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科研项目资产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研项目资产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研项目资产管理

篇1

高校附属医院大多是集教学、科研、医疗、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重大战略的提出,国家对科研事业日益重视与支持,“科技兴医”意识的不断增强,科研经费投入越来越多,主要包括有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是指来自承担国家或地方政府常设的计划项目或者专项项目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横向科研项目经费是指来自对外开展科研活动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包括合作研究、委托研究、技术开发或咨询、技术服务与转让等合同方式取得的经费以及承担各党派、社会团体、专业 研究机构等非政府机构科研项目取得的经费。科研经费在医院各项经费中比例的逐年提高,使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主要包括科研所用的医疗器械、仪器设备、设施、软件、图书、实验试剂、材料等。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工作实践与经验,谈谈如何加强高校附属医院科研资产的管理。

1 加强高校附属医院科研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1.1 新会计制度的要求:财政部颁发的新《医院财务制度》、《 医院会计制度》于2012年1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全面实行,新制度中针对科研、教学经费管理混乱问题对科教支出会计处理作了明确规定,同时对资产按经费来源来管理,科研经费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加强高校附属医院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管理是新会计制度的要求。

1.2 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科研经费是专项资金,国家是科研经费的所有者,医院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所以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应归医院所有,应纳入医院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但在实践中由于人们对科研经费认识上的偏差和相关制度不完善,致使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管理混乱,出现了账账不符,有账无实等现象。加强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资产管理需从转变思想观念、完善管理制度、增加管理手段等方面着手,使科研经费发挥应有的作用。

2 高校附属医院科研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制度不完善。科研项目往往涉及范围广,资金来源比较复杂,又存在不确定性,而各类项目都有自己相应的管理办法,对经费使用的要求没有统一的规定,各高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主要针对科研经费提成比例的具体规定,对于财务人员、科研人员来讲,购置资产的管理制度往往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

2.2 管理职责不明确。目前大部分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实行多级管理形式,存在着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所在科室、设备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等多头管理现象,使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处于都管而实际都不管的状态。

2.3 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缺乏统一规划。目前,科研经费开支审批实行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添置设备归各课题组使用。而财务部门只反映科研资产的金额,科研设备的利用率不清楚,所以财务部门无法知道科研设备的购置、利用是否合理,从而造成科研设备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下,有些设备被长期闲置,造成大量浪费。

2.4 科研资产验收入库手续和日常管理不严格。购置后的科研仪器设备由课题组保管,有些由科研人员自行保管使用,往往项目结题后或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动时,没有办理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有些就变成私人财产,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对科研经费购置的材料缺乏管理意识,科研经费购置的科研试剂等材料往往是未经入库,已投入使用直至报销时,财务部门指出按规定不入库不能报销时,课题负责人才办理假入库、出库手续,违反了医院财产物资的管理

制度。使用科研经费购买图书随意性大,图书用途不明,作为固定资产不办理资产登记手续,不办理图书入库,存留在课题组,致使图书资源浪费,重复购买,无法共享资源的现象频发,造成科研经费在一定程度上的浪费。

2.5 科研经费购置的进口免税科研用品,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进行其他处置,不符合海关要求,影响医院今后享受免税优惠政策。

2.6 科研活动形成的著作权,专利权等没有在资产部门登记管理,没有作为无形资产管理,也没有给医院带来价值。

篇2

大部分农业科研所的项目预算编制都是由科研人员进行编制的,由于课程负责人没有认识到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全凭经费,缺少财务人员的参与。编制的预算缺少合理性、科学性,在实际支出过程中,与预算存在一定差距。这就导致了在实际报销中有许多不合理的支出。

(二)配套资金不到位

有些农业科研所的科研项目需要当地政府或单位给予一定的配套资支持。农业科研所为了争取到项目,盲目的填写配套资金,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导致项目预算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最终无法进行科研项目验收。

(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不严格

在实际工作中,农业科研所缺少有效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而且单位领导往往重立项轻管理,忽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经费支出权限完全下放给课题主持人,造成课题主持人在经费使用过程中比较随意,不按预算执行,超出开支范围和标准。这就导致了科研项目验收过程中,经费决算不过关,而且科研项目经费也没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科研项目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农业科研所通过课题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为国有资产,纳入单位固定资产统一进行管理,但往往科研项目经费实行课题负责制,经费的使用权归课题主持人。这就造成了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象一些常用的试验仪器、照像机、录像机等,这些只需要几个课题组共用就可以了,但一些课题只要有钱就购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无形中增加了科研研究成本。象照像机、录像机等常用设备,往往只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后,就归科研人员私人所有了,课题结题或更换课题主持人后,没及时办理交接手续,使得资产仍滞留在个人手中,造成资产的流失。

(五)缺少内部监管机制

农业科研所的科研项目缺少单位内部监管,不建立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及项目结题时,不进行项目绩效考评与财务考评,疏于检查和监督,出现经费支出随意、项目不按进度执行、突击花钱、项目结题不结账等现象。

(六)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缺少沟通,自身业务素不高

科研人员只注重专研科技知识,对国家、省市及单位的一些财务管理制度了解不够,加上对财务知识的匮乏,在课题经费管理上随心所欲。一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人不强,对本单位的科研项目不了解,在工作中又不能及时与科研人员多沟通,使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农业科研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注重科研项目预算编制

科学合理编制项目预算是农业科研所成功申报科研项目及项目顺利验收的关键。一般的科研项目经费一经批准不能调整,所以在编制项目预算时,科研人员要会同财务人员一起进行编制,编制时应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的水平,从实际出发,结合目前市场价格,对各种支出进行细化,并列出预算依据。并组织一定人员进行反复讨论,最终编制出支出结构合理、可行性强的科研项目预算。

如果遇到预算申报与批复金额不一致,应要根据批复的金额,组织相关人员在申报的基础上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主管部门。

如果遇到一些横向的小课题,经费少没有预算,应根据协议金额,组织相关人员自行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

项目立项成功后,科研人员要及时将项目预算送交财务部门一分,以便财务人员按预算进行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控制。

(二)加强农业科研所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财务部门要与科研部门紧密配合,加强科研项目预算控制。财务部门可以选择一套具有项目预算控制的财务软件,根据项目预算的支出范围进行分项控制,对于目前科研项目预算支出范围分类与政府收支分类(经济分类)不一致的情况,要设置对照表,然后再往财务软件中输入分项预算,这样就有效的控制了项目预算。财务部门要定期将课题预算的执行情况反馈给课题主持人;课题主持人根据支出情况和用款进度,调整支出结构,按预算计划执行。

(三)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农业科研所的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编制预算时,一定要有会计人员参与,并根据本单位的自有资金实力,合理安排配套资金,保证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并按进度完成科研项目预算。

(四)加强科研经费的日常管理

项目经费管理是农业科研所科研课题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对促进科研课题的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收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科研项目经费合理使用,关系着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所以在日常项目经费管理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所应根据国家、省市的财务管理制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全面的、可行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要涵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经费审批、报销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内部管理办法。这样就有效地规范了各科研项目的财务行为,确保了科研项目经费按预算计划使用,顺利完成科研任务。

2.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科研项目要分户管理。项目经费一到账户,要及时按项目名称、负责人建立明细账,不管课题大小都要按项目分设明细账,确保各项目独立核算。

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严把原始凭证审批关,看原始凭证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票据是否真实合法。特别要注意与农民间的经济往来,由于单位性质是农业科研所,所以与农民间的经济往来特别多,财务人员一定要认真审核与农民间的经济往来,报销票据一定要有合同、支付表、身份证复印件、电话,以证明支出真实性。通过严把审核关确保科研项目资金按预算规定用途开支,确保项目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

外拨课题经费时,一定要有合同,合同中要附有经费使用范围,年终要有外拨经费的使用明细账、凭证复印件。主持单位要负责考核项目的进展情况,财务部门要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

科研项目结题时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单位的结题管理办法进行结账处理,避免长时间挂账。

(五)加强用科研项目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

对农业科研所用科研项目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必须统一纳入单位的资产管理,按照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进行登记、建卡、核算。购买前,要根据项目预算提出政府采购申请,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领导进行审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固定资产情况,避免重复购置,统一购买、验收;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科研项目所在部门要及时提出申请进行报批;每年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组织一次彻底的固定资产清查;科研项目结束或人员调动时要及时清理和收回固定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六)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

农业科研所应建立一个由科研、财务等人员组成的内部监管部门,定期对本单位的科研项目进行课题任务完成情况和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可以通过课题主持人汇报、现场验收、财务审计等查找问题,减少浪费,规范科研行为和财务行为。科研项目结题时要对项目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和财务评价,项目实施的成效与项目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挂钩,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项目经费的依据。

(七)提高财务与科研人员素质,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农业科研所财务人员要多宣传财务管理制度,让科研人员了解有关财务规定和课题经费管理办法,自觉遵守有关财务规定,提高科研人员合理使用项目经费的意识,为保质保量完课题任务提供保障。科研人员也要多与财务人员进行沟通,让财务人员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了解科研项目的情况与进度,这样才能更好便于财务人员进行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只有通过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互相沟通、紧密配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科研工作的全面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小燕.现行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课题(项目)经费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9(1).

篇3

一、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项目预算编制都是由科研人员进行编制的,由于课程负责人没有认识到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全凭经费,缺少财务人员的参与。编制的预算缺少合理性、科学性,在实际支出过程中,与预算存在一定差距。这就导致了在实际报销中有许多不合理的支出。

(2)配套资金不到位有些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需要当地政府或单位给予一定的配套资支持。农业科研单位为了争取到项目,盲目的填写配套资金,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导致项目预算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最终无法进行科研项目验收。

(3)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不严格在实际工作中,农业科研单位缺少有效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而且单位领导往往重立项轻管理,忽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经费支出权限完全下放给课题主持人,造成课题主持人在经费使用过程中比较随意,不按预算执行,超出开支范围和标准。这就导致了科研项目验收过程中,经费决算不过关,而且科研项目经费也没得到有效的发挥。

(4)科研项目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农业科研单位通过课题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为国有资产,纳入单位固定资产统一进行管理,但往往科研项目经费实行课题负责制,经费的使用权归课题主持人。这就造成了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像一些常用的试验仪器、照相机、录像机等,这些只需要几个课题组共用就可以了,但一些课题只要有钱就购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无形中增加了科研研究成本。像照相机、录像机等常用设备,往往只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后,归科研人员私人所有了,课题结题或更换课题主持人后,没及时办理交接手续,使得资产仍滞留在个人手中,造成资产的流失。

(5)缺少内部监管机制农业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缺少单位内部监管,不建立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及项目结题时,不进行项目绩效考评与财务考评,疏于检查和监督,出现经费支出随意、项目不按进度执行、突击花钱、项目结题不结账等现象。

(6)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缺少沟通,自身业务素不高。科研人员只注重钻研科技知识,对国家、省市及单位的一些财务管理制度了解不够,加上对财务知识的匮乏,在课题经费管理上随心所欲。一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人不强,对本单位的科研项目不了解,在工作中又不能及时与科研人员多沟通,使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措施

(1)注重科研项目预算编制科学合理编制项目预算是农业科研单位成功申报科研项目及项目顺利验收的关键。一般的科研项目经费一经批准不能调整,所以在编制项目预算时,科研人员要会同财务人员一起进行编制,编制时应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的水平,从实际出发,结合目前市场价格,对各种支出进行细化,并列出预算依据。并组织一定人员进行反复讨论,最终编制出支出结构合理、可行性强的科研项目预算。如果遇到预算申报与批复金额不一致,应要根据批复的金额,组织相关人员在申报的基础上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主管部门。如果遇到一些横向的小课题,经费少没有预算,应根据协议金额,组织相关人员自行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项目立项成功后,科研人员要及时将项目预算送交财务部门一分,以便财务人员按预算进行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控制。

(2)加强农业科研单位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财务部门要与科研部门紧密配合,加强科研项目预算控制。财务部门可以选择一套具有项目预算控制的财务软件,根据项目预算的支出范围进行分项控制,对于目前科研项目预算支出范围分类与政府收支分类(经济分类)不一致的情况,要设置对照表,然后再往财务软件中输入分项预算,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项目预算。财务部门要定期将课题预算的执行情况反馈给课题主持人;课题主持人根据支出情况和用款进度,调整支出结构,按预算计划执行。

(3)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农业科研单位应根据国家、省市的财务管理制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全面的、可行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要涵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经费审批、报销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内部管理办法。这样就有效地规范了各科研项目的财务行为,确保了科研项目经费按预算计划使用,顺利完成科研任务。

(4)加强用科研项目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对农业科研单位用科研项目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必须统一纳入单位的资产管理,按照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进行登记、建卡、核算。购买前,要根据项目预算提出政府采购申请,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领导进行审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固定资产情况,避免重复购置,统一购买、验收;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科研项目所在部门要及时提出申请进行报批;每年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组织一次彻底的固定资产清查;科研项目结束或人员调动时要及时清理和收回固定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篇4

篇5

一、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虽然为科研经费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这些条例不够完善,适用性界定模糊、操作性标准不一,合理性也有待进一步商榷,一些条款甚至不具备执行的条件,存在不可操作和执行难的问题。缺乏一套完整的、可执行和监督的标准或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实际操作中便无章可循,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都会给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带来不良后果。

(二)管理意识不到位

高校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大多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度。对拨入的科研经费到账后的使用方式,主管科研的领导及科研负责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重立项轻管理。他们认为这些经费是科研小组自己立项争取来的,项目负责人有较大的经费使用权和自主支配权;只关注完成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对于科研经费开支的合理性并不重视。此外,也有科研负责人将经费转到协作单位,如:财政拨入30万元,以其他方式转出20万元,高校财务根本无法控制资金在校外的使用情况。为了防止这些来之不易的科研资金外流,高校在经费监管方面一般采取较为宽松的管理模式,对于所谓的这些“身外之财”,学校往往睁只眼闭只眼。只要科研人员多出科研成果,努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及科技水平,在经费支出上只要是合法的原始凭证,就可以报销。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并不作要求,未严格执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结项审批大多数是由课题负责人自己上报经费的使用情况。科研经费管理意识薄弱,是科研管理问题形成的首要原因。

(三)管理体制不完善

近年来,由于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渠道广、项目多、涉及部门较为分散,负责科研项目技术层面管理的科研主管部门,非常重视项目的争取或管理费的提取,却常常忽视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实施跟踪监检。由于财务部门只负责经费管理,不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无法判断其科研经费的使用是否规范。这就造成在经费的管理上,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无法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使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酿成管理松懈无序的严重后果。

(四)科研经费运用不合理

在与兄弟单位交流科研经费的管理经验时,大家普遍感到,当前财务人员似乎仅仅只是经费的保管员,仅需履行“只‘算’不‘审’”这样一种报销手续。在经费的报销过程中,很难从客观上明确界定经费开支是否合理。科研经费用于个人消费的现象时有发生,真正用于研发的费用却占较低比例,这种情况在横向科研课题经费支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探亲差旅费作为调研旅费报销,培训费中含旅游费、通信费等与课题项目无关的个人支出占了很大比例;且存在着以协作费、劳务费等虚假名义外拨科研经费的问题。经费报销的内容脱离了科研课题实际,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和违规性,把科研项目经费当作其个人“小金库”。此外,有些科研负责人同时承担着几个课题,经费混用、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并陷入只要是用于课题研究就行,至于如何区分并不重要这一误区,造成科研项目成本准确性不够。经费在执行的过程中缺少管理和监督,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五)结余资金处理不及时

根据财预[2010]7号通知,财政部关于《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纵向科研项目的净结余应归还原资金渠道,此规定使其结余资金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横向科研项目资金结题不结账现象在高校中仍然较为普遍。科研项目早已结题并通过项目下达至单位验收评估,可结余资金却长期挂账。此外,由于高校对这些科研项目结题后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使得经费结题与结账的过程相脱节,长期挂账的剩余资金被用于科研项目以外,从而造成了经费的流失。结题不结账还会导致科研项目使用的固定资产无法进行及时清理,结余资金不能分配,形成高校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同时也增加了财务人员会计核算和项目管理负担。

(六)科研资产管理松懈

随着高校科研规模的不断增加以及科研项目水平的提高,学校所拥有的科研资产也越来越多,但在科研资产的管理上依然存在以下隐患:重科研经费的申请,轻科研经费的管理;重事业经费资产,轻科研项目资产;重有形资产管理,轻无形资产的管理。这些现象导致高校科研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不规范,难以做到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另外,纵向的科研经费一般研究期限在两年以上,这些经费是随着课题研究进度的需要而陆续产生的,时间跨度较大。财政部门要求使用单位的项目预算经费必须在某个时间节点达到序时进度,若单一的追求节点达标,就会使其与实际需求相脱节,形成突击花钱这一不良后果,开支一些与课题无关的费用;或超前配置高、精、尖的仪器设备,造成高能低用、高价低效、重复购置资产等现象,使得正常的科研经费被挪用、挤占,从而造成了资产流失和科研项目经费的极大浪费,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二、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对策

(一)增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

为提升高校的自主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呈递进式增长的科研经费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科研小组取得的各项经费,无论其来源渠道,必须纳入高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分账核算,确保专款专用。管理科研经费的学校领导、项目负责人及财务人员都要充分认识到,科研经费不是某个人的私有财产。对此,学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各项措施,提高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认识,增强科研经费的管理意识,树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使用观念。

(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上,学校财务、科研管理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应各司其职,加强沟通与协调。学校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对经费使用及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纵、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项目实施办法。对科研项目实行“经费记录”的控制管理,即科研部门根据项目合同派发一个封面上印有该项目名称、各类费用的支出标准、期限、金额、使用范围、使用方法、使用原则和报账手续等的记录本给该科研小组。财务部门在此“经费记录本”加上财务编码(主要是提高科研项目经办人的报销效率,财务人员按此财务编码便能在众多的科研课题中迅速查找到此课题),对照项目经费使用开支的标准进行核算,及时登记科研项目的每一笔开支情况。根据“经费记录”,科研项目负责人能随时了解该课题的经费使用明细、进度,做到心中有数。财务人员要做到严格按照“经费记录”规定的项目、支出标准、范围审核报销;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报销;无“经费记录”不予办理报销业务,切实履行对经费开支的审批职责,确保高校科研人员及财务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有章可循。此外,还要提高科研项目负责人的自我约束能力,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加强科研经费结题结账工作

为了从根本上杜绝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的问题,科研项目通过验收或结束后,学校科研主管部门应及时通知财务部门相关信息;财务部门则依据经费的来源及科研经费结账的管理办法,及时处理结余资金。对一直挂账的结余资金进行全面清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项目资金拨款单位有具体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按学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结账管理办法处理。对于科研项目已经结束或通过验收的课题,项目负责人应配合财务部门按照相应规定做好结余资金清理,对逾期不办又无正当理由的科研项目,学校有权按规定严肃处理,该收回的收回,该核销的按程序尽快核销,使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真正走上系统化、正规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做好科研资产的管理工作

由科研经费产生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高校资产管理范围,合理使用,认真维护。管好用好科研资产,是科研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应转变思想观念,建立健全科研资产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加强日常管理及资产处置的监督,促进资产监督与管理有机结合;同时,创新管理手段,搭建一个共同的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行资源共享,及时做好已结题的科研项目固定资产的清理,使科研资产能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五)加强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

对科研经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明确目标,完善评价机制,杜绝经费在管理及使用中违规违纪等现象的发生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保证。高校应逐步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制度,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和追踪问效制度。一方面采取自评、交叉评、系统评和监督机构评等多种形式;另一方面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从科研项目的技术水平、科技含量、经费成本、取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多方面来进行考核,推进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以确保科研项目资金能切实地发挥效益。同时,根据考评结果,采取一定的奖励或惩罚措施,鼓励教师积极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

【参考文献】

[1] 卿文洁.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探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1,14(1).

篇6

一、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缺乏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科技企业,随着企业经济生产的发展,投入加大,固定资产数量增加较快。但在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上,呈现出缺乏管理的现象,没有设专门人员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亦未很好地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上述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无法令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实际数量与使用状况及时掌握,致使当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盈亏、毁损及报废等状况出现之时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企业固定资产遭受损失,阻碍了企业健康发展。以下为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的表现:

(一)账务处置比较混乱,口径和核算方法不统一

《企业会计准则(2006)》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而持有的;二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而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科技企业一般都拥有的与科研有关但并不直接为生产服务的资产设备,如图书、标本、科研仪器、电子设备如手提电脑,有些设备由于更新快、流动性强等原因,对于是否应该列入固定资产帐目核算和管理,就存在比较模糊的认识。 在核算上,一般企业用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时,帐务处理是: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然后在使用年限内再提取折旧费平均分摊。但科技企业一般都有科研项目费和专项项目经费,这些经费一般是从国家财政资金渠道下拨,当使用这些经费购入固定资产时,既要反映资产的增加,也要反映专项经费的支出,所以应当在设备购置到位、验收完成后将资产价值一次性计入资本公积,帐务处理是: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然后借:专项应付款,贷:资本公积。在该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如果按企业会计制度,需要计提折旧:借:科研成本,贷:累计折旧。科研成本计入当年损益,造成科技企业本年利润降低。如果不再按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折旧,又会影响固定资产净值真实性,造成固定资产净值虚增。这也是科技企业固定资产帐务处理比较混乱的地方。一些科技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当需要用科研项目经费预付购置仪器设备的款项时,因为需要反映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所以必须:借:专项应付款,贷:银行存款;而一般企业预付购置款时,必须:借:预付账款,贷:银行存款。与一般企业相比较,科技企业的账务处理方法在报表上就体现不出预付账款金额。科技企业有时会有上级主管部门无偿配置和调拨的电脑等专用设备,根据财务体制规定,应当纳入固定资产账目核算和管理,但一些企业并未按规定入账。一些科技企业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现象,忽视财务管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在工作中漏记固定资产账目的现象常有发生。有些中小科技企业,将房屋修缮处理费用、仪器设备维护费用、增置费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不符合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部分亦计入固定资产中成本中,造成固定资产价值不实。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

1、管理意识较差

科技企业因为生产与科研并重,企业固定资产中既有为生产经营而持有的,也有为科学研究而持有。对于非经营性资产,因为不能直接投入生产经营中创造经济效益,其管理容易被忽视,从而出现漏洞。因监管力度不够而存有账外资产,科研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由于从科研项目经费列支,当项目结束之后,应当把固定资产转交企业管理与使用,但是一些企业没有履行规定手续,导致此部分固定资产置于账外,失去有效监管,造成企业资产流失。

2、账务管理粗放

只有购置固定资产时的支出帐,没有二、三级的资产明细账、明细卡片,记录每件资产的详细资料及存放使用状况。也没有固定资产帐帐、帐实、帐卡相符的核对,固定资产帐面记录与实际情况偏差长期存在,没有及时调整。

3、重购置、轻管理

科技企业往往会有科研经费,使用科研经费购置试验仪器、科技开发设备时,由于是财政资金,购置时需可行性论证和层层审批,极其重视,购置回来后便只使用,不管理,常常几年都没有清点。贵重精密的科研仪器没有制定使用保管和操作规定,没有专人管理,没有掌握操作规程的技术人员随便操作,造成仪器损坏、付出高额的修理费,浪费国家资金,也造成企业的损失。科研项目负责人购置电子设备后,个人使用时,往往没有企业资产的意识,把企业资产当成个人资产,企业对这部分固定资产基本上失去监管。各使用部门在固定资产的调拨、转让、毁损及报废和变卖之时,通常不按规定程序进行上报审批,而是自行处置,违反了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程序。

4、固定资产清查制度不落实

虽然企业一般制定有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但由于科技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一般都比较简单,财务机构更是人员少,工作事务繁杂,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难于每年进行固定资产的实物盘点和清查,年度审计时审计人员一般也不会检查实物,只有多年一次的清产核资才会进行比较彻底的清查盘点,而这时很多固定资产已经购置多年,使用部门变更、资产损坏或者报废甚至已经变卖,帐实不符严重,给固定资产管理带来很多问题。

5、管理制度不健全

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企业时,也相应制定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但一般都会沿用部分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内容,而且制度的制定也比较简单和粗放,没有引入企业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都是由财务部门管理,但资产实物一般都不在财务部门所能管辖的范围内,各个资产使用部门如实验室、技术开发基地、办公室、基地服务中心等各用其物,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当需要清查和盘点固定资产时由财务部门分别和各个部门单独交涉,各部门资产情况有变动时也不及时报告财务部门,造成管理低效、无序。

二、健全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固定资产类别与核算方法

科技企业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兼有科研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的特点,既有一般企业为生产经营和管理而持有的厂房、生产设备、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等,也有科研事业单位为科学研究公益服务所持有的实验室房产、实验仪器设备、电子设备、图书、标本等。《企业会计准则(2006)》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给予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固定资产标准的灵活性,科技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类别,如:土地、房屋建筑物、生产设备、专用实验仪器、电子设备、交通工具、家俱用具、图书及标本,等。建立固定资产总账、二、三级明细帐及单项卡片、固定资产明细登记表,准确详细地记录固定资产来源、验收、使用、保管、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在帐务核算方面,区分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和科研项目经费(财政资金)购入固定资产,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按企业会计制度核算;科研项目经费(财政资金)购入固定资产可参考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购入固定资产时一次性支出科研项目经费,同时计入资本公积,不再计提折旧,既确保国有资本增值保值,同时又不重复计成本,真实反映科技企业的利润情况。

(二)加强管理意识

企业资产是企业立身之本,固定资产自身价值较大、使用时间长、能为企业生产创造出经济效益,是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上至企业领导层、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都必须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和责任感,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摒弃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的狭隘意识,在企业员工中普及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及规定等,形成遵章守法、依法办事的风气。

(三)落实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企业或多或少都建立有一些资产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必须坚持每年清查而不是遇审计清查或临时突击清查。科技企业拥有的贵重精密实验仪器、特殊行业的科研和生产设备对环境要求较高,容易出现受损情况,例行的检查和清查易于发现仪器设备状况的变更,及时采取措施维修和养护,以利于更高效地利用设备,节约资金。所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科技企业应制定半年清查和每年清查制度,确定清查的重点,每半年和一年分别对不同类型固定资产进行清查,这样既能针对重点,又能覆盖全面。对于科研项目负责人携带外用的企业固定资产,领用时应签署领用单,每年清查时应按领用单所列资产交回检查实物后方可再次领用。清查过程中出现的盘盈、盘亏资产、以及资产状况变更,经报规定程序批准后,及时调整帐务,并查明原因,追究责任。通过清查,做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实相符,力求准确掌握企业的固定资产情况,管好企业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四)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实现控制目标的管理过程。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旨在保证企业固定资产合法合规经营管理,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首先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理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或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核算人员的分工、合作关系,实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帐务管理相结合、实行固定资产业务不相容岗位分离、制约和监督。科技企业若是行政管理部门人员较少,无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可由财务部门、各资产使用(存放)部门分别指定若干人共同组成固定资产管理小组,在固定资产购置(取得)、验收、付款、使用与保管、半年和年度清查、处置流程中相互制衡、防漏纠错,防止资产风险。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帐务管理责任在财务部门,那么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责任就不能也全部由财务部门承担。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或各部门合作组建的固定资产管理软机构)应承担起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责任。企业要制定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最后处置整个流程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流程中的操作规范和控制要求,并制定一定的控制绩效奖惩制度,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五)促进固定资产高效利用

固定资产购置回来如果闲置或利用率低,则是对企业资产的巨大浪费。科技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包括相当部分科研项目研究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对技术先进性要求比较高。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技术研究方向,设计购置资产计划,同时加强技术改造,促进固定资产技术升级。优化资产配置,在企业内部促进资产合理流动,部门共享,使物尽其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节约购置资金,并保持固定资产技术先进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六)强化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中小型科技企业普遍存在单位小,财务和管理岗位设置少、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等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低效。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专业知识,普及资产管理人员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和资产管理制度法制法规知识,配备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人员,运用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对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增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能力,使企业资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科委.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3]财政部,证监委,审计署,银监委,保监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篇7

当前我国正处于以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成果产出为导向、科技人才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注重发挥雪球效应,注重科技创新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时期。进一步激发科技创造活力,进一步挖掘创新因子以及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都成为影响到我国科技创新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在这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技术攻坚的重要时期,科研单位的创新能力对于我国农业科研创新技术的进一步提升以及农业技术生产力的加快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研单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项目的主要承担者、科技创新思路的实践者,以其自身的实验设备及相关技术人员承担了国家大部分的科研项目,而随着研究项目的逐渐深入,以及科研领域的不断细分,对各类科研设备的专业性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科研工作存在科研项目情况复杂、资源分散、科研对象范围较大、相关设备更新慢的特点,从而对科研项目研究的技术性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决定了农业科研项目的相关设备往往具有不可替代性和高成本性,这也变相增加了事业单位资产的数量,同时农业科研单位资产具有标准多、统计难、变化快、人为因素影响大等特点,资产管理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加。面对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种类多,分布广,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及不同学科的资产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农业科研单位资产的正确评估和管理也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科研单位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资产日常管理缺“匠心”1.缺乏专业管理部门及人员。虽然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单位的设备大部分仍旧是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其精密度极高,而且相关的设备采购及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设备操作技术,才能发挥这些科研设备的利用价值。然而部分科研单位并没有建立专门负责资产管理的部门,在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方面更是有很大缺失,这就使得日常固定资产的管理十分松散,无法明确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的管理责任。另外,还有部分科研单位虽然对资产购置的前期工作如预算及审核审批等十分重视,但是在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回来之后,对资产的管理工作反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在很多科研单位在进行年中或年末的绩效考核之时,科研成果、科研论文以及项目资金等往往成为考核的重点比对对象,而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往往不被纳入其中,使得固定资产的管理在科研使用过程中不被重视。在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进行验收时其在财务上的核点往往也是资金使用的规范程度,固定资产的管理情况再一次被忽视。2.在内部控制中对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部门在权力以及管理任务上进行划分是十分必要的。否则,科研单位在对固定资产进行采购过程中,在设备出现故障后的进行维修时以及日常的管理中便会出现不同部门及人员之间的责任推诿,既降低了办事效率,也不利于资产的有效管理。在农业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中,日常的登记核算实现了电算化、建立了固定资产卡片,但对于固定资产使用情况、总体价值等信息仍然存在本单位不能做到及时了解、固定资产的管理仅限于采购入账阶段、后续的管理维修、计量等问题未实现及时管理,正是由于农业科研单位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在实际的资产购置中存在着一定的设备重复购置的问题,在使用效率上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设备的利用效率。3.科研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的相关登记中,关于仪器设备耗费情况、使用效率等的涉及屈指可数。未能科学对相关制度进行设计,使得固定资产的而管理长期以来被忽视。另一方面,在科研单位的年末绩效考核中也并未将固定资产的管理纳入其中,并且在单位内部也存在过度重视科研项目的多少的问题,对固定资产的后续使用情况关注较少,这也造成了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4.固定资产在相关准则中被分为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家具用具及装具等不同种类。在理论层面会计准则对于不同的设备资产折旧年限有着不同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界定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却出现了分歧和差异。而且通用设备中有仪器仪表,而专用仪器仪表却属于专用设备一类,这就使得计提折旧额最终的计算结果出现分歧。这样一来,不同的折旧年限计算出来的计提折旧额也会存在很大差异。

(二)科研仪器设备资金效能低随着科技创新要求的不断提高、科研实践更加高效化、科研领域和项目数量的不断增加,对固定资产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要求与之匹配的科研设备参数精准。但是同时也出现了相同种类的设备过量购置、采购数量远远大于实际需求量的情况,再加上大部分使用者在使用设备时往往喜欢选择新设备,在这种实际情况下难免出现了设备利用率低,设备资源浪费的情况。新会计制度下,过多的“僵尸”资产会随着其使用化为折旧,影响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当期运行结果。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共享制度,但是仍然存在着表面共享,实际仪器存在闲置的状态,并且一些科研单位也存在着各实验室所配备的设施功能相近,数量过多的情况,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备设施资源的浪费和利用效率的下降。

(三)固定资产折旧存在核算差异性在摊销或折旧单位计提固定资产时,原有的会计准则只是规定对非流动基金进行冲减,而不计入费用或成本。而这一规定就导致了固定资产发生的损耗在账面上无法准确真实的反映。新会计制度下,基于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根据用途计入当期费用或相关资产成本,由原来“虚提”折旧的方式改为“实提”折旧,理论上解决了资产价值的不够客观真实的问题。对于如何客观准确归集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在这新旧制度衔接阶段的转换的问题,在实践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科研单位采购的固定资产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各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实施期限通常仅为3至5年,科研课题周期比资产周期要小。大部分科研课题的经费使用与资产状况十分复杂,年中新购资产与已有的资产在年度折旧周期中并存往往是十分常见的状况,这些问题使得传统会计手段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核算。

(四)资产处置程序复杂,可操作性不强固定资产种类的在科研事业单位是十分繁多的,现行的会计制度对资产处置进行了较为复杂的规定。由于科学研究的需要,相当一部分科研单位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在科研单位附近无法找到产权交易的平台,或者相关平台数量很少。在这种情况下,科研单位在对一些并无回收价值的固定资产进行处理时却仍需花费时间精力去寻找专业人员评估,而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部门支出的增加,加大了本单位财政压力。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科研单位闲置设备的处理存在废旧设备积压的问题,严重影响固定资产的计提折旧上报及计算。

三、科研单位资产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相应资产部门或精专尖管理人员在科研单位中设立资产部门、财务部门、具体使用部门等相关部门,采取多部门联动机制,将统一管理权划归于专门的实验室管理部门。而对那些用途较为单一的仪器和设备,可以对其进行分类,以功能为分类标准,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另外,对于价格在50万及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以及专业特色明显的设备,科研单位应当将其统一纳入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进行管理,并对与之相对应的固定资产的调配机制进行改进。促使这些设备首先在单位内部部门之间实现共享,提高本单位的固定资产利用效率。

(二)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提高资源共享效率,采取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制度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在设施购置之前对本单位的购置需求做更加全面的了解,依据固定资产的不同种类细化设备共享平台,查询设备资产时不仅仅要包括固定资产的购入或者建造时间,还要包括固定资产的数量、使用情况、维修以及保管位置等详细信息。这样的数据库的建立对于后续的固定资产的核算、折旧以及后续的固定资产的核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科研单位的相关部门要严格设备设施购进审批准则,减少不必要的设备购置数量,同时应转变观念更加注重资源的使用效率。注重资产资源的投入与产出,要结合科研室的具体设备要求对科研设备进行有筛选性的购进及选择,进一步提升设备资源的利用效能。

篇8

一、科研所固定资产的特点

科研所固定资产与一般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主要是:

(一)非营利性,公益性

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绝大多数是科研项目投入时购置,符合科研项目实施和开展研究的需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非盈利性。

(二)无偿性

科研事业单位的项目资产多数通过国家财政资金、项目经费投入,资产的产权归法人单位,科研人员无偿使用于科研事业。

二、资产清查环节反映科研所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是固定资产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科研所固定资产主要是通过财政拨入项目经费的形式购置,项目研发人员是设备的无偿使用者,科研所管理者法人产权意识薄弱,认为“谁购置,谁使用,谁管理”,而科研项目组或研发人员的关注重点在于科研项目的实施,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而不会主动共享固定资产。管理者未能充分发挥协调管理、集中调配、处置、共享的管理职责,资产重复购置、更新快、利用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完善

资产清查中发现,很多固定资产的使用固状态、使用人与账面登记不符现象非常普遍,固定资产的登记信息都是申购环节记录的信息,使用环节使用人变更,设备转移、损坏、资产价值变化等日常管理不完善,而且固定资产闲置和毁损较多,单位管理者未能及时统一管理处置。

(三)管理系统“数据孤岛”,不能有效地共享

目前,科研所账务系统一般都有设固定资产管理模块,省级财政系统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财政部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三个系统相互独立,没有对应接口,系统数据库框架模型不一致,信息系统不能有效地实现共享数据和交换数据,形成“数据孤岛”。资产清查,报送的财政部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数据也只是反映过去某个时点的数据,固定资产数据数据滞后,无法全面有效地反映科研所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而且固定资产各管理系统,主要都是科研所管理人员录入固定资产申购环节信息,使用人没有信息系统登陆权限,未能通过信息系统进行资产转移、使用人变更等日常管理信息变更,科研所也也无法有效地通过信息系统对固定资产进行实时监控。

三、强化固定资产清查,完善固定资产管理

(一)建立资产清查制度,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科研所应当建立资产清查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对单位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将资产清查常规化、制度化,而不是财政部统一清查任务下达,单位为了完成任务才进行清查。建立资产清查制度,至少每年应对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对于清查出现的问题,及时查找原因,明确责任归属。通过制度的制定和落实加强固定资产使用人,管理部门,单位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管理意识。

(二)加大资产清查出现问题惩处力度,规范资产日常管理

加强资产申购、使用、变更、调配、处置等日常规范管理,对各环节进行绩效考核,明确各环节各部门职责,各环节出现重大问题应加大惩处。尤其要重视资产变更、调配、处置环节。资产变动时,使用人应及时上报资产使用状态变更、使用人变更等情况,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才能及时了解闲置和损害资产情况,统一调配和处置,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三)构建固定资产大集中信息系统

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动态的管理过程,资产的数量、价值、使用人、使用状态等都是动态变化的。为了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应当构建“中央-省-市-县”纵向统一、“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使用单位—使用人”横向统一的大集中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横向方面:使用单位的内部使用人、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可以通过系统进行申购、领用、资产转移、资产状态变更、资产调配、资产处置等管理流程。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可以通过大集中系统实时了解和监控使用单位固定资产情况。纵向: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可以随时了解和监控各单位固定资产情况,可以通过系统上报汇总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大集中信息系统,对固定资产的形成、领用、使用、变更、处置、审批全过程进行痕迹管理、动态监控、统计汇总、绩效考核。总之,自上而下的资产清查制度化、常规化,能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规范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构建大集中信息系统,能全面提高科研所固定资产管理水平,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朱丽霞.基于绩效视角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19):122-124.

[2]颜萌.基于绩效视角的高校资产清查工作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9):231-233.

篇9

一、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管理机制落后,信息共享难,造成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上的混乱

目前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基本是由学校科研处、财务处和项目负责人分级管理的机制。科研处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主要管理科研经费预算、大额支出审核、结题决算审核等,并依据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制定本校的具体管理办法。财务处负责到校经费的财务管理和具体核算,为有科研经费的教师、科研人员建立科研项目经费账号,开设“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本”,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进行审核。科研经费的课题负责人负责科研经费的申请和预算编制,按相关规定管理和使用项目的到账资金,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的结题事宜。

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科研处只偏重于组织和争取项目并提取管理费,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和项目的收益关注不够;财务处只负责科研经费的入账、使用报销合法合规,并没有参与科研项目预算的编制;课题负责人也不向财务处提供完整的项目资料与信息,客观上存在“管项目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管项目”“管预算的不管开支”“管决算的不管预算”等现象。由于科研经费涉及部门多,沟通协调难,细化管理更难,由此造成了科研经费管理的人为割裂,部门间缺乏系统的配合、协调和沟通,科研项目的预算信息、进展信息和财务开支信息在校内各部门之间未能做到及时、全面共享,容易造成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混乱。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在不同层面上存在误区,使得科研项目开支与预算背离

科研经费按经费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学校内部科研经费与校外科研经费。高校内部科研经费是指学校财务预算安排的科研项目经费、科研启动费和科研配套费等;校外科研经费按取得的渠道不同可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纵向科研经费主要是指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下达的科研项目经费,包括国家、省、市的科技部门、教育部门、政府决策咨询机构、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下拨的科研经费;横向科研经费是指高校承接校外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由企事业单位拨给的科研经费。与此相应,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划分为纵向课题、横向课题和校级课题三类。核算经费支出时,横向课题和校级课题执行学校的管理办法,纵向课题同时遵循该类课题上级相关管理规定。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各项管理办法定性内容多,量化指标少,哪些费用能报,哪些费用不能报,哪些费用能报多少,都很难把握。

在这样的管理制度下,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课题负责人在预算中拟定的预算项目可能与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相应的经费统计口径不一致,致使科研项目开支与最初的科研项目预算相背离。

(三)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制度,科研经费挤占教育经费和其他经费

高校的科研与教学是很难分开的,大部分高校在科研经费到账后,只提取少量科研管理费,不提取资源使用费,科研活动占用学校资源所产生的房屋使用费、水电费、实验设备折旧费、科研人员工资福利等均未列入科研支出,挤占了本就捉襟见肘的教育事业费。部分高校在相关科研项目上给予科研配套费支持重点学科和课题的研究,但相关支出未进入该科研项目成本中;部分科研项目负责人同时还负责大量教育经费和其他经费支出审批权,致使科研成本转嫁到教育经费及其他经费中。

由于科研经费缺乏有效的成本核算制度,往往使得科研人员产生错误认识――学校已经就相关课题经费提取了管理费,那剩余的科研经费就是自己的了,课题负责人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而科研管理部门也认为提取的科研管理费是本部门的“创收”,并未用来弥补科研工作所挤占的学校教育事业费支出,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科研经费属于个人”的错误认识。财务人员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明知不是很合理但又合乎相关科研、财务管理制度的开支只能放行,否则将会背上“妨碍教学与科研事业发展”的罪名。

(四)缺乏有效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科研资源共享难,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落后

由于课题负责人对自己负责的课题拥有独立的经费使用审批权,但对其他课题经费的使用情况又不了解,往往个人认为需要购置什么资产,预算中有就去购置,有时该资产可能其他科研项目也曾购置且使用完毕,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不同课题之间资产无法调配使用,造成同样资产重复购置,浪费了可以共享的资源。

二、科研经费推行信息化管理的设想

针对科研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科研资产管理平台,确保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借助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大力推进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化

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已不适应管理需要,科研信息化管理必须借助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建立科研管理、财务、院系部门、课题负责人互联互通一体化的科研管理系统。通过共享的信息管理网络平台,连接财务、课题管理、审计和课题负责人等相关职能部门,将与科研有关的各项业务实现网络化管理,形成一个动态监督管理体系。首先由科研处将科研项目名称、项目性质、项目完成期限、项目预算、项目组成员、项目协作单位、项目合同经费、项目所在院系等科研信息录入课题负责人名下。财务部门负责将收到的每笔收入、发生的每笔支出明细录入到每个课题中,对合同需要预算管理和控制的项目,财务部门通过预算信息进行额度控制,通过校园网络管理平台实现科研经费相关信息与财务的对接,对接后财务处能够实时获取每个项目的相关情况,从源头上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项目负责人可以在网络上看到自己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各职能部门通过信息平台可及时快速获取准确的科研项目信息,实现科研管理由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和事中控制,由被动式管理转变为主动式管理。

(二)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大力宣传科研管理制度,并不断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

我国目前对科研经费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管理制度,高校在科研经费使用上各行其是,随意性极大。各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符合学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制度,并不断进行完善。同时科研管理部门应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做好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学校科研人员熟悉国家、学校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正确认识科研经费的性质,从而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程序。同时在科研项目预算时就指定专业财务人员参与预算的制定,使得科研项目预算更加严谨,日后再根据科研项目预算严格控制开支标准,从而避免科研支出中出现随意性,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当然,在科研项目运行的全过程中,充分的信息沟通尤为重要。

(三)完善科研成本核算体系,对科研项目提取科研管理费之外的资源使用费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于2001年12月20日联合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课题研究费支出预算以课题及子课题为预算对象,预算内容包括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可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及其他研究经费等。其中,人员费是指课题组成员的工资性费用。课题组成员所在单位有事业费拨款的,由所在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从事业费中及时足额支付给课题组成员,并按规定在课题预算的相关科目中列示,不得在国家资助的课题专项经费中重复列支,国家另有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间接费用是指为实施课题而发生的难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一般包括:支付依托单位课题服务的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支出,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

高校应完善科研成本核算体系,对科研项目提取除科研管理费之外的资源使用费,同时借助网络平台,明确科研经费成本开支范围、标准,合理分摊课题使用学校资源发生的间接费用,让课题负责人了解资源使用费计提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转变以往的错误认识,进一步明确高校取得的各类科研经费,不论其资金来源渠道,均为学校收入,必须全部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并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科研经费绝非课题负责人个人所有,不是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四)相关课题结题后,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定期公布可调配使用的资产名录,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应尽可能地完善固定资产、低值资产等相关管理,特别是清算与移交制度。国家有关文件对此有明确规定,凡使用科研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均属于国有资产,统一纳入学校资产管理,不得以任何方式隐匿、私自转让,非法占有或谋取私利,其处置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科研课题结题后,科研负责人应配合高校相关部门做好这些资产的管理、清算以及移交工作。相关资产管理部门应及时公布闲置资产名录,供其他科研项目及教育事业部门选择,从而实现科研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主要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S].教财〔2005〕11号,2005.

[2] 刘勇,王茜,关于建立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08(6).

[3]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规定[S].〔2002〕2号,2002.

[4] 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执行国家科研经费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S].教财〔2011〕12号,2011.

篇10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重大经济决策方面的问题

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发现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对各项重大事项决策的机制和程序不明确、不细化,导致一些重大经济事项未经集体决策即执行,或虽经学校领导班子集体决策,但决策的依据不够充分或经济事项执行完后再来补相关的手续。另外,有些高校的重大经济决策内容违反国家有关的规定,部分重大事项因决策不当或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预算管理方面的问题

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高校预算必须按照批准的规定严格执行,不得随意变更。但在高校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中常常发现以下问题:一是超预算支出或未完成预算支出等预算执行不到位的问题;二是执行预算过程中随意调整、追加预算的现象比较严重;三是实际支出与预算核定的开支标准和用途存在较大差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预算起不到应有的刚性和权威的作用。

(三)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方面的问题

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不透明,科研经费的收支明细没有完全公开,出现了很多科研人员拿非科研项目的发票来进行冲账的现象。科研经费使用的违规成本过低,科研人员强化科研经费合理合法使用的积极性不高,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研项目经费开支范围不符合规定。科研项目经费都有其特定的开支范围,但审计中经常发现超范围支出科研项目经费的情况,如将项目经费转化为个人家庭消费或支出其他与项目无关的开支问题,使用经费购买日用品、手提包、衣服、保健品、酒水等,甚至使用经费旅游、美容等;二是冒领劳务费或虚列劳务人员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审计中发现部分劳务费签领单上的签名是同一个人的笔迹或经调查发现所列劳务费名单的人员并没有领取过该劳务费等;三是部分大额项目报销手续不全。对于大额报销学校一般有规章制度要求有一定的审批与招投标程序等,但在审计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大额报销只有一张发票,而无其他相关的证明手续完备的附件。

(四)物资采购管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一般都会对物资采购制定出各种专门的管理规定,比如招投标管理办法、招标采购工作程序、科研设备管理办法、贵重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多高校并没有严格按相关规定执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大额物资采购未按规定程序进行招标;二是一定金额以上的物资采购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三是有些物资采购未按规定由学校组成的验收小组进行验收;四是有些采购项目先实施后进行形式上的补审批或补验收。

(五)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购建的部分物资未按规定进行固定资产的报增,形成账外资产;二是管理权分散,职责不清。高校实行的是账物分管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高校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统一采购和固定资产的报增,财务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的财务核算,各职能部门负责归口固定资产实物的使用与管理,而对各大类固定资产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的部门,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出现重复、交叉,相互间又缺乏沟通,固定资产的使用、维护、报废和清查等常常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导致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难以落实,固定资产流失、账实不符、家底不清、固定资产盘盈或盘亏等问题严重;三是使用效率低,浪费严重。高校固定资产的投资缺乏统筹安排和可行性的论证,没有形成资产共享的机制,不同院系常常重复购置相同的设备且长期闲置,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投资过于盲目,资源浪费严重。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的改进对策

(一)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按照教育部关于建立现代高校制度的有关要求,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全校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等治理体系建设,促进高校运用制度管理各方面工作的治理能力水平的提升,严格高校各项制度的执行力。特别要注重完善高校重大经济决策机制的建立,并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其贯彻落实到位。

(二)加强预算管理,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

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随意性使得高校预算执行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高校需要加强预算管理,规范预算的编制工作,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的可靠性;完善预算调整机制,控制预算执行进度与开支金额;规范预算执行,将预算执行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和标准执行预算。同时,为了激励各单位或各部门更好的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可以考虑建立预算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以考核促进预算管理的完善。

(三)严格执行科研经费使用内部控制制度,加大科研资金的监督检查力度

项目经费包干制是国外通行的做法,我国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该做法,科研项目研究质量或研究成果只要达到了预期要求,课题组成员就可以自由支配和使用项目经费,或者明确总经费中的一定比例用于补偿课题组成员的劳动支出,从而避免科研人员过多依赖发票进行报销现象的发生。

建立成果绩效拨款机制的科研项目经费资助方式,即启动经费拨款相同,但要根据项目研究质量的情况预留一部分经费,质量优秀的追加经费,质量低下的就要扣减经费,以此激励科研人员努力提高科研研究的质量,重视科学研究,减少重立项轻研究质量现象的出现。同时,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分批拨款同步,可以有效对科研项目进行调控,掌握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

高校要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严格科研经费报销的审批。科研处要严格依据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相关科研经费补充规定和项目经费支出管理计划等严格审批经费报销。财务处要依据相关财务报销管理规定,结合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不符合规定的支出或手续不全的支出不予以报销。同时,高校要加强对劳务费支出的管理,以防出现冒领劳务费或以劳务费的名义套取科研经费的问题。另外,要发挥高校财务、科研、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协同配合作用,以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加大滥用科研经费的查处力度,发现滥用或挪用科研经费的问题,应及时依法处置,严格追查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四)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内控制度,规范物资采购行为

要做好物资采购工作,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要完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加强物资采购的审批和验收工作管理,严格执行物资采购报销和相关招投标的规定。各高校要针对物资采购各环节容易出现问题的风险点,制定出应对风险的具体措施:一是物资采购审计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求一定金额以上的单件物资或批量物资需要经审计后方可进行采购,特别是对于大型仪器设备,要督促实行公开招标,审计全程跟踪监督;二是对物资采购项目审批表、采购项目验收报告、招投标采购申请表和相关合同书等证明相关采购项目手续完备的报销附件不齐全者,财务部门一律不能给予报销。同时要明确物资采购工作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一旦采购工作的某些环节出现了问题,可以明确归责相关部门及人员,从而增强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意识,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这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制度管理采购行为,以制度管理人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地对物资采购行为进行全程的控制。

(五)强化固定资产的报增及清查盘点管理

一是高校加强固定资产的报增及核算管理,对需要进行固定资产报增的,在未进行固定资产报增前不予以报销。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做到账账、账卡、账实相符,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二是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首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对学校的全部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其次,各职能部门负责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并且要接受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最后,各教研室或实验室等负责所使用固定资产的存放地点、负责人、故障发生和维修等日常登记和维护保管工作,并且接受归口职能部门的监督。三是建立专管共用,资源共享的管理机制。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统筹全校的固定资产投资,做好全校固定资产的整合工作,鼓励各院系之间互相租借固定资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现有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闲置浪费,盲目投资固定资产和重复投资固定资产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晓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6,5.

[2]潘云霞.高校往来款管理探讨[J].会计师,2012,10.

篇11

从当前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看,企业科研管理往往对项目立项、上报经费的拨款、结题审计、研究等几个大的环节方面比较重视,而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及其效益关注不够。与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相比,企业对拨付的科研经费和自筹的科研经费管理过于粗放,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收支核算的好坏和结题的财务审计报告是否通过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

二、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1.科研项目立项的预算科目缺乏合理的预算。根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第三章规定,经费的支出范围中,直接费用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咨询费、会议费、管理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档案/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其他费用等十二个科目。首先,有些单位在申请课题时,为了争取到更多的经费,往往对课题研究工作中的经费支出情况不能客观地予以分析和估算,而是为了尽量增加申请经费支出类别和数额。其次,企业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由于缺少财务知识,所编制的项目预算经费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科研活动中实际所需的成本,造成预算编制科目与实际发生的费用不一致,实际经费超支。再次,有的企业管理部门对科研人员考评只认科研项目第一负责人、科研论文第一作者,致使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成果报奖等方面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导致申报项目规模小而数量多,科技含量不高,没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企业匹配的自筹资金投入大,这样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困难,使得团队的跨学科联合科技攻关受限,科研创新的学科优势互补和交叉集成效应难以实现,影响了重大科技成果的投入产出和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

2.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规范。项目(课题)首先经费应当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实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其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规范。尽管许多科技企业制定有详尽的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和标准,但由于科研经费种类繁多,资金来源的多层次、多元化,尤其是在横向经费管理方面,不容易被监督控制,导致科研经费管理规定执行乏力。

3.科研经费支出结构不合理,成本难以计量。科学研究与企业经营有着密切联系,把科学研究成果推向市场,用纵向科研经费作横向课题的实验经费或其他研发支出,使科研项目的成本难以准确计量;企业对从事科研所用的房屋、水电费、交通用车、仪器设备使用费以及科研人员的工资、科研津贴、奖金等都不计入科研成本,而是从企业成本费用列支,无形中加大了企业开支范围。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成本核算”,实际上是核算经费是否用完,至于将经费花在何处,用途是否与科研管理条例规定的科目有关,科研、财务等部门缺乏协作审核,加之科研人员普遍认为科研项目是他们争取来的,因而出现了科研经费支出无序性和随意性,“专款未必专用”,而且支出结构也不尽合理。

4.科研项目结余资金处理不明晰。科研项目在预算编制时,各单位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尽量多报预算,使得预算编制脱离实际工作;预算内容没有细化到具体开支项目上,缺乏可操作性;科技项目支出预算缺乏可比性和参考性,影响了预算编制数与执行数的差异性。预算编制的不准确、不细化导致科研项目资金不能按阶段及时用出去,形成结余。单位为了不使结余资金上缴,申请项目延期结题,集中采购支出经费,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闲置沉淀,使课题的预算收入和研发支出不匹配,同时也给财务核算和项目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5.科研资产管理混乱、材料领用大进大出、设备利用率低。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名义上由资产管理部门、财务处等部门共同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科研用较多。其次,由于科研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有些科研项目购置了固定资产,课题完成后固定资产使用率低下,造成科研设备(尤其是专用设备)闲置长久不用,不仅占用了大量科研资金,而且设备利用率不高。再次,企业对科研成果转化和形成的专利权、商标权、软件等无形资产管理措施也非常薄弱,造成被侵权事件的发生和资产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6.科研项目资金流失严重。目前,研发机构科研项目资金来源主要由纵向、横向和企业自筹专项三部分组成。对于横向科研经费由于其来源的多样性,有科研收入、有企业与事业合作项目以及其他单位投资等等,大部分要以科技服务或科研成果作为企业的投资回报。纵向财政资金(无偿性)和企业自筹专项按规定纳入科研管理经费的管理范畴,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失控。

7.科研经费绩效考评管理的监督机制不完善。首先,现存的监管体系不健全,对课题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规范作用不强。其次,企业普遍存在科研经费绩效考评管理监督检查意识不强现象,缺少对科研经费结题审计和效益分析;尚未建立经费监管下的科研项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技术水平与经费开支的综合考核没有开展,成为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加强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对策

(1)提高科研经费管理认识,不断完善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企业科研部门、财务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财经法规宣传力度,进一步明确科研部门、财务等各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不断完善科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体制。(2)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建立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制度。根据科研项目性质和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实行科研经费的分类管理和核算,避免科研项目支出挤占科技企业日益紧张的经营费用,保证科研经费支出的合理性;严格控制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标准,与项目研究无关的支出坚决不予以报销,国家明确禁止的消费项目严禁在科研经费中开支,建立科研经费审批权限制度,减少科研人员报账的盲目性、随意性,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3)加强科研资产管理,提高资产利用率。利用科研经费或结题经费购置的资产,按照国家和省级有关规定均属国有资产,企业应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其进行核算、管理和处置,以达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目标,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和闲置浪费。(4)制定科技企业科研结算管理办法,强化结题经费管理。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通称禁令)的第六条禁令明确规定:“严禁课题结题后不及时进行财务结算,长期挂账报销费用”。科技企业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内部科研经费结算管理办法,明确科研课题的结账时间和课题剩余经费的使用方向,项目负责人应严格执行科研合同,按规定及时结题。(5)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建立健全科研经费核算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企业要根据财政部制定的有关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努力构建以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为主管,资产管理部门、审计和行政部门参与的管理监督信息系统。(6)开展科研经费的结题审计和效益审计,完善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首先,课题结题审计是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其次,绩效考评注重的是科研结果的评价,而对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科研支出目标的实现程度,很少有人将其纳入其中进行评价。因此,我国可以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经费评价体系和相关制度。

参 考 文 献

[1]张振刚.浅谈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会计.2007(5)

篇12

篇13

现代化管理离不开信息技术,ERP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企业优质管理工具已在企业广泛推广和使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大多数科研单位只使用了ERP 系统的财务管理系统,全面引入ERP 系统的较少,因此,科学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探索通过业务流程的重组、再造、梳理、优化和细化,建立一套标准管理模式和运作流程,建立一个财务和业务合一的集成的科学事业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提升科学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的综合管理水平。

一、目前科学事业单位管理的现状

(一)科学事业单位信息集成程度不高、数据不能共享。目前多数科学事业单位使用最普遍的是财务管理系统中的总账、工资等有限的模块,少数单位还使用了生产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相互独立,没有接口,使得内部信息无法共享,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有效沟通,必须借助手工辅助的办法提供综合信息。这种单一模块不能满足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生产管理的要求。

(二)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主观性、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通常科研项目的立项、经费的预算编制财务人员并未参与其中,一般是由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自行编制经费预算计划,科研人员不熟悉财务,对经费预算的编制缺乏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财务部门对于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只能被动的核算,无法对科研经费实行有效控制,因此到项目结题验收时预算数与执行数出现偏差。

(三)协作与沟通衔接不够,出现各自为政、脱节的现象。现有的科学事业单位的体制基本上是科研部门负责科研课题申报、立项、结题验收,生产部门负责试制产品的购销存、后勤部门负责固定资产管理,财务部门负责财务核算,造成了各个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事事无人管,互相推诿,职责不清,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延误时机。

(四)科学事业单位对生产管理不够重视。一方面科学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和业务内容,主要以开展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以及科学普及等公益性活动为主,以生产为辅。另一方面,近年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科学事业单位往往重科研,轻生产,而且科学事业单位产品特点是生产规模不大、种类繁多、批量小,因此在生产管理方面出现很多问题。

(五)科学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实物资产管理不规范。许多科学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基本没有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固定资产的管理仍然沿用手工操作管理模式,工作量大,重复劳动多,效率低,准确性差,导致固定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对于存货而言更是疏于管理,仓库都设立在研究所各自专题组,库存由专题组各自管理,没有固定的仓库管理员,各专题组也没有建立存货台帐,往往账账不符、账实不符,存货的管理流于形式。

二、ERP管理信息系统在科学事业单位实施的建议

(一)根据本单位业务现状,提出项目建设方案,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实施方案。“三分软件七分实施”,ERP能否成功应用关键在实施,科学事业单位应根据ERP信息系统建设整体规划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实施方案包括项目规划、方案设计、系统建设及上线切换以及项目验收。

项目规划:这个阶段科研单位要确定项目开发的总体内容和期望值,而且这个期望值是合理并且能够实现的。组建项目开发实施小组,与ERP签订详细的项目合同书,包括项目的核心需求,进度、阶段目标和最终目标(要达到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方案设计:ERP项目组对单位的业务现状和需求进行科学、细致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优化建议,出具需求分析报告、提出解决方案。

系统建设、上线切换:这一阶段的任务包括硬件购置、操作系统安装测试、操作人员培训、系统初始数据录入等。ERP项目从调研、项目规划、方案设计、系统建设到上线切换,周期较长,每完成一个阶段任务,应对这一阶段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达到目标需求,才能实施下一阶段的工作,使每个阶段的任务顺利完成,保证最终目标的实现。

项目验收:对ERP 系统实施成效进行验收及评价,制定系统验收报告。

(二)引入适合科学事业单位的业务系统,是ERP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科学事业单位要根据功能定位和业务内容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ERP管理信息系统。

1.引入符合预算制度、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要求且适合科学事业单位科技创新和发展的财务管理系统。财政部、科技部颁布的财教﹝2012﹞502 号《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明确了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预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因此,ERP财务管理系统要加强预算管理,能对科研项目进行精细核算,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实行及时、全面、有效的控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2.构建加强创新能力适应现代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使科研立项管理、经费管理、结题验收管理、科技成果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科研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不断提高单位创新能力。第一,项目管理系统要具备对科研项目动态管理的功能,包括项目立项、经费使用、结题验收、项目合同、项目成果等全过程的管理;第二,要有项目的查询和报表统计功能,克服手工统计科研项目的不足,通过系统进行数据采集自动生成各类报表;第三,监控预警功能,科研经费的执行超过预算时系统要有提醒功能,切实做好科研经费预算的监控、预警和有效控制。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与ERP 系统的统一,使科研管理部门和项目专题组及时跟踪经费的使用及进展情况,对项目经费进行有效管理和监督。

3.建立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科学事业单位要特别加强实物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应用ERP 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能及时准确的提取固定资产的相关数据、报表并综合分析,固定资产系统中固定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增减变动情况以及计提折旧能自动传递到财务系统并生成会计凭证和固定资产账簿,通过供应链调用生成固定资产卡片,实现账帐相符、帐卡相符,固定资产的卡片除包括固定资产编码、使用地点、责任单位、维修、折旧等信息外,还应增加科研项目管理需要的信息,如固定资产的资金来源(自筹或拨款)、项目编号(固定资产对应的项目名称)、预算编号(固定资产对应的预算金额),增加固定资产发票扫描件、大型关键设备图片上传功能,实现固定资产卡片与发票、实物资产图片关联;其次,应用ERP 实现存货核算与财务一体化,所有的存货单据由终端自动传递到会计平台并生成会计凭证和账簿,减少手工出入库单在传递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仓库已入库,经办人未到财务报账等),系统定期、自动完成存货的核对,做到财务账与仓库账相符。

4.充分利用ERP信息系统的供应链模块,加强试制产品的购销存和成本管理。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化,科研单位的试制产品生产越来越多,科研与生产并重,科学事业单位应加强试制产品的购销存和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财务系统要与采购、销售系统有效对接,实现生产管理信息共享,加强采购、销售业务环节的连贯性,借助系统对采购、销售业务流程进行整合管理。成本核算自动化,月底结账及实时报表统计自动完成,确保准确、快速的提供各种成本数据,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实时监控财务信息,随时掌握资金动态。

(三)财会部门在ERP 建设中承担的重要责任。财务流程的规范和准确是基础数据的保证,财会部门在保证所有数据的精确性和完整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据信息是单位各类业务事项属性的标识,数据的质量是确保单位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因此,财务必须对信息、数据进行合理筛选、核对、整合,提高信息的准确性。《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也规定了“科研项目预算应当由科研项目负责人协助单位财务部门,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根据研究开发任务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真实地编制”,强调了财务人员在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中的重要作用。ERP上线后财务部门不再仅仅是财务统计和核算部门,而将成为预算监控的中心,为领导提供及时、准确、动态的管理和决策数据。

(四)避免连环错误。ERP 是一种集成性的系统,虽然可以便捷地将业务逻辑一步步地进行,但是一旦有一步做错,将导致接下来的步骤发生连带错误,需要追根溯源去寻找错误并将其全部更正,整个寻找纠正过程比较麻烦,因此,实施ERP的单位一旦发现错误要一步步及时更正,将每个业务流程责任化,避免系统中的错误信息越来越多,出现越来越多的错误结论,使整个ERP系统陷入恶性循环。

(五)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保证ERP 管理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首先,要对ERP信息系统建设实施归口管理,理顺各相关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岗位责任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第二,制定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工作程序和操作规范,明确操作工作内容、权限等;第三,建立信息系统安全保密和泄密责任追究制度,ERP上线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意味着科研成果泄密、数据和信息篡改等风险,应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明确保密内容、保密措施、密级程度和传递范围等,相关人员要提高信息保密意识,遵守保密制度,防止国有无形资产的流失,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第四,制定信息系统数据备份制度、信息设备管理制度等内部控制制度。

(六)建立各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各部门的合作、沟通是ERP管理模式下的必然要求,信息的价值必须通过传递和使用才能体现,单位应当将内部信息在单位各管理级次、各职能部门、业务环节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定期开展必要的信息核对。传统的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各部门之间只负责本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沟通较少,而ERP 信息管理系统是以业务流程为导向设计的,强调业务流程和数据集成,这就要求各部门之间紧密沟通合作。

(七)需要建立强大的高素质的管理团队。高素质的人才是ERP成功实施的关键之一,因为ERP终端的操作都是基础数据的来源,而基础数据录入的准确,人的因素是关键,全员信息管理素质的提高是ERP持续发展的根本,ERP上线,应针对高层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基层操作人员等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全面培训计划,提高全员素质,促进ERP在科学事业单位持续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通知(财教[2012]5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