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研究成果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智慧课堂研究成果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智慧课堂研究成果

篇1

一、组建骨干团队

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成立伊始,领衔人陈士文便提出一个与众不同的主张:工作室的成员不能是固定不变的,要保持开放、流动。成员中既要有省、市、区各级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也要有一些朝气蓬勃、有一定教学特色的“无名小卒”,还要有“智慧数学”专题网站上来自全国各地热情的网上成员、粉丝群。

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但大家有着共同的理念――“智慧数学”,以及共同的追求――数学造就智慧人生。成员们以领衔人陈士文为核心,通过团队共同愿景的达成,实现自身价值,达成个人专业的成长。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个体研修、课堂实践、经验交流等活动,成员们达成了共识:通过数学的教与学,让学生感悟数学中的智慧。

除了“人和”,“智慧数学”名师工作室与其他工作室相比,还具有“地利”。“智慧数学”工作室的活动基地是有着一百二十多年历史的名校――扬州市育才小学,依托育才小学“仁爱求真”的文化特色,工作室的活动与学校的数学教科研水融。育才小学的每个数学教师都参与到工作室的系列活动中来,不断地探究和践行着“智慧数学”思想。同时,在这些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智慧数学”思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智慧数学”思想作为育才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内容,渗透到数学课堂的实施与建设之中,达到进一步反思现行课堂、进一步彰显与弘扬“智慧”、造就“智慧教师”团队、造就“智慧学生”、造就“智慧人生”的目的。

二、形成教学流派

“智慧数学”作为一种教学的流派,以其睿智的视角、真切的见解、完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4月,《江苏教育》杂志连续刊发了“智慧数学”具有影响力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再次点燃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讨论、研究的热情。

在本组文稿中,领衔人陈士文以《数学是一种智慧》为题,从理论的高度对“智慧数学”教学主张的生成、建构以及归宿,进行了全面而精湛的论述,而《“智慧数学”的内涵及特质》(陈士文)、《智慧数学课堂“教学板块”的设计与思考》(蔡月珍、王卫东)、《“智慧数学”课堂的“智慧心语”》(丁赤光、陆克荣)几篇文章,则是将“智慧数学”教学主张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围绕“智慧数学”的内涵及特质、教学板块、“智慧心语”,对“智慧数学”的亮点与特色进行了详细而精辟的阐述。

这组文稿是一个新的平台,也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借此契机,厚积薄发的“智慧数学”迈向新的征途。

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名师的教学主张》一书是“苏派”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成果。《名师的教学主张》推介了以斯霞、王兰、李吉林等为代表的江苏老一代名师和以孙双金、薛法根、徐斌等为代表的江苏新生代名师。全书收录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7门学科共计47位名师的教学主张。“智慧数学”的教学主张也被收录其中,工作室领衔人陈士文从“智慧数学”孕育、“智慧数学”宣言、“智慧数学”内涵、“智慧数学”课堂特质、“智慧数学”专题网站等方面全面阐述了“智慧数学”的教学理念。

无独有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小学数学卷收录了以邱学华、孙丽谷等为代表的老一代江苏名师和以徐斌、张齐华等为代表的新生代名师共计43人,全面介绍了他们的教学思想。“智慧数学”教学思想也被收录其中。

除此以外,2011年8月《基础教育参考》开辟专栏介绍“智慧数学”;同年10月18日的《江苏科技报》发表了题为《智慧数学:苏派教育的奇葩》的专题报道。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先生评价:“智慧数学”有整体的建构和框架,“智慧数学”完全可以向教学流派发展。

工作室成立三年来,成员一直致力于推介“智慧数学”的成果和经验。领衔人陈士文“身先士卒”,先后应邀前往镇江、南通、泰州、连云港、无锡等地,举办了多场专题讲座。工作室其他成员也赴省内外多地,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以报告会、示范课等形式,播种着“智慧”。据不完全统计,工作室成员主讲的报告会有三十余场,执教的示范课有五十余节。他们的报告和课例,在数学教师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强烈的共鸣。

三、引领教育方向

篇2

我以《震惊世界的金字塔》一课为例说明。

课前,我利用慧云互动平台进行前测,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然后在平台上微课和任务,通过平台监控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看了没有、看了几遍、哪些节点重复看等。看完微课后,再进行检测,得出数据,精准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如果哪道题做的还不行,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再练习。

以上只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在课上要交流和思考的那些问题呢?我利用了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微信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我进行统计、归纳、整理和分类,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最想了解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分M研究问题。研究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困惑,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信息,向同学、家长求助,向各科老师求助,从而完成他们的个性化研究成果。

课上,我以学生为主体,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汇报交流、评价讨论和提问质疑的时间,并增强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当每个小组在汇报研究成果时,我还利用平板电脑的摄像功能记录下各小组汇报时的影像。它不仅记录下学生的研究成果与表现,也记录下生生、师生之间的质疑、交流与生成。课后,我会将这些录像上传到平台中。一方面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因为他们非常愿意把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给家长、同伴看;另一方面,对于课堂上没跟上、没听懂的地方,学生回家后还可以再看。此外,各班之间还能分享不同的研究成果与智慧。

此外,小组展示的方式还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正在学习的课程、手边的资源、独特创新的想法有关。如有的小组利用画画的爱好来展示、有的小组利用正在学习的选修课材料粘土展示,有的小组喜欢设计导游词、动手做试验的方式展示,还有的小组利用电子小报、Keynote、Ithoughts(思维导图)展示等……当他们有困难时,我引导他们求助于不同学科的教师。这样,就将多学科整合在一起,既开发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又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完后,我让学生在数字化平台上收获与感受,实现了100%的参与度,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你觉得打字慢的话,新工具还给我们提供了将语音转化成文字的功能,几乎是在说话的同时,屏幕上已经显示出文字了。

课后,我将各组汇报与表现的录像上传到平台中,并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可以评自己、评同学、评老师。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知已知彼,更有利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总之,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捕捉学生在课堂中的微观行为,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感兴趣程度,进而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三、案例反思及效果分析

反思自己将iPad引入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行为,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翻转学习,线上线下。课前,线上完成:前测+微课+再测=掌握基础知识。课中,线下成为交流学习成果和释疑解惑的场所,是线上学习的扩充。这样,节省了课上学习基础知识的时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且用数据了解和监控学生的掌握情况更有说服力。

篇3

《课堂教学叙事研究:理论与实践》是教育科学出版社“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研究丛书”中的一本,介绍“叙事研究”这一颇有人气的教育研究方法如何才能被一线教师从容拿来研究自己或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

教育智慧的重点在于体验,知识不容懈怠,但无高贵体验不成教育;教师智慧的重点在于实践,理论不可忽视,但无精深实践不成教师。如论及教育领域中任何一个层面的智慧,不仅以实践经验为研究主题、且以实践经验为表达手法的“叙事研究”都将不可绕过,它高可达近代哲学理论,俯可至个体的生命经验,将经验、实践、故事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理论、有实践、有情感、有话语,是叙事研究的基本形象,也是它广受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追捧的根本原因。

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近年来“大热”的教育教学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以其突出教师个体经验、讲述教育实践故事等的“平易”表现手法,受到很多期待提升教育研究水平、产出教学研究成果的一线教师的青睐。但诚如本套丛书主编田慧生在总序中指出的那样,越是大热的理论、改革,越是容易给教师带来误导、洗脑,产生跟风、不顾实际等恶劣影响。如果没有坚实的理论认识、没有完备的实践指导,仅凭管窥一二的个别传闻,很难对一线教师开展叙事研究有帮助,甚至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本书则为破除此局面出力颇多。本书针对课堂叙事研究这一不仅密切贴近教育实践,且完美融合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实践能力、职业情感等的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对一线教师开展了一次手把手的“技术指导”,读之令人一快。

本书以一线教师为主要阅读对象,将一线教师放在研究主体的位置上,将一线教师的课堂生活放在研究客体的位置上,从叙事研究的理念及方法论讲起,述至操作方式、分析与下结论等的具体案例。通过五章的完整阐述,一线教师可轻松掌握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轮廓:为什么要开展“讲故事式”的课堂研究、怎么讲好故事、怎么评价自己的故事、怎么运用组织好的故事等。如果辅以叙事研究视之为生命的“实践经验”,也即,着手实在地尝试开展一两次自己的课堂教学叙事研究,那么一线教师便可很快体会到教学研究的乐趣,不断提高研究的水平,甚至可能通过教学与研究的双重“眼眸”,重新审视自我的教学生活,获得不一样的生命体验,丰富自己的教学人生。这是所有进行教育研究的人都将乐见的。

篇4

本刊讯 9月20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在北京举行了《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会。

《白皮书》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牵头立项,由网龙华渔教育公司资助并参与组织,联合来自相关领域的高校及科研机构近30位专家和学者共同完成。《白皮书》从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视角全面解读了智慧学习和智慧学习环境,在国内各行政区域采集基础数据信息,监控智慧学习环境领域发展状态、广泛开展产业调查,通过真实的数据反映了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的发展水平。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黄荣怀教授代表项目团队了《2015中国智慧学习环境白皮书》。同时,作为研究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荣怀教授还提出了中国智慧学习环境发展的十个核心观点,即:①信息时代的学习将以智慧学习环境为基本依托。智慧学习环境能够适应人们“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方式、任意步调”学习的诉求,以支持学习者轻松、投入、有效地学习。②“市民宜居体验”与“城市创新活力”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双引擎”,而智慧学习环境是城市“市民宜居体验”的重要基础之一。③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和社会上教育供给的持续增加,家庭学习、社区学习、企业学习的价值日益凸显,并与学校中的学习一起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④智慧校园作为数字校园的高端形态,将在校园中为学生提供“数字原住民”应有的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校园建设应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学校信息化与城市信息化的鸿沟。⑤国家系列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的持续推进,已经为大部分学生提供了支持数字化学习的技术环境。“云+端”将成为智慧校园的主流形态,而支持服务能力与信息安全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要突破的瓶颈。⑥为迎合“数字原住民”对新型学习方式的天然诉求,学校正积极优化教室环境,丰富数字资源供给,增强学生“智慧”学习体验。新型学习空间将拓展教室的物理空间,打破课堂边界。学生的差异性管理与学习活动设计将成为未来课堂教学关注的重点。⑦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正逐渐进入课堂。局部调查表明,多媒体教室与“交互白板”教室相对“平板电脑”教室和计算机教室,其学生的“智慧”学习体验要弱一些。教室环境的设计与优化将成为教育装备、信息化和教研等部门共同研究的重要领域。⑧将智慧学习嵌入企业大学或企业人力资源保障系统,是建设现代企业和提升城市创新活力的基础,将有力促进我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⑨移动互联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和“互联网+”战略等正催生“智慧学习”产业,可为学校学习、家庭学习、社区学习、企业学习等提品、技术和服务。⑩“智慧学习”应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既是市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也是城市系统“自我进化”的关键特征。发展“智慧学习”既能增强市民宜居体验,也能增强城市创新活力,是一个城市的“智慧”品质。

篇5

虽然教师通过大量阅读能够快速提升教育理念。但对政治教师来说,无论备课、上课还是批改作业,要求抽出大量时间去广泛涉猎各种理论是不现实的,况且没有明确目的的阅读也难以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因此政治教师的读书需要有一定的目的性,我们以为围绕开展的政治课题研究进行阅读对提高政治教师理论素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一位专家说的:“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笔者对此深有感触,多年来,为了搞好一项课题研究,大量阅读了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理论知识,如《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教育的智慧》、《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细节决定成败》、《课程与教学论》、《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断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

二、真做题,增强教研能力

所谓“真做题”即实实在在地开展课题研究,避免形式化、功利性、应付型课题研究。一句名言说得好“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因此,要让主体发展需要成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源动力,既要着眼于现实,更要放眼于未来,最终把树立正确的教育研究观作为自己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教育教研能力,不断使自己从合格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特长型、学者型教师。

教师的行动在课堂,教师的成长在课堂,教师的需求也在课堂。教研能力培育的合力应集中于课堂这一研究载体。“课例研究”无疑是增强教师教研能力的一济良方。课例研究是围绕一节课展开,主要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说课、备课、上课、观课、议课全过程。例如2010―2012学年,我们高二政治备课组认真开展了《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开放性教学研究》的课例研究。基本流程:备课―开课―议课―改课―复课―反思;主要形式:同伴互助指导、指导教师、名师面对面指导。流程简单,突出教师自主备课,真实展示自己的教学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同伴互助指导、指导老师或同组名师面对面指导,共同修改,再在实践中比较,自我完善,自我反思,获得认知。通过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机制的构建,寓教育科研于课堂,寓教育研究于平常,营造适合教师成长的良好教研氛围,打破了原来教研活动中的沉闷气氛,点燃教师的教研热情,唤醒教师的成长需求,实现教研活动应有的教研价值。这种务实的教研态度和方法,有效增强了备课组教师的教研教学能力。

三、常反思,生成实践智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教师素质关注,政治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智慧以适应这种变化。我国教育学者朱永新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反思对政治教师生成实践智慧是极为有效的,因为它着眼于政治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实践性知识的生成、拥有和改善。著名教育家叶澜老师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教研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我们认为,要成为一名“专家型”政治教师,必须先成为一名“反思型”政治教师,正因如此,我十分赞同《培养反思力》的作者的论断:“那些喜欢反思,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效果的教师,也会成为高人一等的教师,他们可以指导成长。”可见,教学教研反思是生成政治教师实践智慧的一种有效途径。

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教学反思呢?笔者以为:首先要常思考,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在教育反思过程中,政治教师应该逐步养成批判性的思维,以独特的视角、心灵的触动,深层次的分析、反思我们看似正常的教育教学行为;其次要多观察,发现需要反思的教学教育事件。在教学教研中必然会遇到大量的教学教研事件,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具有对这些事件进行反思的敏锐眼光、独特的思考角度。通过反思,不仅能够分析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教研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提高教学教研效果,也能使政治教师在不断反思中生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等实践智慧。例如针对当前课题研究中存在的功利性、形式化等问题。例如我的《去功利,真做题》一文,在反思中生成了实践智慧,也对本组的课题研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四、重推广,提高教学水平

篇6

一、超越知识教育,走向智慧课堂――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早在2008年,国家督学、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成尚荣教授就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走向智慧,从培养‘知识人’转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和提升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契机,也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使命。

二、互联互动,启迪智慧――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建模理念

首先,智慧课堂中的互联互动,要借助托于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电子书包”以及云平台等建设“智慧教室”。“智慧教室”主要包括教学部分和服务部分。其次,智慧课堂要以“教学应该启迪智慧”为根本出发点。课堂上要充满疑问,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引导争辩,使智慧的火花碰撞、交汇;凸现探究,智慧往往生成与对知识探究的过程;走向生活,在知识与生活的融合中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再者,需要将教育者的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教育。课堂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知识的汇聚、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情感的融合。最后,智慧课堂应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要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应重视动态生成,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生的智慧成长。

三、系统完备,操作高效――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模式目标、模式结构

在对“基于PDA终端的中学‘智慧课堂’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和建模理念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该模式的建构目标要包括以下要件:

(1)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平台建设。在无线网络环境下,投影仪、触控式白板、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个人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教师端能与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组成的学生端实现互动、广播、控制,辅助以嵌入式录播设备实现录播、监控、巡课等功能。

(2)智慧教师――智慧课堂的基础。培养智慧教师,需要有以“爱和责任”为核心,以“主动学习、发现自己、智慧工作”为主题,以“加快推进教师专业化进程”为目的,以“教师读书工程”为主要手段的,立体化的教师培训工程。要认识到:文化素养是教师成长的基础,专业知R是教师成长的核心,教育智慧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生活实践是教师风格形成的保障,人文素养是保持教育活力的重要支撑。

(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智慧教学、学习的有效机制。在“智慧教室”利用电子书包进行课堂教学是一个新型的信息化产物,在此背景下,我们主要探索了“三三四四一”自主学习模式及其应用(即“三课型”、“三模块”、“课前四环节”、“课上四环节”、“课后一环节”)。

(4)智慧教育文化――课改推向深入的文化保障。学校文化层面,要科学定位办学目标,提炼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符合智慧教育理念的校训,着力建设学校厚重广博的文化内涵。

篇7

1.基于教师的“教研沙龙”。多年来,教师研究的个体化阻碍了教研成果的转化。惟有教师集体参与的教研,才能形成一种研究氛围,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产生许多问题、困惑甚至牢骚,因此,需要为其提供畅所欲言的场合,以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去探讨。只有当老师获得了信任和尊重,教研才会取得实效。在沙龙中,我们让教师们寻找课堂教学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并通过示范课或教研课的实践操作去解决这些困惑与问题,使教师逐渐明确了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并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策略的道理。

2.基于课改的“专题培训”。“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真正改变了学校生活和教师行为。”我们力戒“为教研而教研”,开展了“立足新课堂,促进新课改”的系列专题培训:教研室专家的“优质课课例分析”;校骨干教师的“课堂案例分析”;教学能手的“优质课展示”等,让老师们将优质课资源与日常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3.基于发展的“成果展示”。我们发现,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之间缺乏竞争意识,但同年龄层次的教师却非常在乎同伴的想法,都有超越对手的愿望。这是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一道涌动的暗流。我们结合学校实际,以课堂为中心,开展分层课例研讨活动。35岁以下教师上竞赛课,35至45岁教师上研讨课,45岁以上教师说课,学校领导、同学科教师必须参加听课、评课。这样就使不同年龄的教师都在新课改中成为了主角,从而使课堂永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古人云:“大智者朴实无华,小智者华而不实。”教学与做人是相通的。打造有效课堂,就是要把课堂尽量锤炼成“大智者的教学”。众所周知,获优质课奖是学校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学校教学的研究成果。但教学、研究和研究成果都不是教育的目的,而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只有落实到教育实践才是最终结果,只有重视了研究成果的转化,才能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学校不断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实施了优质课资源转化四大工程,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

1.“1+1结对子”工程。为了使优质课成果的转化落到实处,以促进教师尽快成长,我们开展了“1+1结对子”活动。我们改变了“新老帮扶”的格局,给老师们自由选择的空间,既可以是“新老帮扶”,也可以是“同龄互助”,鼓励获优质课奖的教师主动结对子。这项工程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

2.捆绑考核工程。我们制订了每年一次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选制度,对各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常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质量、各项比赛成绩以及校“教学能手”评选所占比例等进行捆绑考核。在这样的机制下,各个备课组都形成了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教研团队,获优质课奖的骨干教师充分发挥示范作用,优质课资源不仅在获奖教师的课堂上发挥作用,还可以辐射、渗透到其他班级的课堂上,从而达到了优化教研组建设的目的。

3.活力引擎工程。学校在教学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参加市级以上参赛、学习听课的教师,回校后要主讲一节示范课或讲座(获得校、县优质课奖的教师才能参加市以上级别的学习等),以实现优质课资源的有效转化。学习并汇报的老师领略到了成功带来的荣誉感,激发了他们深入研究和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广大教师主动学习,扎实教学,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4.专业成长记录工程。我们将每位教师每年接受的各级培训、参加教学教研活动、主讲优质课、课堂教学质量和获奖论文、案例、教学反思等收入教师成长记录袋,对获奖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教育教学量化考核中。

三、搭建教师展示平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教师成长的载体是课堂。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展示平台,力求面向全体教师,让每一位教师都找到自己的舞台,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够在更大的空间里学习成长,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成果转化的大众化。

1.规范常规课。课堂在学生的一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课堂的平凡与神圣,让我们不能不充满敬意地对待它,不能不以充满关怀的神情去注视它。对此,我们制定了常规课管理办法,实行“即兴推门听课”制度,学校领导和教学骨干及时与授课教师面对面地交流,对各类课堂进行剖析,明晰改进教学的思路,促使每一堂课都达标。

篇8

学生在创意栏里写出关于青蛙只数与腿数的关系之后,王老师选择了四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师生共同评价。

师:设计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创意。

生1:100只青蛙,400条腿。

师:你是怎么想的?你们有什么意见?

生:能看出腿的条数与青蛙只数的关系,但无法表示所有青蛙的只数与条数。

师:这种方案有什么优点和不足?

生:这种方案只能表示出所有青蛙的只数和腿的条数,表示不出两者的关系。

师:感谢这位同学,因为他愿意把自己的创意分享给大家。

生2:x只青蛙,x条腿。

师:你是怎样想的,能给同学们解释一下吗?

生:因为青蛙的只数是无数的,写不完,所以我用字母x就代表了所有青蛙的只数,还有腿的条数。

师:同学们同意这种表述吗?

生:不同意。如果这里的x是1的话,就变成1只青蛙1条腿了。所以我不同意。

师:对了,同一个字母,在一个式子里只能表示同一个数。他这里用字母表示解决了第一位同学的问题,能表示出所有的可能性,但没有表示出正确的关系。能想到用字母表示数,是一个比较大的进步,我们为他的创意鼓掌。

生3:x只青蛙,y条腿。

生:用2个不同的字母表示只数与条数,能表示出所有的可能性,但看不出正确的关系,例如x=2,y=3时,就不行,相对于前一种来说,又完善了一点,但还不够。

生4:x只青蛙,x×4条腿。

生:好,这种方式不但表示出了青蛙所有的只数,而且还能看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师:大家都非常赞成这种方案,你为什么赞成它?看来这种方案符合我们的要求。把掌声送个这位善于动脑的同学。

王老师的评价,没有采用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而是针对实际情况,指出错在哪里,好在什么地方,在精心安排的汇报顺序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接近合理的表达方式,彰显了教师高超的评价艺术。

王老师的评价语言准确精练,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指出了创意的不足之处,通过引导学生辨析,圆满完成了新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评价材料的选择与呈现顺序也是匠心独具,显示出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

怎样才能具有良好的评价语言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开展课题研究

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专题研究。

第一阶段,广泛阅读相关文章,查阅资料。重点学习诸如《名师精彩课堂实录》之类的书籍,收集好的教学案例,上网查阅与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源,可以是教学设计,也可以是教学反思,还可以是教学点评。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第二阶段,以课例研究为载体,通过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分析执教教师的评价语言,相互探讨,共同打造,提高执教教师的语言评价能力和团队的研究能力,共同提高。

第三阶段,总结提炼,形成研究成果,并把研究成果运用于日常教学之中。

2.记录课堂,走进课堂

把自己的随堂课录下来,反复观看,分析和思考,哪些地方可以不说,哪句话说得不好,哪些话可以可以换一种说法。走进别人的课堂,多听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吸取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是怎样组织语言的;还可以观看教学录像。

篇9

烟台市二十二中,在认真总结区域内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积极借鉴国内外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2007年首次提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研究,被确定为烟台市“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建设研究的实验点校。该校“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成熟,由“自主合作,当堂达标”五环节教学模式(“问题再现――自学解疑――交流展示――归纳提升――当堂检测”)改造提升为以“学案导学”为核心的“三疑(导学引疑、自主质疑、互动释疑)―达标(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意在引领教师积极打造以学生为本、富有思维含量的课堂,实现“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课堂教学形态。

国内外相关的这些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高效课堂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2.高效课堂都关注环节的教学效率,模式环节中都有教学效率,模式环节中都有“自学”、“组学”和“交流”内容;

3.高效课堂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4.高效课堂教学倡导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国内外的这些研究从的主题研究成果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缺憾,所以,和谐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空间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块待开垦的沃土。

二、注重沟通,构建和谐课堂

构建和谐的课堂,继承传统的教学优良传统,并努力消除其中部分不合理因素,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之间是一种和谐、共振的关系。全面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追求教学各要素的协调、和谐,强调师生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实现学生高效学习、自主发展。和谐的课堂应实现以下三个目标:

1.教师目标:培养教师在课堂中“精讲、点拨、质疑、追问、评价、纠错”的综合能力。

2.学生目标: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做自我发展与提高的主人。

3.成效目标:切实强化“四效”――独学效果、研学效果、展示效果和达标效果。

和谐课堂的目标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课堂教学过程的和谐;教学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和谐;教学进度与教学难易度的和谐,等等。

三、注重能力,构建思维对话型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追求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和谐、高效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是积极的,行为是主动的,思维品质是最优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度是最高的。课堂上,教师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设计和谐的教学流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激励学生质疑,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致力于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思维对话型的课堂:

1.把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即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抵达智慧的飞跃。简单地说,是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

2.追求“四维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教育,即超越原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而上升到通达智慧的层面。

篇10

二、依托教学实践,促进“生命课堂”的构建

明确了“生命课堂”的内涵后,我们开始依托教学实践,以课例为载体,用行动跟进研究的方法尝试探索构建“生命课堂”的有效策略。

1.聚焦共性问题,提炼研究内容

我校结合课型研讨展示活动,引导一线教师通过科学、客观、全面的观察,发现课堂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进行归纳和梳理后,确定研究从五个“实”入手:即目标制定要切实、教材解读要扎实、教学设计要务实、教学过程要充实、评价语言要平实。

2.依托教学课例,探究方法策略

“五实”策略是我们奠定生命课堂基石的有效途径,也是我校引领教研组跟进课题研究所确立的子课题。各教研组围绕这个子课题,以课型研讨为契机,依托教学课例,深入跟进研究,在磨课、研课的过程中,提炼出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

3.互助研讨跟进,提升实践智慧

在课型研讨的过程中,我们以常态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的出发点,以学校―教研组―教师个人层层深入、相辅相成的三级梯队为研究模式,使教师们的教学智慧得以螺旋式提升。

三、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夯实“生命课堂”的根基

1.精研业务,提升育人能力

本着“严、细、实、新、狠”的原则,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严抓教学常规:我校关注教学常规中的细节与过程,严抓常规要求的制订和细节的落实。定期检查教案及作业,并做好各项常规的评比与推优工作。

细抓课题研究:学校立足于“细”,着手于“小”,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形成研究主题,并依托课例,在“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提炼研究成果,提升教学智慧。

实抓课堂教学:“以课堂实效为核心目标,以真实为基石,蕴情融趣的生命课堂”是我校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深抓研修创新:除教师常规研修模式外,我校举办了“七彩讲坛”活动,充分发挥校本研修主体即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让在课堂教学中有独特见解、在班级管理中有创新经验的教师借助讲坛分享思想、交流经验,创新校本研修的模式。

狠抓教学基本功:要求每位教师做到“五练”基本功,一练“三字一画”,二练驾驭教材、设计教学的能力,三练课堂教学机智,四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五练个人才艺。

篇11

张梅玲教授从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出发,强调使儿童更聪明的关键所在是使儿童的认知结构的长时记忆结构化,从而有利于对知识、技能、经验的提取;由此出发,进一步提出要从教材、教法上进行改革,以优化知识结构,建构儿童最佳认知结构。她还强调以萌发儿童辩证思维作为最佳认知结构的核心,通过孩子们可以接受和感到兴趣的方式,使孩子们的思维更清晰、更巩固、更可利用,更加富有条理性、互补性和可逆性。她还指出萌发儿童辩证思维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儿童意志力、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方面的教育,好的思维还要有好的人格,两个翅膀健全才可以起飞。她强调培养好的个性品质不是空洞训教,良好习惯养成是人格塑造的切入点,累积而成的好习惯带来的是好人生,要以注重整体素质促进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

我十分赞赏张梅玲教授的研究成果,在现实中也感受到校长、教师、家长有这样的实际需要。要使心理学与教育学更加紧密结合,需要广大心理学家与教育工作者更加密切合作。读后我不禁反思起平时自己的教育教学:我怎么就没想到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会与学习连在一起呢?张教授的心理学讲座使我顿开茅塞,豁然开朗。我们应用心去感悟孩子们的每一丝变化,用情去激励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利于成长的支持性学习环境。当孩子们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当孩子们内心充满孤独和惆怅时,我要走进他们分担忧愁,成为可以倾吐肺腑之言的知心朋友;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的时候,我要满怀真诚地去欣赏和赞美他们,和他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快慰。我希望在学生眼中,我不是一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教学中,应转变观念,从过分强调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向关注学生人格发展的健全性、全面性思考;从过分强调严格划一的统一要求,开始注重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和个性发展;从偏重知识传授、智力开发,开始向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的思考;从偏重课堂教学具体环节程序的设计,开始向注重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而努力。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认知、体验、实践”这三个层面互相渗透,整合成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生机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验着课堂生活的愉悦,孩子们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总之,张梅玲教授以她儿童心理学专家特有的视角和智慧的点评给了我深刻的启迪,让我们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升华,我也希望能在实际教学中,用上张教授的方法,使我的教学艺术得到提升。

篇12

【 Keywords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mart classroom; wisdom classroom;education cloud platform

1 引言

“智慧地球”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智能化环境有了一个崭新的认识。为此,人们也希望利用智能化环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如今,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医院、智慧校园等智能化环境正离我们越来越近,在此背景下,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智能教室”的研究也逐渐开展。目前,关于智能教室和智慧课堂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全球知名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小学校等机构的关注,智能教室和智慧课堂的设计已经成为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2 智能教室的构成及功能

智能教室,又称“智慧教室”或“未来教室”。它的基本概念:一个能够方便对教室所有设备(计算机、投影,音箱、交互白板等)及环境(温度、光线、空气质量等)进行智能控制和操作,有利于师生无缝地接入资源及从事教与学活动,并能适应包括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以自然的人机交互为特征的,依靠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的增强型教室。智能教室的基本构成如图1所示,它的构成体现出设备先进、操控方便、资源丰富、交互流畅、教学方式灵活等特征。

智能教室的智能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功能方面,主要包括课堂笔记的自动化、课堂实录、设备控制自动化、智能远程教学等几个方面。

2.1 课堂笔记的自动化

传统的课堂模式经常是教师忙于讲课及板书,学生忙于听课与做笔记,而学生的听课与做笔记往往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这种模式显然对课堂学习的效率是不利的。在智能教室中,学生再也不用做笔记,只需认真听讲就行,教师的所有板书都可以自动保存起来,并以电子文档的方式传输到学生终端中,或者通过打印设备打印出来,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课堂教学实录

课堂教学实录比笔记记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板书、演示讲义、现场视音频和其它与教学相关的所有活动都可以通过“智能视讯设备”进行记录并保存下来,并自动上传到“教育云平台”中,成为平台中的教学资源。当学生有需要时,可以随时随地播放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方便复习,而且可以让学生补学错过的课程。

2.3 课堂互动与协作学习

智能教室的核心是互动,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就是课堂互动的重要设备。它集硬件与软件为一体,并连接到“教育云平台”上,教师可以在白板上随意调用各种素材或应用软件教学,并且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智能教室中,学生能够利用无线终端进行互联,既可以实现教室内的小组互动,也可以与远程的学习者或专家进行互动,完全突破空间的限制,实现多方面的互动与协作学习。

2.4 远程教学的智能化

远程教学是智慧课堂的一个方向,智能教室引入交互空间的概念,把一个普通的教室空间增强为一个教师和远程教育系统的交互界面。在这个空间中,教师可以摆脱键盘、鼠标、显示器的束缚,而用语音、手势甚至身体语言等传统的授课经验来与远程学生进行交互。现场的课堂教育和远程教育的界限被打破了,教师可以同时对现场和远程的学生进行授课。

2.5 教育云平台的运用

教育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的信息化平台,它能够灵活地统一管理和调度信息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各种个人终端,经互联网连接到教育云平台,获取学习信息服务。教育云平台能够发挥强大的计算能力,提供在线的远程教与学的资源,并为学习者提供安全、可靠稳定的数据存储和管理。教育云平台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能够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3 智慧课堂的设计与应用

智慧课堂是相对于传统和现代课堂而言的,它充分发挥课堂组成各要素(人、技术、资源、环境和方法等)的作用,实施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智能教室的设计与应用都是为智慧课堂而服务的,智慧课堂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

从智慧课堂模型中可以看出,智慧课堂的设计主要分课堂环境设计和课堂教与学的活动设计两方面。

3.1 课堂环境设计

课堂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学习支持环境。物理环境中,智慧课堂给课堂主体提供了高互动的教与学设备,能够有效支持课堂主体对于学习资源的获取、处理和呈现。智能环境控制则给课堂主体提供了良好的外在环境,从光、温、声、空气质量等方面根据课堂的实时状态进行调节。创意空间布局则主要考虑给学习者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桌椅设施,以及根据教与学活动的需要能够方便实施桌椅的组合,形成学习小组,以利于小组学习活动的开展。

学习支持环境由基于泛在网络的教育云平台进行支撑,实现高互动教与学设备、智能环控设备的接入与控制,支持智慧课堂教与学等活动的开展。教师、学生可以通过交互终端接入智慧课堂学习支持系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实施,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同事、家长等也可以接入智慧课堂学习支持系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了解学与教的情况。

3.2 课堂教与学的设计

课堂教与学的设计包括课前设计、课中设计和课程后设计,其中课中设计是最主要的部分。智慧课堂中教的活动、学的活动和评的活动都是由教育云平台实施的,所有学习资源的提取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均来源于或进入到“可扩展的学习资源库”中。课后的活动是课中教与学活动的延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实录系统记录的视频和学习支持环境记录的教学生成性资源进行分析,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之处,并撰写反思,与同行交流,也可利用学习支持环境对学生在作业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辅导交流。学生在课后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撰写反思日志,并利用交互学习终端完成系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推送的个性化作业。

可扩展的学习资源库是教育云平台的重要支撑,因为在智慧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许多新生成的资源,而且智慧课堂中的学习需要有情境性、适应性的资源,需要为学习者进行个体学习时所需的个性化学习资源需求提供支持,根据不同的要求,提供随需应变的学习资源服务。

4 结束语

从教育技术研究的角度看,智能教室不仅是一个学习环境,更是一个课堂生态系统,它为智慧课堂的教与学创设了必要的条件。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及在课堂中的应用,必将会改变课堂的结构和形式。智能教室是智慧课堂的一个重要形式,智能性也是智慧课堂的重要特性之一,加强智能教室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课堂进行重新认识和设计,最终构建出一个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和谐新型课堂/教室。

参考文献

[1] 高丹丹等.智慧课堂的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9(11): 11-15.

[2] 陈卫东,张志平.智慧课堂的定位与特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7):23-28.

[3] 陈卫东等.智能教室研究现状与未来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 2011(8): 39-44.

[4] 王琴,王宝俊.基于云计算的虚拟多媒体教室的研究与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12(1):65-74.

基金项目:

篇13

1.1 明确课题研究原则。

1.1.1 坚持有利于教师教研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

1.1.2 坚持可行性、发展性、实效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1.1.3 坚持“小、精、实、新”研究特点与语文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1.1.4 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与师生教学相长,和谐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1.2 明确课题研究任务目标。

1.2.1 通过开展研究,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形成简洁,实用的课堂教学策略或基本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使教学达到优化的目的。

1.2.2 促使个人将内化的教育观念转化为与时俱进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师执教水平,增强教师业务素质和教育科研能力。

1.2.3 建立完善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以此评价机制为导向,强调双向反馈的功能,促进课堂实效性的提高。

1.2.4 探寻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模式,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2.5 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与教师的教学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语文课上成生动有趣,学生能说会写的情感教育课,要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自己悟出文中的人生哲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才能,而不是象以前那样教师告诉给一个结论去死背。我们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时刻记住这一点。我们教学生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变得灵活机动,会用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死读书,读死书。

2.课题研究方向要明确

2.1 尊重学生主体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知识技能、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差异和学生情感、态度、性格、气质、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及学生学习的接受性,再造性和可塑性,从班级学生个体实际出发,从制定教学计划、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布置与批改、成绩考核等各个环节常规工作入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转贴于

2.2 在研究中,要从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差异,思维品质差异,学习品质差异(习惯、方法、态度等)和学生潜质差异入手,强调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突出整体推进,探寻规律,总结方法,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2.3 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课题实验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有事实、有数据、有比较、有鉴别、有思想、有对策、有发展。

2.4 要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在研究中的独创性,又要统筹集体智慧在研究中的广泛性和互补性,采取个人探索,大家讨论、交流,整体推进的策略。

2.5 在实施过程中要优化过程,突出实践,抓到重点,注重质量,体现出四个“为主”,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校教师为主,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主,以全面提高质量为主。

2.6 在课题研究中,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资源,让课题研究与校本研训紧密、有机结合,使教、研、训三位一体,整体推进。

3.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要合理

一般课题研究为期三年,其间共分为三个阶段,即初步实验阶段、成果整理阶段和成果应用阶段。

3.1 初步实验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确定研究课题,明确目标任务,确定研究方向,学习并掌握先进理论,进行广泛交流,掌握研究方法,初步进行课堂教学实验,进行第一阶段小结和阶段性成果整理,即教师个人要有课题研究计划和阶段小结,同时将一些较好的经验总结整理以备第二阶段开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