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审计案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审计案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审计案例

篇1

一、风险管理理论框架

风险管理理论发展至今,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专业机构、团体、研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理论派别。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来源于美国COSO委员会制定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

二、公司简介

某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肉制品生产企业之一,其产品包括冷鲜肉、冷冻肉、以及以猪肉为主的低温肉制品、高温肉制品。

集团总部设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拥有多处冷鲜肉、冷冻肉生产基地及深加工肉制品生产基地。集团拥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以其独有的技术方法,研制出一系列符合消费者口味的优质产品。基于肉制品业务的经验,集团于1997年开展冷鲜肉和冷冻肉业务。2002、2003年,冷鲜肉、冷冻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位列中国大陆第二名、第三名。低温肉制品,自2002年至2004年,其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中国大型零售商销售首位。

对某集团而言,企业的迅速壮大是成功的标志,但更是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作为一家迅速发展中的企业,集团深刻意识到专业化管理对于企业壮大的重要性。因此,集团时刻致力于强化企业的专业化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某集团风险管理流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风险管理文化

1. 存在的问题。某集团虽然在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上市,但其实质仍是一中国民营企业,该企业按照香港的《上市规则》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法治”的规章制度,但其“人治”的色彩非常浓厚。内部控制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力较弱。

2. 对策建议。在风险管理方面,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在全公司范围内自上而下进行一次风险管理的宣传、教育、培训,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应在培育风险管理文化中起表率作用。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进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风险意识,防止盲目扩张、片面追求业绩、忽视风险等行为的发生。加强员工法律素质教育,制定员工道德诚信准则,形成人人讲道德诚信、合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

(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1. 存在的问题。在公司现有的组织结构里,没有专职的风险管理机构。董事会下既没有设风险管理委员会,也没有设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职能由其他部门(如总经办、审计部、投资发展部)根据需要分散承担,由于风险管理职责不明确,缺少对各种风险的整合管理。

2. 对策建议。董事会就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对股东大会负责。 在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整合现有风险管理资源。明确总经理对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向董事会负责。总经理委托的高级管理人员负责主持全面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成立风险管理部,负责组织协调全面风险管理日常工作,除一至两个专职人员外,其他人员可暂由其他部门派人兼任。内部审计部门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三)风险识别、评估、排序

1. 存在的问题。现在进行重点管理的十三种风险,还是一年前管理层通过讨论识别、评估确认的,一年来没有重新进行识别、评估、排序。而一年来公司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识别的风险范围是否充分、评估排序是否恰当,亟需进行重新审视。

2. 对策建议。在进行风险管理宣传的同时,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发动公司所有员工对公司面临的风险和机会进行识别,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筛选出主要风险后,在管理层范围内对这些风险进行打分,评估重要性后排序。而对于识别出来的机会,管理层要考虑如何加以充分利用。

(四)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

1. 存在的问题。公司现有的针对十三种风险采取的防范措施几乎全部可归结为抑制与控制策略,以期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频率,缩小损失程度。这十三种风险范围之外的风险可以说是采取了风险接受策略。而对于风险规避策略、风险转移策略、风险利用策略则极少采用。在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的选择上显得比较保守,缺乏灵活性。而对于机会,则没有明确的策略进行利用。

2. 对策建议。在对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重新识别、评估后,在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抑制与控制、风险接受、风险利用等策略上灵活选择,可通过保险、契约、合同、金融工具等形式将风险转移出去。同时要对机会加以利用,并反映到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的制定上。

(五)风险管理监控与检查

1. 存在的问题。公司目前没有专职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监控,对风险管理的监控依赖于对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控的日报、月报系统,而在日报、月报内容中并无专门对风险管理情况进行报告。内部审计系统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偏重于财务审计、舞弊审计、经营管理审计,而对于风险管理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全面开展风险管理专项审计。高级管理层则没有对风险管理进行专门的监控与检查。

2. 对策建议。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管理专项审计,研究提出全面风险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开展监督与评价,出具监督评价审计报告。可结合例行审计、任期审计或专项审计工作一并开展风险管理审计;在日报、月报系统中增加对各单位风险管理状况自查报告的内容。高级管理层每年至少一次对风险管理状况进行评估。

(六)风险管理沟通与咨询

1. 存在的问题。公司缺乏专业的高水平的风险管理师,缺少专门的风险管理沟通渠道,而沟通与咨询存在于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这也是风险管理难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

2. 对策建议。公司公开招聘风险管理师,或聘请有资质、信誉好、风险管理专业能力强的中介机构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出具风险管理评估和建议专项报告,培训风险管理人员;在现有的信息系统中开辟专门的风险管理沟通渠道。

四、结语

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基业长青,必须对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地、全面地管理,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借鉴西方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理论、方法、工具,结合本企业具体实际情况,对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八个风险管理要素逐一进行分析和评价,查找问题和不足,对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识别、评估、排序、风险管理策略与方法、风险管理监控与检查、风险管理沟通与咨询等关键的风险管理流程采取措施不断完善,逐步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是解决风险管理问题的最佳实务。企业应当增强风险意识,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系统,为企业保驾护航,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劈波斩浪,远航。

篇2

内部审计介入风险管理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内部审计如何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二、相关标准释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风险管理标准(ISO31000)中将风险定义为“目标的不确定性影响”,并将“前后事件的因果联系”和“发生的可能性”作为一种广为使用的风险表达方式。该标准进一步指出,风险产生的影响是对预期目标的背离—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组织对识别风险因素和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感兴趣。为了确保组织运转的效率和效果,必须找到一种应对众多风险的办法。于是IIA将风险管理定义为:“识别、评估、管理和控制潜在事件或情况的过程,目的是为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认识到风险存在这一现实,因此,风险管理最大的挑战就是将风险控制在组织风险偏好的范围内。

2004年,COSO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RM-IF)》,其中将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在该框架中,将风险管理描述为8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以及监督。

关于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IIA在其2120号标准中指出,内部审计活动必须评估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为改善风险管理流程做出贡献。进一步地,IIA在其《国际专业实务框架(IPPF)》中了“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作用”的立场文件,在该文件中指出,内部审计在涉及风险管理事务中的角色,是向董事会提供组织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客观确认,以保证关键的商业风险得到恰当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系统被有效执行。为合理设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作用的边界,该文件还对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活动进行了分类。一是核心角色活动,代表内部审计的“鉴证”职能,包括:对风险管理流程提供确认;对风险是否适当评估提供确认,评估风险管理程序,评估主要风险的报告,检查关键风险的管理等。二是与保障相关的合法角色活动,代表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包括:促进风险识别和评估,培训风险反应能力,整合风险管理活动,强化风险报告,维护和发展风险管理框架,提供可供决策的风险管理策略等。三是不可以涉足的角色活动,包括:设定风险管理偏好,执行风险管理程序,提供风险应对决策,代表管理层执行风险应对措施,以及承担风险管理责任等。

三、捷蓝(Jet-Blue)航空公司的案例分析

捷蓝(Jet-Blue)航空公司是美国一家廉价航空公司,2002年首次公开募股并于纳斯达克上市,主要营运美国内陆航线和来往加勒比海、巴哈马和百慕大的国际航线。捷蓝航空是少数几家能在911事件之后维持盈利的美国航空公司之一,并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航空股份,现今市值已经达到数十亿美元。捷蓝航空的财务状况一直十分稳健,它的成功使它超越了老牌的低价航空公司—西南航空公司,获得很多证券分析员和新闻记者的赞赏。2010年6月,美国最为知名的市场调研机构J.D.Power and Associates 公布了《2009年北美航空公司满意度调查》的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捷蓝航空以810点(共1000点)的总满意度指数连续三年总体排名第一,并继2008年后再次获得低票价航空公司最高的客户满意度。

捷蓝航空公司于2000年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面对航空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各种商业风险,捷蓝航空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积极参与公司的风险管理,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作法是:

(一)辨识主要风险

内部审计部门必须首先要识别出哪些因素可能会妨碍企业达到其战略目标。

捷蓝航空公司的愿景是致力于创建一种新的航空公司类别:一家提供价值、服务和品位的航空公司。公司的战略目标是成为领先的、为顾客提供差异化产品和高质量顾客服务的廉价客运航空公司。公司未来5年将继续在低票价的情况下扩大盈利。

内部审计部门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参考和借鉴美国航空管理委员会的风险评价标准以及国际航空业的风险分类和列表,根据风险与公司价值链管理的相关性,总结归纳曾发生的风险事件,初步确定51项风险长名单。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公司内外部环境的研究分析、内部大量访谈和专家评估,初步确定22项主要风险。概括而言,这22项主要风险中(1)战略风险包括:兼并收购风险,运能规划风险;(2)外部风险包括:监管政策风险,石油市场风险,客户偏好风险,合同风险,自然灾害风险;(3)财务风险包括:资金管理风险、成本控制风险,分公司管控风险,融资结构风险;(4)合规性风险包括:信息披露风险,航线审批风险,关联交易风险;(4)运营风险包括:一体化调度风险,价格风险,物资采购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安全风险,航班准时风险,技术创新风险,新市场开发风险。

(二)确定风险评估的标准

在确定风险评估的标准时,主要考虑风险发生可能性标准,风险影响程度标准。内部审计部门制定的风险评估标准如表1所示。

(三)评估初始风险和管控有效性

内部审计部门综合运用穿行测试、个别访谈、问卷调查、专题研讨等方法进行风险评估。结合IIA红皮书(《国际专业实务框架(IPPF)》)的有关原则,内部审计部门确定的评估公式如下:

初始风险(或剩余风险)=风险发生可能性(概率值)×风险影响程度(评分值)

管控有效性=初始风险-剩余风险

其中,初始风险指未采取控制活动之前的风险;剩余风险指采取相应的控制活动之后的风险;管控有效性指目前风险应对策略的效果,管控有效性越高,剩余风险就越低。

评估结果如表2所示。

(四)绘制和分析风险坐标图

以初始风险为纵轴,以管控有效性为横轴,22种主要风险的风险坐标图如图1所示。

在图1中,A区域的初始风险较高,管控有效性也较高,属于持续关注的风险领域。B区域的初始风险较高,管控有效性较低,属于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C区域的初始风险较低,管控有效性较高,属于一般关注的风险领域。D区域的初始风风险较低,管控有效性也较低,属于加强关注的风险领域。

针对图1中的不同风险领域,内部审计部门提出了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共享、风险承担等多种风险应对策略。例如,对于区域B的兼并收购风险,为避免公司的业务增长过快,收购其他航空公司可能会危及公司的财务稳定,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并购尽职调查、可行性研究、董事会决议等风险降低的控制措施,并完善了相应的风险管控流程。

(五)进一步完善风险管控流程

在对风险适当分类的基础上,组织和督促相关负责部门进一步完善风险管控流程,每一项风险管控流程都包括:风险描述、风险控制点、控制活动和方法、自我评估方法、负责单位、参与单位等。

内部审计部门定期组织不同频次(从一年2次到三年1次不等)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对风险管理流程和管控措施进行测试和完善。

四、主要启示

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作为我国当前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制度性规范,在文件中强调了具备条件的企业可建立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即各有关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为第一道防线;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为第二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和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为第三道防线。这表明,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应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捷蓝航空公司的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既没有弱化也没有泛化,而是得到了适当的强化,对我国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第一,在案例中,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其鉴证职能,利用各种方式协助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实现。内部审计师提供的鉴证服务包括:一是风险管理过程,包括其设计和运行情况;二是对“主要”风险进行管理,包括控制的效果和应对措施;三是可靠、适当的风险评估及对风险和控制情况的报告。其中,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两种最重要的方式是:为主要业务风险已得到适当管理提供客观鉴证;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框架正在有效地运作提供鉴证。

第二,内部审计部门也承担了必要的咨询职能。包括:一是将内部审计分析风险和控制所用的工具与技术提供给管理层,作为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引入组织的倡导者,充分发挥其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对组织的总体认知方面的优势;二是提供建议,推动专题讨论会,指导组织风险和控制,促进共同语言、框架和理解的建立;三是作为协调、监督和报告风险的中心,协助管理者确定降低风险的最佳方式。

篇3

二、总体目标

围绕“质量提升”的总要求,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广卓越绩效管理理念,重点引导和推动我市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集群、省级以上名牌和规模以上企业以卓越绩效为导向,不断强化质量管理和管理创新,力争通过3年(2010年至2012年)的努力,全市企业的整体质量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确保管理水平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

2010年工作任务:加强引导,年内全市40%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有效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规模以上企业贯标率达10%(750家)以上;重点在电动自行车、现代物流产业建立市级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创建卓越绩效达标企业10家以上;培育争创“市长质量奖”企业累计达5家。

2011年工作任务:强化指导,年内全市60%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有效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规模以上企业贯标率达20%(1500家)以上;重点在生物医药、新材料产业建立市级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创建卓越绩效达标企业10家以上;培育争创“市长质量奖”企业累计达7家。

2012年工作任务:全面推进,年内全市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00%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规模以上企业贯标率达30%(2250家)以上;重点在集成电路、机光电产业建立市级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创建卓越绩效达标企业10家以上;培育争创“市长质量奖”企业累计达10家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积极推行首席质量官(CQO)制度

首席质量官是企业质量战略的首席成员。建立和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进一步落实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在更高层面上推进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质量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广大企业要把建立和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把优秀的质量管理人才推到质量管理的前沿,真正建立起企业的质量文化体系,要把建立和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作为企业质量人才建设的重要途径,制定切实有效的人才培训计划。职能部门要大力引导企业推进首席质量官制度建设,积极传播先进的质量理念,倡导企业建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引导质量管理人从质量经理人员向首席质量官拓展,推动企业质量文化建设。

(二)深化卓越绩效管理孵化载体建设

目前,我市拥有1个省级卓越绩效孵化基地和2个市级卓越绩效管理示范基地,为全市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合作交流平台。下一阶段,要积极探索和重点加强在全市重点产业集群以及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微电子、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中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扩大产业、行业覆盖面。要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企业的做法和经验,通过组织召开现场会、观摩会、研讨会,传授先进企业的典型事例,加快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全市的普及和推广步伐。

(三)全力推进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

市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推行卓越绩效管理的培训辅导工作,全力推进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要制定系统的、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要加强与大专院校、中介机构的联合与协作,建立完善卓越绩效管理培训师资队伍,积极实施“123”贯标工程,即: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10%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20%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2012年规模以上企业30%贯彻《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同时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管理层次,举办形式多样的质量管理知识培训活动,进一步扩大培训面。

(四)充分发挥“市长质量奖”的引领作用

要充分发挥“市长质量奖”对组织管理创新的引领、推动和服务作用,使之成为全社会参与管理创新的重要引擎,要有计划地将评奖范围从工商企业向对公共生活有重大影响的医疗教育机构、非营利组织和公共管理部门扩展,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探索行业应用模式,打造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业。要深化国内外交流,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管理创新机构,促进技术、管理和组织创新,提高创新成果转化和市场应用水平,形成具有无锡特色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双轮驱动发展道路。

(五)广泛开展“标杆对比”活动

篇4

    这些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破产管理人权责不明,容易导致出现法院超越职权行使管理人职责的情形;(二)清算程序并不规范,债权人权益难以得到充分实现;

    三、分析及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着力于完善我国破产管理人制度予以应对:

    (一)关于破产管理人的选任。破产法规定破产管理人由法院指定。这种选任方式固然有其优越性,如选任的及时性、权威性,可以保证破产管理人中立地执行职务等。但破产法显然忽视了债权人的权利。破产程序的发动和推进,特别是破产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行为,与债权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应该给予其表达意志的机会。而且,在破产管理人选任方面如果债权人无所作为,债权人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权也就形同虚设了。因此,在现有的体系下,应当规定破产管理人由法院指定的同时,赋予债权人会议以异议权,并提供程序上的保障。

    另外,在选任的时间上,我国采用的是破产受理主义,即在法院裁定受理破产案件的同时指定管理人。这样可以避免案件受理后债务人的财产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但该种设计,也在实际上剥夺了债权人异议权的行使。

    (二)设立临时管理人,并分程序规定执行不同职务的管理人制度,明确其各自的职责和任职条件。我国采取的指定破产管理人的方式体现了强烈的职权主义,漠视了债权人应享有的权利,不符合我国破产法的价值目标追求。结合破产管理人选任制度的完善,设立临时管理人制度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即由破产受理主义转向了破产宣告主义,既解决了债权人行使权利的程序问题,同时也符合指定管理人及时性的要求。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破产宣告之前和之后的管理人的职责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设立临时管理人制度,可以更能明确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不同阶段的职能和作用。

    另外,破产法规定了破产清算、整顿、和解等不同的三个程序,管理人在不同的程序中履行不同的职责,相应的对其履行职务所要求具备的资格、专业能力也不尽相同。如在重整程序中,管理人继续债务人的营业的,除去应具备有关的破产法律、财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其要具备经营管理的能力,否则就不可能管理好债务人的事业,达不到重整的目的。因此,在不同的程序中,管理人的职能是不同的,需要具备的资格、经验等也不相同,就有必要根据程序的需要,设置履行不同职能的管理人制度,并明确其相应的职责和任职条件等。

篇5

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作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企业生产运营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它将企业各类人才的基本信息工作履历书面化,更有利于人才的提升择用,是劳资分配、评定职称等的重要依据。所以,应提高企业人事档案的重视度及管理理念,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一、企业人事档案工作的现状

1.人员流动频繁,人事档案控制难。当今社会受市场经济影响,流动人员迅速增加,企业不重视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工作往往由人力资源部一名同事兼职负责。因为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人力资源部同事要负责各方面工作,不能及时更新人事档案,出现“有人无档”、“有档无人”等现象。此外,一些企业委托当地人才市场管理人事档案,这给人才的管理与利用、档案的转递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2.企业效益性致使企业对人事档案重视度低。人事档案只能起到企业内部服务的功能,不能为企业创造明显的效益,这就造成人事档案在一些企业中形同虚设。如果运用信息化手段使档案提供更好的服务,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只有服务好了,把人用好了,效益也会增加。

3.档案的不透明性使个人对人事档案认识度不够。一直以来人们对自己档案的概念只是一个牛皮档案袋,至于档案袋里的信息内容一无所知,自己的档案都是神秘陌生的,更谈不上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很多档案因为知晓度低,企业不重视,往往会成为“死档案”。在网络信息发达,提倡政务公开,信息公开的大环境下,档案的透明度也是档案管理中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人事档案在收集审核中遇到的问题

1.人事档案材料收集制度不完善,收集力度欠缺,审核不严。第一,全面完整的收集材料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严格审核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要体现档案的内在价值,必须重视档案管理和审核,健全收集归档制度,工作主动、及时。但目前很多企业未健全相关制度,收集也未按规章制度执行,往往造成档案的缺失和不全面;审核也只注重外观、格式,不注重档案内容,使得档案材料缺乏精度和准确性。第二,人事档案作为人事管理的信息资料,记录企业人员的工作、学习培训和晋升,是企业工作人员的证明和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目前来说,部分企业对人员档案工作审核不严格,监督不到位,出现档案造假、作弊的情况,导致企业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素质层次不齐,影响企业的发展。

2.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水平能力有限,不了解档案的重要性、管理方式和审核流程。档案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由人事部同事兼职,未经过专业培训,所以对档案的重要性、档案管理方式和档案审核流程都不了解,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档案工作中,就造成了档案入档材料审核不严,归档不及时,严重影响了档案利用水平。

三、人事档案在整理与利用时遇到的问题

1.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规范性不足。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存在法规滞后,方式单一,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手段落后等问题,整理归档的资料不全面、不准确,一些归档的材料内容形式极其相似,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

2.人事档案利用意识不足,利用价值不高。目前,社会普遍对人事档案的重视度不足,不重视人事档案记录,人为地造成了人员与其档案的分离,档案材料不完整,不能客观地反应本人的全貌,使得档案的利用价值降低。

四、对人事档案收集审核整理与利用如何改进的建议

1.遏制弄虚作假,确保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企业应完善档案管理体制,做好人事档案资料管理的搜集、整理和审核工作;企业应认识到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对人事档案进行分类管理,保证材料齐全,目录清晰和层次分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做好人事档案的利用和转递工作,实现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制度化;坚决遏制人事档案中弄虚作假的现象,从根源上杜绝信息失真。

2.加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市场人才机构的联系。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只有加强交流,保证交流渠道畅通,才能使人事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合理的运用,优化企业人才优化配置。加强与人才市场机构的联系,吸纳优秀人才,强化企业人才建设,提升企业人才软实力。因此,企业要建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与市场人才机构交流沟通的渠道,确保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发挥其职能和作用,推动企业发展。

3.规范档案制度,推广信息化人事档案管理体系。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应从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手段着手建立目录数据库,使人事档案得以规范化、标准化、可共享;增强人事档案的内在实用价值;建立相对开放式的人才档案信息服务网络,为人事档案现代化管理构建实用平台,这样既可以提高搜索人才效率也可以降低人事档案的社会管理成本。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做好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更是一个企业谋求长期发展,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需要。要想加强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就要意识到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并正视缺陷,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克服缺陷,积极探索档案现代化管理模式,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使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逐步地完善化和科学化,从而为企业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傅华.聚焦人事档案[J].中国档案,2003(4)

篇6

    二是职工问题难解决。大多数破产企业在申请破产之前就资不抵债多年,长期停产,长期拖欠职工工资、养老金、医疗保险金,职工生活非常困难。如有一家企业因早年红红火火,很多人争先恐后的到企业工作,更有不少的是一家人都在同一个企业工作,企业的兴衰直接关系到他们一家人的生活。企业如今要破产了,他们眼看饭碗不保一时难以适应,他们把所有目光和希望寄托在政府和法院身上。如何安置好职工并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要求,成为做好破产工作的难点。法律虽然规定了破产财产拨付破产费用后,优先清偿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但由于清偿率较低,满足不了职工的要求。 加上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破产企业职工的保障和再就业安置难度大,破产后职工的再就业和生活来源难以保障,且由于劳动能力不平衡等因素,下岗分流职工的安置难以统一,容易引起职工不满,致使破产企业职工问题成为社会一个不安定因素,容易引发事端,问题难以解决。

    三是法律关系难处理。绝大部分破产企业是经营多年的老企业,破产案件审理、清算涉及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与债权人、债务人之间的各类合同关系,还有和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交错的管理关系等,法律关系复杂。同时,现行有关破产法律、法规较少,可操作性差,破产程序的规范化程度不高。而企业破产政策性强,尤其是对涉及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生活保障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的解决,还未形成一套统一的、成形的规范程序,因而,使得破产案件法律关系的处理十分棘手。

    四是短时间内难结案。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根据法律规定,按照法定程序通知债权人,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组建清算组后,主要工作转移到清算组身上。清算组清理债权债务、变现以及公平合理分配破产财产工作,需要较长的时间,只有这些问题妥善解决后,法院才能结案,因此,大多数破产案件审理周期长,短时间内难结案。

    企业破产案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特别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稳定息息相关,审理难度大。笔者认为当前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要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备,政府在职工安置、社会医疗、养老保险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破产预案的提出,清算组的组成,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等都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参与,这些问题仅靠法院运用审判职能是解决不了的。 因此,破产案件的解决离不开政府,法院要积极与政府各职能部门协商,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使政府行政管理行为与法院司法行为紧密结合,形成合力,确保破产案件得到妥善处理。

    2、要加强对清算组工作的指导。清算组的工作是整个破产清算程序的主线。清算组不仅要负责接管破产企业,还要依法进行以实现清算为主的必要的民事活动,同时还要做好职工的稳定工作。清算组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破产案件的质量。因此,在选择责任心强、熟悉清算业务的人组成清算组, 健全清算组织机构的同时, 法院要不断加强对清算组工作的指导,对清算组人员进行适当的法律和业务培训,建立清算工作的例会制度和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指导清算组抓好清理债权债务、财产价格的认定和变现以及公平合理分配破产财产工作,及时纠正清算组越权或不当处置破产企业财产的行为,防止破产财产损失和资金流失,尽可能地提高清偿率,保护债权人的权益,确保破产清算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

    3、要增强清算组工作的透明度。在抓好对清算组工作指导的同时,要强化对清算工作的管理,控制清算过程中不必要的开支,将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拖欠工资和劳动保险金数额问题、对破产企业资产清算进展情况、破产清算费用开支等情况及时张榜公布,向职工和债权人公开征求意见,接受债权人和企业职工的监督。保证清算工作公开、公正、公平,保证透明度。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争取职工和债权人的理解和支持,使案件审理与清算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4、要做好企业职工的说服教育工作。 企业破产后,职工情绪波动较大,思想工作跟不上,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做好企业职工的说服教育工作尤为重要。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可运用广播、张贴告示等手段将有关破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告知广大职工,积极引导他们依法行使诉讼权利,自觉遵守诉讼秩序。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增强破产企业职工的法律意识、危机感和心理承受能力,转变就业观点,鼓励他们重新创造新的工作,提高职工对企业破产工作的认识,把思想工作做在前面,防患于未然。保证企业破产稳妥有序进行,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稳定。

篇7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省政府提请审议的条例草案符合上位法规定和我省实际情况,总结了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内容基本可行。现就条例草案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中小企业工作部门的职责问题

条例草案第四条对中小企业工作部门的职责作了规定,但该规定过于简单,为了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工作的开展,建议条例草案对该条文内容进行充实修改。一是中小企业工作部门的职责要与中小企业法和我省的三定方案相衔接,明确其为中小企业综合指导、协调和服务的主要职责。二是将第三条第二款内容移作该条文的第二款,使乡镇人民政府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责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职责相衔接。

二、关于中小企业的创业扶持问题

条例草案第二章创业扶持对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和发展都作了规定,总体上讲这些规定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但都比较原则。调研中市县普遍反映,规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建设用地,条例草案第十条规定的内容过于笼统。对于“鼓励投资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的规定,各地反映,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类型不同,生产厂房层高、层次要求都不相同,如仅建设标准厂房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而且根据我省块状经济的特点,迫切需要根据产业特色建设多层厂房,才能适应中小企业个性化的厂房需求。为解决中小企业用地紧缺的问题,还要多方着手,统筹用地。条例草案除规定建设符合产业特点的多层厂房外,还需从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行土地置换、统筹使用闲置土地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才能缓解中小企业用地的困难。因此建议对中小企业用地的条文作相应较具体的修改完善。另外,在创业准入方面条例草案第七条规定“对上述类型的初创小企业,可以按照行业特点降低注册资金限额。”由于修改后的公司法已大幅度降低了公司设立的准入条件,且此表述也不符合公司资产法定的原则。因此建议将该规定修改为“其注册资金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限额执行”,同时删去“具体办法另行制定”的规定。

三、关于中小企业资金支持问题

条例草案明确了省级财政预算中应当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但各地反映,一是希望比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在预算中设立中小企业科目,保证扶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安排。二是希望在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根据财政收入增长的情况,专项资金能逐步有所增加。三是希望除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外,还可以广泛吸纳捐赠等社会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因此,建议条例草案根据以上反映作修改补充。同时对乡(镇)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条例草案第十三条第二款中规定“财政充裕的乡(镇)人民政府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因“财政充裕”很难从量上界定,所以建议删去“财政充裕”,由于上款已规定“其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制订,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故该款可删去“并制定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一句。

四、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

目前我省中小企业仍存在融资难问题,除了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项目融资、债券发行等途径融资,缓解资金短缺外,建立担保和再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十三条提出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要求,建议条例草案中增加逐步推进落实以上意见的内容。同时由于我省中小企业数量多,担保机构又处于建立发展期,为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建议条例草案增加“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用于担保机构的建立、风险补偿或奖励”的内容,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关于中小企业市场开拓问题

中小企业不断增强开拓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条件,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建立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关系,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推进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促进生产向精、特、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中小企业要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不断提升企业层次和产品档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建议条例草案第六章市场开拓方面增加以上相关内容,并强调大企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条例草案第三十四条还规定了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原则,但按照“同等优先”的要求,中小企业较难获得优先,因此建议删去“同等”二字,修改为“政府采购应当按照公开、公平、优先的原则,向中小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以体现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六、关于职工培训问题

我省中小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其经营管理者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因此不但要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培训,更需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条例草案仅对职工培训作了规定,未对经营管理者培训作出规定,因此,建议增加相关内容。同时条例草案对培训经费的转引规定,一是规定不具体,不易操作;二是反映提取的教育经费,用于培训的不多,用于考察学习的比较多。因此建议增加依法提取和专款专用、按实列支的规定内容,以落实培训经费,保障中小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培训的方式方法也要不断改进,通过网络技术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建议在条例草案中增加相关内容。

篇8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166-02

审计课程是一门要求有较深理论功底的实践性课程,其先导课程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税务会计等,先导课程的掌握程度是能否学好审计课程的关键。由于先导课程都是实践性课程,因此,在探讨如何创新审计课程的教学时,必须联系到先导课程的学习和改革。本文试探讨如何创新审计课程教学,以对培养动手能力强、就业适应快和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技能型人才有所裨益。具体说来,高职审计课程教学创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打好先导课程基础

审计是一门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实践性学科,学生在对各门先导课程有较深了解和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还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熟悉各个工作环节,对整个工作流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他们才能大概知道存在错误的地方,也可以为风险导向审计和内部控制有效性测试提供有效的支持。

对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税务会计等这些先导性的基础课程,必须改变以往只重视理论授课,没有配套的实践操作课程或实践课程所占的比例比较小的情况。这类课程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比例应该为1:1左右,在搭配上最好是采取“做中学,学中做”方式,做到所学的理论即是所操作的实践,用所操作的实践去验证所学的内容。这样学生会觉得学得轻松有趣,教师会教得得心应手。目标明确的课堂教学往往更能收到显著效果,更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信心。当然,实践性课堂对教师的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要求教师非常熟悉整个操作环节和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对一些没有企业工作经验或较少相关经验和技能的教师来说,他们必须通过专项培训或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培养合格的师资过程中,教师的自觉主动性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主动学习,主动找企业实践,充分利用寒暑假的时间提高自己。比如,有的教师讲授税务会计课程,但从来未在企业做过相关的税费核算和纳税申报工作,这样要胜任实践性的报税课程是很难的,即使勉强完成了授课任务,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到企业或税务师事务所实践锻炼一段时间,完全掌握各个税种的特点、核算方法和申报程序,保证自己能够独立完成报税任务,教师往往就能上好税务会计课程,继而为学生日后学习审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先导课程的讲授内容要精心选择和编排,对于理论部分不宜讲得过于深奥,把握好“理论够用就好”的原则,而且对于所选择的理论部分内容必须做到与实践课程的内容有对应的关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理论来自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这一哲学思想,知道学习理论是为了掌握学科的一般规律。比如对于财务会计中折旧方法的讲授,一定要指出每一种方法的特点、对利润的影响和税务政策对折旧方法选择的限制,这样折旧就与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等课程中的成本、费用、利润、纳税调整等概念联系了起来,如此一来,以后学好审计课程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对于先导课程,其内容选择和难易程度的把握除要求专业团队的全体教师参与外,最好经本专业的指导委员会的企业专家审定,与目前企业的实际应用一致,保证学生所学即企业所用,与企业同步,与市场接轨。除可以选择一些国家示范性院校编写的特色性实践教材外,专业教师还可以自编一些校内特色教材,将理论和实践内容糅合在一起,在平时授课的分项训练上,保证每一门专业课都有一至二周的综合训练课,将一学期所学的理论内容和所有的操作环节通过一个或多个企业案例综合起来,仿真性地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

二、创新教学内容

以往的审计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应该全面改进审计教学方法,确立学生在审计课程的主体地位。可将“案例导人教学”、“工作任务导向”以及“单项+综合实操”等新方法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使得审计课程更具目标性、操作性和趣味性。应建设与时俱进的审计案例库,选择最新和最合适的案例。良好且规模合适的案例库建设需要一个积累过程,这要求专业团队教师不断学习和搜集,并与校外专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探讨每一个人选的案例。将案例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按范围分为国内案例和国外案例,按成功与否分为审计失败案例和审计成功案例,按内容分为政府审计案例、社会审计案例和内部审计案例,财务审计案例、效益审计案例以及财务舞弊案例、内部控制案例等,按作用分为理论启发型、实务操作型、理论实务综合型、课堂讨论型、课后自学型等。在建立案例库的基础上,教师要恰当使用案例。要用好案例,必须做到以下四点:一是选择适合教学环节的案例;二是控制好审计案例分析操作环节;三是引导案例讨论过程;四是做好案例的评价总结。

专业团队应结合所选用的理论教材选择或开发审计实践教材,将全部审计流程合理地设计成一系列的工作环节,每一工作环节都可以看成一项工作任务,保证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一个配套的案例,所有工作任务配套的例案综合起来就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客户的服务体系,形成一套健全的账簿体系和账务记录,具备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学习在一堂堂课程中就相当于为企业完成一项项的工作任务,在不断学到审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学生的学习信心、自主性和兴趣都将不断提高。这就是“项目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结合后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

除案例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结合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审计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校内建立“审计实训室”,安排手工审计实训课程和信息化审计实训课程。在手工实训课程中,准备好几套不用类型企业的完整账套,在这些账套中按审计环节设置不同的错误和舞弊在其中,由教师指导其完成其中一个账套的实际训练,学生自主地成立由3~5人组成的审计项目小组,确定每个组员的角色和任务,形成一个紧密协作的“32作团队”,完成其他账套的审计。教师做好启发式指导和考核评价。在信息化审计实训课程中,类似地设置一些在会计信息化下会计账套(同样含有各种形式的错误和舞弊),由学生通过审计软件去完成模拟审计工作。

另外,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给学生的个人电脑安装一些比较好的审计软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些已公布的上市公司中报或年报进行分析,形成并逐步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学校联系或自己联系的企业实习,这些企业包括但不限于会计师事务所和税务师事务所,通过接触到社会的实践性活动,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加强沟通协调能力。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到会计事务所做审计助理或到企业做财会类的工作。鼓励学生利用至少一个暑假来参与“社会大课堂”的学习,这必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

在学生学习审计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同时要强化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这是审计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审计环境的日益复杂及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增强,修订后的新执业准则体系不仅确立了鉴证业务的核心地位,而且愈加强调审计人员的诚信审计与职业道德素养。审计职业道德规范是审计职业人员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也是树立审计人员良好形象的关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提高从业所需的执业能力和沟通能力外,还必须加强对职业道德规范及法律责任基础知识的学习,通过一些典型案件的分析,增强职业道德自律意识,认识到诚信就是审计职业的生命。

三、改进教学手段

改变目前“以教师教,以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创造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就必须运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互动教学模式。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的要点有:

(一)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

以往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往往是自己即是“导演”,又是“编剧”,还是“演员”,学生只是消极被动的“观众”。教得好的教师只不过是因为此三者角色扮演得好而已,学生的好评往往也只是相当观众评委的评价罢了,没有深度参与到“学习”这一大剧之中,因而收获也只是肤浅的。而真正好的教师应该是优秀的“导演”和“编剧”,善于调动“演员”(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剧本”(即教学大刚和教材)导演学生完全进入自己角色,完成规定的学业要求,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技巧和极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必须掌握行为组织学和心理学知识,全面掌控课堂内外,让学生燃起极高的学习热情。

(二)教师要掌握足够的教学素材并对素材十分熟悉

教学素材,如教材、实训指导书、教学案例等相当于剧本,优秀的教师要求本身就是这些“剧本”的编剧,或即使这些素材不是教师本人自己编写的,也要求作为“课堂剧”导演的教师对这些“剧本”非常熟悉。一个高超的导演一定会对所要导演的剧本了如指掌的,同样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对教材、指导书和教学案例十分熟悉,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具有宽广的学科背景知识和深厚人文科学素质。因此,教师平时必须加大备课力度,深度挖掘案例背后的学科意义。

(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并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完成分配到的课程任务,尽量避免完成团队任务中的“搭便车”现象,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不让课堂活动变为走过场或赚考勤。同时,要采取“任务驱动法”,将教学项目分配到学生个人或小组,让他们除了在课堂上学习,还必须在课外去自主学习,除常规的练习题外,要让他们做一些仿真性的训练,如在网上抽查上市公司的年报,分析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指标。另外,课程的学习还可延伸到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训练,在时间上还可以与学生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让学习变成全方位和全天候的事情,与日后的就业甚至长远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而非仅仅是应付式的为了毕业而必修的一门课程。只要引导和指挥得当,学生的积极性肯定会被调动起来,他们学习的能力一定会突飞猛进,而学习的效果一定会全面提高。

篇9

(一)风险导向审计职业能力拓展的必然性 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审计中心为风险评估,运用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审计思路。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将风险导向审计理念贯穿于审计全过程,要求审计人员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充分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要求审计人员区分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合理运用职业判断,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拟采取的审计策略,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可以说,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基于战略和系统的审计理念,将被审计单位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相联系,在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保持高度谨慎的职业怀疑态度,随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并汇总风险,根据评估的风险设计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可见,审计中对风险的合理评估是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在风险导向审计下,合理、有效地分析评估客户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决定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审计人员应跳出审计的圈子,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宏观经济背景之下,分析被审计单位生存能力和经营风险,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此外,现代企业管理主要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的着眼点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找出化解风险的对策。财务报表风险实际上是企业战略风险以及相关经营环节风险的副产品,要充分把握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必须首先了解企业所依存的环境,基于环境制定的发展战略,经营风险等,从而考虑对财务报表各项认定的影响,以便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审计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必须具备风险导向审计下的综合职业能力,以便应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需要。在审计教学中,必须自始至终灌输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培养学生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具备风险评估能力。

(二)风险导向审计综合职业能力 审计人员除了需要会计、审计和企业营运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是外部环境和所属行业分析能力。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实施由外至内的风险评估方法,从被审计对象所在行业状况、法律与监管环境,以及客户的经营战略着手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其中,审计人员必须特别关注行业的专属问题,从外部环境和所属行业角度分析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基于经营风险推导审计风险。不同的审计风险源于不同的经营风险,而不同的经营风险取决于被审计对象不同的行业、监管、市场、战略等众多因素。审计人员只有恰当地分析并掌握这些环境因素,才可能合理关注每个被审计对象不同的风险状况,从而有效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

二是基于价值管理的风险识别能力。目前普遍认可的企业财务目标就是股东价值最大化。在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存在不利于目标实现的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存在于企业战略、管理和自主创新等因素中,多数经营风险最终都会产生财务后果,可能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认定层次或财务报表层次产生直接影响,从而导致重大错报风险。审计人员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估不能局限在会计的范畴,应从价值管理的角度,基于价值影响因素进行风险评估。

三是有效沟通能力。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与委托人、被审计单位、政府机构和社会公众进行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有时还需要协调多方面的关系。只有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才能正常地开展工作并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具体来说,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其中最重要的程序之一是询问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和内部其他相关人员。审计人员作为信息不对称的第三者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去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评估被审计单位的风险。审计人员的有效沟通能力对风险导向审计起着关键作用。

四是自我学习能力。风险导向审计对传统审计提出了新要求。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要能够在识别和评估的风险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审计程序,针对各类重大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与披露实施实质性测试。因此,只有及时掌握和运用新技术、新思想,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专业人员应拥有自学能力、求新能力和超前意识,树立终身学习和“学会如何学习”的理念,并能够及时根据社会的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身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五是法律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有效的审计教育必须不仅能够提高审计人员发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要创造动力或压力,使审计人员诚实报告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问题,这就要求审计教学中必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法律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尽管发现重大错报是审计的关键,但报告重大错报才是审计委托人的最终需求。审计委托人的审计需求性质及其被相关法律承认和保护的程度,决定了审计人员在发现重大错报以及报告重大错报中的行为及追求。由于审计委托人的审计需求不断通过各种法律法规产生影响,使得法律法规对委托人的审计需求不断得到强化。这种强化通过不断提高审计法律风险,最终使得风险导向审计在“发现与报告”重大错报方面彻底发挥作用。如此,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法律风险意识和处理能力。

二、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引入审计案例教学

新审计准则要求审计人员应当从下列方面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行业状况、法律环境与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被审计单位的性质;被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相关经营风险;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此外,新审计准则中还列举了28种事项和情况表明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重大错报风险。面对复杂的审计对象,审计人员必须保持职业怀疑态度,全程关注重大错报风险,才能成功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新审计准则强调审计人员要保持职业怀疑态度,通过企业内部和外部各种风险产生职业怀疑,这是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基本上是“灌输式,填鸭式,应试式”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枯燥的讲解,学生不但没有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且严重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风险导向审计更需要创新审计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尽管在审计教学中,提倡案例教学由来已久,但实际课堂实施较少或者效果欠佳。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应对风险导向审计。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可以嵌入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大量具体生动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有学习热情,帮助学生透彻理解理论,将理论和实务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风险导向职业能力。具体来说,在风险导向审计教学中,不同的学习阶段运用不同类型的案例。首先,给出引导式案例,引导式案例设计通俗易懂,使学生有初步的风险意识和了解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对审计工作所起的关键作用。其次,在具体分析各事项可能产生的重大错报风险时,主要使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最后,运用综合性案例,对行业背景、企业管理进行分析,通过资料查询评估可能产生的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分析审计风险。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和提出审计应对策略的能力 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在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同时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并要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主动识别风险并能够独立地分析风险和提出应对风险的审计策略。因此,风险导向审计采用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较早接触来源于实际审计工作中的典型素材,通过对这些案例素材的分析、讨论、总结、延伸,可以不断提高学生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在审计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越性,尽量采用来源于实际的、真实的审计案例。

(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的专业胜任能力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认为专业胜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辨认目标、问题和机会的能力;二是辨别、汇总、计量、总结、证实、分析并解释那些对处理目标、问题和机会有用的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的能力;三是应用数据、做出判断、估计风险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这三方面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理念的专业胜任能力。

(四)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法律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以及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 由于审计案例来源于真实的审计实例,已经具有法律后果。在案例教学中,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讨论,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际的法律处理结果,培养学生在风险导向审计下的法律风险识别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另外,独立、客观、公正是审计职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是对每位审计人员的内在要求,是使审计工作做到客观、公正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审计诉讼案件,大多是由于审计人员的道德防线失守所导致,将这些审计案例寓于审计教学之中,必然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警示教育工作。

三、风险导向审计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对重大错报风险的全程关注,使审计师能够跳出审计而审计。这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丰富的执业经验,还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行业分析、企业战略风险等职业判断力。案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风险评估能力,应对风险导向审计。在风险导向审计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强化审计风险教学理念 作为审计学教师在审计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全面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强化风险意识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审计过程中形成审计风险理念,认识风险评估在审计工作中的关键作用,提高审计职业能力。使学生充分理解审计风险模型,意识到风险评估在现代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审计工作中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理性面对并评估财务报表层次和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实施总体应对策略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在审计过程中以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为审计工作主线,以避免审计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

(二)案例教学的课时安排 案例教学花费的时间较多,但由于是学生在讨论中自己摸索出来的,学生会记得更牢固,理解更深刻。案例教学花费的时间虽然比传统教学长,但效果却是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案例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仅仅知道某一个理论,而是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理论和应用理论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适当安排讲授课和案例课的比例:一些适合讲授的内容可以继续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案例教学并不会完全取代传统教学,而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同时,对一些较为简单的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另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控制好时间和讨论方向,进行最有效的引导。

(三)提高审计教师队伍的理论与实践水平 教师是审计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审计相关知识更新快,教师应及时更新业务理论知识和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学校应努力创造机会让教师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教师自身也应积极到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实地考察和参与项目,积累自身的实践经验;教师还应广泛查阅企业管理、经济形势等方面的资料,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此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审计专家为特聘教师,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开拓学生视野。

(四)结合模拟审计,深化案例教学 为了弥补审计案例教学法的不足,许多审计老师都希望能在审计案例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审计实习。然而,直接安排学生去审计机关和事务所实习却不现实。因此,模拟审计是一个最好的方法,利用会计实训资料进行模拟审计可以达到深化案例教学的目的。模拟审计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下:(1)将会计模拟实习资料分发给学生,对其中一些重要会计项目的数据及会计处理加以改变。(2)学生自备材料纸作为审计工作的记录稿,按审计工作底稿内容要求,填制相关内容,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作为正式审计底稿的附件。(3)发给学生正式审计工作底稿(老师设计好的,也可到事务所索取空白底稿复印),填制报表各项目的审计工作底稿,分析计算表,审计差异调整表、试算表等。(4)要求学生审计会计资料,填制审计工作底稿。(5)学生交叉复核审计工作底稿。(6)根据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7)进行审计工作底稿归档。(8)教师验收、讲评。

模拟审计是审计案例教学法的综合与升华,能突破传统审计课堂教学模式,把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系统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使用了账、证、表会计资料,设计了审计工作底稿,能有效地将抽象思雄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审计教学的趣味性。此外,模拟审计大大缩短从事审计实际工作的适应期,较好地为社会培养潜在的具备风险导向审计综合职业能力的审计人员。

[本文系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0年度课题(编号:kj201011)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志华、崔学刚:《风险导向审计:机理与运用》,《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篇10

1958年,英国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1958)在《个人知识》中首先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他认为人类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是能够以文字和数字来表达的具体资料、科学公式、标准化程序等从一切媒体直接获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无法从有形媒体直接获取的知识。隐性知识看不见,不易表达,多为主观洞察力、直觉和预感性知识,这些知识植根于个人的行动和个人经验之中。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认为隐性知识是不能用语言来解释的,只能被演示证明它是存在的;隐性知识源于经验和技能,必须通过练习实践才能获得。

有关隐性知识的研究告诉我们:隐性知识本质是一种理解力,是一种领会、把握经验、重组经验,以期实现对它的理解控制的能力。显性知识仅仅代表了知识整体的冰山一顶,而隐性知识则占据冰山的大部。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更大量、更难获得。

作为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审计范围的广博性、审计具体工作的技巧性和判断性,使得审计学科包含着大量的隐性知识。无疑,这必然要求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中不能仅局限于显性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而应该更重视的是学生审计隐性知识的获得。但由于以往审计教学忽视了审计隐性知识的转移,使得传统的授课方式和已有的案例教学有效程度仍不高。为改进这一局面,笔者拟以隐性知识转移为视角,探寻审计案例教学的应对策略。

二、隐性知识转移对审计案例教学的要求

隐性知识的获取需要经过特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可通过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提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如表1)中的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和内部化四种模式来实现。

通过对这四种模式深入分析,笔者发现,隐性知识转移必然会对审计案例教学提出如下要求:

(一)社会化对教师素质、案例选择的要求

通过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可以将审计隐性知识从一个主体转移至另一个主体。有些审计知识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等形式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借助审计案例教学,则为在更广范围内实现从隐性知识社会化创造了条件。案例教学是指通过对一个含有问题的内在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性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

1.社会化要求教师参与案例收集与讲解。社会化要求审计教师对要传授的隐性知识提前熟练掌握。哈佛工商学院曾将案例教学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因此,审计教师要参与案例收集与讲解。但审计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平时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去更新专业理论知识,更少去参与社会实践教学。在审计教学中虽然运用了案例教学法,但都很少参与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照用教材中的现存案例,在案例教学中不能很好地起到组织引导作用,抑制了案例教学法的充分利用,影响了隐性知识社会化的效果。

2.社会化要求案例选择不应舍易求难、舍“实”求“仿”。因为隐性知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审计教学的对象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对审计的理论和内容一无所知。因此,在教学中选择的案例应由易到难,让学生对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另外,隐性知识具有情境依赖性,在一定的情境下隐性知识才容易被激活。审计实践、情境模拟以及自我内省是学生获取和转化审计隐性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审计资料应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而避免“仿制”。

(二)外部化要求拆除审计案例教学的围墙阻碍

外部化可以将技能、诀窍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用言语表达或文字表达的显性知识。然而,长期存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围墙使得高校审计案例教学走向僵化和困境,限制了优秀的富有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走上高校审计讲台,这必然导致他们积累的审计隐性知识很少或只能事后以案例形式反哺学校;同时那些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也很难走出校园,亲身体验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这无疑会造成隐性知识外部化的障碍。

(三)综合化要求案例教学重视能力的拓展

综合化是指隐性知识外部化的零散显性知识转化为综合的显性知识,表现为知识的整合和条理化。首先,综合化要求案例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导入、例证和讨论,还应起到设置悬念的效果,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求并主动将隐性知识外部化的显性知识整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其次,综合化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化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学习,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再次,综合化还要求跨领域学习以及与其他课程的配合。

(四)内部化要求案例教学具有延伸性

内部化着重拓展、延伸和重构个人的隐性知识体系。然而要实现个人隐性知识体系的重构,就要求案例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还应延伸至课下,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隐性知识外部化的显性知识得以巩固和深化。然而,如果延伸全部由老师来做,则必然增大老师和学生的压力,减弱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者,若把握不好审计案例教学延伸性的度,使得案例变成学生的负担,反而起不到内部化的效果。因此,把课内审计案例教学恰到好处的延伸到课外,从而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对审计案例教学延伸切入点,延伸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审计案例教学中促进隐性知识转移的策略

(一)进一步提高审计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及时学习和更新更为广博的专业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主动、有计划地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积累实践工作经验;亲自参与教学案例的收集和选编,精心设计一些生动的案情和场景供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

只有通过审计教师专业理论知识的更新,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增强,才能使教学方法不再传统单一,才能达到增强隐性知识社会化的效果。

(二)广泛收集和整理、科学设计和选择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具体情况的实际案例

1.选择的案例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针对没有任何从业经验的学生,要选择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综合的案例,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案例模拟进一步加深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逐步提高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选择的案例要有系统性、引导性。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尽量做到案例的系统性。课前选几个短小的、趣味性强的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课中选一些实用性强的案例,结合刚刚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选用一些与之相关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激发学生在课堂进行激烈的讨论。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并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3.审计案例应保持真实性,尽量避免仿制。例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的有关内容时,用一份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而不是“仿制品”,以便于加深同学们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基本要素、编制要求、复核要点等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理,在讲授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有关内容时,向学生提供某一会计师事务所真实的审计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以便于学生在对实物的新鲜感中,体会到抽象的准则条款的具体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案例选择的渐进性、系统性、引导性和真实性,能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找到其获取和转化审计隐性知识的途径,大大降低隐性知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的难度,加深学生对所学审计知识的理解。

(三)积极引进注册会计师师资力量、鼓励教师走出校园

引进或邀请更多的校外注册会计师正式或非正式地参与审计案例教学,增加学生与他们的互动,他们的自身素质、经历和体会将更直接地被学生所借鉴,也有助于学生对审计显性知识的理解。同时,允许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亲身体验审计工作,事后再将其积累的审计隐性知识以案例教学形式反哺学校。

只有通过鼓励校外师资走上讲台和校内师资走出校园,才能使长期存在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围墙得以拆除,使高校审计案例教学走出僵化和困境,从而克服隐性知识外部化的障碍。

(四)改变以往教师选择案例的旧模式

尝试改变以往教师选择案例的旧模式,转而由学生自行搜集和组织选择相关案例,由学生自行搜集和组织选择相关案例,自行分组讨论以增强协助能力。案例讨论时,学生是活动的中心与主动的学习者。教师不应过分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讨论之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分析报告,并进行课堂主题发言。

该策略的运用在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探求并主动将隐性知识整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的同时,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践的能力,从而较好的实现综合化,优化知识存量,也为隐形知识外部化的显性知识内部化奠定了基础。

(五)把握审计案例教学切入点和延伸途径

1.以学生爱好为切入点。比如在讲解内部控制时,教师可动员学生课下分组调查本地区的感兴趣的知名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情况,编写与知名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的情况说明,将知名企业内部控制资料制作成案例,并由班委组织大家分析讨论,形成小组的结论。课堂上,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后,老师进行讲解和评价。在可能的情况下,老师可以联系企业的负责人,给学生提供一个课余时间参观该知名企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其内部控制环境、观察其内部控制流程,增强学生对案例所诠释的理论知识的兴趣。

2.通过网络延伸。鼓励学生广泛运用网络资源。比如教师案例课前通过QQ群发案例,让学生做到提前对案例的熟知,这样就实现了案例教学课前的有效延伸。课后,引导学生课下收集一些审计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如国内典型的大案、要案,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ST黎明等审计失败的案例)与大家共享,从而加强审计知识的运用和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审计界最新动态的网页。

只有满足了外部化对案例教学延伸性的新要求,才能有效地寓审计理论于案例之中,更好地使审计案例课堂教学无论在时间和空间方面,还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实现延伸、拓展、补充和完善。以巩固深化隐性知识,发展学生的审计能力。

【参考文献】

[1] 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281.

[2] Ikujiro Nonaka.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ward Business Review,1990(5):79-91.

篇11

1 高职审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新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院校角度分析,应加速教学改革,以为企业培养专业的人才。目前,高职审计教材更新速度慢,教学方式以教师主讲为主,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审计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但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不到位,影响企业的人才输送。实践教学的缺失造成高职学生的实际审计能力不高,审计思路不开阔。同时,高职审计教学缺乏创新,教师的审计知识结构不能及时更新,与高素质审计教学目标相违背,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1.2 高职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高职教师多数直接走进学校,学历较高,实践经验缺乏。许多教师对会计事务所相关业务知之甚少。这也导致其在教学中无法讲授更多的实践内容,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案例分析在审计教学中具有直接作用,然而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缓慢,使得其掌握的具体案例缺乏说服力。另外,高职教师的再教育缺失,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审计教学效率的提高。

1.3 审计教学考核标准不合理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职审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提高审计速度和审计质量。但高职院校多将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基于这种考核方式的审计教学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同时,高职审计教学受到教学思想落后等影响,教学设备更新速度慢。审计过程时间跨度大、技术性强,并对审计人员的知识丰富性具有较高要求。而高职审计考核标准单一使教学偏离了教学目标。在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化的同时,高职教育体系革新、教师的综合素质均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审计模拟实验室教学模式的提出提高了教学效率,但目前高职教学现状使该教学模式实施效果不佳。

2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改革途径

2.1 教学方式改革

基于现代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从审计教学的特点出发,高职审计教学应采用案例分析法、双元制教学模式,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教学改革目标下提出的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促进其理论知识向实践转化。而且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用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案例的系统性和适用性。在案例分析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致力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讨论中,从而开发学生的思维。不同的审计案例要采用针对性的审计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二者之间契合点,以开阔学生的审计思维为主,促进课堂教学实用性的提高。案例分析过程要做到重难点清晰,从而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审计分析实践能力。学生阶段,学生还应养成资料查阅的习惯,以正确解决审计问题,并为日后审计工作提高丰富的经验。

(2)模式化教学。模块化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于能力本位,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在不同模块完成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了解审计流程。通常,在高职审计教学中,可将教学划分为:初步审计业务活动、审计计划及实施以及完成审计几个模块。模块化教学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教学模块的同时获得学分,既可完成教学效率,又可使学生熟练掌握审计环节。

(3)采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针对高职院校审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应将校企合作作为其主要教学模式之一。高校教师应致力于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机会。同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在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负责提供岗位和场地,学校则负责为其输送专业的学生,促进二者之间的共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学生进入会计事务所培训,培训采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提高其审计实践能力。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为确保高职审计教学质量,应优化教师基础知识结构体系、实践教学能力以及对该职业的敏感性。基于此,高职教育应从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出发,使其熟练掌握审计法律、法规。教师还应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审计课程发展的最新动向。根据审计教学特点,教师还可采取丰富的、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组织教师参与审计实践,从而使其了解具体案例,增加审计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使教师成为教学组织者,而学生要成为教学主体。全面提高审计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3 加强和完善审计教学的实践环节

审计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判断力。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加强教学实践,以实现教学任务。审计实践性教学构建思路基本可划分为“课堂实践环节―校内模拟实验室―实务专家讲座―校外实训”四个部分。通过这四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审计执业的全过程,深化对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从而掌握企业审计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为案例分析和审计实践提供基础。其次,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构建仿真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审计模拟实训机会。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模拟实验系统,对于审计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应鼓励其他高职院校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计划,在模拟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确保审计的专业性,应邀请政府审计部门和企业审计员进行专题讲座,优化审计教学内容。最后,加强高职教学与职业界之间的联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审计实践中,提高其分析能力、职业敏感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尝试引入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对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审计教学考核应将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需求。将客观考核与综合评价考核相结合,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总之,在审计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还应注重学生的个性能力发挥,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

3 结 论

总之,审计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实用性。培养实用性人才是目前企业的需求,也是高职审计课程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受限于观念、经济等原因,高职审计教学存在明显的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基于此应优化审计教学,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J].财会通讯,2011(2).

[2]陶慧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5(3).

篇12

案例一词来源于英语“case”,其意为具体事例,它来源于现实中的第一手材料,很真实,有环境、有情节。而审计案例是指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案例选编人员根据案情及教学方面的需要,对其进行筛选、改编和包装,使之典型化,并能体现出审计理论与审计方法等的具体审计实例。

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桥梁。恰当的审计案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解读案例过程中发现审计实践中存在的或者容易产生的问题,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审计实践工作的认识以及对审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精彩的、有趣的与讲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审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审计准则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只讲审计准则的内容,就显得艰涩难懂,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时适时地加入恰当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背景和情节的发展中学习审计准则的内容,相对来说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比较愿意接受。

但在审计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从现有的审计案例书籍和教材中选择恰当的审计案例存在许多困难。

二、在教学中审计案例选编的难点

(一)难以找到满足教学具体要求的案例

审计案例是联系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的桥梁和纽带。所以教学中运用的案例应和教学的理论知识密切相关。但是由于我国的审计案例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已出版的审计案例书籍中所选用的审计案例大多来自于国外的审计案例,和我国的教学内容很难紧密相关,所以即使选择这些案例,也很难把审计案例反映的审计实务和我国相应的审计理论联系起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难以找到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案例

我国审计案例教学的对象,大都是没有实践经验的学生,他们在接触审计课程之前,可以说对审计的理论和内容一无所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选择由易到难,让学生对审计的理论和实务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认识的过程。但我国目前出版的审计案例的书籍和一些教材中选用的案例并没有考虑这种情况,往往给出的是一些经典的综合案例,学生刚开始根本无法理出这些案例的头绪,更不用说参与分析讨论了。

(三)审计案例缺乏系统性、引导性

审计案例应以审计实践为基础,但应更典型,更生动灵活,并且所选取的审计案例能体现内在的关联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目前我国在介绍审计案例时,倾向于对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进行叙述,这样的审计案例其实就是审计实务的翻版。审计案例虽然典型,但是缺乏系统性、引导性,难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四)我国选取的审计案例过分关注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与职业道德

在我国出版的一些审计案例教材中,选取的国内典型的大案、要案,如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ST黎明等案例,大都是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受到被审计单位或某些政府部门的压力而不得不违规、违心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选择这些案例过多,无疑会给学生造成审计案例主要与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职业道德有关,与我国的法律、监管体制不健全有关,从而忽视审计知识的运用和对审计理论的理解。只看到了审计案例的表面,而忽视审计案例的实质。

三、在教学中关于审计案例选编的思考

针对上述在审计案例教学中选择审计案例面临的困难,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在审计案例教学中,选编审计案例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案例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在教学中,因为教学对象是没有从业经验的学生,所以案例的选择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然后到综合案例。给学生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使学生通过审计案例模拟审计实践,逐步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执业技能,提高其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的案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注重案例的系统性和适用性

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应注重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同时应尽量做到案例的系统性。

1.课前,短小、趣味性强的案例。在讲授审计理论之前,先举几个短小、趣味性强、有代表性的案例,起到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这时案例的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所以案例可以不是特别有名、或特别典型,但要能和将要讲解的内容紧密结合,并且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2.课中,实用性强的案例,并且要突出与已经讲授的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结合。这部分案例的选取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这时运用的案例并不要求是综合性的,但应注重知识的运用,注重某一些具体问题,注重案例与所学理论的相关性。这时运用的案例要能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且能引发他们的思考,真正起到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包括审计准则的内容,审计方法的应用,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融汇贯通,熟练运用。

3.课后,大型的、典型的案例,作为学生阅读的详细资料。笔者认为,这种案例可以不分国界,只要是促进会计职业界发展的、对会计界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引起会计界改革的,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资料。这就应该选择详细的案例,不但要交代清楚案例的来龙去脉,案情进展,存在的问题,还应该给出最后的解决方法以及对会计执业界产生了哪些影响。这种案例要求影响越大越好,越详细越好。教师也可以将课前、课中所运用到的具体案例编写成一个综合案例,交代清楚所运用案例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对在每一章所讨论的案例最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增强了所学知识的系统性。

综合案例的主要作用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就这些案例进行课后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对整个会计界和审计工作有一个总括的了解,增强学生对审计工作的认识。新晨

(三)提高学生对案例的感性认识

案例的选择应尽量与实际、当地的、最新发生的事件作为教学案例。比如在讲解内部控制时,教师可首先调查本地区的知名企业的内部控制的情况,编写与知名企业内部控制有关的情况说明,将知名企业内部控制资料制作成案例,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联系企业的负责人,给学生提供一个参观该知名企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其内部控制环境、观察其内部控制流程,增强学生对案例所诠释的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篇13

当前高校审计学教学仍是以讲授为主要方式,在内容上局限于财务审计范畴,未能与相关行业知识相结合,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审计职业发展的需要。虽然很多高校对审计学教学方式进行了有效改革,但始终未能完全脱离原有审计学教学模式,与审计实务联系不紧密。

(一)教学内容单一。政府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依法进行的审计,在我国一般称为国家审计。独立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受托有偿进行的审计活动,也称为民间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是本单位内部专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对本单位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实施的独立审查和评价,审计结果向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报告。由于审计功能不同,三种审计类型的技术方法与报告内容也有明显区别。然而,当前高校审计学教材,在内容上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在教材中均为辅助章节,比重较小,这与当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蓬勃发展之势不符。有关财务报表审计的内容如:审计方法、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与存货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审计等审计内容,多数都是从国外教材上翻译过来的,对于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而言通用性差。

(二)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审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学习审计理论与方法,还应学习相关的审计实务操作流程与技能,以适应审计职业的需要。然而,当前高校审计学教材内容仍以审计学理论知识体系为主,审计实务知识比重较小,使得学生重理论,轻实践。

(三)教学方法“满堂灌”。审计人员在从事具体审计工作时,从获取审计证据、评价审计证据、得到审计结论、到最终发表审计意见都需充分展开职业判断,而职业判断来源于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教材,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基本限于讲授。由于缺少丰富的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情境训练,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灌输”,对审计实务缺乏感性认识,缺乏主动探索的兴趣,难以达到积累职业经验的目的。

二、具体建议

(一)充实审计教学内容。审计学教材应改变社会审计内容独大的现象,将教学内容在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进行均分,分章节详细介绍政府审计中的财政审计、企业审计、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审计中的管理审计等内容。尤其要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政府审计理论体系,讲述政府审计的本质、职能、特征,以及完整的政府审计方法。

(二)构建多层次的教学模式。审计教学模式应由审计理

论、审计实务指南、审计案例三个层次组成。审计理论主要讲解审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使学生通晓审计概念方法体系,夯实审计理论基础。审计实务指南由审计组织编制的行业审计实务指南组成,将行业知识与审计技能相结合,如《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指南》、《企业审计指南》、《投资项目审计指南》、《商业银行审计指南》、《人身保险公司审计指南》、《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审计指南》、《企业财务报表审计指南》等。审计实务指南主要讲解各行业的审计程序、方法和依据的法规,使学生达到熟悉各行业审计实务操作的目的。审计案例部分由社会审计、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案例解析组成,使学生通过案例解析,进入具体的审计案例场景中去思考、分析,掌握审计技巧,触类旁通,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以上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涵盖了审计理论方法、实务操作、具体案例,将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与审计专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