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的财务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专业的财务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专业的财务分析

篇1

一、仿真考核的概念及意义

本课程主要针对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由此设计了仿真的教学与考核标准,它将打破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模拟工作过程的教学与考核,在仿真地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由于财务分析主要是围绕财务指标的计算与分析,与财务管理课程相比显得比较单调,同时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不断发展,也对财务分析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教学组织带来困难。为提高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设计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模拟工作过程的教学与仿真考核体系。财务分析的仿真考核将采用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为载体,以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为工作任务,运用多种教学媒介,模拟完成财务报表分析报告的形成过程,建立仿真的过程评价与传统的理论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仿真考核的设计思路与实施

本课程组织案例教学,通过学习任务引导基本理论,注重分析过程,而不是追求标准答案,这是区别于其他会计学课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主要考核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及良好的职业素质。该课程的考核采用常规的期末试卷考核、撰写某公司财务分析报告和平时表现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仿真考核主要体现在撰写某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具体来说,期末试卷考核的内容包括三大财务报表的比较分析、指标计算与综合分析,占总成绩的40%;撰写财务分析报告要求学生为某一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分析,综合运用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比率分析法等将该企业报表进行计算分析,编写财务分析报告,最终完成后进行成果汇报,这项任务占总成绩的40%;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20%,考查内容包括作业、课堂回答问题及考勤情况。这一考核模式在近期的教学中得以实践,效果较好,但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存在工作量大,学生照搬书本模板,内容缺乏新意、枯燥呆板等问题,为提高财务分析报告的质量,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积极性,针对撰写财务分析报告部分进行的仿真考核有所创新和突破,现将仿真的过程考核方式总结如下:

1.财务分析报告的任务分解

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工作量大、综合性强、难度大的问题,我们将撰写的财务分析报告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具体分解为资产负债表分析、利润表分析、现金流量表分析和综合分析四个大项目,通过阅读和比较分析报表,分别学习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成本费用分析;现金流量指标分析;杜邦分析、雷达分析、发展能力分析。每学完一个项目就完成相应的分析报告,仿真的过程考核也分别对四个项目的分析报告进行考核,边做边学边考核。

2.小组分工撰写报告

采用建立学习小组(实验小组)进行课程知识的单项及综合实验学习与考核。①分组。按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角色进行分组,包括总经理、销售人员、生产人员、财务人员、债权人、投资人、政府部门等,一般每组为8人左右。②选择分析对象。每一组选择不同行业上市公司作为分析对象,强调选择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分析,在成果交流环节,学生可较全面地认识我国不同行业上市公司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况,使大家的信息和认识更丰富、更综合。③分配角色完成分析报告。每组学生由财务分析报告的内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构成,如总经理、销售部、生产部、债权人、投资人、金融机构等不同角色组成,由于不同角色分析财务报表的侧重点不同、立场也不一样,各类报表使用者将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效果进行识别,如债权人主要分析偿债能力,投资人主要分析收益,经营管理者需衡量报酬与风险的得失,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每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分工,完成相应部分的分析报告。这样的安排不仅有利于减轻工作强度,更有益于扩展财务分析的空间,提升财务分析的价值,同时也能更好地兼顾和服务于管理当局以外的其他信息使用者,同时还可体验到工作环境的多面性与复杂性,提高综合能力。

3.提交展示分析报告

财务分析报告完成后,将采用多种渠道提交并展示,如提交财务分析报告word文档;制作PPT演示与讲解;老师挑选优秀的报告,通过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如大学城空间进行展示,实现资源的共享及进一步的研究、讨论、交流。其中,PPT演示与讲解对学生最有吸引力,表现异常踊跃,现以利润表项目为例说明成果展示的实施过程(见表1)。

4.仿真过程考核的标准

财务分析报告案例成果的考核不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性空间,得出的结论也会存在发散性,在成果展示环节中,教师不宜过多表露个人观点,只需准确把握整体脉络和方向,避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由于意见分歧导致对问题分析陷入歧途。考核的标准设计为观点明确,结论正确30分;内容充实,逻辑性强30分;表达清晰流畅10分;上交材料格式正确,生动美观10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图表结合,如利用Excel进行报表计算、图形分析,此项10分;团队合作表现10分。考核成绩单(见表2):

三、结束语

本课程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与考核理念,选择某一典型的财务分析案例,以撰写所选案例公司的财务分析报告作为工作任务,教师在指导学生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与考核,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教师指导的过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老师将引导学生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体验工作过程,如连接证券公司网站,授集查找上市公司股票、财务指标、非报表因素等基本方面分析资料,使学生体验财务分析的真实感;财务分析涉及大量表格、文字、图形和计算,通过完成仿真工作任务可锻炼学生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如利用Excel的计算汇总功能对财务指标进行自动计算和图形处理。引入仿真的过程教学与考核,学生在做中学,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了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沟通表达能力,培养了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篇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4-0076-04

收稿日期:2012-08-20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2010年度省级教研项目“强化应用型的会计学教学内容设计”(20100435)资助

作者简介:朱炜(1966-),男,安徽怀宁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近年来,全球金融动荡日趋加剧,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金融管理及风险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对金融分析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金融分析的基础是会计基础,金融管理和金融分析人员除了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外,必须熟练掌握财务分析方法。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中的参与者,都需要应用财务会计方法来分析信息,进行监管、经营和决策。而且,财务分析,作为金融领域最重要的手段,其信息处理能力的强弱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和经营目标的实现。这就对高校金融学专业建设和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金融学专业必须强化财务分析的专业建设和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

一、金融学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分析

(一)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意义和内容

1.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意义。

金融学专业建设意义主要包括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金融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在整个社会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研究目的。在现实方面,金融学专业建设可以为当前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建设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国际化,不仅体现在国际贸易的相互依赖,而且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状态也不断地显现,并有日趋紧密的趋势。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金融市场已经成为现在和将来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金融市场培养有用的建设人才也就成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2.金融学专业建设的内容。

金融学专业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课程设置,其二是师资队伍建设。所谓课程设置,笔者认为是目前高等学校立足金融市场的发展进而确立人才培养的标准,对金融专业的学生构建符合标准的知识体系框架,而这一框架的实现过程就是课程设置的过程。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学生能够获取金融专业知识的必要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高等学校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引进一批专业知识扎实,思维活跃的优秀教师,推动高等教育金融专业的发展。

(二)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

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是金融学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着金融人才的培养。以下从金融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

1.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1)口径宽、重基础。

金融本科教育应该运用高等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传授金融学相关知识,进而培养金融学理论研究与实务发展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要本着口径宽、重基础的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能够做到全面性和基础性。全面性要求课程设置涉及的方面既包括专业的理论学习也包括其他通识性的知识学习,比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以及数学、英语、计算机等。基础性要求在课程设置全面的基础上对课程的学习要求,具体体现在教材内容的选取,和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程度上,以保证学生后期的发展。

(2)轻重分明。

金融课程从层次方面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在宏观方面,主要体现在金融学的发展、制度演变、政策沿革等方面。微观方面有金融市场效率、金融产品设计等。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其基础知识的扎实尤为重要,这就体现在微观层面上的知识获取,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突出和适当扩大微观金融课程的比重。

(3)体系完善。

体系的完善包括完整与改善两个方面。完整性要求金融课程建设的体系要完整,包括基础理论课程、核心理论课程、实务课程以及选修课程。也就是说每一种课程都要有,且比例应该是合理的;课程设置的改善需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思维,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具体课程的内容和比例。

2.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存在的问题。

(1)定量分析的课程较少。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都是科研方法,两者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关系。目前国内高校与金融定量研究相关的课程设置比较少。未来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以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为主要形式的发展,而金融产品的创新依赖于具有定量分析功底的金融人才,因此应该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出定量研究金融产品的内容。

(2)财务分析在金融课程设置中的地位不高。

金融管理和金融分析人员除了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外,还必须熟练掌握财务分析方法。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市场中的参与者,无论是证券市场参与者还是信贷市场参与者,企业、个人、政府及非营利性组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保险公司、中央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等,都需要应用财务会计方法来分析信息,进行监管、经营和决策。而在现实中,我们可以看到财务分析在高校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地位明显不高,基本没有把财务分析作为金融课程中的核心位置考虑。而财务分析作为金融运用中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理应在运用者的知识框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金融课程的设置,应该强化财务分析在金融专业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3.目前《财务分析》课程在金融专业开设的基本情况分析。

目前,大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期货、证券投资学、公司财务等,财务分析课程在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很低,内容往往只是基于会计学的财务分析。主要是以会计学中会计报表信息为基本出发点,运用会计分析方法对影响会计报表的因素进行分析与调整,为财务比率分析奠定基础,从而准确分析企业单位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增长能力等状况,仅仅这些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对财务分析的挑战以及财务分析主体和需求者的变化,缺乏与金融现实环境的协同,也缺乏随着管理决策与控制对财务分析信息需求转变的协同。

二、财务分析课程设置与内容剖析

以上分析了金融专业建设的意义、内容,也分析了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原则及存在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到当前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还存在不足,以下就财务分析及财务分析课程设置与内容进行一定的剖析。

(一)财务分析的内涵

财务分析是财务分析主体为实现财务分析目标,以财务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为基础,运用财务分析技术,对分析对象的财务活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为经营决策、管理控制及监督管理提供依据的一门具有独立性、边缘性、综合性的经济应用学科。

(二)财务分析的分类

基于基础学科的不同对财务分析进行分类财务分析的分类标准可以按分析主体不同、分析对象不同等多种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财务分析有不同的分类,本文基于财务分析学依赖的学科不同分类。财务分析按照所依赖学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基于会计学的财务分析,其二是基于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基于会计学的财务分析主要依赖于会计财务报表,运用会计学分析方法对财务报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理论基础是会计学原理,注重研究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假设的不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并运用报表中的会计数据构建一系列会计指标,形成对公司财务活动各种能力的分析,比如盈利能力、运营能力、偿债能力等;基于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是从财务管理的目标出发,一般而言是从价值最大化的角度进行的财务分析。在此情况下,财务分析主要依赖公司对外财务报告以及内部报告,使用的工具是统计与计量模型等一系列量化技术。可见,无论是基于会计学还是基于财务学都要依赖会计信息,因此会计信息的形成对财务分析具有着基础性作用。

(三)财务分析课程设置内容

我国高校一般将财务分析课程设置归在会计学或者财务管理学范畴内,这种划分的理论基础在于财务分析学是建立在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基础之上的。具体来说,财务分析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有它自身的课程设置。本文基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课程设置内容进行分析:

其一,学科基础类: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经济学是一切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财务分析的对象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以及变化,对其深入的探讨需要有微观和宏观经济学作为理论知识储备。基于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要求管理学应该成为财务分析课程设置的基础之一。行为理论涉入到经济领域在最近几十年来获得较快的发展,然而行为理论与心理学也是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的设置可以有利于学生对财务分析的理解和把握。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经济领域内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断丰富与完善,法学已经成为各种学科的基础类学科,因此,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理应属于财务分析课程的基础类。

其二,专业基础类: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与财务管理是财务分析的专业基础,因为财务分析是基于会计与财务管理学的,只有学好了会计与财务管理才能做出有效的财务分析。金融学的考察对象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而财务分析应用主要面对货币与资本市场,因此金融学在财务分析课程设置中也应该作为专业基础课来加以重视。我们知道,基于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将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价值做出判断,而定量研究会使用到统计学方面的知识,统计学作为财务分析的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因此,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统计学构建了财务分析课程中的专业基础类。

其三,专业方向类:财务分析原理、财务分析实务。一门独立的学科要有其自身的理论基础、内容、方法,而财务分析原理就是对财务分析的这些组成要素进行系统阐述;作为应用型经济学的分支,财务分析课程设置应该按照分析主体和目的的不同设置一些应用型课程,也就是财务分析实务。

其四,专业选修类:此类的课程设置应该考虑与财务分析领域密切相关的专门性问题。比如证券分析学、管理控制、价值评估、企业管理学等。

三、强化金融学专业教学中财务分析地位的思考

(一)提高财务分析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地位的现实意义

1.基于金融分析师基本技能的需求。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对金融分析师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一个优秀的金融分析师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作为知识储备,金融分析师应该是财务分析专家和理财专家,不仅能够分析企业的财务实力、问题和风险,而且能够为企业的发展、风险控制和解决问题出谋划策。因此,财务分析学在金融分析师的知识体系中将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然而,财务分析的基础是会计学,所以会计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金融分析师是至关重要的。

金融分析师应该熟悉各种会计报表的编制,如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对企业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原则、计量属性都要清楚。具体而言,在会计处理方面,理应熟练掌握如存货的计价方法、先进先出法和个别计价法所适用的条件;在原则方面,谨慎性原则是会计的一项基本原则,但金融分析师对于它的使用合理性也应该有所了解;在计量属性方面,随着国内外对公允价值的探讨深入,公允价值的使用范围相对以往有所扩大,金融分析师尤其要重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在刚刚过去的金融危机成因方面,就有很多关于公允价值使用的争议。

金融分析师还应该根据表外信息披露,比如管理层报告与会计报表附注等,以求准确解读企业的财务状况、发展潜力、风险防范等问题。

综上所述,金融分析师只有有效掌握会计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财务分析,在分析时应该从财务报表及表外披露入手,获取诸如会计计量属性、原则、方法、企业管理层变动等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准确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风险大小及发展潜能。

2.基于政策制定者及监管层的需求。

在金融领域内,除了金融机构的金融分析师需要财务分析外,对于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等监管层来说,财务分析也尤为重要。因此在金融学专业强化财务分析地位有利于高等教育培养出更优秀的金融监管人才,以服务于政策制定及监管部门。

首先从政策制定角度来说,在资本市场及货币市场上,政策制定者需要了解经济发展形式适时调整金融政策,而对经济发展水平的掌握必须依赖于对企业综合发展水平的认知,其信息的获得需要政策制定者对企业财务的分析。比如,某一时间段内行业回报总水平亦或是行业内各个年度、季度增长情况,而这些信息来源于会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

其次,对于监管需求来说,在资本市场中,监管者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管主要依据还是企业的财务状况,比如前不久证监会出台的一系列监管措施,其中就包括了退市机制 2012年5月1日起在创业板实行退市制度,6月28日,上交所公布了《关于完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方案》,同时深交所也做出了修订,对主板、中小企业板退市标准进行改进整合,完善主板、中小企业板退市标准体系。。此外,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与否也会表现在企业的财务状况上,监管层要依据对企业的财务分析进而做出合法性判断。

(二)强化金融学专业教学中财务分析地位的具体措施

1.基于会计学和财务学设置金融学专业财务分析课程。

基于会计学的财务分析,要求掌握会计学的相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尤其是会计学中的会计分析方法;基于财务学的财务分析,要求以财务学或财务管理目标为基本出发点,以反映财务活动与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与内部报告为基本分析依据,以价值分析与量化分析技术为基础,以专门的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为分析技术工具,以公司财务比率或能力分析、证券市场分析等为主要内容。因此,加强会计学、财务学的课程教学应该成为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之一。

2.基于金融学与财务和会计相结合安排财务分析教学内容。

为适应金融市场的运行与发展的需要,财务分析要考虑从投资者、中介机构(如财务分析师)、管理者、监管部门、其他利益相关者等财务分析主体的各自目的出发进行设计和安排。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应该开设一些基于财务分析的实务类课程,比如投资项目评估、证券估价、业绩评价、风险管理、企业重组等,这些实务类课程的设置可以让学生更能够认识财务分析在他们未来工作领域内的基础性作用。

3.设置财务分析实务或专题教学。

根据财务分析实践的需求,从专业教学的关联性以及分析主体或分析目的出发确定财务分析实务专题,主要可考虑以下选择:基于投资决策的财务分析、基于金融市场的财务分析、基于合并报表的财务分析、基于管理控制的财务分析、基于相关利益主体的财务分析、跨国公司财务分析等,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金融学专业教学中财务分析授课教师水平。

金融学专业教学可挖掘、探索的领域很多很广,值得教师去探索,去努力。老师们应适应社会变革和发展以及金融市场和环境的变化,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能力等方面入手,在教学中,对所授內容进行精心设计和编排,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教学目的的达到需要软硬件的配合,在提高财务分析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的地位的同时,要重视财务分析教师水平的提高,只有那些专业知识扎实、财务分析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才可以胜任教学任务,才有利于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先治.关于对财务学几门课程定位的思考[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2):53.

篇3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编撰的局限性

(一)财务分析报告不能及时反映问题

通常来说,财务分析报告分为月度、季度和年度报告,应该在每个月、每个季度和每年末的下一月10号之前将财务分析报告交至企业财务信息使用者(一般为管理者),以便为管理者决策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但是在我国各企业实际财务工作中,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财会人员信息收集局限、财务信息反馈不及时、财务活动突变等原因,财务分析报告的真正提交时间往往拖延至中旬甚至月底,这大大降低了财务分析报告的时效性,使得其披露的相关信息可能变得毫无价值,无法为企业决策层、管理者、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的参考服务。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针对性较差,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企业整体结构及经营方式的不断复杂深化,企业决策层、管理者及众多投资者将逐渐占据市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主要地位,依据财务分析报告做出的经济决策也变得相应复杂,这种大环境对企业财务信息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上来说,为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更多信息服务的重要性凸显。简单来说,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有效实用。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针对性不强,不能透彻地揭示出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更不能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使企业管理者和财会人员将财务分析报告看作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他们总是有这样的感觉,财务分析报告往往撰写花费的时间长、提及的数据和内容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信息或者是决策者真正需要的数据资料太少,使得财务分析报告成为一纸空文。

二、应对措施

(一)确定财务分析报告的主体和范围

阅读财务分析报告的对象有很多,应该根据信息接受对象的不同来确定出不同的报告主体和范围。比如,如果企业财务部门领导需要阅读的财务分析报告,就要尽可能地写的专业一些;而如果是提供给其它部门的领导,就要尽量简单易懂、深入浅出。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阅读对象,分析人员在撰写报告时也要准确掌握好整体的分析层次和框架结构,以便满足不同层次阅读者的需求。再者,要根据报告分析范围的不同来控制分析的详略,比如,分析的范围如果是二级公司或某一部门,就要细化、具体地进行分析;如果是从整个企业或者是集团公司来分析,就要力求简洁精练,不能细数所有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抓住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分析。

(二)有针对性地提炼报告内容

专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往往会有很多的内容,篇幅也会很长,但是对于很多企业决策者来说,他们需要使用的会计信息并不是罗列出来的全部内容,那么此时如果报告内容过多则显得无益。财务部门的人员在写财务分析报告前尽可能与领导沟通交谈,了解和提炼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进而采取有针对性地撰写方法,使得财务分析报告最大程度地发挥决策参考作用。

(三)要理出明晰的分析线条和整体框架

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线条和整体框架一般为:目录——总论——重要提示——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改进措施。其中报告的“目录”简明报告分析内容及页码;报告的“总论”是将本月或者本年度的重要指标进行总体概括,该部分的语言一定要凝练、简明,力求点到为止;“重要提示”就是针对报告中需着重关注的问题或新增内容进行的简单说明,目的是能够引起阅读者的重视。以上三部分是非常必要的,目的主要在于让阅读者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对财务报告的整体认知和重大事项的准确了解,其中 “重要提示”必须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的页码,以便阅读者进行快速查找。“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改进措施”在对上期报告执行情况进行追忆总结的同时,对本期报告中的问题进行集中阐述,将散碎的问题集中提炼进行处理。“具体分析”是财务分析报告的中心内容,是对提出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具体、重点分析,该部分的质量,将直接决定整个报告的档次和质量。

(四)采用有效的分析手法

有效的财务报告分析手法或者分析原则有三种,下面进行简单分析:

分析要从问题——原因——改进措施为原则入手。因为财务分析报告的真正作用不在揭示反映问题上,而在于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合理有效的应对措施,真正做好“财务参谋”的重要工作。

分析具体问题时要在重要性原则和交集原则相结合的方法下披露问题。重要性原则就是选取一定的对象进行重点分析的原则。交集原则就是在有多重分析指标的情况下,可以将这些指标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名,取排名前几的指标构成一个或几个集合,将其作为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然而仅仅依靠交集原则并不能准确揭示出全部分析指标,所以此时还必须遵循重要性原则。在运用交集原则的同时,时刻保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而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也要有交集原则的思路。

问题集中点法。该种分析手法的理念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散分析,提炼出一系列的问题点,这些问题点好像是一张映射表,右边是问题,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每—个分析角度就可能映射出某个或多个费用项目或部门。需要注意的是,采用该种方法时,财务分析人员要着重培养自己快速准确判断本月可能出现相关重点的意识,还要培养从零散分析中提炼一至两个重点问题的能力。

(五)报告撰写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好的财务分析报告对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财务人员除了搞好核算和数据分析外,还应全面了解企业的整体运作和发展,要准确把握企业的方针政策尤其是近期内企业重大的方针政策,在坚决贯彻企业政策精神的基础上,在报告分析中还要站在现阶段的角度,向未来方向迈进,使得财务分析报告充分发挥“向导”的作用;还要尽可能多地企业所处的市场背景,也就是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要有敏锐的同行业竞争对手信息捕捉能力;所有的结论都要做到有理有据,切勿轻易下结论。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带有结论性质的话语对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影响非常大,不可轻易草率下结论,以免对企业决策者产生误导;报告分析的语言要尽量通顺、流畅、凝练、简明,避免罗嗦重复和口语化。

三、结束语

总之,虽然现阶段我国企业财务分析报告编撰还存在不能及时反映问题、针对性较差,难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局限性,但是只要确定财务分析报告的主体和范围,有针对性地提炼报告内容,构架明晰的分析线条和整体框架,采用有效的分析手法,并注意报告撰写过程中的一些其它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一定能够提高财务分析报告质量,使其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服务。目前,笔者了解到有些大型企业已经就上述问题采取一些措施,以提高财务分析的可利用性,如开展周分析,每月初月度快报等等,都是对财务分析报告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篇4

舞者的身体能力是舞蹈教育事业的基石,身体素质与形象的选择是中等专业学校舞蹈专业招生的重中之重,国内开设舞蹈专业的中专无不是把这一点作为人才选拔的首要标准。一般而言,在形象的选择上遵循了传统的审美标准,要求五官端正,甚至是比例协调出色。在身体的选择上,除了遵循多年来固定的上下身比例差﹣ 12 的最低限制之外,有经验的招生官在学生的肌肉形状、骨骼形状、跟腱长度、小腿长度、外形整体比例也进行了细致的查看,对于芭蕾专业而言,女生脚趾的形状和脚背的弧度也是考试测量的必要参数。由于身体素质包含了遗传能力和后天训练能力两大部分,在选材时,由于考生年龄较小,对未来能力的预见尚需一定的时间观望,因此对身体先天遗传状况的把握和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舞蹈需要长期、系统的科学训练,才能使舞者的先天能力得到后天训练后充分的发展,进而达到舞蹈表演人才的需要。近年来,在选材上除了传统的目测、测量仪测量、运动测量、家长情况测量之外,部分学校借鉴国外的先进仪器测量方法,运用X 光、运动器械考查学生的骨骼形状、韧带弹性与发育程度,避免常规选材中目测无法解决的脊柱侧弯、髋骨狭窄问题,影响未来的训练结果,同时必要的骨龄测试也避免孩子身高发育不良的潜在选材隐患。另外,在选材测量的评估值上,部分学校也一改过去的模糊性和感性标准,建立了舞蹈专业人才选拔的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评价系统和评价的数学模型,涉及考生髋关节柔韧性、躯干柔韧性及弹跳力等素质的测量方法,输入数据库,进行计算机图式分析与整体测量,使选材评价标准更加全面、客观、严谨,有利于科学的统计与分析。这种舞蹈选才更为科学、有效,选才的严格和品质的优良的为接下来的舞蹈训练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直接决定成才几率。

篇5

1 物流专业本科人才需求分析

当前,物流专业已经成为我国紧缺人才专业之一。社会需求的物流专业人才主要为四种类型,如下图1所示。

图1 物流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2 物流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教学缺乏有效实践教学

经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虽然日益重视物流专业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强调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系统性的设计这些环节,没有充分了解社会需要的物流实践能力。

2.2 专业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主要表现:在物流教师结构组成方面,绝大多数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硕士生、博士生,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背景和经历;在物流教师专业化方面,物流专业教师主要是从计算机、交通运输管理、管理经济学等专业“转行”而来的。

2.3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特色不明显

在设计课程体系时,某些院校过于刻板,照搬照抄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本科专业设置中提到的课程,没有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和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开设的课程缺乏系统规划,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度比较大,从而导致培养的物流人才技能多而不精,满足不了不同的企业对物流人才的专业化需求[1]。

2.4 教学方式趋于传统

灌入式教学方式普遍存在于教学过程中,而从培养目标来看,学生课堂上的被动式学习应逐步转变为主动式学习。

3 物流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建议

3.1 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依据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文将物流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毕业设计与校外实训阶段[2]。

基础实践教学阶段主要任务是物流认知,安排在管理学、物流学等专业基础课的开课阶段,蛀牙形式是知名企业参观、专家讲座及参观物流实验室。

专业实践教学阶段主要任务是物流专业技能训练,安排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通过课程实验,掌握采购、仓储运作流程、运输调度、国际物流运作、物流单证流转等,从而具备一定的物流实际运作能力,适应社会对企业类人才及国际物流类人才的需要。

综合方向性实践教学阶段是在掌握一定的物流专业技能基础上,开展不同方向的综合专业技能训练,例如供应链优化与流程再造实验、物流系统优化与设计实验、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等,适应科研规划类、规划咨询类人才等方向人才的需要。此外,带领学生进行物流方案设计,选取优秀方案参加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

毕业设计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调研能力、总结分析能力等。校外实训是通过短期实习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了解企业物流的运作过程,从而为就业做好准备。

为了保障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有效的施行,高校需注重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实验课程的设置、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监督与评价体系的完善等。

3.2 不断改革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一是,采用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二是,充分利用现实案例、模拟模型、观看视频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聘请业内资深职业经理人或成功的创业者进行讲课,传授实践经验及宝贵的人生经历;邀请国内外一流的学者来开设讲座,介绍学科前沿知识;积极的与兄弟院校、研究机构等加强交流,资源共享,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3 建立一支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物流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保证专业教师的数量,其次应该是一支结构合理、理论扎实,同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系统教育背景的队伍。

注重教师的实践培养和专业理论的更新。在不影响教师正常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挂职实习,去了解相关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将最新的知识理念授予学生。

外派教师到物流专业建设达到一流水平的大学进修学习,学习相关学科的先进办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取长补短,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逐渐形成特色的专业教学。

双导师制研究平台。教师在做科学研究或者相关实践活动时,积极吸引学生去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配备科研导师和实践导师。

3.4 优化现有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学校专业优势与区域行业特点,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为原则优化物流理论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起点,并以适应当前物流人才市场需求为目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4 结束语

高校物流教学须针对物流人才的需求特点,面向实践、面向科研,从师资力量、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课程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出专业水平扎实、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篇6

例:某企业购进一台设备,不含税价格为100 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该笔款项通过银行转账支付。增值税政策转型前后的会计分录和相关分析如下:

转型前(生产型增值税政策):

借:固定资产117 000元;

贷:银行存款117 000元。

转型后(消费型增值税政策):

借:固定资产100 000元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 000元;

贷:银行存款117 000元。

以上会计处理对会计报表项目的影响见表1.

若考虑当期进项税额的抵扣,情况有两种:

1.当期该企业的销项税额足够抵扣。接上例,假设当期销项税额扣减其他进项税额后余额为20 000元,则转型前应交增值税为20 000元,转型后为3 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转型前: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20 000元

贷:银行存款20 000元。

转型后: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已交税金)3 000元

贷:银行存款3 000元。

以上会计处理对会计报表项目的影响见表2.

由以上分析可知,按照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在当期新增税额不能完全抵扣时,转型后较转型前,资产和负债均按照未抵扣金额减少,而净资产的变化相同。此时,为企业减轻流动资金压力的政策效果尽管不如第一种表现明显,但毕竟节约了货币资金,同时造成固定资产价值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比例。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销项税额越多,则得以抵扣的进项税额越多,当期获得的政策优惠就越多。

二、转型前后利润表项目的比较

与固定资产价值直接相关的利润表项目是折旧费用,即管理费用。由于增值税政策的转型,使得固定资产的原价降低,折旧费用相应减少,营业利润增加,利润总额增加。尽管会造成应纳税所得额的增加,但是并不影响净利润的绝对上升趋势。

假设某固定资产的不含税价格为c,增值税税率为17%,折旧率为r,所得税税率为33%,则转型后比转型前:固定资产原价的变动:-c×17%;年折旧额的变动:-cr×17%;营业利润:-(-cr×17%)=cr×17%;利润总额:cr×17%;所得税:cr×17%×33%;净利润:cr×17%×67%=0.113 9cr.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结论:固定资产的不含税价格c越高、折旧率r越大,对利润表中项目尤其是对净利润项目的影响越大。

三、转型前后现金流量表项目的比较

按照经济活动的性质不同,现金流量表项目分为三类: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在生产型增值税政策下,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规定,购买固定资产的所有支出均计入投资活动下的“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而改按消费型增值税处理方法后,购买设备时支出的现金则需分项列示。其具体列示方法及理由举例说明如下:

续前例,购买设备造成现金流出117 000元。采用消费型增值税政策后,上述现金流出中,100 000元作为固定资产的成本,其余的17 000元尽管是伴随固定资产的购置而支出,但是却作为经营活动中增值税税额的抵减部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的规定,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100 000元应作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列示在“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中,而确认为进项税额的17 000元应作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项目。考虑到原有现金流量表项目中均不包含购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增值税这一内容,并且该项现金流量一般较大,根据重要性原则,应对此内容单列项目“购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税额”表示。具体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购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税额17 000元;投资活动现金流量: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100 000元。由此造成现金流量表中以下项目的值发生变化: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项目。

(1)新增加一个现金流出项目“购建固定资产所支付的进项税额”,其数额为新确认的进项税额数。

(2)在新确认的进项税额能全部抵扣的情况下,由于实际缴纳的增值税额等额减少,因此“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没有变化,“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亦没有变化。

根据前述资料,增值税政策转型前后各相关项目的值对照见表4(不考虑其他现金流量):

在新确认的进项税额只能部分抵扣时,由于实际缴纳增值税税额只按照抵扣数额减少,因此,“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按照未抵扣掉的进项税额数增加,“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亦按照未抵扣掉的进项税额数减少。

根据前述资料,增值税政策转型前后各相关项目的值对照见表5(不考虑其他现金流量):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项目。“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项目的值在转型后较转型前减少,减少数额为新确认的进项税额数,“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以同样数额减少,“投资活动净现金流量”以同样数额增加。

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在新确认进项税额能全部抵扣的情况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的值在转型后较转型前增加,增加数额为新确认的进项税额数;在新确认进项税额不能全部抵扣的情况下,“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的值按照可抵扣的新确认进项税额数增加。

四、转型前后财务指标的比较

1.资产运营指标的变化。固定资产周转率是一项重要的资产运营指标。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周转率越大,资产的运营效率越高。在营业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转型后固定资产减少,将使该比率上升。

2.盈利能力指标的变化。净资产报酬率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由于转型后净资产不变、净利润增加,因此,净资产报酬率增加。

3.偿债能力指标的变化。

篇7

财务资金转移定价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利润核算、绩效评价、优化决策和提高运营效率的重要工具。实施资金转移定价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资金转移定价的实施对提高商业银行产品利率敏感性、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好的资金转移定价对提高银行决策水平、增加银行整体盈利性、支持银行战略计划、加强内部交流、减少部门利益冲突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二、当前商业银行资金转移定价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1.财务记录等数据信息技术缺乏系统性。

从银行的记账记录来看,商业银行的主要问题就是缺乏对各种金额的收入和支出进行合理的分配和系统的整理,以至于银行账户金额比较混论,使得财务组织架构分级管理未能做到集中化,从而导致商业银行资金调配的不合理性,降低商业银行运营的收益率,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还没有引进较为先进的计算机财务管理平台,单纯的靠手工记账,不能够做到快速和及时,加之银行工作人员的一些人为的因素,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错误的发生,进而导致财务系统的混乱,提高商业银行运营效率,此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部分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客户信息库。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信息系统建设还不成熟,客户信用数据积累时间短,关键信息缺失。同时,商业银行缺乏对客户违约率、违约损失等关键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且数据系统之间衔接、整合程度有待提高。

2.没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由于商业银行是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迅速成长起来的,因此各方面还都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全适合自己运营模式的规章制度体系,从而在运营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一个优秀的组织或者群体都要求有它自己的规章制度,因为这些是保证它能够成功运营的前提,否则它也不能够称得上是较为优秀的群体,因此制定和完善商业银行制度条例是商业银行有关人员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3.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长期的处于利率管制下粗放式经营,对先进的风险测量方法了解较少,还没有建立健全的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指标体系和测量模型,用来辨别利率变化情况下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并衡量利率风险度,评估利率风险损失值,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情况来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方面缺乏科学的奉贤计量和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对利率风险缺乏严格的监控制度。

三、对国内商业银行财务资金转移定价实行的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一体化,商业银行已经呈现出了职能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面对此种状况以及以上商业银行运营所出现的问题,商业银行应采取措施,从而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1、要完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提高产品定价能力。

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体系的目标是:实现各分支机构的所有营运资金都通过FTP价格与总行发生转移,为评价绩效、产品定价、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发挥基础平台作用。因此,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块实现分割净利差收入,使资产产品承担资金成本,负债产品获取资金收益,便于分产品盈利能力分析,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资金运作效率。

   各商业银行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按照先分行、后总行的步骤建立内部资金中心,推行内部资金借贷制和内部资金成本收益核算制,逐步实现对全部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全程控制和管理,提升资金配置管理的决策层次,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将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与利率风险管理、产品定价、资源配置、利润核算、绩效评价等日常经营管理结合起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提升。

2、提高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

资金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源,资金管理则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之一。目前,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利率的波动性不断加大,利率风险越来越大,从而影响到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强化风险意识,着力于利率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形成理念科学、制度完善、行为一致、技术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促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借鉴西方知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建立覆盖全行所有业务、覆盖本外币、考虑表内外利率风险的统一度量、控制和管理的系统;强化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对利率风险实施有效的识别、计量、控制,保证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损失暴露在合理的区间,保证经营安全,提高资本收益,达到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商业银行还应根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内部利率预测模型与机制,对利率政策进行准确把握,有效预测市场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动向,为资产定价提供依据。

3、重整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模式,加强综合管理机制。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处在一种典型的二元金融结构中,既面临着依赖区域网点经营的传统存贷款业务市场,也面临着全国甚至全球一体化经营的金融市场。因此,对事业部制改革也应采用二元管理体制,在中短期内,对传统业务部门继续维持区域型事业部架构,在分行框架内推进条线型事业部制改革;对新兴业务部门在总部层面推进条线型事业部制改革,并同时加强相应的资源授权和风险授权。同时,还要制定信息化安全管理战略?商业银行必须将信息化安全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执行,认真研究制定信息化安全管理策略,确保信息技术功能完善?设计严密?安全可靠,确保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信息化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能够有效控制因使用外部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而带来的各种安全问题?

 

4、为财务资金转移定价体系创造外部资本市场环境。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保证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求是真实的,且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基准收益率曲线、央行货币政策等不会受到非市场因素的过多影响与冲击,也有利于保证整个银行业的稳健经营。必须有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方面,利率市场化需要配合我国金融领域的其他改革、金融市场环境的完善、各项制度的建立来逐步推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利率宏观调控机制。在存贷款利率没有完全放开的条件下,通过更灵活的利率调控,适时引导利率走势,增加利率弹性,为商业银行资产定价提供一个更市场化的环境。加快资本市场发展,提高金融创新水平,构建一个统一、多层次、现代化、功能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金管理和产品定价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总结:商业银行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资源配置管理,在实现较高盈利的同时,更好地为社会和个人提供良好优质的服务。以上几点是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资金转移定价的一些思考,希望能给相关人员以参考。

参考文献:

[1]于春红;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18期

[2]卢瑜;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篇8

2010 年我国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作为重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可见国家对培养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的高度重视。遵循“纲要”的指导思想,许多职业中专对专业培养目标做出了与中专学生实际状况相吻合的调整,这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对于职业中专,尤其是财经类会计专业职业中专《财务管理》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笔者还有一些话想说。

一、职业中专《财务管理》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脱离中职学生现状

目前财经类职业中专《财务管理》课程所有教材,大多内容以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为主导,内容偏难,而且目前我国中等财经学校对于该课程无论是从设置、内容等都与专科、本科财经院校基本相同,导致中职学校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而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教材本科用、专科用、中等财经学校的学生还在用,教材定位与中职学生的不适应性体现的尤其明显,致使学生感觉学的知识和实践工作相脱节,学不会、学不精、产生学会了也没用的普遍心理。

(二)教学方法枯燥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大多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注重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分析。而财管管理课程本身就是偏理科的内容,公式多、计算多,这对数学基础本就薄弱的中专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填鸭式”的枯燥讲授轻视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创设,因此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无法充分发挥中职学生热情、探索欲强的特性,久而久之,学生对该学科就自动放弃了。

二、职业中专应用型与应试型相结合的《财务管理》课程优化

(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优化

多少年来的教育体制,使很多人对中职学生存在偏见,认为中职学生什么也做不了,财务管理这么高深的学科更是弄不明白,其实,职业中专的学生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更胜一筹,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更贴近中职学生的特点。

1.完善实践教材内容,有效开展案例教学

目前中职学生所用《财务管理》教材中采用的案例大多是具有权威性的大公司案例,但这会让学生感觉遥不可及。因此,授课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例如在讲解抽象、复杂的货币时间价值问题时,引入自己家中买房时是一次付款还是分次付款、是现在付还是以后付的决策问题,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现值、什么是终值,学会了这些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从这些身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财的思维习惯,切实保证学生学到的东西有用、会用,使教学与实际生活、就业岗位有机结合。

2.增加多媒体等多样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图表模型应用能力

《财务管理》教学中有很多公式推导,板书费时费力,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方式,加以小动画,学生感兴趣才能注意听,听明白了,只要课后稍加复习,就能很好的掌握所学内容。财务管理课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学生掌握的财务方法和模型应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图表形式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多维空间的内容。例如在讲解货币时间价值时,可以借助时间线段图,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现值与终值的区别、复利与年金的区别,增强学生的理解应用能力。

3.利用情境式教学法,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发现,利用情境式教学,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尤其是中职学生的教学内容的理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可以将一个班级设计为一个公司或企业,设立董事会、企业管理中心、财务处、生产车间、销售部门等职能机构,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通过情境模拟完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控制、财务分析与考核等财务管理工作,使学生能真正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与职能作用,作好企业财务管理的参谋,起到企业财务决策的助力作用,培养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二)培养应试型人才的课程优化

1.加强基础课程的教育

学好财务管理,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以适应高层次教育的需要。而中职学生数学、英语能力的严重不足是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开设《财务管理》课程之前或同时,要加强数学、英语、政治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教育,不需要象高中课程一样讲的深、讲的精,但要向空气一样弥漫在学生的周围,时时加强。

2.扩展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

《财务管理》是一科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如果想学好这门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是基础课程,同时要扩展如财政与金融、税法、市场营销、经济法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内容,以注重学生智力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具备长期发展的能力,扩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具有良好的应试能力。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增强应试能力

即使是为参加高职考试,也要求职业中专的毕业生要具有熟练进行实务操作的能力,这是衡量职业类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因此,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即使是对考高职学生的教学内容设计,也要根据章节内容增设案例教学,使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好的理解、掌握有关内容,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以加深和巩固教材内容,增强应试能力。

三、结语

综上,财经类职业中专根本不需要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开设了学生也学不会,学会了也找不到就业岗位,其实是一个误区。现在很多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都大量需要会财务分析的初级财务管理人才,这就极大的拓宽了我们的就业渠道。当然,只有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设时段等教学体系不断创新优化,才能真正提高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逐步培养出适应就业岗位、适合升入高职的、具有综合管理业务素质的合格中职毕业生。

参考文献:

篇9

以德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要求的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学校,另一元是指校外实训场所。“双元制”模式的学制通常为三年。第一学年为职业基础教育年,集中学习文化课和职业基础课;第二学年转入某一职业领域进行专业训练;第三学年则向特定职业(专业)深化。专业训练阶段、职业(专业)深化阶段常用的做法是:一周3/5左右的时间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2/5左右的时间学生在实习工厂、实习企业实习。这样,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岗位所需的技术,毕业后就能很快顶岗工作,普遍受到企业欢迎。

2、CBE模式

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称“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为基础,它的核心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学生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

3、“三明治”模式

“三明治”模式也称“工读交替型”模式,以英国为代表,这种模式的实施特点是职校学习和工厂实习各占一半。学生中学毕业后,第一阶段先在企业实贱工作一年,第二阶段在学校学习两到三年的课程,第三阶段再到企业工作实贱一年,形成“1+2+1”或“1+3+1”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国内主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在积极学习引进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也在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国内探索的主要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订单式”模式、“套餐式”模式及“工学结合”模式。

1、“订单式”模式

“订单式”模式是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和用人标准,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人才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具体流程有企业调查、确定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培养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合作企业安排学生就业。订单培养、校企共建、校企共臝。

2、“套餐式”模式

“套餐式”模式就是学校根据社会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培训模式。主要形式有:一年制课程证书的培训方式;三年制文凭的培养方式;上岗技能强化培训;职业技能工种考工培训。

3、“工学交替式”模式

“工学交替式”模式是学生在校理论学习和到实习工厂、实行企业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交替进行的学用结合,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整个培养期间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参与育人过程,学生能多次到企业实习和工作。

三、高职商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研究国内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遵照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的“方式说”,即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模式,基本培养模式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人才培养支撑体系(静态)和人才培养运作体系(动态)。

1、商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掌握商务管理必备知识,具备从事商务管理活动能力,能满足商务领域和第三产业管理工作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商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1)知识要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基本的经济法规;掌握应用写作和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普通话和英语的基本知识;掌握商务调查、资料收集整理的基本知识;了解商务部门的一般技术规律和经济运行规律;掌握一般管理、商务管理、要素管理及过程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

(2)能力要求。一是专业能力。会写,具备一般的写作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会说,熟练掌握普通话,会说一点英语;具备商务调查、资料收集、策划整理的能力;具备一般的经济分析能力;具备商务部门的一般管理、商务管理及过程管理能力;具备一般的策划案能力;能开展一般的商务礼仪活动。二是实贱能力。初步具备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比较研究的能力;初步具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三是社会能力。具备较好的沟通能力;具备较强的概念技能;具备较好的人际关系能力;具备较好的组建学习型组织的能力。

(3)素质要求。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养成管理者所需要的良好心态和习惯;养成管理者所必需的良好职业道德和全面的思维素质。

3、“九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1)制定一个科学的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专业属性进行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确定岗位一了解工作过程一明确工作任务一对应知识和能力一转换成学习过程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建设一支优秀的商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商务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由专兼职老师组成。专职老师要形成一个能级结构(学术带头人、专业负责人、主讲老师)合理、年龄结构合理的团队,兼职老师主要面向职业技术课、实训课、实习课、讲座课。

(3)建立一个懂行的商务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为了搞好商务管理专业的建设必须组建一个商务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专家组由校外商务管理专业理论造诣高、实贱经验丰富和校内熟悉商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同志组成。他们定期不定期举行专业建设会议,指导商务管理专业建设。

(4)设置一群校内实训基地。设置商务管理综合实训室满足学生专业技能模拟实训的需要;设置商务及管理类共享实训室满足学生基础技能实训的需要;设立校内学生超市、门店及活动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校内实贱实训活动的需要。

(5)拥有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一批以全真模拟为特征,紧密型为主、松散型为辅的校外实训基地。同校外超市、购物中心、营销企业、公司、咨询公司、策划公司等合作建立紧密型或松散型的关系,使学生见证和参与商务管理项目乃至顶岗实训。

(6)依托一个职业资格鉴定机构。商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拿一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如助理商务管理师、助理营销策划师、助理策划师、店长等,这就需要依托一个与专业相关的职业鉴定机构,为学生的职业资格鉴定服务。

(7)成立一个商务管理研究所。主要探讨商务领域的经济运行规律和管理方法,研究商务管理专业的建设规律,从而既做到教师商务管理知识日新月异,更好地服务教学和经济建设,又做到专业建设与时倶进。

(8)创办一个商务管理公司。自办商务管理公司或与相关专业合办一个公司或分公司,对校内外开展管理咨询、营销活动、营销策划等相关业务,具有创业、实训、窗口等多种功能。

(9)培植一个商务管理专业协会。以商务管理专业学生为基础在学生中成立商务管理协会,负责学习和传播商务管理知识,开展商务管理实贱活动,旨在提高同学们的商务管理专业素质和能力。

4、“五程运作”的人才培养运作模式

第一程运作,双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教学训练运作。时间安排在第1、学期,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和商务管理职业基础课学习,单项理论学习和单项能力实训相结合。

第二程运作,生产实习运作。时间安排在第3学期的下半学期,专业学生在第3学期进入商务企业实习,体验企业、了解岗位及专业问题,以便回校后有针对性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认识商务管理流程、见证策划项目、进行商务管理校外实训、学习商务管理技巧。单项能力实训和流程认识相结合。

第三程运作,职业技术教育与训练运作。时间安排在第3、4、5学期,主要进行商务管理职业技术课学习,商务管理模块理论学习和模块能力实训相结合,商务管理综合理论学习和综合能力实训相结合。

第四程运作,职业素养综合训练运作。时间安排在第5学期的一到两周内。市场调研表明,高职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合作精神、自信心、耐心、细心和抗挫能力有待提升,否则影响毕业生的顺利择业和就业。我国的高职院校学生平常在校的单项素质训练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以至于一些公司不得不对新员工进行综合素质训练补课,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学生顶岗前进行综合素质训练迫在眉睫。项目拓展训练是提升上述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学生顶岗实习前以项目拓展训练为依托进行职业素养综合实训很有必要。

第五程运作,顶岗实习运作。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学生到商务管理公司、企事业单位、管理咨询公司、活动策划公司真实的岗位上巩固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质,顶岗运作,是就业的桥梁和纽带。

四、“九位一体”、“五程运作”目标规格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

1、将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纳入了人才培养模式

综观国外的“双元制”模式、CBE模式、“三明治”模式和国内的“订单式”、“套餐式”、“工学交替式”等典型人才培养模式,均强调人才培养的过程和框架,少有对人才培养的静态支撑体系进行提炼。、九位一体”、、五程运作”目标规格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九位一体”的静态支撑体系纳入其中,大大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增强了可操作性。“九位一体”是指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支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一个懂行的专家组、一群校内实训基地、一批校外实训基地、一个职业资格鉴定机构、一个研究所、一个公司、一个专业协会。“九位一体”的静态支撑体系的提出,为商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软硬件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2、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逻辑性、实践性、具体性的特点

“九位一体”、“五程运作”目标规格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职业分化决定高职专业,根据专业属性、人才市场需求决定职业岗位,分析岗位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确定专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进而确立人才培养标准。根据人才培养标准确立“九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和“五程运作”人才培养工艺,围绕人才培养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和运作人才培养工艺,最终培养出合格的商务管理专业人才。“九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和“五程运作”的人才培养工艺内容非常具体,因而具有实贱性和具体性的特点。

篇10

    一、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而需求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将人才培养与当地的实际市场需求和实际情况相匹配。根据几年来商务英语专业的办学实践和对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调研,总结出其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较高思想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英语交际能力、商务运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能从事涉外文秘、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活动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应具备以下能力:

    英语交际能力。Hymes 认为一个完整的语言交际能力定义应包括四项内容:语法可能性(程度);实用可行性(程度);场合适用性(程度);现实真实性(程度)。这四部分交际能力反映了话语者和听者的语法知识、心理语言学知识、社会文化知识和现场应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学生除了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还应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以及商务活动中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尤其是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商务运作能力(职业能力)。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除语言技能之外的商务工作基本技能。如:商务领域的业务操作能力和运作能力、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与网络应用能力等。这是商务英语人才工作和发展所必需的一种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很快,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保证其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明确“一条主线,三个突出 ”,即以英语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的培养,真正体现高职学生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的特点。

    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1、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我国进入WTO 后,人力资源市场对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所面临更大的挑战,其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好的英语沟通能力,跨文化商务交流能力,熟悉掌握商务活动基本规则,并要有相当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简单的英语专业+商贸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也不能体现商务英语的专业特色。另外,英语专业课和商贸专业课开设的课程较多,占用较多的教学课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商务手段已被淘汰,一些商务概念已落后于时展。因此,为培养更加适应市场需要的商务英语人才,使其拥有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进行调整,使其更科学、更合理。将商务与英语有机结合,适当增加能提供学生必需的国际商务活动操作能力的基本培训,删减一些重复或交叉以及内容滞后的教学内容。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可分成三大模块:

    英语语言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包括语音、英语基础综合课、语法、泛渎、英语听说。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商务英语、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务翻译、商务口译、商务英语视听。商贸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制单、跨文化商务交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英语语言专业基础课程着重英语语言知识基础,强调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的训练,英语基础写作不单独作为一门课程,因为它被作为英语基础综合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着重训练的是国际商务活动需要的基本技能。商务英语课程涵盖商务基本原则和运作。商务英语阅读包括商务常用文件如报表、信用证等。

    商务英语写作涵盖原来的外贸函电和实用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和商务口译课程训练的是商务活动中的会议翻译、谈判翻译、公司及产品介绍等技能。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模块设置为的是更有效的利用教学课时和教学资源,更大限度的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要帮助学生培养职业能力,让他们快速适应社会,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就应重视学生商务英语的基本工作技能、商务英语的业务操作能力与运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与网络应用能力。这些职业能力是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应成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内容的核心。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建构主义,为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是他人传授的而是自己建构的。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建构主义者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权利和机会。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也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学”而不是“教”;注重的是学生要学会什么,而不是应学什么;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注重的是学生的参与;教学评估采用的是多元化评估方式;关注个体学习者,同时也注重全体。这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培养学生口头交际、口头报告、团队合作,信息搜集、电脑操作、商务礼仪等方面的技能。 多元化评估可表现为评估内容多元化如商务英语沟通、商务英语信函、信息搜索、团队合作、文秘技能、办公设备操作技能、国际贸易业务、国际商务文化知识等;评估方式多元化如课堂表现、口试、英语辩论、市场调研、产品演示、课堂讨论、课外作业、单元测验、期中期末测验等;评估时机多元化强调的是过程评估。在教学的不同时段对学生进行准备性、形成性、诊断性和总结性评估。这样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问题与不足,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商务英语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评估的职业教学模式。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与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商务活动紧密相关的专业,其培养的人才应突显较强的商务英语职业能力,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化评估为教学手段,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商务运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对外商贸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一、大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专院校都已经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不但加大了对其课程建设和教学的投资力度,并且在师资、教材、实验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并且为了适应现代化信息需求,在电子化教材、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及辅助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 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高校现状

从目前已经开设电子商务课程的高校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财经类院校,这类院校侧重于电子贸易活动的流程与贸易活动过程,电子商务营销策略和电子商务运行环境的培植,比较关注电子商务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流与物流在贸易活动中的综合管理和效益分析;另一种是综合类大学,这类院校侧重于电子商务相关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电子商务支持环境、电子商务的综合解决方案等技术,比较关注电子商务技术层面的知识领域和应用领域。这两类高校在电子商务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对人才模式的培养方面也都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2.高校开设电子商务的课程体系现状

从目前在各个高校的了解,我们发现目前各个高校在开设电子商务课程中的侧重点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侧重型,就是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出电子商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有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参与,体现出电子商务应该是一种多技术的集成体;另一类是营销侧重型,就是在课程体系中主要体现的是商品营销方式的延伸,主要强调电子商务将生产和市场、市场和消费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了现代贸易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再生产和新秩序等特点。

二、大专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面,存有一对矛盾,即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综合性与社会性对人才需求的专业性。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具有交叉性和综合性的专业,它既不是纯粹的计算机技术的叠加,也不是市场营销的延伸,它具有复合性的特征,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在人才竞争中的优势就是知识的综合能力。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目前电子商务人才就业与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尴尬的局面,具体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开设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广而不精,导致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缺少竞争力

电子商务属于综合类专业,在学生的综合性能力方面存在其竞争优势。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电子商务专业在许多的高校中都给开设了大量的课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种课程体系的设计非常合理,但是受高校教学模式的约束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出具有综合竞争力的电子商务人才,作为大专院校,课程的设计更应该结合实际,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职业化教育,保证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 转贴于

第二,因细分专业方向,走差异化,而导致企业对电子商务学生岗位无法定位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分为三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外贸,主要注重培养国际电子商务的人才和教育。第二个方向技术,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为代表,培养偏技术电子商务人才。第三个方向是管理,主要以经济管理为基础,培养偏管理电子商务人才。这种细分专业方向,走差异化道路的做法,导致电子商务岗位具有不确定性。

第三,只组织资源培养社会现有岗位所需人才,而导致人才培养的滞后

电子商务可以创造新的岗位、新的行业、新的产业就是创造性;可以引领企业、行业、产业发展方向的电子商务就是引领性;可以颠覆企业现有的工作流程、行业及产业间关联的电子商务就是革命性。目前,高校通过组织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向社会输送的电子商务人才更多地是针对社会上现有的岗位。这种方式忽略了电子商务的革命性、引领性和创造性特征。只有改革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三、关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建议

1.加强教师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水平

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必须加强教师自身的能力,电子商务专业本身的综合性就要求该专业的老师不仅要具备系统丰富的电子商务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扎实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和电子商务的系统管理技能,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更要对商品的营销有一定的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不但对其他相关课程内容基本熟悉,而起对专业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各门课程之间的接口和逻辑关系胸有成竹。除此之外,为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真实性,还要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2.加强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实行基于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想做到与企业良好结合,必须加强学生的专业始业教育;另外,学校在安排课程时,也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行“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学校也可安排部分学生进行顶岗实习,通过真正的接触该行业的真实过程,来提高学生竞争力。

3.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不同的培养方式

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有着不同的特点、兴趣和需求,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学生所处年级的不同,设计相关的培养目标、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及控制机制。并在不同年级抽样部分学生参与。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有着很好的就业前景,作为大专院校,作为国家职业化教育的代表,我们更应该体现企业化教育的特点,加强理论结合实践的力度,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和促进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篇12

建筑材料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原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军工、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和人民生活等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材产业迅速发展,在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品的品种、质量、档次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和墙体材料等主要建材产品产量多年居世界第一。2011年我国水泥产量为20.9亿吨,占世界水泥产量的60%;平板玻璃产量为7.9亿重量箱,超过世界平板玻璃产量的50%。我国建材产业已发展成为门类齐全、规模庞大、体系完整、产品配套能力较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原材料行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二、我国建材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建材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多年来在繁荣经济、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存在着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产业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产业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

我国建材产品虽然品种较全,行业总体规模大,但增长方式主要还是靠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的外延扩张为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由于行业尚处在以原材料制造为主的发展阶段,产品加工深度和产业链延伸不足。

2.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形势依然严峻,产业绩效低下

由于近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建材产品需求的提高,加之建材行业产业准入门槛不高,进入壁垒过低,盲目投资和生产力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问题有蔓延和加剧扩大趋势。水泥、平板玻璃等主要建材产品产能的严重过剩,导致了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对资源能源价格变动带来的成本上涨不能有效传递,产业绩效低下。

3.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

2006年以来,各地通过拆除生产线淘汰落后水泥产能近2.4亿吨、落后平板玻璃产能近2500重量箱,较好地完成了国家“十一五”规定的年度目标,但是按照国发[2009]38号文和国发[2010]7号文关于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2012年前仍有3亿吨水泥和5000万重量箱玻璃的落后产能需要淘汰。

4.资源、能源消耗大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行业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

水泥、玻璃等建材产业是以矿产资源为基本原料,以化石能源为主要燃料,以高温窑炉这种高耗能、高排放作业方式为主体的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建材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以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污染、耗能、消耗大量资源的立窑水泥、实心粘土砖等仍占相当的比例,要进一步实现我国政府承诺的202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建材行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非常艰巨。

不难看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质量效益不高等矛盾和问题,在建材产业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建材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于传统的粗放式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和升级。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受历史多种因素影响,建材产业服务业态的总体供给不足,建材产业行业尚处在以原材料制造为主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发育高度不够,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产品加工深度和产业链延伸不足,科研、设计、咨询以及与国际通行的大建材概念相关的现代物流、商贸等服务业态发展缓慢。要实现建材产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必须致力于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和模式创新。

三、加快推进建材服务业态转型,推动我国建材产业的创新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由于外部环境、体制改革、工业化、信息化及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会表现出诸多与“十一五”时期不同的新特征、新趋势,我国正在进入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并存的阶段。而加快转变建材产业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在两个方向上要加快步伐。一是解决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产业分工处于低端的问题,推动产业升级。二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而实现这两个方面的突破,必须把建材产业的服务业态转型将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突破口。

因此要适应我国建材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大力促进建材产业服务化转型,发挥现代服务业态技术密集、知识密集的特点,实现服务与制造的深度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创造市场需求,发展新的商业模式,形成促进产业发展新的支撑力量,推动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实现由大变强的发展战略目标。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建材产业服务业态的转型升级:

1.建材制造过程的生态化增值服务化转型

充分利用建材工业制造过程可以综合利用大量工业废弃物和余热的工艺特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建材工业作为工业和城市废弃物有效和无害化处置核心为目标,实施建材产业制造生态增值服务化转型战略,实现我国建材制造过程在废弃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无害化处置领域的生态化增值服务化转型。

2.建材产品效能增值的服务化转型

以倡导建材产品的绿色消费、全力支撑建筑节能为目标,实施建材产品效能增值的服务化转型战略,推动绿色消费和建筑节能,引导我国建材产品集成化、系统化、个性化的产品效能增值服务化转型,推动节能减排、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3.建材技术服务的产业化升级

以提高行业科技创新水平、提升我国建材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通过研究设计院所的工程咨询、科研设计、装备集成、安装调试、运营服务一体化的建材生产工程承包服务,以及绿色建材、节能建材、建设用配套建材产品的检测认证、能效评估、合同能源管理、资源综合利用评价、清洁生产审核评价等创新手段,增加建材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实现我国建材技术服务化转型。

4.建材物流贸易服务的产业化升级

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建材贸易的服务转型为目标,建设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石材等大宗建材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建材下乡”营销配送体系,在线交易等电子商务平台、现代化建材物流园区等现代物流模式,实现我国建材物流贸易服务化转型。

参考文献:

[1]邓丽姝. 对生产业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探讨. 经济论坛,2010(2):209-211

篇13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立一支优良的教学团队变得极为重要。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专业综合化的发展,能够促进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够适应我国高校当前课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建立一支财务管理专业融合的教学团队十分有必要。

一、财务管理专业融合的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专业综合化的需要。专业建设是高校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内容,为了能够使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社会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中就必须以当前的市场需求为中心,完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使教学课程更具实用性。同时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其他相关课程,以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复合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教学模式的改革,“人工结合”已成为当前高校培养财务管理人才的主要模式。“人工结合”要求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实践参与能力。而决定学生能力的主要因素就是学校教师队伍,因此,只有建立一支强大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队伍的专业水平以及实践能力,优化教学质量,才能顺利实施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3.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随着国家及政府对教育改革的不断重视,课程改革已成为其中的重点内容。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应不断地完善专业课程体系,顺应财务管理岗位的要求,将岗位工作要求穿插在每个教学环节,使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以及实用性。而教师资源是保证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对于实现课程教学的改革,就显得极其重要。

4.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参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实践教学改革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入实践教学,使教学更具综合性以及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此基础上,只有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于一身,全面开展实践教学的改革。

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对教师进行考评时更倾向于教师的科研能力,而较为忽视教学成果。很多高校在发展建设中缺乏整体性意识,对建设一支系统性的教师团队缺乏重视。这就直接导致教师团队的每个主体更注重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而忽视了教学水平,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顺利推行教学改革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这种工作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忽视了建设一支系统性的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2.教师缺乏团队协作意识。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不仅包含了专业中各个学科的教师,也包含了学校相关课程及专业的教师,是一个整体性的团队。而教学团队主要强调协作精神,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课题研究,团队中的各个成员应积极配合、互相合作共同讨论,以更快、更好地完成教学以及科研目标。而在现实工作中,大多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成员都缺乏协作意识,这种状态不仅不利于教学团队综合水平的提高,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在教学工作中,大多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思想意识都较为传统,过于自我。教学团队的成员缺乏沟通,且相互之间缺乏信任,合作意识十分淡薄。而相互合作是建设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因此,当前的这种状态对于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3.教师团队缺乏完善的政策及制度体系。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起步较晚,相对于其他方面而言,团队的制度体系仍不够完善,团队成员在处理问题时缺乏有效的协作,很难顺利地完成教学及科研目标。完善的制度政策是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素,才能确保教学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它主要包括教学团队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以及激励制度等。尤其是当前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团队建设起步较晚,考核制度严重缺失,致使一些学校仅是为了完成评选工作临时建立。这些团队主要以教研组等的成员组成,他们只注重团队成员的优势或资历,却忽视了教学团队的构成结构是否合理,他们缺乏明确的目标,不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违背了系统论视角下财务管理专业融合教学团队建设的原则,对于提高团队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质量都十分不利。

三、优化财务管理教学团队的对策

1.正确处理教与研的关系。由于当前很多高校缺乏对教与研关系的正确认识,过于注重对于课题的研究而忽视了教学质量。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及教师应加强对教与研关系的认识,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学校应该对其考核制度进行改革,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将教师的教学成果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并作为考评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促使教学团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为国家培养更多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

教师的教学工作实质上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够对已知的理论及实践知识进行不断深化、理解,同时还可能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教师间对各种课题进行不断的分析研究才能找到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由此可见,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教学促使教师不断发现问题,制造各种科研课题,而科研为教学解决难题,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学校及教师应能够准确认识教与研两者的关系,并进行正确的处理,使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促进两方面的共同进步。

2.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机制。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及科研任务一般包含了很多相关学科的内容。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促使团队内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进步。每个人的知识含量以及思维方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团队各成员间互相研究、讨论,不仅能扩大成员的思维能力,同时能够使团队成员获得更多方面的知识,更使团队中存在的问题在相互碰撞中得到解决。教学团队也可以通过组织研讨会等的形式组织团队成员进行热烈的讨论,不仅能提高各成员的综合水平,对于快速解决难题也十分有效。

教学团队应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合理设置团队结构,实现团队成员的共同进步。

3.创新与规范管理的关系。完善的教育教学政策及制度,是保证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顺利实行的基本保障。为了保障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有效性,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必须为教学团队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以此作为教学队伍实施教学及科研的理论依托,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团队的积极作用。而创新管理主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实行团队的民主化管理,调动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学校应重点建立健全学校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促使团队成员间加强合作,重视团队合作的作用。建立相关的合作评价体系,针对团队的合作精神及合作成效对教学团队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大程度地发挥团队合作的积极作用。

四、总结

教学团队的建设能够使团队成员在相互交流、共同讨论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以提高教学及科研质量,促进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然而,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团队建设起步较晚,各方面仍不完善。各教育机构及教育工作者应引起重视,共同努力,促进教学团队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夏锦文,张连红,陈德良.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整体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9).

[2]梅水燕,李利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策略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