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积极思考的重要性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积极思考的重要性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积极思考的重要性

篇1

(1)重要性原则的含义。重要性原则通俗来说,是首先判断发生的事情到底有多重要,然后再处理最重要的。这里是会计师核对中的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之所以重要,就在于此,这也是会计准则中明文规定一定不能省略的一条。(2)重要性原则的特点。第一,对于会计重要性原则而言,就是指不能失实陈述会计信息或者错记漏报会计数据。是否会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做出客观公正的决策则是判断会计重要性的一个首要标准。第二,会计信息的往往会反映出一定的主观臆断性。比如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两个人或者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判断一个事件是否重要都是有差别的。第三,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有企业投资人、管理层人员、政府相关财税部门以及企业的债权人,他们对会计信息都要着自己的要求,从而会定义会计重要性的判断标准。第四,判断事件的重要性不能只看表面信息的重要与否,有些信息具有迷惑性,我们应该找到事件发生的本质原因,继而判断其重要性。

二、重要性原则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及简析

(1)重要性原则会计操作中的问题。第一,重要性原则的不合理使用。会计的不正当处理往往会对重要性原则进行滥用。各种会计造假作弊事件告诉我们,会计重要性原则如果没用得到恰当使用,会导致会计信息不能反映实际问题,引起会计信息的失准,这种不法手段在企业财务作弊中经常出现。第二,重要性判断具有主观臆断性。我国会计的运用中缺乏一个客观的、准确的统一标准。在会计准则的要求下,可以允许企业会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所以选择不同的方法会对结果产生较大的不同。这种主观的臆断性很容易使会计人员做出并不实际的判断,从而使会计信息的效用大打折扣。第三,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根据重要性原则,利益相关者有权了解企业经营中的真实财务信息。会计信息的各种失误,如果源自企业相关财务部门的故意隐报瞒报,并且没有及时更正处理,而是对相关违规做了从轻处理,都能引起会计信息的虚假陈述。会计信息的虚假陈述使某些企业通过刻意不遵从会计专业和相关要求而实现其特定的经济利益和目的,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和国家财税部门都会造成严重影响。(2)重要性原则产生问题的原因剖析。第一,会计法规的不足和缺点。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相关数据判断和选择,这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会计准则和条例给了会计从业人员在重要性原则进行判断时的指导,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其职业判断的权限,缺乏一个有效地约束机制,这使得需要通过外来的必要保障措施来做出更客观的抉择。第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失调。在企业实体中,会计与其他机构关系复杂,没有一个明确细致的操作要求约束下,重要性的判断标准往往取决于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认知。第三,企业经济业务的不确定性。随着新兴经济业务和经济因素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经济业务变得更加不确定,市场制度的完善和规范也没有使其减少,反而更近频繁出现。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收益和损失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导致不确定性的高低和对会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的要求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成正比。第四,外部机构监管的不足。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外部监管体系没有建立,虽然名义上来说,企业的外部监管体系很完善,包括了许多的监管部门。但部门太多,不仅办事没有效率,还浪费时间与金钱。

三、完善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中运用的对策和建议

(1)规范会计准则加强会计监管。新的会计准则,在会计估计与会计计量上给了会计人员更多的选择空间,其本意是想让企业的信息披露更加符合经济实质。但是这也增大了钻准则漏洞的可行性,一些人以个人判断为由,走准则的模糊边界。另外,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内部监督和外部检查,加大对滥用职业判断的惩处力度,以体制维护会计法规的严肃性与权威性。(2)健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包括企业财务决策制度,风险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和相关奖励以及约束制度,以便能更加恰当充分的利用会计的重要性原则,从而确保在我国经济更加完善的情况下,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结构,以便更加有效的合理运用会计重要性原则。(3)加强重要性原则在企业实际运用中的研究。目前我国会计工作中,会计理论的要求和重要性原则的应用往往脱节。应该加大重要性原则应用中实证调查的力度,完善重要性原则使用的财务体系,为重要性原则的标准制定和运用研究提供依据。

参 考 文 献

[1]储学刚.关于完善会计中“重要性原则”的建议[J].会计之友.2012-03-05

篇2

审计重要性是指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正确决策的错报及漏报的最大限额。自从1987年10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公布的《国际审计准则――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提出审计重要性概念后,一直是审计界关注的重点,并成为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概念之一,对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发挥了关键作用。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也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但是,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对重要性水平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以及方法的运用层面,尚未找到适合我国企业情况的重要性标准。有必要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实证研究,确定与我国审计环境相适应的重要性标准,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审计指南。

一、审计重要性的属性

(一)审计重要性只是一个经验数据

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是一个数量门槛或金额临界点。到目前为止,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已经颁布的审计准则及其指南均没有为估计重要性水平提供量化标准。我国审计准则也没有为重要性提供量化标准,审计实务中应用的重要性水平数参数是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根据主观职业判断总结出来的经验数据。目前,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使用的重要性水平参数为:税前利润的5%―0%;总资产的0.5%―1%;股东权益的1%;营业收入的0.5%―1%。但是,国外的经验数据是是以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环境和严密的市场监管体系为支撑的,而我国的会计市场及会计环境与国外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我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明显不及发达国家,这些经验数据是否可以有效指导我国审计实务,尚没有取得令人信服的研究结论。这就要求我国审计职业界,加大审计理论研究的力度,尽快探索出适合我国企业特征的重要性标准,为注册会计师正确运用重要性指标提供指导。

(二)审计重要性具有双重性

重要性是财务报表错报和漏报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它以不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为准,因而审计重要性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具有不可确知性的特特征。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的资产总额、经济业务性质、内控情况是不同的,因此,重要性又是主观的,注册会计师只能通过自己的专业判断,使这种主观评估的重要性水平尽量接近客观存在的重要性水平。这就要求注册会计师谨慎对待重要性水平,宁肯低估也不要高估重要性水平。我国重要性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选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这里的重要性水平即为注册会计师估计的重要性水平。

既然重要性是主观的,而且企业情况是复杂的,那么要确定一个能被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共同接受的重要性标准是不现实的。然而,在审计实务中又不能没有重要性的评价标准,因而国外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践中才总结出了一套重要性经验标准,并得到了审计实务只是的认可。尽管如此,注册会计师仍然需要结合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判断以确定重要性水平,而不是照搬国外的经验数据。

二、确定重要性水平需要考虑的因素

审计重要性是各种因素平衡的结果,其水平(数量)高低不仅取决于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程度,还取决于市场监管的严厉程度等。

(一)审计风险

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指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它强调的是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处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响的可能性。重要性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而重大错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强弱等。所以,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所在行业及其业务性质不同,其重要性水平(客观)也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注册会计师面临更大的审计风险。就企业内部治理而言,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治理结构缺失、内部控制薄弱、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等问题;就企业外部市场环境而言,市场监管不力、监管指标不当。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缺失决定了我国企业财务报表存在较高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使注册会计师面临较高的审计风险。

(二)监管程度

如上所述,审计重要性以不发生信息误导为限,这是其客观性。但是,如果信息误导得不到惩处,即审计收益与审计失败的成本失衡,则必然会抵消一部分审计风险,从而导致主观的重要性水平上升。从我国以往对审计失败的处罚的严厉程度来看,注册会计师面临的法律风险较低,因而会诱导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提高重要性水平,降低审计成本。例如,2007年6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民事侵权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设置了四项诉讼前置程序,提高了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诉讼成本,相应地抵减了注册会计师的法律风险。

但是,近几年的情况有所变化,有研究者通过对近三年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保留意见重要性水平均值的比较,揭示了近几年审计重要性水平呈下降趋势的现象,说明了我国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重要性判断时越来越谨慎,这一现象与近几年审计失败诉讼案件增多、监管机构加大惩处力度不无关系。尤其是《关于审理涉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业务活动中侵权案件的若干规定》司法解释的出台后,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空前上升,出于风险导向的考虑,注册会计师不得不从严考虑重要性水平。

(三)审计经验

审计人员只有对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状况、业务类型、监管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经过全面了解和评价基础上,才对审计重要性水平做出合理的推断。大量研究表明,资深的注册会计师可以凭借丰富的经验,使主观的重要性水平与客观的重要性水平趋于一致,因而可以承受更高的审计风险,即可以将重要性水平确定为较高的水平,以提高审计效率。当然,规模较大的会计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有意识降低审计重要性水平,主要是从证审计质量角度考虑,与审计经验无关。

三、审计重要性基准的选择

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指南,注册会计师在考虑重要性水平时通常先选择一个恰当的基准,再选用适当的百分比乘以该基准,从而得出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但是,同时以利润、收入、总资产为基准,会得出不同的重要性水平,而且这些重要性水平往往相差悬殊。由于销售收入和总资产具有相对稳定性,注册会计师经常将其用作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基准。有研究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各种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所依据的重要性水平进行统计后得出结论,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估计大都以资产总额为基础。以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作为运用重要性数量水平的基准,原因是总资产相对稳定,且不是企业操纵的重点,相对比较真实。我国财政部连续多年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均以资产不实比例达到总资产1%以上作为判断信息质量的依据,等于也认同了资产基准的合理性。

四、细化重要性标准的两难选择

审计重要性标准的建立可以为注册会计师具体指南,并有利于为司法判例提供合理的依据,并对注册会计师合理利用重要性原则以避免法律责任提供保障。但是,与此同时,机械的数量标准极易被滥用,并成为注册会计师推卸审计失败责任的借口。针对审计实务中滥用重要性的情况,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于1999年8月文告,强调了重要性的质量特征,并列举了八种情况作为性质重要的判断标准。我国审计重要性准则也要求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金额和性质,但是并未提供进一步提供重要性质量判断的具体标准。因此,我国审计重要性指南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列举性质上重要的错报或漏报的各种情况,为注册会计师运用重要性提供判断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重要性进行性质判断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我国特殊情况。例如,由于会计盈余是股票上市、增资配股和停牌退市的重要指标,我国上市公司在净资产收益率为0%、6%、10%时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注册会计师更多地考虑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意图,如果管理当局出于盈余管理的动机,则即使金额微不足道,也应该作为重大差错对待。

参考文献:

篇3

中药注射剂的历史沿革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我国研制成功了茵栀黄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等20余个品种,为中药注射剂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20世纪70年代全国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已达到700余种,但绝大多数为医院自制制剂。1985年到1998年共有11个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新药被批准上市。目前,国内已达到国家质量标准的中药注射剂达109个品种。

中药注射剂的基本情况

中药注射剂按分散系统主要可分为四类,分别是溶液型注射液、粉针型注射液、混悬型注射液、乳浊型注射液。中药注射剂的给药途经主要可分为静脉注射、肌内注射、局部病灶注射和穴位注射。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传统剂型的中药制剂,中药注射剂有起效迅速、可用不宜口服的药物、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可用、可行穴位注射等优点。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道数量急剧增多,其安全性引起国内医药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到不良反应报告17.3万份,其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占中药不良反应总数的75%,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的11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涉及的中药注射剂品种达8种之多。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仅数量多,而且危害性大,特别是2006年上半年,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导致数十名患者死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采取了果断而严厉的措施,暂停了7种鱼腥草系列注射剂的使用,使人们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空前关注。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类型多种多样,可累及人体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笔者对1992年~2001年国内42种医药期刊上所报道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病例369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包括10种类型,分别是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2.74%,全身损害占44.44%,呼吸系统损害占7.32%,循环系统损害占5.42%,消化系统损害占3.52%,血液系统损害占2.17%,泌尿系统损害占1.89%,肝胆系统损害占1.35%,神经系统损害占0.81%。

篇4

一、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用重要性概念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审计计划阶段制定审计总体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注册会计师应当将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过程和结果记录于工作底稿中。在审计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的要求,必须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以确定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

审计计划阶段对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就是注册会计师认为会计报表中可以出现而又不致影响有理性的会计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的最大错误金额,即重要性水平。一般来说,这个重要性水平包括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同时也应考虑一些相对而言较小的错报金额累积起来对会计报表造成重要影响的可能性。

(一)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

从审计实务工作的角度,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是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即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大小。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是一个经验标准,是注册会计师的经验判断。注册会计师在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性质等具体情况和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要求的前提下,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考虑选择重要性水平的数量标准:

1.重要性水平数量标准计算办法的使用范围。注册会计师应以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为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或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的重要水平。根据国外的经验,以总资产和总收入为判断基础的,其重要性比率为0.5%―1%;即在1%以上的错、漏报会影响信息使用者正确地决策,而0.5%以下的错、漏报则不会影响其正确决策;以净资产为判断基础的重要性为1%;以税前净利为基础的为5%―10%。审计人员必须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规模、业务性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需求、自身经验等主观判断被审计单位可容忍的最大错、漏报,即重要性数量标准。

一般来说,按税前净利润比例计算的方法适用于利润比较稳定、回报率较合理的企业;按总收入比例计算的方法适用于微利企业和商业流通企业;按总资产比例计算的方法适用于金融、保险或其他资产大而利润小的企业。

国际著名“四大”会计公司使用的数量指南为:(1)税前净利的5―10%(净利大时用5%,净利小时用10%);(2)总资产的0.5%―1%;(3)权益(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5)根据资产总额与营业收入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变动比率,并选取同期会计报表中都最小的重要性水平作为会计报表层的重要性水平(即最低原则)。

2,如果同一时期被审计单位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注册会计师应当选择其最低值作为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3.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二)会计报表中错误的性质

会计报表中错误的性质,是审计重要性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际上是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定性分析。审计人员应根据错、漏报的性质,也就是错、漏报原因判断其重要性。某项错、漏报从数量方面或许并不重要,但就性质而言可能是重要的。具体来说,金额相同的情况下,以下几种错报与漏报对信息使用者的影响更为重大:(1)舞弊或违法行为造成的错报与漏报;(2)可能影响履约义务的错报与漏报;(3)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与漏报;(4)不期望出现的错报与漏报,如现金和实收资本账户若出现较小错报与漏报,也应引起相关利益者的高度重视。注册会计师应根据错报产生的原因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并考虑该项错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影响,作出自己的专业判断,确定错报的性质是否重要。

二、重要性水平的分配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总目标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表示审计意见,所以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之后,确定各账户余额重要性水平的过程,就是审计重要性的分配过程,即将审计重要性水平分配为每一个账户可容忍的错报金额。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分配办法,具体分配各账户余额的重要性水平时,需要运用许多专业判断,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

第一,被审项目的重要程度。被审项目愈重要,分配的重要性水平就愈低。

第二,被审项目出现错弊可能性的大小。被审项目出现错弊可能性愈大,分配的审计重要性水平就愈低,以便降低审计风险。

三、重要性概念在审计实施阶段的运用

重要性概念在审计实施阶段的运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二是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程序之间的关系。

(一)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中,一般采用抽样审计的方法。在抽样审计的情况下,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判断审计证据充分性(证据数量)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重要性水平愈低,所需的证据数量愈多,重要性水平愈高,所需的证据数量愈少。

注册会计师在运用抽样技术进行审计时,存在两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即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非抽样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误解审计证据等而未能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抽样中必须根据计划的审计重要性水平,合理确定审计抽样的样本量,保证审计证据的充分

性,提高审计外勤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二)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程序之间的关系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施阶段应根据审计目标,考虑影响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各种因素,合理确定审计程序,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

在确定拟实施的审计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平,则审计风险增加。注册会计师应当对采用的审计程序进行必要的调整来控制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1.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追加控制测试程序,以降低对控制风险的初步判断水平。

2.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期将检查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四、重要性概念在审计报告阶段的运用

注册会计师审计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目的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实施阶段工作后,汇总所有审计过程中的审计差异即形成审计结果,并对其进行评价,是形成审计报告重要前提。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这些审计差异在性质上是否重要,即是否属舞弊或违法行为;二是这些审计差异在金额上是否重要,即是否超过审计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通过审计实施阶段工作,发现的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漏报金额有两种情况:一是注册会计师发现的重要错报、漏报已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且被审计单位已调整;二是注册会计师发现的被审计单位尚未调整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漏报。注册会计师应对尚未更正错报的累计额,即汇总所有未调整的错报、漏报金额进行重要性水平评价。同时考虑期后事项、或有事项的影响。

注册会计师在发表审计意见时,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篇5

从银行发展的角度讲,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重要作用,树立人人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将“资本”发展转化为“知本”运行是实现打造一流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创建学习型银行任重而道远。

一、当前创建学习型组织工作中“形而上学”式的误区

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强调把学习转化成创造力,为企业的发展助力。着眼当下,很多部门和个人将学习型组织建设只求形式,不求本质,“形而上学”式的尴尬使得学习日渐变成生活和工作一种累赘,而这已与学习型组织创建的本质南辕北辙。

1.认识不到位,学习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思想是行动的基础与保障,要想在银行创建学习型组织,则推动实践落实,就必须要解决组织内部的思想问题。但往往现实中,即便是银行管理层仍然有一些人员将组织学校简单地理解为培训学习,而没有将其上升到战略高度,那么自然就不能从银行管理层面来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

2.机制不完善,学习自觉性仍需加强

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根本上是组织内部的机制调整与优化。创建学习型组织则应该至少包括领导干部的创新、员工的持续学习与内部的学习交流等。但银行内部培训中往往很少涉及领导干部,员工们也缺乏自主学习积极性,甚至有部分人员将学习看做是一件应付的事情,而没有真正地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

3.方式欠灵活,学习形式应更加多样化

方法是导向性的因素,不同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可能引发不同的后果。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场面上非常大,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将不同级别的员工全部纳入进去,学习型组织建设方法的单一性,影响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程度。仅仅是传统培训,教育模式的学习,很难激发组织内部学习的自觉性与灵活性,这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利。

二、学习型组织对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对于提升银行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真正地建设学习型组织,打造符合银行系统特殊性的学习型机制就至关重要。

1.学习型组织结构具有扁平化和虚拟组织的优势

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是有助于推动组织扁平化与虚拟化建设的,而扁平化的组织形成是基于学习型组织建设下,系统内部信息技术覆盖、塑造扁平的信息传递机制,提升组织内部运行效率的。在扁平化组织中,最下层单位有较为充分的主动性、知情权和参与权,对基层单位的业务结果负责。同时,学习型组织建设中,以银行战略为核心,强化内部学习、互动与合作,这就可以形成一种虚拟的组织,配合银行战略执行,降低管理成本。

2.学习型组织有助于化解传统组织分工、竞争及反应不佳的问题

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能够比较好地化解传统银行组织内部的分工、竞争等方面的不佳反映。学习型组织建设中,逐步学出了传统组织的业务分工隔离问题,减少分工的冗杂或者缺口,实现业务分工的流程优化。在此情况下,组织内部的业务执行能力就会比较强。学习型组织也会影响银行的竞争,传统经营阶段会强调精准而相对弱化合作,部门之间本应该互动合作、信息共享,而过度竞争则不利于合作的实现。学习型组织可以化解这个矛盾,促进合作并保持正当、有序的竞争。在银行组织的反应性方面,学习型组织建设强调创新、注重创新,并以创新思维来促进银行改革与发展。

3.学习型组织强调信息管理,顺应时代要求

建设学习型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保持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信息、创新等知识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核心。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就能够提升银行组织对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适应性,不断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改革与发展,提升银行竞争力。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几点建议

学习型组织建设是银行发展与坚持的,但是这个健身是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努力、坚持,在思想上、方法上做好准备和选择,坚持打造“以学习求生存,以学习求发展”的大气候,才能真正实现。

1.引导全员对终身学习、团队学习进行再认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构建学习型组织,则需要深化思想认识,不断提升组织内部的思想觉悟,确保领导干部以及一般职工,都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学习型组织安排,积极学习、努力创新。这就需要:

(1)抓紧员工利益,激发主动学习。银行内部应该借助于有效的经营文化调整、积极开展宣传动员,让广大干部职工意识到保持学习、积极学习创新,对于自身、对于组织的重要性,逐步扭转被动学习格局,建设主动学习机制。

(2)抓紧工作创新,关注学习目的。在打造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应该创新方式方法,改变培训为主的被动学习,建立主动的学习、考核与激励机制。学习活动开展中,要关注前期动员,中期跟踪与评价,后期的总结与反思。积极打造业务创新、服务创新等竞赛,动员组织内部的学习创新积极性。

2.从完善机制入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机制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建设学习型组织,就必须建设长效机制,确保学习型组织长期得到落实,发挥其功能。这就需要从如下几个机制层面作出改进:

(1)教育机制。逐步增强干部、职工的学习意识,开展内训、技术竞赛,充分借助各种工具和方法,来推动内部学习。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可以积极开展微培训、视频培训、在线培训等,并组织在线考核监督等,来节约内部学习成本费用,提升学习效果。注重“创建”、形成共识、塑造合力、形成机制,塑造符合现代金融业需求的学习、教育模式。

(2)运行机制。强化对银行业的思想政治、业务等的培训,结合银行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来构建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创建活动,要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有内容,并且要兼顾科学、规范和合理等要求。

(3)激励机制。促进银行学习型组织建设,应该构建激励机制,激发内部学习积极性。调整用人机制、塑造结构合理并且素质优良的职工队伍。建立物质激励、福利激励等配合的激励制度。适度开展内部轮岗、福利激励等,配合下激励银行内部学习积极性。

(4)考核机制。制定学习型组织发展规划,明确短期目标、中长期目标,通过目标分解来确定各阶段的任务。以目标为核心进行考核,并通过考核来分析学习型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及r发现并解决,来提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效果。

3.从行业自身的特点出发,形成金融行业学习活力

银行等金融业企业打造学习型组织应该积极结合银行、企业自身的情况,以创新的方式方法,坚持诚信、调动员工参与热情,突出重点,逐步推进。这就需要做到:

(1)群策群力,深化学习型单位建设。要以金融行业“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员工”等为主题,开展内部教育,调动内部人员深入地参与、支持学习型组织建设。要提升干部的责任感、紧迫性,在组织内部战略管理层面重视学习型组织建设。

篇6

 

    一、行为理论的一般学说

    1.因果行为论。19世纪以来德国刑法学界受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与机械论的影响,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范畴内观察人的行为,因此又称为自然主义行为论。因果行为论者坚持把意志和行为剥离开来,认为意志是解决责任的问题,其内容并不是属于行为范畴;在结果无价值的基调上将结果也视为行为的组成部分,它将思想、单纯的反射举动区分开来,实现了行为理论的机能。

    2.目的行为论在日的行为论者眼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对客观行为的可控性是核心。目的行为论虽然解决了不作为的问题,即不作为都是行为人对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有明确认识的;只要采取不作为的方式就能达到自己的日的。但是它同样存在着瑕疵,它无法回答在过失犯罪中的行为目的是什么,因为刑罚不是对人的正常行为进行评价,而是对行为之前的并造成的某种法益的损害放任或者促进的心态进行谴责。

    3丰社会行为论。社会行为论主张凡是足以引起有害于社会并有社会意义的就是刑法上的行为范畴。在因果行为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评价的因素,即是行为不具有社会重要性,不为社会规范所调整的不是刑法意义上的行为。批判这种学说的观点把矛头集中在它的社会性因素上:一是社会重要性太抽象,是纯主观性的价值评价,不能把握;二是社会性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评价,与同是价值评价的法律规范有重复之嫌。

    4.人格行为论。人格行为论是由日木学者团德重光提出的,该理论是以人格责任论为基础,认为行为是行为主体的实现化,人格与其木身的生物性,心理性以及周围环境造成的社会性相互作用。由于人格行为论是着眼于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行为环境和人格环境的相互制约,因此从故意到过失行为,作为到不作为,只要能表现出人格态度的行为就可以被视为是刑法中“能表现人格”的行为。人格行为论也说是事实和价值共同评判的统一体,转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行为为核心,发展成了将行为与行为人相融合的犯罪木质二元论的基木立论点。然而人格行为论同样存在着外延过宽的缺陷,可能将刑法中没有进行评价的行为也纳人刑法之中。

   二、审视我国关于行为之定义

    关于行为的定义,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认为是人的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二种认为“危害行为”在刑法上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犯罪客观要件内容的行为;二是具备法定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后一种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就是犯罪行为。第只种观点认为危害行为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在上述只种观点中要么是刁啼巨将人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排斥在外;要么同样无法回答过失犯罪的木质。

    既然通说的行为理论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瑕疵,行为,作为我们打开犯罪本质之门继而研究刑事责任的钥匙洲吏得我们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来对传统学说进行反思,重新选择前进的方向。因此林教授在《刑法散得集》中提出一个全新的观点:行为的本质是一定的主体控制或者应该控制客观条件作用于一定的人或物存在状态的过程。笔者予以赞同。这一全新的行为定义将行为看成是行为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一系列过程,不仅解决了不作为,过失犯罪的理论争议,更是化解了共同犯罪中的“部分行为承担全部责任”的理论尴尬,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承认行为是行为人客观上作用于犯罪对象的条件重包括了利用他人行为,那么这里的“他人的行为”包含了他们正常之为或不知情之为、过失之为、故意之为和正当防卫,难免扩大了间接正犯的范围,从而使得共同犯罪理论的存在价值遭受前所未有的质疑。

篇7

1目前中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

1.1缺乏必要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中医用药注重出产道地,讲究等级差别。一些药材栽培品种个大,有效成分含量却不高;一些种植药材的重金属超标、农残超标。

1.2未对药材进行挑选、净制大多数药材统一切制后混合使用,泥沙、非药用部位严重超标,甚至石块、烟头、布条等杂物也常见。

1.3炮制质量较差切制不规范,炒制不到位,蒸制未透心,加辅料更是随心所欲已是司空见惯。

1.4伪品及掺伪严重完全用伪品的有一些,更多的是掺伪。如厚朴饮片里正品常常不到 1/2,其他都是伪品;巴戟天里掺杂铁箍散、羊角藤等;酸枣仁里掺杂理枣仁;大黄里掺杂土大黄等等。

1.5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管理还存在问题 全国大多数厂家全部或部分车间都通过了 GMP 验收,从厂长到工人都会讲 GMP 的理念及管理条款,但验收检查过后,落实到生产当中的情况却不容乐观。

1.6质量标准普遍较低中药中有效成分复杂、含量相差较大,标准制定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致标准普遍较低,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目前很多药厂生产的中药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药成方制剂标准,标准中仅仅只有一两个理化鉴别和一两个显微鉴别及普通检查项目。

1.7生产、销售、使用假冒伪劣中药的行为屡禁不止虽然我国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药品监督工作不断加强,但仍有不法分子受利益驱动,制售假劣药品。

2加强中药质量管理的思考

2.1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力度及政策导向,进行国家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运作下,在原本应该正常设置的炮制室、中草药房也被一些医院减、并、托、撤;昔日红火的省市中药材公司,已是日渐萧条。政策可以决定一个产业、一门学科,甚至一种文化的存亡。2007年国务院十六个部门联合实施《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 ~ 2020 年)》。这是中国政府全面推进中医药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一定会促进中医药创新和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2.2中药以副作用小而受到广大百姓青睐,但也被少数不法商人利用,治不好不要紧,反正吃不死人。医药关乎亿万民众的身体健康,国家可在医药经营企业(批发)、药厂的经营许可方面提高门槛,降低经济效益的预期,提高社会效益的预期。

2.3加强对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的管理。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是中药的三大支柱,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实施 GAP管理,以确保中药材的来源和品质;加强中药材流通管理,贯彻落实 GSP 管理;对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实施 GMP 管理。

2.4规范中成药的研制,把好中成药质量的源头,必须按规定报批有关资料和样品,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 批准后方可进行临床试验。完成临床试验并通过审批的新药,由 SDA 批准,发给新药证书。进行新药研究要分别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 和《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严格药品研究的准入条件,使药物研究更加严谨、科学、规范,可从源头克服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2.5完善中药质量标准,对于目前很多厂家都生产的中药标准过低,一方面国家可临时增加检验、检查项目并,同原标准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给药检所临时增加权限;另一方面鼓励药检所、生产企业进行标准提高工作,加快制定并实施符合中药特点的中药质量标

准控制体系,对中药进行科学、严格的质量控制[2] 。

2.6加强药品监管体系和网络。应当加强市级药检所的人员力量,以法律法规方式加强基层单位的检验力量。

2. 7实行药品分级管理和定价。医院分三级管理,药厂是否可探讨分级管理,建议药品增加“优良”等级;药品是合格产品才能销售,但现在标准普遍存在一个实用可操作的原则,这也是一些标准较低的原因。对于一般合格药品实行地区或省内销售,对于优良等级药品才可以全国销售、出口,价格也向优良等级药品倾斜。

2.8加大职业道德教育及惩处力度。 对于制假售假的惩处力度不大,违法犯罪的成本不高,这是一些违法犯罪者一而再、再而三铤而走险的最大原因。

3展望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正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问题,只要我们从业人员正视这些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就一定会逐步解决。中医中药必将是21 世纪的朝阳产业。

参考文献

篇8

 

    一、行为理论的一般学说

    1.因果行为论。19世纪以来德国刑法学界受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与机械论的影响,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范畴内观察人的行为,因此又称为自然主义行为论。因果行为论者坚持把意志和行为剥离开来,认为意志是解决责任的问题,其内容并不是属于行为范畴;在结果无价值的基调上将结果也视为行为的组成部分,它将思想、单纯的反射举动区分开来,实现了行为理论的机能。

    2.目的行为论在日的行为论者眼中,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对客观行为的可控性是核心。目的行为论虽然解决了不作为的问题,即不作为都是行为人对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有明确认识的;只要采取不作为的方式就能达到自己的日的。但是它同样存在着瑕疵,它无法回答在过失犯罪中的行为目的是什么,因为刑罚不是对人的正常行为进行评价,而是对行为之前的并造成的某种法益的损害放任或者促进的心态进行谴责。

    3丰社会行为论。社会行为论主张凡是足以引起有害于社会并有社会意义的就是刑法上的行为范畴。在因果行为论的基础上增加了社会评价的因素,即是行为不具有社会重要性,不为社会规范所调整的不是刑法意义上的行为。批判这种学说的观点把矛头集中在它的社会性因素上:一是社会重要性太抽象,是纯主观性的价值评价,不能把握;二是社会性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评价,与同是价值评价的法律规范有重复之嫌。

    4.人格行为论。人格行为论是由日木学者团德重光提出的,该理论是以人格责任论为基础,认为行为是行为主体的实现化,人格与其木身的生物性,心理性以及周围环境造成的社会性相互作用。由于人格行为论是着眼于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行为环境和人格环境的相互制约,因此从故意到过失行为,作为到不作为,只要能表现出人格态度的行为就可以被视为是刑法中“能表现人格”的行为。人格行为论也说是事实和价值共同评判的统一体,转变了过去单一的以行为为核心,发展成了将行为与行为人相融合的犯罪木质二元论的基木立论点。然而人格行为论同样存在着外延过宽的缺陷,可能将刑法中没有进行评价的行为也纳人刑法之中。

 二、审视我国关于行为之定义

    关于行为的定义,我国目前主要存在三种主流观点。第一种认为是人的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二种认为“危害行为”在刑法上有双重含义:一是作为犯罪客观要件内容的行为;二是具备法定犯罪构成的犯罪行为。后一种意义上的危害行为就是犯罪行为。第只种观点认为危害行为在人的意志或者意识的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在上述只种观点中要么是刁啼巨将人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排斥在外;要么同样无法回答过失犯罪的木质。

篇9

新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把“口语交际”纳入了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体现了对语文教育功能的全面理解,对语文素质的全面关注,理解语文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使孩子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为了达到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育口语交际能力,是实现语文交际工具最突出的要求

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在人际交往中,口语交际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它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活动。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表达心意,交流情感,传达信息。春秋战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天下,拜六国之印;三国时,诸葛亮独步东吴,舌战群儒;当代我们敬爱的,各种场合应对自如,无往而不胜,足见口语交际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而小学阶段是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所以,在小学阶段开展口语交际教学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教学任务。口语交际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相互传递信息、分享信息的过程,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基本手段。而口语交际教学是指通过语文课程实施的,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还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二、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有强烈交往意识的社会,交往活动是新世纪人最基本、最经常的社会实践活动,口头语言这一最基本、最便捷的交际工具,担负着每个社会人交际效率高低乃至成败的重任,显得更为重要。

三、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进入21世纪,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特别需要每个人有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而以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兼及培养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为目标的口语交际教学正顺应了这一教育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出发点。

四、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课堂改革的要求

在我们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较多地受到考试形式的导向和制约,往往只重视了书面语言的训练,而忽略了口头语言的训练,重笔头、轻口头的现象在教学中比较突出,这将严重制约着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独特的实践意义。

五、口语交际能力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体现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的6年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特别是语言训练更是如此,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最快的阶段,具有基础工程的重要意义。如果在小学时期,语言能力得到很好的开发,那么在今后的发展中将能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语言能力培养的良性循环。

六、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人类即将走进崭新的21世纪,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电话、因特网让处于地球两端的人变得不再遥远。“地球村”概念的出现,说明人与人交往已越来越密切,是过去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口语交际的重要性不言而愈,并呈发展的趋势。口语交际的提出,正是顺应了这种时展的潮流。

七、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促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换句话说,素质教育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做到这一点,前提是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听说能力显然是水融、协同发展的,而且这种发展主要在交际实践中进行。所以提口语交际,强调了口语交际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了辩正唯物主义哲学,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

八、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把握学科特性

小学语文教学固然有思想性、人文性等多种属性,但最本质的我们要把握,“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1],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掌握母语这一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听和说的本质是信息、情感等的交际活动,故现在“口语交际”的提法更符合学科特性。

九、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过去听话、说话的训练基本上是流于形式,教师往往不够重视。更主要的是过去的训练方法存在与生俱来的缺陷,练说话就是一张或几张图,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和言语交际实际,故而根本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效率可想而知。现在提口语交际,指出了训练听说的主要途径就是言语交际活动,而并非“纸上谈兵”。另外,听与说有时是单向的,但口语交际则是双向互动的,可以是师生之间,也可以是学生和学生之间,有助于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势。这样的教学势必能创设生活化的教育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由此可见,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既能从语言文字方面训练学生认字识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润饰成文,又能从思想认识方面训练学生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感受,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个性品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交际基础。把握“口语交际”这一概念蕴涵的深刻含义,是搞好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必须正确把握,深刻领会学科理论基础,灵活转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以更好的促进新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化发展。

篇10

1 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及问题分析

1.1 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 森林防火工作是保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以及经济进步的主要途径,在社会上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可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保护我国的自然资源以及减少自然资源的损失,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增加,促使我国社会效益以及生态系统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2 问题的分析 森林火灾的发生以及扑灭不及时等情况的产生有着诸多的因素,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火灾的发生主要是由自然灾害以及人为因素所引起的,自然灾害引起的火灾,多因打雷以及闪电等自然元素与植被相互碰撞所引起的火灾;人为因素主要是因为人在林区时不小心将火种留在林区加上气候干燥等原因所引起的森林火灾。

在火灾发生时,没有将火灾立即扑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预防森林火灾的人员一般都是在附近生活的人员,以农民居多。在春播以及秋收时是农民最忙的季节,同时也是容易发生火灾的季节,农忙时会致使人员的缺失而导致森林防火工作出现脱节,在发生火灾时没有及时发现,最终使火灾的规模进一步扩大;(2)预防森林火灾的工作人员一般都是中老年人员,青壮年人员多数都外出打工,因此出现管理老年化的现象;(3)预防森林火灾的工作人员较少,在进行火灾预防巡查时,有的地方巡查不到,致使预防森林火灾的工作出现漏洞,使火灾的发生机率有所增加;(4)火灾预防工作人员的薪酬较少,并且发放不及时,导致工作人员对于火灾预防工作的责任心减弱,同时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扑火训练,经验较少,导致灭火的效率不高并且容易发生事故。

2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的思考

2.1 加强领导,完善组织协调 在组织领导方面,林业部门的各级领导亲自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战略部署,一旦防火期到来,市、县、乡的各级领导和部门负责人都是责任到人,签责任书,真正做到了责任落实到人,山有人管,林有人护。此外,集体林的管护,以及森林防火的具体实施和保护则由护林员来负责,在上岗前先进行严密的培训和宣讲森林防火防灾的措施和细化步骤,从而提高了森林防火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战斗力,增强责任心。特别是扑火知识、技能、安全避险的培训,确保人员安全。

2.2 强化火源管理,从源头上消除火灾隐患 近年来,火灾发生90%以上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加强野外火源管理是森林防火的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必须严字当头。首先,要严格执行生产用火审批制度,并落实好防范措施;其次,重点地段严防死守。将大批的人力和物力放在林区重点地段的防护上,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地段;再次,赏罚分明,对严重渎职的人员要进行严肃处理,对屡教不改的违规用火者要加大处罚。另外,林区入口关实行门禁政策,无论何人进入林区重点地段,都要进行登记和检查,严禁带火入林;最后,继续完善森林防火体系,对林区的智障人员要做好监管工作,以免发生意外火灾。逐年增加防火经费投入力度,并纳入财政预算。如建立t望台,购置灭火器具,扑火服装和通讯设施等。并开辟一定量防火道路,保障人力、物力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又可起到防火隔离带作用,实行打早、打小、打了,使火灾损失降到最低。

2.3 开展防火宣传教育,依靠群众、群防群治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和林区宣传栏、警示牌、标语,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森林防火法规制度,普及扑火知识,营造浓厚的森林防火氛围,并在上坟季节,倡导文明祭扫,规范野外用火,教育群众移风易俗,破除迷信,用植树、送花等有益于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祭奠活动。使防灾救林活动成为群策群力的活动,特别是重点林区,宣传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篇11

一、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内容

(一)建筑规划设计的内容

建筑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空间规划的重点。建筑物,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同的城市,其建筑规划设计理念会有所不同。建筑规划设计要求室内环境与室外环境的有效统一,更要做到建筑物与城市整体环境的统一。城市规划设计,不仅要追求建筑的外在美观度与经济价值,更要重视其在城市象征方面意义的发挥。

(二)城市规划建设的内容

城市规划设计,就是城市针对自身在一定时期内的发展目标所制定的土地利用与空间利用计划,是针对城市经济与文明发展目标而做出的全面建设规划,是对城市空间的有效分析与设计。城市的规划建设,就是通过城市建设活动对人们的活动区域空间以及城市其它空间进行协调处理,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观点落实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城市规划建设,让城市满足未来城市的建设目标,让城市的经济、文化与政治各个方面得到有效发展,满足人们的心理期待,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

二、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关系

(一)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相互独立

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主体。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对城市的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像城市的整体外观设计以及不同性质城市区域的划分都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内容。城市规划设计主要针对对象为城市空间,完成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事情。城市的规划设计在大量的实践探究中,逐渐完善起来。对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规划设计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就是要坚持二者相互独立的原则。建筑规划设计,需要以城市规划建设为基本前提,结合城市的风格对建设物的外观进行设计,对建筑物的室内环境进行优化。

(二)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相互联系

城市的规划设计,是对城市空间的设计,是一种动态的空间设计。在动态角度下对城市各个空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协调各部分建筑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是以城市发展为主要目标,从城市的建筑布局入手进行调整,给城市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而建筑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特色与象征所在。在进行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时,要先满足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将建筑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城市规划建设的理念结合在一起。通过建筑规划设计让城市规划建设更加顺利,给人们创设更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才是建筑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所在。

三、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

第一,辅助城市规划建设。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社会大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对于当代建筑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力度,就要关注建筑规划设计工作。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想将一个城市规划得更好,建设的更好,就要先将建筑规划设计工作做好。建筑设计者不能只从建筑物本身的建筑追求开展设计工作,更要将建筑物的规划与设计和城市本身的文化与人文特色结合起来,让建筑物成为城市的特点,成为城市的名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建筑规划设计工作完全受到城市规划建设的限制,建筑物设计者更要将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理念融入到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让城市这个整体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有效结合。将城市发展的大理念融入到建筑物规划设计中,才能促进二者规划质量的共同提高。

第二,突出城市特点。建筑,是一个城市面貌最直接的体现,也是一个城市的表象象征。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发展特点以及整体面貌,因此,建筑的规划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关注建筑物的形象特点,把握好建筑物规划与设计之间的度。建筑规划设计应当具有别样的风格,具有个性。能够在简单中彰显复杂,在复杂中突显简单的建筑设计,才是值得肯定的建筑设计。于复杂中简单明晰地阐述城市发展的特点与变化,在尊重整体特点的前提下做好个性突显,会让城市的整体环境得以优化。只有将建筑规划设计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去,才能让建筑物与城市氛围相和谐。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物已经成为文明的一部分,理性进行建筑物的规划与设计,将建筑物规划设计的方向与文化传承的方向结合起来,更有利于提高建筑规划设计的档次与意义。

第三,约束城市规划建设。建筑规划设计不只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规划建设工作。建筑规划设计不只是对建筑物本身的规划与设计,也涉及到建筑物建设地点的选择以及场地的设计。所谓场地设计,就是从建筑物设计目标出发选择一个适合建筑物建设的地点,而在这个地点,会有一系统的建筑物拔地而起。建筑场地的设计包括的要素有很多,像环境、建筑物功能等,只有这些要素的关系得以协调,才能促进一个健康的建筑群产生。建筑物是场地设计中的一个必然产物,在建筑场地上,除了建筑物本身,还会存在一些满足场地设计需求的其它组成部分,像城市的绿化带与居民基本娱乐设施等。所以说,建筑物规划设计约束了城市的规划设计。建筑规划设计只有考虑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大,才能让建筑物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如果二者相冲突,则要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建筑规划设计与城市规划建设是不可分离的,倘若在建筑规划过程,不考虑城市规划建设,或者说城市规划建设者无视建筑规划设计的需求,则会造成规划建设矛盾的产生,导致两败俱伤的后果产生。

综上所述,建筑,可谓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象征,是城市规划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筑规划是否得当,体现了一个城市发展的繁荣程度,因此,建筑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合理的建筑设计会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感受,也能够彰显城市发展的活力。建筑设计工作者在设计建筑时,要从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入手,将建筑的规划设计与城市的建设结合在一起。让建筑物反映出城市的发展概念,才能让城市的发展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李迎春,韦玉姣.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中立交与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关系探讨[J].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05)

[2] 薛静,余翔.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天然气与石油. 2010(02)

[3] 邓秋野.城市规划中地域特色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以北海市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11(08)

篇12

2010年5月26日,再次从富士康传来员工跳楼自杀的消息,这已经是今年以来富士康员工的“12连跳”,共造成10死2伤,而仅5月份就发生6起跳楼事件。富士康这个全球代加工航母,按照自己的逻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出口额连续7年高居内地榜首,2009年营收3944亿元,缔造了无数商业奇迹。目前,它在中国内地拥有员工多达80多万名。尽管,相对于这家有着数十万员工的巨大公司,这个自杀率或许不算太高,但是短时期内如此密集的自杀事件,不仅让富士康置身于风口浪尖,而且也引发了民众的广泛关注。

富士康把跳楼事件归结为员工个人原因,但反思其根本原因:微薄的薪水、长时间的劳作、粗放的管理、冷漠的人际关系等是压在富士康80万员工头上的几座大山,造成了员工工作满意度的极其低下,再加上没有一个合理的宣泄渠道,员工心里的淤积长期得不到疏导,最终引发了极端的恶果。本文从工作满意度的角度反思了富士康悲剧事件,希望通过提高工作满意度来化解此类社会冲突。

二、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

工作满意度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一个人的工作满意度高,对工作就可能持积极地态度;对工作不满意的人就可能对工作持消极态度。当人们谈论雇员的态度时,更多的指的是工作满意度。

通过反思富士康事件,我们意识到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管理者应该关心他们的组织中工作满意度的水平,至少有以下3个原因:

(1)有确凿证据表明不满意的员工经常缺勤,并且更可能辞职。满意度与员工是否决定离开组织之间存在着强烈而稳定的负相关。相关数据显示富士康现在流动率高,尤其是基层员工,2004年、2005年的时候,每个月只有2%—3%,现在增加到4%—5%。富士康仅龙华园区就有30万员工,如果按照每个月流失5%的员工来计算的话,那就是15000人,这甚至相当于一家大公司的员工总数。

(2)有证据证明,满意的员工更健康而且更加长寿。几项研究显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的员工可能导致身体疾病,从头痛到心脏病。这些研究表明,不满意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现象,由不满意导致的压力将显著增加患心脏病和其他类似疾病的可能性。观察富士康园区的员工,他们在工作之余,不喜欢呆在厂区,总感觉到有无边的压力。甚至劳累一天,浑身疲惫地倒在床上,也不一定能入睡,辗转反侧,噩梦连连。所以下班时间,员工们就会到处走走,但很多人都是目光游离,不知所措。

(3)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还能够影响到他们工作之外的生活。研究表明,当员工愉快地从事他们的工作时,这将改善他们工作之外的生活。相反,对工作不满意的员工可能把这种消极的态度带到工作之外的生活中。事实显示,在富士康这样的工厂里,人都被同质化成了相同的机器部件,每天都在接受同一种指令,走固定的程序,一年到头天天如此。机械化的工作、人情的冷漠、人性的异化,逐渐吞噬了许多怀有美好梦想的青年。渐渐地,他们开始怀疑人生和社会,不再对自己有信心……由此引发了悲剧,卢新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而悲剧的发生不仅给牺牲者本人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三、提高工作满意度的途径

既然高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性如此之大,所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应是企业的首要责任,笔者认为企业可以从以下途径来着手:

(一)、提供员工发挥能力与作用的机会

富士康以电子消费品为主导的代工商业模式决定了其不得不采取“三高一低”的运营战略,即高交货速度、高品质、高柔韧性和低成本。这决定着其员工工作方式为24小时轮班、多品种多批次批量生产、快速转换等方式。这样一来,富士康这个庞大的生产机器上,员工就像一个微小的随时可以被取代的零件,不断重复简单但必须按部就班的工序。

虽然富士康自身特点如此,但它还是应该在综合各种资源的基础上积极为员工提供这样的工作:这些工作能够为他们提供机会使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能够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任务,有一定的自由度,并能对他们工作的好坏提供反馈。同时,主管应该夸奖和赞许员工工作中的良好表现,并以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其继续加强其对组织的感情承诺程度。

(二)、公平的报酬分配制度和晋升制度

在富士康,由台湾派驻到大陆的“台干”和大陆本土培养的“陆干”在待遇方面的差别很大。在台湾当地,管理层除了有丰厚的年薪外,每个入职的经理级管理人员都会得到相应的股权。而针对“陆干”只有“138”的内部激励政策,即对服务时间达到1年、3年、8年的核心干部给与奖金、补贴、住房等相关福利政策。“陆干”在公司管理团队的信任度、晋升空间以及股票期权的辐射度,与“台干”比较相距甚远。

另外,在富士康,包括线长在内,普工没人每月底薪都是900元,拉开收入差距主要在于加班时长与绩效工资。富士康会按《劳动合同法》规定支付员工每天2小时的加班费,节假日另算,因此,一般富士康员工每月都有约2000元收入。

很显然,富士康的分配制度很晋升政策都不能使员工觉得公正、明确,这与他们的期望相差甚远。只有报酬公正地建立在工作要求、个人技能水平、社区工资标准的基础之上时,才会导致员工对工作的满意,这要求富士康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薪酬制度。与此同时,报酬与满意之间的联系关键并不是一个人的绝对所得,而是对公平的感觉。根据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我们知道公平觉来源于公式:op/ip=oc/ic(op表示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c表示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自己对个人所作投入的感觉;ic——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这也要求富士康在支付酬劳和激励员工时,使等式在客观上尽量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

(三)、融洽的同事关系

在富士康,各寝室的员工都是随便凑合的,即使大家住在一个空间里,大部分也不相识。只有房间某个床铺空了,才知道有人走了,但过不了几天,另一个人就会迅速填补这个空间。匆匆而来,匆匆而走,他们相互之间甚至叫不出姓名。不合理的制度与环境,大大限制了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再加上工作时间长,极易把人异化为简单劳作的机器。由此可知,富士康在管理上是缺乏人文关怀的,其制度是坚硬甚至是僵硬的。对此,富士康可以采取老乡会和同学会形式,增加员工之间的互动关怀,形成一定的凝聚力,以便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可以找到倾述对象

除了横向上的关系融洽外,融洽的同事关系还有一个大的内容是垂直关系,这就是说,上下级即领导和下属间的融洽,在组织的等级划分中,上下级的垂直融洽,有利于提高领导对下属的认可,下属对领导的忠诚,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生活幸福感的提升,而在富士康,员工的绩效取决于直属上司,直属上司并不能完全脱离感情亲疏的影响,因此,员工绩效存在不公平的时候时有发生,而出现这种不公平而无处投诉或投诉无果是,这种不公平会引发员工对上司的不满和不信任,进而对组织也失去信心。如果员工对自己赖以生存的组织都失去信心的话,对于员工而言将是一个漫长的煎熬。为此,组织应该采取多项措施,比如,总裁或总经理开放日、人力资源员工援助计划、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等等,给员工多角度多方位的倾诉、表达意见的空间。

(四)、注意人格与工作的匹配关系

由霍兰德的人格与工作匹配理论可知,员工的人格与职业个高度匹配将给个体带来更多的满意度。他的逻辑基本上是这样的:当人们的人格特征与所选择的职业相一致时,他们会发现自己有合适的才能和能力来适应工作的要求,并且在这些工作中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同时,由于这些成功,他们更有可能从工作中获得较高的满意度。

基于上述理论,富士康在进行招工时,可以就职业岗位的性质、特点给与更多的说明。就富士康营运战略中的“3高”特点而言,其工作岗位可能更适合那些服从性较高、创新性稍低的个体。如果从一开始员工就能根据自身特性来选择相应的工作岗位,其工作满意度就会比较高,工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会比较容易解决。

四、结语

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本身不是让其成为焦点的直接原因,而是它所暴露出来的深层问题——现代企业中员工工作满意度的缺失、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是直接原因。从这个角度讲,富士康事件只是一个缩影,它一直以来潜在的问题被激化出来了,成了一个摆在公众面前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除了企业自身方面的努力外,也需要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在其他更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1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9次印刷

2 陈衍.反思富士康.时评.2010.5.25,第15期

篇13

[作者简介]叶,石家庄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副教授,博士后,会计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公司理财;(河北石家庄050031)杨光,浙江万里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浙江宁波315100)裴富才,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天津市无形资产研究会副会长、高级会计师,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研究方向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无形资产管理。(天津300410)

在人类进入新世纪的过程中,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时,正在全速把企业带人知识经济时代。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已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有效途径。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经济竞争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比重和地位日益提高,无疑是企业竞争中强有力的武器。

一、21世纪我国企业管理的变革趋势

随着技术时代的到来和产业领域进入知识时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利润源已发生实质性变化。从以土地、物业、设备、存货等实物型资产为主,演变为以实物型资产和现金、存款、应收款、信贷、投资等财务型资产为主,进而演变为以无形资产为主。实物型资产和财务型资产依然重要,但管理及运作这些资产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更为重要。在发展比较超前的企业群体如跨国公司中,企业的核心利润源和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为高价值无形资产。相应地无形资产管理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

1 由有形资产管理向无形资产管理转变。在工业社会,物质资本是主要资源,企业主要管理有形资产;在信息社会,企业的最重要资本将是以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所组成的知识资本。21世纪我国企业资产管理需要将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品牌形象、商誉、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作为重点,实现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管理转变,以企业知识的整合与重建来铸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未来企业“劳动力”靠的是技能和技术,而不是体力。在发达国家,脑力劳动者已占全部劳动者的60%以上,高于一切的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面对复杂多变的管理影响因素,开发知识资源,还应高度重视“外脑”的利用,借助于众多专家的知识和智慧,帮助企业领导进行战略与管理的重大决策,促进企业发展。

2 由资本化管理向知识化管理转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中技术含量不断增加,以及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就更要加强对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以及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当今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秘密武器和获取利润的基础和重要手段。企业发展战略将从“以资为本”转向“以智为本”。知识经营与人力资本、技能等无形资产相联系,是创造、使用、保存并转让知识、智力的全新管理模式,其核心是通过知识而不是金融资本或自然资源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美国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曾超越通用汽车公司,《纽约时报》就此评论说:微软公司惟一的财产是员工的想象力,最大的保证是员工的大脑,而非地产或公司设备。

3 从传统型管理向创新型管理转变。随着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的制高点,企业为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纷纷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等知识资产的投入力度,无形资产在资产总额中的拥有量明显增大,甚至处于支配地位,无形资产已成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变化是瞬息万变的时代里唯一永恒的真理。在激烈的竞争中,那种固定未变的传统型管理已难以满足时势的需要,必须推行创新型管理。即为紧跟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持续不停地进行战略创新,将创新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面对未来,需要的是能够激励人们不避风险,勇于创新探索管理机制。

4 由刚性管理向柔性管理转变,实行刚柔相济的企业综合管理。“刚性管理”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企业员工进行管理。而“柔性管理”则是“以人为中心”,依据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注重激发个人最大潜能和创造力。从企业实践角度看,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密切相联,相互包容。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运用刚柔相济的综合管理思想,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管理方法。应以尊重人为前提,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融为和谐整体,实现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最佳组合,企业才能提高效率,在发展中前进,处于最佳运行状态。

5 从国家战略向全球战略转变。21世纪企业决胜的关键是实施全球战略。“无国界、无疆界”的全球化时代的降临,使处在开放性世界的每个企业都要直接遭到全球化的挑战和冲击,同时也为每个企业在世界范围内找到立锥之地提供了机遇。每个企业面对激烈的全球化竞争,都应以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研究国际市场变化的动态和各国或地区需求的特点。弄清竞争对手状况,琢磨怎样适合国际市场多样化的需要,考虑有效利用世界资源尤其是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之道,规划自己的全球竞争战略。致力创造达到世界标准的一流产品、一流服务、一流管理,寻求自己应有的发展空间和最适合自己的现实路径。

二、无形资产管理对企业兴衰存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利用是现代企业成熟的标志。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瞬息万变,企业只有尽快实行管理革新,适应未来动态趋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然而,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人们往往只重视对所拥有的以物质或资金形式表现出来的有形资产的使用和管理,淡漠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在国有企业改制、改造过程中,无形资产流失仍很严重,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和危害。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与人的社会心理需要的增强,在企业现代管理中越来越重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其对企业发展成败具有非常紧要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1 无形资产管理可为企业创造价值和超额利润。无形资产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机器设备、原材料等有形资产是硬件,技术、知识信息、商誉等无形资产是软件,后者对前者进行优化使用和合理配置,使企业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无形资产管理主要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功能、提高商品声誉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创造价值并产生超额利润。据统计,西方国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技术进步的依存度从本世纪初的5~20%上升到70~90%。

2 无形资产管理能发挥规模效应急骤膨胀的作用。企业要扩大经营规模,传统做法是通过增加厂房、设备等有形资产来实现低水平扩张。而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的企业减少有形资产投资,以技术转让等无形资产为主的非股本生产合作日益增加。可口可乐公司、肯德基公司利用配方和商标权转让,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跨国公司。四通、联想、北大方正等高技术企业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从几万、几十万元的借款或主管单位的投资起家,现在销售额达数亿、数十亿元,产品享誉全国,甚至在国际高科技竞争的舞台上也有一席之地。

3 无形资产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操胜券的法宝。现代市场经济,既是物质资本实力竞争,更是技术、知识、人才、商誉、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竞争。在合资经营过程中,一些国外商家将原先我国企业的品牌,通过合资、购买办法拿过去后却弃之不用,目的是缩小我国企业的国内外市场占有率,扩大其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美国“可口可乐”执世界无形资产之牛耳,这种以充过气的水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其中仅有1%的“神秘物”不为世人所知,而该公司就凭籍绝密产品的配方及工艺,雄踞世界第一饮料宝座百年不衰。

4 无形资产管理国际化是当代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将与国际市场接轨,无形资产竞争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是考察其技术经济实力、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准。发挥无形资产的独特优势,可大大增强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为企业赢得生存的空间。世界名牌产品的出口能力很强,“可口可乐”70%的收入来自海外,“壳牌”石油经营业务遍及120个国家和地区。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中,一些大公司就是靠无形资产管理去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

5 无形资产管理是确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手段。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无形资产保护制度,可防止无形资产的大量流失。只有重视无形资产的有效利用、投入市场买卖之中,才能使无形资产不断扩大、膨胀或增值。大量企业的成功实际也正是源于其各自具有的核心竞争力。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通常被竞争者所模仿或被替代。企业开发和运作无形资产的过程,其实就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过程。应将无形资产运用到生产经营中转化为生产力,节约资金,降低消耗,加速产品更新,以提高经济效益。

三、强化我国现代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必要途径

在现代信息社会,有形资产效益的发挥已越来越有限,而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效益却越来越显著,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建设、管理与开发利用。

1 管理者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手段,规范无形资产评估标准与方法。在现代社会,管理者直接同事物本身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更多的则是同信息打交道。现代企业已普遍建立起高效能的信息管理系统,电子计算机是现代化办公手段和决策的重要工具。信息已成为企业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管理者如果不重视同信息打交道,而仅热衷于同事物本身打交道,就可能陷入挂一漏万的危险境地。现代管理者必须加强对信息资产的管理。通过对无形资产评估标准及方法的规范,使无形资产评估价值更加客观、公正。

2 充分发挥高科技优势,提升企业经营者的人格信誉。据2002年4月北京的“第九届中国企业家成长与发展调查结果”表明,96%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家的人格对企业信用的影响最大。企业家的人格信誉是企业信用行为人格化的代表。加强无形资产管理的核心,是从企业的管理机制人手。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管理者要严格自律,率先垂范。既要在企业构建良好有序的无形资产管理机制和制度规章,还必须致力于培养自己的诚信人格,带动社会自然营造理想的道德风尚和文化氛围。为了企业生存发展,管理者还要追求技术进步,加强技术改造,努力使企业保持技术领先地位。

3 不断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和精神塑造是管理的核心。制度管理通常是外在硬性的调节,而文化管理往往是内在自律与软性引导。文化管理注重自主性,强调心理“认同”,通过启发人的自觉意识达到自控。当企业倡导无形资产管理文化时,应培养典型、开展活动加以推广和传播。要将倡导的新文化渗透到无形资产管理过程,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制度则是最佳的途径。必须借助制度文化的配合,通过变革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采用增加接触,鼓励参与活动,传递客观的、真实的信息和知识,促使团体规范化等方法,全面推动公司价值观共享,最终使员工形成自愿的无形资产共享观念。

4 善用公共关系,重视无形资产的开发培育和维护。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间的各种纵横联系交错复杂,这些无形的“关系”在经营管理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在外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是其最重要的“软资产”。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公共关系,自觉运用各种手段,加强传播与沟通,联络感情,在广大公众心目中建树良好形象。企业在自行研制新产品、广告宣传和开拓市场过程中,可能开发出专利、技术秘密、驰名商标、营销网络、企业商誉等无形资产。这当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无形资产价值倍增。但假若忽略无形资产的维护,就会导致开发出的无形资产贬值,甚至使无形资产烟消云散。因而加强无形资产开发与维护,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