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房屋建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建设单位在相邻房屋损害中的责任及性质
如上所述,建设工程对相邻房屋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应当包括有过错的建设工程参与主体,但建设单位本身不管其有无过错,是否应当一并成为赔偿责任主体,这亦是实践中争议较大和困扰着执法机关的焦点之一。围绕这一焦点,目前存在着以下几种观点:
1、适用我国民法侵权行为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建设单位如无过错,其不应承担赔偿责任;
2、考虑到这类案件中受害人举证困难,且损害的原因应当在建设单位所能了解和可能控制的范围之内,对建设单位可适用严格责任,即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受害人只要能证明其所受的损害系由建房所致,即使不知损害究竟是由建房过程中何单位所致,即可推定建设单位有过错,向建设单位请求赔偿,除非建设单位就其过错问题作出反证,证明自己没有过错,侵害行为系其他单位所为,才可免除责任。这样做有利于督促、教育建设单位预防损害的发生。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各种特殊侵权行为责任,大多为过错推定责任。建设工程侵害相邻房屋所致损害虽然没有包括在法定的特殊侵权行为范围内,但从现代社会侵权归责客观化的需要来看,司法实践在法律滞后的情况下,有必要将其纳入其中,以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
3、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由于建设单位是整个工程的组织者、所有人、受益人,故即使其证明其没有过错,根据公平责任原则,其也应当分担民事责任,给受害人一定的补偿。我国民法通则第130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民事责任”,这一规定在建设工程所致相邻房屋损害赔偿中应当适用于建设单位,以有利于民事纠纷的合理解决,避免矛盾激化和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1、被告作为建设方,均有较雄厚的工程技术力量,有能力对被损房屋进行修复,修复过程仅化费成本费用,且并非经营活动,无经营性税金。判令金钱给付,则在修复费用审价中,除成本费用外,另加上行业利润和经营性税金,费用较高。
2、恢复原状,只要根据被损房屋原设计标准和该房屋当时竣工验收时的资料,确定被损房屋损坏前的原状作为修复标准即可,具体采用何种修复方案不是判决依据。而如果直接判决金钱给付,则必然要涉及到审价,审价机构又必须要有纠偏、修复方案和具体设计图纸才能进行,否则无从审价。但纠偏、修复方案往往涉及到十分复杂的技术问题,且对这些技术问题,不通过最终的修复实践很难判断孰优孰劣,审理中很难把握,操作难度大。
3、同一被损房屋,往往有多个纠偏、修复方案,每个方案实施费用往往十分悬殊。以最常见的高层建筑桩基工程引起周边房屋地基松动、损坏,房屋倾斜开裂的纠偏、修复方案为例,不外乎两种方法,其一是采用掏土法,使房屋部分下沉达到纠正倾斜的目的;其二是采用顶升法,采用对房屋进行局部顶升工作,以达到纠偏目的。这两种方案中,后者费用是前者的数倍。另外,即使在同一方案中,由于使用材料的不同,费用也相差数倍,如对损坏地基的补桩,采用混凝土桩还是钢管桩,价格也可以相差几倍之多。
4、有的被损房屋,原来就有缺陷,如房屋老化超龄,多层建筑地基在建造时使用现已禁止的粉喷桩等,而纠偏设计单位设计时,则依据的是现行设计标准,且由于怕负责,安全系数设计时又考虑过高,故按此设计做出的纠偏方案,等于是新建地基标准,甚至超出,大大好于房屋被损坏前的原状。
篇2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我国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的经济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建立在大量资源消耗基础上。长期以往,我国经济发展必然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问题,并且最终制约经济发展。而建筑领域属于高能耗行业,是我国形成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之一。不仅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而且房屋建筑设计模式也影响房屋使用中的能源消耗情况。房屋建筑作为我国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房屋建筑的节能设计,减少房屋建筑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可以极大地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在房屋建筑设计阶段必须做好节能设计。
1.2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在房屋建筑设计中重视节能设计是对设计人员的挑战,节能设计的要求有助于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水平,促进建筑行业优化自身结构,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如果在房屋设计中重视节能设计,可促使科研人员对节能技术及材料的研发力度,设计人员也会根据节能设计的要求将当前最新的节能技术以及节能材料应用于房屋设计中,提高我国建筑节能施工和设计的水平,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如此,房屋建筑设计中重视节能设计也是符合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有助于我国房屋建筑的全面发展。
2房屋建筑节能设计应用分析
2.1房屋屋面节能设计
做好房屋屋面是影响整个房屋建筑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屋面节能设计可以极大程度降低房屋能耗。房屋屋面的节能设计多采用质量好、强度高、吸水率低的保温材料该层的才能满足要求。保温材料的铺设方法有正铺法和倒铺法两种。一般房屋屋面的保温材料多采用正铺法,高层施工采用倒铺法。倒铺法通常使用质量轻、高轻度、低吸水率的聚苯板的保温材料在防水层上设计保温层,这种设计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保温材料的保温效果,并降低防水材料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减少材料施工过程中的损坏,提高防水材料使用寿命以及增加防水材料的节能效果。此外,屋面节能设计采用浅色系斜坡设计方式,一是提高隔热效果及降低能耗;二是方便排水和预防屋面渗漏。
2.2门窗的节能设计
传统门窗多为单层玻璃结构,这种门窗设计方式的密实性不高,造成保温性能也不高,室内容易出现较大的温差变化,进而消耗更多的能源。房屋门窗节能设计可以采用铝合金门窗,并采用节能建材,采用中空玻璃作为密封建材增强密实性。与此同时还可以采用多片板玻璃,作分离和密封处理,使玻璃之间形成干燥的气体空间,预防水汽在外层玻璃形成雾气,提高门窗的透明度、洁净度和整体保温效果。最后,根据玻璃的保温性能以及对穿墙比例综合设计门窗大小。《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中规定:居住建筑各朝向的窗墙面积比,北向不大于0.2;东西向不大于0.25;南向不大于0.35。只有保持科学的窗墙比例,才能最大限度提升门窗的保温效果,又节省能源。
2.3建筑遮阳系统设计
根据自然环境特点、房屋地形特点等要求,遮阳系统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处于不同经纬度的地区在温度、日照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遮阳时间长短不一。以江西省为例,江西省属于疾风性气候,夏天晴热干燥,白天日照强度大,气温高,夜间静风率高,夜间物体降温幅度小。冬季阴冷,天气阴沉,多雨天气多,日照不充足。针对将其江西地区的气温及日照特点,江西地区的房屋建筑的遮阳系统需要夏季发挥遮阳作用,冬季发挥保温作用,因而下级遮挡阳光但不能影响冬季日照。二是坚持平面布局原则。平面布局原则的目的可以防止夏季房屋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影响,房屋应避免东西向建设。而且在总体布局上利用建筑发挥遮阳效果,还能减少射阳配件的使用,降低成本。三是坚持朝向要求。江西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角较小,太阳位于房屋建筑的东南和西南方向,斜射入窗,因此可采用综合式遮阳系统。四是节能要求。不同位置的遮阳系统达到的节能效果也不同。通常外遮阳系统的遮阳效果高于内遮阳系统,但是在实际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遮阳形式与室内空间、外立面设计,使遮阳系统适合内外空间设计。另外,还需要考虑遮阳构件的材料,尽量强度更高、易清洁的遮阳构件。
2.4墙体保温设计
首先是主墙体构造,砌砖或混凝土承重墙厚度由结构受力确定,表面应平整、牢固,达到粘贴聚苯板的条件。在混凝土墙外侧表面留有预埋铁件时,要涂刷防锈材料。二是檐口构造。檐沟是外墙和屋面交接部位,屋面排水与挑檐屋面做法类似。要求屋顶保温层搭过墙身,与外墙的保温层橡胶,预防房屋顶棚四角出现结露问题。三是勒脚和首层的设计。该层需要额外增加一层纤维,并使用玻璃纤维增强底边。
篇3
在房屋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房屋建筑设计中的均衡稳定性的掌握和巧妙的运用也是在整个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提升建筑物整体美感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现代的建筑学当中,对于房屋建筑的设计主要是根据建筑师所设计的建筑规模的大小,建筑整体的形状特征以及建筑物设计所使用建筑材料的整体质感,建筑物设计的着色深浅以及建筑物在整体设计中相关建筑部分虚实的各种形影变化来营造建筑物在整体上的不同建筑的不同层次从而达到呈现出对于整个建筑物总体的建筑设计的美感和不同建筑的不同设计风格,经常展现出给人不同的轻重感。在现代社会的房屋建筑设计中通常是建筑设计师会通过不同因素的结合和不同因素的使用变化过程来在建筑物的整体设计过程中实现对于不同建筑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设计,营造出不同的建筑审美享受。在房屋建筑设计师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他们通常都会经过在建筑物的整体设计中进行创造性的搭配和建筑物在不同层次上的有效设计,来达到在所设计的房屋建筑设计中达到恰当的建筑物均衡稳定发展特色。但是,在对房屋建筑进行设计施工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到的一点是,并非所有的房屋建筑物在设计过程当中的轻重感都是相同的。从一般的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体量大的、建筑物实体的、建筑过程所使用材料质感粗糙以及建筑物着色颜色暗的,感觉上较重些。但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体量小的、建筑物在设计的过程中并非实体的、建筑物在建筑过程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质感细腻以及建筑物着色颜色较为明亮的,感觉上就会轻一些。因此。在建筑师进行房屋建筑整体设计的过程当中通过均衡稳定显得平稳又安适。在房屋建筑设计师进行房屋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对于房屋建筑设计过程的整体均衡性的把握程度上主要是通过房屋建筑物中所设计的每个部分的相应有轻重的关系来实现的。通过对房屋建筑设计总体稳定性的把握,对房屋建筑各部分的层次的设计和管理。在进行房屋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再通过所设计出的建筑物的每个建筑组成部分的均衡性搭配关系来体现各地区各民族各风俗文化的不同艺术搭配形式,这样做同样也是对房屋建筑物相关于不同建筑部位、不同建筑风格以及不同建筑层次上的不同搭配风格的发展和延续。
3.创新房屋建筑设计中的比例控制
在建筑设计师对房屋建筑物进行设计的过程之中注意到房屋建筑设计中的比例关系也是在建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所谓建筑设计过程当中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说是指建筑物不同部位不同物体之间的大小,以及建筑物不同设计部位的长宽高的对应情况关系。在设计师对于房屋建筑设计的过程之中不管是从房屋建筑设计的整体比例而言,还是从建筑设计中的一部分比例而言甚至是房屋建筑设计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在建筑都有联系。
4.创新房屋建筑设计中的韵律之美
韵律之美并不仅仅局限于在音乐中,在不同的物体之中韵律之美也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对于房屋建筑而言自然也是不能例外的,好的建筑设计师会给人们设计出以舒适韵律的房屋建筑。韵律之美在房屋建筑中的体现形式是任何物体的诸元素形成系统重复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已经随着目前人们生活水平的发展逐步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不仅如此,韵律之美在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之中也是广泛存在这的,例如人和动物的的心跳呼吸、水纹、树叶等。
篇4
2.对室内装修材料的分析
(1)房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范围及重要作用房屋建筑室内装饰装修主要范围包括:过道、客厅、餐厅、地面、顶棚、厨房等。室内装饰装修主要是为了优化环境,创造使用条件,延长使用寿命,保护结构,增强艺术性以及服务经济建设等。房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设计主要是为了改善室内空间和清洁卫生条件,以更好地创造完善的使用条件,例如室内隔断、吊柜、壁橱等,都是通过装饰装修才能达到较高的使用价值。任何建筑都具有使用年限,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的侵蚀,另一方面受人为因素的破坏,所以,为了达到保护建筑结构的目的,必须加以装修设计。在现代建筑中,装饰装修设计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实用功能,更重要的是为美化环境、增强艺术效果服务。通过对室内的装饰装修可以对室内交错复杂的线路及设备进行完美的处理,使之穿插有序、隐显有致,不仅方便使用,而且室内和谐规整。建筑装饰装修不仅促进了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还对有关冶金、化工和机件等产品进行了扩展,房屋建筑装饰装修行业的发展不仅丰富和改观了城乡面貌,还对传统建筑融入了时代感和艺术气息。(2)对室内装饰环保材料的分析1)室内装饰材料的选用家装墙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尽量不要选用木制板进行装饰,最好是选用刷水性涂料或者新一代无污染环保型墙纸,或者是采用棉麻、丝织作为天然墙纸。对地面材料的选择一般采用天然石材、木地板、地毯等。注意选用地毯前要选用不含有害物质的地毯,并最好选用绿色环保地板,建议买烤漆地板。顶棚材质的选用尽量选用软装饰材料,最好选用棉麻成分高的而且不容易褪色的布料。一定要注意在室内装饰施工中辅料的使用,特别是对胶和底漆作为基底处理时,选择环保涂料,一定不能忽视辅料的使用。2)房屋装饰装修的环保设计要素①空间要素:对于室内空间的设计要合理,对于固定或活动的陈设品既要充分利用空间,又要起到使用装饰的作用,例如厨房内设计的橱柜,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视觉效果,还可以存储东西。②色彩要素:在色彩配置上,要选择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色彩,这样既能美观又能符合设计功能的要求。③光线要素:光线要素是设计的主要特色,自然光线及灯光效果是室内设计的关键,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另外,灯具的选用及灯光设计中光学效果的考虑也是很重要的。④装饰要素:室内装饰一定要起到满足使用和保护的功能,所用的装饰材料一定不能有气味,而且质感柔和细腻并具有一定的透气性能,最重要的是能起到美观、防潮、隔音的效果。
二、建筑装修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监测和验收标准
自从了室内装饰材料有害物质限量10项强制性标准以来,市场上已经停售不符合10项标准的产品,包括粉刷涂料、木制地板、胶黏剂等具有放射性有害物质的材料。据调查显示,这些材料中的成分严重影响着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在装饰中一定要避免使用这些材料。室内环境验收一定要等到竣工一个星期之后或在搬入新装修的房屋之前进行,其检测点设立在距离墙面不少于半米、距离地面高度在80~150分米之间的位置,应尽量设置在通风处,并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检测,使其室内的空气检测符合规定的标准才能入住,这样可以为居民的健康提供有力的保证。
三、室内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方法
1.预防
在房屋建筑装饰中应尽量使用天然环保的装饰材料,对于家具的选用同等重要。一定要注意,在购买家具时,首先要看好其构成成分的污染含量证明,并对新的家具要等到有害气体释放完之后才能使用。在迁入新装修的住宅之前,首先应找专业检测人员对室内环境进行安全检测,等做好安全评估之后才能入住。
2.治理
对室内环境污染的治理最关键的还是经常通风换气,尽量采用全面通风和定时通风策略,一般新家居室内,要等装修完半年才能达到符合标准。后期治理可以用植物吸收室内的有害物质和气体,例如,芦荟、铁树、薄荷等都是室内杀菌消毒的高手,其中文竹还可以检测家中的环境质量。另外还可以采用新技术、新型机器来净化室内空气,使有害物质或气体变成无害物质。建筑装饰装修设计行业只要把节能环保落到实处,不仅可以推动我国室内装饰装修整体水平的发展,减少施工成本,还可以提高装修效益,不仅对装饰企业效益有利,还对整个社会的节能环保政策的落实起到促进作用。因此,房屋建筑装饰装修环保设计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无论到什么时候,节能环保的室内装修都不会过时。
篇5
这些深厚的文化在企业集团创新发展中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源。在这种强大的向心力、强劲的执行力和强烈的爆发力的推动下,广大员工面对企业信任与重托,胸怀大局,雷厉风行,执行到位,并且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顺应国家企业整合重组的历史大潮,书写新的企业集团跨越发展的辉煌篇章。他们内心深处那些根深蒂固的理念与气质,正是企业集团优秀文化基因的沃土。
二是企业集团文化要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
理想信念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同样也是一个企业不可缺失的灵魂。企业制定战略、取得利润、制造产品、创造财富、塑造品牌,都需要有理想信念精神来引领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今中国人的灵魂旗帜,如何让灵魂旗帜在企业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需要社会全员参与并践行。显然,这一任务完成,国企已走在了前列。有的企业集团提炼了“不断创造历史”的核心价值观、“挺进世界500强”的企业目标、“奉献优质产品、创造幸福生活”的企业使命等内容为载体的核心价值体系,打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企业版”。这些企业版的核心价值观,不仅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要求和精神实质,而且更贴近企业实际,贴近职工需求。职工学习践行起来,普遍觉得好记、好用,管用、顶用,使得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企业实现了具体化。
三是企业集团文化要体现领军团队的性格和气质
一个企业集团或公司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往往就是领军团队的风格、精神以及其经营理念的传播、贯彻和实践。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团队的人格化,是企业家团队品质和行为的综合反映。这些“骨子里”的东西,像血液一样融入企业血脉。企业领导团队的性格气质强悍,企业就有了强者之魂。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往往是企业家团队思想的浓缩。
纵观某些企业集团的决策层,既有纵横捭阖的战略家,又有术业专攻的科学家,也有深谋远虑的思想家,还有传经布道的宣传家,更有敢为人先的实干家,文韬武略,人才济济。正是有了这种军魂,这些企业集团才能在联合重组和快速发展的一个个硬仗中打出了企业一往无前的改革气势,打出了企业上下同欲的至情境界,打出了企业蒸蒸日上的经济效益,成就了一个做大做强、跨越发展的时代传奇。
四是企业集团文化要形成一个具有强烈同化功能的“气场”
所谓企业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一种强烈地支配着团队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团队文化。对于联合重组的企业集团来说,是先有子公司,后有母集团。有着各种各样背景、资历、基因的企业一旦进入新的企业集团,受到新集团的文化影响和熏陶,久而久之就应该养成同样的性格与气质,形成一种内在的文化要素,或者叫做文化习惯。即使后来有相异的精神加入进来,也会很快被这种集团精神所同化、所感染,从而形成新的整合力量。
篇6
1图书馆的定位问题
在信息技术尚未充分发展但也得到普遍应用的时代,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甚至个人开始从事信息产业,信息行业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或者某个国家而是呈现出社会化、国际化的特点。人们可以直接从网上或者其他渠道轻易地获得信息,因此对图书馆的依赖大大降低。图书馆作为信息主要提供者的地位开始受到广泛质疑。不少人已开始放弃“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存储和服务机构,在知识的获取、信息的传播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观点,认为高校图书馆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在竞争中求得发展。但是如何发展,是否可以从事经营性信息产业活动?是否可以作为市场主体直接参与竞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分歧。
2经费问题
经费问题一直是困扰和制约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主要障碍。据《瞭望》杂志1996年第17期报导:连北京大学这样首屈一指的重点高校都感到经费紧张。该校一位副校长曾经无奈地说:“我们有一些从清朝时就订起的国外期刊,历经军阀、抗战、都没停。今天反而被迫停了。”北大如此,别的大学只会更糟。不少高校图书馆的经费仍然徘徊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扣除书价上涨因素和在校学生逐年增加的数量,实际人均购书经费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于经费的制约,不能及时更新。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文献老化、文献利用率低下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投入不足。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和数字网络化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须知在数字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如果没有数字技术软硬件的支持,将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处于劣势,最终将影响到学校教学科研服务质量和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3资源建设问题
不少高校图书馆在藏书建设问题上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缺乏创新和整体意识。只追求单个藏书体系的完整。不重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这种管理模式早已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为文献资源设对于任何图书馆来说无论其有多大规模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不仅做不到而且也没必要,图书馆所要做的是加快自己的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化建设,完善自己的数据库。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4人员素质和服务方式问题
数字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员”模式,而是“信息向导”和“网络交换”模式。管理员的职能应该由藏书建设和文献资源保障转变为信息专家,致力于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用户利用文献信息的教育和培养。作为信息专家管理员不仅要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现代化信息科学技术,如Pc机原理、DOS系统、网络与信息检索技术等。但是现实情况是高校图书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且多面临新老交替的断层危机。既懂专业又熟悉网络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此外图书馆部分员工思想陈旧、观念落后,缺乏主动服务和创新意识也是影响高校图书馆发展的一个因素。
笔者认为面对上述挑战,高校图书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应对:
(1)强化公共职能,建设服务于社会、开放、先进的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社会化是图书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图书情报知识和信息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和重要支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社会共享已成为现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不少专家呼吁:发挥高等学校的社会智囊作用,把高校办成社会的知识中心、信息中心、教育和科研中心。使高校图书馆不再是封闭式的“私家书斋”而成为向社会传递科学信息、智力交流和进行咨询服务的开放系统。怎样才能提高图书馆的社会化开放程度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3点:①彻底转变观念。强化高校图书馆的公共职能必须首先在观念上要社会化,要有开放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②高校图书馆要面向社会,要满足各方面的需求。②既要满足广大师生员工的一般性要求,又要在保证为教学科研提供好的服务的前提下逐步地面向社会,为部分社会读者提供系统化的专业书刊和情报咨询服务。③改变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主动面向社会开发新的资源。要加强图书馆间的社会化合作,建立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有偿高效的图书情报服务网络。
(2)面向市场走向社会,实行开放服务和有偿服务。在信息和数字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要想获得生存必须尽快把自己融入社会、融入市场。既要讲社会效益也要讲经济效益,把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结合起来。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①扩大开放服务的范围。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趋势要求图书馆发展的视野要从校内走向校外。既要增加服务项目又要扩大服务的领域和范围,要立足于校内同时兼顾校外,根据自身条件可以向社会发放借阅证。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仅在30%左右,70%左右的文献资料因无人问津而成为“死书”,特别是一些时效性很强的图书因为长期不被利用已失去了使用价值,这在目前图书经费十分紧张的条件下是非常可惜的,因此开发这些资源服务于社会就显得十分重要。②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有偿服务。在目前图书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开展适当的有偿服务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西方国家图书馆有偿服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最晚也有一百年历史。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虽然互联网已进入到千家万户,人们对一般知识和信息的获取不仅不依赖图书馆,甚至也不依赖报纸和书刊,人们可以通过上网轻而易举地查询到所需的信息和资料。但是随着信息网络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并不是所有的资料都可以从网上直接获得。有的资料虽然也可以查阅但要向作者支付不菲的费用,这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显然并不划算,他们把目光最终还是投向了图书馆——哪怕是支付适当的费用。当然对于单位和专业人员来说完成科研任务是最重要的。他们宁可花钱也要确保所需的信息资料准确完整和及时更新,这就为高校图书馆开展有偿服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有效地利用了现有资源,另一方面又筹集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的资金。
篇7
使用优化建筑结构的方法,能够使房屋在整体结构上更加科学、合理。在实际的房屋施工建设中,房屋的层数对房屋的成本造价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单位面积造价会随着层数的增加而降低,但是在超过一定的层数之后(即超限建筑物),房屋单位面积的造价反而会增加。因为随着建筑物楼层的增高,房屋中的承重墙和柱等结构将会受到更多的荷载,房屋的稳定性也将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以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结构形式将会发生大的变化,从而房屋的单位面积造价也会进一步增加。想要在相同的用地面积内,达到理想的房屋设计效果,提高建设单位的经济效益,就需要合理的控制建筑物的层数,并且确保房屋良好的设计效果。使用建筑结构优化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房屋结构的优化,还能够在有限的用地面积内实现最大化的利用效果,促进对建筑用地的合理使用。
3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措施
3.1优化结构设计模型
建筑结构的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是对变量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建筑师决定的最终建筑设计方案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重要的建筑数值均可以作为变量供建筑设计人员进行选择。例如:工程参数的参考,包括对房屋价格的参考、对于其损失的参考等等。设计人员若能够将变化幅度较小或考虑因素较少的参数作为设计的参考,建筑结构的设计和编程难度将会大大降低,设计人员也能够更快的找到最符合设计目标的数据。
(2)是对函数的确定。
设计人员要选择出最符合配筋率和房屋结构构件尺寸的一组函数,进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建设成本。
(3)是对施工条件的衡量。
想要进一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就需要从房屋的受力限度、变形限度、结构的稳定性、房屋结构构件的尺寸、结构构件裂缝的限度、房屋的结构体系等方面考虑。在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结合建筑使用方案和房屋的施工条件,分析出实际设计中存在的约束性条件,并且要确保解决这些约束性条件的方案要符合我国现行的规范规定,以保证建筑结构的设计结果达到最优。
3.2确定合理的计算程序
设计师在对房屋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设计程序,而建筑结构优化的本质就是进行一个复杂繁琐的计算过程。设计人员在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计算的时候,要注意将附加约束条件转换成不带约束的条件,这样就更容易地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构计算结果。此外,还要优化许多建筑结构的技术模式,因为这些模式有利有弊,所以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来选择最合适的计算方案。
3.3选择最优的程序
设计人员在设计好房屋的结构模型,且选择了最为合适的计算方法后,就可以进入选择最优设计程序的环节。对最优设计程序的选择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具备完整的功能、程序运转较高以及程序用途齐全。
3.4对统计结论进行分析
设计人员在进行了各种计算之后,要对统计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并且找出各个设计方案中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且结合总体的设计情况和进展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设计人员在进行结论分析的时候,要注意不要遗漏一些细节问题。房屋的建设与设计是一项耗时长、成本高的项目,它不仅涉及到建设单位的利益,也涉及到了房屋使用者的利益,设计人员在把握细节的基础上,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住当事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够有效的节约建设成本,进一步优化建筑结构。在进行建筑结构优化的时候,设计人员不仅要避免追求片面的利益,还应该避免为了追求设计创新而忽略了建筑实际情况。
3.5积极应用信息优化技术
由于建筑结构设计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工程,需要的资料也比较多,这为建筑结构优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时设计人员就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建筑数据进行整理。例如,合理的利用一些参数定义的软件,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小设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其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篇8
2.1绿色建筑概念绿色建筑设计是指建筑物的整个建筑到使用过程中对资源尽可能的节约,尽量的节约一切的资源,要尽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房屋建筑既要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也要注意人们提供健康高效的生活环境,这样才可以建造一个和谐绿色的居住环境。
2.2绿色建筑设计的特点绿色建筑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尽可能的节约能源及资源,并尽量的体验回归自然。要做到节约能源,就要对自然绿色能源太阳能及风能进行充分的利用。在建筑中要通过利用太阳能可以减少空调及供暖设备的使用,利用自然通风来制造制定的系统,夏季充分利用主导风向,使空调设备等使用进行降低,建筑布局要充分适应本地的气候条件要求。
2.3绿色建筑理念的具体理念绿色建筑设计要对资源节约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尽量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绿色建筑设计要对环境、地势及气候等条件进行充分的考虑,要使建筑物和似然环境能融合一体。绿色建筑设计就是保护自然和建筑物及人类进行和谐的统一。在建筑中要充分的利用自然能源,绿色建筑设计不只是可以体现整个建筑物的生命周期,还要向前向后延伸产生的意义,建筑过程的准备阶段及运输生产过程体现了绿色的设计理念,对环境造成较小的影响并且很多资源可以进行回收利用。
3节能建筑的设计
3.1节能建筑设计的概念节能建筑理念指遵循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物进行一定的划分及建筑群体还有建筑物的朝向及间距等问题都要进行研究,髙建筑物受到当地风向的影响较大,一般地区的风向具有一定的规律,在设计中要对风向的问题进行考虑,尽量的设计出低能耗的建筑物。
3.2节能建筑设计的具体概念现代建筑设计中地源热泵是比较先进的清洁能源的技术,主要的核心功能是经济环保切节能可靠,这项技术响应了可持续发展的号召。节能设计中太阳能这种可再生能源被广泛的应用,现在我国的部分地区具有一定的应用,更广泛的应用还在不断的开发。建筑物的屋面是能耗的主要部位,房屋面的设计研究重点是采取节能保温的关键,墙体的隔热保温还有隔声等功能都有待提高,特别是要对外墙体的防水砌筑问题加以注意。
4智能安全建筑设计
4.1智能房屋建筑设计的概念现代社会是科技发展的社会,智能化应用在了很多方面,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先帝啊建筑及计算机网络、监控还有通信方面都有的一定的关系,智能化建筑中具有信息管理科学、设备高度控制和使用安全方便等优势,这些都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智能化房屋等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4.2智能化建筑的具体理念通常会把智能化建筑分为楼宇自动化、办公的自动化及通信自动化三个系统,现代房地产公司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又提出了信息管理自动化和防火自动化,相信未来智能建筑方面发展会有一定的完善。
4.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火灾报警系统有触发器、报警装置及火灾警报装置等部分辅助的装置组成,这样的装置能在发生火灾时就将火灾的信号转换成为电信号,在把电信号传到火灾报警控制器,同时,火灾发生的地点等信息传输到报警控制器里,这样人们可以及时的发现信息而快速采取一定的措施。
5房屋建筑注重美学的规律
5.1建筑物设计的统一现代社会对房屋建筑的节能只能方面有很多的要求,对建筑物的美观要求从没降低,房屋建筑的整体形态、色彩都是人们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任何的艺术形态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建筑物的次要部位或是从属部位都要与建筑主体部位相协调统一,建筑物的色彩具有和谐统一的效果,禁止建筑物及材料之间的类型和色彩想矛盾。
5.2建筑物设计要求均衡性和比例问题建筑物设计的均衡性比较重要,具有一定的均衡性的建筑作品会给人们非常舒服的感觉,建筑物比例也要合理,不会给人偏离感。建筑物具有一定生命力的元素,韵律也有较为重要的属性,建筑物的韵律体现在比较立体设计上,在建筑设计中的细节部位加以重视,建筑物的每一个元素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都会体现建筑物的精神。韵律是具有一定的弹性的,特别是在复杂的建筑中,大小宽窄等都需要相互协调交替,如果建筑物有规则过于死板,在建筑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设施中具有一定效果的变化,更好的体现出建筑物的艺术性及感染力。
篇9
如果说纳米技术使新材料的研究起到了革命性飞跃,那么也可以说性能化设计方法将开创消防科技的新局面。
消防设计目前有两种设计思想,一种是传统的“处方式设计方法”,其基于场所类型进行设计考虑;另一种是“性能化设计方法”,它立足于危害分析及火灾假想,对于解决超越法规或现行法规无法解决的复杂建筑的消防设计具有很大意义。
由于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所以很快成为建筑防火的一种新理念,并将发展成为建筑防火技术领域里一个全球性发展潮流,受到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性能化消防设计的概念
性能化消防设计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由设计者根据建筑的各个不同空间条件、功能条件及其它相关条件,自由选择为达到消防安全目的而应采取的各种防火措施,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该建筑物的总体防火安全设计方案,然后用已开发出的工程学方法,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到最优化的防火设计方案,为建筑结构提供最合理的防火保护。
与“处方式”设计相比较,性能化设计方案更关注是否能够实现“保证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不受火灾烟气影响”这一“目的”,而不是拘泥于满足规范要求的最低排烟量。性能化的消防设计方案通过科学的论证,能够提供比之处方式的消防规范更为安全的设计表现效果,比较起来,性能化设计方案具有设计成本有效性,设计选择多样性及设计效果更为优化性的特点。
性能化消防设计的两个关键点,第一是确认危害,第二是明确设计目标。具体来说,它针对建筑物的特点,建筑物内人员特点,建筑物内部操作方式,建筑物外部特征,消防灭火组织特点等。从而针对每种危害或者每个设计区域选择设计方法及评估方法。这种设计方法突破了传统设计针对建筑物结构类型、相应的层高及面积的限制,同时提供了更加灵活而有效的设计选择性。
性能化消防设计包括确立消防安全目标,建立可量化的性能要求,分析建筑物及内部情况,设定性能设计指标,建立火灾场景和设计火灾,选择工程分析计算方法和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安全评估,制定设计方案并编写设计报告等步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物可能发生的火灾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典型火灾场景下火灾及烟气的发展蔓延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因此计算的工作量以及各类基础数据的需要量非常大,往往需要采用计算机火灾模拟软件等分析和计算工具。
3性能化消防设计的流程
性能化设计利用火灾科学和消防安全工程建立设计指标,评估设计方案;并利用火灾危害分析和火灾风险评估建立从总体目标和功能目标到火灾场景等领域内所需要的参数。性能化的消防安全设计是一种可以对诸如非工程参数(如人在火灾中的行为和反应)进行定义的工程过程。
4建筑物性能化消防设计的内容
建筑物的性能化消防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设计内容:一是保证建筑内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设计,二是保证建筑构件耐火的性能设计。
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设计是从建筑内人员安全方面进行考虑的,通过综合考虑各种火灾因素对人员逃生的影响,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来保证建筑物内人员的火灾安全性,从而防止人员伤亡。其性能化的设计准则是:烟层下降高度和烟气浓度达到人不能忍耐的时间大于人员安全疏散所需的时间。
构件耐火的性能化设计是从建筑物的稳定性方面进行考虑的,通过分析建筑构件在火灾中的反应,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来保证建筑物结构的火灾稳定性,从而防止建筑物的倒塌。其性能化设计准则是:火灾持续时间小于构件的耐火时间。
5国内外性能化设计应用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提出了“以性能为基础的消防安全设计方法”(performance——basedfiresafety
design
method,以下简称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概念以来,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以及北欧等发达国家政府先后投入大量研究经费积极开展了消防性能化设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南非、埃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开展了这方面研究工作。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行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英国于1985年颁布了第一部性能化防火规范,包括防火规范的性能化修改,新规范规定“必须建造一座安全的建筑”,但不详细确定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新西兰1991年的建筑法案对建筑监督立法体系进了彻底调整,于1992年了性能化的《新西兰建筑规范》,新规范中保留了处方式的要求,并作为可接受的设计方法,于1993年强制执行。1993~1998年,继续开展了“消防安全性能评估方法的研究”,制定了性能化建筑消防安全框架;其中功能要求包括防止火灾的发生、安全疏散措施、防止倒塌、消防基础设施和通道要求以及防止火灾相互蔓延五部分。
瑞典于1994年了新的包含有性能化设计内容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澳大利亚于1996年颁布了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的《澳大利亚建筑设计规范》(《BuildingCodeof
Australia》,简称"BCA"),并自1997年7月1日起,在各州政府陆续推行。
巴西于1999年颁布了新的《钢结构防火设计》和《对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的要求》两部标准。这是南美首次制定的建筑标准,由SaoPaulo大学、Mi—nasGerais大学和OuroPreto大学编制。标准中引入了如时间计算方法与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其他消防安全工程设计方法等性能化的新概念,允许建筑物的火灾安全根据其火灾荷载、建筑物高度、建筑总面积以及灭火设备的安装与否等条件确定,而对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做要求。
日本政府于1998年6月对《建筑基准法》进行了修订,引入了一些有关性能化设计的内容,并于2000年6月施行;另外,还于2003年8月开始对《消防法》进行修订,计划于2005年施行。
加拿大于2001年了性能化的建筑规范和防火规范,其要求将以不同层次的目标形式表述。
美国也于2001年了《国际建筑性能规范》和《国际防火性能规范》。
目前,已有不少于13个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英国、日本、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西班牙、瑞典和美国)采用或积极发展性能化规范和基于规范结构形式下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国也正在加紧性能化设计方法的研究和性能化设计规范的制定。公安部所属消防研究所承担了几项有关性能化设计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如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承担的“建筑物性能化防火设计技术导则”的研究和制定,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承担的“高层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安全评估技术研究”等。
6推行性能化设计方法是一个逐步过程
尽管建筑物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有很多优点,作为性能化设计技术的基础一“火灾模型”在性能化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们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还不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部门的人员都不太了解这种新的设计方法。
有人曾对美国、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的建筑管理人员在对待性能化设计和处方式设计在能否保证建筑消防安全,以及火灾模型是否足以支持性能化设计的态度进行了一个调查,并进行了比较。发现半数以上的管理人员认为性能化设计不能保证建筑的安全,三分之二以上的管理人员认为处方式设计能保证建筑的安全,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认为火灾模型不足以支持性能化设计。调查结果参见表1。
世界各国几乎都存在着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人员对性能化设计技术还存在一个从初步认识、深入了解到最终肯定的意识转变过程。
另外,对于采用性能化方法设计的建筑,如何正确地评估其消防安全性方面也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有待解决。
7展望
性能化消防设计已成为世界性建筑消防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发展将大大促进消防安全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成本效益的最优化,并将产生十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管目前还有许多人不太理解和排斥使用它,但我们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肯定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行列中来。据日本方面的统计,采用性能化方法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正在逐年增加。
我国也应该加快性能化规范及配套技术的研究步伐,充分发挥性能设计的优越性。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促进性能化设计技术的发展:
(1)加强各种火灾预测模型和火灾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拓展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空间。
(2)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究,规范材料性能参数,建立和完善消防数据库,提供准确的性能化指标,为性能化应用积累基础性数据。
(3)深入研究火灾规律、火灾情况下建筑内人员逃生规律和构件变化规律,为各种火灾模型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并拓展计算机技术在消防中的应用。
(4)积极向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人员介绍性能化设计方法,使他们从认识、理解并自觉接受性能化设计方法。
(5)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性能化设计指南,使建筑设计师能尽快地掌握性能化设计方法的使用。
(6)制定性能化消防设计规范,为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提供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田玉敏.论“性能化”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3,(7).
[2]肖学锋.发展性能化防火设计,迎接加入WTO的挑战.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5).
[3]SFPE性能化消防分析和设计工程指南.
[4]倪照鹏.国外以性能为基础的建筑防火规范研究综述.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1,(10).
[5]国外建筑物性能化设计研究译文集.消防安全工程工作组编,2001.
[6]T.Tanaka.性能化消防案例设计标准和用于评估的FSE工具.国外建筑物性能化设计研究译文集.消防安全工程工作组编.
篇10
1.2工作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某些基层防汛抗旱工作人员的档案归乡镇管理,属于地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基层地区并没有建立专门的水利站,社区街道也没有设置相关的防汛抗旱办公机构。在一些调查中发现,由于体制上的欠缺,很多地区的水利工作人员较少,地区仅有几个工作人员,需要相互调配,根本无法满足地区的防汛抗旱工作需求。
1.3基层地区人员欠缺严重
我国基层抗旱存在严重问题与基层缺乏技术人员有直接关系。多年来,很多基层防汛抗旱都存在着“凑”的现象,有些区县的常规防汛工作都是由一个人完成的,很多乡镇、街道都没有专门的防汛办公室,仅有少数水利人员也是身兼数职,不能兼顾。
1.4基层防汛抗旱服务体系建设缺乏资金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基层防汛抗旱工作最大的缺陷就是资金投入不足。基层的常规防汛专项资金无法落实,基层防汛的项目经费微乎其微,加之近几年我国对基层防汛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没有资金保证,预算编制没有保证专业人员操作,导致很多具体工作无法落实代为,致使工作人员产生消极情绪。此外,也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很多基层防汛抗旱设备简陋老化,根本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如何完善基层防汛抗旱服务体系建设
2.1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目前,我国基层防汛抗旱管理体制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工作的有效开展。所以,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我国现实情况,结合各个地区防汛抗旱工作的实际需求,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建立乡镇级和街道防汛办公室。增加人员储备,落实以岗定人,同时要求抗旱防汛工作人员不参与乡镇、街道的其他工作。
2.2从思想上重视基层防汛抗旱工作
基层防汛抗旱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财产安全,是一项艰巨的民生工程。要想做好基层防汛抗旱工作,上级领导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这种重视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相关部门领导必须制定一套完善的基层防汛抗旱工作考核制度,让工作落实到具体,要坚持做到从领导到基层人员都要克服侥幸心理,做到未雨绸缪,全面掌握防汛抗旱工作。
2.3政府增加财政投入
实践证明,只有落实一定的防汛专项经费,才能确保各种预案落实有资质的机构来做,从而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及非工程措施的真正落实;同时,地方政府务必要把防汛专项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保证防汛工作的正常开展。上级主管部门每年应列出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非工程措施的建设,应像重视工程措施一样重视非工程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基层防汛抗旱工作的作用。
2.4建立健全防汛抗旱体系
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4个层次上,抓紧制订立法计划,积极开展工作,当前要抓紧出台《洪水影响评价管理条例》《蓄滞洪区管理条例》等防汛抗旱法规。督促有关省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沿海地区房屋建设的防台风标准,制定、落实船只回港避风期问管理制度,建立台风防御工作评估制度。
篇11
1、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
(1)建筑物长度过长, 超过温度变形的允许长度, 未设伸缩缝, 导致建筑物的墙体产生裂缝。
(2)建筑物的台阶、平台、窗井, 地下建筑及建筑基础, 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管线以外的其它地下管线突入道路红线。
(3)通道高度不够, 特别是楼梯底、梁底高度不够, 住宅楼梯扶手、阳台、外廊、室内回廊、上人屋面、室外防护栏杆高度不够, 放置花盆处未采取防坠措施, 外窗窗台距楼面、地板的净高低于 0.9 m 时, 未设防护设施, 容易出事故。
(4)不能满足使用功能要求或使用不便, 常见的是在住宅设计中, 厨房及卫生间没有直接采光和自然通风; 客厅朝向不好, 无直接采光, 而且开门洞口过多, 交叉干扰大, 使用十分不便。
(5)有的设计建筑住宅达不到采光标准的规定。
(6)住宅设计有的卫生间门直接开向起居室 (厅) 或厨房, 卫生间直接布置在下层住户的卧室、起居室和厨房的上层。
(7)无直接采光的餐厅、过厅等, 其使用面积大于 10m2。
(8)在建筑设计的说明中未能注明外门窗保温性能和气密性能的级别要求。
(9)安全出入口和疏散楼梯的数量、疏散、防火门开启门方向、大房间和地下室的出口设置不够, 未能严格执行防火规范的规定。
2、结构设计方面的问题
(1)结构设计说明中对混凝土构件的环境类别, 钢筋的保护层厚度, 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 不注明或注明不准确。以及未注明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 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2)无地质勘察资料或资料不全, 仅凭经验设计, 使基础设计偏离实际, 产生了不均匀沉降, 导致房屋开裂。
(3)独立基础 (尤其是高杯基础) 没有考虑基础粱两端的搁置长度, 有时独立基础在基础粱粱端的相应标高低于粱底标高较多。还有一些设计门式支撑柱构件, 底部不能全部落在混凝土基础上或基础梁上。
(4)设计条形基础时, 未能考虑纵横墙交叉处的重叠问题, 对重叠部分未做设计处理。因此所得的基础面积实际上小于上部结构所需要的基础面积, 造成重叠范围内的部分墙体开裂。
(5)地下室防水混凝土往往未注明限制裂缝宽度和裂缝不得贯通的要求。
(6)有的设计漏算标准荷载, 活荷载取值不准确, (楼梯、走廊、上人层面等) 很容易出工程质量问题。
(7)有的多层砖混结构, 内墙小承重砖垛未注意验算,结果强度严重不足; 有的忽略了楼板上的隔墙和风道荷载,造成楼板承载力不够。
(8)构造柱的设置不符合抗震规范的规定, 未沿整个建筑物高度对正贯通。有的接梯间未布置封闭圈梁, 尤其一些门窗洞以上未设圈梁, 部分楼梯荷载集中压在钢箭砖过粱上, 使结构局部承压不够。
(9)外露女儿墙、挑檐未按要求设置伸缩缝, 使墙体或挑檐由于温度的变化产生裂缝。
(10)对挑梁、雨篷、阳台等悬挑构件, 在最不利荷载组合下的稳定性验算和有关梁的抗扭强度验算不齐全。
(11)框架结构填充墙超长或超高, 未按规定采取措施,使墙体产生开裂。
3、其它方面的问题
(1)建筑构造与结构构造之间标高不一致。分尺寸与总尺寸不吻合, 管线之间相互打架。
(2)结构、管道、设备与建筑构件在立体空间中相碰。
(3)结构构件在立体空间中相碰。如: 地基梁横在排水沟中, 两平行方向相邻且平面位置部分重叠的基础梁在上下方向有部分置叠。
(4)建筑材料等级不明确或标注不全、标高标注不全,未预留设备安装洞。预留洞、预埋件尺寸规格标注不清等。
4、采取的技术措施
多年工作的实践, 建筑设计中产生常见的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是设计人员对国家现行的设计规范、规定和技术标准学习不够, 领会不深, 不能做到运用自如。有的设计人员为追求进度, 忽视质量, 出现了错、漏、碰、缺等现象。有的则属于单位管理不严, 审校人员把关不认真、草率签字出图。为此, 应采取以下相应技术措施:
(1)加强技术管理。重点加强对强制性标准条文的学习、设计规范、技术措施的学习。对新参加工作并从事设计的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并在技术上严格要求。
(2)建立严格审核制度。要使校对人、审核人首先树立质量意识, 切实负责, 严格把好设计质量关。建立健全审、校、设计质量责任制。
(3)严格工序质量管理。对任何一项工程都必须按照工序要求“事先指导、中间检查和事后总结”。一定要把设计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不合格的图纸绝不能出图、交付施工使用。
(4)定期举行质量分析, 将设计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形成技术文件, 使每位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引起重视, 真正做到事前预防。
篇12
如果说纳米技术使新材料的研究起到了革命性飞跃,那么也可以说性能化设计方法将开创消防科技的新局面。
消防设计目前有两种设计思想,一种是传统的“处方式设计方法”,其基于场所类型进行设计考虑;另一种是“性能化设计方法”,它立足于危害分析及火灾假想,对于解决超越法规或现行法规无法解决的复杂建筑的消防设计具有很大意义。
由于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方法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所以很快成为建筑防火的一种新理念,并将发展成为建筑防火技术领域里一个全球性发展潮流,受到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性能化消防设计的概念
性能化消防设计是建立在消防安全工程学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与方法,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用途和内部可燃物等方面的具体情况,由设计者根据建筑的各个不同空间条件、功能条件及其它相关条件,自由选择为达到消防安全目的而应采取的各种防火措施,并将其有机地组合起来,构成该建筑物的总体防火安全设计方案,然后用已开发出的工程学方法,对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定量的预测和评估,从而得到最优化的防火设计方案,为建筑结构提供最合理的防火保护。
与“处方式”设计相比较,性能化设计方案更关注是否能够实现“保证人员疏散和灭火救援不受火灾烟气影响”这一“目的”,而不是拘泥于满足规范要求的最低排烟量。性能化的消防设计方案通过科学的论证,能够提供比之处方式的消防规范更为安全的设计表现效果,比较起来,性能化设计方案具有设计成本有效性,设计选择多样性及设计效果更为优化性的特点。
性能化消防设计的两个关键点,第一是确认危害,第二是明确设计目标。具体来说,它针对建筑物的特点,建筑物内人员特点,建筑物内部操作方式,建筑物外部特征,消防灭火组织特点等。从而针对每种危害或者每个设计区域选择设计方法及评估方法。这种设计方法突破了传统设计针对建筑物结构类型、相应的层高及面积的限制,同时提供了更加灵活而有效的设计选择性。
性能化消防设计包括确立消防安全目标,建立可量化的性能要求,分析建筑物及内部情况,设定性能设计指标,建立火灾场景和设计火灾,选择工程分析计算方法和工具,对设计方案进行安全评估,制定设计方案并编写设计报告等步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物可能发生的火灾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典型火灾场景下火灾及烟气的发展蔓延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因此计算的工作量以及各类基础数据的需要量非常大,往往需要采用计算机火灾模拟软件等分析和计算工具。
3性能化消防设计的流程
性能化设计利用火灾科学和消防安全工程建立设计指标,评估设计方案;并利用火灾危害分析和火灾风险评估建立从总体目标和功能目标到火灾场景等领域内所需要的参数。性能化的消防安全设计是一种可以对诸如非工程参数(如人在火灾中的行为和反应)进行定义的工程过程。
4建筑物性能化消防设计的内容
建筑物的性能化消防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设计内容:一是保证建筑内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设计,二是保证建筑构件耐火的性能设计。
人员安全疏散的性能设计是从建筑内人员安全方面进行考虑的,通过综合考虑各种火灾因素对人员逃生的影响,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来保证建筑物内人员的火灾安全性,从而防止人员伤亡。其性能化的设计准则是:烟层下降高度和烟气浓度达到人不能忍耐的时间大于人员安全疏散所需的时间。
构件耐火的性能化设计是从建筑物的稳定性方面进行考虑的,通过分析建筑构件在火灾中的反应,采用性能化的设计方法来保证建筑物结构的火灾稳定性,从而防止建筑物的倒塌。其性能化设计准则是:火灾持续时间小于构件的耐火时间。
5国内外性能化设计应用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英国提出了“以性能为基础的消防安全设计方法”(performance——basedfiresafety
design
method,以下简称性能化防火设计)的概念以来,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以及北欧等发达国家政府先后投入大量研究经费积极开展了消防性能化设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南非、埃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都纷纷开展了这方面研究工作。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行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英国于1985年颁布了第一部性能化防火规范,包括防火规范的性能化修改,新规范规定“必须建造一座安全的建筑”,但不详细确定应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新西兰1991年的建筑法案对建筑监督立法体系进了彻底调整,于1992年了性能化的《新西兰建筑规范》,新规范中保留了处方式的要求,并作为可接受的设计方法,于1993年强制执行。1993~1998年,继续开展了“消防安全性能评估方法的研究”,制定了性能化建筑消防安全框架;其中功能要求包括防止火灾的发生、安全疏散措施、防止倒塌、消防基础设施和通道要求以及防止火灾相互蔓延五部分。
瑞典于1994年了新的包含有性能化设计内容的建筑防火设计规范。
澳大利亚于1996年颁布了性能化防火设计规范的《澳大利亚建筑设计规范》(《BuildingCodeof
Australia》,简称"BCA"),并自1997年7月1日起,在各州政府陆续推行。
巴西于1999年颁布了新的《钢结构防火设计》和《对建筑构件耐火极限的要求》两部标准。这是南美首次制定的建筑标准,由SaoPaulo大学、Mi—nasGerais大学和OuroPreto大学编制。标准中引入了如时间计算方法与风险评估方法以及其他消防安全工程设计方法等性能化的新概念,允许建筑物的火灾安全根据其火灾荷载、建筑物高度、建筑总面积以及灭火设备的安装与否等条件确定,而对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不做要求。
日本政府于1998年6月对《建筑基准法》进行了修订,引入了一些有关性能化设计的内容,并于2000年6月施行;另外,还于2003年8月开始对《消防法》进行修订,计划于2005年施行。
加拿大于2001年了性能化的建筑规范和防火规范,其要求将以不同层次的目标形式表述。
美国也于2001年了《国际建筑性能规范》和《国际防火性能规范》。
目前,已有不少于13个国家(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法国、英国、日本、荷兰、新西兰、挪威、波兰、西班牙、瑞典和美国)采用或积极发展性能化规范和基于规范结构形式下建筑防火设计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国也正在加紧性能化设计方法的研究和性能化设计规范的制定。公安部所属消防研究所承担了几项有关性能化设计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如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承担的“建筑物性能化防火设计技术导则”的研究和制定,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承担的“高层建筑性能化防火设计安全评估技术研究”等。
6推行性能化设计方法是一个逐步过程
尽管建筑物消防性能化设计方法有很多优点,作为性能化设计技术的基础一“火灾模型”在性能化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它们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还不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部门的人员都不太了解这种新的设计方法。
有人曾对美国、中国香港和澳大利亚的建筑管理人员在对待性能化设计和处方式设计在能否保证建筑消防安全,以及火灾模型是否足以支持性能化设计的态度进行了一个调查,并进行了比较。发现半数以上的管理人员认为性能化设计不能保证建筑的安全,三分之二以上的管理人员认为处方式设计能保证建筑的安全,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认为火灾模型不足以支持性能化设计。调查结果参见表1。
世界各国几乎都存在着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人员对性能化设计技术还存在一个从初步认识、深入了解到最终肯定的意识转变过程。
另外,对于采用性能化方法设计的建筑,如何正确地评估其消防安全性方面也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有待解决。
7展望
性能化消防设计已成为世界性建筑消防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发展将大大促进消防安全设计的科学化、合理化和成本效益的最优化,并将产生十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管目前还有许多人不太理解和排斥使用它,但我们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有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肯定性能化设计方法的行列中来。据日本方面的统计,采用性能化方法进行消防设计的建筑正在逐年增加。
我国也应该加快性能化规范及配套技术的研究步伐,充分发挥性能设计的优越性。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促进性能化设计技术的发展:
(1)加强各种火灾预测模型和火灾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拓展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空间。
(2)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究,规范材料性能参数,建立和完善消防数据库,提供准确的性能化指标,为性能化应用积累基础性数据。
(3)深入研究火灾规律、火灾情况下建筑内人员逃生规律和构件变化规律,为各种火灾模型的建立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并拓展计算机技术在消防中的应用。
(4)积极向建筑设计师和建筑管理人员介绍性能化设计方法,使他们从认识、理解并自觉接受性能化设计方法。
(5)出台可操作性强的性能化设计指南,使建筑设计师能尽快地掌握性能化设计方法的使用。
(6)制定性能化消防设计规范,为性能化设计方法的应用提供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篇13
直击雷和感应雷是雷电入侵建筑物内电气设备的两种形式。直击雷是雷电直接击中线路并经过电气设备入地的雷击过电流;感应雷是由雷闪电流产生的强大电磁场变化与导体感应出的过电压,过电流形成的雷击。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规定,建筑物的防雷区划分为LPZOA,LPZOB,LPZ1,LPZn+1等区(各区的具体含义本文不再赘述)。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分区,是为了规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雷击电磁脉冲的严重程度和等电位联结点的位置,从而决定位于该区域的电子设备采用何种电涌保护器在何处以何种方式实现与共同接地体等电位联结。
建筑物直击雷的保护区域为LPZOA区,其保护设计已为电气设计人员所熟知,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设计由避雷网(带),避雷针或混合组成的接闪器,立柱基础的钢筋网与钢屋架,屋面板钢筋等构成一个整体,避雷网通过全部立柱基础的钢筋作为接地体,将强大的雷电流入大地。建筑物感应雷的保护区域为LPZOB,LPZ1,LPZn+1区,即不可能直接遭受雷击区域;感应雷是由遭受雷击电磁脉冲感应或静电感应而产生的,形成感应雷电压的机率很高,对建筑物内的电气设备,尤其低压电子设备威胁巨大,所以说对建筑物内部设备的防雷保护的重点是防止感应雷入侵。由感应雷产生的雷电过电压过电流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1)由供电电源线路入侵;高压电力线路遭直击雷袭击后,经过变压器耦合到各低压0.38KV/0.22KV线路传送到建筑物内各低压电气设备;另外低压线路也可能被直击雷击中或感应雷过电压。据测,低压线路上感应的雷电过电压平均可达10KV,完全可以击坏各种电气设备,尤其是电子信息设备。(2)由建筑物内计算机通信等信息线路入侵;可分为三种情况:①当地面突出物遭直击雷打击时,强雷电压将邻近土壤击穿,雷电流直接入侵到电缆外皮,进而击穿外皮,使高压入侵线路。②雷云对地面放电时,在线路上感应出上千伏的过电压,击坏与线路相连的电器设备,通过设备连线侵入通信线路。这种入侵沿通信线路传播,涉及面广,危害范围大。③若通过一条多芯电缆连接不同来源的导线或者多条电缆平行铺设时,当某一导线被雷电击中时,会在相邻的导线感应出过电压,击坏低压电子设备。(3)地电位反击电压通过接地体入侵;雷击时强大的雷电流经过引下线和接地体泄入大地,在接地体附近放射型的电位分布,若有连接电子设备的其他接地体靠近时,即产生高压地电位反击,入侵电压可高达数万伏。建筑物防直击雷的避雷引入了强大的雷电流通过引下线入地,在附近空间产生强大的电磁场变化,会在相邻的导线(包括电源线和信号线)上感应出雷电过电压,因此建筑物避雷系统不但不能保护计算机,反而可能引入了雷电。计算机网络系统等设备的集成电路芯片耐压能力很弱,通常在100伏以下,因此必须建立多层次的计算机防雷系统,层层防护,确保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由此可见,对建筑物内各电气设备进行防感应雷保护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设计的合理与否,对电气设备的安全使用与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在感应雷的防护当中,电涌保护器的使用已日趋频繁;它能根据各种线路中出现的过电压,过电流及时作出反应,泄放线路的过电流,从而达到保护电气设备的目的。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4条规定:电涌保护器必须能承受预期通过它们的雷电流,并应符合以下两个附加要求:通过电涌时的最大钳压,有能力熄灭在雷电流通过后产生的工频续流。即电涌保护器的最大钳压加上其两端的感应电压应与所属系统的基本绝缘水平和设备允许的最大电涌电压协调一致。
现在,我们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录六规定的各类防雷建筑物的雷击电流值进行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放电电流的选择。
一、一类防雷建筑物
1、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录六规定,其首次雷击电流幅值为200KA,波头10us;二次雷击电流幅值为50KA,波头0.25us;根据图1,全部雷电流i的50%按流入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计,另外50%按1/3分配于线缆计);首次雷击:总配电间第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200*50%/3/3=11.11KA;后续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50*50%/3/3=2.78KA;如果进线电缆已经进行屏蔽处理,其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的分流值将减低到原来的30%,即11.11KA*30%=3.3KA及2.78KA*30%=0.8KA,而在电涌保护器承受10/350us的雷电波能量相当于8/20us的雷电波能量的5~8倍,所以选择能承受8/20us波形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放电电流为11.11*8=88.9KA;即设计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100KA,以法国SOULE公司产品为例,选用PU100型。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7条规定,该级电涌保护器应在总配电间处安装,即在LPZOA,LPZOB与LPZ1区的交界处安装。
2、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8,第6.4.9条规定,在分配电箱处,即在LPZ1与LPZ2区的交界处安装电涌保护器,其额定放电电流不宜小于5KA(8/20us),故此处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40KA,额定放电电流为10KA;以法国SOULE公司产品为例,选用PU40型。
二、二类防雷建筑物
1、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录六规定,其首次雷击电流幅值为150KA,波头10us;二次雷击电流幅值为37.5KA,波头0.25us;根据图1,全部雷电流i的50%按流入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计,另外50%按1/3分配于线缆计;首次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150*50%/3/3=8.33KA;后续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的分流值为37.5*50%/3/3=2.08KA;如果进线电缆已经进行屏蔽处理,其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的分流值将减低到原来的30%,即8.33KA*30%=2.5KA及2.08KA*30%=0.6KA,而在电涌保护器承受10/350us的雷电波能量相当于8/20us的雷电波能量的5~8倍,所以选择能承受8/20us波形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放电电流为8.33*8=66.6KA;即设计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65KA,以法国SOULE公司产品为例,选用PU65型。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7条规定,该级电涌保护器应在总配电间处安装,即在LPZOA,LPZOB与LPZ1区的交界处安装。
2、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8,第6.4.9条规定,在分配电箱处,即在LPZ1与LPZ2区的交界处安装电涌保护器,其额定放电电流不宜小于5KA(8/20us),故此处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40KA,额定放电电流为10KA;以法国SOULE公司产品为例,选用PU40型。
三、三类防雷建筑物
1、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附录六规定,其首次雷击电流幅值为100KA,波头10us;二次雷击电流幅值为25KA,波头0.25us;根据附图1,全部雷电流i的50%按流入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接地装置计,另外50%按1/3分配于线缆计;首次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100*50%/3/3=5.55KA;后续雷击:总配电间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分流值为25*50%/3/3=1.39KA;如果进线电缆已经进行屏蔽处理,其每根供电线缆雷电流的分流值将减低到原来的30%,即5.55KA*30%=1.7KA及1.39KA*30%=0.4KA,而在电涌保护器承受10/350us的雷电波能量相当于8/20us的雷电波能量的5~8倍,所以选择能承受8/20us波形电涌保护器的最大放电电流为5.55*8=44.4KA;即设计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40KA,以法国SOULE公司产品为例,选用PU40型,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7条规定,该级电涌保护器应在总配电间处安装,即在LPZOA,LPZOB与LPZ1区的交界处安装。
2、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2000年版)第6.4.8,第6.4.9条规定,在分配电箱处,即在LPZ1与LPZ2区的交界处安装电涌保护器,其额定放电电流不宜小于5KA(8/20us),故此处应选用电涌保护器SPD的最大放电电流为40KA,额定放电电流为10KA;以法国SOULE公司产品为例,选用PU40型。
在供电线路中,电涌保护器的具体安装以较常用的TN-S系统,TN-C-S系统,TT系统为例,示意如下:
1)TN-S系统过电压保护方式
2)TN-C-S系统过电压保护方式
3)TT系统过电压保护方式
综上所述可见,在防雷保护设计中,总的防雷原则是采用三级保护:1、将绝大部分雷电流直接引入地下基础接地装置泄散;2、阻塞沿电源线或数据、信号线引入的过电压;3、限制被保护设备上浪涌过电压幅值(过电压保护)。这三道防线,缺一不可,相互配合,各行其责。目前通常作法是以下三点:
1)建立联合共用接地系统,形成等电位防雷体系
将建筑物的基础钢筋(包括桩基、承台、底板、地梁等),梁柱钢筋,金属框架,建筑物防雷引下线等连接起来,形成闭合良好的法拉第笼式接地,将建筑物各部分的接地(包括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直流工作地,防雷接地)与建筑物法拉第笼良好连接,从而避免各接地线之间存在电位差,以消除感应过电压产生。
2)电源系统防雷
以建筑物为一个供电单元,应在供电线路的各部位(防雷区交接处)逐级安装电涌保护器,以消除雷击过电压。
3)等电位联结系统
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局部修订条文)明确规定,各防雷区交接处,必须进行等电位联结;尤其建筑物内的计算机房等弱电机房,遭受直击雷的可能性比较小,所以在此处除采取电涌保护器进行感应雷防护外,还应采用等电位联结方式来进行防雷保护,本文不再叙述。
作为电气设计人员都非常清楚,建筑物的防雷保护设计是一项既简单又繁琐的内容,但对建筑物的安全使用,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还有待于各位电气设计人员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同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善为谋划,精心设计。本文仅此设计作了一点粗浅的探讨,所以文中不足之处,望同行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