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职业素养的核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从财经行业的核心职业素养中来看,其指的是所有从事财经行业的从业者,其在财经行业中所需要具备的职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心理素养与岗位素养,这就从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与精神层面中形成了全面统筹。职业专业知识包含着财经行业所下设的多种专业的不同专业知识,从业人员根据自己的职业特点与岗位需求需要形成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例如金融、贸易、证券投资等多个层面的职业专业知识,在自身职业岗位上能够发挥自身专业知识解决职业问题,发挥专业知识在职业岗位中应用实效;职业专业技能是通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形成对于职业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例如会计职业从业人员,在会计工具的应用与会计管理、会计核算等多个方面需要形成专业技能,以实际专业能力完成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职业心理素养与岗位素养是从业人员在职业岗位工作中能够形成了良好工作心态,能够对职业岗位工作流程形成全面认识,对岗位工作需求合理满足,遵守职业岗位需求形成对职业岗位工作的良好落实,不受其他岗位外因素影响违背职业道德。为形成对财经行业核心职业素养的调查与研究,选择了国际贸易、金融、会计、市场营销、财税、人力资源管理七个财经行业专业类别,分为于相关的企业中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对不同企业的不同专业类别对财经行业核心职业素养的认识进行调查分析。
二、调查研究过程及方法
以国际贸易、金融、会计、市场营销、财税、人力资源管理七个财经行业专业类别为主要的调查类目,在具有上述专业的相关企业中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企业中从事上述七个专业类别的从业者,以七个企业的七个专业岗位中各选取十人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前期对七个企业的相关专业岗位的人员组成、学历情况、一般资料等进行了资料收集,选择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企业财经类专业岗位的调查对象进行抽样,按照每个专业岗位人数相等的方式,各抽取十名调查对象,共发放70份调查问卷,回收70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为70分,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在问卷调查中,核心职业素养的构成主要由团队精神、责任心、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创新精神、挑战精神、吃苦耐劳几个关键词汇组成,由调查研究对象根据自身职业岗位、专业人士进行核心职业素养排序。其中,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岗位特点、职业需求、专业、学历、年龄等都属于问卷调查中的必填资料。通过对70份调查问卷的数据整合与处理,能够形成对财经行业中不同职业岗位对于核心职业素养的基本认识。
三、调查发现
(一)财经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70例调查研究对象中,男性为28名,女性为42名,男女比例为1:1.5。其中,70例调查研究对象中,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为52例,占74.3%,学历低于本科的为18例,占25.6%。工作年限为三年及以下的为34例,占48.6%,工作年限为3~5年的为22例,占31.4%,工作年限高于五年的为14例,占20%。根据对七个企业中相关职业岗位的研究对象一般情况的调查,发现从业者的学历、工作年限、职业岗位需求影响了其对核心职业素养的认识。
(二)学历对核心职业素养的影响
在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52名调查研究对象中,本科学历32人,硕士学历12人,博士学历8人。其中,博士学历与硕士学历研究对象对于核心职业素养的排序中团队精神>责任心>创新精神>挑战精神>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占比最高,达70%;本科学历研究对象对核心职业素养的排序中团队精神>责任心>服务意识>爱岗敬业>挑战精神>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的占比最高,达62.5%;低于本科学历的28名调查研究对象中,核心职业素养的排序中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队精神>责任心>挑战精神>创新精神的占比最高,达50%。这说明在不同学历组成的从业人员中,对于核心职业素养的认识是不同的,财经行业中核心职业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根据从业人员的学历组成形成针对性培养与提升。
(三)工作年限对核心职业素养的影响
在工作年限高于五年的14名调查研究对象中,其对于核心职业素养的排序中团队精神>责任心>创新精神>挑战精神>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占比最高,达71.4%;工作年限为3~5年的22名研究对象对核心职业素养的排序中团队精神>责任心>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挑战精神的占比最高,达63.6%;工作年限低于三年的34名调查研究对象中,核心职业素养的排序中服务意识>团队精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责任心>挑战精神>创新精神的占比最高,达50%。这说明财经行业中,工作年限对于从业人员的影响是较为明显的,在工作年限越长的从业人员中,对于团队精神的认识越深刻,为提高财经行业核心职业素养,还需要形成对不同工作年限从业人员的交流与探讨。
(四)岗位需求对核心职业素养的影响
从调查分析来看,核心财经素养是“一种关于财经概念和金融风险的知识和理解力,以及运用这种知识和理解力的技能、动机和自信心,以便在各种金融情境中做出明智决策、提升个人和社会的财经保障,必能够参与经济生活”。因此,财经素养不单只是学习和记忆机械枯燥的财经或金融基础知识,更为重要的体现在解决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现实财经问题。岗位需求除了要了解基础的财经相关知识,还要学会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而不是简单机械地背下或记住这些财经概念和理论。
四、结论及建议
篇2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2月10日中午,我院《学生核心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的成员对来自各系的学生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问卷共发放211份,回收211份,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以及学生处的相关老师参加了此次问卷调查。 我院《学生核心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研究》的课题研究的主旨是为及时了解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状况,以便在教育教学管理上提出更好的策略,提高我院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此次问卷调查作为课题研究的一部分,是课题组成员通过前期的资料查阅、模型构建,设计相关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对核心职业素养了解情况以及对我院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调研,一部分是学生对自身核心职业素养的测评。问卷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测评。目的是为核心职业素养评价体系的研究提供详实的数据,通过分析与统计,找出我院学生在核心职业素养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以便更好地确定未来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方向,进一步提升我院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
1、挖掘职业态度内涵,突出职业人格教育
职业态度是个体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学校应把握学生职业态度的现状,根据企业对员工职业态度的要求,分析职业态度各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构建包含这些因素的新的德育内容和评价体系,以务实的态度开展职业人格教育,使职业态度发挥更大的附加值。
同时,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职业规范教育的同时,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忠诚度、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作风,培养常新的观念意识、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求知创新的精神,以及合作精神、沟通能力和竞争意识。除开设德育必修课程外,有必要借鉴和引进企业员工培训课程,开设人际哲学、成功哲学、职商(CQ)训练、“三创”教育等选修课程,邀请职业经理人、企业界人士传讲职业素养的意义,并在专业教学和文化课教学中渗透职业态度教育。
2、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自我培养
做为职业素养培养主体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学会自我培养。
首先,要培养职业意识。很多学生在进入职校后就认为已经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尽情地“享受”了。这正是他们在就业时感到压力的根源。因此,在校期间,每个学生都应明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将来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环境能支持我做什么?着重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包括兴趣、动机、需要、价值观等。据此来确定自己的个性是否与理想的职业相符: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结合环境如市场需要、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其次,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作风等方面的隐性素养。如独立性、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职业操守等。事实表明,很多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
3、立足校本实际,构筑保障机制
篇3
一、职业素养的特点
职业素养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与纪律、职业技能与职业情感等。(沈文英,2008)其中,职业技能是具体的,培养过程也是具体的。不同专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不一样,有的专业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的专业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的专业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等。但不管哪种行业的从业者都应该具备的通识素养则是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爱岗敬业的精神、团队的集体意识、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以及积极追求上进的意志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只有明确了职业素养的内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贯穿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具有职业性、内在性、稳定性、发展性以及整体性等基本特征。职业素养的职业性是指经过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对所从事的职业技能的掌握、职业安全性的认识以及对该职业所出现各种问题的处理能力,是一种综合评价。职业性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特征,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职业素养的要求。如:建筑业是技术性强、劳动强度大的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是年轻力壮、身体健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除了具有精湛的职业技能知识外,还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但对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则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恪守职业道德规范,专业知识扎实,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努力勤奋地工作。当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不断地学习、认知和亲身体验,该职业的相关技能知识就在自身进行了内化,这种知识内化一经形成就以潜能的形式存在,对从事的职业活动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凭借自身的职业敏锐力意识到该怎样处理。这种职业技能的内化、积淀和升华形成的心理品质就是职业素养的内在性。
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在长期的从业过程中日积月累形成,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能够经常的、稳定的在职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只有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来的稳定心理品质才能称之为职业素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业者不得不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以适应、满足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是职业素养的发展性。职业素养还具有整体性。职业素养的整体性是指从业人的整体、全面、综合的素养,不仅政治思想素养好、职业道德素养好,而且科学文化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素养等都好,甚至还包括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等。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与其整体素养是一致的,紧密联系的。
二、职业素养的构成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与毕业后在相应工作岗位上取得的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越多。一般说来,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没有职业道德就等于没有灵魂。职业道德是规范职业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的,是隐性的要求。学生要明确掌握职业道德的含义、原则、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尤其是与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具体职业道德要求等,在实训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法制观念。弘扬爱岗敬业精神,懂得职业道德是立业之本。职业技能是行业岗位开展职业活动所需要掌握的技能,一般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合理、科学、有效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利用职业价值观、道德与态度开展职业活动的各种能力。提高职业技能一方面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为自己今后取得较好的发展做准备。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交往能力、协调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信息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越强越丰富,获得成功的机遇也越多。在职业能力中,当今社会最重要的能力是协调与沟通能力。多元的社会造就了多元化的人格特征,为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职业人要学会在职业活动中与各种人打交道,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交流沟通。和谐社会强调社会的协调、健康以及可持续的发展,协调的基础是尊重、信任与宽容。要跟上时展的步伐,还要终身学习和不断地继续教育,不坚持学习的人难以提升自己,最终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人还应具有适应的能力,要学会适应各种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才能改造环境。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很快融入环境中,并很快学会在环境中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从而获得成功。
除此以外,还要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职业习惯是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需要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养成。特别要注意的是安全生产方面的职业习惯,许多关于安全的操作守则都是生产实践活动中关系到人命的大事。但是对于实践经验尚浅的学生来说对其严肃性的认识可能不够直观,这就需要在实训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些规则的必要性和违反规则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三、实训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环节
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教学是依据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对某一职业岗位的操作技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的职业技能实训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可缺少与不可忽视的环节。实训教学既是教学中的技能训练,又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是关系到高职教育的目标实现和个体体现的关键。实训教学只有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到整个实训过程中,注重以下核心环节的实训内容设计与组织,才能达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1.实训教学首先应按照企业对不同岗位群的要求及企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创建近似或模拟企业生产的实训条件,制订合理的实训大纲、实训方法和规则,科学安排实训内容,严格执行实训操作规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把职业道德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实训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懂得在职业活动中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该行业的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来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积极向上,追求进步。教育学生要有法律意识,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懂得如何保护合法权益。作为职业人还要理解,每个工作岗位都需要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实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为适应社会、行业、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引导他们对未来岗位的认识,通过实验实训,使学生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并获得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校办产业等渠道,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专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从而使学生能从更高层面上了解所从事的职业特点和要求,掌握精湛的职业技能。
4.实训教学要根据职业技能的特点设计实训项目,开展实训。在具体的工作环境或模拟实训条件下,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或生产流程进行操作训练和培养,针对职业的关键技能,周密科学合理地设置实训活动,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为基本指导方式,使学生通过动手体验的训练来掌握职业技能。实训教学要有意识地针对能力培养训练开展各种项目活动,可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每个学生都在项目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以此来锻炼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提高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5.面对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要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通过组织一些生动活泼的训练,使他们学会如何面对竞争,提高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更要让学生理解竞争的同时要有合作意识,懂得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训教学还应渗透机遇意识的培养,逐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愿意思考、学会思考、主动思考的习惯,在思考中激发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6.实训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内容富有时代特征的文化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引导学生善于学习,激发他们学知识、学技术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7.实训教学要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通过参与设计的项目,到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深入社会参加实践活动等方法,帮助学生从心理到知识结构上接受与适应各种变化的环境,养成谦虚好学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行为举止、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有对人生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意志,认真规划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有为之奋斗的信心、决心和实际行动。
产品的技术性能靠其零部件的制造和装配精度来保证,而制造和装配的优劣则是由生产者的个人素养优劣来决定的。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在实训教学中,通过自身不断的体验,通过教师对其严格要求和不懈的追求“零缺陷”的每一个环节过程中形成的。因此高职院校要不断地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在实训教学中,按有关规程严格要求,让学生认真完成每一个细小环节,通过参与实训的全过程,养成严格按生产规程办事的职业习惯和团队精神。由此说,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核心环节。
参考文献:
[1]高维春,谭旭,黄双龙,罗美苑.职业素养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7).
[2]沈文英.论高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鸡西大学学报,2008,(6).
[3]巍曹晶.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12).
[4]白鸿辉.高等职业教育要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5]许启贤.职业素养及其构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1).
篇4
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础
(一)人才需求调研与毕业生跟踪。借助船舶行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我院有着充足的校企合作资源。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深入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进行市场调研,做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坚持每年做人才需求调研与分析以及毕业生跟踪调查,实时把握船舶行业人才需求情况,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向,跟上船舶行业企业发展步伐。
(二)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蕴含教育理念、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是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育方法、教学团队、培养途径与特色、实践教学等要素。校企合作制定船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专家、政府监管部门领导共同参与设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重要问题。
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我院依托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构建“三结合、六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以真实工作任务或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将生产任务、生产过程和真实产品与教学相结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培养方案制定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标准对接,教学实训环节与企业生产计划对接,专业教学团队与双师结构要求对接,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满意度对接。
通过建立校企合作董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等,把企业典型生产任务作为培养高职学生阶段性能力的主要内容纳入教学环节中,用企业典型生产过程培养高职学生编制生产流程、熟悉生产过程的能力,在企业真实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中实施综合能力培养。
三、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坚持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相融合,兼顾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船舶类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团队。依托学院培养重点建设专业及专业群领军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学历进修、师资培训,与渤船重工和大连船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企业专家工作室、教师流动工作站、企业项目工作室,培养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双师素质。聘任在行业有影响力的专家为我院特聘教授,建立相对稳定的300名左右由优秀技术专家、操作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人才库,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二)创建特色专业群和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主动适应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逐步建立对应地方区域支柱产业群的特色专业群,创建符合区域地方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依据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结合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按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和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进行课程开发,并课程设置中全面渗透职业素质元素。职业能力目标定位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水平。技能类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重点训练学生完成岗位工作流程任务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生产性顶岗实习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实际操作过程为主线,确定生产性实习目标,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确定实训内容。通过真实的生产实训、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
(三)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成融教学、生产、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长期稳定的校外教学性实习基地。
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的基础条件。设计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性工作和能否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根本保证。以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行业专家、学者、专业教师共同开发,围绕提升职业素质的目标进行编制。对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二)完善绩效评价机制。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对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导向功能。专业建设绩效评价通过对专业建设绩效进行考核、评定等级,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起到检验、肯定与导向的作用。以每年的专业建设绩效考核、专业建设报告、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等工作为抓手,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人才培养市场调研,吸纳行业和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考评中,及时总结和提升。
五、结语
船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的难点,以提升职业素养为核心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做保障,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具备良好职业素养与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京广高铁的开通运营,中国高速铁路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它的再次繁荣将增强中国经济的动力,促进社会多方面的活跃。与此同时,这对铁路职工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也相应的提高,每年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涌进铁路,成为铁路的建设者、管理者和服务者,他们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认识和提高职业素养,做好职业准备也就成为了进入工作岗位的必修课。
一、职业素养概述
1.什么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创始人叫SanFrancisco,他认为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可以看出,职业素养是很大的一个概念,首先专业是第一位的,其次就是我们的各种能力,还有我们的品德,这种素质和能力体现在职场上就是职业素养。简而言之,职业素养就是指我们在工作中能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的这种素质和能力,所以对于新进大学生来说,应该具备职业素养。
2.职业素养的基本内容。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项内容。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的根基部分,属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是通过学习、培训获得的。企业更多的会把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作为一个人的内化素养,那么职业技能就作为外化素养。就这两种的比例来说,内化素养要占到65%,它是最重要的,外化素养占到35%。对于新进大学生来说一定要树立种意识,虽然技能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但是技能仅仅是职业素养里面的一部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反而是最重要的。如果把职业素养比做成一个大树,道德、意识、行为习惯是根系部分,一个大树要长成枝繁叶茂,那么根系发达是最基本的。
3.职商。全称职业智商,是工作时智商与情商的综合体现,是职业胜任力的量化标准。职商代表着个体在创业、就业、从业等职业活动中各种胜任素质的综合水平与同类群体相比较而言所处的位置。
大家普遍知道的是智商,它是一种智力商数,是指我们的智慧智能;情商,更多的是指我们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在有些时候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但是在职场中职商最重要,可以说智商+情商=职商。所以每一个毕业大学生,步入到社会,一定要问问自己,我的职商水平有多高,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我们的职商。现在的企业越来越关注人的职商,因为职商才能把你个人的命运和企业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你才能更好地在企业里面实现双赢。
4.职业人。就是具备比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能够用自己的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和物质财富,获得合理的报酬,能够在实现自身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基础之上一个最大的自我实现,通俗的说可以称为专业人士,做什么像什么。职业人有七种习惯,一是积极主动;二是一开始心中就有最终目标;三是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四是考虑赢;五是首先寻求理解,然后寻求被理解;六是协作;七是准备好了吗?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种在准备好的状态里面。
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要学会把自己从一个学生向一个社会人的转变,然后继续向一个职业人转变。那么什么又叫社会人,社会人就是要取得社会成员资格,能够适应社会,职业人是在社会人的基础之上,他可能更规范要求更高。对于大学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职业素养,我们用冰山理论来说明,假若有一座冰山在水里面,我们可以看到的冰山的部分,它是很小的一部分,它只占到整座冰山的八分之一,一般来说,我们把可以看到的这部分,比作你学的知识,掌握的技能或者是通过考试取得的一些成绩,包含你所获得的一些证书奖励,这都是外显的,大家都是可以看见的,我们把它叫做显性的职业素养。那么剩下的八分之七在水面以下,更多的是你的动机,你的特质以及你的态度,你的信念,这就是一种隐性的职业素养,虽然它是看不见的,但是隐性职业素养是最重要的。隐性职业素养要通过显性职业素养表现出来,所以职业素养的培养,要立足于显性职业素养,然后着力于隐性职业素养的提升,观念,态度,价值观,这就是我们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职业素质教育就是一种养成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并不是在课堂中就能够全部获得的,有的需要我们在课外实践中去获得,职业素养的修炼要经历七道关:①印象关——出入职场形象管理,如何给别人留下你的职业形象,这也不是刚进入职场就能培养的,要循序渐进,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风格,找到最能够体现自己气场的这种方式;②心态关——学生向社会人转变;③道德观——职场立命之本,你进到了企业,就要把个人命运跟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④沟通关——打造职场“人气王”,每一个到职场都要跟别人发生联系,如何有效沟通,如何完成任务,都很至关重要;⑤专业关——“菜鸟”变“大虾”,每一个从初入职场,都要从菜鸟开始,经历过各种磨炼,才有可能成为大虾;⑥诚信关——取得职场长期居住证;⑦忠诚关——走进高层核心圈。每一个大学生,要做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就要必须经历这七道关。
二、对职业化的认知
职业化就是训练有素、行为规范,职业化就是尽量用理性的态度对待工作,职业化就是细微之处能体现专业,职业化就是思想要奔放、行为要约束、意识要超前,职业化就是个性的发展要适应共性的条件,职业化就是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职业化就是职业技能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职业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职业化的素养、职业化的行为规范、职业化的技能。其中职业化素养的核心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态。
1.职业道德。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我们经常说要遵守职业道德,那么职业道德到底是指什么呢?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第二个奉献社会,注重效益;第三个服务客户,爱岗敬业,这就是各行各业都要遵守的道德基本规范。我们要如何去培养职业道德,如何加强这种职业道德意识,这是我们在初入职场需要关注的。第一个就是多学习,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不断的提升;第二个就是加强实践,尤其是跟别人打交道,跟职场人士打交道;第三个要学会慎独,因为只有在这时候你才可以考虑到别人的一些感受,更多的反思自己。
2.职业化意识与行为。职业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过程,第一个就是视而后见,见而后思,思而后识,就是你看到,你听到,你就能想到,悟到。职业行为就是你了解它以后你就能用,用完之后能够有些感悟,在悟后你就能够有所创新,它更多的是一种表现,它是一种行为反应模式,简单而言就是指,我们能用到、做到、悟到。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它是可以互为转化的,因为有这样的意识,所以才有这样的行为,因为有行动,又加强了意识,从而又有新的行为。
3.职业心态。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心态我们要关注哪些,这有两个圈,里圈是比较均衡的,它代表一个人是积极的,自省的,你的胸怀是比较坦荡的,你有同理心,你是自信的,做任何事都是充满勇气的,那么这是内圈,非常的阳光,非常的积极。那么外圈,霸道、自卑、懦弱、盲从、自负、愚勇,从总体上看,外圈它给人的感觉你是心理能量很弱的一个人。那么职业心态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它更多的是我们需要从小开始有意识的去培养,所以我们大学生来说,我们在大学,在学业完成的同时,我们有个很重要的一定要提升我们的自信心,一定要提高我们的自我效能感。
从职业化来说,要让自己进入职场以后能够更加的职业化,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在四个方面努力提升自己:第一,职业化精神。也就是你的态度、你的信念、你的精神面貌,你的敬业你的进取,这是能够从你的一言一行,举止中能够透露出来的;第二,职业化心态,这是必备的特质,我们每个人都愿意跟一个阳光的积极的人在一起,那么对于不太阳光的,整天牢骚满腹的人,怨声载道的人,反而不愿意跟他在一起,因为他的负面情绪会影响到周围的人;第三,职业化的习惯,它是成败之本,也就是我们一定要形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如果对一个穿着很随意,然后做事情经常丢三落四,领导绝对不敢把重要的任务交给他,在各个方面不会对这些人委以重任,所以从入职开始,注意自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四,职业化形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这种风格。
那么社会对我们人才有些什么要求,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客户服务意识要强;第二,具有完美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第四,能为企业节省成本;第五,能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这五条要求是针对所有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有了这些要求,我们也知道了职业化的标准,也知道了职业素养都包括什么,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从现在开始,可以做哪些职业准备?
三、做好职业准备
第一是更新观念,第二是解决好学业问题,第三是提升能力和素质。
1.更新观念。首先,大学文化和企业文化不同,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大学时间安排是弹性的,你可以很自由自主,那么在企业是固定的时间安排,它有时间规定;在大学你可以选课,但是在企业你是不能够旷工的;在大学有长假和自由的节假休息,在企业没有很多的假期;在大学对所有的问题都有正确答案,但是在企业很少有问题的正确答案;在大学教学大纲可以提供清晰的任务,你要做什么,你要复习,非常的明确,但是在企业,工作任务是变化的,而且它模糊,不清晰,你经常要应对的这种变化;在大学更多的是分数上的个人竞争,在企业是对团队的业绩来进行评估;另外还有工作循环,在企业持续数月或数年更长时间的工作循环;在大学奖励以客观性的标准和有点为基础,但是在企业更多的是以主观性的标准和个人判断为标准。所以我们要从学生向社会人,向职业化人转化,就一定要拿企业的文化跟你来对应。大学的学习过程和工作的学习过程也是不同的。大学的学习是抽象性的理论性的,但是工作的学习更多是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在大学更多的是一种正规的、结构性的和象征性的学习,但是在工作中是以工作中发生的临时性事件和具体真实的生活为基础的;大学的学习更多是个人化的学习,在工作中是社会性、分享性的学习。
更新学习观念。一定要具备这八种学习观念:终身学习观念,活到老学到老;自主学习观念,自己是自己学习的主体,始终以积极地态度来对待学习;素质学习观念,强调把做人做事联系在一起;责任学习观念,把自身的学习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会学习观念,强调学习者在学习实践中自觉去摸索和研究;社会学习观念,学习不只是个人的事情,也是集体的事情;实践学习观念,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观念;创新学习观念,在于突出和强调学习的创新品质。这八种学习观念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要有意识的培养这八种学习观念。
2.解决好学习问题。牢固掌握专业知识,过好“知识智力”关;掌握一套口头表达模式,过好“口才”关;掌握一套文字表达模式,过好“文才”关。
3.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工作态度,虽然还是初入职场,但是在大学这个社会中参加过一些活动,担任过一些工作,所以这些社会活动,这些工作,都会体现你们的工作态度。二是学习能力,三是信息能力,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去辨别有用的信息为你所用,四是创新精神;五是团队合作精神;六是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所以从现在开始,新入职的大学生要有意识的在这些方面加强。
参考文献:
[1]冯燕.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作用[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1).
篇6
摘要: 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提出了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的高职生德育新模式。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 new model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the core of professionalism cultivation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ism cultivation.
关键词 : 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德育新模式
Key words: professionalism;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new mode of mor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54-02
0 引言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注重用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在校学生,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要“成才”,更要“成人”。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如何把职业素养的培育贯穿到德育活动之中,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1 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是职业规范和要求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为阐述方便,笔者倾向于把职业素养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包括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隐性职业素养包括人需要在较长时间范围内通过内在与外在环境共同作用得以形成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是后天可以培养的。
2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2.1 学校对职业素养全面性认识不够 职业素养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是职业素养的基石,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本课题组通过对《企业高职人才职业素养需求调查》问卷分析发现,企业最看重的是前三项的职业素养,企业认为,一名员工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轻易地获得。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育都十分重视,把大部分的教育资源用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上,无论是校内实验实训,还是校外实习实训,实习教学比重都高达50%或者更多,忽视了隐性职业素养的培育。
2.2 学生自身职业素养缺失 高等职业院校将培养的学生输送到社会各个岗位,无论从事哪个行业的工作,良好的职业素养都是安身立命之本。但在现实中,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一年不如一年。职业院校录取在普通本科院校之后,录取分数线低,考上职业院校的学生要么高考失利,要么本来学习基础就差。一般以后者居多。有些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校不思进取,经常迟到、旷课,每天的生活就是电脑、手机,自由散漫。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在进入大学后仍不改唯我独尊的习惯,凡事首先考虑个人利益最大化,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合作意识较差。当他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根本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节奏,不能遵守严格的工作纪律,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更缺乏团队协作、积极进取和创新开拓精神。
2.3 职业素养培育留于形式 所有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有和本职业相关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但对于职业素养要求并没有课程或活动来做具体的支撑,更没有像职业技能那样有各种硬性的考核指标,多半停留在计划之中。有些学校用就业指导课代替职业素养培育,只是传授一些企业招聘应聘的技巧,并没有解决职业素养养成等内在问题;有些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就业率,为了迎合企业需求,不断地调整专业方向,加大专业设备投入,强化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但对本专业企业用人标准研究甚少,更谈不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德育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中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3 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的高职生德育新模式
3.1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两课”教学是高职德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阵地。“两课”教学必须摒弃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法,遵循道德教育以情感体验法为主的学习规律,突出引导和启发,利用案例分析法、任务驱动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社会就业现状,突出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职业观和择业观培养,做到“要精要管用”。其次,发挥专业课教学的德育功能。专业课教学中也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加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使学生在掌握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获得对社会和未来职业的价值体验、情感培养和人格熏陶,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可以聘请企业人士到学校的课堂上现身说法,从职场人的角度讲述企业需要的人才应具备的素养,把职业理念和企业精神传递给在校学生,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2 在企业实习中融入德育工作 企业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比如优秀的企业导师不仅在专业技术上指导学生,更能通过言传身教将职业道德传递给学生,从而发挥榜样作用影响学生。因而,高职院校可以和企业加强合作,在企业实习中融入德育工作,使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不仅提高实践技能,而且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和专业课教师一起参与学生的认知实习和顶岗实习,结合企业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可以在这个环节积累到丰富的教学案例,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鲜活性。
3.3 建设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是高职院校德育的有效载体。建设融合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在校园举办优秀合作企业推介会、劳动模范报告会、优秀校友报告会等,邀请社会精英或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学生立志成才;也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见习参观;亲身感受企业文化;也可以通过校企联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丰富学校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进校园,不仅加强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而且增强了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首先,德育评价形式多样化。改变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德育评价的考核标准,应以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与考核方法评估学生。其次,德育评价主体多元化。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其他任课教师、班主任、企业实习指导老师、同学以及学生自己都可以成为德育评价的主体。最后,德育评价内容综合化。应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突出其实践性。
4 结语
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构建高职生德育新模式,需要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才能实现学生德育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跨越,培育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具体说来,一专是指精通某一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基本技能;一趣是指培养一种兴趣爱好,这样既能使自己在学习工作之余,学会适当放松,缓解学习工作的压力,又可以使自己在学校和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一显身手,获得成就和好评;多知是指了解多方面的知识领域,知道除自己专业外其他专业所学的知识结构,社会、人文、生活常识、社会情趣,使人生活的更有质量,更加美好;多能是指培养多种技能,除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具有协调能力、基本生活技能、基本工作技能。
1、注重技能培养,是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技能人才非常需要;对于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是旺盛而长期的。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是技能型的,只有找准毕业生就业的空间,培养既具有专业特色,又有相对优势的学生,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1)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的培养。
人的素质能在日常的生活习性中得以展现和流露,所以,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必须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及点滴做起。兴趣对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对研究生对创新型人才,兴趣带来一种强烈的动机,只有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才会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饱满的学习热情,推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和享受。因此,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要注重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校外实习是一个职业素质锻炼的平台,为在校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及其他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在不断的亲身实践中,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职业素质,正确认识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荣誉感。学生只要树立了“职业神圣”的观念,就会从所从事的每项工作中得到自己想要的职业素质并加以培养。同时,学生也能从实践中改进自己以前不足的职业素质理念,不断的培养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得到不断地升华。
(2)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为技能培养奠定基础。劳动力接受教育程度和基础理论扎实与其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和今后的就业或失业状态有密切关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的基础。只有掌握了一定量的专业知识,才能懂得在实践中如何得心应手的运用专业知识,才能使职业技能不断地提升。学习能力对于人的职业能力的获得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对处在终身学习时代的人的基本要求。而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学生才能不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接受新观念,不断完善自我,培养适应新要求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才能使专业素质和技能不断提高。
(3)加强实践技能培养,适应就业需求。“用工荒”所暴露出来的,不是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不足,而是劳动力结构不合理,是企业需要的高水平的技工普遍缺乏,“用工荒”荒的是高级技工。我国目前的技能型人才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其中初级工所占比例为60%,中级工比例为35%,高级工比例仅为5%。这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吸引企事业单位的加入,要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和作用,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缩短学校专业与社会需求距离,让学生熟悉专业技能、熟悉相关产业、熟悉行业发展、了解职业标准和流程,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岗位,从而使自身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
2、兴趣的培养,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爱好是在兴趣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活动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参与这项活动的动机,继而积极地参与这项活动。在活动中他感到有趣,于是就产生了对这项活动的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做其感兴趣的事,主动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十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绝不灰心丧气,而是会想办法,百折不挠地克服它。因此,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使人感受到工作、生活的色彩,增加工作、生活的乐趣,可以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养,有助于精神和心理的健康,有助于事业的成功,也能给人们带来娱乐、友谊和知识,有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高考指挥棒面前表现的软弱无力,即使有些学生上了特长班,也往往不是出于高考的需要,就是有些家长把自己的兴趣强加给孩子,学生真正的兴趣和爱好并不能得到发现和培养。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师资方面的优势,增加选修课程,为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要多组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享受成功,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保护和发展。
3、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和环境的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不再是仅仅需要掌握单一技能的高精尖人才,更需要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基础雄厚、具人格魅力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以能应付新的挑战。因此,世界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不仅要使学生专业口径要拓宽,而且所有专业都向人文社会科学拓宽,加强人文社科方面的修养,有利于丰富思想品德修养方面的内涵,增强人才的社会适应度。学生不仅是科学技能的掌握者,也是知识、文化的继承者。大学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之才,不仅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同时,教给学生超过专业的通用知识以及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教给学生具有知识发现、应用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专业知识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大学生要奠定坚实的业务功底,精益求精,要在业务上成为一个学有专长的人。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是经过整理和选择的,专业划分过窄,文化陶冶过弱。大学生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把握人生的主动权,才能成为成功的专门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多种技能,使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8
2.缺乏明确的职业素养培养计划
医院没有明确的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这就失去或者弱化了新护士培训的特色和生命力,新护士也就无法获得胜任岗位所需要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素质。
3.缺乏有效的评价手段
无法准确地反映新护士职业素养情况。因此,不少新护士在显性职业素养方面能表现出很高的水平,但在隐性职业素养方面没有得到过有效的培训与考核,这就使医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实际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4.未能全面考虑新护士年龄及身心特点
新护士年龄小,世界观、人生观都没有形成,职业意识淡薄模糊、职业敏感度低。而医院在对这些新护士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新护士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指导方法大多沿用培训高年资护士的做法,应用性较差。
5.高年资带教老师的职业素养培养能力有待提高
医院大部分带教护师都是从普通护士转变到带教护师的,未经过专门的培训,带教护师水平与能力有限,对新护士的职业素质培养质量也差强人意。
二、新护士职业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隐性素质培养
新护士年龄较小,好的行为习惯还没养成,因此,要让新护士明确学习目标、目的,完善对自我的再认识,把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与护理职业成败联系起来。新护士素质的“水上部分”,即显性素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重视的方面,它们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改变和发展,培训起来也比较容易见成效,能够立竿见影地凸现出来,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新护士综合素质问题;新护士素质的“水下部分”是隐性的,如果不加以激发,它只能潜意识地起作用。这方面处于冰山的最下层,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经常被忽视的,也经常被新护士所忽视。因此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如果新护士的隐性素质能够得到足够的培训,那么对新护士的提升将是非常巨大的,同时对医院的影响也将更加深远。全方位职业化素质培训的作用就是要“破冰”,要将新护士头脑中潜藏的意识和态度挖掘出来,将冰山水面上和水面下的部分完全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7/8水下部分的核心作用。只有重视新护士隐性素质的培训,才能够更大地提高新护士的显性素质培训的效果。护士的培养是一个前后衔接、有始有终的系统工程,启蒙于医学院校,贯穿于职业生涯全过程。是否具备职业化的意识、道德、态度和职业化的技能、知识与行为,直接决定了医院和护士自身发展的潜力和成功的可能。医院要提供更多接触社会和临床一线的机会,提倡新护士旁听医患纠纷的法庭审理等形式,增加社会实践和阅历,从而提高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2.规划职业生涯完善新护士职业素养培训计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雇员根据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对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特定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作为新护士,在面对所从事的护理工作时,是把它视为谋生的职业,还是终生发展的事业,这对其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职业生涯的规划,能够给护士指明一个有成就感的职业生涯途径,增强其对临床工作压力情景的适应,促进人格的成熟和平稳,增强自身潜能的发挥。建立一套新护士规范化培训计划,是护理管理的任务之一。本院制定了新护士规范化培训标准,通过5年多的实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计划中详细列出轮岗期须了解、掌握的人文知识。列出自学部分集中培训内容、授课时间、考核方式。
3.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培养新护士正确的职业意识
对新护士进行“救死扶伤、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等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组织学习《护士条例》、《侵权责任法》及医院规章制度等法律法规,使新护士树立“遵纪守法、廉洁自律”的法律意识;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好护士的必备条件,定期培训沟通技巧,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培训全过程,通过高年资护师的言传身教、角色体验、案例分析等对新护士进行潜移默化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起“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学会在医疗实践中做到“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注重职业道德的自我教育,引导新护士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领悟,促进他们将献身医学、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和职业责任。
4.建立新护士的职业素质评估体系
职业素质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引导新护士确立成长成才的目标。针对新护士的特点,评价因子应包括专业知识、临床技能、人文素质、医德修养等一级指标。一级指标下设二级指标,其中专业知识指标包括业务成绩、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二级指标;临床技能指标包括书写病历的能力、护理技能、临床思维能力等二级指标;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水平、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同情心等二级指标;医德修养包括职业价值观、纪律法规意识、责任感、诚信意识等二级指标。根据医疗卫生事业对护士的要求,确定各项评价因子的系数和权重。评价方法应遵循主观和客观、定性与定量、结果和过程相统一的原则,以保证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客观性和可行性。
5.围绕人文素质举行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开展礼仪展示,每月公告栏公布好人好事、星级护士名单和照片等,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推广全员营销服务理念,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氛围感染,使护士心领神会,培养新护士的职业素养;本院还开展新护士岗前培训,安排每一位新护士都到导诊轮岗3个月,进行护士职业素养培训、考核、鉴定合格才能到临床科室,进行礼仪培训,接受服务规范方面的系统训练;护士定期到客服轮训,在服务最前沿切身感受患者的真实需求,将优质服务形成习惯并带到此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另外,创设良好的医院文化氛围,通过优美的环境,培养新护士美好的情感,逐步使新护士人文素质丰厚起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新护士的综合素养。通过加强新护士管理、规范新护士日常行为,逐步在工作生活的磨练中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
6.发挥好高年资护师的引领作用
高年资护师的素质对新护士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她们的言行对新护士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高年资护师要有更高的素质修养,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形式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护理人才,这也是提高新护士职业素养的重要保障。目前本院的方法是,确定临床导师,实行目标管理。临床导师选拔护师以上职称,富有临床经验的护理骨干,并具有良好的护士素质和高超的护理技能,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教学能力及管理能力。选拔的导师对新护士进行培训,实行一对一带教。护理部制订有效的奖惩措施,把带教老师成绩记入业务档案,作为考核定级,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等的重要依据,从而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上岗前培训计划按要求按时完成。
篇9
采、写、编、摄、播等综合业务能力是基础
媒介的融合发展打破了各类媒体间固有的业务樊篱,引发了新闻传播形态的巨大变化。在融合媒体的编辑部里,新闻业务将由单一变为多元和杂糅——由只为某一类媒体平台提供报道内容到同时为纸媒、广播、电视、网络甚至手机等多种媒介平台提供信息服务。这就要求编辑、记者成为跨媒体工作的多面手,具有全媒体业务技能。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采、写、编、摄、播综合业务能力。以往媒体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往往相对单一,不同类型的媒体对其编辑、记者的要求各不一样。报社看重采写能力,编辑、记者大都语言文字功底扎实、深厚;广播电视媒体的编辑、记者,要求具备通晓视听新闻报道手段的素质;网站则要求编辑、记者具备网页制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文字、视频、音频的网上作业。然而,媒介融合的推进却打破了这一旧有格局。“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化,特别需要两类新型人才:一是能够对多种介质的媒介平台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工具、掌握各类传播技能的全能型记者编辑。”[1]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人员需要掌握多种现代化采编录传设备,能够将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结合起来处理,具备采、写、编、摄、播综合业务能力——可以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与提供图片、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提供图文稿件及视音频信息数据服务。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熟悉多种媒体的采编运作流程。媒介融合意味着传统的单一介质的新闻媒体将逐步为新型的全媒体所替代。新闻从业者为适应全媒体工作要求,除了需要具备基于文本、照片、图表、音频和视频等各种介质的采编素质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不同媒体的工作规范和运作流程,具备跨媒体新闻业务理念和业务操作能力。“媒介融合是对传统媒介体制与管理的严峻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的采编管理,不再是一报一台各行其是,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是多种媒介新闻生产流程的重组和整合。”[2]从纸质新闻的采写、编辑,到视音频新闻的摄录、剪辑;从报纸新闻的刊发,到广播、电视新闻的播报,再到网络新闻的上传和,媒介融合环境下的新闻采编人员需要通晓不同类别媒体的采编流程,能够胜任跨媒体团队作业。
媒介融合下新闻采编人员必须懂得多类媒体的新闻报道手法与特点。媒介融合虽然消融了不同类别媒体业务形态的区隔,但各类媒体固有的信息传播规律与特点仍然存在。同一新闻内容,在不同媒体平台上的传播和,依旧有着不同的报道思路和报道侧重。由于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记者采制的新闻作品不再局限于某单一平台,而是要同时出现在由纸媒、电视、广播、网络等构成的多元平台上,因此,编辑、记者必须懂得不同质态媒体的新闻报道手法与特点。在采写新闻伊始,他们就要能考虑到同一条新闻怎样满足不同平台受众群的不同需求,从而能根据不同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寻找独特的切入点,成功地将信息资源包装成不同的媒介产品,进而为受众提供最满意的信息服务。
篇10
一、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素质概况
(一)身体素质状况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青少年的食物结构、营养状况、活动场地与内容等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整体上来看,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状况呈下降趋势。重营养、轻锻炼,重学习、轻健体的现象特别突出。“肥胖型”、“豆芽型”的体型日益增多,学生近视率达到37.33%。近10年内,15岁的青年学生身高只比前10年增长了1.5厘米,而体重却增加了4.2千克。其他方面如速度、爆发力、力量、柔韧性、耐力、脉博、血压等方面也都存在很多问题。而职业中专学生没有了高中时代沉重的升学压力,忽视了体育锻炼,加之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整体上看无论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都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文弱状况”。
(二)心理素质状况
职业学校的学生,或来自于中招失利,或来自于贫困家庭,或来自于农村乡镇,心理状态一般都比较敏感、脆弱,自卑心理较强。经过调查,30%的学生认为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矮人三分,低人一等”;45%的学生由于原有知识薄弱,加之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较差,使其从心理上产生“我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20%的学生选择就读学校或专业相对草率,有的是通过广告,有的是同学、朋友的推荐,有的是遵循“父母之命”,而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的选择;还有5%的学生是由于其他或生理或智力有不同缺陷等,这些原因使得职业中专的学生分别产生自信心不足、自卑心理严重,思想不稳定、心理焦虑困惑,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等普遍现象,这对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发展、人格形成都有巨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职业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
“万丈高楼平地起”,职业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大小,因而也就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发展和成长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一)健康的身体,强壮的体魄是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本保证,也是职业学校学生成才的基础之一。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有人曾在动物身上做过一个实验:将兔子、乌鸦和夜莺很小的时候就关进笼子,从外表上,这些动物长大后似乎发育正常。然而,当它们被放出笼子后,发生了下面的情景:兔子刚跑几步便倒下,乌鸦在天空飞了半圈就一头栽下,夜莺欢唱了几声就死去了。实验者对这些动物死亡的原因进行了解剖分析,发现兔子和夜莺死于心脏破裂,乌鸦则死于动脉撕裂。显而易见,这是由于他们长期不运动导致内脏器官发育不良,一旦激烈运动就不能适应的结果。人亦如此。职业学校学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或其它有益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在学习生活中充满旺盛的精力,时时洋溢青春的活力。同时,运动还可以促使形体优美,动作灵活协调。因而,职业学校学生只有使自身身体进行科学的体育运动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促进其自身的健康发展。
1.要调动学生的主观因素,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由于受客观条件如时间、环境等的制约,职业学校学生的运动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或影响。学校除提供学生运动所必需的设备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要组织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年龄在15—18岁之间,正是身心发育的旺盛时期,系统、全面的体育锻炼,对促进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的全面、均衡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对广大职业学校学生而言,每个人对运动的喜好程度各有不同,每个运动项目对人体的锻炼又都具有一定的局限,它就要求职业学校学生要充分利用主客观条件,积极主动参加各种运动,全面锻炼,克服各个项目的局限性,注意使各个项目密切配合,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如篮球对身体有较全面的影响,但发展力量、柔韧和身体某一部分的肌肉力量,速度和速度耐力的效果相对较差,而体操却能有效地锻炼身体各部位的肌肉的柔韧和力量;短跑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的效果较好,另外如能结合引体向上,双杠臂屈伸、跳高、跳远等协调发展,综合锻炼,就能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篇11
1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基本内容
就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这一就业倾向来看,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核心素质应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美术专业素质,包括扎实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美术创意、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传承与研究地方文化的基本素质等。相较于以往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如今除了拥有扎实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之外,创意能力、跨学科进行美术研究的能力及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另一方面是综合素质,具体而言包括教育教学基本能力,合作与沟通、探究与反思的基本能力等。就师范教育教书育人的特点来说,以往普通高校都很重视对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以保证其毕业后能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而新时代的毕业生要面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要面对接收过众多外部信息、思维活跃的学生,拥有过硬的教学技能仍可能无法成功驾驭课堂,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然后思考出一套适合所教班级学生的教学设计才能行之有效,这考验的就是教师的综合素质。
2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有效策略
如今很多普通高校都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求学生毕业后能很快融入社会,胜任与所学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就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毕业后能快速融入社会并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理想状态。要让学生达到这种“理想状态”,就需要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相应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素质的问题。
2.1课内、课外为学生提供用专业术语清晰表述自己观点的机会,培养学生擅长且乐于与人沟通、交流的基本素质
在平时与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闲聊时能说会道,但一聊到专业问题就表达不清,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性格等方面的原因不喜欢与人交流,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在课内、课外都要为学生提供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在课堂教学(包括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可提供讨论环节让学生自由发言,使其学会使用专业语言来评价作品或者描述创作过程,也可让学生课前预习新课内容,若有学生对新课内容中的某个知识点了解得比较多,课堂中可鼓励这些学生来讲解这个知识点,比如,讲解山石的基本画法这一技法理论时,若有学生课前通过观看网络视频或阅读相关书籍已自学了这方面的知识,上课时就可鼓励这类学生大胆站上讲台讲解,讲完之后教师再根据情况补充。课外可让学生组织、参与社团活动,从而锻炼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可根据自身优势组织书画社团,招收本专业和别的专业的成员,组织书画创作、书画义卖、书画进校园、书画进社区等活动,这样的活动既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又能培养自身与人沟通、交流的技巧。
2.2将美术历史与理论教学落到实处,培养学生扎实的史论功底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意识
高校美术类各专业都开设了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等美术历史与理论课程,但真正能将这类理论课程用心学好的学生为数不多。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基础美术教育的主力军,需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任务,因此,不改变以往这种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态度是行不通的。比如,带领八年级学生学习《寄情山水》这一课时,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山水画的创作方法,还需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概况,懂得欣赏山水画作品,并能领略传统艺术作品的魅力,这就要求中学美术教师既要熟悉山水画史,又要对山水画作品有深入的理解。高校开设的美术历史与理论的相关课程就能使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即未来的美术教师获得这些知识与能力。除此之外,在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多开展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专题讨论。比如,学习石窟艺术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敦煌文物流失海外的相关视频,然后让学生讨论流失的原因及如今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它,用一个个实例激发学生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艺术的热情,培养他们弘扬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的意识。
2.3专业技能训练课注重过程,让学生对艺术创作的具体步骤有清晰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
以往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我们没有特别将普通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与美院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区别开来,在教学模式上过多仿效美院,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美术作品最终的效果。如今,我们要打破这种教学模式,在动手实践之前教师要多讲解专业理论知识,也可鼓励部分优秀学生参与讲解。比如,在学习中国山水画这门课程时,教师首先要讲山水画的发展史及基本技法理论,而学生从前期的美术鉴赏与批评、中外美术史等课程中已了解过相关的知识,这时就可让部分学生谈谈他们对山水画的已有认识,学生在“谈”的过程中既可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可检测自己对已修课程的掌握程度。另外,教师动手示范时应该是每完成一个步骤都有清晰的讲解,让学生弄懂这个步骤的理论来源,不能只要求学生跟着模仿。学生只有在完全掌握每个步骤的理论依据后,才有可能在他们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既长于示范,又能将理论讲清楚。
2.4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联系,真正将专业课与文化素质课有机融合在一起,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12
一、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教育理念
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21世纪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包括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大纲》对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教育不再是单纯的外语语言或技能训练,而是以外语为主体,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人才的安身立命之本;宽广的知识面是21世纪学科渗透和融合对外语人才的要求;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提高外语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是外语人才生存、发展、出成果的重要保证;较高的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上述诸方面的先决条件(黄源深,2001)。
80年代中期,对外语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良好的语言技能,还要具备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以更快更顺畅地投入工作,减少工作磨合期,这成了英语课程设计变革的最强劲的动力。于是,复合型人才培养观念深入到了教育共同体中。既懂外语又懂某一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成了市场的宠儿,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这场课程设计的变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从教育战略的角度看,外语教育的决策已经滞后于市场和社会的发展,是一次被动的调适(徐海铭,2005)。复合型人才只是适应性人才。事实上,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会进一步加快,学生未来工作的不可预测性会进一步增加,无论学生在学校进行怎样的知识复合,他们在踏上社会后,都要受到重新学习新知识和可能更换职业的挑战。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以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文秋芳,2002)。
那么,人才培养的真正目标到底是什么?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纵观大学发展的历史,大学有其独特的轨迹,有其特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Burton,1998),不能仅由外部需要决定。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是以素质教育作为基点着重考虑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市场需求,还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点着重考虑培养有什么知识和技能类型的人才,认识不同,实践结果也将不同。只有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扎实的知识、健全的人格以及善于创新和再学习能力的人才才是社会真正的需要。特别是国际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实际上是知识和科学技术的竞争。知识经济已在全球经济的竞争与合作中越来越明显地发挥着主导作用。而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知识的增长就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知识资源就会枯竭,社会也就不可能进步和发展。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经历了从培养语言技能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草创阶段到以培养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的复合型、适应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被动调整阶段,再到现在的以培养具备创新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主动变革阶段。这是个从自足自满转变到被动调适再转变到主动寻求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的过程,这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补充与完善的过程。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的一点思考
(一)课程设置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观念到制度,从教师到学生,从软环境到硬条件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建设。学校本身就要创建“自主创新型大学”,应找到自己特定的改革途径和方案。目前没有一种共同的方案、共同的变革速度可以适用于所有大学。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和原则的具体体现,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外语专业人才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课程设置不是在原有教学计划中增加几门应用性课程或强化某种训练就可以完成的;而是根据其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选修与必修等课程的一种科学有机的优化组合,旨在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科学性(王金洛,2005:39)。课程设置上应更具有弹性化、多元化、灵活性、包容性和合理性,使教学计划结构化,教育管理科学化,学生选课自主化,能力培养系列化。
1)培养创新素质的外语专业人才,其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生要具备的不同的知识面,如:(1)培养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的普通基础课---通识教育模块;(2)培养外语专业学生打好扎实语言基础的专业技能模块---专业人才的立足之本;(3)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文化与跨文化类课程---人类文化素养专业知识模块;(4)培养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相关知识课程---相关专业智性素质模块,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材应有专业教师共同参与,以达到专业渗透、方向交叉、知识宽厚、突出素质的目的(李传松等,2006);(5)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课程---智性与表达素质模块,包括课堂教学中的听力、会话、写作、口译笔译和修辞等实践课程,以及包括网络自主学习、第二课堂活动(英语角、英语电台、英语竞赛、英文报纸编辑、英语电视短片制作等)、社会实践(外事接待、商务调查、采访、参与项目设计等),以造就高素质的外语专业人才。
2)专家指出:外语专业人员存在着严重的“思辨缺席症”。这是长期以来外语专业教学突出语言知识层面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外语的人文性的结果。外语是一门极富人文精神的学科而不是纯粹的工具学科,所以语言教学应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水融,不可分割。缺乏文化素质和人文内涵、缺乏多维的思维方式和健全的人格结构的外语人才是很难适应多变的21世纪社会生活的挑战的。“要学习、掌握外语技能,了解、运用外语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国文化,以保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外语专业教育更应该也必须把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育放在首位”(杜瑞清,2004)。而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知识面的相对狭窄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外语专业教学课程应该既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熟练地掌握语言技能,又要通晓一定的人文科学,具备较广博的文化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的智性发展。如:近年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适应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的需要,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在实践中有效地调适自己的行为。
但在跨文化交际的学习中,人们普遍认为语言行为比非语言行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因而外语教学中涉及非语言交际的内容十分缺乏。而根据著名人类学家Birdwhistell的分析,语言至多只占整个交际过程的35%,而其余的信息都是依靠非语言交际完成的(转自庄恩平等,2006:16)。非语言行为存在于每个国家及民族,不同民族的非语言行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因此,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应增加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特别是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其得到应有的重视,并可结合多媒体光盘,网络资源等做有效的配置和充分利用。
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课程设置中还应涉及中国优秀文化,改变以往外语专业学生对所学语言国的了解大大甚于自己国家的状况。让学生懂得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人类知识的巨大财富,若不加以重视和保护,将渐渐流失,甚至被别人拿走;让学生懂得:“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只有通过对文化进行比较分析,才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观念、认知民族精神的实质,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从比较中感悟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学生也才能更敏锐地感触到可能连外国学者也感觉不到的东西。这也将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思考的主动性。学生通过研究和思考,才有可能超越前人,形成新的思维视角,才能反思原有的认识体系,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完整建构,这是高层次的创新活动,也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也只有这样,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才能更到位、更有效地做好使全球知识本土化、本土知识全球化的工作。才能肩负起“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理解中国”的重任。通过拓宽文学类、文化类和社会类课程的设置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人文素质,拓展他们的思维方式,健全他们的人格结构,培养他们的智性发展,使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这既是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应有的方向,也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教学方法
传统的外语专业教学,教师是输入的主要源泉,侧重学生技能的训练和运用。而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已迅速发展,教育部基础司制定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几乎相同的目标和能力标准;同时,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也在快速发展;英语教学的要求和水平全面提升;知识经济的发展又呼唤着创新人才。这些都对高校外语专业提出了强劲的挑战,也为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教育部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教育方法的改革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必将带来教学方法的改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是以个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生知识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和发现得来的。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意义建构只起引导、帮助和促进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揭示了认知规律,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发现信息、主动参与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教师也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Kafai&Resnik,1996)。建构主义理论把教学从传统的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转向了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学习情感的培养,即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素质人才。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多模态方法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创造了更多个性化、自主式学习,营造了有创造性的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习环境。多模态教学理论提倡通过多种模态同时刺激学习者的感官,调动学习者多种感官协同运作,以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提高交际的有效性。外语专业教学可把启发式、任务式、讨论式、结对子、小组活动、课堂陈述或辩论、个案研究、学术讲座、第二课堂、网络资源等多模态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教学变得丰富而有生机。这一模式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全球化多极化的新形势,能够运用最新的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交际,能够从浩如烟海的新信息新知识中合理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和知识,能够不断地创新和创造
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课程---智性与表达素质这一课程设置模块中,尤其作为应用型大学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更应力求做到科学性、实用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其中实践性是落脚点。因此,其课程设置要加大实训、实践课力度,鼓励创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一点对语言类学生尤为重要。诚然,由于语言的特殊性,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已开设了诸如听力、口语等实践课程,但其可能还仅限于语言本身的训练,其目的是加强语言技能的基础训练。而加大“应用性”实践课程的比重,主要是指运用外语相关知识和能力在相关的专业领域里的学习和训练,突出实践性。因此,在如口语、听说课程的教学中,可尝试语音比赛、演讲比赛;同时还可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学生自己排练各种小品或其它节目等多模态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方法;并在专业方向学习中,引入相关的专业讲座或利用实习和实训基地,进入实际环境进行实际锻炼。这些活动从一个侧面补充了课堂学习理论较强而实践不足的局限性,真正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使应用性课程设置有了切实可行的落脚点。“做,然后知不足”,激发学生更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学习。通过实践环节的课程模块,不断扩大学生的专业视野,打下专业化方向基础,深化整体素质提高,加大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想,成为新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以达到人才素质的培养。
外语专业教学融入提升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的经验、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的追求,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见解与思想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此外,在大学教育过程中,相对成熟和具有行为定势的教师应该是吸引着而不是规定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学生,一起探究真知,发现未知,这是一个鲜活而充满挑战的互动过程,正是在这种过程中,师生的创新才不会徒托空言。
三、培养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教师是创新教育的激发者和实施者,没有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就无法制定外语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更谈不上采取多种手段确保培养目标的实施。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提升外语教师的整体素质,发展教师教育已成为外语教育的关键问题。国际著名语言教育专家、美国国际培训学院的Donald Freeman教授曾指出:对外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如果不把研究的聚焦对准教师,外语教学的改革绝不会有大的起色。外语教师惟有积极进取,潜心研究,勇于创新,才能不负厚望。对外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不仅需要专职研究人员,更依赖于教师的参与,这已在国内外引起普遍重视。只有当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真正参与教学研究,研究的视野才不会出现盲点,研究的结果才会更全面、更切合实际,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外语教学改革。
(一)树立教学研究意识
外语教学研究首先是教育研究,其首要目标是提高外语教育水平和外语教学质量。教学实践证明外语知识和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光凭此难以胜任今天的外语教学工作。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本学科知识技能和自如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还要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与效果,以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具有反思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学习和研究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应寻求教师自己的视界与学生视界的融合和心灵的沟通。应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制定近期、中期、远期计划并付诸实施。针对自身的研究兴趣,进行语言本体(如语言学、语义学、心理学等)、教育教学理论(如教育学、教学原理等)或具体实践层次(如课堂教学、教案设计、教材评析等)的研究,从而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戴炜栋等,2006:8)。外语教学法是一门探索和揭示外语教学规律的科学。以往的外语教学研究法注重拓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培养其语言技能。随着人才培养创新目标的提出及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素质教育和人本教育的理念越来越重要。我们在外语教学研究中更应涉及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开发等等。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研究要涉及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理论,所以外语教学法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概念(孟臻等,2005:25)。
四、结语
一个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专业知识,通晓两门外语,且有相关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应用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的高素质外语专业毕业生,必将具有更强大的竞争力。高校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朝着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方向发展是历史规律和社会进步的必然。外语教学理念、外语教学改革本身是个永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Kafai, Y. & Resnik, M. Constructivism in Practice: Designing, Thinking and Learning in a Digital World [M].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s, 1996.
[2]Richards, J. C. & Lockhart, C. 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3]Ungerer, F. & Schmid, H.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4]William, M. & Burden, R. 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UP, 1997.
[5]伯顿・克拉克[美].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陈等.关于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 外语界,2002(1).
[7]戴炜栋,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 外语界,2006(4).
[8]杜瑞清.英美文学与英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9]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
[10]李传松,许宝发.中国近现代外语教育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1]孟臻,须文瑜.反思外语教学法研究---谈外语教师自身发展[J].外语界,2005(6):25.
[12]王金洛.关于培养创新型英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5(5):39.
[13]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14]徐海铭.近30年中国英语课程设计范式变革之检讨及其现实启示[J].外语界,2005(5).
[15]张省林.英语写作心理障碍及其调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5).
[16]郑艳.认识外语专业内涵,建立研究性教学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J].外语界,2006(3).
篇13
在护理教育和临床带教过程中,存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重视职业素质培养问题。同时心理健康是接受护理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是保证护生完成学业、塑造品德和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护生的职业素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护理教学质量。
1 护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笔者认为,应从专业思想、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三方面着手培养护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1.1 巩固专业思想,提高政治思想素质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一刻不能忽视党的方针政策和相关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不能放松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取向。护生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的情况,直接影响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职业素质教育和培养过程中,要重点抓专业思想的巩固。以往在课堂上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时,护生从理性上容易接受,对白衣天使的角色充满美好的憧憬。然而,通过临床见习、临床实习或探望病人的机会后,看到护理工作确实琐碎、繁忙,不少护生就产生思想波动,打算弃护改行。因此,必须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帮助护生树立学护从护的志向,达到真正热爱护理工作,巩固专业思想。
开学伊始,首先让学生观看有关护士职业规范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护理专业,了解护士应具备的素质。要求每位学生学习南丁格尔的高尚品质,并以此为榜样,塑造自我形象,从而萌发职业自豪感,逐步确立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和热爱护理岗位、献身护理事业的崇高精神。同时,专业思想教育应贯穿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随时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连续不断的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使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
要加强临床带教工作。首先要选好带教老师,带教老师应选择既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又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人员。在带教过程中,能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随时注意学生的职业自豪感,以临床实例说明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如在抢救危重病人时,护士在抢救第一线,与医生共同配合,抢救病人生命;在观察病情时,护士位于前哨,为诊断治疗疾病提供第一手资料,以此启发护生认识自身职业的高尚与神圣。
1.2 注重护生业务素质培养
业务素质是护理人员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护理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绝大多数工作是通过操作来完成的。作为一名护生熟练地掌握护理的基本技能,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尤为重要。
充分提高课堂效果。教学中,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合理安排自学、讲授、练习的内容,采用精讲多练的方法,理论基础、专业知识着重讲透机理,技能内容必须做到规范、准确,一丝不苟。
理论联系实际。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要主动、耐心的为学生讲解和做示范动作,对不同水平的同学采取不同的带教方法,不厌其烦的解说,培养护士临床思维方法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其真正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护生适应医学和护理科学发展。
1.3 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
解除病人之疾苦,这是医护人员的天职,而护士是患者接受身心治疗和康复的最佳指导者。要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护理人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从新生入学开始做起。
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榜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课堂学习环境讨护生影响极大。任课教师是护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其表率作用对护士道德行为的形成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操作示教、实验带教时,要做到仪表端正、情绪稳定、语言亲切、动作轻稳等,这些都会不断感染护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要加强护生语言修养。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体现个人文化修养的程度,培养护生良好言语习惯,必须从平日具体小事做起。病人不同于正常人,由于其身体受到疾病的折磨,情绪不稳定,这就更需要特别的关心和理解,护理人员应把病人看成是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样才能说出使病人感到亲切、诚恳的言语,病人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任课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学习规范化的礼貌言语,在课堂中指导护生如何掌握和使用礼节性、鼓励性、暗示性等语言,使学生感到人与人之间应当相互尊重,提高护生加强言语修养的自觉性,为将来使用良好的语言,在心理护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1 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教室内的气氛,是教师与学生间和学生们相互间彼此交往,态度感应上形成的社会风格,如欢迎-拒绝,热忱-冷淡,容忍-严格,民主-专制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心理健康。一个教室内特殊的社会风格,教师起着主导乍用。老师要提倡学生主动地参加学习,共同设计教室内的活动,教师提出意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决问题,计划学习进行的程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作风的课堂气氛,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2 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自身心理的个别差异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给学生设立适当的志趣水平,在不偏离教学大纲的情况下,制定的课时目标应与学生实际的能力相符合,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设立较高的学习目标,对能力不强的学生学习目标不要过高。以适当的志趣水平激励学生内在动力,促成学生努力向前的心境。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心理键康是学生自身的内在特征,应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培养自己健康心理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忙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实践技能的训练,更要注意学生中由于心理因素所产生的多种不良倾向,帮助克服心理障碍,培养护生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