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音乐教学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教师有效示范以引导
对于小学生而言,音乐歌唱技法尚处于刚入门阶段,因此必定少不了老师的引导和示范。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在教唱一首新曲时,要结合歌曲创作背景、意境及情感等进行示范演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逐渐认识、了解这首作品。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所要教学曲目的特色,如从歌曲语言上找特色、从节奏上找特色及从旋律上找特色等,再进行示范演唱,唱出独属于此曲的味道。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在进行示范演唱时要富含感情,同时配上与歌曲相应的肢体动作,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当然,教师在选歌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由于小学生大多处于变声期,因此对歌曲的选择一定要难度适中,切不可过于追求声乐技巧锻炼而置学生嗓音保护于不顾。
(二)正确姿势作根本
我国著名声乐学家沈湘曾说:“歌唱这一运动需要有良好的姿势。”的确,歌唱时不仅需要正确的技巧,更需要正确的姿势。好的唱姿对学习音乐尤其像小学生这样刚涉及音乐领域的人而言尤为重要,端正、自然、挺拔的姿势对学生增强自信、提高音乐技能有决定性作用。但在当前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却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音乐教师在台上教学,很多学生则懒散地趴在桌子上,嘴巴一张一翕地随唱,没有表情,没有动作,无精打采。正确的歌唱姿势应该是身体端正挺直、肩膀放松,眼睛自然地平视前方,身体微微前倾,双手自然垂下,两脚自然分开。养成良好、正确的歌唱姿势,不但给别人带来观感上的愉悦感受,而且有利于自身气息释放和控制,以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
(三)声情并茂造气氛
除了上述所说的几点外,情境创设至关重要。歌唱是内心的精神活动,歌曲演唱需要声情并茂地演绎以深入人心,以正确揭示歌曲的情感内涵,产生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每一个作品传达的意境是不一样的,因此演唱时需要不同思想情感加以诠释。在歌唱时,教师应注意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以景育情的目的。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以借助诸如多媒体技术、DV等现代教学辅助工作。如作者在教学时,时常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学生结合画面对歌曲内容进行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还可以增长他们的见识,并且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总而言之,要提高小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巩固教师所教的歌唱技能技巧,必须通过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以景衬情,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之情。
篇2
(二)音乐审美的基本认识
我国课程改革的脚步不断前进,所涉及的教学领域也不断的加深,很多地区的音乐教师对音乐有了新的教学认识。将音乐提升到了美育的教育中来,这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成果也是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所在。音乐是集合了美的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双重理念,通过对学生美的培养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和未来世界的美好。音乐教育就是人类美好情感的教育,学生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切身的体验到音乐给自己带来的一种美的享受,每一个学生对音乐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方式,作为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理解,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教师在教育中处于一种引导的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为了能够给学生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二、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观念的误区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音乐训练比较重视,这样就忽视了学生在音乐审美方面和音乐情感方面的培养。由于教师水平的不同,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教师本身节奏感不强就会采用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很多教师在基本节奏的展示过程中只是使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教学,并没有给学生做好示范,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特别是对于刚刚学习音乐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就更加的困难。
(二)学生学习态度比较被动
在音乐的学习中,很多学生由于对音乐没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所以缺乏学习兴趣、对音乐的学习比较被动。由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失去,教师的教学对学生没有更多的意义可言,所以对于音乐审美的学习也就没有了体验和感受。只是被动的为了取得成绩而学习音乐。
三、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知识和方法的教学
(一)不同音乐作品的对比和唤起共鸣的引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多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形成比较鲜明的反差,这样让学生能够在这种比较中体验出不同,帮助学生去更好的理解音乐所蕴含的人文感情和生活之美。音乐不管是旋律还是歌词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这就是音乐的一种审美的形式。在我们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教授中,让学生进行歌曲的演唱,学生们就会联想到升国旗奏国歌的场面,引起自己内心对祖国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对一些歌曲进行思想感情的表达然后让学生去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音乐的美感,让学生自己去了解这种美的存在。
(二)激发兴趣,产生审美联想
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主要有进行歌咏比赛、分小组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自编创作等等。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来,发挥自己的特长了解自己国家的音乐风格和特点,以此进行审美感受的提升。审美联想是指教师进行音乐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对音乐中表达出来的美丽画面展开想象,并将这幅画面在自己的头脑中描绘出来,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
(三)音乐审美教育案例分析
很多老师疑问怎样在音乐作品中进行审美感觉的设计,而在进行湖南湘教版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新课标的理解,设计出合适的课程,例如对音乐课本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音乐曲目进行分析,包括歌曲的创作时间与创作背景等内容,随后我们让学生共同聆听这首歌,感受祖国山河以及祖国处于水深火热时祖国人民的反映,听过以后,让学生进行回答,这首歌对自己的启发,还有这首歌的演奏特点是什么?通过对这首歌的学习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怀。学生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和继续演唱的方法反复的体会这首歌所蕴含的审美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教学的引导地位,学生是思考的主体,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找出教师问题的答案,从而才会真正的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
篇3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践的不断改进中,教师还需要遵循一些能体现音乐教学活动共性和规律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寓教于乐的原则。即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音乐学习当成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尤其是面对处于音乐入门阶段的小学生,更应该让他们在快乐中欣赏和学习,才能让他们最大限度地体验音乐的美感和韵律,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是一个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过程。
二是情感体验的原则。根据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欣赏是由知觉欣赏进入情感体验,最后到达理性欣赏,因此欣赏教育始终要具有独特的感彩。在学生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师应尽量开拓学生的音乐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将欣赏音乐变成创造性地学习和情感式的体验音乐,这样才能使学生不断探索音乐的奥秘,与音乐的距离才更近。
三是因材施教的原则。由于儿童在各阶段的音乐能力和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在进行包括音乐欣赏在内的整个音乐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充分考虑个体对音乐欣赏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特别是对那些音乐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耐心的辅导和鼓励,才能使他们有所收获和进步,教师也才能更好地完成音乐欣赏的教学工作。
3、音乐教学中将“听”、“看”、“说”、“唱”相结合
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浅,音乐知识少,再加上抽象思维能力较差,上好小学音乐欣赏课有相当的难度,因此,教师有必采用听、看、说、唱相结合的方法,多形式来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让整堂音乐欣赏课“亮”起来。
一是听。“听”是欣赏作品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对音乐形象进行联想的第一步,教师可先让小学生感性地听,即让他们整体感受音乐,再让其理性地听,即通过讲授音乐故事、音乐知识或主题,使学生感性地听。
二是看。“看”是欣赏的辅助,即让学生通过视觉体验来感受音乐作品的美。许多教师采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形式作为辅助,在音乐欣赏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看”的时间,不宜过长。
三是说。“说”是欣赏作品的深入,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参与音乐欣赏中的方式,即教师在教学中,可对学生发起关于音乐情绪、音乐主题等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对所欣赏的音乐的听后感,这种方式将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加深理解。
四是唱。“唱”作为音乐欣赏的基础环节之一,是“欣赏”的有效补充,能让音乐欣赏课不仅仅发挥“欣赏”的作用,还可以迁移和扩展学生的音乐能力,使学生在唱的过程丰富了情感体验,并对作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因此,教师可适当选择一些难度适中的音乐欣赏作品,让学生入境地去演唱作品。(本文来自于《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现代阅读·教育版》杂志简介详见)
篇4
“音乐分析”(music analysis)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类学生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在不同院校,不同历史阶段,该门课程名称也被称为“曲式”、“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作品分析”、“音乐分析”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是其基本课程内容都是围绕具体音乐作品,运用作曲技术理论知识对音乐本体进行分析,最终解读作品的材料组织及其结构原理等。该课程近年来不断扩展演变,从最初的针对作品“曲式结构”进行分析,进而对作品细部进行作曲技术综合分析以及对作品在史学、美学、评论等文化意义层面进行研究和探讨——“音乐学分析”①,成为一门对作品技术语言和人文内涵综合分析的综合类课程。笔者认为“音乐分析”课程教学的水平层次更是代表一所音乐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水准的重要指标,而个人的音乐分析能力是衡量个人音乐理论基础及综合素养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因此,“音乐分析”课程教学在本科阶段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将该课程置身于“音乐学”学科发展的大视野中,就此门课程在高师院校课堂教学及课程建设两个大方面展开思考,旨在为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高师院校中音乐分析课程教学实践概况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陆续开设该门课程已半个世纪有余。在其开设过程中,受到了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周期、教学配套等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该门课程的“课程性”。其“课程性”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现状,存在怎样的具体问题,需要该课程教师进行系统的整理、思考和分析。
笔者根据“音乐分析”课程的学科特点,具体的课堂授课情况设计了一份面向一些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院大三学生的问卷调查,内容如下:
(一)音乐分析课程问卷统计
此次问卷调查于2013年4月开展,面向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三年级四个班级160人发放了160份问卷,除去病事假的学生,共回收问卷150份,回收率达到94%,其中有效问卷100%。
(二)问卷反应出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问卷从课程教材、授课内容、课堂教学、课前课后预复习等方面设计了11道选择题,采用匿名勾选的方式,确保学生基本按实际情况回答。从此次问卷调查中清晰的反映了“音乐分析”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问卷第1、2题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重要,却只有三分之一学生表示感兴趣。这表明了学生在思想意识层面已经认知到“音乐分析”课程在对于音乐本体研究和综合完整分析方面的重要性,却没有具备对熟练使用该门课程技能的体验,几乎未曾从独立分析音乐作品当中获得过成就感和愉悦感,因此内心也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问卷3、4题表示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该门课程有一些一般性的困难,但是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困难体现的方面很平均,并不是集中在某一个方面,这一现象说明学生在音乐基础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发散分析思维这三个方面都比较薄弱,说明学生音乐综合素质薄弱是一个普遍现象。
问卷5、6题显示只有少数学生对音乐分析的对象——作品,达到了很熟悉的程度,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一般熟悉,这表明学生在掌握作品数量,以及对音乐感性体验方面有欠缺。在对作品类型的选择上,各种类型风格的作品都有选择。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对中小学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的期望值比较高,这说明学生当中普遍存在有将课堂知识和日后应用结合的强烈愿望。
问卷7、8题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几乎没有课后复习的习惯,大多数人都是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习惯。而学生对课堂上可以获得的具体帮助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倾向性,有的学生希望能在作品分析课上巩固基础知识,有的学生想拓展所掌握的具体音乐作品数量,有的学生想积极参与到分析过程独立完成对作品价值的挖掘。这说明学生对在课堂时间内掌握这门课的技能抱有不同层次的诸多希望。而根据学生对第8题三
个选项几乎平均、无侧重的勾选,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安排进大量的授课内容,以及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是否现实可行。
问卷9、10题,反映了学生对该门功课的作业态度。大部分人选择了有时抄袭,这也不难解释为何每次批改作业时都会遇到大量雷同作业,只有少部分学生每次作业都亲力亲为。而第9题呈现出的问题更值得教师思考,即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依然不知道分析报告的写作方式,这也间接或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独立分析作品无从下手的尴尬情形。
问卷11题,反映出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对于该门课程课外阅读和参考,并就某一问题从不同的书本中获取知识,以达到理解的目的,开拓知识面等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学生自主学习该门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差。
二、高师音乐分析课课堂教学定位与探讨
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罗列出在高师院校的“音乐分析”课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绝不是单一的、独立的,他们互相关联,互相影响,不同的现象背后缔结的是共同的深层原因,因此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出发。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对该门课程清晰的自身定位才能给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建议。
首先,“音乐分析”课的开设均安排在本科高年级段,这说明该门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它既是之前基础课程知识的汇总,又是将知识转化为思维和能力的一个途径,更是支撑其它各项音乐技能发展的重要底蕴。因此这门课程在教学中应当树立新的高度,不应是雷同或重复于曲式学的简略理论课程。
当下许多师范类院校开设的“音乐分析”课程实际上就是“曲式”课程,所用教材,授课所遵循的思路,布置作业等各环节都基本按照传统曲式课程开展,其根本上就是用“曲式”代替了“音乐分析”课。众所周知,曲式仅仅是对音乐“曲体结构”的学习认知过程,而“音乐分析”课程应该是含有曲式分析在内,但高于曲式分析,综合运用传统“作曲四大件”和部分音乐学知识的课程来对作品进行全方位解读的课程,其目的最终能够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独立分析作品、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作品打下扎实基础。因此清晰的定位“音乐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是教授该门课的基本前提。笔者认为在本科教学科目制定时,应当将“曲式”与“音乐分析”两门课程分开设置。如果受到学时、师资等影响,没有条件分设开课,授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将这两个概念加以明确的区分,以确保学生对学科范畴的清晰认知。
其二,“音乐分析”课程在全国各类音乐院校中普遍开设,笔者认为该课程开设在专业类音乐院校和开设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有着完全不同的定位和侧重点。因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中的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去向,是成为各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或者服务于当地的群众文艺工作。而专业类音乐院校的“音乐分析”课,主要是为作曲系、音乐学系、表演系等专业学生开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创作型、表演型人才。所以,高师院校“音乐分析”课程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学生未来面对的工作实际,因此,这对于高师院校该课程目标设置、内容选择、教学定向有根本的影响。
“音乐分析”课分析的作品基本是教材上的范例曲目。以全国大部分高师院校所使用的音乐作品分析教材为例,主要教材是:高为杰、陈丹布编著的《曲式分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其中大量范例曲目为古典浪漫时期贝多芬、肖邦的钢琴曲,一小部分中外声乐曲,和少数几首中国民间歌曲。范例乐曲的优点是作品的代表性强,涵盖中外范畴,同时曲式结构典型、清晰明了。不足之处是,如选用该书对高师学生进行教学时,该书对流行歌曲、当代中小学教材歌曲、校园歌曲等没有涉及,这体现了使用该书时的局限性。
高师音乐生未来将在中小学校园从事一线工作,在音乐普及、音乐基础建设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我们完全可以将中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鉴赏部分的作品作为音乐分析课堂分析的对象,这样的教学安排是做到真正面向就业,将课堂学习和工作备课合二为一,为工作面试和未来的教学做足充分的准备和练习,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加明确,积极性大大提升,也缩短了学生在日后工作中摸索准备的阶段。此外,我们也完全可以选取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进行分析,在流行音乐中寻找与传统音乐血脉相连的因素或者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创新应用,拓展课程内容
提升课堂通俗性、趣味性,既结合学生平时大多频繁接触流行音乐的实际情况,更重要的是将音乐分析与实际紧密联系,加深学生的体会,也为日后学生在教学岗位上灵活应对各种当下流行音乐分析、教学做好示范准备。当然,古典、浪漫派音乐作品的分析,是该门课程的基础,因为,它延续了曲式学的分析传统,为学生铺垫更深厚的学科基础。
其三,“音乐分析”课程最终赋予学生的是独立面对作品时对作品价值深刻理解的能力,由于师范院校学生主修专业不同,例如钢琴专业、声乐专业、竹笛专业等。如何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各自专长的领域当中,运用“音乐分析”课程知识进行实际分析,并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之后加深对作品演绎的理性与深度,应当是该门课程自觉的追求方向。
在课后作业布置过程中,教师往往给全班同学布置同一个题目,过一周时间上交批阅。传统的作业布置方法是检验基础知识学习成效的有效手段,但是在一定时间之后,教师可以采用更个性化的作业方案。笔者认为在充分了解全班每个同学的专业特长之后,应当按照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作品布置下去,例如竹笛专业学生布置分析竹笛作品,钢琴专业学生布置分析钢琴作品,声乐专业学生布置分析声乐作品。这样的安排,既尽可能的减少了学生之间相互抄袭、依赖抄袭的做法,又结合了学生的专业兴趣和特长,最终使每个学生都将该门课程与自己的专业实际相结合。音乐专业学生结束高校学习之后,往往从事的是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这种作业体验对今后工作中无论演奏、演唱、教学及研究等,都有实际和长远的意义。
以上三点都是针对问卷反应出的问题,结合高师院校实际情况对该门课程做出的重新定位,不仅明确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堂内容,完善了课后环节,相信这样的调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卷中反应出的具体问题。
三、音乐分析课程教学的自身建设
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反观“音乐分析”课程自身的完善性,不难发现其存在一系列的模糊地带,例如,该门课程具体结构的定义、分析表达符号,以及分析报告写作规范统一性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每年的音乐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卷面中,体现尤为显著,来自全国不同地区院校的本科生在报考研究生时交出的音乐分析答卷各式各样。
笔者认为,在高师院校和专业音乐学院的本科教学中,“音乐分析”课程所分析的作品内容,虽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对作品分析的各种结构的定义、分析表达符号及分析报告写作规范等方面,应当尽量统一。而目前学界的实际情况是,基本上每一本教材都有自己的分析报告写作方式,其所用的曲式各结构的定义、分析表达符号等,都缺乏统一性。
众所周知,音乐分析报告包括谱例分析和文字说明两部分,由于没有明确的学科课程规范,谱例部分的标注究竟要细致深入到哪一个步骤,文字说明部分究竟包含几个方面的要素,哪些为必须涉及的要素,都成为了模糊的概念。因此在本科阶段音乐分析报告的具体写作过程中,规范的不明确导致思维的不缜密,没有思维指导的学生往往难以下笔,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一旦考研进入另一个学校学习,曾经熟悉的写作规范又面临着调整。因此笔者呼吁学科规范能够尽快出台,从课程自身建设的方面努力以促进音乐分析课堂教学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音乐分析”课程另一个值得明确提出来探讨的问题,即是否加大对作品在史学、美学、评论等文化意义层面进行研究和探讨——即“音乐学分析”。前面提到过许多高师院校本科阶段课程设置是将“曲式”课代替了“音乐分析”课,在课堂上主要讲授音乐的曲式结构。这种现象反应了任课教师主观意识上重视音乐结构的教学,虽对传统作曲技法分析也有所涉及,或进一步涉及到了“音乐分析”各方面,但对“音乐分析”中的 “音乐学分析”部分所占的比重不够。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对文字说明部分的研究往往仅存在于作曲技术层面,而对“音乐学分析”则浅尝辄止,一带而过。笔者认为这种情况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音乐分析学科规范性的不明确,文字说明部分的广度、深度等都没有被明确要求,教师自身不具备宽广的学科知识背景,或者不重视“音乐学分析”等;此外,文字部分写作比谱例分析更加主观不易把握,因此文字部分只是作为分析报告写作中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被涉及。因而,缺少了“音
乐学分析”的分析报告,好比仅仅具有作曲技术分析的“骨架”,而无“音乐学分析”的“血肉”,内容显得单一、冰冷,缺乏审美价值。
如何提升文字部分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一方面是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文本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音乐分析课作为一门综合课程,要想学生具备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师自身更要具备扎实的作曲及作曲技术理论功底,宽广的学科背景知识。首先,音乐分析课的教师自己必须懂得作曲,曾经创作并演出过自己的音乐作品,在知识结构上,教师不仅仅掌握纯作曲技术层面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在史学、美学、评论等方面的渊博的音乐学知识;其次,教师要在思想高度上能够认知“音乐分析”的广义意义,承认“音乐分析学”大学科分支下“作曲技术分析”和“音乐学分析”并列平行的地位,在学科视野上能够看到未来“作曲技术分析”必然结合“音乐学分析”且最终目的在于解释音乐作品文化价值意义的必然趋势。笔者认为,未来的“音乐分析”课程,应当视情况将“音乐学分析”的比重大大提升。可以说将音乐分析课程教授好,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
前文提及音乐分析的最终目的在于解释音乐作品文化价值意义,在达到最终目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多门学科知识进行了多层面的分析,对每一个音乐作品的分析都是一次综合能力的运用,都是对其包含和涉及乐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作曲技术、音乐史学、音乐美学等具体学科知识的回顾,因此大量的音乐分析过程,对加深理解音乐有着不可替代的练习巩固作用。我们在强调音乐分析课“质”的提升过程中,千万不要忘记“量”的积累,因为“量”是该门课程体现课程意义的重要途径,不能因为要营造课堂的趣味性而压缩了该有的“量”。同时应当注重该门课程与多门课程的紧密联系性、互相促进性以及实际运用性。例如,音乐分析课程对于歌曲写作课的积极帮助,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帮助学生从大量模仿中体会作曲的规律和规则,音乐分析课之于歌曲写作的意义就在于此;音乐分析课之于即兴伴奏,不仅仅停留在和声分析的层面,还应从结构的安排、音乐风格的选择等方面提升即兴伴奏的能力,使之具有自主的思想布局,不停留在呆板的和声衔接初级阶段;音乐分析课程对合唱指挥课、钢琴课也有重要影响,这两个领域都是高师院校学生日后在工作中大量涉及的工作内容。此外,音乐分析课中积累的音乐作品数量,音乐审美眼光,音乐分析能力等,都为日后具体工作积淀了深厚的底蕴。
四、结语
“音乐分析”作为一门课程,其属性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在高师院校该门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当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工作需求来定位其内容,勇于根据实际情况改革教学。“音乐分析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属性体现在其学科自身的探索与完善之中,我们应当跟上学科不断更新和扩充的发展趋势,重新认识学科概念和范畴,将学科思维进行清晰准确的再梳理和理解,不断使之成熟、规范,使学科的概念之于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更为深刻全面的影响,成为课程所赖以前进的学术源泉。笔者结合高等师范院校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从教学实践的课堂问卷中寻找症结,从音乐分析的综合性、规范性、发展性等属性角度反观其的自身建设,以期望该学科建设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完善,该课程教学在未来发展中不断提升。
注释:
①关于“音乐分析”、“音乐学分析”、“音乐分析学”等概念,请参看:陈鸿铎.从“音乐分析”与“音乐学分析”到“音乐分析学”——“音乐分析学”学科建设刍议[j].黄钟.2007(04):3-7.
参考文献:
[1]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结合以往单一样式的唱歌训练活动观察,学生经常会因此产生倦怠心理,尤其作为小学低年级学生,其由于身心发展特征影响注意力基本上不会维持超过10分钟,此时如若加入活跃性舞蹈互动内容,令师生之间抛去不必要的束缚,随意唱跳,就会令学生广泛参与进来并对课堂内容灌输合理程度的关注度提高。至于高年级学生,因为逻辑思维相对清晰一些,教师可以选择在上半节将歌曲演唱要诀传授完毕,之后令学生自行分组并参与台上表演活动,尽量在完成阶段性教学引导任务基础上,锻炼学生自我表现的主动性。
2.强化学生知识点记忆牢固性和身心灵活反应机制。
舞蹈艺术需要借助人体各类协调动作控制,当中夹杂的数理衔接理念相对众多,如单位动作重复表现次数以及八拍衔接细节等,任何内容处理不当,都无法展现此类艺术独特的生命活力特性。尤其在进行外部演出过程中,能够在群众观赏期间豪放自如,对于小学生本身就是一类巨型挑战,而日常舞蹈规则有机训练,对于学生记忆和身体反应速度调整理当产生高效支撑的引导功效。归结来讲,舞蹈表演活动,需要学生经过长时间思维、听觉校正统一。也就是说,任何一次舞蹈节目的表演,都是个体智力架构多元化开发的行为过程。
二、课标背景下音乐课程融入舞蹈要素的科学调试策略内容解析
儿童是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主体,幼儿舞蹈教师首先应密切关注儿童心理,其次才是音乐教学。因此,有关小学音乐课程讲解期间,舞蹈单元的合理交融措施具体如下:
1.音乐课程和舞蹈实践训练时间的科学设定。
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模式主要围绕声势、律动、歌舞集体表演活动加以拓展,作为新时代指导教师,必须学会合理设置教学时间,必要情况下彰显舞蹈赏析引导能效,令学生课堂全程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其今后人格健全、情感陶冶以及智慧水准提升,都将产生不可预计的影响作用。归结来讲,就是在尽量美化个体形态气质基础上,令其善于透过师生交流、生活情境观察适应,获取独到的身心感知效用,进一步为后期思维创新,以及音乐课程可持续研习前景绽放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2.音乐、舞蹈相容教学期间学生主观能动性地迎合。
教师在音乐课程知识点陈述完毕过后,督促孩子依照既定教材设置丰富情境并参与舞蹈表演合作项目之中,其中每个孩子都会依照自身素质条件贯彻对应职责。如今任何形式的教学引导流程,都是孩子主观能动性绽放的特定支持要素。最为常见的例子即为,教师应在课前同学生共同欣赏缓慢优雅乐曲,让孩子们充分去想象和感受,在听完音乐之后他们会进行联想,孩子们的想法是单纯的,因此进行思想事物整理相对缓慢和吃力。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动作,孩子们在音乐伴奏下手舞足蹈,表现各自想象的动物。相信长此以往,不单单能够令学生不同感觉器官得以高效回应,同时自然地将一切时间艺术造型、空间感应艺术要素交融,对于学生今后想象力丰富激活都十分有利,进一步发挥他们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个性特点。由此看来,作为新时代小学音乐教师,应关心儿童日常生活,把相关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这样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们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用音乐进行内容表现,切身实地地去感受音乐魅力。
篇6
一、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
音乐感知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是以“听觉”为中心,辅之以其他相关的感知,如视觉、触觉、动觉等。丰富学生的音乐感知,教师要遵循学生的音乐认知规律,注重引导学生的审美。而音乐感知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对音乐的形式与音乐结构的辨别力,如节奏、和声、织体、调性、调式等。在音乐教学中,特别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尤其要加强他们的听觉训练。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艾伦·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就必须倾听音乐。音乐的倾听包括音准的听辨、节奏的听辨、旋律的听辨、音色的听辨等。为了助推学生的听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图谱、动画、舞蹈等加入其中,从而助推学生将听觉与视觉、动觉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生成学生的乐感。比如,在教学交响童话《彼得与狼》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聆听欣赏,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的乐器,将学生的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让学生形成立体性的感受与体验,认识到每一种乐器(小提琴、大管、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圆号)不同的音色。接着,让学生以表情和动作将各种声音赋予不同的形象、角色等。比如,有的学生在深入感悟后提出:“我发现在这首乐曲中,用各种乐器模仿展现不同的动物声音,给人惟妙惟肖的感觉。”有的学生认为:“我觉得这首乐曲展现了彼得和狼战斗的场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笔者组织感兴趣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与音乐剧活动,这样他们就能进一步投入音乐的情境之中。丰富的感知能帮助学生建立声音形象,通过声音形象能强化学生对角色性格特征的认知,进而助推学生理解交响童话。意大利著名美学家克罗齐说:“直觉知识可以离开理性知识而独立。”换言之,学生的音乐感知不仅能交织音乐知识,而且能绕开相关音乐知识直接生成学生的乐感。
二、深化学生的音乐理解
培养学生的乐感,离不开学生的音乐感知。而升华学生的乐感,一定离不开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包括形式认知和内容认知。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相关的音乐知识的教学,教师不应采用灌输的方式,而应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旋律线”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旋律线是与音乐的调式、节奏、力度、节拍、音色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教学中巧妙地应用旋律线,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发展学生的音乐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力。比如,在教学《蒲公英》这首曲子时,由于歌曲的前两句旋律非常相似,因此学生往往不能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为了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笔者画出两条旋律线,其中一条旋律线向上走,另一条旋律线向下落。这样的旋律线,不仅能让学生把握音乐形式,还能让学生产生积极的联想,把握相关的音乐学习内容。如有学生说:“向上走的线表示‘风儿吹’,向下走的线表示‘打瞌睡’。”这样,学生在演唱的时候自然知道了节奏的高低起伏,在演唱“风儿吹”时就显得喜悦、高兴,在演唱“打瞌睡”时就显得轻柔、安宁。当学生理解了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后,自然能完美地用声音进行表现。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儿童音乐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理性上,而应当指向他们的直觉体验。”借助音乐知识,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与体验音乐,升华他们的乐感,发展他们的音乐思维力、表现力与创造力。
三、引领学生的音乐创造
培养学生的乐感,不仅要引导学生聆听,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建构与创造。小学音乐教学要致力于打造富有创造力的音乐课堂。传统的音乐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对学生的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音乐创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唤醒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学生的音乐创造力,不是指那种狭义地对音乐作品的创造,而是指对音乐作品的一种表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儿童拥有本能的缪斯天性。”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多是用动作来表现与创造的。动作,往往凝聚了学生的音乐思维与想象。比如,在教学《雁儿飞》这首歌曲时,笔者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雁儿不同的飞翔姿态(“张开双臂自由地翱翔”“双手交叉来回地盘旋”“身体倾斜地改变方向”等)。尽管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经过学生的身体表现,就形成了一种可视化的教学效果。学生的音乐表现,展示了作品中的音乐形象与场景。通过对音乐动作的创造性表现,学生从中获得了奇妙的感受,音乐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延伸与拓展。音乐创造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发散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不同的学生创造力不同,因此笔者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让想象力强的学生和想象力不足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这样他们就能互动交流,从对方的身上汲取营养,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四、拓展学生的音乐活动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音乐知识,还要给他们提供一个扩展的、开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开展自主活动。这样,学生的乐感就能逐步得到提升。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知道他们对哪些学习内容比较感兴趣,然后设置相应的主题,引导他们开展课后活动,提升他们的音乐审美赏析和创造力。比如,在学生学习了《忆江南》这首音乐作品后,对江南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浓烈的兴趣,于是笔者引导他们参与到课后自主探究的活动之中,上网寻找其他展现江南风情的音乐作品,并和父母一起欣赏、讨论对江南丝竹的看法。在亲子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倾听,有能力的家长还给孩子演示了二胡、笛子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在和家长探讨后,学生总结出了江南音乐的风格特点,认为它们婉约悠扬,体现出了水乡人的柔情。还有学生将这些作品和蒙古族音乐进行对比,发现它们在旋律上有鲜明的不同。“家庭音乐会”的亲子活动,既提升了学生的乐感,也让他们体会到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音乐作品独特的风格。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多元化的音乐活动,构筑学校、家庭、社区多元一体的教学模式。比如,在家庭生活中,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赏析音乐作品,并说一说自己获得了哪些赏析感受。在社区活动中,学生可以参与到社区的元宵节、社区的春节联欢晚会中,表演自己设计的音乐节目。这样就能让学生进入更开放的空间,从而提升他们的乐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认为,学生的音乐学习不是机械而枯燥的模仿,应是充满情感与智慧的积极创造。培育学生的乐感,是小学音乐教师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在音乐教学中,通过对音乐的感知、音乐的理解和音乐的创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乐感的形成,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
参考文献:
篇7
音乐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音乐美感,增强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爱上音乐,为学生能够欣赏音乐、创造音乐奠定基础。对不少学生来说,音乐课“让我欢喜让我忧”,很多学生对音乐充满兴趣,渴望提高自己的欣赏、演唱与演奏能力;但是,音乐课却让很多学生感到爱不起来,无法燃气课堂学习音乐的热情,教学效果不佳。本人结合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音乐有效教学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音乐热情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又和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教师把音乐教学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更好地认识生活,在生活中感知各种音乐现象,就会对音乐充满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高效音乐课堂,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对各种音乐现象深入思考和探究,增强他们的探索欲望,这样的教学自然就会高效。
比如,教师可以播放学生比较喜欢的流行音乐,让学生初步区男声与女生的区别,并让学生试着演唱同一首音乐,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男性演唱的声音多以低音为主,而女性的声音则以高音为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音乐初步感知。给学生播放一首比较欢快紧凑的兔子舞音乐,再选择学生平时经常听的较为舒缓的音乐,让学生分析比较,选出自己喜欢的音乐旋律,并讨论喜欢的原因。选择同一首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根据不同的乐器演奏让学生分析鉴赏比较,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通俗音乐和经典音乐,让学生分析对比,通俗音乐只能流行一时,而经典音乐却散发出永恒的魅力。这样,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入手,逐步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二、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突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感觉到机械呆板,产生厌烦心理,无法真正地完成教学目标。一种教学方式无论它多么科学先进,如果教师总是一成不变,也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渐渐产生一种厌倦心理;一种教学方法无论有效,如果反复用这种方法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时间长了也会失去兴趣。因此,初中音乐教学一定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突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让自己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的丰富。
例如,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演唱《爱我中华》,可以让学生以合唱的方式来演唱,也可以让学生选择一首最能代表自己心情的音乐,开办一个小型的音乐鉴赏会。学生结合节日背景,播放自己喜欢的音乐,并在演奏和播放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来表演,学会把音乐与情感统一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师教知识、学生被动学知识的习惯,不断拓宽音乐的表现内容,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可以独唱、合唱,也可以开演唱(奏)会,引导学生改编音乐,把情感与音乐有机融合,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音乐学习效率
初中音乐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高效课堂,学生能够很好的和老师及时反馈自己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让老师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学生存在的需求,不断地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地改进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不断地丰富教学方法,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够达到和谐一致为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放下所谓的尊严和架子,保持比较亲切友善的态度,一改自上而下地传授式教学模式,充分的尊重和热爱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领路人。
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学历史时了解到有关盛唐的绿腰舞、胡旋舞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这些舞蹈的知识,让学生给自己当一回历史老师,介绍盛唐时期的音乐艺术,老师能够仔细的听学生来讲解,坐一会学生的学生。并和学生一起探讨有关的音乐舞蹈,并给学生介绍有关的舞曲音乐,既能够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又能够让学生感知盛唐风土人情。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知道有关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让学生来给老师讲解相关的历史背景,老师引导学生欣赏古曲《高山流水》等,这样能够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尽管很多学生都喜欢唱歌,但是,一般都带有很强的盲目性、随意性、表面性。而音乐学习则是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去懂得基本的乐理,引导学生科学的用嗓、用气,引导学生从艺术的角度去感知音乐,欣赏音乐,感知音乐的美妙,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以及生动的表现力,有音乐来陶冶自己的性情,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音乐来激发自己学生的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结合学生的音乐基础,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演练和演唱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感知、体悟,在科学练习、提升,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创造能力。
例如,引导学生欣赏琵琶音乐,初中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不强,如果单一的向学生播放有关的音乐,学生理解不了,欣赏不动。此时告诉学生理解音乐的相关知识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比如,结合白居易的《琵琶行》故事、主人工的经历、遭遇,感知音乐的背景知识和音乐情感,在根据诗歌有关音乐的描写,诸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等诗句,帮助学生通过具体乐音、节奏与旋律感知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有效性成为衡量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最为重要标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成为音乐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评判标准。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学生实际,采取有效策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篇8
从实际的教学情况中我们看到,现在许多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禁锢,通常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大家的独立思考能力完全得不到发挥,这一点很有必要得到改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可以在课堂上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展开对于叙述想象力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与丰富。例如,在学习《时间像小马车》这首曲目时,歌曲有句歌词这样写道:“时间像小马车,时间像小马车,答答答答答答向前跑,大家各自做什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想象一下时间飞驰的样子,联想到小马车在前进的过程中那种飞奔的感觉,进而使学生感受到一种飞跃的美。这是很好的教学引导,不仅能够让大家更好地融入教学情境中,这也是对于学生审美想象力的一种很好的激发,这些都能够让审美教育更好地在课堂上得以展开。
二、丰富音乐教学活动
想要让审美教育更进一步地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得以渗透,教师同样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的展开来深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过程中很好的辅助。学生们不仅乐于参加各种趣味化的活动,在过程中也能够很好地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的锻炼,这将会是对于课堂教学非常有效的辅助。
篇9
一、充分认识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倾听音乐的有效作用
小学低段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好动、好奇、容易被吸引的年龄阶段,但是他们又不能保持对某一事情的长期专注。这些年龄特点都决定了小学低段学生在欣赏音乐、特别是欣赏民族音乐、国际音乐、器乐的时候显得兴趣不大,老爱打打闹闹的,不能专心倾听。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欣赏音乐。眼睛闭上了,看不见同伴自然就减少了打闹的情况发生,就迫使他们不得不静下来倾听音乐。当学生静下来后,他们的精神就处于一个专注的状态。在专注倾听的同时,脑海中自然就会随着音乐的节律展开想象。这又很自然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在丰富的想象中,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会在学生脑中铺展开来。当欣赏音乐结束的时候,让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感受说出来。通过生动的语言表达,描绘出了学生想象的所有没有图画,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往往人在有很深感触的时候,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比平时强上许多,表达的时候就会准确生动、美妙动人。
二、提高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倾听音乐兴趣的方法
音乐教学中倾听音乐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回到现实教学中,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常常不是很高。特别是小学低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的关系,在音乐欣赏的时候往往不能专心、不够安静。要提高音乐教学中的倾听音乐效果,就必须提高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只有有了兴趣过后,学生倾听音乐的时候才能保持专注、才能达到倾听的目的。要提高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音乐教学中采用音乐故事的方法
小学低段学生对故事有格外的偏好,这都是他们好奇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在音乐教学中把音乐和故事相结合,借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缓缓展开音乐,把学生带入到相应的情景中充分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音乐的美妙。
2.音乐教学中采用音乐游戏的方法
游戏是小学低段学生又一极具偏好的事情,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结合音乐教材,编排一些简单有趣的小游戏融入到音乐中,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倾听的兴趣。比如在教学《你的名字叫什么》的时候,就可以编成小游戏,在一个一个的接唱中起到相互认识的作用。这样,学生学习了音乐又玩了游戏,一举两得,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到了快乐。要很好地玩游戏、参与到其中,就必须认真倾听音乐,尽快地学会这首歌,才能在游戏中有良好的表现。
3.音乐教学中的表演法
不论是表演者或者是观看表演者,在表演中都能提高对音乐的专注程度,提高倾听音乐的兴趣。在老师或学生精彩的示范表演中,观看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崇拜、积极向上进取的心理。
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倾听音乐有丰富学生想象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升华学生的情感等作用。在音乐教学中,要结合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积极思考,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倾听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当然,教学是一个非固定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努力探索,寻求更加优秀的教学方法,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创造音乐。
参考文献:
[1]钟艳华.让音乐课真正“活”起来:小学音乐“主动唱演”课堂教学形式的探索[J].江西教育,2010(23):270-271.
[2]俞文娟.快乐音乐 快乐成长:对提高小学低段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小学时代:教师版,2010(6):148-150.
篇10
合唱是音乐表演中重要的表现形式,演唱过程中发音的标准与否直接影响到表演的质量和效果。发音如果做到标准、统一,则在某种程度上会给整场表演一定的加分,反之,则会给观众留下不好印象。当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合唱发音不准仍然是硬伤,加大学生音准的培养力度,提升学生的合唱能力,已经势在必行。
二、小学音乐合唱教学音准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学生身体发育的变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进入青春期之后身体各方面情况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声带的变化导致声音改变。通常来讲,学生在十岁以后就会逐渐进入青春期,变声不可避免,男生的声带会由原来的窄、细变得宽、厚,女生的声带也会逐渐变得短、薄,随之而来的就是声音变化,加之嗓子容易出现疲劳,导致学生在合唱的过程中音准难以把握。
(二)学生的音乐感有所区别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敏感性是不同的。[1]有些学生在音乐上的天赋比较强,对于合唱的发音非常敏感,可以准确找到音准。而有些学生则缺乏音乐天赋,在进行合唱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五音不全的状况,合唱时对于节奏的变化把握不到位,不知道何时要加强何时要减弱,唱着唱着就容易跑调。
(三)自我心态的调整不及时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2]台上合唱与台下训练不同,台上合唱要远比台下训练情况复杂得多。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可能表现非常好,音准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一站到台上,面对台下那么多观众,容易紧张,音准就很容易出现问题,导致发挥失常。然而在出现问题之后又没有及时进行调整,使得整场合唱表演都不和谐。
三、如何在音乐合唱教学时培养学生的音准
(一)准确朗读歌词
在聆听或者合唱一首歌曲之前,教师务必让学生浏览一下歌词,浏览一遍之后再让学生字正腔圆地根据节奏朗读一遍,将歌词牢牢记在心里。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为容易忘记歌词,在合唱的时候极易出现跑调的情况,于是就滥竽充数,蒙混过关,严重影响了合唱的整体质量。比如在学习《南泥湾》的时候,绝大部分学生由于将“唱一呀唱”记成了“唱呀一唱”,然后在合唱的时候一时改不过来,就是因为这两个字顺序的差别,导致合唱的质量下降。所以针对此情况,教师在进行每首歌的教学之前必须让学生牢牢记住歌词,只有把歌词记准、记牢,歌曲的表达才会更加准确。
(二)加强听觉训练,克服音准误区
耳朵对于声音的敏感度也影响着合唱时的音准,所以激发学生的听力敏感度有利于音准的把握。在平常的小学音乐合唱教学过程中,有些听力不敏感的学生经常容易听错,比如把“1.2.3”三个不同的音唱成同一个调,并且音高的位置也找不出来。因此,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详细向学生讲解模唱的概念,并且让学生明白钢琴等按键乐器上的音都是有区别的。因为小学生的记忆力都比较强,加之教师的引导,久而久之,学生的听觉敏感性以及对音准把握的能力将会逐渐提高。
(三)多听多唱,培养乐感
通常在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教师都将重点放在“唱”上,而忽视了“听”的教学,殊不知倾听也是培养学生乐感以及音乐赏析能力的有效方法。[3]当然聆听并不只是听到耳朵里,而是通过耳朵听到内心去,用心去感觉音乐,不断培养学生的乐感和音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就是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指挥《命运》的。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余时间,一定要鼓励学生多听,适当的时候可以利用嘴巴哼出来,不懂的地方可以多问多学,直到会了为止。
(四)尝试学习一种乐器,提高对音乐的感知和控制能力
平常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种情况:学生在跟着伴奏合唱的时候唱得非常标准、完美,但是一旦将伴奏中止,合唱就变得一团糟。这是因为学生没有建立起高音的概念,气息的控制也显得不足。教师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应当鼓励支持学生学习一种乐器,如葫芦丝、口琴之类的。通过对乐器的训练,学生的高音概念也得以建立,还可以指导学生如何对自己的气息进行调整,从而控制好音准。
四、结语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是需要时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保持耐心,充分认识到合唱教学的重要性,总结教学经验,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爱程度,培养学生的音准,促进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子英.学音乐合唱教学中音准的培养[J].黄河之声,2016(03).
篇11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知识的容器,不断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单调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怎么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呢?学生没有积极参与的音乐教学都会事倍而功半。毕竟,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发声练习时,很多老师总是这样:mimimimamama……有的学生不是笑就是做鬼脸,效果很不好,虽然有几分钟的发声练习,可都是应付了事。这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些发声练习是不是太“专业”?有必要这样练习吗?我认为除了教给学生歌唱的方法之外,重点应该给学生心理暗示,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失时机地激励学生:“你们的声音真是太美了,我很想再欣赏一遍!”“你们真棒,这么难唱的句子都难不住你们,老师真为你们的聪明能干高兴!”……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
3.让音乐课走出课堂
音乐教学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基和服务的,如果一味地“作秀”,让学生被动地“凑热闹”,学生没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进行个体学习,不能自己探究,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永远是一句空话。关注我国近年的音乐实践,很容易发现这个现象:很多音乐老师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音乐技能的训练上。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看这节课学生记了多少乐理知识,会唱了多少歌谱。让我们的音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即把音乐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让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音乐知识带到生活中去,以点缀生活、表现生活,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篇12
1开展创新教育的手段
1.1以学生为主: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为主体,整个课堂教育主要依据大纲,以至于课堂教学乏味无趣,小学生被动的接受音乐知识,没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师生缺乏互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以学生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进行思想交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给学生讲授知识,建立师生关系的和谐相处,让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并融会贯通,使学习更有成效,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的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限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一些学校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只把课本上的知识的教给学生,用考试去检验,成绩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忽略了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挖掘。
1.2教学方法灵活多变:
传统的音乐教学忽视学生的特点,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一个方法进行教育,效果不好。因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不同,应该有针对性的去教育。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有个性化,特别是小学生,有注意力不集中、活泼、年龄小等特点,所以的音乐教育就要求小学音乐老师利用这些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小学生的思考、能力甚至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开展创新教学的音乐课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为人们获取知识、技能提供了方便。改变呆板的教学方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文字、音频、视频融为一体,使抽象的艺术表达更具体,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演唱技巧有很大的好处。学生通过操作音乐器材,也可以提高音乐素养。
1.3课堂氛围良好:
上课过程小学生很难维持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所以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传统课堂中,氛围死板严肃,学生不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开展创新教学的课堂中,形成的课题氛围是良好和谐的,教的知识能够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方式灵活,要有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学生感受到了乐趣进而教学效果有了提高。小学音乐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解放学生的天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也鼓励支持学生的尝试创新,鼓励他们去发现问题,交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1.4提高教师素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开展创新教育要提高教师素质,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不断完善与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并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改正问题,真正提高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趣味性音乐课程,引导学生思考,不但让学生获得音乐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音乐是富有情感的,不同的风土人情造就了不同的创作风格,欣赏音乐的同时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之前就要充分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课堂上讲给学生听,体会歌曲原有的味道,挖掘音乐的内涵,情感融入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
1.5学校要积极配合:
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展现自身能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地方,每位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校应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音乐竞赛活动,形式丰富,扩大学生参与度,吸引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音乐的魅力,在舞台上学生将充分体会到创新能力对于人生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创新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处科技知识的年代,每个行业需要的都是全方位的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素养还要有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开始开展。创新教育是一个热点话题,创新教育就是对人的创新实力进行提升、培养创新精神。现在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也要注重开展创新教育而,使小学生掌握良好的创新能力,也有较高的创新素养,得到个性而全面的发展。从根本上来看,创新教育是对素质教育改革的追求,实施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时,创新教育被发展起来。素质教育给创新教育奠定了基础,两者相互协作,在发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融合到小学音乐教学中,使得小学生有良好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教育的实施过程更有特点,给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结语:小学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阶段,小学音乐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在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变的非常重要,被教师、家长、社会所重视。创新教育是一种将学生放在主置的教育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此作为最根本的目标。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创新教育应运而生,这种教育模式可以更好的适应满足社会需求,是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深化改革的结果。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与教学技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创新精神。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手段及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能够给在岗教师及教育研究者帮助。
参考文献
[1]罗丽霞.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讨[J].都市家教,2014,2:248-250.
[2]张璐璐.创新教育下的新型中小学音乐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5:63-64.
[3]李雪莲.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咨询,2015,17:170.
篇13
1.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性教育的重要性
1.1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传统的音乐教学有两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完全以教师为主,因为比较枯燥和课堂气氛较为压抑,不太利于学生对音乐课产生兴趣[1]。另一种是放任自流式教学,上课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简单的歌曲练习,不利于学生稳固音乐基础。
1.2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
创新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利于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培养,良好的氛围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深刻领悟,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悟能力,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
1.3促进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发展
创新性教学的教学内容多样,充分结合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进行教学,有利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和传承[2]。创新型的音乐教学活动应当是全方位的创新活动,有利于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交流融合,从而在新形势下继承发展传统文化。
2.音乐教学中教育的问题及分析
2.1教师队伍教学观念陈旧
教师的教学观念一般较为传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轻视小学音乐教学的现象。教学活动会出现教学内容不精练,教学课程不紧凑,教学过程不精细等情况[3]。教学课程也会出现被挤占等现象,这一方面有应试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的升学压力向低龄蔓延,导致教师和家长重视学生应试成绩,对于音乐课程不重视,通过上补习班培养应试能力,对音乐文化等产生漠视。
2.2学生理解能力较弱
学生处于小学阶段,其对文化的感悟能力较低。枯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学生正处于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的成长阶段,理解能力较差,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也有限。
2.3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教学内容一般选用音乐教材上的儿歌和音乐剧,极少从生活当中取材。教材的编订从多方面出发,其修改也需要一定的过程,因此,其所谓儿歌可能已经不符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了。对教材照本宣科也是音乐教育中常见的弊端。
3.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策略
3.1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小学教师一定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学习基本的心理学和行为学,小学时期是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课堂上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和较差的纪律性。在音乐课堂上,不能一味放纵,也不能完全压制孩子的自主性,应当分阶段进行教学,在进行音乐基础课程讲解时,应当保证课堂纪律,让学生在严肃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的基本功。在音乐的实践课上,应当放松孩子天性,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例如在学习音乐蜗牛与黄鹂鸟时,可以鼓励孩子进行音乐剧的创作和排练,在音乐剧的表演中,充分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通过创设情景模式,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3.2塑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要充分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塑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扬弃,塑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授课,让学生充分释放学习压力,在音乐课堂轻松的环境中学习音乐知识,促进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良好发展。例如在上音乐课前,可以先安排播放一段小的音乐动画,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良好的氛围中开始教学工作。
3.3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工作中,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硬件设施和技术水平。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寻找教学素材,从互联网上寻找有趣的教学视频和学习视频,利用学校教室的多媒体播放技术,充分的进行播放,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以及多重感官的熏陶,塑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利用技术手段,促进教学的进步。
3.4传承经典,吸收古代优秀文化
在教材的内容选定方面,以及教学课堂当中,可以充分展示我国传统音乐的辉煌历程和杰出成就。比如在音乐课上,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中国古代乐器,充分展示例如古琴,京胡,横笛,琵琶,箜篌等中华传统乐器,在音乐鉴赏课上,可以播放高山流水等宁静典雅的古曲音乐,也可以播放喜庆热闹的京剧大闹天宫,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文化。
3.5创新教学内容,紧贴当今时代
音乐的教学活动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音乐,例如电影和电视剧里的插曲,小游戏中的背景音乐等,都可以用做素材来进行教学。贴近生活的音乐素材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师生在较为愉快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和学习。
4.结语
新课改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因此,利用多种形式,创新小学音乐教育,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赵立秋,高志玲.探究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