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探究性学习策略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探究性学习巧设铺垫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和氛围,指导学生自发地去探索、发现问题,孕育探求动机,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乐于去探究。例如, 例如:教学《确定位置》时,先让学生观察班长坐在什么位置上,你怎样表示班长的位置?然后,通过红色直条表示行、蓝色直条表示列,既直观又形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行、列的概念;再学习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既轻松又愉快,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动机,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2、拓展探究空间,激发学生参与研究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数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但数学课堂教学由于空间限制,或者生活中有些实际数学问题、实际数学情景不能带进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展探究空间。例如,“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一直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让学生4人一组,从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中任意选取出几个,拼成长方形,记下它的长、宽和面积的数据。要求每组至少拼成5个大小或形状不同的长方形,然后观察这几组数据,发现其规律:每个长方形所含的面积单位是长与宽的乘积。经历了这样的数学“再创造”,抽象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已经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无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也无需学生死记硬背公式。整节课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课堂其乐融融,充满活力。
3、运用灵活变通的方式
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孩子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及思路都不同,在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也不同,最终掌握新知识的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策略的运用,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在提倡发散思维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构建整体的数学知识框架体系。同时,受教学时间及其他硬件的影响,教师也要随时随地调整策略,保证研究任务圆满完成。例如,对于班级人数较少的班级,教师可以适当把传统“秧田式”座位排列转变成“马蹄式”,以便于学生讨论或是发表个人见解。教学策略需要教师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并加以灵活运用,取策略之所长,应研究之所需达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4、课后延伸,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数学教学,我们应当让学生自己体验和经历过程。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会忘记,看过能记住,做过才能学会。所以要让我们的学生多动手做数学。教师应多想办法、出点子,用数学的魅力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想学,自觉地去探究。如在讲授《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节课时,由于学生生活经验贫乏,甚至有个别孩子从未接触过人民币,给授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把学生编成课外小组,指定学,进行课外调查、学习、研究。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交流、发言的机会,学生思维活跃,争相交流,不断地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从生活中学数学的道理,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奥妙。
5、关注成功体验,喜欢探究学习
成功体验是建立自信心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情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需要,体验探究中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感受因探究而快乐,因快乐变成“我想学”,我喜欢探究,我喜欢求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如,在 “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一课中,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给学生多种图形学具: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让学生自由探索来剪一剪,拼一拼。一提起动手,学生特别来劲,活动开始后,每个人都积极动手、想办法,紧张地忙碌着。反馈、交流时各个小组的代表争先恐后地汇报他们的成果。动手中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此时我发现学生神情中充满了无限的自豪与快乐,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是多好的情绪体验啊!它会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究、学习下去,思维得到开发。他们眼、耳、手、脑、口多种感官并用,自己提出方案、实践探究、操作验证、合作交流……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中。
总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以“研究学习”的主体全员参加,更重要的是要给全体学生创造一片蓝天,一个动力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空,细心呵护学生创新的萌芽,让其茁壮成长,使数学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秀銮.高中音乐课有效教学及其实施策略分析[J].新课程,2010,(5).
[2]高飞.小议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0,(4).
[3]许红萍.“探究性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教师》,(2008,7-8).
篇2
一、循序渐进策略
初中生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对科学探究难度的感觉,是和探究内容有一定关系的,而科学探究的内容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分析教材中各个科学探究活动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依据教学实践调整探究性学习内容,调节学生循序渐进的节奏。
1.要考虑不同探究性学习的侧重点,通过一次次课堂探究性学习侧重要素,使所有要素对应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只是因为课时的限制,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性学习中各个要素面面俱到。
2.要根据课堂与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课堂探究性学习进行组织和指导,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八年级学生的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指导要多一些,到九年级时,学生有了一些科学探究的基础和能力,教师的指导逐步减少,到高中阶段,学生就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探究性学习了。
3.要引导学生将课外生活实际中发现的值得探究的物理问题引入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丰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内容和培养探究性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行为和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二、过程与结果并重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应该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为此,教师要实施结果与过程并重策略。要突破课时限制,放弃课堂教学的陈式,让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充分体验探究的过程。这样,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既学习了科学知识,又能学到各种技能,把过程和方法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一种新的学习体验,让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适应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目标要求,成为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真正实践过程。
三、实验为主,动手操作策略
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八~九年级学生在物理课堂探究性学习中主要突出的是实验性探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或实验的方式,主动地去发现或得出有关结论,让学生在实验中解决问题或得出科学规律,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实施这一策略时,教师要把学生置于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使其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一要善于让学生相信自己,敢想,善于想,方能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制订探究计划。二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科学探究七要素和课堂探究性学习的五个基本特征,合理科学地经历探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三要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教师可以大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将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到课堂探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动手操作,给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资源和平台。四要善于变换组织和指导形式,如,要善于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的小实验,让学生利用第二课堂和教材外的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课外的小制作、小发明等。
四、科学分析,恰当引导策略
对于课堂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科学分析其探究角度或出发点,查找出原因进而提出解决办法。教师绝不能简单地将其统一为某种标准模式或只是简单地否定,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要在课堂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热情。科学分析,恰当引导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解决策略。如果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教师除了应给予必要的指导外,更应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增强解决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学生经过探究解决了一个问题时,能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功感,这是一种强有力和令人愉快的情绪体验。面对学生提出的重复、价值不高或与主题较远的问题,教师要科学分析学生提出问题的角度或出发点,肯定学生是从哪个角度或出发点提出的问题,然后从学生的角度想方设法引导、分析,或采取从学生角度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其道提出问题,或用变换提问题角度的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更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想法给予肯定和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思考。
篇3
1.探究性学习策略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策略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探究性学习策略进一步应用了网络技术,使学生通过课件以及网络资源的分享进一步进行自主的学习。第二,探究性学习策略以学生为主导和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堂内容的安排。第三,探究性学习策略进一步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提高课堂趣味性和学生参与度。第四,情景创设,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性学习策略的积极意义在于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融入课堂,使学会成为课堂的主体,应用现代的网络技术,从而更好的提升课堂效率。
2.探究性学习策略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创设探究话题,打破课堂界限
我国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一个重点问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过于偏向于理论性教学,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进行紧密的集合,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一味的理论性的教学也使得语文写作教学缺乏了生活气息。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通过课外实践创设相应的话题,这样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也成为了学生需要探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网络技术进一步查找相应的资料,从而自主探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迎合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2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近几年来小组合作学习不断应用在我国的教育教学当中,小组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趋势,想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地位,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我们需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实际运用课堂知识,并不断的提升口语交际能力。同时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表达自身意愿的同时倾听他人的意见或者是建议,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也为学生表达自身想法提供了相应的平台,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文写作水平。
2.3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创设情境也是探究性学习策略中的重要做成部分,教师通过情景的创设从而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可以说,情景教学历来我们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情景教学已经应用到了多个领域当中,并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在这样的前提下,如何促进情景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也成为了我们所重点讨论的话题。情景教学在于教师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学习的环境当中去,情景教学法要求老师具有一定的教学热情,将实际生活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在此基础上创设情景,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情景教学模式使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改成主动学习,从而提高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
【结 语】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如何使现有的语文写作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成为了我们应当思考的重要的问题。语文教学改革历来是我国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如何进一步提升语文写作教学水平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探究性学习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不足,提高了语文写作教学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参考文献】
篇4
1 对探究学习内涵的解读
教育领域“探究学习”一词,首先由美国著名科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笔者在查阅相关学术论文和资料后,发现我国学术界对“探究学习”这一概念的定义尽管有不同意见,但其基本含义大致相似,这就是:“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进而使学生通过自主、独立的对主题进行发现问题、实验、调查、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2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实施探究学习的重要意义
2.1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需要
受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我国的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传统教学模式突显两个主要弊端。1)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宰课堂。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中一切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2)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表现出以教材书本为中心的状态,忽略学生对直接经验的获取。基于以上两个方面,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灌输式的教学必然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实践以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导致高分低能现象的产生。
2.2 新课程标准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创新思维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两种状态,即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学习。多年来的人才培养实践证明,被动的接受学习方式不符合教育规律,它是厌学情绪的产生和学习困难情况出现的根源,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无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那么探究式教学就是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学生在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学者提出“终身学习”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那么探究式课堂教学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因为通过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发、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和掌握知识和技能,为终身学习能力铸就基础。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学习当中,它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3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3.1 创设良好的探究环境
若想实现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抓住高中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敢于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机会,为学生创设疑问点,激发学生兴趣,真正树立学生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作方法”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以下探究活动,并创设问题情境。1)在实验室通过稀酸盐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应该使用制氢气的装置还是制氧气的装置?2)在制取时,如何装配药品?怎样确保气密性?3)怎样收取二氧化碳?如何验满?通过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自主思考,或者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探究性学习目标。另外,教师还可设计更多有趣的实验吸引学生好奇心与探究热情,如“魔棒点火”“吹气生火”等。
3.2 在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
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验是创造、探索、验证的主要途径,任何新奇的化学现象,最终都要通过实验来获得或验证。因此,在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开展实验。1)端正学生观察态度,提高学生观察能力。例如在“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学生不仅要看到金属钠在水面飘来飘去的有趣现象,更要观察金属钠浮在水面时,液体颜色是否发出变化?有什么声音?只有全面观察现象,由浅入深,才能真正了解“钠与水反应”的本质,实现教学目标。2)演示实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演示实验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实验形式,只有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认识到化学实验的重要性。例如:为什么有些水不能直接饮用?常用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3)发挥验证性实验的重要作用。高中化学涉及很多验证性实验,通过这些实验,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与操作技能。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动手实验,如果实验失败,帮助学生一起找出原因,以便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3.3 发挥反思总结的重要作用
在实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反思总结的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在课堂的收获。通过有效的反思,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进。开展有效的练习,既可巩固知识,也可掌握基本的化学方法,养成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思考更多系统性、综合性问题,实现知识整合,形成知识体系,提高思维逻辑的条理性。教师应该注意,将反思环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也可从学生的反思中认识到教学的不足,在下一次教学中积极改进,实现良性循环。可以说,在反思环节,不仅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所提高。
另外,若想在课堂中真正让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习方法,课堂总结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时间有限,总结部分常被省略。长此以往,可能造成学生学习的被动地位,出现知识条理混乱、应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尤其在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些知识点较为零散,如果实行有效的反思总结,就可让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归类、总结等方式,重新梳理知识点,实现新旧知识的良好衔接,做到查缺补漏,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运用。这样,在学生脑海中构建了知识与方法体系,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
3.4 组织开展实践活动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突破狭小的课堂,带领学生融入社会,广泛开展实践活动,开拓学生视野、扩展思维,实现探究性学习的升华。例如,在学习了空气质量方面的知识之后,教师可让学生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途径收集本地区的空气质量情况,了解空气污染给环境带来的危害,并写出“空气质量报告”“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及改善对策”等研究报告;也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在不同的地方收集空气,再对该地方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实验分析收集的空气,经过探究获得结论。当学生走出课堂、步入社会,就会主动去探索、研究、发现,从身边发现化学、感悟化学,自觉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表现出的弊端,探究式教学方法表现出强大的优势,广大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心态,积极学习新方法、新经验,不断丰富化学课堂教学手段与方法,从而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探究性学习需要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才能够整体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往往从个人的兴趣出发,小学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探究和创造能力,探究性学习需要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主动发现知识,再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中,学生不仅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意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有很大
的帮助,因此,教师应该做好鼓励工作,创新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
习中。
二、培养学生发现知识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重视培养学生发展知识的能力,与传统
的学习方式相比,探究性学习更重视学习的过程。在小学语文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有效改善师生关系,教师的角色也在进行转变,由传统的知识传输者转变为学
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自身角色的变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应该避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在探究性学习中开展课题研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具备课题研究的严密性,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上再发现新的成果。语文学科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思想性,还具有一定的创新因素,课题研究活动建立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因此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四、学习过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学习知识就是为
了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
此,探究性学习过程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实际的体验中,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分析问题,发挥自己独特的感受,进行积极的思考,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教育方法创新的重要表现,对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探究性学习并不是让教师放手不管,教师应该做好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篇6
2、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探究”。整个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
3、探究学习有其显著的实践性。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发现、去创造。
5、探究性学习要把探究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小学数学课标中明确指出:重在参与、重在过程,进而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6、探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是创新性。要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大胆想象、猜测,提出自己独有的见解,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二、研究探究策略
1、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
2、指导探究的方法。探究学习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培养探索精神,获得积极的体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掌握:操作――猜想――观察――类比等方法。例如,在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我们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不一定能被3整除,我们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在个位上……学生同样经过了“联系已知――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探究学习中更要培养演绎推理的能力。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为什么和各数位上的数的和有关,进行说理。虽然学生很难揭示其中的道理,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还是发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而且将合情合理的推理和演绎推理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受到了数学思想的熏陶与启迪。
篇7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达成共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越来越被教育者所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一是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二是能根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几乎所有学科都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校教育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实际上是在“育”以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思维方式的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小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
一、首先要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
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因此,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探究性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探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探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只有真正把握“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对它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因此,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涵义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往往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呈现给学生,学生感受不到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只是被动地接受和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发展。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确,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没有对问题的发现也就谈不上对问题的探究,而问题往往产生于学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来探索与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创设情境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创设情境的形式要多样化,可结合生活创设情景、借助演示或操作创设情景、通过讲述故事或事件创设情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现场表演创设情景等。在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求动机。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们创设了“学生出题考老师”的教学情境,教师说: “现在我们考试好不好?”学生一听:很奇怪,正当学生疑惑之时,教师说:“今天改变过去的考试方法,由你们出题考老师,愿意吗?”学生听后很感兴趣。教师说: “这里有一幅地图,你们用直尺任意量出两地的距离,我都能很快地告诉你们这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相信吗?”于是学生纷纷上台度量、报数、教师都一个接一个地回答对应的实际距离。学生这时更感到奇怪,都说:“老师您快告诉我们吧,您是怎样算的?”教师说:“其实呀,有一位好朋友在暗中帮助老师,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想认识它吗?”于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
篇8
2 人才选拔制度的阻碍。现阶段虽然素质教育正在全国范围轰轰烈烈地开展,然而受升学的压力、人们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校仍陷入考分竞争的漩涡之中,教学活动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
3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缺乏。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究学习活动,获得知识,激趣,掌握程序与方法。可见,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然而长期的应试教育禁锢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束缚了自主探究能力的发展。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探究性教学质量的对策
1 广泛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多媒体教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体制,它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两个相对应的概念。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十分优秀,但是创造力、创新能力却较差。这便是传统应试教育体制的不足所在。素质教育的推行是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保证,为了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初中学校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1)提高学校管理者对素质教育体制的认识和重视。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能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论知识,却严重限制了学生其他能力的提升。由此看来,提高认识是首要任务。(2)提高初中教师的综合素质,让教师能够深入了解素质教育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现。(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多媒体教学是顺应素质教育体制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其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和学生的上课效率,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及其解法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引进一个简单的例子来为学生讲解相关概念,再通过播放幻灯片,让学生透过几个例题清楚地了解到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然后通过让学生自己解题来巩固知识,最后对学生的解题过程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步骤,能让学生记牢理论知识,也能让学生寻找新的解题办法,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提升。
篇9
一、根据学习情况,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这样才会不断提升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学习情况,为其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激发其探究兴趣。教师应该从内容和形式上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创设学习情境,让其产生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真实的生物圈,另外也可展示课前制作的虚拟生物圈,让学生大概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为学生创设生物圈这一探究情境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探究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又存在哪些关系,以及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每组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进行问题探究,并且各自将小组内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展示各小组的探究成果[1]。相互合作、分工的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分组开展探究性活动,充分表现出了对生物探究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发散思维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
二、引导学生参与,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篇10
二、“数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课本每章的章首语都是实际问题的导人,要重视对章首语材料的数学实验的挖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有每章后面的应用举例,穿插在章节中的阅读材料,往往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用《标准》中“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经历其中,亲手实验,才会感悟“需要产生数学”的历史,由此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前人创造数学的人生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关注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多元答案”与“鼓励为主”是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鼓励为主”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外动力,在本文的叙述中已反复体现了教学过程中“鼓励为主”的原则,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语言等都是作用于学生的“外动力”,而追求‘‘多元答案”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创设有利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追求的动机。
四、“多元评价法”是爱护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篇11
2.轻视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但高中数学教学中我国教师会更多地重视教学进度,而忽视学生思维的启发。在发现学生错误时,不会给学生时间去思考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只是将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慢慢地去消化,这种高效的教学过程实际伴随的是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
3.师生轻视总结与反思
高中数学教师往往存在一个通病:不愿意将课堂上的感受、得失记录下来,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教学感悟。学生更多的时候会选择模仿教师,教师不能做好相关的总结和归纳,又怎么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梳理呢?而学生不善于对新旧知识进行迁移和识别,就会失去对知识感悟以及升华的机会。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方法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最害怕的就是解决那些特别困难的数学题,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学生常常觉得不知所措,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科学的归纳、假设、分析以及解读。只有掌握了真正的学习方法,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地学习。比如,教师在讲授有关集合的知识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已知集合B={-m-1,m2-3},1∈B,则实数m的值等于多少?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的看问题,首先,-m-1有可能等于1,m2-3也有可能等于1,但是两者中只能有一个1,到底是哪一个呢?如果-m-1等于1的话,m的值就是-2,这时候m2-3等于1,显然,m不等于-2,-m-1不等于1,这就代表m2-3=1,m≠-2,则m=2。这样的引导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探究过程必须不断地改进与调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为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合作、主动的氛围下不断地进行探讨和创新,要积极地改变自身的角色,以一个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不断地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遇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问题却不去解决,而是听之任之。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在讲授函数时就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增函数,什么是减函数,完全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及空间,在使用探究性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对属于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进行分析,观察随之相应的(fx1)和(fx2)的变化,如果(fx1)<(fx2),则(fx)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相反的,如果(fx1)>(fx2),则(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3.重视拓展学生的思维
如何拓展学生思维是新时期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数学作为一门学科,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积极地联系实际生活,以真正实现教学过程的可挥发性,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某写字楼将排成一排的6个车位出租给4个公司,其中有两个公司各有两辆汽车,如果这两个公司要求本公司的两个车位相邻,那么不同的分配方法共有________种?由题意可知,分配的方法共有4×3×2×1=24种。在为学生讲授这种类型的题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将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以后遇到这类问题时,学生就能够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了。
篇12
“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观点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所提出来的。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有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网络,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有效的手段是网络化教育,每一位新课程改革实践者都要共同思考运用网络化教育手段来丰富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有效探究语文内涵,突出网络优势
将语文学科和信息技术相整合,通过对互联网中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特有的超链接及交互性让师生在有意义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新模式就是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模式。师生要学会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加强师生、生生、生机之间的多维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搜集、整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对于达成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有一定的好处。
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探究性学习模型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平台查找学习资料,学生可以学习到教材外的知识,能有效的积累课外知识。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门户网站、专题学习网站、网络资源库等查找语文资料的网站,有效合理的选择、整理信息。学生也可以在学习中利用网络这个平台,进行交流合作,如电子邮件、远程登录、文件传输、讨论组、电子公告板及网络会议等双向交流工具,在网络这个轻松的平台中,学生能够轻松的进行交流,快乐的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在网络这个平台,进行预习课文,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补充资料来拓展阅读内容,对作者、作品的时代背景、文章主旨有更好的了解,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统一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二、合理运用网络环境,研究学习策略
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模式有不同的教学环节,学习策略也有所不同。首先要注意进行课前铺垫,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之前,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或者试图了解来探讨即将要学的知识,收集有用的学习信息。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讲解《兵车行》的内容时,由于学生们已经在学习过的诗歌中了解了杜甫的经历和诗风,对于此诗创作背景――安史之乱也有一定了解,所以就不用在课堂上浪费太多时间对此诗背景进行详细讲解,而可以利用课前时间布置相应任务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内容,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内涵,不仅有利于节约课堂教学时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
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利用网络媒体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意境、确定文本主题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积极性。学生在新课程语文教材的学习中,出现兴趣不大或一头雾水的情况,是由于仅凭教师讲解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的写景、有的抒情、有的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够,所以不能理解文章内涵。而利用网络相关信息的方式,通过向学生显示形象生动画面的方法来引入文本意境的学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度,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感知课文,提高自己的课文审美能力。例如在讲解孙犁的《梨花淀》时,课文中写了“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制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这样一段文字,它从两个部分来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上半部分作者对白洋淀水乡的辽阔无垠和富饶景象进行了描写,而下半部分则对大家对白洋淀的赞美进行表述,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创设意境想象,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分析,当日本人入侵这片土地时,聪慧的白洋淀人民做出了什么反应。
三、贯彻探究学习原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升学压力比较大,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状态一直是读一读、抄一抄、背一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指导来改变学生们课外阅读放任自流的局面,让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率有所提高。(1)延展阅读教材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知识之后让学生们对文章进行评价鉴赏,并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并独立阅读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鸿门宴》之后,让学生们围绕《我心中的楚霸王》这一主题在图书馆或其他网络平台搜集资料,仔细阅读《史记》、《乌江亭》等材料来确定观点。(2)要求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教师推荐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文章或著作,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并设计专题讲座,让学生们在阅读思考之后合作完成课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们有益的学习,快乐的进行探索和研究,长时间的积累阅读,对于增加学生阅读兴趣、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好处。(3)引导学生关注报刊,进行时文阅读。在学生阅读书刊的推荐上,教师可以推荐《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等报刊,让学生们关注时代,有一个专题性阅读。
总之,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W生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的调动,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便是在网络中开展教学,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雅婷.谈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 教育艺术. 2007(03)
[2]杨吉琳.浅议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J]. 中学语文. 2006(Z1)
篇13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现代建构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又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十分重视创设问题情景,在新知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之中。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问题是与旧知有联系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与探究,另一方面又使其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开放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而现在的数学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呈现内容的方式是单一的、静态的。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习活动平台。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可以这样设计:
(1)出示三个比:2∶44∶86∶12
(2)观察一下,这些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或比的前项是后项的一半。)
(3)哪一个比的比值最大呢?(它们的比值都是1/2,所以它们一样大。)
(4)你还能写出一些比值是1/2的比吗?看谁写得又多又快。(学生独立写出很多比值是1∶2的比,然后汇报交流。)
(5)只要怎样,就可以写得又多又快呢?(只要注意比的前项是后项的一半或比的后项是前项的2倍就可以写出许许多多。)
(6)比值相等的比,是不是只有这样的一组呢?(不是,还有很多组!)
(7)好!谁来说一个比,其它同学写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看谁写得多。(指名学生说一个比,其它同学写出和它比值相等的比,然后交流。)
(8)自己随便写出一个比,看能不能写出一些和它比值相等的比。(学生自己写,然后交流。)
(9)我们写出了很多比值相等的比,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条什么规律呢?(学生概括,得出比的基本性质)
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实行“再创造”,教学时不应当把答案或结论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要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在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讨论、探究,在尝试对比中发现规律,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