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
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要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比如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下去。另外,我们还要将家庭、社会与学校联系到一起,组建完善的教育网络,增强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建设工作,为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提供环境保障。
二、增进师生交流,充分了解学生
教育的目的是唤醒学生心中沉睡已久的巨人,所以我们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就必须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世界,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发挥教育的价值,体现教育的意义。比如我们首先要明确地告诉每个学生:他们是好孩子。当学生犯错时,我们不能严厉的指责他,这样只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效果会适得其反,而是应该想办法引导学生自己承认错误,明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道理,从而勇于直面自己的错误,积极改正错误,尽自己的努力去换取大家的信任和原谅。另外,为了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用语言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多给学生灌输刻苦研究和努力奋斗的思想,给学生讲一些名人事例,比如开始成绩不理想,但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科学家为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事迹,从而让学生树立目标,明白人的潜力是巨大的,只要努力就会有成功的一天,形成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品质。
三、教学手段现代化,提高教育效果
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紧随时代潮流,坚
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同时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总之,为了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们要多角度、全方位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篇2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关系对于初中教学探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者都是教育体系下两个不可或缺的构成条件,并且二者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上都有着紧密的联系。如何能正确的认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与联系,也是眼下我们需要真正去了解、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与变革,当下的初中生面临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各个程度上的心理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压力下初中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的抑郁、焦虑等心理情绪,如果任由这些情绪发展很容易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有必要通过一些心理上的疏导来处理这类情绪,而传统的单单依靠传统意义上的德育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德育教育如今已经明显的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化,忽视了平时对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而需要对初中生开展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对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更为显著的帮助。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从整体内涵上就体现了一定的差别性。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依托心理学的知识理论来帮助初中生更好的认清自我、认清世界、认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心理健康是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心理素质,教会初中生处理各项人际交往关系,使初中生积极乐观的面对当前的学习与人际交往,以便初中生面对未来有一个很好的适应过程和规划过程。本质上起到一个引导性的作用。而德育则是一种要求初中生对思想政治、道德理念形成一种良好的规范,这种规范使得初中生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多的关注初中生的个人行为规范与道德规范,但忽视了初中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情况,也产生许多弊端。
二者的具体区别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是二者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学、哲学等理论为依托,而德育则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德育工作开展的重心。再者二者的教育内容与教育原则也有差别,德育本身有着强烈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主要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最后,二者的教育后果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失败可能使得初中生产生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重者可能使初中生产生轻生或自杀的念头。德育工作开展失败有可能导致初中生在日后走向歧途。
三、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
虽然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它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相同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都是以初中生为中心,其本质上也是为了初中生日后的全面发展,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思想道德政治规范上都是为了培养、健全初中生各方面的素质,教育初衷都是不尽相同的。
2、教育途径相同
二者都是通过教育者开展相关课程来进行相关的渗透,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从具体的教育方式上看具有一致性。可以说,从本质上讲二者互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前提保障,而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心理健康教育。
3、教学内容有交叉性
二者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内容的开展也是具有关联性的,比如对于某些心理问题的处理上,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初中生一步步解决心理上的困扰;反之在德育教学工作开展中,中初中生面对一些思想问题也是需要依托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来解决。初中生的个人思想上出现问题,也许归根结底在于其心理上的困扰;中初中生的心理上出现一些消极清雪,也许是与其个人思想的偏离有关。二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也是需要二者一起考虑的。
4、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
由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教学目标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联系,并且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单一的实行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都不能完全满足时展的需求,那么由此可见二者的有效结合是完全有必要的。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相互的,二者的教育理念应该相互融合,相互吸取对方有益的一面来运用。比如,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更准确的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以此来判断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否顺利,可以依托于教师在课上给同学进行心理测试的方式来完成。或者通过心理学中常用的辅导方法来辅助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在课上进行角色扮演、开展模拟辩论赛等等方式。这样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德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使得德育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的同时,也进一步为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可以将德育教学中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来传授给初中生,促使初中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结语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二者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都不可或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妥善的处理好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开展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梁次红.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04)
[2]詹伟鸿.浅谈德育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J].嘉应学院学报.2004(04)
篇3
而Wiki提供了发现学习和累积学习的平台,并以演绎和归纳形式提供知识体系,利于发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将Wiki技术融合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可以弥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增加虚拟活动空间和实践机会。同时,Wiki所具有的简便、开放、协作、组织的特点,更有力地支持了Wiki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Wiki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1.提供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笔者学校成功运用Wiki技术建立了“初中维客百科”,提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行教材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师生共创心理健康教育词条达1628条。
2. 构筑师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Wiki方便生生、师生心灵交流和互动。心理教师把教学计划、内容写入Wiki,逐步积累相关的教学材料,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因Wiki的历史恢复功能,学生可以添加、修改和删除以上内容,教师参考学生的要求,合理调整和完善,以满足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
3.实现生活、网络与课堂的对接
相对于教师准备的教学材料,学生所呈示的学习材料更适合其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课前,学生根据要求,把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初步整理上传至Wiki网站,教师参考来源于学生的学习材料,组织教学内容,便于学生寻找新旧知识技能的关联,学习新的知识体系和生活技能;课后,教师把教学资源,如讲义、课件等放入Wiki,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记忆储备”;课堂、课后,利用Wiki的互动性,跟踪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及个人成长情况,向学生提供认知反馈,确认正确知识和纠正错误认识,实现课堂的深入、延续和拓展。
4.开展协作性学习活动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利用Wiki共同创作的特性,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差异,组建学习或课题研究小组,在Wiki网站协助下部分或全部实现分组讨论、心理故事接龙、情境续写、绘画、想像、辩论、演讲等丰富多彩的协作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中、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充分施展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习、研究、创造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学生学会协作学习的同时,又培养了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规范。
5.作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媒介
Wiki为教师提供跨学科知识共享和交流的有效工具。班主任或其他学科教师可以利用Wiki涉猎心理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面,与心理专任教师进行对话、交流、集体备课。他们可以根据专业能力、班级实际、学生发展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运用Wiki资源,选择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6.开创“家校互动”的崭新模式
由于Wiki资源和参与者的多元化,较易体现辩证冲突,制造适当矛盾引发高水平思维,利于集体智慧的碰撞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Wiki有共通之处,即人的个性在与环境互动和碰撞中不断成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内容,尤其一些敏感话题,如青春期知识,利用Wiki引发学校、家庭的大讨论。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的心理资源,加强师生、亲子间的心灵互动,帮助学生形成坚强的心理支持系统,有效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功能。
Wiki的局限性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Wiki是随着现代网络社会出现而产生的新生事物,在充分显示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优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了不足。
1.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针对性受限
Wiki资源种类繁多,而初中生学习能力(选择、评价及利用信息的能力) 较弱,可能会曲解信息,甚至出现误导,导致心理辅导进程受阻。
2.非语言性信息缺失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双方的交流互动除言语信息外,还有非言语信息,包括面部表情和体态表情。因此,与其他以网络为媒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一样,大量有价值的非言语信息都被网络“遗失”了,教育的引导力、感染力和准确度会受一定影响。
3.个人价值不易体现
Wiki平台开放性的特点,对于参与者所创词条,在反反复复多人次的改动中,个人价值受到挑战,有可能在众多的版本中被“淹没”,但如果封闭编辑,学生参与机会将大大的减少,这是一个矛盾。
4.参与度受限
篇4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问题,不同地方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都是不同的,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相同。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请来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比较强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这样的话能够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做到及时解决。但是在教学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不够,更没有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格外的关爱,有问题的话也没有被关注,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
2.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都是照本宣科,没有办法对每个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并且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大部分的健康课程还被其他的主流课程所占据,这样的话开设的意义不大。在课程开设的时候对学生比较好奇的一些问题比如性教育的问题涉及得不深,尤其是教师没有找到很好的教育方式,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也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最后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方向
1.提高心理学教师自身素质
不管学校的教学资源如何,都要开设关于心理学方面的教学课程,并且要在教师资源的配备上进行新的探讨,要用比较专业的人才。心理学教师应该具备实践能力,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校也应该给心理学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定期开展培训课程还有专业知识的考核课程,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心理学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多多交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地进行疏导和解决。
2.重视提高心理学教师实践能力
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实际观察,还要通过深入学生生活更好地了解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应该亦师亦友,在生活中能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这样的话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问题,把心理学的内容在生活中渗透给他们,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学习心理学的知识。
3.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参与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调节,家长应该承担起更大的重担。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比较溺爱的,一家就那么一个孩子,父母就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能够给孩子们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所以陪伴孩子们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也应该多陪伴孩子的成长,注意学生的成长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还要注重孩子们平时关注的内容,现在很多的社会舆论对孩子们的心理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冲击,所以,整个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在媒体的内容上,也应该宣导积极向上的内容,防止一些消极、偏激内容的横行,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应该多样化,因为现在学生的接受方式比较新奇,他们从小就接受比较新鲜的高科技的事物,在心理的成长上也与之前的孩子有所不同,所以,不仅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重视,整个社会也要重视起来,一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的环境。
篇5
一、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模式要选择适当的
我们首选的课堂管理模式是民主型管理方式。即在思想品德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民主型管理模式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为自然、和谐,并营造出让学生感觉到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一种气氛,其氛围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提升了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主性,这样学生能从中汲取更多积极的心理养分,相对减少了师源性的心理伤害,因此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2.课堂管理要行之有效
通过历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影响学生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学,对于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使用的处理策略是否恰当,以及能否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手段,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课堂管理方法要有效实施并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就要在正确的学生观的指引下,充分利用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并在心理学配合下教学。
3.课堂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还要坚持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即应在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为前提下,着力于通过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让教学建立在快乐之上,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并在平等、民主、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学习情绪愉悦,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1.要讲究有机渗透
教师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不能只为了渗透而渗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思想品德课程虽然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也要因材施教,不能强行渗透,有些教师好像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不论什么内容,也不论时间是否合适就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师为了方便制作课件,寻找“渗透点”,这样都会走进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教学中的内部渗透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它贵在自然、贴切。
2.渗透要讲究适度
就像在目标设定中指出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科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定性目标才是“主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副目标”“辅目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应“适时有度”,即在一节课中,时间是45分钟,其中如果有20分钟以上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就有点过长,也达不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这节课变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不是学科渗透了,因此要“适时”。与此同时,“有度”主要指以下三点:(1)渗透目标不适合太高也不适合过低,即要注意渗透高度;(2)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并根据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循序渐进地渗透,即要注意渗透梯度;(3)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渗透的策略,即要注意渗透效度。
3.渗透要讲究灵活性
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其教学设计取向看,既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是以活动为中心,为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加强心理训练,还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有角色扮演法、移情体验法、游戏法和认知矫正法等;从渗透形式上看,有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和分散式与集中式等。
篇6
2.教材存在的问题。教材的偏差存在于价值取向上。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价值取向以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为主,这种教材只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各种知识点编入,忽视了学生的价值,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抑制学生的健康发展。
3.课程目标、内容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理想化倾向比较普遍。课程目标的理想化表现为有些课程目标的制定不符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人为地杜撰,目标过于呆板,没有意义。课程内容的理想化表现为内容不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
4.课程评价存在问题。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采用的评价方式和方法较为混乱。目前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评价方法都以考试的定量方法为主,这种方法不能反映学生是否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所提高,只能反映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因此这种评价方法是不能评价出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效果的。
二、优化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
1.“热身”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始一般用于这种方法。“热身”就是让全身动起来的活动,好比运动员参加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要让学生尽快地兴奋、活跃起来、积极投入到各种活动中是“热身”的目的,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大胆地展示自己。“热身”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开心、兴奋即可;有时可以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它犹如一个序曲或前奏。“热身”的形式不限,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场地来设计。
2.情景体验法。心理课教学是一种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景体验法就是通过教师对模拟或想象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其中去感受、体验、分析,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明了自己的心理反应状态,对学生适应能力培养的一种方法。例如,针对有些初中生常出现考试过度焦虑,教师可以设计模拟考试的场景,再现考试的场面,让学生在场景中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逐步消除焦虑;对有些学习自控能力不强的初中生,教师可以带他们到最热闹的地方去看书,地点可以是学校或校外,让他们讨论问题,从而测定和训练学生的自控能力。通过情景辅导活动,学生辨别哪些情绪情感是消极的,哪些情绪情感是积极的,在学会调节的同时疏导自身的不良情绪,提升健康的情感。
3.讨论分析法。讨论分析法是多种教学活动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讨论分析法要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让学生针对某一专题各抒己见,通过交换意见或辩论,集思广益,交流思想和感受,促使问题的解决。讨论分析方法通常采用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小组讨论的形式较为常用,而且效果比全班讨论要好。小组讨论时的组合可以是老师随机指定,也可以是学生自愿组合,一般以自由组合为主。这样的组合有利于学生广泛地交往和畅所欲言。
篇7
二、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氛围,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对于《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探究、实践等活动内容较多,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他学科,对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更多的机会,可充分利用。如在学生分组实验中教师可以对每个实验小组中的学生进行角色定位,将整个实验工作任务进行划分,分别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这样可以迫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活动中,既要求每个学生都承担责任,增加低能力学生的参与,限制高能力学生的统治,又促进学生共同协作,相互依赖,如“电功率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实验,将实验任务划分两大块,一块是电路连接(称A),对测量过程中电路的调控,另一块任务是电路连接过程中的检查,测量过程中安培表、伏特表的读数和记录(称B),这种分工明确的情况下,A负责连接电路时,B在旁负责检查,A同学好的操作技能可以被B同学及时借鉴,不规范或错误的操作可以被及时纠正,测量时A要根据多次改变变阻器的位置,以获得多组测量值,B则对读数给予及时准确的记录,只有两位同学很好地负起各自的责任,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而实验的顺利完成又可以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相互依赖感,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三、改革教法,指导学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开发学习动力系统,产生良好心理定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活动的最大动力,教学中可通过目标设置法,创设情境法,价值追求法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从而改变或改善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养成科学学习的习惯,产生良性的心理定势。教学中可创设些趣味性的问题,如在冬季一场大雪后看到环卫工人为了清扫地上的积雪而向路上撒些盐,为什么?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后,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将一些碎冰放在烧杯中,测量其温度,再将少量食盐加入烧杯,用玻璃棒搅匀,测量温度,记录并分析现象,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学得技能和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学习欲望,启发诱导学生多动脑,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而学?学了有什么用?怎样学才能学得快学得好?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怎么办?等等,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和学得会、学得懂、学得愉快。根据初中学生活泼好动,欲表现自己的特点,作为教师应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的机会,给他们一个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并充分争取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展现自己在实践中的创新成果,发展个性。如在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且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科学现象:太阳在升起和落山时,为什么偏红色?流星是怎么一回事?灯丝为什么常在开灯时烧断等。然后在每节课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可让学生交流,真正让学生参与到科学教学活动中来,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自觉、更认真地上好每节课,同时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思想上的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3.培养学生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篇8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1.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及淮安市直初中及清河区、清浦区、开发区、淮阴区、楚州区、涟水县、洪泽县、金湖县、盱眙县等县区初中学校。发放问卷167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7%,问卷涵盖市直学校3所,县区直属学校20所,农村学校141所;学校管理者42人,教师122人。访谈学校10所,其中市直学校2所,县区直属学校3所,农村学校5所;访谈人员15人,其中,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3人,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2人,学校管理者4人,教师6人。
2.研究工具
(1)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对全市167所初中进行调查。本问卷共设计封闭式问题28道,填空题 4 道,选择题 24 道,包括学校基本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工作开展情况、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等。
(2)运用了自编的《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访谈提纲》,与市、县、区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学研究部门教研员,学校管理者,教师进行访谈。本访谈提纲包括4道开放式问题,包括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如何应对、对此项工作有何计划与设想等。
二、问题与讨论
1.认识模糊不清,工作方法简单,缺乏科学规划
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模糊不清,不到位,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只要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了心理咨询室、购买了心理测试软件、开展了心理咨询活动即可,至于如何开展这项工作,那是心理教师、政治教师、德育处老师的事,与自己的专业、工作无关。一些教师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某些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只是迎接检查时的摆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实,流于形式,表面化。
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一般只在各校初一年级开设,约占调查学校的62%,有极少数的学校将其作为必修课,更多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或校本活动课程,并且课时很难保证。这势必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实效性。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属问题的认识仍然模糊不清,使这一问题更加严重。
通过访谈了解到,目前淮安市还没有制订一个“中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绝大多数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工作没有具体、可行的计划,工作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他们所思考的还是一些零星的、琐碎的工作。主要有: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与校长的工作业绩挂钩。②组织学校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的评选活动。③组织优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有计划地到各学校交流、支教。④逐步对区域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合格验收等。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主设计和进行的,约占46%,随意性强,缺乏规划性、系统性。学校在经费和人手方面的支持不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的难度,很多工作常常有头无尾,不了了之,最后搁置或者放弃。
2.发展不够平衡,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淮安市已有近90%的初中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从表面上看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但从横向上比较,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依然表现十分突出:市直初中优于县区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优于农村初中。城乡差距大,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开展方面,市直初中积极主动,能够正常开课,取得了一定成效。县区直属初中多为兼职心理教师,工作断断续续,不能保证正常开设课程。农村初中学校情况更差,师资缺乏,在调查问卷的统计中,没有开课的34所学校全部为农村初中学校,有的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在心理咨询室建设方面,市直属初中、县区直属初中等城区学校,由于配备了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基本上都购买了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每周一次或每月一两次向学生开放,学生也能主动找心理教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在设有心理咨询室的学校中,85%以上的学校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多数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咨询室利用率很低,心理咨询室只是摆设或应付上级检查,甚或根本没有。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学校领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有关。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改变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点,是推进淮安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发展的关键。
3.师资队伍问题:体现为人员缺乏,业务能力不强
从问卷调查中得知,淮安市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113名,其中专职教师18人,兼职教师95人。可见,专职心理教师很少,且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又被安排做其他工作,不能发挥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全市平均每2800名学生有1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与理想状态(500-800名学生/1名心理教师)相差甚远,农村初中尤为突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毕业或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培训的教师不到心理教师的1/6,人员素质远远没有达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要求。学校在开展班、团队活动时,常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狭隘化;在开展学科教育时不注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时,没有为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等。这些问题常常出现,也说明其科学化、专业化水平不高。
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培训方面,淮安市主要方法是全员培训,包括领导培训(学校分管德育校长、县区教育局分管德育工作领导)、专兼职心理教师培训、新教师岗位培训和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和班团队辅导员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方式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等,但培训多为专题培训和研讨会形式,缺乏系统性、连续性、专业性。全市虽有近千人参加市级培训,但是,这些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很难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不规范:突显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利用率低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得知,除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能正常使用外,大部分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多为摆设,不能利用起来。甚至还有学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用其他办公室代替。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的初中占10%左右,一般的占60%,缺乏的占30%。教师拥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比例很低,很多教师为政治教师、学校德育主任等,他们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仅凭兴趣、爱好、热情,绝大多数心理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心理咨询室的直接管理者为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及其他人员的占80%,专职心理教师仅占20%。开放情况差别也较大,每周一次的占10%,每月一两次占18%,不定期开放的占50%,不开放的占22%。多半以上的学校没有专业的心理测量工具;有专业心理测量工具的学校,又缺乏专业的心理测量人员,现有的心理测量工作也是由未经过严格培训的人员操作的,盲目性、误导性很强。为全体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很少,仅占5%,为部分班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3%,为咨询学生个体建立心理档案的学校占51%,没有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学校占21%。多数学校没有心理咨询室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仅能达到可支持机构正常运作的1/10左右。由于经费投入过低,心理咨询室缺少系统的软件和相关的图书资料及必需的一些设备,档案资料管理混乱。由此可见,缺乏规范的心理辅导室也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直接障碍。
三、加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1.重视薄弱初中,确保平衡发展
(1)应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和岗位编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薄弱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心理教师岗位编制上能有相应的硬性规定和保障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重视薄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师资编制,并把它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重要标准。学校的环境建设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切实解决目前部分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设施不完备、经费投入有限、教师工作量无法计量、缺少相关的图书及资料等现实问题。
学校要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地位。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的同时,校领导要亲自过问、专门负责,并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常规课程管理之中。要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划拨经费,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保证其课程时间,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2)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推进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初中校应进一步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渗透到家庭、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学校要通过各种活动,破除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旧观念,创设家长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要关注社区的环境,净化社区的环境,充分利用社区一些有益资源和场所,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氛围。
(3)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淮安的初中学校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农村,因此,寻求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突破口,是解决薄弱初中,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平衡发展的关键。淮安市教育局、淮安市教研室要在人员培训、硬件投入、经费划拨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暂不具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开展帮扶和支教活动。市、县、区可以组织优秀心理教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经常性地深入农村学校,为学生、为家长、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行业流动服务的形式,将心理咨询室装备到面包车上,组织优秀的、有国家资质的心理教师深入农村学校,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实施水平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持续、健康地发展,需要有一支专业的、权威的心理专家、学者团队作坚强后盾。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能将这方面的培训计划,纳入正规的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计划之中。
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特别是校长培训时,要增加和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提高校长及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多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咨询技巧,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心理教师的流动性大、专业教师少、兼职教师业务不熟练及培训机会少等现实问题。对心理教师的要求是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教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专职心理教师的交流、学习与再培训工作,努力将其培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骨干。
3.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体系,加强督察和指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队伍的建设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各学科课程的渗透情况,科研情况,实际效果等。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细则、评估办法,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教育教学研究机构要就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帮助各校确定发展方向、制定工作实施计划,明确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对象。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行政层面上若不建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的教育督导和评估措施(体系),不加强督察和指导,就很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可以借鉴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一些做法,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师资、资金、场地等到位,并提出具体的措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有章可依,有章必依,定期考评,必要时实行一票否决制。
4.规范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
篇9
第二,组织严格化。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有依托的有效组织领导。现在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基本上是设在德育处或教务处,部门成员有兼职的也有专职的。多数学校由若干兼职的老师和一个专业的心理学教师组成。
第三,系统化管理。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与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关,后进生往往由德育处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接受教务和德育的双重领导。正式开课的学校由教务处负责安排课程,
第四,课程正规化。通常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程标准化。比如,咨询规范、保密制度、档案管理等等。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1.完善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首先,学校必须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从传统的观点看,学校主要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是成材的摇篮,这一观点不能说有错误。但是,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走向片面追求升学率。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有健全的身体和心理以及丰富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同时应该结合学科的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样,班主任工作、团委工作、学生会工作都要与之协调发展,学校评价系统也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构建。
其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和专业机构的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要尽可能促进每一个健康发展的学生的健康成长,还要关注具有心理不健康的特殊对象,而更重要的是起到早发现、早预防的作用,防患于未然。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自己的国王,丰富而又多变。任何一种心理的形成不但与个人的人格特质有关,而且与个体所在环境关系密切。那么,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了。所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和机构的建设,有效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学校必须配备有任职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相应的组织结构、设备和场地。
2.建立学生社团组织
从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组织系统分析,必须建立一个开放的、学习型的团队组织,使学生在其中能自我发展,在互动中学习,在互动中形成健康心理。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学生必须有自己的自我净化系统,使其合理接受社会传承,但又能形成独立人格体的心理组织框架,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老师或长辈的价值观。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的组织结构是不可或缺的。这样一个自治性质较高的社团组织,更主要的是提供一个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不仅仅协助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完成好日常工作,使之能在其中形成健康的自我,完善人格结构。
三、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
篇10
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其生理、心理的客观要求。十三四岁的初中生具有心理活动状态不稳定、认知结构尚不完备、生理与心理成熟不同步、对家庭社会的依赖与寻求自主矛盾等特点。这些原因导致他们比成年人产生更多的焦虑和遭遇更多的挫折,也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短期的心理上的困扰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就会产生困扰,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一个健康的人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让人们身体的健康更加具有保障,然而中学生面临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巨大,很容易产生心理畸形。
在当今网络信息社会,我们不时听到青少年自杀、自伤等相关事件,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解决一种极端的处理方式。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2500名青少年之中有24%想过自杀,中国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青少年则是其主力军。由此可以看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要性和急迫性。
健康阳光的心理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幸福生活的钥匙,对一个人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课程的结合点
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教学具有高的契合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心理学领域,道德价值和道德感情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因为在每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生活在特定的情绪、情感情境中,能否具有同理心正确的感知与体验他人情绪并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对人具有重要意义。而政治教材恰恰是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的很好的素材,亦是审美的优秀范本。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进而生化为其道德价值取向。在教材中处处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子,教师应注意挖掘,带学生徜徉其中,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心理学具有众多经典理论,可以为政治教学提供绝佳的组织手段,进而创造更为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比如短板理论告诉学生最短的一块板决定储水的容量,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自己。奥卡姆剃刀理论告诉学生在做事情是应把握事情的主流和实质,顺其自然,不把问题复杂化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创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助于学生政治学习兴趣和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世事洞明皆学问,对于政治课程更是如此,一个学生政治知识的素养决不是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达到的,需要学生深入生活用心体会,丰富生活经验与阅历。而心理学正是基于人生活经历经验的研究,对学生进行心理相关知识的教育,有助于促进其思想成熟,达到心理健康与政治素养提升的双丰收。
三、课堂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1.挖掘教材资源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其本身覆含一个个生动形象、具有哲理与情感韵味的小故事。学生透过阅读、分析、思考,从而认识世界,体味生活。读书可以丰盈人的头脑,思考可以让人更成熟。比如,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挫而不折,积极进取”时,应鼓励学生把理论与现实相连接,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具有双面性的,当大家遇到挫折时,不应仅仅看到其艰难困苦,而也应看到透过这次挫折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经历,成长更多。沙漠中,悲观者会说“只有半杯水”,乐观者会说“还有半杯水”,这样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效果会更明显。
2.创设教学情境
政治教学课堂不应是个严肃的“一言堂”,而应具有宽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学习,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书本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增加班级活力,以情感为纽带,以理智线索,实现道德教育方式的根本改变,让学生用脑子来思考,用心来感悟。
课堂的形式应更加丰富,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竞赛等,帮助学生适应团队合作,增强其服务和奉献意识,激发每一个人的学习与交往动机,让学生有意识的和别人沟通交流,互相肯定,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提升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内外的实践活动都是政治学科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肥沃的土壤,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和心理辅导活动,如“困苦也是一种幸运”“给别人一个笑脸”“当别人误解你时”“阳光总在风雨后”等主题都是塑造学生心理品质的不错的选择。
3.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作为一名政治学科的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潮流,洞悉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只有如此方能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政治教师需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展现出了得问题并通晓基本的处理策略。同时,政治教师应不断地汲取最新的知识与资讯,和学生一起成长。如果教师自己固步自封,不能够与时俱进,他讲授的理论对于学生们来说毫无价值和吸引力,自然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不断“充电”具有重要意义。
篇11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物教师要达到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学习《人的生殖》这一节,通过对母亲怀孕、分娩、哺育等过程的了解,加深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激励他们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父母,报效祖国。
二、积极创设和谐的课堂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其社会角色,变成与学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关心和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教师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合作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都给予同样的关怀、爱护,这有助于形成学生活泼、主动的学习,有助于师生情感的互动。
三、合理设计探究性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心理需求,教学要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形成学生主动学习、好奇探究的意识和坚持不懈、精确细致等品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充分的操作自,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而促使学生好学、乐学。例如,教师在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需要创设情境,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撰写和交流。
四、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中学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时期,社会环境,特别是教师的人格对其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重视学生的心理,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教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更应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努力挖掘生物教学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适度地进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行为、心理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篇12
那么,在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修养,让健康的心理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石
教师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在日常与学生的交往中,可以用自己良好的品行、渊博的学识、无私的精神、宽阔的胸怀去感染他们,带动他们向一个良性方向发展。如果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动辄满嘴脏话,随意体罚学生,肆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很难想象学生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学校生活、面对自己的人生。一名优秀的教师,也应该是一位充满爱心和耐心的人,用自己无私的爱去关爱、善待每一个学生,不管他的家境是贫是富,学习成绩是优是劣。学生们在这样一个充满温情与和谐的气氛当中生活,自然“满跟处处皆玫瑰”,又怎么会产生心理问题呢?即使是有一些小问题,也会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心理健康,可以使自卑怯懦的孩子昂起自信的头,使孤僻多疑的孩子绽开笑脸,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拥有平和的心态……相反,教师遇事急躁,学生情绪就不稳定。教师心里不健康,会把不良情绪带到教室,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惩罚学生。
鉴于此,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今年做好班级工作的起点,首先,不断要求自己学会解除或缓解高压心态,不再以学生分数论成败;第二,努力培养自己高尚的爱生情怀,时刻提醒自己要公平、公正地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三,学习先进的教育艺术,掌握先进的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第四,学会把办公室当作“教师心理健康成长的工作坊”,经常把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同事讨论。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积累使自己的心里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我适时地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工作中取的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在与学生交往时,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情绪,每当遇到学生违纪时,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发火,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原因,继而问道:“你认为这样做,对吗?你这样做影响了谁?个人?还是集体?”或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好好想想,明天再说。运用这些方法,不仅给了当事的学生一个思想缓冲期,而且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反省,等到时机成熟,再找当事人谈话,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营造班级“亲情”氛围。努力使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一员
人为心理问题所困,无异于陷入一座“围城”。开始,学生有点不良表现,受到老师批评,此后老师的工作又没跟上,学生受到冷落,思想开始消沉,表现更加“不良”,于是遭遇老师更加严厉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训斥以至打骂。此时学生越发“逆反”,轻则以恶作剧,重则以“破坏性”行为发泄不满,表示抗争。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从而被视为“屡教不改”者。这是班主任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的难点。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班里的滋生,我开始注重进行“亲情”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班级环境。
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缓解正常课程带来的种种压力,使人脑得到合理的休息。同时,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他们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在一起组织活动,还可以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充分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能够正确的看待别人,评价自己,增进彼此的友谊,消除彼此的隔阂,从而养成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精神品质。
三、让“赞扬”为主的教育方式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倾向
从接手八一(1)班德育岗位以后,我就发现班内个别学生极度缺乏尊重他人的习惯,比如: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和老师见面不习惯打招呼,和同学说话不经意就冒出一句不文明的话,等等,为此,我和学生约定好,如果哪位同学和我打招呼后,我没有应答,我将在全班同学面前向这位同学赔礼说:“对不起”,同时还要连声说:“你好,你好”。另外,我在每日的班级汇报时,从不随意打断主持人的讲话。都是在他说完后,才补充说明或举手示意放学。从这两方面人手,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正逐步稳定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上。而在我的示范下,班内的文明之举正逐日增多。遵循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有了诸多的成功体验。这成功,又帮助我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
篇13
现今,初中学生早恋、沉迷于黄色书刊、影片、过早发生、性犯罪等现象日益突出,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该如何看待性,性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进行?从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从稳定社会秩序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民族素养的基石,它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初中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
1.性困惑
性困惑是指青少年对身体出现的生理变化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应现象。初中学生身体外形将随自身不断的成熟而发生变化,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第二性征,或对青春期出现的第二性征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等,这可能产生性心理困扰。
2.性压抑
性压抑是指人的望得不到满足,心理失去平衡而导致的一种性心理现象。初中学生的望是不能采用成人的方式来满足的,但他们可以寻求其它途径,如运动、参加集体活动等来宣泄过剩的精力。
3.性幻想
性幻想是指联想异性的形象、异性的性特征、性表现外露的部位及一些性情景产生,可以理解为性的白日梦,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初中生存在性幻想是正常的现象,但过度的性幻想可能对初中生的生活、学习造成影响。
4.性 梦
性梦是指在睡眠中出现的带有各种性内容色彩的景象。性梦可能很怪诞、不符合我们的道德标准,但它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初中生不必对此而自责、内疚。当初中生出现性梦时,有的会一笑而置之;也有的会因此而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就在于初中生不能正确认识性梦,认为性梦的产生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思想不健康的人,他们心里会充满懊恼,整日折磨自己。
5.性即
就是用手或其它器具刺激性器官而引起,获得性满足。据有关调查显示,男生70%~90%,女生30%~60%有过这种体验。在青春期这个旺盛的时期,适度的具有自我调节的性质,有助于降低增强了的望,是无害的,但是一些初中生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的错误认识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严重的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当然,虽无害,但切记不能过度,物极必反。
二、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1)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采用同性别教育模式即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时父亲指导儿子、母亲指导女儿。性知识由同性别的父母来讲解,一方面可避免性别差异带来的尴尬,另一方面同性别的父母对相关的性知识也有更多的了解。
(2)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父母可向子女讲解以下知识:①在10岁左右,父母向孩子讲解性成熟在身体上的表现及男女之间的差异。②在11~12岁左右,母亲应向女儿讲解月经方面的知识;在12~13岁左右,父亲应向儿子讲解遗精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了解与自身相关的变化,学会自我护理。③在15岁左右,父母应向孩子讲解怀孕、避孕、过早带来的伤害、性疾病预防等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责任感等。
2.在学校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传授系统地、科学地性知识。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或校医,利用生理卫生课或课外讲座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性知识。讲述性知识时要注意让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既要有人体解剖、生殖系统解剖等知识,也要有性心理、性伦理和性道德等知识,而且要以后者的讲授为主;在讲授性知识时一定要适时、适度、适当,要注意阶段性和连续性,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断断续续,要让学生在连续的教育中学到系统、合理地性知识。在教育中应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们了解两性发育的知识,打破他们的性神秘感,使之具有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2)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向学生系统介绍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实质和规律;利用班会、团体活动对初中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某些个别学生还可以进行个别谈心、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
(3)教师应教给学生两往的艺术。初中阶段的男女交往与同往不同,必须注意尺度。异性同学交往时,应相互学习,相互尊重,胸怀坦荡,保持广泛接触和群体式的交往,注意个别交往的分寸,少与异性单独接触,把握和控制性冲动,珍惜少男少女的纯洁,对于“性诱惑”敢于说“不”。在初中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加强男女同学间的异往,这有利于男女学生的相互理解,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提高异性社会交往的能力,并可获得智力上的互偿、情感上的互慰、个性上的互补和活动中的互激。
(4)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与德育工作相结合,这体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原则”。德育工作是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落实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助于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所以我们必须对德育工作给予重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5)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当初中生性生理的变化给他们带来困惑、担心、多疑时,或是对于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感到羞于启齿和无处求教时,他们可向心理咨询中心请教。心理咨询机构也要遵循保密原则,学生才能更放心的向老师了解性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和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