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学科研能力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学科研能力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学科研能力

篇1

目前我国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青年教师无瑕顾及教学,导致教学能力较差,教师队伍教学科研能力整体不高,因此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教学与科研并重导向型办学体制代表了高校改革发展的一种趋势[1]。决定高校教育质量及学科发展与创新的关键是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如何更新观念,如何使自己迅速成为教学研究中间力量,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性创新人才,迅速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能力,这是值得思考。科研一方面对提高教师全方位素质和教学研究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教学质量的提供也有重要的作用[2]。因此,青年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对保障国家整个科技事业创新以及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3]。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借助团队平台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有效策略,适应时代教育教学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1.充分利用老教授人才资源,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建立教学科研帮带制度。要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科研能力突出的学者,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青年教师如何搞好教学科研,如何申报项目,如何获取第一手教学科研信息等,无论是从教学科研论文的选题和撰写、课题的申报,还是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都需要对青年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老带新是一种见效快、易操作的师资和科研培训方式。老教授在教学科研中发挥指路作用,促使他们快速成长;青年教师思考问题的新思路,也会带给老教师一定启发,这种交互影响,必将带动团队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队伍即是科研队伍,注重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多出高层次精品。为了缓解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难以并重这一矛盾,要有意识地树立一种团队攻关意识,尽快培养和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科研研究团队,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经验、反思教学和探讨问题的平台、营造相互取长补短科研氛围,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团队也是科研团队,使教学和科研并进,教师能够把科研思路转换为现实,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所体现,增加专业知识的先进性、新颖性、应用性,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和补充。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都从自我做起、相互协作,教学科研相结合既能保证教师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又促进教师积极投身科研工作,使得教师的综合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迅速提升。

3.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从教学中寻找研究课题,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从课堂教学中寻求教学科研课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这样既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还有利于优化和提高教学团队的素质,为将来申请高层次教学科研项目奠定基础。在结合教学寻求科研课题的主导思想下,团队围绕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思考、认真考证并申请立项,研究课题都来源于教学,所以完成起来目的性强,教师将教学中经验性的东西进一步梳理和深入研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改进,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回馈给学生。

4.抓住学科建设,引导教师在学科建设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教学和科学研究又是整个学科建设的两大支柱,必须协调发展。以建设学科为中心,在教师中明确“教为基础,研为发展”的思想。从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认清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只有教师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两大支柱的真正提高,学科才算得到真正发展。因此,发展学科建设在引导教师在教学、科研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青年教师要抓住学科建设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建设,以实现教学、科研水平的真正提升。

5.青年教师要注重自身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校既是培养高素质满足社会需求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思维创新、创新能力培养的场所。这就要求青年教师不仅要有创新视野,还要能够及时捕捉最新的知识信息,并善于把他们融进自身的教学科研中,能够获得具有创新理念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学校要为青年教师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的良好环境,帮助青年教师建立创新意识,在创新中谋求自身发展,提升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为此,必须号召青年教师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做研究型教师,成为善于学习、善于研究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潜质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创新人才,真正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就是最终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符合社会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力的学生,首先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师。

6.完善奖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激发青年教师研究热情。工作的环境与事业的成功是留住人心的关键。青年教师希望学校能够提供给他们展示风采、表现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希望他们的工作表现、工作成绩、个人价值得到肯定和尊重,希望学校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合理的激励机制是激发青年教师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热情与兴趣的重要前提。通过举办青年教师理论教学大奖赛、实验教学大奖赛、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大奖赛、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大奖赛等,建立一个公平科学的奖励机制,直接与薪酬、晋职、晋级、教学、科研资源分配上密切相关,达到肯定先进、否定后进、促进中间,最终实现调动全体教师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积极性的目的。

7.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增强工作责任。大部分青年教师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积极向上,价值观多元化,只有很少部分青年教师对本质工作责任感淡薄,思想消极、没有信念,个人利益至上,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传递正能量。帮助他们理解、认识教师职业的真正内涵,教师的行为规范,懂得教师的人生真正价值所在,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明白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对社会的价值,把完美工作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坚持正确价值观导向,倡导把优异教学科研成果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弘扬正气、不图回报、大功无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8.青年教师应自觉的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青年教师应该树立参与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活动的意识和觉悟,强化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一切挑战,通过认真、细心、坚持不懈的教学科研活动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增强从事教学研究、科学研究的自觉性。通过自身挖潜,明确主攻方向,找到一条既适合自身发展又有益于社会需求的教学研究、科学研究道路。此外,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增强捕捉信息完善学科结构的能力、勤于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勇于攻关解决学术难题的能力、开拓创新探寻全新解决方案的能力、成果转化为有价值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的能力,即通过交流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9.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教学研究和科研研究对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毋庸置疑在明晰教学思路、科学设计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明确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拓宽专业知识、深化知识内涵、实现教学反思、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整体教学科研学术水平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同时,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引领学科发展、充实学科内容、完善学科结构、健全学科体系、促进学科建设、培育应用人才、增强创新竞争能力、完善自身知识更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教师只有对教学研究及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认识,才能更加自觉地去思考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之法,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自然得以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只有对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工作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强化对有潜质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力度,不断创出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氛围,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及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习惯性反思自己的教学科研,不再简单的为教书而教书,为科研而科研,而是应该将二者合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教学研究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保障”,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水平共同提高,最终才能实现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良性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更好地促进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提升,进而带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效率地实现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2

二、着力课后反思。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扎实实施教学、细心反思教学是教师的常规任务。就教研而言,课后反思尤其重要。及时回顾和总结每课的心得体会,并写出教学后记,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只有这样,教师的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才能提高自身素质。反思内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一)教学中的失误。包括过程和结果,这是反思的首要内容。

(二)成功的教学经验。包括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及如何适时变换教学法;如何自然、恰当地导入新课;如何充分准备教具;为讲解重点和突破难点选用了什么典型例句,创设了什么情景和意境;发现并解决难点的有效方法等。

(三)回忆和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

(四)回忆和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突发灵感以及临场变通或调控的闪光点。课后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课后反思既是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又是教师自身剖析,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三、虚心听课,诚心评课。

有人说:“公开课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确实如此,我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做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教学之余听课评课是学习交流的好机会。经常去听同年级或跨年级新、老教师的课感受不同,受益匪浅。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价值更大。只有广泛汲取众家精华才能快速完善自我、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各级各类的观摩课、展示课和公开课呈现的是共性化、典型化的学习资讯,靠互动交流达到预期目的。而同事之间的随堂听课获取的是更为切合实际、真实有效的个性化教学技能技巧。靠自己去感悟、分析、思考、评价、判断。一般来说,公开课包括三种类型:示范型公开课;研究型公开课和竞赛型公开课。公开课通常是有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有特别准备的开放课堂。它为听课者提供一个真实的研讨情境,大家一起听课,学习、交流、研讨某一课题或教学模式并从中找出可供教学实践参考和借鉴的有效元素。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既有发现的快乐,又有创造的快乐。听课是输入感性认识的过程,而评课则是通过大脑解码处理输入的信息让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重要过程。换言之,是感知上升为理论的重要过程。虚心听课后更应诚心评课。评课要掌握评价标准。应联系对比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客观、真实、全面地分析判断及评价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明辨是非优劣,得失功过。持之以恒,教师个人的综合归纳概括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鉴定评价能力都会有显著提高。这些能力恰好是从事教学科研必备的基本能力。

四、虔诚拜师,专心学艺。

凡事不可都得亲身经历,经验不可都亲自体验。为人处事要有“空杯心态”。虚心向他人学习方可尽快完善自我。根据不同教师的特长拜师学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多接触了解对方,其言谈举止都会感染自己的气质和风格。随堂听课更容易掌握或承传其优良的教态教法。在解答疑难和说课评课的过程中,能学到很多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名师的关爱指教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固然重要,但这只是外因,关键还是靠自己本身的内因起作用。

篇3

1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现状

1.1大多数科研水平不高

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的两个重要任务。如果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不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不可能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更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教师的任务也不仪是传授知识,同时也要创造知识。而目前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不高,专业知识的视野不够开阔,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不高,也没有重点研究方向和课题,缺乏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因此,青年教师一定要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方向上扩展自己、设计自己,这不仅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也对学校发展有好处,学校很支持青年教师搞科研,所以高校青年教师不要错过机遇。

1.2科研与教学不能齐头并进

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曾说过,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和灵魂的教育。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一种理想的状态是:教学和科研两手都要硬。在目前许多高校的职称评审中,最重的砝码是科研成果,而教学方面的成绩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导致了很多青年教师认为在高校里,科研是个人发展的“事业”,而教学则是“工作任务”,出现了“火了实验室,冷了教研室”的现象。为了迎合这样的评价机制,教师们不得不急切地发表沦文,这些论文多为低水平重复,甚至是“学术垃圾”。一些人批评青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学术浮躁,一定程度上是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逼出来的。不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带来的结果是教学受到了影响,而科研也没有真正搞上去。

1.3生活压力干扰科研

目前我国的高校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职称低、工资收入也较低,大多面临着家庭和生活的压力,急需从经济上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对于生活磨练还不多的青年教师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工作、学习与身心健康。更由于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使部分青年教师在冶学态度上缺乏严谨,心态浮躁,急功近利,教学上敷衍了事,科研成果也往往经不起推敲。

2 青年教师提高科研途径

2.1尽快提高科研素质

在新的科研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在学术方面的发展和探究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要充分应用自己全方位的知识去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或独自承担一个新的课题,尽快地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学术良知,对学术怀有一份虔诚、敬畏之心,才能做出真学问。

2.2提高自身素质,实现教学科研双赢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涉足多个领域必然导致角色冲突,年青教师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在精力有限的条件下,排除干扰因素,协调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国内外很多学者和专家如何在教学和科研上同时获得双赢提出了很多很有用的建议和对策。譬如,加强教学科研的联系,在科学研究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学出题,科研求解,以科研成果支持教学改革,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等。

2.3在科学研究中更新知识、创新方法

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应该追踪学科前沿的最新突破,研究学科前沿的最新命题。教师走上讲台讲课,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照本宣科,讲完走人,那就是误人子弟。作为走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只有开展科学研究,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科研上的造诣高,课堂上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启迪和思维,讲课才有前沿性和前瞻性。教学效果和质量才能够上升到一个高的层次。

2。4科研要与教学整合

篇4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学院已经进入本科教育的层次。本科教育具有学科性的教育的性质,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已成为本科毕业生的素质要求。科学研究,从根本上说,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科研能力提升是学校内涵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战略要求[1]。目前我国独立学院普遍的问题是在科研薄弱,这将严重影响未来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独立学院必须结合自身科研工作现状和办学特点,明确定位科研发展目标。依托教学求生存,借力科研求发展,力争把学校做大、做强。

1 本科层次独立学院中科研工作地位

作为高教主体的本科教育,其教学质量影响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所学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独立学院本科教育虽强调产学研结合,但重点在“产学”,相对重点本科院校的强调科研还是有差距的。独立学院本科教育须把科研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结合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搞好科研工作,促进学校全面长远发展。

2 独立学院的科研工作现状

促进独立学院的科研工作,应当对学校科研中存在的问题做深入分析。一般而言,办学质量高的独立学院,教学质量始终位于最重要的位置,也会伴随开展一些探讨学院教育规律的教学研究活动,对教学工作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总体看,独立学院的科研工作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和困难。

2.1 教育观念偏差

对于本科层次教育的科研工作地位及学校在科研方面该如何布局,部分单位未能深入考虑。少部分人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独立学院定位于教学应用型,教学工作是学校的工作中心。一些人把科研与教学对立并割裂开,认为对科研的重视会冲击教学工作这个中心。其实,独立学院的“研”是“产”与“学”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不仅可以研究社会需求、新技术新产品、特有的教育对象,还可以研究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

2.2 科研师资队伍薄弱

独立学院尚未形成一支兼具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2]。队伍主要成员是兼职教师,少部分的专职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科研功底不够坚实,积累有限,短时间内难于提高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兼职教师中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本身科研教学任务繁重,而老教授往往因年龄较大,精力不足,难以形成科研动力。科研工作的“传、帮、带”的作用发挥有限。

2.3 教学科研矛盾激化

许多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教学工作的压力常常使之有心无力去承担并高质量完成科研任务。部分独立学院对于教学的中心位置重视有余,对科研应有的地位给予不足,这进一步激化了教学与科研工作间的矛盾。

2.4 科研体制不完善

独立学院对教师科研数量和质量未形成有效考核指标[3],缺乏有力度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教师自我意识不足,往往缺少科研的压力与动力,难以在工作中形成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工作团队。另外教师外出培训和参加科研会议获取科研信息的机会少。

2.5 科研管理不够规范

缺乏宏观指导和长期规划的科研管理随意性大;科研管理部门对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的监督力度不足;科研专题培训与指导不足;科研经费严重匮乏;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开发重视不够。

2.6 科研软硬件条件差

独立学院投资的硬件设备主要满足教学的必须工作,能用于科研的仪器设备不多,即便有了也档次不高。另外,科研需要的图书资料量少、更新慢,难以达到科研工作基本要求。多数独立学院对科研的投入远不能满足教师的科研需求。从外部环境看,上级部门对独立学院教师的科研工作重视不足,部分环节中还可能得不到公正、平等的对待。与公立高校相比,科研立项困难或立项无经费。另外,独立学院缺乏科研成果发表平台。独立学院运营的学报少,想在较高层次刊物上发表科研成果,常常耗时且费用高,即使论文水平已达到这些出版物的要求。

3 教学促科研,稳步推进独立学院的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

针对独立学院的科研现状与基本情况,首先应确定基本开展思路:围绕教学工作开展科研。从科研实践看,立足于教学的科研,对于一些缺乏科研经验的年轻教师较易接受。能较快培养对教学活动的研究、总结、推广的意识,并把这些问题上升到探讨教学规律的高度,让探讨研究的成果因得到公开发表而效益最大化。围绕教学的科研活动无需大量先进仪器设备,经费投入较少。多数情况下,可利用现有教学设施。这与独立学院的财务状况较适应。

立足于教学的科研活动,其具体含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3.1 立足教学需要发掘科研项目

首先,本科教学离不开科研。本科教学内容应当是本专业前沿的技术理论知识,要随学科的发展而更新,并与其他高校、甚至其他国家相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大体相当。前沿科学知识是科研的成果。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扩展速度加快。技术进步周期缩短。所以,高校的教学内容应随本学科的科研成果而不断丰富、充实、更新。教师须掌握前沿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基于本专业的新知识、新进展,才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其次,高校教学法研究利于教学。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阶段的教学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能否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学对象、教材内容的特点,钻研适宜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性。再次,独立学院有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如何通过对现有教学条件的优化,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也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3.2 依据教学内容开展科研项目

教师应立足本专业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知识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点的不同选择合适科研方向和题目。将教学内容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科研成果,可以为教学补充生动内容,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3.3 利用教学现有条件选择科研内容

独立学院普遍条件差,设备条件不足。从自身条件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有可能保证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科研对仪器设备虽有一定的要求,但充分发挥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简陋设备做出好的工作是完全可能的。大量中、小项目和应用型项目没有人做,或者虽有人做过但仍然存在不少空白点,独立学院利用自身应用型专业较多,与区域性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接触较多的优势,可以找到不少科研课题的切入点。这是独立学院年轻教师尽快积累科研经验、取得初步成果从而增强信心的有效途径。

3.4 建立教学科研互促机制

教学科研的协同效应不容忽视,若能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增设科研鼓励和推动的指标,而在科研考核中对于结合教学内容的科研予以奖励,必定能提高科研工作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篇5

针对目前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本课题组以我院高职外语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分析总结,4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任务时才会参加科研活动,占各调查项之首。从中不难看出,有一部分教师存在懒惰思想;19%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科研是评定职称的需要;24%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想做科研,但苦于自身经验不足,不知如何开展教学改革和科研课题研究,当然,最后一个问题更多存在于青年教师中。调查问卷的结果充分表明,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有待提升,开展科研的方式、方法有待改进和探讨。

为了走出目前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不尽如人意的困境,提升高职外语教学团队教师整体科研能力,基于在可控范围内调研结果,本课题组研究制定并实施了《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实施方案》,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以期提升高职外语教师科研能力,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二、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方案及方法

1.成立科研领导小组

为了推动教师参与科研,行之有效地开展科研活动,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亲自指挥,组员为另外2名教授。领导小组有责任、有义务为全体教师提供科研信息、网站;为教师推荐阅读书籍,并建议学院图书馆购买、订阅相关杂志;督促教师完成科研任务,定期验收;指导本系教师科研活动,对科研成果予以鉴定。

2.确立科研课题组形成模式

全体教师应对自己的科研兴趣进行定位,每人可以确定一或两个研究方向。成立科研小组,并选出小组长,以确保科研工作顺利开展。每月月初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汇总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教研室学术讨论后,将问题汇总到科研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将问题归类,划归相关科研小组;科研小组可据此形成科研题目,申报各类科研课题。

3.鼓励教师交流互动

交流、互通有无是科研学术提升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充分交流、讨论,才可以更加明确科研方向,有的放矢地开展科研活动。交流包括两部分:一是内部交流;二是外部沟通。内部交流通过交流读书心得、培养青年教师、分享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等方式开展。“多读书、读好书”,从书中汲取前人智慧;科研带头人培养青年教师,向其传授教学经验,带领他们参与科研课题研究;在外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的教师,返回学校后召开报告会,分享最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外部沟通是通过鼓励教师出席学术会议、继续深造、提高学历来提升科研能力。只有走出去,博纳众长,交流经验,才能更明确科研前进的方向,避免重复劳动。

4.教师科研成果验收

科研领导小组根据教师职称、科研能力不同,对每位教师的科研成果加以验收,并公开通报科研成果。根据《教师科研成果奖励方案》给予完成科研任务的教师以奖励。

三、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初步成效

1.传统教学与科研合理结合,相互促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结果。传统语言教学注重教师的一言堂,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长期以来,语言教学中更多注重了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研究性。随着各类科研课题的开展、完成过程中,通过对资料的翻阅,教师汲取了各种教育理论的精华,逐步意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和缺点,纷纷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了质疑。通过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使教师更加意识到了职业教育的深远意义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从而更加明确了教学的方向。在前进中摸索,不断调整方向,使传统教学与科研合理结合,真正探索出了传统教学与职业教育的结合点。因此,课堂教学中开展科研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和科学意识。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在近两年中研究中硕果累累、成绩显著。省级科研立项已由2008年只有一人独揽的2项增长为3人分享的省级4项、部级1项、校级5项;仅2009~2011学年内撰写论文16篇,参与研究编写高职教材4部。

2.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得到控制和利用

作为一门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非智力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观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自我构建的,那么建构的过程就要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如学习动机、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等。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往往都是教学科研中研究的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存在,通过科研课题的研究,真正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利用这些非智力因素,从而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又从实践中发现总结教学规律,提升教学质量。

3.课程评价体系初步形成

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评价的作用不容忽视。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具有评定功能、反馈功能,同时对学生还有鼓励和促进功能。通过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在科研课题领导小组的带领下,商务英语专业、英语师范教育专业率先开始建立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中以文字的形式总结了现开设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与方法、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教学规划以及对学习者的考核标准。有了课程评价,教师有章可循。无论是否讲授过此门课程,只要参照课程评价,都会对教学开展明确定位,实施教学。目前,其他专业也正在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以规范教学活动。

四、结束语

本课题组研究探讨高职外语教学团队科研能力提升,出发点和研究对象均为我院外语系在职教师。研究对象仅限于外语专业,所制定的能力提升方案也是基于外语类教师。故对于其他专业教师的指导性、可借鉴程度有待研究考证。

科研能力的提升,直接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书育人、教学质量提升,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毕生的追求,应持之以恒,坚守信念。

参考文献:

篇6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学生数量有了巨大的提高,而高校原有的师资力量已远不能满足现有的需求。因此,大批青年教师被招进全国各高校以满足师资的新老更替和发展。这些教师绝大部分是非师范院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尽管学历层次很高,专业基础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是由于刚从受教育者变成教育工作者,角色定位发生了巨大的变换,难免存在心理不适应的问题。同时,他们没有经受过严格的教育教学训练,对教学方法了解较少,教学经验也相应缺乏。除了教学以外,科研也是高校的主要职能,高校要发展必须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青年教师除了需要熟悉校园环境以外,还要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因此,高校新进青年教师亟需通过自身努力,采取各种方法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以便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

一、调节角色,转变心理

大多数青年教师刚刚结束研究生学习生涯就来到学校工作,自身还带有浓厚的学生气息,要在短时间内适应由学生到教师身份的心理转变是非常困难的。这种困难主要来自于对未来工作的担忧,以至于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往往面临诸多困惑,包括教师角色意识淡薄、教学能力薄弱、期望值过高造成心理失衡以及教学与科研协调不好等。青年教师应该通过自身心态的调节以适应角色的转变。首先,要调整积极的心态。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青年教师往往在工作之初会因受到不少挫折而出现自信心受创、工作倦怠的问题。比如青年教师在准备任职以来的第一堂课时,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或者在准备课件时担心课件是否准备得很完善,是否能够做到重点突出,吸引学生眼球;或者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充满期待眼神的数以百计的学生,会不会出现怯场的问题,讲课时又能不能做到口齿清楚,语速平缓。再有,目前许多高校在评估教师教学能力时会综合考虑学生的意见,青年教师在面对学生评价较低时会情绪失落进而自信心严重受创。当出现这样一些负面问题时,青年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正视自己所遇到的困难,准确定位并且虚心学习,在面对各种压力的时候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争取迅速将压力转换为动力,以推动自身的发展;然后,要树立高度的教师责任感。青年教师需要深刻意识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时刻铭记与自己接触的是思想和心理最为敏感的青少年,自己的一句话很可能会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同时在传授知识时要做到精准,不能含含糊糊,蒙混过关。这是由于青年教师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时往往钻研的是更为微观的问题,知识更细化,更深入且更专业。但是青年教师授课的对象是专业背景浅且复杂多元化的本科生,另外又不仅仅是本专业的学生,因此在面对不懂专业背景知识的学生时需要综合多方面知识来授课。在遇到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时更需要花费时间去探究清楚。所有这些都需要青年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加强师德修养,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谨言慎行,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楷模。

二、积极参加岗前培训

为了提高教学与管理能力和顺应时展的需要,青年教师需要在岗前进行培训,使自己能以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热爱,对自己、对学生、对学校和对未来负责。通过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可以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念、传统文化、发展水平、发展战略、软件硬件,进而熟悉教学环境以便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青年教师通过岗前培训可以熟悉教学及管理、教材教法、新课程改革等教学常规内容以便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因此,岗前培训有利于青年教师深刻认识高校教师这一职业,初步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学会备课、上课,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及教师基本职业道德规范。青年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岗前培训的重要性,重视并积极参加岗前培训。在培训的时候需要以主人翁的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迅速融入学校文化,铭记学校校训。在培训学习结束后,要及时做好总结,拟定教学目标,争取在短期时间内成为独当一面的教学能手,长期时间内可以称为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高尚、教学和管理能力强的优秀教师。

三、注重培养教育基本功

青年教师,尤其是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的研究生,没有经过教育专业知识(如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等)的学习,通常存在授课经验匮乏甚至无授课经历的问题。那么要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尤为重要。首先,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助教和听课。助教就是协助有经验的老教师上好一门专业课。通过助教,青年教师不仅可以熟悉该门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还可以在老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习其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甘于奉献、为人师表、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高尚品德以及精通业务、严于律己、学而不厌的进取精神。但是,近几年高校改革中的岗位津贴以及职称评定等各项条件均对教学工作量有定量要求,这使得不少教师过分关注自己的教学工作量,往往把助教工作当做完成教学工作量的任务来看待,而忽视助教工作本身带来的重要作用。因此,青年教师在担任助教的过程中,不能仅当做工作任务来完成,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助教工作中,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助教工作仅仅针对一门专业课,要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学方式,提高教育能力,还可以通过广泛听课的方式。青年教师可以全面系统地听同一课程或相近课程的教师们的课以便充实和组织教学内容。在听课的过程中,要用心学习其他教师是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熟练运用教学技术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多听不同教师的课,尤其是一些优秀教师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要善于总结比较,博采各家教学方法之长,选择更合理、更准确、学生更愿意听的讲法,然后总结、探索并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另外,青年教师还应该多参加说课比赛。通过说课的形式可以直接获取别人的点评,清楚认识自己在教学水平上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有目的地有针对性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最终提高教育业务水平。

四、快速融入科研团队,提高科研业务能力

青年教师除了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业务素质以外,还必须要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提高科研水平,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融入科研团队。这需要青年教师先对所在院系的科研方向和科研条件要有所了解,同时还应结合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大趋势、地方行业特色,对自己的科研方向有一个长远的规划。青年教师要尽量结合科研团队的学科优势开展科研工作,以团队研究作为基础,提出独立的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以便开辟新的研究方向。青年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既是相对独立的科研个体,又是科研团队的有效组成部分。另外,青年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要具备良好的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要勇于探索创新,敢于怀疑,细心观察,善于在微小的事物中寻求创新性结果,还要培养实事求是、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等较高的科研素质,这样才能搞好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五、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

高校是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机构,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科研则是高校的灵魂,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青年教师大多数既要从事教学又要从事科研,面对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不可避免地要在教学与科研二者之间进行选择。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后都必需要面对的问题。首先,要以教学作为基础。青年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技能,应该以教学为基础,树立教学第一位的观念。教学工作可以使青年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开拓自己的知识面,通过在备课、讲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启发思考,为寻找和定位科学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启示。其次,要以科研求发展,寓教于研,科研实践不断为教学服务。青年教师可以在不断的科学研究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地充实到自己的教学课程体系当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把新知识贯穿到课堂和实践教学当中,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又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科研相统一,平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六、结语

青年教师是国家高等教育的主力军,是培养我国精英人才的希望。青年教师在面临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的重大压力下,要清晰的认识到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个重要职能,二者同等重要。青年教师需要通过实时调节角色转变心理、积极参加岗前培训、快速融入科研团队、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一系列方法来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以便做到教学与科研双赢,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t,刘红恩.高校青年教师角色转变及发展规划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22).

篇7

    1 将问题式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

    研究型教学首先是一项基于问题的教学。研究型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学生理解和创造过程的培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以及通过自我设计解决问题是学生理解和创造过程培养的必经阶段。因此,把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着力点,结合教学内容和不同教学对象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帮助他们继续开展后续学习的问题形式,对于研究型本科课堂教学而言至关重要。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环境类的课程设计非常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环境学科课程设计中,教师更应加注重现实环境问题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从书本到实践再回到书本的深入浅出的认识过程。此外,由于很多现实环境问题并不存在唯一的解决方案,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的担当引导的角色,鼓励学生们对于环境问题的思考与探索,鼓励他们提出具有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的解决方案。通过师生间的这种互动,将有助于把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师授课方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们在此过程中将进一步加深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增强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问题式”教学法将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间接增强青年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自信心和动力。相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而言,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积累较少,因此青年教师往往更侧向于拘泥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中,缺少针对重点问题的展开式讨论和与社会相关环境问题的评述。这种授课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难于理解枯燥的教学内容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此时若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则可将学生们从传统的“倾听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过程,成了学生从“接受”知识转向“反思”知识的过程,教师从“灌输”教学转向“倾听”教学的过程。当前任何一项环境问题都可能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因此将这些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即可发挥青年教师的学识优势与年龄优势,帮助教师尽快适应课堂教学活动,又能有效激发学生们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很容易的就溶入到对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因此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将有效的实现环境类学科青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生长。

    2 将科学研究引入课堂教学

篇8

二、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现状

我国学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2000年扩招政策实施之后,随着大量的工科青年教师加入高校教师队伍,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目前,我国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关注点:(1)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研究;(2)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3)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研究。其中,针对工科青年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是所有研究的目标,一直贯穿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始终,是研究的核心内容。

国内对于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较少,张明雷等通过调查问卷法,对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调查分析,指出了工科青年教师的教学优势和劣势,但其研究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提高教学能力的措施。王艳等对工科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途径给出了四条建议:青年教师导师制,有效发挥传帮带;教学科研相结合,教学内容更新快精心设计备好课,教学效果更精彩;开放视野勤创新,大胆改革学生爱。其建议有一定的指导性,但缺乏对工科青年教师的针对性。

三、提高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针对工科青年教师特点进行培养和培训

工科青年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需要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对于自己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十分陌生,缺乏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手段的系统培训,甚至有的所学专业与任教专业不一致。青年教师多为“80后”青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思维非常活跃,喜欢独立思考,但对待学生可能会有偏激、缺乏耐心的现象;进取心、自信心很强,希望得到领导的赏识,但自控力不足,不善于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和意见;喜欢参与竞争,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往往团结意识不够强。在岗前培训过程中和日常管理中,学校管理者要把握工科青年教师以上的心理性格特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工科青年教师得以健康成长,尽快适应自己的角色转变。

岗前培训对于没有师范基础的工科青年教师尤为重要。岗前培训,就是要使教师了解教师角色对社会、事业、生活及本职工作应持有的态度。某些高校的岗前培训流于形式,不能有效的培养青年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考核方法松散,造成部分教师的应付心理。岗前培训不能随意化、表面化而流于形式,应从需要出发,精心设计,从青年教师特点出发,形成相对稳定的管理模式和规程,使培训真正收到良好效果。

2.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工科青年教师大部分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他们在学习期间,得到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的培养,具有很好的科研素养和科研热情。目前,多数高校职称评定工作不仅要求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还要有教学、科研课题和论文等诸多成果。如何处理好科研和教学二者关系,也是工科青年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工科青年教师可以将本科室及自身的研究课题进展状况充实到课堂教学,还可以增设几次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

工科青年教师的共同优势是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较高,思想活跃,敢于尝试,具备从事教师教学工作的能力和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大部分不是师范大学毕业,缺少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的基本修养;由于教师总量不足、现行教师聘用制度的不完善,多数青年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承担起教学任务,没有做助教的经历,也不能经常得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和同事的帮助和指导。所以,许多青年教师虽然在主观上想把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尽快提升上去,在教学第一线做出成绩,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帮助指导,自己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则为工科青年教师提供一种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锻炼机会、学习机会。通过参加教学竞赛,可使工科青年教师找到自身教学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进步。

篇9

农业生态学是针对当今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生态环境问题,从宏观、系统、整体的角度出发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使农业的发展走向良性发展道路而设置的农学、园艺、植物生产类专业本科生必修课程[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农业生态系统的角度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该课程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关系及调控机制;(2)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分析方法;(3)国内外宏观农业的发展;(4)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当今,随着社会发展,环境、能源、食品安全、资源等问题日益严峻,新的农业生态问题不断凸显,本课程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2]。因此,为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和农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笔者就多年来教学实践体会[3-4],一直在课堂中融入最新科研动态,寓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于《农业生态学》教学体系中,为本教程进行研究性教学作以下几点探索性思考。

1 围绕知识点阐述国内外科研新动向

在我校本科生一般是在大二学习《农业生态学》这门课程。此时,本科生已学习的大多是公共基础课程,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对本行业内很多专业知识一知半解。如果教师只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则相对狭窄,不符合本门课程所要求培养达到的宏观管理农业的能力。因此,当讲述本课程体系的重要知识点时,笔者会预先系统地查阅、归纳整理本知识点最新国内外科研动态,以浅显易懂的图文方式做成课件。在课堂上,首先启迪学生围绕知识点进行“头脑风暴”,告诉学生知识点的重要性,再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程度,针对性地将相关科研动态告知学生,起到较好的寓研于教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温室效应时,以温室效应为中心,从效应后果-原因-解决措施来层层展开。大多数学生都知道全球变暖,但只知道一种温室效应气体CO2。此时,作为教师,需将学生思维逐渐打开,笔者根据自己曾主持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科研的经验,告诉学生温室效应的后果除了气候变暖外,还有海平面升高、极端气候频发等,对农业的影响效应还有种植制度改变、土壤碳库变化、病虫草害发生率高等。讲解温室效应的原因时,重点讲述6种温室效应气体、研究这些气体的最新科研成果;由此,学生由二氧化碳知道了全球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研究,中国唯一的FACE研究平台就在我们身边――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我校在FACE研究上也颇有建树。除了CO2外,温室气体甲烷、氮氧化物等也都是农业研究的热点。就解决措施来看,同学们纷纷献计献策,从国家节能减排措施、禁止秸秆焚烧、土壤免少耕等各方面一一道来。由此可见,教师如果单就书本讲述知识点则枯燥乏味,将科研知识融会贯通课堂,则事半功倍。

2 课堂中树立科研偶像

处于大学中低年级的同学往往比较迷惘,对专业努力方向不甚明了,有的同学甚至有厌恶或瞧不起大农学专业类的倾向。作为教师,在教授本课程时,可以列举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的科学前辈,让学生认知自己所学专业内的一些名人,如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农学院士、本校知名教授的成功范例,告诉学生们,学农可以有大作为,是一项光荣的、有前途的事业;而要达到事业的辉煌,这些科研业内名人付出的辛劳、执着的精神都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他们才应该是本专业学生需要努力效仿的科研偶像。由此,给学生灌以科研学习的正能量,及早树立报考研究生的目标,为培养储备未来的科研中坚力量奠定了基础。

3 从生态问题暴发诱导科研动力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目前生态问题频发。在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章节里,讲述到磷循环时必定要提及2007年江苏省无锡市暴发的太湖蓝藻严重污染事件。学生只知道由于水污染了而蓝藻暴发了,也记得当年无锡市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的系列报道,却并未深入究其原因。有的同学认为是化工厂污染,有的单纯认为是水变脏了。这时作为教师则可以将蓝藻繁殖生活的机理,磷元素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等科学原理一一道来,学生也因此明白为何洗衣粉优先推荐无磷洗衣粉,原来是为了净化水资源。既然问题产生了,那么接着是引导大家来解决这个突然暴发的生态问题。这时,教师可将江苏省太湖专项基金的一些科研范例来讲讲,比如可以将蓝藻资源化再利用变成有机肥、将蓝藻作为培养食用菌和种植蔬菜的基质等等。举例典型生态问题时,让学生在课堂上明了生态问题产生后,可用科研的力量来解决;学生也由此产生科研的动力,培养认真研学的态度。

4 专题调研讨论科研热点问题

除了在课堂上由教师主动讲解科研动态外,笔者还给学生布置课外科研任务,设置专题让学生分组调研后,到课堂上交流科研热点问题。例如,在讲述生物多样性章节时,首先采取让学生主动调研学习的方式;其次由学生分组比赛演讲;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归纳。学生按学号进行分组,第一组同学调查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第二组同学研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第三组同学调查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第四组同学提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在调研问题的过程中,这些低年级的大学生不但学会了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数据库获得专业文献资料,也学会了归纳整理文献,同时学习用精美漂亮的PPT来展示自己的调研成果。小组内成员群策群力,认真准备,推选出一个口才较好的同学上台来展示本组成果,比赛气氛浓烈,学生听讲也极其认真,效果非常显著。因此,让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到课堂中[5],尤其当他们自己去调研取得初步研究成果并在课堂中阐述自己观点时,科研与教学相长则成效显著。

5 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科研兴趣

在《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中,除了课堂教学外,我们还采取录相、实验、参观等其他多种辅助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6]。通过教学录像的播放,学生形象地知道个体、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的层次性,知道地球生态系统不能够简单被创造,生物圈2号的失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因此,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在符合自然法则的基础之上。通过生化他感的实验,学生懂得植物通过化学物质的分泌来吸收或排斥其他物种,而这些分泌出来的物质可以被科学家进一步提取,开发其医用或经济价值。在生态农业章节,我们带领学生参观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实地观察农业生态科研成果在科技园区中的应用,切实掌握中国生态农业技术和如何对现代农业技术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本学院学生研究生报考率和录取率很高,为本院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骆世明.中美《农业生态学》教材的比较分析[J].生态学杂志,2010,29(7):1 458-1 462.

[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黄丽芬,庄恒扬,沈新平,等.农业生态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1,12:52-53.

[4]沈新平,黄丽芬,庄恒扬.谈农业生态学教学过程可强化育人的环节[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349-350.

篇10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新建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逐渐发展壮大,办学层次的提升迫切需要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师资队伍等方面的调整与变化,提高教育质量是新建本科持续发展的关键。教师教学能力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相对较少,本文试通过对一般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解读与研究,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出一些策略与思考。

1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相关解读

1.1 含义解读

教师教学能力尚无一致看法,我国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地对教师教学能力进行了研究与阐述,如:教学能力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所表现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组成。一般能力指教学活动所表现的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指教师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1];教学能力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的综合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能力[2];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成效所具有的潜在可能性[3]。大学教师进行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广义地讲,它也应该包括治学能力。一方面,大学教师要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和调整知识结构,提高自己学术水平的能力;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也应该具有研究治学规律、寻求最佳治学方法的能力[4];教学能力主要是指各科教师普遍具有的运用特定教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5];是高校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教学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6],等等。

综上观点,本文认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是指高校教师为顺利完成所从事教学活动必备的、基础性的、并同时具备使教学水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中,必备的、基础性的能力是指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素养,包括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规划设计、组织与管理、评价与反馈、调节与控制等能力;使教学水平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调整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能力。

1.2 构成解读

目前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角度的不同诠释,本文主要采用教育学角度,从教学活动自身特点出发去考虑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方进行互动交往的活动。教学活动包括教育目标制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方法运用等,因此,结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含义,本文试探讨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等四方面。

1.3 基本特征

高等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心智上逐渐成熟的青年人,具有个性意识独立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等特点,他们不仅要充实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才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因此高等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必须具备一定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灵活性,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教学特点,具备自身独有的特征:

一方面,教学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高校教学内容广泛、专业性强,随着时代进步,各学科发展日新月异,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提高教育质量,高校教师就必须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实践研究能力,既能传授基础知识,又能讲解学科前沿,既能夯实理论基础,又能指导科学实践,既能传统板书讲授,又能运用多媒体课件。可见,教学研究能力不仅包括专业学科知识的探索、钻研,也包含着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

另一方面,教学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教师首先具备创新能力是关键。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综合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同时,高校教学内容的宽泛与高深,也要求教师自身具备创新能力,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课程整合与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与授课体系,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2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重要意义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由专科学校独立或由多所不同层次的学校合并后经教育部批准升格的新型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载体,占本科院校的近三分之一,成为本科群体中的生力军。未来随着高考生源数量的不断下降,高校间竞争日趋激烈,新建本科院校必须加快由规模扩张转型到内涵提质上,提高办学质量,而办学质量的水平取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意义重大。

2.1 有利于满足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通过合并取得一定的规模效益,但随着高考生源数量的逐年减少,高校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新生力量的新建本科必须坚持特色办学,准确定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质量是所有学校的生命线,新建本科院校办学层次得到提升,但内涵建设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滞后决定了其办学质量提升方面困难重重,同时教师作为教学目标的直接执行者,其教学能力高低也同样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决定着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方向,只有加大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才能为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发展提供内涵保障。

2.2 有利于加快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新建本科院校完成了规模扩张转型,但原有专科的师资队伍不能满足新层次的教学需要。教师数量、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及教学能力等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课堂授课质量不高。按本文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包括基本素养和可持续发展两个能力标准,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都不满足,必将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只有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才能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2.3 有利于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教师专业化指教师成为教学专业成员并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7]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教师作为专业化职业,需要专门培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技能训练。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刚起步,积极开展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才能丰富新建本科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理论,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结构化调整。

3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分析主要从本文提出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构成的四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3.1 教学认知能力明显不足

教师教学认知能力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认知、设计和驾驭能力,教师认知能力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只有深刻准确地认识和理解,才能避免教学活动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强针对性、趣味性,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原是专科办学,侧重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内容较为浅显,教师倾向实践引导,合并升本后,对本科教学的总体要求认知与解读明显不足,很难把握,难以改变原有内在的知识结构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只是机械地以课时数的不同区分本专科的授课差异。

3.2 教学监控能力力度欠缺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8]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师教学能力中处于核心位置。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缺乏力度,如,对课程缺乏整体教学规划,对课堂教学组织缺乏应有的设计,无视学生课堂违纪现象,不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简单追求有效的分数控制,忽视监控本身的价值取向。

3.3 教学研究能力意识淡薄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意识淡薄,固守陈旧的教学内容,注重经验教学,被动传授教学大纲既定的内容,没有参与研究的意识,由于这些问题没有以往专科可借鉴的经验,使得教师不能应对升本后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升本后要求教师具备研究者的心态,对新的教学情境出现的问题以研究者的眼光进行审视,查找不足,努力探索,经常反思总结,努力在新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3.4 教学创新能力严重缺失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难以转变以往传统教学观念,教学创新能力明显缺失,因循守旧,固守以往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专科授课方式,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起到信息传输者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表现极端,有些教师固步自封,填鸭式教学,课堂沉闷,教学质量不高,有些教师创新热情高,但方法不当,课堂够热闹,但教学目标没有达到。

4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本文提出以下思考:

4.1 牢固树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观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意识指导行动,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往往只能借鉴其他类别高校在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新的办学层次要求学校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工作,始终坚持教师教学能力的长期培养、发展性培养和分层次培养,协调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等一系列实际工作中的矛盾,从思想的高度把握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方向。

4.2 加强教师教学能力的政策支持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水平提高的必要保障,学校有责任和义务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领,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保障。以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为出发点,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构建合理、规范、科学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体系。

4.3 开展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培训

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忽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师资培训和入职培训中多强调以知识传授为基本形式,这样的培训效果甚微。学校应倡导有效的培训方式,提升培训质量,加强培训内容与教学实践的相关性,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即培训的针对性;学校应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即培训的分层性。通过培训,着力帮助教师过好教学关、教材关和学术关,使教师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同时,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应倾向灵活性,建立有效的、弹性的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培训效果。

4.4 构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传统的评价没有体现出以教师教学能力为本的评价理念,缺乏从能力的角度去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缺乏教师的自评与教师间的互评,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上不尽合理。应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强调对教师教学的过程性评价,通过评价激励教师的发展需求,实现教学能力评价主体的换位,突出以能力目标为核心,充分利用好评价结果,对教师进行合理的奖励与激励,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5 激发教师教学能力的自我内驱力

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有外部条件和内在驱动两个途径,外部条件是学校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的政策条件和发展平台,内在驱动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应正确看待合并升本后新形势的变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身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通过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和实践教学反思,努力促成教学能力的自我构建、更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M].上海出版社,1998.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朱作仁.教育辞典[M].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4]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罗树华,李洪珍,教师能力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6]吕纪增,张予英.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

篇11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是教育的主体。他们是否具备创新的思维和能力,直接决定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很难想象一批思维僵化、能力匮乏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注重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提升科研能力和相关素养,师生共同构建校本教学资源,促进科研能力养成。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学习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对课程资源的决策权、发现权、选用权也开始有所认识,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实践,开始了对课程的主动开发、应用与改进,老师逐步注重以科学思维方法武装学生头脑,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既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又摸索出一条在高中阶段有效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新路。

美术学专业的学生的科学项目得到学校领导和学院的大力支持,研究同教学、专业学习紧密相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并以此促进教学质量。“教学科研化”和“专业性科研”成为学生科研工作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只是精英的培养,而是精英教育与广普教育的结合;不是单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培养;不是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运动”,而是贯穿于学生成长全过程的可持续教育与培养;不是一刀切的集中教育,而是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针对性教育。创新型教师这一概念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具备“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个性的风格、团队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艺术都有一定得时代性,作为高等学校教师更是要明确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关系,重视科研,而且联系教学实际搞科研,才能通过科研来提高自身素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本专业的教师通过对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活动,改善了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术水平,加深了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得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知识。

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学生科研计划课题的申报和立项、学科竞赛、社会调查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专业实习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业务能力及素质,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也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产业现状,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教师积极吸收学生参与科研,学生到教师的科研和技术服务现场,接受教师的现场指导和教学。教研室的老师都参与了教师科研项目,通过科研与社会服务,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与教学水平,促进了团队建设,也极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科研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是给艺术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而艺术的探索又具有生活前瞻的冒险性,二者应是互动的。因此,在今后的综合绘画创作与教学的道路上,需要我们洞察历史,关注社会,体验生活,兼容并蓄,综合创新。条件允许时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应邀请足量的学生参与,多方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证每位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参与过一项科研或工程设计项目。

大学生从学业开始,便以简单的形式从事研究工作,日益受到教教育界的重视。调动学生在科研课题,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方面的兴趣,根据学生不同能力水平,构建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载体,提供菜单式自选服务;根据专业类别,打造每个专业独有的特色学科竞赛,满足专业发展需求;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搭建自由开放式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鼓励学生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参加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学生科研课题的研究,是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一件大事情。

在综合绘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带领学生在艺术的天空里自由翱翔的乐趣。学生们对综合绘画充满了喜爱和好奇,忘情地投入到自由自在的艺术创作中。他们也深深体会到综合绘画突破了传统画种在工具与材料运用方面相对专一的局限,表现手段和媒材运用的强烈变革给绘画艺术的拓展带来了无限的可能。综合绘画除了综合材料运用这一特点之外,其作品内在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负载更应是关注的重点,这也是我时常向学生强调的一点。专业实习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业务能力及素质,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考的能力、归纳提炼观点以及说服论证的能力以及创作的能力,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教书育人艺术道路上付出的是汗水,收获的是那一份份充实。在教学中还要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心懋.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2]赵国情.色彩、形式、语言[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篇12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会在喜爱的学科或活动上毫无吝啬地倾注精力。”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让他们的主体地位悍然而不可动摇。而科学课上的课堂实验是学生们最为喜欢的环节,我们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来刺激学生们的感官,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并实现他们与生俱来的探求新知的欲望。在实验操作中,我们要培养学生们仔细观察的习惯,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讨论,自行获取科学知识。例如:在教《怎样放得更大》时,为了让学生们有机会实现探究的愿望,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两个人一组进行合作,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直到看清楚为止。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新发现?然后,让他们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两人合作用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单的显微镜。学生们在刚开始做时,有些急躁,他们很难找准最佳的位置,我安慰他们,让他们放平心态不要着急,并说:“同学们,科学家们的实验都不是一次就能够成功的,他们要经历上万次的反复摸索、实验,才能得到正确的推断。或许经历了万次以后,也不会成功。所以,你们不要着急,慢慢来,你们一定会成功的。”学生们在我的鼓励下,又开始尝试,就是在这样的尝试中,孩子们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他们的科学探究愿望也慢慢得到了实现。又如:在学习《平衡玩具》时,我让孩子们分组合作做不倒翁,但是,学生们在做时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鼓励他们自己动脑思考,我并没有给他们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原因想出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反复的尝试中,孩子们终于发现了不倒翁的原理:上轻下重,底面是半球形,这样才能扳不倒。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没有指导,只是启发学生自己观察,并让他们通过讨论、分析、归纳等一系列学习活动,促使知识进一步内化,形成技能,既满足了他们课堂实验的兴致,又让他们实现了探究的愿望。

三、延伸课外,增强探究能力

小学课堂时间只有35分钟,若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亲身体验每一项实验的过程,那是不太可能完成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适当调整,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实验渠道,让学生们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寻找素材进行实验。例如:在学习《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上所学内容,让学生们课后制作神秘的信件。用毛笔蘸淀粉调制的液体,在白纸上写上信件的内容,晾干后送给自己的好友,让他/她想办法让白纸上的字显现出来。如此的实验若在课上完成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耗时较长,所以可以让学生们课后去完成。又如:在学完《铁生锈了》之后,课后可以组织学生探索铁生锈的原因: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可以让他们按照书上的表格提示来设计研究的过程,这样他们的研究就更有计划性,实施起来也会容易许多。开展这样的课外实验探究活动,可以发散学生们的思维,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既让他们掌握了科学基础知识,又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篇13

科学技术的发展目新月异,医学教育手段越来越丰富,医学教育技术越来越先进,常规实验教学设备趋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综合化,教学软件变得多样化、专门化和模块化,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设施逐步完善和普及,医学模拟技术日趋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诸多的先进教育和实验技术为构建现代化实验教学平台从技术层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立足于医学教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实验性、创新性”,不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引进多种实验技术,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整合多学科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多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信息平台,使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有机整合,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现将我们的做法介绍如下。

一、构建实验教学信息平台的目的

利用校园网络系统,构建实验教学信息平台,其目的是以教育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开发为核心,以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应用为重点,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构建实验教学信息平台的思路和做法

借2008年教育部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东风,我校从人力和物力上加大了对实验教学的投入。为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我校专业结构调整和学科建设的发展,以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我们对实验室结构进行了调整,建立了实验中心信息平台、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验中心信息平台、专业课实验中心信息平台。这三个信息平台一块联入校园网,构成实验教学信息平台。

校实验中心信息平台主要为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提供实验操作平台和有关虚拟实验信息,同时对本科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校实验中心信息平台上查询所需实验的演示内容(即虚拟实验),然后根据虚拟实验提供的步骤进行模拟实验。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验中心信息平台有“理化实验中心”“机能实验中心”“形态实验中心”三个校级基础实验示范中心,其中“机能实验中心”为省级基础实验示范中心,主要为学生提供基础实验课操作平台和虚拟实验。专业课实验中心信息平台的建设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为基本目标,打破原来面向教研室设立专业实验室的格局,依托学科优势,同时能够为多个专业的学生开设实验课。

本文以“机能实验中心”的构建为例,来说明构建实验教学信息平台如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如何提高医学本科教学质量?

三、构建“机能实验中心”的目的

实验教学是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学科分支愈来愈细,知识点愈来愈多、愈来愈深,而教学时间相对较少;传统的单一学科实验教学多注重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巩固,缺乏知识运用的前后联系和横向联系,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建立“机能实验中心”目的是在以下三个环节实行教学改革:一是以培养应用型或实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二是以加强基本操作和技能训练为基础;三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科优势、网络资源和特色研究项目,努力开拓学生视野。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各机能学科相互间的有机联系,建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基础与临床紧密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出实验动手能力强,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综合素质的实用型医学人才。

四、构建“机能实验中心”的措施

学校把药理学实验室、生理学实验室、病理生理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预防医学实验室、心血管功能研究室、定量药理研究室、蛇毒研究室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等全部联入局域网内,建成“机能实验中心信息平台”,再与建好的“理化实验中心信息平台”“形态实验中心信息平台”…块联入校园网内构成“公共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验中心信息平台”。在“机能实验中心信息平台”上,有5O套虚拟实验系统和10套人体功能测试系统,学生可以看到一些特殊的动物实验、高新技术和成果、临床典型病例的录象、图片和多媒体课件,通过观看虚拟实验,学生可以模拟实验过程,然后在操作平台上进行实际操作。

五、构建“机能实验中心”的结果

1.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学校内各实验室可以随时调用我们编制的实验教学课件、特色研究成果、各类网上教学资料等,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并可庄_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实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例如诊断学教研室的老师在上诊断学实验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校园网进入“机能实验中心信息乎台”,利用平台上的虚拟实验系统测量生理指标: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等。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机能实验中心建立后,我们开设了经典实验一综合实验一设计性实验的机能实验学课程。这一课程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加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也实现了学校在实验教学设备、药品、试卉llJ、动物等资源方面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办学效益。例如:我们开设了以观察“正常生理活动一复制疾病病理模型一纠正功能异常”为主线的…体化综合机能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将蛙心灌注药物后观察药物对心脏活动的作用”“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和药物对血压的影响”。通过综合性实验课程的训练,使学牛熟练掌握在机能学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例如,实验动物处理、疾病模型复制、药物应用原则、常规生化指标检测、人体功能测试、社区疾病调查和防治等等,具备在基层医院独立开展:[作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机能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和优势,增加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在教学实验环节中的主动参与性和创新能力。通过设计性实验课程的训练,建立观察正常活动一复制病理过程~多途径防治的一体化实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在观察现象的同时,比较直观地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环节和认识疾病防治的关键所在,提高了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