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科研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科研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科研概念

篇1

交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行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活化形式和动态表现。交往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流派都把目光投向这一领域。比如,狄尔泰的生命哲学、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西方的社会批判理论,尤其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及科学哲学等都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的详细讨论。

教育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也曾指出:“人所有的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他们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交往”( communication)这个概念常被人们从不同角度的术语表达,例如,“沟通”、“交通”、“通讯”、“传播”、“交际”、“交流”等等。“交往”这个概念最宽泛的涵义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传递和共享。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指实物、信息或意义的异地传输、移动或转达;其次,是指资源、信息或意义的分享或共享,communication这个词本身就是从拉丁文communis(分享)一词派生出来的。

祝大征(1994)等人认为交往指现实的个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往来,是人们之间的物质、能量、能力的交换和活动、关系、信息的交换。人们日常生活中表示交互作用的交谈、交际、交易、交流、交换、交融、交手、交兵、交锋,是交往某一侧面的表现。

陈旭远(1998)认为可以将交往的概念从三个角度加以界定:

第一种交往是狭义的,即信息科学和传播学的。这种理论把交往作为一种单一的对象,研究交往的图式、交往的系统管道及交往的技术手段等问题

第二种交往是广义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意义上的交往不是把交往看作单一的研究对象,而是把交往放到社会、文化和历史大背景中,研究交往与社会系统方面的关系;着重分析交往的社会文化内涵。这种交往理论侧重于交往的社会本质,交往的个体性和社会性根源,交往的工具性和中介性结构,以及交往的社会功能和效益。

第三种是哲学意义上的交往理论,它承认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中介,更强调交往与人和社会的内在统一性,认为交往本身即人的生存方式,它涵盖了人的历史、文化、生活的一切领域,人类交往的范围和界限,也就是其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范围和界限。

车文博(2001)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中认为,交往亦称沟通,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等的交流过程。

徐湘荷(2002)认为,所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借助于言语或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联系。

张惠芳认为,现代体育教学中的交往是指教学活动参与者或交往主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之间的语言(包括体态、语言)为中介的多向、多边、多层次、多维度的人际往来或沟通以及情感交流和达成认同一致的相互理解。课堂教学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育过程,也是教师促进学生形成特定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在人与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综上所述,交往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具有极大的交叉性。

二、同伴的概念界定

所谓同伴(peer)指个体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认知能力的人。同伴是现代社会中青少年学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机制。刘豪兴等认为:同伴指的是“处于某一年龄阶段或年龄组的人所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也有学者认为同伴指的是“特定的儿童和他与之进行互动的特殊群体的一个连续。”本研究同伴指的是在自然教学班中的同学。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体育课堂中的同伴交往是体育课堂中发生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借助于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召利,90年代交往理论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J].1999(10)68-70

[2]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

[3]万光侠,交往的哲学审视.[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3

[4]祝大征等,论交往价值.[J].人文杂志1994(2),19

[5]陈旭远,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东北师大学报,1998(5),86

[6]车文博等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54

[7]徐湘荷,同伴交往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J].江西教育科研,2002(10),12

[8]张惠芳,体育教学交往的缺失、阻隔与重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3),65

[9]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194-202

篇2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教育的宗旨;以科学的态度寻求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方式、方法是教育科研的主旨;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核心。在新课改理念下教育科研如何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学校全面健康发展就成为我们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多年来的课题研究使得我们认识到: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的课题才具有真正的研究价值。只有走校本科研之路,才能实现教育科研的主旨。

一、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科研提出新的研究需求

1. 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及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贯彻新课程理念,学校应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注重学校的发展内涵,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实现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特别要提高引导能力,变传统的主导学生学习为引导学生学习,推动和辅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引路人。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为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

2. 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新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新标准,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索,独立创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讨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实现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新的研究空间。

3. 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突出问题成为科研新视角。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教师应怎样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解决习惯了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与实现新的培养目标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就成为日常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如何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并寻求解决方式,就为教育科研展现了一个新视角,那就是:如何把解决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校本科研课题进行实验研究。

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与学生学习行为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新课改理念下校本科研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向人格培育者;从单向传递者转向多向对话交往者;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在课堂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单纯地听、记忆,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

要完成上述的转变,就要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与学之间突出的矛盾问题,实现教育科研的校本科研化、校本教研化,最终实现教育科研的主旨。

二、教育科研与校本科研的融合是提升校本教研的关键

1. 教育科研与校本科研的融合。教育科研与校本科研的融合,即为校本科研与校本教研的融合。

多年来,校本教研一直主导着学校的教学工作,教育科研课题不能很好地与教学结合,使科研与教研成为了平行线,不能调和,课题研究不能成为教学常态,只是按计划实施的教学活动,不能实现科研的主旨。

校本科研,是一线教师从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就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中提炼出的突出问题,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直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以及教师专业化水平的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以一线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学校发展与特色建设等实际问题为选题范围,是“以校为本”通过一定研究程序进行的自主自决的行动研究,并将取得的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教研活动。由此可见,校本教研是校本科研的基础,校本科研是校本教研的提升。将校本科研落实到校本教研中将是实现教育科研的有效途径。

2. 校本科研与校本教研的融合。学校教育科研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着研究教师少、不能常态化的问题。如果要实现常态化研究,需要参与研究的教师普遍化,同时实验教师要不断地策划、组织、实践,而校本科研可以解决这一问题。校本科研研究的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这些具体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中,也反应在完成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如果把校本科研与校本教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每一位一线教师都参与其中,就会实现校本科研乃至教育科研的实效性,有利于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将教育科研通过校本科研、校本教研落到实处,也有利于研究成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3. 立足校本科研,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科教学研究是校本科研、教育科研的主战场。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是面向课堂,研究如何来建构智慧课堂,建构丰富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完善学生人格的课堂。通过这样的课堂来培养学生内在的综合能力素质,培育学生灵性,完善学生个性,开启和丰富学生智慧。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只有从课堂教学入手。使教育科研根植于实践、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开创教学与科研合一的良好局面。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基础是课堂教学,离开了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便成了无本之木。广大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积极开展校本教育科研,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校本科研的方法和途径

1. 选择适合研究的问题,确定研究题目。教师在自己所讲授的课程范围内,针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适合自己研究特长的并对此有创新设想、研究欲望、可驾驭、有操作性的问题作为要研究的问题,将之提升确定为研究课题。例如,在语文课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所教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几种课型的作文课授课方法,将之确定为研究题目。

2. 围绕选择的问题,调查研究、确定调查对象。依据确定了的研究题目,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同类问题的研究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确定解决方法,做好相应的实验前测。如,《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探讨》这一课题。在查阅同类课题研究情况的基础上,对实验的班级学生进行一次作文水平测试,作为实验前测的成绩,有待实验结束后与实验后测成绩相对比,确定实验结果。

3. 大胆创新,寻求策划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研究解决问题方式、方法的过程中,根据研究的问题而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定是适合自己教学专长和学生年龄特点、学识基础、前所未有的,具有创新意识和有效性的新方法,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

篇3

补充课本中没有的实验,既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增强实验的效果。

4、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大多为验证性实验,教师应该对这些实验进行不同程度的改进,使其变为探索性实验。例如,金属活动性比较时,可以选择不同的化学试剂,如:不同浓度的盐酸、硫酸,表面积大小不同的金属单质(粉末、块状、片状),让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加以验证,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经过讨论交流,从而明白在科学实验中对比实验一定要选择一组变量,其他因素要保持一致的科学理念。

在对验证实验的改进中,有很多有效可行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掘实验的潜力,力求把实验的验证性改为探索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知识,并更好地掌握知识,最终达到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篇4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信念,信念是一种行为观念,也是一个人付诸行动的所有的信念。理念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因为对事物现在的分析和对事物未来发展的预测是理念形成的基础。课程理念由课程设计者赋予课程之中,并且有课程实施者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课堂理念是整个课程的中心和精华。

因为教学理念的不同才有了新课程与旧课程的不同,旧课程教学的中心是教师,教师是传播知识,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客体。整个教学过程知识的单向输送过程。但是新课程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经验的集合体,是知识探索的和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求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在课程发展过程中具有平等的地位。同时,课程的发展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构建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旧课程认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学过程就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因此教材是课程的中心,但是新课程认为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构成了课程。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共同体,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行为能力和作用上一样的。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独特的经验背景和独特感受进行交流,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要比在静态的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多,这样的过程也是课程建设的过程。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和教学是完全分离的两个部分,教师只有教材意识,但是新课程和旧课程的观念完全相反,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部分,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和学生、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情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系统。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得新课改是基础教育课程是教育学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

二、新课改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轻松的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精神面貌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著名外语教学专家H.Schumen认为,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形成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角色的转换。

2.1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增加

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只是向学生灌输信息,更是要营造一个师生双向交流的“学习场”,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作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朋友,教师和学生之间应互相尊重,这也意味着教师要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学习习惯、学习过程以及个人的性格爱好。新课改下,教学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输入而是双向的知识交流和碰撞,进而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也要通过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的传递,使学生不怕困难,增强学习信心。在语言讲解过程中,教师应简练、明确、有趣,同时通过肢体语言等来辅助。

2.2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学习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新课改下,可以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与人相处的方式,也是一个的过程,是学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探索和交流的乐趣,并且能够在讨论中促进积极的思维,在这样的交流中能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语言学习的规律决定了合作学习是最佳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的创造的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语言输入的最佳条件。

三、新课改下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3.1小组交流和讨论

待学生熟练掌握了课文内容、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后,教师可组织小组交流和讨论。可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先组内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例如,在教学NSEFC Book6 Unit 4的阅读文章 Global warming时,即可设置这样的问题::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让学生展开讨论。

3.2开展辩论活动

篇5

然而现阶段人们感兴趣的所谓“概念书籍设计”,则是一门培养我们将书籍艺术形态转换成有效表现思想创造性设计启迪教育的课程。强调视觉艺术的概念书籍设计,目的是启发积极的创新性思想、思维意识的习惯。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概念书籍:

一、概念设计的含义

概念设计是由分析用户需求到生成概念产品的一系列有序的、可组织的、有目标的设计活动,它表现为一个由粗到精、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的不断进化的过程。概念设计即是利用设计概念并以其为主线贯穿全部设计过程的设计方法。概念设计是完整而全面的设计过程,它通过设计概念将设计者繁复的感性和瞬间思维上升到统一的理性思维从而完成整个设计。

以某种“概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可谓是有紫红名副其实的概念设计,如同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概念车”、“时装表演”那样。概念性的设计是向人们展示设计人员新颖、独特的构思,更多地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思维模式,尽情甚至夸张地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

二、什么是概念书籍

概念书秉承了概念设计的含义,运用崭新的思维和表现形态体现书籍与众不同的内涵,令人耳目一新,是独具个性特征的新形态书籍,概念书籍的设计,不仅要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现状,更要体现生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要有先进的设计理念,也要在创意中表现一定的哲理,对文化或设计的切身感受。形态可以不拘一格,可以运用游戏的方式演绎为视觉化形态或阅读方式,也可以在视觉语法中延展意义,运用图片表达而不是文字,将书籍真正变为“图书”。图像可以为卡通、漫画、时装、汽车、家居以及旅游等,在视觉的盛宴和享受中让读者忘却文字的必需。但这些插图却不同于传统的连环画,连环画是根据文本的内容对文字的注解和描述,而概念书籍的主角是“插图”,文字大多是去的配角。

因此,概念书籍的设计,不仅仅是书籍的封面设计,而是一个多侧面、多因素、多层次、动态的系统工程。卡夫卡曾说过:“艺术家试图给人以另一副眼光,以便通过这种办法改变现实。”所以现代概念书籍设计师要将思维打开,吸收传统的良性因素,大胆地学习和采纳现代设计理念,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设计方式来不断提升书籍设计的审美功能与文化品位。

三、教育学院的概念书籍课题研究

现代学院教育及课题研究讲述的概念演绎为要概念的书,将书的理念各异化,利用独特的视角,多样的形式和手法,不再以具体的知识传播为主要目的,而是让人们从书中得到与一般传统书籍现象相反的阅读体验,得到更多的是视觉信息,从而达到视觉的享受和翻阅的。当形式有了姿态,它就立刻鲜活起来,一本普普通通的书,会因之活泼生动,使人爱不释手。当形式有了姿态,它也就有了生命。它会和读者交融,也能发出情感的信息,同时也就使书籍产生了主动的态势,伸出了它灵敏的触角。书籍设计中同样蕴涵着艺术的各种概念。

概念书籍设计课程的进行建立在探索性、未来性、实验性基础上,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与掌握书籍设计的概念性表现,针对书籍设计专业的同学,注重前瞻性与观念性的思考与创造,在书籍设计的概念之上,探索设计的创新性表现以及形态与神态的完美关系、 阅读行为与设计技巧的关系、书籍设计与艺术观念表达的关系。设计的思想和行为应当指向未来,概念书籍设计也不例外。针对学生尽力引导全方位释放自我能力,于是探索、思考和进步,于是有了意想不到的创意点和崭新的视觉表现。去用心体会什么是设计?什么是传达?什么是观念?什么是设计要指向未来?于是同学们试着把自己放进书籍的每一个角落,寻找自己的方式,去创造。让灵感释放,创想,成长。

概念书设计是书籍设计中的一种探索。从表现形式、材料工艺上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并且在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和对书籍的阅读习惯以及接受程度上寻求未来书籍的设计方向。它的意义就在于扩大大众接受信息模式的范围,提供人们接受知识、信息的多元化方法,更好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内涵,它是设计师传达信息的最新载体。

篇6

长期以来,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一大不足是教学的单一化,有资深的体育老师戏称十年前后看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有时几乎看不出变化。这说明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都要作出一定的改变,而在这个方面,体育教师本身首先要有多样化的追求。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体育教师要结合体育教材以及体育教学的经验(经验的作用有时甚至要高于教材),从课程设计(宏观层面)、教学内容的设计(微观层面)等方面着手,既注重学生的运动技术的训练,也注重学生的体育训练意识、观念、经验、方法、内容训练,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基础为本,强调教学内容的适切性,必要的时候还要突出实用性、娱乐性等,以让学生高效参与到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来。笔者实践的经验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吸纳学生的观点,如学生的建议常常带有体育赛事的技术性,与某些电视节目的娱乐性,这些内容的采用,会让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显得十分的丰富多彩。从教学模式的角度来看,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作为教学的价值取向。笔者以为这一教学理念至今仍然需要强调。职业高中的学生具有基础较弱、学习习惯与学习意识较差的特点,在体育课堂上常常表现为纪律的不遵守者,而体育教师往往又没有做细致工作的耐心,因而职业高中体育课堂上常常显示出较为强烈的“张力”。而要化解这种张力,就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实施教学。笔者的一个经验就是紧紧依靠学生、认真研究学生,只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需要与特点,就能够找到符合学生需要的体育教学模式。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不应当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法。由于专业选择不同,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因此不同专业的不同学生常常显示出不同的学习特点。这种学习特点在体育课堂上也有充分的表现,因此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在于某个具体的方法,而在于在遵循“因材施教”的课程改革理念基础上,去结合学生的特点以确定教学方法。

篇7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影响下,要积极响应这一理念号召,实现教育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但是通过对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存在于其中的问题仍然有很多。这些问题不仅会直接导致小学教育管理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而且还会导致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也无法落实到实处。首先,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教育部门以及相关单位都在积极呼吁教育理念的改革和创新,但是传统理念以及传统教育管理的方式仍然体现在各个管理环节中。特别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深,所以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仍然将学习成绩看作是评价学生们的唯一标准。这样不仅会导致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且还会导致小学教育管理水平一直停滞不前。其次,在小学教育管理相关措施的具体落实过程中,需要构建专业的团队,同时还要全员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保证教育管理工作可以落实实处[1]。但是在现阶段小学教育管理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都无法满足当前新课程标准在改革时提出的基本要求。

2.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措施

2.1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由于受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影响,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也要适当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打破传统教育理念的局限性和单一性。在小学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将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制定出符合学校自身的管理制度和模式,而且还能够体现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对于教育管理者而言,为了促使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必须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落实教育管理制度,这样才能够将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教育管理者还要将本校的办学条件作为基础,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师资力量等进行综合分析,将这些因素全部都整合在一起,与新课程标准理念进行有效结合,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小学教育管理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还可以保证这些措施和制度可以真正有效的落实到实处。在小学教育管理制度和措施制定以及具体落实过程中,要确定学校自身的发展目标,并且与小学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有效结合[2]。这样不仅能够实现教育管理与学校发展目标的有效融合,而且还能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为小学教育管理水平提升提供有效保障。

2.2实现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篇8

约翰•杜威(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直从事教育活动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形成了他独特的教育思想体系。新课改主要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以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教育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推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虽然新课改与杜威教育思想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所基于的教育哲学基础不同,但是再度审视,可以看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当今新课程改革理念有许多共性之处。本文通过比较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新课改的理念,进一步分析我国新课改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凸显新课改的价值,推动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一、杜威教育思想与新课改理念概述

(一)杜威教育思想概述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代表之一,在此哲学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知识是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不应该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现实情况。(2)“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杜威认为学生已有的经验是获取知识的基础,离开经验对学生而言,知识是别人的知识,对学生本身而言没有实际的意义。(3)“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一切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准备,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典型的、纯净的、理想的社会环境,让学生感觉到学习的乐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各项活动之中,在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知识和社会经验的增长。(4)学习即反思的过程,杜威认为要想获得“真”知识需要对内容、策略、活动等一系列要素进行元知识监控,强调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旨在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

(二)新课改理念概述

教育改革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支持,每一轮新课程改革都是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的过程。根据相关的文献资料,笔者对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可以将其归纳为十二个字“自主、探究、合作、互动、体验、创新”。从这十二个字可以看出,第一,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鲜活生命体”,教育者应为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积极体验;第二,每一位学生在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经验能力上存在差异,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第三,学习不应脱离社会属性,学习的过程是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第四,“自主、探究、合作、互动、体验、创新”是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改理念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依据原有的知识结构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即“经验结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的建构或生长”。①

二、杜威教育思想与新课改共性之分析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差异性

新课程改革理念始终贯彻着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认为学生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进行探究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心智结构,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主体间的差异性,充分发挥主体的潜能。而杜威的教育思想将学生视为经验的主体,是行动的主体,是思维的主体。同时在杜威的相关著作中,也体现了他对学习主体差异性的认同,例如他曾以柏拉图的思想为例来说明人的禀赋各有不同。综上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理念对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者之间存在差异性的认识是一致的。

(二)强调情境创设,关注学生体验

新课改目的是打破教学中机械的、接受式的、死记硬背的训练方式,鼓励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解决问题来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去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形成概念和理论。杜威在其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思维的五步法,在思维五步法中,提出了情境对于思维的重要性,“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②,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和体验。

(三)重视反省思维的重要性

新课改强调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策略、元认知过程进行监控,强调教师对其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要求教师和学生对教学以及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做认真的观察和分析,通过观察、讨论得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论述反省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人们往往走入一种误区,那就是认为知识学是我们视为当然的东西,是已经决定的,经过整理有的,已被确认的和已受控制的东西,是确凿的、有象把握的、是被批准的,于是人们不加思考地接纳,这并不是一种肯定的感觉” ③,他认为,反省思维可以将模糊、疑难矛盾以及某种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的、连贯的、确定的和和谐的情境,是思维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强调“做中学”

新课改中认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经验依赖于学习者对现实展开的观察、操作和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概括。也就说,新课改始终贯彻这样一条理念“为了认识物体,主体必须对它们施加动作,从而改变它们,他必须移动、连接、组合、拆散、再聚拢它们”,④因此,新课改中提出了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建构知识。这与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杜威认为“学习和生长是现在共同参与的活动的副产品”⑤,例如学生在学习缝纫的操作过程中可以将学科知识转为自己能够理解并应用的知识。

三、杜威教育思想与新课改差异性之分析

虽然在上文中我们提出了杜威的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有共性之处,但是由于二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性。第一,在培养目标上,新课改着重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是与信息时代人才的要求相符合的,而杜威的教育思想,从培养学生具体社会技能出发,例如缝纫工、电工等,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者”色彩,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第二,在教育的社会上,杜威认为“社会上有什么样的职业,学校就设置什么样的课程”,而新课改强调课程设置的综合化,强调文理渗透,相对于杜威的教育思想而言,新课改对于课程的设置更具灵活性和科学性。

综上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杜威所提出的教育思想满足当时美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如“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学校即社会”、“做中学”,摒弃了传统的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实现了教育理论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仍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借鉴作用。因此,学习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利于深化新课改。(2)新课改根据我国教育现状,吸收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华,并融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教育生态学、多元智能理论,是对杜威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它符合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要求,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因此,作为教育者有必要、有责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实施新课改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推进新课改的发展。

注释:

①陈琦.教育心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2.

②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9.

篇9

近几年,很多高等院校都将自身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所以也称这部分本科高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社会发展急需应用型人才,为了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实践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改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研究主要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研究对象,对其教育理念以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进行教学改革的最佳途径,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理念

首先,厚基础。基础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基础,不仅包括基础课程,还包括人品及道德层面的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重视学生在综合素质基础上的培养,才能够更好的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培养。只有在扎实的综合知识基础上,才能够更加准确的对专业知识进行理解,从而不断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强技能。学生在打好综合素质基础后,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型院校应加强对学生技能方面的培训,重视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处理事物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以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再次,宽专业。当今社会发展所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性,这也导致很多高校毕业生即使顺利的从学校毕业,也无法找到与专业相符的工作,大多数高校都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来说,应该不断拓宽学生专业的宽度,帮助学生将技能与理论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工作后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虽然非常重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培养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1.在教学方面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虽然是应用型的本科院校,但是在课程设置方面与普通高校并没有过大的区别,学生往往都是在第一学年学习公共课程,第二学年学习基础课程,到第三学年才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毕业设计,这种课程分配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缺少合理性,理论性知识的课堂安排过多,占到了总课程的一半,而学生真正接受技能培训的时间仅占到了总时间的四分之一,再加上学校给学生安排的实习机会比较少,所以就导致即使是在第三学年,学生也很难真正得到实践的机会。

其次,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了能够在同等院校中获得更大的竞争力,所以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硬件设施的改革方面,而没有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模式上,改革方向上的偏差,直接影响到了实践教学的条件,这也就间接的导致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实践能力。

2.实践教学条件落后。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对于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来说其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落后于科技的发展速度,不仅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无法满足学生学习以及教师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虽然有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但是这些基地只是为满足学生最基本的理论实践,而却远远不能满足在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方面的需求,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很难培养实践动手能力。

3.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单一。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实践能力,但是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仅仅是通过实习再加上毕业设计的形式,而且这些实践形式大多都是在校内进行,造成虽然学生在学校中的毕业设计非常出色,但是在进行社会工作后,却没有办法将工作与实践学习联系在一起,导致学生在毕业后认为在学校进行的实践学习完全没有用途。

4.学校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强。任何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想要培养出实用型人才都必须要有实践能力很强的教师队伍,只有教师在实践方面有足够的经验,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方面得到良好的教育。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虽然在近年来为了能够提升自身的实力而引进了很多硕士和博士,但是这些教师大多都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到吉林大学珠海学院进行工作的,在实践方面并没有很多的经验,这就导致这部分教师的理论知识很扎实,却无法在实践方面给予学生很好的指导。另外,学校教师大多数对实践教育存在一定的认识错误,认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就是实习,导致在后续实践教学中出现了方法上的偏差,影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教学改革的途径

1.树立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就必须先要在教学理念方面进行转变。首先,以社会发展以及学生需求为导向,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重视学生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对不合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从第一学年就添加适当的实践学习,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要对学校的教学标准进行准确的定位,学校应加大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面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投入,加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并不断拓展学生实践的渠道,不断增加学生在实践学习中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2.不断改善学校实践教学的条件。首先,学校要不断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环境建设,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强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包括硬件设施方面,还包括实习环境方面,为学生营造工作实践的氛围;其次,学校要不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大型企业或者科研机构之间加强产学合作,定期安排学生到这些企业或机构中进行实习;最后,积极开展实践项目的研究,并安排学生参与到实践项目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3.不嘤呕现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首先,要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加强对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断加强对现有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研究,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改革,并在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添加情景教学、体验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不断拓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渠道。另外,学校还要充分利用课堂外教学,让学生充分进行动手实践,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其次,要不断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更新,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要不断对实践教学的内容以及手段进行强化,使实践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以及应用性;二是要不断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更新,增加实验教学以及实习在课程中所占的比例,并在考核中加大实践成绩的比重;三是要不断加强学生在技能方面的培训,组织学生多参加有关实践创新的比赛,从而帮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学生实践质量的目的。

4.加强对学校教师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如果想要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就必须要不断加强对师资队伍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首先,学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建立教师实习培训基地;其次,学校要重视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为青年教师提供到大型企业学习的机会,从而不断提升学校青年教师团队的整体实践能力;最后,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中为教师队伍进行培训,通过这种方式让青年教师清楚了解市场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光兴.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江西科技学院学报,2012,(04).

[2]李贺伟.我国技术本科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教通讯,2011,(19).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eaching Reform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Taking Zhuhai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MENG Fan-xin,WU Li-yan,ZHAO Ming-zhi,WANG Li-ying,ZHANG Jian-hui

篇10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高效课堂创建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配备不足

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保证实验各项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经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大多数学校设有独立的生物实验室,但实验室面积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同时,在实验仪器设备方面存在不齐全、现有仪器过于陈旧的问题,如显微镜的数量不充足,计量仪器不够精准,这些都将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影响。而以上问题产生的根源是学校经费不充裕以及对实验教学重视度不高。

2.生物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不够强大

很多生物教师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难以根据实验教学需求合理地安排教学计划。而在实验课的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前准备素材、药品、调整仪器等,这无形中加重了教学负担,直接使得教师在教学任务重和时间紧的情形下,忽视对实验课的教学,直接改为理论课的讲授。学校和部分教师仍把生物实验教学看成是理论教学的补充,未从根本上认识到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学生对实验活动的态度和认识不足

从已有数据了解到,约有58%的学生对实验课持有无关紧要的态度,尚未意识到实验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有些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完全进行“填鸭式”学习,虽然喜欢实验活动,但仅限于按照现成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创新能力不高。再加之实验过程的“重结果、轻过程”,纵然生物实验教学得到实施,效率也是极低的,教学没有成效,或成效甚微,所有教学改革的目标都将成空。

二、创建生物实验教学高效课堂的合理性建议

1.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应完善实验教学的条件

校方应积极争取教育经费,保证实验的有效持续,确保实验教学仪器、药品等得到及时的补充,教师与实验室管理员也要维护好设备,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让有限的资源得到高效的利用。只有在上级部门及学校的大力支持的前提下,教师们才能更加积极踊跃地开展实验教学,更多地将创新教学方法呈现在课堂上,进而转变多数学生认为实验教学意义不大的认识。

2.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应树立与素质教育相符的教育理念

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学生不仅接受教师有意识授予的一切,同时也将接受教师无意识流露出来的某些内容。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生物理论课与实验课是不可分割的,两者相互促进,教师要把实验教学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并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才能培养出各方面均衡发展的人才。

对教师来说,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计划性,就要认真备好课,这样才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在进行每一节实验教学前,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明确实验的目的,把握实验中的重难点,设计好教学过程及整个实验操作的流程规范,根据即将授课的内容,准备所需要的相关材料、调整仪器设备等,确保实验的有序进行。只有各项工作充分准备,在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一课,实验准备的材料有:蚕豆叶、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刀片、镊子、培养皿、清水、滴瓶、浓度为70%的酒精。实验的内容是观察叶片的结构,不是如何制作切片。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控制制作切片的操作时间,或者尽量在课前制作好切片。在生物实验教学前,教师应当实际操作一次整个流程,对于哪些环节容易出现纰漏,要了然于心,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状况时,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进行合理的引导。

3.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应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

纵观生物的发展历程,从“血液循环学说”到“蛋白质合成的中心法则”,都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才得到的,可见要想获得生物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实验。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相关研究中发现,体验式学习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方式,生物实验就是w验式学习方式之一。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激发学习的热情,调动对生物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生物实验教学同时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引导教师从“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在创设的情境下,帮助学生进行新知构建,这个过程中的教师角色就像“脚手架”一样,待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起来后,教师的参与就慢慢减少,而是由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知识的任务,最后将撤去“脚手架”。

课本中多是枯燥乏味的文字理论,如死水一般,毫无生气。教师要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将知识呈现出来,比如运用多媒体Flash三维动画演示微生物的世界,让学生全情投入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实验教学的环境不仅仅拘泥于教室,可以组织小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比如,对“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这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对微生物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生并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都是微观生物,学生掌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引导提问“食用的蘑菇是植物么?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外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微生物。在生物实验的课堂上,鼓励与支持有自主探索需求的学生,选择有浓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课题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自由、多彩、高效的课堂。

三、总结

文章阐述了新课改下生物实验教学的一些研究,在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中涉及的阻碍因素有很多,文章不可能将其一一列出,并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只是从几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并给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由于知识储备及研究水平有限,难免会有疏失错漏,在以后的教学中,会投入更多的精力,通过实践将该课题的研究进行完善,寻求初中生物实验更多的高效教学法,也期待和同行交流。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148-02

与生机勃勃的基础教育新课改和百家争鸣的大学外语教改相比,有关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和学术论文规范上,对于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问题仍缺乏深入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戴炜栋、王雪梅,2005)鉴于此,本文在结合笔者多年执教研究生课程的基础之上,对一门重要的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探索与感悟,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和教育硕士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位课程。主修这门课程的研究生将来多数会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由于硕士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中学历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推行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基础外语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为此,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全面的探索:从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到课程内容的抉择,从教学方式的更新到教学评估体系的变革。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门充满活力的、动态的、开放的研究生课程已经建立。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主要在如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精心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首先从这方面入手。在课程与教学的运行当中,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确立课程教学目标。(Tyler,1949)在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实际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把“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研究生的外语教学理论素养和外语教学方法。此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一是考虑了硕士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二是考虑了他们将来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训练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教学理论素养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在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Richards & Rogers,1986)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而且日新月异,加之这门课程的学时有限,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刚性内容和弹性内容。刚性内容是指研究生必须掌握的课程知识,包括中外外语教学流派的评析、各种外语教学方法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基础等等。弹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外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的分析讨论,这部分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变化的。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克服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课程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的弊端,采取“学生主题发言和教师讲授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堂讨论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常常要研究生轮流在课堂上作主题发言,精要介绍一种外语教学流派或外语教学方法,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完善。这样做可以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师讲授的主要是难点、疑点和重点问题。存在争议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就构成了课堂讨论的内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相得益彰。

在教学评估方面,改变了以往单凭学期论文评定成绩的方法,而将研究生的权威著作阅读效果、课堂主题发言、课堂讨论、学期论文四项内容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样做有利于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指定必读权威著作,严格检查阅读效果

实践证明,对于任何一门硕士学位课程来说,要选择一本内容全面、对问题阐发深刻的教材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常常给研究生指定几本有关外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权威著作,如J.Richards和T.Rogers所著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6),H.G.Widdowson所著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96)以及Peter Skehan所著的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等权威著作。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对这些著作进行纲要式地介绍,然后要求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以便于系统地把握外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外语教学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深刻领会外语教学法不断发展演变的轨迹和缘由。为了检查研究生阅读权威著作的效果,我们经常和研究生的导师积极配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严格检查,如提交读书报告或组织讨论交流。

三、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

众所周知,学术期刊是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的主要载体之一(另一主要途径是学术会议),它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撰写学位论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除了要学习指定的权威著作之外,还必须经常阅读外语学术期刊。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对此非常迷茫。一是不知道应该阅读哪些期刊,二是阅读过的文献七零八碎,缺乏归纳整理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参考文献库所收录的论文必须来源于国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然后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把参考文献库进行逐级分类并逐年更新。一级分类包括:国内外外语教学流派及其批判与继承、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心理学与外语教学、词汇教学研究、语法教学研究、阅读教学研究、口语教学研究、听力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和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等十大类。一级分类类别不宜过多、过细。在一级分类的基础之上,我们又进行了二级分类。例如,在一级分类参考文献库“词汇教学研究”下设了七个二级文献库:词汇量调查研究、教学大纲词表研究、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词汇水平研究、写作词汇研究、口语词汇研究、心理词典研究和词汇搭配研究。研究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对二级参考文献库进行进一步分类,以构建个性化的参考文献库。为了及时更新参考文献库,我们对每届研究生进行了分组,每组负责及时更新一个一级参考文献库,教师定期查看更新情况并给予相应指导。

实践证明,参考文献库的建立,不仅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的研究范围、研究历史和最新研究动态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研究生进行文献检索,使他们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有了清晰而全面的把握,为他们未来的硕士论文选题提供了有用的文献资料。通过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教师也把握了外语教学研究的概况及研究前沿,极大地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

四、选择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

如前文所述,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加之这门课程的授课学时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否则就会陷入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因此,有必要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抉择,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选择了一些外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然后让研究生在阅读指定专著和课程参考文献库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就这些专题展开讨论。就这门课程而言,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对各种外语教学流派的历史分析及批判继承上;难点在于各种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如何催生了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和流变;热点问题是动态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为了使研究生能更好地进行专题讨论,我们常常会提前公布讨论话题,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话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可以培养研究生共同发现式的、合作式的学习。(文秋芳等,2006;戴炜栋、王雪梅,2005)此外,我们会对每个研究生在讨论中的的表现进行记录评分,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研究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我们发现,专题讨论既可以以点带面,又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理论思辩能力,同时还可以检查和监督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营造科学研究的气氛和求实求真的科研精神。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研究”二字上,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是研究生了。(林文勋,2005)而研究生的“研究”又集中体现在论文写作上。要写好学术论文,其关键是做好论文选题,因为“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过去,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多数研究生在论文(包括学期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比较茫然,要么选题太泛,要么重复别人的研究,要么把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误认为是学术创新,即把学术空白等同于学术前沿。(林文勋,2005)通过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后,发现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方面比较敏锐,选题通过率明显提高,而且他们所提交的学期论文选题和硕士论文选题基本上都来源于师生课堂互动所探讨的重点、热点问题或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外语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外语自主学习、我国基础外语教学改革、任务型教学法的本土化等等。

五、理论与实践互动,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教学水平

我国研究生培养一直沿用“课程学习+发表文章+学术性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结果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学非所用,不少学生甚至遭遇毕业即失业的尴尬。(阮平章,2004)外语研究生的大多数课程都比较注重提高理论素养,(张德禄,2005)而研究生教育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将会在学术性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突出。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阮平章,2004)基于这些理念,我们着力提高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因此,在开设“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地给研究生安排适量的教学任务或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求教学机会,或是让他们充当本校任课教师的助手,目的是让他们亲历外语教学第一线,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这对于研究生来说是弥足珍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

六、结束语

“英语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位课程,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按照现代教学理念,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质性的改革,初步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位课程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当然,课程教学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Richards,J.,T.Ro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Tyler,R.W.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3]戴炜栋,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协作探究模式——界定、理据与应用[J].中国外语,2005,(4).

[4]林文勋.导师,你应该教给学生什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5]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

篇1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40[本刊网址]http://

引言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CDIO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CDIO教学模式比较传统教学模式,适应面更宽,更利于提高质量,尤为重要的是CDIO模式中的新评测标准为工程教育的系统化发展提供了基础。电子技术课程是针对我校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具有实践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更有效的提高实践技能。因此,通过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将CDIO工程教育理渗透到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研究出一套包括过程教学、教学手段、实践方法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对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包括动手能力,实践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实际意义。

一、教学改革的构思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率先经过构思,再通过设计,再实施,再运行的教育实践训练环节。它一方面侧重强调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能力、创新能力和实现表达的能力,即强调CDIO中“I”和“O”;另一方面,CDIO的教育理念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同时强化学生的设计和构思的能力及同时分析理解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并担负起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主要社会责任,也就是CDIO的“c”和“D”。CDIO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的优秀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在继承和发扬了多年来的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一套非常完整且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实施指导和实施过程到实践结果的完整体系,即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理论、实践、创新合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实践可操作性。CDIO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一套培养现代工程科技人才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体系,它可以通过各种理论、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填补现代工程实践人才的存在的不足和缺点,目的是培养出各方面全能发展的创新型工程实践科技人才。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是将理论课程讲解与实践学习能力紧密结合;实践能力与社会应用相结合。是为社会提供高能力的现代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先进教学模式。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

(一)转变教学观念

我国现行的高校工程教育模式完全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专业教育,传统模式教育与现代工业实践对高级工程全能型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其主要存在的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接受到项目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较少。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多采用传统的单一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满堂灌,学生多数是机械的听,机械的做,直接导致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差,学科教育与工业实践严重脱节,也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二是专业设置口径窄。长期以来,专业的定向型培养体制及学生惯有的一味接受不理自学的思想造成了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创造能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而专业基础电子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以“工程教育”作为教育理念,以“项目实现”为依托,改革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制定完整系统且切实可行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目标,是改进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必然。为此,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在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改变传统被动单一的教学理念,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紧密结合、整合和优化课程实验内容,重新构建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与新理念。

(二)改变教学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体系首先应打破课程的界限,突破传统满堂灌的理论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塑造出全能型的现代科技人才。

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任课教师,要做到如下几点:

1.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即以学生为中心,使课堂课程尽量丰富,促使学生可以大胆的尝试进行知识讲解,督促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反馈他们对所学过的课程内容进行思路梳理,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自己有效的查找相关资料,梳理思路等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理解程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

2.将教研、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一是基于CDIO教育理念,结合具体集成项目,由理论到实践。二是将项目成果逐步渗透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在实践学习中就能直接体会到科学前沿知识,更易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拓宽学习视野。

3.采用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实习厂和微机室等现代教学科技方法,多元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现代化的教学科技,更方便教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讲授相结合,及时渗透与更新该领域的前沿知识,增加课堂的多元性,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存在。

(三)改变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技术人才在人类发展进步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工程技术的人才培养必须以“工程教育”为理念,克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点,加大实践环节和工程能力培养的机会,面向工程实际需要,旨在培养出实践型,创新型的全能型人才,具体教学模式的实践表现为:

1.整合实验内容,实施大学生课外创新行动:根据目前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加大实验课程学时,将“课中课实验”转变为系统的“实验课”,这样不仅仅能增加实验学时的机动性,也能加强实验课程内容和理论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程度,实现“指导一创新一应用”的实验教学模式,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性的实践思维能力。

篇13

现在许多学校的广告学专业对基础综合性学科的设置不够重视,专业性课程比重太大,对于这个知识更新那么快的时代来说,学生只重在研究理论模式,没有跟进时代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话,是很难跟上科技的迅猛发展和适应国际化、全球化的文化交融的市场的。

二、创业教育理念下的广告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及策略

(一)将创业教育课程列入专业课程设置中,纳入课堂教学

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素质。高校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与能力为主要目标和任务,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创办小企业的精神和能力,务必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特别强调学生的“学习”与“做事”的高度统一。强调贯彻“创新、创造、创业”三创教育理念,培养人的“自学”、“自教”和“自做”等三白精神。

创业教育的意识培养,知识和技能以及创业素质的形成不是两次讲座就能达到的,也需要贯穿于课堂常态教学中。

具体的做法可以是:

一是创业教育指导不断线。在三年或四年的高校教育过程中,从年级到年级不断线。可以将创业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相结合,将创业讲座和创业实践相结合。这些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的培养。

二是单独开设相关的创业课程。如开设《创业学》基础性课程和《网络创业教程》等方向性课程。通过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

(二)“实践与创新”并举的课程设置理念

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知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昭示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创业教育注重实践课程的引入,更加注重培养人的创造价值观。因此创业教育理念的下的广告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许多企业认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到企业后动手能力差,需要经过相当长的适应期。所以不少用人单位不喜欢接纳刚毕业的学生,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实践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而广告市场又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市场,任何理论与案例都不能生搬硬套,要求学生根据市场变化而创新运作,这也将创新性的培养提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提出中国高校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服务性、操作性很强的广告行业来说,广告教育更应该以“实践性、创新性”为核心理念,提高学生运用广告原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广告意识、市场意识,把学生放在真实广告环境中去培养。上海师范大学金定海教授和该系老师带领学生参与《中国广告》和《国际广告》两个专栏的撰文,每年安排学生参加广告比赛,学生也几次获得了中国广告协会学院奖平面金奖、《中国时报》广告金犊奖。参赛与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了广告运作的特点和规律,让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具体做法如下:

是广告学专业实践课程可以在理论课程中增加实践的含量,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要有实务训练的课时。比如市场调查与分析、广告策划与创意、平面广告设计等,都要设置实践学时,让学生实际运作项目。

二是增加课程的实践学时和实习实践训练。可以增加实践环节和实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例。我们学院的广告学专业在2009年将实践课程比例提高到了25%,经过几年的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大大提高,学生毕业较受市场欢迎,每届学生就业率都在93%以上,而且毕业年以后每年都有学生自主创业。

三是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践的有效指导。

学生经验缺乏,实习和实践都要安排好导师跟踪指导,让训练落到实处。外出实习的,也跟实习基地建立联系,安排到企业导师指导。

(三)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三四年的高校广告教育不可能为广告行业培养出具有管理客户、洞悉市场、运作策划、善于公关、熟练执行,长于设计、工于文案、富有创意等能力的通才。不同学科背景的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般都会不同。艺术背景的多定位为设计型,营销传播和人文背景的多定位为策划创意型。设计型人才培养侧重于广告人才的设计技能,它要求被培养人在通晓和把握各类广告表现艺术的基础上能运用相应的技术手段,通过广告创意构想恰当地表现;策划创意型的人才培养重心策划创意思维与策划实践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