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数字经济基本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资本充足率监管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已经被多个国家作为银行监管的准则。但资本充足率监管也是一把双刃剑,不仅能够保障银行业的稳健发展,有效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同时也会迫使商业银行为符合资本充足率标准而收缩信贷供给,进而导致经济衰退,从而偏离银行资本监管的初衷。上世纪90年代,美、日两国在实施了巴塞尔协议后均出现了信贷紧缩与经济衰退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一、资本充足率监管在美国的实施情况
1988年资本协议之后,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对此做出积极响应,其中美国作为最早实施协议的国家之一,在1989年正式通过了《巴塞尔协议》,并且在1992年完全执行。除执行统一的8%的监管标准之外,美国监管当局还颁布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促进法》,要求商业银行同时满足资本充足性和杠杆比例的双重约束。在资本协议实施之后的几年里,商业银行被迫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以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其中政府国债在银行资产结构中所占的份额,从1988年的12%上升到1993年的20%。由于政府债券在资本协议中被规定为风险比重为零,因此债券持有比例的上升有效地降低了风险资本的要求。此外,住宅地产贷款占总地产贷款的份额从1988年的48%迅速提高至1993年的63%,而同期商业地产对住宅地产的贷款比由0.95下降至0.67,表明商业地产贷款的地位显著下降,尽管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很多,但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实施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资本协议的实施明显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银行为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其贷款供给和资产规模产生了显著的收缩。数据显示1990年信贷供给呈现净下降,而1991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银行的贷款投放规模出现剧烈的下滑,这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
如图中所示,此次经济衰退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贷款增速的大幅下滑。尽管海湾战争爆发和油价造成的通胀压力等因素亦可能导致经济的动荡,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信贷供给紧缩是这次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发现1988年资本协议正式实施后,企业贷款和政府国债在美国银行业资产结构中的比重表现出显著的反向关系,1989至1994年企业贷款的比重从22.5%减少至16%左右,而政府国债所占的比重却从15%增加到25%,也就是出现了信贷紧缩现象(Credit Crunch)。
针对上述现象,很多学者都进行了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Bernanke and Lown(1991)对历次经济衰退时期的贷款投放规模进行分析后发现,1988年资本协议实施后的贷款紧缩程度最为严重,表明贷款增速的下滑确实与资本充足率监管有关联,其引起的银行贷款规模缩减很可能加剧了实体经济的衰退程度。Haubrich and Wachtel(1993)研究指出最低资本要求在银行的资产结构调整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对于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银行而言,其政府债券的份额平均增加了四个百分点,而资本充足的银行则不会出现明显的增持政府债券的现象。Brinkmann and Horvitz(1995)发现1987至1991年间美国的自有资本充足银行、自有资本较少银行和自有资本不足银行的信贷供给增速、资产增速依次递减,其中自有资本较少银行的信贷供给增速只有资本充足银行的一半;自有资本充足银行主要利用积极投放贷款的方式来增加资产规模,而剩余的银行则只能提升非信贷资产的比重来达到资本充足性要求。这有力地表明了资本充足性要求显著地影响了银行的贷款投放规模。可见,学术研究都指出资本充足率监管是造成美国90年代信贷紧缩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资本充足率监管在日本的实施情况
1988年,日本大藏省公布了相关规定,要求拥有海外业务的银行须保持资本充足比率高于8%的最低标准,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自愿选择执行国际标准或日本国内标准(自有资本比率达到4%)。日本在这一时期实际上实施了相对比较宽松的政策安排。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汇率的大幅度升值,日本国内股市迅猛上涨,由于银行持有的有价证券隐含收益的45%可以计入自有资本,这使得日本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远远超过最低标准,从而导致银行业获得快速扩张。按照总资产衡量,1988年日本商业银行几乎垄断了全球银行业的前十名。但是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股价急剧下跌导致日本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加之房地产崩盘造成的大量不良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使得日本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数额大大减少。事实上,1990至1996年日本大型银行的资本存量减少了30%左右。
自有资本的大幅缩减引起了日本国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的下降。为了满足资本充足性要求,商业银行可以采用加大自有资本积累或收缩市场份额的手段。但是鉴于当时日本股市的惨淡行情,发行新股或可转债等直接融资手段显然无济于事,因此日本银行业不得不通过减少风险资产的比重来提升资本充足率。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风险比重较大的资产中,银行的企业贷款又是最大的一块,因此日本国内的贷款增速在90年代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这成为考察资本充足率监管对银行信贷供给影响的绝佳案例,大量学者就资本充足性要求与日本的贷款紧缩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Ito和Sasaki(1998)考察了1990至1993年间的相关数据,结果发现资本协议中风险资本标准的实施对日本87家主要银行的贷款供给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股价下跌造成账面的资本收益大大缩水,使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不能达到最低资本标准,资本比率不达标的银行将不得不缩减贷款规模,从而形成了“银行股价下跌―银行资本充足率降低―贷款投放能力减弱”的反应链条。日本商业银行和大型企业之间的内部关系使银行可以发行次级债务来筹集资本金,因此资本监管对日本银行国内信贷扩张形成实际上的“软约束”。日资银行可以减少国外资产的比重来提高自身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从而解决国内出现的贷款紧缩问题。有鉴于此,Peek和Rosengren(1997)对1988至1995年间29家日资银行美国分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母行资本比率每减少1%将使得美国分行的信贷增长率下滑六个百分点左右,因此资本充足率监管可以通过国内外的资本联系对贷款规模扩张产生约束效应。在日本执行资本协议之后,日资银行在美国的市场地位持续下滑。截止1994年,日资银行美国分行占美国全部企业贷款和银行业总资产的比重分别减少至6.7%和7.4%,分别比四年前下降了11.3和0.6个百分点。这有力地支持了资本约束贷款规模扩张的观点。
总的来说,日本在经济泡沫破灭之前,其资本充足率监管一直处于相对宽松的状态,随着9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和资本监管力度的加强,日本银行业为了满足资本充足性要求,不得不减少贷款投放规模来降低风险资产,从而使得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大大减弱,从而进一步恶化了日本实体经济的萧条程度。此外,相关研究还指出,资本充足率监管可能会造成日本银行业国际业务的全面收缩,对商业银行的长期战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三、小结
美国和日本是发达国家中最早实施巴塞尔协议的国家之一。通过对这两个国家的案例研究,发现资本充足率监管是造成其银行贷款规模大幅减少的关键性因素。虽然周期性与结构性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经济危机的爆发,但信贷紧缩无疑进一步加重了经济衰退的程度。
美、日两国的案例表明,资本充足率监管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信贷供给,尤其是在经济衰退时期,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渠道普遍受阻,从而不得不减少信贷投放规模,而这又将加重经济衰退的程度。因此,我国在推进执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时,应当在考虑经济运行现状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达标时间安排,使银行能够从容地调整自身的经营策略,避免出现贷款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对实体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尚静,王哲华.银行资本监管的贷款紧缩效应分析.特区经济.2004(8).
[2]曾刚,李广子,谢玮.资本充足率变动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金融评论.2011(4).
[3]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翻译.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9).
[4]Bernake, B., and Lown, C., The Credit Crunch, Brooking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1(2), 205-239.
[5]Emile J. Brinkmann and Paul M. Horvitz, Risk-based Capital Standard and the Credit Crunch,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5(27),848-863.
篇2
“信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于知识生产的有关研究。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奠定了研究“信息经济”概念的基础。1977年,波拉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分类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获得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中明确提出信息经济概念,并描述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其根本特征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以及信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拉开了讨论“信息经济”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序幕。目前,比较成熟的研究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理解。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主要研究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这种观点同知识经济相通,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从微观经济角度看,信息经济所涉及到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而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更倾向认为信息经济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产业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概念的提出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网络经济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的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伴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资源配置得以进一步优化,构成网络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带来虚拟网络交易模式,传统交易活动演变成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交易活动,构成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相比,网络经济这一术语的区别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网,并将基于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看视作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进步,全球知识生产、流通速度不断提高,分配范围不断扩大,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相当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形成。例如,美国丹尼尔・贝尔和日本屋太一等学者分别从“后工业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但却已经涉及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认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因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为基础要素和增长驱动器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如美国学者美唐・泰普斯科特(Don Tapscott)所言: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换言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较及总结
通过上述各概念分析,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作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网络经济强调因特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则突出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但正是存在差异,才产生必然联系性。虽然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但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视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并最终孕育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诞生。同时,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人类知识的积累,并加速人类向数字时代的过渡。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这些概念在同一个时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复,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当前正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产业)经济、网络(因特网)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内容――催化中介――结果形式”。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础;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而这几个概念相辅相成,一脉相传。
图1 数字经济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参考文献
[1]乌家培,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3]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2.
[4]纪玉山.网络经济学引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篇3
随着医院网络建设的逐步发展,医院的医疗也逐渐实现了信息化,但与此同时在医院的网络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目前的医院网络建设并不能满足目前医院的实际发展需求,本文将针对目前PACS在医院网络建设的实际应用这一课题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改进与加强建议,以此促进医院提升其基本服务质量,实现医院信息共享,促进医疗资料数据库及平台的建立与完善。
1 目前医院网络建设发展现状
目前医院在网络建设的过程之中,随着医疗信息化发展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问题,阻碍了目前医院网络建设的实际发展道路,使得网络建设往往流于表面,不能将网络建设工程落在实处。由于新医改的基本需求,目前医院的基本网络建设都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成本核算系统及物资采购系统等多种软件系统不是十分完善,并不能满足目前医院信息化的实际发展需要。
除此之外也存在着信息资源不能进行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因为外部环境的改变,而致使目前的医疗服务质量下降,没能够满足目前医院的信息交换需求的问题,而且医院的网络建设工程往往因为经验不足,手段不成熟,而流于形式、流于表面。如何改变目前医院网络建设的实际发展现状,促进医院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是每一所医院在进行网络建设的过程之中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2 如何加强PACS在医院网络建设过程之中的实际应用
2.1 明确PACS的基本概念,提升PACS的应用技术
其实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是将医院的医疗信息数据及医学影像数据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式进行存储的一种系统,使用系统的便利之处不仅仅在于提升了基本医院工作的效率,同时有能够及时整理好医疗信息,促进医疗信息及数据的进一步保存,并且同时能够辅助医院网络建设提升其医疗服务质量,满足目前医院对于信息交换、信息共享以及信息保存的基本需求,顺应现代医院发展建设的浪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医院的综合效益。
所以医院在进行网络建设的过程之中,要在明确PACS的基本概念的前提之下,提升对于PACS的应用技术。可以通过加强时效性,完善其PACS系统,实现诊断报告中的进一步数字化医疗信息的传输,还可以加强PACS的后期处理功能,或是对于其基本病例的判别可以自动提供历史比对信息及历史影像功能以方便医疗工作人员进行确诊。所以明确PACS的基本概念,提升PACS的应用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PACS在医院网络建设过程之中的实际应用。
2.2 建设医疗信息的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
PACS模式在医院网络建设的实际应用中还有重要的一条功能就是实现了资源共享、以及医疗信息的共享。所以我们要加强其基本医疗信息平台的建立,促进医疗信息资料的基本资源共享。全科室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全数字化进行读片,并且还可以及时进行相应的影片调整工作,不仅仅是便利了医疗工作者,同时也能够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便利病人及患者,应用PACS系统还能够实现患者与专家间进行远程会诊及对话,实现资料病例的传输与共享,以科学化数字化的网络建设PACS系统的应用去促进系统与数据的基本安全,从而实现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规范医院的工作及服务流程,促进医院总体的发展与进步。
2.3 结合医院网络建设需求,从通用化向定制化方向转变
目前的医院在进行网络建设的过程之中,可以结合目前医院的实际需求,应用PACS的基本系统,从通用化向定制化方向及时进行转变,目前的通用化的基本标准虽然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医院的基本运营要求,但是不同的医院具体情况仍然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无论经营模式及主要的医疗科目等。只有基于医院的实际网络建设需求,从通用化方向向定制化方向进行转变,才能使得PACS在医院网络建设的实际应用过程之中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与发展,提升了其系统的智能性与科学性,满足医院的个性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上针对医院的基本业务弹性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转变。
2.4 提升医院服务人员的基本信息技术
目前在医院的信息化网络结构建设的发展过程之中,其存在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医院医疗服务人员对于其基本信息处理系统以及PACS系统软件无法熟练使用,技术水平普遍较低,不能够满足目前医院网络建设的基本发展需求。
所以医院要通过基本PACS课程培训的方式,提升医院医疗服务人员的基本信息技术,增强其数字化信息化的全面构建力度,以医疗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的提升,增强PACS在医院网络建设中的实际应用。
3 结语
在目前医院网络建设的应用PACS系统的过程之中,仍然存在着经验不足、使用方式不当等问题,网络建设发展现状不能够满足目前医院信息化数字化的实际发展需要,医院可以通过明确PACS的基本概念,提升PACS的应用技术、建设医疗信息的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结合医院网络建设需求,从通用化向定制化方向转变、提升医院服务人员的基本信息技术等多种方式加强PACS在医院网络建设中的实际应用,提升目前医院的基本服务质量,促进医院网络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原卫民,冯卫华,徐文坚,纪华众,胡振远,巩丽娟,周杰.PACS/RIS系统在放射科工作流程优化中的作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1:1709-1712.
[2]陈维进,查云飞,王弘,甘霖,张士涛.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在PACS评估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3,09:6-8.
[3]徐婷婷.基于HL7的HIS与PACS网关设计和实现[D].南方医科大学,2015.
[4]杨伟锋.PACS系统的存储技术研究与实现[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6,06:1145-1148.
篇4
考生要对不同部分的内容做相应程度的掌握。其中,对“高等数学”部分中的极限和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和多元函数微分学部分,以及“概率论”部分中的古典概型、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数字特征等内容,要了解或理解其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复习时,考生还要注意各部分知识结构及知识的内在联系,要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运算能力。同时,还要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判断和证明,准确计算,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篇5
一、引言
线性代数是大学理、工、管等学科的共同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在大学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线性代数作为理工科的一门基础课程日益受到重视,如何使线性代数的教学内容与各个学院专业相结合一直是研究热点。由于线性代数内容的偏抽象性,而各个学校一般课时安排偏少,如何提高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传统的线性代数教学偏重于自身理论体系,强调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定理和证明,对线性代数的数值计算方法和应用重视不够。对于软件学院学生来说,将来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性开发人员,更多的学生将从事一线软件开发工作,这与计算机学院以及其他一本理工科院系学生有很大不同。所以,如何更好的将线性代数课程内容与后期计算机专业课结合起来,如何将线性代数中的抽象数据处理与数学模型建立方法应用到软件开发过程中,是线性代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
数字图像直观的说就是计算机和各类智能机上显示的图片,这些图像如何实现?和线性代数的哪些内容有关系?把这些联系融合在教学内容中,既增加学生对线性代数课程的兴趣,又降低了课程的抽象性。线性方程组是学习线性代数课程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中学时代学习过的内容,在线性代数教学课程中以线性方程组组求解为主线进行教学,可以更好的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在新课标下,高等数学的核心内容微积分知识学生在中学已学过,而且微积分的导数可以理解为切线的斜率、运动的速度,定积分可以理解为求图像的面积、由速度求路程,这都比较自然,容易理解。而线性代数核心概念矩阵对学生来讲是陌生的,有关矩阵的知识让他们感到不好理解,比如线性相关、线性无关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所以抽象是线性代数学习的拦路虎,由此导致学生学起来困难,对该课程不感兴趣。
本文以我校软件学院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为基础,以我院二本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概念和线性方程组求解问题,对线性代数课程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实际教学测试,结合了数字图像和方程组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效果有很大提高。
二、线性代数概述
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涉及的运算主要是称为加减和数乘的线性运算,这些线性运算须满足一定的性质进而构成线性空间。线性代数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求解来源于实际应用问题的线性方程组。从广义的角度看,线性代数研究线性科学中的“线性问题”。矩阵和向量是重要的代数工具,在一定的意义上,它们以及其上的一些运算本身就构成线性空间。因此,线性代数的主要内容分别是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矩阵代数,以及与线性变换密切相关的方阵的特征值和二次型这种线性空间之间特殊的双线性函数等。线性代数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概念和定理较多,前后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相互渗透。
为何要学习线性代数?线性代数是一种数学建模方法,科研工作者必须掌握。线性化是重要的数学方法,在高等数学特别是优化问题的讨论中会用到。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特别是MATLAB中,矩阵是最基本的数据结构。在微积分(高等数学)、微分方程、离散数学、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及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中,矩阵、向量、线性变换是经常要用的知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线性代数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这使得诸如计算机专业、电子信息专业、自动控制专业以及经济管理专业等对线性代数的内容从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线性代数教学探讨
1、数字图像与线性代数关系
数字图像学生并不陌生,在智能手机普遍使用的条件下,学生基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拍照功能基本每一个学生都在用,拍出来的照片就是数字图像。数字图像恰恰以矩阵的形式存储,当我们说一副灰度图像 的像素为 时,实质指的是这幅图像有一个 的矩阵组成,即
而在某些讨论中,可用传统矩阵表示方法,即
矩阵中每一个元素的值从0-255之间取。所以我们在介绍线性代数知识的时候将数字图像作为例子加以引入,会让学生觉得知识不再那么抽象,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用在什么地方,从而对这门课增加兴趣。
当介绍线性代数运算时,有矩阵的加、减、乘和数乘,以数乘为例,其定义为,
若 为常数,则
每当学生学到这个定义的时候都会问,这个定义有什么用?这时我们以数字图像为例来给学生解释。假设 是一个灰度图像, 则是将 中每一个元素的值变为原来的 ,反应到图像上则是变暗。例如A为下图
另外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极大线性无关组及向量组的秩是非常抽象的概念,一个向量组对应一个矩阵,而现在基于低秩稀疏理论的图像处理正是建立在这些概念之上,我们可以以图像去噪或图像分割为例告诉学生这些概念的用处,从让这些概念不再那么抽象。当然,将这些概念用在图像处理上,还需要知道别的知识,学生只需了解这些概念在图像处理领域是怎么处理的就可以了,至于如何建模去解决问题,则是另外的知识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看到抽象概念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他们对线性代数知识的兴趣。
2、线性方程组与线性代数关系
线性方程组是线性代数课程研究的基本内容,以此为主线,我们把行列式、矩阵运算、矩阵初等变化以及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行列式只能求解一类特殊的线性方程组,矩阵行初等变换可以求解所有的线性方程组,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对方程组无穷解的解空间进行描述。所以,利用线性方程组这条主线,能够更好的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降低学习难度,提高教学效果。
3、具体教学方法探讨
(1)在学习线性代数过程中,常有学生问到这门课的作用以及和本专业的关系,我院教授本课程教师过程老师多为计算机专业。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将线性代数课程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紧密联系,如各类计算机语言编程、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等课程,真正给学生讲清线性代数与专业课的关系,从而增加学生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2)根据数字图像在智能机上存储和实现,结合线性代数课程中的矩阵、矩阵运算、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等知识点,将线性代数课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降低课程抽象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运用线性代数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数学建模的方法,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根据二本学生特点,简化教学内容,利用线性方程组求解为主线,将线性代数基本内容,即行列式、矩阵及其运算、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建立新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线性代数的课堂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和日常生活相结合,用建立的数学模型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的联系,从而为将来进行软件开发打下深厚基础。
(4)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在一般数学课程内容中有大量的定理证明与推演,但对于软件学院二本学生来说,提高实用性显得更加重要,因此线性代数课程内容不应过分强调定理的证明与理论的完整性,而应将注意力集中于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方法的应用。基于此种理念,线性代数课程将重点放在基本概念和计算以及与本专业其它的应用上。
四、结束语
本文结合软件学院教学和办学特点,通过对数字图像和线性方程组求解讨论,对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同时,通过本届学生的课程改革试验,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了较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一定提高。
篇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70-01
“数字图像处理”是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数字图像处理的主要内容与方法,论述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算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图像基础、正交变换、图像压缩编码、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重建、图像分割等理论和方法。
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图像处理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新的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并逐步应用于实践。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渗透到计算机、通信、交通运输、医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军事、经济各个领域,与人们的生活也紧密相关。
一、“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特点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内容宽泛,难度大,每个章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研究方向;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如电子技术、电视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数学物理等;与实际联系紧密,如数字电视,视频会议等。
因此“数字图像处理”课程起点高、难度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传统理论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如下情况:一方面学生面对繁杂的数学推导感到困难,或是不能很好地将其他课程所学知识融入到该课程的学习之中;另一方面与图像处理技术的最新发展经常脱节,不能很好地掌握图像处理技术的最新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为此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以及师资等方面对“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理论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尝试,经过3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不断整合完善教学内容
教材的选取是完善教学内容的首要任务。尽量选取权威的、新近出版的教材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材,同时又不拘泥于一本教材,根据课程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向学生推荐一些新颖的相关书籍、专题性的文档以及国外原版教材作为辅教材,从而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另外还可以根据讲解内容的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应内容以补充教材中的不足。
教学内容以基本理论、基本算法和基本技术为主线,以图像处理的前沿知识、最新发展为补充,同时注意与其他课程的相辅相成。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图像处理中多种正交变换、图像压缩编码、图像增强、图像复原、图像重建和图像分割等基础知识。将这些内容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传授给学生。由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所以在授课内容上还要紧跟学科发展的脚步,及时地将新技术介绍给学生。如教材中的正交变换主要是介绍傅里叶变换、离散余弦变换、沃尔什变换和哈达玛变换,但作为正交变换中比较新颖的小波变换也会介绍给学生。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最经典的图像处理技术,同时也能很好地把握学科的前沿新知识。另外教学内容上也非常注意与其他课程的相辅相成,尽量避免内容的重复讲解。如教材中的图像压缩编码中的熵编码详细地介绍了哈夫曼编码和香农编码内容,而在学生的前期课程信息论中对这些内容已经做了详细的讲解,所以当讲解熵编码时就简单复习一下,而将讲解的重点放在预测编码和变换编码上。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课程之间的关联,又避免了教学内容无必要的重复。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具有内容宽泛、难度大、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所有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板书作为传统的授课方式,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性。采用板书进行公式推导,可以增强学生对演算推论过程的理解和记忆。根据“图像处理技术”课程的特点,图像处理讲授的理论知识是要应用在图像上,需要通过观察图像的变化来理解图像处理的基本技术。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使所学对象具有生动性、形象性、直观性特点,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两者相互结合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学中引入形象生动的图像处理实例演示。将MATLAB,VisualC++等软件适时地应用到“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实例演示,将图像处理前后的效果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对图像处理技术有了感性的认识,加深了理解。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相辅相成,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7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特点是课程本身理论性强、公式推导较多、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常有枯燥难学之感。近年来,国外及国内有些学校对一般电类专业该课程的教学主要强调应用性 学习 ,主要介绍数字信号处理的用途和用法,而对其深奥的理论推导仅做一般介绍,并给学生提供进行实验的机会,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一、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在教材选取方面,选用《数字信号处理教程》为主要教材,选用《数字信号处理》为辅助教材,对两本教材的不同章节进行交叉融合使用,既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又有利于拓宽知识面。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以信号的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和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为两大主线。为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不同教学模块中各知识点分为自学、了解、理解、掌握等层次,精简课程内容,将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采用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熟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内容,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将抽象内容形象化,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对部分内容采用“设置悬疑”“分层讲解”“实例分析”“结论描述”的步骤讲解。以线性卷积和圆周卷积关系为例,给出两个序列x1(n)和x2(n),长度分别为N1、N2,先用MATLAB程序演示x1(n)和x2(n)线性卷积结果,之后分别演示x1(n)和x2(n)的L点(L≤N1+N2-1、L=N1+N2-1、L≥N1+N2-1)的圆周卷积结果,比较线性卷积与不同点圆周卷积结果,设置“线性卷积和圆周卷积是否具有某种联系”的悬疑;之后进行分层讲解:分别利用公式推导出两序列的线性卷积和圆周卷积具体表达式,推导出圆周卷积是线性卷积以L为周期的周期延拓序列的主值序列;以简单的两个序列为例,由学生分别计算线性卷积和圆周卷积,根据计算结果能够进一步明确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从而说明“这就是利用DFT计算线性卷积的方法和要求,即可以选择长度大于等于线性卷积的两序列长度之和的DFT运算计算线性卷积”。
三、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1.多媒体教学、课堂板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
充分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概念和枯燥的学习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的优点,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需要形象理解、图示举例及仿真演示等部分的内容利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互动教学,直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课程幻灯片设置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供教师课堂讲解使用,主要是课堂讲解提纲及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图示举例、动画演示等;一个供学生课下自学使用,详细介绍课程的各章具体内容及公式、结论推导过程。
2.设置综合性习题课
知识的掌握可通过课堂学习、课下复习等环节来实现,通过习题的训练使学生学会知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习题是理论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能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的理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习题设置过程中一方面根据必须掌握和要求理解的课堂内容设置基础习题,突出本学科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要布置综合性设计性题目,提高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注重知识面拓宽,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适当讲解一些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3.实验课让学生扩展视野
除了课堂教学外,要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数字信号处理的实践中,通过亲自验证理论并设计系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实验课的设置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信号的时域分析 、信号的频域分析、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有限脉冲响应和无限脉冲响应两大类滤波器)。每个部分的实验可以根据课时情况设置不同的理论验证或设计内容 。除了规定必做的内容外,可以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实验仍以MATLAB作为平台,通过实验学生不但对理论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对MATLAB信号处理工具箱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当然对于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要做到这一点还有些困难,可以通过实验指导书给予较详尽的指导。
四、建立完善合理的教学考核制度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考核采用多种成绩综合评定的方式。考核成绩由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等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平时出勤(60%)+课堂表现(25%)+作业成绩(15%)组成;实验成绩由实验出勤(60%)+实验报告(20%)+实际操作(20%)组成。试卷命题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为中心,以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为主线,既注重基本内容及实际应用,又包含综合分析,覆盖每一章的知识重点,以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一、关于数字媒体的基本概述
(一)、数字媒体的基本概念
随着近年来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逐渐开始发生变化,因此,数字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部分。由此可见,数字媒体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在人们的生活当中也开始被广泛应用。除此之外,数字媒体本身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以及传播的一种信息媒体。并且数字媒体通常情况下是以现代化网络作为数字化的内容作品主要的传播载体的,因此,必须不断的完善其服务的体系,同时,将其分发到终端以及用户进行消费的整个过程中。
(二)、数字媒体的基本特性
(1)、数字媒体的数字化特性
数字的媒体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是以模拟的方式进行存储和传播的,然而数字媒体却是以比特的形式通过计算机进行存储、处理和传播的。
(2)、数字媒体的交互性特性
此外,数字媒体还具有人机交互作用的基本概念。但这个在模拟的领域内是无法得到有效实现的,想要实现的难度非常的大。
(3)、数字媒体的趣味性特性
随着近年来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数字游戏、数字电视以及移动流等不同形式的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从而使得数字媒体的趣味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带给人们更多的快乐等。
(4)、数字媒体的集成性特性
媒体技术主要是将文字、图形、影响、声音以及动画等各种各样媒体进行结合的一种应用。通常情况下,数字媒体是在数字化处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目前的数字媒体能够被应用的范围与传统的媒体相比也更加的广阔,例如,计算机辅助教学与有声图书的出现等。
(5)、数字媒体的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特性
当前数字媒体传播的实现主要是依靠信息技术和人文艺术两者相融合实现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进行多媒体产品开发过程中,技术专家必须对其技术规划进行负责;而设计专家和艺术专家则必须对其可视内容进行负责等,以此更清楚,更深入的了解需求者的实际要求等[1]。
二、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概述
数字媒具有非常广的技术范围,并且其技术大都十分新颖,同时期研究的内容相对比较深,比较广等,属于集多种学科、技术相交叉的一个发展领域,数字媒体技术的内容大体上概括为一下几个点:第一、数字声音处理的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音频、传统技术、音频数字化的技术以及数字音频的编辑技术等。第二、数字图像、视频处理的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图像的计算机表示方法、数字图像获取技术以及图像的编辑。同时,其数字视频处理技术内容主要包括数字视频以及后期特效处理等。第三、数字动画设计技术:其主内容主要包括动画的基本原理、设计基础、数字二维动画技术以及数字三维动画技术等。第四、数字媒体压缩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媒体压缩技术、分类、通用数据压缩技术与标准等。第五、数字媒体传输的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流媒体传输技术以及IPTV技术等等[2]。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影中的主要应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并且数字媒体技术是继有声、彩之后重要的一次技术革命。自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数字挺像技术已经逐渐开始被实现,随之还出现了电脑动画。除此之外,数字媒体在电视广告、音乐电视以及动画当中应用也是其进行电影创作的主要源点。除此之外,数字放映机与动画影像压缩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电影技术的发展。
另外,数字化技术已经突破部分电影制作的环节,向发行由于上映等环节过度。另一方面,数字媒体可以帮助电影实现过程中的环节制作。电影由之前用胶片存储、剪辑以及放映过的影片,在数字媒体的作用下,逐渐转换成数字摄影机拍摄,同时运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剪辑,然后运用互联网的形式上传至各个影院进行播放等。显而易见,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主要表现:(1)电影制作部分。整个电影从最开始的制作到发行一直到上映的整个过程中,是最早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数字电影能够消除整个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有效地提高了制作电影的效率。除此之外,利用数字影像技术能够拍摄现实中无法拍摄到得影像。直至目前,电影拍摄过程中已经开始应用高清晰度的数字摄影机进行电影拍摄、剪辑以及后期制作等工作。表现出一定的优势。(2)电影发行部分。由于数字媒体技术被电影广泛应用,电影发行的成本也逐渐降低,其先进的通讯技术为电影在全球上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通过数字化电影链进行数字发行,不仅能够有效地规避由于电影拷贝所造成画质损耗的问题,同时还延长了影片保存的时间。(3)电影上映部分。主要运用数字化影片构建进行放映。有效地的增加了影院收入[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技术在电影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作用,因此,在数字媒体技术的状态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为我国的电影事业取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奠定基础等。(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篇9
受,下面就此谈些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信原理”是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接触到的一门通信类课程,由于不是计算机领域最基础的内容,而且课程内容也比较难,学生可能会缺乏学习动力。而学生的学习兴趣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所以如何能够让学生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绕有兴趣地学习相对乏味的基础理论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经过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介绍计算机专业为什么要学习通信原理。“通信原理”是一门通信类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与他们所学的专业并没有什么联系,这样他们可能会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不重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对此,在课程学习之前,我就首先大概地给学生介绍一下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交叉融合,让他们认识到通信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渗入到计算机领域当中,不懂通信技术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不符合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也不符合社会工作的要求。而且现在高等大专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和通信类专业有许多相同的或相类似的专业课程,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也并不区分计算机类专业和通信类专业的毕业生。关于这一点,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以当前学生比较关心的公务员考试为例,指出公务员报考简章里专业要求栏一般都将计算机类专业和通信类专业作为同一专业对待。
(2)例举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例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应将知识点多与计算机专业的内容相联系,多例举一些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例子。譬如,在讲解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时,介绍完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基本框图之后,提出通过网线连接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例子。由于这个例子是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所熟知的,所以他们可以进行比较思考,从而更好的理解什么是数字基带传输系统,学习这种通信系统的兴趣也可以被激发出来。
(3)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感。“通信原理”课程对于通信类专业学生来说已经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和理论深度,所以计算机类专业学生肯定更容易觉得这门课程难学。为了消除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点,给予适当的鼓励。例如,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出正确答案后,要立即表示由衷的肯定和内心的喜悦,这样学生们学习的成功感会被激发。从而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也会大为高涨。
二、确定适合的教材及教学内容
(1)认真选取教材。教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目前通信原理国内的教材繁多,但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樊昌信教授的“通信原理”(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最为经典。这本教材内容丰富、详尽,知识点覆盖面广,理论体系也比较完整。但这本教材是针对通信类专业的,它要求学生先修过电子电路、高频电路、信号与系统等电类基础课,而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并不符合它的要求。在分析比较了几种教材的基础上,我选取了中国通信工程学院沈振元教授的“通信系统原理”,这本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增加了确知信号的分析这一章内容,由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没有学过信号与系统,所以他们没有建立频域的概念,而通信系统的分析推导方法往往从时域和频域同时展开,确知信号的分析这一章介绍了傅立叶变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可以弥补学生在这一方面知识的不足。而且这本教材里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解释得都非常清楚,没有先修课程背景的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在确定主体教材的基础上,同时可以建议学生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樊昌信教授的“通信原理”作为参考书,这样可以给学生业余学习提供便利,真正做到主辅教材的有机结合。
(2)优化教学内容。通信原理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泛,针对计算机类专业的特点,有必要对教学重点、时间长短进行适当的调整,也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例如, 在数字频带传输系统分析中, 选择2ask、2fsk、2psk、2dpsk等基本的数字调制技术作为必学内容,要求学生掌握这些典型数字调制技术的实现、解调、带宽分析、画图分析和抗噪声分析等内容。而将多进制调制技术和现代调制技术列入知识提高部分, 仅进行简单的介绍, 以知识扩展为目的, 不做应会要求。
三、采取适合计算机类专业的授课方式
“通信原理”原本是通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把它引入到计算机类专业的教学时,应该采取与通信类专业不同的教学方式。开课之初应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通信发展简史,使学生对通信有个大概的了解。简述通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最原始的通信手段讲到最先进的通信手段,可以使学生被通信的丰富内涵深深吸引。这样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了解整个课程体系的结构, 认识到学好这门专业课对后续学习和今后参与工作的重要性。另外对于课程所选教学内容,也要基于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基础有所侧重点,因为计算机类专业课中并不考虑噪声的问题,所以我们讲解各种通信系统时应该把重点放在原理讲解上,抗噪性能的分析只要学生了解就行了。
四、改进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最关注的一个环节。从我的教学实践看来,有部分学生在平
时上课时根本不认真听讲,他们往往只在考前一个星期左右“突击”,这种为了应付考试的“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方法,不仅很难掌握通信原理的基础知识。而且时间一长,便全遗忘了。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为了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以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在这次通信原理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书面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一定百分比计入总体考核成绩,其中书面考试成绩占80%,包含平时作业、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在内的平时成绩占20%,这样可以鼓励那些基础虽差但平时学习认真努力的学生。上面的考核方式中,书面考试成绩还是占了主要地位,所以课程书面考试上的题型也要认真考虑。为了避免学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我们应该减少客观题题量,加大需要理解基本概念的这些主观题题量。以考核模拟调制系统这部分为例,我们应该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调制制度增益”、“调制制度增益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些基本问题,而不是让学生去死记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调制制度增益结果,这样即使他们将结果记得再准确,不理解基本概念,对学习该门课程也没有丝毫的帮助。
五、结束语
篇10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通过知识创新来提高技术水平、不断降低生产成本,达到财务管理目标,已逐渐成为各企业追求的目标。成本管理的概念主要存在于商业、企业领域中,随着人们对知识的不断重视,很多图书馆朝着市场化、多元化、数字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这在无形中扩大了图书馆的运行成本,也增加了我国财政的负担。可见,与其他产业一样,图书馆也在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经济环境的变化、资源的紧缺、人工价格的不断上涨、图书馆读者用户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已经逐渐成为图书馆成本管理需要思考的问题。图书馆的成本管理对象主要是指图书馆在保证图书馆正常运作的前提下所消耗的各种资金,图书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花费较少的费用来支持、提高现有的服务与运作水平。图书馆属于财政拨款的单位,在面临着成本管理巨大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来自上级管理机构的财政拨款压力、绩效考核压力。因此,研究目前我国图书馆成本管理现状,分析图书管理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措施是我国图书馆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1、图书馆成本管理的概念
在了解了商业领域的成本管理概念后,那么什么是图书馆成本管理呢?图书本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图书馆在开展业务时,进行的成本预算、成本分析、成本控制。也就是图书馆经费如何进行合理分配?如何使用图书馆经费?如何建立相关制度,保障经费的合理、科学使用。有的人简单的将图书管馆成本管理看作只与钱相关联的经济活动,殊不知图书管理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图书馆内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都与成本管理密切相关。
2、图书管理成本的构成
与其他企业相比,图书馆成本管理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是要通过对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最终实现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的目的。结合图书馆的业务活动,可以将图书馆的成本分为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其中,显性成本主要包括: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支出,如:基本工资、福利、奖金等;公用支出,例如:图书馆办公费支出、差旅费、水电费等;固定资产成本,例如:计算机或网络等;科研支出,例如:专项课题的调研与成果费等。隐性成本主要包括:知识成本、人力资源成本、著作权成本。通过对图书馆成本的构成内容也能看出,图书馆并不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三、图书馆成本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各图书馆所采取的成本管理方法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大多数都存在一些问题:
1、成本管理观念淡薄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网络的普及,数字图书的兴起,数字图书馆的时代已经来临。但是,我国大部分图书馆的成本管理方法都不能适应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步伐,大部分图书馆都沿袭传统的图书管理方式来完成对数字图书馆的成本管理。由于图书馆作为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机构,资金来源单一、有限,产出效益难以定量衡量,不能在短期得以计量,在人们的意识中只是消耗性的机构,看不到其社会效益,因此其成本管理并不受重视。图书馆的机械化简单动作,谈不上有效的成本管理,没有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
2、缺乏有效的成本管理机制
就我国目前图书馆成本管理现状来看,很多图书馆的成本管理意识十分淡薄,主要表现在:首先,缺乏对图书馆资源配置,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成本的增加。其次,缺乏成本预算与控制的主动性,图书馆属于事业型单位,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很多图书馆总是被动的接受各种现实,并没有将成本预算、成本控制与管理提到应有的高度予以重视。再次,图书馆的工作缺乏方法性,很多图书馆由于其自身特性,在工作时并不讲求方法,对各项成本的消耗浪费并不重视,这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损失。最后,图书馆员工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很多图书馆员工没有深入、系统的学习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使得成本管理缺乏必要的监督环节,有的图书馆即使制定了成本管理计划,但是由于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在计划的执行中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显然,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图书馆并未建立起合理的、科学的成本管理激励和约束机制造成的,由于没有相应的机制进行约束,员工也就缺乏降低成本的主动性与责任感,造成了成本的增加。
3、图书馆人员结构缺乏合理化分配
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功能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图书馆在人员配备上存在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工作人员的岗位分配不合理,缺少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图书管理人员。很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仍然局限在对书本、资料的归类整理的机械化劳动,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与那些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高素质的情报检索人员相比,图书管理人员很难准确把握读者对知识与书籍的需求方向。例如:当遇到有的读者提出专业化的信息咨询时,很少有管理员能对其提供馆藏资源的检索建议,更谈不上信息整合推送服务。而对信息的整合检索,提供信息咨询,正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馆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新的困难与机会。现代科技发展之下,机械化劳动被机械取代,而图书馆的人才管理仍然停留在简单劳动,人才不能尽其利,图书馆对读者的利用价值不大,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成本的增加。
4、缺乏自己的网络等技术支持
随着现代数字图书馆的兴起,我国图书馆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就为图书馆成本管理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图书馆需要大量的网络技术人员,他们从数据的存储、搜索、身份的识别、防火墙的设计技术,到审计与跟踪等技术,都需要大量的人才。遗憾的是,这些新技术大部分是依靠外部网络技术支持的,图书馆并未站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来考虑自己研发,这对图书馆的健康、持续发展是不利的。
四、解决图书馆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1、树立图书馆成本管理理念,增强成本管理意识
这就要求我国各图书馆必须更新观念,建立并不断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成本激励与约束机制,要求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到图书馆的成本管理中。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将对员工的行为进行制约,奖罚分明的制度会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热情。
2、不断完善成本管理方法
如前所述,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技术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数字图书馆的成本管理要求,这就要求各图书馆必须借鉴企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新的成本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是目前各企业使用最广泛的成本法,并已经被推广到其他领域。作业成本法能够准确的、科学的反应产品的成本,为企业的决策提供较为准确的数据依据。图书馆可以借鉴这一方法,将其运用到图书成本管理中。值得注意的是,借鉴并不是完全照搬,各图书馆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该方法。
3、科学合理配置人员、合理规划资源配置
目前各图书馆人员管理已经造成图书馆成本管理的增加,例如:人员的冗余增加了工资、奖金、福利的资金投入。图书馆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引进一些具有专业技术知识、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合理分配工作岗位,改变过去“图书管理员”的人才结构,重视信息资源的综合提炼、加工能力,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人们对信息的深层次需求。对图书资料的简单管理不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也是对成本的一种浪费。只有在固有成本下提供具有二次生产力效益的知识产品,发掘人才的专业创造力,才能使人员成本变为有效的生产成本,产生效益。
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在应用软件领域中并不很受重视,可选的范围不大,因此购买的成本相对较高,使用中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训较薄弱,导致软件发挥效益受到局限。图书馆引进相应的计算机人才、对员工进行计算机能力培训,加强系统开发人的沟通以提高软件的适应性,都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成本效率。各个图书馆应当以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为契机,建立强有力的信息共享平台和产品推送机制,减少冗余馆藏,提高信息成本、管理成本的产能效益。
总之,虽然图书馆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但是它与企业一样具有成本,因此应当重视效益管理机制。适应知识经济对信息的深加工需要,必须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读者信息需求,提高图书馆社会效益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就必须加强成本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为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益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篇11
何为数字化?数字化就是将很多多变、冗杂复杂、难以分析的数据转变为可度量、方便理解分析的数据、数字,再运用这些数字、数据来建立适当的数字化模型,然后引入计算机当中,形成一定的管理系统,这便是数字化的基本形式。那么,石油企业的数字化当然就是把油田企业中很多复杂难以分析的数据转变为可度量的数字、数据,把这些数据输入电脑中形成油田企业数字化有关的专门系统,进一步促进油田的开发、石油的开采与油田企业数字化的管理,从而,使油田企业跟上科技发展的潮流进行良好有序的发展。
二、油田数字化管理建设的基本内容
1.油田数字化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数字化的管理主要是运用于计算机网络,电子通信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管理技术,油田信息化管理实质上也就是一个连接油田井下和地面信息,双向传输信息和处理各种信息的一套比较完善的管理系统。让在地面上的人员了解井下石油项目的情况,从而更好的实施计划管理,勘探石油情况,评估石油质量,与井下人员更好的协调工作,完善配合,从而研究怎样开发油田,开采石油,对整个油气资源数据的了解和数字化的管理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加上数字化管理有遥测、虚拟现实、智能完井和数据集成的关键技术,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了油田开发石油生产的成本,提高了是由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并且,石油企业数字化的管理其实也是分成了三个层次的,第一个层次主要是针对单个油井项目的开发,单独的采集信息以及进行简单的数字化管理。第二个层次是中段石油开采与油田开发的数字化管理,其中数字化管理是双向的,让地面人员和井底工作人员互通信息,比上各层次更有深度一些。第三个层次针对的是后续石油的储存管理以及如何营销等决策管理。
2.推进油田企业数字化管理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要想切实推进油田企业的数字化管理应该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首先,油田企业应该具备了解油田数字化管理的人才,组成一个优秀并且专业的团队。其团队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他们可以利用头脑风暴的方式选择出来合理的检测点,从而也可以确定出监测点的数据。检测点数据对于油田的开采来说是比较重要的资料,在油田数字化建设中需要将检测点进行统一优化分析。其次,其数字化管理的平台要不断升级优化。数字化管理平台如果一直停留在最初的阶段,一定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与科学的进步,然而管理平台的建设与油田的开发、管理、储存环保工作息息相关,根据油田开发的工艺路线、安全环保要求上来看,管理平台的升级优化是必然的行为。然而油田应该采用效率更高、反应更快、成本更低的实用性数字化管理平台,不要盲目追求高端的数字化产品,此种行为无异于舍本逐末。数据采集工作需要实施二十四个小时的储存、探究、分析,及时完成数据分析的结果对数字化管理的效率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石油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一直停留在最初的科技水平,那么此家石油企业发展定会停驻不前,甚至倒闭。因此,石油企业数字化管理平台的逐步优化是很重要的数据管理平台升级的正常化,其应用系统的使用就会更加的正常化。数据化管理系统的优化逐步统一了各大系统的部署情况,提升了系统的优越性,同时也缩小了储存空间,使应用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是推进油田企业数据化管理的必要条件之一。最后,油田企业数字化管理流程要时常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没有创新就没有出路,创新可以实现更高的工作效率,创造更方便的工作流程,也可以打造更舒适、更活跃的工作氛围。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好处不言而喻,只有时常创新数据化管理,才能保证石油项目有效率的开采,提高油田企业的管理水平与水准,保障项目的协调性,以便于用较低的成本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油田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基本内容
1.油田数字化管理的数据收集技术
不同于早期的人工收集信息有很多缺点与弊端,现在的数据处理主要是有专业的电脑的系统,具有专业性、准确性、时效性的特点。油田生产时的关键数据主要利用温度变送器传达,可以通过传感器与测量仪器等设备进行收集数据,如此便可以更准确的了解油井和油田项目的情况,不像人工采集时那么费时费力,油田数据化管理更加方便、快捷。所以油田数字化管理的数据采集技术更好的进行了油田数字化的管理。
2.油田数字化管理的数据识别技术
此类技术就像是数学学科的验算,因为,石油产业就必须像数学一样,其数据必须要精准无误,否则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将数据采集完成后必须要进行数据的识别,在数据化管理中也有一套识别数据的第三方软件系统,通过此系统来验证之前采集的数据是否精准无误,然后进行加工处理,控制生产项目,采集项目的安全。其中一项数据识别技术可以让人们更加直观的看到数据的状态,在计算机数据对应上可以把采集到的数据用直方图或者饼状图的形态展现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把作业做到稳定安全与无误,这也就是数据识别的示功图智能识别的特别设计。然后,还可以更深度的把示功图与标准图对比来深入分析,最终得出比较准确的工程情况,这样可以提高相关工作者的注意程度,让他们认真负责的进行施工,保证油田项目的顺利开展。
3.油田数据管理远程控制技术
为了提升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劳动者的工作强度,油田数据化管理就采用了远程控制技术。远程技术的基本作用体现在远程控制抽油机的启动和停止,可以远程调配输油作业,通过远程视频技术也可以看到没员工工作时的画面。管理者可以通过视频画面监督工人们的工作情况,在工作现场实施开展或停止,进一步提高了油田项目的安全性,从而加强了管理者的管理力度,以及提高了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另外,远程控制技术还可以及时了解工作环境的异常情况,从而作出较快、较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是对工作者进行语音提示或者警告。如今社会,数字化管理技术在不断并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管理之中,石油企业当然也不能落后。数字化管理也是各个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和管理模式,油田企业作为资源的主要来源,也是中国经济的资源基础,更要抓住此次契机,转变好自身的管理方式向数字化管理进军,以促进管理技术的发展。要积极搞好石油企业数字化管理的建设,切实发展好石油资源企业,提高其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石油业正常、顺利、有效率的发展与进步进而加强我国国民经济的提高。
作者:陈静 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政策研究室
参考文献:
篇12
一、教师应要求学生思考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的物理意
义,适用条件,适用范围。
例如:测量部分的有效数字是由测量的准确值和估计值两
部分组成。首先要知道所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被测物体对应于刻度尺上面的最小刻度的整数部分是准确值,对应于不足一个最小刻度的部分是估计值,而与记录时使用的单位无关。如果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得的课本长为184.2毫米,准确值是184毫米,估计值为0.2毫米。有效数字也可以表示为18. 42厘米,或者1.842分米,或者0.1842米都可以。如果测量某一作业本的长度刚好是180毫米,而记录结果应写为180.0毫米,准确值是180毫米,估计值是0毫米,表示精确到毫米的十分位,而不应记录为180毫米。
如果由有效数字确定所使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单位,那
么,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估计值的大小就是最小刻度的单位。例如:一段电线长为1. 2461米,整数部分1. 246米是准确数值,0.0001米是估计值,所使用的最小刻度为毫米。
自然界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为了比较事物发展变化
的快慢,人们引用速度来表示,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工程施工进展速度等。在物理学中,用速度V表示机械运动的快慢程度。比较物体的运动情况,一种是固定一段路程S,比较所用的时间,用路程除以时间即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多的速度大,将S/t的比值定义为速度。V= S/t是常用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采用V=t/s的比值定义为速度,V=t/S的比值小的速度大,比值大的速度小,人们不习惯使用。
物质的密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
的质量不同,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大的体积大,质量小的体积小。为了说明不同物质这种性质上的差异,引入密度的概念。因此,密度是描述物质特性的物理量。比较单位体积的物质质量更能准确描述物质的特性。p= m/v中的p是个常量,是定值,不与物体质量m成正比,不与物体体积成反比。正因为不同物质的密度p一般不同,要知道某种物体是由何种单质物质组成,只要用实验的方法测量出其质量和体积,利用p= m/v计算出它的密度与各种物质的密度表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物体由何种物质组成。
在物理学中,像压强,功率,比热,电功率这些概念都是
类似速度,密度的方法定义的。因此,在研究事物的变化过程中找出不变的量,找出其它量之间的关系,把它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用它来描述事物的一种特性,从而找出研究事物变化的规律,是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所以教师在讲课时要讲清道理教会方法,学生在学习时要领会概念逐渐学会并使用这种方法,把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的知识吸收过来,变成自己的知识。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不能只会背诵定
义,生搬硬套。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们的许多物理知
识都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加以总结得来的。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要复习力的作用效果,这就很自然地把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与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教师要做好课本上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看到在运动方向上物体受到的摩擦阻力越小,运动的路程就越远。必须指出的是:牛顿第一定律不可能通过数学计算产生,也不可能用实验直接证明其是否正确,因为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欧姆定律描述了同一个用电器或一段导体中通过的电流I
跟导体两端的电压的关系。I= U/R的使用条件有两个:一是电阻R一定,电流I与电压U成正比;另一个是电压U一定,电流I与电阻R成反比。利用R= U/I可以测量未知电阻的大小,但决不能认为R与电压U成正比,与电流I成反比。因为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只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以及工作环境中的温度有关,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中的电流无关。
三、解答物理问题要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为依据,不能
以现象代替物理概念。
比如学习增大有益摩擦或减小有害摩擦时,要求解释手握
油瓶为什么要握紧?正确答案是:油瓶受到重力作用,要保持油瓶处于静止状态,油瓶还要受到向上的摩擦力f,f与重力G大小相等,是一对平衡力。要增大摩擦力,必须增大压力,所以要握紧油瓶。而有的学生却解释为握的不紧,油瓶就会下滑落地。这同样是不会应用物理概念回答物理问题。所以学习物理知识要多动头脑、勤于思考,对物理知识不应满足于只会背诵定义和书写公式,而要应用其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在解物理题时要准确体现物理概念,做到有理有据,
篇13
二、日本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1.20世纪60年代末
这个时期正值日本进入经济高度成长时期,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基于对经济发展阶段和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基本判断,最先提出了信息化的概念。提出国家经济发展应由实物生产为核心的工业社会向以知识获取和出售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社会转变。
2.20世纪90年代
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利用其雄厚的工业技术实力,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在信息技术产业的某些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就是这样一个以技术立国的国家,在90年代的信息革命中,却失去了往日的活力。20世纪90年代,日本信息化相对落后,一批北欧、西欧及北美工业化国家在信息化方面进展迅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信息化发达国家。一些尚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新型工业国的信息化也发展很快。而同期美国经济却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繁荣。两国的差距集中地体现在信息化水平的差异上,正如日本学者小关哲所指出的那样:“在当今世界上,日本的存在每况愈下,而美国的社会和经济却生机勃勃;日本对经济复苏缺乏信心,而美国对未来充满自信;日美两国的差距正进一步拉大。不言而喻,最主要的原因是信息技术革命。”
日本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并没有受到根本性的削弱,日本在信息技术的某些领域尤其是硬件技术领域仍先于世界水平。在计算机自动控制、数控机床、机器人的应用等领域都有不俗表现。
3.21世纪初期
自2001年1月日本政府公布《IT基本法》、实施“IT立国战略”、成立“IT战略本部”、制定《e―Japan战略》(日本IT战略)、提出五年内把日本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的战略目标以来,经过五年的努力,日本信息化发展迅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初步改变了信息化相对落后的状态。
2005年是日本e―Japan重点计划实施的最后一年,日本公众已充分认识和体会到了IT对国家强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而且它作为一种资源对其生存能力、绩效及劳动力的增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与商业网络相互补充,促进了生产力快速增长。
日本信息技术的革命,加快了对信息获取、存储、传递、处理和开发的过程,日本政府抓住这一历史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加大对信息高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投资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不断扩散,不断加强对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地推动了日本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三、日本的信息化战略
日本在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过程中确实存在很多体制上的障碍,但日本从来没有放弃信息化。从信息化总体水平而言,目前日本仅次于美国,居于世界第2位。在很多高科技领域,日本都居于世界前列。即使在经济萧条时期,日本科技进步的步伐也没有停止过,对研究开发的投入一直保持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
1.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数字技术广泛应用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国家信息基础平台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基础,是核心。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使个人的生活、社会及经济活动、行政管理方式等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是在产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大大推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对传统的交易方式和销售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
推动了用户对家用数字消费类电子和通信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使家用数字消费类电子和通信技术产品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台式和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等离子平板(PDP)电视、液晶显示终端、高清晰度电视、多媒体终端和无线移动通信终端呈现广泛的应用市场,潜力巨大。
2.日本数据库的发展
一个国家数据库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情报对社会科技与经济的基础支撑作用。
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引入了数据库。70年代中期,公用数据库网的建立和汉字终端的普及为日本数据库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1976年日本科学技术情报中心便开始向公众提供数据库服务。日本数据库产业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代表性的事件有1980年成立数据库中心;1980年纪伊国书店和丸善书店通过专用线路开始提供Dialog服务;1981年日本经济新闻社开始提供NEEDS2IR联机服务。考察日本数据库近年来构建的热点,可以发现日本的数据库未来至少有三大发展趋势,即围绕社会的需求建立数据库,与国外共建共享数据库和大力发展公益性的数据库。
日本的数据库发展基本上借鉴了美国和欧洲的经验,采取从政府支持到商业化发展的道路。但是日本的数据库发展中政府的作用更为明显,主导性更强。日本建立了日本信息中心(JICST,后演变为科技振兴机构)作为日本科技信息的中枢机构。
3.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于20世纪90年代初,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商业交易模式,它的迅速发展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影响,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作为一种国际通行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正在日益为日本企业和政府所重视,其研究并积极推行“e―Ja―pan计划”,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日本新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国策,把推进电子商务作为日本经济结构改革和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试图借力电子商务提高日本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振兴日本经济。
4日本机器人技术及数字电影
从宏观上来看,日本制国策上把机器人技术产业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在日本
总务省编制的“白皮书”中提出“网络机器人”这样的新概念,将信息技术、广域网络这些信息通讯相关技术和机器人结合起来。机器人技术产业今后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将形成巨本的市场。如果机器人能够得到社会的公认,在不久的将来日本会成为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大国。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电影的使用方法发生了多样化的变化,从家庭录像带到DVD播到数字广播(地面广播、卫星广播)。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电影节目也开始在网络上播放。日本政府在政策和行动上对发展数字电影大力支持。
5日本信息安全对策
伴随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计算机病毒也开始泛滥,成为各国头痛的事情,日本也不例外。日本在努力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控制有害信息的传播,预防并消灭电脑病毒等,主要从加强法制建设,开发信息安全技术两方面入手,以保证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日本政府制定了信息安全政策:制定个人情节保护法;私人秘密标识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经营系统的资格评价制度;建立信息安全咨询机构。
6IT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