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概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三数学概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三数学概率

篇1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

1.

(2分)一股冷空气将要过来,明天(

)降温。

A

.

可能

B

.

不可能

C

.

一定

2.

(2分)两人玩扑克牌比大小的游戏,每人每次出一张牌,各出三次赢两次者胜.小红的牌是“9”、“7”、“5”;小芳的牌是“8”、“6”、“3”.当小红出“5”时,小芳出(

)才可能赢.

A

.

8

B

.

6

C

.

3

D

.

任意一张都行

3.

(2分)三个人玩转盘游戏,如果选用下面哪一个转盘,游戏不公平?(

A

.

B

.

C

.

4.

(2分)一个袋中有大小和质量完全相同的4个红球和3个白球,现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为红球的可能性是(

A

.

B

.

C

.

D

.

5.

(2分)两支篮球队进行比赛,要确定哪个队先发球.下面(

)方案不公平。

A

.

抛硬币

B

.

摸黑白二枚棋子

C

.

石头、剪子、布

D

.

两队各派一名选手比身高

6.

(2分)天气预报中“明天的降水概率为20%”,表示明天(

A

.

一定下雨

B

.

不可能下雨

C

.

可能下雨

7.

(2分)一枚硬币投掷3次,有2次正面朝上,1次反面朝上,投第4次时,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

)。

A

.

B

.

C

.

D

.

8.

(2分)淘气和笑笑做摸球游戏,每次从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然后放回摇匀。每人摸了30次,记录如下:

红球

蓝球

黄球

淘气

19

10

1

笑笑

18

20

袋子里各种颜色球的数量,下面不可能的情况是(

)。

A

.

红球19个,蓝球10个,黄球1个

B

.

红球18个,蓝球12个,黄球0个

C

.

红球18个,蓝球10个,黄球2个

D

.

红球20个,蓝球10个,黄球2个

9.

(2分)下面的事情能用“可能”描述的是(

A

.

太阳绕着地球转。

B

.

小明骑车经过某个十字路口时遇到红灯。

C

.

地球上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D

.

李刚的生日是2月30日。

10.

(2分)小红和小芹做转盘游戏,如果停在黄色的区域算小红赢,停在红色的区域算小芹赢。下面的(

)转盘是公平的。

A

.

B

.

C

.

二、判断题

(共8题;共16分)

11.

(2分)盒子里有除颜色外其他都相同的100个白球和1个红球,小明任意摸出1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

12.

(2分)从有2个红球、2个黄球的口袋中任意摸2个球,有3种可能的结果。

13.

(2分)擅长游泳的人在合理游泳不可能会发生溺水事故.

(判断对错)

14.

(2分)一位数除三位数,商可能是两位数。

15.

(2分)桌子上摆着9张卡片(背面完全相同),正面分别写着1到9这九个数字,背面朝上,从中任意摸出1张,摸到单数,笑笑获胜,摸到双数,淘气获胜。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

16.

(2分)用瓶盖设计了一个游戏,任意掷一次瓶盖,如果盖面着地女生胜,盖口着地男生胜,这个游戏是公平的.

17.

(2分)一本刚买来的书150页,随手翻开,正好翻到第50页的可能性是

18.

(2分)一次抽奖活动的中奖率是1%,抽100次一定会中奖。

三、填空题

(共7题;共16分)

19.

(1分)桌上放着9张分别标有号码1~9的卡片,任意摸一张,可能出现_______种结果,摸出号码为单数卡片的可能性比双数卡片的可能性_______。(填“大”或“小”)

20.

(7分)判断题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2)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帮助灭火

(3)近视眼镜是凸透镜

(4)高山永远是高山,海洋永远是海洋.

21.

(2分)(2015吉安)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球各8个,放到一个袋子里,至少摸_______个球,才可以保证有两个颜色相同的球,若任意摸一个球,摸到黄色球的可能性是_______.

22.

(1分)一个盒子里有2个白球、3个红球和5个蓝球,从盒中摸一个球,可能有_______种结果。

23.

(1分)一个盒子中装有1个红球,2个白球和3个黑球,从中任意摸出一个球,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是_______。

24.

(2分)将扑克牌中的Q倒扣在桌子上,任意翻开两张,有_______种可能的结果,分别是_______。

25.

(2分)有3张反面相同的卡片,正面分别写着“月”、“月”、“日”。把它们反面朝上放好,任取2张。有_______种可能的结果,可以组成_______这几个字。

四、圈一圈,连一连

(共2题;共10分)

26.

(5分)把同类的物品连起来。

27.

(5分)把不同类的圈出来。

五、解答题

(共7题;共70分)

28.

(15分)刘东的盒子里有1元、5角、2角、1角的硬币各1枚.小文任意摸出3枚硬币,可能摸出多少钱?

1元

5角

2角

1角

金额合计

29.

(10分)设计一个特殊的骰子.使双数点朝上的可能性大于单数点朝上的可能性.

30.

(10分)小游戏。

游戏规则: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31.

(10分)从一副扑克牌中去掉大、小王,混合后从中任意抽取一张。

(1)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

(2)按花色分,有几种可能的结果?把这些结果都写出来.

(3)按颜色分,有几种可能的结果?把这些结果都写出来。

32.

(10分)请你设计一个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

的游戏,可以怎样放球?

33.

(10分)聪聪和明明下军棋,用摸扑克牌来决定由谁先出棋.他们选了四张扑克牌,其中两张是红桃,另两张是黑桃.将四张扑克牌背面朝上,每人摸出一张,如果两人摸出的牌颜色相同,则小平先出棋;如果颜色不同则小玲先出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摸出两张牌是同样颜色的可能性是_______.

(2)摸出两张牌是不同样颜色的可能性是_______.

(3)这个游戏规则公平吗?_______.

34.

(5分)小华和小力用1、2、3三张数字卡片玩游戏。每次任意取出两张卡片,若和是单数,则小华胜出;若和是双数,则小力胜出。你认为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10题;共2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二、判断题

(共8题;共16分)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三、填空题

(共7题;共16分)

19-1、

20-1、

20-2、

20-3、

20-4、

21-1、

22-1、

23-1、

24-1、

25-1、

四、圈一圈,连一连

(共2题;共10分)

26-1、

27-1、

五、解答题

(共7题;共70分)

28-1、

29-1、

30-1、

31-1、

31-2、

31-3、

32-1、

33-1、

篇2

一、建立三角函数模型

三角函数是学生在初三数学中刚刚开始接触的一个知识内容,不像其他函数等内容,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初级内容的学习铺垫,接受新知识能够更加快捷,而三角函数则不同。学生对于三角函数的知识内容本身就存在着一些陌生感,想要使学生在初次接触时,便能够熟练运用并应用到建模过程中去,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三角函数的建模过程向学生开展专项训练。

例如,在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知识内容教学完成后,我要求学生解答这样一个问题:一条小船由西向东行驶,当其行驶至A处时,发现在其北偏东63.5°的方向有一个标志物C,当其继续向正东方向行驶60海里到达B处,发现刚刚的标志物在小船的北偏东21.3°。请问,要想使得小船距离C最近,小船应当继续向正东方向行驶多远?这个问题是解直角三角形当中非常典型的航行问题。因此,我先带领学生依照题干内容画出图形(如图1),并且通过作辅助线的方式在理论层面上进行推导与计算。这就是对这类问题进行建模的基本步骤。通过点C作AB的垂线CD,学生们很轻松地通过RtCAD与RtCBD,利用基本三角函数得出了BD的长。

图1

通过这样的建模训练,学生逐渐找到了解决三角函数问题的切入点。学生的关注点,由对于理论知识内容的单一研究,转移至对于如何将具体问题的解决向三角函数模型进行转化的思考上。这可以说是学生在三角函数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建模训练为学生学习三角函数内容开启了一扇门,掌握了这个方法,学生在面对有关三角函数的各类问题时便有章可循了。

二、建立统计概率模型

统计概率的学习内容也是在初三数学教学中刚刚出现的。这部分知识内容在整个初三数学中所占的比重并不算大,知识难度也不是最强的,但却是各类测验、考试中的“常客”。选择题、填空题等类型的小题中常常会有统计概率内容的题目,有的大题中也会出现这类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教师有必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

例如,在统计与概率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曾出现过这样一道习题:小明与小红用扑克牌玩游戏,他们准备在两种不同规则的游戏中选择一种。第一种游戏,将4、3、2三张扑克牌反面朝上放好,随机抽取一张后放回,再抽取一张。如果两张之和是偶数,小明胜,反之则是小红胜。第二种游戏,使用5、8、6、8四张牌,同样反面朝上放好,小明先抽取一张,小红从余下的牌中抽取一张,谁的数字大谁获胜。请问,如让小红胜率大,应该玩哪种游戏呢?采用统计概率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但具体建模操作却让学生感到困惑。这时我提示大家,从理论上分析不清时,依照要求列表思考,既直观又便捷。通过对两种规则下的结果分别列表(如表1、表2),学生顺利地求出了小红的获胜概率,并得出了正确结论。

其实,统计概率的知识内容难度并不大,只是在建模过程中,很多学生无法准确把握题目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或是不知道怎样以数学语言及逻辑来反映待解答的问题,造成很多学生在面对统计概率习题时存在困扰。通过建摸专项练习,学生找到了建立实际问题与理论知识之间联系的方法,学会了如何构建有效的数学模型。这个桥梁找到了,无论统计概率问题以何种方式呈现,对于学生来讲都不是难题了。

三、建立二次函数模型

函数对于初三学生来讲其实并不陌生。函数的知识内容,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有了一次函数的基础,二次函数对于学生来讲就不陌生了。但是,谈到二次函数内容的难度,不少学生就望而生畏了。确实,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等函数相比,无论从特征、性质还是处理技巧来看,都复杂了很多。因此,我曾针对二次函数的建模过程,进行了专题教学。

例如,在二次函数单元的习题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如图2所示,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其边长为3a。现有E、F两个点,分别从B、C两点同时出发沿着BC、CD开始移动,并保证速度相同。由此所形成的CFB与EHG始终保持全等。其中,GE=CB,且点B、C、E、G在同一直线上。请问,想要使得DEH的面积取得最小,点E应当处于CB边上的什么位置?DEH的面积最小值是多少?在这个问题中,向二次函数方向建模是有效的解决方式。设BE长度为x,DEH的面积为y,则可以化简出y=■x2-■ax+■a2=■(x-■a)2+■a2的结果,最小值的取得也就轻而易举了。

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发现,原来二次函数的建模过程并不难理解。二次函数的题目类型虽然灵活多变,但其处理方式却并不复杂。只要深入理解并把握好对二次函数问题建模的几种基本方法,便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地顺利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教师绝不能对二次函数的建模教学失去信心,只有教师先摸索出一条思路清晰的解决方式,才能够带领学生透彻理解建摸方法,实现最终的熟练掌握。

四、建立阅读理解模型

很多初中数学教师都会陷入这样一个教学思想误区:阅读是文科课程的教学专利,数学学科则只需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的数理分析能力以及推理演算能力的培养上即可。殊不知,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过程中所出现的很多错误,其原因都在于审题不清。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审题不清的问题在初三学生中十分普遍,学生的思维方向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偏差,大大降低了解题效率。因此,阅读问题必须得到数学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例如,在一次测验中,这道习题的错误率非常高:在计算机技术领域,计算所采用的是二进制计数法,也就是说,只利用0和1进行计数,区别于我们所常用的十进制数。二者之间可以进行这样的换算:(101)2=1×22+0×21+1×20=4+0+1=5。(1011)2=1×23+0×22+1×21+1×20=11。那么,将(1001)2换算为十进制数是多少呢?之所以出现错误,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抓住其中的换算规律。于是,我在教学中,针对换算规律的得出以及分析过程逐个讲解,重在思考过程,学生受益匪浅。

阅读能力的欠缺,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无法准确把握文字,分析其中所求,轻则导致学生在推理分析过程中出现偏差,重则造成学生由于不懂题中所述,根本无法解题。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在不同内容教学时,选取一些对于阅读能力要求较高的习题,以此向学生展示如何在准确阅读理解的基础上顺利建立数学模型。这对于学生数学能力提升帮助很大。

建模环节在具体数学问题与抽象数学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我一直十分重视建模教学。在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我都会有意识地通过处理实际问题来锻炼学生的建模能力。尤其在初三阶段的数学学习当中,知识内容丰富、知识难度增加,对于学生建模思维能力的培养便显得更重要。

前文所述是以具体知识内容为分类标准所实践的几种建模教学方式,希望教师们可以以此为鉴,不断创新出更多巧妙的建模方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篇3

分析初三年级学生的学情调查测试试卷,多数学生存在着“简单题目‘粗心’做错了,难题目不会做(或不敢做)”、考试成绩一直徘徊在135分左右、始终突破不了140分的高原现象,如何从中考数学试卷层面去探讨突破中考数学高分的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问题的突破

1. 明确目标,熟知考点

中考数学试卷考查的内容一般都在《数学课程标准》和《中考数学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范围之内. 如2013年江苏淮安中考数学试题知识内容的分布结构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部分,所占分值的比约为45 ∶ 40 ∶ 15,课题学习融入这三部分之中. 试卷题型有8道选择题、10道填空题和10道解答题,试卷中兼有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所占分数之比约为7 ∶ 2 ∶ 1),内容涵盖了《考试说明》的知识要点,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考试说明》.

2. 研究考题,突出重点

数学复习最重要的就是明确重点,把有限的时间专注于知识点上,把它们弄懂,吃透,目标就是在考试的时候能完成这些知识点的所有题目. 这种“突出重点”的思路,最大的好处就是教学目标很明确,每一分钟的付出都能换来相应几分的收获.

从各地近几年的中考数学试卷来看,2013年中考数学知识点分布、题型设计与前两年基本类似. 在“数与代数”部分中,重点内容有:有理数、实数的运算、二次根式、幂的运算,解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及其图像与性质等;在“空间与图形”部分中,重点内容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切线等考点的判定与性质,圆,三角函数等;在“统计与概率”部分中,重点内容有三种统计图、基本统计量、列举法计算简单事件的概率等. 教学中,要关注中考命题方向,力求稳、准、狠,抓住重点,做有用功.

3. 重视基础,分项训练

中考数学试卷在全面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思想方法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关注对数学活动过程和活动经验的考查.

数学教学中,一要通过专项训练,练就容易题、中等题百米赛跑的速度,做到又快又好又对,保证底线135分;二要强化对难题、大题目每题定时深层次思维品质的训练,力争多得分;三要通过综合模拟训练,练成1小时之内解决一份中考试卷容易题和中等题的能力,留足时间应对难题.

4. 分解难题,突破难点

中考数学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一般设置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最后一题,即压轴题,通常所说的压轴题指解答题的最后一题(多数是最后两“问”较难). 除传统的函数综合题外,还有操作题、开放题、图表信息题、动态几何题、新定义题、探索题,涉及多个知识点,要有效解决压轴题,需要强化阅读分析能力训练,积累与反思各类题型的“基本模式”和内在规律,把它分解成若干个简单问题,以不变应万变,同时渗透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价转化、函数与方程、极端位置等数学思想方法.

5. 调整心态,高效答题

考试时,最关注两件事:时间和分数. 应先通览试卷,分配好时间和精力. 利用开考前的五分钟,想好选择题的答案或对准某一解答题理清思路,根据难题在试题中排序及分值,答题时要避其锋芒,灵活应对. 如果只用半个小时就做完几道主观题,就会在考试中掌握主动权,最后创造性地作出一些平常没见过的主观题题型,是完全有可能超常发挥的.

三、问题的联想

1. 解决“简单题目‘粗心’做错了”的问题

如“统计与概率”部分,教科书内容较少,分别安排初中六册书的最后一章,江苏淮安近五年中考试卷的分值都在22分左右,考查形式比较固定,统计、概率均考查一道解答题,难度中等,选择题或填空题还会单独考查一道统计或者概率的知识,难度不大. 教学时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整合,像串珠一样,把分散在六册书中的内容串起来,精心编制系列专题讲座与专项训练题,高效教学,力争人人满分.

2. 解决“难题目不会做(或不敢做)”的问题

中考体育篮球绕杆运球对学生而言是难的,但是学生每天由“原地拍球——走着运球——跑着运球——满分过关”这一循序渐进攻克难关的过程,对学生解决“难题目不会做(或不敢做)”的问题很有启示. 每课时编印1~2题难题在原来教学案的反面,单元检测同样如此,不影响原来教学案的实施,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让学生每天都有接触较难题目的机会,最终会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原因,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攻克难题的自信心与平常心.

3. 中考数学也是开卷考试

中考政史学科是开卷考试. 研究历年的中考数学命题走向,结合《中考数学考试说明》的明确规定,除了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的最后一题,即压轴题 (多数是最后两“问”)共12分左右属于未知因素,其余都可以认为属于可控的开卷考试,通过训练是可以轻松地获得底线135分的.

我在教学中经常对学生说,数学是最好学的一门学科. 分析今年的中考数学试卷和成绩,年级数学总均分为138.1分(满分150分),我所任教的班级中考数学成绩一个班达140分以上的有32名同学,同学们的成绩再一次验证了我对十几年毕业班数学教学的看法.

【参考文献】

篇4

0037-02

数学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科学之一,早在人类文化的启蒙时期,就已经有了数学的萌芽。但是,在大多数学生看来,数学学习是很枯燥乏味的,有烦人的数字、符号、公式、定理,还有许多让人无从下手的题目。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学得的这些知识有何用处,所以学生对数学学习常常提不起兴趣。尤其对于数学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经常因为学不会就不愿意学,而不愿意学就更学不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使学习形成恶性循环。

要想学好数学,必须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必须彻底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心理。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命之秘,日月之繁等各个方面无处不有数学……”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已成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我们可以尝试将生活数学和趣味数学引入数学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学习并不乏味,从而使学生喜欢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下面针对初三“概率初步”的学习,介绍如何利用生活数学、趣味数学让数学课堂不再枯燥。

一、生活数学的利用

初三“概率初步”这一部分内容涉及利用树状图求某事件概率的问题。利用树状图可以清晰地表示出某个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从而能较方便地求出某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解答概率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在讲课前引入一些与生活比较贴近的相关数学问题,不仅可以将数学的严密性及实用性结合起来,体现概率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例1]姐姐有一双皮鞋和一双靴子,还有两条不同颜色的裙子及三件不同花色的衬衫。姐姐十分爱美,所以她想知道,如果每天搭配穿一套,这些鞋子、衬衫、裙子可以让她不重复地穿几天?

分析:首先指出这是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可以先从穿两种颜色的裙子(分别用A、B表示)着手,画出示意图1。

接着选择不同花色的衬衫(分别用X、Y、Z表示),则A+X为A颜色的裙子配X花色的衬衫,其他情况依次类推。每一种颜色的裙子可分别配三种不同花色的衬衫,由此可画出示意图2。

用这六种衣裙搭配方式,姐姐还可以分别配上皮鞋(用M表示)或靴子(用N表示),由此可以画出所有的搭配方式,如示意图3。

把这个树状结构图画出来之后,就可以很明显看出总共有12种搭配方式,也就是说姐姐如果每天穿一套,可以不重复地穿12天。

将利用树状图来解答概率问题作为课堂导入,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使学生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依。

二、趣味数学的利用

趣味数学对启迪智慧有很明显的作用。兴趣能激发创造,创造往往能产生成果,而成果带来的成就感又能萌生新的兴趣……趣味数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掌握灵活多变的思维方法。

在讲完如何求概率后,可以找一些趣味性较强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先让学生按照题目要求动手实验,统计相关数据,得出结论;然后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概率知识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通过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的结果验证“有限次重复实验的频率不一定是事件发生的概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在学习中容易忽视的知识。

[例2]桌上放着6张扑克牌,全部正面朝下。已知其中有且仅有两张是老K,但是不知道老K放在哪个位置,随便取两张牌并把它们翻开,下面哪一种情况更为可能?

(1)两张牌至少有一张是老K;

(2)两张牌中没一张是老K。

注意:在这15对牌中有9对包含老K(5号牌或6号牌或5、6号牌)。既然每对牌出现的可能性全都一样,这就意味着,从长远来说,每进行15次尝试就有9次至少翻出一张老K。换句话说,至少翻出一张老K的可能性是,这个分数可化简为。由于“两张牌至少有一张是老K”与“两张牌中没一张是老K”涵盖了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故翻出牌中没有一张是老K的概率为1-=。显然>。因此本题的答案是至少翻出一张老K的可能性比一张老K也翻不出来的可能性大。

篇5

初中三年的数学学习是怎样的?以下笔者将分享初中数学教学的反思。初中生刚步入初中首先要认识的是什么是有理数、什么是无理数、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以及上初中就接触的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等等。新阶段的学习。

零度还要低的温度。那么比零还要低的温度我们就要用一个概念来表示他。那么负数就能表现出他的价值了。还有生活中人与人所做的交易买卖。总会有赢利,也会有亏本。亏本就可以用负数表示。等等负数在生活中具有相当大的意义。因此,学习负数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我们教材还介绍了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对于解决实际运用题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我们还会接触到线、角等几何问题。在下一阶段我们还接触了坐标系等等。初一阶段的概率,整式运算还有对角线平行线、还有幂的方程正负数的加减法,以及一元一次方程都是比较简单的。在中考考点中所占比例为百分之三十左右。

到了初二阶段学习的难度就会加强些,就会接触到一次函数,反函数,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的概念。还会学习分式的加减乘除,幂等一些比较深入的数学学习。

初三阶段的学习是难度最大的,初三阶段接触的知识点也是初中三年最难的。初三阶段学习的主要知识点有十一个。他们分别为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图形的旋转、圆(点、直线、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正多边形和圆、弧长、扇形面积、概率、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投影与视图。其中一元二次方程、圆、弧长、扇形面积和二次函数与相似三角形是中考重点考点这几个考点约占卷面总分值的百分之五十。初三阶段我们不仅要学习这些知识点完而且还需要复习初一以及初二学习过的内容。所以初三阶段学习是比较紧张的。

算问题过了就没什么大的问题。高二阶段就要多进行测试。主要是章节的测试。初二上学期尽量把初二阶段的课上完,下学期用来上初三的课。把初三大半年年的课拿来复习,否则将会不够时间复习。据往届的经验看如果上课的进程过慢学生就不能有足够的时间复习。所以初中的数学老师必须做好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

在初三阶段是很关键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压力会比较大,老师不能不停的给学生发试卷写发练习做。也不能做太多的测试。要知道题海战术是不被提倡的,我们要求学生做题是精而不是多。所以老师有必要的给学生挑出历年的中考重点常考题型给学生做训练而不是让学生盲目的去做题。这样只会徒劳无功。更严重的是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和勇气。有了一个方向学生才能去使力!还有一个关键点是对于初三阶段的一切测试以及模拟考的试卷,一般学生都不会自觉的去纠错订正,因此老师必须统一给学生再讲评遍试卷并且挑出学生易错题给学生建立一个错题本以及给学生挑出每次都会考的考点。

想做一名优秀的初中数学老师,只懂得教材的提纲和中考考点是不够的。课上的教学也极为一个关键,数学课需要的是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数学课主要的是给学生多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把思维开拓。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体验数学。那么课堂上老师该怎么跟学生互动呢?课堂上,老师讲例题,可以找出一些相似的题型,给学生想出一些解题的方法。可以多鼓励他们利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充分的认识知识点。

篇6

一、以教材为基础,形成网络知识结构图

数学的第一轮复习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是对教材知识点的串讲,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打破教材上的固定顺序,将相互关联的知识点相互连接,形成知识点网络结构图,帮助学生巩固数学基础。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可以具体分为几何、代数、概率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集中讲解,然后形成网络结构图,这样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每复习一个知识点,便连带复习附近的两个知识点,从而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例如,代数部分可以分为有理数运算、一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等,分式下面又分为分式加减法、分式乘除法、分式方程,这样便于学生记忆。

篇7

一、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沉重的中考压力下,教师恨不得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一股脑儿地塞给学生,因此,在课堂上也是滔滔不绝,自始至终牢牢控制着学生的整体思维。但是,关键在于这种传统而落后的教学模式不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数学的一系列学习活动。

而“导学稿”教学模式的实施为初三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在学习“相似图形”这部分知识时,我跟教研组的其他数学教师一起,为学生制定了一个完美的“导学计划”。根据“导学案”上的一系列题目,学生不但提前预习了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都对这部分知识产生了初步的感悟与认知,因此,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提问,良好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在话下。

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导学稿”教学模式除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外,同时对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在学习“频率与概率”这部分内容时,我安排学生根据“导学稿”的内容进行提前预习,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将新课中的一些简单知识点进行掌握,除此之外,他们还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将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标注。如此一来,既通过合作探讨的形式帮助他们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在彼此探讨、沟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渐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与学习习惯,这对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与进步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

“导学稿”教学模式,集合了众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符合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的要求,真正做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篇8

学生面对问题束手无策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问题考的是哪个知识点,所以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序化”着手.

1.要求:引导学生用知识结构图的形式完整梳理初中阶段所学内容,最好就是结合本地的《考试说明》,对所学知识点及其能力要求逐一进行对照检查.这样做,既可以查漏补缺,又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对整个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点的全覆盖.通过按“序”梳理,知识就会脉络清晰,不缺、不乱.

这是总复习的第一阶段,也是关键的阶段.因为只有做好“序化”,才能完成“类化”,进而实现“深化”,所以必须做好“序化”这一步.

2.做法:第一步,让学生结合本地《考试说明》和数学教材的目录,按知识结构图的编写格式进行编写和记忆.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在清理每一节知识点的同时还理清了教科书编排的逻辑顺序(这个逻辑顺序就是学生的认知顺序).第二步,对照检查中出现的知识点漏、缺,要结合教材认真进行阅读,尤其是粗体字部分,要求在记忆必须记忆,要求理解的必须加以理解.因为这些粗体字常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依据――公式、概念、性质、公理或定理等.第三步,一定要求会推导书上出现的一些数学公式,能证明书上出现的每个定理.因为整个初中三年,公式、定理等比较多,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定理的证明,学生可以做到即使忘记了公式也可以马上自己推导,同时还可以通过公式推导和定理证明,提高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像这样,通过对知识的“序化”,学生便脉络清晰地完成了自己对整个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的建构,为知识的运用、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二、类化,让知识条理清楚

新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特点,将复杂知识分散编写,比如,课改前一版统天下的人教版初中数学中“统计初步”是到初三时用一章的内容讲解的,而新教材(以湘教版为例)是将其分成几个小板块安排在初一到初三进行讲解.这样编写,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降低了学习难度,但也显得相对零乱.其实,这些知识是有着严密内在逻辑的有机整体.因此,要将有着严密逻辑联系的同“类”知识进行条理化梳理,完成“类化”,从而实现知识的“小综合”,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1.要求: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以章为单位进行归类,从而实现知识的“小综合”,提高在遇到陌生问题时能将其划“类”解决的能力.

2.做法:通常把初中数学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部分.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每一章归入其“类”.通过归“类”,增强对知识内在逻辑联系的理解.

以新湘教版为例,可把所学的包括七上第一章“有理数”到九下第一章“二次函数”共14章归为数与代数;包括七上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到九下第三章“投影与视图”共11章归为空间与图形;包括七上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统计图”到九下第四章“概率”共5章归为统计与概率.

通过类化,学生对整个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完成了对30章知识逻辑建构.这样做,第一个好处是学生能形成解决每“类”数学问题的大致思维,第二就是学生不再割裂看待各个知识点,综合能力由此将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产生“触类旁通”的功效.

三、深化,将知识拓展延伸并进行综合运用

各地的中考几乎都具有学业性和选拔性双重功能,一方面是对初中三年进行学业检测,另一方面要为各类高中进行人才选拔.因此,试题的设置除具有大量的基础性题目外,还设置有筛选功能的综合性题目.综合性题目的解决要求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的综合运用.这也是常说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即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

篇9

(1)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与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结论:

①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②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③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3)与等边三角形相关的结论:

①有一个角是60°得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结论:

①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②勾股定理逆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③HL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④在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两条特殊线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边的距离相等

互为逆定理{

②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③三角形的三条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这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

(2)角平分线

①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互为逆定理{

②在一个角的内部,并且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

3.命题的逆命题及真假

①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与结论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与条件,我们就说这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逆命题

②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是真命题,那么他也是一个定理,我们称这两个定理为互逆定理

③反正法:从否定命题的结论入手,并把对命题结论的否定作为推理的已知条件,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使之得到与已知条件,定理相矛盾,矛盾的原因是假设不成立,所以肯定了命题的结论,使命题获得了证明

初三上册期末数学复习资料章二1.平行四边形

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性质定理: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2)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3)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定理: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等腰梯形

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

性质定理:

(1)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2)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判定定理:

(1)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2)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定理:夹在两条平行线中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三角形和梯形的中位线:

(1)三角形的中位线

定义: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中点的连线,叫三角形的中位线(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

性质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梯形的中位线

定义:梯形两腰中点的连线,叫梯形的中位线,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上底下底

性质定理:梯形的中位线等于上,下底之和的一半

4.矩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定理: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性质定理:

(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判定定理:

(1)三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一条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5.菱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性质定理:

(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线平分一组对角

判定定理:

(1)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面积计算:菱形的面积等于其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6正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定义:每一个角都是直角,并且邻边相等

性质定理:

(1)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相等,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判定定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2)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3)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7.连接四边形各个中点得到

(1)依次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能得到平行四边形

(2)依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能得到平行四边形

(3)依次连接菱形各边中点能得到矩形

(4)依次连接矩形各边中点能得到菱形

(5)依次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能得到正方形

第四章视图与投影

1.三视图

主视图左视图

俯视图

(1)主视图与左视图要高平齐

(2)主视图与俯视图要长对正

(3)俯视图与左视图要宽相等

2.投影

①平行投影

②中心投影

视点,视线,盲区

第五章反比例函数

k

1.定义:y=-(k≠0)

x

xy=k(k≠0)

y=kx-1(y≠0)

k

2.性质:y=-(k≠0)

x

①k>0时,图像在一,三象限,并且在每个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

②k

3.会与一次函数相结合

一次函数:y=kx+b(k≠0)

性质①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②k

b:在y轴上的截距

第六章频率与概率

1.理论概率

(1)只涉及一步试验概率

多次试验得到的试验频率就等于理论概率

(2)涉及两步试验

①树状图

②列表法

(3)试验做估

初三上册期末数学复习资料章三1.一元二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的整式方程,并且可以化成aX?+bX+C=0(a≠0)形式称它为一元二次方程

aX?+bX+C=0(a≠0)一般形式

aX?叫二次项bX叫一次项C叫常数项a叫二次项系数b叫一次项系数

2.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1)配方法:(X±a)?=b(b≥0)注:二次项系数必须化为1

(2)公式法:aX?+bX+C=0(a≠0)确定a,b,c的值,计算b?-4ac≥0

若b?-4ac>0则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若b?-4ac=0则有两个相等的实根,若b?-4ac

若b?-4ac≥0则用公式X=-b±√b?-4ac/2a注:必须化为一般形式

(3)分解因式法

①提公因式法:ma+mb=0m(a+b)=0

平方差公式:a?-b?=0(a+b)(a-b)=0

②运用公式法:{

完全平方公式:a?±2ab+b?=0(a±b)?=0

③十字相乘法

例题:X?-2X-3=0

1\/111

×}X?的系数为1则可以写成{常数项系数为3则可写成{

1/\-31-3

--------

篇10

1、本学期将要完成证明一、证明二、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频率与概率这五章的学习同时还要为学生步入初四毕业班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的要求:

2、能主动自觉的上好课,学好知识。做到当堂的内容当堂消化。

3、掌握科学的学习数学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进步。

4、要求学生能系统的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统化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

5、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但会学,还要会“教”

三、教材简析(重点、难点)

本册书的重点是,

1、能在原来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三角形、四边形的相关定理公里和证明。

2、会解一元二次方程并学习方程的应用。

3、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应用。

4、进一步用生活中的数据去进行实际应用。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继续抓好课堂教学。

2、继续使用讲学案,争取让学生能主动学习。

3、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

4、不断的进行业务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让自己不断进步。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课题:

1、继续探究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结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的课堂教学模式

2、新课标数学课堂策略的研究

教学进度表

周  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2.25----2.29

全等三角形

计划虽然制定好了,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将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教学进度,并时刻根据学生实际掌握的情况及时的调整我们的教学计划,在保证不偏离大方向的基础上,能不断完善我们的教学工作,以教书育人为宗旨,以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为己任,以教育部提出的素质教育为准绳,争取把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到实处,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应学到的知识。

3.3----3.7

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3.10----3.14

直角三角形、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17----3.21

角分线以及本章复习

3.24----3.28

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31----4.4

配方法和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4.7----4.11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4.14----4.2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 以及本章复习

4.28----5.2

期中复习

5.5----5.9

期中复习

十一

5.12----5.16

平行四边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十二

5.19----5.2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

十三

5.26----5.30

中位线以及本章复习

十四

6.2----6.6

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十五

6.9----6.13

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以及本章复习

十六

6.16----6.20

用频率估计概率、用列举法计算概率

十七

6.23----6.27

生活中的概率问题回顾思考

十八

6.30----7.4

第十章复习以及期末复习

篇11

“翻转教学”这一模式最早起源于美国,并因其高度的前瞻性、灵活性迅速推行至全球,成为了当前教育的重点实践方向之一。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翻转教学具有趣味性强、重点突出、自由度高三大特点,与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具有很高的契合度,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设计进行分析研究。

一、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的设计原则

根据笔者的经验和观察,学生在初一到初三的成长中,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水平。所以,教师的翻转课堂设计也要所有不同,以保证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

首先,由于初一学生的数学素养尚待提高,所以教师在进行这一阶段学生的翻转课堂设计时,应保证图片、视频等直观化的资源占较大比重,以便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初二、初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知识基础,数学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设计时,可适当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为学生留出一定的主动探究空间[1]。

其次,初一学生正处于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过渡阶段,大多会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发散、搞小动作等“小学化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翻转课堂设计时,需要适当提高微课的趣味性,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而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自我意识和成长欲望,希望和“大人”站在同一个位置上,所以教师在设计课件内容时可简洁、大方一些。

二、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的设计方法

(一)学生自学阶段设计

第一,录制微课资源。微课资源使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初中数学教师在学校教学之前,应提早录制出教学视频并上传到网络平台当中,以便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的预习学习。

以“角的概念”微课设计为例:某初中教师X设计了“三段式”的微课视频流程。第一阶段为3分钟,主要是建筑物、艺术品等各类实物的图片欣赏,并在阶段结束时添加了内容为“你能在图片中找到“角”的形象吗?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吗?”的旁白语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明確学生的学习方向;第二阶段为20分钟,主要是角的种类、定义、组成等教育性的知识内容,并在阶段结束时添加了“平角是一条直线,对吗?”、“把一个角放在十倍放大镜下观看,它的角度也增大十倍吗”等判断题,为学生的巩固练习提供帮助;第三阶段为5分钟,主要是对视频内容的回顾和总结,并留出一定的教学问题,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出铺垫。

第二,设置教学问题。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当中,学校教育大多是以答疑解惑、拓展知识的角色定位出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向学生布置课前学习内容时,充分挖掘提问思路,以保证教学问题既能帮助学生确定自学方向,又能勾起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例如,数学教师A在讲解“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前,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预留出了以下几个问题:“如何移项?移项的作用在于?”、“如何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的作用在于?”、“怎样才能将未知数的系数转化为1?”。通过这些问题,教师A能有效引导学生将课前自学的重点放置在移项、合并同类项的定义、规则以及功能上,进而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2]。

(二)课堂教学阶段设计

作为学生学习道路的引导者,数学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解决学生在课前学习时遇到的阻碍和疑惑,并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例如,在教授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时,数学教师S要求学生举手阐述自己在学习这一章节时遇到的困难。其后,教师发现大多数同学对概率的累积计算不甚理解,便由此举出了“J、K、L三名同学分苹果,只有一个苹果,请问J同学得到三次苹果的概率是多少?”这一问题案例,并要求学生解答。果不其然,许多学生都将1/3进行三次相加,得出答案为1的错误结果。其后,教师围绕这一题目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带领学生将J同学单词得到苹果的概率进行相乘,最后推算出1/27这一正确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问题得到了有效地解决,进而实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进行。

总结:

综上所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当中,是初中数学教育实现新时展的必要途径。分析可知,教师通过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对翻转课堂中自己的角色定位产生科学认知,并灵活运用图片资源、教学问题等手段,能显著提高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自主理解,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12

8、若圆锥的母线长为4cm,底面半径为3cm,则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面积是( )

A. ; B. ; C. ; D. ;

9、一个直角三角形斜边长为 ,内切圆半径为 ,则这个三角形周长是( )

A. B. C. D.

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顶角和腰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B. 顶角和底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C. 斜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全等

D. 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请将答案直接填在题后的横线上。

13、氧原子的直径约为0.0000000016m,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18、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cm,以直线AB为轴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圆柱的侧面积为 cm2.

22、为了测量一个圆形铁环的半径,小华采用了如下方法:将铁环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用一个锐角为30°的直角三角板和一个刻度尺,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得到有关数据,进而求得铁环的半径,若测得AB=10㎝,则铁环的半径是 。

三、解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下列各题解答时必须给出必要的演算过程和推理步骤

26、九年级6班有48名同学,其中男生30人.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叫班上每个同学把自己的名字(没有同名)各写在一张大小、形状都相同的小卡片上,并放入一个盒子里摇匀.

篇13

数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使数学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为现实生产生活提供理论支撑的。例如《初三数学下册》“二次函数”中的“何时获得最大利润”的主要理论是二次函数的极值模型,这一理论为“商店经营服装何时获得最大利润”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依据;而所有的现实生产生活都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与总结例如《初三数学下册》“统计与概率”中的“50年的变化”是通过对现实情况的统计图的分析进行总结,找出在理论上画统计图容易发生的“非线性视觉错误”,从而修正这些错误。如何将数学理论将现实生活相联系是一个很深的课题。浅谈一下我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