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国民经济与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民经济与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国民经济与管理

篇1

由于经济信息种类比较多、管理手段多种多样,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的情况下,管理机构和管理模式的选用也需要相对应的类型,才能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上述机构主要可以分为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两种,而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比较看重盈利,公共信息服务部门主要是在于公众服务,如图书馆、档案馆等。因此,根据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的研究资料可知,在某些情况下,商业性经济信息机构也可以看作是公共信息服务部门。通常情况下,上述两种类型的机构可以比较广泛的搜集和储存各种信息,并通过编目、分类、机读目录和题录等形式来管理经济信息,以满足各行业的发展需求。由此可见,上述两种机构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信息传播媒介,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整理、收集、传递等,从而发挥经济信息在经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

二、提升经济管理水平和加强国民经济建设的措施

1.注重全民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民众的经济信息意识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国民经济实力、文化素质等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注重全面信息意识的不断增强,有效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并真正落实全民信息意识教育工作,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信息有限管理。与此同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信息服务行业相关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教育,不断增强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才能在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等新兴媒介的情况下,充分展示出经济信息的重要性,最终帮助民众合理运用各种经济信息,从而达到增强全面经济信息意识的目的。

2.注重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在不断加强经济信息管理的过程中,注重法律机制的有效完善,是解决信息立法问题的重要保障,以推动经济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真正优化经济信息产业的发展环境。因此,在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法律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产业法的情况下,实现全国信息产业机构的统筹规划,并推动法律机制的规范化、统一化发展,从而有效解决信息垄断、信息封锁等方面的问题,以真正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经济信息管理有序化发展。

3.不断推进行政界线集中化管理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经济信息的有效分配和共享,是经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在推动国民经济建设上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国民经济建设的真正实现,与经济信息管理有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有效实施各种经济信息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践过程中,打破行政界线采取集中化管理模式,通过各种机构收集、整理和加工信息,才能真正实现各种经济信息的分类和职能划分,最终促进各部门联系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在同一个机构、同一个部门实现经济信息的有效共享,并促进各部门的协调和联系,增强不同机制之间的信任和互动,才能真正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最终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国民经济服务水平。

篇2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5-0255-01

人力资源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对人力资源及作用的不断认识和深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加大开发与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对缩短区域经济差距及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知识时代的到来,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逐渐成为其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国力竞争中人才的重要尤为突出。作为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人类拥有无限智慧与创造力,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力度,已经成为现代国家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力资源的作用

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及社会持续的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取决于社会活动主体――人,也就是人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与解读,由此可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对人素质的提升。目前我国面临着人均资源匮乏、资源短缺等状况,选用节约型是开发与利用资源的首选模式。这种模式不仅可以对资源利用率进行有效提升,实现资源节约,还可以转变资源利用模式,由原来的粗放式向集约式进行转变,进而达到资源使用效益提升的目的。在经济发展中往往存在严重破坏与浪费资源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开发、利用资源和劳动力之间不符合,基于此,相关部门必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对劳动者的素质进行最大限度地提升,这对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

(二)在国际竞争中人力资源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竞争愈加激烈。人力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竞争优势,不仅需要做到人才数量及质量的提升,还要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建立与完善人才选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增加竞争力。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是我国国际竞争的优势,但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并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其缺陷主要体现在人才总量较少、结构不科学等方面,尤其是在现代化建设中严重缺乏高端复合型人才,人力资源的潜在优势还没有向现实人才优势进行转变。怎样有效转变人力资源优势,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区域经济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我国人力资源流动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性。作为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人才流动是产业结构产生变化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提出的需求与解决方式。在国内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市场环境下,向工资率高区域流动已经成为人力资源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

据相关检验表明,人力资源和国内投资、消费等方面的关联性较强,如表所示,从表内可以看出,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投资形式,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为-0.267,但由于人力资源投资对国内投资和消费、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三大指标都具有积极作用,早区域经济增长总效应中人力资源投资为1.163,其贡献率已经达到47.24%,相比其他贡献率要高出许多。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人力资源相比,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在不断降低。站在产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讲,我国产业结构从原有的资源密集型到劳动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不断转变与发展。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自然资源依赖程度中农业经济为90%,工业经济为60%,知识经济为20%。由此可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的作用将越来越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区域竞争优势的形成,以人力资源为载体的知识、制度、文化等无形资源将给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水平提升及产业结构改善的重要基础条件。作为人力资本理论之父西奥多・舒尔茨曾说过:“人类的未来不是预先由空间、能源和耕地所决定的,而是要由人类的智识发展来决定的。”可见,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社会经济发展十分有利。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工作是否具有合理性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作为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为此,在建立与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同时,必须明确其发展目标,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一)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作为深藏在人体内的一种潜在生产能力,人力资源的充分发挥,可以进行现实劳动生产力的转换,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新科技革命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主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将人力资源向更为重要的经济资源进行转换。作为科学技术的载体及知识、技术创新的基础,人力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人力本身特性对人力资源构成成分起到决定性作用,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由其内部各个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其中部分静态资源如资金、土地等,如人力资源无法发挥其作用,这些静态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只是一种离散的简单叠加,则起不到任何作用,通过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将人力资源进行人力资本的转化,在增加原始资本积累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多种技术水平。因此,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产品质量与市场占有率竞争是经济竞争的外在形式,其实质是综合实力的竞争,特别是人力资源的竞争。马克思认为人力尤其是智力型人力资源和科技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已经逐渐从原有的物质资源开发向人力资源开发发展,在相关部门已经对人力资源管理加大了重视力度,并将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从普通人向人才进行转变,必须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如图所示。

(三)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方式为粗放型,数量规模、速度及产值的增长主要依靠资金、物质、劳力投入来实现,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中预期经济增长速度可以在短期内达到,如资源人均占有率较低,持续下去,将产生严重的后果,主要为资源枯竭与生态破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为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应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原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进行转变,加大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力度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通过人力资本的转化,对各种生产力要素进行有效组合,进而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四)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

作为一种发展方式,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满足社会的需求,还要为人才潜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有利条件。人力资源开发在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有利于小康社会的发展。小康社会的实现不仅要对人均收入水平进行有效提升,还要对人力资本进行提高,这是经济发展能力提升的必然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才培养、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及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是否科学有效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增长,甚至危害到国家安全。为实现人才潜能的充分发挥,必须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力度,缩短区域经济差,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晓霞.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

[2] 俞荣建.我国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系统耦合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

[3] 张向前.中国大陆地区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模型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5).

[4] 王维平,刘书明.扩大对内开放与跨行政区域经济合作的机制构建――以陕甘“关中―天水经济区”为例[J]. 甘肃社会科学,2011(4).

篇3

目前看,国有企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三个较大差距”: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国有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完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但到目前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仍不合理、经营机制也不灵活。同时,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矛盾突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亟待完善。二是转变国有企业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国有企业发展方式粗放,重速度轻效益现象比较突出,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布局结构也不合理,传统产业改造进展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三是提高国有企业竞争能力与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诸多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更新换代较慢,“走出去”水平较低,远不适应国际激烈竞争需要。

二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现在已是铺天盖地、顶天立地了。数字显示,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表明民营企业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总数达到1.04亿,民营企业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工商系统共登记私营企业967.68万户,注册资本(金)25.79万亿元;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约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为70%。除了继续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保持优势外,民营企业正加速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是支撑我国县域经济的主体,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主体还停留在低层次产业和产业链低端,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的产能主要集中在民营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民营经济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所谓“玻璃门”“弹簧门”等仍阻碍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普遍面临一个发展的‘天花板’。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对民营企业的不认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民营企业将长期缺乏上升动力,做大做强非常困难。”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说。

三 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主要是三股力量支撑的。一是国有企业。二是民营企业。三是外资企业。据统计,2001年到2011年这10年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分别为16.7% 、31.2% 和20.1%,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增幅低了14.5个百分点,比外资企业增幅低了3.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不是“国进民退”,而是三者都进,并且民进最快、外进居中、国进居后。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中小企业,对社会需求、对市场机遇最敏感。而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国有大企业在企业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国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可以有机互补。大企业可以把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小企业去,中小企业把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市场对科技创新需求的紧迫感传递给国有大企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谋创新发展的状态。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二者唇齿相依。国有经济发展壮大了,就能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民营经济获得健康发展,会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平等的竞争氛围,促使国有经济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发展活力。总之,只有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打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魔咒,早日实现赶超战略。

中国要实现经济赶超,必须推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经济赶超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为此,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出新的产品和现代服务。国有企业具有人才和资金的优势,应该成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主体,在引领技术进步中实现发展,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它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生力军,今后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民营企业的很多产品仍处于低端行业,但生产低端产品并不意味着企业在竞争中就缺乏优势。实际上,这些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只要企业能够在精细化上做文章,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以及品牌推广上下功夫,同样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见,单纯地依靠任何一种所有制,都会阻滞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成就了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奇迹,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

四 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共生共赢

篇4

一、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认识

哲学认为,认识是人类改造客观存在的重要环节。因此正确认识民营经济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历史定位,是地方政府改革民营经济管理行为的根本前提。对于民营经济的历史定位,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上升到党十五大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到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但在我国各个不同区域,民营经济的地位情况却并不一致,呈现“南强北弱”的格局。华南地区是我国民营经济最早发展起来的地区,民营经济是这些区域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这些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发展特点具有较深入的了解,因此对民营经济发展有着足够的重视和管理措施。华北地区是我国公有制经济和国有企业高度聚集的区域,在这些地方,资金雄厚、规模庞大的公有制经济是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撑。因此,这些区域的地方政府往往优先着重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于民营经济则视之为经济发展的次要成分。在地方政府的政策倾斜之下,这些地方的民营经济很难取得与国有经济对等的地位,在资源获取、信贷融资、市场竞争等方面均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发展难度远高于华南地区的民营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经济逐渐退出不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行业和领域已成定局。在“国退民进”的大背景下,民营经济必然是填补国有经济退出后经济行业空白的主要力量。因此,打破对民营经济的歧视,充分重视民营经济发展是地方政府进行民营经济发展管理改革的重要前提,而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方向性前瞻则是各个地方政府促进未来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针。

二、地方政府管理民营经济发展的模式:“管”还是“放”?

民营经济是我国大陆居民自有自营的经济成分,其发展具有较大的自由性和不可预见性,特别是民营经济与其他经济成分混合在一起时,这个特点尤为明显。由于这个有别于公有经济的特点,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增加经济发展的可控性和降低经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往往倾向于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约束,例如通过设立地方性法规来增加对民营经济的行政许可门槛等。此外,地方政府也经常将政府自身的施政目标或部门利益施加于民营经济发展之上,通过行政手段干预民营经济发展来达到目的。这些做法都大幅增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成本,严重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加重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那么是否地方政府放开管理,民营经济就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呢?如上文所述,民营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自由性和不可预见性,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政府采取放任态度,它单纯逐利的本性易于导致其违背市场经济规则和应有的市场道德,进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和危害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地多发的假冒伪劣产品案件,充分证明地方政府管理缺位导致部分民营经济发展误入歧途,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另外,多数民营经济脱胎于个体经济和家庭作坊,存在发展起点低,生产条件较差,抗御经济风险能力低下等先天不足,克服这些缺陷有赖于地方政府对民营经济科学引导和政策性扶持。因此,完全放任民营经济发展并不是地方政府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科学管理方式。

基于促进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目的,地方政府应采取“放”、“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放”是指放松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简化不必要的行政许可和审批程序,减轻民营经济运行负担;降低民营经济行业准入门槛,促进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在经济市场中地位的平等化;将地方政府的政绩目标与民营经济发展脱钩,摆脱依靠行政强制手段影响民营经济发展来实现政府施政目的的不科学做法。“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政府对民营经济的行政管理,而是要“管引导”、“管帮扶”和“管服务”。地方政府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引导管理,是克服民营经济先天缺陷的有效方式,它有利于克服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盲目性和违背市场道德冲动;“管帮扶”则要求地方政府要健全民营经济发展扶持体制机制,采取多种市场经济手段为具有发展前景和具备潜力的民营经济保驾护航,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民营经济;“管服务”则是我国当前“服务型政府”改革的题中之意,它要求地方政府要提升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民营经济发展服务体系,将“行政性管理”向“服务化管理”转型。

三、“服务化管理”的升级

党的十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当前各地方政府正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化管理”建设也初见端倪。

但是,目前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化管理”尚不成熟,存在许多不足。首先,理念落后。许多地方政府对“服务化管理”理解仅停留在行政许可、审批、验审等这些为企业、个人提供服务的环节,而对于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引导、扶持和信息提供等服务方式缺乏足够的认识。其次,服务化管理体系尚未形成。服务化管理目前仅停留在部分政府行政环节,尚未覆盖到整个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管理过程,许多管理行为依然沿用命令性、指令性的管理方式。再次,政府工作人员尚未真正树立起服务理念。在我国地方政府体系中,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和公职人员仍有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这种思想不但与服务型政府理念背道而驰,而且严重阻碍服务型政府改革的推进。

要实现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化管理”,地方政府要重新审视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预计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重新整合行政资源,将不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行政环节加以简化、革新,建立起涵盖事前、事中、事后的行政服务体系,淡化行政管理色彩,突出服务化管理职能。此外,在重视政府行政服务环节改革的同时,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广大官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力度,将服务理念和思维根植到公职人员的头脑中,使其成为主动推进地方政府“服务化改革”的中坚力量。

我国当前正处于国民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民营经济以快速增长的实力和广阔发展前景成为无可争议的主力军之一。然而,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尚不理想,行政制约因素较多,要改变这些不利的因素,充分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要靠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推进管理思维、行为模式的服务化改革,唯有如此,才能创设出民营经济发展的理想条件,使民营经济成为拉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迅速腾飞的强力发动机。(作者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篇5

国外企业防范外汇风险是从20世纪70年代布雷登森林体系“崩溃、浮动汇率成为主流时开始.目前.汇率风险已成为跨国公司经营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管理外汇风险也发展出一套体系化的原则和工具,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企业是否应该管理外汇风险

在最初以实践为导向的文献中一般假设企业应采用积极的态度应对财务风险。但随着现代资本理论发展特别是莫迪利亚尼一米勒定理”在有效市场条件下.企业不能通过财务管理来提高股东的价值”思想的提出.对外汇风险的必要性也出现了另一种观点在有效市场假设下.外汇风险管理完全是多余的。

但m-m定理建立在无税无交易费用信息完全的完美市场假设上.这些条件在现实中不能满足.外汇风险管理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是能减少税负。如果企业的有效税率是凸起的.通过外汇套期可以减少预期税负税率的凸起程度越大.其减少的税负也越多。二是减少破产的可能以及由此带来的预期交易成本。对冲风险可以通过减少企业价值的变化降低企业遭遇财务困境的概率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三是降低成本。为使债权人付更高价格.企业必须或者通过严格的契约或者对冲向债权人保证财富转移不会发生。也有实证研究发现针对外汇风险而进行套期保值的公司.其市值比没有这样做的公司高4.9%。

二、如何识别和衡量外汇风险

对外汇风险的识别和测量最初从会计角度入手.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1975年颁布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8号一外汇交易的折算和外币财务报告的会计处理》.给出了外汇风险的会计定义和测量。但这仅是风险的一部分更重要是经济风险。对于外汇风险的识别和衡量.一般将其分为:

1折算风险是指在未来确定日期,以外币标价的净会计头寸(外币标价存量)本币价值的不确定性,它通常等同于资产负债表项目其会计汇兑损益是未实现的。尽管这些损益尚未实现.它对财富或计划消费的影响绝不小余实际损益。其衡量主要依赖于会计准则对外汇项目的处理。

2.交易风险是指与已知交易相关的以外币标价的敞口头寸(以外币标价的未来流量)本币价值的不确定性。它常常指一个会计期间记录的可视为支付上汇兑损益的名义数量,如应付(应收)项目。其衡量也依赖于会计准则。

3.经济风险。以上概念都忽略了汇率的基础性.长期性影响。经济风险的概念试图弥补以上不足。它最初的引入是从衡量汇率变动对企业未来现金流的影响入手后被定义为企业价值对汇率波动的敏感程度,其衡量是通过回归企业价值波动和汇率波动相关关系进行的。

以上风险可用下图来表示其来源。

三哪些工具和技术可用于外汇风险管理

1.内部管理工具。在使用外部工具之前.企业一般先寻找相对成本较小的内部对冲工具。

(1)净头寸处理(netting)它是通过覆盖敞口来减少企业需对冲的交易数量。一般要求企业有一个集中化现金管理的组织.将子公司间同种货币的流入和流出组合.只进行净头寸结算。

(2)预付款提前支付和延期付款。进口欠款义务可在于货币预期升值时选择预付来对冲.但受到政府的一些限制也可以通过其子公司问加快或延迟付款来对冲风险.但受到流动性成本的限制不能大规模使用。

(3)长期结构调整。企业可调整销售、国外供货商国外生产工厂外债四个变量来改变现金流入与流出之间的配比关系,来对冲;中经济风险但其应用过于复杂,并且不能立刻反方向操作。

(4)价格调整。首先,直接调整商品价格。它一般用在贬值浮动不大.且衍生品市场不够时.其缺陷在受制于竞争对手。其次.改变结算货币,使用币值稳定的货币结算。第三.通过结算货币将利润从一个子公司向另一个子公司转移.这一技术很积极但受到监管的限制。

(5)资产和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可用来对;中折算风险,它与提前付款和延期支付相似.并有相同的原理:预期升值时,提高资产减少负债;预期贬值时,做相反操作。

2外部套期保值工具当内部管理不足以抵御外汇风险时.可通过银行或市场进行成本更高.也更复杂但更为有效的外币套期保值一般可使用两类工具。

(1)基于远期和约工具。这类工具将风险出现时的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但缺点是不能从有利的货币变化中获利。其最直接的工具是卖出(买入)一个外币远期和约.交易双方约定未来特定时间按个特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外币。长仓和短仓分别用来防范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影响。远期和约的支付结构是对称的.交易中的资产价格朝一个方向变动所得等于其向相反方向运动的所失.其自身也包含了风险。并且远期和约不能对冲实际汇率的波动.仅保值了交易风险经济风险依然存在。期货是远期合同中一个特别品种.它与远期和约的区别在于按天标价的.从而降低了交易方风险.不足在于不能特别定制,从而产生了衍生品的支付不能完全等同风险交易支付的基差风险。掉期是远期合同的组合.用来安排不同货币的未来现金流.建立跨期的套期保值。

(2)基于期权和约的工具。这类工具在保护企业免受不利货币变动影响的同时维持了从有利的货币变动中获利的可能。期权不同于远期合同.它赋予持有者直到(或在)特定一天以特定价格买入(卖出)一定数量特定外币的权利.但并不强求执行。看涨和看跌期权分别用来防范货币升值和贬值风险。期权的支付是非对称的,看涨和看跌期权的持有者可以分别在价格上涨和下跌时候得到利润。期权有标准化的也有通过柜台交易私自安排的。

3外汇风险管理工具的选择。外汇风险的来源是选择风险管理工具需考虑的重要因素。短期交易引起的外汇操作风险一般具有时间和数量的不确定性.短期的远期和约或者期货为这些经常性的不确定交易提供了低成本工具。相反.外债带来的风险暴露在合同的期初就确定.长期的风险管理战略如货币掉期更加适合。

四借鉴国外经验管理人民币外汇风险

1提高对人民币汇率风险的重视程度。各个企业由于竞争地位不同.面临的外汇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需从自身实际和竞争环境出发.分析汇率波动的影响.关注当前人民币汇率的走势.重视汇率风险的防范管理工作。

篇6

一、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责的基本框架分析

新《预算法》直接涉及国库的条款共十条,除囊括旧《预算法》有关国库全部内容外,还对国库会计确认基础、财政专户、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退库、国库现金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相应规定。新旧《预算法》比较而言,新《预算法》第五十九条对旧《预算法》第四十八条中关于国库机构设立、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法律地位、国库基本业务等内容完全保留外,其余相应条款的内容都发生了实质性修改。从保留不变的内容和修改变化的内容不难看出,新《预算法》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均对各级政府、政府财政部门及其授权机构、预算收入征收机关及单位、各预算部门和各预算单位办理国库相关业务的职责、权限进行了规定,第五十九条重点对国库部门办理的基本业务进行了规定,即“各级国库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和预算支出的拨付”,可见国库在办理过程中,对不符合规定(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的业务显然可以拒绝办理,相应赋予国库管理和服务权限。新《预算法》第九十二条、第九十三条、第九十五条和第九十六条则对上述违法违规行为明确了处罚措施,其中第九十三条第六款之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拨付预算支出资金,办理预算收入收纳、划分、留解、退付,或者违反本法规定冻结、动用国库库款或者以其他方式支配已入国库库款的”的行为,进一步明确了对国库不履行办理和审核监督职能应承担的责任。可见,新《预算法》明确的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能,不仅包括办理,而且包括经营和监督管理,同时也要搞好相应服务。

二、人民银行经理国库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

(一)偏核算

新《预算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各级国库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准确地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和预算支出的拨付”。该条款沿袭旧《预算法》的相关规定,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国库在财政资金管理中的政府出纳地位。但国库不应成为一个出纳式的财务机构,而是与财政部门相互监督的专门机构,是政府履行综合管理职能的重要环节,是政府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人民银行经理国库30年以来,随着国库会计核算体制的演变和会计电算化程度的提高,到现在正在使用的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国库会计清算方式从依赖会计营业部门的行库往来发展到参加会计营业部门组织的同城票据交换,再发展到地市中心支库以上直接参加大、小额支付系统、管辖国库和县(市)支库之间通过国库内部往来进行资金清算,以致发展到现在的总库与支付系统“一点接入”,各级国库之间通过内部往来进行资金清算。国库会计核算体制的变化更迭、业务系统的升级换版和资金清算方式的改进优化发展较快,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各级国库把国库会计核算作为国库工作的“重头戏”,形成偏核算的国库经理模式。要真正行使好政府“出纳”职能,仅靠搞好核算还远远不够,而加强监督管理,提升国库资金管理水平和效率则成为关键。

(二)多本账

近年来,财政专户种类庞杂,除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非税收入收缴财政专户和特设专户外,专项支出财政专户种类和数量也呈攀升趋势。虽然按照规定,设立财政专户需要有国务院、财政部、省级人民政府及其财政部门正式文件作为依据,但因种种原因,财政部门在多家银行重复开户现象屡见不鲜,部分专户存款资金较大,形成了事实上的“第二国库”。财政专户的多头开立造成财政部门“多账本”核算,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商业银行中的大量财政资金、滞留在财政专户中的非税收入和专项资金,脱离了国库的有效监督,游离于国库之外,即使是财政部门也难以准确统计,不利于地方政府及时掌握预算执行的进度与效果。通过国库拨付的专项资金无法辨明款项的真实用途,也无法监督资金的去向和进度,结余结转资金存量不及时清理,影响财政预算执行效率。

(三)弱管理

国库在预算执行中的事中监督作用弱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在预算收入监督入库方面,国库对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非税收入收缴专户”监管乏力,该账户资金由财政部门填具非税收入缴款书办理入库,财政部门通常会视收入任务的完成情况调节入库进度,一旦出现延解积压情况,国库部门只能要求国库经收银行加强监督管理,由其督促财政部门及时办理入库,但主动权仍在财政部门;在预算拨款支出监督方面,国库部门虽然每年都要求财政部门提供预算单位花名表和年度预算支出计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国库往往缺少有效手段和措施真正执行预算支出计划,预算调整、拨往非预算单位拨款等情况,财政部门常以文件形式要求国库办理,国库在监督方面很容易“失位”。尤其商业银行集中支付业务使国库部门从逐笔审核拨款转向事后集中清算,国库监管处于被动地位。一是对银行清算资金的内容是否符合预算要求难以审核,缺乏及时、准确、详细的财政拨款信息依据,清算工作中只能审查银行的印鉴是否符合、是否在额度之内等,难以实现国库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有效监督。二是财政部门通过银行直接支付方式随意划款,逃避国库监督。银行直接支付财政资金具有隐蔽性,财政部门将非预算单位拨款和拨往财政专户的资金借用国库直接支付方式办理,使得国库不能正确判断其支付的合规性,不利于国库资金风险控制。

三、完善人民银行经理国库职责的几点建议

(一)夯实国库基础工作,准、快、全办好国库业务

各级国库部门应不断适应经济、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的需要,有效满足政府预算收支要求,逐步建立了完整、统一、规范的国库会计核算体系和安全、高效、便利的国库资金清算体系,按照“准、快、全”原则办理国库核算业务。一是要推进国库会计标准化管理,严格核算业务处理程序,规范国库资金清算流程,准确办理预算资金的收纳、划分、留解、支拨和退付等各项业务。二是要整合业务资源配置,依托先进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优化业务操作流程,提高业务办理效率,确保国库业务及时办理。三是要密切关注财政资金流动状况,全面办理收入、支出、退付、更正、国债兑付等各类核算业务,提高国库会计对国库收支反映的完整性,满足不同层面信息使用者对国库信息的需求。

(二)加强监测与研究,提升基层国库分析反映能力

各级国库应立足本职,完善国库统计分析和会计分析基础指标体系,充分运用经济分析指标工具和模型,对国库资金运行情况和国库资金的流入、流出规模、流向、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入细致的监测分析,揭示国库资金运行和流动的规律、特点和成因,反映国库资金的收益和增值情况,联系政策形势和经济实际,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使基层国库真正成为地方政府决策的参谋助手。

篇7

人民币升值。

一、对当时日本经济的思考。

广场协议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GDP总量已达到世界第二。而美国经济却面临着逐年增加的贸易逆差和急剧扩大的财政赤字。为了缓解这种状况,美国开始对其它主要经济体国家施加压力,要求它们升值本币,日本首当其冲。

在日元升值后,日本经济出现了短暂的衰退,但在1986年底就恢复了增长,日本政府却认为日本经济将面临大衰退,在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间,连续5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

5%,为当时主要国家最低。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进而造成资产价格上涨。低利率一直保持到1990年。但此时,提高利率等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却直接挑破了经济泡沫。因此造成日本经济泡沫的重要原因是政府决策错误。

二、中日经济对比。

今天中国的经济会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经济有许多相似之处。二者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外依赖大,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但中国经济与日本经济仍有许多不同之处。第一是经济体制不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制有相互持股制、终身雇佣制等,这些制度已完全不适应当时日本经济发展。而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已逐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革。这些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为防范经济危机奠定了基础。第二是国内需求潜力不同。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已进人了后工业化阶段,地区、城乡差距非常小,国内需求已趋于饱和。而目前,我国除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外,中西部、东部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当时日本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不易控制资本流入。

目前中国的汇率制度依然是在资本项目存在管制下的汇率制度。如果人民币汇率短期内出现极端波动,央行干预的可能性会非常大,以保证人民币汇率的整体稳定。中国目前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人民币在短期内不能出现大幅度升值,中国可以发挥资本管制的作用,遏制投资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大量流入。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首先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好处。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引进资本密集型产品,加快技术进步,有利于调整产业和经济结构,实现经济从外向型到内外平衡型的战略转型。

其次,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主要现象就是物价上涨,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从而导致进口企业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可以降低企业的进口成本,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产品的价格,减小外贸顺差,从而减少基础货币投放,缓解通胀压力。同时,人民币升值抬高了外资在中国大陆的购房成本,降低购房需求,有利于房价调控。另外,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企业在国外市场投资能力,有利于其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提高中国经济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步伐。

人民币升值的挑战有首先,与日本相同,二者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对外依赖度大。2010年3月,中国的对外依存度一度达到60%,而日本在2000年以前最大的对外贸易依存度才为25.13%(1985年),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出口行业势必会受到打击。通过粗略估计,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作为中国出口主力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净利润率就将直接下降1个百分点,而这些行业当前的平均利润率仅仅为3%—5%。如果按照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估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被低估了41%,那么中国的出口行业将无法生存。其次,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外汇储备大幅缩水,同时可能引发美国国债下跌和热钱大量进入,推高人民币计价资产价格,造成经济过热。另外,人民币升值还将增强对人民币再升值的预期,进而激发短期流动资本的投机冲动,。目前,多种投机机构已进驻香港,寻找中国内地的投机机会。这种“热钱”大进大出势必影响中国乃至全球金融秩序的稳定。

四、建议。

根据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一个强势经济体必然引发一个强势货币,即带来汇率升值。事实上,近几年,我国经济实力迅速提高,人民币升值问题已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瓶颈。中国应早做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近性原则,在合适的时机进行适度的升值。目前,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是来自美国。因此,要排除外来因素的干扰,防止本币过度升值而引爆泡沫经济,同时要采取各种措施早做预防,消化升值的压力。

2.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蒙代尔”理论,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的自由流动和汇率稳定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因此,政府必须在三者之间进行选择。在政策选择方面,要维护国内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在广场协议后马克升值,德国央行坚决奉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国内产出和物价都比较稳定,而日本试图利用货币政策稳定汇率,最终汇率没有稳定,却引起了国内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日德两国的经验表明,只要维护好国内物价和产出稳定,汇率浮动并不足以破坏国内经济。

3.继续加强金融管制,实行账户开放需要逐步进行,建立起相配套的监管框架及风险约束机制。其中,要特别注意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监管,以免造成经济的大幅波动。目前,中国的汇率制度依然是在资本项目存在管制下的汇率制度,这点决定了中国可以遏制因人民币升值预期而大量涌入的短期资本。

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技术创新,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德国在马克升值后,大力促进竞争力强的产品出口,尽量减少成本因素的影响。从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看,加大自主研发投入,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逐步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

5.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区域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石是最优货币区理论,在此区域内,支付手段或是单一的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互相钉住,保持不变;但是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以外的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区域货币合作有利于汇率的稳定,减小成员国面临的外汇风险。中国应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努力发挥在该区域中的影响作用,提升人民币的地位,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认真研究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经济教训防范国民经济出现过度波动。脑库快参:2007(5)。

[2]王健,黄健。以国际视野调整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

[3]朱博。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利弊分析[J]。今日财富:2008(6)。

[4]崔莉,梁青。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9)。

篇8

    四、可以提供外汇担保的机构仅限于:

    (一)法定经营外汇担保业务的金融机构;

    (二)有外汇收入来源的非金融性质的企业法人。

    金融机构提供的外汇担保总额和其对外债务总额累计不超过自有外汇资金的二十倍。

    非金融机构提供的外汇担保总额不得超过其自有的外汇资金。

    五、外汇担保的范围是:

    (一)可为中国境内的按中国法律登记注册的企业提供担保,但不得对企业注册资本提供担保;

    (二)未经国家外汇管理部门批准,不得为中国驻外企业提供外汇担保;

    (三)除外国机构或外资企业有等值的外汇资产作抵押外,不得为外国机构或外资企业提供外汇担保。

    六、担保人提供担保前,应作好以下工作:

    (一)对担保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

    (二)掌握债务人的资信情况;

    (三)落实必要的反担保措施。

    七、担保人提供外汇担保,应分别与债权人、债务人订立书面合同,订明担保人、债权人、债务人各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八、根据需要,债权人有权要求担保人提供其财务报告和外汇收支情况等有关资料。

    九、担保人提供担保后,债权人与债务人如需修改所担保的合同,还须取得担保人的同意。如未经担保人同意修改原合同,担保人的担保义务将自行解除。

    十、担保人提供担保后,在其所担保的合同有效期内,一旦债务人未按合同规定履行其义务,担保人应履行担保义务。担保人履行担保义务后,有权向债务人进行追偿。

    十一、担保人提供担保后,在担保合同的有效期内,如债权人未按合同履行其义务,担保人的担保义务自行解除。担保人有权要求债权人赔偿相应的损失。

    十二、担保人出具担保后,有权对债务人的资金和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具体监督方式可由担保人和债务人协商订明。

    十三、根据担保的实际风险,担保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提供相应的抵押物并收取一定的担保费。

    十四、境内机构出具担保后,必须在十天内将担保合同等有关资料报当地外汇管理部门备案。

    十五、对违反本办法的机构和单位,外汇管理部门将视情节轻重,对其进行警告、罚款、取消经营外汇担保业务的处分。

篇9

“美丽中国”概念在党的十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中首次提出,是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结合了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趋向的全新理念.“美丽中国”建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对“美丽中国”建设状况进行定量与定性评价,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则是衡量“美丽中国”建设水平的关键.

国内学者对“美丽中国”的研究起步于我国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从2012年开始研究日趋活跃,相关研究成果激增,陆续有相关学术文献从生态文明视角对“美丽中国”的内涵、建设理念、建设框架等进行了相关论述.主要是从概念的多种内涵、制约因素及建设实现途径的相关论述,以及对“美丽中国”多种意义的论述等[16].从现有相关研究分析,涉及到“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还非常缺乏.王金南等对“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框架设计[7],提出了指标体系初步构建的基本思路,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的构想,该研究思路基本可行,但还未涉及到实证研究层次;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美丽中国”研究所甘露等通过构建5个维度56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8个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8],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对我国各省区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构建了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进行定量评价,但是对“美丽中国”建设的空间联系和差异性考虑不足.总体看来,国内关于“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评价还未形成较为一致的指标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较少.国外学者目前未涉及该研究领域,仅有部分中国学者关于生态文明和可持续性的研究在国外文献发表.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空间差异大,并集中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且可用土地资源短缺,根据《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显示,我国60%以上的国土面积为生态环境脆弱区.按照现有思路构建以行政区为单位的美丽中国建设程度评价,显然不能较好地体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反而让行政区划成为区域生态建设水平评价的一种刚性约束.因此,本研究以基于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为空间背景的区域差异性为主线,提出了基于区域景观敏感性视角的“美丽中国”评价指标权重研究的关键问题,考虑不同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复杂性与限制性,从地理学及生态学角度并结合不同主体功能分区的特点对我国的“美丽中国”建设水平进行评价,以期更好地发挥该评价体系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及“美丽中国”建设中的作用.

1指标选取方法

1.1相关概念

1.1.1景观敏感性景观敏感性是指区域自然和人为活动相互作用对景观特征变化的影响程度.通常情况下,景观类型均能反映生态环境的显性特征,生态环境越敏感,生态系统的某一功能越容易发生变化,且景观变化是生态系统环境发生一定程度变化导致的结果.David(2004)指出,在对空间斑块的景观敏感性格局分析表明,多数的景观斑块描述指标随研究主题、空间分析区域的差异及变化而表现出相应的景观敏感性[9].

1.1.2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概念在2005年国家制定“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2006年全面启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2010 年6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国家级和省级层面的功能分区做了相应的规划.相关研究集中在2007―2011年间,有众多学者对功能区划分、空间开发利用的战略引导和约束调控等进行了分析[1015].

1.2指标选取原则

1.2.1指标选择的系统性、层次性原则系统构成要素多,相互作用广,且包含了土地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等多方面的组成要素.在进行景观敏感性评价时,要根据系统的层次结构分解为层次分明的若干子系统.

1.2.2评价区域选择的尺度特征原则尺度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区域景观敏感性分析的关键.区域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具有明显的尺度特征,选择合适的分析尺度对具有景观敏感性的因子进行分析,才能凸显特征尺度的判别优势,得到科学的评价结果.

1.2.3指标选择的敏感性原则根据景观格局变化特点及景观格局分析结果,得出不同类型景观的生态特征与结构功能特征,并确定景观格局变化的敏感性因子,分析并得出各因子的作用机理.

1.2.4指数权重的区域性原则在确定指标体系模型的相关指数权重时一定要考虑景观变化的区域性差异,以及同一评价指标在不同区域的敏感性差异,以尺度相关性与敏感性高的因子为主要指标,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2景观敏感性评价思路

现有“美丽中国”相关评价对区域系统的复杂性、多因素关联性、区域差异性等特点分析不足,依据国土空间与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景观敏感性差异,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将对优化现有功能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2.1景观敏感性系数确定

若Si>1,表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影响大于景观变化的影响程度,表明该系数具有弹性,该类景观的敏感性值较差;若Si

根据2000―2008年研究区景观结构变化及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情况,并参照作者前期研究成果[18],运用公式(1)计算得到相关结果,见表1.

2.2景观敏感性评价尺度选择

不同学科对尺度概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尺度问题在其相应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国内外学者对尺度的效应、尺度选择以及尺度转换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尺度在地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很多地理学研究对象表现出明显的尺度依赖性或尺度转换特征.

美丽中国建设最重要的标志是区域景观及生态系统功能的优化.由于土地既是地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的综合体,也具有景观、仓储、生态、生产等多种功能,自然及人为干扰等因素对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均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土地利用结构功能变化是区域景观生态功能改变的最直接原因.由于各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的作用尺度不同,其特征研究尺度的选择也不同.例如,小尺度影响因素中的土壤类型、气候、水文以及个别土地使用者的行为偏好等;较大尺度影响因素中的土地政策、土地投入产出效率等均对土地利用及覆被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19].由于小尺度的影响因子在较高尺度等级分析中容易被忽略,而大尺度研究中的影响因子并不一定适用于中小尺度范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在区域景观分析中就需要考虑特征尺度.区域景观变化具有多尺度敏感性,尺度变化是一个负向指标,特征尺度越大,景观敏感性越弱.

2.3景观功能指数构建

不同区域及景观的景观敏感性存在差异,对区域美丽中国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景观功能指数是反映一定区域景观敏感性及景观结构与功能的综合指数,也是美丽中国评价的重要参数.本研究主要依据景观敏感性系数及特征尺度变化共同确定景观功能指数,景观功能指数是一个权重值,反映了该指标在“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程度.

3基于景观敏感性的“美丽中国”评价实证

3.1研究区概况

长株潭核心区总面积为8 642.148 3 km2,是长株潭城市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增长潜力很强,近年来经济社会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城市群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对协调快速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关系,构建现代化和生态型城市群提出了更高要求.

湘江干流是区域南北贯通的重要景观廊道,区域地貌类型多样,长、株、潭3市城区和若干紧密关联的周边组团构成的多核城市群,共同承担省域中心城市的功能.针对长株潭核心区开展“美丽中国”建设评价,有助于区域国土资源优化开发,提升区域“美丽中国”建设水平.

3.2评价尺度选择

作者对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20],得出了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多尺度敏感性的结论以及相应的分析结果:长株潭3市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尺度最小,为1 980 m;3市的城市建成区的特征分析尺度为3 300 m,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建成区的土地利用单一,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尺度敏感性最差;而在3市的边缘区,在城乡共同影响以及自然及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下,尤其是自然因素驱动为主的区域,土地利用及景观变化的尺度敏感性最高;以自然景观为基底的长株潭核心区生态绿心区域,由于人为因素干扰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自然景观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小,因此尺度值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其特征尺度为3 060 m[20].

基于主体功能分区背景的考虑,参照朱翔等人对湖南省主体功能分区的研究成果,确定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景观功能尺度变化系数[21].

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的景观功能尺度变化系数与长株潭3市的城市建成区的特征分析尺度值3 300 m负相关,一般开发区的景观功能尺度变化系数与长株潭3市的城市边缘区的特征分析尺度值1 980 m负相关,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与生态绿心区域的特征分析尺度值3 060 m负相关.以一般开发区尺度度量值为参照,若该区尺度功能变化系数Vi=1,其景观功能系数Fi也为1;依此得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Fi=0.36;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Fi=0.42.

3.3评价结果分析

研究选择了长株潭核心区3个典型样地进行分析(注:数据来源于2008年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3个样地分别代表景观类型及功能具有明显差异的主体功能区类型.将各项数值代入公式(2),得到了不同主体功能分区背景下的景观功能指数,计算结果见表2.

3.3.1不同主体功能分区的景观功能指数有明显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主体功能区的功能看,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景观功能指数差异体现了景观功能的重要性.一般开发区的景观功能指数值为1.5,在各主体功能区中数值最高,体现了该区域多种功能中景观功能维护的重要地位;优化和重点开发区的景观功能指数值最低,为0.39.

3.3.2景观功能指数值是基于主体功能区背景下“美丽中国”评价的重要指标构成景观功能指数是区域“美丽中国”评价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美丽中国”评价的内涵以及景观结构与功能的整体要求,对不同主体功能分区背景下的景观功能进行划分.从区域景观敏感性特征角度关注指标的构成及指标重要性,也是进一步确定该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权重的重要依据.

3.3.3景观功能指数变化对区域“美丽中国”建设的积极意义依据景观功能指数构建及实证结果,“美丽中国”建设路径可以采取差异化的策略.由于一般开发区的景观功能指数最高,景观敏感性最强,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应重视其景观功能的发挥,减少景观结构及功能的破坏;而优化及重点开发区的景观敏感性差,景观功能指数低,应突出发挥该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

4结语

景观功能指数是“美丽中国”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美丽中国”建设路径选择的主要依据.作者在景观功能指数构建过程突出了不同主体功能区的景观敏感性差异,也反映了区域生态功能的差异,但由于“美丽中国”评价指标选取的多样性以及强烈的区域差异性,选用同一指标体系对不同区域进行评价仍可能出现评价结论的多样性.由于美丽中国整体评价指标构建的复杂性,景观功能指数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确定还需整体分析,如何把握“美丽中国”的实质内涵,建立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

参考文献:

[1]许瑛. “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 理论界, 2013(1):6264.

[2]侯佳儒. “美丽中国”的法治内涵[J]. 环境经济, 2013(4):1922.

[3]王茹.“美丽中国”的经济学意义[N]. 中国经济时报, 20130216 (2).

[4]向云驹.“美丽中国”的美学内涵与意义[N]. 光明日报, 20130225 (3).

[5]刘权政. 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考[J]. 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34(1):1114.

[6]亚夫. “美丽中国”的五重经济与社会含义[J]. 环境经济, 2012(12): 64.

[7]王金南,蒋洪强,张惠远,等. 迈向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框架设计[J]. 环境保护, 2012(23):1418.

[8]甘露,蔡尚伟,程励. “美丽中国”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建设水平评价――基于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的比较研究[J]. 思想战线, 2013(4):143148.

[9]DAVID J B B, KEVIN W, FRANK S, et al. Sensitivity of landscape pattern indices to input data characteristics on real landscapes: implications for their use in natural disturbance emulation [J].Land Ecol, 2004,19:255271.

[10]张晓瑞,宗跃光. 区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0,26(6):4145.

[11]孟召宜,朱传耿,渠爱雪,等. 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思路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18(2):139144.

[12]方忠权. 主体功能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调整思路[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8,27(6):2933.

[13]王昱,丁四保,王荣成. 主体功能区划及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地理学依据[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28(1):1721.

[14]刘传明,曾菊新. 区域空间供需模型与空间结构优化途径选择――功能区建设的科学基础[J]. 经济地理, 2009,29(1):2630.

[15]赵军,刘高焕,傅新. 基于生态功能区划的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化配置[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29(4):489494.

[16]傅丽华,何燕子,朱云. 长株潭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驱动因子分析[J].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2,35(5):8589.

[17]徐立,刘少博,刘云国,等. 湘中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长沙市为例[J]. 环境科学学报, 2009,29(8):17881792.

[18]傅丽华,谢炳庚,张晔,等. 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J]. 自然灾害学报, 2011,20(2):96101.

篇10

1.企业违反规定多提的工资增长基金或多列支的包干总额,要冲减1990年应提挂钩工资总额或包干工资总额,并相应核减1990年挂钩工资基数,依照税法规定补交工资调节税。

2.按政策规定应在挂钩工资或工资总额以内发放而在以外提取发放工资的,应改由历年工资基金或奖励基金结余中支付,并在1990年相应冲减成本(费用),没有结余的要从1990年应提的挂钩工资总额中支付。并依照税法规定补交工资调节税。

3.挂钩(或包干)企业按规定成建制划出职工而未按规定核减挂钩(或包干)工资基数的,应申报核减挂钩(或包干)工资基数,并相应核减计征工资调节税的计税工资基数及合理调整效益基数。

4.工资基金超支的企业,在1990年要相应减少工资总额的实发数,以实现年末累计收支平衡。

5.企业少交的工资调节税,要依照税法规定如数补交。

6.工资基金大检查中发现的工资总额实发数额与上报统计部门劳动工资年报数字不一致的,市属企业的问题由各局、总公司就数额差数、产生原因及问题处理意见报市统计局备案。区县属企业的问题报区县统计局备案。

7.工资基金大检查中查出的具体问题应按照京劳资发字〔1990〕20号文件《关于企业工资基金大检查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从1990年元月1日起执行,20号文件中未包括的问题报市工资基金大检查办公室研究处理。

二、处理程序

1.一般企业的问题由主管区、县、局、总公司进行处理。

各区、县、局、总公司对所属企业要根据问题的不同情况和有关处理意见分户下达“企业工资基金大检查问题处理意见通知单”(附后),企业据此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上报主管区、县、局、总公司和有关财政、税务分局,同时由区、县、局、总公司汇总后上报市工资基金大检查办公室备案。其中调整工资基数的数额,市劳动局将在调整1990年挂钩工资基数时以区、县、局、总公司为单位进行调整,再由区、县局总公司分别落实到应调整的企业需要在企业财务帐目上进行调整或补交各种税款的由有关财政、税务分局审核,监督处理。

2.市企业工资基金大检查办公室重点抽查的企业,由大检查办公室直接处理。

市企业工资基金大检查办公室将直接向各重点抽查企业下达“北京市企业工资基金大检查问题处理意见通知单”,企业据此进行处理,并将结果上报市企业工资基金大检查办公室。

3.处理工作要在1990年8月31日前结束,9月15日前各主管区、县局总公司要将所属企业(包括大检查办公室重点抽查的企业)问题的处理结果汇总,上报市企业工资基金大检查办公室。

附件一:

                        北京市企业工资基金大检查

                          问题处理意见通知单

                            __________:

经研究,同意检查小组对你单位重点检查后提出的处理意见。

一、你单位纠正违纪问题应补交各种税_____元,由监察机关负责限期交库。

二、其它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见《北京市工资基金大检查问题处理意见报告》。

                   北京市企业工资基金大检查办公室(代  章)

                      1990年    月    日

附件二:

                  北京市工资基金大检查

                       问题处理意见报告

被检查单位:__________

所在区县:___________

检查起止时间:_________

--------------------------------

|  |  单位名称  |                |主管部门  |            |

|被|------|--------|-----|------|

|检|所有制性质  |                |单位负责人|            |

|查|------|--------|-----|------|

|单|  地    址  |                |劳资负责人|            |

|位|------|--------|-----|------|

|基|  电    话  |                |财务负责人|            |

|本|------|--------|-----|------|

|情|  开户银行  |                |          |            |

|况|    及帐号  |                |          |            |

|  |------|--------|-----|------|

|  |工资制度形式|                |          |            |

|------------------------------|

|          检查查出的违纪事实和处理意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检查小组成员:                                              |

|                                                            |

|检查联络员签字:                检查组组长签字:            |

|------------------------------|

|被查单位意见:                                              |

|                      单位负责人签字:    单位盖章          |

|                                      年    月    日        |

|------------------------------|

篇11

二、关于“已经开发使用的城镇建设用地”问题(略)

三、关于农村土地范围问题

农村土地,大量是集体所有的和一小部分国家所有的土地。农村土地由土地管理局直接管理,不存在代的问题。

四、关于土地确权发证盖章问题

根据《实施办法》第七条规定的精神,土地确权发证工作是地籍管理的核心。《实施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地籍管理工作,由市、区、县土地管理局负责”。确权发证,是一个复杂、严肃的工作,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四条之规定:“集体土地所有者、国有土地使用者,必须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然后,由土地管理局确权并组织测绘、量算面积、登记造册,报政府审核批准。填写国家统一制定的证书,盖政府章(或政府土地权属证专用章)。按《实施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已经开发使用的城镇建设用地的地籍调查工作,在土地管理局的统一组织管理下,房管局参与“办理”地籍管理“事项”,即代办一些具体事宜。

五、关于国有土地使用权审核划拨问题。

根据《实施办法》第三十一条“国家建设使用国有荒山、荒地以及其他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向本办法第三条规定的管理机关提出申请,按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程序和批准权限经批准后划拨土地”的规定,应该按照《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关于征用土地的程序办理。即:计委立项,规划选址并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再向“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局申请建设用地”,报政府批准后,“由土地管理局根据建设进度一次或者分期划拨建设用地”,等等。

篇12

    二、加强领导和协调,落实责任制。市政府决定成立市打假工作协调小组,刘海燕副市长担任组长,由市经委、市商委、市外经贸委、市政府研究室、市政府法制办、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卫生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交通局、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市烟草专卖局、北京海关等部门的负责同志组成,并邀请市委宣传部、市委政法委参加(具体名单由市协调小组办公室另行通知)。市协调小组负责打假联合行动的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市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打假联合行动的日常联络和协调,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各区、县人民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打假工作协调小组,具体负责本地区打假联合行动的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并确定一名主要领导同志负责。

    三、突出重点,严厉打击危害严重、影响极坏、群众反映强烈的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活动。在重点查处国务院《通知》列出的9类重点商品的同时,本市要大力查处病害猪肉、注水肉、假酒、假调味品、劣质低压电器等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重点清理制造、贮存假冒伪劣商品比较严重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和企事业单位出租库房;重点整治各类生产资料和小商品批发市场;重点打击危害首都形象、损害外商投资者利益、损害首都旅游业发展的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各区、县要抓紧查处、审理一批大案要案,依法从快、从重惩处一批制假售假违法犯罪分子。

篇13

其一,缺乏一些基本理论范畴。事实上,每一学科都有一些基本的理论范畴。如统计学作为一门搜集、整理和分析各种资料数据的方法论科学,以总体、总体单位、变量、指标和标志等为其基本范畴是很明显的。而正是这些基本范畴,成为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标志之一,并支撑起了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其基本理论范畴很不明显,从而使其学科特点不明显,影响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

其二,研究对象不明确。任何一门学科,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作为教科书更是如此。这是因为研究对象关系到各门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基本内容,各学科之间的区别是以其不同的研究对象为根本标志的。因此,研究对象的确定,对一门学科来讲,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教科书,多数没有对其研究对象加以阐述和界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也正是由于缺乏对研究对象的界定,使现有的各种版本的教科书,其内容差别较大。

其三,学科体系安排不合理。具体表现为管理内容讲得太多,而管理职能讲得则不够。国民经济管理应是在揭示经济运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国民经济主要方面的有效决策、组织、调控等,实现经济运行的既定目标。由此可以认为,国民经济管理学是一门方法论科学,其体系内容的安排应以方法论为主体就像研究微观经济活动中的管理学一样,重点放在讲述管理的原理、职能以及方法上面,而不是在内容上大做文章。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给人的感觉不像是管理学,而像是宏观经济学,但又不如经济学那样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学科体系、内容安排不合理,集中表现为把管理内容作为学科的主体部分加以阐述。

其四,传统的管理方法阐述较多,现代的管理方法阐述较少。现代经济管理,不论是宏观经济管理,还是微观经济管理,都有一种趋势,就是越来越多地采用现代管理方法。现代管理方法集中表现为数量化方法。作为对实践活动进行概括和理论抽象的国民经济管理学应体现这一要求,即对现代管理方法着重加以阐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现有的国民经济管理学远没有做到这一点,在阐述管理方法时,仍然是传统的管理方法阐述得较多,现代管理方法阐述得较少。显然,这样将不利于现代管理人才的培养,也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社会管理实践的需要。

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同志共同努力。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仅就目前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完善的设想。

    1.完善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原则。(1)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框架,要符合一般管理理论的要求,即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容要按照管理职能来安排b把有关管理内容放在相应的职能中加以阐述。如对经济增长率的确定、经济结构的安排应放在决策职能中加以阐述,而对于经济增长率的调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放在调控职能中阐述。(2)突出重点,精简适用。国民经济管理无论从管理的内容,还是管理的方法看,都涉及到很多方面,要做到面面俱到,必然使内容庞杂,甚至会影响理论体系的清晰化。因此,在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要做到突出重点,精简适用。(3)加强定量分析。国民经济管理的本质在于应用性,而目前应用性的特征之一便是定量分析。因此,国民经济管理理论的阐述,应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特别要注意一些决策模型、调控模型的应用和阐述。(4)充分吸收国外的一些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并使其中国化。

2. 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构想。按照上述原则,国民经济管理理论体系的内容应安排如下:(1)导论,主要阐述国民经济管理的含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学科性质等;(2)国民经济管理模式,重点介绍国民经济管理的不同模式和体制,分析不同模式选择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关注主要的经济运行机制,阐述它们的运行特点;(3)国民经济管理目标和职能,主要阐述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揭示国民经济管理的一般职能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职能;(4)国民经济运行规律,主要应阐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性、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国民经济决策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其中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实施;(6)国民经济管理实施的组织体系;(7)国民经济运行的预警和调控,包括预警和调控的理论、方法和重点内容;(8)国民经济管理的评价,包括评价理论、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