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价值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师职业价值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师职业价值

篇1

1.职业价值观反映教师的需要

1.1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内涵。职业价值观即个体关于职业行为及在职业环境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由此不难理解教师职业价值观就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然而教师职业承担的是育人工作,育人职业与其他职业比较有两大特殊性,一是,它很重要,二是,它很困难。其重要性在于:对个人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一个人成长为真正的人;对社会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前进培养出所需的人才。其困难性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是物,人是有主体性的存在者,是有意识有意志有情感的“万物之灵”。这就使教育职业具有了特殊的难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名言,就是对这种难度的描绘。这两个特点表明了教育事业意义重大,非同小可,它既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和人生道路,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

1.2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构成。由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知道,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需求,即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即看重这一职业的什么方面,也就是想从职业中获得什么,也可以说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状态。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因素很多,经心理学的研究者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构,如袁立新(1994)编制了教师职业价值观三维度问卷,分别为心理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教师的职业活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

经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等。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袁立新发现女教师比男教师更重视物质因素,而男教师则比女教师更重视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意义冈。有学者为性别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一种理论认为职业价值观形成于受雇前的社会化经验,如女性被教成重视社会关系,而男性被教成重视成就和竞争,男性和女性的这种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差异。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职业经验造成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女性多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报酬的职业,由于这种职业经验使得女性的职业价值观接近于蓝领工人,重视职业的外在报酬。但所有的现象表明教师职业价值观确实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男教师和女教师在看重职业的哪些方面上存在差异。

还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会因年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袁立新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年龄差异,虽然老中青年教师都突出追求职业中的心理满足,但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还是有所不同,青年教师更强调心理与精神因素的需要而相对地淡薄物质因素,中老年教师则较重视物质因素而较淡薄精神因素。台湾的研究中还发现教龄、学历、学校规模及学校所在地也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功能

教师的教学活动会受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人对职业的认知,而教师的职业接触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群体,一旦有了偏差,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的行为示范,形成偏差的价值观。很多实证研究已经显示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职业绩效、组织承诺、教学行为等都存在相关。如陈瑞惠(1991)用问卷法调查台湾570名私立高中教师发现职业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压力对教师的组织承诺有显著预测力。黄建安(1993)用问卷法研究发现国小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胡坚(2004)用层级回归分析了高效教师职业价值观与任务绩效间的关系发现,职业价值观中的自我成长取向、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以及总体职业价值观对教师任务绩效各方面有显著解释力,尤其是教学成就和教学投人这两个任务绩效因素主要受自我成长取向和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等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工作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实际的工作绩效,即不同职业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这些研究都验证了职业价值观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导向。

4.启示与建议

4.1充分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所反应的需要。由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可以看出教师的需要,对物质的需求虽然还存在,但并不是教师从事该行业唯一的需求,有很多内在的需要,如成长取向、人际需求、成就需要等心理与精神需求都是很重要的方面,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这些需求,为他们提供机会获得满足,如可以给教师提供进修或者是教师之间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会议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周末联谊活动,有研究显示,员工之所以愿意留在目前的单位继续工作,有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留恋他们周围的要好同事,正是这些非正式团体组织给了他们情感上的归属感,使得他们的留职意愿很强。总之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了解教师的需要,尽可能的去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能量。

篇2

职业认同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目标的心理基础,提升职业认同是教师职业发展中不能回避的任务。教育事业要求教师深度认同教师职业,需要教师在态度、情感和信念上予以认同和配合。高度的职业认同能够帮助教师改变信念体系,从而提高其行为的效能感和有效性。

1.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以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为基础,但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职业的认同,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职业认同是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按照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激励就是掌握行为的选择过程。如果某个人有了特殊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他必须做出某种选择。也就是说,人们是否有较强的动力,一个关键因素是这个目标对行为个体的价值程度。[4]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以对职业的接纳和热爱为前提,没有对职业的认同,教师缺乏职业价值感,必然影响职业耐心,从而削弱专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师高度的职业认同是提升其成就感的前提。教师在乎职业生涯中的进步和成功,把促进自己专业发展当成是自己自觉的追求。获得了追求专业发展的动力,教师才会有愿望去关注、参与和探究感兴趣的教育现象。高度的职业认同无疑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2.职业认同是提升职业境界的重要铺垫

一些教师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和阐释教师角色的新内涵,无法把传统和现代的教师角色、现实和理想的教师角色、单一和多重的角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区分开来,他们内心在接纳教师角色上是迷惑、排斥甚至是抗拒的。之所以他们内心彷徨,原因在于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审美。教育的过程是学生生命参与的过程,是与学生现在和未来幸福相联系的过程,教师有理由感到职业的尊严。对教师职业从审美角度进行真实的体验,才是教师提升职业境界的基本前提。教师提升职业境界,把教育活动当做幸福体验,其关键在于以强化职业认同为切入口,促使教师人生价值的追求与教育理想的充分融合,实现其对教育事业的自觉追求。

3.职业认同是教师职业幸福的重要前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教师幸福这个话题。究竟什么才能让教师幸福?为什么同样的工作条件,有的教师怨声载道,而有的教师却乐在其中?其实,教师在实现其职业幸福过程中,职业认同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

教师要幸福,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有较强的职业幸福感知能力。有学者认为,职业认同影响教师工作的满意度、职业倦怠感水平和工作压力。研究发现,来自同一学校的教师感受到的压力程度却不相同,这除了跟教师本人的专业素养、应对能力有关,也与教师对工作认可和热爱程度相关。有的教师虽然工作非常辛苦,却乐在其中,其原因就是他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有着强烈的职业兴趣和很高的职业认同。[5]所以要全面分析教师的从业心理和从业状况,创造有利于教师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促使教师实现对职业角色的高度认同,从而让教师得到真正的幸福。

二、提升教师职业认同,让教师走向职业自觉

1.严格教师的准入制度,把愿当教师的人引入教师队伍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很强的职业认同。要成为教师,首选的是那些愿意应对教师职业的挑战,把教师职业当成事业,有强烈的教师职业倾向、热爱教师工作状态的人引入教师队伍。在新教师选拔的时候,许多学校考察更多的是学术能力,但是事实上,“作为现代教师,知识和能力已经不是突出的问题,非学术方面的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爱心、责任心、进取心”[6]。很多时候,不是能否胜任的能力问题,而是能否对职业的认同而产生的积极态度。

因此,对准入的教师要加强职业认同的考察,对已经进入教师行列的新教师要强化职业认同的教育。这对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有益,对学生成长、甚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好处。

2.促进教师职业角色的转换,提高教师的效能感

教师的从教信念、职业意识和自我意识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在影响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的同时影响着教育效果,进而影响和制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7]对于职业认同感较低的教师,要积极促进他们转变态度,努力提升他们对职业角色的认同,让教师在对自我态度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实现教师的职业自觉。

教师的角色认同和转换需要教师有积极的态度,主动将新的职业角色建构到自身原有的经验中去。教师不断地加强职业认知,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高度来认识教师角色转变的意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师角色的转变,促进自身角色认同的建构。掌握职业认同的策略和方法,增强对教育改革的心理承受力,在实践中真正体验到角色转变所带来的成效和快乐。

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细化目标,引导和帮助教师设计和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加拿大著名学者迈克尔•富兰曾经指出,教育目标的无边界性给教师带来伤害。教育教学工作虽然繁重和复杂,但只要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规划,一步步走好,教师就会不断接近目标。[8]因此,要让教师学会研究教学和职业规划。对自己要合理定位,不断的自我价值实现是人不断前进的不竭“内驱力”。教学研究中带来的新鲜感和职场中不断进步的成就感是带来职业幸福感的催化剂。要让教师在收获点滴成功的基础上逐渐进步,在职业过程中不断获取职业乐趣,提高其效能感,从而加强职业认同。

3.改善学校管理,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职业认同不仅是个体心理问题,更是一个人与其他现实存在的关系问题。教师职业认同不能孤立地分析,教师职业角色认同是在长期从事教师职业,在与之相关的同事关系、师生关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价值、性质、状态与环境等认可的前提下逐渐形成的。学校是成长的大环境,专业发展、同事信任等能否充分获得,决定了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正确定位,以及对人生的态度,进而决定幸福感的获得。

学校要营造和谐的氛围。要关心教师的精神世界,增加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满意度,因此一个“仁者爱人”的工作环境很重要。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其同事的职业认同状况对其职业态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一个归属感强的教师群体中,教师会产生更强的自信心和信赖感,有助于自身潜能的发挥和职业的发展。学校要在关心工作和关心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把学校建设成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集体。

学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对最基本关系,教师的职业认同是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关系和相互交往过程中互动建立的。具体的师生情境让教师的职业认同有了参照的基点、互动的基础,教师在师生关系情景中积极的自我角色,有助于教师自我认同和角色认同的建构。

4.引导教师追寻职业乐趣,增强职业自觉程度

教育是与各种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交流与引导的过程,教师劳动摆脱了机械和简单,蕴涵着丰富和创造的空间,随时都可能面临新情境,需要教师有教育智慧去应对,这从根本意义上让教师得到了激励。

教师积极认同职业与其对职业定位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能够体验到职业本身的乐趣,把教育当成享受,而不是牺牲;把教育当成生活本身,而不是谋生的手段的时候,教师才可能实现职业的自觉。因此,学校要为教师职业成功创造更多的机会,应采用发展性评价等积极的激励措施,促进教师可持续地和谐发展,减少教师职业过程的挫败感,使教师的能力得以提升,潜能得以激发,不断收获学生进步的喜悦和自身专业发展的成果。

要培养教师高尚的情趣,引导教师感受职业的幸福,让教师关注和追求职业本身的快乐。引导教师改变自己的一些工作方式,寻找工作情趣和精神寄托,制造一些快乐元素,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学会享受教育职业。让教师学会享受课堂,一个懂得享受上课的人,课堂便自然会成为其享受幸福的重要舞台,营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要让教师学会享受学生,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是教师职业幸福最重要的源泉,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感激中得到弥补。还要让教师学会享受生活,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自觉高雅的生活情趣很重要,闲情雅趣的让教师获得生活的现实体验,获得教育教学的一线素材,因此生活是教师职业幸福不可或缺的内容。

注释:

[1]庄稼人.构建教师的职业认同[EB/OL].2006-9-27.

[2]翟帆.压力叠加,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低[N].中国青年报,2007-1-5.

[3]黄锡英.职业倦怠: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J].中国教育学刊,2005(8).

[4]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69.

[5][6]郭韶明.职业认同:教师成长的内动力[N].中国青年报,2006-9-24.

篇3

二、三十年代,中国教育界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为学前教育奋斗的有志之士,陈鹤琴、陶行知、张宗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为学前教育的发展和理论建设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张宗麟先生更是有着“中国第一位男幼师”的称号,他在对现实学前教育状况不满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前往陈鹤琴先生创办的南京鼓楼幼稚园做教师,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并于1926年到1928年间先后发表《幼稚教育概论》等数十篇论文和译著,震动了中国教育界。张宗麟先生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他的事迹无疑为当今社会的男幼师们树立了楷模。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张宗麟先生那个迷茫和探索的时代已经过去,学前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我国社会主义虽然只处在初级阶段,但国家重视教育,改良政策向教育倾斜,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充分发展壮大。学前教育作为教育领域里最基础的部分,它的发展和建设理所当然地被提上计事议程。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21世纪最关键的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于是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喷薄而出。许多女性开始从事幼教工作,并一度占据了幼儿教师头衔的主导地位。

可是随着幼儿的主体地位的越来越被重视,如何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成了所有幼教工作者头疼的问题。逐渐地又有人开始反映许多男幼儿具有女性化倾向,矛头直指幼儿园教师性别单一化问题。人们开始觉察到幼儿园里应该拥有一定比例的男幼师。因为“男性有阳刚之气,其外表刚毅、果断,若揉合了女教师的耐心、细致、温柔、能歌善舞、富于表现力等优点,将会使幼儿园茶馆暖气以来的‘阴盛阳衰’现象逐渐得到平衡、调和,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此之外,他们认为男性在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套使用、名目繁杂的体育设施方面将大有用武之地。或认为男教师的心理特点及行为方式对幼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或认为男教师会对幼儿的性别意识起到积极影响;更有甚者称其为“为儿童的精神世界补钙”。总而言之,在各方面的努力之下,男性开始打破传统的思想偏见,逐步迈向幼儿教师的行列,肩负起培养后代的责任和义务,成为了学前教育研究领域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幼儿男教师的职业价值和职业尊严

客观地讲,幼儿男教师在社会的呼声是越来越高的。许多大城市的幼儿园和家庭都认识到男性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也都欢迎男性前来担任这一职业;绝大多数学者也都呼吁广大热爱学前教育的男性青年参加到这一工作中来,共同为学前教育和幼儿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从长远的角度上看,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但是在现阶段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幼儿男教师们却遇到了诸多困难。他们一方面被人们用空洞的褒扬抛向高空,一方面又被现实的重力拉回地面——可谓结结实实地摔了个“重伤”。在对武汉市内几所幼儿园里仅有的六名男幼师的一项专项访谈中,作者发现六名“园宝级人物”均或多或少对现实有所抱怨,而抱怨的最关键问题还不是事先意料中的低薪问题,而是社会对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的认同感问题。

有着两年工作经验的李明(化名)告诉我,尽管每年的年终评选他都会有奖项归入囊中,但是他由衷地感觉到“我的职业价值在世俗的眼中是一文不值的”;“从而我的人身价值也似乎因此贬值”;“感到很没有尊严”;“等到真正工作了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社会上更多的是对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的嘲笑和讥讽,绝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

这样的现状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尤其是当作者满怀豪情地采访一位“武汉市先进幼儿教师”的时候,听到他这样说,心里更是久久不能平静。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是社会需要的职业,但在它为社会服务的时候却遭到社会无情地鞭笞。究其原因依旧是传统社会观点的束缚问题。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教育孩子是女儿家的事情,社会、包括家人对男性从事幼儿教育的角色认识不足。这对他们的工作、生活以至于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如恋爱、婚姻、社会地位……同时,人们心理普遍存在着学校等级制度,认为从幼儿园到大学,肯定是越高级越好,学校的老师水平也理应是一层比一层高;反过来,幼儿园里的老师就被认为是能力和水平低下,自身修养不够了。

我们说,职业价值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这项职业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同时社会和周围人的眼光以及他们对待这项职业的看法也正是职业价值的侧面反映。幼儿男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受限的现实状况,仿若有人在他们背上贴上了一道标签,这对幼儿男教师这项职业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正如前面所说,幼儿男教师需要来自社会各方面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三、幼儿男教师的发展前景展望

篇4

1 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文化传承、教书育人使命的专业人员。教师对其职业的价值认识和看法直接影响着其教育行为和工作成效。因此,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对于教师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所用问卷是由赵伶俐教授等负责编制的《重庆市女性特质及素质调查》调查问卷(女士卷)》,统计所用数据均源于“重庆女性特质研究”检验数据库。调查对象为重庆高校女教师,对这一被试群体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职业价值观方面由职业优势、职业自评和职业他评三个维度构成,每份问卷都统一编号,并按照统一标准对资料进行审核、编码并输人计算机,结果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这里的职业价值观包括对职业优势、职业自评和职业他评的调查分析。

3.1 职业优势

在“你认为什么样的职业或角色更能够发挥女性的优势”一题中,重庆市高校女教师选择最多的三项是:白领(82.1%)教师(75%)和艺术(46.4%),而重庆女性选择最多的三项也是教师(60.7%)、白领(56.1%)和艺术(52.4%),事实也表明了在教师、白领和艺术家中,女性确实有着比男性更好的自然优势。

3.2 关于职业优势的差异分析

第一, 年龄段不同的教师对女性职业优势看法的差异。30-39岁的女性教师较多的认为教师职业更能发挥女性的优势。而30-39岁的女性教师和23-29岁的相比,较多的认为教师职业更能发挥女性优势,因为30-39岁的女性教师更有教学经验,也处于事业的高峰期,因此选择教师职业的更多一些。

第二,工龄不同的教师对女性职业优势看法的差异: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工龄为11-19年的女性教师较多的认为教师职业更能发挥女性优势。而工龄为11-19年的女性教师和工龄为30年以上的女性教师在教师职业更能发挥女性优势一题上存在显著差异,工龄为11-19年的女性教师在教学上更加娴熟,更有教学经验,而工龄为30年以上的女性教师可能对教师职业已经疲倦,因此选择率要低一些。

3.3 对职业优势和职业自评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在职业优势和职业自评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关系,认为教师职业更能够发挥女性优势的和选择认为教师职业“比较适合”自己呈正相关,和选择“不太适合”自己的呈负相关。这说明女性对职业优势的判断会影响到对自己职业的评价,若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所理想的职业有背离,则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态度。

3.4职业自评和职业他评

对“你认为你的职业和角色是否适合自己”一题女性高校教师的选择“比较适合”的最多,占到71.4% ,而在职业他评“他人经常评价您对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一题中,选择“比较胜任”的最多,占到60.7%,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62,并且在0.05水平上相关显著。这些说明在一定程度上,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评价还是比较准确客观的,而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评价,往往都是通过自己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成绩反映的,他人也是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上对其作出评价的,进一步说明了教师对职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她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成绩。

4 讨论与建议

从对“认为教师职业或角色更能够发挥女性的优势”和职业自评之间的相关分析中,可以看出教师要热爱教师职业,才能更好的从事教育事业。因此在进行教师资格的考核时,应加强考核制度,保证每个教师都是热爱教育事业,乐于从事教师职业的人,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教育事业。

从对“年龄段不同的教师对女性职业优势看法的差异”以及“工龄不同的教师对女性职业优势看法的差异”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年龄在30-39以及工龄在11-19年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更能发挥女性优势,即这些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较其他教师高,因此,学校就应重点培养这些教师,加强对这些教师的培训,以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篇5

教师职业生涯及其成长离不开背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对此问题,我们以生命历程理论为指导,从个体生命、社会文化与历史背景三维视角来研究教师在特殊背景下个人生命跨度中所扮演社会规定的角色与事件轨迹。生命历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人的一生都镶嵌在历史的时间与事件中,同时被这些时间及事件所塑造;人生事件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取决于其出现在个体的生命历程的时间;个人存在于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中;个体具有能动性,能克服外部环境的约束,编制自身的生命历程。”[1]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职业生涯及其成长背景主要受到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的客观因素

教师的职业成长伴随着教师职业生涯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它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对教师角色与行为改善的规范、要求与期望。[2]其中的客观因素包括理论观点、政策法规、经济发展、文化积淀、信息技术、活动载体、家庭关系、学校组织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将在特定的背景下,对教师职业生涯及专业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理论观点。当前各种理论观点在“移植”与“凝炼”中应势、应情而生,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生命历程理论、职业生涯理论、动态生成理论、科学发展观、幸福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理论与观点,必将引领着中国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也必将激活教师的智慧大脑,浸润教师的教育生命。

教育法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班主任管理规定》等,以及省、市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出台,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教师重要的行动指南,必将对教育基石、社会地位、职业理想、职业认同等重要思想问题的认识产生“引力”与“导航”作用。

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使教师的物质待遇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绩效工资的实施,科研培训经费的落实使教师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

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开通,让世界变得如此之小;校园局域网的建成,让我们变得如此可近、可感、可亲。信息化必将给教师插上一双“隐形的翅膀”,使其获得更宽的发展空间与更多的人身自由。

文化积淀。文化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能够起到根本上的影响和规范作用。比如,千百年来,“耕读传家”的观念犹如生命基因长存于诸暨人的血脉中,诸暨人历来以“重教为共识、尊师为时尚、兴学为义举、苦读为学风”。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地域文化的厚重积淀滋养着“一方人”安居乐业、安身立教。

活动载体。比如笔者所在的诸暨市教育局开展的“师德群体创优”“道德教育大家谈”等活动,教师一定会在活动中情从境迁、意在心动、产生爱的火花。各级各类教师的“领雁工程”培训活动,以及“百家论坛”研讨活动,必将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理想、生涯指导、专业成长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

家庭关系。家庭和,事业旺。教师家庭成员的习惯、生活作风、治学态度等不仅对自己的子女成长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教师的这种家庭背景影响也会传导到学校,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接受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规范行为习惯、巩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果。“小家”有矛盾,教师的不良情绪或将会影响到教育的“大家”。教师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将直接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进度。

学校组织。一所学校的管理体制定位是否精准,学校领导班子的领导能力是否强而有力,校园文化建设的执行力度是否到位,校园后勤安全保障是否同步跟进,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专家的引领、同伴的帮助、师傅的点拨、领导的支持等因素,都将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的主观因素

教师在与教育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丰富专业知识技能,源于教师自我角色愿望、需要以及实践和追求。[3]主观因素包括:职业理想、个人动力、晋级晋升、情感因素、评价机制等。

职业理想。教师的职业定位应是将自己的教育专业当做一生事业来做。流动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对教育的那份理想、信念、情感与执著。教师有了职业理想时,就会“用心”为学生的每一天启迪智慧,引领人生;就会对自己的教育不断做“常规体检”,总结自己教育得失;就会触动作为“引领者”的灵魂,激发一份内在的责任。

个人动力。“让爸妈生活得更好一些”,是冬奥会女子短道速滑冠军周洋一句朴实的获奖感言。对照我们教师也会有相同的感受和动力。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既然选择了“学校”这个平台,或许抓到了一副不尽如意的“牌”,我们也不会 “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否则,教师育人的资格与能力,将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被无情地颠覆。

晋级晋升。教师面对“名与利”,要抱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心态。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内心自然也会激起某些冲动,心动了,行动也会相应跟进。正所谓至远者、非天涯,而在人心。

情感因素。当前学校管理策略的重心,早已从“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转移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轨道上。在绩效工资下,重赏不能突破道德的“底线”,更不能跨越法律的“红线”,给教师创造更多的发展机遇,提供更好的成长空间,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无疑能增强教师管理的内驱力与创造力。正所谓至久者,非天地,而是真情。

评价机制。教师只有弄清楚世界是什么和自己是谁的问题,才会以360度的视角去审视和欣赏“影象”中的学生,才会用科学、民主的批判性思维来对待学生观。反之,如果教师评价学生的唯一工具是一把锤子,往往会把学生的一切问题都看成是钉子。因此,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才会在任何时候铭记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才会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尽职尽责去挖掘学生的潜质,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并不断给予正面的鼓励,给学生起到导航的作用。

四、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研究的价值审视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探究教师职业生涯及其成长的主客观背景影响因素,并努力促进这些因素的联结与转换,对于教师成长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

理论价值。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因素的研究,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及其成长提供分析、判断、凝炼与提升的框架。教师的职业生涯及其成长无一例外地受到“理论观点、法律法规、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家庭关系、学校组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在社会“功利文化”的驱使下,这一客观环境系统的影响因素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更多的是强调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的主导地位与能动作用。而事实上,教师个体的“职业理想、个人动力、重要事件、情感因素、评价体制”等主观因素,只有与客观的有利因素相结合,才能适应社会的角色期望并成功扮演社会期望的角色。二是为教师走专业发展、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之路厘清特定的时代背景与不同的生命周期下的路径选择。教师的职业生涯及其成长一生不仅蕴含着发展机遇,而且也会受到社会重大历史文化事件与个体重要事件的影响。因此,教师职业生涯及其成长的路径选择必须牢牢把握这些“发展机遇”与“重大事件”,并使之不断深化、更加科学和符合实际,保障教师在职业生涯里不断凝炼人格内涵与教养资质,实现教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现实价值。教师职业生涯背景影响研究,其现实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这种研究可以使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生命周期及专业成长历程有一个新的认识和定位。教师的发展是连续的、动态的成长过程,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社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观念等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果教师仍然固守原来的信念、知识、能力等,没有意识到社会的变革与变化,不及时更新观念,就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二是为教师担当教育的向导指明前行的方向。我们探究教师职业生涯及其成长背景因素,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素养,服务学生;是为了追求真善美,引发教育变革;是为了让教师更具有理智的洞察力、信仰的合力、信念的张力,从而改进教育思维,成熟教育理性,提升教育价值,升华教育信仰。三是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服务,为学校管理提供借鉴,为培训机构提供范式。我们期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立新的体制与机制,营造良好的教师成长环境,不断消除不利影响因素,保持有利因素和激活潜在因素,使教师生活更加幸福,人格更有尊严,事业发展更具价值,学生发展更加全面,实现教师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篇6

篇7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就业活动中对于教师职业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教师职业价值观包括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优劣评价,对教师工作岗位的看法。我选择从事教师职业,即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为社会作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在选择教师职业时就已经树立了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有了做一名普通而称职的教师的准备,如何更好的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成为我经常深思的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不受学科的制约

我是一名生物教师,我所教的生物科因为不参加中考,所以很容易被学生不重视,甚至是忽视。但我深知生物学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其实无论是哪个学科都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作为一名教师,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发展和职业价值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是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主阵地。无论你教的是哪一个学科,要想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关键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上好课,让学生喜欢这一学科,主动的参与这一学科的学习。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适应新形势、新发展,这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永恒的追求

现在社会,知识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一名教师,面对一个走向学习化的社会,处在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要担当起中学教学的重任,更好的体现出教师的职业价值,还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充电”。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将学科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

此外,教师应该经常深入课堂听课,向其他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同其他教师深入交换意见,肯定好的教法,提出自己的见解,取长补短,不断进步。

人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所以,老师应该走近学生,以同他们做朋友为切入点,关心他们,用心灵感受心灵,学会蹲下来和他们说话。用爱心去培育、温暖他们,使学生们在教师的关爱下自信、健康地成长。

三、把握好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师职业价值

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我市南区,我们的学苗相对来说层次不高。大多数人学习不够主动,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课后不会复习,家长又没有时间管,要想让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实现教师职业价值,把握好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要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堂的兴趣、确立自己学科的吸引力,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和蔼关切的话语,一次鼓励的微笑和掌声,都会使课堂教学氛围和谐。同时,教师还要熟悉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因材施教,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乐于与他们谈心。只有这样,才能“亲其师,信其道”。然后通过导语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思维凝聚到最佳状态,通过讲故事、做实验、巧设问题、创设情景来导入新课。还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细心观察,思考问题。以生物课为例,在讲“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一节,我就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羊多莉”的故事,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再比如,在讲到“蒸腾作用”时,我做了一个实验:一段幼嫩的枝条插入到红墨水中,让学生思考会发生什么现象?等等。接着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提出课堂各环节的思考问题,尽量避免提出一些学生一个也不会或学生全会的无效问题。如:在讲到“鸟类的生殖”时,我放慢语速好奇地问:“昆虫以气味吸引异性,青蛙用歌声呼唤伴侣。那么鸟儿是怎样求偶的呢?”在讲到“蒸腾作用”时,我问学生:“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高大树木体内的水能从根部流到树冠?”等等。这些好奇的问题必然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踊跃发言,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讲课“有味”,学科的内容“有意思”,产生一种渴求知识的冲动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喜欢上这一学科。

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学习、乐意学习。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多采取一些多媒体教学和实验,以直观、生动、色彩鲜明的图示、图像、图形取代单纯学科知识的理论描述,既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同感知,还能加深对概念、现象的理解。例如:生物课中“血液循环”是一个难点,如果不用多媒体,很难讲清,有了多媒体教学,学生不但很容易弄清血液循环的知识理论,还把血液循环的“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再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过程”也是一个难点,采用多媒体展现细胞分裂全过程,学生很轻松的认识到细胞分裂过程中的变化,理解细胞分裂的意义,突破难点。避免学生由于遇到挫折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像一些实验学科,应尽量运用一些实验进行教学。如,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实验对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技能、提高能力、增强兴趣作用重大。为此,除了做一些演示实验外,还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通过实验操作,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动手、动脑、动口、动眼等各方面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制作临时装片,如何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等等。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增强对这一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科素养,实现教师的职业价值。

再次,课堂上要进行分层提问,调动所有的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课堂上进行分层提问,即可避免一部分学生掉队,又能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尝试成功的喜悦,消除学生学习中的自卑、骄傲等消极心理,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使全体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主动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教他们学习知识,而且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实现教师职业价值。

最后,要进行有效的课堂反馈。

篇8

高职教师作为文明社会的一部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教育来对学生进行良性的全面培养,使其能够快速,顺利的融入社会。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能让教师认识到自身职业的价值,让教师保持乐观的心态进入教学中。

1.1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高职教师的内部需求。准确清晰的职业道德观能让教师认识到自身定位与价值,明白教育的意义,促使其制定好教学计划,规划好职业生涯,决定奋斗目标,而且能明显改善教学工作中的心态,使其将精力都投入到教学中,让教师朝着制定的人生目标前进。

1.2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是增加满意度的重要道路。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让教师积极主动的进行有益的教学工作,使教师更好的获得自我满足,增加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用乐观积极的教学态度面对工作,在工作中将梦想和现实相结合,让教师对工作追求完美,得到愉快的工作享受,增加其对工作的满意度。

1.3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能有效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明确的教师职业道德观,能够有效的减少在教学中的迷惑和无目的性,减少无用功的产生,最高级别的发挥出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教学当中去,促使教学能力的提升,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2.理智对待现代高职价值道德价值观的必要性

2.1现代化对教师道德观的影响。现代化进程的不断进步,不断更新着世界,也在不断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而在现代化高度重视教育的同时,也造成了教师行业竞争的激烈。科学技术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与时代相接轨,革新教学方法,对科学技术做出抉择,也要对学生做好信息网络教育的工作。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因为年龄,设施等种种因素难以和时展同步,没有能力和条件去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来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干扰了工作效率和教学水平。也存在着一些教师对科学技术的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虽然有诸多的益处,但还是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教师进行教学的自由发挥。

2.2庸俗思想对教师道德观的影响。现今高校要求开放办学,与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而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也侵入学校。拜金主义的干扰下,腐败教师收取贿赂,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职业和学校的名誉。因此,教师要加强对自身道德观的建设。

2.3教育普及对对教师道德观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在普及高等教育,高职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由于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教师群体在增长中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有部分教师只是止步于教学任务,无意进行教育创新,另一小部分教师对教育工作热情不高,不细心的进行备课,讲课随意,没有传道授业的责任感,达不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3.评判高职教师道德观的思维角度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教师的道德观念也是要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的,在教师与工作、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和教师与社会人之间,这些方方面面组成了教师的关系网,在这些方面里,教师对待其的态度和行为,就是评判的角度。

3.1对工作的热爱度。对于教育事业的态度,反映了教师本人对自身职业价值的定位和对进行教学的行为准则。作为文明的传承者,教师的道德观念对于整个人类社会有关键的影响。教师自己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达到职业要求的水准,不要把教师当成维持生计的途径,而要把教育当成人生大事,对教育事业永远充满热爱。

3.2对学生的细心度。在教师的关系网中,最重要的就是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像朋友、家人一般,贴近学生的生活,真心实意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关爱和真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3对家长与社会人的真诚度。高职学生虽然是完全民事能力人,但还是没有生产能力的消费者,许多事物依然需要家庭的支持,教师保持与家长的良好联系才能更好的处理学生的难题。学校、家庭、社会结合起来,才能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评判的标准

教师要拥有高尚的品德,树立榜样的力量,对待工作要充满热情,诲人不倦。对于教学的更高要求,教师要不断的学习,学无止境,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用学问推动学生的发展。教师有了学问基础后,还要有巧妙的教学方法,对待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而在某些方面来说,教师本人的魅力也是引导学生成长的一个因素。

篇9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该职业的评价,意即该职业对教师需求的满足程度,包括对教师职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等。国内外很多实证研究已经表明:教师职业价值观对个体态度和行为具有导向性。中老年教师在农村担任教学工作时间较长,熟悉教育环境,适应当地文化,教学技能较为熟练,是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但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出现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也对刚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当代农村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危机现状

根据教师职业特点以及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要处理的主客体关系,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本文将以上五个方面中出现不同程度相反表现的教师定义为价值观危机教师,并将以上五个方面具体化为五个方便于研究者观察的教师行动特征,即教学特征、科研特征、学生管理特征、个人生活特征、人际关系特征。

本人对云南省某市1区、1县共6所农村中小学的40岁以上教师进行了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在参与调查102名中老年教师中,有35名教师出现不同程度职业价值观危机,占被试总体的34.3%,超过中老年教师群体的一半。这些教师的行为特征可概括为教学方面:缺乏活力,得过且过;科研方面,惰性严重,反感抵触;学生管理方面,推卸责任;个人生活方面:贪图物质享受;人际关系方面:缺乏与学生和家长的合理沟通。调查结果证明,农村中小学中老年教师的价值观危机已是值得大家关注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倘若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老年教师的价值观危机,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将不断扩大,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此外,结果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中老年男性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危机比女性教师程度严重,究其原因是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对于女性而言,教师是较好的职业,而男性则不然;乡镇中小学中老年教师的价值观危机与村小中老年价值观危机程度无明显差异;在教师行为特征方面,科研、学生管理、个人生活方面价值观危机较为严重,价值观危机在中度和严重度的教师人数分别为28、26、31,可能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工作任务,教师较为认可。

二、农村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危机出现原因探究

(一)职业的发展前景

首先,存在职业价值观危机的中老年教师普遍缺乏成就感,认为在教育界奋斗多年,一直默默无闻,所教学生之中少有成就突出者,而自己一生也未获得任何值得自豪的荣誉。

其次,中老年教师认为自己的发展已经定型,目前工作生活不能提供发展的机会,这就造成农村中老年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已无职业上的发展空间。比如,学校的很多发展机会已经倾向于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去县城参加的培训次数都少的可怜,更不用提出国这些奢侈的机会了,有个别教师甚至认为该职业阻碍了自己以前可能在其他行业的发展。

第三,中老年教师认为该职业竞争机制不公平。一是新课改以来,各项改革措施更倾向于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教育理论相对青年教师陈旧,而且在性格上较传统保守,习惯于墨守成规,因此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二是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小学的地域环境、硬件设备都与之相差甚远,所培养学生学业水平与城市学生相比遥不可及,缺乏公平竞争的机会。

(二)职业对于个人生活意义的态度

从调查中得知,很多中老年教师对职业持负面评价。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业压力较大。第一,体现在工作任务繁重上,在被调查教师中有80%的教师每周承担课程20节以上,此外还要批改作业,应付各级各类检查,而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精力已大不如前,身心疲惫。第二,体现在完成工作任务难度上,中老年教师从事教学时间较长,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而这些模式化了的教学被中老年教师视为经验,而频繁的课改与教改却与自己的经验相冲突,适应新课改较为困难。第三,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加重使得教师心灵疲惫。社会的不良风气、留守儿童数量增多而家庭教育缺失都使得中老年教师倍感学生难教,教化难行。

其次,工作与生活难以和谐。第一,农村中小学教材与城市保持一致,课堂教学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相脱节,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是教学,生活是生活,教学工作机械单调,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毫无联系,无法从教学中找到乐趣。第二,人到中老年家庭事务繁杂,教师下班后还要批改作业、备课、家访,占用了太多业余时间,职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较难处理。

第三,教师职业物质报酬低下。我国学者袁立新的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年龄差异,青年教师更强调心理与精神因素的需要而相对地淡薄物质因素,中老年教师则较重视物质因素而较淡薄精神因素。农村中老年教师最不满意的就是现在的经济收入与物质条件,工资较低,工作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甚至不如农民工打工的收入;福利与一些企业也无法相比,唯独可以认可的是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在此次调查中,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很多教师追求物质享受。35名价值观危机教师中有31名在个人生活方面追求物质享受的程度为中度到严重。

(三)职业的社会地位

中老年教师对于自身的社会地位自我评价较低。

首先,在农村,由于生存条件较差,很多年青教师来了不久就又离开,流动性大;另外一些善于钻营的老师想法设法跳出学校,从事其他部门工作,比如借调到乡政府或其他事业单位,在当前社会崇尚权力、崇拜金钱的现状下,中老年教师自认为是没有本事,没有能力,安于现状的庸人。

其次,目前我国社会舆论导向有偏差,学校中的暴力事件、教师的不良行径成为媒体的关注焦点,而农村中小学,教师辛苦工作并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造成的负面效应是大众误解了一大批辛勤耕耘在一线的广大教师。农村中老年教师比较注重教师的声望,这些以偏概全的不公正的评价严重伤害了中老年教师的感情。

第三,新课改使得学生地位上升,教师权威地位下降,一些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不尊重现象严重,对教师职业苛求,造成教师自信心跌落,对教师职业评价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

第四,当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拜金主义流行,经济地位成为评判社会地位的标准,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蔓延,使得教师地位处于难堪境地。

三、提升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有效建议

加强对中老年教师的关爱,改变中老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调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已成为农村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需要社会、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社会层面

1. 提高中老年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待遇。增加工龄工资,对于坚持在教育战线上10年以上的教师应设立特别津贴,使中老年教师认识到自身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与价值,更加坚定在教育战线上奋斗的信心。

2. 改革农村教育内容。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学校应建构适应本地学生发展的本土课程,从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出发,充分挖掘本土社会中的课程资源,消除学生与课程、教育与生活、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对立,使学生学有所用,对知识产生敬畏感。

3. 加强教育立法和舆论宣传。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教师、学生、家长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同时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定教师在社会中的高尚地位。

4.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良好氛围,加大力度致力于教师成长的科学研究,既要注重对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加强对教师情感、意志的培养,使教师有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对自己职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二)学校层面

1. 区别对待。学校制度可根据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两个层面区别对待。比如,在工作量的界定上,对于体弱多病的中老年教师或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就可以给予适当的照顾;教学常规管理中的有关听课、写教案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不宜都搞一刀切,可以根据老、中、青的不同对象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这样既切合实际,又体现对中老年教师的关怀。

2. 搭建发展平台。学校尝试为中老年教师搭建新的进步平台,加以正确引导。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转变中老年教师“人老不中用”的思想,使他们积极学习,与时俱进。中老年教师经过多年教育教学的积累,一般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学校可以让他们做某一方面的模范。比如,有的在做班主任方面是很成功的,可让他们传授班级管理经验,指导年轻教师开展工作;有的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应有意识地多让他们带教些年轻教师。

3. 做好思想管理。学校要按排一定的时间让教师进行政治、业务学习。通过学校、支部、科室、教研组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政治业务学习,使教师充分认识肩上重任,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4. 建立合理的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做到奖勤罚懒,实施目标管理,为教师创建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平台。

5. 给与家庭关怀。中老年教师的家庭事务繁多,学校可给与其人文关怀,婚丧嫁娶学校都应关心、过问,并给与一定的帮助。适当时候可调动青年教师积极帮助中老年教师。

(三)教师个人层面

1. 要完善职业价值观。教师要将个人的心理需要导向学校和社会需要的轨道上来,自觉调整心态,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完善自我,改进教学,才能在其职业活动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从教师职业活动中体验到生命的内在欢乐,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念。

2. 重新树立教师权威。新一轮课改走向深入的今天,传统的教师权威受到冲击在所难免,教师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重塑崭新的教师权威。任何时候,即使是人到中老年,也不应该放弃努力与梦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老年教师应利用自己经验、阅历丰富的优势继续努力,扎实的专业功底、精湛的授课艺术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必将重新树立教师权威。

综上所述,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的转变至关重要且势必可行,职业价值观的转变将直接作用于教育价值观,使得农村教育质量获得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凝练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2,7.

[2]张传学,李皓瑜.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6.

篇10

1.职业价值观反映教师的需要

1.1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Elizu从为职业价值观即个体关于职业行为及在职业环境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由此不难理解教师职业价值观就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然而教师职业承担的是育人工作,育人职业与其他职业比较有两大特殊性,一是,它很重要,二是,它很困难。其重要性在于:对个人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一个人成长为真正的人;对社会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前进培养出所需的人才。其困难性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是物,人是有主体性的存在者,是有意识有意志有情感的“万物之灵”。这就使教育职业具有了特殊的难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名言,就是对这种难度的描绘。这两个特点表明了教育事业意义重大,非同小可,它既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和人生道路,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

1.2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构成

由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知道,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需求,即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即看重这一职业的什么方面,也就是想从职业中获得什么,也可以说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状态。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因素很多,经心理学的研究者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构,如袁立新(1994)编制了教师职业价值观三维度问卷,分别为心理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教师的职业活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学教师对心理因素较为重视,即他们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更多是从自己的兴趣、性格等出发,以获得职业的心理满足。台湾学者进行的研究较多,魏方亭(2001)因素分析得到五个因素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分别为:职业条件取向、展现长才取向、人际关系取向、成长机会取向,自我实现取向。张慧英(2002)的小学教师职业价值观量表得到四个因素,创新发展、人际互动、成就声望、组织安全匀。这些研究结果呈现了教师对于职业的渴望与需求,从事教师职业已经不仅仅是为了物质需求,已经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享受与发展的手段。

2.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

经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等。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袁立新发现女教师比男教师更重视物质因素,而男教师则比女教师更重视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意义冈。有学者为性别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一种理论认为职业价值观形成于受雇前的社会化经验,如女性被教成重视社会关系,而男性被教成重视成就和竞争,男性和女性的这种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差异。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职业经验造成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女性多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报酬的职业,由于这种职业经验使得女性的职业价值观接近于蓝领工人,重视职业的外在报酬。但所有的现象表明教师职业价值观确实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男教师和女教师在看重职业的哪些方面上存在差异。

还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会因年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袁立新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年龄差异,虽然老中青年教师都突出追求职业中的心理满足,但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还是有所不同,青年教师更强调心理与精神因素的需要而相对地淡薄物质因素,中老年教师则较重视物质因素而较淡薄精神因素。台湾的研究中还发现教龄、学历、学校规模及学校所在地也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功能

Erez和Israeli (1980)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会受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人对职业的认知,而教师的职业接触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群体,一旦有了偏差,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的行为示范,形成偏差的价值观。很多实证研究已经显示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职业绩效、组织承诺、教学行为等都存在相关。如陈瑞惠(1991)用问卷法调查台湾570名私立高中教师发现职业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压力对教师的组织承诺有显著预测力。黄建安(1993)用问卷法研究发现国小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胡坚(2004)用层级回归分析了高效教师职业价值观与任务绩效间的关系发现,职业价值观中的自我成长取向、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以及总体职业价值观对教师任务绩效各方面有显著解释力,尤其是教学成就和教学投人这两个任务绩效因素主要受自我成长取向和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等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工作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实际的工作绩效,即不同职业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这些研究都验证了职业价值观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导向性功能。

4.启示与建议

4.1充分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所反应的需要

由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可以看出教师的需要,对物质的需求虽然还存在,但并不是教师从事该行业唯一的需求,有很多内在的需要,如成长取向、人际需求、成就需要等心理与精神需求都是很重要的方面,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这些需求,为他们提供机会获得满足,如可以给教师提供进修或者是教师之间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会议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周末联谊活动,有研究显示,员工之所以愿意留在目前的单位继续工作,有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留恋他们周围的要好同事,正是这些非正式团体组织给了他们情感上的归属感,使得他们的留职意愿很强。总之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了解教师的需要,尽可能的去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能量。

4.2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别对待

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激励时就要充分考虑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许多研究认为职业价值观可以作为一个激励因子,因而在分配职务时或进行激励时就要考虑这种差异,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使教师感觉自己目前的职业状况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有很高的契合,也就是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不只要留住他们的人,也要留住他们的心。

篇11

一、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现有发展水平或发展阶段基础上,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感三个方面追求提升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了教师在专业发展到某一水平,将这一水平作为新发展起点的后继发展的一种趋势或者可能的结果,这种趋势或可能的结果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专业发展同时也强调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涉及了教师个人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所处的成长阶段。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而制定的,主要有以下两种倾向:

一是强调教师的知识更新。该倾向认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掌握丰富的学科知识,这是合格教师的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要求教师要比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占优势。因此,要进行常规的知识更新。

二是强调教师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所以,向学生传授终身学习的本领比传授某些学科知识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

二、教师职业认同分析

1.教师职业认同的内涵

职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认为它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并能够从中寻找到快乐。教师的职业认同,既指一种过程,也指一种状态。“过程”是教师从自身的经历中逐渐发展、确认自身教师角色的过程;“状态”是指教师当前对自身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认同程度。教师职业认同度高,意味着教师能够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复杂性、示范性和创造性,认识到教师这一职业的人生价值与现实意义,对自己工作的成就期望值就高,就能把自己的职业当成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就具有坚定的职业意志和主动发展的愿望。

在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职业认知是基础,职业情感是动力,职业行为是关键。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愿望就会在态度上重视,就会主动接受新的教育思想,探究新的教育方法,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就会对教学更用心,对学生更关心,从而自觉地在教学实践中付出更多的努力,努力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2.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

教师职业认同是一种认识和态度,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不断进行着的对经验的解释和重新解释的过程。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确立受到个人的内在因素、团体因素、人际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教师职业认同结构具有多样性,那些结构可能相互冲突或相互联合。

教师的职业认同反映了教师从事本职业较长一段时间后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积极性情感评价和倾向性判断,它体现的是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志趣,是教师个人对教育教学工作长期累积后形成的一种教育情怀。这种认同和责任感能够促使教师对专业的诸多方面进行自我更新和主动发展,而这正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加强教师职业认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增强职业认知

职业认知是人们对各种职业的社会性价值的一种认知,即正确认识自身所处职业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性质、意义等。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种职业,都必然经历一个产生、演变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其职业地位、职业性质、职业意义等也会随之而不断变化。教师若是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认识深刻,那么他对工作任务的完成就比较积极,就会比较自觉地去掌握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等;教师若是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感到能够胜任,且对自身的成就期望值高,则会对自己达到比较高的工作成就充满信心;教师若是具有坚定的职业意志,则会较少有调动工作的倾向或离职的倾向,教师的工作心态也就比较稳定;教师若是把教学看作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则会视教学为自己的生命,自然会重视和珍视它。

2.增强教学反思意识

反思与教师职业认同紧密相连,没有反思,就没有自我,要想把自我向教师发展,就必须发展反思技能。通过反思,教师可以把经验与他们的知识和感觉相连,愿意并能够把与社会性相关的内容综合到他们作为教师的形象中去。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连续的和周密的思考。

教学反思的重要形式是自我叙述。这种自我叙述是教师关于他们的职业活动和生活经历的自我再现,个体对自己及别人对自己的理解的反映。自我叙述为教师提供了职业认同的线索,为更新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刺激。自我叙述,可以是一种语言叙述,可以是一种思维活动,还可以书面的形式自我记录下来,比如说写教育日记等。

教师要进行科学的反思,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较强的问题意识,这是进行反思的前提。发现问题是反思的起点,问题推动着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积极探索。二是要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教师知识结构的功能来看,教师的知识通常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性知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既要学习理论,也要学习实践,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三是要有科学的反思方法。教学反思既是一种研究行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有自身的规律,教师有必要掌握一些反思方法,提高教学反思能力。反思不仅有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而且能有效促进教师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

3.增强职业规划意识

教师职业规划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自觉、主动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设计,它包括对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总体地和长远地规划,具体指教师在具备正确的认识、客观的判断和积极的心态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现有的条件和发展潜力、各种外部条件和制约因素等来确定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教师要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自身科学、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职业成长和发展过程,要合理有效地制定自身发展的计划和蓝图,不断调整自身的专业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减少职业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青年教师更要以主体的身份去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准确、客观地评价自身的优缺点、兴趣和个性偏好,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准确定位,在充分了解社会、学校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职业规划。

综上所述,教师的职业认同是一个从外在规约到内在认同的过程,唯有得到教师内在的身份认同,教师个体的生命发展才能得到强调,个体的专业自主性才能得到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意识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行为都与教师职业认同密切相关,积极关注教师的职业认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2

2.师德教育让教师获得认同感

我们以师德教育为核心,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师德方面的有关文件,重视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结合《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等,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教师还自学《把责任落实到位》和《别找借口找方法》两本有关提高教师素质的书籍,并要求教师摘抄笔记。此外,学校聘请优秀班主任为全校教师作师德报告,鼓励教师做阳光幸福教师。在学习中教师逐渐获得对职业的认同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念。

篇13

通过网络能把工作与学习相互融合在一起,将学校扩展到办公室、家庭甚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现代远程教育不受民族、时间、地点和国别的限制,每个人都可以自主选择在何时何地学习,利用网络和便携式多媒体资源,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都可以进行学习,它们有条件和机会接受各种层次的教育。那些已有工作岗位无法进行脱产学习的成人,也可以同时参与进来,远程教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和教育资源都是开放的。

1.2现代远程教育是推进教育平等的重要方式

远程教育利用了互联网实时传输的优势,任何人通过网络服务机构可以获取各种类型的资源,与以往的教育相比更具有开放性和时代进步性,是以平等教育的形式出现的。网络能够更好地、更平等地给各类学习者提供教育服务,因为它不存在领域、阶层、民族、社会地位、国籍等等色彩。一是互联网络的信息数据种类多内容丰富,极大地拓展了学习者对于信息资料选择利用的程度和范围,同时,凡是与网络相连的用户均可以利用和分享网络上的大量资源,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二是互联网络的信息存储量巨大。它是一个信息资源库,将声音、文字、图像等转化为数字化的形式,利于大批量储存和补充完善,而且将不同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分散地存储在不同的各个节点的客户服务器群上,克服了社会中教育资源的有限性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克服了学校教育在物理空间分布上的不均衡所造成的教育不平等现象。对于我国来说教育资源分布和学校分布不合理,发展网络远程教育则更有必要,它可有效地缓解我国教育资源不足和巨大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1.3现代远程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类实用型的多层次人才

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能力:①比较强的信息获取和选择能力。②比较强的网络使用能力。高效利用网络各种资源,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技能是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本领。毕竟,单纯靠一个人去创造财富是很有限的,必须借助一个组织网络才行。③比较强的建构能力。远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作用的充分发挥。对远程教育教师的研究,国际、国内也出现了不少极具实用价值的理论成果。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师教育研究中,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者研究的趋势和潮流,教师专业化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的知识研究离不开教师专业化研究,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知识研究也不例外,因为教师的知识研究是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师虽然出现在网络中,有时隐藏在了幕后,但却具有更加严格的要求。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所决定的。大家研究的观点较多,有的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不断的、乃至终身的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合乎要求的教育者的过程。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能力、教师职业培养和教师职业过程的独特化、熟练化、专门化、程式化和标准化,它使从业人员减少或摆脱职业活动的尝试性和随意性,使职业活动得以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地顺利进行。

2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几个特征

2.1开放性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没有终极目标,只有无限趋近于社会进步、教育发展、价值取向三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理想[2]。对教师群体来说,是一条没有止境的梦想之路,没有哪个时候彻底完成的概念,所以,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或当做某种任务去执行、去完成,是不切实际的,需要按照循序渐进发展的过程努力去做。对教师个体而言,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没有尽头的,教师专业化不是简单说拿到了哪一级别的资格证书,评到了哪一种职称,被支付高级别的薪水,或者职位晋升到一定层次就可以说完成了专业化进程,资格证书、职称、薪金水平、职位晋升等是教师专业化推行中的环节性衡量标准,是一种外在的衡量标准和激励手段,主要起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作用。从长远来看,没有来自于教师自身的内在而持久的发展需要做支撑,这些手段起的作用只是暂时的,甚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发展成束缚教师追求发展的因素。因为教师首先也是人,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只用物化的标准来衡量其水平,激励其发展,显然是不利于教师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的。所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应该是封闭的,要使整个专业和每一位教师都感到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教师才会真正热爱这个职业,专业化才能从一个“接力点”上升到另一个“接力点”。

2.2阶段性

教师专业化应按阶段性进行发展。教师专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等到专业化方方面面的标准都完善了以后再付诸实施,但也不能在对很多问题都存在疑问的情况下进行仓促实践,必须凸显出一个阶段性的过程,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化都有其明确的目标,在前一个目标实现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并实现更高的目标。教师专业化中的各方面环环相扣,例如先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使其有能力掌握专业自力,然后教师才有能力参与自己的职业发展生涯规划以及教育政策等的制定,促进教育学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发展,进而继续提高整个教师专业化水平,每个环节的进步都可以带动其他环节的进步,是层层递进的发展过程,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固步自封,必须稳健地踏出每一步,明确每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才能使教师专业化水平逐步推进。

2.3动态性

教师专业化相对于同一个教育者或不同的教育者而言,不存在固定的标准,但必须在所有情况中进行运用,所以要用动态性的眼光和方式去实施。一方面,教师工作面临的各种环境和行为对象总是在不停变化着的,不能用僵化的标准来衡量教师专业行为,否则与“因材施教”的理念相违背,随着教师专业化的逐步推进,其要求和标准也相继发生改变,这是与其开放性和阶段性相对应的,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要避免使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成为束缚教师发展的桎梏。另一方面,教育专业化要有统一的基本标准,是为了保证最基本的教育公平和师资质量,并不是要求一刀切,各地区、各学校都应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提出更符合实际的专业化策略,以便更好的指导实践。

2.4实践性

教师专业化是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提出的一种适用标准,只有得到不断实践,其价值才愈以体现。教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要成为知识的创新者,要做研究者。这里说的实践并不限于专职或专任教师,也针对与教育有关的专家学者、行政管理等所有人员,不着意让他们都投入到教学第一线,而是说他们都必须具备实践精神,尊重和重视实践者,要和一线的实践者保持平等、及时的沟通,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化的主角,使他们切实参与到自身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的事务中,把教师专业化的各项要求落到教育教学的各种实践。

3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条件下应具备的知识类别

远程教育教师专业化包括远程教育从业者职业专业化和教育专业化两个方面的内容。职业专业化,是指一个个体成为教师职业群体的合格成员并且素质越来越高、技能越来越娴熟的转变过程。教育专业化,是指教师针对社会上的各类成人教育需求,其教育能力、教育知识等教育素质养成一种专业化的过程,内容包括具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专门的培养培训模式和课程计划、专门的教师教育评价标准。一名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其专业化的知识结构离不开实践性知识、行为性知识、条件性知识、素养性知识等四方面。

实践性知识:包括获得初步的教育实践能力和职业生活体验;学会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具体教育教学环境;学会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事件的技术及其能力;掌握与课堂教学情景相关的知识经验,等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