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给排水管道抗震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给排水管道抗震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给排水管道抗震设计

篇1

一.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的重要性

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关系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其不仅有利于城市防洪、排涝和水污染治理,还有利于城市水循环,实现水资源再利用。因此,对于给排水工程施工必须进行严格的控制,加强管理,提高施工技术,以保证市政给排水工程的施工质量。

1、给排水管道有利于城市防洪和水污染治理。给排水管道的施工可以及时、有效的把工业生产废水、居民日常生活污水以及大气降水等收集到指定的污水处理中心,可以有效防止水污染的进一步蔓延,还可以避免城市在暴雨中出现内涝。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城市而言,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程度,代表着这个城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尤其是对于工业发达、年降雨量多的南方城市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良性发展,就务必要对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给予高度重视,从而不断的提升城市的防洪、抗涝和污水治理水平。

2、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有利于实现水资源再利用。给排水管道工程是城市水循环系统的一种有机整体,同时,水循环又是水资源再利用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资源再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解决水资源再利用问题也成为了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所在。给排水管道工程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水资源再利用情况,解决水资源的可持续再利用问题,净化城市的公共水资源,有效保护城市水域,进而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循环的正常运行,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和谐、优美的城市生存环境。

二、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结构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排水体制的选择.排水体制主要有合流制和分流制两种。排水体制的选择,应根据城镇的总体规划,结合当地的地形特点、水文条件、水体状况、气候特征、原有排水设施、污水处理程度和处理后出水利用等综合考虑后确定。同一城镇的不同地区可采用不同的排水体制。除降雨量少的干旱地区外,新建地区的排水系统应采用分流制。现有合流制排水系统,有条件的应按照城镇排水规划的要求,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暂时不具备雨污分流条件的,应采取截流、调蓄和处理相结合的措施。

2、现场勘探.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距离相对较长,或穿越城镇密集区,或敷设在农田,或跨越山丘和河流,还有可能横跨铁路、公路及桥涵。一项管道工程同时会遇到上述几种或所有的地形和地貌,其复杂的地形和地貌若不现场查看,则很难全面完成设计。结构设计人员应会同给排水、概预算等专业设计人员共同进行现场勘探和选线,了解管道线路拟通过的沿线地带地形地貌、地质概况,必要时应在施工图阶段对个别疑难地段重新勘探 。

3、测量和地勘要求.要准确地反应管道沿线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情况,必须有测量和勘探部门提供的准确的地形和水文地质资料。(1)勘探点间距和钻孔深度。勘探点应布置在管道的中线上,并不得偏离中线3m,间距应根据地形复杂程度确定的30~100m,较复杂和地质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深度应达到管道埋设深度以下1m以上,遇河流应钻至河床最大冲刷深度以下2~3m。(2)提供勘探成果要求。划分沿线地质单元;查明管道埋设深度范围内的地层成因、岩性特征和厚度;调查岩层产状和分化破碎程度及对管道有影响的全部活动断裂带的性质和分布特点;调查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冲沟等不良地质现象的范围、性质、发展趋势及其对管道的影响;查明沿线井、泉的分布和水位等影响;查明拟穿、跨河流的岸坡稳定性,河床及两岸的地层岩性和洪水淹没范围。

三、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的结构设计分析

1、结构形式。管道的结构形式主要由给排水专业确定,结构专业应根据管道的用途(给水还是排水,污水还是雨水)、工作环境(承压还是非承压)、口径、流量、埋置深度、水文地质情况、敷设方式和经济指标等从专业角度提出参考意见。一般情况下,承压管道常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钢管、铸铁管、玻璃钢管、UPVC管、PE管、现浇钢筋混凝士箱涵。非承压管常采用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砌体盖板涵、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等。当污水管道口径较大时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特殊情况、特殊地段(过河渠、公路、铁路等)、局部地段非承压管也采用钢管等形式。大型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也有采用盾构结构形式的。

2、结构设计。根据管道规格、埋置深度、地面荷载、地下水位、工作和试验压力对管道的刚度和强度进行计算及复核,提供管道壁厚、管道等级、或结构配筋图。对于一些必须采取加固方法才能满足刚度和强度要求的管道,应根据计算采用具体的加强加固措施。通常采用的加固措施有管廊、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包管等,当钢管计算出的壁厚不经济时,应采用加肋的方法处理。加固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指标来确定。

3、敷设方式。敷设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埋置深度、地面地下障碍物等因素确定,一般有沟埋式、上埋式、顶管及架空,较为常用敷设方式采用沟埋式,当沟埋式有一定的难度时,可选择顶管和架空等敷设方式。不同的敷设方式,其结构设计亦不同。

4、抗震设计。(1)场地和管材的选择。确定管线走向时应尽量避开对抗震不利的场地、地基,如不可避免而必须通过地震断裂带或可液化土地基时,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使用条件综合考虑。给水管道应选择抗拉、抗折强度高且具有较好延性的钢管,并要求做好防腐措施。(2)构造措施。承插管设置柔性连接;砖石砌体的矩形、拱形无压管道,除砌体材料应满足砖石结构抗震要求外,一般可加强整体刚度(顶底板采用整体式)、减少在地震影响下产生的变形,提高管道的抗震性能;圆形排水管应设置不小于l20度的混凝土管基,管道接口采用钢丝网水泥带,液化地段采用柔性接口的钢筋混凝土管;管道附属构筑物应采用符合抗震要求的材料和整体刚度好的结构型式。

结束语

给排水管道工程质量的优劣,不仅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还关系到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提升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施工的质量,是我国进行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方杰.浅谈建筑工程市政给排水管道工程的施工技术.四川建材,2009

[2]利定锋.给排水工程管道的渗漏原因及防止措施.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

篇2

1.城市给排水规划设计理念及开发意义

1.1给排水规划设计的科学理念

城市市政给排水设施是城市主要基础设施之一,对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重要影响。城市给排水系统是转输和排除城市污水和雨水,为居民区、工业区、文教区、商业区等城市区划提供服务的工程设施系统,是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建设市政排水管网系统的目的是解决目前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城市环境问题。在社会工业化不断向前迈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进步、城市道路的大量修建,排水管网获得大面积普及应用,市政给排水系统作为现代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的关键一环,给排水系统建设意义重大。不仅涉及水资源保护、防治水污染、提高水的资源利用率,还涉及改造城市环境、提高城市面貌、打造一流现代化城市的最终目的,而且有利于确保经济、政治、人文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可以说市政给排水工程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中国城镇化建设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发展影响。打造良好城市给排水系统,新建区域新建给排水管网,同时对已有老旧管网进行提升改造,是中国面临新形势下所必要采取的方式手段。有效利用给排水资源,减少因盲目引发的浪费的浪费与污染,迎合现代化城市快速发展的基础建设要求,是社会进步一大保障与支撑。

1.2给排水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自上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伊始,水资源缺乏,水资源利用率一直相对较低,导致最直接的后果是严重影响居民生产生活,阻碍社会繁荣与进步,妨碍了生产力发展与提升。这其中包括形形的问题,比如水质差、可直接利用水量少、难以直接利用水量大。然而,情况的恶化不止于此。随着发展,这些问题不但没有缓解或消失,它们还是像牛皮癣似得依然存在,并且伴随着触目惊心、不减反增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当前的市政排水设计中,我们往往天真地过分依赖城市雨水管网系统的排水能力,而忽略了大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的形成,并且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极大的增加了市政给排水管网系统的负荷,甚至可能出现超负荷而形成的内涝现象。如此种种,不但严重降低水资源利用率,还造成许多相应城市环境问题。新旧问题的“同聚一堂”直接导致21世纪中国水资源问题更加的严峻,中国社会对水的需求和水资源利用率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基于此种不良态势,笔者认为需要唤醒社会意识,深刻认识到全面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科学合理规范水资源使用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因此,优化市政给排水系统建设、提高给排水系统水资源利用率与社会进步的方向趋势相吻合,适应全社会发展。

1.3给排水系统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

我国是一个缺水大国,水资源的保护尤其重要。目前随着城市开发的不断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胡乱排放现象严重,造成水体污染严重,可利用水资源锐减。严格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准则和检验标准。给水管网的建设将水厂出水集中输送,不但可以从供给上按需分配,节约用水,而且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水质,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排水管网的建设,可将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水收集处理后排放,避免污水杂乱无序乱排乱放,而且污水经过处理后排放减轻了环境压力,有利于环境保o,还可以对收集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回收利用,有利于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给排水管网的规划设计

2.1给排水的管材设计

由于给水是有压水,污水是臭味腐蚀性等特点,对管道管材要求较高,主要有:(1)材料强度高:抗冲击性和耐磨蚀性高是管材必要属性,尤其给排水管材更要达到抗拉强度150MPa以上,以适应强大的水流冲击力和水质腐蚀性;(2)需要耐久性:采用先进高速离心浇铸成型技术的柔性铸铁排水管,因其组织致密、强度高,所以经久耐用;(3)好的管材评价标准之一是静音效果强:柔性铸铁排水管由于其灰铸铁内在的片状石墨组织结构具有良好的隔声效果,并且管与管之间采用柔性橡胶密封圈连接,能减少噪声传递,因此柔性铸铁排水管具有良好的隔声静音效果;四、给排水系统需经常维护检查的特点要求管材安拆方便。

2.2给排水管的接口设计

经久耐用的优质给排水管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敷设管道时接口的质量,及管道接口的强度、耐腐性、易施用性。而笔者认为其中的给排水管接口设计是整个给排水工程良好运行的关节与灵魂。经过多年实践与研究,市政给排水管建设最适宜使用接口方式按照特性划分可分为:柔性(接口弹性较大,如:石棉沥青卷材接口、橡胶圈接口)、刚性(接口弹性较小,如:水泥砂浆抹带接口、钢丝网水泥砂浆抹带接口)以及半柔半刚(接口弹性适中,如:预制套环石棉水泥或沥青砂浆接口)。

2.3给排水管网的抗震设计

篇3

Key words: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pipeline;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9

引言:建筑给排水设施, 是保证城市地面水及时排除, 防治城市水污染, 并使城市水资源保护得以良性循环的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 我国排水工程建设初创于50年代, 到80年代以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水污染日益得到重视,建筑给排水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 但建筑给排水设施普遍存在各种问题, 如防洪排水能力不足; 平坦地区的排水管渠的坡度偏小, 易淤积; 部分地区的排水设施不成系统, 易形成内涝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有设计不合理, 日常管理不到位, 自然条件变化等。通过对许多工程设计的总结, 我们认为, 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能否更好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做到经济合理, 运行安全,受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影响较大。

一、现场踏勘

给排水管道距离相对较长,或穿越城镇密集区,或敷设在农田,或跨越山丘和河流,还有可能横跨铁路、公路及桥涵。一项管道工程同时会遇到上述几种或所有的地形和地貌,其复杂的地形和地貌若不现场查看,则很难全面完成设计。结构设计人员应会同给排水、概预算等专业设计人员共同进行现场踏勘和选线,了解管道线路拟通过的沿线地带地形地貌、地质概况,必要时应在施工图阶段对个别疑难地段重新踏勘。

二、测量和地勘要求

要准确地反应管道沿线的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情况,必须有测量和勘探部门提供的准确的地形和水文地质资料。

1.勘探点间距和钻孔深度

勘探点应布置在管道的中线上,并不得偏离中线3m,间距应根据地形复杂程度确定的30~100m,较复杂和地质变化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深度应达到管道埋设深度以下1m以上,遇河流应钻至河床最大冲刷深度以下2~3m。

2.提供勘探成果要求

划分沿线地质单元;查明管道埋设深度范围内的地层成因、岩性特征和厚度;调查岩层产状和分化破碎程度及对管道有影响的全部活动断裂带的性质和分布特点;调查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冲沟等不良地质现象的范围、性质、发展趋势及其对管道的影响;查明沿线井、泉的分布和水位等影响;查明拟穿、跨河流的岸坡稳定性,河床及两岸的地层岩性和洪水淹没范围。

三、结构设计内容

1.结构形式

管道的结构形式主要由给排水专业确定,结构专业应根据管道的用途(给水还是排水,污水还是雨水)、工作环境(承压还是非承压)、口径、流量、埋置深度、水文地质情况、敷设方式和经济指标等从专业角度提出参考意见。

一般情况下,承压管道常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钢管、铸铁管、玻璃钢管、UPVC管、PE管、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非承压管常采用混凝土管、钢筋混凝土管、砌体盖板涵、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等。当污水管道口径较大时应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箱涵,特殊情况、特殊地段(过河渠、公路、铁路等)、局部地段非承压管也采用钢管等形式。大型给排水管道工程也有采用盾构结构形式的。

2.结构设计

根据管道规格、埋置深度、地面荷载、地下水位、工作和试验压力对管道的刚度和强度进行计算及复核,提供管道壁厚、管道等级、或结构配筋图。

对于一些必须采取加固方法才能满足刚度和强度要求的管道,应根据计算采用具体的加强加固措施。通常采用的加固措施有管廊、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包管等,当钢管计算出的壁厚不经济时,应采用加肋的方法处理。加固的具体方式和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和经济指标来确定。

3.敷设方式

敷设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埋置深度、地面地下障碍物等因素确定,一般有沟埋式、上埋式、顶管及架空,较为常用敷设方式采用沟埋式,当沟埋式有一定的难度时,可选择顶管和架空等敷设方式。不同的敷设方式,其结构设计亦不同。

4.抗浮稳定

有些管道敷设的地段地下水位较高或者施工期间多雨,因而管道的抗浮稳定应引起结构设计人员的重视。设计时应根据计算采取相应的抗浮措施,避免浮管现象的出现。

5.抗震设计

(1)场地和管材的选择

确定管线走向时应尽量避开对抗震不利的场地、地基,如不可避免而必须通过地震断裂带或可液化土地基时,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使用条件综合考虑。给水管道应选择抗拉、抗折强度高且具有较好延性的钢管,并要求做好防腐措施。有抗震要求的排水管道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并有相应的构造措施,尽量避免严重破坏。

(2)构造措施

承插管设置柔性连接;砖石砌体的矩形、拱形无压管道,除砌体材料应满足砖石结构抗震要求外,一般可加强整体刚度(顶底板采用整体式)、减少在地震影响下产生的变形,提高管道的抗震性能;圆形排水管应设置不小于120 度的混凝土管基,管道接口采用钢丝网水泥带,液化地段采用柔性接口的钢筋混凝土管;管道穿越构筑物时应在管道与套管的缝隙内填充柔性填料,若管道必须与墙体嵌固时,应在墙外就近设置柔性连接;管道附属构筑物应采用符合抗震要求的材料和整体刚度好的结构型式。

1)地基处理。出图时应包含地基处理的平、纵断面图。扫描矢量化需要处理的地段的地勘资料纵断面,选择参考点并根据给排水专业的平、纵断面将管道基底轮廓线放在地质纵断面上,划分地质单元并注明桩号和基底高程,标明沟槽范围内和基底以下土层构造以及地下水位。根据纵断面地质单元的划分(桩号划分),确定需处理的范围,针对不同的地质情况和厚度分别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具体的处理方法有:换填、抛石挤淤、砂石挤密、水泥搅拌桩、灰砂桩、木麻黄桩等方法。具体设计按地基处理规范规程执行。

2)管道支墩及镇墩。对承插接口的压力管道,应设置水平和垂直支墩。设计时应根据管道转角、土的参数、工作压力和试验压力计算所需支墩的大小。埋地钢管可不设管道支墩。

四、给排水管道设计中的其他问题

1.在用户管线出口建立格栅

中纤维、塑料等沉积物、悬浮物和漂浮物的大量存在,给管道的清掏和疏通维护作业带来了很大困难。特别是抽升泵站的格栅间,每天都会拦截到大量的漂浮物。有的漂浮物通过格栅进入泵房后,常导致水泵叶轮堵塞、磨损损坏现象的发生。尽管格栅栅条的间距一再减小,但仍有大量的漂浮物进入泵站造成堵塞。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议在庭院或住宅小区的管道出口处设置简易人工拦污格栅,定期进行清理、清掏,从源头上控制漂浮物进入市政管网,以减轻市政管网维护管理的工作量。

2.在检查井井底设置沉淀池

中的沉积物在管道内水流量小、流速慢时会发生沉淀,造成管道淤积堵塞、通水不畅,而管道的疏通工作又费时费力。因此,针对传统的检查井做法,建议将其井底改为沉淀式的,井底下沉30~50cm。这样中的沉积物多数会沉积在检查井中,不至于流入下游管段,只要定期清掏检查井内的沉积物即可,减少了管道维护作业的工作量。这种做法也可用于雨水检查井。

3.在检查井内设置闸槽

干管中的流量和流速均较大,有的检查井内的水位较高,管道维护作业或户线管接头时,需将管道内的水位降低或断流。为了方便维护作业,建议在干管的管道交汇处检查井、转弯处检查井或直线段的每隔一定距离的检查井内根据需要设置闸槽,通过闸槽的开闭控制水流,便于维护作业。同时为方便户线支管接头时的施工,建议能研制一种较轻便、实用的管道阻水设备。

五、结束语

总之,建筑给排水管道工程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使用功能的好坏,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城市防涝及地下水和土壤被污染的生态问题。因此加强建筑给排水管道工程的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1 设计监督要点以及抗震分析

由于地震的不可抗力因素,一旦发生时便会造成严重的破坏,根据多次地震灾害来看,对于结构突变能力弱,刚度扭变能力弱的高层建筑物,其工程质量差,平面不规则,使得遭受地震时,便会发生较大的破坏。因此,对高层建筑进行结构设计时,要将抗震设计融入其中,这是目前建筑设中重点内容之一。对高层建筑进行抗震设计后,会使施工材料、施工图纸以及施工工艺等受到影响,对工程的成本投入,施工安全等都会一定的影响。对高层建筑物进行勘察时,要严格进行岩土勘察工作,勘察工作要做到全面,一个勘察失误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根据建筑物的整体设计理念,岩土勘察的资料,地基的稳定情况,施工现场环境等,再与持力层与地层结构相结合,对地基的承载力进行确定,对变形情况进行预测。对结构方案进行确定时,要对水文条件以及地质条件的利弊进行分析,在这基础上再进行结构方案的确定。对于平面形状较为复杂的施工环境,进行抗震设计时,对其进行防震缝的设计,然后划分成几个简单的结构,再对其进行防震设计。对抗震缝的宽度进行确定时,应该以低侧的高度进行计算,还要加强对缝隙处的连接,若抗震的防护烈度在六度或者是以上时,则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地震效应的评价。

2 给排水施工环节的监督要点

对高层建筑进行施工时,对达到的标准要求高,由于高层建筑中住户多,人口密集程度大,对水的需求量也大,若在高层建筑中出现给排水管道堵塞的现象,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居民的生活将不能正常进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因此,在对给排水环节进行施工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给排水施工的质量,确保水的应用与排放,提供供水安全。只有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高,不仅会给居民的生活带去方便,还会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使其合理使用。在进行给排水施工时,要重视对材料与设备的选择,更要重视施工的环节,将主要的施工环节结合起来,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并对其进行严格地监督,将管理落实到施工环节中。

首先,消防系统在高层建筑中对水压有较高的要求,因为此系统在高层建筑中,静水压力大,不能进行一个区域的供水方式,这样不仅会影响到供水功能的正常实施,而且还会对管道等设备造成损坏。为此,要对供水形式进行合理的分布,采用竖向分区处理,降低静水压力,确保消防系统的安装顺利进行。但是,消防设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还不够先进,所以对于高层建筑来讲,消防系统的目标要以自救为标准。

其次,高层建筑物的管道会比多层的长很多,且排水量大,因此管道中的波动情况明显。因此,要对管道施工采用的有效措施,进行新型材料的使用或者是在管道中设置通气管,只有对管内的压力进行稳定,才能够保护水封。对排水管道的材料进行选择时,应该选择机械强度高的,并加强管道接口位置的衔接问题。

第三,在进行土建施工时,要事先对给排水管道进行预埋,进行孔洞的预留,并确保孔洞的预留位置,井管的预留位置,都要准确无误,且符合设计标准,这是给排水施工保证质量的基础。对管道进行预埋工作以及孔洞的预留工作时,必须要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避免出现遗漏现象,否则将会对后期工程造成影响。

最后,由于高层建筑物的高度大,对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在一个垂直高度上,需要有多个施工人员,给安全与质量管理造成困难。因此,对于这一部分施工时,最好是采用分区施工的方式,对排水以及给水管道的施工加强管理,做到保质保量,安全施工,减少不必要的耗损,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可以按照层数进行施工区域的划分,将高层建筑物分为上中下三层进行分别施工,也可以分为上下两层进行分别施工。也可以按照施工密集程度进行,将洗手间、浴室进行分区施工等。对高层建筑进行分区施工,可以避免因垂直高度大而造成的施工困难与管理困难,这样有利施工的有效进行,利于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对提高工程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3 安装工程的控制要点

首先,要重视防火问题。对给排水管道进行明敷安装时,要对其进行防火措施的处理,使用防火套管等方式来提高防火能力,还需要在防火套管周围进行阻水圈的设置;暗设立管与横支管连接时,在穿过墙体的部分,应该进行防火套管或者是防火圈的设置;横干管进行防火区的穿越时,应该进行防火套管以及防火圈的设置。根据施工图纸要求,将防火设备进行准确位置的安装,如报警器、消防栓等。

其次,防雷设置。高层建筑物受到雷电危害较多,因此要重视对防雷的设置,对接闪器、引线以及防雷网格进行严格地设置。另外,还要对均压环进行严格设计;对于电梯的轨道、金属管道与门窗等金属物质,进行等电位联结。对于地下室中的金属设备以及用电设备进行可靠的接地,避免因雷击造成安全事故。

4 对砼施工的监督要点

对于高层建筑施工来讲,砼裂缝现象一直是较为常见的质量问题,砼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砼表面与里面的温差、初凝阶段、收缩现象等,有的裂缝产生很小,像发丝一样,而有的裂缝则较为严重。当砼裂缝在零点二到零点三毫米之间时,便会对建筑物的安全问题造成影响。因此,要加强对砼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管工作,提高其施工质量,减少裂缝发生。

首先,对于组成砼的材料进行选择时,要严格进行,尤其是水泥的选择与使用,在满足砼强度的基础上,减少水泥的使用,从而降低砼出现水化热现象。也可以在砼中加入适量的粉煤灰,这样可以是其缩性降低,提高其密度。这是减少裂缝产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还对砼的抗裂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对砼进行浇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浇筑工艺进行。施工时,工作人员不要在钢筋板上走动,要在施工现场进行临时脚手架的铺设,施工人员应该在此上完成浇筑环节的施工。施工后,要做好养护工作,对其进行保温以及保湿处理,避免内外温差大而造成裂缝出现。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来讲,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到工程质量的环节很多,因此要加强对其的监督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提高工程质量同时促进着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建筑企业要对建筑工程质量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篇5

前言

一个质量良好的工程建筑不仅会给施工方带来非常直观的经济效益,还会极大程度上促进社会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该重视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监督的重视,减少甚至杜绝因为质量问题引发的工程安全事故,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1.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现状

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只是根据我国政策性的或者地方性的法律法规进行质量管理监督工作,这些法律法规的变化周期短,变化过程中的范围和幅度都比较大,给质量监督管理的执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导致了质量监督管理的不能持之以恒,甚至有些法规执行起来朝令夕改,无法真正落实。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构本身也存在着定位不清的问题,工程质量管理的工作性质、监督形式和内容以及很多质量监督管理的细则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明确。建设工程的监督工作有的时候会和施工单位和施工单位本身的监理单位产生业务和职责冲突。施工单位没有弄清楚监管单位和权力单位的关系,这就造成了两方面工作的权责不统一,因此无法实行及时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

2.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要点分析

2.1设计监督要点以及抗震分析

由于地震的不可抗力因素,一旦发生时便会造成严重的破坏,根据多次地震灾害来看,对于结构突变能力弱,刚度扭变能力弱的建筑物,其工程质量差,平面不规则,使得遭受地震时,便会发生较大的破坏。因此,对建筑进行结构设计时,要将抗震设计融入其中,这是目前建筑设中重点内容之一。对建筑进行抗震设计后,会使施工材料、施工图纸以及施工工艺等受到影响,对工程的成本投入,施工安全等都会一定的影响。对建筑物进行勘察时,要严格进行岩土勘察工作,勘察工作要做到全面,一个勘察失误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根据建筑物的整体设计理念,岩土勘察的资料,地基的稳定情况,施工现场环境等,再与持力层与地层结构相结合,对地基的承载力进行确定,对变形情况进行预测。对结构方案进行确定时,要对水文条件以及地质条件的利弊进行分析,在这基础上再进行结构方案的确定。对于平面形状较为复杂的施工环境,进行抗震设计时,对其进行防震缝的设计,然后划分成几个简单的结构,再对其进行防震设计。对抗震缝的宽度进行确定时,应该以低侧的高度进行计算,还要加强对缝隙处的连接,若抗震的防护烈度在六度或者是以上时,则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地震效应的评价。

2.2 给排水施工环节的监督要点

对建筑进行施工时,对达到的标准要求高,由于建筑中住户多,人口密集程度大,对水的需求量也大,若在建筑中出现给排水管道堵塞的现象,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居民的生活将不能正常进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因此,在对给排水环节进行施工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给排水施工的质量,确保水的应用与排放,提供供水安全。只有给排水工程施工质量高,不仅会给居民的生活带去方便,还会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使其合理使用。在进行给排水施工时,要重视对材料与设备的选择,更要重视施工的环节,将主要的施工环节结合起来,构建质量管理体系,并对其进行严格地监督,将管理落实到施工环节中。

首先,消防系统在建筑中对水压有较高的要求,因为此系统在建筑中,静水压力大,不能进行一个区域的供水方式,这样不仅会影响到供水功能的正常实施,而且还会对管道等设备造成损坏。为此,要对供水形式进行合理的分布,采用竖向分区处理,降低静水压力,确保消防系统的安装顺利进行。但是,消防设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还不够先进,所以对于建筑来讲,消防系统的目标要以自救为标准。

其次,建筑物的管道会比多层的长很多,且排水量大,因此管道中的波动情况明显。因此,要对管道施工采用的有效措施,进行新型材料的使用或者是在管道中设置通气管,只有对管内的压力进行稳定,才能够保护水封。对排水管道的材料进行选择时,应该选择机械强度高的,并加强管道接口位置的衔接问题。

第三,在进行土建施工时,要事先对给排水管道进行预埋,进行孔洞的预留,并确保孔洞的预留位置,井管的预留位置,都要准确无误,且符合设计标准,这是给排水施工保证质量的基础。对管道进行预埋工作以及孔洞的预留工作时,必须要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进行,避免出现遗漏现象,否则将会对后期工程造成影响。最后,由于建筑物的高度大,对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在一个垂直高度上,需要有多个施工人员,给安全与质量管理造成困难。因此,对于这一部分施工时,最好是采用分区施工的方式,对排水以及给水管道的施工加强管理,做到保质保量,安全施工,减少不必要的耗损,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可以按照层数进行施工区域的划分,将建筑物分为上中下三层进行分别施工,也可以分为上下两层进行分别施工。也可以按照施工密集程度进行,将洗手间、浴室进行分区施工等。对建筑进行分区施工,可以避免因垂直高度大而造成的施工困难与管理困难,这样有利施工的有效进行,利于工程质量的监督与管理,对提高工程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2.3 安装工程的控制要点

首先,要重视防火问题。对给排水管道进行明敷安装时,要对其进行防火措施的处理,使用防火套管等方式来提高防火能力,还需要在防火套管周围进行阻水圈的设置;暗设立管与横支管连接时,在穿过墙体的部分,应该进行防火套管或者是防火圈的设置;横干管进行防火区的穿越时,应该进行防火套管以及防火圈的设置。根据施工图纸要求,将防火设备进行准确位置的安装,如报警器、消防栓等。

其次,防雷设置。建筑物受到雷电危害较多,因此要重视对防雷的设置,对接闪器、引线以及防雷网格进行严格地设置。

另外,还要对均压环进行严格设计;对于电梯的轨道、金属管道与门窗等金属物质,进行等电位联结。对于地下室中的金属设备以及用电设备进行可靠的接地,避免因雷击造成安全事故。

2.4 对砼施工的监督要点

对于建筑施工来讲,砼裂缝现象一直是较为常见的质量问题,砼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砼表面与里面的温差、初凝阶段、收缩现象等,有的裂缝产生很小,像发丝一样,而有的裂缝则较为严重。当砼裂缝在零点二到零点三毫米之间时,便会对建筑物的安全问题造成影响。因此,要加强对砼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管工作,提高其施工质量,减少裂缝发生。

首先,对于组成砼的材料进行选择时,要严格进行,尤其是水泥的选择与使用,在满足砼强度的基础上,减少水泥的使用,从而降低砼出现水化热现象。也可以在砼中加入适量的粉煤灰,这样可以是其缩性降低,提高其密度。这是减少裂缝产生的有效措施之一,同时还对砼的抗裂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对砼进行浇筑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浇筑工艺进行。施工时,工作人员不要在钢筋板上走动,要在施工现场进行临时脚手架的铺设,施工人员应该在此上完成浇筑环节的施工。施工后,要做好养护工作,对其进行保温以及保湿处理,避免内外温差大而造成裂缝出现。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建筑工程来讲,提高工程的整体质量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到工程质量的环节很多,因此要加强对其的监督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与财产安全。提高工程质量同时促进着建筑企业的稳定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建筑企业要对建筑工程质量加以重视。

篇6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发展,这就使得城市给排水工程得到了越来越的关注。众所周知,城市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发展的快慢直接会受到城市建筑给排水的约束。但就我国目前现阶段来看,我国城市建筑排水系统设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给排水设计方面的重视,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以及城市的整体水平。

一、高层建筑排水系统的主要特点

高层建筑排水具有如下特点:a、排水主管长,配件多、接口多,排水管道发生渗漏堵塞几率高;b、卫生器具多,使用人员多排水秒流量大;c、有各类排水系统复杂;d、布管困难,防水防噪要求高。e、维护管理麻烦;f、超高层建筑需抗震设计。

二、高层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方案分析

(1)、排水管道敷设

高层排水管道的布置敷设除遵循多层排水管道布置敷设的一般要求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点:a、排水流量瞬时值很大、由此引起管道内压力波动较大、流速高、水流形态复杂,因此,高层排水管道较多层应考虑噪音、震动、稳定性。b、排水立管承接的排水高度较高,底层管道及排除管承压大,压力变化高。因此,底层污废水的排除方式显得尤为重要。c、排出管应采取防沉降措施:排出管在穿墙处设置钢筋混凝土套管或简易管沟,其管顶至沟(或套管)内顶的空间不应小于建筑物的沉降量,并不小于0.2m,沟(或套管)内填轻软质材料。

(2)排水管道水流特点及应对措施

1)排水支管水流运动特点为:排水横支管是接纳各卫生器具排水管的来水, 卫生器具排水的特点是间歇性排水, 历时短, 流率高, 水流迅猛具有冲击性。尤其是虹吸式大便器的排水更为明显。当水流突然排放,在器具排水管与横支管

的连接处 (端部弯头或三通),水流首先是冲击对面的管壁,然后冲向下游,水流紊乱并与管道中的空气剧烈混合,形成波动的气水混合流,并产生水跃使水面壅起。如波顶达到管顶而产生一段长度的满流,就形成水塞流动。在水塞的下游,产生正压,水塞的上游侧形成负压(这负压可能造成水封被破坏)。水流经过一段时间和距离的流动之后,能量损失,水面逐渐下降,流速减小,趋向平稳流动。因此,各横支管内的水流不应超过最大充满度的要求,使空气能在水面上自由流动,并容纳一定的高峰负荷。但超负荷的情况仍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在横支管上连接的卫生器具较多时,为保持管内气压稳定,则应在负压区补入空气,在正压区排泄空气,这就需要设置通气支管。《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4.6节中,为对高层建筑排水支管设置通气管做强制性规定,因此高层建筑排水支管可按照常规的排水支管进行设计计算。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4.3.8条规定:住宅的污水排水横管应设置同层排水。同层排水设置后,可解决日常生活中,上下层住户因为排水管道漏水,经常出现各种纷争,促进邻里的和睦关系。同时,同层排水后,排水支管、器具支管等设施不再穿越本层楼板,由此引发的漏水现象大大减轻;配件多、接口等均位于户内,管道的清通管理更加方便快捷。卫生间同层排水常见的做法如下:

一是卫生间统一做成下沉式卫生间,按照过去的老做法把下水道管统一布置在地坑内;二是卫生间地面不下沉,使用挂壁式坐便器等卫生器具及沿墙敷设的排水支管等设施,实现同层排水。

2)排水立管水流运动特点为:生活粪便污水在立管中的水流运动,不仅是气水两相流,实际上水流中还掺有粪便、纸团等固态物,因而是一个固、液、气三相流。随着流量的增加,可能比试验的条件更容易提早出现隔膜流和水塞流,形成一种固、 液、 气三相混合的“水团”在管道中流动。当 “水团” 从排水横支管流入立管后,即有水沿管壁呈膜流流动,也有固体的垂直下落。在“水团”的上侧形成负压区, 在其下侧的一定距离处形成正压区。因此,高层排水立管中压力平衡程度决定了排水流畅度及排水管材的寿命。

高层排水立管中压力平衡程度主要通过增设通气立管的方法解决。《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第4.6.2 2条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高层建筑卫生间的生活污水立管设置通气立管。通气立管安装应遵循如下原则:通气立管的上端应在最高层卫生器具上边缘或检查口以上,与排水立管的通气部分以斜三通连接或伸出屋面,下端应在最低排水横支管以下以斜三通与排水立管或排水横主管连接。专用通气立管宜每层或隔层、主通气立管不宜多于8 层设结合通气管与排水立管连接。结合通气管下端宜在排水横支管以下与排水立管以斜三通连接;上端可在卫生器具上边缘以上不小于0.15m处与通气立管以斜三通连接。

除此之外,现在有一种有特殊配件的单立管排水系统,可以起到扩容、分流等作用,有利于改善立管的多效果,国内外的很多专家都非常重视这一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目前采用较多的系统有苏维脱单立管排水系统,旋流士丹利管排水系统,螺旋管安立管排水系统等,而且系统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由于技术还不成熟,没有达到大规模使用的条件,还需要加大研究力度,争取早日大规模的使用。

3)排出管中的水流运动特点: 当立管内水流下落距离较长时,水流以很高的速度进入排出管。在水流方向由垂直下落转入水平流动时,水流的一部分动能转变为位能,形成水跃。如果水量小,排出管的坡度大,水跃就不易形成。水流从水跃发生处向下流动,受到摩擦阻力的影响,流速逐渐减小, 渐渐的变成稳定的明渠渐变流。当水量较大、 水流方向急剧转变时,就会发生满流水跃而成为水塞,严重时甚至造成回压,使距离排出管高度较小的底层卫生器具存水弯的水封破坏,发生喷溅。为了排除这种回压,可在立管排出管中的水流底部接出通气管。 从排水管内水流运动的情况可以看出,夹气水流的大小决定了排水管道系统工作状态的优劣。为避免水流在下降过程中产生过大的压力波动而破坏卫生器具的水封,必须使立管中的流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即对各种管径的立管,确定一个最大允许流量值(立管的排水能力)。立管最适当的流量是控制立管内水流呈环膜流状态的范围内,这时水流充满立管断面的1/4~1/3。污水立管的最大排水能力就是根据这一原则并考虑通气方式而确定的。

(3)排水管道管材选择。基于高层建筑排水特点,对管材及配件接口做相应的要求。

1)、高层建筑排水支管中水流特点与多层建筑排水支管中水流特点类似,管材选择时可与多层建筑类似,选择常用的排水塑料管材。

2)、排水立管可采用建筑排水塑料管或柔性接口机制排水铸铁管及相应管件,当采用塑料排水管时,还应执行《建筑排水塑料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T29-2010中的要求。高层排水塑料管材主要有生活排水用硬聚氯乙烯管、氯化聚氯乙烯、聚烯烃及共混管,排水塑料管的选择,应结合建筑类别、建筑高度、排水温度及供货条件等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高层建筑排水管材选择以50米为准,选择不同的管材。

篇7

0 引言

随着我国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力度的加大,地下结构工程的数量迅速增加,作为生命线工程的埋地管道在输送水、油、气、煤以及在通信交通和排水等方面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堪称现代工业和城镇生活的大动脉,其破坏可导致城市乃至区域社会经济功能的瘫痪[1] [2],如1971 年美国圣费尔南多地震,使加里福尼亚州圣费尔南多山谷的地下输气管道和给排水管道遭受重大破坏,给排水和天然气管道有2400处遭到破坏,震中附近有25.6km管道破坏 [3] [6];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7.8级地震使全市给水系统瘫痪,抢修了一个多月才基本恢复供水,秦京输油管线有4处破坏,流失原油1万余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且污染了大片农田、河流,次生灾害严重[4];2008年“5.12”汶川地震使震区供水管网受到严重破坏,供气系统设施也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供水系统共有677个水厂受损,11万处管线破坏,受损长度高达1.38万km;排水管网管道受损长度约3300km, 供气系统设施受损5.1万处,供气系统设施受损5.1万处,供气管道受损长度达到992km[5]。这些震害经验表明,现代城市对生命线工程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其抗震问题也引发了各国学者的关注,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安全和抗震设计已经成为工程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大量埋地管道震害的分析研究, 总结了埋地管道的地震反应特征和破坏类型,并对其破坏机理进行分析,以期为埋地管道的抗震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有益的参考。

1 埋地管道的振动反应特征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原型观测(震害调查和现场试验)资料的研究分析以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埋地管道在地震波作用下反应特征的一般规律,其是进行埋地管道地震反应分析的依据[6]- [12]。

(1)破坏荷载:理论分析和实际震害均表明,埋地管道的破坏主要由地震行波的传播、场地失效(断层相对运动、土体液化等因素)引起,受地震波传播影响而引起的土体变位造成的震害较轻,但影响面广,是埋地管道破坏的最基本形式;场地失效所造成的管道破坏都相当严重,且难以避免,选址时应尽量避免此类地段。

(2)地面位移:对埋地管道地震破坏的研究发现,埋地管道振动中的主要应变与地震加速度大小的联系不很明显,而对周围岩土体应变十分敏感,周围岩土体应变越大管道破坏越严重。埋地管道的自振频率远大于土体的振动频率,管道受到周围土的阻尼影响很大,管道运动产生的惯性力,对结构自身的反应仅有非常小的影响,管道的反应性态主要取决于沿线土体的位移特征,而对土体的运动位移特征几乎无影响。

(3)地震波传播方向及频谱特性:埋地管道的振动形态受地震波传播方向的影响很大,地震波的入射方向发生不大的变化,管道各点的变形和应力可发生较大变化。埋地管道走向与地震作用方向吻合时,管道动应变最大,损坏最大;当地震作用方向垂直于管轴方向入射时,管道动应变最小。埋地管道的动应变不仅和地面应变的峰值有关,还与地震动的频率含量有关,尤其是对低频含量十分敏感。低频含量愈丰富的地震波,激起的管道动应变越大。

(4)场地条件:埋地管道的破坏程度基本随地震烈度的增大而加重,埋地管道从一种类型土壤过渡到另一类型土壤的过渡区震害较严重;软土中的管线较硬土中的管线震害严重,同一地震烈度下,复杂地基和软弱地基比基岩地基中的管道震害严重得多。

(5)管土间相互作用:现场震害资料证明,地震时埋地管道受周围土体的约束与周围岩土体一起运动,受管道本身的刚度的影响,管道的变形比未敷设管道的土体变形小,只要管土界面的剪应力未达到临界剪应力,管道就随同周围岩土体一起运动。当管土界面的剪切应力达到临界剪应力或管土间的极限摩擦力时,管土之间将发生滑移。

(6)管道变形:震害资料及理论分析均表明,直埋管道的轴向应变远较弯曲应变凸显,以轴向应变为主,而弯管、大直径管道则需要考虑弯曲变形。

(7)管道的材质及构造:埋地管道的材质、口径、壁厚、接口型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埋地管道的破坏大多是由于管道强度不足以抵抗周围土体传来的振动变形而引起的;震害资料表明:柔性接口的震害率明显低于刚性接口,这是由于柔性接口具有较好的延性,可以吸收较多的变形;管道横截面的刚度与管径和壁厚有关,小口径管道在土中的约束程度比大口径的约束作用大。日本、美国以及我国海城,唐山两次强震中的震害均表明,管道的破坏随管径增大而减小,这说明管道刚度的影响不可忽视,但是各国学者对管径的影响看法不一。

(8)管道埋深:埋地管道一般总是埋在地表下有限的深度处,1923年东京地震调查资料显示,埋深的增加破坏增加,而埋深增加到2.4m后管道的破坏率减小。浅埋管道破坏较轻是由于作用在管道上的土压力和纵向摩擦力较小,土体对管道的约束作用小,传递到管道上的地震作用就小,埋深增加约束作用增大,破坏率高;埋深增加到2.4m管道事故率降低可以解释为随深度的增加地震作用下土体的位移下降的幅度大于约束作用增大的幅度。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埋地管道破坏与其埋深之间并不存在固定的关系。造成完全不同的结论是因为管道的破坏不仅取决于土移的大小,而且还取决于管道在土体中的约束程度,因而较难确定管道埋深多大时震害较轻。

2 埋地管道破坏的主要类型

地震作用下埋地管道的破坏类型主要有三种[22]- [24]:

(1)接口破坏:连续式钢管焊缝连接处的开裂,法兰螺栓松动;承插式管道接口填料松动、剪裂、插头拔出和承插口破裂等;

(2)管体破坏:管体出现纵向或斜向裂缝;地面大变形造成的管体折断,锈蚀严重钢管和铸铁管管体发生的折断等;

(3)连接破坏:管道的三通弯头、闸阀及其与其它构筑物联接处,易受应变集中,运动相位不一致而发生破坏。

三种形式的破坏中管体破坏一般是由于地面断裂、滑坡等严重地面大变形或由于管体本身缺陷和腐蚀严重而引起的破坏;接头和连接破坏是地震作用下最为普遍的破坏见图。

3 埋地管道破坏的机理分析

埋地管道的地震破坏主要由构造性地运动-断层错动、地震场地失效-土壤液化、地震波传播效应引起,下面简要分析埋地管道的破坏机理。

(1)断层滑移作用[13]- [14]

在一次强破坏性地震中,断层位错越大,震害越严重。断层滑移的主要作用是使管道产生平错运动,也可能伴随有较小的垂直移动。断层滑移区土体发生相对较大的错动滑移,埋地管道受周围土体的约束,随着土体的变形而变形,当管道与活动断层相交时,地震中产生的地表断裂运动使管道产生纵向和横向变形,纵向变形会使管道产生拉伸或缩短,管道受拉伸超过极限时就会发生破坏,管道受压缩时则会由于薄壳失稳而造成屈曲破坏;横向变形则会使管道产生折断等剪切破坏,管道发生的剪切位移、拉伸或缩短的程度取决于断层的类型、管道和断层的方位、断层错动的大小和断层平面的倾角等因素,大量的震害调查认为,具有高强度和韧性的钢管(油、气管道)一般能抗拒强烈地震的地面运动,却不能抵御断层作用和地面破坏所产生的永久地面变形。

(2)土壤液化[15]- [16]

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松砂和粉土在地震作用下,土颗粒之间因振动而密实,但由于颗粒之间的空隙水来不及排出,使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即由固态转化为液态,土在液化及液化后的反应极为复杂, 其中牵涉到从固相到液相及从液相到固相的转变、土骨架与水相互作用的问题、大位移与大变形以及非连续介质等。液化往往造成管道上浮或下沉,目前研究液化砂土中管的动力特性,主要集中在管道在液化和不液化的边界区域和管的上浮力,对由液化引起的大的永久性位移却没有进行足够的研究。

(3)地震波传播效应[17]- [20]

地震引发地面振动或摇晃,振动以一定速度的波的形式在地面传播,既然运动是波,不同部位的管道的位移是不同步的,引发不同类别的应变。纵波沿管道方向的传播使得土体受压或受拉,管道被周围土体夹裹着作波动变形,则土体的这种张拉和压缩力将作用于管道产生轴向应变,横波沿管道方向传播使得土体垂直管道方向发生横向变形,管道受土体约束影响而随土体一起运动,促使管道产生弯曲应变。轴向应变可能是受压或受拉,且会同时出现在一次地震中,受拉时管道接头处产生拉拔力;受压时管道产生挤压或屈曲;弯曲变形则使连接开裂、破损,剪切引起折断。

除此之外,埋地管道的变形还受周围土体的地质条件的影响。震害资料和理论研究均表明非均匀场地对埋地管道的动力特性有较大的影响,管道在穿过非均匀场地时,土体出现明显的竖向和横向位移,使管道由于变形不同而破坏。土体类型变化以及其它因素如地震波类型、地形地貌条件、断层等共同作用对管道破坏的影响很大,结合起来考虑其破坏机理十分重要。一般来说,前二种作用对埋地管道的破坏是灾难性的,均属于难以抗拒因素,实际工程中多采用避开这类地段铺设管道的措施或专门研究特殊的抗震措施。而地震波传播效应则是埋地管道破坏的最普遍原因,最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是埋地管道抗震研究的主要对象,其在理论和试验上的研究也较深入。

4 结语

埋地管道的抗震,是生命线地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认清埋地管道在地震波作用下反应特征的一般规律、破坏机理,并将其作为埋地管道地震反应分析的依据,才能建立适合实际工程的埋地管道地震灾害防御技术,提高埋地管道的抗震能力,完善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和工程技术措施,从地震防御

到抗震理论分析,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尽可能的减轻

埋地管道的破坏,埋地管道和地铁、隧道、共同沟、地下管廊同属于地下线形结构,其震害分析在理论上应对后者震害原因分析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成刚. 生命线地震工程[M].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2] 孙绍平, 韩阳. 生命线地震工程研究述评[J]. 土木工程学报.2003, 36(5): 97-104.

[3] 尹立峰, 王坚, 高杰. 地下管道的震害特征与研究概述[J]. 高原地震. 2004,16(2): 27-37.

[4] 刘恢先主编, 唐山大地震震害(第三册)[M]. 北京: 地震出版社, 1986.

[5]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汶川地震震害[M]. 第一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6] 格赫曼 A C, 扎伊涅特季诺夫 X X. 管道的抗震设计与监护[M]. 刘昆, 张宗理, 译.北京: 地震出版社,1992.

[7] 侯忠良.埋地管道抗震[M]. .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90.

[8] 胡晓娜. 埋地管线的地震响应分析[D].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07.

[9] Wang, L .R.L., Cheng, K.M. Seismic response behavior of buried pipelines[J]. J of Pressure Vessel Technology , 1979 , 101(1).

[10] O’Rourke, T.D., Lane, P.A., Liquefaction hazards and their effects on buried pipelines[J]. Cornell Univ., Technical Report, NCEER-89-007.1989.

[11] Owens, F.C., Seismic analysis of buried Pipelines, Optimizing Post-Earthquake Lifeline System Reliability[J]. TCLEE, ASCE. 1999, No.16, 130-139.

[12] 侯本伟. 埋地管道系统抗震评估方法研究[D]. 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0.

[13] 王秀英. 地下结构震害类型及机理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11): 55-58.

[14] 金浏. 断层引起的地面大变形下埋地管线非线性反应分析[D]. 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

[15] 甘文水, 侯忠良. 液化土中埋设管线的上浮反应[J]. 特种结构, 1989, 6(3): 3-7.

[16] 林均岐, 李祚华, 胡明. 场地土液化引起的地下管道上浮反应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 24(3): 120-123.

[17] 谢旭, 何玉敖. 埋设管线穿过不同介质时的地震反应研究[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1988, (12): 117-129.

篇8

2.1结构不合理。

一是结构丧失整体性,在地震作用下,构件间连接薄弱,支撑数量不足的建筑物,虽然各部位构件和主要承重结构未遭破坏,但往往由于局部结构点强度不够、延性不好或锚固连接太差而出现破坏,导致房屋倒塌;二是承重结构强度不足,在多向性的地震力作用下,对没有考虑抗震设防或设防不足的结构,不仅构件承受的内力突然倍增,而且往往其受力方式会发生改变,致使构件因强度不足而遭破坏。

2.2平面布局不合理。

房屋在纵横墙不同程度的出现水平、斜向等贯通裂缝,门窗洞口墙体出现“八字”及水平裂缝。单元式住宅大小形状面积不一,纵横墙布置不拉通,受地震力的作用后,房屋墙体的突凸部位拉裂较多,是地震受损薄弱环节。对生产房屋,端角处布置会议室、库房等大开间房屋。端角部位受地震作用后,抵抗地震能力差;而密集的小开间房屋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2.3不同结构形式震害原因

2.3.1 砖砌体结构

由于砖砌体结构房屋其所用材料的脆性性质,抗拉、抗剪、抗弯的能力很低,因而,在地震中抵抗地震的灾害能力较差,特别是未经抗震设计的多层砌体房屋在地震中的破坏更为严重。在反复地震作用下,裂缝将不断发展、增多、加宽,最后导致墙体崩塌,楼盖塌落,房屋破坏。当房屋上部自重大、刚度差或砌体强度差时,则易造成底部倒塌,导致房屋整体破坏。

2.2.2其他抗震薄弱环节。构造柱与圈梁、墙体联结处构成抗震薄弱环节,房屋的给排水管道在穿墙处形成薄弱点,女儿墙、檐口施工缺陷形成抗震薄弱部位。

2.4建筑材料质量低劣

使用质量低劣的砖、水泥等材料的建筑物,地震时,由于砌体强度不足,造成屋檐外闪,强体鼓包或开裂、倒塌。

2.5施工质量不符合要求

砂浆标号不够,不润砖,纵横墙直槎砌筑施工通道堵砌不认真,钢筋用量不足,搭接少或根本没有搭接,少焊、漏焊或以点焊代替焊缝等施工质量差的建筑物,会出现支撑系统脱落,屋盖下摔,房屋倒塌。

2.6地基失效

在地震作用下,可能引起地基承载力下降,以至丧失。地震造成的断层错开、开裂,造成建筑物的毁坏。另外,由于地基含饱和水和砂层,地震时还会造成地基开裂、砂土液化、喷水冒砂、滑坡、塌方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灾害,使房屋倾斜破坏。

3.对房建设备防震、减灾技术的思考及建议

3.1建筑物抗震应提到公共服务的高度。

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地震减灾的关键。唐山大地震后,我国政府对建筑物抗震给予了重视,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颁布后,建设部及各地建设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建设部修订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对灾区设防烈度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有关山区场地、框架结构填充墙设置、砌体结构楼梯间、抗震结构施工要求的强制性条文,提高了装配式楼板构造和钢筋伸长率的要求等。但上述法规不少还没有落到实处,约束效力不强;再加上贯彻中程度不同的不得力、不平衡等外在原因,因此“抗震建筑”从观念、实践到效果,和当前的抗震形势及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折射出我国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巨大欠缺。亟须在现有基础上,将建筑物抗震纳入公共服务领域,以“关口前移”的主动态势,应对抗震防灾等公共危机。

3.2提高新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根据当前的震害经验和理论认识,良好的抗震设计应尽可能地考虑下述原则:

3.2.1场地选择。应根据工程地质及地震地址等对抗震有利、不利及危险地段做出综合判断,对场地选择的原则是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地基失效的危险松软场地,尽量选择坚硬场地,对不利地段要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要采取有效地措施。

3.2.2体形均匀规整。无论是在平面或立面上,结构的布置都要力求使几何尺寸、质量、刚度、延性等均匀、对称、规整,避免突然变化。

3.2.3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结构物的振动破坏来自地震引起的结构振动,因此抗震设计要力图使从地基传入结构的振动能量为最小,并使结构物具有适当的强度、刚度和延性,以防止不能容忍的破坏。

3.3根据房建设备要求,选择合理结构形式。

3.3.1砌体结构在地震中抵抗地震的灾害能力较差,由于其所用材料的脆性性质,抗拉、抗剪、抗弯的能力很低,它不但承受垂直方向的荷载,也承受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地震作用,受力复杂,所以砌体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严格的构造措施和施工质量给予保证,包括合理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预制楼板的有效拉结和搁置长度或增加现浇层等,最好采用现浇楼盖,特别是应加强构造柱和承重墙的安全储备,否则这种结构形式极易在地震中发生严重破坏。

3.3.2框架结构的平面布置灵活,其抗震性能表现基本较好,但地震中框架结构的内外装饰饰面、围护结构、填充墙的破坏严重,造成了较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3.4对达不到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的既有房建设备应制定规划逐年予以加固。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建成的建筑,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进行抗震设计,特别是使用多年的砖混结构房屋和超过了设计使用年限的老建筑,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应该尽快安排资金对以上两种建筑进行加固。

4.结束语

地震是自然灾害,人们无法抵御它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从历次地震灾害各类不同受损的房屋中,发现和掌握房屋建筑物的抗震薄弱环节以及震后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今后进行的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时,除严格按照抗震规范进行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计算外,还要定性地分析结构的薄弱环节及易在震后发生病害部位进行加强,以期达到有效抵御地震灾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篇9

1.1工程量大

由于高层建筑规模较大,而且存在着众多的分项工程,通常情况下都会由多个承包商共同协作完成,施工人员和涉及到的工种较多。因此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做好组织管理、施工计划等项工作。压塌中由于涉及到许多工种,而且涉及的施工面较大,因此需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1.2施工难度大

高层建筑不仅垂直高度较大,而且结构复杂,因此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确保整体建筑物的稳固性。不仅需要先进的施工工艺和专业的施工人员,还需要确保施工材料的优良性。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高层建筑由于楼层高,而要保证其整体的稳定性则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包括较高的施工工艺、强有力的施工队伍及管理人员、优良的建筑材料等。在具体施工过程中,还要保证地基的基础埋深要与施工的要求相符,合理选择埋置的桩基。在具体施工中需要掌握好施工工艺,应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难度较大。

1.3施工周期长

由于高层建筑施工量较大,施工难度较大,这也使高层建筑施工周期较长,通常情况下,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周期都需要二年左右的时间,部分高层建筑工程所需要的工期甚至还要更长一些。

2高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性能和使用的安全。因此在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需要加强施工监管工作。只有强化施工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质量监督,才能确保整体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但在当前高层建筑质量监督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从而导致存在着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对整体施工质量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2.1没有把好材料质量监督关

高层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旦施工材料质量上存在问题,则会直接影响整体工程的质量,因此需要质量监督人员在把好材料质量关。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监督人员监督不到位,自身责任心较差,不仅一些不合格的材料混入到施工现场,还存在部分施工人员偷工减料的行为,从而对整体工程带来较大的影响。

2.2工程防渗施工质量监督不到位

高层建筑防渗施工对于施工质量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具体施工过程中,不仅需制定严格的施工方案,而且还要对施工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监管,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没有严格的质量监督,从而导致不按施工方案及简化施工工序的问题时间发生,从而导致在建筑投入使用后出现渗漏问题。

2.3安全监督工作缺失

高层建筑施工人员多为外雇的农民工,这部分人员不仅安全意识缺乏,而且缺乏专业的施工技术,这就导致施工过程中存在许多违规行为。作为质量监督人员,不仅在施工开始之前没有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而且在具体工作中也无法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不仅对施工质量带来较大的影响,而且还会影响施工的安全。

3高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要点分析

3.1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方面的监督要点

近年来地质活动频繁,这也导致地震时间发生,对于高层建筑需要做好抗震设计工作。努力提高高层建筑工程结构的刚性和抗扭转刚度,提高建筑的抗震水平。由于高层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过程中会对施工材料选择、施工图纸设计及工艺流程等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勘察工作,质量监督人员要深入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对施工区域的地质参数进行掌握,并对实际情况进行核实,从而客观评价设计的质量水平。同时在结构抗震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到地下水和不良地质的影响,从而对设计方案的科学性进行考察。

3.2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方面的监督要点

高层建筑消防系统由于静水压力较大,如何使用一个区进行供水,会对管道和配件带来较大的损坏,因此在施工监督方面,需要将监督的放在分区供水形式,从而确保消防系统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高层建筑面管道相对较长,而且排水量较大,这也使管道中存在较大的压力波动,通常会将通气管道安装在排水系统,不能够有效的稳定管道的压力,而且还能够有效的保护水封避免其受到破坏。作为现场监督人员,需要将监督的重点放在管道材料的质量,同时还要注意管道的衔接问题,确保排水管道具有较高强度。由于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预留的孔洞、套管、管井的准确度都是会对施工质量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质量监督工作中,需要仔细对排水预埋工作的质量进行重点检查,对于漏埋、漏留、预埋及预留过程中不规范的行为要坚决查处,确保施工方严格按照施工的图纸进行施工。

3.3建筑安装工程方面的监督要点

3.3.1防火

防火设施是保证建筑安全的必备设施。监督人员应监督安装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消防系统的施工,并将重点放在监督防火套管的安装上。检查墙体贯穿的位置是否设置有防火套管以及是否在周围筑起阻火圈;另外,检查在管道穿墙体两侧部位的防火套管和阻火圈的设置情况。

3.3.2防雷

由于建筑楼层较高,受到雷击的可能性也较高,因此,应严格监督施工方安装防雷设施的相关情况。包括检查是否安装防雷网格、防雷引下线、接闪器等。另外,检查所有金属类的门窗、管道、轨道、电缆桥架等属于导电性质的物体是否进行电位联结。除此之外,监督人员应认真检查地下室中有金属外壳的用电设备是否均设计为可靠接地。

3.4砼施工裂缝控制方面的监督要点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监督人员需要对混凝土施工质量严格把关,有效的对混凝土施工裂缝进行控制。需要对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检查,有效的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裂性,施工方需要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控制水化热现象,减少收缩裂缝的发生,可以选择硅酸盐水泥,适量添加粉煤灰等,降低水泥水化热,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监督人员需要严格监督施工人员的施工工艺、浇筑细节、保湿保温等措施,从各个细节上来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4结束语

高层建筑具有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周期长等特点,而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施工各方面的质量监督又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工程的质量。为此,明确高层建筑施工各方面质量监督的要点至关重要。通过以上对施工要点的分析,以期能引起监督人员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李勇.试论高层建筑施工的技术管理及策略[J].科技与企业,2013(16):93.

篇10

Keywords: with; Multistory buildings; Structure design; Indoor combination

中图分类号: 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多层住宅单元组合

1.1 单元设计的组合层次

单元设计的组合层次一般有三类:即“单元―幢”、“套型―单元―幢”。 “基本间―套型―单元―幢”。“单元―幢”的组合层次简单明了,但可能作出的组合体类型受单元尺寸制约,组合变化的灵活性不如其他两种。“套型一单元―幢”的组合方法是以套型为最小组合单位。同一个套型可以在不同的组合单元中重复出现,因而设计几种套型就可能作出多种组合单元。由于这些单元都是在统一的套型基础上形成的,相互组合的灵活性较多,能形成比较多样的组合体的成套设计。以套为基本单位定型的做法使套与套的界限明确,适于在工业化住宅中采用。“基本间―套型―单元―幢”的组合方法是对户的组成进行再分析,提炼出几种重复的单位即“基本间”。这种方法可以使套型的组成更具规律性,适合在小开间横墙承重的成套住宅设计中采用。这对简化平面参数,减少构件规格十分有利。

1.2 单元组合方式

将若干个单元组合拼接起来就形成一幢住宅。其组合方式可分单向组合和多向组合两

类。单向组合一般可采用平接、错接、转角接等不同的组合方式,在单向组合体中一般设计有尽端单元、中间单元、转角单元。中间单元是标准单元,尽端单元则由于山墙提供了直接采光的外墙而不同于中间单元。就是采取尽端单元与中间单元组合的设计。转角单元是供组台体转变方向组合使用的。它局限性大,而且要增加构配件类型,目前多采用中间单元作转角组合的方法代替复杂的转角单元。沿街布置的住宅,建筑朝向常受到街道走向的限制。为了获得良好的建筑朝向,常进行锯齿形锗接组合,这样不仅满足了朝向要求,而且又变化了建筑体形。这种组合可以用锯齿形单元错接,也可以用平直单元作锯齿形锗落组。多向组合单元的设计要使单元具有几个方向组合的可能性,必须使每个方向可能拼接的部位的尺寸相互协调以适应多向组合的单元平面一般是多肢的。

二、多层住宅结构设计

2.1 多层住宅的户内组合

(1)户内各部分的功能关系。多层住宅户内各部分的组合必须符合功能关系要求,要为家庭提供尽可能好的使用条件,如厨房应尽量靠近户门入口,使带进家里的蔬菜和副食品直接送入厨房,餐室应靠近厨房,便于联系;卧室与分户门之间应有一个过渡空间,避免开门就把卧室一览无余,尤其北方要防止冬季冷风直接吹入卧室;卫生间从使用上看应靠近卧室,但卫生间易使墙面受潮,且水箱噪声和气味也会影响卧室,所以应适当隔离等等。户内组合应满足日照、通风、采光、隔声等基本要求。良好的朝向可以提供良好的日照和通风条件,因此选择合理的朝向是保证住宅能有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的重要因素。户内气流可以分为清、浊两种,厨房、卫生间的污浊气流应尽量不通过居室,以保证居室微小气候的卫生质量。当气流由南向北时,浊气流对居室无影响;气流由北向南时,则浊气流影响一个居室。组织好穿堂风是炎热地区户内设计的重要内容,为有利于形成穿堂风,应尽量使进风口与出风口相对,使气流通畅。在具体设计中,常常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次要矛盾服从主要矛盾。

(2)户内组合特点。户内组合可分为居室的非套间组合和居室之间相套的套间组合两类,非套间组合能使各房间独立,使用上不会相互干扰。非套间组合一般用走道来组织户内交通。但走道所占交通面积比例较大,不太经济。如将走道适当放宽形成过厅 (一般除满通外还能放下一组餐桌椅),不但可以组织户内交通,还兼有进餐等起居功能,面积利用率可大大提高,如果过厅内能放下一张单人床,则交通空间将变成兼有交通和居住功能的综合空间―――居住过厅。由于居住过厅除组织交通外,可以进餐,可以会客,还可在必要时设床解决临时留宿问题,等于增加了一个居住空间。因此在近阶段,有无居住过厅成了户型的一种标志。常见的“二室一厅”户型是目前在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三室户比例的住宅建设中很受欢迎的一种户型。由于住户的经济地位、人员构成以及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因而对户内的平面布局要求各异;即便是同一住户,不同时期对户内布局的要求也会有所改变。为了满足住户的不同需求,住宅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户内组合即空间分限的灵活性和可变性。

2.2 动态型住宅建设方式的设计

近年来,住宅设计中灵活可变性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各地都在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大开间住宅要求板跨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施工条件的限制,对有些地区不一定适合。有的方案是在小开间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加以探索。它通过变动户间某一道墙的位置可变化出多种套型,可改变相邻两套的面积和户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尤其适合商品住宅的需要。根据近年来对商品住宅的调查,绝大多数的买主都是在住宅建设过程中或基本建成后前来商购,他们对面积和户型的需求各异。这个方案设在户间的某一道墙,可以在施工过程中或基本建成后,根据买主的需求确定其位置,由此可变换出 8 种户型。还有一种被称为“支撑体住宅”的设计方法。其特点是由建设单位建成住宅骨架支撑体部分,即设计和建造住宅的“外壳”,其内部让住户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要求进行房间分厢和装修,将半成品住宅变成成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居住者的意愿。但这必须要有专门的室内设计和装修单位为之服务,要有性能良好的隔培配件、厨卫设备、门窗系列和住宅内各种配件与之配套,以满足住户的需求。

2.3 多层住宅建筑给排水设计

(1)立管管道敷设。立管管道敷设在管道井内,使厨、卫整洁美观,缺点是占用了厨、卫的面积,但比例不大。在中高档商品房建筑方案设计时应优先考虑这种方式,即可以提高厨、卫的使用质量,又可以降低排水管的水流噪声,提高住房的环境质量;对于厨、卫面积较小的经济适用房和解困房,在南方天气较暖和地区可考虑明装在建筑物外墙阴角处,使空间得到最大利用;在其它地区可考虑明装在厨、卫的墙角处,但应以不影响住户厨、卫的使用为前提。

(2)地漏设置问题。地漏是排水管道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附件,其作用就是及时排除地

面的积水。在住宅建筑中,一般只在卫生间地面设置地漏,而在厨房中则不设置。因为在实际使用中,厨房地面不会形成积水,如有少量溅水,用拖布即可解决。同时,由于长时间不用,使水分蒸发,破坏水封,管道中臭气进入室内,污染空气。故厨房不设置地漏,避免排水横管进入下层用户。

(3)家用热水器设置问题。住宅设计时应预留安装热水供应设施的条件,或设置热水供应设施。所以在没有集中热水供应的住宅,应考虑家用热水器的安装位置及冷热水管道布置。家用热水器一般有燃气、电、太阳能等三种。燃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一般安装在厨房或卫生间内,在建筑给排水设计时应预留出热水器的安装位置和冷热水管道的接口,便于用户装修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使用简便安全,无需燃料,运行费用低,使用寿命长,无污染,故已被作为一种节能措施,太阳能热水器一般安装在屋顶,这样就需要在卫生间与屋面热水器之间设置冷热水管道,所以在建筑设计时需预留太阳能热水器及冷热水管道的安装位置。

三、结语

住宅设计必须遵循自然辩证法,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建筑与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在建筑设计中要把握系统观,体现科技观,富有创新观,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篇11

地下室施工本身难度就很大,加上需要建造多层地下结构无疑使难度系数得到提高,很多问题更容易出现,而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个建筑地基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1.设计地下室结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地下室的施工并不是由某一个施工工种组成,许多的施工专业都掺杂其中,不同的施工专业必须开展密切的配合和紧密的协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地下室工程的施工和设计质量。防火设施等建设是地下室施工之前需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但是考虑这些要素的时候不能把其他的要素孤立起来,要将其和给排水管道、通风系统等紧密的结合,发挥整个地下室的正常功能。每个高层建筑都有大底盘地下室,很多人在使用大底盘地下室的时候会发现塔楼没有抗浮,抗浮设计远远达不到相关要求和规定,没有充分、全面的考虑到特殊情况对地下室结构的影响,例如一旦发生洪水,抗浮设计就会暴露出自身的弊端,由此造成的损失是无法通过一个具体的数字来说明的,因为它会影响到其他的方面,实际的施工、施工材料和机械设备等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2.优化地下室的建筑结构设计

2.1 设计平面结构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设计地下室的平面结构时需要注意的要点有很多,例如:给排水、防火、通风、管道等。设计地下室结构的时候,发生设计与实际施工不相符合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引入变形缝。一般来说,变形缝的使用只是应急措施,它的设置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使用的,因为设置变形缝的难度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同时会对其他工序的施工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者更是会延误施工进度、增加施工的成本投入。平面结构的设计工作必须交由专业的设计人员,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力求做到不设置变形缝,这个要求可以通过使用混凝外加剂来实现,但是混凝外加剂的用量一定要得到合理的控制,用量过多或过少都会起到负面的作用,一旦出现地下室长度超出要求的现象,这个时候进行后浇

带的设置已经无济于事,所以只能随机应变,采取分离较大地下室的措施,将一个过大的地下室分隔成几个长度适中的地下室,这样以来,地下室的设计不仅美观,而且科学、合理。这个时候,通道处就是变形缝设置的最佳位置,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2.2 设计地下室的抗震

开展地下室设计与施工的时候,需要高度注意的是地下室的抗震性能,因为地下室是整个建筑物最基础的部分,一旦没有考虑抗震设计或者考虑的时候出现一丁点的偏差,都会使整个建筑物的抗震功能大幅缩水,进而使得建筑物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居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审查地下室抗震设计的时候要详细、全面,严禁草草了事。一般来说,地下室的外地面高度不得高于半地下室的深埋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室外地面的高度得到精确的计算。地下室楼层的上部结构是顶楼,楼盖必须使用梁板结构。此外,剪力墙的加强区的计算要得到高度的重视,通常计算的开始部分是地面向上,但是也要包括地下部分。

2.3 抗渗设计

地下室在设计过程中,受力设计是一个方面,对抗渗设计也极其重要。由于钢筋混凝土在施工工程中是带裂缝的,要实现抗渗,一般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混凝土的补偿收缩。在混凝土中掺入UEA,HEA等微膨胀剂,以混凝土的膨胀值抵消混凝土的最终收缩值。当其差值大于或等于混凝土的极限拉伸时,即可控制裂缝。(2)膨胀带。混凝土中膨胀剂的膨胀变形不会完全补偿混凝土的早期收缩变形,而设置补偿收缩混凝土带可以实现混凝土连续浇注无缝施工。笔者查阅了相关的书面资料之后发现,膨胀加强带通常在超过60m后进行设置。(3)后浇带的设置。何为后浇带呢?简单来说,后浇带是一种技术措施,自产生以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改善,并且被广泛的应用于混凝土建筑施工之中。(4)钢筋混凝土的抗拉能力要达到相关规定和标准。抗变形钢筋对混凝土发挥着强化的作用,可以将更多的水平温度筋设置在侧壁。

2.4 外墙结构设计的方法

地下室结构设计过程中,重点是外墙结构设计,计算方法是根据水压力和土压力。在外墙结构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土的静止压力系数的计算。静止压力在确定时,是依据试验来确定,如果无法满足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选取的粘性土范围可以在0.5~0.7之间,选取的砂土可以是在0.34~0.45之间。(2)荷载力承载设计。总体而言,可以将地下室的外墙荷载力分为竖向与横向荷载力,其中竖向荷载能够承载整体结构性楼盖的自身重力和传递重量,而横向荷载则包括来自侧向压力、人工防护以及地面的荷载,在设计考虑过程中,合理计算各荷载对墙体内部配筋弯曲的程度,一般只考虑横向荷载配筋弯曲力的大小,而对竖向的弯曲力则不予考虑,只对墙体弯曲处进行弯曲配筋曲力的计算。(3)地下室的外墙体配筋计算。由于整体电算计算法只考虑到了墙体与墙柱的配合与协调,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墙柱截面以及内墙钢筋混凝土连接处的承载力。该方法计算出的结果,会导致在设计过程中对地下室的外墙水平配筋较多、力量富余。因此,在设计配筋计算过程中,要合理考虑墙柱的截面面积与竖向配筋连接处的承载力,只有通过双向板形式的计算,才能使有扶壁柱的墙体的配筋计算更为合理。但对于没有扶壁柱的墙体竖向配筋承载力的计算则可以直接使用单向板计算法。

3.地下室整体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地下室的防水

防水是地下工程施工的难点之一,在做好建筑防水做法的同时,结构设计应考虑构件本身的自防水。与水土直接或间接接触地下室顶板、外墙、底板、基础等构件应采用抗渗混凝土,同时结构构件计算时应验算裂缝宽度,以满足规范要求,且采取抗裂措施如在混凝土中加入聚丙烯纤维等,钢筋保护层适当加厚。

3.2 超长超大地下室的设计

地下室工程不宜设置变形缝。对于一些超大型地下车库工程,为避免施工期间温度伸缩变形的影响,可每隔 30m~40m 设置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宜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后浇带宜滞后60 天浇注,并采用高一级强度等级的不收缩混凝土。上部塔楼范围超长时,还应设置膨胀加强带。

结语

通过上面的详细叙述我们不难发现,建筑工程地下室的设计与施工是极其复杂和繁琐的,这项工作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系统性,所以对地下室结构的设计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的综合素质必须足够高,一方面要具备较强的思想道德素质,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具备充分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都要丰富。设计好地下室工程结构不仅极其有必要,而且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如果地下室的结构设计不科学、不合理,就会阻碍整个建筑物正常功能的实现,可谓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高度重视地下室的结构设计工作.

参考文献

篇12

引言

雅长乡2013年初统计人口为3365人,其中A生活区为2000人,B生活区为1165人。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环审[2007]395号《关于红水河龙滩水电站移民安置专题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1]的要求,需在红水河龙滩水电站各迁建集镇设1个污水处理工程,并作为龙滩水电站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工程节能意义

“节能降耗”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节能技术、设备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把握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信息,在既采用高科技的、联动控制的节能技术,也重视行之有效的传统的、分立的节能方案的基础上,做到大范围、大容量的节能大户和局部、点滴的节能功效相结合,实现节能和经济性的高度协调。

2 工程节能要求及规范

节约能源是一项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因此设计中认真贯彻国务院《节约能源管理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设计中注意采用节能措施,注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是本次设计的宗旨。确保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灵活适用、高效节能。

2.1 建筑节能

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传统做法、因地制宜,采用合理技术,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改善建筑室内热环境质量。

2.1.1建筑热工设计应与地区气候相适应。

2.1.2符合总体布局的要求。建筑总平面的布置和设计,宜充分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利用夏季凉爽时段的自然通风。建筑的主要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一般宜采用南北向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间避免夏季受东、西向日晒。

2.1.3符合选址的要求。建筑的选址要综合考虑整体的生态环境因素,充分利用现有城市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1.4充分利用外部环境。在建筑设计中,应对建筑自身的具体的环境加以充分利用和改善,以创造能充分满足人们舒适条件的室内外环境。

2.2 结构节能

进行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建筑节能,积极配合建筑专业优先选用新型墙体材料并采取合理的构造措施,使建筑的围护结构在满足节能标准的同时,保证自身的构造合理,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安全。

2.2.1依据工程的柱网、层高及立体要求具体确定混泥土墙板的规格,做好外墙的优化设计,将标准化与异型配套的板有机结合,达到理想的技术经济效果。

2.2.2应综合考虑围护墙体材料从开采、加工、制作成型、制成块材的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节能效果,注重建筑物建成后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节能性能。

2.2.3混凝土结构的维护墙体要满足保温、隔热、防火、防水抗渗、安全防范和装饰的要求,既有自承重、抗震、抗风、抗冲击等结构性能的要求,又有稳定和平面外变形的要求。

2.3 给水排水节能

给排水节能是指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在技术合理、经济可行的条件下,积极采用节能技术,处理好节能与经济性之间的关系。

2.3.1根据相关规范合理选取给水用水定额。

2.3.2减少损失、节约能源、降低收费标准。

2.3.3降低给水排水系统的日常运行能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

2.3.4合理设置给水排水管道,保证循环效果。

2.4 电气节能

供配电系统设计时认真考虑并采取节能措施是实现电气节能的有效途径,也是供配电系统设计正确合理的具体体现。照明节能设计应是在保证不降低作业面视觉要求、不降低照明质量的前提下,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照明系统中的光能损失,最大限度地采取措施利用好电能、太阳能。

2.4.1提高供电系统的功率因数、治理谐波可提高供电质量,是节省能源的途径之一。

2.4.2变配电系统应选择节能设备,并应正确选定装机容量,减少设备本身的能源消耗,提高系统的整体节能效果。

2.4.3应正确选择变配电所位置,正确选择导线截面、线路的敷设方案,以便于降低配电线路的损耗。

2.4.4并应通过选择合理的照度标准,选用合适的光源及高效节能灯具,采用合理的灯具安装方式及照明配电系统,采用合理有效的照明控制装置来实施。

3 能耗指标

本项目属市政基础设施,由于耗能环节或工序少,相对于一般工业项目而言,它的能耗指标是很低的。

4 节能技术及措施

本工程设计中,在满足工艺设计要求的前提下,采取了如下节能措施。

4.1 建筑

4.1.1满足现行节能设计标准,改善室内热环境和居住舒适度。

4.1.2考虑保温、防潮、隔热的功能。

4.2 结构

4.2.1所有连接用钢筋、金属配件、铁件、预埋铁件等均做防腐防锈处理,提高连接点的耐久性。

4.2.2进行墙体设计时,兼顾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协调统一,制作墙板的材料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工业废料,采用各种天然或人工的轻质材料。

4.2.3建筑围护墙体材料中单块板是面积和重量满足工厂生产和现场施工的要求,采用具有耐候性的面层装饰材料,便于在使用过程中的清洁和维护。

4.2.4连接节点设计时对连接点进行强度和刚度的验算,确定承载能力,非承重墙板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采用柔性连接,满足外墙板适应层面位移角的抗震设计要求。

4.3 给水排水

4.3.1应按现行新规范选取给水用水定额,缺水地区应选低值。

4.3.2采用合理的供水系统。通过调查收集和掌握准确的供水水压、水量及供水可靠性的资料,为合理设计供水系统、水压提供依据。

4.3.3结合建筑物提供的条件、用水特点等综合考虑选用合理的供水方式及供水设备。

4.3.4采用的节水器材、器具要既节水又节能,并合理配置水表等计量装置。

4.4 电气

4.4.1在满足灯具最低允许安装高度及美观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灯具的安装高度,对于高大空间区域,在高处采取一般照明方式,对有高照度要求的地方,设置局部照明,节约电能。

4.4.2充分合理利用自然光、太阳能源等,设置具有光效、时控、人体感应等功能的智能照明控制装置,做到需要和不需要照明时,灯有自控功能,节省电力。

4.5 暖通空调、动力

利用自然能源改善环境的通风,消除建筑物余热、余湿,做好室内气流组织,提高自然通风效率,节省能源的消耗。

5 建议

5.1尽快规范污水收费,为今后污水处理工程运行积累必要的资金。

5.2加强人员培训和设备维护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充分发挥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环境。

5.3本工程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需政府在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需要技术熟练人员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请政府予以充分的重视,配备相应的人才,运行资金及时到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 结论

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问题,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措施目标,需要在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分散,成分复杂,雨污不分开,收集困难,国内尚难找到通用的解决方案,需要更进一步的考察、论证和研究。另外更需要当地政府加大重视,落实配套资金,加大宣传力度,培养专业人才,加强生活污水的管理,制定相关制度。

篇13

1 引言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发展,西部地区公共交通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强和加快。由于西部地区多为山区、高原等复杂地形地貌,随之而来的是山岭隧道的建设数量不断增多。同时,近几年中国西部地区强震频发,破坏剧烈,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地震时位于震区内的隧道工程如果发生破坏就会成为阻碍抗震救灾生命通道的巨大隐患。如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位于震区都汶公路上的11座隧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2013年芦山地震时,位于震区名雅快速通道上的清泉寺隧道发生损毁。因此山岭隧道的抗震设计及其地震响应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根据作者对相关资料的大量调研和分析发现:在隧道结构的震害中洞口段受破坏的情况往往较洞身段更为严重。因此研究山岭隧道洞口段的抗震响应机理及其相关减震措施成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且需迫切解决的难题。

2 隧道洞口段震害影响因素及表现形式

2.1 隧道洞口段震害影响因素

影响隧道洞口段震害形态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地震强度、震中距、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埋深情况、隧道与周边围岩的刚度比、隧道所处的地形情况、地质条件、断面形状、地下水状况等因素。根据对既有隧道震害资料的调查和分析总结出以下五个对隧道震害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

(1)隧道埋深。由于隧道变形受到围岩的约束,根据资料显示在许多情况下,隧道的破坏程度随埋深增加而减弱。根据统计可知:当埋深小于50m 时,隧道结构遭到破坏的几率很大,且多数发生严重破坏;当埋深大于50m后,隧道结构破坏数量明显减少、破坏程度明显降低;当埋深大于100m后,隧道结构破坏数量和程度进一步降低;当埋深大于300m后,隧道结构基本无严重破坏情况[[[]王秀英,刘维宁,张弥.地下结构震害类型及机理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Vol.13(11):55-58]-[[] 潘昌实.隧道及地下结构物抗震问题的研究概况[J].世界隧道.1996,Vol.(5):7-16]]。

(2)隧道结构所处岩层类型和地质构造。围岩的性质关系到地震波的传播和衰减,隧道所处的岩层类型和地质构造直接影响地震作用时围岩对隧道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式,而作用于隧道结构上力的方式对隧道的破坏形式有决定性的作用[[[] 高峰.地下结构动力分析若干问题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11):1802]]。

(3)地震等级和烈度。地震的震级和地震烈度(震中距)对隧道结构的震害有显著影响。在相同的地质条件下平均震害率和严重程度随地震烈度的增加而增加。震级代表地震的大小,代表地震本身的强弱,同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有关,震级越大,所释放出的能量越大,对隧道结构的破坏越严重。地震烈度表示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方位角、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有关。震级相同情况下,震中距越小,震源深度越浅,则地震烈度越大,对隧道结构的破坏越严重[[[] 林皋.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综述(上)(下).世界地震工程.1990.02]]。

(4)隧道结构及衬砌厚度。围岩土介质与支护结构刚度失配,容易在两者间产生较大的相互地震作用力,结构产生过度变形而破坏。隧道结构内力随衬砌厚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一味增加衬砌厚度对结构抗震并不利,反而会增加成本,浪费材料。因此在进行隧道设计时,衬砌厚度的选择应该综合考虑[[[] 孙钧,候学渊.地下结构(上)、(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5)地应力。隧道开挖是地应力释放的过程,但由于施工方法和采取支护措施的影响会引起地应力的重新分配和某些地段的应力集中。地震会触发这些区域的地应力瞬间释放,造成隧道结构的破损,如仰拱的强烈隆起、边墙某些部位的突出等。

2.2 隧道洞口段震害表现形式

(1)隧道洞口处边仰坡滑落、崩塌造成洞口段掩埋和隧道结构的压损。汶川地震中都汶公路高速段的龙洞子隧道出现仰坡滑塌和龙溪隧道出口处发生高陡边坡崩落堵塞洞口。

(2)隧道洞门端墙、翼墙、挡墙等结构的开裂、倾斜破损。汶川地震中都汶公路二级路段的桃关隧道就出现圆弧形端墙开裂达50cm进而引起端墙与隧道主体松脱的现象。

(3)洞口段衬砌发生剪切破坏或压溃。1995年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中越木岩供水隧道在与横尾山断层交叉的部位,隧道洞口段衬砌产生了8cm的向右位移、5cm的向上位移[[[] 马险峰,望月秋利,杨林德.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给排水管道震害研究.现代隧道技术.

2000,4]]。汶川地震中,龙溪隧道位于映秀、龙溪两断裂带之间,因地层的错动造成隧道洞口段多处发生剪切破坏。

3 计算模型

应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V级围岩条件下的山岭隧道洞口段进行三维模型数值模拟计算,对比研究了不同衬砌刚度下的地震响应情况,从而得到衬砌刚度对其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

3.1 模型概况

本计算模型隧道断面选用两车道公路隧道标准断面[[[]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_JTG_D70-2004》]](见图3-1)。土层选用单一土层,将初支和二衬综合考虑,洞口仰坡坡度为35º,横向长度取121m(约等于11倍洞径),并在两侧各增加50m无限元边界条件以避免地震波在模型边界处的反弹;沿隧道纵向长度取55m;下覆土层厚度取50m(略大于5倍洞高);上覆土层厚度最大为30m,每15m厚设置一处平台,平台宽3m(见图3-2)。衬砌刚度分别取用20GPa、30GPa、40GPa、50GPa。

图3-1两车道公路隧道标准断面图 图3-2计算模型图

3.2材料参数

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_JTG_D70-2004》中的要求,土体选用V级围岩物理力学指标标准值,衬砌材料选用C30混凝土物理力学指标标准值。具体参数见表3-1

表3-1 模型材料参数表

容重γ(kN/m3) 弹性模量E(GPa) 泊松比υ 粘聚力C(MPa) 内摩擦角(º) 厚度(cm)

围岩 20 2 0.35 0.2 27 ――

衬砌 25 31 0.2 ―― ―― 60

3.3 边界约束

在地应力平衡步和围岩开挖施加衬砌步,模型底部边界约束X、Y、Z三个方向的位移,模型前后边界约束X方向的位移,模型左右两侧约束住Z方向的位移(见图3-2,其中X、Y、Z方向的规定与图中方向罗盘一致)。在施加地震荷载步,解除模型底部边界Z方向的约束,且由于无限元的存在,解除模型左右两侧Z方向的约束。

3.4 地震波选用

选用汶川地震时在卧龙潭地震监测点采集到的卧龙潭波,并根据需要选取整个地震过程中能量释放最为强烈的8~24s时间段内的地震波,经过频谱分析和基线校正处理后施加。

表3-2 地震波参数表

序号 地震波类型 输入方向 地震波持时(s) 频率范围(HZ) 峰值加速度(m/s2)

1 卧龙潭地震波 Z向,左为正 16 0~20 9.85

4 计算结果比较

选取距洞口距离10m、20m、30m、40m、50m的5个隧道断面关键部位进行比较:关键部位的选取包括拱顶、左拱腰、左拱脚、右拱腰、右拱脚、仰拱;比较的数据为最大主应力值、峰值加速度值、横向位移值。

4.1关键部位最大主应力值比较

现比较不同衬砌刚度工况下各断面关键部位所选单元在地震荷载作用后的最大主应力情况,具体数值见表5-6。

表4-1不同衬砌刚度时关键部位最大主应力值(MPa)

截面位置

(距洞口) 工况 拱顶 左拱腰 左拱脚 右拱腰 右拱脚 仰拱

10m 20GPa ―― 3.430 2.161 2.749 2.368 1.075

30GPa ―― 4.378 2.635 3.635 2.953 1.108

40GPa ―― 5.169 2.891 4.468 3.459 1.231

50GPa ―― 6.109 3.230 5.475 3.856 1.294

20m 20GPa 1.168 3.219 1.166 2.563 1.209 0.925

30GPa 1.238 4.138 1.560 3.406 1.575 1.042

40GPa 1.293 4.933 1.741 4.272 2.090 1.194

50GPa 1.357 5.691 2.060 5.172 2.277 1.247

30m 20GPa 0.660 2.828 0.998 2.371 1.147 0.725

30GPa 0.644 3.562 1.193 3.153 1.307 0.902

40GPa 0.639 4.195 1.306 3.933 1.583 1.113

50GPa 0.684 4.979 1.573 4.834 1.692 1.190

40m 20GPa 0.347 2.171 0.946 1.958 1.010 0.651

30GPa 0.292 2.705 1.149 2.783 1.217 0.828

40GPa 0.291 3.342 1.224 3.582 1.374 1.014

50GPa 0.301 3.967 1.375 4.489 1.467 1.106

50m 20GPa 0.223 1.747 0.898 1.645 0.905 0.571

30GPa 0.194 2.263 1.066 2.598 1.060 0.783

40GPa 0.219 2.996 1.185 3.488 1.199 0.962

50GPa 0.241 3.610 1.259 4.4062 1.396 1.032

为了便于分析数据,我们将数据以散点图的形式进行比较。

a)拱顶部位 b)仰拱部位

c)左拱腰部位 d)右拱腰部位

e)左拱脚部位 f)右拱脚部位

图4-1 不同刚度时各关键部位最大主应力比较图

由表4-1和图4-1可以看出:①在同一断面位置处,拱腰、拱脚、仰拱部位的最大主应力值随着衬砌刚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拱腰、拱脚部位表现最为明显,且呈线性增加,当衬砌刚度增大1倍,最大主应力值增加约50~60%;拱顶部位的最大主应力值随着衬砌刚度的增大产生的变化不大。这说明衬砌结构的刚度越大,其所承受的地震荷载作用越强。②当断面距洞口的距离小于30m时,各关键部位主应力值随着衬砌刚度的增大而增加的规律更为明显,说明越靠近洞口段,衬砌刚度的提高对结构的受力越不利。

4.2 关键部位峰值加速度值比较

现比较不同衬砌刚度工况下各断面关键部位所选结点在地震荷载作用过程中峰值加速度情况,具体数值见表4-2。

表4-2不同衬砌刚度时关键部位峰值加速度值(m/s2)

截面位置

(距洞口) 工况 拱顶 左拱腰 左拱脚 右拱腰 右拱脚 仰拱

10m 20GPa ―― 6.455 6.199 5.638 5.998 6.062

30GPa ―― 6.499 6.278 5.714 6.110 6.236

40GPa ―― 6.699 6.523 5.859 6.144 6.388

50GPa ―― 7.074 6.660 6.279 6.237 6.572

20m 20GPa 5.801 6.191 5.853 5.488 5.596 5.638

30GPa 5.834 6.242 5.905 5.582 5.651 5.769

40GPa 5.988 6.204 5.937 5.673 5.686 5.905

50GPa 6.083 6.386 6.128 5.887 5.897 6.152

30m 20GPa 5.152 5.191 5.420 5.062 5.050 5.485

30GPa 5.180 5.386 5.597 5.111 5.182 5.677

40GPa 5.236 5.342 5.653 5.145 5.304 5.730

50GPa 5.543 5.812 5.744 5.352 5.753 5.852

40m 20GPa 4.549 4.593 5.441 4.522 4.925 5.427

30GPa 4.559 4.656 5.521 4.636 5.068 5.589

40GPa 4.795 4.719 5.608 4.555 5.246 5.607

50GPa 4.949 4.900 5.695 4.830 5.705 5.799

50m 20GPa 4.162 4.222 5.309 4.206 4.828 5.371

30GPa 4.156 4.251 5.458 4.344 5.019 5.509

40GPa 4.309 4.451 5.532 4.219 5.190 5.634

50GPa 4.425 4.682 5.592 4.468 5.588 5.701

为了便于分析数据,我们将数据以散点图的形式进行比较。

a)拱顶部位 b)仰拱部位

c)左拱腰部位 d)右拱腰部位

e)左拱脚部位 f)右拱脚部位

图4-2 不同刚度时各关键部位峰值加速度比较图

由表4-2和图4-2可以看出:①随着衬砌刚度的增加,衬砌各断面关键部位峰值加速度有所增大,说明衬砌刚度越小的结构其所承受围岩传递的动力响应越小。但峰值加速度的增长幅度不大,当衬砌的弹性模量由20GPa增大到50GPa时,峰值加速度的增长平均约8%~15%。②当衬砌刚度由40GPa增长为50GPa时,衬砌结构各断面关键部位的峰值加速度增大较为明显,说明对于该计算模型,衬砌的弹性模量取50GPa时已经明显过于偏大,使衬砌结构所承受围岩传递的动力响应放大。③对于各断面关键部位的峰值加速度,拱腰部位拱脚部位仰拱部位拱顶部位。④左拱腰、左拱脚部位的峰值加速度明显大于右拱腰、右拱脚部位,且这种规律在越靠近洞口附近越为明显。这应该与地震波的加载方式(Z方向,向左为正)有关。

4.3 关键部位横向位移值比较

现比较不同衬砌刚度工况下各断面关键部位所选结点在施加地震荷载作用后横向位移情况,具体数值见表4-3。

表4-3 不同衬砌刚度时关键部位横向位移值(mm)

截面位置

(距洞口) 工况 拱顶 左拱腰 左拱脚 右拱腰 右拱脚 仰拱

10m 20GPa ―― 11.270 7.264 -14.880 -8.098 -1.635

30GPa ―― 9.626 5.910 -13.756 -6.868 -0.988

40GPa ―― 9.003 5.565 -13.280 -6.457 -0.792

50GPa ―― 8.363 5.094 -12.583 -6.008 -0.659

20m 20GPa -5.515 7.720 7.907 -12.117 -9.823 -2.014

30GPa -4.589 6.377 6.527 -10.834 -8.432 -1.360

40GPa -4.154 5.964 5.935 -10.451 -8.050 -1.169

50GPa -3.888 5.258 5.307 -9.916 -7.412 -0.979

30m 20GPa -5.736 6.814 8.220 -11.803 -10.819 -2.389

30GPa -4.880 5.591 6.822 -10.505 -9.374 -1.629

40GPa -4.358 5.009 6.221 -9.925 -8.643 -1.420

50GPa -4.099 4.411 5.925 -9.584 -8.234 -1.201

40m 20GPa -5.809 6.004 8.382 -11.437 -11.525 -2.568

30GPa -5.099 4.790 7.017 -10.183 -10.074 -1.815

40GPa -4.584 4.357 6.637 -9.712 -9.384 -1.668

50GPa -4.246 4.131 6.175 -9.297 -8.865 -1.357

50m 20GPa -5.922 5.050 8.921 -11.154 -11.805 -2.674

30GPa -5.195 4.046 7.359 -9.941 -10.364 -1.937

40GPa -4.744 3.922 6.850 -9.488 -9.970 -1.723

50GPa -4.311 3.817 6.257 -9.072 -9.147 -1.464

说明:本表中的位移为相对位移,即以隧道横断面中心线为基准,左侧部分向左位移为正,右侧部分向右位移为负。

为了便于分析数据,我们将数据以散点图的形式进行比较。

a)拱顶部位 b)仰拱部位

c)左拱腰部位 d)右拱腰部位

e)左拱脚部位 f)右拱脚部位

图4-3 不同刚度时各关键部位横向位移比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