步要求,并且对已违反法律规定的相关方面实施制裁和惩戒;开展数字风险监测和预防研究,比如,政府与研究机构致力于开发和利用创新的网络安全监控系统,大力支持网络安全的相关研究等。

六是促进ICT与教育、医疗和运输结合。在加强ICT与教育融合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和改进驾驭系统的有效性,重视对教育机构的数字化建设投入,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推广和改善在线学习环境,为方便民众在图书馆使用相关数据而提供的个性化学习辅助或高效快捷的宽带解决方案。在ICT技术手段与医疗体系结合方面,加速远程医疗系统建设,提供在线健康和医疗保健预定,全面普及建设老年人等医疗电子档案,扩大远程医疗保险和福利范围,汇总研究和分析远程电子医疗出现的医疗纠纷以及制约电子医疗推广的制度障碍[15]。在ICT与运输物流结合方面,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一个安全、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的道路交通体系。

七是促进信息包容和提升数字职业技能。促进信息包容方面,不断扩大对宽带接入服务不足的地区进行扶持,特别是辅助家庭弱势的社会群体,政府加速推进全民数字素养水平,提高网上风险自我防范意识教育、网上机会识别能力和捕捉能力[16]。提升数字职业技能方面,提升数字化素养以帮助女性回归工作岗位,以Web为基础对劳动力进行培训、加大对数字培训机构公共资金支持,扩宽与数字技术相关的课程,提高ICT技术培训课程的数量,提高涉及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毕业生数量和水平,以及提高政府公务员数字技能。

四、对中国制定和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启示

全球金融危机后,新兴国家日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动力,而我国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同时,应积极从供给侧角度制定和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并逐渐推动数字经济成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引擎。从以上主要国家实施数字经济战略的供给侧核心和实施路径看,可对我国数字经济战略的制定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培育国内数字市场。我国应大力培育国内数字经济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数字经济的管理上,政府监管和引导定位不是放松而是加强,在为数字经济参与方提供开放数据共享平台的同时,提供公开透明、法制化的市场环境。通过共享基础数据源方式促进数字经济参与方享有平等市场准入地位,进而降低参与的进入壁垒,扩大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是大力发展ICT基础设施建设。这不仅要为数字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宽带服务支持,更要加快对最先进数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断跨越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鸿沟,努力ICT领域形成技术优势和主导权。建立国内统一的高标准的ICT技术设施网络,为国内创新型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数字信息共享和分享型支持。

三是加速ICT新技术和商品及服务创新。我国应为数字技术的革新项目提供资金激励,并建设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共享开放式平台,这要在研发领域率先实现数字和信息的开放共享,降低企业数据重复搜集和数据库建设的成本。

四是建设强大的数字开放平台,促进电子政府服务体系的形成,不断丰富服务层次和内容,全面铺开数字城市网和智慧民生服务体系建设。

五是开展公民和企业数字身份数据库建设。大力拓展数字身份的识别和认证体系建设,为深化公民和企业的其他相关数据的采集形成构建平台。

六是继续加大维护数字隐私和数字安全。大力开展确保数字隐私和数字安全的技术研发,高度确保对数字经济参与者的数字信息保护。

七是促进ICT与其他民生领域或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一批切实可行的实用性技术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利用数字经济改善民生领域或助推其他产业,如智能制造业发展。

八是通过人力培训和开发不断提高数字经济参与者的数字职业技能水平,强调数字经济的普惠性,特备是要重视和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数字包容支持建设。

参考文献:

[1] D.W.Jorgenson,MS Ho,K.J.Stiroh.Lessons from the US growth resurgence[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10,(5):453-470.

[2] J.Jalavaa,M.Pohjolab. The roles of electricity and ICT in economic growth: Case Finland[J].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2008,

(3):270-287.

[3] M.L.Mueller,Y.Park,J.Lee,T.Y.Kim.Digital identity: How users value the attributes of online identifiers[J].Information Economics &

Policy,2006,(4):405-422.

[4] W.D.Nordhaus. Productivity Growth and the New Economy[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2,(2):211-244.

[5] P.M.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5):1002-1037.

[6] P.A.David.The Dynamo and the Computer: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n the Modern Productivity Paradox[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0,(2):355-361.

[7] 何枭吟.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我国的战略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3,(3):39-43.

[8] 闫世刚.数字内容产业国际发展模式比较及借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04-107.

[9] D.W.Jorgenson,KJ Stiro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2):109-115.

[10] S.D.Oliner,DE Sichel.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where are we now and where are we going?[J].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3,(5):477-503.

[11] 李忠民,周S颖.美国数字贸易发展态势及我国的对策思考[J].全球化,2014,(11):60-72.

[12] 李忠民,周维颖,田仲他.数字贸易:发展态势、影响及对策[J].国际经济评论,2014,(6):131-144.

[13] 张娜.我国数字经济现状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22-23.

[14] 彭德雷.国际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与中国路径选择[J].亚太经济,2015,(2):39-44.

[15] K.J.Stiroh,J.Baldwin,S.Greenstein,B.Hobijn,M.Orl. Are ICT Spillovers Driving the New Economy? [J].Review of Income & Wealth,

篇5

当前艺术领域受到现代科技的冲击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艺术无论在形式与内容方面均受到数字技术的深刻影响,其产品同时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并出现了数字艺术这一新型的艺术形式,同时促使数字艺术教育业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数字艺术与其他传统艺术相比仍旧是较为年轻的形式,所以在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对数字艺术以及在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的认识与总结,对发展的现状进行准确的分析,从而为寻求促进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策略提供事实依据。

一、数字艺术的概念及特点

数字艺术的概念简而言之就是应用计算机技术或数字技术来完成艺术作品的过程,普遍应用于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新媒体设计等新兴的艺术形式。在数字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数字艺术虽然能够应用于许多领域,但是都是以计算机技术和数字艺术为基础的,或者说数字艺术是当代高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在数字艺术创作的作品中,无论是网页设计艺术还是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或者是数字电影都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二是数字艺术以传统艺术与传统艺术理念为基础并作出了很大的发展,数字艺术虽然发展时间短,但是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凭借自身在传播、复制等方面的优势形成了一种独立发展的美学体系;三是数字艺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数字艺术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但是其发展的速度与其获得的好评都展示了数字艺术自身的魅力,并显示出了数字艺术本身旺盛的生命力与发展潜力。

二、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数字艺术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外许多以数字艺术为基础完成的影片获取了很高的票房与经济效益,也直接地刺激了国内对数字艺术的重新审视与重视,使国内的数字艺术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其速度远远高出了大部分传统行业,数字艺术具有巨大的市场以及巨大的推动经济增长能力,这也为数字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可以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在数字艺术良好的发展背景下,数字艺术教育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目前我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培训单位迅速崛起,许多高校也开展数字艺术相关专业来为社会与市场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所以数字艺术教育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我国的人才培训体系之中,并仍旧保持着较快的普及速度,不断地出现新的数字艺术教育单位与机构,为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数字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

1.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为支撑。无论是在数字艺术教育的短期社会培训还是系统的高校教育中,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这一现象都能够明显地暴露出来,师资力量在数字艺术教育中的缺乏不完全体现在投资力度上,而是体现在对数字艺术教育质量影响更加明显的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上。由于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起步较晚,在数字艺术教育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教育系统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具有较高数字技术与艺术修养的教师以及具有深厚教学与创作经验的教师有限,这直接影响了我国数字艺术教育下学生的专业素质。

2.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作为指导。任何一个科目的教学都应当具有自身教学过程中的规律与原则,而在数字艺术教育中,恰恰缺少了一种对教学理论研究的氛围与热情,导致我国数字艺术教学专业理论缺乏。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数字艺术教育的起步较晚,在指导理论研究方面缺乏根基,致使我国数字艺术教育理论的完善程度与人才培养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二是数字技术发展迅速,在理论研究方面很难像其他传统学科一样能够不断与时代相适应。我国数字艺术教学理论的相对空白必须应该引起数字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欠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在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中欠缺对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的现状是普遍存在的,主要体现在数字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在课程设置中,对数字艺术的工具应用能力占据主要的部分,计算机教程受到了过分的重视,使数字艺术教育停留在技术培养的层面上。但是数字艺术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的,应当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数字艺术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技能的培训达到一个统一的高度,但是他们的艺术素质仍旧是参差不齐的,对数字艺术学习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从而不能满足市场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提高我国数字艺术教育质量的对策

1.数字技术与艺术修养相统一。在数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数字技术与艺术修养对于培养出优秀的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缺一不可,数字艺术属于一门包括技术与艺术领域的综合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不能将数字艺术教育仅仅停留在技术培训层面,要以社会与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认识到数字艺术中艺术修养在市场需求当中的重要性,重视为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减少对数字艺术工具的教学并加大艺术修养培训的课时比重,如开展音乐鉴赏课程、影视鉴赏课程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数字艺术教育机构在保证资金投入,确保学生能够及时掌握最先进技术的同时应当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训,教师在数字艺术教育中处于主导的地位,教师的专业素质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所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数字艺术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教育机构可以定期对教师开展培训,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实行明确的鼓励制度,通过奖励促使教师能够注重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教师也应当在这一方面提高重视,要做到不断地审视自己、完善自己。

3.实行校企合作。社会与市场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具有很大的需求,但是在数字教育中对学生的培训质量不能满足与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是导致数字艺术人才出现较大空缺的一个直接原因,所以学校应当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将为社会输送人才作为自身的责任,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工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为自身需要努力的方向提供指向作用,另一方面学生通过锻炼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岗位需要,从而填补社会与市场对数字艺术人才需求的空缺,从而实现双方互赢,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张润东.浅谈CG及中国CG的发展[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12).

篇6

数字化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内,也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虚拟大学。现在网上拥有大量点击率的的国内外院校的公开课,如《哈佛大学的幸福课》、《公正-该如何是好》、耶鲁大学的《解读但丁》、同济大学的《行政学基本原理与务实分析》等,就是数字化校园发展的一部分。

一、企业培训中心推广应用数字化校园的目的

在企业培训中心推广应用数字化校园项目,其目的与高校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企业推广《数字化校园项目》,更侧重于提高管理水平、固化工作流程、在企业内实现资源共享;作为企业培训中心,可以整合社会上知名课程和培训师,用于企业培训,但其内部具有社会知名度的名师和课程有限,想要做到在社会上推广有很大难度,而且也不是企业培训中心所追求的方向。

在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紧扣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通过优化、固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身管理水平,通过资源共享、多媒体、一卡通等数字化手段等为学员提供多样化、高效、优质的服务。所以,对于企业培训中心来说,数字化校园就是以网络为基础,充分利用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实现培训教学、管理及生活服务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数据集中管理,应用系统集成,达到资源优化配置、集约共享,丰富学员在校自主培训的信息化学习体验,提高培训服务、培训质量和管理水平。

二、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的指导思想

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项目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按照按照信息系统项目的规律来进行,重视在深入进行需求分析调研、总结基础上的统一规划,并分步骤实施,在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资源共享、流程固化在应用中逐步完善、合理化。所以,数字化校园项目的指导思想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应用,整合资源,共享数据。

三、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原则

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结合培训中心的业务需求现状,为了实现系统的设计目标,应遵循以下原则:

1、战略目标原则。数字化校园发展规划以培训中心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公司各部门的需求为基础,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数字化校园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提出培训中心的数字化校园的目标和战略。全面并系统地指导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的进程,科学地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且将数字化校园建设目标转换成可操作的短期实施计划,及时满足培训中心发展的需要,以其更加有效、充分地利用资源。

2、实用性原则。应充分考虑当前各业务层次、各环节管理中数据处理的便利性和可行性,使系统始终与实际需求紧密相连,进而提高系统的实用性。数字化校园建设要以实用化为目的,力争做到简单实用、经济适用、开放灵活,实现系统实用化水平评价的动态管理,不断促进业务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管理和技术创新、效益和效率提高作为判断成效的标准。使数字化校园建设成为由业务驱动的实施过程,而不是技术主导的过程。

3、安全性原则。严格按照企业的安全性要求,保证数据安全性、系统安全性和网络安全性。全面考虑系统安全的多个方面,采用防火墙技术防范国际互联网上的非法用户的侵入,防止非法用户对重要的不宜公开的数据的侵入,重要数据的通讯采用 SSL(Secure Socket Layer) 进行传输加密。

4、先进性原则。数字化校园建设坚持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的技术格局,在技术实现环境中坚持简单、灵活的原则;坚持信息服务市场化,发展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立足长远发展,适度超前,将先进性与实用性、可靠性有机结合起来。信息技术应用和系统建设兼顾先进性、开放性、成熟度并根据实际要求,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适应技术发展和需求变化的要求,实现实用性与适度超前,经济性与灵活性、可扩充性的有机统一。

5、实时性原则。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培训中心发展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本身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整个系统要根据中心工作需要,以业务需求为主导,定期升级,分步实施,分层推进,使系统用与管理相适应,逐步提升到更高水平。

6、标准化与一致性原则。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体系的设计必须遵循相关部门制订的标准,在统一身份认证中,对安全策略、密码与安全设备选用、网络互联、安全管理等必须符合我国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在流程管理过程中,应遵循培训中心标准化体系。并确保各个分系统的一致性,整个系统能安全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四、结语

企业培训中心数字化校园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按照合理的指导思想、遵循科学的推进原则,稳妥推进数字化校园项目,切实使数字化校园成为提高企业培训中心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有力助手。

参考文献:

篇7

1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现状

从数字创新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核心数字产业、数字融合应用、数字经济需求、数字政策环境等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中国区域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0年)中指出,湖南在2019年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位列全国第15位。湖南属于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呈现产业集群特点,长沙作为省会和数字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初步形成了“一园五区两山”的产业发展格局。2020年在疫情持续的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对湖南数字经济发挥出了巨大作用,湘江鲲鹏首台服务器下线、中国首条“智慧公交”投入使用、“和包支付产业园”的持续发展、长沙高新区互联网企业的上市、5G技术在工程设施等方面的应用、传统零售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使得湖南区域经济转危为机。2020年湖南移动电商、社交新零售、跨境电商、乡村振兴、电商扶贫、网络视频、在线教育、移动办公等细分领域融合创新,逆势上涨。2020年,为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湖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湖南省了《湖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大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但是数字经济在湖南省经济总量中占比依旧相对较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问题主要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偏弱、高端复合型人才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双重短缺等方面。

2数字经济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代,数字贸易快速向前发展,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行业快速崛起,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传统的高职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数字化转型不仅使企业和行业急需稀缺行业的高学历高级人才,也急需经验丰富的职业工人和职业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对人才需求更新也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高职院校商科不再是一门单独的学科,而是需要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的数字时代新科技结合起来,转变人才培养思路,以培养具备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等具有综合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目前在数字经济方面最热门的行业有互联网服务行业、教育和培训行业、农业、传媒行业、移动互联网行业(见表1);而在商科专业方向,互联网/电子商务、贸易/进出口领域招聘需求增长较快,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也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之一,比2020年第二季度有所下降(见表2);随着出口贸易的逐渐恢复,进出口贸易行业在就业上也受到利好影响,竞争指数相对降低,职位供给比较大,在长沙地区商科方向薪水方面,贸易/进出口行业薪水相对较高(见表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职位供给旺盛的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其竞争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体现在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和本身求职人员职业素养不匹配的问题,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也是高校一直在摸索和研究的课题。

3人才培养瓶颈分析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扶贫、社交新零售等新产业、新业态的出现,商科专业人才需求结构也发生变化,同时受疫情持续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等各方面压力,2020年大学生就业遭受重大冲击,中小企业校招岗位需求减少,大企业岗位竞争压力激增,导致岗位要求不断升级,不断向名校倾斜,不断向高学历倾斜,出现研究生学历抢占本科生职位、本科生抢占专科生职位的局面,进一步压缩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求职空间,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瓶颈期。如何为湖南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3.1专业定位偏差。专业定位偏差包括认知性偏差和结构性偏差。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湖南数字经济发展的特性,使得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和标准,但是存在高职院校所开设的商科专业定位不清晰的问题,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认知存在偏差,比如国际商务专业学生认为国际商务和国内电子商务类似,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认为营销等同于推销。结构性偏差主要体现在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及设置结构与企业职业人才需求结构及规模之间的偏差。在数字经济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消费模式和销售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商科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大有可为,因此,高职院校在商科专业建设方面,应该结合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比如2020年湖南自贸区成立等利好信息,结合本校和企业资源,明确专业定位,为湖南地区经济发展输入应用技能型人才添砖加瓦。

3.2人才培养方式认知偏差。迎合市场需求,追求就业率,过度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容易走入的人才培养极端。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该与社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区分开来,避免陷入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误区,要注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人文素养的深度融合与综合培养。专业知识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在课程设置上应从专业对应性、岗位适用性和知识前沿性等方面进行考虑,提高所学知识和岗位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验室建设、学习氛围、教学模式和专业群方面的建设,这些都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制造2025》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应当向国家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当前高职商科学生人文素养缺失很明显,不利于他们融入企业和社会。如何在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学中,适当融入社会、历史、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艺术、法律、工匠精神等信息,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商科学生的人文素养,达到商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为企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也是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深入摸索和研究的问题。

3.3教师队伍培养单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也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关键环节。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都是从“高校”到“高校”,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人文素养较高,职业技能相对缺乏;高职院校引入的高层次人才平时重点也放在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上,职业技能培养有所忽略,这些问题导致教师队伍培养比较单一和单薄。但是在大数据时代,经济环境瞬息万变,行业和企业也在对用人标准不断进行更新和调整,单纯只追求专业知识授课和科研能力,可能不能为学生提供新鲜的资讯和信息,比如国际商务专业的关务知识,海关每年都会有信息变更,如果教师只守着自己的固定教材认真上课,不去经常与外贸企业交流获取最新信息,所传授的过时的知识对学生也将是无用的。因此,高职院校不仅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创新创业、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水平,也要鼓励和激励高校教师多到企业中去实践学习,多与相关商科行业协会、行业龙头企业交流和学习,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也将有助于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3.4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湖南省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的若干意见,但是具体如何操作及其实施细则条款并没有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并不完善。大企业因为人才需求层次不同,一般较少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另外,中小型企业比较注重眼前的利益,缺乏人才培养的长远意识和战略意识,合作意愿和合作主动性不强;同时企业也会担心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担心人才培养成本和人才流失问题。这些瓶颈问题都制约企业不能高质量的参与到高职院校商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来。

3.5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有待提升。对高职院校商科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环节缺失,将直接体现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方面。除了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部分学生容易出现参与学校组织的校企合作实习主动性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自律性较差、责任感缺失、不能很好的遵守学校和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等问题。高职院校教师和辅导员应该在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养宣讲,先成人后成才。

4对策研究

4.1专业定位精准化和动态化。高职商科专业定位应该精准化,在给学生做学前教育和专业宣讲时着重明确学生的职业方向和定位,纠正专业认知偏差。但是根据职业不断变迁的社会现实,专业培养又不能陷入一成不变的困局,要实施动态化的专业定位调整,既要使学生明白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又要考虑学生就业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至少考虑3~4年的因为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引发的周期性风险,确保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围绕一个核心内容和方向,在不超出职业方向和定位的范畴内,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学生的学习方向可以根据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和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

4.2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数字经济背景下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与时俱进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注重人才培养方式的融合和多样化,培养适合湖南地区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善于根据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进行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课程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以满足湖南区域经济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商科专业设置应紧跟数字经济发展步伐,深入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通过对商科对应岗位和职业的深入分析,合理调整商科专业设置。

4.3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提升教师实践技能水平项目的财政投入,鼓励刚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省培、国培、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组织的师资“1+X”证书培训,获取行业前沿知识和新动态;鼓励老师带队参加湖南省技能竞赛以及商科行业技能赛项,如互联网+国际贸易赛项、电子商务技能赛项、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技能赛项等等,通过参与技能比赛达到以赛促课、以赛促教的目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4.4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高职院校大力提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产学研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通力合作和互相配合。政府层面需要制定和完善能够激励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政策和制度,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持,如政府拨款鼓励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中来,企业税收优惠等措施。同时政府联合地方行业协会,鼓励企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定期举办行业、企业、教师专业知识实操能力培训,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学生流失问题,学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第三方协议,明确“高职院校—企业—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同时加大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4.5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养内涵包括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诚信意识、通识教育等内容。高职院校不光要培养商科专业学生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从商技能,同时也要加强人格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方向。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教师把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湖南省、行业组织的各项专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湖南高职院校商科专业人才培养应结合湖南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各校发展情况,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教师培养、企业积极性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下功夫,采取适合各校的人才培养路径,为湖南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博,杨延.职业教育专业定位偏差所致就业风险的应对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8~23.

篇8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群;人才培养;层次化培养体系

0 引言

在我国,制造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企业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制造业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局面。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大国,但还远不是制造业强国,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中国的制造业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结果,劳动密集型居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企业较少。另外,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偏低,许多企业仅仅实现了“甩图版”工程,无法实现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的高效运行和科学管理,在产品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企业数字化管理以及信息化网络环境支撑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无法适应国家“两化融合”的战略发展需求。究其原因,除了制造企业产品创新设计能力较弱外,制造业信息化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所需的软硬件开发与服务的人才严重缺失。

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实现产品设计创新、制造模式创新和经营管理方式创新的重要手段,是打造优势产业链、提升中小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有效工具,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关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融合”精神,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从制造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生产管理的信息化需求来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包括信息化支撑环境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等4个重要技术领域,其中数字化制造技术又分为制造装备数字化和生产流程数字化两个方面。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开发、设计与服务人才培养涉及众多的学科专业,但是其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集中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学科中。2012年,教育部提出了新的学科专业设置目录,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学科中包含了制造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以及物联网工程等专业。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以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课程群建设为例,研究面向制造业信息化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问题。学院按照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各层次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太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所承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及软件工程专业,构建具有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特色的人才培养专业群。在打通大学科同类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学院确定网络工程专业培养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网络支撑环境技术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培养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嵌入式系统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生产管理自动化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工业控制应用软件方向,培养数字化设计技术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该研究,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培养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级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一种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方法。

1 培养目标定位

依托太原科技大学在我国重型机械和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的行业优势,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和山西省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适应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的战略发展,计算机学院努力寻找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信息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1)专业群建设目标定位。

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专业群建设是为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培养网络化支撑环境技术、数字化管理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以及数字化设计技术方面的高级信息化工程技术人才。整个专业群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4个本科专业构成,每个专业突出其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特色,以实现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所需的软硬件系统开发、设计与服务等不同层次人才的专业群培养目标。

2)专业群建设的服务面向对象定位。

根据我国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对制造业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依托太原科技大学在重型机械和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的人才培养优势,紧密结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成果,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和山西转型跨越发展急需的制造业信息化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观念定位。

把握21世纪工程教育理念,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培养训练的同时,培养他们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弘扬理性的学术精神,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兼收并蓄的治学态度和诚信敬业、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突出“行业特色明显、专业基础厚重、实践技能突出、素质教育鲜明”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特色。

2 人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的建立

在制定专业群相关专业培养方案时,学院通过走访实施信息化的装备制造企业和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集成开发企业,确定从事制造业信息化软硬件系统开发、设计与服务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工程技术和业务能力,并以此为指导,制定专业群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在保证通识课程和学科大类基础课统一的前提下,通过相应的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来培养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面的信息技术人才。

1)专业群共有知识体系的基础课程平台构建。

制造业信息化专业群共有知识体系是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必须掌握和具备的基础课程。专业群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分为通识基础、公共基础和大类基础3个部分:通识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政治理论、思想修养、大学体育等课程;公共基础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离散数学、计算方法等课程;大类基础主要包括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导论、计算机科学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等课程。

2)专业群特色化专业课程平台构建。

根据专业群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学院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嵌入式系统方向与计算机控制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定位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生产管理自动化软件设计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将网络工程专业定位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网络集成与架构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将软件工程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数字化设计方向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专业,并根据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构建其专业课程平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平台包括专业课程与特色课程两大类。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与系统、数字逻辑、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基于Web的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等;特色化课程主要包括工业控制网络、工业组态软件设计、PLC编程与控制、微机接口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Web系统与技术等课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现代信息管理学基础和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具有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分析、设计、集成、管理与维护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专业课平台主要包括信息管理课程和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两类。信息管理课程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学、管理统计学、西方经济学、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主要包括软件分析与建模技术、电子商务战略结构与设计、企业资源计划ERP、物流与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产管理EAM、知识工程与专家系统、Web系统与技术等。

网络工程专业主要面向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的规划集成和运维管理,培养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组织、管理与维护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架构、设计、开发、集成与项目管理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其专业课平台包括TCP/IP设计与实现、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网络布线、计算机网络的集成与管理、信息保障与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管理、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数据存储网络、Web系统与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等课程。

软件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方向主要培养数字化设计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方向开设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测试与分析、软件需求工程、人机交互技术、CAD软件开发与设计、计算机辅助工程、数字化协同与网络交互设计、先进制造技术等。

3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专业群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综合实验周、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逆向工程案例分析、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环节。

专业群中每个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环节包括3个课程设计和3个综合实验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包括高级语言程序开发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课程设计、数字系统综合实验周、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周、嵌入式系统综合实验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包括高级语言开发课程设计、数据库系统课程设计、企业资源计划课程设计、软件建模与架构综合实验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综合实验周、Web系统与技术综合实验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高级语言程序开发课程设计、网络通信与协议分析课程设计、计算机组织与结构课程设计、数字系统综合实验周、网络工程综合实验周、网络集成与配置综合实验周。软件工程专业由校外联合培养单位完成不同方向的专业综合设计。所有专业群实践教学环节的选题都紧密围绕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内容进行设计。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将学生4年中的一些课程设计、综合实验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放在企业完成或者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指导。

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逆向工程案例分析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单独设置,由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教师或聘请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同时,按照专业群4个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需求,依托学校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领域的行业优势,充分借助学校产学研联盟企业的资源优势,有计划地建设适合于专业特色方向的实习基地。学院通过与那些在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资产管理(EAM)开发与应用等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联手,建立有利于学生在业务流程分析、系统规划设计与软件开发设计方面提升实践水平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实习基地。同时,我们还与那些在生产过程控制与企业基础自动化开发与应用领域具有较高水平的企业联合,建立数字化制造技术方向的实习基地。

4 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院以学历教育、技术培训和科学研究等不同方式,积极推进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教学科研背景的师资队伍。面向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特色人才培养,对师资水平的要求非常高,要想高水平地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掌握先进的工程技术。所以,本专业积极鼓励教师攻读制造业信息化方向的博士学位,同时积极推进在职教师工程技术培训制度,并鼓励他们通过在制造业信息化开发与应用领域挂职锻炼、参加专业培训机构的技术培训以及在制造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进行项目合作等形式,来提高专业教师的工程技术水平。

5 结语

学院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网络工程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组合为一个专业群,面向制造业信息化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构建了相应的特色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教学实践,不同专业在实现共同知识课程平台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不同面向的特色化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特色人才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可以有效解决同一类专业的同质化教育问题,也可以很好地形成面向同一领域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篇9

在课堂里实时录制的教学过程信息,可以在学校局域网连接的任意一台电脑上同步直播,这是数字化教室的一项基本功能――监控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为学校常规管理提供方便,如教师和学生的出勤情况,以前靠人工检查,误差率较高,而现在通过监控功能变得既省人工又省时间,而且准确率大大提高。再如这种监控功能还能增加一些新的学校常规管理。以往靠人工不可能完成的项目――能检查教师在教学过程是否用普通话,是否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是否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等。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改变了传统教学常规管理偏重教学表面现象,转变到更注重对教学内在品质的管理,能成倍提高教学常规管理对整个教学效果的指导作用。再如教学常规管理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优质课”评选,赛讲、“公开课”、“示范课”等,传统的做法是主讲教师备好课后在讲台上讲授,听课者逐一讲评各位教师的讲授,很显然,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反映讲授者真实教学水平,应该在教学的自然环境中进行,要求没有听课者干扰(心理干扰),教学活动要自然,放得开,不做作,不弄虚作假。数字化教室完全能满足以上要求,不仅如此,为了追求真实,学校可以让听课者不进教室,在事先不通知讲授者的情况下进行“优质课”的评选、进行“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这样,在常规教学管理中,数字化教室所起到的作用是很不错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起到明显的导向作用,引导每位教师严格按新课程改革发展要求进行教学活动,而不是只在赛讲中执行,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则随意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二是能贯彻有效性原则。学校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活动在监控器的作用下,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使学校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得到实现,如哪一节课不达标,可以迅速有效地指正,修改,迅速回归符合要求的状态。三是能贯彻普及性原则。学校常规教学的管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能覆盖到每一位授课教师,管理者可以很方便地透过监控器对全体老师的教学活动做出评价。

二、数字化教室对教师培训的影响

数字化教室中采用的音频和视频信号通过学校的局域网传输到中心控制室,可以存储起来,这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另一项基本功能:存储功能。

每所学校都有一些受到学生热捧的“名师”,还有些有经验的老教师,就是这所学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了弘扬这所学校的优质教学成果和教学理念。传承教学风格,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教室,大量而高效地录制名师的课堂实录,通过存储功能,既及时保存了优质教学资源,也为更广泛的资源共享打下基础。这有助于优质课在全校范围甚至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授。

在教师培训方面,一方面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向本校的名师、向校外的名师学习,通过调取他们的录像即可。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可以透过学校局域网互相听课。青年教师通过重播自己一堂课的视频资料,肯定成绩,分析问题,为自我纠正奠定基础。青年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别的教师对自己的一堂课的全面分析、评价、提出整改意见。

当然教师培训的内容很宽泛,数字化教室让教师培训取得更直观的基础素材,对实际取得的效果,善莫大焉。

三、数字化教室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教室,有时会因病、因事而耽误一节或几节或者几天的课程学习。学生耽误了上课,可以在学校局域网调取相关的课堂视频,随意点播已贻误了的课堂授课,即便没有误课,也可以对自己不太懂的章节重新温习一遍或几遍,起到补课的作用。

四、数字化教室对教育教学工作发生作用的理论分析

现代经济学有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约瑟・斯蒂格利茨、乔治・阿克尔洛夫和迈克尔・斯彭斯提出的。我们把这个经济学理论运用到常规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会发现:社会对学校内部信息存在信息不对称,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信息存在不对称,教师与教师之间在各自的具体教学活动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些信息不对称产生了很多我们不愿看到的诸多现象:有的教师只有在赛讲中才使出浑身解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在平时,又恢复到以前懒懒散散的状况;有的教师置学校管理规定于不顾,不讲普通话,上课迟到,早退、无故坐着讲课等;教师之间则存在着“文人相轻”的现象,我已掌握的做题的技巧怎能轻易通过听课的方式让同行知晓,于是,每逢同行听课,绝不把“绝招”亮出来。

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正因为信息不对称,必然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是指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利用信息优势刻意隐瞒相关信息,获取额外利益,客观上导致不合理的利益分配行为。道德风险是指占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不被对方观察到的隐蔽行动使对方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我们把以上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归结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篇10

Analysis of Planning Ability Components of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s and Its Training Mode

Yang Ming Chen Shaozhi

(School of Cultural and Media,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hangchun, 130052)

[Abstract] High quality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s are urgently need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media industry, and training such talents has become a top priority for major construction and curriculum reform of journalism, advertising, communication, editing and publishing, etc. Planning ability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digital publis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ed for digital publishing talents in the future, and puts forward the “whole course” training mode of planning ability for talents in digital publishing, from the aspects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curriculum setting.

[Key words] Digital publishing Training mode Planning ability

随着数字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出版产业受到数字出版技术的巨大冲击。我国数字出版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轨道。据《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国内数字出版总产出达到1935.49亿元,比2011年整体增长40.47%[1-3]。短短两年时间,中国数字出版产值实现了从千亿元向2000亿元的迈进。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0年文化蓝皮书》预计,2020年我国网络出版销售额将占到出版产业的50%,2030年90%的图书都将出版网络版本。

有关专家据《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预测,未来我国急需各类从事数字出版人才约600万。目前国内高校培养能力严重滞后,培养的数量与质量远远达不到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4]。策划能力在数字出版人才的职业素质中占据核心地位,抓住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进行培养,对提高数字出版人才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1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的构成

策划是指为达成某种特定目标,借助一定科学方法和艺术,为决策、计划而构思、设计、制作策划方案的过程。策划的作用是以最低投入或最小代价达到预期目的,让策划对象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实现上述目标,策划人要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运用策划技能、新颖超前的创意和跨越式思维,对现有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并进行全面细致的构思谋划,制定出详细、可操作并在执行中可以进行完善的方案[5]。

1.1 数字出版策划人才的素质要求

数字出版物集图文、音频、视频、动画、网络设计等于一身,涉及多媒体设计技术、流媒体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出版与编辑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因此,从业人员既要掌握较宽的理论基础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既要熟悉数字出版技术,又要懂得一定的设计艺术[6]。从国内外数字出版产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角度看,策划编辑必须达到以下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知识要求。策划编辑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造诣,较宽的知识面,知晓国际惯例与法规,具有新闻出版、传媒、编辑出版等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具体而言,策划编辑需要具备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基础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包括外语、汉语言文学、哲学、政治学、美学、经济学、营销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二是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包括传播学、编辑出版史、出版学、编辑学、发行学、出版社经营管理、出版法规、版权与版权贸易等;三是计算机技术知识,包括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网站编辑及维护等相关技术知识等;四是数字媒体技术知识,包括数字内容管理技术、海量内容存储技术、海量内容传输技术、海量内容在线技术、媒体有效表达等技术与知识。

技能要求。具有较强的市场调研、策划、设计、公关、谈判及组织管理能力,有经营头脑,有较强的成本效益分析能力,具备对整个出版过程全程策划和监控的能力,善于捕捉市场热点,能够判别信息资源的优劣,发现和识别优秀作者,思想敏锐,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经验要求。具有编辑工作经验,对行业状况及不同层次客户需求有较准确的了解,拥有一定的出版信息资源。

职业素养。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广泛的阅读兴趣、独到的感受力和美学眼光,悟性高,富有社会责任感和进取心,具备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社会接触面广。

1.2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

根据数字出版行业产业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高等学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可分为数字出版内容编辑、数字出版技术应用、数字出版运营管理三个类型。与此相应,构成知识内容各有侧重的三个课程模块,其各类型人才的专业知识模块构成与比例情况如图1所示。

三类人才知识结构

为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发展和信息传播多元化趋势,高校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口径较宽、基础较厚、能力全面”为要求,强调培养学生在出版活动中的策划创意、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重点培养能在数字出版产业领域胜任网络出版、数字装帧设计、创意策划、新媒体出版技术、数字版权、媒体运营管理等岗位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7]。

对这类人才的培养,首先,所有专业方向,无论是数字出版编辑、数字出版技术还是数字出版营运管理,都要以策划和创意能力为核心,突出培养策划创意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其次,对数字技术应用方向人才的培养,要以掌握数字化出版制作技术为核心,突出培养学生在数字出版技术、网络出版、多媒体出版技术、数字装帧设计方面的实践动手能力;对数字运营管理方向人才的培养,重点以数字化经营管理为核心,突出培养学生媒体运营和数字化管理能力[8]。

1.3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数字出版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构成以及从业岗位需求,笔者认为,策划能力是由一系列具体的知识、技能与品格融合后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具有知识的综合性、经验的累积性、思维的创新性特点。没有必要的专业知识、技术的综合运用与交叉,就不可能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没有基础实践的操作与借鉴模仿的过程,同样不可能培养较强的策划能力;更重要的是,没有思维的突破与创新、方式方法的变革、创意的比较与筛选,很难培养出真正较强的策划能力。

数字出版人才的策划能力由三种主要意识和四种核心能力构成(见图2)。

三种意识是市场意识、协作意识和机遇意识。要使人才具有以经济、法律、管理学科相关知识与能

图2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构成要素图

力为核心的市场眼光和视野,因为任何项目、活动的策划都离不开对市场特征与用户心理的深入分析与预测,因此,数字出版人才首要的培养目标之一是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同时,任何一项复杂的工作任务都需要团队协作完成,数字出版产业活动也不例外,因此,未来数字出版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具备良好的合作能力。此外,还应培养机遇意识,注意对学生的政治法律敏感性、信息敏感性和市场敏感性等有意识的培养与训练。

四种核心能力是专业能力、信息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专业能力,特别是核心的专业能力。数字出版人才必须具备数字出版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相应技能和职业品格要求,如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新闻传播、编辑出版、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经济管理、法律与美学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其次,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的收集、处理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而言,应具备更加突出的信息素质与能力,包括对信息的敏感度、收集技术与方法、分类处理与使用的能力等。这项能力应该成为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标志性素质之一。第三,数字出版专业人才,无论是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还是编辑出版专业人才,都需要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字功底,这是基础。商务谈判、企划与宣介、组织活动、策划项目等离不开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与技巧。所以,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与较强的表达能力是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的立身之本。第四,数字出版业起于创新,成于创新,要发展壮大数字出版业必须不断创新,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制作、创新传输、创新服务、创新消费,通过不断创新,满足市场的需要和受众的需求。因此,数字出版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必须作为重要目标加以重视。创新思维培养、创新方法掌握、创新实践训练、创新能力评价等都应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三种意识和四种能力,并不是学生培养的全部,但作为核心能力必须加以重点培养和培训,应该成为数字出版专业教学体系构建、课程设置、课外实践、教学目标设计的重点。

2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模式

2.1 课程模块与教学环节

通过上述对数字出版专业人才能力素质构成的分析,并依据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具体落实于课内课外的教学和实践各个环节上的要求[9],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教育目标具体见表1。

表1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与教育目标

2.2 “全程式”培养模式

所谓“全程式”培养模式,在时间维度上,指策划能力培养贯穿大学四年;在空间维度上,指策划能力培养实现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全程覆盖[10]。

根据策划能力构成及核心要素权重,笔者将策划能力“全程式”培养模式分为四个阶段(见图3)。

图3 数字出版人才策划能力“全程式”培养模式结构

第1阶段,策划意识培育阶段,主要集中在大一完成,通过基础课程中的相关课程与教学环节,对策划意识、创意思维进行培育与引导。

第2阶段,策划能力形成阶段,主要集中在大一后期与大二时期,通过相关知识学习、课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策划能力。

第3阶段,策划能力提高阶段,主要在大二后期与大三时期,通过课内外学科专业大赛等项目活动,侧重强化学生的策划知识,提高学生的策划技能,完善学生的策划方法。

第4阶段,策划能力实践阶段,主要在大三后期至大四期间,通过开展与网络编辑、网络出版、网络运营管理等相关的自主创业活动、校外岗位实践、毕业设计与论文、参与教师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等,在参与数字出版企业的实践中,不断提升策划能力。

四个阶段的划分界限不是绝对的,各个阶段是彼此衔接和连续的,学生毕业后也依然需要在工作岗位上继续提升,“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理应将策划能力提升作为终身的职业追求。

3 结语与展望

数字出版以其存储海量、搜索方便、传输快捷、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环保低碳等特点,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我国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

数字出版人才培养,对多数高等学校来说目前还属新事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课程内容、教学设备、教材建设、产学研合作、教学方式方法等诸多环节,存在很大的发展与改革空间[11]。笔者只是就如何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核心能力――策划能力提出一些粗浅见解,以期有更多的同行关注并实践探索。关于如何落实本文提出的“全程式”培养模式,有很多具体实施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与实践,期待通过出版行业企业、高等学校、专家学者、政府管理部门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我国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为振兴我国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 释

[1]罗紫初.论数字时代出版人才能力之培养[J].出版科学,2009(1):29-33

[2]徐景学,秦玉莲.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3(11):56-59

[3]宋艳丽.数字时代地方院校复合型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出版科学,2012(6):62-65

[4]杨明.从数字媒体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看教育观念的转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127-129

[5]陈少志,于巍.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158-160

[6]于巍,陈少志.协同创新培养编辑出版学专业应用性复合型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2(9):158-160

[7]杨明. 网络编辑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9):121-123

[8]刘灿姣,姚娟.数字出版人才培养管见[J].中国编辑,2011(2):69-74

[9]杨明,王欢.数字出版人才培训课程模块与培训模式构建[J].中国传媒科技,2013(5):254-256

篇11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数字化学习变得非常流行,数字化学习通常指的是通过局域网络或者国际互联网的学习,数字化培训是数字化学习的一个重要体现。本文关注数字化培训在产业世界使用的情况,研究的目的是在商业世界中,数字化培训使用的方法,以及数字化培训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所具有的优势及带给顾客的利益。

一、数字化培训(e-learning)

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普通员工,管理者都需要频繁地更新他们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由于数字化培训并不受限于时间和地理,数字化培训在很多企业成为一个流行的,时尚的“继续教育模式”。根据[3],数字化培训的优势包括:多样的学习方法、教育成本的花费减少、教育时间和地方的灵活性以及科目教学材料的易管理等。

[4]提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老师教学生学习,学生完成家庭作业,这样的模式及其被动。(缺乏探究,专研的主动性)。然而在数字化培训模式下,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学习空间,一些数字化培训提供者能在网站上提供“学习社区”包括聊天室,论坛等,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需要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收集信息就可以彼此沟通,灵活的分享各自以及教师的资源。数字化培训这种教育模式是如此的灵活,以至不仅仅在产业界,在政府,教育组织等其他机构里,数字化培训也被广泛采纳,应用。比如[4]当中提及,路易斯安娜州政府投资“在线职业教育模式”,开发出了教育网络系统,也即各个教育专家能够在线学习一些课程以便彼此分享各自的经验。[4]也陈述,在南佛罗里达州,政府投资$3,340,000,以提高6,800,00学生的学术在线学习条件,学术在线实际上是一个包括教师及学生能力提升等多方面管理资源的一个互联网技术入口。该计划还为区域级的课程协调员提供了一个证书体系结构,由于培训并非一定同步,课程协调员可以任何时间登录系统参与管理。由此看出,数字化培训可以被看作合适的教育模式在不同产业中运用。以下重点介绍数字化培训在商业世界中的运用情况,一些优秀,成功例子会被分析。

二、思科培训,数字化培训服务

思科是一个能提供优秀网络解决方案,技术和设备的著名全球跨国公司。由于思科新产品和设备的快速增长和全球部署,以及全球客户量的增加,思科提供了“数字化培训服务”(EST), 该服务对思科公司的“第三方现场网络服务工程师”是一个优秀的,最好的培训模式之一。“现场维护工程师”在维护思科产品上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对现场维护工程师的培训是必须的,也是困难的,思科旧有的培训模式(讲师引导培训)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式,“数字化培训服务(EST)”取代了“讲师引导的培训”模式。[1]提及,“数字化培训服务”(EST)对比“讲师引导模式的培训”包括几乎讲师模式所有的全部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个基础上引入了web,从而“数字化培训模式”对思科这种跨国企业来讲,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被接受,数字化培训服务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实验室,视觉手,资格考试,虚拟会话等。[2]陈述,数字化培训学习主要针对思科员工,现场工程师,外包技术工程师,数字化学习通过互联网或者有时候通过发行的CD帮助培训对象了解思科产品的技术特性和应用状况;数字化实验室能够在线提供对仿真设备的操作实验,以利于更新培训对象的技能;视觉手能够提供一些产品的描述包括图像,视频,音频,以利培训对象更好地完成培训任务;资格考试是一个在线评估计划,能够在线评估培训对象的技能水平。培训对象能够通过虚拟会话向思科培训指导教师提问一些关于产品培训方面的问题。

三、思科职业证书体系

篇12

http://

UNESCO搭建资源共享新平台

据开放教育欧洲在线(Open Education Europa)2013年12月20日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搭建了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开放获取知识库”(The Open Access Repository,简称OAR),这个信息平台汇聚了300多本著作、报告和文章,人们可以自由在线获得。OAR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由知识共享的非盈利组织(Creative Commons,简称CC)在新的开放许可制度体系下开发而成。

目前,OAR存储有大量的研究资料,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键报告和出版物。OAR里的资源有12种语言版本,而且,随着过去出版物的不断补充,资源数量还将不断增加。从现在开始,联合国家科文组织的所有公开出版物都将在这一平台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第一个在工作中采用开放获取政策的联合国组织机构。适用于OAR的新许可制度是在CC组织与世界知识产权机构,以及联合国的合作下共同开发出来的,专门适用于跨政府组织机构。OAR的创立和新开放许可制度的应用将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共享和获得知识。

http://openeducationeuropa.eu

2020年地平线项目启动

据报道,2013年12月12日,新一轮“地平线2020”项目开始征集稿件,领域涉及教育科研与创新、培训和ICT等。“地平线2020”是欧盟科研与创新的项目框架,欧盟共投入700亿欧元用于2014至2020年的调查研究。

“地平线2020”的调研内容主要分为十个模块:①搭建一个便于学习和包容的ICT平台;②促进“地平线2020”项目下的联合项目;③建立基于ICT技术的资源开放型政府服务制度;④寻找创意途径,吸引青年人参与科学教育和科学事业;⑤推进高等教育的课程创新,开发开放课程,同时具有社会参与、性别平等、开放门户、科学教育、道德规范等特点;⑥泛欧洲公共;⑦促进青年流动之机遇、影响和政策;⑧鼓励高精尖技术开发的创新观点;⑨拓展2014团队计划,鼓励科研创新的卓越机构与科研创新不足的成员国合作,在创新不足的成员国设立联合卓越创新中心;⑩扩展ERA主席,ERA主席负责厘清不同机构间高级研究者和管理者流动中面临的挑战和阻碍。

http://openeducationeuropa.eu

非洲数字学习在线2014年

年会在即

非洲数字学习在线是非洲数字学习、ICT支持教育与培训的最大集合平台,帮助参与者建立多国家、跨行业的联系与合作,增强他们的知识、专业水平和能力。非洲数字学习在线2013年在纳米比亚召开了三次大会,共计65个国家的1,480位教育培训的实践者、研究者、提供者参加,大会讨论了技术支持下的各种学习形式。现在,非洲数字学习在线开始征集2014年的大会稿件。

2014年的大会主题是“开拓未来的前沿”。非洲拥有巨大的资源和庞大的青年人口,正充满信心地展望未来。目前,世界其他国家的发达经济、高等学历和资质已不再是就业的保证,那么,非洲如何保证青年不仅具备符合地方市场经济需求的技能,还能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推动和引领作用?创建什么样的环境才能促进创业,鼓励非洲本土创新?应该如何鼓励企业和政府之间实现有效的合作?如何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包容性?如何使今天的经济发展成为未来发展的安全基石?非洲无法因巨大的经济增长而受益,除非解决了自身的根本问题,如克服贸易壁垒、管理有效变革、确保海外投资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吻合、优先发展教育与技能培训和领导力。这些问题都是推动非洲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将是2014年非洲数字学习在线大会的核心议题。

http://

美国远程教育联盟在线招生

从高校选择转向客户服务

2013年12月6日,美国远程教育联盟主席Ian Tebbett指出在线教育正逐渐从高校导向的选择对策走向客户导向的学生服务对策。

几个世纪以来,学术性机构一直以对学生的“选择性”而自豪。越知名的大学,学生进入就读的难度越大。随着在线教育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入学系统及其入门渠道。当前高等教育机构的使命是使更广泛的人群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教育,而不再聚焦于区域间的选择,学院也转向市场,从全世界招募学生。

Ian Tebbett认为三种力量推动了招生转向市场导向,面向客户提供服务:首先,随着网络使用量的激增,学生期望不仅能浏览Pinterest(全球最大的图片社交分享网站:无需用户翻页,新的图片不断自动加载在页面底端,让用户不断地发现新图片),也能在线报名并获得学位;其次,大量专业人士回归研究生学习;第三,激烈的竞争促使大学意识到服务导向的必要性。

http://adec.edu

成人数字学习领域专家获

“数字实践者奖”

2013年12月13日报道,三名成人数字学习领域的杰出专家赢得JISC资助的著名“数字实践者奖”,颁奖典礼于12月11日在伦敦召开的“前沿的数字学习”会议暨英国全国成人继续教育学院(NIACE)的2013年年会上举行。“数字实践者奖”根据候选人运用数字技术促进学习的实践工作成绩予以评奖。

获奖人之一西蒙·皮尔森(Simon Pearson)在英国滨海韦斯顿北索美塞得(Weston-super-Mare)创立“迷箱学习”(Puzzlebox Learning),为患有严重读写障碍和物理障碍的人们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学习路径。他现在正把这种创新学习方法应用于各种培训材料和资源,帮助未来的教育学院、学校和工作场所更好地运用技术辅助学习,该研究至今仍在探索中。另两个获奖的分别是“走进什罗普在线”的创立者利萨·达(Lisa Darkin),和“MAES数字导师暨冠军团”——一个由曼彻斯特成人教育服务机构带领的13名志愿者组成的团队。

http://jisc.ac.uk

阿里森在线在世界教育创新

峰会上获得国际荣誉

据BBC2013年10月29日报道,阿里森在线(Advanced Learning Interactive Systems Online ,简称Alison)于该周在卡塔尔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获得著名国际奖荣誉,同时也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新奖。它的注册学生数超过200万,共提供500多门在线课程,学生人数还在以每个月20万的数量增长。Alison的创立者迈克·弗利克(Mike Feerick)坚信,这种扩张还会使学生数加速增长至10亿。这样的一个数字王国建立在爱尔兰西部的戈尔韦(Galway)科技园基础之上。

在Coursera和edX占尽MOOC风头之时,Alison还能如此引人注目,究其原因,弗利克解释:这其间的差异在于发展目标的不同,是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差别。Alison的目标是帮助世界各地需要提高自己职业技能的人群,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技能、英语、基础会计、网站设计、食品安全、免疫学、法律入门等等。弗利克正计划拓展到中等学校教育,提供服务于国家考试系统的视频课程,先从数学课程开始。职业培训已经成为OECD、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强调的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关键手段。2013年初,Alison就已经为阿拉伯地区的1,200万人提供了在线培训。Alison与Coursera和edX等的另一区别是,它是盈利性的,因为广告可以盈利,所以课程是免费提供。正是这种强大的商业敏感度为社会使命感打下了坚实基础。

篇13

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需要丰富灵活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方便快捷的服务。因此,利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的需要。基于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城乡居民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契机和可能,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形成终身学习社会创造了条件。

一、数字化学习环境及其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学习环境的定义不尽相同。Wilson(1995)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在其中进行的相互合作、支持,并且使用多种工具和信息资源相互支持、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的场所;何克抗(2002)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也有学者认为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周围因素及其组合。分析以上各学者的定义可以看出,学习环境是一种空间场所,其包括物质的、社会活动的、心理的空间,既有丰富的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这些因素有机组合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有效的服务。简而言之,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利用资源生成意义并解决问题的场所。

数字化学习环境是一种非物理存在的但是能够为人们所感知和控制的电子现实空间。李克东教授认为,数字化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网络学习环境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在国外,数字化学习环境(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重在模式的设计与开发,主要应用于学校教育,员工、专家培训和特殊教育等领域。

依托数字化学习环境,利用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能满足社区教育对象广泛性、学习内容多样性、学习需求多层次性的特点,是有效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韩国、加拿大等,目前已有超过20%的企业培训都采用在线模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网络教育产业。2007年占美国培训业29%的市场份额。在我国,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宽带的普及和3G无线网络的推广应用,数字化终身教育模式的优势和需求正日益显现,但由于先期技术研发投入大、软硬件运营成本高、教学资源标准不统一、缺少统一的招生入口等因素,使国内教育机构难以开展此类业务。部分专注于远程教育领域的教育培训机构,则建立封闭式的“网校”,不愿开放技术平台,而仅仅为自身课程服务。

二、基于数字化环境的终身学习体系与运行机制

目前,主要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搭建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组织体系的趋势在全国基本确立,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创建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为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了新的途径。

(一)组织体系

在长三角地区基本建成了主要依托广播电视大学搭建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组织架构,并依托乡镇化技术学校在乡镇设立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终身学习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

充分利用全省电大系统和乡镇成校的成人教育资源存量,建设以市、县(市、区)级电大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成校为骨干,辐射所有社区和村庄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投资少,见效快。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湖州市、嘉兴市等地区以此模式开展社区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机构为支撑点,依托电大搭建省、市、县三级社区教育网络上下联动的社区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当今社区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二)数字化终身学习体系

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创建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形成了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终身学习创新体系,主要从框架和过程两方面研究并解决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相关问题。

1.数字化资源整合与共享体系。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给学习资源的建设、应用、共享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以及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去实现这种可能性。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主要从资源的积聚、共享和服务环境等方面研究并解决全民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等问题。利用当下已有学习资源、开发新学习资源,并积极引入第三方学习资源提供商,集中到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上,建成课程库供各方共享,以减少资源建设中存在的大量浪费现象,在短期内实现课程学习资源的快速积累,减少投入成本和投入周期。

社区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后台菜单从平台已经有的所有课程中选择本社区所需课程,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快速建立独立的社区教育网站和课程库,并随时根据需要,对课程进行增删管理。开设自有网络课程,同时对人员进行学分、学习情况等管理。

2.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社区教育机构和乡镇(街道)化学校,以数字化学习中心的运作模式来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构建遍布城乡、社区(乡镇)、企业、部队的数字化、集成化、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探索适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的,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三、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架构与功能

(一)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架构

基于数字化环境的社区教育需要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支撑,支持泛在学习的资源、服务及其门户设计,技术架构的合理性和功能的完善性,直接影响社区教育的发展。长三角地区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立的社区教育组织架构和电大已有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为搭建省、市、县三级数字化学习平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的总体思路是以省级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作为一个开放式基础服务平台,在市、县或企业生成机构子网站,机构子网站拥有与省级平台相一致的信息交流子系统、共享学习资源子系统、学习支持服务与管理子系统。通过基础平台和课程资源的共用,大幅降低机构用户学习平台的建设成本,并通过多方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变单方推动为多方共赢,形成一个良性、繁荣的网络学习生态系统。机构子站是系统为机构用户生成,机构用户可与管理信息动态,自定义界面,可选择、整合多层次且多样化的资源,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题材广泛的学习资源。

一个架构与运作良好的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即基于Web的网络教育服务平台,可以对学习资源进行二次传播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以及方便快捷的增值服务,为数字化终身学习的实现提供必要条件。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系统、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继续教育项目管理系统、远程实践系统和评价测试系统,通过计算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数字电视网等传输形式,提供个性化支持服务,满足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并由学分银行完成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通过这一平台搭建的生态化学习体系,使各种社区教育资源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整合多层次且多样化的资源,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题材广泛的学习资源,满足社区教育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该平台,社区教育的信息和动态,使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系统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使社区教育资源充分得到共享,使学习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学习。

(二)数字化学习平台功能模块

在功能模块的设计上,本平台为每个机构用户提供独立的管理后台,包括课程安排、E—learn-ing资源管理、学员管理等内容。学员选择课程后,通过电子支付完成报名缴费环节,在线进行E—learning课程学习,并在培训完成后,通过平台的评价系统,对教学进行评价。平台具有学习、管理、互动等功能,可实现学员电子档案管理、在线测试、社区互动交流。

整个平台在软件开发上,分成新闻子系统、课程子系统、用户子系统、在线学习、互动交流、后台管理等六大模块:

1.新闻子系统:应用在主站上,同时作为一个子模块应用在机构主页上。支持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前台支持搜索,支持新闻评论,支持图片新闻。

2.课程子系统:包含课程管理、课程展示(课程超市)、课程订购等三大功能。

3.用户子系统:用户分为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两大类,机构用户包括社区教育机构、专业教育机构等。

机构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主页,设定自己的子域名,形如XXX.我们的域名.com(或开设国际顶级域名)。管理下属的个人用户,包括专家用户和内部学习用户:可以为自己的课程资源指定专家用户,由专家用户负责在线指导、互动答疑;也可以将课程资源开放给内部学习用户,链接查看内部学习用户的学习情况,包括获得学分、累计学习时间、学习历史。

个人用户可以使用学习管理、订单管理、学分累积等功能。

4.在线学习:用户登录以后,可以查看课程资源列表(已购买成功的课程、得到社区机构授权使用的课程)及学习进度、获得学分、累计学习时间。点击某个课程链接,使用课程学习、在线测评、互动答疑、学习心得、课程评价等多个功能。

5.互动交流:机构用户和个人用户可以自主组建学习小组,开展网上学习成果展示、读书交流等活动。支持社区与课程子系统、用户子系统的无缝链接。

6.后台管理:总站后台提供机构管理、课程资源审核、各类统计报表等功能。用户拥有独立的管理后台,具体功能依据角色的不同而不同。

四、运行机制

(一)资源汇集、转换机制

借鉴淘宝网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的模式,积极寻求和已有的各培训机构、在线学习网站的合作,汇集、转换市场上已有的各类教育资源,为平台运营奠定强大的资源基础。

(二)三级社区教育机构共享与互动机制

终身学习平台的建立,为各社区提供了在完善的在线培训、丰富的课程资源,使方便、快捷、较低成本地生成社区网站成为可能,又便于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统一管理。借助终身学习平台,社区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后台菜单从平台已有的所有课程中选择本社区所需课程,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快速建立独立的社区教育网站和课程库,并随时根据需要,对课程进行增删管理。开设自有网络课程,同时对人员进行学分、学习情况等管理。

(三)与企业E—learning衔接机制

很多外企和大型企业都已建立自己的在线企业大学,但还有不少中型企业有建立企业E—learning平台的需求,但是苦于投入太大,资源不足。终身学习平台建立,一方面积极吸纳企业管理、员工培训等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这方面的用户。基于终身学习在线平台,企业用户可拥有自己的个性化界面、课程内容和分类等,只要在企业自有网站上做一个链接,企业的网络学习平台就成为企业网站的网络教育频道。而企业员工只需要到达企业网站,就能够进行课程的学习与测试,而不需要登录终身学习在线平台。

(四)与培训机构合作机制

对于目前尚未建立在线学习平台的大量教育培训机构来说,他们通过平台的支持,也可以拥有独立完整的网络培训网站,可通过管理后台,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开设自有网络课程,并可对本机构的课程安排、网络教育资源、班级与学员、学分等教学任务,对招生动态、机构介绍等宣传信息,对报名咨询、课程答疑等交互内容进行方便的管理。

(五)项目拓展机制

从培训项目来说,前期可以重点抓住一些政府培训项目、证书培训、行业培训项目等。从这些项目人手,第一,可以增加网站的权威性,扩大用户对网站的认知;第二,便于吸收培训人员,产生直接效益。通过平台的支持,各项目可拥有独立完整的培训网站,可通过管理后台,自行设定网站界面、动态招考信息、培训项目简介以及考试报名等内容。

(六)质量监控机制

通过对管理者、学习者和服务者的分布式、过程化的管理和透明服务,达到对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所有参与方的统一服务、动态监控以及全过程评价,从宏观上构建社会化和立体化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与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建设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8):46-49.

[2]蒋东勤.数字化学习港网上学习环境的研究与设计[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31—33.

[3]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7,(1):5—8.

[4]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2):15—20.

[5]杨孝堂,杜若,热哈提·努尔散.基于国家远程教育云的数字化资源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