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环境设计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日常活动中存在着许多必不可少的基本活动,对此应当提供与之相配套的空间环境。空间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行人对所去之处,都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毫无障碍地通行,不能因为某种形式或程度的残疾而被剥夺参与和利用建筑环境的权利,或不能与他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为此应遵循以下七项基本指导原则。
2.1可及性原则能使人方便地感知、到达、进入及使用环境设施,并对环境施加作用与影响,以完成自己的行为和目的。可及性包含三方面含义:可感知性、可到达性及可操作性。可及性是无障碍设计最基本的原则。
2.2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建筑师不容忽视的一个设计上的功能元素。无障碍设计的对象对环境的感知力较差,有时难以客服某种障碍,易发生危险,因此需要从环境设计方面给予弥补,使其安全使用。
2.3适用性原则建筑及环境的无障碍设计目的是为所有人都能使用,这是面向全体公众改善人工环境的重要原则。无障碍设施在考虑特殊人群的同时,也要考虑健全人的使用,设计师应作出适宜的决策,不能偏重于某一类人群而对其他适用人群造成伤害。
2.4系统性原则无障碍设计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涉及面广。不能局限于某个局部,关键是系统化、体系化,达到建筑环境的全面无障碍,要求建筑师持有动态、系统的观点进行设计,适时地形成点、线、面、体的动态空间网络,实现全面的无障碍环境。
2.5自立性原则通过为有障碍的人提供必要的辅具和便于活动的空间,帮助其提高自身的机能去适应环境,使他们能够独立行动,平等参与社会活动,并形成精神上的自立。
2.6开放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与社会发生联系和体现自身价值的必要手段,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这对于残疾人尤为重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残疾人满足了基本生理无障碍需求后,需要广泛的人际交往以满足自身对精神、心理及信息的需求,开放的无障碍空间有助于这一需求的实现。
2.7舒适与艺术性原则无障碍设施不仅要便于使用,同时应具备美感与舒适,优秀的无障碍设计不能局限于功能要求,还应是丰富多彩的空间设计。
3无障碍设计的对象人群分析
3.1残疾人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残疾为:任何以人类正常的方式或在正常范围内进行某种活动的能力受限或缺乏(由损伤造成)。根据1975年第30次联合国大会提出并通过的《残疾人权利宣言》的规定,残疾人是指那些具有先天性或其他方面的原因,致使身体某些部位中的功能或精神方面的能力不健全,对于日常生活或社会活动完全不能或是一部分不能料理的人。根据国际社会提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在1987年,我国首次确定了残疾人的定义,并写入1990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原文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
在研究无障碍设计时必须明确下列概念:残疾(Disability):定义同上。伤残(Impairment):从病理学的概念上来定义,身体或精神的某一部分的损伤或失去机能,且持久不能恢复的叫伤残。残障(Deformity):由于残疾而使某人处于某种不利地位,以致限制或阻碍该人发挥其根据年龄、性别、社会文化因素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或与他人同等程度地参与群体正常生活。障碍(Handicap):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障碍是由于自身的伤残或失能,或者外界环境的制约,而失去或限制其发挥参与群体正常生活的作用,特别是参与社会生活而产生的功能障碍。其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障碍,例如:盲人看不到红绿灯,是由于自身的视觉残疾;另一方面是外界环境的障碍,例如建筑入口的旋转门、曲形栅栏、高台阶等是轮椅者的障碍。
3.2残疾人的分类世界各国对残疾人的判定标准不同,因此划分残疾的类别也存在差异。美国根据残疾人生理缺陷的具体部位和心智不健全的特征,将其分为:智力落后、重听、聋、语言障碍、重度情感紊乱、畸形损害(包括肢体伤残、侏儒症)、其他健康损害、又聋又哑、多重障碍和特殊学习困难;日本则把残疾人分为8类,即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智力落后、肢体缺陷、病弱、精神和情感障碍、语言障碍、多重障碍。我国根据第一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将残疾人分为5类,分别为:视觉残疾、听力和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对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的残疾人,另列为综合残疾。2006年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及各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重如图1所示。此次调查与第一次抽样调查相比最大特点是:肢体残疾人数量超过了听力和言语类残疾人的数量,达到2400多万,占到所有残疾人数量的将近30%。(数据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公报)。
篇2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egis)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其他信息技术对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一种空间信息系统。
2 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概念设计的意义
大连是中国唯一,亚洲第二个“世界环境500佳”城市。大连的环境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大连现辖3个县级市(瓦房店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建立大连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我们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局下,全面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城市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良好,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质量协调发展。
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项投入大、时间长的系统过程。实施环境信息系统建设本着长远的、战略的、全面的观点,应分阶段分部门的进行,应坚持近期和远期目标,在投资开发和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国内外现有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信息网络和数据处理设施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系统的建设经验,尽快的使系统建成并投入运行。
系统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互联网支持下的开放式系统,使环境信息能够跨地区的自由流通的空间信息系统,形成一个技术先进,性能完善,安全可靠,运行高效的网络化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体系,最终为环境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3 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设计内容
3.1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部分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一般由三个主体部分构成:数据库系统、平台和应用系统。其中数据库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支持,可由空间数据获取、空间数据组织存储和空间数据管理等部分组成;平台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和开发环境,可由环境空间数据查询、编辑、分析、专题制图等部分组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系统为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应用和分析功能,可由环境管理、环境监测、环境规划、环境预测、污染事故应急、城市环境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环境污染模拟预测、自然生态管理等部分组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图见图1。
3.2 系统总体设计的其他相关部分
软硬件及其网络环境设计。软件设计主要包括系统数据库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客户机操作软件,工具软件及其他有关软件的选择。硬件设计包括客户机,图形工作站,数字化仪扫描仪,绘图仪,打印机以及其他相关设备的选择。
系统应用软件设计。应用软件设计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软件的设计、环境管理信息应用软件的设计以及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接口软件的设计等。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在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中占有主要地位,一方面它可能是整个系统的集成环境;另一方面一些环境决策分析必须依靠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来实现。
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的设计。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中一些决策信息的产生要依靠有关的环境模型,环境模型的重要作用在于其对原始信息的分析、模拟、评价、预测和优化功能上。模型库的开发非常重要,本部分的设计包括环境评价、环境预测、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模型的设计以及相应的模型库管理系统的设计。
3.3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结构如图2:
建成后的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应该具有:(1)信息显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建立可视化界面,为用户提供了许多用于显示地理、环境数据的工具。(2)信息查询、统计和分析:系统方便地实现各种矢量数据的空间和属性查询并且能够实现基于区县级行政区域的各种环境、社会经济信息查询。(3)环境分析的功能:环境分析是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分析结果将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4)环境信息的表达:将图形数据和分析结果以表格、图像、报表、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环境信息表示出来。
3.4 数据库设计内容
数据库的建设是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设计最重要的
骤。在设计中应遵守国家和省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提出的标准,以便信息共享。城市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管理如图3所示:
3.5 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基于gis、gps和rs的决策支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以下子系统:资源环境信息管理系统、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大气污染控制系统、水环境污染控制系统。
资源环境信息管理系统主要显示以下信息:街区层(双线道路),街道线层,绿地层,水系层,工业点源,医院,水质监测断面,大气监测点以及相应的属性数据。
环境规划系统即根据环境现状和环境资源条件,给出最佳环境利用规划,在这个系统中环境适宜性评价是基础,影响环境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的地域变化很大,多种因素的地域组合构成了复杂多样地资源环境条件,通过gis和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和评价的模型可进行大连市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辅助规划。
环境动态监测系统是根据对污染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动态监测以及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探索区域性污染整治工程的可行性,为分区部署污染整治骨干工程以及环境规划提供技术支持。
大气污染控制系统,建立大气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网络系统,研制大气污染物浓度值模型,为新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决策支持,建立大气环境-经济-能源系统规划模型,以便于定量研究能源结构合理布局问题,为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政策提供决策支持。
水环境污染控制系统,建立基于gis的水污染规划模型,实现排口处理最优化规划,建立水污染预测模型,为水污染预警服务,建立水污染分析专项系统,为污染源的确立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4 结束语
大连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它从设计到实施都是比较复杂的,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借鉴集成系统的经验,并得到各专业领域专家的支持,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发挥作用的区域性信息系统,为大连地区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桥,徐富春.环境信息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篇3
2.1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的应用,实现了自然环境的有效改造,以适应人类生活的需要,以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其过程中,我们要进行以人为本的环境艺术设计的优化,避免出现片面性的环境艺术设计,促进其人与自然的有效协调,在此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对环境的过度破坏,避免盲目追究经济效益的现象,而应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促进其人和自然环节的有效优化,实现对其传统发展模式的突破,促进其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其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的实现。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试图征服自然的同时,往往不知不觉地变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对象。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资源浪费、城市缺水,这一系列问题都向人们发出警示:人类的行为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孕育在我国传统哲学文化的精华,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这里的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的有效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环节的协调,以完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人与自然学说的认识,确保人与自然矛盾协调,促进其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综合运作效益的提升,以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以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以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于环境环保思想意识的提升。人们对环境艺术风格和气氛的欣赏和追求,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随着人们对绿色生态设计认识的深化,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在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中,功能、结构、配置等;科学选择材料,抛弃有毒、有害、含污染的化学材料,尽可能使用自然材料和环保材料。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舒适消费必须是绿色消费”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绿色生态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合理的、高效能低功耗的环境。
2.2通过对环境设计环节的优化,实现其室内小气候的调节,促进其生物气候调节能力的提升,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进行室内环境极其室外环境环节的协调,促进其对生态化原则的应用,确保其绿色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提升,以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促进其资源环节的协调,实现其经济建设的可循环发展,确保其无污染、无害化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促进环境效益的实现,确保社会综合效益的提升。以有效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运行,实现对资源的有效的开发应用,避免出现一系列的生态环境污染情况,实现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满足环境艺术设计的规范要求,实现其工程设计环节、选料环节的等的优化,确保对其环保性、节能性、安全性原则的应用,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环节的优化。社会发展证明,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社会变革、改变人们生活环境的关键因素。环境艺术设计要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依靠科技进步,加快高新科技的运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为人们创造出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环境。因此,对环境艺术设计者来说,他们的首要任务,是用科学的光芒照亮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道路。合理运用废弃能源,加快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有效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可靠方法。我们的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设计时,不但要注意能源的清洁和搜集,还要加大能源回收和利用的力度,要知道,变废为宝不但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美德。
2.3为了确保环境设计与生态理念的有效结合,我们要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环节的优化,这需要引起相关环境艺术设计师的重视,实现对天然材质的有效应用,确保材质环节的稳定运行。确保生态环保理念的有效贯彻,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其生态理念的和谐发展,促进其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进行其文化氛围的渲染,满足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在此过程中也要考虑建材、技术、构造等要素给人们带来的美感和舒适度,特别是对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群体,更要多加人文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要立足社会生态发展的高度,确立环境设计生态理念,广泛应用科学技术,不断促进环境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篇4
Keywords:conceptual design; design element; design element extraction;encapsulation and creation; geographical feature and modern trend
中图分类号:TU2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6-0068-02
人类的设计活动从远古到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创造了合理、符合人类生存和自身发展需求的空间与环境。特别是在现代生活中,从人们的衣食住行到社会化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精神和物质财富的创造,离不开美的理想追求。一个家庭、学校、商业空间、公园乃至一座城市的环境,都需要设计师、工程师和科学家共同进行设计和创造。所以说:设计是一种开拓性、创造性的活动,而这种开拓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对一个未来从事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能进行实际课题设计任务的机会是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往往采用较多的是模拟课题或虚拟课题的教学方式。而这种局限性又给我们带来另外一个新的领域和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虚题实做”的概念设计,更注重概念与创新、设计方法与设计过程。
我们所面对的设计,除了满足功能方面的需求外,很大一部分的设计则要求根据不同民族、地域、政治、文化、经济、宗教等差异,来满足人们精神、心理、视觉上的需求。从某个角度来说,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设计,它的表现方式体现在视觉语言的表达上。所以我们可以从视觉语言入手,分成若干个视觉元素进行分析、研究,作为设计学科的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规律。根据知觉心理学的特点,一个设计作品既可以使观者产生感性经验,同时也可以刺激出记忆中的经验为基础的联想和对眼前事物的解释。例如,通过线条、形状、色彩等形象的东西,可以刺激人们的视觉经验,从而把视觉形象直接呈现在人们眼前,以满足人们在功能、生理上的需求外,达到精神、心理、视觉上的愉悦和需求。一个好的设计师应当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这种设计活动。
1设计元素的构成
视觉语言可分解为各种元素,体现在设计中便成为设计元素,主要有以下几类;
1.1概念元素:所谓概念元素是那些实际不存在的,不可见的,但为人们意念所能感觉到的东西,概念元素包括了点、线、面。
1.2视觉元素:我们如果不把视觉元素体现在实际的设计之中,不把它变成某种形象化的东西,那么它将是无意义的。视觉元素包括物象的大小、形状、色彩、质感等。
2空间形体的构成要素
空间形体是建筑的内、外部特征,是可见的。空间形体包括视觉元素的各个部分,如形状、大小、色彩等。所有概念元素如点、线、面,在见之于画面时,也都具有各自的形象,在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中对空间形体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
构成空间形体设计的要素是点、线、面。这是存在于所有造型艺术要素之中的,是最基本的。研究这些基本的要素及构成原理是我们研究“虚题实做”概念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因为点、线、面虽然是一种概念元素,但运用在实际设计之中,它们则是以可视的,并具有各自特有的形象特征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2.1点―点在几何学上,只有位置,没有大小。点的连续会产生线的感觉,点的汇集会产生面的感觉,点的大小不同会产生深度感,几个点之间会有虚面的效果。
2.2线―点的移动产生了线,线在几何学上,没有粗细只有长度和方向,,但在构成空间形象时线在图面上是有宽窄粗细的。线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垂直线有庄重、上升之感;水平线有静止、安宁之感;斜线有运动、速度之感;而曲线又有自由流动、柔美之感。
2.3面―线的移动产生了面,面具有长度和宽度,是物体的表面,它受线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形状。面有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等。面又分实面、虚面。实面是指有明确形状的能实在看到的;虚面是指不真实存在但能被我们感觉到的,由点、线的组成或留白而形成。
我们可以在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中看到这种通过观察、了解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其建筑中所用的视觉语言是从大自然中获取了各种设计素材,然后再进行提炼、概括和创新的设计方法。苏州博物馆给人的感觉首先是具有地域、地方特点的建筑,同时,它还具有现代、时代的特征(图1)。设计师把苏州民居建筑中(图2)的青瓦、白墙提炼为黑、白、灰三种视觉元素(图3),并把墙脊、屋脊上的灰瓦、墙线、门窗等归纳为点、线、面等设计元素和设计符号,同时将中国园林的造园术(图4),把这些视觉元素和设计符号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运用设计的辅助元素及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借景、水体、植物、假山石等造园手法,使“苏州博物馆”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在苏州博物馆整个建筑群里,运用了分解组合的构成方法,把一个完整的设计元素,分解为不同的造型要素、视觉元素和设计符号,然后根据建筑构图形式美的法则和规律重新进行组合和变化。这种构成方法有利于抓住事物的内部结构及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解剖事物,从而从一个具象的形态中提炼出抽象的成份,用这些抽象的成份再组成一个新的形态,产生新的美感。这个时候应注意,用分解组合的方法去表现一个建筑的室内、外空间时,应从多视角去分析它,抓住其具有代表性的本质特征,使之在组合成新的建筑空间时,仍然能让人感到原事物的特有面貌,以及产生新的建筑空间之美感。
篇5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形成和发展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人类活动给社会环境以深刻的影响,而人类本身在适应改造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变化。所谓社会心理发展就是描述个体情感需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理论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了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指出:“他人关系在形成个体自我同一性上的重要作用,在个体一生中,个体发展存在八个阶段或关键期。”[1]而且他认为个体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一个危机。根据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解决冲突和危机的能力,个性才得以发展。
具体八个阶段如下。
阶段一: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出生至1岁)。
阶段二:自主感对愧疚感和怀疑感(1岁至3岁)。
阶段三:主动感对内疚感(4岁至5岁)。
阶段四: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至11岁)。
阶段五: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12岁至18岁)。这一阶段是青少年阶段。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即一种幸福感,明确自己要去哪里。对预期中可获得的认同有一种内在自信。[2]在这一阶段,青少年试图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也就是说,随着他们的参照标准从父母转向同伴,他们需要了解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异同。
阶段六:亲密感对孤独感(18岁至35岁)。该阶段是一种与他人建立密切的心理关系的状态,其主要危机是建立真正的、亲密的人际关系。该阶段的个体应能够在不失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上关爱他人。
阶段七:繁殖感对停滞感(35岁至65岁)。该阶段描述的是一种生产能力或自我关注,心理健康的中年人更多把心思放在照顾下一代上,而不再过多地关注自己。他把繁殖感界定为一种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没有这种体验的个体很可能会出现停滞,并且过分关注自我。
阶段八:自我整合感和绝望感(65岁后)。这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个体对自己人生的回顾。如果这一阶段的老年人回顾过去的一生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对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他就会有一种自我健康感,感到没有白活,度过了丰富多彩的有成就的一生;相反,如果这一阶段的老年人感到岁月蹉跎,年华虚度,想要弥补但为时已晚,就会产生一种绝望感。
二、自我概念的定义及结构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各个方面特质的知觉与判断。研究者把其定为“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社会和学业能力的总体认识”,[3]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在人的自我概念形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个体的自我概念并不是对现实像镜子式的简单反映,自我概念包括大量有关信息的整合和组织,如对他人和世界的印象。人们自我概念的来源是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和评价,以及在与他人交往时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虽然在人的一生中自我概念是在变化着的,但它的基础在人幼年时就形成了。儿童从经验中形成自我概念,已经形成的自我概念反过来又影响儿童未来的经验。总的看来,我们可以把自我概念的结构视作一个人的各种同一性的各层组织,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系统。具体结构如下:
三、积极自我概念的自我塑造
积极的自我概念主要体现了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意味着一个人对自我的认同的积极接纳和一个人对自我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包括两个方面。
1.全面客观认识自我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础。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条途径进行:(1)承认自我的价值。我们在别人的目光里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物体,而是有思想有地位有意志的。我们的目的既不是心甘情愿被人操纵,又不是妄图操纵别人,而是仅仅有能力去表达自己。(2)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都免不了要与别人进行比较。进行社会比较是每个人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合理的社会比较策略,对于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3)留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每一种评价都不可能是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评价,学会总结别人提出的建议,归纳总结,才能了解并弥补自己的不足,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自我概念。
2.积极悦纳自我
“心理学家指出,在人们的心理生活中,自尊或自卑的自我评价意识有很大作用”。[4]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毫无价值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身上只有缺点,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什么都比不上别人,丧失信心,产生自卑,这样的人就会缺乏积极性。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概念的核心和关键。只有自信,才能使一个人的潜能、才华发挥到极致。要悦纳自己的全部,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成功还是失败,要学会爱自己、爱生活。一个人首先应该自己欣赏自己,在自己悦纳了自己之后,才能被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不仅仅指的是悦纳自身的优点,对不足之处也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3.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
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积极乐观是积极的自我概念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认真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真正认识社会,在个人与社会的联系中认识人生的积极价值和意义”。[5]“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必然会促进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反过来又会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4.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自我概念是自我的思想、观念,与自己有关的知识、情感和相关事情等抽象出来的图式”。[6]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同时也更加深刻地认识他人和认识社会。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有利于自己和他人的一种活动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5.成功的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指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自信、自尊是积极的情绪体验;自卑、自责则是消极的情绪体验。其实,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是渴望着成功的,期待着被赞美。“当个人的才智与能力在活动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同时,也就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7]
6.准确的自我评价
每个人都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世界上不存在所谓完美的人,即使是圣人也有出错的时候,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太过于追求完美,否则只会让自己生活在烦恼之中。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做到自己最好的程度就要对自己进行鼓励,我们要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不要高估自己,同时也不要贬低自己,只有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同时,准确的自我评价也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方式。
7.适度的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在某种思想指导、影响下,支配自己言行,调节自我心理的一种能力”。人的欲望是多方面的,每种欲望都会带来一个追求目标,它们之间常常会相互“打架”。因此,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意志坚强”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在人生道路上就会一事无成。人要能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衡量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能律己,也就意味着能理性思维,对各种情况都能冷静考虑,是非轻重的衡量有依循标准,不致利令智昏,误了大局。
参考文献:
[1]孙灯勇,郭永玉.自我概念研究综述[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
[2]叶丽红.自我概念与青少年心理健康[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8).
[3]陶琴梯,杨宏飞.高中生的自我概念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教育科学,2002,(6).
[4]樊富珉,付吉元.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2).
篇6
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室内设计系为了模仿日本,把院系的名称改成了环境艺术设计。随后,全国很多设计院校都相继改名。一时间改名称成了时尚,几乎没有人进行冷静的思考。有很少数的专家觉得改名不妥当,站出来进行呼吁但并没有人听取,几年以后,那些主动改名的人也觉得不妥。
在我们国家,环境艺术设计就是室内装饰、装修设计、室内外设计以及建筑装饰等。虽然叫法不一样,但是,内容是一样的,都是以建筑为中心进行的装饰与设计的活动。其区别就是室内与室外,因此,可以看出室内的设计叫法也不合适,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就是没有把室外装饰设计包含在内了,这样就会导致建筑以外立面与小环境的设计为主,使得设计在施工的过程中出现互相干涉的问题。除此之外,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环境艺术设计的叫法也不是太贴切,环境艺术基本把地球表面的所有地面环境都涵盖了,所以,环境艺术设计与室内设计在进行表达时,要以建筑内外的设计为中心。实际情况证明,室内外装修设计主要表达的就是设计的内涵。目前,大专院校要解决设计名称,就应该要把混乱不一的叫法进行统一。
二、现代环境设计理念分析
我们生存的环境虽然有很多人为的疆界,但是,我们的世界还是一个整体。大家共享同一片海洋,同一片天空。人类不断进化的过程,也是用人类的力量对理想的生存环境进行构造的过程。现代的环境设计具有综合性,也是人类居住形态的体现。现代的环境设计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完整地演变过来,是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表现,特别是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对自然与环境主动地产生影响的过程。现代环境设计的提出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大到与整个人居环境的系统规划相关,小到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场所的营造相关。现代的环境设计活动中有很多种分工,然而,分工不代表分家,任何对环境进行的设计都不能与整体人居环境脱离开来,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代的环境设计工作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城市的设计,景观的设计,园林的设计,还有建筑与室内的设计等。现代的环境设计师也算是一个通才,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有较深的艺术与文化修养,每一种审美情趣要健康,就要建立在完整的文化结构上。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是与设计师艺术修养有紧密的关系的,就是设计师自身的艺术观,并且需要与艺术手段互相结合在一起。现代环境设计对各门艺术的展现起到很好的帮助,可以使其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展现,任何一名设计师,都要有较高的沟通能力,把全部的热情投入到设计活动中去,协调并解决所有与人们生存环境质量有关的问题。所以,与其它艺术类别相比,现代环境设计师是一名系统性的协调人员。
现代的环境设计是二战后新兴的一门学科,在欧美受到很大的关注,也是在20世纪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与经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把审美功能与实用的功能结合在一起。现代环境设计具有很大的范围,并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环境艺术工程的空间规划,也是艺术在构想方案中的综合计划,不但包括环境与设计的计划,装饰与空间的计划,还有构造与造型的计划,色彩与材料的计划等。
三、现代环境设计中有关传统艺术的应用
文化形态语言的元素要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领域中去寻找,并且要与现代的科学技术观念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精神层面得到提高。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元素在环境艺术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主要方法如下:一是用形,在现代艺术的有名有实中直接应用传统的图形,它不是简简单单的照搬与堆砌,而是把传统的文化与新的载体进行重新的结合,进而创设一种新的视觉语言环境。直接的使用是一种全新的概念,也是积极表现的一种,它需要把环境与工艺考虑进去,一定要与这些因素互相配合,使用最佳的组合才能把图形的价值增大,把其独特的韵味表现出来。二是用意,在我们国家许多的古代建筑以及室内艺术装潢中,人们对于含蓄的呈现手法比较习惯,无论是外部的形态设计还是室内的空间布局,都会选择较为适合的陈设与图案,要想使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就要把这些特定的环境融合进去。在现代的环境设计艺术中,比较多地通过环境的构成与组成方法来体现环境本体以外的精神。三是形神并举,对于传统文化的审视需要用全新的现代审美的观点,只有对传统的文化有了充分的理解,才能把神延续成意,使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中有更好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的传统来讲,线条不只是长度与方向,厚重感更加重要,它把力量与速度表现了出来,使东方与西方文化间的对话得到促进。我们国家古典的诗词在现代环境设计艺术中就得到形神并举的应用,并且这也是最好的表现形式,在环境设计艺术中结合诗词,会让环境设计艺术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把精神的构想通过现实的三维空间设计艺术得以实现,就像美丽的梦境一样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
四、结语
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时期,设计所具有的方向与使命是不一样的。人们对大自然的索取是带有掠夺性的,工业的公害与人口的恶性膨胀给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造成生态的危机。为了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人们只有把设计作为一种希望,通过各种设计从宏观的角度使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使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更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所以,在现代以及未来,设计会走向城市,走向民众,它也一定会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的结合在一起。这是毋庸置疑的,对环境进行改善,对环境进行创造,也是21世纪全球人类文化活动的一个重点,所以,人们都应该高度重视起这一问题,并为此付出实际的行动,为环境改善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陈小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知识[M].环境出版社, 2013.
篇7
国内在很长一段时间,指导建设方针是:经济、实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注意美观。这也是建筑教育所遵循的方针。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不满足仅仅是经济和实用的要求。这时美学从工程学科的附属物中逐渐的脱离,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艺术学作为美学的重要分支在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也就呼之欲出。
1.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1.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在谈到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由来有两位重要的人物不得不提;张绮曼和郑曙旸。张绮曼被誉为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领军人物,她是我国室内设计专业公派出国留学日本第一人。而郑曙旸则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他认为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的提出与日本环境艺术不无关系。
回顾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从最初的室内装饰到建筑装饰,再由室内设计到环境艺术,以至于环境艺术设计这个称呼的传开,经历了不断扩展的过程。但环境艺术设计这个称呼争议是很大的,直至现在也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如果说环境艺术概念的提出是向更大更广的方向发展,可为什么在一步步扩大发展的过程中“设计”却没有多少呢?直到现在许多的环艺毕业生仍然是做“装饰”而多过于设计。
1.2 人居环境设计大学科的由来与发展
提出人居环境这个学科群的概念的人是中国设计界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吴良镛院士。人居环境学科的由来,从100年前城市规划学的先驱酝酿“ 田园城市理论” 与“ 区域观念” 起,1987年2月在“建筑学的未来”会议上,吴良镛院士正式提出“广义建筑学”。然而伴随着认识的深入,吴良镛院士逐渐理解到不能仅囿于一个学科而应从学科群的角度整体探讨学科发展,因此提出了“人居环境”这个众多学科的“学科群”的概念。2001年,发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提出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
通过上述人居环境从提出到发展的过程可以明显的看出。人居环境设计或说是人居环境这个概念来源与城市规划的领域,经过不断扩展和完善变成了一个学科群或是大学科的概念,它主要解决的是与人类居住环境有关的一切工程设计包括,建筑、规划、园林。
2.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学科的概念和内涵
根据上述两个学科的起源和新时代赋予的契机,我们分别引用两个学科的学术领头人郑曙旸教授和吴良镛院士,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和人居环境大学科分别做出的学科概念和内涵。
2.1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概念
郑曙旸清教授认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是扩展到整个的一种设计和艺术领域的创作的理念。从狭义上来说,环境艺术设计是运用艺术手段,根据建筑提供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一种特性,来进行空间组织。也就把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都涵盖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其内涵可表述为在空间限定和时间序列下用艺术手段去处理静态实体和动态虚形的关系。因此,它从两个方面考虑,一个就是它的空间的限定。第二个层次就是时间序列的概念。
2.2 人居环境设计学科的概念
吴良镛院士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广义上来说,是一门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人居环境科学从狭义上说以建筑、园林、城市规划为核心学科,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较为全面、系统、综合地加以研究,集中体现整体、统筹的思想。发展人居环境科学。学科的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而能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2.3 两者概念的交集——园林
从上述两个学科的狭义概念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不论是环境艺术设计还是人居环境科学在狭义的概念上包含了园林。环境艺术设计是室内+园林的双重组合,人居环境科学则是建筑+规划+园林三位一体的组合。如果单纯从各自学科的角度出发这种分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3.环境艺术设计与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
2011年8月下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在文学门类下“蛰伏”多年的艺术学独立门户,升级为门类,即第13大类学科。一级学科由89个增加到110个。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同时升为一级学科。在此我们选用:建筑、规划、园林、环艺四个专业的全国高校前五排名的数据入手去分析两者的异同。
环境艺术设计和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点:
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主要以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核心知识,强调客观地、科学地创造理想的人类生存空间,其用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原理来设计有用物体的进程。主要关注的是功能、技术、经济方面,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更注重实践应用。辅助以艺术课程训练、实践,但是占的比重较小,涉及范围较小,掌握最基本的表现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以图形形式设计、造型设计、装饰设计为核心知识,使其成为一种艺术手段,美化人类生存空间,其关注人类行为审美情趣以及美感。主要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强调造型语言的表现。在清华同济类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与建筑关系密切,课程设置偏向建筑设计等方向。但是与人居环境设计类专业划分较为明显,一般不同属一个学院一个系。在各大美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则侧重培养艺术性人才,同时辅助以各类设计基础,但是占的比重不亚于艺术课程。
4.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艺术设计与环境设计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都十分广泛,都属于快速发展的学科。再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与人居环境设计的异同点的分析,希望能给广大的有关环境设计的同仁以帮助。
【参考文献】
[1]代锋.从“环境”到“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传媒.2009,(03):53-57.
[2]刘晓娜.环境艺术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71-86.
篇8
环境设计;拆分;整合;多知识模块;设计教学
一、多重效益并重:基于环境设计专业内涵拓展下的环境设计教育
环境设计包含室外环境设计与室内环境设计两个方面,是一个以环境和人为研究对象,以环境真实情况与人的需求的详细数据为设计的基本要素,旨在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专业。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多为美术特长生,往往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部分学生在设计中查阅众多成品案例,模仿或套用设计任务相关案例的设计手法和元素,而对场地特征、场地的条件限制、场所精神的科学分析投入精力较少,也因此导致了设计方案与实际脱离的结果。尤其在环境设计专业内涵拓展的今天,判断设计作品的好坏不再局限于美学效果一个方面,设计作品是美学、生态、文化、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并重的综合结果,所以设计方案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与真实的数据基础之上。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设计过程拆分为多个阶段,每一阶段对应一个知识模块,设计完全建立在对场地的解读之上,先分再整,以求获得最优设计方案。
二、拆分与整合:环境设计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框架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设计课程,可依据设计过程将教学框架拆分为环境认知、设计资料解读、概念构思、空间功能组织与建构、方案表达五个阶段。教师通过细分环境设计的过程,让学生模拟真实的设计过程,从接受一个设计任务开始,经历现场踏勘、基地分析、环境认知、行为观察、功能解析、流线组织、创意构想、空间建构、形体塑造、构件组合、细部推敲、综合表达等一系列设计环节,从而实现学生构思和表现技能的综合应用训练。
1.环境认知
环境认知,是对环境的客观条件、尺寸、尺度、行为影响和审美的一种经验积累过程,其包含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两方面。感性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现场感受和影音记录的方式直观地捕捉场地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总结出一系列如阴冷、亲和、喧嚣、空旷、荒凉等形容词作为关键词,描绘感性认知结果,并依据学生收集的资料,罗列出高频词汇与现场捕捉对象,从多到少依次排列。理性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以感性认知为基础,对于直观可见的对象,借助测绘工具测量设计对象的空间范围、空间物质要素的物理尺寸与位置,并分析其比例、尺度、形状、质地、颜色等与感性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于光照、气候、温湿度、水质、声强、风速等容易忽略的不可见因素,通过相关专业技术手段与资料查询等方式获取信息,并以叠加的方式汇总于空间信息之中,同时观察不同时段对使用群体分布、类型及行为方式的影响。这一过程中,部分技术手段超出了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范围,所以需要其他专业教师协同教学,以求获得更为科学、真实的第一手资料。
2.设计资料解读
解读是一个分解、分析、理解、提炼、比较、总结的学习过程。该教学环节中注重资料搜集与整理:学生从书籍、杂志、图片、实物、网络等渠道获取同类型作品的相关资料,尽量做到全面、完整,资料不仅包括平立剖面图、实物照片或模型,还应尽量包括介绍文章、设计师构思草图、相关评论、使用评价等,以便对设计对象进行全面了解。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与解读,用自己的眼光认识作品,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为以后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分析、解读应突出重点,尽量包括设计理念、设计手法、空间分析、功能模式分析、流线分析、结构形式、材料运用、环境处理等几个方面内容。从对环境空间和形态的解读入手,解析空间结构与氛围的关系,形态和客观条件特征对于空间的适应、矛盾和冲突。理解在环境设计中应如何充分利用适应点,对矛盾点进行巧妙解决,对冲突点进行改善,积极寻求空间形态、功能与效益的统一。通过解读设计资料,学生可掌握同类型设计案例的设计方法,更能培养“方案出自场地”的意识,有效避免天马行空、脱离客观条件限制的设计成果。
3.概念构思
概念构思,是一种在复杂模糊的设计背景条件中寻找“设计出发点”的概念化思维过程。此环节中,学生因知识构架的局限性,往往容易被某一事物从具象演化成抽象物体的思维局限,忽视场地条件的限制,因此设计方案常出现脱离实际或词不达意的情况。所以在该教学阶段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设计对象相关的资料,将感性认知通过理性的开拓性思维转化为概念性设计。具体过程为:在综合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归纳整理设计内容,着重场地待解决的问题与体现场所特征,以全局观念分析场地与背景、场地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美学、经济、生态、社会、文化效益的综合,提炼和概括出场地设计主题,并围绕主题细分出各空间节点的主题,着重体现主题与场所特征和氛围的匹配。要求用以图文、图表、图示为主的图文并茂的方式表达,努力达到用明确、浅显的图式语言表达抽象的设计概念的目的。
4.空间功能组织与建构
组织,是一种对功能行为、建构方式、审美感受和空间造型等方面进行讲究效能的空间整合的过程。本阶段,学生在概念性设计基础上,综合运用已学的专业知识进行完整的设计过程演练,体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要求学生从场地出发,综合考虑时代背景下使用群体对空间类型和功能的需求,避免一成不变地套用相关设计导则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初学者常对功能空间的属性缺乏细致理解,导致空间与行为间的联系脱节。另外,学生较容易忽略功能与功能之间的关联,使方案出现多个孤立的功能空间,缺乏过渡空间和由基本形体演化而成的异质元素,难以丰富空间层次;缺乏对建构方式的推敲,较少整体考虑结构与造型、空间氛围,未能将空间元素和造型与空间氛围良好契合,导致方案效果不佳。对此,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调研材料,并熟练掌握直线、阿米巴曲线、折线、弧线、钢琴线、矩形、圆形、不规则形等的特性与情感,针对具体对象,根据需要选取空间要素,围合黑、白、灰多层次空间,以满足使用者的不同需要。所以,空间要素对空间的建构尤为重要。建构,是一种对空间界定、空间造型、力学特征、材料功效、构件加工等空间建造问题的研究过程。该设计过程是在空间概念设计的基础上针对空间形式的设计,体现材料、构件和尺度的关系。即根据空间的功能,定义各空间的大小,体现完整的空间概念与构建形式(结构特点),体现材料的特性与空间结构的关系,体现实体空间与构件单元的关系,体现构件组合与连接方式,体现实体空间与人体尺度的关系。该阶段要求学生利用各种不同的空间元素建构封闭、半封闭、开敞、半开敞空间,仔细推敲形体塑造、构件组合与细部设计,并且注意方案内容是否符合设计规范。
5.方案表达
表达,是一种运用媒介沟通思想和传递成果的过程。按媒介,表达可分为手绘与软件制作两类。手绘是设计师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它能快速记录设计师的灵感,在快题设计、方案概念设计及各种分析图绘制阶段尤为重要;软件制作作为一种更能直观地观察设计意图与成果的手段,已成为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单元。从方案形成的全过程来分,软件可分为数据获取与分析软件(如日照分析软件、GIS软件等,利用这类软件可以获取精度较高的基础数据,有利于保证方案的科学性)、模型构建软件(如CAD、天正、SU、3D等)、后期制作软件(如Lumion、VRay、3D、PS等)三类。除此之外,设计行业的软件有拓展到以动态模拟的方法评价与检测方案合理性的趋势,可有效帮助方案趋于理性、科学。但是,本科学生往往在该阶段较为重视表现,注重图面效果的好坏,容易忽视对设计合理性的分析与评测。所以,设计过程可采取阶段式成果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
6.整合
考虑学生的接受性,拆分的环节可从易到难单独设立章节式的训练,在每一个训练模块中先选取较易或较明显的案例,让学生尽快掌握每个阶段的学习方法。虽然训练不以某一具体案例为线性内容展开,但通过这种篇章式的单独训练掌握各模块内容是拆分的学习目的。但是,单独的拆分训练无法让学生良好地应用所学知识,甚至可能引发学生片段式的思维方式,所以需要一个实际案例综合学生所学知识,使学生融会贯通五个模块内容,在实践中学会应用。
结语
拆分与整合的多模块式训练方法,是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特点,细分环境设计过程,注重思维和能力训练的模式。其根据设计过程划分五个阶段,建构了分解递进式的科学训练模块,再以实际案例为落脚点,综合消化所学内容,以达到学生掌握设计课程,理性、科学设计的目的。同时,该模式也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有效规避了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的弊端。
作者:王宽 李涛 陈祖展 单位:南华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南华大学教研与教改项目(2014XJG-YB18,2014XJG-YB2)。
篇9
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
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很多优秀理念值得借鉴,将其意境结构应用到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对于设计水平的提高十分有利,同时也能够使传统与现代充分结合,进而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美学体验。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的分析能够使两者的结合更加充分,无论对园林设计领域还是对人类而言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概念及基础
(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概念。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主要指不同的园林设计效果所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以及园林与人之间的动态关系。一直以来,对意境的表达都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主要目的这一[1]。传统园林的设计强调以自然美为主,但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在坚持自然美的同时,人文美也需要有所渗透。根据园林作用的不同,其所体现的人文美会存在很大区别。以中国古代的皇家园林为例,设计过程中不仅体现了自然美的因素,同时也体现了皇家富丽堂皇的人文美因素[2]。相对而言,私家园林便会表现出另一派景象。人文美的差别是导致园林意境存在不同的主要原因,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结构即体现着时展的特点,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二)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基础。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生成基础主要包括生理基础、心理基础以及审美基础三方面内容:首先,园林意境结构的设计与符合人类生理发展的特点,这是保证其能够被人们所观赏,进而实现其功能的主要因素。其次,不同的意境结构设计能够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以心理基础为出发点来实现。最后,园林意境结构的设计要符合不同层次人的审美需求,这也是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设计的一大基础。
二、现代景观环境特点
现代景观环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人文以及生态两方面,具体如下:
(一)人文特点。
现代景观的人文特点体现在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坚持这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的重视程度开始逐渐提升,在此基础上,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被提出,并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就目前的情况看,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建筑等各个领域当中,现代景观环境同样需要体现这一理念,这是其人文特点的主要表现。
(二)生态特点。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各行各业在运行过程中都必须保证能够实现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节约两个目的。现代景观设计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来实现,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关注环保问题,同时还要尽最大程度避免资源的浪费,这是现代景观设计生态特点的主要体现[3]。
(三)时代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对景观环境设计的要求也会有所变化,因此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一定要体现时代的特点,要使设计成果能够符合现代人们的要求,达到与时俱进的标准,才能使应用水平得到保证。对于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人员而言,认识到这一特点非常重要。
三、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
为将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渗透到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使两者能够充分的结合,可以通过以下手段来实现:
(一)吸取传统优秀理念。
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存在很多值得借鉴的设计理念,对此,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加以借鉴[4]。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对人生理、心理以及审美特点的重视便属于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必须借鉴的几方面内容。例如:在对城市公园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便需要注意上述三点问题。城市公园的功能主要在于为人们提供休闲与娱乐的场所,其服务人群年龄跨度较大,即包括年轻人,同时也包括老年人群,为保证景观环境设计能够与人的生理特点相符合,在对台阶等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这样才能使景观环境设计效果达到更好,同时也才能体现以人文本的重要理念。
(二)体现时代文化发展特点。
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不能刻板的照抄照搬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要体现时代文化的发展特点,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要加入现代的元素,同时还要体现不同城市的不同文化特点,这是保证设计效果能够得到大多数人的接受的主要途径。例如:在对西安的景观环境进行设计时,一定要体现出其古都的特点。
(三)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渗透到现代景观设计过程中,使其设计效果能够在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在对树木进行种植的过程中,为提高其成活率,进而避免树苗被浪费,需要选择与城市的环境相适应的树种,同时在树木的成长过程中过程中,还应从其特点出发,指派专门的人员对其进行一系列的培育过程,以确保其能够健康成长,从而在改善城市形象的同时,也达到可持续发展理念对环境保护以及资源节约的要求。
结语
综上,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中对人的生理、心理以及审美特点均较为重视,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过程中,需要延续这一优秀设计理念,与此同时,为使其能够体现现代化的发展特点,还必须将时代的文化渗透到设计过程中,使其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要求,这样才能使现代景观环境设计水平得到提高。简单的说,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的应用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这是改善设计效果的重要途径。
作者:王俊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湘昀.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结构对现代景观环境设计的启示[D].湖南大学,2005.
篇10
居住环境决定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劣,而室内环境设计作为人类改善自身环境的载体,被寄予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重含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室内设计在城市建设的阶段得到了蓬勃发展,但在人们尽情享受着史无前例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遭受着因城市化而产生的污染物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今,低碳成为各个行业的风向,作为高能耗的室内设计行业,运用低碳理念改变当前室内环境设计的状况,以低碳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前景,具有重大研究意义,也是本文探究的主要问题。
2、低碳设计及其相关概念分析
2.1 低碳设计。所谓低碳设计是指使作品形成的过程和使用的过程,尽力减少能耗,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们应该注意节约各种能源,从材料选择到流程设计积极提倡并实践低碳生活。i低碳设计必须要考虑三大因素即环境因素、资源因素及能源因素。低碳设计所注重的不仅是设计过程,更主要的是在未来使用过程中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最小甚至是零排放。
2.2 相关概念分析
2.2.1 绿色设计。绿色设计的核心概念就是创造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规律的设计系统。ii绿色设计(Green Design)也称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环境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环境意识设计(Environment Conscious Design)。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质量等要求。绿色设计的原则被公认为“3R”的原则,即减量化原则(reduce),再使用原则(reuse),再循环原则(recycle)。
2.2.2 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就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到设计领域。这一创新的设计思想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流程中的每一步都允许对其中的一些关键元素(环境、社会和经济)进行整合、分析、优化。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节能室内艺术设计观念,是指室内设计从观念构成到设计、施工,直至最后拆除报废的全过程应符合绿色环保的原则。
2.2.3 生态设计。生态设计,也称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生态设计要求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生态设计活动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商业角度考虑,降低成本、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以提高竞争能力。
3、室内环境设计的概念与内涵
3.1室内环境设计的概念。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室内环境设计的实质就是为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要求和精神要求,通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以功能为核心,以艺术为表现形式,以美化环境为目的而进行的建筑内部空间环境的设计。iii室内绿色环保设计就是室内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节能的艺术设计,它是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是今后室内设计的必然趋势。
3.2 引入低碳理念的室内环境设计。低碳设计理念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注重装修过程中的绿色环保设计、可利用资源的再次回收、装饰产品的环保节能,从而减少室内环境设计的二氧化排放量。低碳室内环境设计理念的内涵就是在低碳理念的引导下,运用和推广低碳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建筑技术等高效节能的新技术,与设计艺术结合,创造出亲和自然的空间,以最少的能源达到最好的效果,减少对室内设计过程、使用过程各个环节产生的废弃物及能源消耗,并对产生的废弃物进行优化处理。
3.3 我国室内环境设计现状与问题。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带动了室内环境设计行业的蓬勃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室内环境装饰设计教育观念跟不上该行业的发展,造成室内设计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行业界限不清导致行业管理无法规范;利益的驱动使得装饰材料以次充好;装饰施工中也引发出的种种问题,造成生态环境极大破坏。
4、低碳理念在现代住宅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4.1 空间设计。低碳设计理念下的空间布局,尽量做到创意、美观、简约。减少主人因空间不合适而不断改造空间的次数,从而真正低碳减耗。创意的空间设计含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概念,应根据家庭的不同发展时期进行空间的灵活性设计,避免出现不合理的空间设计在后期处理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室内设计中可以利用家具和装饰的灵活性进行分割布局。建筑物必须考虑好空间布局的问题。
4.2 低碳家具。在室内环境中,家具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它的实用性,在室内设计中与人的各种活动关系最密切的,使用最多的应该说是家具;其二是它的装饰性,家具是体现室内气氛和艺术效果的主要角色。因此,鉴于家具在住宅室内环境中的重要性,住宅中选用家具或设计家具是要尽量考虑使用低碳家具,符合低碳家具的标准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家具材料符合绿色材料标准;家具可回收,可循环利用和增加家具使用寿命。
4.3 光源设计。在住宅室内环境中,绿色照明要满足人类的视觉要求,不同的空间满足不同的照明需求,照度稳定和均匀,设计合理的亮度和色彩,否则就会浪费资源。玄关的照明应该是柔和而明亮的。根据空间功能需求,客厅承载着家庭公共活动的诸多功能,应有主光源、次光源之分。在进行照明设计的时候还应该结合整个空间、家具的色彩和材质配置灯光的色彩,尽量创造出适合氛围的照明,同时要防止光污染。
4.4 低碳经济的健康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室内设计提供新的材料,设计材料从自然材料发展到金属材料,再到复合材料,过去的高能耗建材产生的建筑污染物令人发指,使用可重复、可循环、可再生材料是很有必要的。充分利用可再生材料替代过去成本高、污染大、淘汰率高的材料是低碳设计的另一设计思维。在室内设计中使用绿色建材能够明显降低对传统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更容易降解。
5、结束语
室内环境设计这门学科是以人类社会与生态和谐双赢为最终目标,面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室内环境设计应当以人类社会与环境生态和谐发展为指导思想。时代在进步,室内环境设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在当前能源危机的情况下寻求一条新的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使用新技术改善当前高能耗状况,改变当代人类生活方式,面对当前环境问题,以便更好的应对。
注释:
i 韩卓君.基于低碳理念的室内环境设计研究――以住宅室内设计为例[D].青岛理工大学,2011.
ii 宋变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生态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
iii 丁铮.室内环境装饰的低碳理念与创新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4).
【参考文献】
[1]丁铮.室内环境装饰的低碳理念与创新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04).
[2]韩继红.沪上・生态家导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杜肇铭.低碳经济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J].文艺争鸣,2010(12).
篇11
二、环境设计的首要任务及与感知系统能力的关系
在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过程中,建筑物是人们改变环境最主要的方式,很多人类创造和改变环境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建筑物来实现。因此,如何调节好环境、建筑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环境设计最主要的任务。如果想要调节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本身的感知系统能力,深入了解需要进行设计改变的环境的周边环境以及人本身对环境设计的需求,确定选择哪种设计方案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调节好环境、建筑与人之间的关系。由上述可知,对环境设计而言,感知系统能力的存在非常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环境设计的评价标准以及与感知系统能力的关系
环境设计虽然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但如今仍然不存在比较明确的评价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环境设计的要求越来越多,这也就使环境设计的评价标准变得越来越高。并且,环境设计的标准具有多变性,对环境设计的标准而言,它不仅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变化,还会因为地域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环境特点不同而不同。虽然环境设计的标准一直变化,但还是可以确定一个大概的环境设计标准。在进行环境设计时,要想达到这个环境设计标准,就必须通过感知系统能力对其周围环境进行调查分析,了解使用者的内心需求及喜好,了解周围的风土人情,环境特点。充分做好以上工作之后进行环境设计,不仅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能达到当地环境的设计标准。所以,环境设计与感知系统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联,想要更好地进行环境设计就必须充分发挥感知系统能力。
四、环境设计的分类以及与感知系统能力的关系
环境设计也可以说是对我们如今生存空间的一种创造和改变。环境设计创造和改变的主要是我们生存空间的某个生活要素,而不是整个生存环境,环境设计也主要是通过创造和改变这些要素从而使环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环境设计可以大到某个国家城市的环境设计,也可以小到某个社区家庭的环境设计。无论大小,这些环境设计都可以分为两种,对自然环境的设计与人工环境的设计,而自然环境也可以通过创造改变成为人工环境。对于人工环境设计来说,主要可以分为室内室外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及公共建筑设计等。对不同种类的环境设计来说,所需满足的需求是不同的,所需达到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对不同的环境设计来说,绝对不能选择相同的方法和手段,一定要通过感知系统能力对使用者的需求以及周围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在充分了解这些因素之后再决定如何进行环境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环境为人们服务,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不断实现环境设计的目标。
篇12
简约风格室内环境设计的主要思想概念就是简约主义,简约主义最早可以上溯上上世纪初期。作为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一直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少而又少”是很多设计师和学者所认为的简约主义核心内容。简约主义谁崇尚简化,无论是原材料还是照明亦或者色彩等各种设计元素都最好简化到不能再简化为止是最好的。因此,很多简约主义设计在设计元素上极其含蓄内敛,没有绚烂和繁琐的设计元素,都是以少和简取胜。简约主义风格设计从概念上来说就是一种对繁琐与复杂加以摒弃的设计,在设计风格上追求简洁和明了。人们对简约主义目前的定义是以后总对事物最本质价值寻找的思想,通过对空间布局的比例设计达到化繁为简,能够很好的剔除阻碍人们欣赏的元素,让空间和形式以最简单直接的面貌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现代简约风格的重要设计理念是细腻、精准、简单,通过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计将简朴的淋漓尽致将材料等最最原始本真的状态表现出来。
现代简约风格居室室内环境设计定位和具体分析
现代简约风格在居室室内环境的设计定位上主要是让身在其中的对象能够获得一种不被环境包围的解放和释然,使人与家具等环境要素脱离空间的概念实现和谐相处。现代简约的居室环境不能是浓妆艳抹过于花哨的,而应该以宁静利索为主。在用色的定位上虽然不是说只采用一种颜色,但通常来说主题颜色最好要少之又少,至于点缀颜色最好不要“喧宾夺主,只需要在整体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好。至于装饰材料最好是天然的,无需过多的修饰和艳丽的色彩,整体的设计以横平竖直为主,对材料的本体加以还原。现代简约风格居室室内环境设计中大理石、花岗岩等天然石材和天然木材是比较常用的,这些来自于自然的材料,能够更好地拉近人与材料及自然地距离,使空间环境更加亲切和极简。根据现代简约风格设计的概念和定位,室内环境设计具体可以从以下要点入手。
1.客厅的设计要点
客厅是居室中招待客人和日常休闲生活的主要区域,对整个居室环境有很大的牵制作用。其家具摆放设计应该以人流方面为主,尽量使其显得更加开阔。在现代简约风格下,客厅必须尽可能低简洁大方,但大气中还应该透露出一些家庭的温馨。在背景颜色搭配上可以选择米黄色,装饰上则可以选择黑色胡桃木等,这样能够显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审美观,使其空间环境更加活泼一些。客厅的墙壁装饰应该以简约为主,可以装饰少量的装饰画,根据主人喜好选择的装饰品能够使主人心情更加愉悦。在色彩和比例的选择上,应该着重整体的协调,尽可能地规划出一个全家人都喜欢的居家风格,这样才能让客厅成为全家人都喜欢的聚集场所。
2.卧室的设计要点
卧室主要以睡眠为主,所以在设计上应该着重其睡眠功能的发挥,充分满足用户睡眠功能的要求。在房间比较充裕或者客厅较大的条件下,为了使卧室空间更大,可以拆除卧室原有的卫生间。不管怎么说,卧室是人们从工作学习状态进入睡眠状态的过渡场所,在设计上必须要让人感受到温情和休闲以及舒适、愉悦等氛围。再对卧室的美化过程中,应该巧妙地选择暖色调的色彩和光影效果,也可以加入一些单色的绿化点缀和织物装饰,使卧室空间环境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将各种干扰因素减少到最小,保证居室主人能够感受到卧室的休息和睡眠氛围。
3.餐厅的设计要点
篇13
一、环境设计定位
环境设计是对人类的生存空间进行的设计。广义的环境是指围绕和影响着生物体周边的一切外在状态,所有生物包括人类都无法脱离的这个环境。狭义的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人类意志的人为环境。环境设计就是要解决“人—建筑—环境”之间存在的各种不协调因素使其和谐统一,营造出完美时尚、舒适宜人的人类生活空间。具体可概括为五个方面:1.以人为中心,研究人的行为特征,考虑人的使用要求,在设计中尽可能地做到方便、舒适、顺畅,以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舒适度;2.进行生态、文化的保护设计;3.考虑环境的归属性和认同感;4.通过对环境空间的设计,传达美感的信息;5.环境设计要考虑到人类行为的多样性与审美趣味的多元性,要与之相适应。由此可见,与“环境设计”相区别的“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指一种艺术性大于功能性的设计,它更多考虑的是环境的美化和文化在精神层面的信息传递。从以上五方面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应归属于第四和第五部分,与环境设计的关系是主干与分支的从属关系,而不是可以相互替代或彼此等同的概念。
那么何谓“新学科”呢?就目前国内各高等院校所开设的环境设计专业,大都有城规、建筑、室内外及公共艺术设计等主干课程。就其各专业的学科领域来看,似乎没有“新”的内容。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古已有之,室内外设计,公共艺术也非今日之产物。甚至会有人提出我们现在有城市规划工作者,有众多建筑师、市政工程师、园林师乃至各类专业的美术家,他们已分担了城市环境建设的各项工作,那么还要开设环境设计专业有实际的意义吗?理论上看似乎有其道理,但事实上,城市规划的工作主要侧重从社会学及心理行为的综合观念出发,宏观地解决土地利用和开发问题,很难涉及细微的功能与美学研究。而建筑设计则主要对建筑的结构、空间及造型、功能等方面进行的设计。室内设计是从建筑设计中脱离出来的设计,它主要是通过对室内空间、结构、布局、装饰、家具、材料、照明等设计因素综合分析考虑,进行科学、美观、舒适和合理的设计。室外设计主要包括园林设计,庭院、街道设计,公园、广场、道路、桥梁、商业、娱乐区等的室外空间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如雕塑、纪念碑等。从以上各专业的定位分析便可以看出,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由于传统行业的规限,专业教育的分工和设计思想的单一,各专业工作者只能从事“分内”的工作。而在每一具体工程项目中,各专业间最大限度的合作也仅只是补充本专业的明显缺陷。由于以往我们各院校培养的人才缺乏横向的相关领域知识和宏观的技术视野,彼此间不能广泛的协调。因此在解决当今城市庞大复杂且多变的综合问题面前,不仅顾此失彼,难于应策,而且把整个城市环境经营得零落疏离,有的城市空间甚至成为各路行家自我表现的“天桥”市场。“环境设计”学科正是针对以上弊端而适时产生的。环境设计在这里成了各专业的纽带和桥梁,它以其全面性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将补充各专业间的空白,并推动多领域的密切合作。一言以蔽之,所谓“新”就是知识结构的重新组合,它立足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并嫁接于多学科之间,比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面更为广博和特有的统领性。随着科学技术和文化观念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认知和要求也自然会不断提高。现代城市的建设要求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专业设计水准,我们唯有在整体环境观念的前提下并有环境设计的新知识构架介入,才能使我们的城市建设走向可持续性发展的康健之路。
二、面对的形式与任务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注重环境质量的时代,以往人们要求舒适方便的环境如今已不合时宜了。人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如:注重生态、人格塑造、文化品位,以及资讯便捷等。当我们对环境需求达到这种程度后,环境设计已非以往的单体(项)设计,而是重视整个生活环境的系统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城市中的每一项设计都要始终周密地计划和研究。无论是城区环境、广场改造、街巷更新,建筑还是景观设计都要首先放眼于城市整体的环境框架中,考察它们的现实与发展,力求解决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统一的问题。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最大限度、最合理地利用土地,用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从事规划与设计。其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以较小的代价获取高品位的城市环境。再次,是建立一套完备的教学体系,从小学到中学的美术教育中都有要加入环境设计的内容。此外,大学环境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一定要明确,那就是我们培养的环境设计方面人才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承担什么任务,肩负什么使命,课程设置要以此为目标。笔者认为,未来的城市设计应该是这种模式:首先有城市规划师绘制城市发展蓝图,而后有环境设计师与规划师依据这个蓝图去完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又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整体规划详图。接下来的每个城区,局部建设则有建筑师与环境设计师共同完成。环境设计师在这的工作,就是理论上的纽带与桥梁作用。而我们现在的高校环境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只能是城市发展建设中的“补充”,去完善城规、建筑、园林等专业的空缺与不足,总是充当敲边鼓的角色,没有起到主干专业的作用。这里面有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不清,而更主要的是我们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造成的。
为了改变目前这种状况,艺术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就更需要突出自己的学科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自己的专业形象。譬如将城规、建筑、园林、室内外等设计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构建在广义建筑学大系统涵盖下的环境设计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表现在能够发挥各学科交叉的优势,另一方面还以建筑学科的教学平台作为本专业持续发展的建设基础及支撑条件,并依托自己的优势专业——形式美学、造型艺术为载体去拓展城市设计的各方面,使培养的学生都能自如地渗透到环境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环境设计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具备有统领与协调各专业的特殊能力。他们除了可解决小环境的设计能力外还具有控制大环境的能力,而后者更为重要。
三、师资队伍
环境设计专业的师资队伍的组建基本有:城规、建筑、室内、内外、公共艺术设计五大类。师资队伍的来源主要从工科建筑院校和艺术院校相关专业毕业又有实际经验的精英。教师比例因各地区、各院校情况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目前各高校教学的实践来看4∶5∶1之比较好,40%是有艺术院校环境设计背景的,50%是工科院校建筑专业背景的教师,从该学科的发展需要来看,还要有一(文、史、哲)专业的教师参与,因为环境设计除功能、环保、审美外,还应有文脉的传承、环境空间的心理研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当前环境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有条件的院校还要聘请社会上环境设计方面专家担任几门实践课程。当然,我们不可能像美国芝加哥艺术中心设计学院那样,80%的专业课都是聘请美国国内著名的设计师作为客座教授来担任课程教学,但这一种行之有效的“8+2”教学模式是我们环境设计教学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总发展方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生态保护型社会,使资源消耗减量化、污染排放量最小化、废物再生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国内设计界又极力倡导再设计(Redesign)和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设计,这就要求我们师资队伍和专业知识框架的组合以及学科定位上更趋于科学合理,并不断调整使之与社会发展相合拍。学科定位与建设的目的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当今,环境设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有文理两科特点,以广义建筑学为基础,设计艺术教育为主线的,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理论和造型能力、富有创造性的环境设计及相关学科知识、具备较强适应能力与研究型高级环境设计人才,是我们各院校建设该专业所必须面对,也必须认真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