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良好品德的培养策略

篇1

三、利用环境开展渗透教育,强化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对幼儿园和教室进行布置,在教室、楼道、走廊、活动区域等环境中悬挂一些德育挂图、名人语录以及一些生动、形象又富含哲理的德育漫画等等,营造出一种氛围,使每一面墙壁、每一条楼道、每一块活动区域都发挥形象直观的教育功能,让幼儿们天天耳濡目染,在不自觉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在幼儿园草坪上立着“花草在微笑,请你勿伤它”、“爱护脚下草,莫折枝头花”等爱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时刻提醒孩子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还比如在寝室悬挂“太阳爷爷睡着了,请安静入睡”的卡通图片,提醒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午休习惯,不打扰他人休息。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所在,巩固和升华教学的效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经验运用于具体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中的“习”就是实践的意思,强调的是知和行的统一。要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经验和知识付诸行动,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实质上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如:教给孩子们一些礼仪礼节,要求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就会使孩子们感受到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的快乐,自然而然地形成讲礼貌的良好品德

孩子是我们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21世纪的主人,如果幼儿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他们长大后就很难成为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所以我们幼儿教师是任重而道远的,作为幼教的我们要时时处处树立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去感染教育幼儿,促进每个幼儿主动、全面、健康、快乐地发展。

篇2

1.培养正确的观念,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教育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有很多种,有的是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去面对今后社会各方面的竞争,有的同学则是本身就对体育活动有非常大的参与兴趣。只有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增强自身的体质,将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才能激发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2.利用教学环境,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直接面对各种外部环境,如声音、光线、温度、空气、气候等,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课堂对这些因素的控制难度更大。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生活中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学习中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怕苦怕累,易气馁,缺乏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严格要求学生,夏季不得躲到教室或树荫下乘凉,冬季不得穿大衣和戴手套上课,利用这种严寒、酷暑条件培养学生适应外界条件,耐寒抗暑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并且要求学生不能因为身体稍有不适就请假不上体育课。

体育运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对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多方面作用。如通过体育课的集合、站队、看齐、队列练习等,可以培养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听从指挥,行动迅速,动作整齐,协同一致和自觉地遵守纪律等品质;通过田径、游泳等各项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胆大心细、不蛮干、不恐惧,树立科学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坚决、果敢、当机立断等意志品质。同时,通过体育课中同学互相帮助与保护,发扬团结互助和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各种球类运动特有的教育因素,可以培养学生遵守规章制度,讲究比赛风格,维护集体荣誉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临危不惧、应机达变、勇于战胜困难,对未来充满胜利信心等意志品质。

3.利用榜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中学生已逐渐对自己形成较正确的认识,并有自我完善的信心和期望,这就为中学生自我意志的锻炼打下了基础。自我锻炼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中学生容易受生动形象化教育的影响,从英雄人物身上吸取精神养料是十分必要的,著名人物的事迹无疑使学生得到心灵的启迪,力量的支撑,所以,我利用下雨天气在室内上理论课的机会给学生讲奥运会中国健儿为国勇夺金牌的故事;讲飞人刘翔在成为世界冠军之前,付出了多少不为人所知的努力和汗水;讲姚明在球场上的驰骋,还有他在练习场上忘我地练习的故事。告诉学生没有平时坚持不懈的锻炼,怎么会有今日如此辉煌的成就。坚强的意志是在通过困难重重的实际活动中一点一滴积累形成的,而不是靠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而来的,通过实际的活动锻炼是培养我们坚强意识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就是在一点一滴的平凡锻炼中培养那种坚忍不拔的意志的。

篇3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一)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实施一项策略之前,先要了解对象的特征,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方案,最后达到的效果也是最佳的。我国现在就读的是“90后”的大学生,这批学生的思想和“80后”努力踏实的性格是截然不同的。当代“90后”的学生一贯被贴上突显自我、实现自我的个性标签,他们是比较向往自由的。再看社会背景的话,“90后”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长比较溺爱孩子,所以直接造成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达不到该年龄的高度。学生依旧存在着叛逆心理,张扬个性的元素,他们往往不易深刻体会社会的艰辛及为人处世的思想。他们还缺乏生活的磨炼,性格比较脆弱,容易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功利意识薄弱,容易被他人利用,从而进行犯罪活动。因此,高校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体育教育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力。(二)教师以身作则,在言行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教书育人,首先要以身作则。体育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学生的体育素质,所以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熟练的体育技术,还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在教学中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思想道德方面为学生做好表率。学校也应该定期对体育教师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三)制定课堂规程。课堂规程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要遵守的基本要求。想要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好作风,就要制定一系列的常规。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教师应该在开学时期就对学生进行课堂规程的教育,重点讲述课堂中要时刻注意人身安全、讲礼貌、尊师重教、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等问题。只有在遵守严谨的规程中,学生才能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体会体育教育的奥秘。(四)精心设计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体育游戏是培养学生团结意识的最快捷方法。例如,集体配合完成一项任务,在学校中寻找标识物来完成任务,达到终点。游戏中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竞争的思想品德。在最后完成任务后,让学生反思自己在游戏中体会到的集体主义精神,只有关爱他人,乐于帮助他人,才能更快地完成任务。而且要让学生明白集体中每个人扮演的角色都是缺一不可的,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五)挑战自我。体育课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宗旨的,但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能、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时有的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能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锻炼方式,针对学生的各种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训练。在练习中要关注学生产生的情绪,进行安抚,鼓励学生勇于挑战自己。通过不断的重复练习,让学生会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产生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思想精神。(六)奖罚分明。在体育课中,对思想道德方面表现不好的学生,要提出批评,并进行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要当众提出表扬,并鼓励大家要以此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以上是我在平常实践中得出的在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具体策略,从中我也体会到了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自身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能,最重要的是弘扬体育精神,发展学生的坚强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纪律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最终使学生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

作者:张丽娜 单位:庆阳职业技术学院

篇4

人的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同样,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创造一种情境氛围,让儿童不知不觉地进入这种情境,从而达到自我感悟、自我升华的内化教学效果。设置的情境可以是生活的情境、故事的情境、角色的情境、辨析的情境、是非的情境等。通过这些活动情境,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畅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等。

二、实施体验性教学策略

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策略中的突出特征。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呢?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对它的最好诠释。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时间——不将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策略

理论联系实际是实施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要达到这一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每一位儿童,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主要是从儿童身边的典型事例和现象说起。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现象,让学生感受到必要的教育。

四、以活动型课堂为主的教学策略

教学时空“开放化”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而是非道德教育。”品德与社会教学要做到开放化,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教学活动由课堂延伸到社会,要从多个方面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要尽可能地创设有利的条件,让儿童以恰当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广泛地接触;二是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活动与其他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五、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多元评价的教学策略

多元评价是指从多种角度对儿童的多维表现进行评价的策略与方法,具有反馈、导向和激励的综合功能。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已充分表明,多元评价是儿童主体生成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动力,也是儿童作为主体存在并通过对外部评价信息的反馈而自觉进行道德矫正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笔者要注意采用“多元化激励评价”的策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给予激励为主的综合评价,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激励儿童不断追求新目标的愿望。

总之,品德与社会为儿童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开放空间。品德与社会教学只有以儿童的生活背景为主线,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为内容,以儿童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才能真正实现“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有效地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一直是被动的状态,主要由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进行教学,从整体看教学模式相对比较枯燥、单一,欠缺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教师在教学中也只是运用灌输式和填鸭式进行授课,甚至有些教学内容由于欠缺良好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不仅模糊,学生也很难理解,这给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带来非常大的挑战[1]。而且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效果,也影响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所以教师要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的研究,根据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这对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整体效果也有着非常有利的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设计有效的情景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不是强迫学生进行学习,而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教学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是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素质,有效推动学生未来良好发展。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最为关键的部分,教师要设计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提高对思想品德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教学内容,有效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也可以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情境教学模式来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学会拒绝》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新闻事件、生活热点和成语典故等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网络中和新闻中找一下接近本课教学内容的实际案例,通过加工调整创设出情境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根据案例来分析为什么要拒绝?要如何拒绝?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分析和探究能力,并且学生通过不同的案例也能更好的理解本课教学内容,从而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这对提高思想品德整体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二)结合实践教学,将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知识时一定要主动的进行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多数是用成年人的心理来看待学生的思想,只是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解强加于学生,却忽视了学生是否能接受,所以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有效将教学内容与实际进行结合,让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让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能力,这对学生未来良好发展也起到了非常有利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讲授《自己的事自己干》中,教师可以设计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对生活中自己该做的事进行有效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立的心态,从而让学生了解本课含义,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本课的重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这也为初中校园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结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坚持以素质教学理念为中心,有效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进行研究,首先要抛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效结合新课标要求设计新型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情景教学模式,也可以结合实践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这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新型的教学模式为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初中思想品德一直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一课,老师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不仅仅可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同时也影响着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但在现在的教学状况下,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思想品德课不受重视的情况,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难以做到及时与老师沟通,这种情况导致了学生厌学、弃学的恶性循环。因此,只有将现有的僵化教学模式改变,做到以学生为核心,老师为引导的模式,才能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

一、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的意义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会独立接受知识的重要技能,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越来越偏向素质教育,而摒弃原有的应试教育,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将自主学习策略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之中,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1.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的综合素质体现在学生是否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不仅仅要求学生可以掌握书本上的内容,更要求学生能够提升个人能力,实现多方面发展。自主学习策略,更能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而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而素质培养应当以德为先,因而,现代教育要把德育作为发展的核心。自主学习的引入可以加强课堂的灵活性,使学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2.有助于调动课堂积极性

原有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束缚性,难以使老师和学生拉近距离,这种模式禁锢了学生的发展空间,无法达到老师和学生的教学最优化。通过将自主学习引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环境,将老师的角色从传授者改变为引导者。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更利于课堂积极性的调动,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做到主动学习。课堂氛围一改原有的枯燥乏味,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思想品德的课堂内涵真正的进入到学生的心中,帮助学生做一个品格优良的公民。

3.有助于增强学生创新性

在现有的教育状况下,增强学生的创新性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创新可以改变社会,将中国制造改变为中国创造。从中我们明白,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下的重要需求。但是,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够一味地接受课本上的知识,难以发展自身的创新意识,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我们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改革教学模式。通过将自主学习策略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形成具有个性的思想观念。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性,为他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二、初中思想品德自主学习策略的方法

自主学习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方法,运用正确的方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引入自主学习,可以事半功倍的提高授课效率。初中思想品德课更加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因而,老师要学会通过不同的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

1.创造问题环境

通过创造问题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易于沟通的氛围。学生通过彼此间沟通,能够尽快的完成问题,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满足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但思想品德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于空洞的问题,因而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这时采用自主学习创造问题环境的方法,通过向学生提出“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一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再在小组间进行讨论,能够直观的使学生了解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不再让思想品德的教学浮于表面。

2.增强学生双向交流

学生学习往往受到周围人的影响,通过接收不同人的意见,可以改良自身的思想模式,因此,增强学生双向交流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例如:在研究大学生舍命救下八旬老人这一课题时,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些人认为这种行为值得提倡,彰显了见义勇为的正面意义,但同时也有人认为,用一个具有充沛知识的大学生换取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的生命太过可惜。在这种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帮助学生们表述自身的观点,同时也了解了其他人的观点。思想品德课的很多案例受到的是社会舆论的约束,这也就导致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确定一件事情百分百的正确性,但通过采用辩论的方法,加强了学生的双向交流,使学生明白不同的的思想模式,这样的教学更加利于学生价值观的树立,也能够对老师有所启发。

3.创设讨论氛围

思想品德具有人文性,它往往紧密贴合生活实际,这就要求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加强思想品德的学习。因而将自主学习引入思想品德教育更加需要创设讨论氛围,通过贴近生活的课题,增加学生间的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培养学生优良品质。例如:老师可以将学生按三到五人的人数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给予不同的讨论话题,在课堂上留下充足的讨论时间,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间可以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在交流讨论结果的时候,也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高效的完成课堂目标。

三、总结

自主学习策略一直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将自主学习引入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来,可以改变原有的单一乏味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这种模式不仅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现代社会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有效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一、引导学生发现以前学习知识所出现的问题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的时候,需要让学生对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巩固,并且在复习的过程中发现以前所学知识出现的问题,力争独立自主地解决这些问题。复习中,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复习方法,共同提升初中思想品德的复习效率,这样,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就被完全调动了起来。例如:在进行选择题复习的时候,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再做一遍以前的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发现所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取得复习的最佳效果。

二、让学生进行同步训练,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在将思想品德知识进行完整的总结以后,学生面临的就是综合训练与整合提升。教师在训练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与对题目的分析判断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考试中做到从容不迫,才会取得良好的考试成绩。例如:在进行问答题复习的时候,要让学生充分地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意思,且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再组织答案,完成题目。经过这一系列的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能力就会在不自觉中得到提升,自然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完善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复习效率,这样,在思想品德考试中自然就能够取得满意的成绩。

篇8

二、因地制宜要开放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开放性,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它还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他生活空间,而且体现课前、课中、课后、校内外连续完整的活动过程。

三、探究合作重活动

品德与生活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做到三个“为主”,即:一以学生为主;二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三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这样为儿童创造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和实践空间,达到“做”中学的目的,体现儿童的自主性和体验性学习。

四、自主学习重感受

品德与生活的呈现形式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经验,重视儿童在真实生活中的感受、体验、交流和领悟,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以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感。

篇9

我们对客观事物存在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这就是情感。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逐渐形成的阶段,教师应注重其较高素养和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与树立,选择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

情感教学是在传统智育的基础上,介入并加强情感因素,以达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的高度融合。情感教学在注重情感因素的同时也重视认知因素。情感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渊博的知识,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及自我调节等综合能力等,科学合理地将情感融于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品质,提高其问题分析与解决的综合能力。

二、情感教学策略分析

(一)课堂教学将带有情感化的事例引入教学内容。

教学应持有相当的热情与情感,这样才能在教学的开始就高度感染学生,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顺利引入。在理论和科学基础之上,用饱含激烈情感的语言将教学内容自然引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寓情于理,引导学生明白事理,更好地学习并理解课本的观点,不断提高精神觉悟。

教师可在授课之前适当讲述一些小故事,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将思想品质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例如:“海因茨”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素材,教师可尽量将海因茨的犹豫与矛盾淋漓尽致地讲述,让学生感同身受,引导其思考海因茨“偷药”和“不偷药”的行为会产生怎样不同的后果?面对此时复杂的道德考验,如果你是海因茨,你会怎么做?是否存在一种方法,能够中和评价标准,既得到药物治愈妻子,又减去偷不偷药的选择痛苦?通过这样的故事引入,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三思而后行”的行为习惯,培养其对自己行为负责的精神。这样,学生在乐于听故事的同时兴趣大增,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下面教学内容与知识的引入,加深学生对知识与观点的理解等。

(二)教师应注重情境创设,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教学。

教师应善于发掘学生情感的知识点,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合理创设必要的情境,使其产生情感的共鸣。另外,教师也可充分发掘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素材,善于相关情境的创设,以情激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情境创设是情感化教学策略的关键和重要环节。

例如: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与法治精神的培养与树立,引导其“做守法公民”。但因为某些相关的概念比较抽象,不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所以教师可为学生进行情境的创设:如果你在学校之外受到其他人的敲诈与威胁,你就会怎么做?是忍气吞声,还是告诉父母和学校?又或者是报警?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与讨论,引导其在辩论中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应该果断报警,有的同学认为应告诉家长或老师。这样学生在知识领会的同时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将守法公民的概念传授给学生,使其懂法、守法,做良好公民。

(三)将情感化教学融入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之中。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因此,思想品德课的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个人品质,还应将其作为学生生活与实践的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及价值观。思想品德课对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以开发多种类型、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走出书本与课堂,真正融入生活实际中,将书本中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于生活实际,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习惯是人在长期生活中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讲述哪些是能够使人终生受益的好习惯,比如:早睡早起、合理消费、自力更生、勤俭朴素等;哪些是在不知不觉中会导致失败的坏习惯,并及时改正。教师也可布置课外作业:鼓励学生自己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这样,在充分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亲自实践,最后让学生将这项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和心得体会在课堂上进行描述与分享,让学生更加理解培养自己动手能力多么重要,在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及在困难的磨砺面前意志坚强,不轻易低头,勇于解决的能力。

三、结语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情感化教学策略的发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将情感与教学充分融合,真正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情激情、以情换情,充分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并将其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不断增强教学效果,在真正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综合能力,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普遍处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比较严重,身心发展不健全,思想意志比较薄弱,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对价值问题的考量等方面都还不成熟,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负面信息等的快速传播,很容易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冲击。有的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再加上初中生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心智尚不成熟,需正确的疏通和引导,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康成长。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至关重要的,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控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提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具体策略

1.注重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德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有效的政治课教学。例如,在“自立自强”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提前搜索查找一些名人自立自强的故事,比如,脑瘫画家黄美廉、洪战辉事迹等,这些都是一些自立自强、自强不息的典型,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将故事讲述出来,在课堂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

2.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来渗透德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渗透德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的效率。此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教材和掌握教材,提高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给学生展示故宫、万里长城、陶瓷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

3.注重思想品德课实践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践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所以,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德育的渗透作用,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调研活动、参观活动等,帮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探究活动中,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

在实际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渗透德育,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肖艳春.新课改下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科学中国人,2016(21).

篇11

一、体育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体育运动很多时候需要动用个体的意志和毅力,如克服身心疲惫、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因此,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具有独特的作用。那么形成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就成为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促进发展方面的一个突破点。因此,体育教学应该想办法培养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志和毅力,从而为他们现在和将来的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在意志培养方面可供选择的体育教学策略有:(1)目标实现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即学生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以此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2)内部动力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坚持性、自觉性和自制性。就内部动力而言,再没有比兴趣更为积极的内部因素了,在兴趣的这种强大的内部动力和推动下,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坚持性、自觉性和自制性就会明显提高;(3)外部激励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法激励学生,提高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和毅力。教师要以信任、期待的目光,热情、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相信自己,帮助他们正确对待每一次挫折。

二、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和自信

对个体而言,情绪调控是一种能力,自信也是一种能力,它们的形成是需要特定场景与之配合的。体育课程是在与人面对面的接触中展开的,学生不但会面对不同的人,而且会面对各种场景,如激烈的竞争场景、胜利后的兴奋与快乐场景、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沮丧场景、违反规则或纪律后受批评的场景,等等。这些场景的存在为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和建立自信提供了非常适宜的土壤。因此,体育课程具有培养学生情绪调控能力和自信的潜质。由于中职学生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比较差,尤其容易冲动,因此控制学生情绪的教学策略有:(1)适度运动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对运动负荷的安排应该适度,不能片面追求大量运动。运动量适度会促进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积极情绪的产生;(2)快乐体验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体验到体育运动的快乐,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对运动教材进行教学化改造,这样体育教学才能真正起到改善学生情绪的作用;(3)道德引导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从道德层面上认识体育行为,促进良好体育行为的产生,提高情绪控制能力;(4)自我认知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别人比较,客观准确地评价自己的情感,并根据自己的活动结果或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了解自己的情感弱点并有意识地克服。

三、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能力

体育运动多以集体的形式展现,涉及多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与集体的关系,是现实中各种集体活动的典型代表。学生参与其中,会在遇到并处理多种集体问题和关系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集体精神和能力。要让学生学习在体育活动中乐于交流、善于合作,并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新环境和新集体,融入集体活动并完成任务。培养学生集体精神和集体能力的教学策略有:(1)集体生成策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以特定的学习方式学习,教学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形成学习集体,并教授学习内容,学生主要以感知、接受知识技能为主;(2)角色扮演策略。在学习集体中每个学生都应该扮演一定的角色,且每个角色都要有明确的职责。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角色及其职责,这有利于学生集体责任感的形成;(3)集体竞争策略。在小集团学习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增强集体间的竞争性,从而激发集体内部的凝聚力。凝聚力使集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力向一处使,是集团成员协作、竞争、团结、集体意识和精神的良好体现。

四、体育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体育品德和行为

各种活动需要有自身的规则和方法,这就要求大家按照统一的要求活动,保持良好的活动秩序,在体育活动中体现出公平、诚实、友爱、善学、礼貌、安全等正确的道德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我认为应该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爱护同学、帮助同学,具有基本规范的体育行为并能遵守规则,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并努力践行正确的体育行为。培养良好体育品德和行为的教学策略有:(1)移情引导策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通过移情感受来消除不良行为。一般来讲,不良品德和行为的发生往往都是个体过于考虑自己利益,忽视他人利益造成的。因此,如果让学生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自己的行为,就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反思;(2)榜样示范策略。在教学中出现良好的道德行为时,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进行评价,充分发挥其正面榜样的作用。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鼓励,如果教师及时予以评价并树立为榜样,就会对学生有较好的正面教育效果。

篇12

一、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教学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德育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要求: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这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目的就是使儿童学会关心、学会爱、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必然成为习惯养成课的总目标,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加强对学生文明行为和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习惯养成课教学的主题,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教学过程的活动性

“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是新课程最大特点之一。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因此,倡导教师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让他们能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方式的实践性

我们知道,小学生思想品德、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一个从知到行的过程,它包括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过程。“行”是四者的关键,也是习惯养成课的重点。习惯养成课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行为训练,重视行为习惯的实践。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让学生有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内化自己的行为。

(四)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因此,习惯养成课的课堂所呈现的学习内容,不应局限于教科书中的教材,还应引导儿童回到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去,去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充实学习内容。课堂所呈现的活动方式,应是老师根据本地区、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设计的活动。

二、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教学模式

研究表明,下面“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较适用于习惯养成课型。

1. 激情设趣,有效导入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如果在导课时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则能更快更准地切入主题,使教学更高效。

在导课时要注意遵守“准、实、快”的原则,准是准确定位导课的作用;实是注意导课的实效性;快是快速切入教学内容,力求高效。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任何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单纯地进行“教”和“学”。“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观察、比较、实验、调查、参观和体验等实践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切实得到自我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在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给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活动中的收获,初步建立正确行为习惯的认识。

3. 感悟明理,育情导行

在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的教学中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这是教学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这个环节的教学里,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特点,与学生一起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从学习习惯上讲,归纳总结是引导儿童体验发现的快乐,促使儿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以后的探究活动中去,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从教学实效上谈,归纳总结的作用是在整个探究活动结束后,对学生的品德行为习惯进行正确树立的有利时机。

4. 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品德与生活》课程倡导“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发展”,行为习惯的培养单靠习惯养成课的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实现教材内容的扩展,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现实生活,真正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三、小学品德学科习惯养成课教学策略

(一)接受式教学策略

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策略是典型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策略。它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且在实施上经济、可行。

如一位教师在教《爱惜每一张纸》时是这样做的:导入时,利用图片导入法,为学生展示生活、工作、艺术各方面纸的用途,让学生谈观后感,学生纷纷表示“原来纸的用途这么广这么大!”从而让学生明白纸的用途,感受纸的重要性。接着又为学生播放生活中浪费纸张的视频,唤起学生共鸣,发现浪费就存在身边。然后为学生出示造一张纸需用的树木量,并提供大量数据,一个班一天浪费的用纸量,一个学校一天浪费的用纸量,一个城市一天浪费的用纸量,一个国家一天浪费的用纸量,全世界一天浪费的用纸量,当数据越来越大时,学生震惊了!屏幕上即刻显示:树木砍伐、生态破坏、物种减少等由树木减少带来的灾难画面,学生屏息凝神,专注地盯着屏幕,直观数据和场面给了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体会到“纸张太重要了,爱惜纸张真要从节约每一张纸做起!”

这位教师采用这种接受式的教学策略直观地告诉学生爱惜纸张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好习惯,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爱惜每一张纸。

(二)探究式教学策略

与接受式学习相比,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学”,是一种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身边的事物或事物的运动变化和生活实际为参照物,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樱来获取新的知识并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策略。“创设问题情境”“发挥学生主体性”“面向全体学生”是其最大特点,小组合作学习是其重要的学习形式。

(三)体验式教学策略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背景出发,创设各种真实或模拟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良好习惯,实现"自我教育"的教学策略。品德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感受和体验,只有引导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认知内化为行为习惯。

以上教学策略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当然,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要用到这些教学方法,要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使它们互补共存,达到和谐统一,共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服务!

【参考文献】

篇13

品德教育虽然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等诸多层面的共同参与,但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及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教育被视为起承转合的重要环节,被赋予较高期待。在现实教育情境中,有品德与生活课 ,品德与社会课,、思想品德课与思想政治课等有关道德教育的科目,这些课程不能说完全没有效果,但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呢?除了受升学主义影响,德育不受重视外,这些课程往往是以教书的方式进行。在教书的过程中,没有把要教的东西,如对人的尊重,容忍,关怀等具体地放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中。以勇敢为例,学校品德教育不是单纯教学生成为一个勇敢的人,面是教学生在特定情况下,能够表现出特定的勇敢行为,或具备让特定勇敢行为产生的勇敢品德。在学校品德教育中,应先教导学生在某一特定场合中能展现出特定的勇敢行为,例如挑战权威,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具备和特定情境与行为有关的勇敢品德。只有透过有效的学校品德教育,学生才能触类旁通地产生学习的迁移,把他学到的东西运用在其他类似情境,如从具有挑战权威的勇气转面形成见义勇为的品行。在其他品质培养上,如诚实、勤勉、虚心、孝顺、仁爱、正义以及恭敬等方面也应如此。

关国强调品德教育应同时教导道德推理历程与德行表现,并且注重个人道德自主性的启发与社群意识的塑造。②因此,自20世纪末以来,关国开始推动新品德教育的综合型模式,尝试将品德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文化,以多元整合策略实施品德教育,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之处。

关国一直在探索新品德教育的综合型实施模式,由此提出品德教育全方位实施的6E教学法,包括典范学习,启发思辨,劝勉激励,环境塑造,服务学习和追求卓越。在这一新品德教育综合型模式的影响下,建构道德社群,营造品德本位校园文化的实施策略被提出并展开了探索③。品德本位校园文化营造的策略,强调将品德教育融入学校整体文化的重要性,要求不仅彰显民主精神与兼顾文化差异,同时也应符合新品德教育的内涵与实施关键。台湾地区从2005年开始推行和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有关的专题研究项目④,总结归纳出一些原则与心得⑤。本文将对这些经验与方法进行分析、吸收、借鉴,以供未来品德教育实施参考与借鉴。

(一)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内涵与原则

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是以学校为本位的德育实施模式,强调将学校品德教育融入校园整体文化的营造中。有研究者认为,应引导并协助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道德社群,并营造品德校园文化,使得学校全体成员,包括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人士等,在对话、沟通与共识凝聚的过程中,建立学校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与行为准则,并规划出校园优质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前景目标。这样的理解,强调了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特点:品德教育需借由民主参与及凝聚共识方式形成,使学生在良好校园文化中被赋权表达,逐步培养思辨、沟通、批判的能力,以及具备当代品德核心价值的个人素养;学校应努力建设富有正义、关怀与正向参与的优质校园文化,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扮演德行模范和良师益友的角色,共同为品德校园文化的营造面贡献心力;品德教育需以学校具体需求和发展前景为基础,借由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等,落实多元渠道且进行深度实施,并与社区、家长积极合作成为伙伴关系,以共同营造整体校园文化。

品德教育的实施,特别强调民主过程、多元参与、统整融合、创新品质和分享激励五个原则。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所突显的精神包括:品德教育兼具内容与历程,内容包括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及其行为准则,面且不可忽略过程的重要性,包括思辨、沟通、批判等;品德教育是公民社会塑造的重要环节,不仅局限在个人修养或家庭伦理,面且关注公共领域的道德基础与专业领域的职业道德等;品德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多方参与配合,但仍以校园为基础和主导,促成理想与实际的联结;品德教育并非学校附属课程或外来课程,面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层面,可与学校既有的诸多课程与活动加以融合统整;品德教育结合校园的实践来推动,可避免由上面下的政策管理模式的强制推动。

(二)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实施历程与策略

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实施过程有一定的弹性,但通常都包括预备、执行、评价、推广与持续发展四个阶段。具体面言,预备阶段,实施要素包括组成推动品德教育发展的领导团队与协调中心,凝聚核心小组共识,筹办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所需的知识技能提升的培训活动。执行阶段,实施要素包括定期召集核心小组会议,将品德教育融入校园生活,提供品德教育的经验学习,以及成人品德方面的良好身教。评价阶段,实施要素包括进行参与对象的问卷前后测评以及观察访谈,品德校园文化营造核心小组的研究与反思。推广与持续发展阶段,实施要素包括整合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资料库或网站资料,将品德教育纳入学校生活的常态。 品德校园文化营造的实施策略可分为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三类。正式课程,强调品德教育必须能够融入各学科/学习领域,即有效品德教育须配合有意义与挑战性的理论课程学习,透过阅读、研究、写作、讨论、辩论、合作学习、解决道德两难问题等多元的教学途径,教导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以及在信息充分的情形下,做出智慧判断、推理与沟通等。例如各科/领域教师可激发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求知兴趣,培养达成学习目标的良好习惯,如自制、勤奋与负责等,以发展其未来的职业良知。语文教师可借由阅读激发学生的思辨与表达沟通,数理教师可借由推理增进学生的理性思考判断,体育教师可借由活动促成学生的合作负责与良性竞争等。不同的层次可有不同的非正式课程设计。例如班级层次,教师可运用班会等学生自主的机会,使学生学习如何做决定与负责任,以及彼此关怀,进面建立民主教学的环境,使学生由遵守外在规则转化为内在动机与潜能,对学校核心价值有所认同及承认。年级/学校层次,教师可适度运用道德纪律,借由学生道德推理与被赋权的方式建立学校规则,使其了解规则的价值与重要性,发展其道德推理、自我控制与尊重他人的能力,进面愿意遵守规则,面非以外在奖惩迫使学生遵守。学校、社区层次,学校可提供多种机会给予学生,使其觉察他人的需求,养成协助与关怀他人的意愿与能力,为学校或社区服务,使品德教育的范围越出教室或校园。潜在课程则是强调校园软、硬件的周全规划与精心设计,共同提供与营造品德校园文化。硬件方面,借由班级、校园的环境参与布置,使学生欣赏、爱护与认同校园环境,进面产生集体感,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品德教育功效。软件方面,借由创立学校道德文化,积极建立关心社区群体与学校的核心价值,使得教职工与学生知情意行一致,产生对学校的集体感、认同感以及尊重、合作的气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