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道德经的感悟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道德经的感悟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道德经的感悟

篇1

1、用故事导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创设教学情境要具有启发意义,要产生愤悱的心理,使学生处于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快乐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例如一年级的“统计”一课,教材安排是让学生统计各种花的数量,再是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我们把这些教学环节编成一个故事:今天大象过生日,小动物们来祝贺,他们给大象送来的礼物是各种颜色的鲜花,大象招待小动物的是各种好吃的水果。通过统计花、吃水果的人数不仅让全体学生都参与,还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讨论,整节课自始至终学生兴趣浓厚。创设趣味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路子。这样的教学既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用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在课堂上易于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利用儿童的这种心理,用游戏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调节他们的精神,唤起学习兴趣,使他们左右脑部处于兴奋的同步状态,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望,这样可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例如在教一年级较大数组成时设计小白兔分萝卜,白兔妈妈拔了7个大萝卜,准备放在两个篮子里,想一想白兔妈妈怎样分。首先让每个小朋友做白兔妈妈,用已经准备好的7个萝卜形的纸片分。让学生到黑板前戴小白兔的头饰做白兔妈妈,把7个萝卜插在两个篮子里,看谁分的种类多。在学生刚学加减法时利用扑克牌为道具,从中抽取一张让学生用手中的牌利用加减得出规定的数字。这样使题目既具有培养儿童智力的作用,又富有儿童活动情趣,儿童的学习兴趣大增,智力得到发展。把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寓于愉快的活动中,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而又学得扎实和灵活。

3、模拟生活环境,创设情境教学活动。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准每一节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入点”可让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统计时,让学生对你周围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进行调查,比如:学生喜欢喝什么牌的牛奶;好又多自选商场的商品销售量;班上同学最喜欢的兴趣小组。请你根据调查情况,制作统计表,从你制作的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出那些结论?请作出解释,说说你的理由。从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调查的兴致很高。学生的观察力、比较的能力和独立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的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由此可见,生活离不开数学,我们必须将数学教给所有的人,而情境教学能让所有的学生参与教学,并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4、借用教学设备,创设欣赏性情境

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欣赏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思考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创设欣赏性的情境就更有必要了,课件展示翩翩起的蝴蝶、校园里的绿叶、香山的红叶、充满喜气的花朵等等,那学生初步感受对称美,在欣赏的同时就有学生喊着还有对称的,学生说了很多,我便问他们:“你们是怎样判断的呢?”这就很自然的引到对称的特征探讨中去。

二、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应具有启发价值.

学生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能激起他的兴趣的情境中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时,要能引起学生认知“失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唤起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强烈愿望。问题情境创设时,要求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掌握化学科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让问题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相联系,建立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

2、情境应具有可接受性

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篇2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对作品的认知决不能只局限于作家及作品本身,而应该把其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去考量,才能最恰如其分地感知作者、领悟作品。

1.联系写作背景。白居易说:“文章合为事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学逐渐担负了“文以载道”的社会责任并加以传承。可以说,每篇文学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其光芒反照到作品之中,就是作者特有的价值思考与情感诉求。循着这条脉络,我们就能把握与理解整个作品。但每一个具体的文本传递给读者的信息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是作者思想和那个时代的全部反映。在阅读散文时,引入相关背景资料,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合理把握作品情感走向,促进学生准确地体验、感悟。如果脱离作品时代背景进行解读,往往会使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产生许多障碍,学生对文本无法产生感悟和共鸣,从而曲解文本价值。黄厚江老师在教学《老王》时,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老王与作者的内心之后,又把他们俩放到的时代背景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却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坚守着善良,坚守着真诚,甚至坚守着对文化人的敬重,是多么难得和可贵。”让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来读老王,来读杨绛,来读《老王》这篇散文”,从而更容易有准确的把握,有更丰富的收获,也更加精准地把握了作者在文中那复杂的情感表达。

2.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还折射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之中,所以有些散文还可以从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去把握住作品的情感走向。例如严华银老师在教学《黄鹂》时,就引入了作者当时正在经历的人生困境,让学生由主观性的阅读,过渡到实证性的阅读。严老师这样做不仅是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引导学生明白,阅读散文不仅要注重文学作品本身,还要关注作品之外的因素,这样才能真实地感悟作品的深层内涵。

3.联系作者的心性情怀。时代背景也包括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作者由独特的经历而形成的独特的个人心性与情怀。文如其人,作者的文字不仅反映着他的思想,也折射出他独特心性下作品特有的风格。教学中,可以通过感受作者的情怀去理解文字的风格,进而走进作者独特的情感世界。黄厚江老师教学《葡萄月令》时,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汪氏散文的特点之后,话锋一转,抛出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葡萄月令》来呢?”然后,用汪曾祺女儿的文章来让学生了解汪曾祺乐观中恬淡的个人心性,从而让学生明白:“汪曾祺之所以这么乐观,在这样的生活中还充满爱,确实是他的恬淡的人生态度决定的。所以只有这样的汪曾祺才能写出这样的“葡萄”来,只有这样的汪曾祺才能写出这样的汪氏散文来”。

4.联系作者作品的一般特色。对某一作者的某一特定作品,教学时还可以联系作者作品的总的风格、特征去解读,从大处把握,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领悟情感。如陈钟梁老师在教学《合欢树》时就把课文放到史铁生散文总特色的背景之下去引导阅读。陈老师的这节课灵活运用一个复线推进的结构,一条线索以10岁、20岁、30岁及30岁后的时间为经线带学生感受母爱;一条以王安忆对史铁生作品的三段式评价为纬线带领学生体会史铁生散文的特色。前者引领着教学的走向,后者给课堂增加了厚重。这两条线索一纵一横,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走进课文,去感悟史铁生那复杂的情感世界。

二、在拓展阅读中感悟情感

有的课文,学生单从课文获得的信息往往不能充分地理解与感悟文章的内容,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作者感情、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是比较困难的。这时,教学就不能只局限于课文,而应当作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给学生架设一条理解的桥梁。这样,既增加了教学的深度与学生思维的厚度,又交给学生一把感悟的钥匙,让学生顺利感悟情感,触类旁通。

1.作者的其他作品。一个作家的作品之间常常会有风格上的一致性,并且在情感上有千丝万缕的相通之处,因此,教学中适当拓展一些相关的作品的阅读,或举一反三,或启迪领悟,会让学生对所学课文的理解与感悟有一个非常好的催化作用。严华银老师在教学孙犁的《黄鹂》时,还引用了孙犁写的《说赵树理》以及《文虑》中的片断,对课文形成一个非常有力的补充,让学生对作家当时所处的复杂险恶的社会环境有更深入的认识,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作品的主题、获得不同的感悟起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2.与课文有联系的其他人的相关资料。有些散文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及语文经验之间有很大的落差,如果能借助一些相关的资料,给学生以相应的补充和解释,就可以扫清障碍,很好地弥补这个落差,从而让学生顺利走进文本,准确地去理解作品、感悟情感。这方面最经典的一个课例是陈钟爬鲜Χ浴逗匣妒鳌返慕萄АT谡饨诳蔚慕萄е校陈老师分别引入了王安忆对史铁生散文的评价、鲁迅《故乡》的表现手法以及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进行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史铁生散文的特点,以帮助学生走进课文,感悟情感。

三、在品赏文字中感悟情感

王荣生老师说:“作者的人生经验,通过精准的言语表达出来,也存活于这些言语中。唯有通过对言语的体味,我们才能把握作者的独特经验,才能感受、体认、分享散文所传达的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文字就是思想,是解读课文的入口。文本的思想情感,只有借助于作者独特的文字才能表达出来,因此,文字是思想情感的表现形式,要想感悟作品的情感,必须通过细细去体味作品语言的滋味,感受语言背后作者的人生情调,品析作者精准的言语所蕴含的意的表达,才能明白其主旨,较好地领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郑桂华的《安塞腰鼓》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找出一些特别能传递奔放之情的句子,发现它们在句式上有哪些特征?说一说它们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形式美,从而去品味文字奔放、张扬的情调,去发现文字的精细和美丽,去感受作者文字的独特之处,进而去读懂作品,领悟情感。

四、在朗读中感悟情感

中文是一种富于韵律感的文字,作为披文入情的重要途径,自古以来,朗诵教学历来为许多教育名家所推崇,成为是我国语文传统教学经久不衰的教学方法。郭沫若说:“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散文的阅读,更适合于在朗读中借助于再现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从而感悟语言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情感意蕴。

朗读与对情感的感悟其实是一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生由朗读语言文字而得来的那种对情感的领悟还会激发出学生反复诵读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对语言形式与思想意蕴的感受更加细腻,进而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

王荣生老师在他的《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中提到的一个课例,就是朗读对于学生感悟情感之重要性的极好诠释:“有位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开始范读,入情入景,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随后,她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反复朗读了几遍课文。教师问学生,还需要讲吗?学生齐答:我们懂了,不需要讲了。”

教学中,要注意朗读有各种不同级别的层次,教学的不同阶段,应该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从而让学生对作品情感的领悟不断深入。

五、在生活情境中感悟作品的情感

作品是社会的反映,也是生活的反映。阅读作者的散文,就是阅读作者的生活,阅读作者在特定生活情境里的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情感表达。散文的阅读过程,也是作者与读者两种生活对话的过程。只有充分调动起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去深切感受,让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作者的人生经验进行链接,才能顺利地进入作者所表述的情景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运用谈话、故事、表演、歌曲等形式,预设各种生活情境,营造一种生活化氛围,以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让他们在生活的情景中能够更快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例如在教学鲁迅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可以用谈话来创设生活情景:“同学们,你童年最喜欢最经常去玩的一个地方是哪里?你为什么喜欢它?谁来与同学们分享一下你那份童年乐园里的快乐?”这种生活情境的感情基调与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因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情感。

六、在作品的“留白”处挖掘情感

艺术是相通的,中国画中常用一种“留白”的技法,而文学作品中也常常有这种类似的技巧。文学作品中的这种留白,常常给人一种言虽尽而意无穷之感。许多时候,为了留有回味和意蕴,造成一种意味深长的效果,作者的情感不宜或不想直白地表达出来,故意在作品中留下一些欲说还休的空白之处,而作者幽微的情感,正是隐藏在这里。挖掘它,有利于激活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去找出作者心灵最深处的矿脉,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

篇3

1、精心的导入——是学生快速回归课堂的催化剂

很多教师认为利用导学案上课导入显得多余,而我认为在课堂教学导课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

2、美妙的结尾——是学生掀起学习,记忆深刻的回味剂

最后几分钟,是教师最容易忽略的,以为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本课的内容,最后就真正的把时间交给学生了,俗不知,要下课没下课是重新唤起学生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好机会,也是使本课知识得以升华为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佳良机。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良好的课末设计,可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

因此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象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能够紧紧的吸引学生。课堂结尾要帮助学生认知;要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要使学生愉快,以消除疲劳而精神饱满。使本节课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也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回味。

篇4

“一疑”:巧悟内涵,学用结合

疑问是求知的钥匙,也是根本。在诗中,诗人朱熹的一句发问,开启了思考之旅。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经典的句子所蕴含的哲理?我先从学生的疑问讲起。

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我想知道题目明明是《观书有感》,但是为什么没有写到读书?

围绕“观书”这一个可感的行为,我让学生思考:活水流入方塘与读书有没有共通之处?使池水清澈与读书使人变得聪明有没有相通之处?请举出相关的例子。

通过具体的事例,学生发现,诗人朱熹的思维角度新颖有趣,将池水的清澈与读书结合起来,实在是妙不可言。读书代表将活水引入池塘,不断更新,而池水之清澈则代表将人从愚蠢变为明智的过程,这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需要努力。

学生根据同学学习的故事,讲述同学在学习中获得的收获及发生的心智变化。也有的学生根据自己读过的书,讲述自己的知识积累过程,感受到读书带给自己的好处。这些都是直观可感的,学生由此也从“为有源头活水来”中感受到诗句的精妙。

《观书有感》是一首情与理相融合的诗,其借景寓理的手法令人赞叹。学生从诗作中领悟到读书的妙处,并且能够从中感悟诗作的哲理。学生在后来模仿了这种写法,并将这种写法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也是我这节课的收获。

“二谈”:巧引作者,知人论诗

古诗教学中,因为隔着时代背景,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就要从作者入手,让作者从诗歌文本中走出来,让学生了解作者。为此我分了两步来谈朱熹,先从朱熹的诗引入,谈朱熹的成就及学养。“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从字面上很快就理解,这是劝诫人们珍惜时间。那么此诗是何人所做呢?是朱熹。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学生对朱熹有了一定的了解。接着,我从朱熹的故事讲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课题串联起来:朱熹是个非常喜欢思考的人,很爱问“为什么”,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他勤学苦读,读了很多书。有天休息时,他来到一个小池塘边,看到了清澈的池水,他猛然觉悟,写下了这首诗。

学生对朱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从故事中了解诗的背景,同时激发出探究诗歌文本的兴趣。

“三读”:巧问诗眼,理趣尽显

古诗贵在读,读为学习的精髓。进入诗歌正文的课堂探究环节,我采用了句句读通透的读书方法,一读准,二读懂,三读好。

在阅读指导中,教师要明确目标,体现阅读教学的层次性。如在初读时,我要求学生将生字新词读准确。

师:刚拿到一首诗,先要怎么学?

生1:读好这首诗。

师:不错。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读。

我指名学生读,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初读的指导。有学生误读“半亩方塘一鉴开”的“鉴”字和“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为”字,这些都需要教师正音,让学生理解字义。

师:“为”怎么读?

生1:“为”(二声声调)。

师:它是什么意思?

生2:“为”是“因为”的意思,所以读“为”的音调。

学生通过初读,了解了字义并能够读准诗歌,其中包括韵脚“ɑi”(“开、徊、来”)。

师:朱熹信步走到池塘边,他看到了什么?

生3:他见到了方塘、天光、云影。

生4:池水清澈宁静,天上的云彩倒影其中。

师:这样的景色,可用什么词来表示?

生5:宁静悠远。

篇5

读的训练要讲究层次性和梯度。从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到逐步脱离拼音正确地读,再到连词成句读得通顺、流利,最后做到有感情地读,每个年级的训练重点是不同的。在进行读文指导时,就应根据学生年龄实际和年级要求逐步训练。如:在进行一年级教学时,对读的训练只讲究让学生把字音读正确,到了二、三年级,则提出把语句读通顺流利,慢慢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这样训练,学生不觉得难,很容易达到读书的标准,使孩子们的读书兴趣会越来越浓,有利于后面的进一步高标准的训练。

二、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改变课堂没有读书声的局面,让学生实实在在读书,使语文课堂书声琅琅。

1、保证读书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不让学生读好课文就实施教学,往往会出现许多令老师心烦的尴尬情况,如让学生读书,不是咬音不准,吐字不清,就是音量不大,如蚊虫嗡嗡,不是读得不连贯,语不成句,就是读无表情;请学生回答问题,因为读得少思得浅,又无所疑,对课文无任何感触,因而一问三不知;让学生发表一些见解吧,因为课文没有读好,理解不深,说的也只能是问题表面的一点皮毛。这就是没好好读书,没有充足时间读书得的恶果,所以,只有让学生读充分了,才会使教与学协调,使学生积极、快乐地学习。

见于上述原因,在实施“读文感悟”教学模式时,更要给足读书时间,这样学生才有疑可生、有文可悟。学生们在充足的时间内潜心读书,从容思考,定能读懂文章,有一些自己读中悟到的见解,然后教师再实施“教”的过程,只需很短时间重、难点便迎刃而解。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时,虽然学生读了一两遍后便有少数学生提出疑问,发表看法,但我并不急于教学,而是让学生再次用心读书,直到大部分学生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再指导学生交流质疑。这节课只讲了十分钟,其余时间均为不同层次的读书时间,学生们便轻松地体会到了白求恩临危不惧,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可见课堂上毫不吝啬地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同样是读课文,一次次形式都不一样,学生就在读中悟理,读中悟情。

2、明确读书要求

弄清读书要求后再潜心读书,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所在。读书应有一定条理性,教学时要依据学生自身的能力,结合课文内容,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使学生对文章层层深入、步步理解、慢慢感悟。如:在学生初读时,要提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等要求;在初步感知后,让学生再读文章时就让学生边读边想,看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质疑后的读就要带着问题来读书,边读边想边画边议;在对文章有所感悟后再读书,就应该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表现出来。由于每次读的要求不同,学生有新鲜感,学习的兴趣也浓,更能自觉地投入到这样的训练中来,这样读好读懂课文就成为很容易的事了。

3、合理运用多种方法读书

“读”的方式很多,有默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诵读,还有赛读、浏览等。不同的读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对完成学生目标有很大帮助。如在初读时,让学生自由读是最好不过的了,这时的学生对课文只是一个初步认知时段,而每个人的读书程度有所差异,让他们自由读有利于读通文章。在精读感悟时,默读则是最好选择,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默读主要是视觉与思维相结合的一种理解活动,有利于思考问题,潜心会文;当然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而不是几个朗诵家的表演,可根据文本的特点,还可采用分角色朗读,如《白杨》一文中两个孩子看着车窗外的白杨时的对话;《坐进观天》一课,故事性强,又新奇有趣可尝试表演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章包含深情,需要强烈的渲染气氛,可使用全班齐读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学生对文本的朗读达到一定的水平时,可比赛读、挑战读……

不同的读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能使整个课堂气氛愉悦、宽松,使学生有更多、更好的方式揣摩语言,体会蕴含,这样才真正使“读”落到实处。

三、借助多媒体促读

多媒体借助现代化的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来表现教材内容,使教材形象具体、生动有趣,(多媒体以它五彩缤纷的生动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为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学时合理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接受信息,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丰富学生的表象,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读书活动中。

并且在读书感悟时,恰当使用多媒体,将原来枯燥不易理解,不易感悟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让学生入情入境,感悟语言文字,提高读书效率。如:我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象。然后问学生:“此时此刻,漫步这般景象之中,有何感受?”学生议论纷纷,情绪受到了感染,我再引导学生读诗,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读的有滋有味,这种诗画对照的方式,为学生的朗读创设了环境,也让学生在诗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篇6

面对孩子的坏习惯,这位父亲没有直面批评,而是选择了一个有趣而又浅显易懂的活动,让小男孩亲自去经历,让他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去寻求答案。我想,小男孩一定会牢记这段经历,铭记这个教训。这个动人的故事,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警示,这就是要用爱的甘泉去浇灌孩子稚嫩的心灵,以积极的态度去引导学生,使其体味呵护,享受爱意;要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让其在过程中学会体验,从而感悟体味到深刻的要义;不要总是严厉的责备和训斥孩子,即使他们犯了错误也一样。

一、关注道德教育

我国是文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为辉煌的历史文明而自豪,在为悠远的道德传统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我们在公民道德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学校中,诸如乱涂乱画、乱倒饭菜、污损图书等现象

造成道德教育置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在社会环境上,各种社会问题、各种消极甚至腐朽的思想容易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威胁;在教育方法上,片面强调“说教”和“训练”,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内化;在教育形式上,我们的许多教育活动还存在着摆样子之类的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在培养目标上,主观的提高了社会规范的要求,忽视了学生自身道德发展的规律和需求。总之,传统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社会发展和中小学生成长的实际,显然难以奏效。

二、关注道德感悟

道德教育的内涵在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铸造人们的道德人格,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其目的在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如何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郭思乐说“道德教育需要依靠人的感悟。我们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在读书中去感悟人间的美丽,成为他们的德行的基础和内核。在生本教育中很少限制、很少说教,就只是引导他们观察、活动、阅读,思考,儿童们从中自己感悟了,这就成为他们头脑中最稳定的精神财富。很显然,这样产生的感悟,会滋养他们的心田,成为他们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的坚实基础。” 可以说,学校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帮助他们实现道德内化。

学校教师是学校道德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而,必须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然而,道德教育过程不是单向传递思想道德规范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双向活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在接受某一思想道德教育以前,已接受了社会、家庭成员的某种影响,积累了一些道德经验,因而学生具有能动的、积极的反作用,能改造外在的教育影响。广大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内心潜在的道德资源,积极进行有意识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他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如果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所给予学生的教育影响和学生自身的思想状况相一致,就容易引起学生感悟与共鸣,从而,认同与接纳相应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反之就会产生漠不关心的心理或逆反的心理,就会对教育采取排斥和拒绝的态度,从而无法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榜样激励感悟

发挥教师道德情感的感染力,是促进学生道德内化的又一途径。韩愈在《师说》中给教师这职业下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为人师表”的神圣职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道德形成的重要影响源,学生的身心正处在发展过程中,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易受成人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中学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以身立教”的奉献精神,言行一致的表率行为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教师道德行为的感染,对学生实现道德内化起了一定的促进的作用,也为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人格是人的内心信念、精神境界和意志品德的外部形象,是通过人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的道德范畴。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正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教育,价值观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基本道德教育,把一定社会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即所谓的道德内化。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学生自身的感悟,让学生把德育的要求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变成自己的行动。

参考文献:

[1]钱昭平.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从基础道德的养成抓起[J].无锡文明网

[2]朱少华.促进道德内化,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J].江都市丁沟中学

[3]沈娅梅.主体性德育研究"课题研究报告[J].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篇7

身教重于言传。师德水平与幼儿文明礼仪教育成果息息相关。介于此,我园以师德培育为基础,结合“文明在我心中,礼仪伴我成长”幼儿文明礼仪特色教育活动,在教师队伍中设立了“道德讲堂”,并使之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让“道德讲堂”成为我园践行师德价值观的有效形式。

一是组织上有保障。确立了“组织引导、点面结合、有序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明确了开设“道德讲堂”的现实意义,将“道德讲堂”作为广大教师开展经常性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精心策划内容和形式,建立活动档案,撰写心得体会,将教师参与“道德讲堂”活动情况作为年终推优评先的重要条件,营造了师德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是实施中有标准。按照“四有”标准,不断推动“道德讲堂”规范化、持续化运行。有阵地:设立专用教室,配备电教设施,布置讲堂环境,确保了硬件到位。有制度:建立细致的管理标准,分阶段制定实施方案和学习目标,明确了课时安排和学习守则。有队伍:注重内部挖掘,对内推选各级优秀教师组建道德理论宣讲队伍,对外聘请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妇联以及幼儿家长等外部专家担任宣讲嘉宾,确保了宣讲队伍素质过硬。有活动: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合理安排“道德讲堂”的活动计划,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集中活动并做好记录。

三是创新活动流程。明确“唱、学、诵、讲、悟、送”,道德讲堂“六个一”特色流程,即唱一首道德歌曲,学一名道德模范,诵一段道德经典,讲一个道德故事,悟一次道德真理,送一份吉祥祝福。通过“理论说教+行为实践”的形式,带动广大教师品悟道德力量,升华自身境界,提高价值观念。

二、让道德讲堂成为汇聚师德正能量的好载体

“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是“道德讲堂”的主要形式。去年以来,我园共举办了4期不同主题的“道德讲堂”活动,参与教师超过百人,已经成为全园提升教师素质、汇聚师德正能量的有效载体。

一是唱响了好人好事。全员发动评议身边人、推选身边事,凡是孝亲爱老、助人为乐、敬业爱岗等事迹突出的人,均可作为“道德宣讲员”走进“道德讲堂”讲述自己的感人故事,在全园弘扬了“学好人、讲好话、走好路、做好事”的正气。

二是践行了道德承诺。广大教师经过唱道德歌曲、学道德模范、听道德故事、颂道德经典、送吉祥祝福等环节后,心灵都会有所触动,坚定了“做一名师德高尚幼儿教师”的崇高信念,主动制定道德承诺,自觉接受同事和家长的监督,达到了自我教育、自我警醒的理想效果。

三是带动了行为意识。“道德讲堂”不仅在理论上升华,而且带动了教师爱园、爱岗、爱孩子的行为意识。通过活动,我们发现园内的公共卫生整洁了,走廊文化丰富了,班级环境创新了,幼儿素质提升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纷纷感叹,无论是教学环境,还是教学质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四是提升了文明素质。“道德讲堂”使我园教职员工文明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广大教师主动“知礼”、善于“讲礼”、相互“劝礼”、定期“巡礼”已历练成一种习惯,同事间和谐互助、家园间相互尊重、师生间互敬互爱已固化为一种模式,文明礼仪之花已在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

三、让道德讲堂成为引领师德新风尚的好平台

在活动开展中,我们注重激发教师队伍的道德潜能,大力倡导“以学立德、以德修教、以教立业”,将“道德讲堂”的内涵延伸到幼儿园建设的方方面面,尚德、修德、守德之美在教师队伍中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接受道德文化的熏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园本文化体系。

一是师德建设氛围愈见浓厚。结合幼儿教师的工作特性,兼顾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征,在大班级部设立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文明礼仪长廊”,通过漫画看板、故事墙等形式生动地阐述文明道德内涵,以直观、轻松的方式让广大师生接受道德教育,学习礼仪行为。

二是道德文明观念常抓常新。推行“家园共建”机制,发起了《幼儿园文明教师公约》《幼儿园文明家长公约》和《幼儿园文明小标兵公约》,配套完善由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的监督评价体系,做到道德文明建设有制度、有监督、有评价。定期组织教师重温《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促进教师的道德观念逐步提升。

篇8

一、当前中学德育存在的缺憾

(一)升学压力导致学校、家庭与社会关注存在偏离

人才的基本标准是德才兼备.德是排在第一位的。关于德、智、体育的“危险品、次品和废品”的比喻形象说明了德语的重要性。在中学的教育实践中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已经深得老师、家长的认同,但是在实践操作上却存在严重的反差。学校精力投入最大的还是“语、数、外”等学科,学生、家长最为关注的还是各门主科成绩的高低;中、高考更为重要的是考试成绩,而不是综合性评价(学业水平测试、思想品德水平)的结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是哪所学校出了高考状元?高考本科达线率是多少?在全社会普遍追求外显的升学指标氛围中,德育就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让位于“升学压力”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更不用说产生多高的德育效益和价值了(糜海波,2005)。

(二)德育理念与实践的巨大反差导致中学德育收效甚微

尽管近几年中学德育教材在贴近生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面对富有差异的学生,统一的教材还是与学生接触到的实际生活存在一定差距,过于理想化和成人化使中学生难以产生认同感;此外教材只注重道德信念的树立和培养.缺少培养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和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实践指导价值不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接受,一旦碰到与所学道德观念相违背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观念就容易产生改变,很难正确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冲突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生长期道德生活的结果,学校课堂教育与学校生活只是个人生活的一个很小部分,对于学生日常交往和社会生活来说,中学德育很少关注,而社会和家庭又把德育的重担压在学校.希望学校能承担所有德育任务。德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学校、家庭、社会全面配合必不可少。

(三)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无论城乡网络的可得性大大增强。网络社会中人人都有发言权,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自由地进行选择和取舍,教育对象也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可以主动进行信息搜集从而获得教育和知识。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人们的交流沟通可能更为主动和坦诚,表达的观点和情感更为真实、直接。正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平等性等特征,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学生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相对于网络的高速发展,中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却表现出明显的缺位: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更多的是侧重于各类技能的掌握、知识学习与网络游戏的冲突、网络传播道德等等。网络在促进个体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强调个体的责任感,实现网络德育与现实德育的无缝对接,形成完整的德育生态系统。[2]

二、中学德育的科学发展趋向

(一)中学德育目标普适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学德育不免会受到全球文化多元性的冲击,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世界”人,已经成为德育工作思考的问题,中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普适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和具有全球本位特征的生态环境道德、科技道德教育等。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生态环境伦理、经济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等关乎人类共同利益、具有普适化特征而又极具时代特色的德育素材,逐渐走进家庭、走进学校、走进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它们将成为我们中学德育中丰富而具体的实践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培养有责任感的学生应当成为中学德育的重要目标。富有责任感的个体人格才有可能是完善的(Costa.&McCrae,1992),中学生不仅要对规范负责,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只有对自己负责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种种关系持积极负责态度的人。只有人人都能对自己负责、彼此负责,才能形成一个健全的社会。学会负责,是学习和做到在作出满足个人需要和愿望的决定时,应该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及对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有全盘考虑并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并培养其选择的能力,才能培养出负有责任感的个体。

(二)中学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

众多研究已经证实,中学道德价值取向存在多样性。[3][4]德育工作者在德育实践中就应注意德育一元价值取向和多元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中,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性质,必须体现社会主义主导道德的一元性。但是我们也不应忽视社会成员多元道德价值取向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在德育中给予其应有的地位。这样既立足于中学生道德实际,又不放弃主导思想的正面引导,能较好反映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学生的特点,顺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求。因此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个呈现出不同层次的、使每个中学生经过努力都能企及的目标体系时,中学德育方可有实现自身最佳效益的机会。

(三)中学德育内容生活化

德育生活化主要指学校德育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积极开发利用富含价值引导功能的现实生活资源,让学生道德品质 的形成过程回归生活,通过感性、实践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去经历、去感悟、去建构自己的价值理想,培养积极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从而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5]它启示我们科学开展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它强调道德教育直面生活中的问题与困境,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来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

德育生活化关注人现实生命的需要,关注完整的人,因此就必须要充分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德育的有效性有赖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程度.德育生活化应该重视学生心理变化这一事实.并根据他们心理发展的水平与规律来确定德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

三、中学德育效益的提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一)加强人文关怀,重视德育主体参与

1.中学德育要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展“以人为本”的德育

“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对德育主体进行充分的人文关怀。我们传统德育强调对人的约束,使人机械地按照道德规则行事、做人,完全以“内容为中心”,忽视人的个性发展,忽视人千姿百态的差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关注人的幸福追求;我们的学生不但是道德的构建者、设计者,更是道德的享用者。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应该开展人性化的德育,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这样德育才真正能成为对学生的一种解放。

2.树立“大德育”理念,推进德育生活化

从道德的产生看,道德是为了化解生活矛盾、调节各种关系而出现的,德育既是社会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学德育实践中,首先,应围绕中学生学习、交往、日常生活等进行道德教育,以此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其次,注重德育的实践性,变学生被动受教为主动求教,变外力为内力,变自发为自觉,通过开放式德育、体验式教学等方式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6]

3.实现道德主体充分参与

长期以来中学生只能无条件地认同既定的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未被真正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不能主动对各种道德价值取向进行自我选择。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学生有自己的道德思维能力与方式,中学生在接受学校德育教育时.已接受了社会、家庭成员的某种影响。积累了一些道德经验.具有主体意识.具有能动、积极的反作用.能接受或改造外在的教育影响。如果教育者所施予的教育影响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一致.就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即学生对某一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能够认同与接纳;反之,就有可能漠不关心或产生逆反心理,就有可能对教育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中学生自主选择、主动积极参与的德育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平等参与,就自己对某些事物持有的观点、看法和理解进行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提高;在交流和沟通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教育者要善于创新,以情感为纽带,以体验为手段,吸引学生参与到道德实践活动中.增强德育的真实感和亲和力。

(二)研究学生德育心理,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素质拓展等活动

中学德育研究已经有了一个普遍的共识:德育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7]在中学德育实践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其实就是心理教育的内容,因此研究中学生的德育心理,并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素质拓展活动,应当成为中学德育实践的新方向。我们可以引入和借鉴心理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结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推动中学德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思维品质中的独立性、批判性迅速发展.使他们对于任何事件都愿意进行自我分析和判断.不愿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因此各种抽象的、教条式的说教最容易引起反感;此外随着信息的发达、生活空间的扩大.交往范围的扩展中学生与社会其他成员的接触交流越来越多.这会使他们反思学校德育所存在的问题,如果我们不关注这些变化,可能会更大程度上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我们应根据他们心理发展(道德发展)的水平与规律,通过心理疏导、团体游戏、素质拓展等方式实践合适、恰当的德育内容。

(三)高度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如何提高中学德育的效益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当前我们要高度关注网络生活给中学德育所带来的挑战。“艳照门”、“人肉搜索”、“网瘾”、“网恋”等事件的发生,引起来德育工作这的深思:我们的德育工作面对网络为何会如此不堪一击?网络的不可控性消弱了学校德育的可控性,网络的虚拟性在给了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达机会的同时,也为肆无忌惮地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提供了空间,良莠不齐的网络内容对分辨能力不强的中学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同时丰富的网络内容也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学校要主动占领网络德育这块阵地,加强德育工作者的网络素质建设,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强化网络法制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法律观念;家庭要从父母做起,不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同时充分发挥亲情教育的优势,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社区、社会各界应该主动配合学校专项治理校园及周边网络环境,保障和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L.科尔伯格著. 道德发展心理学[M]. 郭本禹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蒋业华.论德育生态视野下的网络德育[J].学术论坛,2007(08):177-180.

[3] 杜时忠.学校德育实效的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2):12-19.

[4] 黄洁娟.广州市中职学校德育活动的调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7:1-27.

篇9

“道学与民间巫术的结合产生了道教。”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道教在其形成阶段,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基础,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哲学理念,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先秦时期,老庄哲学理念及理论学说形成为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的道家派别,代表著作为老子的《道德真经》(又名《道德经》)、庄子的《庄子》(又名《南华经》)。

宋、金之际,成阳道士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创立全真教,以“澄心定意、抱元守一、存神固气”为“真功”,以“济贫拔苦,先人后己,与物无私”为“真行”,是谓“全真”。王重阳逝世后,其徒丘处机继续在山东“大建琳宫”,金宣宗兴定三年冬(1219年),成吉思汗遣近臣持诏召请,设庐赐食,礼遇至隆,请问治国之方、长生之道。丘处机以“敬天爱民为本,清心寡欲为要”作答,成吉思汗深服之,称其为“神仙”。次年二月,诏许东归,赐金虎牌、玺书,命其掌管天下道教。后来,丘处机最得意的两个弟子潘德冲、宋德方主持修建“大纯阳万寿宫”(永乐宫)。

永乐宫的建筑集中体现了道教文化特色。无极殿(也叫三清殿)规格最高,依次是混成殿(纯阳殿)、七真殿(重阳殿),还有丘祖殿,也就是长春子丘处机的殿宇(已被火焚)。道教尊崇老子李耳为始祖,宣扬“三清”,因此,无极殿当之无愧地被排在了前面。

二、永乐宫壁画中的多神崇拜

三清殿是永乐宫的主殿,殿中供奉着道教所谓的“三清”像,壁画叫作《朝元图》。“朝元”即朝谒“玄元皇帝”老子。在道教里,认为宇宙之始为一元气,一气分为玄、元、始三气,三气形成三清境,即玉清、上清和太清。

《朝元图》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美术的传统风格,而且渗透着深奥的道教美学思想。道教美术着力表现神仙们奇特的经历和传说故事,一方面把神仙居住的洞府描绘成清幽的世外桃源,追求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独善其身的脱俗精神;另一方面在描绘天神天将及天界秩序时,又极力宣扬天界宫宇的富丽,仙阶尊卑的严格性,赋予天神们同人间一样的情感与相貌。这种表现方法的两重性,反映了道教“出世”与“人世”思想的并存,具体体现了道教既明道又明德的要求。

神龛东侧和西侧,各有五位着道教装束的人物,官服都极尊贵,在道教中属有地位但未成为仙官的有道之士。全真教有玄元十子之说,把追随老子的十位古代思想家列在其中,使这个神仙谱系多了一个人物阶层。他们是:关尹子、辛文子、庚桑子、南荣子、尹文子、士成子、崔翟子、伯矩子、列子和庄子。

关尹、辛文、尹文、列、庄的著作都有流传,属于战国时期道家一派。而庚桑、南荣、尹文、士成、崔翟、伯矩见于《庄子》书中,多少应该算作寓言式的人物,到底是否有其人不敢贸然断定。唐代曾以列子、庄子配享老子,就不同于一般神祗,宋宣和元年(1119年)又加封一次,玄元十子在道教中的地位更加牢固了。

三清殿西山墙北部,木公像右上角有一位老者,即被认作造字的仓颉。在他上方的一位被认作孔子。在永乐宫道教壁画中出现孔子的形象,那是因为永乐宫是全真教为纪念吕洞宾而建造的。在全真教七真人中,丘处机的思想最接近儒家。他重视孝道,积极以道干政,济世救人,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人世思想。老子的道教学说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既互相对立又互相吸收;既互相斗争,又互相依存;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补充。由此看来,孔子在永乐宫出现也是很自然的了。

三、民间传说与道家文化

在纯阳殿后门的门额上绘有一幅“八仙过海”图。八仙属于道教人物,八仙传说故事具有道教文化色彩。

八仙的传说故事在我国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俗语。八仙构成的神仙群体,成员固定,事迹生动,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宗教、民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具有复合型的文化内涵。八仙故事所反映的是非、善恶、邪正观念,能够给予世人多种启迪,人们也可根据自身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从中得到不同的人生感悟。

在八仙传说故事中,人们同样用凡人的基本特征来描绘他们,用凡人的理解设想他们的作为,对他们赋予凡人的人格和情感。由于历史原型人物的出身与经历不同,八仙的思想性格也有明显差异,他们成仙后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民间传说还认为,八仙代表着凡人的八种类型,即吕、何、张、韩、曹、钟离、蓝、李分别代表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八类凡人有不同的社会要求与文化心态,因而在作为代表者的神仙身上自然有不同的表现。

三清殿后面是纯阳殿,大殿东、北、西三壁以52幅画组成一部《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反映从吕洞宾诞生到得道成仙的经历。吕洞宾厌恶世俗,后由钟离权点化,弃官学道,云游天下,成了神仙。其《百字碑》“本性好清静,保养心猿定。酒又何曾饭,已罢尽。”就是他关于人修身养性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0;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8-0095-09

技能培训是提升员工能力和企业绩效的重要措施,可是,近年来许多企业不断增加培训投入,却无法获得明显绩效。现代管理理论在传统管理基础上,逐渐从“激励管理”转向“内心管理”,管理重心从满足物质需要逐步过渡到全面满足内心需要,研究方向从绩效效果趋向于绩效潜态。已有的研究表明:员工素质是驱动员工产生高绩效的关键因素;提高内心和谐程度是提高企业绩效的根本措施;管理创新需要综合性管理模式。可是,研究内心和谐与绩效相关性的文献并不多见,尤其定量研究不足。本文尝试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研究内心和谐、睡眠质量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

一、内心和谐管理变量描述

内心和谐管理是管理者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行为符合客观实际,以实现管理效益和社会幸福最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内心和谐是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调控主观思想行为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生管理能力。这里的“主观”是指思想意识,动机行为;“客观”是客观实在,客观规律、大势力量。“符合”就是顺应、适应、合适。

从管理学意义上说,内心和谐是指管理者为了实现管理效益和社会幸福最大化,不断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行为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生管理能力。其可分为思想能力和行为能力。

思想能力是指个体建立在主观对客观的认识基础上并在精神层面体现的内心和谐能力。包括知智能力和情志能力。知智能力是指主要由智力因素(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谋划、智慧等)产生的思想能力;情志能力是指主要由非智力因素(如爱、想、理念、愿望、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信心、意志、志气、决心、价值观、人生观等)产生的思想能力。

行为能力是指个体在思想意识支配下,通过行为表现和行为结果体现的内心和谐能力。包括效率能力和效益能力。效率能力通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绩效体现;效益能力则是通过权力、金钱、财物、名誉和感情等形式体现。

从内心和谐概念可以看出,内心和谐不是简单的心态,而是一个系统化概念。该概念的内涵是多方面的:一是内心和谐的本质是能力,是人生管理能力,包括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认识和行为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人生管理能力,由管理效益和社会幸福来检验;二是概念外延分为思想能力和行为能力;三是和谐的核心是主观符合客观;四是内心和谐的主体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五是内心和谐的客体是客观实际,包括人、物、时空条件及客观规律等。表明要自我和谐,与他人他物,与时空环境和发展规律和谐;六是内心和谐超越认识心态,不仅要求知道怎样合适,而且知道合适程度,还要知道在什么时空条件下用什么方式方法才能做到合适程度,更是在现实上做到了合适程度。表明内心和谐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是思想与结果的统一,是内心知道与现实做到的统一;七是内心和谐的根本要求是与大势和谐。大势是客观规律的力量,从社会角度来说,是人心民意的力量,从利益方面来说,是社会利益最大化。要求管理者不仅站在个人和企业立场,实现个人和企业效益最大化,更要站在社会和国家立场,通过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和社会幸福最大化实现个人团体利益和幸福最大化;八是内心和谐超越时空局限――贯穿于计划、组织、决策、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当中,体现在各个工作环节和生活层面;九是融合各种管理理论一以传统管理理论为基础,根据实际灵活运用各种理论解决问题。

内心和谐的结构模型由5项指标构成:身体和谐、欲望和谐、心态和谐、处事和谐、与人和谐。身体和谐指个体调控认识行为避免病痛,保持健康活力的身体管理能力,包括工作能力、病痛程度、健康水平3方面内容;欲望和谐指管理者认识和调控主观符合客观的心理管理能力;包括对岗位工作、社会现状、目前收入、愿望实现程度4方面满意度内容;心态和谐指管理者认识和调控自己和他人的思想态度和情绪行为等心理特征处于良好状态的心理管理能力。包括对烦恼、不安、内疚、敌对、沮丧5方面管理内容;处事和谐指个体恰当处理各种事情的方法能力,包括对失望时沮丧、遇到麻烦时急躁、如愿时激动程度3方面内容;与人和谐指管理者认识和调控自已和他人的思想行为相互协调符合现实的人际管理能力,包括与家人、同事、朋友的和睦程度3方面内容。

内心和谐有5方面特征:

一是客观性――强调主观符合客观,一切思想行为符合实际需要。具体内容包括对象合适――知道合适的组合对象,如谁与谁配合,谁与何物组合,何物与何物组合;方法合适――知道用什么方法实现合适程度;功效合适――知道达到什么功效合适;实现合适――现实上实现了合适程度。具体细分,“和”的含义有4个方面:为何要和――和的目的;和的合适程度――和的本质;与谁(何物)配合――和的对象;怎样合适――和的方法。“谐”的含义也有4个方面:和到什么程度合适――如何实现目的;做到了合适程度――实现了目的;用什么方法最佳――方法选择;实现了各自功效愿望――各方满意。因此,内心和谐不仅是心态和谐,而且是结果和谐。

二是主观性――源于心,归于心。心是人的主宰,一切方法行为皆出于心,所有成败福祸都是内心所生,主观思想行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往往凭主观评价。所有行为结果,不论善恶,不论好坏,皆要问责于心。只有从心找原因,才能找到问题根源;只有从内心解决问题,才能抓住问题根本。

三是整体性――一是个体的意识、欲望、方法、行为和结果等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如果认识正确,就会采取合适方法实现期望;如果认识不当,就会产生不和谐行为。二是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然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个体内心和谐有利于促进他人和谐,他人和谐会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会促进个体和谐;相反,社会不和谐会影响甚至会破坏个体内心和谐,个体内心不和谐的蔓延会导致社会不和谐。主张提高绩效,构建和谐社会应从个人开始,从内心开始,从认识开始。应强调个人内心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前提,社会和谐是实现个体内心和谐的外部条件。

四是动态性――个人内心和谐水平随时空条件和对象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内心和谐水平经过教育实践不断提高。后天努力可以弥补先天不足,不

断努力可以实现最大幸福。

五是相对性――大自然整体趋势是和谐的,不和谐的现象只是局部和阶段性的,人们会从不和谐的惩罚教训中醒悟走向和谐;完全做到内心和谐是不可能的,人们能做的只是不断缩小不和谐的差距范围。

二、内心和谐管理的研究方法和验证结果

(一) 总结前人研究延伸内心和谐

1.综览文献引出内心和谐。内心和谐问题,国内早有研究。比如,刘英等人的“关注员工内心和谐”,总理指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和谐。文献还提出内心和谐概念和实现内心和谐的途径。西方通过情绪智力和心灵智力研究内心和谐,比如Salovey&Mayer在1997年认为“情绪智力是知觉和表达情绪、促进思维、理解和分析情绪以及调控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王佳玲引用De Beauport&Diaz的研究,认为心灵智力由“心智智力”、“情绪智力”和“行为智力”三部分组成。本研究把内心和谐定义为主观符合客观,参考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内涵,由“心灵智力”引申为内心和谐,并把“心智智力”和“情绪智力”合称为思想能力,把行为智力称为行为能力,从而把内心和谐分为两部分――思想能力和行为能力。

2.总结传统管理引申内心和谐。一是“管理”定义蕴藏内心和谐管理思想。因为管理就是管人,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共同完成目标任务,本质就是如何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二是管理发展趋向内心和谐。传统管理理论的发展,不论古代管理或是西方现代管理、不论是科学管理或是学习型组织,无不说明管理的发展就是不断使主观接近客观的历程;三是各种传统管理都涉及内心管理。不论人性假说理论、动机理论、知觉理论,或是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不论激励理论或是现代激励理论的整合,都要求主观符合客观。主观符合客观,就是内心和谐。

3.内心和谐管理有传统理论支持。一是古代管理思想,如《易经》和《道德经》的阴阳学说,告诫人们阴阳共用,抓住对立面才能抓住事物本质。二是管理哲学,比如意识指导行为,行为创造绩效,绩效是意识产物。西方柏拉图早就指出,只有管理哲学家才能成为最高统治者和最好管理者。三是心学理论,比如王阳明的“心即理”、“心理合一”,“惟变所适”“致良知”,才是实现内心和谐的根本方法。四是中医理论,比如“外象内藏”,“扶正祛邪”,“治病求本,祛病除根”,强调从对立面解决问题;还有各种管理理论,比如,科学管理、行为科学、需要理论,双因理论等,无不强调主观符合客观。

4.基于文献研究提出研究假说。既然内心和谐源于传统管理,有理论基础,又有研究成例,如果定量验证有效提升工作绩效,就说明内心和谐管理是科学的。因此提出验证假说:假说1――内心和谐与工作绩效正相关;假说2――内心和谐与睡眠质量正相关;假说3――睡眠质量是中介变量,在内心和谐与工作绩效关系当中起到部分或完全中介作用。如果验证成立,就证明内心和谐管理是对传统管理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二) 内心和谐研究模型和测量方法

内心和谐研究模型见(图1)。其中内心和谐是自变量,为前因变量,工作绩效是因变量,为结果变量,睡眠质量为中介变量。内心和谐用5维度指标测量,睡眠质量用7维度指标测量,工作绩效用任务绩效、周边绩效、创新绩效3个独立变量测量。后经因素分析,把周边绩效分为人际关系促进和工作投入两个构面测量。

内心和谐变量的测量,采用以下方法程序:

第一,“假说树”设计。假说树分为三层设计,第一层:内心和谐与工作绩效正相关;内心和谐与睡眠质量正相关;睡眠质量与内心和谐共同影响工作绩效。第二层:绩效由行为创造,行为能力越大绩效越高;行为源于动机,动机激励越好绩效越高;睡眠环境越好越有利于睡眠;睡眠质量与内心和谐影响绩效越显著,中介作用越大。第三层:内心和谐实现能力最大化;内心和谐实现激励效果最佳化;内心和谐创造良好环境促进睡眠;睡眠质量与内心和谐影响绩效显著。

第二,量表开发。参考西方情绪智力、心灵智力概念模型,根据易经五行――五方面决定本质特征,设计为5维度量表。参照情绪智力的测量内容,增加测量智商(IQ)和行为智力的内容指标,结合内心和谐概念模型,形成量表架构,然后进行操作变量设计、变量属性和尺度设计以及观测设计。

操作变量设计把第三层假设化为名义变量再变操作变量。因为绩效由能力创造,能力是定义变量很难测量。然而,内心和谐能够使人实现能力最大化,测量内心和谐就能测量能力。但是,反映内心和谐的五维度指标是名义变量,不能直接测量,要转化为可供操作,并能间接反映这5个构面指标的观测指标才能测量。因此,设计观测指标由工作精力、健康水平等31项指标构成。

变量属性设计按照以下原则:完备性――变量中每个观测值都可归人其中某个属性;独立性――每个观测值不能相互重叠;一致性――每个观测值的次序方向都是从左到右,由小到大,每个观测值差距均值为1,最小为1,最大为5。

尺度设计采用定序尺度和定距尺度。定序尺度从左到右,由低到高,从1―5。定距尺度分五级,级差为1,幅度在1―5之间。

观测设计即为问卷设计,具体把操作变量转化为内心和谐自评量表。

第三,因素分析。为了检验量表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正式调查之前进行两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先查35人,听取反馈,进行第一次分析;修改问卷,再查270个有效样本,进行第二次分析,删除不合格问项,调整量表。

第四,专家测评。为了确保量表的有效性,成立专家测评小组,三次对量表效度进行测评修正,最后形成正式问卷用于正式调查。问卷设计架构见(图2)。

测量工作绩效,采用西方学者观点,用Tsui,Pearce,Porter,Tripoli(1997)的量表测量任务绩效,用Motowidlo and Van ScoRer(1994)的量表测量周边绩效,采用Scott and Bruce(1994)的量表测量创新绩效。测量睡眠质量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三) 抽样调查和分析方法

采用聚类抽样方法,以问卷形式收集数据。研究总体是中国大陆城市服务行业在职员工,年龄从就业到退休之间,教育程度是在退休前取得的最高学历。由于不能取得总体全部信息,不能进行随机抽样,只能参考李怀祖关于确定样本公式和吴明隆观点――进行相关分析调查的有效样本必须在30人以上,确定样本规模600人以上,有效样本300人以上。

聚类抽样。把全国大陆城市服务行业作为初级抽样单位,从中抽取银行、医院、电信、保险、证券部门企业作为次级抽样单位,再从次级抽样单位抽取职工为终极抽样单位。为了能够在全国省市当中抽取具有代表性的抽样聚类体,在我国大陆地图上以经度108度为y轴,纬度33度为x轴建立坐

标系。每个象限中的省市代表一个区,共分4区。根据各区人口密度及人均GDP状况和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广西和北京两省(区)市代表了全国大陆80%的人口状况,二者属于一南一北、一穷一富、山区和平原、大陆与沿海、大城市与小城市、经济发达与欠发达、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搭配,有较强的互补性和代表性,因此选择北京、广西作为抽样聚类体。然后,从广西的钦州中国银行、贺州人民银行、南宁国海证券、南宁电信、广西中医院、北京市的京北医院,精益口腔、光大银行北京分行、等16个单位,抽取样本932个。

问卷调查采用主管与下属捆绑方式。主管测评下属的工作绩效,下属自评睡眠质量和内心和谐。为了提高调查测评的客观有效性,采用双评方法――将一个绩效较好和一个绩效较差的下属分为一组对比评定,规定每个主管只能测评2个或者4个下属。收集问卷后,经过评审,剔除无效问卷,确定有效样本。

统计分析采用计算机软件工具SPSSl3.0。因素分析和信度检验及回归分析采用吴明隆的观点方法。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因素分析法和最大变异转轴法,要求取样适切性量数(KMO)在0.6以上,旋转后的因素负荷量绝对值大于0.6,同一变数的跨因素负荷量差距大于0.3,信度系数α值大于0.5。相关性分析采用分项分层分析方法,回归分析采用强迫输入法、分层分项回归分析方法。根据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检验,综合回归分析决定系数(R2)和变异数(R2),评定相关性的强弱程度。根据回归系数(β)值和变异数(AR2)以及显著性,综合评定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和解释力。如果β值和AR2达到显著标准,数值越大,表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和影响力就越大,相关程度就越大。

(四) 定量分析和验证结果

1.问卷统计分析结果。发出问卷932套,回收696套,回收率74.68%;有效问卷424套,有效率60.9%。样本构成,男性39.6%,女性60.4%,29岁以下占52.8%;大专以上学历占88.1%;无职务级别的54.9%。说明受访者多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女性,是以年轻知识型员工为主体的专业性样本。

2.因素分析和信度检验结果。对424个有效样本进行因素分析,内心和谐量表的KMO值为0.882,卡方值为4956.18(p

信度检验结果,内心和谐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508~0.608之间,工作绩效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502~0.738,全部达到0.5的标准,说明量表信度稳定可靠,具有良好的可信度。

3.相关分析结果。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该表显示:内心和谐各构面与工作绩效各变量构面的相关系数在0.17-0.42之间(p

4.回归分析结果。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该表显示:模型2表明,R2值在0.09~0.25(p

采用Baron&Kenny(1986)的观点方法检验睡眠质量的中介作用。从模型3看出,睡眠质量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的有6项,部分中介作用的有4项。加入睡眠质量以后,R2值在0.13~0.28(p

5.验证结果。综合上述信度分析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内心和谐与工作绩效正相关,内心和谐与睡眠质量正相关,睡眠质量是中介变量,在内心和谐与工作绩效关系当中起到中介作用,提高睡眠质量与提高内心和谐结合起来,更能提升工作绩效。全部假说验证成立,证明内心和谐管理是对传统管理的深化和发展。

三、内心和谐管理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管理

(一) 内心和谐管理有三个创新点

1.内心和谐是工作绩效的本质原态。研究结果显示:内心和谐与工作绩效正相关。由此引申:内心和谐是工作绩效的本质原态,只要内心和谐就能提升工作绩效,内心和谐是绩效之本,是提升工作绩效的重要措施。研究结果还显示:内心和谐可解释工作绩效各变量构面总变异量的9%-23%,其余77%~91%的变异量由别的因素引起。表明内心和谐只是工作绩效的本质原态之一。本质原态还有别的因素形态,如遗传因素,客观因素――如别人力量、社会原因,机遇力量,自然环境等。个体主观能力难以控制和改变遗传因素和客观因素,但可通过内心和谐充分利用遗传和客观条件。内心和谐作为连接先天遗传和后天条件的纽带,人们能做的,只有通过内心和谐充分发挥遗传优势利用客观条件创造高绩效,从这一意义上说,内心和谐是工作绩效的本质原态,是创造高绩效的根本措施。传统管理理论虽然能够提升管理绩效,但只在管理方法或侧重方面提升,内心和谐管理深入绩效本质原态,深化和发展了传统管理。

2.内心和谐是提升睡眠质量的关键。研究结果显示:内心和谐与睡眠质量正相关。从而引申:越是内心和谐,睡眠质量就越好,内心和谐是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所在,是解决睡眠欠佳的“良方妙药”。研究结果还显示,内心和谐可解释睡眠质量变异量的45%,只要内心和谐,就可在45%程度上提高睡眠质量。提高睡眠质量使人精力充沛,减少事故提升绩效。传统管理很少量化内心和谐影响睡眠质量,内心和谐管理延伸和丰富了传统管理,

3.内心和谐是沉睡着的“睡眠经济”。研究结果显示:睡眠质量是中介变量,与内心和谐一起共同影响工作绩效。由此引申:提高睡眠质量和内心和谐并举,是提升工作绩效的重要举措。睡眠经济是通过提高睡眠质量和提升内心和谐结合起来而提升的管理效益。可是在现实当中,管理者忽略了

通过提升员工睡眠质量和内心和谐提升绩效,这种睡眠经济还没开发,还在沉睡当中。从这意义上说,内心和谐与提高睡眠质量结合提升绩效是沉睡着的睡眠经济。

三个创新点表明,内心和谐是绩效之本,睡眠关键,睡眠经济。从而引申:越是内心和谐绩效就越高,越是内心和谐睡眠就越好,内心和谐睡眠好更能促进睡眠经济。内心和谐是提高睡眠质量的关键所在,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更是富民强国的治国韬略。

(二) 内心和谐管理使人改变理念

根据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内心和谐管理会使人改变理念。一是转移管理重心――绩效本质原态是内心和谐,内心和谐就能创造高绩效,管理者就会把管理重心从“绩效管理”转到“内心和谐管理”,会把“激励机制”化为“帮助机制”,由“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变为“努力帮助员工实现自我”,通过提高员工内心和谐水平和睡眠质量,使员工实现贡献和财富幸福最大化,成为现代富人,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二是重视内心和谐和睡眠质量――内心和谐与睡眠质量正相关,内心和谐与提高睡眠质量并举更能提升绩效,人们因此会重视睡眠管理。三是作为人生目标――内心和谐是绩效原态,绩效显著就是成功胜利,成功胜利就会快乐幸福,快乐幸福首先要内心和谐。内心和谐是幸福源泉,人们可能因此把内心和谐当作人生目标;四是改变心态方法一心态与欲望与内心和谐和睡眠质量以及完成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最大,管理者因此会把改变心态欲望作为提升内心和谐和睡眠质量的关键,会派心态欲望比较和谐的员工完成重要任务。

四、如何提高内心和谐管理水平

(一) 融入和谐文化正确认识真实,是实现内心和谐的基础前提。在国民心中融入和谐文化,是帮助国民提高认识水平的关键所在。在企业管理当中,融入和谐文化就是通过构建企业和谐文化改变员工意识行为,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和企业绩效。

为什么在员工心中融入和谐文化就能提高内心和谐水平?因为企业管理的根本是管人,管人的根本是管行为,管行为之本是管思想。企业文化是思想之源,是“精神力量”,是行为动力和行为准则。企业管理,本质就是思想管理、文化管理。如果融入和谐文化就能产生和谐行为,就能创造高绩效。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员工共同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需要哲学观念和道德观念引导和支撑,哲学道德是企业文化的灵魂,融入和谐文化就相当于在企业文化当中注入灵魂――哲学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只要在思想意识中注入和谐灵魂就能产生和谐行为,就能帮助员工提升内心和谐水平。

1.融入和谐文化的原则,是遵守人类认识规律和行为规律――知觉产生动机,动机推动行为,要改变行为,先改变知觉。故要做到内心和谐,先要认识和谐。具体原则是,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二要先认同后同化;三要借用工具――尤其哲学、心理学;四要利用效仿和从众心理;五要强化与弱化并举。

2.融入和谐文化的基本方法。一是感悟――通过教育引导,提高认识更新观念;二是奖罚――奖励和谐思想行为,处罚不和谐的个人行为;三是仪式――通过举办具体典礼仪式使和谐文化成为组织风俗习惯;四是树标――树立模范,成为偶像,激发自我和谐与偶像和谐;五是强化――通过各种形式如讲座、交流、研讨、报告、歌舞、体育、娱乐、比赛等形式宣传和强化和谐文化,使人逐渐理解、认识、认同和同化。

3.融入和谐文化的程序。在构建企业文化当中融入和谐文化,就象播种,从植人种子,到种子萌芽、生根、生长、开花、结果,需要若干环节过程。同样道理,融入和谐文化需要遵从科学程序:统一认识一形成制度一实施反馈一总结完善一奖罚巩固一创新发展。

(二) 创新道德教育

创新道德教育,是融入和谐文化的有效措施和基本方法。如果不能创新道德教育,就难以让人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与和谐文化相融却不能让人认同和遵守,就难以做到内心和谐。因此,创新道德教育对于融入和谐文化非常重要。

篇11

在这段文字中提出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在《大学》中还有一段话阐明了这个关点,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意为:所谓整治自己的家族在于修养自身品德,是因为人们对于自己所亲爱的人往往会偏爱,人们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人往往会偏恶,人们对于自己所敬畏的人往往会偏敬,人们对于自己所同情的人往往会偏护,人们对于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偏轻。因此喜欢一个人而知道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而了解他的长处,这样的人天下少有。所以有句俗语这么说:人们不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就不知道自己禾苗的茁壮 。这就是说不修养自身品德,就不能够整治好家族。文字虽然阐述的是修身齐家之义,但是更深刻提出了人必须克服感情偏私问题。在一个大家庭中,对于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能心存公正而一碗水端平,使长幼亲疏之间、姑嫂妯娌之间同心协力、和和睦睦,是很难办到。所以,要想整治好家庭,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无偏见,无好恶,待人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由此可见,克服感情上的偏私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作为一名老师,这种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每位老师应该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能因为谁的家庭富有、地位高低、孩子模样好坏等作为喜欢或讨厌他的标准,这样才不愧于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从品读、学习《四书》中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感谢《国学经典》,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受到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二

国学博大精深,自问知之甚少,原本以为国学只是年老学者们钻在故纸堆里埋首做的文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明白国学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通过这次在线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素养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如何克制贪欲,就要靠平常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虽不一定能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玩笑话,是一个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二、学习国学,必须取其精华

现代人学国学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附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借此标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个人威信,以愚弄百姓,达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统治效果。现今社会虽也应以德为政,但我认为这德应是良法,法制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众民拥之。

三、学习国学,结合中西方文化对照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正为儒学治国政道治术时,印度有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

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横贯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铸就了华夏民族赡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近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打开古典文学,你就犹如进入了知识的宝店,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如饥似渴,让你得到一把把开启智慧的钥匙,空虚、无聊、浮浅、骄躁将远你而去,你的精神将得到大的升华。从国学中你可知道如何励志、励炼、学习、生活、审美、健身、医疗等。古典文学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国学,受益仍是匪浅。老子的道德经能够培养我们的哲学思想,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做为人的道德准则。而孙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深得中外军事、经济、史学家的青睐。司马迁《史记》不仅记叙了中华文明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我认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妈妈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为我洗衣做饭,辅导我功课。现在我们已经是成家立业了,也为人父母了,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爱心,要学会体贴父母,关心别人,也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长大后会更加孝顺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要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别人做错了,就要以理服人,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优点,帮助自己改正坏习惯。学习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见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完美。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通过这一段时间网上视频和读本的学习以及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经典的涉猎,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阅读和学习国学经典,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使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取其精华,融入其中,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三: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 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读经典品国学心得体会四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篇12

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是武当山的一大特色,也是游客的必看点之一。但许多普通游客不知从何看起,个人建议可从如下一些方面着手。一是看建筑的历史,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设,元代进一步扩大修建规模,在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明朝永乐皇帝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数十万民工,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历时12年,建成了9宫,9观,36庵堂,72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成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加强思想统治的史证。二是看建筑的特色,武当山古建筑群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其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选择建筑位置,注重周围环境,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三是看建筑里的文化,例如太子坡古建筑群基本上是按照真武修炼的故事来精心设计的,古代建筑大师们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势,建起犹如波浪起伏的夹道墙,被称九曲黄河墙。四是看建筑里的代表,个人觉得武当山古建筑群里最有特色的代表建筑为金殿、南岩宫和五龙宫,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游客都能找到武当山古建筑群里的最爱。

三、基于游客视角的道教文化

作为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武当山的道教文化无疑是武当山旅游的重头戏。作为普通游客,重点可从四个方面来了解武当山的道教文化。一是武当道教人物,除了所供奉的玄天真武上帝外,还有许多知名道教人物,如尹喜、载孟、马明生、阴长生、谢允、吕洞宾、陈抟、张守清、张三丰、李素玺、徐本善等,这些人身上的故事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二是道教建筑,游客可通过武当道教建筑了解隐含在里面的道教文化。三是武当武术,武当武术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它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的“内家功”,武当武术深受道教思想影响,提倡心性修养、武德修养,注重内涵与修身养性。四是道教音乐,武当道教音乐又称武当道乐,是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及所处地域等原因,武当道乐内涵极为丰富,虽属地方道乐,但却有着宫廷音乐的庄严典雅,一方面承袭了远古巫观乐舞传统及先秦的民俗祭神音乐,另一方面又吸纳了大量地方民间音乐元素,除本地外,周边地域的音乐也对其产生着影响,如“秦音楚声”、“秦腔豫调”、“楚韵汉凋”,既有长期历史传承又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最终形成南北交融,以道为主,同时兼有佛教音乐和儒教音乐旋律的道教音乐。

四、基于游客视角的养生文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武当山的养生之道独特而又内涵丰富,如果游客在旅游的同时能够体验和感悟武当山的养生之道,那将是莫大的收获。武当山养生之道内容主要囊括了以下七个方面,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涉及中医文化、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内容。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涉及中医文化、道教文化和武当武术等内容。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尤其是武当太极拳,有“太极拳源头”之称,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先制的特点,亦有发人潜能、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还包涵丰富的人生处事哲学,是极好的健身养性之术。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武当山的养生食品涉及药、食、茶、酒等方面,其中以武当道茶最为著名。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品非医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五、基于游客视角的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武当山的又一看点,对于普通游客来说,新奇而刺激,欣赏时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谓各取所需。武当武术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有精湛的科学道理。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创造了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后经历代武术家不断创新、充实、积累,形成中华武术一大流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称。武当拳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具有尚意不尚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后发制人,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长智慧等多种特点和功能。太极拳强调“先以心使身”而后再以“身从心”,形意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力达”,八卦掌要求走转圈“化意念足”,这些都体现了道家“包藏至道”以达“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体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的内养外练的运动观念。武当武术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完整,它以“宇宙整体观”、“天人合一观”为宗旨,以“厚德载物”、“道法自然”为原则,以“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为方法,形成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剑法,目前,武当武术已流传到海内外,并成为人们养身保健、祛病延年的体育活动。

六、基于游客视角的传说故事

听故事是许多游客最喜欢的一件事,而武当山的传说故事众多而且内容精彩,因此也成为普通游客的一大看点。武当山的主要传说故事有真武修仙的故事、铁杵磨针的故事、金童和玉女的故事、龟驮碑的故事、金殿的传说、响铃衫和木鱼的传说、父母桥的传说、梳妆台和飞升崖的传说等等。这里介绍铁杵磨针的故事,古时候的太和山(武当山)森林厚密,到处是悬崖峭壁,静乐太子在此迷路。这时有一只乌鸦飞来,在他头顶上盘旋。太子说,你要是能听懂我的话,就给我带路,我要找个好地方修炼。那乌鸦真听懂了太子的话,给太子带路。太和山林深树密,自然也是猛兽出没之地。这天,太子在一处陡崖下闭目静坐。突然觉得耳畔生风,只见一只黑虎正向他扑来。太子飞步一闪,顺势一掌,打得黑虎伏地不起。太子拔出宝剑,只见那黑虎四肢伏地,像猫一样驯服的样子,不忍心杀了它,就又回到原地闭目静坐。谁知,那只黑虎颇懂人性,为谢不杀之恩,从此太子修炼时,它就在四边巡视,每有猛兽出现,它就一声怒吼,把它们赶得远远的。太子在一个岩洞里修行,一年又一年,风餐露宿,夏天酷热难当,冬天风雪寒冽,只有乌鸦和黑虎伴着他,真是又苦又寂寞。太子有些泄气,就想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白发老婆婆,正在石头上吃力地磨着一根铁杵。太子很奇怪,上前问老婆婆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是想磨个绣花针。太子说,铁杵这么粗,绣花针那么小,磨到哪年哪月才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着说,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太子哦了一声,告别了老婆婆又朝回走。太子走着走着,心里一亮,猛然醒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自己修炼不成,那是因为功夫还不到家啊。想到这里,太子折转身,又上山修行去了。原来,磨针的老婆婆是天上女神紫气元君装扮的,特意以铁杵磨针来点化太子。后来,人们在老婆婆磨针的地方建了一座宫殿,里面还有碗口粗的大铁杵和磨针的大青石,人们把这座宫殿取名叫“磨针井”。这种栩栩如生的传说故事一定能吸引游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