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教育的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教育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教育的特点

篇1

一、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初中生多为12-16周岁,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他们的第二性征开始出现,身体外形迅速改变,身体内部机能显著增强,这些变化使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因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但与身体的快速发育相比较,他们的心理发展却处在缓慢的过渡时期。具体表现为:在情感方面,初中生更加重视内心体验,情感更为丰富且富有激情,但容易冲动、鲁莽和感情用事,也更容易受到伤害;在自我人格方面,初中生人格框架初步建构,更加强调自我独立,但对自我的评价不甚客观,自我控制能力仍有待加强;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明显增强但仍不够全面深刻,思维虽然新颖但常会失于偏颇;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并希望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但有时会显得羞涩和内向,不知如何与他人更好地相处。总之,初中生的心理状态显得十分不协调,还有一些学生会表现出更为过激的厌学、逃学、打架等叛逆行为。如果教师和家长未能对其施以正确的教育引导,就有可能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几点原则

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规律和初中生心理发展的实际特点,班主任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1、生本原则

“以生为本”,即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实际为教育出发点,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教育目的,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稳定发展而做出积极的努力。新一轮的基础教学改革,再次明确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和突出学生的这种主体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差异原则

“个体差异”原则,即指班主任尊重学生因个体不同而在心理发展中存在的差异,并能够从差异化的角度采取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以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初中生虽然处在相同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但因家庭环境、生理遗传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普遍性原则能够解决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但是如果总是一概而论,教育效果自然无法得到保证。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适当改变教育策略。

3、合作原则

“开展合作”原则,即充分联合教育伙伴,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单凭班主任一人之力也不可能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这样重要的任务,班主任要与家长以及各位任课教师积极沟通、密切配合,构建起立体式、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联合体,以便更为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扎实有序地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的相关策略

班主任是全面负责班级内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状况的教师,承担了更多的教育责任。在深入分析了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提高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班会、“知心”信箱、个别谈心等等,这些教育形式虽然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已经稍显落后。首先,班主任应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如班级网页、BBS、E-mail、QQ等与学生进行交流。此类教育形式既保护学生的隐私权和自尊心,又能够更加充分和深入地进行沟通交流;其次,班主任可以对传统的教育形式进行新的发挥,如原有的“知心”信箱多是学生“匿名”给班主任写信,诉说困扰自己的烦恼和问题,班主任可以拓展“知心”信箱的功能,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困扰自己和同学们的共性问题,再由班主任进行筛选后引导学生在班会中开展大讨论,使他们在讨论中越来越明确该如何思考和处理此类的问题。

2、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实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显得枯燥单一。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初中生身处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他们所受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和丰富。例如,当前社会离婚率的上升,一些学生成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一方面,班主任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理解父母的选择,而另一方面,也应尽可能地使学生明确什么是社会责任,如何更好地承担和履行责任。

3、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班主任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和执行者,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对完成此项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班主任首先要保持心理状态的健康和稳定,加强自身修养,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用实际行动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其次,还要不断加强学习,认真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心理教育的效果;最后,班主任要始终葆有一颗“爱生敬业”的心,“爱”是最有力量的教育武器,只有做到热爱学生、热爱班主任职业,才能真正做好这项工作。

近年来,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班主任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要深入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去,了解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实际情况,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培养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正式颁布,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式由实验阶段进入到了全面实施阶段。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并对不同学习水平的每个学习方面都设置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要求,还分别添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这加强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对体育教师的指导性。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要准确分析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选用切实可行的教学内容,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 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

1.1 构建了基于大课程观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体育课程编排中,通常以运动项目为主线来构建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这种做法便于体育教师围绕运动项目来设计体育教学,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样容易导致体育教师把运动项目作为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进而片面地把体育教学演化为运动项目的教与学。

新课程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拓宽了课程学习的范围,将体育课程的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这一变革意味着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由单一的教材观转向大课程观的嬗变,全面渗透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有助于促进“三维健康”目标的整体达成。

1.2 进一步平衡了体育教学内容的指导性和灵活性

新世纪课程改革伊始,一线教师普遍感到比较迷惘的是不知道如何选择体育教学内容,因为《课程标准》(实验稿)仅仅列出了内容标准,这给体育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内容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但也使得习惯了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进行教学的一线教师有些无所适从。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适当加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习方面提出了相对明确的内容要求,使得体育教师选用教学内容时有例可循。

例如,随着初中阶段学生的生长发育、体能的增强和体育学习经验的增加,他们逐渐具备了学习一些运动项目技术及运用技术的能力,针对这一情况,《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基本掌握并运用运动技术”学习目标下编制了兼有指导性与灵活性的教学内容要求(参见表1)。

1.3 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不再仅仅是体育教材的简单执行者,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更加需要发挥体育教师的实践智慧。例如,《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运动技能包括六大类,即田径类、球类、体操类、游泳或冰雪类、武术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类。六大类中,每一大类包括若干运动项目,每一运动项目中又包括多种运动技能,因此,尽管新的课程标准在每一大类运动中都例举了许多的项目,但这是“例举”,不是要求“必学”,主要目的是供学校和体育教师参考,学校和体育教师完全应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每一大类运动中的项目进行选择,选择后的某一项目中应该教什么技能,怎样教技能,完全由学校和体育教师决定。[2]]由此可见,《课程标准》(2011年版)虽然是开展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但需要体育教师在准确分析本校具体课程情境和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2 选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1 处理好学校特色凝炼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不同学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凝炼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事实上,体育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校具有特色地选用和持之以恒地凝炼,正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例如,在深圳市龙岗区某九年一贯制学校,游泳、乒乓球、跆拳道是其校本教材,凡是这所学校初中毕业的学生,基本都掌握了这三项运动技能。也就是说,游泳、乒乓球和跆拳道是这所学校的特色项目。在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为初中生的体育兴趣比较广泛,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体育项目,真正体现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理应处理好学校体育特色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2.2 处理好竞技运动项目与传统体育项目的关系

以奥运会竞赛项目为代表的现代竞技运动项目,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这表明了它们是当今世界上最为流行、最受欢迎的运动方式,因而不少国家都以奥运会项目为基础来构建本国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传统体育课程深受竞技运动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学生毕竟不是运动员,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动机和目的与运动员存在很大的差异。[3]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中,一方面要精选深受初中生喜爱的竞技运动项目,对它们进行教材化改造,使之适合初中生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武术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因为这是传承中华体育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分别独立作为运动技能学习两大类别的出发点。

2.3 处理好学生身心健康与中考体育成绩的关系

“健康第一”是新世纪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以来使用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其内在意蕴是要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体育新课程积极倡导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三维健康观”,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在关注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协调发展的同时,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始终要高度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仍然是体育教学所要关注的焦点。[4]事实上,初中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任务是体育中考,为了扭转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趋势,全国各地普遍把体育纳入到中考的范围。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提高中考体育成绩自然是初中体育教师的重要任务,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绩效评定和职务晋升。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与提高中考体育成绩并不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它要求体育教师要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

3 结束语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工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明确了“以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思想,这在为体育教师创造性地教学提供了可能的同时,也使得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选用必须遵循《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如体现“目标引领内容的”的思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运动兴趣与需求,适合教学实际条件及重视健康教育。与此同时,初中体育教师还应在正确认识体育教学内容的运动实践性、健身性、娱乐性、可替代性和非阶梯性等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初中体育教学内容的新特点,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选用体育教学内容,进而有助于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5-37.

篇3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应注重语言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注重语言的生活化与口语化的相互联系。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因此作为一名优秀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改进英语课堂教学。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吃透教材,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学生掌握教材知识的同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创新,扩大视野,结合生活,学以致用。利用网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一、英语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兴趣的培养、挖掘潜能

1、创造平等和谐的英语课堂气氛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淡化老师权威,培养学生对英语老师的良好情感。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英语老师的情感认同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呼百应的知识权威的形象,课堂上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监督者,教学态度充满激情,言谈举止要有“亲和力”,创造一种开放、平等、多元的英语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自主发展、愉快合作的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借助音乐手段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和发展不但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能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入手,借助音乐手段调节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兴趣,抓好英语课堂教学。《新标准英语》这套教材词汇量大,对学生要求高。每个模块的教学任务重,如果按照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学生容易厌倦。为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借助音乐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英语课堂教学注重创设情景、进入生活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把学习英语的课堂变成说话的课堂。因此,在英语课上尽可能多地创设情景,把课本要求所学的知识尽可能地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通过pair work, group work人人参与教学中来。老师对学生的表演、汇报进行更正和点评,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模式,使学生更好发挥学习潜能。

如在教学What row are you in? I’m/We are in Row…这一句型时,先以接龙的形式让学生相互询问What row are you in? I’m/We are in Row…学生对句型比较就悉以后,创设一个去电影院看电影找座位的情景。

首先找三位学生配合老师示范表演找座位,然后让学生四人一组活动表演找座位。

A、验票员 B and C 观众 D、领座员

A:Excuse me. What row are you in?

Band C: We’ re in Row Five.

D: What row are they in?

A: They are in Row Five

D: OK. This way, please.

Band C: Thanks.

这个对话既简短,又贴近生活,学生很感兴趣。对话操练积极,表演栩栩如生。通过愉快的对话表演,学生熟练掌握了 What row are you /they in?及回答We/They are in Row…的句型,学生对数字表达也更熟练到位。

三、英语课堂教学注重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鼓励创新

中学生充满朝气和想象力,他们对许多事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不愿意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流于一般,希望自己出类拔萃。教师可抓住学生这一心理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提高能力。在课堂中抓住机会组织开放式讨论和辩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帮助学生活跃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开拓他们的视野。

如在教学新标准英语九(上)Module 4 Unit1 Paper and printing have been used for ages时,在学完对话后,就电脑这一发明的利弊展开一场辩论,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提出各式各样的,言之有理的新见解。在辩论中,同学们积极发言,阐述的观点明确合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拓展了学生的思路。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了本课要点,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生活感受结合起来,升华了本课的主题。整堂课的教学既源于教材,又创造性利用了教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英语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效率

篇4

初中体育作为体育基础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基础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学角度看,篮球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技巧,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行业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篮球教学是实现这种教育目的一个重要途径。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特殊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心理也比小学阶段成熟,这个阶段的教学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篮球训练作为体育课上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对学生的精神等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一 初中体育篮球训练的相关特点

1.注重初中学生的身体个性特点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初中时期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在篮球教学课程中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乐,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与篮球教学训练的兴趣,又能在娱乐中完成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初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表现为骨骼硬度较小,韧性大,容易弯曲变形;骨骼肌力量小,耐力差,易疲劳,恢复快。因此,初中篮球教学训练运动中重视基本训练,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篮球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出现这种情况后,应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减少学生的畏怕情绪。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含义。

2.精心设计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做“猎人打猎”游戏(用投篮球来代替猎枪)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发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了相互协作。团结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但它的后几种功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认为只是一种任务,为了抓智育而可以不管或少管体育教学。然而,体育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体魄外,还能发挥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要求运动员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努力。在初中体育篮球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间团结互助的培养。如开展比赛,如“三对三斗牛”等,把学生分成几队比赛,也可以举行班与班的比赛,在比赛中让学生了解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 初中体育篮球教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心理的训练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身体在不断发育成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巨大压力,适当的放松对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的文化教学强调的是中考的重要性,而篮球可以让学生的身心放松。在面对众多课程时,学生心理易产生一些偏激情绪,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意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注意时间的分配

篮球运动是一项消耗体力的运动,在初中体育篮球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地分配学生的运动时间。众所周知,人在强烈的运动后身心都会感觉疲惫。初中生毕竟还是以学习为主,在强烈的运动后,容易影响学生正常的上课情绪,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应合理分配学生的运动时间。

三 教学策略

1.优化篮球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篇5

1 新教材的优点和缺陷

1.1 新教材具有的优点。①新教材的知识点和语法具有超前性和重复性;②新教材注重东西文化的差异。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③新教材的对话与课文情景创设,更加贴近生活。新教材还增加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名片介绍的内容,通过名片的内容可以做多种与职业、地址、工作单位、电话号码、传真、电子邮件等内容的有关练习,这些都是生活中经常发生,经常接触的情景,真实、实用,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④新教材紧扣时展的脉搏,响应党的号召,扩充了大量信息、思想性强。大致表现在关注西都大开发、注重科学发展、关注社会、关注环境;⑤新教材趣味性强。新教材的话题新颖,生动有趣,增加了谜语、谚语、诗和幽默短文等内容,贴近时代生活。

1.2 新教材存在的缺陷。新教材除具有以上优点外,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语法错误明显,教材校正不严肃;②教材容量扩大,要求提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新教材增加了语言输入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体体现在词汇量,练习与教学活动量,阅读量等的增加。③新教材课本内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是相比较而言的,各个知识点在课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课文几乎空洞无物,而有的课文如果要按教学目标则需用上2~3个课时。

2 新教材下教师的做法

2.1 教师要端正思想。教师要在思想高度上认识新课程,同时也必须接受新课程,进行新课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师在思想上不能以任何理由来否定教育发展的趋势,从而否定新课程、新课改。教师要端正思想,充分认识新课程、新课改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才能符合当今学生的特点,符合“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核心理念”,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2.2 教师要积极探索切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新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所做的一切都应符合学生的自身实际,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习惯而达到学生最终掌握的目的。一切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是没有实际价值的,这样的“新”更是没有意义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积极主动的一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勤动脑并及时分析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真正有效,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之上创新,才是真正的新课堂。

2.3 教师要加强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掌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人不学习就不会有新思想,作为教师更应该学习。许多教师用自己习惯性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主动接受新事物比较困难。实践证明,人不学习就会落后,不思考就不会进步,更谈不上有所提高。教师只有静心学习,用心探索,才能更新观念,提高自己,适应社会。

3 使用新教材的几点想法和建议

3.1 新教材词汇的教法。在学习生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①集中学习单元生词,分散学习目标,逐步消化掌握词汇;②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自体词汇。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③“词句文”结合教学,即把词汇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去学,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去学。

3.2 新教材课文的教法。新教材系统性高,因此提倡整体法教学,即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入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再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在具体教学课文时应注意三个方面:①遵循短文阅读原则,运用任务型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②适当调整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由于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按照自己教学的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删除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③主动订正语法错误,在新教材中出现的明显的语法错误,一定要根据正规的语法教学书在课堂上把它给予纠正。

篇6

一、教学方法的特点

一是相对性。不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有着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例外,其中不存在绝对好的方法。就唯物主义的观点而言,不管是何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只是教师在运用这些教学方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用这种方法解决什么问题,要做好利与弊之间的平衡。

二是针对性。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为了使教学过程更为顺畅自然,教师一般会采用自己比较熟悉和擅长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并将这些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针对各种综合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益。

三是综合性。教学方法应该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来综合选择,才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所以,教师既要重视示范、引导和点拨,又要培养学生观察、运用和创造的能力。只有有助于发挥两方面作用的教学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四是多样性。语文教材当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比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观察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二、使用教学方法的原则

一是坚持启发性。新课程改革理念中明确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教师要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激发学生探索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本质上都应该对学生具有启发性。教师既要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又不能放任学生自流,需通过正确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

二是坚持培养三维目标。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工作应该实现对学生三个方面的培养目标:学习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对于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具体的教学目标,合理优化教学方法,使它们更具启发性和针对性,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坚持因材施教。学生和学生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在教学过程中从不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因材施教就是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快乐、主动地获得知识。

三、常用的语文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们通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创造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把这些教学方法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话,可以从以教为主、以学为主、教学结合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以教师的语言讲解为主,传递语文知识信息,使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向学生讲授本堂课的语文知识,包括课堂导入、课程引导、介绍背景分析课文、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使语文知识更加系统化,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目前讲授法还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一堂语文课,教师适当的讲解和示范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不能为了避免“满堂灌”的嫌疑而不敢开口讲,该讲则讲,而且还要讲透彻讲到位。

2.串讲法。串讲法一般是指教师把文章中的内容从字、词、句、段、篇章全部连贯起来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章进行概括,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理解。串讲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课堂教学由教师单一的讲解转变为师生的双边互动,帮助学生抓住学习重点,使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二)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讨论法。讨论法主要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集体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的碰撞,提高语文教学效益。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学习的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2.研究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据已经掌握的语文知识探索新知识、提高语文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法中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的局限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

(三)常见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

1.问答法。这是现代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回答问题,或者学生提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或者疑问,在小组内或者班内互动交流、共同解决。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这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创设适当的情境来讲解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以美感染人、以情感动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不管是哪种教学方法,只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具体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并妥善实施,都会对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还需要努力探索,创新更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毛森梅.初中语文教学创新阅读教学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1):125-126.

[2]苏敏.探索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6):76.

篇7

一、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学生实验意识

长期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往往都存在这样一种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实验并不重要,对于化学实验并不重视。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的转变,现代教学一改传统的教学观念,倡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重视实验教学。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也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加强对学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意识。转变传统观念加强实验意识既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方面,同时也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具体而言,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些与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相关的生活现象。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制备实验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其与生活中热议问题“温室效应”联系起来,提出开放性问题“从实验的角度谈谈温室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及防止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强应采取什么措施”,强化学生的实验意识,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实验为主体,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离不开化学实验,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时一定要以实验为主体。目前,一些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时依旧采取“说”实验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并不引导学生去动手实验,而是对教材中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口头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对初中化学实验的学习,并不利于学生对初中化学实验知识的掌握。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是主体,其教学目的在于以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知识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时一定要以实验为主导,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才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中铁与稀盐酸的反应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完成实验“将生锈的铁钉分别放入盛有稀盐酸和稀硫酸的试管里,过一会将铁钉取出后,观察铁钉表面”,并回答问题“上述反应生成物有什么相同之处?分别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通过动手实验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三、多提问多讨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中心,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学生能力的发展为目标。一些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时,往往过于偏向于教师角色,而忽视了处于学习主体地位的学生。课堂教学过程沦为了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并没有真正地实现教与学相结合,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并不是知识的复制品,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时应当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多引入一些课堂提问,多引入一些探讨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引入问题以及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化学实验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知识记忆量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金属和金属材料”这一章节中“生锈”知识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探究性问题“发现问题:小丽发现盛水的铁锅在与水面接触的部位最易生锈;小茜发现自己的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的铜锈;小玲发现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好象生了“锈”一般。提出问题:这三种物质“生锈”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8

一、严密准确、逻辑性强

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教师的语言必须科学准确,符合逻辑。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清晰正确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受到严格的物理语言训练,形成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风气。如在讲物体惯性时,不能说物体“受到”惯性作用,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因为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没有“受到”一说。所以,作为物理教师,要认真考虑自己的课堂语言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二、生动形象、直观性强

所谓语言直观性,就是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既活泼、有趣、逼直,又深入浅出、易于接受。语言直观最好的形式就是“打比喻”。教师能深入浅出地选用一些富有情趣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味,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就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时,无论实验再准确大多数学生都难以理解。因为它太抽象了。这是就要可以适当夸张举例:长度,横截面积一样材料不同的电阻,不就像大家走两条长度宽度一样的水泥路和泥水路吗?哪个走的快一些?长度,材料一样横截面积不同的电阻,不就像走一条公路和过一条钢丝吗?而材料横截面积一样,长度不同的电阻不就像去食堂和去桂林吗?哪个先到?这样生动形象的知识就深深的印入同学们的记忆里。

三、抑扬顿挫、感染力强

所谓抑扬顿挫,就是教学语言应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富有节奏感。将表情、手势、停顿、操作等无声语言与声调、轻重音等有声语言恰当地配合起来,使教师的讲解有声有色,更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活动,从而使课堂气氛有节奏、有旋律、有起伏,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不断地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语调是表情达意最好的工具。入适当配以肢体语言,便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曾经尝试用过高音和低音语调上课。发现做好是结合起来效果最好。例如在讲到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笔者忽然由高音转为低音,浑厚的男低音配以食指向下指的肢体语言。极其形象的表演了这条规律。同学议论纷纷,后面没有听到的同学忙问前面的同学。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深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就可以增强感染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四、幽默可亲、趣味性强

原苏联教育学家米・期洛特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在课堂讲解中运用幽默,可以控制学生的注意;可以使讲解的内容变得有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可以突出一些概念、规律的特征,解决教学的难点。如笔者在讲分子的动理论时,由于过于抽象,就讲了一句话“像癫子一样到处乱跑”。拟人化的表述,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作无规则运动的认识。教学语言幽默的表达方式,要根据教学内容亦庄亦谐,可思可乐。有时就一句话或几个字,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对磁力线的描述“北出南归”;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质点振动而不“随波逐流”等。要注意运用幽默短语时,把握好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并适当配以肢体语言,便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幽默可以搬到物理课堂上来,只要运用恰当,通过幽默的描述、生动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容易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五、巧于点拨、启发性强

篇9

那么到底何谓语文对话教学?如何进行语文对话教学呢?本文尝试根据对话教学的原理,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阐述了语文对话教学的内涵、特点、原则、实施策略、中学语文对话教学的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旨在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废”的现状,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1 和谐性

《说文解字》对“和”的解释是:“和,相应也。”而“谐”的意思是“配合得当”,和谐旨在使不同事物“相应”且“配合得当”,使多样要素相“统一”。追求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孔子的“致中和”、道家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的“天人合一”等合和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也自然滋润着我们的母语教育。和谐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和乐如一”、“和之至也”、“使万民协和乐如一家人”是和谐的顶点。对话教学的和谐性是指对话的各要素之间相处融洽、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帮助。和谐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谐的课堂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课堂,要做到师生关系平等美、学习方式自主合作共享美、教学过程流畅美、教学内容丰富有效美。对话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座位、环境各要素具有不同的质、能和效用,相互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条件适宜,就能各自将潜能释放,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形成各种组合和互补优势,从而提高系统的活力和效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语文对话教学追求诗意的栖居,首先要营造诗意栖居的环境,这就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亲善,相互接纳,相互帮助。对话的对象要以诚相待,每一位对话者要有博爱之心。师爱荡漾,民主人道,公平正义,保证每一位对话成员的对话权利,维护对话权益,形成合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讲诚信、讲道德、讲秩序的对话行为规范。

2 发展性

正如彼得对吉所说“真正的学习,对于个人而言,涉及人所以为人此一意义的核心。通过学习,我们重新创造自我。通过学习,我们能够做到从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及我们跟它的关系,以及扩展创造未来的能量。”对话教学是立足于充分尊重人性、全面提升人的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教学方式,它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是全面的。对话教学改变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结果的格局,非常注重对学习过程的关照,讲求在学习中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建构,在建构中发展,然后又通过新的生成和建构,达到新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学习也就促进了人的发展。对话教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符合人的本质发展的教学方式。对话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终目的是促进师生共同提高,全面发展,最终产品是能动的、创造的、富有对话理性和健康心理的现代人,发展是对话教学的第一要务。对话并不排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但它却能使师生双方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互相激励批判,使每一个人不断自省,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动力,不断使自己“成人”。

3 多维性

篇10

《牛津初中英语》紧跟新课标的要求,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还是编排模式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给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下面我们就先来探讨《牛津初中英语》的教材特点。

一、《牛津初中英语》的教材特点

从整部教材来看,整部教材给人的感觉就是生动形象、有活力,应用性能较强,符合初中生的学习认知水平。

1.课本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

《牛津初中英语》的编写是根据英国英文教学内容来编写的,所选话题都比较接近学生的话题,在供中学学生学习的时候也将这些话题和中学人的生活习惯结合了起来,教材中的话题涵盖了衣食住行、节日风俗、环境问题、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话题,信息覆盖面广,因此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得学生主动地学习。

2.话题编排模式合理

在课文中每个话题的编排过程中,从前往后的编排模块都是一样的,分别是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Vocabulary/Grammar/Integrated skills/Study skill/Main Task/Checkout,在中国人以往的英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对英文语法的教学,对读、写的能力也做到足够认识,因为目前中国的教育模式还是应试教育,读、写和语法的教学都是能够在短时间里面提高分数的,但是这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一门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是锻炼与人交流的能力,不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到最后还是不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就是所谓的“哑巴英语”,而《牛津初中英语》就在这方面做了改进,使得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学习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全面地学习,对听、说能力做了很好的规划,在交流的过程中也使得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

3.课堂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课堂中,是以教师为主题,英语的学习往往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尤其是在词汇和写作这两个模块,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语法也对学生采取强制的方式让学生记住,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英文产生了厌学情绪。而《牛津初中英语》则注重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比如在学“Happy New Year”这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来装扮教室,装扮成过新年时候的样子,然后在这样的气氛之中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好的。

二、《牛津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困惑

虽然《牛津初中英语》这本教材有诸多好处,但是在该课本的学习过程总还是存在着一些困惑。

1.教学的难度偏高

在我国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足,因此一些学生的英文基础很薄弱,此外还有小学城乡教育水平的差异,使得刚进入初中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不一,而本教材对英语基础的要求较高,对词汇量的要求也要超过一般的初中英文教材,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

2.在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下教师缺乏教学积极性

虽然本教材注重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对初中生的考核方式还是主要以读、写能力为主,有的学校虽然已经加入了听力的考核,但是对于说的考核机制还不完善,教学迫于教学任务的压力,对于教材也没有物尽其用。

三、《牛津初中英语》的教学策略

针对以上英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我们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1.改变英语教学的考核方式

英语本身就是一门应用的学科,因此对于英语的考核要改变过去那种完全依赖于期末考试的方式,将对学生的考核放到日常学习中来,比如在课堂上举办一些英文对话、英文小话剧、或者英语朗诵比赛等这样的趣味性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将这种活动中学生的表现加入到考核机制。这样还会激发教师努力去钻研课本内容,抓住教材的核心部分,就是加强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按照这个主题去开展,就会使得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这不仅对学生的初中英语学习是有利的,对于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2.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在整个《牛津初中英语》的编排中,各个话题的大概位置是根据现实的背景环境来进行设置的,教师如果注意到了这一点,根据现实背景来安排教学任务,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The Mid-autumn Festival”这课的学习中,大概时间就到了中国人过中秋的时候,教师在中秋节的时候讲这一课,让学生积极讨论中秋节自己家是如何过的,在一种节日的气氛中让学生学会和中秋节相关的一些表达。再比如在进行“Let’s Celebrate”这课学习的时候,其中主要讲的是关于“Hallowmas”的学习的,初中学生关于“Hallowmas”的了解可能不是很深入,此时教师就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万圣节的视频,初中学生很快就会被南瓜面具、南瓜马车、各种奇形怪状的装扮吸引过来,在接下来的教学在就问学生“南瓜”、“马车”、“装扮”之类的词如何表达,在学生的思考过程中课题气氛就活跃起来,教学效果也会很好。

3.将英语教学带出教室

篇11

青少年的情绪特点表现为敏感而相对脆弱,强烈而不稳定,变化迅速而不持久,容易冲动而缺乏理智控制,因此也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为“疾风暴雨期”。随着生理加速发展心理也迅速发展,由此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使初中生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尤其是初中生叛逆心理日趋严重,老师与父母对他们的要求往往变成了对他们的束缚加之由于第二性征与的发展,青少年出现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又由于环境与舆论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压抑,使之往往处于莫名的烦躁与不安中。在这种情绪背景下遇到小小的不顺心之事,容易情绪失控,从而导致行为失控,如顶撞父母、老师或打架等。

2.自我意识增强导致观念“碰撞”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飞跃期。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其年龄大约在1至3岁,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的。在接下来的若干年时间里,儿童的自我意识虽然仍在继续发展着,但发展的速度则是相对平缓和稳定的。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生理迅速成熟,使初中生产生了“我”已经长大了的自我意识,他们要求具有和成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反对从属地位,更反对权威式的干涉。因而他们不理解为什么父母的想法与他们总是格格不入,更反对父母强加给他们的观念,出现了观念上的碰撞,导致了行为上的反叛,成人要求他向东,他却偏要向西行,以显示自己的长大。

3.意志薄弱导致行为反复

初中生的自控能力和心理调节都比较差但是他们的自尊要需与独立倾向相对表现强烈。这就出现了初中生的内心需要与意志控制力之间的失调,导致他们在具体事情的处理上经常表现出决心很大,信誓旦旦,行动上迟疑不决,摇摆不定。例如:不少老师和家长经常反映某学生贪玩,不够自觉,总要大人的监督等。原因就是初中生主观认识不够全面,缺乏意志调节能力,明知某种行为不好,但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去做好。

二、初中生品德教育的途径

任何教育若能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则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品德教育也不例外。鉴于上述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进行品德教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教会学生调节情绪

教师要教会学生分析情绪情感的特点,帮组学生找出情绪波动的原因,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例如:认知调节、合理宣泄、行为调节、心理放松、理性升华等。一个情绪稳定,心境平和的学生,是较少出现反叛等失常行为的。同时在学生心境平和下进行品德教育比情绪波动下的教育收效更大。

2.给予学生理解与尊重

初中生与成年人间矛盾的焦点在于:初中生对自己的发展认识超前,成人对他们发展的认识滞后。成人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待初中生,粗暴地对待学生的反抗与情绪波动。因此,要教育好他们,成人应该理解他们的成长,改变错误的教育观念与态度。

篇12

笔者曾经使用过若干个版本的英语教科书,但是《牛津初中英语》让笔者眼前一亮。这套教材无论是从教法理念、授课结构还是在授课模式、课文页面布置上都有独到之处。

首先,英语课文的理念新。《牛津初中英语》严格遵守了国家下发的《英语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于语法点的安排以及对于英美文化常识的巧妙安排,以及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技巧和英式情感策略的应用,使学生能够在扩大知识面、获得知识。

其次,摆脱了以往课本“冷冰冰”“死记硬背”的态度,在内容设置和安排上更加富有人情味,同时由于课本所设置场景紧密贴合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所以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其强烈的代入感。课文内容所讨论的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场景:买东西、美容时尚、合理饮食、各种大型比赛(如世界杯),以及课本中出现的两条可爱小狗Hobo和Eddie的各种日常情境。

第三,课本中的英文文体采用了各种形式,方便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短对话、长对话、纸张的信件以及格式、E-mail及其格式、人物专访、诗歌……这些内容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技能,使学生获得许多文体常识。

第四是全书采用崭新的“用英语讲解英语语法”的形式。这种形式在初中英语课本中属于一个新生事物,除了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英语思维以外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英语逻辑思维。

正是基于以上几个特点,直接使《牛津初中英语》从众多英语教材中脱颖而出,在这个自主选择教材的时代被众多地区的老师选用。从这些新颖的地方我们可以感受到教材编写者的良苦用心。

二、《牛津初中英语》的教学策略

1、放弃“唯课本论”,一切从实际出发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放弃应试英语的陋习,由“分数至上”转变成为“素质至上”。根据新课标的建议,教师可以对课本的内容进行自主地灵活安排,根据课程的需要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地重排、调整,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在英语教学中要尊重语言教学的规律,重视听说其次才是读写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师在授课时过于注重能够迅速提高分数的单词、语法、阅读以及写作,但是却忽略了英语中最重要的环节:听力和口语。根据语言学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知道,一个人对于语言的接受以及学习首先就是输入,即通过看、听进行对于信息的获知,并通过输出,即说、写对于一直信息进行反复强化并形成记忆烙印,这样才能对所知信息进行反复的强化,从而根据艾宾浩斯记忆理论,使语言知识点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也就是说,在学习新单元的时候,老师采用传统的“单词讲解-课本朗读-长课文分析-语法点详解-测试”的教学模式,对于单元分配比较简单的教材,比如冀教版等可能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但是如果针对的是对听说能力训练进行强化的《牛津初中英语》,则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使得教材的效果大打折扣。

3、仅仅是单纯为了讲课文而讲课文,忽略了教材本身的背景文化知识与授课时的背景环境的统一

教材的课文单元设置是遵循客观事实、大体符合授课环境的。例如,当课文讲到中秋节的时候,课程进度差不多也就安排到了农历八月十五前后,当讲“Happy New Year”的时候,元旦基本也就到了。但是教师往往对这些联系表现出一种漠然的态度,对于其中的进度视而不见,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以及授课效果的不佳。只有用课文结合当前的实际背景,才能获得很好的效果。

笔者在七年级上学期讲授第三单元“Let’s Celebrate”的时候,在第一个班级发现效果不佳,原因是万圣节作为一个对于中国来说比较冷门的节日,学生对其并不了解,因此上课的时候积极性不高。于是笔者把对应的词汇表里关于节日的通用词汇单独提炼出来进行讲解,然后引出我国独有的一些节日——中秋节、春节、妇女节、儿童节等等内容对学生进行讲授。由于内容比较熟悉,学生的积极性就被逐渐调动了起来。这时,笔者趁热打铁,通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也就是七月十五的鬼节引起了本单元学习的重点课文:万圣节。由于有了前期的普通节日预热以及刚才中元节的同类比较,学生很容易接受了万圣节的概念。这时候,笔者给学生展示了一组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南瓜头、骷髅帽、“treat or trick”的传统……在概念的预热以及万圣节图片的帮助下,学生很轻松地掌握了本单元的各类词汇以及万圣节的背景资料,同时还扩展了很多其他词汇,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保证了知识面的扩展。

篇13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手段升级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新型教学手段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立足教学工作实际,将先进的教学手段与语文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技巧,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信息化教学媒体使用能力;其次,教师要注重创新,自主设计教学课件,将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接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课程资源整合起来,以图片、文字、图表、视频相组合的形式,设计制作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课件,为语文教学成效提升发挥促进作用。第三,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还要科学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既要保证多媒体手段在最为需要的时候使用,不能铺天盖地、过多过滥,又要对使用的时机进行科学掌握,可以在教学导入环节激发兴趣,在互动过程中补充信息,以及在思想渗透中深化情感等。

三、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差异兼顾提出了新要求

初中生因为自身学习基础、学习态度以及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导致在语文学习中的能力水平出现明显差异。新课程改革要求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整体发展水平。传统的“一刀切”模式通常会顾此失彼,无法得到这一要求,因此,对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以分层模式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是兼顾学生差异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让学生认识到分层教学的科学意义,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基础,选准层级;另一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生分层的实际状况,差异性制定教学目标,开展师生互动,布置课后练习,以及开展考试考核,让学生的差异性兼顾融入到教学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不仅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力基础,制定与他们最近发展区域相吻合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在教学互动中还专门为不同层次学生设计相应的探究和提问内容,在作业布置中科学区分难度、容量,并且在考核中运用AB卷形式,保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模式优化提出了新要求

传统的语文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单向的模式制约了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影响了教学成效提升。新课程改革对于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应当对教学模式进行充分地改进,从单向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双向模式,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师发挥启发点拨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法等一批先进的教改经验,能够较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等方面发挥明显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能够精心设计逐层深入的研究提纲,将其作为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线索,引领学生的整个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难点,区分是属于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凡是属于共性问题的方面,还应当针对教学对象群体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以此促进语文教学活动深入开展。

五、新课程改革对课外活动拓展提出了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