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市场的核心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笔者以为,要实现上述目标,在中国现实背景下,起提纲挈领作用的便是减少行政干预等外在因素的束缚,而让市场这一内因在其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在金融市场价格形成过程中,金融改革最重要的体现便是利率与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我们正在推进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放开了贷款利率限制,这无疑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但由于存款利率限制放开的“这一城”尚未攻克,我们的利率市场化还没完全实现。国家出于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建立等因素的考量,对利率仍然有管制,导致利率不能真正反映市场价格,也不能真正反映资金融入与融出需求的对应关系。
而在汇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我们站在促使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高度上,一直推动汇率上涨,而忽视了由此带来的产能过剩以及产业空心化的问题,这样的汇率水平与真正反映外需情况以及资本流动的汇率水平并不是完全一致。可见,我们在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的同时,要在制度设计上加以改进,从真正市场化的着眼点出发,制定相关政策。
不仅如此,在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可喜变化是,由于贷款利率限制取消,银行将更多用市场化方式经营,以往单纯靠利差赚取利润的经营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未来若要保持一定的盈利水平,银行必须思考利润增长点在哪里。但上面已经提到,同样还是制度设计的问题。我们的存款利率还存在限制,这就使得中国的银行发展虽然不能再被形容为温室的小苗,但毕竟也不是在风雨中成长的参天大树。尽管银行各种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理财业务在如火如荼发展,但传统存贷利差仍然是其利润的最重要来源。目前我们已经进入大资管时代和大数据时代,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如何进行业务模式转型都值得深思,而这首先需要我们进一步将存款利率限制取消掉,让银行在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定价上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决定。
篇2
集中度风险的概念源于银行业,以信用和市场风险的集中为核心内容。巴塞尔协议Ⅱ指出,集中度风险是指任何有可能给银行造成巨大亏损,从而危及其正常经营的单一风险暴露或风险暴露集团。2014年,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中,集中度风险被定义为“在银行集团并表基础上源于同一或同类风险超过银行集团资本净额一定比例直接或间接形成的风险敞口”。从定义来看,集中度风险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一系列基础风险构成,又以信用和市场风险的集中作为最核心的内容。本文中“集中度风险”指代信用和市场风险的集中。
集中度风险是综合性、结构性的风险。一是风险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集中度风险在爆发前通常具有良好的收益表现,如资产价格持续上升,从而掩盖了潜在的风险属性,在风险暴露时产生更大的破坏力。二是风险具有交叉性。对于以交易为目的、具有活跃市场的标准化资产,可能由于相似品种发生违约和信用迁移,在短期内引发利率风险,严重时丧失市场流动性,导致交易账户发生巨额损失。三是高杠杆的金融创新工具加剧和加速集中度L险的形成。
集中度风险的防范在巴塞尔体系中处于第二支柱地位。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巴塞尔协会提高对集中度风险的监管要求,巴塞尔Ⅲ在“再证券化风险暴露”(Resecuritization Exposure)的资本要求中,扩展了风险集中的范围,增加不同账户、类似产品、潜在相关的表外风险等因素1。但是,由于资本协议的基础模型以风险的高度分散为假设,尽管有针对衍生品的新增资本计提规则,集中度风险仍不能在第一支柱中得到充分体现,而是作为第二支柱内容,由各国家地区监管部门设定监管措施。因此,集中度风险的监管并未在国际范围内形成标准化框架,各国家地区的监管标准和风险容忍度较为个性化,监管效率和效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金融综合经营和金融创新的持续增强,集中度风险的危险性和外部性不断显现。金融控股集团自身具有复杂的组织运营结构,对于集中度风险的防范,更加不能单纯依赖外部监管措施,需要建立与自身组织、业务和管理结构相匹配的集中度风险管理体系。作为探索和实践,本文将以主要篇幅探讨纯粹控股型金控集团的信用和市场风险集中问题,通过系统分析集中度风险的形成机制,从战略和技术层面总结防范措施。
二、 风险集中成因分析
随着我国各类金控集团的迅速发展,集中度风险对经营稳定性的影响日益明显,从形成机制来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平衡,大量金融资源滞留在低效率的传统经济领域。一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金融资源配置向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制造业等领域倾斜,一定程度上助推产能过剩经济的形成,加剧了金融机构的集中度风险。二是产业结构不平衡,绝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高附加值企业规模和数量都较为缺乏,导致金融机构在客户选择上余地较小,对象更加集中。
第二,我国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一是金融机构体系以银行为绝对主体,尚未具备差异化、多层次、广覆盖的结构特征,使得金融资源的配置过度依赖商业银行。二是金融市场体系不健全,广度和深度不足,缺少风险对冲机制。三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风险缺少判断依据。这些因素导致经济中的风险持续向银行集中,在缺少风险对冲机制保护的情况下,银行过度依赖政府和国企信用,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例如,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山西省七大国有煤炭集团的未偿还贷款余额占到全省银行业贷款余额的37%,风险形势极为严峻。
第三,分业监管框架难以匹配综合经营实践,监管套利行为扭曲真实风险。一是集中度风险的监管指标体系针对各类业务单独计量,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渐融合的情境下,对真实风险的反映不够充分。二是在分业监管框架下,风险实质相同的业务却有不同的监管门槛,导致以通道业务为代表的监管套利行为大量存在,“财务表外、风险表内”的情况较为普遍,真实的集中度风险被低估。三是对于具有复杂交易结构的创新工具,缺乏具有一致性标准的风险穿透技术,基础资产的风险不透明,降低监管效率。
第四,金控集团组织经营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加大集中度风险的防范难度。一是金控集团的资本结构复杂,通过层层控股的方式,以小资本撬动大资本,具有杠杆放大效应,对集中度风险存在固有的脆弱性。二是金控集团组织结构和治理机制的差异性影响集中度风险的形成机制。事业型金控通常以母公司的业务为核心,子公司处于附属地位,或者直接由母公司业务部门独立形成,子公司决策的独立性低,促进风险集中,但母子公司之间风险管理框架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较高。纯粹型金控的母公司不从事具体经营,子公司处于平等的法人地位,经营的独立性高,业务决策分散,客观上有利于分散风险,但母子公司之间风险管理框架的一致性较低。三是金控集团通过协同效应创造价值的同时,也会导致客户、产品、投资组合的高度关联。按照安德鲁・坎贝尔等(2000)提出的"搭便车"理论,协同就是公司能够将一个部门创造和积累的资源无成本地应用于其他部门的情形。金控集团负债经营的特性,使其风险特征不同于一般企业集团,在收入扩大、利润增加等正向协同效应背后,往往存在风险隐蔽、集中和交叉等隐患,超过一定界限后,集中度风险提高,经营稳定性降低。
三、 集中度风险的度量技术
1. 度量目标。金控集团信用和市场风险集中的度量以各企业类型风险度量为基础,集团层面关注风险敞口的分布均匀程度,其度量目标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识别集团信用和市场风险在行业、区域、产品、单一(集团)交易对手等方面的集中程度,及时向子公司进行预警和提示;二是计算信用和市场风险的集中程度是否符合集团的风险偏好,对一定时期内集团能够承担的损失设定限额;三是考察集团投资组合收益与承担风险的匹配程度,进而调整组合资产结构和风险定价;四是考察风险缓释机制的有效性。
2. 度量方法。
(1)国际银行业集中度风险的度量。国际银行业对集中度风险的度量经历了从非模型方法逐步向模型方法改进的过程,度量精度不断提升,操作方法更加复杂,风险要素更加全面,包括对单一客户集中度和组合集中度的度量。根据颜新秀和王睿(2010)的研究,表1列示了主要的度量方法。其中,模型方法相比非模型方法的重大改进,在于把集中度风险与经济资本相关联,在技术上从基于敞口额度的计量扩展到内部评级法(IRB)的基础模型,建立了通过资本计提防范风险集中的可能性。但是,相比非模型方法,模型方法在可靠性、可操作性、适用范围等方面仍不够成熟,因此仅在风险管理模型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使用,还未在巴塞尔体系内形成标准操作规则。
(2)巴塞尔协议Ⅲ对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的完善。巴塞尔协议Ⅲ对集中度风险的管理仍然以非模型方法为主,在信用和市场风险集中度的度量方面,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重要改进。
第一,增加防范市场风险集中的风险资本计提规则。2009年,巴塞尔委员会《交易账户新增风险资本计算指引》,要求计量资本计划期为一年、在99%的置信区间下,单个或组合交易头寸由于违约和信用迁移所造成的损失,并以此为基础计提新增风险资本。指引还要求银行提供充足的资本应对交易账户资产的发行人集中度和市场集中度。
第二,的《大额风险暴露测度与控制监管框架》,完善关联方、表外业务、风险缓释工具、透视法等技术要求。该框架将大额风险暴露定义为“银行在遭受单一交易对手或关联交易对手非预期违约时所造成的最大损失,是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风险暴露总额”,规定超过银行合格资本10%以上的风险暴露属于大额风险暴露,并设定了普通银行25%、全球系统性重要性银行15%的监管上限。一是对经济依存关联方作出了量化界定,涵w了销售依存、成本依存、担保、同一还款/资金来源等重要的经营关系。该框架提出,银行对某交易对手的风险暴露额超过合格资本的5%时,银行应考察与其具有经济依存关系的关联方风险暴露。二是要求表外信用风险暴露按照与计算风险资产一致的方法进行表内转换;交易对手的风险暴露额度为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暴露额度加总。三是规范合格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价值的扣减规则。四是设置集合投资计划(CIU)等间接投资实体采用透视法(LTA)的标准和途径。
(3)我国银行业集中度风险的主要度量方法。我国银行业对风险集中度的度量方法以非模型方法为主,主要监控风险敞口比率。受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信用数据不完整、实施成本高昂等因素限制,我国银行业还未能应用复杂的模型化集中度风险度量方法,而是以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风险限额方法为主。为防范风险集中,中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贷款、同业、理财、自营等重点业务采用限额管理办法,设定大额风险敞口占资本或组合规模的比率上限,引导商业银行平衡组合风险。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的形势下,长期高速增长累积的信用风险逐渐暴露,行业和区域风险加剧,集中度风险的管理难度不断提升,对风险度量的精确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模型化方法的探索和应用是行业趋势所在。
四、 金融控股集团集中度风险的防范机制
集中度风险是战略层面的风险,其防范机制也应上升至金控集团战略高度,从战略、制度、技术和保障层面设计针对性、全覆盖的集中度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保持均衡的发展节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分散业务风险。战略管理是金控集团母公司的重要职能,也是降低金控集团风险集聚效应的重要工具。一是母公司通过制定整体战略确定发展的目标、速度和扩张边界,指导子公司做出清晰的业务规划,使整体业务发展保持动态均衡,避免结构性因素导致的风险集中。二是保障外延扩张的方向选择不偏离整体战略方向,综合评估新增投资对投资组合的影响效应,兼顾协同效应和风险分散的需求。三是母公司通过引导资源配置,使资源向风险收益水平高的子公司倾斜,提高组织内部的市场化竞争水平,动态剔除风险与收益不匹配的业务,管理投资组合风险。
第二,建立健全集中度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提高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的一致性。一是建立规范的业务授权体系和限额管理制度。在金控集团子公司层面,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主要由行业监管要求决定,结合授权体系对具体业务设立限额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体系也构成金控集团集中度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二是建立健全风险并表管理制度,加强母公司对子公司风险集中度管理的定期检查和督导,促进集团母子公司之间风险限额管理制度的有效衔接,改善信息不对称,提高风险管理框架的一致性。三是规范子公司决策过程中重大事项的控制机制,包括重大事项的范围、决策流程、授权、信息披露机制等。
第三,建立金控集团层面大额风险暴露的统计计量系统,提升集中度风险的量化水平。一是结合组织结构和管理框架,建立覆盖主要表内外金融业务的大额风险暴露统计计量系统,实现对大额交易的事前、实时、动态监控。风险计量是管理的基础,由于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行业的风险特征和偏好、适用的监管规则存在较大差异,各行业的集中度监管指标在交易认定、警戒线设置、风险缓释工具使用、风险扣减规则等方面的一致性较差。在母公司层面,如果仅依据大额风险敞口的统计进行限制,会严重降低金控集团组织效率,也不利于风险对冲等操作的开展。统计范围应涵盖行业、区域、客户、产品等多维度的大额风险敞口,核算集团层面的风险暴露总额。二是提高集中度风险管理的模型化水平,定期开展压力测试,关注的是非正常市场情境下的尾部风险,提高管理精度。三是规范表外业务集中度风险的信息披露制度,改善表内外集中度风险管理框架的一致性。
第四,完善集中度风险管理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趋势性风险预警能力。建立中长期趋势的前瞻性预判和预警机制,提高针对行业、区域、产品、市场的信用和市场风险趋势预警能力,避免遭遇局部系统性风险。例如,中信银行进入光伏行业后随即并行开展专项研究,在2011年下半年预判潜在危机,并紧缩信贷投放,从而避免了大规模风险暴露导致的损失。未来几年,在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产业调整加快,金融市场波动加大,预警机制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二是完善金控集团的公司治理机制,贯彻风险理念和风险文化,加大具有先进风险管理经验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为集中度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金玲玲.巴塞尔资本协议Ⅲ的实施――基于金融结构的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 Campbell A.,Luchs KS,编著.任通海,龙大伟,译.战略协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 颜新秀,王睿.银行业集中度风险的计量与监管――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10,(3):23-25.
篇3
二、新的市场经济下制约财政与金融发挥作用的原因
1.市场调控方面较为滞后
一般情况下,我国政府运用财政与金融来调控市场经济时,大都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在不停的发展变化,有一些潜在的问题不易于我们发现,只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显现出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政府仍然采取一些调控措施,就会为自己不理智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果不堪设想。尽管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存在一定的规律,但是规律有时候也会存在偏差,一成不变的按照规矩办事就会导致工作失误。即使是目前市场经济发展比较靠前的美国也会存在市场调控的滞后问题,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2008年美国的金融危机。
2.政府制定的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不协调
通常情况下,政府会采取科学的财政及金融手段来调控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但是财政方法及金融方法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政府在制定相关策略时,经常会引起财政与金融策略不协调的情况。例如,在2008年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中,我国的政府首先提出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拨出4万亿元资金用来刺激财政发展,确实起到了非常显著的作用。然而一年之后问题出现了,单凭财政措施无法很好的调控我国的经济发展。所以在2009年政府又推出了一系列降低信贷利息的政策,并利用银行的资金整合作用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之前也采用了一些降息方法,因为降息的幅度偏小效果不太理想。总而言之,不论是国外的政府还是国内的政府在进行市场经济的调控过程中都会普遍存在财政与金融不协调的问题。
当然,除了上面提出的一些问题,政府在运用财政及金融方法调控市场经济时也存在其他问题,比如财政部门与银行之间的整合较为缓慢,政府制定调控策略时偏重与两者之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财政与金融的合理整合。
三、推进经济发展的财政和金融政策
1.改变发展观念,制定明确的指导方针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开始阶段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忽略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现阶段,想要推进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从财政金融政策着手,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完善整改经济结构,大力传扬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策略,建设由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础的经济发展社会。想要推进经济发展还需要将社会客观需求与政府财政金融政策合理的融合在一起,详细展示在:对国家财政和金融政策要合理运用,加强对财政的投入,构建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环境,保证经济市场的竞争公平公正,从而更好的满足人们对物质文化的追求。
2.不断强化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将财政金融基础不断优化和增强
经济发展想要得到财政和金融的支持,首先要将之前只依赖于财政资金投入的局势彻底改变,应该在发展市场机制基础的同时,采用调整机制和指引政策等各种财政金融方式推进经济的增长。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想实现将传统经济产业转化为具备科技含量且附加价值高的高科技产业。财政与金融政策也将逐渐形成具备一定竞争力的产业,大力支持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3.财政和金融政策应大力开展对社会事业的建设
我国经济发展一直存在的问题就是经济发展不均衡,采用有效合理的财政和金融政策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不均衡问题。因此,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可是在一定期限内政府很难投入大量的资金。财政金融在支持社会事业发展时应找准重点入手,比如优惠税费、财政补贴、货币政策等,运用这些方式更有效的推进我国非农业产业的发展。还要向着城市化不断的发展,将我国的就业市场大力的发展,保障就业能力的发展。将财政金融支出结构不断调整,提升财政金融对社会各种事业的支持力,更好的保证了社会公共事业的顺利发展。
四、提升财政与金融整合效率的措施
1.认真调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财政金融整合方法
我们只有不断深入研究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及时发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深入研究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才能从根本上完成财政与金融的整合工作,促使财政与金融政策充分发挥出对市场经济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发现市场潜在的问题,及时准确的提出解决对策,缓解财政与金融对市场调控的滞后问题,为政府制定科学的财政与金融政策奠定扎实的基础。
2.科学调控财政与金融策略之间的关系,让两者充分发挥作用
篇4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7-010-0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入了新常态,过去那种靠低成本投入赚取高利润的时代已经结束。近年来,发生在沿海地区抑或是内地多起中小企业家“跑路”现象,正说明单纯地依靠借高利贷、高污染、低人力成本投入搏取高回报的粗放式经营已一去不返。
众所周知,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同时为3亿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但是,作为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在其发展过程中,在社会地位、责任、待遇等方面,却得不到应有的服务,尤其在金融、税务、科技服务方面,更是感受到了与国有大企业所不同的待遇。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以信息化、高新技术为主要特征的中小企业在推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任何企业所不能比拟的作用。笔者在本文中将对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问题展开探讨,旨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推动中小企业在经济新常态下健康发展。
一、中小企业在金融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低”以及简单要素投入、高耗能高污染等问题,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任重道远,再加上缺乏现代化管理理念、创新性乏力、财务管理混乱等因素,导致发展空间进一步挤压,平均寿命只有2.9岁,相比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寿命平均在12.5年,日本甚至达到了30年的水平,相差太远。
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来看,缺乏资金是排在最前面的问题,贷款难、融资难,找不到项目头疼,找到项目找不到资金更头疼。之所以频频发生前文提到的企业家“跑路”现象,主要问题就是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资金的压力,导致企业家四处借贷,有的甚至向地下钱庄以超出自己利润的代价借钱,直至走向不归之路。
从对相关金融机构调查数据来看,关于“未能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原因”:一是申请贷款企业不符合贷款条件;二是申请贷款项目风险比较大;三是金融机构自己资金比较紧张。其中第一个原因占到100%,第二个原因占到80%,第三个原因只有10%。因此,中小企业还需要在治理污染、增加附加值、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创立品牌等方面加大内功锻炼,尽快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
二、银行与金融机构所做的努力
近年来,银行与各种金融机构为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为企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做中小企业的坚强后盾。金融机构在强化内部信贷管理机制建设同时,不断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有效投入。一是贷款投入倾向于经营效益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企业,大力支持企业壮大发展,把蛋糕做大。二是大力支持具有生机活力和发展潜力,产品有市场的中小企业,发展生产经营,激活工业细胞。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时刻都离不了金融机构的支持。三是切实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贷款,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基本建设项目。四是盘活存量增加信贷有效投入。
2.为企业发展提供全面良好的金融服务,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巩固和完善汇兑、结算等业务的同时,不断开拓新的服务品种,为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新工具。如“金卡工程”的实施,ATM机和POS终端机网络建立和完善,以卡纳税、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的开办,金融业务电子化建设,提高了服务效率,大大方便了群众;外汇结算业务的发展,为出口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消费信贷业务的拓展为经济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点。同时,推进行风行貌和文明单位建设,推行了微笑服务、站立服务、上门服务等等,简化贷款手续,金融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树立了良好的金融行业形象。
三、从资金需求、信贷资金供给、融资环境方面分析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银行和其他企业的经营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建立互利、和谐的新型银企关系是银企双方的共同愿望。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企业与银行往往难以协调,不能达到双赢的目的,特别是中小企业,这种矛盾更为突出。在银行信贷投入总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仍将是一个长期和普遍的问题。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
1.资金需求方面。
(1)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是科技含量低、产品品种单一,缺乏创新。市场上的某一种产品销路好,大家就一哄而上,都去做这种产品,互相压价,互相拆台,直到最后走向绝境。很少有以自己独特的思路和创新理念去开拓市场,以自己的科研、创新去推动市场的发展。结果导致粗加工产品、低附加值产品、一般产品多,深加工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名优产品少的现象。从而使中小企业经营风险高,效益不好,无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能力。
(2)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许多中小企业都是家族管理,老板是老公,老婆是会计,媳妇是出纳,儿子是司机。欠缺基本的财务制度和会计信息,既没有透明度也没有必要的监督机制,一切都是老板说了算。因此导致一些企业信用度严重缺乏,有的甚至采取各种手段悬空银行债务,故意逃债、赖账、甩账,使许多银行望而生畏,不敢再给类似的企业贷款。从而使中小企业的信誉、形象、公信力等等大打折扣,产生了严重的道德风险。
(3)中小企业资金短缺,融资渠道单一,缺乏生产经营中必须的资金。资本积累少、资金短缺是许多中小企业共同的问题。有调查显示,一些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仅占生产经营中所需资金的20%,通过企业内部集资抑或是民间借贷等方式可以筹措到15%左右的资金,除此之外,尚有65%左右的资金缺口。况且大多数中小企业都不能上市融资,同时也无法向社会集资或者发行债券,因此只能通过银行借贷来支撑企业的正常运转。
(4)中小企业缺乏必须的抵押担保能力和偿债能力。中小企业的负债率都比较高,有的甚至在70%~90%以上。其资产一般都是人力资本、技术抑或是不能够作抵押的物品,资金需求总量与可抵押资产总量差距太大,尤其是在中小企业创业初期,抵押担保不足更加严重。而银行在高风险状态下,对高负债率的中小企业,只能是慎之又慎,这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小企业获得银行与金融机构的贷款。
2.信贷资金供给方面。无论是银行抑或是其他金融机构,同样也是企业,因此必须考虑成本的最低与效益的最大化。采取信贷资金行为必须在国家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指导下完全由市场机制调节,银行喜欢“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这就是新型银企关系的实质。
(1)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防范意识,要求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进行融资时必须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我国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实行非常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与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以确保资产质量为前提的考核指标之上的,一切以杜绝与防范资产风险为底线。中小企业最大的“软肋”恰恰是银行机构最担心的问题,因此导致了他们在申请银行支持时被淘汰出局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往往需要逐级审批、逐级授权,中小企业在时间上等不及,相关的贷款审批制度也加重了中小企业的成本负担。
(2)明确的经营目标,决定了金融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进行贷款时,必须根据其具体情况相机抉择,究其原因:其一是金额小、时间急、贷款需求频繁、不确定因素多、风险大等是中小企业寻求贷款的共同特点。其二是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旦发生问题,一些企业马上就面临着关门走人的危险,很难维护债权,导致银行遭受较大的风险,银行相关责任人也会受到处罚。二是中小企业往往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无论是企业的产品、工艺、机器、设备,抑或是企业员工都会在一夜之间发生变化,有的连企业老板都找不到了,非常难以进行风险跟踪,无法开展正常的监控。其三是信贷资金中存在“马太效应”,特别是在信贷总量不足的状态下,越是能贷上款的企业越是能够贷到,越是贷不到款的企业越是贷不到。出现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问题。
(3)巨大不良贷款的存在,影响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运用。一些地方存在者巨额不良贷款,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制约了信贷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实行等级管理,在信贷管理上实行制裁制度,信贷资产质量严重低下导致上级行收回贷款等权限;另一方面不良贷款使大量信贷资金沉淀在效益差、产品无市场的企业手中,致使大量信贷资金不能周转运用,信贷资产“财政化”,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变成无效占用,有的甚至已经被抽空、分流,银行债权形成损失。
(4)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弱化了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当前,城市信用社并入农村信用社,未能向地方商业银行转化,而农村信用社由于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包袱重,无论在结算方面,还是信贷资金实力方面,均难以承担起全面扶持中小企业的重任,更何况农村信用社作为合作金融机构,还肩负着“支农”任务。
3.融资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完善的担保体系。在一些地方,目前尚未建立专门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服务机构,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存在担保难的问题。
(2)缺乏一套统一的、完整的信用评估、监督机制。由于在我国许多地方,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建立起以企业资信档案为基础的信用制度,工商、税务、金融、公安、法院等部门各行其是,信息不通,甚至还相互设防,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了解与掌握。
(3)缺乏“公平、公正、公开”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一些不法之徒打着搞活金融的幌子,以高出金融机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高额利息,非法吸引资金,导致各种非法金融行为肆虐,一些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深受其害,使本来就不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受到了严重影响。另外,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甚行,一些企业逃逸银行债务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老赖”当道,甚至使一些遵纪守法的企业“吃了亏”,受到了伤害。
四、有效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改善企业金融融资服务
1.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积极为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兴则经济兴。各级政府部门要深刻认识金融支持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将成为我国市场的重要主体和创新生力军。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财税体制的改革,尤其是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环境的形成,中小企业的数量会进一步大量增加,在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就业、税收等方面将得到更大的收获。因此,一方面政府各部门要建立帮助和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引进社会抑或是国外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新的、更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建设与完善担保信用体系,出台相应的政策,引导担保行业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要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的建设,积极完善信用体系要素。首先,要加强诚信建设,整合各个部门信息资源,建立统一的社会信息平台,构建社会信用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形成互联共享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与比较完善的信用服务体系。其次,要将中小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档案与企业经济活动档案纳入信用体系,建立科学、公正的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评级制度,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第三,要确认中介机构的资质,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在为中小企业加快盈利模式转型、解决资金短缺、应对经济下行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3.要进一步拓宽融资总渠道,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与民间借贷市场。要深化地方金融改革和创新,大力引进各种金融机构,壮大区域金融实力。加快打造地方金融控股集团,规范发展小型法人机构,培育新型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地发展互联网金融,鼓励竞争,强化监督,优胜劣汰,集聚资金,明确融资双方的“责权利”,从而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4.要进一步构建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保障体系,用足用好用活各类政策。一方面要加快中小企业信贷制度的立法工作,切实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风险隐患,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与内控制度,促进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健康规范地发展;另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各类政策,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重点扶持一批能够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重要中小企业进行长期积累和投入。
5.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发展格局。首先,银行和各金融机构要摒弃惜贷、怕贷的观念,积极改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要在积极应对和预防各种金融风险的前提下,提高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在认识上深一层,支持上强一分,才能使企业在发展中快一步。第三,要降低服务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对能够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转型升级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创造力的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
6.要进一步增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多策并举。银行信贷、管理、审批各相关环节要接好“地气”,对信誉好、效益高、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要积极创新担保方式,为其量身打造灵活的贷款机制和个性化的服务产品组合。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开辟绿色通道,提高贷款比例,尽量避免由于金融部门的借贷审批程序繁杂而导致企业错失良机。
7.要进一步加强中小企业经营能力建设,做好转型升级,提高信用水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新命题。中小企业只有认清形势,了解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才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小企业要做好内功,完善现代化企业制度建设,提升企业自身素质与内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主动加强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沟通,向他们提供各种会计报表、财务信息,增强信息透明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努力提升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准,赢得金融机构的信任。
五、结语
新常态下,企业的发展已经与全球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一方面,中小企业必须认真面对全球经济科技发展趋势,以信息经济、智慧经济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才能赢得市场先机;另一方面,政府、银行与各种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做好顶层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模式,从而催生新的业态、衍生新的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 斯天军.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从诸暨块状经济发展谈金融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商场现代化,2007(13)
篇5
2011年全球金融市场险象环生。欧债危机向纵深发展,欧元区部分核心国家濒临险境;美国两党就债务上限争执不下,美国国家信用受损。此起彼伏的不稳定因素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出现经常性剧烈震荡,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明显上升,价格变化的波动幅度异常突出,严重削弱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欧盟、经合组织和联合国近来都相继下调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并对全球经济面临二次衰退发出警告。
一、国际金融市场定义
国际金融市场指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活动的场所。此种活动包括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或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在国际领域中,国际金融市场显得十分重要,商品与劳务的国际性转移,资本的国际性转移、黄金输出入、外汇的买卖以至于国际货币体系运转等各方面的国际经济交 往都离不开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融资手段、投资机会和投资方式层出不穷,金融活动也凌驾于传统的实质经济之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二、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分析
1.欧美债务冲击金融市场
欧债危机的深化和泛化无疑是造成今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止的“主要推手”。今年第二季度希腊债务危机重现,虽然欧元区为化解危机出台了一系列举措,但因欧元区内部存在政治分歧,长效性的解决方案迟迟无法出台。市场出现抛售欧元区债务风潮,欧债危机迅速蔓延,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的意大利也成为欧债危机的“风暴眼”。欧债危机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欧元机制的先天缺陷。欧元区缺乏共同的财政政策及其核心国家对如何解决欧债存有分歧,导致危机解决方案迟迟无法出台。德国坚决反对在当前情况下推出欧元区共同债券,认为必须在建立共同财政政策的前提下才能推出欧元区债券。这令欧盟委员会正式抛出的在欧元区发行欧元债券的设想化为泡影。法国则一直推动欧洲央行更为果断地干预债券市场,并要求欧洲央行向欧洲救助基金提供资金。但德国坚持认为欧洲央行的主要任务是抗击通胀,欧洲央行扩大债券购买规模反而可能加剧通胀,危及欧洲央行的独立性,并削弱危机国家的改革意志。
2.美国经济持续低迷
纽约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9月份最低收盘点位已经回落到8283.70和1251.00点,考虑到这两个指数的历史高峰分别在11000和5500点之上,目前这样的水平确属低位。市场认为,美国攻击伊拉克会对全球经济增长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美国经济本身,由于军费开支的沉重负担,经济复苏受影响在所难免。
3.全球金融市场不稳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金融稳定报告指出,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明显增大,其原因在于:系统性银行危机由美国传递至欧洲;欧元区边缘国家的债务危机加剧;核心先进经济体的中期债务负担加重;有关国家在财政整顿和调整方面难以达成政治共识。该组织表示,由于公共财政吃紧,政策制定者对通过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增长顾虑重重,而货币政策提供额外刺激措施的空间又很有限。因此,国际金融危机进入了一个更具政治意义的新阶段,国际金融市场或现长期波动,全球金融治理任重道远。
三、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策略
1.顺应国际金融监管潮流,改革国内金融监管制度
中国金融管制严格、政府对金融市场行政干预力度大,在市场准入和利率、汇率管制放松上还没有突破性的改革。当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比,目前的政府金融监管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放弃对银行贷款的总额控制,实行资产负债管理控制;对资本市场的监管也大多通过政策导向等程序来进行。但其中根本性的症结并没有消除,如政府在对金融市场进行“窗口式”指导过程中,依托于其对金融企业经营者任命权和对社会主流媒体的控制,而对金融市场施加超越于其权力的干预力度。加入WTO后,政府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来实施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能对金融市场有过度的行政干预。
2.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传递,加强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
金融国际化发展在加快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金融风险在国际之间的传递速度加快、危害加深,而国家之间金融监管的不平衡和不协调更是使金融体系的稳定受到影响,为此建立国际合作的金融监管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的共识和追求目标。中国加入WTO后,阻隔国际金融风险传递的屏障正在逐渐减小,寻求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和合作理应成为金融业稳定发展、防范国际系统风险的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参与建立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应是中国实施金融监管国际化的重要方式之一。金融监管国际化目前应做的工作包括:一是加紧对证券业进行适当的合作监管,建立与银行监管的巴塞尔协议相类似的国际性合作协议,防止金融交易从监管强的部门或地区向缺乏监管的部门和地区转移;二是对金融衍生工具和对冲基金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运作寻求监管的对称与合作;三是完善国际金融统计,加强会计与信息批露的国际合作与标准化。在参与这些活动中强化中国政府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和合作能力。
四、小结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体系基本形成、金融市场功能不断深化以及金融市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等特征。抓住当前历史机遇,进一步发展我国金融市场,同时要采取合理的手段,避免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地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周荣芳.2008年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回顾及2009年展望[J].中国金融,2009(01).
篇6
那么,国内金融业为何会偏离实体经济?最大问题就在于前几年,无论是个人或企业等市场主体,过度使用现有的金融体系,使得其可能成为部分企业或个人暴富的工具。可以说,近几年国内金融业所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这种核心价值的一种鲜明写照。包括当前国内影子银行的盛行、企业的资本运作、个人过度地利用银行杠杆炒房等,都是这种过度使用金融体系的结果。
但是,从世界历史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国家靠信用过度扩张所实现的经济增长,不仅会快速推高资产价格,形成资产泡沫,而这种泡沫最后一定会破灭并导致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并导致该国经济全面持久的衰退。
中国早几年经济快速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就是信用过度扩张的结果。比如,2008年-2012年银行信贷增加35万亿元,社会融资总额增加65万亿元。这两组数据分别是1998年-2002年的5.3倍和9倍。而整个金融体系信用如此过快扩张,必然导致资产的全面上涨,如北京房地产价格在近十年内价格上涨了十倍以上。而这种行为和观念一旦大行其道,想要通过政策的小小调整或一定的制度改革去动摇这一根基并非易事,根基一旦形成,其他金融改革的效果就会被全面弱化。因此,当前金融存量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的观念。
其次,金融“国十条”存量改革的重心应放在资产证券化、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以及一些金融市场及金融产品的创新上。即让能对可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进行标准化盘活,增加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也可调整一些金融机构的资产期限错配等。
不过,中国金融资产证券化已经试行十几年,但是到目前都没有真正发展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这既与国内金融机构管理的观念有关,也与中国相关法律制度不足有关。如果房价在上涨,那么长期的住房贷款往往被国内商业银行看作是最为优质的资产。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如何可能把这些优质资产拿出来跟他人来分享利益呢?
金融机构资产期限错配只会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解决。如果国内房价出现周期性的调整,银行的住房贷款所面临的风险就会逐渐暴露出来。在这个时候,金融机构是愿意把与住房相关的长期贷款证券化的。但是,这个资产的投资者会是谁?有人愿意进入这种高风险的市场吗?特别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与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与制度相当不足,这必然会导致这个市场根本没有能力来保护弱势的投资者。试想,美国如此健全的信用体系及法律制度,证券化市场也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如果中国证券化市场不能够从基础性制度入手,就当前的制度条件下推出证券化市场,其风险一定会很高。而且它与当前政府对金融市场去杠杆化的初衷也是南辕北辙的。此外,鼓励民间资产进入金融业及金融创新的情况也是如此。
篇7
一、当前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问题
(一)市场结构不合理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诞生初期,存在着市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在国外,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是内容丰富的,而且会不断更新产品,从而能够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而在中国,金融衍生品的种类和形式都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广大投资者的需求,在这其中我国曾经尝试的退出了更多的金融衍生品种类,如股指期货、外汇期货、认股政权等,但真正被投资者看好的还是国债期权,剩余的金融产品不被广泛的接受,而国债期权的发展又经历了曲折和坎坷,在疯狂炒作之下,不足两年就被迫关闭了。
(二)过度投机严重
中国金融市场起步较晚,发展不够全面,在市场经济中多数的投资者都抱有投机取巧的心态进行交易,严重投机情况的出现致使国内金融市场缺乏理性的投资者。因此可见过度投机心态是阻碍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价格跌宕,而出现价格剧烈波动的真正原因正是因为投机活动的兴起,在这段时间投机活动成为了投资市场的主导量,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了金融产品,但是投机活动的升级致使金融产品的市场价格出现了剧烈的波动,导致了金融产品无法正确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还成为金融衍生品市场价格操纵、垄断等违规行为滋生的温床,可见过度的投机不但不能起到积极作用,还降低了市场资金的流动性,严重影响了金融衍生品的发展。
(三)风险控制不足
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风险控制不足是阻碍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金融衍生品不同与其他投资理财,其具有高杠杆收益特性,因此在风险控制上要有更高的要求,需要商业银行建立一套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对衍生品交易进行统一的管理,增大交易的安全性。
二、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策略
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起步较晚,国内多数银行对于金融衍生品交易还比较陌生,再加上金融衍生品具有高风险的特性,导致了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发展缓慢,因此为了快速发展衍生品交易,相关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金融衍生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能够促使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发展,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其中提升金融衍生产品的竞争力可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商业银行可以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简单化,将其变成流动性好的产品,其次是加强衍生品的自主定价能力,降低产品风险。对于简单的金融产品来说,商业银行有能力平掉其风险敞口,而面对在复杂金融衍生品拆分上还缺少一定的经验,传统的拆分方法主要采用“背对背”的方式,看似是在国际市场上寻求较好的保价交易,实际上是把更多的利润让给了国外银行。为了能够进一步的提升金融衍生品的自主定价能力,商业银行要根据市场行情引入或自主开发金融产品定价系统,这样不但可以降低风险还能够提升商业银行的效益。在人民币的汇率方面,商业银行要制定合理的人民币衍生产品报价,提升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要采用世界上先进的电子交易系统,帮助银行提早进入国际衍生品交易市场,并占据有利地位。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能够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以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的参与交易
金融衍生品是金融市场发达和进步的标志,而且衍生品可以有效的提升金融服务效率,盘活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持有的长期资产,因此金融衍生品一问世就获得了金融市场的欢迎。然而大多数投资者都抱有投机的心理,这极大程度上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平衡,也失去了金融衍生品的意义,所以商业银行要加强利率风险管理,谨慎经营,应以保值为主要目的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坚决避免投机现象的出现,维护金融市场的良好平衡和秩序。
(三)以银行间外汇衍生交易为切入点,以利率类衍生产品为长期发展方向
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情况不仅取决于金融市场的环境,还取决于衍生品交易的核心能力。从当前的交易情况来看,商业银行介入交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可以将人民币对外汇率变成主要的风险控制工具。再加上企业对金融衍生品的需求非常强烈,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该以银行间外汇衍生交易为切入点,积极为衍生品交易创造新的动力,满足各种用户的需求,存进市场交易的完成[。
结论:综上,金融衍生品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尤为重要,国内商业银行要清楚的认识到当前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投机过度、风险控制不足等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地改善金融市场交易环境,降低金融衍生品的风险,创新其投资形式,最重要的是改变投资者的心态,防止其投机过度,要理性的投资,积极的参与保值投资交易,从而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交易的发展,为我国经济飞跃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莹.国内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策略――基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基础性缺陷的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5,01:107-109.
[2]宁剑.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的失灵分析及策略设计[D].中国政法大学,2015.
篇8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分形理论来研究金融市场,结果表明金融市场中存在分形现象(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分形现象,近期研究主要是针对多重分形现象)。那么该如何去理解金融市场中的分形现象?金融市场中分形现象的本质特征到底又是什么呢?迄今为止,现有文献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鉴于理解金融市场中分形现象的本质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刻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以便更好地加以利用。因此,对金融市场中分形现象的本质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十分有价值的,本文将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尝试深入探讨金融市场中分形现象的本质特征,并基于此提出几点未来重点探索的方向。
二、 分形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分形(fractal)一词来源于拉丁语fractus,含有“碎化,分裂”的意思。迄今为止,分形尚未形成一个确切的统一定义,通常是从分形现象所具有的一系列特征来刻画分形。一般地,分形应至少具有以下若干性质:(1)分形具有精细的结构,即具有任意小尺度的细节;(2)分形是如此的不规则,以至于它的整体和局部都不能用传统的欧氏几何语言来描述;(3)分形通常有某种自相似性,可能是近似的或统计意义的;(4)一般地,分形的分形维数(以某种方式定义)大于它的拓扑维数;(5)在大多数令人感兴趣的情形下,分形以非常简单的方式定义,可能由迭代产生。
由此可见,分形具有不规则性或复杂性,具有任意小尺度的细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某种自相似性。由于分形具有任意小尺度的细节,因此在观察分形的时候往往没有特征尺度。但是,尺度是认识世界的基石,因此,寻求尺度变换中的不变量或在不同尺度下观察结果间的联系便十分重要。标度、标度不变性在一定程度上起了这个作用,因此它们常常作为理解金融市场中分形现象的核心概念。
关于标度、标度不变性在金融市场中该如何理解,现有文献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一些学者指出金融市场中存在标度不变性,但未对其本质特征进行阐述。部分文献在讨论我国股市中的分形结构时,对金融市场中的标度不变性做了如下定义。所谓标度不变性,是指在分形上任选一局部,对它进行放大或缩小,这时得到的图形又会显示原图的形态。对于实际的分形体,这种标度不变性可能只在一定的范围内适用,通常把这个适用的空间称之为无标度区。注意到,分形通常具有某种自相似性。系统的自相似性是指某种结构或者过程的特征从不同的空间或时间尺度来看都是相似的;或某系统或结构的局部性质或局部结构与整体性质或整体结构是相似的。在金融市场中,上述这种对标度不变性、自相似性的描述容易让读者混淆。
目前,关于标度不变性和分形在金融市场中的最为深刻的认识和最为直白的表达是:标度不变性相当于幂律分布,分形通常指具有标度不变性的复杂图形或结构;从数学上讲,任意的分形都可以用幂律分布来刻画。这种观点通俗易懂,但不够严谨,也不够全面;同时,他们并没有阐述标度在金融市场中的本质特征。鉴于此,本文将尝试深入探讨金融市场中分形现象的本质特征并据此提出一些研究展望。以期为投资理论与实践界更好地深刻理解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以及加以利用该规律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篇9
(二)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从金融人员的情感、态度等角度分析金融市场非有效性问题,修正有效市场理论的理性假设。在行为金融学理论中,金融行为直接映射经济利益,反映行为者的认知方式、期望、收集信息和价值观念能力。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通过建立一套模型,讨论投资者如何决策和确立金融市场的实际价格。行为金融学将金融理论核心从资产定价转向参与者的行为。但行为金融学能还不能成为金融分析的新范式。因为行为金融学存在很多不足,缺乏边界清晰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无法整体解释金融行为,对于有效市场的批判太极端,忽视了社会机制在非理性背后的作用。从社会学角度看,任何金融行为都应发生在社会场域中,并受到文化、思想观念以及制度的塑造。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对于金融行为的影响。当然,行为金融学在反省批判经典金融理论,为进一步突破金融行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金融行为研究的经济社会学维度
在古典时代,马克思、齐美尔等学者便开始研究金融行为。但是一直到20世纪末,这一领域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取得一些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四大关系:银行角色、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关系;股票价格形成社会机制、金融投机集体行动、资本市场风险资本投资选择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以及制定对于金融公司的合并行为影响;政府角色以及资本市场管制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行为主要表现在金融行为上,经济社会学研究重点便是金融行为的研究,标志着经济社会学不断深化。新经济社会时代,格兰洛维特提出经济行动应嵌入具体的社会关系观点。这个观点作为核心假设,得到广泛地运用和发展。以保罗•迪玛吉奥和理查德•斯科特等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学家组织开展研究新制度主义,探讨组织制度化结构、组织以及制度环境的关系等。从文化角度批判一切还原为成社会结构绝对主义倾向,将文化要素纳入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当代的金融行为研究中较为明显的是综合性的研究。经研究全球大型投资银行的交易员的知识性以及关系性嵌入的问题,卡林和尤尔斯认为金融市场关注的交易行为主要涉及权利、金钱、债务以及风险等。在全球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其实是相互分离的互动秩序,主要通过交易员之间全球性的沟通以及交流完成全球性的市场交易。它具有谈话方式的制度性、互动内容的经济专一性和谈话语言的全球性的特征,反映全球金融市场以知识为基础,数字描述以及解释着通过屏幕介质表达出的全球市场情况。这种情况是价格信息的持续变化过程,是市场细节的不断被解释和更新过程。因此全球性的金融市场活动既是一种知识和关系嵌入,是金融活动嵌入到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持续交换信息关系。总而言之,这种嵌入既是关系性的,同时也是建构性以及构成性的。
三、在经济社会学中金融行为理论的扩展
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全球的金融危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都使金融市场的政策以及交易模式发生了变化。而政治以及经济格局的变化又使得各国的金融市场被卷入全球经济治范畴,金融影响已经超过了其市场木身。在新经济社会背景下金融行为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紧密相连。借助新制度理论以及社会网络,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研究,银行全球化是一种组织现象,组织和决策者推动。因此金融行为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个行动方式,以网络形式散开,借助社会的网络关系影响其他的企业。以证券股票以及期货市场为例研究,金融行为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系统行为,其交易过程包括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是三方共同作用的成果。金融市场作为文化系统,绝不是简简单单地重复,他体现了相互之间的理解,促使人们选择不同的交易,随着时间理解也会制度化。这种制度会逐渐发展成为金融行为的依据,同时金融文化随着金融行为在交易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化和发展。
篇10
(二)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借鉴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从金融人员的情感、态度等角度分析金融市场非有效性问题,修正有效市场理论的理性假设。在行为金融学理论中,金融行为直接映射经济利益,反映行为者的认知方式、期望、收集信息和价值观念能力。行为金融学主要研究通过建立一套模型,讨论投资者如何决策和确立金融市场的实际价格。行为金融学将金融理论核心从资产定价转向参与者的行为。但行为金融学能还不能成为金融分析的新范式。因为行为金融学存在很多不足,缺乏边界清晰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无法整体解释金融行为,对于有效市场的批判太极端,忽视了社会机制在非理性背后的作用。从社会学角度看,任何金融行为都应发生在社会场域中,并受到文化、思想观念以及制度的塑造。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对于金融行为的影响。当然,行为金融学在反省批判经典金融理论,为进一步突破金融行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金融行为研究的经济社会学维度
在古典时代,马克思、齐美尔等学者便开始研究金融行为。但是一直到20世纪末,这一领域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取得一些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包括四大关系:银行角色、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关系;股票价格形成社会机制、金融投机集体行动、资本市场风险资本投资选择与金融危机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以及制定对于金融公司的合并行为影响;政府角色以及资本市场管制之间的关系。由于经济行为主要表现在金融行为上,经济社会学研究重点便是金融行为的研究,标志着经济社会学不断深化。新经济社会时代,格兰洛维特提出经济行动应嵌入具体的社会关系观点。这个观点作为核心假设,得到广泛地运用和发展。以保罗•迪玛吉奥和理查德•斯科特等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学家组织开展研究新制度主义,探讨组织制度化结构、组织以及制度环境的关系等。从文化角度批判一切还原为成社会结构绝对主义倾向,将文化要素纳入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当代的金融行为研究中较为明显的是综合性的研究。经研究全球大型投资银行的交易员的知识性以及关系性嵌入的问题,卡林和尤尔斯认为金融市场关注的交易行为主要涉及权利、金钱、债务以及风险等。在全球金融市场,交易活动其实是相互分离的互动秩序,主要通过交易员之间全球性的沟通以及交流完成全球性的市场交易。它具有谈话方式的制度性、互动内容的经济专一性和谈话语言的全球性的特征,反映全球金融市场以知识为基础,数字描述以及解释着通过屏幕介质表达出的全球市场情况。这种情况是价格信息的持续变化过程,是市场细节的不断被解释和更新过程。因此全球性的金融市场活动既是一种知识和关系嵌入,是金融活动嵌入到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持续交换信息关系。总而言之,这种嵌入既是关系性的,同时也是建构性以及构成性的。
三、在经济社会学中金融行为理论的扩展
从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以来,全球的金融危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体系的完善都使金融市场的政策以及交易模式发生了变化。而政治以及经济格局的变化又使得各国的金融市场被卷入全球经济治范畴,金融影响已经超过了其市场木身。在新经济社会背景下金融行为和社会生活的联系紧密相连。借助新制度理论以及社会网络,以美国商业银行为例研究,银行全球化是一种组织现象,组织和决策者推动。因此金融行为其实可以看成是一个行动方式,以网络形式散开,借助社会的网络关系影响其他的企业。以证券股票以及期货市场为例研究,金融行为是在社会和文化中的系统行为,其交易过程包括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是三方共同作用的成果。金融市场作为文化系统,绝不是简简单单地重复,他体现了相互之间的理解,促使人们选择不同的交易,随着时间理解也会制度化。这种制度会逐渐发展成为金融行为的依据,同时金融文化随着金融行为在交易过程中不断产生、变化和发展。
篇11
第一刚性兑付。理财产品和财富管理中,大多数产品都是投资性金融产品,存在风险是必然的。投资性金融产品需要遵循“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原则,但是我国的财富管理完全违背了这个原则。出现违约风险后,作为中介平台的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刚性兑付。
第二是过度依赖担保。我国的市场交易缺乏诚信,金融市场缺乏信用体系,导致市场交易和金融活动过度依赖担保。
第三,我国的大多数的理财产品都是一种类存款产品,都是属于间接的融资体系。但是从国际经验和法律性质来看,理财产品都属于直接金融体系。
第四,我们的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导致我国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第五,国外认为财富管理是富人的游戏,其实是资本主义的充分体现,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财富管理基本上属于富人的专利,如此,会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可以根本上改变我国财富管理制度和体制困局,老百姓、丝们、大学生等都可以公平享受金融服务、都可以公平参与财富管理,所以笔者指出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催生了财富管理大变局,大资管时代已经来临。
金融市场模式如何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必须要转变金融发展的模式和体制。笔者研究日本韩国等国际上金融后发国家发展金融市场的经验,从间接金融市场体系转向直接金融市场体系是必然趋势,而市场型间接金融是实现这个转型的必经道路。市场型间接金融一般分为A型和B型。A型是从投资者角度的集合理财,互联网金融和影子银行体系中的各类公募私募基金、P2P、众筹等都属于这种类型。B型则是从筹资者角度的 “资金筹措”:比较典型的是各种贷款债权的流动化与证券化、银团贷款、项目融资等。市场型间接金融的核心要旨是实现金融中介机构资金融通功能的市场化,突破现有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融资的单一性和高风险,实现直接金融和传统型间接金融的互补与完美结合。市场型间接金融的发展比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可以更有效地分散、降低市场风险。
基于上述理论背景,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可以根本上改变财富管理的制度基因和我国金融市场的制度畸形,所以说我国已经进入财富管理大变局时代。具体来说:
第一,股权众筹的小额投资、分散投资、投资组合、高风险高收益等制度特性,可以打破理财产品刚性兑付的神话,投资者“买者自负”的基本原则可以逐渐深入人心,贯彻始终。
第二,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逐渐建立个人征信体系和类似FICO体系,开发信用产品,可以设计出个性化的私人定制的金融产品,打破过度依赖担保,打破标准化、无差异的传统金融产品设计模式。
第三,实现丝金融和众筹金融,余额宝等各类“宝宝”、众筹都是丝金融的体现。通过移动支付和移动金融实现快速、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财富管理,加快全民理财时代的到来。众筹金融、移动金融、互联网金融能够打破富人对财富管理的垄断,能够使普通的老百姓、丝、大学生公平享受金融服务。所以必须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富管理道路,真正实现社会主义。
第四,打破刚性兑付和担保机制后,投资者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买者自负和倾斜保护相结合。
第五,全民理财时代、大财富时代是大金融大统和的时代,互联网金融加大了产品混业,金融超市,特别是养老金融,这是中国未来最大的金融市场,这里的“大”是通过移动支付和移动金融,金融消费者、金融服务利用者的数量急剧扩大,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财富管理和金融服务市场。
总之,借助互联网金融,可以变革我国财富管理模式和金融市场体制。
互联网金融有三个体系:第一是对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重构。笔者提出中国银联涉嫌垄断的问题,实际上中国国有金融机构的垄断导致了互联网公司等民营机构的金融业缓慢,金融服务得不到普及。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新型清算组织等的发展是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重构。第二是间接融资模式的重构:P2P、第三方理财是对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的重构。第三是直接融资模式的重构:股权众筹等模式是对以证券交易所为核心的资本市场、直接金融体系的重构。互联网金融还衍生出新型金融业态,比如金融信息垂直搜索、金融百货店、金融天猫等,都是平台金融。
根绝笔者调研和研究,笔者给互联网金融初步做出一个定义,“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众筹金融,具体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基础上,实现支付清算、资金融通、风险防范和利用等功能;其具有快速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优势和场外、混同、涉众等特征;并打破金融垄断,实现消费者福利。”该定义逐渐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
篇12
碳金融;清洁发展机制;市场
引言
碳金融近年来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京都议定书》为各国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提供了三种减排机制,分别为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以及排放贸易机制。排放贸易机制主要针对于发达国家之间,允许发达国家之间交易碳排放权,即完成减排任务困难的国家可以从完成减排任务了的国家中购买超出额度;清洁发展机制针对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即为了促进环保开发机制,鼓励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其减排的目标;联合履行机制则是采取了联盟的方式,如欧盟可以视作一个国家,其内部国家减排目标完成可以有不足或是超额,只要其联盟总目标完成即可。本文通过对碳金融市场形成的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剖析出我国碳金融领域现在的发展现状。再通过文献资料的搜寻归纳总结出我国碳金融主要存在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缺失、清洁发展机制发展受阻、商业银行参与缓慢、碳金融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产业模式缺陷较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建立碳排放核查系统、构建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执行价格柔性机制和实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等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碳金融市场形成背景
对于碳金融的概念目前都没有统一,它泛指所有服务于温室气体排放的金融活动。它的兴起主要涉及两个国际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明确地规定了国际社会关于节能减排行动的五项基本原则,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减少各种人为活动对气候造成的破坏,增强环境自身的生态系统,该条约标志着国际社会在气候领域迈出的建设性步伐。
在1997年,《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面世,并且在2005年正式生效。该协议书为各国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提供了三种减排机制,分别为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以及排放贸易机制。排放贸易机制主要针对于发达国家之间,允许发达国家之间交易碳排放权,即完成减排任务困难的国家可以从完成减排任务了的国家中购买超出额度;清洁发展机制针对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即为了促进环保开发机制,鼓励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其减排的目标;联合履行机制则是采取了联盟的方式,如欧盟可以视作一个国家,其内部国家减排目标完成可以有不足或是超额,只要其联盟总目标完成即可。
这两个国际公约的颁布为全球的环境保护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控制,同时也拓展了国际环境保护的领域,碳金融也由此诞生。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碳交易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碳项目发展迅速;清洁发展机制为核心低碳模式;稳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四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一)碳交易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多家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之迅速,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可见一斑,碳排放问题存在着巨大的交易空间,但是碳交易市场的成交量却非常之少,在各地建立的碳交易所总体较为清淡,除了上海交易所能够勉强维持盈亏平衡以外,其他交易所基本上呈现亏损状态。
(二)碳项目发展迅速
也正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减排行动势在必行,并且由于我国巨大的减排能力,碳项目的发展速度非常之迅猛。早就从2006开始有关碳金融的项目就已经开始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到现在为止,可见碳项目在我国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低碳生产的环保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我国企业未来环保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三)清洁发展机制为核心低碳模式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协议书》的三项机制的其中之一,它是用来维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任务的机制,即是一种境外减排。我国作为发展迅速的发展中国家,自然是减排供给的大国。发展清洁发展机制有利于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理念引入我国企业,同时也能够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中的形象,增加国际竞争力,发展新型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稳步推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我国早在前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了碳减排的相应目标来推进碳减排的稳定实施。例如北京、天津、上海等7个省市在2013年就建立了相应的碳交易试点,通过对本地区碳排放量的测算和相应分配方案的制定来完成自己的目标。这7个省市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的省市,把它们作为碳交易的试点有利于我国统一的碳交易平台的建成。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面临的困境
我国碳金融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的困境有: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缺失;清洁发展机制发展受阻;商业银行参与缓慢;碳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模式缺陷较大。
(一)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缺失
随着环境保护理念逐步渐入人心,碳减排也持续升温。虽然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各种有关环境交易的机构已经多达30多家,但是虽然碳交易所在不断地建立,全国市场来看,有关碳交易的成交量确实非常冷清的,有很多的碳交易所在成立不久后就变成了空壳公司。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大国,碳排放量是非常大的,所以碳交易在我国的前景是非常良好的,但是现在的碳交易市场情况却非常糟糕,这就反映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一大弊端,也就是缺乏有效的碳交易市场,地方性的划分存在严重局限。由于各个地区的情况都不相同,交易规则也有所差别,交易所的个性化发展直接导致了全国范围内交易平台的混乱性,无法构建一个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二)清洁发展机制发展受阻
清洁发展机制是我国碳交易的主要核心机制,它维系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易,间接交易占据了交易比重的一个巨头。清洁发展机制是一个能够实现双赢的机制,它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相应技术进步的同时还能让其获得经济方面的投资。我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已经被很多的企业注册实施,其中可以获得的资金数目相当大,但是由于现在金融格局的限制,我国就碳金融市场方面的话语权并没有那么强,无论是市场的规则还是合作的机制都是由发达国家来主导的。所以我国的清洁发展机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首先是由于开发期较长而带来的经济市场周期的风险,其次是在中介组织方面我国尚不存在极具竞争力的组织来承担清洁开发机制中的重要职责,第三个方面则是我国在碳金融方面的风险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存在很多的问题等待着我们解决,这些都阻碍了清洁发展机制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参与缓慢
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有目共睹,就发达国家来看,在碳金融方面商业银行的参与度已经相当高,在各个方面都建立起了完善的体系来支撑他们碳金融市场的发展,但是我国在这方面就存在明显的缺失,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的参与度明显不及发达国家,即便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前景广阔,但是各方面的因素都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在碳交易市场中参与度。首先是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认识存在偏差,由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规模不大,没有引起商业银行足够的重视程度,商业银行对碳金融的相关问题了解都不是很多;其次是缺乏相应领域的人才,碳金融是在传统金融上发展起来的新兴金融业态,比起传统金融领域的人才,它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需要复合型的高质量人才,但我国在这方面难免有些有心无力;最后是由于碳金融的风险管理难度系数很高,碳金融面临的风险不仅包括信用风险等一系列一般的市场风险,还需要面对全球化引起的政治风险等复杂的风险,这或多或少的增加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难度。
(四)碳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碳金融是一个包含了很多种项目的系统性工程,碳交易所只是众多项目中的一项核心项目,但并不能囊括所有的碳金融项目。其涉及到的环节非常之多,就清洁发展机制来讲,它不仅仅是涉及到跨境金融所需要面临的政策风险,类似于文化的交融问题以及人才的获得问题更是重中之重。我国的碳金融市场由于发展时间尚不长久,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相关的行业准入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专业的人才更是非常稀缺,这使得我国的碳金融服务体系极度不完善,存在相当多的漏洞等待我们去弥补。
(五)产业模式缺陷较大
就产业模式来讲,碳金融缺乏议价的能力,其产业模式比较低级,存在一定的缺陷。煤炭是我国主要的能量来源,经济的发展难免会带来相应的环境问题,这反映出了我国具备着巨大的能源方面的潜力,但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我国的清洁开展机制项目只能够占据产业链的低端,想要有一定的产业链方面的突破存在着很多限制。目前我国是清洁开展机制输出最大的国家,但是没有掌握一定的话语权,议价能力比较低,其中利润都由发达国家赚取,它以低价向我国收购相应产品后再进行一系列的重新加工包装,以碳金融衍生品的形式将其卖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碳金融产业能力不强,对于碳金融领域的了解局限性大,缺乏对国际碳金融市场的了解,所以失去了相应的话语权,致使失去本应该具备的地位,缺乏议价能力,只能位于碳金融产业链的低端。
四、碳金融市场相应建议
本文以上部分通过对碳金融市场形成的背景进行一定的了解,从而剖析出我国碳金融领域现在的发展现状。再通过文献资料的搜寻归纳总结出我国碳金融主要存在碳交易市场有效性缺失、清洁发展机制发展受阻、商业银行参与缓慢、碳金融相关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产业模式缺陷较大等五个方面的问题,下面提出完善碳金融市场的建议:建立碳排放核查系统、构建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执行价格柔性机制、实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具体阐释如下:
(一)建立碳排放核查系统
碳金融作为一种新型商品,如果想要拥有一个公平的贸易环境,首先就应该精确地测量出碳排放量,然后在进行相应的交易,所以建立一个精确的碳排放核查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想要在碳金融方面更加标准化就必须引入一个严格的核查系统,用它来完善监测碳排放的过程,并且可以适当采取一些惩罚措施。因此建立碳排放核查系统有助于我国发展碳金融。
(二)构建碳金融配套服务体系
一套完善的碳金融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把金融风险分散化,让金融市场多元化,而且还可以支持碳金融主体的有效发展。在欧盟的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欧盟通过让各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各自进行分工合作来完成整个市场的目标,不仅在促进碳金融市场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力作用,而且投资者们还由此有众多的风险管理手段可供其进行选择,这都是值得中国碳金融市场学习的方面。因此,构建碳金融配套的服务体系有助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三)执行价格柔性机制
建立价格柔性机制,可以通过把联合履约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联系在一起,把核证减排指标等有替代作用的商品引入市场,使得碳排放配额的供给弹性有一定的增强,但是价格柔性机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它可能会产生由于配额量过大而导致的供给过剩问题,从而引起碳权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因此我国在运用该机制时,需要格外注意。因此,适当地运用价格柔性机制非常有助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四)实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
碳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些不好事件使得一部分原本就比较保守的交易者对场外交易更加的抗拒。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由于其存在交易对象身份明确、交易过程透明等优势,如果我国实行现货场外市场交易则可以凭借其优点来吸引大部分的交易者。因此,我国大可以推出现货场外市场交易的形式,来增加市场交易者,为交易者提供一个可供保障的市场环境,从而促进碳金融的交易量,体现出碳金融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吴金旺,郭福春.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现状与我国对策[J].浙江金融,2012,02:7276
[2]李虹,亚琨.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天津经济,2012,08:2629
[3]曹佳,王大飞.我国碳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与展望[J].经济论坛,2010,07:154157
[4]翁清云,刘丽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2010,S1:411
篇13
答:的确,经营转型正日益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推动传统商业信贷银行向综合服务型现代金融企业转变,已成为各行竞相努力的目标。金融市场业务作为一项推动经营转型的战略性业务,当然也受到了各行的普遍重视。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运作主要集中在信贷市场。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业务不仅可以获得自营业务的投资收益及交易利润,还可以获得代客理财、代客交易和代客风险管理业务的佣金及手续费收入,是银行拓展业务领域、获得非信贷利息收入的主要突破口。
我们现在推动金融市场业务的创新发展,是提升银行产品创新能力的必然选择。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在金融全球化、银行服务综合化的大背景下,银行产品创新步伐迅速加快,并突出表现为增加流动性创新如CD存款、长期贷款的证券化、信用创新型创新如票据发行便利、股权创造型创新如可转换债券、附有股权认购书的债券等、风险转移型创新如期权、期货交易、货币与利率互换交易等等类型。这些银行创新类产品的经营、运作,都离不开金融市场的支持及市场风险管理技术的保障。
相应地,国际先进银行日益成为集储蓄、信托、信贷、证券经纪和理财服务于一身的综合服务型金融机构,显著提升了市场竞争地位和金融服务水平。从我国银行业竞争发展的未来走势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快速成长及银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各类综合传统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及衍生产品市场业务的新型组合式银行业务将会快速发展并成为决定银行市场竞争地位的核心业务。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业务,推动多元化投资管理水平及跨市场金融交易技术的提升,是关系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竞争优势的重要选择。
问:金融市场业务是银行推动经营转型的战略性业务,可是许多人都觉得信贷业务更为关键,现实情况是这样吗?
答:目前是这样。传统上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利润主要来源于存贷利差收入,但这种经营模式正日益受到利率市场化、银行资金脱媒化、同业竞争加剧、优势企业议价能力增强等多方面因素的严峻挑战。如何保证盈利能力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已成为关系商业银行长期投资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问题。
在积极、稳健地发展优质信贷业务的同时,创新发展金融市场业务,将我们传统意义的“信贷”大行转变为“信用”大行,正是我们市场业务创新的方向所在。在间接融资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信贷大行”,但不能称之为“信用大行”。未来的市场是信用产生价值的市场。信用价值的挖掘以及信息的掌握是商业银行盈利的根本。我们开展金融市场业务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创新,将工行从信贷大行转变成信用产品设计大行和最大的信用产品做市商。同时,金融市场业务的创新发展,还有利于提升银行的综合服务水平。从全球银行业发展历程看,银行经营、服务要素的变革与创造首先表现为金融工具、金融服务方式的革新提升及金融市场的延伸拓展。
问:我国银行业现在都很重视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但在推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都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您在实际工作中感觉哪些问题与挑战是最值得关注的?
答:我感觉突出的问题与挑战有三个方面。挑战之一是金融市场业务创新发展面临银行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及激励约束机制的制约。
挑战之二是金融市场业务创新面临法律、市场环境及客户风险认知水平的制约。《商业银行法》限制了商业银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股权投资,另一方面也取消了商业银行进行股票投资、经纪的业务资质,使得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创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大量金融市场业务的开展必须通过同业合作的方式完成。金融市场业务起步发展阶段,居民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成为影响金融市场业务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
挑战之三是风险文化培育、风险控制系统和流程建设滞后,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创新的现实问题。金融市场业务的拓展,必须基于各类型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管理,市场风险识别、控制技术落后,成为影响业务创新的重要掣肘因素。
问:在应对挑战中推动业务发展,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变革发展的重要特点。在您看来,面对这些问题与挑战,金融市场业务又如何创新和发展?
答: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创新必须着眼于营销创新、风险控制机制创新、产品创新和激励机制创新的协调互动,突出重点,稳步推进。
我认为首先应着眼于培育和创造市场,推动营销创新。在着眼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培育和创造新兴理财业务市场。金融市场业务营销是发现、评估、满足各类客户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也是创造、培育市场的过程。