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弄清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发挥德育功能的基础。
要发挥思想政治的德育功,首先要帮助学生弄清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意义,了解思想政治课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的必学课程,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到:不识字的人是文盲,不懂科学的人是科盲,文盲和科盲已严重阻碍祖国的社会义主建设。不学习思想政治课,不从小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废品和危险品。北京外语学院某大学生从学习尖子到校院死囚就是很好的例证。以事实教育学生思想课不学不行了。从第一节课就激发学生懂得为“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而自觉学好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教师绝不采用学校既然设了这门课,又要进行考试,你就非学不可的强制态度,更不能认为第一节进行了学习意义的教育,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学习意义的教育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并逐步深化,有意识的揭示的教师的社会意义无和实用价值,要善于解答学生学一有什么用的疑问,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向往。其次,要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师在教学“引进外资”的“得”与“失”时,先引用我们现在用劳动力,同世界资本进行交换,到底是“引狼入室”还是“引羊入圈”这个问题,通过设疑,在学生头脑中掀起波澜,以促使学生思考、最后在争论中将主信号以“来料加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和管理经验,就如同把“羊”牵进来了,羊当然要吃草才以胀膘,便羊能生下小羊羔,还能挤奶、剪羊毛,因此,“引羊入圈”合算,是得在于失,用这样的方法教学,就能引起学习对思想政治课的浓厚兴趣,就“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学生对我闪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出的最多的要求就是名胜古迹懈们在教学过中一定要多联系实际,要求教师多给他们提出问题和讨论的机会,以澄清他们在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对人生和社会的模糊认识,他们所关心的社会热点总是教师不能回避。教师不能回避。比如在改革开放中,对党内存在腐败现象的客观现实,既不能回避,也不能牢骚了事,而应客观的、辨证的加以分析,可举一些我党惩治腐败的具有轰动效动效应的案例(如案),并更多的从下面举一些廉政实命名。使学生感到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是极少数的,宫的主流是好的,从而对我党的反腐败斗争充满信心,对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和谦洁奉松的的必要性的更深刻的理解。
再如,我们讲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吸学生就表示怀疑,就会提出不少问题:资本主义在一段时期经济发燕尾服较快,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却都在经济上存在一些总是两种制度到底哪种优越难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七十多年,到最后还是转向资本主义,为什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务淌有转变为社会主义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避,我们应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事实和不断变化的新情况为依据,有针对性进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教育。
篇2
总之,政治课教师必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政治思想过硬、道德情操高尚、专业特长优秀、奋发向上的、有理想、守纪律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并用自己的赤诚爱心,去关心、去呵护、去精心培育、耐心施教,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篇3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德育大纲》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向学生系统的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在诸途径中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本质上是一门道德课程。
在学校教育中,思想政治课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是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最主要途径,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得以实现的,因此,对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的思考与探索,有助于我们改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校实现德育的整体目标。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现状
1.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现状
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注意力正在逐渐的转移;学生对德育课程的期望正在逐渐的减弱;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地位正在逐渐的丧失。
2.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
通过和很多老师的谈话了解到,在很多学校,政治课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校仍然没有把它当作德育主课程和主渠道来抓。还有就是,现行的思想政治课在教学模式上,教师总是离不开“灌输——考试”的基本模式,学生也难以摆脱“识记——应试”的被动学习局面,失去了政治课应有的德育效能。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缺失的成因分析
1.外在的因素
(1)受应试教育残余思想的影响,学校对思想政治课的地位重视不够;(2)受当前错误认识的干扰,对思想政治课失去了信心;(3)不良的社会风气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出现偏差。不良的社会风气与中学生不成熟的分辨能力相结合,使一些学生的人生价值错位,道德认识产生偏差,也使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2.内在因素
(1)政治课德育目标的理性化与学生思想的实际严重脱节。思想政治课理性化的德育目标很难被不同的现实个体普遍接受,使政治课的德育目标往往流于形式;(2)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严重脱节,政治课教学变成了空洞的说教。理论脱离实际,使政治课失去了说服力;(3)政治课的正面说教与纪律的约束相分离,大大的影响了政治课的德育效果。思向政治课教育与评价的分离,使政治课的德育工作苍白无力,政治教师只能说说而已,并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四、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强化的途径和方法
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要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使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德育创新中走出困境,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德育教育中应有的作用,也必须从多方面入手:
1.教师方面: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素质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关键。
首先,政治课教师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感。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自己的思想会影响一代人的思想,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其次,政治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学习基本原理,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正确理解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问题,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传授给学生,增加可信度。另外,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掌握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利用其它学科的知识来充实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发挥德育的整体效应。
再次,要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的示范性是很强的。所以,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的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2.教学方面:改革和优化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是发挥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主要途径。
首先,教学内容方面要充分发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内容,确定好德育的目标,变传统教学为创新性教学;教学过程方面要坚持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寓思想性、教育性于知识的传授之中,课堂教学在本质上的德育功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其次,要重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篇4
一、注重对学生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的指导
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思想性,因此,思想政治课平时的课堂教学,必须联系当前的时事政治,善于抓住社会热点和难点,用理论引导时事,用时事印证理论,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做人,树立关心社会、热爱国家的意识,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新课标对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写和教学成绩的评估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全面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基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脱离青少年心理发展实际和精神需要的做法,使思想课不再单调乏味。这样,教师在工作中就可灵活运用这一方法,充分挖掘本学科的德育功能。
二、用正确的思想理论体系引导学生
贯穿整个思想政治课的一条主线,就是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即尊重事物本来的面目,辩证地看待问题,用一分为二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现实生活纷繁复杂,学生阅历不深,明辨是非能力不强。教师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遇到问题后根据需要,再从书本中寻求理论支持,然后再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经过这样反复训练,既消除了学生生活中的困惑,又提高了学生对书本理论的理解程度,思想道德水平也相应得以提高。如在教授“不良诱惑”这一知识点时,我引入了“网络”这一话题,设计了两个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可以带给我们生活、工作上诸多便利,但是不正确对待也会有害,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应用中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和现象。
三、用正确的言行引导学生
不可否认,当代中学生面对的教育干扰太多,冲淡了思想道德教育。这些干扰因素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人们往往由于急于求成、功利色彩浓厚等,忽视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人格尊严和积极的情感、意志、品质、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就需要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做到知行统一。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给学生以表率,同时运用各种正当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唤起道德需要,形成道德认识,塑造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最终转化为道德行为,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知、情、意、行的转化,使学生对真理的认识深深地植根于自已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个人意志、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部分。
四、用生活实践磨炼学生
我所说的生活实践就是坚持教学与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对书本理念的接受、系统理论知识的理解,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之养成积极的意志、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必要性。现在的初中生对当今社会发展的认识相当肤浅。《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其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基础。”思想政治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措施,也是学生深刻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民意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的基本特征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和直接观察与体验,认识社会本质,获得生活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增长学生的才干,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使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时,要控制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消除不良社会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保证学生在各种正确、积极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2.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措施:(1)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参加各种社会性的征文读书竞赛活动,向书中的前先、英烈学习;(2)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区、工厂、田头等,走访、观察、调查、对比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社会、国家的情感;(3)访问老革命、退伍军人、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聆听他们的奋斗及创业历程,感受他们催人奋进的斗志,学习他们的优秀品德,激发学生增强社会意识和责任感;(4)邀请热心教育的社会知名人士到班座谈,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性的义务劳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品质;(5)聘请校外辅导员,加强社会法制教育,要求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6)组织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学生负重步行,自己动手拾柴造灶,培养学生耐挫能力,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篇5
首先,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政治教研活动就决定了整个政治课教学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核心的。为了更好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在研究教材时,着重研究的是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各单元间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尤其是重点知识考察的方式、角度和深度,重点知识考察的切入点。从教师方面来说,每个政治教师都要针对教材、学生和考试研究如何备好课,准备好教案,在教案中必须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选取与知识点相关的现实素材,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可以开拓学生思路,扩大其知识面。从学生方面来说,教师要研究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做到因材施教,共同提高,总之,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为目的的教研活动对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只字不提或者没有时间去提,这实际上已经决定了政治课教学的功利性质。
其次、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习成绩更是重点。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可谓用尽全身解数,说学逗唱无所不为,采用各种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之所以这么辛苦的上课,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记住所学,为提高学习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对此学生也很无奈,也只有硬着头皮去学习那些枯燥的、理论性的政治知识,强打精神去听课、复习、记忆和做题。由于政治在考试中的地位不及语数外,所以学生平时思想上也重视不够,他们只是到了考前采取搞突击的方式,强化记忆基础知识,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方式更具有功利性,根本不可能使学生感受到政治的德育效果,更谈不上心理体验,进而难以对学生内在品德造成影响。
学生如此,以学生家长为主体的社会公众,甚至包括部分学校领导也对政治课持有一种轻视的态度。他们主张学生在政治上不必下太大功夫,而应该把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投入的到语、数、英和其他理科知识的学习上。
由于教师、学生、家长、部分学校领导对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忽视甚至漠视,致使德育教育在政治课教学活动中严重缺失,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当今的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明显下降,目前各种未成年人犯罪不断增加的残酷现实不断警示着人们,如不认真解决这个问题,势必误人子弟,造成严重后果。
但是,如果这一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来承担,未免有失公平,毕竟他们各有各的苦衷以及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德育功能的缺失,教师、家长、学生都有责任,但这只是现象,而现象背后存在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第一、现行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机制使学校和教师不得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
虽然素质教育问题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但从教育实践来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实现,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考试制度及学校教育评价机制还落后于素质教育的需要。在考试中拿高分就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唯一目标,这就大大降低了政治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严重地窒息了政治课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现行教材的编写以及内容使德育功能地发挥难以实现。
当然,与以前的教材相比,现行教材在科学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总的看来,整个教材仍然没有摆脱说教式的特点。而且,教材中有些内容知识理论性太强,而有些知识则又显得深度不够等等。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极大降低,进而严重影响了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
篇6
高中学生思想主流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思想上仍存有诸多问题,例如:在诚信及待人接物等日常生活中,少数同学缺乏一种真诚,部分学生凡事不从自身找问题,怨天尤人的思想情绪较为严重,做事缺乏认真,投机取巧,办事无原则,随心所欲,对何为学业有成以及学后的归属问题认识上有偏差;对社会热点及钱、权的关系认识不足;为人处事缺乏礼让,心胸狭隘,不能宽以待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同时大众传媒良莠混杂,面对着迅速的社会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影响,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
其次,家庭教育的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子女是家长理想实现的寄托等思想一直是困扰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而如何科学地、民主地、适宜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教育孩子,对大多数家长来说,在知识、方法等方面都是极为欠缺的。在传统观念影响下,溺爱、棍棒教育、攀比追风、重养不重教等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而根本不去过问其所作所为是否真正为子女理解或是否适合自己的孩子。其结果使得不少学生性格孤僻、自私、注重享乐、内心压抑、无法与家长沟通,得不到理解,影响了其身心正常的发展。
第三,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形式的学校教育中,由于高考仍然具有“指挥棒”的作用,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主要集中于知识的学习,只要学科知识成绩好便可以一俊遮百丑。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却被忽略了。
第四,学生心理及生理的影响。随着智力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随着智力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质疑和争论,但由于受知识能力及社会阅历的限制,看问题比较片面和偏激,容易夸大对社会负面影响的理解,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材的德育观点往往持逆反态度。
第五,思想政治课教育方式、方法不当的影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方式、方法不恰当,导致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教师不必要的讲解、纯粹的灌输、喋喋不休的讨论、翻来覆去的提问,以及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浪费了,以至将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教育割裂开来,结果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中学德育工作是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 当前,德育环境和形势呈现出个性化、生活化、实践化、主体化的趋势。高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加强德育工作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道德、情感、人生观、世界观的培养过程,它是知识传授和情感培养的和谐统一。所以,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人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体验,培养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健全的人格,不断地强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着眼点不应该只是升学,而应该是全体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一切为了分数”的应试教育制度和观念是制约政治课德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摈弃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使老师和学生从考试、从分数的框框中解脱出来。
第二,教师要身体力行,教师榜样为先导。
俗话说,“才囊应满三千卷,人品当居第一流”,教师先要“学高”“身正”,方可“为师”“为范”。也就是说教师要先身体力行,要把高尚的道德品质化为自觉的行动,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正确的舆论和道德导向的指引下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活动,在日常教学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无形之中就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和浸染。如教师上课态度严谨、板书工整、语言文明得体、注意生活小节,就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
第三,教师要以人为本,坚持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学生的心理受到压抑,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无法真正体现。新课改中的学生本位教学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它强调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和谐、宽容的课堂教学氛围,确保适度的心理安全,让学生不再为发表己见、追问教师、质疑教材而付出代价。对教学而言,坚持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师生对话,意味着相互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坚持学生为主体意味着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坚持学生为主体意味着上课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流露的真情实感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而学生之间积极情感的互相感染,又会扩大情感的受益面;师生情感相互交叉,渲染出感人的情绪氛围,这一氛围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心灵的碰撞和激荡,产生出强烈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念与情感。
第四,教师要联系实际,使德育细化并落实。
新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有生动、感人的特点和现实说服力,这不仅可以完成教学目标,而且有利于德育思想的渗透,让学生体验到“学而想用”。思想政治课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不是一两句话的问题,而是要将它的内容细化并融进日常教学之中,使德育和平常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和学生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适时纠正学生的不当言行,落实巩固德育成果。如处理学生乱扔垃圾的行为时,教师应该及时制止予以教育,尽可能的亲自拾起丢入垃圾箱。我在学生中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被老师制止时就已经意识自己错了,心中就已有了想改的动机。如果老师语气生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即使改了,也是思想意识深处认识不深刻。如老师亲自动手把垃圾捡起的话,自己就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真是不战而屈人之兵,那种德育功效就大不相同了。又如,在课堂上,我采取多角度认识和评价我的学生,不单纯依靠成绩,如果一个经常调皮捣蛋的学生某节课上能够安静的听讲,我就要在班里表扬他,而且肯定他这是一次对自己进而对班级负责任的表现。结果该学生在后来的课堂上就积极表现起来,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最明显的是《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的讲授,几乎每一节课,我和我的学生们都可以讨论一下未来的人生,说说人生理想,社会责任,记得有一次,讲到人的价值的时候,我和学生们探讨了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进一步说到每个平凡的人的贡献,我问学生:爱岗敬业的普通人有没有贡献?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有!还有学生很着急得说出了解释:爱岗敬业就是贡献,体现社会责任,是负责任的人!我趁热打铁的又问,那我们呢?学生们的贡献呢?思考一下有学生回答:好好学习!以往,当说到“好好学习”班里就会有一阵嘲笑,可是今天没有,学生们都在思考。这时候,我说:对,这就是我们的工作,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让父母家人担心,不给社会添麻烦,我们每个人都是负责任的,如果每个人都能这样做,社会将自然变得更加和谐。那一节课,适时地结束了,在学生们的思考中,在我的幸福感中。这样,把道德之准则转化为学生切实可行的生活中的小事情,在点点滴滴的做法中慢慢蓄养胸中“浩然之正气”,德育成果在不断细化落实中得到落实巩固。
总之,政治课教学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何搞好政治课教学是每一个政治课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许多可行的方法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去不断探索。
篇7
1.社会因素。“90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不同,因此,很容易走向道德偏差。
2.家庭因素。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更显得有些孤僻。巨大的压力使家长们把绝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工作上,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也容易把孩子推向道德偏差。
3.自身因素。“90后”学生正处于心理和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面对纷纭复杂的社会,会产生不知所措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就会走向道德偏差。
二、道德内化过程中应注意的策略
1.一个中心
人既是道德产生的原因,也是道德存在的目的,同时,人还是道德的载体。所以,从道德与人的关系看,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现代德育的目标追求。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以本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核心作用,要以人为本,贴近学生生活。
2.两个基本点
(1)寓教育于情感中。首先,教师运用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与之相应的渲染方式,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升华,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就是教育的最好契机。其次,教师要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亲身践行一系列道德准则,充分发扬教育者的表率作用,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情感的渗透还可以延续到课后,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的机会,结合德育要求,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
(2)寓教育于活动中。就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参加更多的“活动”,在动态的教程中接受教育,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更好地让道德内化。如,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活动,去调查、参观、访问等。我们曾组织学生到连云港汽车站体验“雷锋车”精神,在回校后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学生们感受很深,发自内心地表示要将“雷锋车”精神发扬光大。
3.三个手段
(1)加强“补课”,把课堂作为主阵地
这里的“补课”不是指学生补课,而是指作为教育者本身要补课,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德育内化。课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本身就是对学生德育要求。如果为了应付考试而忽略情感教育,那这课就是失败的。如果我们有心挖掘、拓宽,不仅能使课堂活起来,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德育内化。
(2)加强时政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
现在的“90后”学生通过网络能第一时间了解社会上、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对于时事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了解国内外政治风云的变幻,渴望开阔眼界,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增长见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媒体上的典型道德案例,多弘扬生活中积极向上的、阳光的一面,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8
Keywords: political theory class;moral education;thought oriented function;optimization function;andbehavior development
高等学校是社会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培养“社会后备力量”的重要阵地。高校政治理论课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是每一位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职责。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主要表观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导向功能
所谓思想政治导向,就是通过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以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政治理论课的导向是德育的生命,是德育的灵魂。有教育家说过:“一个学生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心理、思想不健康是个危险品。”高等学校必须把思想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今日的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是历史的未来,肩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为此,应该努力突出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突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导向教育。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臾不可偏的政治原则和方向,我们要将近几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奋斗的英雄事迹贯穿到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热爱家乡、热爱基层的导向教育,使学生“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为献身家乡的各项事业作出贡献。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指导行为,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避免主观性、盲目性和片面性,突出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导向功能。
二、政治理论课的行为习惯优化功能
所谓优化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符合学生实际的各种教育手段,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效果,以形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理,它是以内心修养(知识、情感、意志、行为)为基础,通过实际行动外化为行为习惯。教育心理学认为:思想品德的发展过程是“知、情、意、行”诸要素的综合发展过程,是引导学生逐步实现由“知到情、到行”的转化过程。一般地说,“知”是行为的前提和依据,“感情”和“意志”是“知”的外在表现,“行”则是“知、情、意”的综合结果;同时,通过“行”的训练和养成,实现道德认识的升华;再则,通过道德认识的升华,经过道德情感的催化、意志的努力逐步转变为道德行为。如此往返、往复,实现大学生的人格升华。
今天的大学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这就要求他们在学校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用科学的理念、观点规范行为。政治理论课就应起到优化学生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突出政治理论课的行为习惯优化功能。
篇9
一、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表现得错综复杂。同时大众传媒良莠混杂,面对着迅速的社会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影响,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学生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因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急需加强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2.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已多年,然而在现实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根据和尺度。这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只看分数,过分重视考试成绩,而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却被忽略了。
3.学生心理及生理的影响
随着智力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质疑和争论,但由于受知识能力及社会阅历的限制,看问题比较片面和偏激,容易夸大对社会负面影响的理解,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材的德育观点往往持逆反态度。
4.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方式、方法不恰当,导致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被教师不必要的讲解、纯粹的灌输、喋喋不休的讨论、翻来覆去的提问以及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浪费了,以至将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教育割裂开来,结果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1.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方式,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因此,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方式、建立教学新模式,改变原有令人乏味的过于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激活思想政治课,使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自觉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增强政治课德育的实效性。
2.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以往的政治课堂曾陷于这样的误区,上课满堂灌。教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考试考条条。教师与学生精疲力尽,但效果却不佳,事倍功半。经过探索,大家形成这样的共识,即变单一的课堂教学为自学、讨论、讲授三结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循循善诱,有的放矢,释疑解惑,打破课堂的沉闷气氛,使教与学显得有声有色,相得益彰了。
3.倡导学生自我体验,增强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学生自我体验亦即学生以主体的角色去操作和感受教育对象的过程。道德教育为了把社会的期望内化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成分中去,必须让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去活动,将道德理论变成他们直接相关的对象,并在活动中实现对学习对象的创造性把握和自我个性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者必须为受教育者提供适当情景(包括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方式和活动条件),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知识对象和活动目标能够在活动中形成有机的统一。在这种情景中,由于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将教育者操作的知识对象变成自己的操作对象,因而能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和更加积极的姿态去感受知识对象的善与真。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辨别能力。因而,在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较多地采用讨论课、辩论课、演讲课等形式,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观点。这些课型深受学生的欢迎并乐于参与。一些诸如“人的本性是否自私”、“怎样实现人生价值”、“假如我富裕起来,该做些什么”等问题,经过学生的自我体验,道德理论变成了他们的一种需要,从而使之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讨论、演讲和参与辩论的自我体验活动中,在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进行对照、比较中,反省或重新选择正确的道德观念。此时,教师的引导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4.美化教学心境,增强道德教育的震撼力
教学心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教学一开始就是从一个由“心理流”(由具有方向性的知情意等心理要素构成)和“心理场”(具有不同层次,蕴藏精神能量的磁场)所组成的有机的心理结构出发的。良好的教学心境,就是教师整个地沉浸到由“心理流”到“心理场”所组成的有机完整的心理活动时间和空间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中的教师能把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语言、模式等有机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能使教师讲解声情并茂,内容结构自然得体。教师良好的教学心境又能感染学生的听课情绪,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积极。师生双方以相应的角色感受着授课内容,使整堂课犹如山巅瀑布,气势非凡,从而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力。
良好教学心境的形成需要教师“胸有成竹”、“意在课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才能整体把握授课内容,占领教学的至高点,总揽全局;才能使自己在三尺讲台上挥洒自如,左右逢源;才能使自己的讲课如鼓风之帆,使整堂课如一幅引人入胜的字画,充满灵气。
篇10
(一)加强沟通,巩固德育工作
德育观念明确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问题和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靠老师和学生完成,而且更需要社会、家庭的努力来共同完成。政治老师应该注重和其他的老师之间密切的配合、联系,来了解其他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把学生情况介绍给其他的老师,让他们参与到德育工作之中来,给自己出谋划策,献上良计,来完成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其他老师会对被介绍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自然会流露出对这样学生的关心、爱护。学生有了这些关注和爱护,他们就会从内心上产生喜悦感和幸福感,从而乐意去接受老师的德育教育。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能够影响到学生的自觉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用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增加趣味性和活动性,能够让学生更加热爱政治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或者游戏,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理,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构建德育平等课堂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要真正的让学生心中有德育内容,政治老师就要做学生心目中的“知心人”,从教育者的前台走向后台,摆正自己的地位,多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问题的讲解。比如说在学习《树立正确消费观》一文时,要善于应用网络进行教学,树立课堂学生平等教学内容,让学生纷纷回答自己心中的消费观念,点拨学生的消费观,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用良好的心态面对“问题学生”
篇11
二、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思想性是指政治教师对中学生始终要坚持从正面教育,向健康方向引导,即“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力求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让学生从泱泱中华那浩瀚的历史画卷中受到启迪,树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对英雄人物乃自平凡人物的人生轨迹的了解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但在注重内容(思想性)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形式,即语言的艺术性。一方面是指政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语言力求深入浅也,生动有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和启迪。另一方面是指批评、教育的艺术性,试想,一个学生犯错误后政治教师以刻板、平淡的政治术语甚至粗暴的语言,强迫他承认错误,尔后将他打发走。如此,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成了一个“暴君”,这样不仅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诱发了学生的“双重人格”,即当着老师一个样,背着老师一个样,产生负面效应,给德育工作留下后患。相反,学生犯错误后,政治教师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攻心为上”,用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的语言,耐心地帮助他分析原因,最后必然会水到渠成,既让学生在涓涓细流中明白了自己错在哪里,同时也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强化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三、个体和群体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既要针对群体又要针对个体。针对群体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要从大处着眼,在宏观上对所有学生普遍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四有”新人等优良品质的教育,使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上升到一个新的档次。但由于群体是由一个个个体所组成,所以我们在对整个群体进行教育时,切忌不能忽略了一个个单独的个体,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下存在的特殊个体。
四、及时性与持久性相结合。
及时性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政治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思想、观点、做法在课堂上及时予以批评、纠正,对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肯定。通过教师的中介作用,让学生从坏的做法中端正自己的行为,从好的做法中受到激励,从而使全体学生普遍形成“向善”、“弃恶”的倾向;二是指作为政治教师,不能仅停留于传授书本知识,而且有义务和责任抓紧时机,根据中央和上级指示,及时对当前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党在当前提出的新任务和重大决策做出必要的宣传和解释,帮助学生澄清思想,提高认识。
篇12
众所周知,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贴身工具。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①得益于手机上网功能的发展,“拇指文化”也愈加“繁荣”,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引起了我们对其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注。
一、“拇指文化”的学理性解读
“拇指文化”和“文化”是一种种属逻辑关系,如“饮食文化”属于“文化”的一种一样,因此首先要解决“什么是文化”的问题。
从表层来看,最初“拇指文化”这一说法的由来是手机短信主要靠拇指操作。手机短信普遍使用的现象引起了学者们的研究兴趣,很多人便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那么众多的“文化”定义中,哪一个更适合阐明“拇指文化”的内涵呢?不妨来看一下美国学者克鲁柯亨的见解:“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样式的系统,既包含显型式样又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者是在一定时期中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②如何理解“生存样式”?可能“饮食文化”的情形更容易让人体会:为了生存,每个人都得吃饭,但吃饭的方式却各有不同:煮食、烤食、生食;用筷子夹、用叉子叉、用手抓……当然还有种种餐桌礼仪等。这些因素构成了“饮食文化”。那么其他形形的“文化”也同此理,“拇指文化”就是由使用手机进行信息交流的种种样式构成的系统。
“拇指文化”既是由手机媒介衍生出来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试图从传播的角度来理解。美国传播学者鲁本说:“从传播的视点来看,文化可以界定为连接并且给予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以共同身份的那些共享符号复合体,知识、民间习俗、语言、信息处理方式、规则、仪式、习惯、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复合体。”③那么可否这样理解:手机短信、手机上网、手机游戏等形式把人与人联系了起来,形成了共同的身份——手机用户,具有共同身份的用户共享符号。这样一种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行为就是“拇指文化”的体现。这里“符号”并不限于文字、图像而已,举凡人类的器具用品、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皆为符号。
透彻理解由手机媒介生发的“拇指文化”不能撇开“媒介文化”概念。学者孟建认为“媒介文化”有两个基本内涵:
1.该媒介在社会中大规模地普及,对这种媒介信息的接受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刻意的行为,更不是仪式。
2.该类媒介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会影响到人们的心态、行为和意识,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行为。④
就手机短信、手机上网等还不算长的历史来看,手机媒介可以说得上是一种新型媒介。当今社会,谁还能否认手机媒介信息的接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呢?流行的“低头族”或“拇指族”就是最好的佐证。手机媒介自有它的文化内涵,“它构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总而言之,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人裹挟其中。”⑤利用手机发短信、上网聊天、发微博、浏览新闻、即时消息等等,这不是“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又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媒介文化“会影响到人们的心态、行为和意识,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行为”,只是这种媒介文化的载体是手机,而“拇指”已成为了一种代指。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总结,那么“拇指文化实质是指主要由拇指操控手机媒介进行的传播和接受信息的活动及其产物。”
二、“拇指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拇指文化”除了作为一种媒介功能
外,它直接向个人传播信息,深入地响到个人的思想行为,那么它具备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呢?
(一)“拇指文化”可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
“拇指文化”兴起之前,传统的媒介包括联网的固定电脑终端无一能比手机获取和信息来得方便、快捷、即时。“拇指文化”兴起之后,外界可以通过手机的通讯功能和联网功能将信息直接传递到个人(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可以借助通讯和上网做出信息反馈。例如,桂林市环保局通过与移动通讯合作,在当年的世界环保日发送这样一条信息:“今年6﹒5世界环保日中国主题是同呼吸共奋斗。当前全市正在开展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美丽桂林活动,需要你我共同参与。”这既是对市民的环保意识的普及,又是凝聚环保力量之举。在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可以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用手机视频、手机博客、手机短信等形式直接地表现出来,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新的关注点;相关教育部门还可以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通过手机网站等及时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可以在大量的信息资源中精选最为新颖、最具需要、最有针对性的教育信息,及时实施教育。可见,以手机上网领头的“拇指文化”,实现了随时随地查阅、接收和反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功能,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
(二)“拇指文化”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内化
“内化”就是“人对外部事物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个人接受群体或社会规范并使之成为其人格一部分的过程。”①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内化就是受教育者将教育内容经过思维加工,转变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过程。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现出政治、经济、道德等知识形式,这些知识与社会现实息息相关,也是通过现实社会中的人和事展现出来。而这些人和事的动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极容易呈现在网络上。手机媒介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人们了解社会的“微型窗口”。其次,“拇指文化”超越了那些单纯以语言、文本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采用全新的编码方式,综合图片、文字、声音、音频、动画、视频等信息形式,这些直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形式为内化创造了适宜的条件。这就少了些被动接受的意味,消除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抵触心理,从而实现潜移默化。最后,“拇指文化”传递的信息能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无声无息地渗入人心。 (三)“拇指文化”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的外化
“外化”是指“从内部的、智力方面的动作向外部的、以运用实物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动作的转化”②,简言之,就是将内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付诸行动。通常来讲,外化的途径主要有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等。“拇指文化”首先在途径方面提供了便利。最明显的是在人际交往上,“拇指文化”中的通讯文化和网络文化通过手机短信、手机微博、手机 qq、飞信等得以体现。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发生联系,即时发表所见所闻所想,相互交流,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思想观点外化的实践。其次,就“拇指文化” 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层面来讲,社会上涌现的好人好事常常通过手机网站传播,为受众提供了自发学习的榜样。比如,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最美乡村教师”等事迹通过手机网络的传播扩大了榜样的影响力。这些榜样暗示了当代社会人们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从而使所倡导的意识形态与思想观念可以影响或渗透众多崇拜者的内心,推动人们思想层次的提高与行为方式的模仿。“意识形态组合往往提倡某些视角和排除他者,通过联结这些组合并且通过把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权威资源结合起来,大众媒介通过建构某些受众最普通和最重要的经验来组合与调节社会现实”。③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通过传媒偶像的催化与强化,营造一个无比强大的社会心理空间,人们对传媒偶像的认同可以转化为对其所倡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认同,这是一种心理的归依,也是一种行为的趋同。”④
(四)“拇指文化”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形式
了解、认识学生并摸准学生思想脉搏,掌握学生的真实思想动态,才能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在手机上网具有方便快捷以及随时、随地、随身等特点,学生一有困难,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通过手机出来。利用手机网站可以及时搜集、了解到学生最真实的想法,有针对性地对
学生的言论发表评论,答疑解惑;对需要专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个别学生,则可以利用手机的私密性有针对性地辅导。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开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新渠道。一方面,利用手机即时通信、手机微博等方式来随时随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了以往只能在课堂内或者电脑旁边才能实现的教育手段,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另一方面还可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设计制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题材,如利用手机报、手机彩信或手机视频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题材发送到每一个人手中。可见,“拇指文化”作为一种媒介文化,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形成有效沟通,使个体意见通过手机通讯或手机网络得以表达,得到反馈,为思想政治教育创建了新的实践形式。
〔参 考 文 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01-15 .
〔2〕庄锡昌,等.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brent.d.ruben:communication and human behavior.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92 .
〔4〕孟建,祁林.网络文化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
篇13
其一,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目标是塑造人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提升人们理解人与人、自然以及社会的关系的能力。所有这些都符合今天我们所大力倡导和追求的道德品质和理想,与今天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的目标是一致的。目标的一致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二,中国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的活水源泉。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饱含着爱国主义思想和献身精神。“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的价值信仰,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衡量指标。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题材广泛的爱国主义思想正是今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不竭源泉。
总之,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健康发展。否则,丢掉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当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是无法绕开的“结”,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优秀的文化成果对我们今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而有效的引导作用,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不竭的资源,人们通过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会使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概括来说,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塑造人、培养人的功能等方面。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背景。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人类文化发生发展的一种生命机制,没有文化传统就不会有教育,因为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无法拒绝的历史传承,这就注定了教育必须以传统为前提、为基础,去继承传统,承认历史和传统对人类的作用,从而根据民族传统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动向下一代提供有关人类历史发展的范型和参照系。”现代文化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社会不断发展,结合时代要求变化而来的,没有传统文化这一历史文化基础,现代文化发展必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们的教育功能,必须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和基点,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价值。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是这些内容优秀而题材广泛的传统文化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它激发了我们的民族白尊心、自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并且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积淀成我们民族的共同心理。”我们中华民族有着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高尚人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标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慨;“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风格;“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奉献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气节等等。这些最优秀、最可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及其宝贵的教育内容。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教育原则和方法。一般来讲,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如下几种教育原则和方法:一是教育注重言传身教的原则。如孔子主张以道德示范为特点的教育方式。“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都说明了以身试教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我们今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二是道德教育与内心自省相统一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心理教化的积极作用,“内省”“慎独”的人身修养以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道德修养方式,为我们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心里教化方面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借鉴。三是德育与智育相结合的方法。中国古代教育家大多认为德育要高于智育,一个人首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做人,知识只有用于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条件下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三、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现实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表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取得切实的效果,能否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继承性与发展性,必须充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和功能。新形势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切实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积极利用各种传媒,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众传媒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平台,通过各种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载体具体而形象的向广大群众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人们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从而达到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