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原子质量分数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原子质量分数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化学原子质量分数

篇1

初中化学用语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中的主体内容,主要涉及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化合物纯度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别安排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主题中。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认为课程标准对这些化学计算定位得比较浅。比如化学式中元素质量比的教学被简单化地视为分子中相对分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的模仿与操练过程,教学重心落在“纯数字”的处理上,而忽视元素质量比的概念含义和用分子中原子质量比来量化宏观元素的质量比等诸多计量上的内涵,忽略了化学计算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启蒙价值。因此,化学用语计算的教学需要由单一技能性知识教学转向关注学科观念本质的智慧教学,需要由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讲解、学生操练”向生动深刻的学科理解性课堂教学转型。

一、计量思想催生了化学符号系统

质和量是物质存在的?筛龌?本属性,其中量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基本物理量。计量是用一个规定的标准已知量作单位,和同类型的已知量相比较而加以检定的过程。化学计量学源自于希腊语stoicheion(元素)和metron(测量)。是在德国化学家里希特的建议下提出的,目的是要得到某些化合物中各元素之间的质量比。近代科学史上的化学计量经历了当量定律、定比定律、原子量测定、化学符号和分子学说等阶段,由宏观计量领域走向微观计量领域。可以说,计量的发展成就了化学学科发展,尤其是催生了化学符号系统的发展[1]。例如,化学用语“H2O”的发展过程,普鲁斯特提出参与反应的物质,它们的质量都成一定的整数比,即1克氢气和8克氧气化合生成9克水,假如不按此比例,多余的就要剩余而不参加反应(即定比定律)。道尔顿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组成化合物时,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以简单整数比相结合(即倍比定律),他认为水为二元分子,即HO,并测定出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贝采里乌斯认为道尔顿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有误,重新测定了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认为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并更新了新的化学符号系统,从而为水的化学式“H2O”的最终确定奠定了科学基础。

由此可见,化学用语是伴随着计量产生和发展的,既是计量的结果,又具有计量的内涵。由此,化学用语“语境”中的计算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数的运用,更不是一个单一的算的处理,而是计量层次上的内涵表达。这就是作为启蒙的初中化学用语计算的本质所在。

二、计量思想在化学用语计算教学中的实践

化学研究的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存在着计量关系。从计量角度来看,物质的化学计量关系主要有两个物理量,即数量和质量,并由此延伸出浓度、酸碱度、反应速率等物理量;从计量思想来看,定量观是研究化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是用统计思想将宏观事实与微观本质联系起来,并将结果用符号来表征[2]。这里的计量思想主要是指在获取、表达和分析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存在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中提炼出来,有利于计量知识深刻理解的思维方法。初中化学定量观的计量思想主要有科学计量思想、整体局部思想、符号表征思想和量变质变思想。

1. 在相对原子质量中体现科学计量思想

相对原子质量既是原子质量的计量,又是后续有关分子质量和化学反应计量的基础,从计量思想的角度来把握相对原子质量这个概念,是化学用语计算教学的关键开局。

教学片断(人教版)

引入:微观上原子虽小,但它也是有质量的,不然宏观上的物质也就没有了质量。同学们估计一下,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呈示与说明:

(1)观察图1。

(2)6.02×1023个碳原子虽说是一个天文数据,但却只有12g。

(3)出示与12g碳质量相当的砝码,即两个5g砝码和两个1g砝码。

感受:碳原子质量很小。

讲述:碳原子质量大约是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约为2.657×10-26 kg,氢原子质量约为1.67×10-27 kg,可见用千克、克等计量单位来衡量原子的质量不合适,它使得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

思考:原子质量用怎样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比较合适?

讨论与汇报:用接近10-27 kg的计量单位。

介绍:

(1)以一种碳原子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即图2。

(2)列出氧原子、氢原子、碳原子等与这个标准的比式及比值。

(3)相对原子质量H-1、C-12的比较(见图3)。

(4)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练习:查阅铁原子和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由铁的相对原子质量56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65,可以得出铁原子和锌原子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哪些信息?

相对原子质量属于微观计量,以上片段包含三个教学环节:第一是通过天平情境勾勒出计量背景,在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中建立微观直观,并体会原子质量的真实存在和极其微小,为探寻合适的计量单位打下伏笔,并为高中“物质的量”提前建立一致性关联;第二是寻找合适的计量单位,并在求算中体验计量标准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第三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相对原子质量,体会相对原子质量的计量意义。而这三个环节都是围绕科学计量思想这个核心来展开。让学生感受到使用什么样的标准而使计量结果准确简约是计量智慧层面上的思考,亦即科学计量思想。而这里科学计量思想的启蒙对于后续化学用语计算,还有溶液的浓度表示、溶解度等教学具有迁移作用。

2. 用整体局部思想建构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中的宏微关系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包括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中元素质量比和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三部分内容,其中相对分子质量是基础,宏观上的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与微观上的分子中原子质量比、原子质量分数建立实质性联系是教学难点。

教学片断(人教版)

环节一:相对分子质量

谈话:

谁的质量大,如何来说明?

指出: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计量上的伟大发明。

引入:

谁的质量大?大多少?

思考与汇报:44>18,说明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大;比例为44∶18。

追问:44和18是怎么来的,分别表示了什么?

学生说明:12×1+16×2=44,1×2+16×1=18,即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追问:相同质量的水和二氧化碳中,谁所含的分子个数多?

学生说明:(1÷44)

形成:相对分子质量。

精要练习(略)

环节二:元素质量比与元素质量分数

对话:H2O中,1×2∶16×1=1∶8,表示的是什么?

得出:1∶8表示了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

思考与讨论:宏观上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与氧元素质量的比值即为氢、氧元素质量比,那么如何求算这个质量比呢?

汇报与提炼:1.宏观上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就是微观上所有氢原子、氧原子的质量,所以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所有水分子中氢氧原子质量比,又因为每一个水分子都相同,所以这个质量比又等于一个水分子中的氢氧原子质量比,即1×2∶16×1=1∶8;2.宏观上水的?|量就是微观上所有水分子的质量和,因为每个水分子都相同,所以宏观上的水与微观上的水分子是对应的,于是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一个水分子中的氢、氧原子质量比。

指出:宏观上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可以通过微观上一个分子来计量,即以点代面。

追问:如何求算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即氢元素的质量与各元素的总质量之比)?

汇报:与求算元素质量比一样,可以通过水分子中氢原子质量分数来求算,即1×2/18×100%。

环节三:提炼计算公式与巩固(略)

环节一中,先通过比较碳原子、氧原子的质量来温习原子质量的计量即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接下来在比较二氧化碳与水分子质量的情景中引出对分子质量的计量,并在对“44、18”的列式与表述中让学生体会分子的质量为各原子质量和,反之各原子相对质量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即计量中的整体局部思想,从而形成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环节二中进一步应用了整体局部思想,体现在“为什么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一个分子中氢氧原子质量比和如何求算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的思考与追问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图6所呈现的完整的整体局部思想[2],即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元素质量与原子质量,物质质量与分子质量,分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等。

3. 用符号表征思想领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本质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的变化,而量的关键并不是具体计算问题中的数字,也不是计算过程中所列的比例式,而是深刻领会化学方程式这个符号表征所蕴含的计量。

教学片断(人教版)

环节一:体会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

回顾:根据微观图示,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评价:

读:化学方程式。

追问:如果增加一个氢分子,即图8

对应的是几个水分子?

阐述:还是两个水分子。

体会:化学计量数是成比例的,比例是固定的。

环节二:领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根据”

辨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8g氢气与4g氧气燃烧后生成12g水”的说法是否正确?

思考与交流

汇报:1.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关系:v(H2)∶v(O2)∶

v(H2O)=2∶1∶2,得出:m(H2)∶m(O2)∶m(H2O)=2×2∶1×32∶2×18,因为8∶4∶12≠4∶32∶36,所以不可能生成12g水;

2.根据化学方程式,在质量上m(H2)∶m(O2)=2×2∶1×32即1∶8,所以8g氢气与4g氧气中,8g氢气有剩余,不可能生成12g水。

体会: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质量比是固定的,这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根本依据。

追问:如何计算生成的水的质量呢?

展示:计算思路与格式。

篇2

一、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学习条件分析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或元素符号与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是一种可以表达多种含义的化学符号:表示某种物质、表明了这种物质的元素组成、表明一种物质的分子(对于分子化合物)、表明分子的原子构成情况等。表明物质元素组成及分子的原子构成是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基础。

有关化学式计算看上去十分简单,但由于是在分子和原子层次上认识化学式并进行计算,所以在学生学习中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几项条件:

1.学生必须明了化学式表明了物质最小组成

任何数量的物质都是这种组成的按整倍数的扩大,这一最小部分就代表了整个物质,同样这一小部分的相关量计算就代表了整个物质相关量的计算”这一认知基础。

2.清晰的原子概念

学习者必须具备清晰的原子概念,必须知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是一个不“破裂”的球,而且任何同种原子的质量都相同,物质的最小组成就是由化学式所表示的原子种类和各种原子的数目。

3.清晰的相对原子质量概念

由于原子的质量很小,其质量是用相对原子质量表示的,而不用千克(kg)质量单位来表示原子的质量。

二、有关化学式计算学习困难原因的调查研究

有关化学式计算类型较多,常见的有关化学式计算类型及各种计算类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难原因调查分析如下:

1.对分子质量计算

这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有关的化学式计算。这一计算在学生的学习中相对来说是简单,约90%的学生可以在课堂内掌握概念和计算方法,因为相对分子量是直接将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加和。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学习困难。经访谈得知,原来学生并不清楚原子的概念,他们对原子是球形不清楚,对化学式里的符号与符号所表示的原子不能进行转换,因而没法学习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这些学生不能用思维来掌握原子的形貌,因此也没法认识物质的组成,对化学式的来源和表达物质组成的意义不清楚。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H2O的相对分子质量时,因为只知道“H2O”表示水的化学式,将其理解成表示水的符号,而不能理解为表示水分子的原子组成表达,不知道“H”“O”这两个符号在整个化学式中既可以表示宏观的水的组成元素,也可以表示微观的分子的原子构成,不理解符号可以表示氢原子和氧原子,从而无法下笔进行计算。

2.根据化学式求组成元素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这种计算类型有两个原理必须掌握,一是要理解对于物质来说其组成是用“元素”而非原子表示的,在分子中讲原子构成,但对于物质而言讲元素组成。二是化学式所表示的原子构成是物质组成的最小单位,因此,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百分含量的原理就是计算化学式中各种原子质量占化学式中全部原子质量的总和百分数。对于百分数的计算,绝大部分学生是熟悉的,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不能将物质中元素的质量转换为化学式中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将物质中元素质量比转化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相对质量比。对学生进行访谈显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学生学习分子、原子、元素、化学式等概念时,知识机械的记忆理解概念,不会对宏观的元素与微观的原子这两个概念进行联系,以及对化学式是表示分子组成的符号,在表观上表示物质的组成单元的这一原理进行深度解析、二次加工。例如,在计算S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时,要理解SO3分子是三氧化硫这一物质的组成单元,三氧化硫这一物质就是若干个SO3分子聚集而成的,SO3分子中氧原子的质量分数就代表了氧元素在整个三氧化硫这种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3.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中各元素质量比

此类问题同样是从物质组成单元(即化学式)中各元素原子的质量比而推论为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化学式表示物质的最小组成单元(包括分子组成),而整个物质中各元素的原子组成与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组成是一致的,因此只要求出了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质量比,这个各元素的原子质量比,就是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对于这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没有理解化学式的宏观含义可以表示一种物质以及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不能将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转化为化学式中各原子的质量比。究其原因,除了前面几项学习中所产生的问题,学生对于化学式表示物质的单元(分子)组成,而单元(分子)组成与整个物质的组成是一致的这个原理不甚理解,因而造成了在计算物质中各元素质量比时出现概念指向不明及质量与微粒数目概念混淆的问题。

4.根据化学式计算一定量物质中所含某元素的质量

这类计算是在前面三类计算的基础上发展的较为高级的计算,其计算较之前三类计算多了一项计算技能,就是在已知某物质中M元素含量为b%的基础上,求a kg物质中所含M元素的质量。进行此项内容的学习,学生必须有这样的知识,即分子是物质组成的最小单位,表示物质的化学式其实也是表示了这种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然后转化成所有物质的组成就是这些小单位的无限重复。这类计算也可以看成是一个比例式的计算,只要将其换个形式理解,即百分含量是指每个组成单元中某元素原子的含量,这种计算就很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了。

三、有关化学式计算的教学原理

有关化学式计算教学的研究说明,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需要两方面的基本技能,一方面是数学技能,另一方面是化学的基本概念要清晰。对数学技能的要求不高,主要是比例的计算,九年级学生进行比例计算是较为熟悉的,但将比例计算技能运用到化学式计算中产生困难的主要原因乃是化学基本概念掌握不牢固。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教学当中,学生掌握原子的形貌和化学式所表达的意思是基础,因为无论是分子或是化学组成单元,首先必须使学生理解到这些都是由不改变的原子组成的,而且每个原子的形貌和质量都是固定且不改变的,这样学生可以对分子和物质的组成单元就可以清晰地从原子的角度理解,各种有关质量的计算中就可以从他们的原有知识出发解决问题。其次是准确地理解相对原子质量,对相对原子质量应该理解为也是表示原子的质量的一个量,只不过相对原子质量不是以kg做单位,而是以一个化学科学中设定的一个值―― 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的质量为一个单位来衡量原子的质量。如果学生将相对原子质量理解非表示原子的质量,那么有关化学式计算就丧失了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忠立.化学计算技能的培养[J].读与写,2008(5):147-158.

篇3

一、正确理解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对于分子概念的理解,要注意如下几点:

1.分子的独立性

分子是能独立存在的微粒。二氧化硅晶体是由大量Si和O原子组成的原子晶体,虽然其中Si和O原子数的最简整数比是1 :2,它的化学式可以写成SiO2,但晶体中并没有能独立存在的SiO2单位,就不能说SiO2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微粒性

分子具有微粒性。即使是高分子,如牛胰岛素,大约由1500个H、C、N、O、S原子组成,分子量达12000,但它仍然具有微粒性。高分子溶液中分散的质点,仍然是一个个具有微粒性的高分子。SiO2晶体由大量Si和O原子堆积而成,有种说法,认为二氧化硅晶体是一个大分子,这种说法看来是不妥当的。因为把SiO2晶体看成是一个大分子,是和分子的微粒性不符合的,这是把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概念混淆了。

3.并不是一切物质都有分子这个结构层次

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中并不存在分子这个结构层次,只有能形成分子晶体的物质才有分子这个结构层次。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组成的,不要硬把分子这个层次强加给稀有气体,认为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

二、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数和原子量的区别

1.原子质量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168O。某核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叫做核素的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它不用千克作单位,否则所得数值太小,使用不方便。如1个168O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kg等。

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叫做原子质量单位(a.u.),它等于一个12C核素原子质量的1/12。如168O的原子质量是15.999914a.u.。

2.原子质量数

一个核素的原子质量的最接近的整数,叫做原子质量数。如一种氧的原子质量是15.999914a.u.,它的原子质量数为16。原子质量数在数值上等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3.元素的原子量

元素的原子量是某元素的一个原子的平均质量对12C核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的1/12之比,也就是该元素按其各种稳定同位素(核素)的原子质量和原子百分数(丰度)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如氯元素有35 Cl和37Cl两种稳定同位素。35C的原子质量是34.96885a.u.,占75.53%;37C的原子质量是36.96590a.u.,占24.47%。所以氯元素的原子量是34.96885×0.7553+36.96590×0.2447=35.458。如果按稳定同位素的原子质量数计算,得出的是氯元素的近似原子量,为35×0.7553+37×0.2447≈35.5。

注意:

(1)原子量是对元素而言的,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数是对一个核素而言的。

(2)原子量和原子质量数没有单位,而原子质量有单位。

(3)原子量的数值与核素的丰度有关,而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数与丰度无关。

三、电价数、共价数和氧化数

化合价是指元素化合时彼此的数量关系,即元素化合时其原子个数是以怎样的比值进行的这一性质。电价和共价是指两类化合物。电价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一个原子形成离子化合物时所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就称为电价数。电价数有正、负之分。如MgO中镁显+2价,氧显-2价。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叫共价,其值等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化和时所形成的共用电子对数。共价数没有正、负之分。如水中氢为1价,氧为2价。有时共价数不能从分子式直接推出,只能根据分子结构来确定。

氧化数是对原子而言的。它表示化合物分子中各元素原子在形式上或表观上所带的电荷数。氧化数是某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这种荷电数由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

例如,过氧化氢分子中氢原子氧化数为+1,氧原子的氧化数为-1。一般说来,原子在离子化合物中的氧化数跟它(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相同,共价化合物中原子的氧化数等于两原子间偏移的共用电子对数。

篇4

C、天然气燃烧 D、菜刀生锈

2、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可燃性 B、密度 C、温度 D、硬度

3、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球内的气体 ( )

A.、分子间隔增大 B、分子个数增多

C、分子质量增大 D、分子体积增大

4、区别野外采集的水样是硬水还是软水,可选用( )

A、明矾 B、活性炭 C、肥皂水 D、石灰水

5、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镁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B. 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C. 镁离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 D.镁原子与镁离子的化学性质不同

6、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刻度,则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

A、等于5% B、大于5% C、小于5% D、无法判断

7、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原子的是( )

8、下列关于相对原子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对原子质量由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决定的

B、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C、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以克为单位

D、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质量,以千克为单位

9、水变为水蒸气时,发生的变化是( )

A . 水分子的大小改变 B . 水分子间的间隔改变

C. 水分子变为其他分子 D. 水分子变为更小的粒子

10、生理盐水是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现用1000g生理盐水给某病人输液,进入病人体内的氯化钠质量约为( )新课 标第一网

A 0.9g B 9g C 90g D 18g

11、要配制一定质量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称量、计算、量取、溶解 B 量取、称量、溶解、计算

C 计算、量取、溶解、称量 D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12、从50g15%的硫酸铜溶液中取出10g,则这10g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A.10% B.20% C.5% D.15%

13、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元素氡。某种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

A.50 B.86 C.136 D.222

14、原子结构对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

A.电子层数 B.质子数 C.最外层电子数 D.中子数

15、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是( )

A 能否构成物质 B 能否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 质量和体积大小 D 在化学变化中能否再分

16、一种原子的核内有6个中子和6个质子,另一种原子的核内有7个中子和6 个质子,则它们不同的是( )

A 质子数 B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C 核电荷数 D 核外电子数

17、医疗上用的碘酒中,溶质是( )

A 水 B 碘酒 C 碘 D 酒精

18、下列仪器不能在酒精灯上加热的是( )

A.量筒 B.燃烧匙 C.烧杯 D.试管

19、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组成中一定有水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不相同。

20、下列物质在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时,瓶口出现水雾,燃烧产物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木炭 B、蜡烛 C、铁丝 D、硫

21、市场上销售的奶粉种类很多,有加锌奶粉、加钙奶粉、高钙奶粉等,这里的钙、铁、锌是指( )

A、单质 B、分子 C、元素 D、原子

22、地壳中含量的非金属元素与含量的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 )

A、O2 B、Si C、Al2O3 D、N2O5

23、新型净水剂铁酸钠(Na2FeO4 )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A、+2价 B、+3价 C、+5价 D、+6价

24、小明同学的学习档案中,对下列符号中的“3”所表示含义有如下记载,其中错误的是( )。

A、3H2O中的“3”表示三个水分子 B、3C中的“3”表示三个碳原子

C、SO3中的“3”表示一个三氧化硫分子中含有三个氧原子

D、Al3+中的“3”表示铝元素合价为+3价

25、对“10%的食盐溶液”含义的解释错误的是( )

A.100g食盐溶液中溶解了10g食盐

B.200g水中溶解了20g食盐

C.将10g食盐溶解于90g水中所得到的溶液

D.将食盐和水按1∶9的质量比配制成的溶液

二、非选择题

26、(4分)用化学符号表示:

(1)1个铁原子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

(3)2个水分子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

27、 (3分)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______,属于单质的是 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填字母)

28、(5分)下图中的①、②是氟元素、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你回答: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2)X=

(3)A、B、C、D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序号)

(4)A粒子的化学性质与B、C、D中哪一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似 。(填序号)

29、(8分)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燃镁条作信号弹

(3)燃烧红磷制造烟幕弹

(4)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4分)某化学兴趣活动小组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如右图所示,在一个具有刻度和可以滑动的活塞的玻璃容器中放入一粒白磷(白磷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为40℃),将玻璃容器固定好,放在盛有85℃热水的烧杯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 实验中可以看到玻璃容器内白磷燃烧时的现象是

。实验结束后,恢复至常温,活塞应停在刻度__________处,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白磷燃烧消耗了空气中气态的__________而生成了固态的________,从而使玻璃容器内的气体体积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 玻璃容器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________。

③ 此反应中白磷要过量,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6分)在90g10%的硝酸钠溶液中加入10g水或10g硝酸钠,计算用这两种方法制成的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篇5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学会分析图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建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及构成各粒子的特征

【教学难点】建立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思维联想、引入新授

1、分子和原子有何本质区别?

2、原子是最小的粒子吗?

二、进入新授

1、原子的构成

1)思考并回答:分子和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水是由构成,水分子由构成。铁由构成,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原子怎样构成的?

2)学生阅读教材P68-69第一自然段,交流对原子的构成的了解。

(每一个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原子核(不带电)

原子

(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3)讨论:⑴在原子中有带正电荷的质子和带负电荷的电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⑵你能画出氢原子的模型吗?

4)观察分析表4-2,你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A、核电荷数=

B、

C、

2、相对原子质量

1)写一写一个氢原子、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思考:这样书写方便吗?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

2)引入相对原子质量

概念:

理解:

3)练习查相对原子质量。71页练习3

4)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A、根据定义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的质量/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

B、由质子数和中子数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想一想:相对原子质量为什么是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三、课堂练习

1、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艾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察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2、原子中决定相对原子质量大小的是()

A质子数和中子数B质子数和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D核电荷数和电子数

3、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2,质子数是16,则中子数是,电子数是,核电荷数是。

4、已知1个碳12原子原子质量为nkg,1个A原子的质量为mkg,则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为。

5、1个碳12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1个氯原子的质量是5.888×10-26kg,则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相对原子质量为M,核内中子数为N的原子A,其核外电子数是。

6、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原子是最小的粒子

C原子核带正电荷,但原子不显电性D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四、反思与体会

【教学后记】

课题2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理解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学会认识物质组成与构成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的认识统一起来。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学会认识物质组成与构成不同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识,引入新授

(1)一个碳-12原子质量为mKg,某原子质量为nKg,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原子是怎样构成的?相同的原子有什么共同点?

二、进入新授

1、元素的概念

阅读并讨论P71第二自然段

小结对元素的理解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试一试列表比较元素与原子。

元素

原子

区别

适用范围

联系

3、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

⑴按质量分数计算,在地壳中含量前几位的元素依次是、、、_________。记忆:“养闺女贴盖”

⑵并不是含量少作用就小。

三、讨论P71[讨论]

四、活动与探究

⑴阅读资料,了解生物细胞中元素的含量。

⑵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五、反思与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和体会是:

【教学后记】

课题2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概念,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过程与方法:采用师生合作的方式进行授课,教给学生必要的方法和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教学方法】师生合作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入新授:

某药品说明书中标明:本品每克含铁15毫克,铜2毫克,锌1.5毫克。锰1毫克这里所标的所标的各成分是指()

A、分子B、原子C、元素D、无法确定

二、进入新授

1、元素符号

为了便于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符号来表示一百多种元素。

⑴定义:

书写规则:

练习书写

钙元素镁元素氧元素铁元素

⑵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A、表示某元素

B、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C、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练习C、S、Fe、Ar等表示的意义。

思考:如何表示几个原子?

⑶常见元素符号的记忆歌诀(讨论记忆方法)

⑷元素周期表简介

阅读教材P74填写下列空白。

①科学家们根据,把它们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元素周期表。

②元素周期表按元素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叫做原子序数。

得等式===。

③编排结构

周期:

族:

元素周期表共个周期,个族。

④颜色分区:对金属非金属用不同颜色分区,并标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三、活动与探究

教材P74“活动与探究”

四、课堂练习:P75/1、2、3、4

五、课外拓展:

讲述116、118号元素失踪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讨论。

六、板书设计

元素符号

为了便于交流,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符号来表示一百多种元素。

一、定义:

书写规则:

练习书写

钙元素镁元素氧元素铁元素

二、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A、表示某元素

B、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C、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后记】

课题3离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原子的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过程与方法:边看边叙述或边讲边图式,用创设情景来展示电子分层运动,离子的形成等知识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离子的形成的学习,使学生形成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核外电子分层运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离子的形成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以竞赛方式回忆1-20号元素符号的书写。

2、原子的结构及所带电荷的情况如何?

二、引入新授: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这些电子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

三、进入新授: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阅读教材P76第二自然段后小结:

⑴电子层:核外电子经常出现的。

⑵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⑶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有1层,最多的有层,第一层离核最近,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2、认识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你知道各部分的含义吗?(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

3、观察表4-4后得出: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第一层最多排个电子,

⑵第二层上最多排个电子,

⑶最外层最多排个电子。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1)、阅读教材P76第四自然段至第一自然段后讨论:

理解:⑴稀有气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He为2个)为一种相对稳定结构,相对稳定性结构是指。在化学反应中一般,化学性质不活泼。

⑵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一般少于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使次外层变为最外层而达到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活泼。

⑶非金属原子最外层一般电子,在化学反应中一般易,使最外层达到电子的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活泼。

(2)、小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有密切的关系。

三:练习:试一试画出氦、氖、氩,钠、镁、铝,氧、硫、磷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分析它们的化学性质。讨论如果要变成相对稳定结构会怎样?

四、板书设计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阅读教材P76第二自然段后小结:

⑴电子层:核外电子经常出现的。

⑵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⑶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有1层,最多的有层,第一层离核最近,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第一层最多排个电子,

⑵第二层上最多排个电子,

⑶最外层最多排个电子。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教学后记】

课题3离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离子的概念,并掌握它的形成规律及与原子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采用指导阅读、组织讨论来进行教学,让抽象思维变换为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推倒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离子的概念

【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⑴回忆在原子中:核电荷数===

⑵分析讨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

二、、引入新授:

分析11号、17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其最外层电子数特点后印入。

三、进入新授:

(一)离子的形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2)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书写要求:先写上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前,符号后,是“1”省略不写。

(3)练习书写离子符号:

氢离子H+镁离子Mg2+铝离子Al3+氟离子F-氧离子O2-硫离子S2-

(4)离子符号的含义

例:2Mg2+表示:一个镁离子表示:每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5)阴、阳离子由于引力作用而形成不显电性的化合物,列如:NaCl等。

(二)离子与原子的比较

*

相互转化

(三)小结:构成物质的粒子有、、。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例: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例:

三、课堂练习P78/1、2

四、板书设计

(一)离子的形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可分为阳离子和阴离子。

(2)表示方法——离子符号

书写要求:先写上元素符号,再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所带的电荷数,数字前,符号后,是“1”省略不写。

(3)练习书写离子符号:

氢离子H+镁离子Mg2+铝离子Al3+氟离子F-氧离子O2-硫离子S2-

(4)离子符号的含义

例:2Mg2+表示:一个镁离子表示:每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5)阴、阳离子由于引力作用而形成不显电性的化合物,列如:NaCl等。

(二)离子与原子的比较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概念

电性

表示方法

相互转化

【教学后记】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的概念及涵义,掌握一些简单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理解化学式前和化学式中有关数字的不同涵义。

过程与方法:多采用组织讨论、指导阅读、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简单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教学难点】化学式的写法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⑴默写常见元素符号的记忆歌诀。

⑵写出物质分类表,每种物质各举两例,写出该物质的名称。

二、引入新授:

物质的名称很难表示一种物质的组成,为了便于认识和研究物质,在化学上常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的组成。

三、进入新课:

(一)化学式

阅读教材P79后小结:

⑴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示子。

⑵理解:

小组对话:H2O表示的各种意义。

想一想:CO2表示什么意义呢?

⑶小结: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A、表示某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C、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D、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E、表示组成某物质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⑷化学式的书写

金属:如Fe、Cu

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固态非金属:如C、P

A、单质的书写稀有气体:如He、Ne

用双原子表示—气态非金属:如O2、N2

B、化合物的书写(下课时)

⑸多个原子或多个分子的表示方法。

练习:

多个原子的表示:3个铁原子2个氢原子

多个分子的表示:3个氢分子2个氯分子

m个水分子n个二氧化碳分子

讨论:P79符号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义?

小结: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前面加上适当系数后只具有微观意义。

⑹化学式的读法:

单质化学式读法:除双原子分子构成的气体单质在元素名称后加“气”外,其余直接读元素名称。

化合物化学式读法: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一般读作“某化某”,例如NaCl读作氯化钠。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例如CO读作二氧化碳,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

练习读:CuArN2

三、活动与探究:P82以邻座同学为一小组,对以下题目进行练习,并互相订正。

1、写出溴化钠、氯化钠、氯化铝、二氧化氮的化学式。

2、读出以下化学式的名称:

MnO2CuOSO2KIMgCl2

四、课堂练习:基础训练

五、板书设计化学式

一、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示子。

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A、表示某种物质B、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C、表示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D、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个数

E、表示组成某物质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二、化学式的书写

金属:如Fe、Cu

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固态非金属:如C、P

A、单质的书写稀有气体:如He、Ne

用双原子表示—气态非金属:如O2、N2

B、化合物的书写(下课时)

【教学后记】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的涵义,知道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依据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组成。

过程与方法:应多采用组织讨论、指导阅读、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并使学生逐渐学会根据化学概念应用教学工具来解决化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铁、氧气、铜、硫、磷、金、镁、氮气、氖气

2、画出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3、写出上述元素两两结合,可能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其原子个数比为

二、进入新课

(一)化合价

定义:

理解:

原子团(根)定义:

⑴化合价表示方法+1+2-2-2

例:在化合物中:Na、Ca、S、SO4

想一想:化合价与离子的表示方法有何异同?

+1+2-2-1

思考:为什么Na而非Na,S而非S呢?

⑵化合价的确定及其规律

阅读教材P81页后填写

a、化合物中:氧为价,氢为价,金属元素一般显价,非金属元素一般显价。

b、两个零: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⑶化合价及根的化合价的记忆,记忆P80表4-6。

[活动与探究]a、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合价记忆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准。

b、试着编写能帮助记忆化合价韵语、歌谣或快板。

化合价记忆歌诀:一价钾钠卤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三磷;二三铁、二四碳;二三四五氮;二四六硫锰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

(二)化合价的计算与应用

⑴根据化合价原则书写化学式,看P81页例题

例:书写硫酸铝的化学式

+3-2

a正价前,负价后:AlSO4+3-2

b交叉约简定个数:Al2(SO4)3

+3-2

c写右下,验正误:Al2(SO4)3(+3)×2+(-2)×3=0

小结写法:

练习书写化学式:

Cl

O

OH

SO4

NO3

CO3

Mg

-3+1-4+1

特例:NH3、CH4

⑵根据化学式(或原子团的化合价)推断元素的化合价。

a、讨论:P82: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里硫的化合价。

b、试确定SO3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

⑶根据化合价判断化学式是否正确。

如:ZnClHSO4MgOH2MgO2

是否正确,并改正。

三:课后练习:以单位为小组进行你问我答,练习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四、板书设计

化合价的规律

1、化合物中:氧为价,氢为价,金属元素一般显价,非金属元素一般显价。

2、两个零: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

【教学后记】

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商品、药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定量的角度对物质进行讨论,让学生体验由定性到定量认识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教学难点】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分组练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数字及符号表示:

氖气一个镁原子m个水分子

n个氯分子五个二氧化碳分子n个五氧化二磷分子

2、回忆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以CO2为例)

二、引入新授:

化学式除了有质的意义,还有量的意义。

三、进入新课:

(一)相对分子质量

⑴定义:

⑵理解:

(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⑴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阅读教材P82页“1”后,

小结:元素与元素之间用“+”号,元素与右下角数字之间用“×”号。

练习:计算Cl2,2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之和。

⑵计算物质中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看P82页“2”后,明确计算格式

只写元素符号或名称,不写个数;打括号,化成最简比。

练习;计算SO2、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⑶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阅读P82页“3”后,将该题简写成。

N%=2N/NH4NO3×100%=2×14/80×100%=35%

合作练习:计算NH4NO3、CO(NH2)2、(NH4)2SO4、NH4HC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并按肥效(含氮量)由高到低排列。

活动与探究:P83页(课后);P85页第11题。

⑷计算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例]36g水通电后最多能放出氧气多少g?

解:m(O)=36×(O/H2O)×100%=36×(16/18)×100%=32g

答:略。

公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练习:100gFe2O3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可炼铁多少g?

⑸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例]吸入“笑气”会使人发笑。该气体是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为44,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4,则它的化学式为。

解:设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xOy,则

14x:16y=7:4

14x+16y=44

所以x=2;y=1,故化学式为N2O

四、课堂练习:某金属元素R的氧化物中,R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8,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7。试写出R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五、板书设计

(一)相对分子质量

(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⑴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⑵计算物质中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⑶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⑷计算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⑸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整理与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原子的构成及离子的形成、离子符号;2、使学生巩固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及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能力目标: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及离子的形成、离子符号

【教学难点】学生综合计算的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分组练习法

【教学资源】初中化学网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整理

1、化学式的书写

金属:如Fe、Cu

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固态非金属:如C、P

A、单质的书写稀有气体:如He、Ne

用双原子表示—气态非金属:如O2、N2

B、化合物的书写

正价前,负价后;交叉约简定个数;右下,验正误

2、依据化学式计算

⑴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⑵计算物质中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⑶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⑷计算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⑸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质子

原子核

结构中子

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排布

3、原子结构简图

相对原子质量

4、在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来叙述,描述物质构成时用叙述,描述分子构成时用来叙述。

三、专题总结及应用

1、A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为3,其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已知A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为n,则A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A、n+1B、n-1C、nD、n+3

2、某种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4,则该氧化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A、+5价B、+3价C、+2价D、+1价

3、有一不纯的硝铵样品(硝铵NH4NO3),经分析其中含氮37%,则所含杂质可能是()

A、(NH4)2SO4B、CO(NH2)2C、NH4ClD、NH4HCO3

四、板书设计

1、化学式的书写

金属:如Fe、Cu

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固态非金属:如C、P

A、单质的书写稀有气体:如He、Ne

用双原子表示—气态非金属:如O2、N2

B、化合物的书写

正价前,负价后;交叉约简定个数;右下,验正误

2、依据化学式计算

⑴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⑵计算物质中组成元素的质量比

⑶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⑷计算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⑸确定化学式的计算

质子

原子核

结构中子

核外电子——核外电子排布

篇6

二、物质中质量分数的计算

题型1:已知某物质化学式,求该化学式中某元素所占质量分数。解法: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100%典例:计算KMnO4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KMnO4相对分子质量=39+ 55+4×16=158 KMnO4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K的相对原子质量×K的原子个数/ KMnO4相对分子质量×100% =39× 1/158×100%=24.7%

题型2:已知某化混合物样品质量,求某一物质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解法:这类题一般在矿物的冶炼中计算矿物纯度和溶液中计算溶质质量分数中最常见,其解法基本和题型1的解法相似,也就如同我们用合格人数除以总人数乘以100%,计算某科合格率一样。

三、物质中某元素所占质量的计算

题型:已知该物质总质量,计算某元素在该物质中质量。解法:物质总质量×所求元素在该物质中的质量分数。典例:计算100g化肥(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解:100×(14/79×100%)=100×17.7%=17.7g

四、物质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题型:已知该物质化学式,求组成该物质各元素质量之比。解法:元素质量之比=(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比。典例:双氧水(H2O2)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解:m(H): m(O)=(1×2):(16×2)=1:16

五、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法:这类计算题的解法关键掌握这样几个步骤

1.审题设出未知量;写出与计算相关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找出对应的比例关系并列出比例式;解比例式;作答;典例: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多少克?

解:设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x克。

2H2O2 催化剂 2H2O+O2

2×32 32

6.8 x

2×32:6.8=32:x

X=3.2

答: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3.2克。

六、溶液的计算

这类计算综合性较强,它的计算往往与质量守恒定律分不开,并且这类计算在中考题型中最为常见。解法:1.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如完全反应、杂质没有参加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多少克等等;2.提粗取精、理清思路、认真分析、绕开干扰因素;3.解题思路要清晰,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和以上几类计算题的解法。

典例:向25.8g含少量NaCl杂质的Na2CO3白色固体中慢加入10%的稀盐酸到恰好不在有气体产生为止,共收集到8.8g干燥的CO2气体。

求:1.白色固体Na2CO3质量分数?2.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典例分析:1. 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25.8g。2. Na2CO3与HCl反应生成CO2;3.10%的稀盐酸,说明HCl气体在稀盐酸中的质量分数为10%;4.不在有气体产生,说明完全反应。

解:设Na2CO3质量为x克,NaCl质量为y克,HCl质量为z克。

Na2CO3+2HCl===2NaCl+ H2O+CO2

106 73 117 44

x z y 8.8

106:x=44:8.8 x=21.2 117:y=44:8.8 y=23.4 73:z=44:8.8 z=14.6

(1)w(Na2CO3)=m(Na2CO3)/m(白色固体) ×100% =(21.2/25.8) ×100%=82.2%

(2)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m总(NaCl)/m(NaCl溶液) ×100%

篇7

“十字交叉法”适用于两组分混合物(或多组分混合物,但其中若干种有确定的物质的量比,因而可以看做两组分的混合物),求算混合物中关于组分的某个化学量(微粒数、质量、气体体积等)的比值或百分含量.

二、十字交叉法的解法探讨

1.十字交叉法的依据

对一个二元混合体系,可建立一个特性方程:ax+b(1-x)=c(a、b、c为常数,分别表示A组分、B组分和混合体系的某种平均化学量,如:单位为g/mol的摩尔质量、单位为g/g的质量分数等);x为组分A在混合体系中某化学量的百分数(下同).

如欲求xD1-x之比值,可展开上述关系式,并整理得

ax-bx=c-b,

解之,得x=c-bDa-b,1-x=a-cDa-b,

即xD1-x=c-bDa-c.

2.十字交叉法的常见形式

为方便操作和应用,采用模仿数学因式分解中的十字交叉法,记为:

3.解法关键和难点所在

十字交叉法应用于解题快速简捷,学生往往爱用,但是也经常出错.究其原因,无外乎乱用平均量(即上述a、b、c不知何物)、交叉相减后其差值之比不知为何量之比.

关于上述a、b、c这些化学平均量,在这里是指其量纲为(化学量1÷化学量2)的一些比值,如摩尔质量(g/mo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或关于物质组成、变化的其它化学量等等.设计这些平均量时应优先考虑待求量和题给条件,一般情况下尽可能的将待求量设计为上述化学量2(分数中的分母),至于化学量1则依题给条件选取最容易获得的化学量(分数中的分子),这样上述中的a、b、c应该是这样的一些化学平均量(如下图):

y(组分1)Dx(组分1)=组分1的化学量1D组分1的化学量2

y(组分2)Dx(组分2)=组分2的化学量1D组分2的化学量2,

y(混合体系)Dx(混合体系)=混合体系的化学量1D混合体系的化学量2

而这些化学平均量a、b、c交叉相减后所得差值之比,则是组分1和组分2的化学平均量的量纲中化学量2[如a、b、c为摩尔质量(g/mol)时,便是物质的量mol]的比值.

三、十字交叉法的应用与例析

1.两组分混合物中已知组分及混合体系的摩尔质量(或式量),求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或组分气体的体积比、组分物质的微粒数之比)

解答这类问题,需设计的平均化学量a、b、c就直接用摩尔质量(g/mol).而用十字交叉法交叉相减后所得差值之比是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或微粒数之比),或依阿伏加德罗定律,也等于(相同状态下)气态混合体系中组分气体的体积比.

例1硼的平均相对原子质量为10.8,硼在自然界中有种同位素:105B与115B,则这两种同位素105B、115B在自然界中的原子个数比为

A.1∶2B.1∶4C.1∶6D.1∶8

解析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摩尔质量数值上相等,故元素或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可看做十字交叉法中的平均化学量,量纲为g・mol-1,交叉相减后所得差值之比为两同位素的物质的量(即原子数)之比.

或记为:n(105B)Dn(115B)=11-10.8D10.8-10=1∶4.

答案B

2.两种溶液(同溶质)相混合,已知两溶液及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求两溶液的质量比

例2将密度为1.84 g・cm-3,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与水配制成30%的稀溶液,应怎么配制?

解析要配制这种硫酸,必须先求出浓硫酸与水的比例.因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分数,所以质量分数实际上也是一种平均化学量,可用于十字交叉法求出浓硫酸和水的质量比.这样,上述平均化学量a、b、c中的化学量2最好就设计为溶液质量,而化学量1取最方便的就是溶质质量,即平均化学量a、b、c就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十字交叉法(图略),记为:

m(浓硫酸)∶m(水)=(30%-0)∶(98%-30%)=15∶34,

即取15份质量的浓硫酸与34份质量的水混合得此稀硫酸.

3.两可燃物组成的混合体系,已知其组分及混合物的燃烧热,求组分的物质的量之比或百分含量

篇8

在初中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实验基本操作,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等外,掌握常见的化学计算及其解法,掌握各类化学计算的解题技巧,也是初中化学教育教学需要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学习化学的目的是能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化学计算的作用之一是从理论上指导化学工业生产中原料与产品之间的质量关系,为化工生产提供真实的理论数据。初中化学计算主要有:根据化学式的计算、有关溶液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综合计算四大类型,它们是学习化学的重点环节之一。

一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等于物质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往往把它变成了各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积的形式,或是搞不清楚化学式前的系数、化学式中的下角标数字与各种原子的数目关系等。所以,在教学中要强调学生注意:(1)化学式前的系数与化学式中的各原子都是乘积的关系。(2)下角标数字也表示乘积关系。(3)如果化学式中含有括号,那么先要将括号里的各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乘以下角标数字,然后再求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或者先计算括号里面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再乘以括号后面的下角标数字。

例1,计算2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2Ca(OH)2的相对分子质量=2×[40+(16+

1)×2]=2×74=148。

2.计算化合物中元素间的质量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之比,通常用最简整数比。

应注意的是:(1)元素的顺序与元素质量比值要对应。(2)要看清楚题目要求计算的元素种类;(3)元素质量比在书写时可以用元素名称表示,也可以用符号表示,但不能出现系数或下角标。

例2,计算硫酸钠(Na2SO4)中钠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解:钠元素∶氧元素(Na∶O)=(23×2)∶(16×4)

=23∶32

例3,计算硝酸铵(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在NH4NO3中元素只有三种,所以计算书写时不能是N∶H∶N∶O,正确的是N∶H∶O。

解:N∶H∶O=(14×2)∶(1×4)∶(16×3)

=7∶1∶12

3.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应注意的是:(1)在上述元素质量分数的表达式中,化合物化学式中的下角标原子数要写出乘积的形式,不能写出角标。(2)不要漏乘100%,否则它就不是质量分数,而是一个比值了。

例4,请计算硝酸铵(NH4N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答: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35%。

4.计算在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5,求88g CO2中含有的氧元素质量是多少g。

可先求出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再求氧元素的质量;也可以综合列式计算。

氧元素质量=88g×72.7%≈64.0g

答:88g CO2中含有的氧元素质量是64.0g。

5.有关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这类计算实际就是讨论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与某物质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物质的纯度)、纯净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之间的关系。

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某物质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纯净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例6,国家某部门规定,化肥尿素[CO(NH2)2]中的含氮量不能低于40%,否则为不合格产品。某工厂生产的某品牌尿素经检测尿素含量为90%,问:该产品是否合格?

解:氮元素质量分数=尿素的纯度×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因为42.0%>40%,该产品合格。

6.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推导物质的化学式

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

在推导中可先设该化合物的化学式,如A、B表示某两种元素,x、y分别表示两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即AxBy。

例7,已知某种氮的氧化物中氮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20,请写出该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设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xOy

14x∶16y=7∶20

x∶y=2∶5

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2O5。

二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主要有:(1)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生成物或反应物的简单计算;(2)含杂物质的计算;(3)涉及物质体积的化学方程式计算;(4)过量问题以及涉及多步化学反应的计算等形式。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主要步骤:(1)设未知数;(2)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3)找出反应中有关物质的量;(4)列比例式,求解;(5)答案。

1.已知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计算生成物或反应物的简单计算

例8,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方法制取氧气。如果要制取64g氧气,需要多少克氯酸钾分解?

解:设需要氯酸钾的质量为x

x=163.3g

答:制取64g氧气,需要163.3g氯酸钾分解。

2.含杂物质的计算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只有用纯净物的质量才能进行计算。在已知的几个量中,需要找出纯净物的质量或计算出纯净物的质量,再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

例9,实验室要测定某石灰石的纯度。现取该石灰石样品10g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杂质不反应),共产生二氧化碳气体4.0g。求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

分析:根据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然后计算其纯度。

解:设10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 = CaCl2+H2O+CO2

= ×100%=91%

答: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为91%。

3.涉及气体密度、体积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例10,如果使13g金属锌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问用250ml的集气瓶大约可以收集几瓶?(已知氢气的密度为0.09g/L)

分析:根据纯净物锌的质量计算出氢气的质量,再将质量换算成氢气的体积。

解:设13g金属锌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为x。

Zn+H2SO4 = ZnSO4+H2

生成H2的体积= ≈4.44L=4440ml

4440ml÷250ml/瓶≈18瓶

答:用250ml的集气瓶大约可以收集18瓶。

三 有关溶液的计算

有关溶液计算的形式主要有:(1)已知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质量,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2)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某溶液,计算所需要的溶质质量或溶剂质量;(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其中涉及溶液体积、溶液密度与溶液质量分数之间的转变关系)的计算;(4)两份同种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混合的溶液质量分数计算;(5)有关溶解度的计算等。

1.已知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质量,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该形式的计算只需知道溶质、溶剂和溶液中任意两个的质量,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式就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某溶液,所需要的溶质质量或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

例11,农业中常用16%~20%的硫酸铜溶液做杀虫剂。现需要配制2000g质量分数为18%的硫酸铜溶液,问需要硫酸铜和水各多少克?

解:硫酸铜的质量=2000g×18%=360g;

水的质量=2000g-360g=1640g。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

稀释的方法主要是增加溶剂质量,浓缩的方法有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

解决这类计算的根据是稀释或浓缩前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不变。

例12,要将500g质量分数为15%的NaOH溶液转变为20%的NaOH溶液。(1)需要蒸发多少克水?(2)如果加溶质,需要加入多少克的NaOH固体?

解:(1)设需要蒸发水的质量为x

500g×15%=(500g-x)×20%

x=125g

(2)需要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为y

500g×15%+y=500g×20%

y=25g

4.两份同种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混合的溶液质量分数计算

解决这类计算的依据是混合前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之和等于混合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即:W1a%+W2b%=(W1+W2)c%

例13,将100g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与200g质量分数为20%的NaCl溶液混合,求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解:混合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x

(100g×10%+200g×20%)=(100g+200g)x

x=16.7%

四 综合计算

化学综合计算在近年学年水平考试中的主要考点有: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计算;溶液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间的综合计算;坐标图像、数据表格和物质标签与化学方程式间的综合计算等多种形式。

1.化学式与化学方程式之间的计算

利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和质量守恒定律,有计算某几种物质质量比、推断某物质的化学式等考点。

例14,1.6g某物质R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的二氧化碳和3.6g的水。请推断R中所含元素及化学式。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先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再计算出4.4g的二氧化碳和3.6g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2)氧气中氧元素质量——二氧化碳和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和,可知R中是否含氧元素及其质量;(3)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可知R中的元素种类。(4)根据反应中物质质量关系,确定该反应中物质粒子(分子)的数量关系,写出化学方程式便可推知物质R的化学式。

2.溶液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间的综合计算

解决这类计算的关键是:(1)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求出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包括原来已存在的溶质的质量以及反应中生成的溶质质量)和溶液质量。

例15,现有含有少量杂质硝酸钠的硝酸银固体样品40g,向其中滴加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至完全反应,共消耗该溶液200g,所得沉淀经过滤、干燥后称量质量为28.7g。求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

解:设样品中硝酸银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的硝酸钠质量为y。

AgNO3+NaCl = AgCl+NaNO3

样品中硝酸钠的质量=40g-34g=6g

反应后溶液中硝酸钠的总质量=6g+21.3g=27.3g

答: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NO3的质量分数为12.9%。

3.坐标图像、数据表格和物质标签与化学方程式间的综合计算

第一,有关坐标图像题:仔细分析坐标图像,获取有用信息。如坐标各轴表示的量、曲线上各点的意义等。

例16,为测定铜锌混合物中锌的纯度,取该混合物样品10g,向其中加入100g一定质量分数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铜不参加反应)。反应时间t与产生氢气质量a如下图所示(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纵坐标表示氢气的质量),求该混合物样品中锌的纯度。

分析:在题目和坐标中给出的几种物质质量中,只有氢气是纯净物,解题中只能用氢气质量0.2g做已知量(计算量)。

解:设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

Zn+H2SO4 = ZnSO4+H2

答:该混合物样品中锌的纯度是65%。

第二,通过对表格中所给数据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有用数据。如充分反应时或完全反应时物质的量的关系。

例17,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化学方法测定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同学们称取5g大理石样品放入烧杯中(烧杯质量为30g),向烧杯中加入1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在反应过程中对这个烧杯进行了四次称量,记录如下表:

反应时间 t0 t2 t3 t4

烧杯及药品的总重量(g) 135 134.4 133.2 133.2

篇9

解析由NH4NO3和CO(NH2)2这两个化学式可知,两种化合物的各一个分子中所含的氮原子个数相等,所以当二者所含氮元素的质量相等时它们的质量比即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80∶64=4∶3,选C。

例2下面几种铁的化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的是( )

A.FeO B.Fe2O3 C.Fe3O4D.FeS2

解析这道题最基本的解法是逐个计算出化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再进行比较,计算起来很麻烦。如果我们利用原子个数比进行简单的估算,则可以很快地解决问题。即:A.Fe∶O=1∶1;B.Fe∶O=2∶3=1∶1.5;C.Fe∶O=3∶4≈1∶1.3;D.Fe∶S=1∶2,由于硫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2倍,所以D可推出Fe∶O=1∶4,根据以上Fe与O的原子个数比,含Fe质量分数高的应该是Fe与O的比中数值最大的,即与一个铁原子相对应的氧原了数最小的,因此很容易选出正确答案A。

例3甲、乙两种化合物都只含X、Y两种元素,甲、乙中X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0.4%和25.9%,若已知甲的化学式为XY2,则乙的化学式为( )

A.XY B.X2YC.X2Y3D.X2Y5

解析化合物甲的化学式为XY2,即知甲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比:X∶Y=1∶2。乙化合物中X元素的质量分数比甲中的小,所以乙中X、Y的原子个数比应小于1∶2。A中X∶Y=1∶1,B中X∶Y=2∶1,C中X∶Y=2∶3,D中X∶Y=2∶5,其中只有D符合条件,因此应选D。

例4某农村使用的氮肥是含有杂质的硝铵(NH4NO3),其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这种氮肥可能含有的杂质是(括号内为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A.NH4NO3(17%) B.NH4Cl(26.2%)

C.CO(NH2)(46.7%) D.(NH4)2SO4(21.2%)

解析由于纯净的NH4NO3中氮的质量分数为35%,而40%应是处于35%和混入的杂质氮肥的含氮量之间的中间数值,所以混入的杂质氮肥的含氮量一定大于40%,因此正确答案是C。

例5某Na4S、Na2SO3、Na2SO4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此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32%B.46%C.11%D.22%

解析观察此混合物中三种成分的化学式可知,其中含有三种元素:钠、硫、氧,关键在于三者有相同的Na2S部分,所以此混合物所含的钠元素的质量比是固定值,即2Na∶S=46∶32,当含硫32%时,根据以上固定比可算出含钠46%,则此混合物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32%-46%=22%,所以应选D。

例6下列物质各10克,分别跟足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最多的是()。

A.K2CO3B.CaCO3C.Na2CO4D.MgCO3

解析(1)使用估算推导法可以将比较产生CO2的多少转化为比较上述四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即相同质量的四种物质中,哪一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则跟酸反应产生的CO2就越多。(2)又由于它们的化学式中所含的CO3(碳酸根部分)相同,还可将比较四种物质相对分子质量大小转化为比较除碳酸根外剩余部分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的大小,即2K、Ca、2Na、Mg中谁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越小,其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就越小,则跟酸反应生成CO2就越多。经计算,其中最小的是Mg,说明Mg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也最小,则相同质量的物质中,跟酸反应MgCO3产生的CO2就最多。所以正确答案为D。

练习题1要使CO2与CO中所(下接第9页)(上接第10页)

含氧元素质量相等,则CO2与CO的质量比为()

A.2∶1B.1∶2C.14∶11D.11∶14

练习题2冶炼生铁时,不仅要考虑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还要考虑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如果你是一位厂长,在其他条件和杂质含量都相同的条件下,你首选哪种矿石作原料(括号内为主要成分)

A.黄铁矿(FeS)B.磁铁矿(Fe3O4)

C.赤铁矿(Fe2O3)D.菱铁矿(FeCO3)

练习题3有元素X和Y能形成两种化合物A和B,A的化学式为XY4,其中X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而X元素在B中的质量分数为80%,则B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XYB.XY3 C.XY5 D.X2Y3

练习题4某硝酸铵中混入另一杂质氮肥,经分析该硝酸铵样品的含氮的质量分数为20%,则可能混入氮肥是()

A.硫酸铵 B.尿素C.氯化铵 D.碳酸氢铵

练习题5常温下乙烷(C2H6)和酒精(C2H5OH)蒸气的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6%,则其混合物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是()

A.12.8%B.67.2%C.16.8% D.18.7%

练习题6下列制备氧气的反应中,用等质量的反应物能获得的氧气最多的是( )

A.过氧化氢在化锰催化下分解

B.氯酸钾受热分解

C.通电分解水

篇10

(二)教材主要内容

本节内容包括①求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②求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③求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其中根据③又可以引出④已知物质的质量求元素的质量;⑤已知元素的质量求物质的质量。

教材中有两种计算类型及其关系如:计算物质中元素质量比是“部分与部分”之间质量关系,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质量关系。这两种类型一定要学生理解并掌握,这对以后学习不纯物质中纯净物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以及判断某物质是否是纯净物都很有帮助。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相对原子质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但是这节内容主要是计算,相对较枯燥,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列举学生身边事例,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题目,使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设计思想

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太强,缺乏趣味性,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设计上重点突出四种意识:一是要有巩固旧知识的意识。比如化学式的含义,先让学生说出几个常见化学式的含义,所列举的化学式就是本节课要用到的化学式,使学生不因化学式的含义不清而影响本节课的学习,以达到分散难点,突出重点。二是加强学生的兴趣意识,比如可以从学生熟知身边的物质入手,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引领学生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比如在学习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和例题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识并培养了能力。四是加强反馈评价意识,可以适当地设计有梯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完成由模仿到熟练掌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这种评价既能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起催化剂作用。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2、会根据化学式进行相关计算

3、掌握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并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训练能够熟练的运用化学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会定量处理化学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篇11

一、计算化学式量

化学式量的计算相对简单,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的错误多是忘记乘以原子个数,还有计算过程的粗心导致计算错误,这些错误只需认真细心就可以避免。

二、计算化合物分子中各原子的原子个数比

计算原子个数比也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化学计算,一般情况下就是每个分子中各种原子的脚标之比,但是有的原子在分子中不只出现一次,如,乙醇(CH3CH2OH)中的C和H、NH4NO3中的N等,此种情况下只需把各种原子及个数依次列出,合并相同的原子的个数即可。

三、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计算方法不难掌握,但是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约分,尽量避免先算出乘积再算比值。如,醋酸(CH3COOH)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2):(1×4):(16×2)=6:1:8,在计算中先约分(同除以4),再算比值,会很容易得出结果。

以上计算难度不大,但需认真仔细,比如,有的学生经常看不清计算原子个数比还是各元素的质量比就开始想当然地计算,最终导致错误,事倍功半。

四、计算某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占的质量分数

某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占的质量分数=(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此计算需要注意过程中的因式分解及约分,如,碳酸钙(CaCO3)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40/(40+12+16×3)×100%=40%。

五、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在化合物中所占的质量分数,该类型题目在计算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处理,如,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C12H18Cl2N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7,现有瘦肉精554g,计算其中的氯元素的质量。此题目并不难列式,氯元素的质量=瘦肉精的质量×氯元素的质量分数=554g×(35.5×2/277×100%),很多学生在练习中写到此,就开始埋头苦算括号内的数字,即氯元素的质量分数,保留几位小数后再乘以554,结果出来的数字非常麻烦,其实此题只需稍加观察就可发现554是277的2倍,约分后很容易就得出最终的结果142g。由此可以发现,在计算中要注意观察各数字之间的关系,能约分的先约分,这样使计算过程简洁,事半功倍。

篇12

1、Mr是指相对分子质量。

2、相对分子质量(Relative molecular mass),是指化学式中各个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r)的总和,用符号Mr表示,单位是1。

3、对于聚合物而言,其相对分子量可达几万甚至几十万;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H?O。

4、相对分子质量是两个质量之比,也在 计算表达形式上进一步明确了“相对”的含义。对于定义中的“特定单元”,主要是指空气等组成成分基本不变的特殊混合物,它们的相对质量可根据其组成成分(N?,O?,CO?,Ar等)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其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计算其平均质量,然后与12C原子质量的1/12相比即可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的量符号为Mr.,单位为“1”。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3

A.FeOB.Fe2O3

C.Fe3O4D.Fe2(SO4)3

解析:将各选项化学式均变形为“XYn”型,即为FeO、FeO3/2、FeO4/3、Fe(SO4)3/2,通过比较各化学式中除铁原子以外的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的式量大小,便可知所给四种物质中只有FeO中除铁原子外的其它原子的式量最小,即FeO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选A。

二、估算法

例2.有一种盐酸盐,通过实验分析之后,测定它含氯47.56%,这种物质是()

A.NaClB.KCl

C.CaCl2D.MgCl2

解析:依据题目特点,将题中含氯质量分数近似处理为50%,即与另一元素质量各占一半,那么另一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应稍大于氯元素的质量和,选项四种物质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分别为:23∶35.5,39∶5.5,20∶35.5,24∶35.5,只有39∶35.5,即KCl中钾元素质量稍大于氯元素质量,接近50%,选B。

三、极端假设法

例3.某含铁样品5.6g与足量稀硫酸完全反应后产生氢气0.195g,则其所含杂质可能是()

A.NaB.MgC.AlD.Zn

解析:假设5.6克为纯铁,根据化学方程式易计算出与稀硫酸完全反应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克,而实际氢气的质量0.195克小于0.2克,说明杂质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与铁、稀硫酸反应后的产物硫酸亚铁中铁元素化合价相同时,其相对原子质量大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所以D符合。同时也说明当杂质为5.6克时,其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比0.195克大,而5.6克钠、铝分别与稀硫酸反应时(钠实质先与水反应,后与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均大于0.2克,即此题选D。

例4.一定量的木炭在盛有氮气和氧气混合气体的密闭容器中燃烧后生成CO和CO2,且测得反应后所得CO、CO2、N2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4%,则其中氮气的质量分数可能为()

A.10%B.30%C.50%D.70%

解析:假设木炭燃烧后全部生成CO2,此时碳与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2∶44,其中C%=24%,则CO2%=88%,N2%=1-CO2%=1-88%=12%。

假设木炭燃烧后全部生成CO,此时碳与一氧化碳的质量比为12∶28,C%=24%,则CO%=56%,N2%=1-CO2%=1-56%=44%。

而实际生成的为CO、CO2的混合气体,故N2%应在12%~44%,即选B。

例5.喜树中含有一种被称为喜树碱的生物碱,这种碱的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

之间,实验分析得知其元素组成为:C 69.0%、O占18.4%,且O含量为H的4倍其余为N,则一个喜树碱分子中含有的原总数为()

A.42B.43C.44D.45

解析:由题意可知,这种生物碱中H% 4.6%,N% = 1-C%-O%-H% =1-69% 18.4%-4.6%=8%,假设这种生物碱的相对子质量为300,则分子中所含氮原子的个为300×8%÷14=1.71,假设这种生物碱的对分子质量为400,则分子中所含氮原子个数为400×8%÷14=2.28。而这种生物碱相对分子质量在300~400之间,故其中所氮原子的个数在1.17~2.28,因为分子中含原子的个数为整数,因此分子中所含氮子数为2,相对分子质量为2×14÷8%=350依次可计算出C原子个数为20,O原子数为4,H原子个数为16,故该题选A。

四、元素守恒法

例6.有一Fe与FeO的混合物,测得中铁元素质量分数为80%。取该混合物7克,加足量稀硫酸完全溶解,生成FeSO4质量为()

解之得:x=15.2选B。

例7.某种含硫酸亚铁的药物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某贫血患者每天需服用这种含铁元素10%的药物112 mg,则每天他服用的这种药物中含硫酸亚铁(FeSO4)的质量是(该药物中其他成分不含铁元素)()

A. 30.4mgB. 15.2 mg

C. 22.4 mgD. 22.6 mg

解析:由题意可知,患者服用的铁元素全部来自FeSO4中的铁元素,设每天他服用的药物中含FeSO4的质量是xmg,则根据铁元素守恒有:

例8.Fe2O3、ZnO、CuO的固体混合物粉末ag,在加热条件下用足量CO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2.41g,将生成的CO2气体用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吸收后,产生5.00g白色沉淀,则a的数值为()

A.7.41B.3.59C.3.21D.2.46

解析:由于ag混合物在加热条件下用足量CO还原,得到金属混合物2.41g,故原固体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为a-2.41g,又由于1个O与1分子的CO生成1分子的CO2,1分子的CO2又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1分子的碳酸钙,因而有相当量关系:

O~CO2~CaCO3

16100

a-2.415.00

16/100=( a-2.41)/5.00

解之得:a=3.21g,选C。

五、差量法

例9.将CO通入盛有12 g Fe2O3的试管内,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此时试管内残留固体的质量为9.6g,则反应后生成铁的质量为()

A.2.4gB.5.6gC.8.4gD.9.6解析:由于此题中只说明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并没有说明反应是否完全,所以用常规解法易上当受骗,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在反应中,Fe2O3中的氧元素与CO结合为CO2而逸散掉,此时的Fe2O3变为铁单质,所以可利用差量法来求解。假设反应后生成铁的质量为x克,反应后固体质量的减少量为12-9.6=2.4g。

六、拆分法

例10.已知FeSO4和Fe2(SO4)3组成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 a%B.1-2 a% C.1- 3a%D.1-4 a%解析:此题中不知道原混合物中FeSO4和Fe2(SO4)3的质量之比,所以解题无从下手,但仔细分析题给两种物质的化学式,可知混合物中不论FeSO4和Fe2(SO4)3以何比例混合,原混合物可拆分为Fe和SO4两部分,且硫、氧原子个数比为1:4,质量比为32:(16×4)=1:2,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a%,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a%.

W(Fe)+W(O)+W(S)=100% W(Fe)+2a%+ a%=100%

解之得:W(Fe)=1-3a%,即选C。

七、电荷守恒法

例11.工业品盐酸中因含有Fe3+而带黄色,若某工业品盐酸中的H+和Cl-的个数比为91:94,则该盐酸中Fe3+和Cl-的个数比为

()

A.1:1B.1:3C.91:94D.1:94

解析:由于溶液对外显电中性,因而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0,假设溶液中Fe3+的个数为x,Cl-的个数为y,则溶液中H+的个数为(91/94)y,依据电荷守恒3x+(91/94)y=y,解之得:x/y=1:94,选D。

八、质量守恒法

例12.将20克甲、5克乙、8克丙三种纯净物混合,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发生化学反应,经分析可知:反应后混合物中含有5克甲、16克丙,还含有一种新物质丁,则丁物质的质量是()

A. 12gB.9gC.4gD. 17g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反应后甲物质质量减少了20-5=15g,乙物质减少了5g,而丙物质增加了16-8=8g,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生成新物质丁的质量为15+5-8=12g,选A。

例13.在反应A+B=2 C+ D中,已知30 g A和10 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 g D,且C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5,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