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情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出口贸易情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出口贸易情况

篇1

我国中药出口贸易面临的形势

1.世界对中药的认识有所改变。长期以来,我国中药出口受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影响,而无法得到快速发展。中医和西医分属两个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思维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很多理念和做法难以理解,在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见,这也导致了我国中药特别是中成药难以进入国际市场,中药出口受到限制。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西医药的局限性和毒副作用,开始更加关注传统医药领域,使得世界对植物药及中药的认识也有所改变,国际市场对植物药和中药的需求不断增加。WHO在2002年的报告中认为,世界基于传统医药的植物药市场规模已经达到600亿美元,国际植物药市场潜力巨大。

2.中药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出口贸易壁垒增加。现阶段我国中药在生产加工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很多方面还属于空白,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标准,但是存在标准偏低、范围有限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国际上认可的中药管理标准体系,中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偏低,质量标准难以得到国际的认可,国内标准还难以发展成为国际标准。例如,历史上曾出现过小柴胡汤事件、麻黄事件、马兜铃酸事件、御之堂减肥药事件等不良反应和中药副作用事件,被国际媒体大肆炒作,对我国中药出口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现阶段,我国中药依然存在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问题,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我国中药出口。在我国中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利用自身在技术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对中药安全卫生、技术含量、疗效、环保等方面的标准和要求,限制我国中药的出口。加之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得中药出口的贸易壁垒有所增加,进一步影响了中药的出口。例如,2004年3月31日,欧洲议会和理事会颁布《欧盟传统植物药(草药)注册程序指令》(200424EC指令),其中规定中药出口企业必须提供“待批药品或同类相关药品在申请日之前已有至少30年的药用历史,包括在共同体内至少15年的使用历史的文献或专家证据。”,该指令首次承认了中药的“药品地位”,对于目前已经在欧盟市场上以“膳食补充剂”等身份销售的草药产品,允许再销售7年,并在此期间允许采用传统草药简化申请的途径来获取“药品”的合法地位(李璐瑒,2010)。但是我国的中药产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基本都难以达到上述要求,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国内企业基本都无法出具产品在欧盟安全使用15年的相关证明材料,导致我国中药出口依然受到很大限制。截至目前,在欧盟植物药注册中,我国仅有个别产品完成了简化注册,而大多数产品只能继续以“膳食补充剂”或“食品”等形式出口。近年来,日韩也在不断提高中药进口质量标准,对我国中药出口形成了较大的影响。

3.我国中药出口企业规模较小,竞争力相对较弱。我国从事中药出口经营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多,但是规模普遍较小,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内部竞争激烈,整个中药行业集中度不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直接影响我国中药的出口。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企业总计有2766家,其中,出口中药材及饮片的企业有1000家,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规模的企业仅有7家(中国中医药年鉴行政篇,2010),大部分企业的规模都偏小,出口额相对偏低。近年来,韩国、日本等国家在传统医药方面发展较快,这些国家生产的中药在药品质量和包装设计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优势,加之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品牌的建立,对我国的中药形成了较大的竞争。

促进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促进中医在世界各国的发展,通过“以医带药”方式推进中药的国际化。中药不同于其他国家的草药,中药是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能够按中医理论使用的药品,所以中药的发展离不开中医的发展,中药的国际化离不开中医的国际化,现阶段,通过“以医带药”方式,在促进中医国际化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中药的国际化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例如,2012年从7月1日开始,澳大利亚对中医师进行全国注册管理,这意味着澳大利亚已把中医药纳入了法制化管理的范畴,中医在澳大利亚的发展为我国中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中医在国外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外民众对中医药行业的整体认识水平,有利于中药在国外的注册和应用,进而扩大中药出口。针对中药出口市场相对单一的问题,要积极在亚洲以外的欧美等国家大力发展中医服务,进而带动中药出口。总体来讲,在中医与中药的国际化问题上应始终坚持“以医带药”的模式,促进医药产业的共同发展。

2.进一步制定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及规范。进一步完善中药的相关标准和规范,包括中药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特别注重将我国制定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与国际接轨,不断提高我国中药的质量和水平,增强竞争力,通过标准化进一步提升我国中药的国际化水平。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有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相关技术,在中药标准制定方面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通过推动国际标准的制定来促进我国中药的国际化,进而促进世界中药产业的科学发展。

篇2

二、一般贸易出口量减额增,养殖产品出口降幅明显

一季度水产品一般贸易出口量55.11万吨,同比下降8.93%,出口额28.54亿美元,同比增长13.18%。其中,贝类、对虾、罗非鱼、鳗鱼、大黄鱼等名优养殖水产品作为一般贸易主要出口品种,出口量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形势不容乐观。对虾出口量下降33.6%,出口额下降21.9%,主要原因在于今年对虾病害严重、产量减少,再加上国内对虾价格高涨,企业难以抢到加工原料,无法完成订单任务。罗非鱼出口量下降6.7%,出口额下降4.8%,主要是由于去年一季度我国罗非鱼出口形势很好,出口大幅增长,基数太高导致今年一季度和去年同期相比有所下降,再加上现在罗非鱼货源太充足,价格不高,国外采购商普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持观望态度,不急于下订单,预计这种形势只有到下半年国外采购商的库存耗尽才能好转。

捕捞水产品中墨鱼、鱿鱼、章鱼制品、蟹制品、鲭鱼、鲳鱼、沙丁鱼、金枪鱼等产品出口量额均较大。其中,蟹类(含梭子蟹、大闸蟹、其他蟹及加工品,以捕捞蟹及其制品为主)出口量3.79万吨,出口额5.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18%和47.69%,超越贝类、对虾等传统优势品种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种类。但捕捞产品作为资源性产品,未来增长空间有限。

三、多个市场出口呈现负增长,对欧盟出口持续下降

日本和美国依然位列我国出口市场前两位。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三大水产品出口市场,韩国从我国第四大出口市场滑落至第六位,且份额持续下降。主要出口市场中,日本、美国和香港特区出口量额均有增长,东盟和我国台湾地区出口量减额增,而欧盟和韩国则是出口量额双双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连续多年稳定增长的欧盟市场,自去年下半年起出口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今年一季度降幅继续扩大,预示着欧债危机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可能已经开始显现,其后续影响值得高度警惕并积极应对。

四、主要省份出口增速均有所放缓,福建、浙江出口量大幅下降

山东、福建、辽宁、广东、浙江、海南、江苏、广西等沿海省份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省份,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94.77%。其中山东省继续稳居我国水产品出口第一大省位置。福建省水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虽出口额仍保持增加,但增幅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山东、福建两省出口额之和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近一半。浙江省水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出口额小幅增加。内陆省份中,江西、湖北和吉林省位于前三位,其中,湖北省去年因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出口量额大幅下降,今年呈现明显的恢复性增长。

篇3

目前全世界生产石油的国家有40多个国家,而石油设备的生产只集中在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少数国家,而美国与其他国家相比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已有半个世纪的石油设备制造历史,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与国际市场不接触。随着我国石油开采设备不断优化,石油开采技术不断提高,我国石油开采力度也不断增强,可我们应该能够看到,中国的石油资源有限,对石油设备需求量不会大幅度增多。石油设备生产企业要想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参与到国际市场中。同时,对于融入国际市场的石油设备,才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提升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1.当前国际贸易形势

在经济与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国际形势也发生着深刻变化,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1.1经济知识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各国都非常重视高新科技,加上各国都极力维护知识产权,国际贸易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方向迈进。

1.2国际贸易网络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网络贸易也成为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或个人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服务平台,完成产品,商品交易,货款支付等一系列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同时,也大大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1.3两极化分配的国际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利益依然有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别对待,发达国家依然站在主导地位,也因此两者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对中国而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务院也越来越重视外贸工作的实施。国务院副总理强调要大力推动外贸的稳定发展,优化贸易结构,增强国际市场份额,培养出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新优势。

2.当前石油设备出口现状

8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逐步向国外出口一些抽油机、泥浆泵等石油设备。虽然说从国际市场来看,中国石油设备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只能占有小部分份额,但近几年来,石油设备出口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有着广阔的前景,不过同时也会面临很多挑战。根据中国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统计来看,2013年石油设备出口情况总体表现并不是很理想,虽然说出口的交货额总值有所增强,但是增福较前一年下滑14.72个百分点之多。增幅下滑或许有前一年基数过大的因素,但也同时隐含着石油设备行业在出口贸易方面面临着不少阻碍。细分来看虽然说炼油化工设备出货比石油钻采设备以及金属压力容器等其他分行行业较好一些,但金属压力容器却没有很好的成绩,甚至同比减少了12.31%。同时,从企业性质来看,虽然国有企业出货值依然是出口企业的主力军,但在增速方面,小型企业出货成绩优于大、中型企业。从各种情况来看,石油设备出口行业面临严峻的形势。

3.石油设备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石油设备制造业随着石油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无论是新产品的产值,还是出口的交货值都有跨越性的增长。但在光艳的数据下,石油设备出口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阻碍。

3.1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越来越重视高新技术,而我国石油设备比较简单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开发出具有高新技术新产品方面存在很大困难,根本不能满足石油生产技术快速发展的需求,与其他石油设备制造大国相比,缺乏竞争力。

3.2 企业数量多,竞争力强。

国际贸易的网络化,使得石油设备出口行业变得相对简单,使得更多的石油设备企业有条件进入此出口行业。企业数量多,加强行业了的竞争,甚至不可避免产生恶性竞争。某些企业甚至为了降低设备价格来赢得竞争而不惜忽略设备的质量,这种现象大大降低了在国际贸易的信任感,从而影响了石油设备出口的发展。

3.3 贸易结构不合理,较少的贸易利益

国际分配贸易利益的过程中,依然有着区别。中国在全球价值低端的地位决定了其获取不了多少国际利益。再加上,中国还不能拥有过多高新技术的比重,贸易结构不十分合理,还存在产业集中度不高等问题,不能找到产品贸易的平衡点,也相应减少了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

4.针对石油设备出口提出的建议

要想石油设备出口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从提高产品的质量、合理的出口渠道和正确的贸易结构等方面入手。

4.1 致力于高端设备制造

产品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而好的产品才是行业发展的支撑。石油设备制造是

一项具有非常高技术性的行业,其技术就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想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就要加大力度研究出具有高新技术的产品,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不断创新,持续不断的推出新产品,才能满足更多的需求。

4.2 完善设备出口方面法律

世界正处于信息时代,国际贸易网络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但网络贸易也会带来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并完善一定的法律、法规是当前不得不解决的任务之一。只有制订一些与石油设备出口相关的政策,鞭策企业按着一定的规章进行工作,不得违法,减少恶性竞争,才能保障设备出口行业健康发展。

4.3 参与国际贸易协调,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也是加剧了国际贸易的竞争。我国要想在矛盾日益激烈的贸易过程中,维护我国的外贸利益,不仅要参与国际贸易中去,还有融入进去。只有这样才能够建立一个良好的贸易形象,与各国之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维持贸易活动,维护我国外贸利益。

5.结语

从当前的石油设备出口情况来看,我们不仅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但我们只要在提高石油设备技术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出口手段,遵守国际贸易的规定,就能很好的促进石油设备出口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肖光恩.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对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5)

篇4

2.从出口价格水平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上来看,按照需求供给理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出口价格水平提高,国外对出口产品的需求将下降,而国内对出口的供给将上升;相反,出口价格降低,国外对出口产品的需求将上升,国内对出口产品的供给将下降。由于湖南省具有劳动力优势,并且国家和地方政府长期以来贯彻鼓励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因此其出口供给受价格影响程度不是很大。所以,一般来说,出口价格水平的上升会阻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而出口价格水平的下降会促进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即湖南省出口贸易发展情况和出口价格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

3.从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上来看,从理论上讲,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蒙代尔认为:贸易与投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即贸易障碍会促使资本的流动,而资本流动阻碍会促使国际贸易的发生。而日本学者小岛清认为,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分工深化等渠道促使东道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所以从理论上讲,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外商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要从多方影响的综合效应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二、影响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国内因素

1.从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其总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来看,湖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其出口供给水平。一方面,湖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生产规模,从数量上提高了出口贸易的供给能力。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通常伴随着经济效益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以及产品竞争力的提高。因此,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了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且也优化了出口产品结构。所以,从理论分析上来看,湖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促进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发展。即湖南省的GDP水平和出口贸易发展水平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2.从汇率变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来看,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理论界长期以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并且在理论上一直是存在有争议的。所以,汇率对湖南省出口贸易的具体影响,还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判断。

3.从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看,进口贸易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可以按照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方式分两种情况考虑。首先,在一般贸易方式下,初级品和工业制品的进口为出口产品的增加提供了投入品,并且提高了出口国的劳动生产率,尤其是工业制成品进口对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进口提高了出口的竞争力,因此,进口对出口的影响是同向的正相关。其次,在出口加工贸易方式下,由于出口加工是“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国际贸易模式,出口国外产品的投入品绝大部分是来自国外的进口,所以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是相辅相成的。鉴于以上的分析,无论是在一般贸易还是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对出口的影响都是正相关的。

4.从技术投入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上来看,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同时技术进步对国际贸易也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按照技术差距理论,科学技术被认为是一种生产要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可以改变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比较优势。科学技术进步不仅能降低其传统工业的生产成本,而且能促进新兴产业部门发展壮大。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增加出口。当前科技进步在中国及湖南省均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湖南省出口产品中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的基本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科学技术进步对出口贸易有重要影响,并且可以认为技术进步是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

篇5

一、进出口贸易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国际经济环境变幻莫测,我国以进出口贸易为主的企业需要面对更多的贸易风险。加上近些年来国际经济环境萎靡,无形中进一步加大进出口贸易风险,部分国家为应对金融风险不断调整本国内信贷政策,造成我国进出口贸易风险变大,坏账率不断增加,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发展,因为进出口贸易风险蒙受损失的企业多不胜收,严重的甚至出现破产倒闭情况。作为进出口贸易风险发生的重灾区,我国相关企业应该做好进出口贸易风险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身应对贸易风险的能力,最终实现促进企业发展壮大的目的[1]。

二、进出口贸易风险特征分析

社会经济发展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其本身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进出口贸易风险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客观存在性

即进出口贸易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进出口贸易中是“必然”的,因信息不对称、操作错误、认识偏差等的影响,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风险几乎是不可完全避免的。

(二)相对变化性

进出口贸易风险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是因为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等相应地发生改变,且人们的受教育水平、消费能力、消费偏好均有所改变,企业的风险预警意识也随之增强或削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及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表现[2]。

(三)无意识性

进出口贸易风险的产生是贸易主体的无意识行为所造成的,贸易主体作为进出口贸易的主导者,其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上的失误、操作中的差错等均可能引起进出口贸易风险的发生。换言之,进出口贸易风险不包括恶意、故意行为而导致的情况,即进出口贸易风险的发生是难以预见的,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发生的。

三、提高企业应对进出口贸易风险能力的措施

现如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国内进出口贸易受到不小的冲击,因此需要提高进出口贸易企业应对贸易风险的能力,本文中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经验,从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三方面入手,给出提高抗风险能力。

(一)应对价格风险

套期保值是贸易企业应对价格风险的有效措施,指的是将价格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将来现货市场上买卖物品的临时替代物换成期货合约,为现在买进以后售出或将来需要买进商品价格提供相应保险的交易活动。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对同一种类的商品同时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买卖活动,即在买进或卖出实货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同等数量的期货,经过一段时间,当价格变动使现货买卖上出现的盈亏时,可由期货市场上的亏盈得到抵消或弥补[3]。最终在现与期、近期与远期之间建立完善的对冲机制,最大程度降低价格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二)控制信用风险

应对进出口贸易风险首先需要选对合理供应商,只有确保供应商才能确保商品质量,企业进出口贸易进行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首要风险就是信用风险,控制信用风险主要是有效控制客户风险,关键点在于供货方是否具有真实背景、相应能力及诚信度等。所以实际中首先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及准入条件;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做好内控制度建设,贸易开始前对信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全面了解供货方相关信息,确保商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企业以最低价格获得相关商品,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促进贸易企业发展壮大。

(三)应对合同风险

对于合同风险的应对,需要全方位了解《合同法》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知识,还需要在签订合同之前,认真审查合作者的资信情况等必要时委派专人通过工商、税务和银行等渠道,进行实地调查;在签订合同时,仔细斟酌合同的每道条款,参照政府所展示的合同示范文本,保证合同条款的词句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情况[4]。案例企业在签订合同的同时,深入了解了东道国的贸易合同惯例,谨慎使用该国的贸易术语,以及了解各种交货方式的优点和缺点;最后是在执行合同时,安排专业工作人员监督合同条款的落实,最大限度降低贸易合同风险。

四、结束语

针对目前进出口贸易风险的特点,进出口贸易企业应该深入了解风险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风险规避措施。也只有如此,才能确保涉外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并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生存发展空间,最终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磊.进出口贸易专业的工作过程及核心能力研究[J].广西教育.2014.

篇6

一带一路战略使得我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变得更加密切,对广西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得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强化,贸易风险由此不断加大。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其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是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但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全面强化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能力。

1.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1.1 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要求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进程不断加快,对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广西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大省,其各项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近些年来其对农产品进口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施有效的贸易风险控制成为当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要求,其风险控制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各省及各国农产品乃至整个贸易的发展,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来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显得十分必要。

1.2 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高速的发展成效,其所带来的收益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贸易更是呈现出不断高速发展的趋势。而在贸易风险不断加大的当前,其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全面强化对农产品贸易风险的控制,以此提升广西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有效性,争取更多的利润。进出口贸易能否取得健康长期发展,关键在于对全球化背景下贸易风险的控制情况,因此从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情况来看,全面强化风险控制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1.3 有助于减小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损失

贸易风险的存在使得广西农产品在实施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的损失,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沿线各国经济金融的联系更加密切,贸易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将被放大,各项农产品进出口风险会威胁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强化风险控制时减小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及其损失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我国整个贸易发展所面临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1.4 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变得越来越频繁,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借助于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强化风险控制,减小风险损失,进而提升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整体竞争力。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其可以根据现实需求选择性的进口所需要的农产品,实现全放联动的风险控制模式,有效降低农产品进口的成本,更好地满足本地区市场的需求。

2.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2.1 对一带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有限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实施的必然性战略,其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对各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是对一带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不高,使其难以通过与贸易国家之间的深入合作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从比较优势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农产品生产和进出口方面都具有各自的优势,而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其风险性因素不断增加,对其控制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广西在进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还没有对其有效的把握,使其难以通过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服务于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进而限制了其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2.2 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政策不到位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当前在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使其所面临的贸易风险具有不断加强的趋势,长期来看将严重影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目前政府部门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整体把握程度有限,难以根据一带一路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来服务于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各项风险因素的考量不周,对风险的具体识别与规避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现有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施行,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实施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以强化风险控制能力,进而限制了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2.3 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有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强化,使得国际贸易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多,其复杂性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其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难度不断提升。广西农a品进出口贸易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各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其预测的难度不断提升,而大部分农产品进出口企业的规模较小、能力有限,因此在风险预测方面存在事实上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贸易风险具有不断变化和增强的趋势,使得广西农产品贸易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难以采取传统的方法与模式,贸易风险控制的难度不断增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贸易的顺利发展。

2.4 缺乏专业化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方面,其还缺乏专业化的贸易风险控制人才,对其整个贸易的发展都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行业内现有的从业人员难以得到关于贸易风险方面的有效培训,使其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方面的各项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进而限制了整个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广西农产品贸易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其利润水平有限,使其在实施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难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现有的风险控制人员团队得不到有效强化,限制了其贸易的整体发展,因此使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产品贸易变得更为艰难。

3.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3.1 全面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要想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必须要首先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充分借助现有的机遇,提升风险控制意识。一方面,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需求进行分析,对其各项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完善其农产品进出口策略,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情况逐步推进其贸易策略。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市场分析,对一带一路战略可能会带来的诸多层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进行风险防范,提升整个农产品贸易行业的风险意识,充分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3.2 强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能力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能力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得以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的关键性举措。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贸易风险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对现有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修正和完善,根据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现实发展情况,对其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避免其在贸易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要根据整个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情况,创新贸易风险控制机制,充分提升对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预测能力,完善政府部门的各项职能,制定有效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机制,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风险控制能够具有充分完善的保障。

3.3 加强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与应对能力

有效的风险控制得益于对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要想不断提升其风险控制能力,首先要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整个市场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充分借助历史数据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其根源,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依托,提升对风险的预测能力,便于实施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另外,要不断提升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在农产品贸易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规避体系、风险控制实施体系等方法,对各项风险进行识别,形成协调高效的风险控制模式,全面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控制能力。

3.4 实施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战略

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一方面要根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情况,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关于风险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与方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对风险控制方法的应用能力,切实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各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促使各贸易企业通过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外部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中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贸易风险管理人才,充实现有的人才团队,使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与方法能够顺利流入各贸易企业中,保证广西农产品贸易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得以实现健康长期发展。

结语

有效的贸易风险控制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其在贸易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应该从全面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强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加强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实施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战略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对各项贸易风险的控制。以此实现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外贸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桂海论丛,2015(07)

[2]闫德忱,王秀珠.我国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J].中国商贸,2009(21)

[3]成榕.贸易风险防控新机制[J].世界农业,2014(11)

篇7

1.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1.1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要求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进程不断加快,对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广西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大省,其各项农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近些年来其对农产品进口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而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实施有效的贸易风险控制成为当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要求,其风险控制情况将直接关系到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各省及各国农产品乃至整个贸易的发展,对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来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显得十分必要。

1.2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取得了高速的发展成效,其所带来的收益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贸易更是呈现出不断高速发展的趋势。而在贸易风险不断加大的当前,其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必须全面强化对农产品贸易风险的控制,以此提升广西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有效性,争取更多的利润。进出口贸易能否取得健康长期发展,关键在于对全球化背景下贸易风险的控制情况,因此从当前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情况来看,全面强化风险控制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1.3有助于减小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和损失

贸易风险的存在使得广西农产品在实施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很多的损失,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沿线各国经济金融的联系更加密切,贸易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将被放大,各项农产品进出口风险会威胁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强化风险控制时减小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及其损失的关键所在,也是当前我国整个贸易发展所面临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1.4能够有效提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不断实施,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变得越来越频繁,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实现了新的发展契机,其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借助于一带一路发展的机遇,加强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强化风险控制,减小风险损失,进而提升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整体竞争力。在农产品进口方面,其可以根据现实需求选择性的进口所需要的农产品,实现全放联动的风险控制模式,有效降低农产品进口的成本,更好地满足本地区市场的需求。

2.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2.1对一带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有限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实施的必然性战略,其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对各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风险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是对一带一路的把握和利用程度不高,使其难以通过与贸易国家之间的深入合作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从比较优势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农产品生产和进出口方面都具有各自的优势,而随着贸易的不断发展,其风险性因素不断增加,对其控制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广西在进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还没有对其有效的把握,使其难以通过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服务于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进而限制了其贸易的健康有序发展。

2.2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政策不到位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十分关键的影响。当前在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使其所面临的贸易风险具有不断加强的趋势,长期来看将严重影响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一方面,目前政府部门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整体把握程度有限,难以根据一带一路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来服务于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各项风险因素的考量不周,对风险的具体识别与规避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现有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得到有效的施行,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实施风险控制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难以强化风险控制能力,进而限制了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2.3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有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强化,使得国际贸易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不断增多,其复杂性不断提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往来更加密切,其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难度不断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发展的过程中还缺乏对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一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推进,各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其预测的难度不断提升,而大部分农产品进出口企业的规模较小、能力有限,因此在风险预测方面存在事实上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贸易风险具有不断变化和增强的趋势,使得广西农产品贸易企业在风险控制方面难以采取传统的方法与模式,贸易风险控制的难度不断增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产品贸易的顺利发展。

2.4缺乏专业化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在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方面,其还缺乏专业化的贸易风险控制人才,对其整个贸易的发展都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一方面,行业内现有的从业人员难以得到关于贸易风险方面的有效培训,使其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方面的各项技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进而限制了整个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广西农产品贸易企业的整体规模较小,其利润水平有限,使其在实施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难以通过制定和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等从外部引进专业化的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现有的风险控制人员团队得不到有效强化,限制了其贸易的整体发展,因此使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产品贸易变得更为艰难。

3.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

3.1全面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要想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必须要首先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充分借助现有的机遇,提升风险控制意识。一方面,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需求进行分析,对其各项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完善其农产品进出口策略,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情况逐步推进其贸易策略。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市场分析,对一带一路战略可能会带来的诸多层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进行风险防范,提升整个农产品贸易行业的风险意识,充分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促进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3.2强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能力

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能力是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得以实施有效的风险控制的关键性举措。一方面,政府部门要通过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产品贸易风险因素及其变化进行分析,对现有的农产品贸易政策进行修正和完善,根据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现实发展情况,对其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避免其在贸易过程中面临较大的损失。另一方面,要根据整个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情况,创新贸易风险控制机制,充分提升对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预测能力,完善政府部门的各项职能,制定有效的风险预防和控制机制,使得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风险控制能够具有充分完善的保障。

3.3加强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与应对能力

有效的风险控制得益于对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要想不断提升其风险控制能力,首先要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整个市场的变化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充分借助历史数据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其根源,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依托,提升对风险的预测能力,便于实施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另外,要不断提升风险控制能力,通过在农产品贸易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规避体系、风险控制实施体系等方法,对各项风险进行识别,形成协调高效的风险控制模式,全面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风险控制能力。

3.4实施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战略

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企业一方面要根据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沿线各国的农产品贸易情况,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关于风险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培训,使其掌握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与方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不断提升对风险控制方法的应用能力,切实提升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各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要促使各贸易企业通过实施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从外部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中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贸易风险管理人才,充实现有的人才团队,使先进的风险控制理念与方法能够顺利流入各贸易企业中,保证广西农产品贸易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得以实现健康长期发展。

结语

有效的贸易风险控制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其在贸易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断加大的趋势。从本文的研究来看,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应该从全面提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把握和利用程度、强化政府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加强对国际贸易市场风险的预测和应对能力、实施农产品贸易风险控制人才战略等方面出发,全面提升对各项贸易风险的控制。以此实现广西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波.“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外贸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桂海论丛,2015(07)

篇8

尽管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环境中受到了很多不公的待遇,但是最终还是要从经济发展的影响上寻找根源,为此,回顾我国经济与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历程,分析经济发展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的影响,有助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行业明确自身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位置,制订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经济起步阶段的服装进出口贸易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我国的工业发展几乎是零基础,面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帝国主义在经济上的封锁,在服装纺织行业的目标是要能够尽快地解决我国广大人民的穿衣问题。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国家立足国内现有资源,特别是依靠农业基础,凭借天然原材料重点促进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兼顾丝织、麻、毛以及化纤等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经过全国人民的团结努力、自力更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服装纺织行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品种和齐全工业门类的产业部门,为我国的服装纺织产业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阶段,我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主要还在于满足国内的需求,产量主要多用于自给自足,服装进出口贸易的量非常少,出口的纺织类产品也主要是初级产品,被出口用于吸引外汇从而进口国内经济建设所必须的物资。举例说明,在1978年,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额仅仅是24.3亿美元,这一数字在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非常微小,也由于当时我国与国际服装纺织品贸易及世界服装纺织行业的联系很少,因此在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中与国际上的纠纷和摩擦也较少。

二、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的服装进出口贸易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促使我国服装纺织工业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服装纺织产业的发展终于走出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从内需型的导向转变为出口导向型。在这一时期,国内服装纺织工业抓住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基于,不断进行企业改革的探索和深化,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对国有服装纺织企业进行改革,在对外方面,服装纺织工业以增加出口创汇为契机,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向外向型经济进行转变。在经济发展的刺激,以及内外兼顾的发展战略作用下,我国服装纺织行业的工业基础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高,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能力也得到了持续的增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1986年至2001年间,我国的服装纺织品出口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4%,在世界服装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到了1994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的服装纺织品出口国家,并将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现在。2001年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534.76亿美元,在世界服装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4.6%上升到了15.71%,说明在服装进出口贸易方面,我国已经跻身成为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大国。

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能力也在不断得到增强,服装纺织产业的外向型特征不断突显,但是贸易纠纷在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加。这一阶段在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所遭遇的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中,我国往往处于孤立而被动的境地,总结原因有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当时我国还未成为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或MFA(《多种纺织品纤维协定》)成员国,因此在进行服装进出口贸易协定的谈判中,始终无法获得GATT或MFA的支持和保护,使我国经常陷入被动、孤立的境地,因此在迫于压力的情况下签订的协议经常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第二,在进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类似于GATT或MFA这种多边贸易组织的监督和约束,贸易进口方经常以各种借口和理由制造贸易纠纷和摩擦,更过分地会单方面地扩大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设限额度和设限范围,对我国的服装类产品配额进行扣减,相 比于其他是贸易组织成员的国家,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明显不平等的地位;第三,因为当时我国未成为GATT或MFA成员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纠纷中无法通过这些机构解决贸易争端,即使能够上诉到这些机构通常也无法得到公正的裁决。

总结这一阶段,在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由于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地位,使我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纠纷中遭受了很大的经济利益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三、经济发展调整阶段的服装进出口贸易

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002年之后,我国终于能够以WTO成员国的身份正式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贸易。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活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极大了减轻了配额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束缚,使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能够在更为广阔和自由的环境中参与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活动,使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出口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在2002年至2004年间,我国对欧、美市场的服装出口贸易增速达到了32.96%,在欧、美等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也得到了稳步的提升。

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服装进出口贸易业务量的增加,我国在服装进出口贸易中遇到的贸易纠纷和摩擦也在迅速增加,遭遇到的设限范围之广、设限数量之多也是前所未见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统计,我国在进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在世界反倾销案件占了276起中的47起,数量达到了世界第一位。俗话说树大招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上一些国家的警惕,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纷纷把矛头对准了中国,加大了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打击。在这一阶段,各国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摩擦和打击主要通过五个方面的途径进行。第一,故意将世界纺织品配额的释放进程推迟。ATC(《纺织品和服装协议》)规定了成员国要在1995年1月1日到2005年1月1日完成全球范围内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一体化进程。然而,实际情况是各国在进行每个阶段的执行时,其增加的一体化金额远远低于数量,并未达到ATC所规定的配额追加增长要求。这种要到最后的时刻才将配额全部释放的行为不但抑制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且使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长期性的处在扭曲的状态,不利于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欧美等国家长期对中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实行高压政策。这些国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频繁地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进行施压,更过分地是在国际社会中肆意鼓吹中国。美国的纺织品行会还通过联合各洲的国会力量以及纺织工人的组织对世界范围内的纺织品贸易相关议题进行施压,矛头指向中国和印度。在欧美等国家的影响下,世界上共计65个国家相关行业组织签署了《伊斯坦布尔公告》,规定世界贸易组织讲纺织品配额制度延长到2007年底,极大了损害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利益,影响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三,发达国家通过采取双边协定、补贴以及高关税等各种方法和手段达到限制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目的。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统计,2003年,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国家的服装进口关税平均为7%到10%,甚至有达到30%的高关税,是在所有进出口货物中关税最高的产品。根据国际纺织品服装局的数据统计显示,2001年美国的进口关税收入中,有42%是来自于纺织品或服装类货物。此外,美国、加拿大以及欧盟等国家还通过双边协议的方式对非洲及加勒比国家以及其他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给予贸易优惠的待遇,例如免配额、免关税等方式,这种行为一方面对于缺乏优势的纺织业生产地区起到了扶持作用,使国际服装进出口贸易格局遭到扭曲,另一方面是发达国家为了扩大面料出口,变相地对本国纺织业进行补贴的手段。由于我国并不属于世界上的任何组织或集团,不仅不能享受到进口国的优惠待遇,还要受到进口国最严厉的限制,使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遭到了打击,蒙受了不必要是损失。第四,通过各种借口和理由对我国服装出口贸易进行设限。长久以来,欧美国家一直警惕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高度的重视。在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些国家不断地对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进行挑衅,同时采取了各种限制措施。由于这些发达国家十分担心我国的服装进出口贸易会对其国内市场造成扰乱,会对其国内经济发展造成威胁或者损害,因此经常寻找借口讲对于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制裁进行延长。这种对贸易设限的延长,使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长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抑制了我国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也将更加自由化,更加一体化,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贸易保护的现象还将继续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继续保留一定的戏份,并且将不断地衍生出更多新的保护措施和贸易保护的相关理论,通过更加灵活而隐蔽的方法对全球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各个方面造成影响。因此,为了促进服装进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加快世界服装进出口贸易的自由化、一体化进程,关键在于保证世界经济的平衡发展,从而减少贸易保护的情况发生,最终使这种现象完全消失。

参考文献:

王丽萍.纺织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7,(1).

篇9

(一)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1.分析方法选择

由于多数时间经济序列是非平稳的,对其做简单线性回归时,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进而可能会影响分析结论的可靠性。为解决上述问题,Engle―Granger(1987)提出了随机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产生之前,人们对各种经济现象之间关系的分析只局限于定性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往往难以揭示各种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此,Granger(1967)和Sims(1972)提出了运用统计方法检验经济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即所谓“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为避免采用传统回归方法时可能产生的“伪回归”问题,同时,为揭示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因果关系,本文采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方法来分析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为消除误差项的自相关现象,对文中模型中的变量采取了对数形式。本文运用EViews3.1版本软件进行分析。

2.协整检验方法

如果一个序列是非平稳的,但其一阶差分是平稳的,则称此序列为一阶单整序列,记为I(1)。类似地,如果该序列必须经过d次差分后才能平稳,则该序列为d阶单整序列,记为I(d)。根据Engle和Granger(1978)的协整理论,对于两个都是随机游走的变量序列,如果这两个序列的某个线性组合是稳定的,则称这两个序列为“协整”,而且两个序列具有相同的单整阶数是序列之间具有协整性的必要条件。对于变量序列,该检验的一般形式如方程式(1)所示。在方程(1)式中,a为常数项,t为时间趋势项,P为滞后阶数,该检验的零假设备择假设。如果接受假设拒绝则说明变量序列存在单位根,即它是非平稳序列;否则,变量序列不存在单位根,即它是平稳序列。

由于在1978年以前,中国是一个经济封闭型的国家,出口贸易等活动受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这与1978年之后的中国经济运行的环境有较大的区别,因此,笔者只对1978~2004年间的山东省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考察。能源消费的统计数据来自山东省统计局,该数据是个实物指标,单位是万吨标准煤,出口贸易值的统计数据来自山东省统计年鉴(2005),单位是万美元。反映了1978~2000年山东省的能源消费和出口贸易的变动趋势。

(二)山东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协整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1.单位根检验

检验单位根常用的方法有ADF检验法和PP检验法,本文采用ADF检验法。ADF检验结果表明InEC和InEXP序列滞后长度为1时,AIC最小,此时,InEC(Ec为山东省能源消费量)和InEXP(EXP为山东省出口贸易值)序列的统计量t值均大于其显著水平5%的临界值,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序列InEM和InEX有单位根的假设;同时,ADF检验拒绝了这两个序列的二阶差分(d21nEM和d21nEX)具有单位根的假设。因此,序列InEC和InEXP都是二阶单整1(2)序列。由于上述序列均通过了单位根检验且所有变量又是同阶单整的,这样,就可以对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作进一步的检验。

回归方程(5)调整后的可决系数情况表明该方程的拟合度较高,而且其DW值情况表明其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性。对方程(5)的参差平稳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在1%的水平下,该参差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可以认为,参差是平稳的。这表明,山东省能源消费量与出口贸易值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关系(即存在协整关系)。将方程式(5)两边对时间求导数可以得到,山东省出口贸易值增长率每提高1%,其能源消费量的增长率平均提高0.1539%。这说明,山东省的能源消费量增加与出口贸易规模扩大之间关系较紧密。

三、对计量结果的解释

改革开放促进了山东省出口贸易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山东利用日、韩、欧美产业转移的新机遇,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积极吸引国外投资特别是吸引日、韩企业投资,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促进了山东出口贸易的高速发展。1990年山东出口贸易额为34.2亿美元,到2005年,其出口贸易增长到418.5亿美元,15年间增长了1123.7%;另一方面,山东出口一直以冶金制品、纺织品、制鞋、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等高能耗产品为主,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的比重较小(根据山东统计局的数据,2005年,生物技术、光电技术产品、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等低能耗产品的出口额仅占山东出口贸易额比重的5.1%)。可见,山东出口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高耗能的外贸增长方式基础上的,这势必会对山东的能源消费产生较大的压力。同时,能源紧张局面反过来又成为制约山东出口贸易发展的瓶颈因素。

篇10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10日

一、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对经济影响现状分析

(一)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对山西省产业结构的影响。出口贸易与产业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国家根据本国国内的生产特点和优势,生产适合自己的产品。根据这种生产模式能够决定该国国内的产品结构。各个国家通过不断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能够为该国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契机和机遇。通过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能够充分发挥该国的相对优势,弥补该国家的相对劣势。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适合本国的发展要求,不能只盲目地追求高产量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我们也必须选择正确的出口贸易方式。

(二)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能够直接或间接的促进就业。山西省煤炭出口企业和相关的煤炭生产企业能够带来大量的就业岗位,这些岗位包含与其相关的生产和服务岗位。自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不断增多,出口贸易的增多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解决了部分的就业问题,从而促进了山西省经济的发展。

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和其他方面的影响,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在带动就业方面有所下降。有不少的煤炭出口企业出现危机,并带来了工作人员下岗的现象。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带来的就业出现不稳定的状况,这与整个煤炭出口贸易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另外在煤炭出口贸易带来的就业中,有不少的劳动者存在着劳动素质低下的状况。提高劳动者素质也是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行业必须重视的问题。

二、优化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的对策

(一)优化与煤炭出口相关产业结构。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属于第二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适合本地区的发展要求,不能只盲目的追求高产量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山西省要适当降低第二产业的比重,将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一、第二产业中。山西省本身的地理环境并不适合发展第一产业,在保障耕地、林地、草地不变的情况下,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第三产业中。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满足本身的实际情况。

(二)培养高素质的煤炭出口贸易相关工作人员。我们发现,培养高素质的煤炭行业人员是优化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的重要措施。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懂得其他相应知识,注重相应的法律知识、财会知识、管理知识的培养学习。当代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综合性煤炭出口贸易相关工作人员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是一种跨区域的经济活动,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注重本区域内的经贸活动,更加注重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形势,及时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

(三)煤炭出口贸易相关税收的制定要合理。在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都会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护本国利益。针对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出现的税收不合理现象,我们要结合当前煤炭行业实际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在山西省煤炭出口贸易中,税收对贸易发展影响重大,税收的制定一定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利益,使企业真正融入到市场竞争中。并且税收改革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通常各个国家颁布的对外贸易政策是贸易保护的常用方式。我国采取的取消炼焦煤、焦炭出口增值税退税以及其他煤种降低退税率的举措,目前已经产生一定效应。山西省在采用税率方面,除满足国家规定的税率范围外,一定要结合本身发展的情况制定。

(四)提高煤炭开采技术,研发新型煤炭开采设备。山西省出口的煤炭量不断下降,为稳定山西省煤炭出口量,我们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山西省煤炭在开采过程中的浪费率。减少煤炭的浪费量,我们可以从技术方面解决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技术竞争越来越重要,我们应高度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开发使用新型煤炭开采设备,提高煤炭开采质量与效率,从而增强煤炭开采量。只有在效率与质量上有所提高,我们才能在煤炭出口贸易中处于不败地位,增强竞争力。在研究新型的煤炭开采技术时,我们要注意技术的应用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其适用本地的煤炭开采。研发新技术需要我们积极地学习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不断开拓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1]仇兵奎.山西煤炭产业政策演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篇11

二、应用研究

江苏省经济总量位居中国前列,2012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41%,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14.17%。与此相适应,其能源消费量在我国总能源消费量中也占有较大比重,且这一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本文选取江苏省作为应用研究背景,计算其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利用前述嵌套的隐含碳驱动因素分解模型分析导致该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变化的原因。

(一)数据及部门分类本文借鉴刘起运(2010)编制的1992—2005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方法[19],根据2007年江苏省投入产出表(现价)提供的初始数据,自编了江苏省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其他相关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江苏省统计年鉴》《江苏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江苏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同时,根据匹配原则,按照《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的部门分类方法,把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重新划分为29个产业部门(如表1)。由于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具有相对不变性,碳排放系数相关数值来自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编制的《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

(二)出口贸易隐含碳测算根据上述推导模型及处理数据,通过计算整理,我们得到1997年、2002年及2007年间各部门出口贸易隐含碳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1997—2002年间部门隐含碳排放增长显得较为平缓,2002年较1997年出口贸易隐含碳由5703.442万吨(占同期CO2排放总量的31.84%)增长到7138.181万吨(占同期CO2排放总量的34.40%),增长率为25.16%;同期江苏省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89.83%,明显高于这一期间隐含碳的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东南亚等地区经济造成的深远影响,虽然我国政府采用雷霆手段将此次经济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降到最低,但也不可避免地冲击了我国对外贸易。另一方面,联系到江苏省的具体情况,可能为产业结构调整,如高能耗行业的相对萎缩与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可能为生产模式的改进,例如由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移;或者可能为能源使用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即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等。2002—2007年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从2002年的7138.181万吨增长至2007年的34370.21万吨,累计增长381.50%;隐含碳与CO2排放总量的占比也由2002年的34.40%上升到2007年的75.99%。出口贸易隐含碳增长率高于CO2排放总量增长率(117.94%),表明在这一轮经济增长过程中,对外贸易出口产品呈现出劳动密集、能耗高、附加值低和技术含量低等特征。这一方面与我国于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很大关联,江苏省出口贸易总额在2002—2007年期间增幅达到245.56%;另一方面,从2002年间江苏省出口贸易结构来看,以代工为主、通过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控制成本的产业部门如19部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8部门(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和07部门(纺织业)的出口贸易额分别占总额的37.47%、23.14%和12.42%,这也是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三)出口贸易隐含碳驱动因素分析1.整体状况分解结果分析(如表2所示)表2显示了1997—2007年分阶段各因素对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贡献,可以看出:从1997—2007年整个阶段来看,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28666.77万吨,其中,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及进口替代效应始终为负值,为减少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与此相反,消费扩张、投资扩张、出口规模扩张等规模增长因素和出口结构变动效应始终为正值,是驱动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力增长的核心因素,1997—2007年,三个规模增长因素合计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22116.53万吨,出口结构变动效应累计增加贸易碳排放8192.35万吨;表征广义社会进步①的列昂惕夫变换逆矩阵与技术系数变动效应两者累计增加江苏省出口贸易内涵碳排放3461.06万吨,且列昂惕夫变换逆矩阵效应由-234.89%提高为24.63%,说明在江苏省出口贸易经济增长的过程中,1997—2002年与2002—2007年相较经济增长内涵显得更为低碳;同时发现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不明显,1997—2007年累计增长仅191.92万吨,表明江苏省能源消费的结构一直较为稳定,虽然改善能源消费结构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彻底的变革尚未到来。从两阶段的发展变化来看,可以将9个驱动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优化”的驱动因素,另一类是“劣化”的驱动因素。所谓“优化”的驱动因素是指该因素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由促进转变为抑制,或促进效应降低,或抑制效应提高,类似地可定义“劣化”的驱动因素。由表2可以看出,出口结构变动效应、消费扩张效应、投资扩张效应、出口规模扩张效应及技术系数变动效应为“优化”的驱动因素,虽然这5个因素在两阶段均呈现正值,但必须看到,1997—2007年间,上述因素对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促进作用均有较大程度的减弱,尤其是技术系数变动效应的优化,表明江苏省国民生产中间投入结构总体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劣化”的驱动因素包括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变换逆矩阵变动效应及进口替代效应,其中,变换逆矩阵及能源消费结构均由抑制效应反转为促进效应,应引起重视,能源消费强度及进口替代虽呈现负值,但其抑制效应的大幅减弱值得关注。2.分产业分解结果分析(如表3所示)表3显示了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分产业分解的结果。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在1997—2007年总的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中(28666.77万吨),农业、工业、建筑业与服务业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8%、94.84%、0.01%和4.56%。显然,工业行业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据了决定性地位,工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占据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总量的九成以上,而农业、建筑业及服务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长量总量相对较少。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农业、建筑业与服务业低碳化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连年增长也体现出江苏省这三个产业对外贸易生产的“欠低碳化”,绿色农业、绿色建筑与绿色服务的进程仍然任重道远。图2表示不同时段分产业各效应的贡献情况,可以看出,1997—2007年能源消费强度效应和进口替代效应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减少的主要因素,但在2002—2007年建筑业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动效应却为正值,可见,建筑行业在2002—2007年在能源消费的强度上并没有与其他行业一样改善,“粗放”生产占据了主导地位。消费、投资与出口扩张一般都是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在不同产业中表现差异性也并不明显,基本表现为出口规模扩张因素占最主要地位,投资扩张因素次之,消费扩长因素再次之,体现出对1997—2007年江苏省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产生影响的各个产业基本上呈现出受出口规模扩张、投资扩张和消费扩张逐次递减特性。

篇12

在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环境急剧恶化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日益成为全球共同追求的发展模式,这将会对人类生产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能源消耗猛增,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始终处于快速增长的趋势上。据统计,近些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急剧上涨,在2006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由此可见,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出口贸易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其规模的不断扩张也加剧了中国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因此,提出优化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出口贸易稳定发展,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自2000年至今,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增长迅速。出口贸易总额在2010―2014年间共增长7 648.8亿美元,年均增速9.76%。

(一)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中初级产品比重逐年减少,工业产品比重递增,商品中的碳排放量也在不断降低。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出口货物中碳排放主要有高排放的矿物燃料、剂和有关原料以及高污染类的轻纺类产品。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的矿物燃料类产品出口额正在逐年减少,轻纺产品、橡胶制品和矿冶制品出口增长速度也放缓,使得出口货物的碳排放量大幅度降低。

(二)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贸易条件得到改善随着国际市场不断扩大

我国大力发展出口贸易,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近几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市场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据商务部数据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出口贸易主要以亚洲为主,市场份额达到43%;其次是欧洲,市场份额达21%;再次是北美洲为18%;而东盟与非洲分别为8%和2%。2014年,我国出口贸易数量对世界各国都有所增加,仅美国就有13%,东盟达到11%。我国出口贸易市场不再局限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市场也在逐步扩大。

二、低碳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出口贸易市场不均衡,对发达国家(地区)依赖性强

一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市场总体较为依赖发达国家(地区)。虽然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正在不断开拓新市场,贸易范围也不断扩大,扩展了欧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新兴地区,但总体来看,出口贸易市场仍呈现不均衡发展的状态。商务部公布的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数据显示,欧盟、美国、东盟、我国香港地区和日本为我国目前五大贸易伙伴,而对发展中国家份额相对发达国家很少。

(二)各国相继建立碳标准,出口贸易摩擦加剧

目前,我国是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最大的对外贸易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和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我国较其他新兴的经济体更容易遭受贸易摩擦。近年来,全球提倡低碳经济,欧盟和美国等强大经济体企图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影响力,率先制定出碳排放标准,成为低碳经济贸易中的规制者,从而约束其他国家。这将是我国出口贸易市场面临的最大威胁,将导致我国出口企业成本提高,阻碍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出口商品结构层次低,国际竞争力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发展迅猛,然而真正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缓慢,产品创新力和竞争力都不高,依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底端,使得出口贸易的获利空间非常有限。目前,虽然我国科技水平提高较快,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额大幅度增加,但机械制造、运输设备与化学制品等货物在出口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此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出口商品的结构层次较低,导致我国在出口贸易方面只能以量取胜。这样的发展模式使生产原料无法合理配置,消耗了大量的材料和能源,使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全球提倡低碳经济的背景之下,这样高碳量的能源耗费是不可取的,严重制约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出口贸易低碳发展的新路径

(一)国家政策的宏观层面

1.政府应多管齐下,制定和实施低碳贸易发展的总体战略

具体而言,在制定各项相关政策时,都要以低碳经济作为其核心原则,使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政策规划全面融入中国的经济政策、环境政策、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等各个方面,从而确保中国低碳经济的长期健康顺利发展。

2.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相结合支持低碳贸易发展

首先,中国的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必须坚持以低碳经济发展为根本导向。其次,中国应大力开展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具体行动,增加中国的碳汇储备,未雨绸缪,为将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打好丰厚的基础。

3.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推动低碳贸易发展

首先,认真对低碳出口贸易企业与高碳产品出口贸易企业实行有差别化的出口退税政策措施,积极发挥出口退税政策的经济政策杠杆调节作用。同时,对于低碳产品出口做出贡献的行业和企业实施出口补贴,鼓励新兴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贸易发展。总之,从长期来看,中国应该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贸易政策全面推动中国节能减排和出口贸易结构升级发展战略的顺利实行和成功转型。

4.加强国际贸易法律体系建设,应对低碳减排规制贸易壁垒

首先,必须大力普及中国各类出口贸易企业的国际贸易法律知识,使企业掌握与中国出口产品相关的低碳标准制定与低碳减排规制法案的实施情况。其次,不断强化低碳贸易法律体系建设,有效提高中国出口贸易行业和企业的国际贸易法律纠纷与贸易摩擦的应对能力。

(二)出口产业的中观层面

1.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顺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

我国的工业结构还是以资源能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结构粗放,污染排放十分严重。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中国应坚持走低碳工业化发展之路,通过行业技术升级改造,大幅度降低工业的碳排放总量,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加大第三产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

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降低出口商品的隐含碳排放量

目前中国出口贸易增长模式过于粗放,资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产品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国出口产品的“碳泄漏”现象十分严重。因此,需要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使之向低碳、清洁的绿色贸易体系方向转变,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增强我国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

3.转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并降低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源于能源消费,而高碳排放则是对能源的一种浪费。中国不仅要在现有能源结构基础上采用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等方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还要通过技术引进与技术研发创新,采用更多低碳化、清洁型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从而有效降低出口贸易的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量。

(三)出口企业的微观层面

1.出口企业加强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都意味着出口企业要从高碳排放型转变为低碳集约型的出口发展模式,因此在出口贸易规模缩小的情况下,提高单个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出口贸易企业只有加强低碳技术研发和低碳产品的开发,着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才能在未来低碳贸易竞争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生产技术和设备,进行低碳技术的“模仿―消化―吸收―再创新”,使之适合中国低碳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设立专门的低碳技术研发基金,针对高碳排放环节进行专项的技术研发攻关。

2.出口企业开展低碳科技创新,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低碳经济在短期之内的确会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发展的机遇。中国出口贸易企业应该善于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化压力为动力,积极开展低碳科技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树立正确的低碳环保发展理念,将低碳创新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中国出口贸易企业需要培养大量的低碳科技专家和低碳管理人员,从生产和管理两个方面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低碳贸易的发展。

3.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实现低碳减排的互利双赢

国际低碳减排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是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并获取新能源技术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国出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CDM机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获得减排技术与资金,提升减排能力。同时,中国还应该通过有效的政策激励措施,帮助出口企业学习并掌握国际上最新的节能减排技术,鼓励并支持中国出口企业积极开展国际能源技术的转让与合作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7.

[3] 张所续.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0,(4):17-23.

[4] 张为付,杜运苏.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失衡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1,(4):138-147.

篇13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等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推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出口贸易特别是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2012年前三季度,中、西部地区出口分别增长21.5%和43.4%,受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东部地区出口增长仅为4.3%,低于总体增速3.1%。

表2 2008-2012年9月我国出口贸易情况 (金额:万美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度数据 (2013/3/2)

运用国际贸易中的大国关税模型,从局部均衡角度分析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征收碳关税对我国高耗能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以中美贸易为例,美国等发达经济体对高耗能产品征收碳关税,使其世界市场价格下降,出口量下降及高耗能产品出口国遭受净福利损失,有利于提高本国福利水平。

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仍需完善及农民文化环保素质不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农业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碳关税的实施,短期内必然会使出口农产品的成本上升,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进而抑制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长期看有利于发展低碳农业,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产品出口贸易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

(二)碳关税对低耗能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能源消耗最多的工业与碳关税关系最为密切,逐步机械化的农业也意味着煤炭、石油等能源消耗量增加和高的碳排放量,作为再生产过程中提供生产和消费服务的部门,服务业具有耗能少、污染少的特点,但若计算其碳排放量,我国碳排放总量将增加近一半数量,因而对低耗能产业征收碳关税也会冲击我国服务业的出口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服务业和新兴低碳产业,如光伏、核电、风力发电等的发展。

以上分析说明碳关税的征收使贸易摩擦加剧,给依靠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压力,研究其影响对于我国出口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由于本人专业知识有限及相关资料欠缺,不足之处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一,世界范围内还未达成统一的碳关税协定,各国的碳关税政策实施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现有研究成果仅为暂时结论,须结合国际形势和现实发展不断调整变化;第二,由于较难获取权威性数据,本文采取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分析方式,未能得到更深层次的结论,随着统计数据的不断完善,笔者在今后研究中会尽可能以精确数据和合适模型,进一步探究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注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2秋季版)》 (2013/3/2)

参考文献:

[1]陈旭阳.中美贸易中碳关税的本质及其影响[J].中国外资,2010(8):3-5.DOI:10.3969/j.issn.1004-8146-B.201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